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

2023-11-16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1篇

尽管我国政府主导扶贫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发展依然面临着资金投放对接失准、效益低下、供需缺位等瓶颈。为了能更好地引导和激发当前大规模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的内在动力,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效应,若能遵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借助市场化机制作为创新驱动,破除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发展资金的困境,才能更好地以产业扶贫为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最终在“十三五规划”的时间节点上全面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基于此,本文总结分析了产业扶贫资金的现存问题,认为可尝试在贫困地区以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以下简称引导基金)的方式推动精准扶贫,并阐述了其现实意义和具体的策略措施,以期为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个金融视角的创新和策略参考。

产业扶贫资金的现存问题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弊端明显,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一是在产业扶贫开发的资金预算管理中,政府通常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激励企业参与。但扶贫资金一般单次和单向流动,不能形成内生重复循环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和撬动效应,资金投放的激励效用和融通功效较低。二是政府主导的项目审批往往更重报送材料而轻实地考察,企业和政府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骗取资金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这可能会引发公众对扶贫开发的负面认知,降低扶贫工作的公信力。

产业扶贫资金投放缺乏引导,难以实现精准对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区域性,在扶贫脱贫的目标引领下,带有公益性的扶贫产业发展更需要精准引导和强化激励。但产业扶贫资金的投放对地方性政府决策权依赖过大或靠关系拍板,显得较为随意,投放决策的方式和程序不够科学和缺乏引导,资金投放的集中度、精准度和投资效益也显得不足。因而,扶贫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容易失准,产业扶贫资金的效果也难以直接和精准地用在扶贫效益更好的产业和企业上。这种缺乏引导的扶贫资金投放模式不仅加重了政府主导扶贫的监管难度,还导致扶贫资金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上的效益较低,过分补贴与供需不足或供需缺位等矛盾性问题并存。

地方性涉农中小微企业参与扶贫的资金投入不足,融资难度较大。地方性中小微企业往往具有产业扶贫开发的先天优势,它们源于和成长于本地的产业生态环境,对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有更广更透的了解,因此它们对扎根和深耕本地产业的意愿可能会更加强烈,因而是发展产业扶贫的主力军。但是多数涉农或参与扶贫的地区性中小微企业的管理经营能力较弱,加之自身资金实力受限,流动性较差且抗风险能力较弱,在扶贫产业的投入上显得尤为谨慎,产业扶贫发展的规模相对较小,扶贫的带动能力并不强。另外,由于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较弱,潜在的市场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导致了农业产业本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对这些更适合也更愿意参与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的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不从心。由此而形成的融资困境往往成为了当下一些中小微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主要问题所在。

产业扶贫资金的流向有失偏颇,导致扶富不扶贫,贫富差距可能进一步拉大。现行的产业扶贫资金多数流向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或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但这种资金投放策略并未采取专门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后续特惠扶持政策和精准对接体系,从而难以将扶贫效益直接和充分地转嫁到真正的贫困户身上,没有形成“真扶贫、扶真贫”的局面。这种情形会导致产业扶贫资金扶富不扶贫的现象发生,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向初衷可能因此而发生偏移,贫富差距反而可能进一步拉大,并诱发潜在的社会矛盾。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资金配置容易导致供需时滞错位,难以发挥更大效应。目前,多数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降低扶贫资金的流失风险,通常只针对项目实施单位做出扶贫资金发放的事先承诺,而资金发放的承诺兑现则需在扶贫项目完成验收以后。然而,这会导致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企业在最亟需资金的项目投入前期不能获得足量的资金支持,资金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时间上的错位。这一方面会弱化企业投入扶贫产业开发的力度与意愿,另一方面也可能因资金不足影响项目的建设质量,从而难以达到验收标准要求,进一步影响扶贫效果。

产业扶贫资金缺乏有效整合,扶贫效果受到制约。在政府强力扶贫的政策背景下,尽管政府扶贫专项资金的门类较多,但各个部门大多“撒胡椒面”式各自为阵,相互独立决策,容易引发重复投放。同时,这也给各种资金的整合带来了难题,使得资金无法统筹安排和有针对性地对扶贫效益较好的企业进行集中引导和参与激励。另外,尽管有些地方政府对产业扶贫资金“改补为借”,以担保金放大形式撬动银行信贷资金,但直接参与利益主体的增多也加大了资金的整合和利益分配难度,不能发挥专项扶贫资金的更大功效。

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的现实意义

在精准扶贫思路中,引导基金模式将可能对现有政府扶贫资金预算管理体制、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产业扶贫项目的资本金融通做出改革创新和有益补充。这也是对当下扶贫开发的供给侧改革创新,通过对扶贫模式的结构性调整,达到扶贫资金投入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供给,提高精准扶贫的量和质。

总体上,引导基金能通过发展产业扶贫的方式,能较好地化解当下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面临的谁来用、如何用、用得准和用得好等问题。一是引导基金的资金分配方式将传统的补贴改为投资,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为基准,对财政扶贫资金分配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和补充。这既有助于优化扶贫资金的配置效益,又有利于引导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或高附加值农业服务业,实现农业产业的结构化调整和规模化升级,最终以市场无形之手实现造血扶贫脱贫。

二是引导基金能实现“精准引导、资金放大、融通循环、绩效评估”的预期投放效果。这既能进一步放大精准扶贫专项财政资金的供给和功效,又能引导和盘活社会资金,促成政策扶贫资金和社会资金联手推进精准扶贫开发的局面,也能实现两者的保值增值和循环效益。

