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

2023-10-10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崖坑村位于黄埠镇北部7公处,辖区面积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0亩,山地面积9593亩,7个小组300户1135人,村两委干部3人,28名党员,3个党小组。按照七步法的要求,对照“七个不准”“四个从严”进行精准识别,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83人。全村因缺技术20户76人,占贫困人口的42%;缺劳力8户38人,占贫困人口的21%;因残12户36人,占贫困人口的19%;因病6户20人,占贫困人口的11%;其余因缺资金等3户13人,占7%。低保户31户73人,分散供养五保户3户,其中贫困户26户68人,占总数的93.2%,非贫困户5户5人。截止2018年底,崖坑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183人降至10人,2018年底综合贫困发生率为0.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递增,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一)贫困户脱贫情况

1.已脱贫情况。通过实施十大扶贫政策,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按照精准退出程序,截止2018年底,45户173人实现脱贫,贫困综合发生率为0.88%。分看,201522户91人实现脱贫,2016年5户13人实现脱贫,2017年5户20人实现脱贫,2018年13户49人实现脱贫。

2.未脱贫情况。截止2018年底,全村有贫困人口4户10人因贫困程度深,劳动力严重不足或完全不具备劳动力的纯兜底户,将于2019、2020年相继脱贫。

(二)贫困村摘帽退出情况

崖坑村贫困村九大退出指标体系均全部达标。

1.贫困发生率。2018年贫困发生率为0.88%,低于2%,比2015年的16%,降低了15.2%。

2.交通方面。全村7个小组均完成一条3-3.5米以上通组水泥硬化公路,95%的村民修通入户路、入户便道。

3.饮水方面。吃水有保障,用水方式主要有山泉水、井水,水质均达标,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2018年,全村实现了安全饮水全覆盖。

4.住房方面。实现100%农户住房安全。对居住在土坯房的7户贫困户、非贫困户住房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达到安全标准。

5.用电方面。户户通生活用电,并实现安全用电。

6.通讯方面。村委会所在地已通宽带网络;农户能收看到网络电视。

7.环境建设方面。7个25户以上自然村均有保洁员,全村共配备保洁员22名(含扶贫专岗);7个自然村均有垃圾集中收集点,垃圾收、运、处正常运转;95%以上农户享有无害化卫生厕所。

8.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建成村卫生计生室文化活动中心,总面积75平方米;900平方米的群众文化广场和小舞台。

9.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集体经济收入67093.44元,来源于光伏发电站(15千瓦),受益17093.44元,龙头蔬菜基地分红5万。

二、主要工作措施

按照上户调查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对本村49户贫困户因户施策、精准帮扶。

1、落实产业扶贫政策。2017年全村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有27户,共计养殖家禽852羽、养牛10头、养蜂37箱、养鱼4亩、油茶2亩、蔬菜种植4亩、水稻35亩,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58695元;2018年全村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共有18户共计养殖家禽500羽,养牛1头,养蜂10箱,养鱼1亩,特色药材种植2.5亩,蔬菜瓜果种植4亩,油茶低改5亩,共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6400元。刘青蔬菜基地链接贫困户10户,每年带来租金收益17500元,提供贫困户就业1人;强旺油茶基地链接贫困户15户,每年带来收益45000元。

2、落实就业扶贫政策。我村有19户20人在生态扶贫专岗就业;2017年有37人享受务工交通补贴,享受金额16900元;2018年有39人享受务工交通补贴15900元,进行普惠性培训40人,92人次。

3、落实教育扶贫政策。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中,无辍学情况,我村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都有保障,教育部门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免收教辅资料费、平安保险费、作业本和一套校服费用,我村共有贫困学生43人,18人享有教育扶贫,其中学前教育补助(8人)、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4人)、高中减免学杂费用(2人,1人贫困户)、雨露计划(5人)等政策。

4、电力扶贫。为本村49户贫困户每月减免电费10度,共计5880元。

5、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对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健康扶贫“四道保障线”政策,政府代缴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重大疾病医疗补充保险、人身意外险,2017年我村有13人享受健康扶贫,报销比例均在90%以上,贫困户自费比例控制在10%以内,2018年贫困户住院报销44人次,报销比例均超过90%。另150平方米卫生室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并配有村家庭签约医生李鹏英、曾凡铕为贫困户提供健康咨询和免费体检。

6、落实安居扶贫。我村2016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套,2016年已入住。2017年建设保障性住房1套(已入住),贫困户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的“九改”5户,砖混房“七改”37户,非贫困户唯一住房为土坯房的“九改”2户,砖混房改水17户,改厕30户。截止目前,安全住房问题已全面解决。

7、落实兜底扶贫。2017年享受低保35户69人,其中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29户62人,建档立卡扶贫户的低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90%。2018年享受低保31户73人,其中属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户26户6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人数占低保总人数的93.1%。

三、项目实施情况

1、文化活动设施建设。一是卫生室正在扩建,投入项目资金20万元,建筑面积150平方,配有“签约医生”1名;二是投入17.3万元打造全村文化活动场所及附属设施,共计1921平米。

2、交通道路。2017年投入82.6万元对坑尾、安子、岗孜、狮姑坪、李屋、余屋通组路进行了硬化。目前村内主干道全面完成了道路硬化,入户路基本完成。

3、环境卫生。该村2016年1月开展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共拆除危(旧)土坯房17000余平方米,定期组织八员三工对全村的路道、河道、大屋场杂草进行清除,同时要求八员三工分路段负责,确保全村环境干净整洁。

