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

2024-01-26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对我国当前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能力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关键词】“三农”;农业政策性银行;措施

一、引言

农业政策性银行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农业政策,为农业提供特别贷款,以低利中长期优惠性贷款为主,起到促进和保护农业生产与经营效果的农业金融机构。在新形势下,如果能够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对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将提供巨大的帮助。

二、“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主要面临着生态环境制约、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城乡收入不均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的问题。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源,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较差,仍然受到水资源、耕地浪费和退化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水利建设一直以来都存在严重的滞后,雖然水库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部分水库运行困难,同时一些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增速较慢造成的,虽然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的出台落实,但还是难以转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虽然在我国的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存在着技术含量较低的问题,整体来讲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并且农业科技与生产之间还有一定的脱节,依旧停留在对产量的单纯追求上。

三、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时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加深,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逐渐减少。但长时间以来,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还大部分被局限在粮棉流通领域,随着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农业政策性银行逐渐陷入业务萎缩、地位下降的尴尬境地。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都缺乏法律保障。自从农业政策性银行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设立专门的法规为其提供支撑保障,导致其经常受地方政府和其他行政性组织的不合理干预,信贷资金经常被企业挤占、挪用。同时,由于在经营管理上缺乏法律的约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没能得到良好的控制。流动性、安全性和一定意义上的盈利性,一直都是农业政策性银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资金严重不足,同时不良资产占比较高,这些情况都制约了信贷的再投放和银行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加大了市场化筹资力度,发行债券筹资的比重大幅攀升。但由于粮棉油收购资金季节性强、投放量大、时间集中的特点,在短期内很难通过市场化筹资方式解决,通过向中央银行短期借款仍是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监管和考评系统的不完善,也影响了农业政策性银行为“三农”服务的效果。一直以来,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监管,都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为主,对影响其经营绩效的诸多因素和不良资产形成的特殊原因没有深刻的思考,导致经营管理水平及绩效很难给予客观的评价。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管理机制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运行模式、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并且缺乏成本核算观念和效益意识,严重影响了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能力的措施

1.明确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

通常一个正常完善的政策性金融体系包括开发性金融、支持性金融、补偿性金融和福利性金融四个要素。其中开发性金融着眼于弥补“市场失灵”。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性金融上,应着眼于支持我国农产品企业“走出去”发展进出口业务、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和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在补偿性金融中要对因产业结构的非均衡造成的效率损失进行弥补,以促进弱势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解决“三农”问题。发福利性金融主要是强调市场的公平性,在我国的“三农”问题中,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包括对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伤残者等弱势群体的再就业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其创业,以缓解农村家庭的压力。总的来说,我国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应是在坚持支农这一政策性目标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作农业政策性银行,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在做好粮棉油储备贷款业务的基础上,适当扩大业务范围,逐步把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变为从事农村中长期项目融资和其他农村政策性业务的金融机构。在满足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性资金需求的同时,促进农业发展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完善农业政策性银行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三农”,农业政策性银行要参照现代银行制度,完善业务经营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负盈亏、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管理手段科学、政策性与效益性高度统一的现代政策性金融企业。在人员的管理上,要建立既符合农业政策性银行特点又符合现代银行管理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内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活力和积极性。其次,要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对于那些不良贷款,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处置速度,实现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新老划断。从财政部门增拨、税收部门返还或从农业政策性银行经营利润中提取资金用于充实银行的资本金,保证资本充足率达8%的标准。在财务状况较好的情况下提拨备额,确保经营中出现的不良贷款和经营风险能够及时被消化处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信贷行为,保障信贷资金安全。最后,要通过多种方式及时补偿农业政策性银行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服务“三农”所付出的政策性成本。