三是引导基金能精准对接地方性扶贫产业和被投企业的发展需求,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实现扶贫资金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正确引导和精准投放,体现出精准扶贫开发的精准思维,达到扶贫效益的精准到户,实现精准扶贫的核心目标和政策初衷。

四是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将简化行政审批,不仅提高了引导基金的投放运行效率,还能从源头上预防贪腐发生,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优化扶贫资金的公正性。同时,引导基金对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市场化判断和决策将更专业、更细致、更严格,监管更到位,能较好保证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五是引导基金将更加关注地方性中小微企业和见效期相对较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不仅利于推进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也符合国家对中小微企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更好补齐“四化”中农业现代化这一短板。

设立产业扶贫引导基金的策略建议

各级政府分工协作,明确责任,推动引导基金发展。一是国家层面出台产业扶贫专项引导基金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要明确引导基金的概念、性质、宗旨、运行模式、监管考核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指导性意见。

二是省级或市级财政、农委、扶贫和企业管理等部门联合成立起引导基金工作协调机制,批准设立专门的扶贫产业引导基金理事会或法人公司,行使重大事项协调和受托经营管理等职责。同时,明确引导基金的设立规则、管理办法、资金来源、运行模式和退出机制等实施指导细则和要求,确保按市场化原则进行。

三是县级政府认真研判,结合当地贫困地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现状和需求,负责组织好引导资金投放项目的实施工作,出台对接区域性引导基金的指导和考核激励办法,明确具体的部门职责和索投产业详情,配合引导基金公司的前期调查和后续监管工作等。

资金来源以政策性扶贫资金为主,社会资金为辅。引导基金主要来源于政策性精准扶贫资金中的专项扶贫产业发展预算、基金运作收益(如应得投资收益与利息等)以及按比例私募的参与产业扶贫的社会资金。社会资金的私募对象重点偏向于金融类国有企业和社会服务意识较强的龙头民营企业,私募社会资金可按与政策资金1:1或弱于其的比例执行。政策资金以政府信用对社会资金形成引导、聚集和放大效应,两者实行按比例共担风险与收益的原则。

管理模式上按法人治理,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是引导基金引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事业法人制或公司法人制。但不论采取哪种治理结构,均需委托或招标专业化的具有规定资质、良好信誉和从业经历的职业化基金管理团队,实行管理权与决策权的分离。同时,基金资金的托管管理以对地方性银行的招标进行。

二是引导基金是一种扶贫政策资金的市场化融通和投资模式,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具,因此引导基金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到分工明确与合理到位。总体上做到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将扶贫开发中市场配置资源之手的“基础性作用”转变为“决定性作用”,将政府干预之手的“决定性作用”转变为“基础性作用”,做到管理的不缺位和不越位,发挥好协调服务作用。不缺位就是对基金服务、监管和扶持要恰到好处,即对引导基金的市场失灵及时作出正确和有效干预,尤其要负责对投资方案进行审定,并对投资方向进行把控,使之不脱离扶贫脱贫和助农富农的发展逻辑。不越位就是去行政化干预,即政府不干预基金的运行,遵循市场逻辑分配资金和遴选被投企业,达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切实实现造血致富。

构建严格的监管机制、考评体制和维权机制。一是制定严格的监管和考评机制。委托外部第三方机构对引导基金机构进行全面公正的审计、核算和评估。内部监管责任明确,绩效的奖励及时到位,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同时,针对事业法人制模式,还需在负责人的行政级别和员工的待遇上提供倾向性激励,提高团队的激励效能。

二是构建起以贫困户利益为导向的倾斜性维权机制,尊重贫困户的选择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帮助和确保贫困户与被投企业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维权的具体形式可体现为两类,如贫困户与被投企业签订正式合同,或贫困户遴选代表进入监事组织并行使发言权、建议权和表决权等。

投资模式灵活多样,引导范围明确,实时合理退出。一是资金投资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并实施动态监管。例如:阶段参股,即向支持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产业发展且具备较好潜在扶贫效益的企业参股,并按约定条件在一定期限内退出;跟进投资,即向政府精准引导或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并表现出良好扶贫带动示范效应的扶贫参与企业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即对参与产业扶贫开发的中小微企业或初创企业予以一定的风险补助,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和提高企业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投资保障,即遴选出经济效益好、扶贫效果佳的中小微涉农企业,予以资金资助、融资担保和创业补贴等保障措施。

二是基金投资须对以扶贫脱贫为目标的产业为投资导向,建立基金引导投资的负面清单,如股票、外汇、房产、企业债券与金融衍生品等。引导基金的闲置资金采取银行存放或国债购买的方式进行保管。

三是引导基金依据地方性精准扶贫规划目标设立存续期限,可尝试以“十三五规划”要求的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作为存续期限的设定参照。

四是引导基金应按照扶贫效果和存续期限规定实时退出。退出方式上可采取到期清算、股权转让或回购等方式,不与被投企业和贫困户长期争利。

资金投放以扶贫为导向,精准定位,按需配置,多方共赢。一是基金投放主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效益农业或优势服务农业为产业引导方向。因地制宜地深入贫困地区展开全方位和多角度的产业市场调研和论证分析,合理评估潜在风险和预期收益,精选符合要求的农业产业进行引导。同时,被投企业需要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机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益,切实保障其利益分红,充分确保投资绩效的精准映射,提高扶贫资金的对接效率。