4、村庄环境整治。2018年共计9个新农村建设点和1个基础项目,共计270万元,目前项目已基本实施完成,正在验收结算。

四、驻村工作队及结对帮扶情况

我们驻村工作队黄埠镇人民政府派出,于2017年11月开始驻村的,按市、县、镇要求,每月除双休日外,吃住全部在村,每月在村20天以上。工作队认真学习有关扶贫政策、工作手册、有关文件,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特别是“十九大”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宣传,争取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走访贫困户,听取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协助村委会宣传和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切实做好信访维稳工作,解决矛盾纠纷;协助配合村委会做好秀美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积极参与村环境卫生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建设,与村委会打成一片,努力工作,通过不懈努力,崖坑村

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绿化、亮化,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贫困户的扶贫政策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道德水准明显提升,同时通过扶贫,帮助提高村级便民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着力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继续做好巩固提升工作,做到脱贫不脱钩、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做好后续帮扶工作,防止返贫问题。

2、加大对未脱贫户的帮扶和政策倾斜力度,因户施策,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使他们尽快脱贫。

3、积极向上争资争项,进一步完善交通水利设施和村里的公共服务设施。

4、继续做好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工作,立足本村实际,结合本次高标准农田建设,引进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贫困户的家庭收入。

5、进一步加强村庄环境整治,规范村八员三工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督促其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全面达到“五净一规范”要求。

6、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完善村规民约、选树道德典型,弘扬新风尚。

崖坑村委会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xx 镇人民政府 ?

关于印发《xx 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的通知 ?

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相干镇属单位:

《xx 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已镇党委、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责任人、责任单位进 1 步细化工作措施,认真展开整改,确保定期完成整改任务。

xx 镇脱贫攻坚问题整改方案 ?

为进 1 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现就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在暗访和督查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制定以下整改方案。

1、加大结对帮扶人的帮扶力度 ?

帮扶人定期深入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户的情况,掌握贫困户的脱贫需求。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与贫困户共同约定脱贫措施、增收办法,让贫困户认可并积极实行。为贫困户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变 ?

“慰劳式”帮扶为“造血式”帮扶。

责任人:结对帮扶人 ?

整改时限:立即整改 ?

2、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 ?

1、进 1 步增强村组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常常性地深入访问贫困户,与贫困户交心谈心,了解贫困户的所想所盼,获得贫困户对脱贫攻坚工作支持、理解和参与。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

?

整改时限:立即整改 ?

2、加强对脱贫攻坚政策、项目、资金的公示公告力度。不但在村务公然栏进行公然,还应在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组进行公然。同时,通过院坝会、集中服务日、访问贫困户等方式,向贫困户公然,提高贫困户对脱贫攻坚的知晓度 ?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间:立即整改 ?

3、催促村组干部在履行扶贫政策时做到公然公平公正,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的行动坚决予以纠正,对背纪背法行动进行严肃查处。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驻村工作队、镇纪检办 ?

整改时限:立即整改 ?

3、进 1 步加大扶贫政策的宣扬力度 ?

1、对镇村干部展开 1 次扶贫政策的培训学习,促使镇村干部全面善悉、掌握扶贫政策,更好地想贫困户宣扬扶贫政策。

责任人:李健 ?

责任单位:经发办 ?

整改时限:6 月中旬 ?

2、在原有印发宣扬资料、组织贫困户学习、入户宣扬、制作享受扶贫政策明白卡等基础上,采取对贫困户发问的方式宣扬扶贫政策,加深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了解和知晓。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立即整改

?

4、加快脱贫攻坚项目的实行进度 ?

1、实行好贫困村的主导产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做到“1村 1 品”,实行好双河社区的柑桔、6 和村的核桃、菊花、3 堂村的柑桔、核桃、**村的黑花生、优良大米等贫困村的主导产业。

责任人:联系贫困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经发办、贫困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6 月底前 ?

2、还没有开工建设的深度贫困 D 级危房,依照“两个不突破”的标准(不突破面积、不突破补助资金),5 月 15 日前必须开工建设,6 月上旬所有的深度贫困户必须搬迁入住。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6 月上旬 ?

3、加快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建设进度。5 月底前必须完成 2015年的所有财政扶贫资金项目,6 月底前完成所有项目的镇级验收;5月底前启动 2016 年的项目建设,确保 11 月底前全面完成;提早启动2017 年的项目建设。加强所有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监管。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经发办、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6 月底前;11 月底前 ?

4、加快贫困村卫生室的建设。5 月底前必须启动贫困村卫生室的建设,确保 7 月底前投入使用。

责任人:联系相干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卫生院、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7 月底前

?

5、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加强技术指点,确保 5 月底前启动实行贫困户的到户产业。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经发办、兽医站 ?

整改时限:5 月底前 ?

5、强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1、立足农村实际,捉住农民的特点,通过制定村规民约、评选表彰先进、发挥党员示范等情势,大力整治贫困户的脏乱差现象。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整改时限:11 月底前 ?

2、展开贫困户自食其力、发奋图强先进典型的评选表彰活动,用身旁的贫困大众的典型事例,教育和引导其他贫困大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责任人:洪自平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党政办 ?

整改时限:6 月底前 ?

6、精准制定“1 户 1 策” ?

对所有贫困户的脱贫计划表进行 1 次清算,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因户细化产业发展、住房保障、技能培训、务工就业等帮扶措施。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帮扶人 ?

整改时限:6 月底前 ?

7、强化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作用

?