3.拓宽农业政策性银行融资渠道

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筹资方式较为单一,使得农业政策性银行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应对这一问题时,可以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的方式,借助金融市场筹集资金,如果投资收益低于筹资成本,应争取政策上的支持,通过财政拨款进行补贴。通过市场化发债,能够有效地降低筹资成本,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财务状况有很好的改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争取世行和粮农组织的低息贷款的方式,充足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在扩大资金来源渠道时,要合理改善银行负债结构,降低筹集资金成本,建立灵活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这样就能够保证适应新的环境形势,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农业政策性银行除了对农产品流通进行补贴之外,还可以为农村开发、农村居民生活提供贷款业务,这就需要将商业银行的农村扶贫、综合开发和粮棉企业附营业务等贷款业务划回,同时也可以将中小企业的支持工作添加到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业务中来。此外还可以让农业政策性银行适当的开展盈利性业务,有效的减少对国家补贴的依赖。

4.加强法律支持体系建设

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银行成立多年来,一直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和支持,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国情出发,尽快制定出台《农业政策性银行法》,从法律层面确定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地位、职能作用、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管理方式、筹资机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等内容,明确与政府、财政、中央银行、银行监管机构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为经营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优化农业政策性银行外部运营环境,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适应市场经济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营的客观要求。同时,在《宪法》《刑法》等法律中添加有关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相关条文,在条文中明确挤占、挪用、逃废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法律责任,并加大对企业挤占、挪用、逃废信贷资金的惩处力度,以此保护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合法权益。

五、总结

农业政策性银行在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要进一步明确农业政策性银行职能、完善银行管理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和经营模式,并加强农业政策性银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以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杨童舒, 徐洁. 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问题探析[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5(6):47-49.

[2]冯昌联, 陈家宇. 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06(3):66-67.

[3]张颖. 强化农业政策性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9):8-9.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抗御水旱灾害、发展粮食生产、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1年中央一号文指出,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和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

1.当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建设不按规划实施,部门配合意识不强 有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许多部门没有按照行业部门的规划分步实施,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例如,同样是水利工程项目,虽然有相关的行业规划作为指导,但是农田水利、国土整治、土地治理以及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都是在各单位和部门内的规划、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没有统一的安排和布局,而各部门对实施的项目和要求都不一样,甚至规划、设计和工程管理技术水平相差很大,因此会出现工程重复建设、半段工程以及工程纠纷等问题,造成了规划无序、施工无质、管理无度、科技含量低,这样工程实施后难以达到预期的综合效益。

1.2管理粗放,建设标准低 资金短缺导致部分水利设施建设标准低,建成后管理粗放或没有落实单位管理,致使工程损坏严重,造成工程过早地失去其工程效益。

1.3工程建设缓慢,影响农业生产 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低,施工队伍不规范,监理制度不健全,工程不能在农业生产开始之前完成,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纠纷问题,导致建设进度缓慢甚至长期拖延。同时施工存在质量问题,工程建设质量达不到生产的要求,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2.加强工程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2.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应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整合项目,以县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理”的原则,积极整合各项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2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和招投标制要求进行工程建设管理 加强对原材料、中间产品及工程质量管理,实行施工单位自检、监理单位抽检、建设单位复检的“三检制”,并建立和健全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针对小农水项目点多阵线长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上采取县、乡、村三级管理。

2.3加强小型农田水利技术力量 水利人才是工程建设的保证,必须重视水利人才队伍的建设,在工程实施中要让技术人员充分参与工程建设管理和加强锻炼,增强技术人员对农田水利的设计、施工、管理和服务能力。同时,选派责任心强的农民义务监督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培训,使农民义务监督员掌握基本的工程质量监督技术。

2.4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要使现有水利工程长期充分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并对以后水利工程建设起到参照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设施管理安全。二是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受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推行义务工制度,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三是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质,因而不能以偏概全地按一个模式或经验进行水利建设和监督管理,而应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人文环境,建立和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体制,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日常生活服好务。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度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各方面的发展力度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强,进而推动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农田水利的建设,能够促进我国粮食的不断增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结合相关工作经验,主要对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发展面临的困境展开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促进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借鉴。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应对策略

在新形势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1]。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农业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为推动农业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积极采取应对策略解决问题。