二是引导基金与被投企业之间联动协调,准确评估,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引导基金对被投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和协调服务,协助其成长,最终形成地方政府、被投企业与贫困户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信息实时动态共享,数据平台建设,提升引导产业发展的竞争性和效益性。地区管理部门的项目库信息平台为引导基金项目的投放决策提供实时的查询和对接服务,提高引导基金退出或跟进的精准决策效率。如构建引导基金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数据与云计算平台,对被投企业提供市场供需、价格波动、产供销连接等的数据与信息等方面的决策支持,提高贫困地区引导扶贫产业的市场贡献度和经济效益。以信息传递和数据决策引导普惠式产业扶贫向竞争式产业扶贫转变。

合理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充分保障贫困户收益。一是由于社会资金更加强调商业利益的最大化,引导基金中的政策扶持导向与商业利益导向之间可能潜藏着利益纠葛。因此,既要合理分配被投企业和引导基金之间的利益,又要按照“同股同权同利”原则合理分配引导基金中社会资金和政策资金之间的利益,化解潜在的利益矛盾。

二是产业扶贫引导基金是政策性扶贫资金为引领,社会资金为配套的扶贫性投资资金。引导基金的根本目的是在确保投资基金安全和盈利的情况下,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收益“让利于贫困户”,从而帮助和带动其实现可持续性脱贫致富。因此,引导基金必须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定位、现状和需求,优选和精选具有良好扶贫带动效应的产业作为投资导向,既突出的强调基金的公益性,又强调其盈利性。同时,对于引导基金中政策资金股份获取的利益分红,应将其同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再分配。

注重风险防控。一是由于引导基金采取市场化运作和法人结构治理,且所有权与管理权有所分离,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问题等是管理过程中的常见弊病。政府作为引导基金的委托方可能处于信息劣势,而受托方则可能借助信息优势采取“敲竹杠”行为,因而引导基金运行需要谨防道德风险的发生。

二是由于农业产业的投资周期较长且市场风险和灾害风险的概率较大,因此不仅应在投资的前中后期建立起多层次的风险评价和防控机制,强调和预防引导基金发生系统性风险,还可根据产业发展的特质与保险公司进行合作创新,借助和购买相关的农业保险分散风险。

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引导基金应向贫困地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以及农民工回乡创业倾斜,解决立足于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企业的融资困境。既以金融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撬动扶贫,也以金融活水引导和助推普惠金融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经过 60 多年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已深入到了经济、文化、科研、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与过去相比,工作效率得到了快速提高,生产资源更容易实现共享,经济发展也迅速提升,但在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中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如软件漏洞、黑客入侵、病毒木马肆虐等情况已经越来越突出,严重危害人们的正常活动,由此网络安全问题成了新的热点,针对计算机网络系统存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从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解决措施以及安全评估等方面提出一些见解,并且进行了详细阐述,以使广大用户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网络安全 防火墙 病毒 对策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重要信息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传输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我们要采取强力的安全策略,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一个网络环境里,信息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可使用性受到保护。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保证软件和硬件的安全性。比如网络系统软件、应用软件、数据库系统、网络部件、调制解调器等安全性。所以,网络的安全问题在根本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网络的系统安全,第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而在这里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是最终目的。

2 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计算机频繁受到病毒、木马的破坏,个人 PC 还受到恶意软件的侵袭,给广大用户带来极大的损失。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可以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造成危害比例大、危害强。

2.1 自然灾害的破坏 灾难发生时(比如:地震、洪水、大火等),可能小到磁盘坏掉,大到设备失效;或者施工人员在施工时造成的通信线路阻断时,都会引起计算机网络的瘫痪。

2.2 计算机病毒、木马入侵 目前病毒、木马已从单一的传播,发展到利用高度吸引眼球的社会事件来扩大传播。利用热点事件受关注率高、网友浏览点击率高等特点,伪装成热点电影、热点网络视频、热点照片等等诱骗用户点击下载,进而感染病毒。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病毒木马更是无孔不入。计算机网络的提速让病毒更加泛滥,甚至当我们的智能手机进入 3G 时代后,随着 3G 手机的运用势必更加广泛,手机平台的病毒、木马活动会上升。再加上软件漏洞的无法避免,在新平台上的漏洞也会成为病毒、木马最主要的传播手段。

在网络维护中主要遇到以下几类情况:

2.2.1 新增的病毒不论从数量到破坏力上都在不断增强。这些病毒可以盗取帐号密码、个人网络信息,删除和破坏用户文件,严重的还会造成网络堵塞,进而使网络瘫痪。还有一些病毒加强了伪装技术,使杀毒软件无法识别,躲过杀毒软件查杀,更厉害的还能使主流的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无法安装或运行。

2.2.2 恶意流氓软件猖獗。所谓恶意流氓软件是指在未经用户的许可和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在用户电脑上安装运行。