严格依照上级要求,驻村工作队队员必须与原单位工作脱钩,确保“3 在村”,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思路,指点贫困户脱贫越线。真实记录驻村工作日志,规范填写到村工作签到册。

责任人:驻村工作队 ?

8、进 1 步完善档案资料 ?

依照县扶贫办的要求,指点培训贫困村完善档案资料,做到档案齐全、内容完全、填写规范、逻辑准确。

责任人:联系村(社区)领导 ?

责任单位:、经发办、各村(社区)、驻村工作队 ?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篇一:XX村扶贫攻坚汇报材料

XX村扶贫攻坚汇报材料

我村扶贫攻坚工作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目前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村村民主导XX产业发展,可在近几年XX形势下,很多基础条件相对落后的村民就面临很多困难,帮助他们找到新的产业转型思路,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是我村扶贫攻坚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根据上级要求,我村总结近年扶贫攻坚工作经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二五村贫困户总体情况

XX村是地处寻乌县城所在地,辖XX个村民小组,有农户XX户XX人,劳动力XX人,贫困户XX户,贫困人口XX人,占总人口的XX%。我村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XX为主,产业比较单一。普遍致贫原因为XX导致家庭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中断。部分从事开店经商及手工业等也因受XX害影响,很多生意基本开销都难维持,群众消费能力逐渐下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何支持下,我村把“一升一降”目标作为扶贫攻坚方向,通过加强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提升扶贫攻坚的工作成效。

二、村小组民主评定,村组审核,再次精准识别贫困户。

XX年至今开展专项扶贫以来,我们村的贫困户名单还是XX年评定的,逐年计划内脱贫部分贫困户。但贫困名单没有再做过调整,导致有些贫困户自身努力已脱贫了还在名单中,一些返贫人员跟新增贫困人员

却还没有调整到新的名单中。针对这种现状在,按县里统一部署,XX年开展精准扶贫过程前,必须把贫困户进行再次核查,做到精准定位,分类汇总,让我们的扶贫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在这次核查工作中,为了在全村角度更准确的定位贫困户,我们通过村民小组代表会议民主选出新增贫困户,再在村民小组长会议上,站在全村贫困户的情况对比下,将所有贫困户名单进行了逐一情况核对,并筛查出不符合条件的进行删除,最终评定出我村贫困户XX户,XX人,并做出公示。公示期内无任何异议,顺利完成了我村贫困户精准定位工作。

三、工作目标及规划

我村结合村情民情实际情况,做到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挂牌帮扶责任人,确定具体的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帐、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认真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组织人员到村到户开展好贫困状况调查,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采取“五定”措施(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全面推进农

村扶贫帮扶到户工作。确保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保尽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应扶尽扶。

二是全面推行新农村建设、危旧房改造、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工作模式,有效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措施,大力推进。

三是抓好培训转移就业扶贫。

通过实施“雨露计划”等培训工程,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的工作进程。集中扶持贫困户职业学历教育培训和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三是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积极探索创新扶贫模式,争取政策支持,创造条件开展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工作,充分发挥省产业扶贫资金的作用,重点培育壮大扶贫新办企业,加大对农村农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推动贫困村

特色产业的发展,努力构建“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加快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篇二:小坝子村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小坝子村扶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

一、小坝子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小坝子村位于尚义县套里庄乡东部,东与张北县大河乡石盖良村接壤,属坝上与坝下交汇地,距离341省道3公里。全村辖2个自然村,农户141户,农业人口472人,劳力285人,其中贫困农户119户,贫困人口337人。总面积18000亩,其中耕地4700亩,退耕地1290亩,林地3000亩,草地4000亩。农民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和种养业为主。

(二)贫困原因

由于历史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发,农业连年欠收,农民收入不稳;集体历年债务较多,集体经济相对空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投入不足;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经济发展缓慢。

(三)发展潜力

主导产业主要以马铃薯种植、绿壳蛋鸡养殖、肉牛、肉羊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该村有良好的种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种养经验,且草场和耕地面积大,劳动力比较廉价,种养成本相对低。村班子团结务实、有艰苦创业精神,村民积极性高,有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

二、脱贫思路

一是重点突出原则。

项目资金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扶持贫困程度较深的扶贫对象。

二是公开透明原则。

广泛公开整村推进政策措施、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三是部门协调原则。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增强项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调动起社会参与整村推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扶贫资源效益最大化原则。

加大资金投入,统筹扶贫资源,因地制宜,综合开发,力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

坚持整村推进与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目标任务:

1、巩固温饱成果,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广大村民特别是扶贫对象有稳定快速增收的渠道。主要内容:一是在正常年景下,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二是有劳动能力扶贫对象实现稳脱贫,贫困人口明显减少。

2、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内容:一是村内主要干道全部硬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三是人畜饮水安全有保障。

3、扶贫项目带动效益明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群众的创业意识被充分激活,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明显加快。主要内容:一是培育至少一个以上有市场、有规模、有特色的种养支柱产业;二是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生产技能培训,至少熟练掌握一项技能或实用技术;三是开展贫困村生产发展互助金试点,资金

运行良好,农民得到实惠。

4、农村面貌显著改观,人口素质得到较大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社会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主要内容:一是全部消除群众居住危房;二是基本实现电视电话“户户通”;三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扶贫对象的家庭子女上学得到扶贫救助;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计生室建设,群众就医、计生服务有保障;五是建有集教育、科普、文化、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农民之家”。

5、村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战斗力和凝聚力切实增强,村干部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社会秩序良好、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主要内容:一是扶持贫困户发展一个增加收入的产业,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XX元以上;二是村级经济要有一个特色突出、形成规模的产业;三是村级领导班子得到加强,后备队伍不断壮大。