1 现阶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面临的困境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建设过程比较繁琐,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作才能真正完成农村水利建设。而通过实践发现,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建设的发展面临一定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不到位

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逐步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很多省份都是农业大省,粮食作物的主产区。所以,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的水利建设设备,以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水利建设过程中,许多地区的资源及资金不到位,无法完善水利建设设备,无法满足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

1.2 水利建设保障机制不完善

当前,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水利建设保障机制尚不完善,虽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全部由政府机构提供,但是难以进行有效利用,进而使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无法达到相应的使用标准。另外,由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机构保障,因此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进而造成农田水利建设难以完善。而为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顺利完成,需要政府机构重新投入资金,造成资金的浪费[2]。同时,政府机构为农田水利建设投资,资金较为紧张,无法得到有效的社会资金支持,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完善。

1.3 农田水利建设技术不成熟

目前,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农业水利建设技术仍不成熟,全国发展不平衡,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利用灌溉的方式进行浇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由于一些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无法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对农业水利建设的认识度不高,进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2 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健康、快速发展,需要保证资金供应。因此,我国政府机构需要增强对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提供保障。另外,政府机构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建设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积极促进新技术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进而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3]。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

大力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一方面能够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加强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并提高合作力度,为农田水利建设争取政府资金外的社会建设资金,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更强大的资金保障;二是政府部门积极提供农田水利建设需要的建设资金;三是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加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在先进农田水利设备及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才能保证农田水利建设的快速发展,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3 增强政府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组织作用

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政府机构组织能力不足或是组织作用发挥不足,会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政府机构的协调组织能力,加强与农民的交流,了解农民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的困难,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要求[4]。尤其是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就是解决温饱问题主要途径更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源,所以农业发展,农田建设是重中之重。政府机构对农田水利建设起着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希望政府部门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和重点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经济的飞速腾飞,我国农业也得到大力推动与发展。而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是最为直观和重要的一个环节,不仅能够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现阶段,虽然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农田水利专家,水利建设工作者们相互协调,协同工作,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到位,资金扶持到位,专家学者到位,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继续在世界农业大国中继续领跑,只有这样才能让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我国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淑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促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2015(15):84.

[2]乔娜.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3(23):14425-14426.

[3]蒋晓俊.当前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3(16):142.

[4]李书华.新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困境与对策[J].城市建设,2012(21):67.

(责任编辑:刘昀)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7月8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

为期两天的会议,重申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对于地方政府落实投入资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水利部部长陈雷7月11日向全国水利系统动员,在动员大会上,陈雷表示要准确把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的各项扶持政策。

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以中共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水利系统官员颇感振奋。振奋之余,水利系统人士亦对《财经》记者坦承,投入新机制和水利设施管护机制,是本轮农田水利建设的两大难点,目前,两大新机制均尚未实质建立,地方政府的观望更让这轮农田水利建设多了几分悬念和疑问。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政策,但是由于实施细则尚未公布,仅有广东、浙江、安徽等少数省份提出具体落实指标。学界担忧,掌握着土地出让收益的区县政府,是否会做大土地出让成本,规避足额提取值得关注。

为解决好土地出让收益与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这次会议确立由各省自主决定是否实施省级统筹使用出让收益。中央统筹方案正由财政部、水利部讨论制定,目前尚未定案。

财政部财科所一位专家告诉《财经》记者,土地出让金制度尽管广受诟病,但在一定时期内定将维持,部分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也可能更高,所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其挂钩,资金就更有保障。但据了解,这项政策落实难度极大,形势不容乐观。

土地出让收益难修水

投入不足是造成农田水利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为此,今年中央“1号文件”第一次提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出让收益指的是政府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取得的土地出让收入,扣除当年从地方国库中实际支付的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等相关成本性支出项目后部分。

这一指标含金量极高。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高达2.9万亿元,其中收益约8000亿元,依照10%的比例推算,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新增资金将达800亿元,这超过了2010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总和。