2.2.3 木马程序被植入网站。一些黑客通过网站系统和数据库等方面的漏洞,植入了恶意木马程序来控制网站,窃取用户帐户信息进而使用户损失惨重。

2.3 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的匮乏是网络安全的“软肋”现在的网络构架比较复杂并且在不断变化,要求有相应的网络管理人员来维护整个网络的安全性。网络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整个网络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过程中,网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太过于薄弱,存在很多人为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3.1 操作使用不当,对于安全配置不规范,口令密码太过于简单,甚至于把密码口令告诉他人等等,都会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2.3.2 网络用户为了获取一些信息资源,会到各种网站地址上去搜寻,或者访问不安全的地址等,缺少密码保护意识以及防止破坏系统等相关技术。

2.3.3 网络间的每个接点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相对独立的网络安全设备之间缺乏统一的安全策略管理,无疑会给网络的安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害。

2.4 非法访问 非法访问时未经授权的访问。也就是说,设法绕过未保护的信息所做的安全设置(比如:访问权限设定)而对信息进行访问。通常是利用系统或相关软件的漏洞来实现。

3 计算机网络主要防范对策

网络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集中多种安全技术和手段,相辅相成。实践证明,一种或几种安全组件的简单叠加已经无法确保网络的安全性,要确保网络的安全,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和使用一个完整的网络。

3.1 数据备份 数据备份时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措施,对重要数据必须定期备份,防止由于信息存储设备的物理损坏或者非法访问信息造成的信息丢失和破坏。

3.1.1 数据备份方案设计:采用磁盘阵列和磁带库,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1.2 建立备份记录:通过建立详细的数据信息备份记录,防止备份错误导致数据信息的不安全。

3.2 防病毒技術 在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病毒有非常大的威胁和破坏性,所以,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和查杀也是网络安全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防病毒技术大致上分为三个部分:病毒的预防、病毒的检测、病毒的查杀。从防病毒技术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过程:

3.2.1 单机防毒。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人们使用的操作系统还主要是以 DOS 操作系统为主,因此,那时候计算机用户面临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文件或软盘传播的系统病毒和引导区病毒。所以那时候的反病毒手段主要是以防单机病毒为主,用户需要为每一台计算机单独安装防毒产品,并单独进行维护。

3.2.2 网络防毒。网络中的计算机全部统一起来,使得网络病毒只要在网络出现,就能被统一部署的网络级反病毒产品捕获并清除,使得病毒无法再通过一台计算机流窜到另一台计算机,维护了整个网络的安全。

3.2.3 网关防毒。它是如今乃至以后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新型反病毒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空前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从辅助地位进入到了主导地位,从而融入到了人们的丁作、生活之中。与此同时,网络的规模越来越大,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网络之间传递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此网络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由此便产生了网关防毒手段。

3.3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一种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分开的设备,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用于限制被保护的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之间进行的信息存取、信息传递等操作。防火墙作为网络边界的第一道防线,现在不管是在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都用得最为广泛。防火墙就其结构分类,可以分为软件防火墙、硬件防火墙。

3.3.1 软件防火墙:直接安装在用户的电脑上,通过一些相应的设置来达到控制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主要应用于个人用户,目前常见的有天网防火墙、卡巴斯基防火墙、瑞星防火墙等,其特点是成本较低、功能有限。

3.3.2 硬件防火墙:安装在单位的内部网络与外网交接处,主要应用于企事业单位,功能较强、成本高。

3.5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人的因素仍然是网络安全管理的决定因素,网络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也并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安全问题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因为一切不安全的因素全来自人。因此,单纯依靠安全技术和软、硬件产品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只有提高人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大整体防范网络入侵和攻击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安全管理专业队伍,才能及时准确地应对各式各样的网络安全事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和困扰。

参考文献

[1]王策.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2]林烨秋,林元乖,朱晓静.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威胁及防范措施[J]. 琼州学院学报. 2010(02)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课题通过对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的调查问卷资料的深入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年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影响程度,并提出了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体制、加大养老保险宣传力度、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提高其收入水平等相关措施。

关键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logistic回归;阜新市

引言

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近些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大量煤炭企业关闭破产,大批职工下岗。下岗职工因年龄偏大、技能单一、文化程度低等原因,难以实现正规就业,灵活就业逐渐成为这部分人实现再就业的主要就业方式。

本文以“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问题研究获取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年满16周岁,从事灵活就业的人员,采用分层抽样,似整群抽样方式进行抽样调查。共抽取了阜新市太平区,海州区,清河门区,新邱区,细河区,五个区中的516名灵活就业人员构成样本,问卷的填答采取自填(集中填答)与结构式访问(当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所有问卷均为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实际发放问卷516份,实际收回问卷514份,有效问卷505份,回收率99.61%,问卷的有效率为97.87%。

一、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缴费能力影响因素logistic分析

(一)logistic模型设计及说明

在本研究中,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为二分类因变量,协变量为分类变量,符合logistic模型的条件。因此采用此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本文定义了6个协变量,根据本文的变量定义,构建logistic模型:

ln=a+b1x1+b2x2+b3x3+b4x4+b5x5+b6x6

其中p是在条件xi(i=1,2,3,4,5,6)下参保的概率,a是截距,bi(i=1,2,3,4,5,6)是待估计的参数。

(二)变量选择

本次调查问卷第C2题内容询问您现在是否参加了养老保险,“参加了”定义为1,“曾经参加过或从未参加过”定义为0。根据个人特征及家庭状况从问卷中选择出理论上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行为有影响的6个自变量,即年龄、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数、子女教育状况、工作月收入。选入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定义(见表1)。