XX年,全村经济总收入实现239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2600元;XX年,全村经济收入实现290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2800元;XX年,全村经济收入实现400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3400元;XX年,全村经济收入实现500万元,人均纯收入实现3700元。

(二)XX年扶贫攻坚规划

1、主导产业

绿壳蛋鸡养殖:XX年发展绿壳蛋鸡养殖户60户、XX0只,投资100万元。覆盖在村农户70%。

肉羊育肥:XX年发展肉羊育肥户10户、育肥肉羊300只,投资30万元。占在村农户12%。

2、基础设施项目

圈舍修缮:完成30户、1200㎡圈舍建设(修缮),投资40万元。

道路建设:完成小坝子至天城夭村级道路沙石硬化公里,投资15万元。

人畜饮水改造:完成天城夭自然村人畜饮水改造工程,涉及65户、196人,需投资20万元。

周转棚项目:完成10户、10亩春秋棚建设,投资15万元。

3、其他项目

开展扶贫互助社建设:需支持20万元

四、目前工作开展情况

目前完成20户、5000只绿壳蛋鸡的入户饲养;700㎡的圈舍正在施工;4000只绿壳蛋鸡、4000只油鸡正在育雏阶段;其他项目完成前期设计、规划,正在积极争取资金,力争年内全部完成。现在面临的困难是资金到位不够、贫困农户自筹资金难度大,急需各级领导、部门帮扶解决。

篇三:脱贫攻坚工作汇报

(XX年7月

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乡农业农村暨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工作目标:

**乡全乡区域面积10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22个自然屯。现有农业人口9229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72人,700户,共有5个贫困村(连云、双榆、施德、龙化)。要实现脱贫攻坚工作五年任务三年完成,到x年底,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稳定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到2020年底,进行查缺补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发生,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具体路线图为:XX年,全乡减贫668人,1个贫困村脱贫(连云村);XX年,全乡减贫452人,2个(德兴、双榆)贫困村脱贫,到x年全乡减贫452人,2个贫困村脱贫(施德、龙化)。

二、主要途径

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对全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到户扶贫、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安置进行扶持。创新互助金使用管理模式,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立足当地资源就地脱贫。在资金筹措上,采取互助资金与金融扶贫政策结合的模式,协调农村信用社、邮政银行等金融部门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扶贫部门按照基础利率

贴息;在扶持方式上,可以给与每个贫困人口不少于XX元的互助资金扶持,用于直接参与生产,解决基本生产资料不足问题,也可以作为投资资金入股养殖、种植大户或专业合作社带动发展,对符合县乡主导产业项目的,扶持资金每户可以提高到30000万元。在资金运作上,采取二加二模式,即乡、村加农户、企业,具体可以采取村对农户、乡对农户的模式发放借款,产业发展由农户自主经营,也可以采取村对企业(或合作社),乡对企业(或合作社)的模式发放贷款,有企业(或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在产业带动上,以全乡果树、柞蚕等主导产业和油桃、葡萄特色产业为重点,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通过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和创业指导服务,实现通过输出劳务扩就业、通过发展产业增就业、加强培训促就业、推动创业带就业。

二是通过移民扶贫和住房改善安置一批。

对全乡建档立卡中D级危房户实行就地翻建或购置空房政策,补齐短板中的短板。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帮助移民户发展生产项目,与培训等扶贫政策相结合促进移民户就业,确保移民户有业可就,做到“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实现建一户、脱贫一户。

三是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

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人口,通过两种方式来脱贫:对患有大病、残疾的贫困人口,将联合实行大病救助、应保尽保;对其他因病致贫的人口,通过医疗救助扶持解决。

四是通过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实施教育脱贫一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对全乡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通过教育扶持解决,对高中、中职、高职、大专以上学校就读的贫困家庭学生,由教育局负责,会同扶贫办,建立贫困学生台帐,发放学费补助和生活补贴。要重点做好职业教育培训,让贫困家庭子女掌握一技之长,既扶贫,又扶智,还要扶志,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

五是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对贫困户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由低保政策来兜底。实施低保标准线和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体制,统一识别,统一确认,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实行低保兜底,彻底打赢不留“锅底”的脱贫攻坚战。

三、存在问题

一是脱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欠缺,没有达到“四通四有”要求(通安全稳定电、通广播电视信号、通宽带互联网、通乡村客运;有安全饮水,有致富增收产业,有达标合格的村卫生室及医生,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是脱贫人口素质偏低,经济收入门路狭窄,产业脱贫难度较大。

三是扶贫攻坚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和整合力度不够。

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性投入不足、人口四是扶贫攻坚工作缺乏长效机制,除自然条件恶劣、生素质偏低等长期性因素外,致贫致困的突发性因素依然很多,一遇天灾病患、婚丧嫁娶就暖而变寒、饱而变饥,重新变为贫困人口,这部分人口长期处于脱贫和返贫的交替之中。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一步,全乡脱贫攻坚目标和任务已经明确,要着力在精准实施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是严格落实脱贫责任。

乡党委、政府将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层层落实责任。要强化组织领导,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

二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要积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村屯,对已经确定的贫困人口,再一次进行逐一走访和甄别,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贫困情况和致贫原因,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三是强化带动辐射作用。