由于土地出让收益大多掌握在区县政府,而中央和省对县区级政府能否足额提取并没有多少有效的控制手段。在过去数年,中央“1号文件”也曾提出15%的类似提法,但实际落实并不理想。

土地出让收益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最主要的来源,有些地方其占比重高达70%,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但由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使用不规范,就连全国土地出让的具体数字,国土部门和财政部门的说法也各不相同。

熟悉内情的人士认为,一些地方采取将土地出让金的成本做大,从而减少实际收益。

为此,有学者提出改土地出让收益为土地出让金,按土地出让总收入提取一定的比例。目前浙江省提出土地出让收入的2%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据悉,2%-3%的比例获得更多认可。

由于各级政府多有负债,土地出让金维系政府运转作用日益突出,各级政府少真金白银用于农田水利,并不被部分学者和官员看好。水利部门一位官员估计,最多可落实500亿元。

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土地出让收益地区不均衡问题。目前约75%的土地出让收益集中在东部,但很多东部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任务并不重。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业大县,农田水利建设欠账多,建设任务重,而土地出让收益往往很少。

为此,相关部门提出了跨区域统筹使用的建议,但这遭到了部分发达省份的反对。上述专家认为,东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入是比较多,但要做的事并不少,而且建设规格比西部地区高,建设资金需求并不小。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副司长倪文进告诉《财经》记者,财政部、水利部正在积极研究具体的落实政策。水利部建议中央和省统筹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支持粮食主产区、中西部地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亚华建议,在加强跨区域的转移支付的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允许东部地区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非农田水利的水利建设项目。

近日,财政部、水利部印发一份农田水利建设资金计提、清算的具体办法的文件——《关于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有关事项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地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将10%的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田水利建设。

文件规定,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并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具体使用范围包括: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田间工程和灌区末级渠系的新建、修复、续建、配套、改造;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牧区农田水利建设。同时,也可以用于上述农田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支出,但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经常性开支。

中央政府如何统筹,方案尚未最后敲定,但提取比例极有可能为30%左右,约900亿元。

地方政府配套分歧

中央“1号文件”出台后,一些县市水利局、发改委便忙碌起来,加紧制定规划,上报项目。据了解,一些原本要上马的项目被加快推进,另一些因资金困难而无法上马的项目也有望争取到。

“有了项目才有钱,没有项目,不可能搞来钱先放着让你再统筹使用。”山东水利部门一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由于所有的水利资金都是以项目形式划拨,申报项目,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成为当下一些地方政府的急务。

不过,随着中央水利投资的大幅增长,地方政府的配套缺口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财经》记者在多省采访了解到,县市预算内资金往往用于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央投入多少、地方配套多少的“钓鱼政策”,演变成了地方的“反钓鱼政策”,即在中央投资到位后,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并未到位。

2010年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139.15亿元,其中市级政府和县级政府,投资额仅仅是97.86亿元和152.75亿元,刚刚超过两成。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认为,水利资金投入结构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1996年所有水利骨干项目投资均由中央财政承担;1997年-2003年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地方政府逐步增加对项目的配套,通过组织和动员,扩大自筹资金的投入比重;2004年后,在中央财政资金带动下,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资金逐步成为项目的投资主体。

“十一五”期间,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934亿元,地方水利建设投资4000多亿元。但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地方水利建设投资增长主要得益于省级政府,在4000多亿元中,省级投入2947亿元,占七成以上,拥有大量土地出让收益的区县政府投入仅占两成。

水利建设投资渠道较多,例如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专项资金、水利建设基金、金融机构贷款、外资及其他社会资金。由于农田水利项目公益性强,社会资金往往不愿意进入,政府财政资金仍然是投入的主要来源。

《财经》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无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县市官员均认为,中央应该加大投入,减少地方配套。中央一些部委官员则认为,预算外的土地出让收益较多,应该加大对农田水利的投入。