(三)模型分析结果

1.变量的显著性分析。本文使用SPSS17.0中的Binary Logistic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基于似然比检验的前进法,进行逐步回归,置信区间为95%。回归的统计结果(见表2、表3)。

从回归的统计结果来看,年龄(x1)、受教育程度(x2)、子女数(x4)的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身体健康状况(x3)、子女教育状况(x5)、月收入(x6)则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无显著性影响。

2.模型检验。表4显示了变量逐步筛选过程中的对数似然比卡方检验结果,用于检验回归方程总体情况。从模型的综合检验可知,似然比卡方为49.076,p=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说明该模型采用较为合理,因而不能拒绝模型拟合数据很好的假设。

(四)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因素分析

1.灵活就业人员年龄对参保有较大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年龄小于40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概率是大于40岁人群的0.353倍,即大于40岁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小于40岁人群的2.833倍。这表明,年龄越大,灵活就业人员越愿意参保。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们的养老防患意识原越来越强,这不利于风险分担和互助共济作用的发挥,产生“逆选择现象”,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2.灵活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对参保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行为产生负效应。初中以下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职高、高中以上学历的灵活就业人员的0.469倍,即拥有低学历的人往往不愿意参保,学历越高越容易参保。因而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参保有很大作用。

3.灵活就业人员子女数对参保影响较大。子女数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行为产生正效应。有一个以下子女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概率是有两个以上子女的灵活就业人员的3.35倍。说明,子女数越少,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可能性越大。子女数量说明一定程度的家庭负担,子女数量多,家庭负担就越重,因而对参保产生了较大影响。

4.灵活就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状况对参保影响很小。在本次回归分析中,身体健康状况、子女教育状况、月收入状况都没有进入模型。对此,笔者推测:(1)阜新市灵活就业的强劳动性质对该行业的劳动力产生了选择效应,直接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人群排除在外了;(2)灵活就业家庭中子女突破灵活就业的可能性很小,难以寻找正式工作,毕业后收入有限,其家庭经济状况并未得以改善;(3)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收入水平普遍较低的状况弱化了对其参保行为的正效应,经笔者计算,平均每个灵活就业者每月工作的收入只有941元,扣除基本生活支出外,剩余可支配收入已所剩无几,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用。

二、解决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进行家庭入户调查,收集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并对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跟踪记录。对于达到就业年龄的灵活就业人员强制参保;参保确实有困难的中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政府应予以一定的补贴或对其进行缴费减免优惠,避免社会保险缴费影响灵活就业人员的基本的、正常的生活。强制参保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帮助灵活就业人员树立养老风险意识,使其心甘情愿的参保,避免引起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偏激性看法、心理上难以接受强制参保。

(二)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

由模型可知,灵活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其参保有较大影响,但本次调查中灵活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偏大,不宜再去提高受教育程度。这就必须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在以往宣传模式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一个较好的措施是政府与高等学校进行联合宣传,动员相关专业学生深入其中,为其讲解相关政策,有利于灵活就业人员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推动扩面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

虽然模型中验证了子女的教育状况不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但子女毕业前和毕业后家庭的经济负担状况相差无几的真正原因在于:子女受教育时成本较大,导致较多灵活就业家庭不能维持教育支出,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毕业后难以突破灵活就业的限制。本次调查显示,44.6%的灵活就业人员表示子女教育成为家庭的最大支出。抚养子女数量越多,家庭教育支出越多,有限的收入条件下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可能性就越少。

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入手:(1)改革应试教育,改变目前学校开设补习班、大量订阅学习资料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家庭支出;(2)增加教育福利,对学生的食宿予以一定的补助,同时改善住宿、餐饮的质量,真正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3)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相关技能、生存能力,提升其人力资本,突破灵活就业形式。

(四)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

由于工作收入普遍较低,模型中收入的变化并未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产生较大影响。但普遍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可支配收入必将促进其参保。提高其收入水平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通过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或再就业培训,提高其适应市场化的能力;(2)加强就业服务信息体系的建立,为广大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就业信息;(3)对录用大龄劳动者的工业企业,政府为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多录用大龄劳动者;(4)鼓励有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进行自主創业,政府为其提供适当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等措施来增加中低层次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

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阜新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状况的调查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信息管理机制、加大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政府帮助灵活就业人员解决子女教育问题、提高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等措施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希望以上研究对有关部门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能有所帮助,进而解决灵活就业人员的老有所养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德钦,王国辉.阜新市煤炭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162-163.

[2]曾煜.对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的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1):50-54.

[3]聂爱霞.失业保险金对失业者再就业行为影响的logistic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东南学术,2008,(5):89-94.

[4]车翼,王元月,马驰骋.养老金影响退休者再就业决策的logistic经验研究[J].管理评论,2006,(12):44-49.