积极探索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金投入的新路子,以小额贷款和项目贷款为金融支持方式,重点支持5个贫困村中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色企业和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整村脱贫规划得到了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党委召开专项会议讨论研究后,决定在原有对口扶贫人员的基础上,抽调专人成立**村整村脱贫规划设计组,分管领导亲自带队,通过认真分析、调研,请教有关专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议表决后,初步形成了**村整村脱贫项目规划书,现将规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简介

**村位于***镇西北部,紧邻江东街道天台和凉水村,与天台、凉水有两条主干道相连,是***镇西北之门户。村下辖5个社,***户1***人,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5亩(田1137亩,高产稳产田500亩,人均0.3亩),林地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全村常年居住人口1***人,其中建卡贫困户***户***人;受限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水资源的不足,我村产业发展和人畜饮水安全受到限制;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贫困人口全部解决温饱问题。

二、整村脱贫规划原则、内容及目标

(一)规划原则

我村整村脱贫规划原则是:结合我村实际,在合理利用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统筹保障民生。

(二)规划内容

根据**村的实际情况,整村脱贫项目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新建村级公路10公里,目前我村依托互助会资金支持,已经开始前期铺设,需要后期扩大投入。硬化村级公路10.9公里,形成连接天台、凉水的加宽公路,并形成绕村硬化路格局。建设生产便民道8.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新修水池7口,2400立方米,铺设管道14.5公里,解决我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的难题;整治山坪塘27口,约2万立方米,为我村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水源条件。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实现农户脱贫

走“一保二扩”(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名优特新农产品种植面积)的路子,强力推进奶牛、肉牛和禽类基地建设的发展。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引导肉牛养殖兴趣户变成规范户,在20**年实现年出栏500头;增加榨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万只养鸡场1个;突出特色种植,发展**樱桃350亩。建立中草药生产大户+散户模式,发展药材种植大户5户,增加药材种植面积300亩。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使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

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保障民生民计

针对**村在对口扶贫和“十*五”扶贫项目中取得的成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规划建成2个新村居民点,即冒火山集中居民点、石桥集中居民点,完成***户农户的生态移民建设,***户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民超市垃圾存放点等便民设施,实现集经济、文化交流、商贸为一体,发展**村经济。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在整村脱贫规划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之一。成立一所农民学校,利用村级活动室,请区级机关部门和镇农业中心的职业教师、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保证全村村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保证两后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三)规划目标

整合镇扶贫开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及全区整村脱贫开发工程等三大政策机遇,推进**村整村脱贫工程的实施。从20**年起,人均每年增加***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元;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实现组组通硬化公路,公路级别达到通畅标准,户户居民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安置全村地质灾害户、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到20**年,建立“三圈一带”体系,即建起一个特色产业圈,一个公共服务圈,一个综合统筹圈,一个生态移民产业带。每年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人以上,长期性就业岗位***人以上,新增就业***人以上;实现剩余劳动力输出***人以上,全面实现**村整村脱贫的目标任务。

三、**村整村脱贫项目设计

(一)基础设施建设

**村“三圈一带”脱贫思路如原则所述,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村脱贫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两个基地的实现和发展。

1、产业道路建设。要实现“三圈一带”的目标,必须解决产业运输问题。一是为促使圈与圈的连通,按需构建交通网络,建好一、二组(村公共服务中心所在地)至三组5公里的出境路,修建一组至五组的环村公路10公里。同时,结合**至天台和凉水的两条出境路的改善,吸引区位资源的流入和增加人流量,搭建和扩大“特色产业圈”影响力和贸易平台。二是为促进生态移民产业带的产业开发,修建各组人行生产便道8.2公里。

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历来缺乏。所以解决和改善“三圈一带”居民的安全饮用水和商业用水问题,是保证“三圈一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利用综合统筹圈的优势,建立涵盖“三圈一带”的人畜饮水工程体系,区分人畜饮水和产业用水。一是规划实施产业圈的生产工程,整治山坪塘27口,约2万立方米;二是规划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修水池7口,2400立方米,铺设管道14.5公里。

(二)基础产业发展

在现有牛场规模前提下,推进奶牛、肉牛和禽类基地建设的发展。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并加快附属草场建设,在20**年实现年出栏500头;增加榨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万只养鸡场1个;突出特色种植,发展**樱桃350亩。建立中草药生产大户+散户模式,发展药材种植大户5户,增加药材种植面积300亩。

(三)基本素质提升

依托驻社的农业服务中心和区内外专家,成立一所农民学校,利用村级活动室,请职业教师、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保证全村村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保证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达**%以上。

(四)基本民生保障

就业上,“三圈一带”的建立为周边群众每年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人以上,长期性就业岗位***人以上,新增就业***人以上;实现剩余劳动力输出***人以上;居住上,规划***户***人的生态移民,***户***人的危旧房改造,并且建立生态移民产业带,带动移民和改造户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上,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五)基层组织建设

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对我村的大力支持,我村于20**年完成了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整个中心(含卫生室)占地1200平方米,集活动室、会议室、远程教育点、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于一体,我村将进一步根据“三圈一带”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学校职能,为公共服务圈建设提供便利。

四、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村“三圈一带”体系所涉四个大类,七个项目预计需投资**.*万元。其中扶贫资金***万元,用于产业发展***万元,饮水工程***万元。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中、*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到20**年达到***元,年均增长**%。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年的1***人下降到20**年的***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农户达到**%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解决2***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以上。到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年,村庄绿化率达到**%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小流域治理率达到**%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以上,绿化率达**%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

(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

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到20**年达到***元,年均增长**%。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年的1***人下降到20**年的***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

