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论文范文

2023-04-10

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较多细节化的理念。且从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政策中,开启了全新的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需重视生态宜居及工业繁荣,而且从乡风文明治理方面,让农民开启新的生活理念。最早于2018年时,国家所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明确规定实施乡村重大工程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重大进展、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规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度、组织结构和相关政策指导制度初步形成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审议表决通过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度,推进国家的治理制度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若干大问题》,再次明确提出了贯彻实施国家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优先发展、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等有关制度保障政策的若干问题。着眼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依旧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书》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確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为核心,着眼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了战略部署,为新一轮“三农”工作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发展还需解决“三农”问题,深化落实相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转向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且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也针对这一议题提出了更深刻的支持和充分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及时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确保农村重大改革有据。目前正在研究一系列重大法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为实行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所以农村地区的基础工作和建设都需要从自治和德治以及法治上,寻求重要的平衡点,达到农村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基层法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最终要使乡村农业发展变成一个更具有奔头的产业,使广大农民就业变成一个更具有社会吸引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理想故乡。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要求

(1)实施乡振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历史推行和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三农”工作在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对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指出了方向,并为今后的“三农”工作制定了对策。

其次,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振兴农村农副业,富裕农民和建设农村新经济体系的关键。实施农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副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创新,建立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农业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打造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农副业的竞争力,为农村新型经济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又要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镇振兴战略是弥补农村薄弱环节,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第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国家大局,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布局,完善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管理体系;有利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安全有序;有利于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

最后,推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当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属于必然的趋势及重要选择。难以推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会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发展战略需要继续探索扩大农民创收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正义,使数以万计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凝聚基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2)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系统提升。农村地区的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推行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可以帮助农村实现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从治理和生活富裕的多个角度,改变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使农村真正能够从产业、文化等多个层次,实现共同富裕。农村以后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在人才聚集、组织振兴、绿色生态等多个层次成为振兴过程中的亮丽名片。

(3)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中国当下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的相关目标是以短期和中期以及长期等不同方式呈现。在这当中,短期目标主要为2020年,进入到这一时间段后,乡村振兴可获得重大发展,且从结构和政策等多种角度完成初步框架。而中期目标则是进入到2035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乡村重建需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且农村也要逐步的进入到现代化建设。而长期目标则涉及到2050年,进入到2050年之后,乡村振兴要真正能够达到全面振兴的效果。中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美化农村,富饶农村,振兴农村,都要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 推行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坚持重要的七项原则。这些原则及基本理念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视以农民发展为主题,同时也从惠农及解决贫困农村所遇难题等多个角度达到了对农村地区问题的真正分析和探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一步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推行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而这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真正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脱贫的关键是升级改造农村农业农业,脱贫攻坚必须向乡村振兴升级转换。脱贫攻坚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果断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從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完整的升级和转型过程。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例如总体目标,日常任务等,既要做好脱贫致富的日常工作,又要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而努力。脱贫攻坚时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上。这些经验难得可贵,可有效弘扬时代精神,改变人们对生存之心的认知。这种工作经验和精神实质是无价的,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

提高乡村产业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和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确保农村摆脱贫困致富后进一步刺激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产业链的衔接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这种脱贫是改变农民生活,且保证整个社会安居乐业稳定的主要方法。对于深陷贫困的地区,必须如期完成从脱贫到振兴的转变。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短期实现脱贫的问题,以农村产业振兴为起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脱贫后的创收致富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需按照产业振兴的规定,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就业的技术培训和就业的扶持,创新乡村农户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联系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突破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壁垒,转变农村机械的发展模式,更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是整个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加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再次,发展农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家庭旅馆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后,必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3)积极倡导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

为了完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合理联系,有必要根据当前条件探索乡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干净整洁的村落外观到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将绿色的山和清澈的水变成农民实实在在地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完成这样的有机联系,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两山”理念,通过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的全民振兴。首先,在意识传承方面,需要重视绿水青山,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的主要方法,重视生态环境与资产和资源之间的转化方式,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其次,在内容上,必须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创新,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等方面促进贫困山区绿色发展的构想。三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在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依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维护农村整体自然环境。