[5]孙玉阳,等.阜新市灵活就业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0,(5).[责任编辑 陈丹丹]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作为朝陽产业的食品物流在上海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但食品物流的发展现状还远远不能满足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需要。整个物流市场制度的不健全,相对延缓了其健康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食品物流的发展迫在眉睫,食品物流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上海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论文据此分析了上海发展食品物流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经济发展;物流市场混乱;供应链;配送中心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 logistics market confusion; supply chains; distribution center

1发展上海食品物流业的必要性

1.1满足上海人民日益提高的食品消费水平的需要

随着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的食品数量与种类大大增加,人们的消费结构与消费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在饮食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既看重食品的品牌,还看重其营养保健功能;既要求食品种类多种多样,还要求其新鲜优质。总之,在上海,人们的食品消费结构呈多元化方向发展,人们对食品的购买动机趋向多品种少数量模式。但上海食品行业以及食品物流行业还不能满足这种新的“多品种,少数量,高质量,快运输”的消费模式。这就不仅要求食品行业提供“优质、多样、低价”的产品,还要求食品物流行业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跟上经济市场发展的步伐。

1.2促进上海市经济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上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产业基础不断巩固。2004年,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3 56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2.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4.3∶63.8∶31.9调整为1.3∶50.8∶47.9。虽然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有了大幅提高,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比例80%还有不小的差距。上海十一五规划就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食品物流业在其中只占了较小的比例,所以食品物流业在上海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之一。

1.3世博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和会展活动的需要

据估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国内外到沪参观游览人数将达到1.4亿人次,必将产生巨大的食品需求。基于上海脆弱的食品物流现状,势必对上海市的食品物流业提出挑战。如果参加世博会人数中有60%在会场内用餐一次,以平均每人消费30元计,则餐饮收入为7.8亿元人民币;估计参观者90%会在会场内饮用饮料,以平均每人消费10元计算,饮料费收入为3.9亿元人民币。上海食品物流的现状根本不能满足如此规模的需求。另外,大量国际会展活动的召开也对上海发展食品物流业提出挑战。所以,发展上海食品物流迫在眉睫。

1.4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优势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成为世界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采购中心。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左右的GDP,22%的财政收入,接近30%的国际贸易。长三角地区的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左右,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目前,人均GDP已经达到4 000~5 000美元。

一方面,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带来巨大的食品需求,主要反映在食品需求量的增大,食品需求的多样化,食品功能的多样化,食品运输的快捷化等等都对现阶段食品物流形成挑战,这就为上海食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上海地区食品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和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全国食品物流的发展。

2上海食品物流业的现状

2.1上海食品物流的硬件建设状况

2.1.1上海的交通运输状况

根据最新出炉的2006年度中心城道路交通状况报告,去年上海中心城道路整体交通需求呈缓慢增长趋势,高架道路整体拥挤状况略微加剧。上海各路段在交通高峰期间都呈拥挤状态。这种交通状况大大降低了运输效率,阻碍了食品物流的发展。

2.1.2上海食品物流企业的冷藏设备状况

上海冷库总储量能力为35.4万吨,人均冷库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5%,其中约七成冷库已有近30年库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每天上市的生鲜副食品达6 700万吨,冷藏冷冻食品的年消费增长率达8%以上。在大卖场,冷链商品占到20%以上,市场前景广大。但在肉类、豆制品、水产品、盒饭等市场,非冷冻条件下储藏现象仍然相当严重。

2.2上海食品物流的软件建设状况

2.2.1上海食品物流业的行业规范状况

物流市场混乱,缺乏体制约束。体制障碍限制了综合性物流体系的建立。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原本应该是一个系统资源的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每个部门又都自成体系地实行层级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物流资源无法做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从整个物流市场上看,缺乏政府政策引导和制约,由于物流还是朝阳行业,而引发大量企业的进入,进而导致竞争加剧,资源浪费,利润下降。

2.2.2上海食品物流企业的人才状况

物流人才匮乏,物流科学研究亟待加强。人才是物流发展的要素之一,近年来,上海已越来越认识到物流人才的重要性,在校学习物流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的各种物流研讨会、物流培训也日渐增多。但是受正规学历教育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教育周期通常为三到五年,而短期培训的又多为基层具体的操作人员,所以,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2.2.3上海食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低

食品物流发展的瓶颈就是技术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对高效物流至关重要。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条形码扫描、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货物跟踪系统、卫星定位技术、电子订货系统等信息技术,但不是所有的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根据调查,上海地区食品物流企业采用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的不到34%。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制造资源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物流企业购买并应用于实践的很少。

3上海食品物流业的发展对策

3.1政府部门应给予食品物流行业更大的支持

进一步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缓解交通压力,在政策上可以适当倾斜,为食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条件。

规范物流产业发展秩序,建立公平竞争环境。食品物流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有一个健全的物流制度体系。只有这样,一些正规企业的规模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大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引入竞争机制,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促使各类食品物流企业顺利进入市场,在竞争中加快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加大监控力度,限制不合格企业进入物流市场,控制恶性竞争,建立公平竞争环境。

3.2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大力引进物流技术,加速食品物流信息化建设。通过物流流程重组,合理开发物流信息资源以及建立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借助有效的信息系统,才能得到完整的决策数据,对市场变化的响应更快速,企业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有效。另外,要加快物流与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的融合,推动物流信息网络化,构建共享物流信息平台。

3.3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作用,培训出更多的更专业的物流人才

相对食品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的物流培训教育发展缓慢,物流人才培养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物流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发展学历教育,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物流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除一般物流课程外,还应开设城市规划、经济学、运筹学、食品科学等课程,为上海食品物流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应全面开展物流的在职教育。借鉴国际经验,举办培训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3.4建立专业化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实现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在专业化物流配送中心应配备有专业化、独立化的冷藏运输服务队伍。食品物流的健康发展,必须实现产、供、销各环节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起紧凑的一条龙生产、加工、营销体系。尤其在配送方面,保持完整连续的冷藏链是保证食品品质的重要手段。这也是减少物流成本的最有效途径。物流配送中心应经常了解消费需求,掌握市场动态,提高配送技术,适时改善和调整配送条件及配送品种与数量,使需求与供给尽量保持一致。延长食品冷藏链,使冷藏链在生产、贮运、销售、消费上连接起来。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可有效减少流通环节和流通时间、降低流通成本,从而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