与投入渠道同样重要的,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整合机制。

全国人大2009年的一份专题调研报告指出,农田水利建设直接投入项目有九项,涉及国家七八个部门和更多的运行环节。其中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负责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改造等项目;财政部和水利部负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负责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国土部和财政部负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负责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产业工程项目等。

由于涉及部门较多,所以资金整合难度大,这势必会影响资金使用效率,且项目监督评估难度大。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建议,加大省级资金整合力度,省财政积极协调、归并和本级安排的有关涉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县级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引导下,打捆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资金。

管护新机制难建立

广西横县水利局水管站站长何焕华对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状忧心忡忡。

何焕华介绍说,横县仍在使用的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由于后期资金投入较少,导致后续的维护和管理不到位,大多数水利设施的功能普遍衰减,甚至有的地方提灌设备和引水渠因年久失修已经丧失了功能。

横县水利局日前对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研,发现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工程设备老化严重,水利队伍不稳等。诸多问题的症结之一便是投入不足,导致这些水管单位大多欠发工资。

六蓝水库管理所是全县国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中最大的,在2010年,该单位人均工资为1308元,最低的月工资只有1016元,工资本来就低,但除了财政补贴每人每月的500元,单位收入部分只能发放九个月。由于国有水利工程单位收入差且极不稳定,工资自行解决部分大多数单位不能足额发放,有的甚至只能发放五个到七个月,从而又出现新的欠发工资现象。

基层水利队伍不稳,人才匮乏,导致水利设施管理维护水平低。横县峦城电灌站改革后定编32人,但只有23人在岗,2010年想通过县人事局招录一批技术人员,由于待遇低,导致无人报名而不能开考。

政府举办的专门管理机构运转困难,而对末端渠系管理的民间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实际上也是运转困难,往往难以发挥作用。

在实际运行中,农民用水协会经费难以保障,仅靠收水费对工程进行简单的清淤维修,难以解决根本问题,从而导致农民对协会失去信心,甚至导致协会难以运转下去。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报告认为,农村水利设施管护主体缺失和能力不足是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政府应该通过产权、补助、补偿等多种方式,大力扶持用水合作组织,从根本上解决管护难题。

本刊记者郑猛、王毕强对此文亦有贡献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稳定提升,社会环境愈发完善的形势下,农业建设管理正呈现新的发展态势,而农田水利工程在其中尤为关键,是农业生产者维护生产规模与质量的重要工程,其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途径, 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

引言

一般而言,小规模水利工程主要是为解决农村地区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而建造的小规模水利工程,如小型水库、灌溉渠等。这类农村小规模灌溉水利工程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是,当前我国一些小型灌溉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政府有关机构要加强资金投入力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建设与监督管理,从而体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1 农田水利工程概述

1.1 基本介绍

农田水利工程的发展特点体现出学科与行业之间复杂融合的特点,农田水利工程,大都是政府单位从实际需求出发,开展各项工作。政府部门一定要重视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全面激发人民大众的积极性,从而保障各项农田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发展。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并不等同于商业性质的工程,大都呈现出资大但收益小的情况。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应重点落实好国家以及当地政府部门对于水利项目的支持。从整体性来看, 考虑到农田水利工程的公益性质情况,其呈现出较强的垄断性的特点。

1.2 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

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农田水利项目,能有效为农作物健康快速成长奠定良好的环境,使群众生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具体的过程中,全面推动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环节,一定要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重视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进而保障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差距进一步缩短,进而更好地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总体来看,当前的农田水利项目获得充分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政府部门也不应该忽视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建设与管理存在着不足之处,应积极探索相应的有效措施。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质量把关不严

建设单位内部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经常发生施工违规问题, 对水利工程整体施工质量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具体而言,材料的选择没有严格控制。为了降低水利工程施工成本,建设单位盲目地压缩了材料采购成本,造成所购材料的质量不能达到施工要求。在开始之前,没有对施工图进行严格审查,未及时纠正工程中的缺陷,一些设计图中标注不够准确。当施工图确定后,也没有及时将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到一起向所有参建人员做技术交底,从而会使相当多的人员对设计意图不了解。施工过程中,也就不能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控制,加上施工现场管理松散, 在完成每个过程的建设之后,没有组织人员对其进行检查,上一个环节施工完成后,未经仔细检查就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施工过程把关不严, 不能对施工质量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2.2 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不足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投资力度,是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关键。目前,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投入力度不足,政府补助是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此部分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无法支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后续管理,加上融资机制不完善, 导致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受阻,工期延迟,影响了水利工程的投资效益。