(4)完善乡村治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动力。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及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舆论宣传知识,利用有效活动及制度保障,使农民真正能够维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树立淳朴的乡村风貌。二是效仿世界各国农村文明行为的杰出成就,整合农村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适合乡情村情的最合适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三是加快完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乡村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文化+康养休闲”和“乡村文化+特色商品市场”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保持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5)以村党支部为重点,不断做好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党组织的工作问题,是所有活动及政策推广的主要方式及基础。要完成农村事务,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基本组织来执行。今天的农村改革继续推进,要促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增强和改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干部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党的指导精神。寻求整体认识,制定现行政策以及促进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链接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6)挖掘优秀人才,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命力在于人民,应将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扶贫与农村振兴之间有机联系的备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城镇二元结构和城镇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影响,许多优秀人才被注入大城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才严重不足的弊端。扶贫与对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经验。从精准的扶贫尖兵到转型乡村振兴发展团队,在与乡村振兴联系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再次充分发挥自身意识,根据“内部教育”与“外部引进”的紧密结合,利用能工巧匠,培育专业农民,壮大农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吸收大城市精英,吸纳权威专家的头脑,充分弥补农村优秀人才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内部教育”塑造本地人才。在促进文化教育和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塑造新时代的当地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振兴的“领头羊”。二是“对外吸引”,为农村优秀人才推广最优的控制设备。引进了解高科技,管理方法,销售市场和法律法规的智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引入新的创新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优秀人才和物质保证的坚实支撑点。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200

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2篇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站在新起点,作为国定贫困县和革命老区的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将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和大生态、大健康、大文化三大跨越工程,突出“投资拉动、产业培育、绿色引领、城乡统筹、改革开放、惠民利民”六大重点,着力抓好“四资四业”,深入实施“三年大会战”,做到“赶”与“转”并举、“量”与“质”并举、“稳”与“进”并重,努力实现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良好开局。

突出项目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大提升。

坚持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领域,全力抓好重大项目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以上。

在项目包装上求精。敢于无中生有、精心包装策划一批支撑全局、带动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全力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规划盘子。

在推进建设上加速。把握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组团作战方式,启动G211黑獭至印江县城改扩建工程、沙沱大桥(复建)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施通村公路水泥路531.1公里、乡道油路改造98.3公里,实现农村公路通畅率达90%,建制村通客运率达91%;完成甘溪水库、当坝水库、邓家溪水库建设,实施簸箕岩、廖家坝等水库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5处,解决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泉坝35KV输变电工程,实现农村用电可靠率达到99%。

在破解瓶颈上发力。坚持项目建设计划和要素保障规划同步研究、同步推进,全力抓好用地、投融资、人才等要素保障;创建农村金融信用县,争取年内实现融资到位资金15亿元以上。

突出产业培育,推动富民支撑大提升。

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加速产业集聚,推动层次提升,实现新投产企业15家以上,全县新增规模企业5家以上。

着力发展山地农业。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特色鲜明、高端发展”的理念,发挥沿河县农特产品“优质、生态、有机”优势,着力发展以富硒、千年古茶为重点的生态茶业,以沿河山羊为重点的生态畜牧业,以沙子空心李为重点的生态果蔬业,以铁皮石斛、白及、青钱柳等为重点的生态中药材产业,拓展建立一批大健康产业基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0家。

着力破题文化旅游。牢固树立统一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的理念,深度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合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逐步形成以餐饮服务、民族服饰、旅游中介、农特产品等多元并举的旅游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

着力提升现代服务。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优化消费结构,激发消费活力,积极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延伸服务产业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商务物流集中配送、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体系,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10个以上,以电子商务激发市场活力。

突出绿色引领,推动生态建设大提升。

突出“导”。开展“多彩贵州·保护乌江母亲河”系列活动,切实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牢固树立环境优先的观念。

突出“建”。开展绿色质量提升行动,不断巩营造林成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绿色长廊等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实现森林覆盖率提升2个百分点以上。抢抓乌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执行机遇,加快中小流域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水环境和生态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农业面源、工业点源、城镇截污和垃圾处理、河道整治。