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物流配送的社会化和产业化是指流通代理制与配送制相结合。通过合理化布局的社会物流网将分散的物流集中起来,形成产业。实现物流的规模效益和企业零库存生产、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关键是建立适合食品工业发展的物流中心。可借鉴国内外连锁企业的经验,通过自建、改建、联建或代建的方式建立。

3.5充分发挥行业中介组织的作用

上海食品工业协会一直关注着上海食品物流业的发展。最近,随着一些食品物流企业的不断壮大,各企业开始希望上海食协在食品物流业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中介服务。甚至有些人还要求建立食品物流专业委员会,以食品物流发展为宗旨,构筑一个专业化的交流平台,使食品企业、物流企业和专家们互动交流,共同探讨食品物流发展战略、食品物流发展定位与模式、食品物流系统的构建、食品物流發展机遇等热点问题。同时运用现代食品物流理念和信息技术,整合食品物流资源,为食品工业企业、物流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勇. 论新环境下的食品物流问题[J]. 物流技术,2002(11):42-44.

[2] 陈蓝荪. 我国食品物流外包的思考与探索[J]. 中国流通经济,2006,20(9):12-15.

[3] 平海. 关于发展我国食品行业物流的思考[J]. 商场现代化,2005(11):196-197.

[4] 陈方建. 应大力发展我国食品物流[J]. 物流技术,2006(5):105-108.

[5] 索沪生. 食品物流发展面临机遇[J]. 中国储运,2004(6):22.

[6] 闫文杰. 食品物流与食品安全[J]. 食品工业科技,2006(5):24-26.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5篇

一、财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财经管理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例如在进行企事业单位的工资发放、相关物资的购入以及输出方面, 财经管理要充分做好财务的收入与支出记录工作, 通过准确无误的掌握财经的动向, 为企事业的相关工作打下基础。不同机制下的财经管理, 他们所起到的管理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例如, 当某些商品用于个人消费和其他员工福利的过程中时,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的是遵守相关规定。根据员工职位的大小和收入水平, 单独分配, 以符合现行的财务管理规定, 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项措施。当相关的财经管理产品用于投资或其他目的时, 必须根据相关公司规定检查销售数量和数量, 保证整个过程的万无一失。财经工作人员必须及时调查相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错误, 以避免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最终账户的此类错误。例如对于某些特殊情况, 将相关货物交付给公司内部的人员必须及时处理账户。

二、目前我国财经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在现在的大环境下, 在新一轮财经管理改革的大环境之下, 对于相关的财经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是一个严重的冲击, 在这种影响下, 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继续存在。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进行财经管理的过程当中, 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与落实。在进行财经管理工作的时候, 要求从业者应当洁身自好矜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但是目前来看, 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财经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第二个是由于特定业务流程中的疏忽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以及由此类损失引起的一系列额外费用。而有关政府部门对这部分财务管理的具体规定, 为避免上述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长期以来一直有远见地执行具体有效规定,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遵守这些规定, 不能有一点的马虎。

(2) 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 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顺利进行, 也会遇到一系列挫折。例如, 由于一系列事故造成的相关经济上的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于传统的经济这是在具体的发展的过程中所要经历的, 几乎在购进所需要的相关物资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相关的财经管理的问题, 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收到的红字的专用的发票要进行具体的对应的过程, 对于这种情况的发生, 财经管理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处理, 为了确保公司的稳定运营, 减少损失。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 在进行财经管理工作的时候, 要求从业者应当洁身自好矜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但是目前来看, 很多企事业单位的财经管理人员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

(3) 在财经管理的过程当中, 存在着财务费用冗杂的问题, 给公司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这也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具体实施, 对于有关退税问题应认真对待购买商品, 不允许出现一定点的问题的发生。在对外贸易过程中, 必须严格监控相关流程, 要求相关企业及时开具发票。以防止过多损失的出现。

三、针对目前我国财经管理创新能力低下的解决办法

(1) 在上文中, 我们具体解释了各种问题的原因和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以下文章中, 我们将详细解释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众所周知, 企业对财务管理采取的对策必须根据相关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在具体工作过程中, 有必要对具体的工作流程进行具体分析, 不允许在工作过程中有一点草率的工作。这就要求在进行具体的财经管理的过程当中, 不能够将实事求是的原则抛之脑后, 在积极地进行财经管理创新策略的同时, 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2) 鉴于可能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财务管理必须坚持国家有关规定, 以便在相关工作中具体实施。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当中, 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政策, 不能够有所冒犯, 要确保在进行财经管理创新的同时符合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 不能够有所违背。必须在保证三观正确的引导下, 进行财经管理方面的相关的创新与发展, 唯有如此, 才能够保证在新的市场发展背景下企业能够有所突破有所进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社会发展大潮, 企事业单位要想立足于瞬息万变的经济大潮当中, 首先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 要积极对原有的财经管理的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 在明确自身的核心优势之后, 积极进行财经管理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调整, 健全人才管理制度等企业财经管理制度, 为财经管理的创新提供人才。坚持与时俱进, 紧跟时代潮流, 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改革企业的财经管理, 做到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根据时代的进步适时调整, 进行财经管理层面的进一步策略调整与创新。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期, 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状态下, 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 存在着工作创新层面的问题。财经管理工作一旦出现了问题那么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本文将对于在全新的财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及相关的财经管理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如何去做一个具体的阐述, 分析财经管理工作中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财经,管理工作,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 任朝魁.大数据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系统性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9) .