步增长,到20**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农户达到**%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解决2***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以上。到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年,村庄绿化率达到**%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小流域治理率达到**%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以上,绿化率达**%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

(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生态养殖:到20**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

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1】

按照自治区、来宾市和兴宾区委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部署,我镇高度重视,狠抓党建在促进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迁江镇年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基本情况

迁江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41户2849人,其中雷山、阮云、阮围、大力、龙灵、乐英六个村贫困为320户1127人,其余14个面上村为521户1722人。迁江镇年脱贫共192户811人,第一批双认定验收中,已完成年脱贫贫困户验收63户241人,并全部在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标识。年脱贫贫困户第二批验收129户570人已完成入户核验,按程序进行村委评议。

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扶贫战线上党组织的建设,成立扶贫工作分队党委,以村屯为单位,组建工作支队党小组,党小组在扶贫工作分队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做到小问题不出党小组,大问题拿到工作分队党委集体研讨解决,形成工作分队党委领导下的党小组负责制的工作模式,发挥党小组在扶贫工作中的桥头堡作用,大大提高了工作分队的工作效率。三是加强扶贫工作分队党员的和管理工作,除加强精准扶贫业务培训外,我们着重培训扶贫领域中的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群众纪律,用纪律约束管理扶贫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的示范带头作用。

(二)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发挥干部结对帮扶作用。

乡村建设(扶贫)工作队员(含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村级干部“三支队伍”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一是加强“三支队伍”的业务培训和管理,我镇共举办了3次集中培训,培养了一支业务精干、纪律严明、能吃苦耐劳的富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扶贫工作队伍,为脱贫攻坚提供基本保障。二是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深入各村、各贫困户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帮助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研究制定脱贫计划,按照要求做好入户帮扶工作,建立管理好扶贫工作档案。三是完善干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考核机制,采取各工作支队交叉验收模式,工作队员既互相监督、互相学习提高,又能提高帮扶效率。

(三)加强产业扶持,提高造血功能。

充分发挥河村、兴仁、阮云、新桥、雷山等老党建示范点的带动作用,打造河村泰和农业综合发展基地,种植淮山、红心柚等特色农产品达1500多亩;打造兴仁瑞涛千亩果场和阮云石强水果种植基地,分别种植砂糖橘1500多亩和1000多亩;做大做强阮云、阮围贫困村黑山羊特色养殖业,目前养殖黑山羊超过1万只,拓宽了群众脱贫渠道;建设了兴仁排七、排八、大上林、大里那前、上下新村、印山北敢、大村、河村、高长等甘蔗“双高”基地8000多亩;依托新桥老梅沟森林公园、榜山石刻、迁江老街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品牌。共投入扶持资金14.31万元,以奖代补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99户。以村“两委”牵头建立了1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带动群众发展规模种养业,还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一批行政村的生产造血功能。

(四)着力资源整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以来,我镇加大对村级道路、巷道硬化、人畜饮水和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今年,通过整合各项资金,完成印山区级党建示范点建设、古欧、大力村改扩建点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功能,以村“两委”牵头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了一批特色种养殖、乡村旅游、甘蔗“双高”等产业,进一步发挥党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完成贫困村屯级道路建设16.3公里,硬化巷道37.8公里,修建自来水塔13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饮水难问题;建设公共文化活动场所16个,进一步满足了群众业余文娱需求。

(五)加强政策扶持,多领域开展脱贫攻坚。

一是易地搬迁,我镇多次召开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会,为有意向实施易地搬迁的贫困户解读国家政策,讲解申请方法、审批程序和补助标准。房源选择有来宾城区、迁江建江园、印山豪庭等,根据贫困户自愿选择、有利生活生产、有利就业就学等原则,为贫困户做好引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据统计,我镇有意向搬迁到来宾市区的有68户,有意向搬迁到迁江镇建江园、印山豪庭的有75户,目前正在办理申报相关手续。二是实施雨露计划。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雨露计划政策落实,充分发挥学校、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村委干部、帮扶责任人的力量,形成宣传合力,大力推动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宣传。我镇在年初召开了雨露计划宣传月活动动员会,制作了雨露计划宣传栏3块,印制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提高了贫困群众对雨露计划政策的知晓率。据统计,今年我镇享受雨露计划的大学学生11名,高职高专25名,解决了一批贫困生上学难问题。三是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年初成立了各行政村扶贫小额信贷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各村的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和办理工作。截至10月28日,我镇共有70户贫困户分别获得3-5万的贷款用于发展生产、产业扶持,贷款总额达243万元。

(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高脱贫致富技能。

今年以来,我镇联合区人社局、宏业培训公司,开办了村“两委”干部培训班4期,村致富带头人、产业骨干外出参观培训班2期,共培训村级干部、致富带头人360多人次;在各村开办创业培训班11期,电工、家政、种养等实用技术培训班4期,共培训农村各类人才476人。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新型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贫困村党员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对脱贫致富的相关知识了解少或不了解,不能带领贫困村民一同开展脱贫致富工作。

(二)脱贫致富的自主性较低,部分贫困户只能按照制定的脱贫计划开展脱贫致富工作,一旦没有相关的计划有反贫的可能性。

四、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一)落实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制。

制定完善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和工作人员责任。层层建立“抓领导、领导抓”的工作格局,要求主要负责人做到“五个带头”,重点督查“五个落实到位”,全面推进“党支部联系贫困村、促贫困村脱贫摘帽,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户、促贫困户脱贫”工作。