突出“护”。结合全县生态文明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山水田园风光保护计划,在保持原生态基础上,大力实施“保绿”“还绿”“增绿”“添彩”行动,着力建设多种色彩交相辉映的生态风景带。

突出“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整治,启动农村垃圾清理设施工程,完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坚决防止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突出“创”。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认真研究制定国家生态县创建计划,细化具体方案,列出时间表,明确责任人,积极争取申报创建命名一批生态乡镇、生态村,促进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民生改善实现“多赢”。

突出城乡统筹,推动特色城镇大提升。

建宜居县城。坚持扩容与提质并重,把现代元素、文化元素、生态元素融入城市风貌规划和设计,全力推进县城风貌打造工程,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精品。继续推进城市交通、绿化、水系、灯饰等工程建设,着力建设“最美江城”。

建特色集镇。突出山地特色,彰显水韵魅力,围绕绿色主题,按照“8+X”要求,项目化推进、实物化落实,加快官舟省级示范小城镇、洪渡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步伐,全面推进其他乡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绿色小镇。

建美丽乡村。突出展现自然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深入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易地生态扶贫移民搬迁、小康寨整乡镇(街道)推进和农村集中建房工程,注重传承好民族文化、耕读文明、田园生活,着力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彰显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突出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创新大提升。

全力深化改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胆探索,稳妥推进,努力在农村产权改革、生态文明制度、投融资、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最大限度激活农村“沉睡”资本,让改革成果真正惠及百姓。

全力招商引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和投资政策,创新招商引资形式,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4亿元以上,新增个体工商户2000户以上,民营私营企业200户以上,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亿元,带动民间投资40亿元以上。

全力开放创新。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方位深化与周边区域交流合作,着力建设一批科研基地,引进科技成果并尽快实现产业化,培养引进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突出惠民利民,推动幸福指数大提升。

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紧紧围绕同步小康进程,因人因地精准施策,实施易地移民搬迁2112户9007人,实现年度脱贫人口2.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4.56个百分点,46个村出列贫困村。

实施教育提升工程。大力实施山村幼儿园升级改造工程,启动第五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主体工程,完成6所薄弱学校改造工程、3所学前教育工程和官舟高级中学。

实施健康沿河工程。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坚持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积极推进智慧医院建设,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发展。切实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建设一批体育健身工程,促进全民健康。

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大力实施“雁归工程”,切实推进大众创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00人,让更多农民工在家乡创业就业。

实施特色文化工程。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土家民族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间文艺等保护力度,全面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试点工作,着力发展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特色风物为主的文化业态,让土家特色文化更加多彩。

实施文明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整脏治乱”工作,全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实施社会保障工程。突出基本保障,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继续推进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启动城市中心敬老院建设,新建夹石镇敬老院、22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施住房改造工程。突出住房保障,持续推动保障住房向乡镇、园区、学校延伸,建设公租房300套、棚户区改造2150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7560户,努力实现群众住有宜居目标。

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让城乡环境天蓝、地绿、水清,让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幸福。

实施平安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平安沿河”建设,确保全县大局持续稳定。

(责任编辑/哈文丽)

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3篇

2、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脱贫示范区

3、为了历史性地解决贫困问题

4、深度报道如何“深度”

5、用心学 用情悟 用力干 更好发挥扶贫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6、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7、言说与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脱贫攻坚传播策略

8、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两会答记者问

9、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论述的内容与价值理析

10、探析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路径

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本意蕴研究

12、机关党建要服务脱贫攻坚

13、做好党报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14、汪洋在甘肃临夏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

1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16、地方党媒履行职责助力脱贫攻坚探析

17、抓好基层党建 力促脱贫攻坚

18、浅析加强基层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有效措施

19、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群众路线:贫困村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重要法宝

21、激发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22、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23、用心用情做好脱贫攻坚报道

24、关于民主党派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思考

25、广西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26、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27、胡春华出席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仪式(等10则)

28、有效反贫困与区域发展研究力作

29、新时代山西电视媒体在脱贫攻坚报道中的实践探索

30、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31、郑重的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32、党报产业扶贫报道的策略分析