[2] 陈潇怡, 李颖.大数据时代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创建[J].财会月刊, 2017 (4) .

脱贫攻坚策论文范文第6篇

一、保险个人代理人的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 (以下简称《保险法》) 第117条规定:保险代理人是根据保险人的委托, 向保险人收取佣金, 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机构或个人。通说认为保险代理人可分为专业代理人、兼业代理人和个人代理人。其中, 个人代理人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 向保险人收取代理手续费, 并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个人。保险个人代理人在保险人授权范围内, 可以从事代理销售保险单和收取保险费的相关业务。而申请从事保险代理业务的前提即为持有《保险代理人资格证书》。

二、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不足

(一) 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1. 立法体系不健全。

我国保险监管的实践时间较短, 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针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的监管法规存在明显不足, 缺乏实质性内容, 无法指导监管行为的有效实施。同时, 在实体法视野中, 《保险法》虽设专章规制了保险代理人及保险经纪人的行为, 但是原则性规定居多, 缺乏实际操作性。

2. 立法内容不完善。

在立法中, 针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的监管措施无法做到具体和全面, 缺乏约束力。例如, 准入标准过低, 导致个人代理人的整体素质无法得到保障;在职前培训方面存在具体规定的缺位, 企业自主权过大;涉及处罚时则主要依靠罚款的手段, 方式单一, 震慑力不足。

(二) 技能培训的缺位

我国的各家保险公司对个人代理人日常的培训并不少, 如各种“晨会”、“例会”等。但这些培训形式上重“训导”, 而非真正的“职业训练”, 这就导致较多个人代理人缺乏法制观念, 责任意识淡薄, 职业道德不足, 业务基础不扎实, 因而在招揽业务时就倾向于借助哄骗、欺瞒等手段, 甚至踏入法律的禁区, 从而致使违法案件的频发。

(三) 佣金制度不合理

我国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的报酬实行的是无底薪的佣金制。在这个制度下保险个人代理人既没有底薪, 也没有必要的费用报销, 更无法谈及“三险一金”的保障, 他们的唯一可靠有效的收入来源就是通过推销保单获得的佣金及相应的奖金, 这些收入均不确定且不可知, 因而保险个人代理人对自身所做的工作缺乏责任感, 对所属公司缺乏归属感。许多个人代理人并没有将从事保险业务当作自己的正当职业。他们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期行为。因此, 佣金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三、完善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建议

(一) 加强对个人代理人的监管

1. 建立保险个人代理人的资信披露制度。

通过资信披露制度, 一方面能让保险人和投保人了解个人代理人的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市场行为规范, 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激励个人代理人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水平, 诚信、守法经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投保人对个人代理人进行资信甄别, 挑选资信较好的个人代理人, 使资信差的个人代理人退出保险市场, 从而促进保险代理市场健康发展。

2. 建立保险个人代理人授权制度。

《保险法》规定, 保险人必须承担保险代理人在授权范围内所实施的行为而带来的相应责任。因此, 保险人有必要通过保险合同加强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的管理。建立保险个人代理人差别授权制度, 一方面可以控制保险个人代理人由于其素质或经营水平的局限给保险人造成的责任风险, 另一方面对保险个人代理人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二) 加强培训力度

保险公司应建立长期系统的培训计划, 加强对保险专业知识以及保险理财规划方面的培训, 并相应丰富资格考试的层次性, 以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增长, 提高其展业技能。在这方面可借鉴美国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 即将针对保险代理人的培训分为行业统一教育和公司教育, 前者包括的课程为一般课程考试、大学课程考试和专业课程考试, 后者则注重销售方法及展业技巧等实践操作方面。

(三) 改革佣金制度

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保险个人代理人的底薪制度, 而该底薪的来源即为其佣金, 并针对不同的个人代理人, 依其资质不同建立相应的标准。这样一来, 能够有效降低保险个人代理人的收入风险, 增加其福利保障。但同时也存在异议, 即该制度将会给保险公司带来较高的佣金支付风险。实则不然, 前述底薪制度之利是从个人代理人角度而言, 而该弊则是从保险公司自身利益出发的, 出发点不同, 自然该弊处无法驳斥其利处的存在。同时, 需要指明的是, 虽然该制度会增加保险公司的制度风险, 但从整体而言, 它能够增加代理人违规行为的机会成本, 抑制其短期行为, 并间接增强其对保险公司的归属感。

摘要: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作为保险代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加速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同时, 也显露出种种弊病, 严重阻碍我国保险代理业甚至整个保险业的发展。从法律监管、人员培训和佣金制度分别分析其不足所在, 并提出通过建立资信披露制度、代理人授权制度和行业统一教育和公司教育相结合的培训体系以及底薪制度, 完善我国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

关键词:保险代理人,个人代理人,完善

参考文献

[1] 唐运祥.保险中介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上一篇:汽车技术运用论文范文下一篇:如何加强党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