(二)抓好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形成“产业扶贫”新动力。

坚持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组建力度,把党在农村的政治优势和专业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支持和培育党员发展产业、党员帮扶贫困户发展产业,增强农民自力更生能力。

(三)抓好“党员家庭课堂”,构建“智力帮扶”新途径。

根据党员分布、群众居住情况,合理划分网格,以10户农户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确定1户党员户作为家庭课堂中心户,每个党员为1个联络点,每1个月组织群众开展一次家庭课堂,宣传党的知识、政策法规,培训种植养殖技术、宣传道德礼仪等,构建“智力帮扶”长效机制。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2】

今年以来,我镇深入贯彻落实区、市、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着力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在上级各部门正确领导和各帮扶干部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脱贫摘帽工作开展情况。

(一)脱贫责任层层分解、认真落实帮扶措施。

我镇按照自治区“一帮一联”工作要求,每个村委都落实帮扶领导、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紧紧围绕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目标,通过领导包村、工作队驻村,实行单位定点帮扶、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办法,坚持产业帮扶到村、干部帮扶到户原则,实行“五个一”工作法。我镇帮扶干部337人,全镇贫困户1221户,干部按要求联系1到12户不等,确保全镇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做到“不漏一人、不少一户”。给贫困户发放扶贫手册和连心卡,方便贫困户随时联系帮扶干部。帮扶干部每月最少下村入户一次,为贫困户宣讲政策,制定脱贫计划,积极认真地落实帮扶措施。

(二)帮扶工作稳步推进、脱贫工作取得成效。

年我镇预脱贫任务是264户,1019人,其中:中团村委(整村脱贫村委)任务是112户,425人。8月份经过镇干部及帮扶联系单位的共同努力,通过对贫困户“八有一超”双认定的走访、登记及对比分析,目前已满足“八有一超”脱贫标准154户,608人,脱贫完成率59.6%,其中:中团村委满足”八有一超”脱贫标准60户,257人,脱贫完成率60%。

二、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情况。

(一)产业扶贫。

我镇鼓励贫困户发展产业,由帮扶干部引导,今年以来,贫困户新增种植高产高糖蔗200多亩、百香果100亩、砂糖橘150亩、葡萄200亩,根据《象州县年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方案》规定,全镇有439户贫困户今年新增种养申请以奖代补,补贴金额超过87万元。我镇还给贫困户提供产业技术培训,截止八月底,127人次完成培训。

(二)易地扶贫搬迁。

通过召开动员会、入户宣传、摸底调查,最终全镇申请县城集中安置贫困户共计28户,申请本村自建安置贫困户26户,其中内塘村、交址村、大用村三个安置点已经落实用地,可安置贫困户8户。

(三)扶贫小额信贷。

我镇今年自开展小额信贷工作以来,共有107户贫困户成功申请贷款,贷款金额超过380万元,县政府上半年贴息3.5万元。

三、存在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有些帮扶单位不配合工作,双认定表迟迟不能提交,提交的材料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收入来源底数不清,无法确定是否脱贫;

二是包扶部门和帮扶干部措施落实不到位,增收计划注重短平快,没有长远致富规划,且对贫困户引导不够,导致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脱贫意识不强,等靠要思想严重。三是产业发展典型太少,家庭小型产业帮扶措施普遍规模较小,不具备带动脱贫能力,缺少高标准、高质量示范点。四是中团村作为整村脱贫有一定难度,表现在亮村村民反映现在所饮用的水源不达标,要求重新为村民打井。我镇由于年初无此项经费预算,在经费解决上存在难度;中团村委未脱贫名单中有20户无稳固住房,其中12户人均收入还低于国家扶贫标准,52户人均收入低于入国家扶贫标准,这部分人员较难全部脱贫。五是易地搬迁工作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集中建房地点难以落实。

四、下一步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调整充实扶贫攻坚力量。

由镇党委书记亲自抓扶贫,镇党委书记、副书记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调整组委分管扶贫、一名挂职副书记协管扶贫。同时新聘用两名工作人员充实到镇扶贫办。

(二)分门别类归纳梳理出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精准施策。

结合村情户情实际,拟采取“因户施策、一户一法”方式,制定帮扶计划。对没有稳固住房的贫困户,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进程;对有种养殖特长的贫困户,鼓励其发展短平快种养项目;对有务工能力的贫困户,引导其就近就业;对因病致贫、缺乏劳力的积极衔接纳入惠民政策范围,积极争取扶贫、财政、社保等部门支持,持续落实好低保、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政策性救助。

村脱贫攻坚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整村脱贫规划得到了我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党委召开专项会议讨论研究后,决定在原有对口扶贫人员的基础上,抽调专人成立**村整村脱贫规划设计组,分管领导亲自带队,通过认真分析、调研,请教有关专家并经村民代表大会商议表决后,初步形成了**村整村脱贫项目规划书,现将规划情况汇报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简介

**村位于***镇西北部,紧邻江东街道天台和凉水村,与天台、凉水有两条主干道相连,是***镇西北之门户。村下辖5个社,***户1***人,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5亩(田1137亩,高产稳产田500亩,人均0.3亩),林地面积4000亩,森林覆盖率达**%,全村常年居住人口1***人,其中建卡贫困户***户***人;受限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和水资源的不足,我村产业发展和人畜饮水安全受到限制;20**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为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贫困人口全部解决温饱问题。

二、整村脱贫规划原则、内容及目标

(一)规划原则

我村整村脱贫规划原则是:结合我村实际,在合理利用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积极性,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产业发展,统筹保障民生。

(二)规划内容

根据**村的实际情况,整村脱贫项目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培训和民生保障等方面进行规划。