2.3 建设质量要求较低

很多群众都能难以从整体上落实好水利项目的标准,会造成水利项目实施环节中存在着诸多不足,加上后续的管理环节也没给予足够重视,这样自然难以发挥出农田水利项目的价值所在。同时,农田水利项目大都呈现出比较小的规模,部分专业化的大规模团队没有太大的参与兴趣,造成总体的质量不高。最后,结合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来看,难以予以足够重视,无法保障满足特定时间内完成相应施工目标。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

3.1 加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需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可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对节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宣传,分析节水灌溉对农业生产长远发展的影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注重节约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其次,要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设施研究力度,提高再生水的利用水平,对水质进行优化处理, 减少灌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在节水灌溉设施设备研究方面,应尽量提升设备的性价比,降低设备成本,巩固设备性能,加强节水灌溉设备的补助扶持力度,激发群众购买节水灌溉设备的积极性,持续性增加农田灌溉节水设备的应用力度。最后,以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及小型农田水利等項目为抓手,科学制定农田水利灌溉方案,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利用水资源,坚持节水灌溉方针,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3.2 重视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监管

在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全面有效的监管工作是确保工程建设能够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相关部门维护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的关键。因此,基于水利工程施工建设流程的监管工作尤为关键。具体工作可从优化规划设计、完善监管制度、合理安排工序等方面入手,以此维护水利工程施工质量。

针对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为确保工程在整体上与工程辐射范围内的农业生产需求契合,应重视审批制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相关部门应以实际效益为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首要审核标准,确保工程能发挥自身在水利资源分配利用方面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保障。基于乡村振兴对农业生产的要求,地方相关部门应结合地方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思考工程规划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水利工程自身的的施工位置、规模设定、建设资金等方面入手,全面分析工程建设需求,进而将相应内容进行申报,由上级部门对工程规划设计进行审核,得到批准后方可正式进行施工建设。

3.3 投入更多的资金

为了全面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的农田水利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投入充足的资金,这样方可以顺利实现预期的施工目标, 保障落实好每个环节相应的施工质量要求。政府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际中各种影响因素,保障构建专项资金制度,能有效开展全面的水利项目的成本控制,全面保障合理化应用相关资金。同时,从外部环境的情况来看, 一定要借助于优化条件来全面吸引外界力量,重视加强水利项目的投资工作,通过全面的多样化渠道来开展高质量的水利工程项目。通过上述的有效措施,能全面保障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投资活动,进而保障丰富预期的水利项目目标。合理化应用资金配置,能大幅度降低我国的财政负担,进而能体现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社会属性,能全面保障实现预期的更高经济效益目标,从而有效拉近城市和乡村的差距,实现预期的农田水利项目的总体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农业发展趋势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需求,为确保其水利工程能够有效配置利用水资源,维护农业生产环境,应从水利工程自身运作机制出发,综合优化其建设与运行管理,维护质量安全,提升运作稳定性,促进农业发展顺利进行,为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有利条件,为乡村振兴奠坚实基础,提升农业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厍景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研究[J].南方农机,2020,51(24):73-74.

[2]赵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管理[J].现代农村科技,2020,(12):46.

[3]李红臣.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乡村科技, 2020,11(31):116-117.