3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34、2021年高考作文必考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35、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36、全媒体环境下省级党报如何讲述脱贫故事

37、全媒体时代脱贫攻坚历史性工程的新闻宣传策略

38、建设性新闻理念下地方党报脱贫攻坚报道策略研究

39、脱贫攻坚战中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40、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的可行性、路径及其实践育人功能探析

41、以笔为枪,做脱贫攻坚的真勇士

42、陕西民政兜底保障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43、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

44、高质量脱贫的县域样本

45、创新精神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46、四维赋权:脱贫攻坚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现路径

47、浅谈地方党报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48、抓党建促脱贫 毛南山乡沧桑巨变

49、脱贫攻坚,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行动

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4篇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3、从记录到助力: 脱贫攻坚档案经济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探析

4、《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鲜明特点与现实意义

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6、乡村振兴战略中“五个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综述

7、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8、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认知与实践误区及其矫正

1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及协同驱动路径探析

11、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实践问题与应对

12、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分析

13、浅谈乡村振兴大讲堂的建设途径

14、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实现路径

15、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16、融媒体传播下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

17、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18、深刻领会 坚定信心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19、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问题与路径研究

20、新时代统战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2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

22、创新创业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究

2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优势、作用、路径和支撑

24、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方向分析

2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

26、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7、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8、试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29、湖南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与农村资源的耦合

30、系统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维度

31、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

3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用好5年过渡期?

3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34、统一战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用研究

35、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

36、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7、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38、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39、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40、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1、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42、职业化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与路径选择

43、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4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45、激发乡村振兴中人才的凝聚力

46、统一战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多重动因与制度安排

4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48、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

49、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探析

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5篇

2、寻乌:2021·菖蒲长寿村稻田歌会激情开唱!

3、精准扶贫 一汽在行动

4、以文化扶贫精准除“穷根”

5、以基础教育师资规划为突破,阻断彝区贫困代际传递

6、西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策略研究

7、旅游开发中旅游吸引物权的制度化路径与实践效应

8、回眸2020 中国就业十件大事地方就业创新事件揭晓

9、语言经济视域下民族地区语言扶贫研究

10、VR技术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的应用研究

11、中益八姐妹的“乡兴带动员”炼成记

12、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

13、新时代民族地区“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多元路径研究

14、凉山彝族地区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策略初探

15、甘南藏族自治州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应对策略

16、推普脱贫中的语言交换行为分析

17、昌吉学院与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转移就业劳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项目的实践探析

18、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9、攻坚克难矢志不渝 安全守护始终相伴

20、关于当前我国语言国情与语言规划的思考

21、后脱贫时代传媒学子的思考与实践

22、青年志愿服务助力乡村贫困治理路径研究

23、乡村振兴:中国语言学需要直面的历史性课题

24、井冈山共青团:唯有传承与拓展,才能星火永相传

25、影像表达、创新叙事与价值书写

26、省教育厅印发《山西省2020年教育扶贫行动计划》

27、民族与贫困地区教师推普重点:克服地方语言的负迁移干扰

28、社会工作参与教育扶贫的维度与空间

29、为新社区打一个幸福的“中国结”

30、陈劲松:刚柔相济的纪检扶贫人

31、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民族地区移风易俗路径

32、风光风情风物三位一体“文旅推介+直播带货”传统媒体的新实践

33、基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彝区乡村振兴有效路径探究

34、一肩担两头助力齐发展

35、咬定目标 笃行不怠 推动教育强省建设全面提质提速

36、乡村振兴视域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与路径分析

37、切实发挥推普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38、语言能力与择地就业质量

39、转场与规训:空间理论视阈下“三农”自媒体传播特征与省思

40、语言治理融入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41、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下)

42、探索共青团开展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新方法

43、彝族老火塘边上开启新生活

44、语言何以助力乡村振兴

45、架起四千公里“语言传情”的桥梁

46、祥云县教育精准扶贫成效明显

47、高校扶贫:目标取向、帮扶模式及提质增效对策

48、让精神文明之花在审计机关绽放绚丽色彩

49、“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现状与推广策略

上一篇:社会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大学扶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