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发展保障

新建村级公路10公里,目前我村依托互助会资金支持,已经开始前期铺设,需要后期扩大投入。硬化村级公路10.9公里,形成连接天台、凉水的加宽公路,并形成绕村硬化路格局。建设生产便民道8.2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新修水池7口,2400立方米,铺设管道14.5公里,解决我村人畜饮水困难和安全饮水的难题;整治山坪塘27口,约2万立方米,为我村产业发展提供便利水源条件。

二是加快产业发展,实现农户脱贫

走“一保二扩”(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前提下,扩大蔬菜的栽培面积和立体间套种面积、扩大名优特新农产品种植面积)的路子,强力推进奶牛、肉牛和禽类基地建设的发展。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引导肉牛养殖兴趣户变成规范户,在20**年实现年出栏500头;增加榨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万只养鸡场1个;突出特色种植,发展**樱桃350亩。建立中草药生产大户+散户模式,发展药材种植大户5户,增加药材种植面积300亩。通过发展农村产业,使农民摆脱贫困,走上富裕。

三是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保障民生民计

针对**村在对口扶贫和“十*五”扶贫项目中取得的成效,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规划建成2个新村居民点,即冒火山集中居民点、石桥集中居民点,完成***户农户的生态移民建设,***户贫困户的危旧房改造。完善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农民超市垃圾存放点等便民设施,实现集经济、文化交流、商贸为一体,发展**村经济。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

在整村脱贫规划中,提高农民素质是关键之一。成立一所农民学校,利用村级活动室,请区级机关部门和镇农业中心的职业教师、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保证全村村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保证两后生都能接受职业教育培训。

(三)规划目标

整合镇扶贫开发、“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及全区整村脱贫开发工程等三大政策机遇,推进**村整村脱贫工程的实施。从20**年起,人均每年增加***元以上,人均纯收入超过***元;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实现组组通硬化公路,公路级别达到通畅标准,户户居民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安置全村地质灾害户、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到20**年,建立“三圈一带”体系,即建起一个特色产业圈,一个公共服务圈,一个综合统筹圈,一个生态移民产业带。每年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人以上,长期性就业岗位***人以上,新增就业***人以上;实现剩余劳动力输出***人以上,全面实现**村整村脱贫的目标任务。

三、**村整村脱贫项目设计

(一)基础设施建设

**村“三圈一带”脱贫思路如原则所述,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在整村脱贫上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两个基地的实现和发展。

1、产业道路建设。要实现“三圈一带”的目标,必须解决产业运输问题。一是为促使圈与圈的连通,按需构建交通网络,建好一、二组(村公共服务中心所在地)至三组5公里的出境路,修建一组至五组的环村公路10公里。同时,结合**至天台和凉水的两条出境路的改善,吸引区位资源的流入和增加人流量,搭建和扩大“特色产业圈”影响力和贸易平台。二是为促进生态移民产业带的产业开发,修建各组人行生产便道8.2公里。

2、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水资源历来缺乏。所以解决和改善“三圈一带”居民的安全饮用水和商业用水问题,是保证“三圈一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计划利用综合统筹圈的优势,建立涵盖“三圈一带”的人畜饮水工程体系,区分人畜饮水和产业用水。一是规划实施产业圈的生产工程,整治山坪塘27口,约2万立方米;二是规划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修水池7口,2400立方米,铺设管道14.5公里。

(二)基础产业发展

在现有牛场规模前提下,推进奶牛、肉牛和禽类基地建设的发展。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并加快附属草场建设,在20**年实现年出栏500头;增加榨菜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500亩;扩大家禽养殖规模,新建标准化万只养鸡场1个;突出特色种植,发展**樱桃350亩。建立中草药生产大户+散户模式,发展药材种植大户5户,增加药材种植面积300亩。

(三)基本素质提升

依托驻社的农业服务中心和区内外专家,成立一所农民学校,利用村级活动室,请职业教师、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理论教育和技能培训,保证全村村民每人都能掌握1-2门实用技术;保证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达**%以上。

(四)基本民生保障

就业上,“三圈一带”的建立为周边群众每年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人以上,长期性就业岗位***人以上,新增就业***人以上;实现剩余劳动力输出***人以上;居住上,规划***户***人的生态移民,***户***人的危旧房改造,并且建立生态移民产业带,带动移民和改造户改善生产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上,继续推进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一步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五)基层组织建设

得益于镇党委、政府对我村的大力支持,我村于20**年完成了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整个中心(含卫生室)占地1200平方米,集活动室、会议室、远程教育点、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于一体,我村将进一步根据“三圈一带”规划,进一步完善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学校职能,为公共服务圈建设提供便利。

四、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村“三圈一带”体系所涉四个大类,七个项目预计需投资**.*万元。其中扶贫资金***万元,用于产业发展***万元,饮水工程***万元。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中、*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到20**年达到***元,年均增长**%。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年的1***人下降到20**年的***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农户达到**%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解决2***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以上。到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年,村庄绿化率达到**%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小流域治理率达到**%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以上,绿化率达**%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

(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

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到20**年达到***元,年均增长**%。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20**年的1***人下降到20**年的***人,贫困发生率由**.*%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

步增长,到20**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上的农户达到**%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解决2***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以上。到20**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年,村庄绿化率达到**%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小流域治理率达到**%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以上,绿化率达**%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

(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生态养殖:到20**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

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赌博、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

上一篇:hr外包公司商业计划书范文下一篇:党课讲稿好党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