农田水利政策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更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师农民正常生产的保障,保护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源,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应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灌溉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1]。简述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分析了其作用及如何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进而为农业生产服务。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农业生产;作用

1 小型农田水利概述

作为一项惠农利农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的农业生产区,用来灌溉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区的生产能力,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小型农田水利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面,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 小型农田水利存在的问题

2.1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发现,小型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存在老化的现象,例如,一些设施零件出现老化或者松动的问题,这就给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一些老化的设备,由于年久失修更加阻碍了小型农田水利的合理灌溉。加之一些工作人员根本不懂水利设施的修理和维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停滞,不利于农田的及时灌溉[2]。

2.2 小型农田水利缺乏基础设施管理

从目前的实际调查中发现,小型农田水利中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管理。在进行农田水利灌溉的时候,并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水利灌溉的监管,这就容易造成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出现损坏的现象。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灌溉人员在自己使用完之后,根本不会去注意水利基础设施的保护,甚至是出现问题也没有人去维修。实践证明,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这些水利基础设施很容易出现问题,并且使用寿命十分短暂。

2.3 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方式落后

小型农田水利还存在着灌溉方式落后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地区在农田灌溉的时候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一些地区的村民认为只有通过大水漫灌的方式,农作物才可以吸收充分的水分,才可以保证农业种植的良好进行。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灌溉思想,才导致了小型农田水利灌溉方式落后和不科学的现象。

2.4 小型农田水利后期管理不科学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灌溉完毕之后,必须要加强后期管理,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管理存在不科学的问题。例如,地区农民的水利设施保护意识差,虽然农业是他们的生计来源,但是很少人具备水利设施管理的意识。因为大多数人会认为水利设施是国家负责的公共设施,一些责任都由国家负责,和个人没有任何关系,正是这一错误思想使小型农田水利后期管理不科学的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农民保护意识差之外,由于后期管理资金的缺乏,许多有问题的水利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这就使小型农田水利后期的管理出现严重滞后。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在农村农业中的作用

3.1 解决农业生产的灌溉问题

农业生产与发展中不能缺少灌溉,作为农村农业发展的难点与重点,要想有效地解决好农村农业灌溉问题,就需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缺水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低,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提升当地的农村农业生产能力,就需要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根据农业区的水资源情况,建设科学合理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灌溉系统,满足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经济生产力[3]。

3.2 提升当地的蓄水能力,节约水资源

农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可以提升当地的蓄水能力,节约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灌溉效率,解决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

3.3 有效抗击旱涝灾害

在农业生产中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对抗旱涝等自然灾害,提高农作物的生长和质量,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稳定和谐,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

3.4 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以把相对集中在水库、河道、湖泊中的水资源输送农田中,保障农业生产,实现水资源的异地输送,确保作物的生长、牲畜等的用水需求,维护生产的稳定。

4 如何发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作用

4.1 提高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视程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好宣传,使大家都能意识到其重要性,使农民资金的爱护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与维护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除了提高农民的意识,国家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

4.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做好农村农田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选拔一批适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人才,做好他们的培训组织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根据他们自己所擅长的专业知识,进行工作的合理安排,使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充分发挥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4]。

4.3 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

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情况,划定管理权限和范围,明确产权关系,健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利用制度规范管理,做好管理不仅可以减少维修费用,还可以延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为农业发展做出更长远的贡献。

4.4 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验收工作

首先,应做好建设工作,选择一支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建设队伍,优秀的施工队伍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工程验收工作,选择一批经验丰富、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监督队伍,该队伍中除了质量监督员、监理人员,还要有业主代表,共同监督工程的每个细节,确保工程可以长期发挥作用,促进农业的发展。

4.5 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与保养工作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稳运行,离不开后期的维护与保养,在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上,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制定维护与保养制度,明确维护与管理责任,定期进行巡查,及时处理发现的险情,定期更换易损消耗零部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状态良好。

4.6 加大水利的行政执法力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农民的生产活动建设的,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如发现破坏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行为,应严厉打击。因此,要整合执法力量,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对盗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5 结语

做好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提升农业的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增质增收。今后,在农业生产中,一定要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科学、高效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村农业经济服务,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学强.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4):26-27.

[2]奇张庆.论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中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33):76.

[3]王威.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6(3):17-18.

[4]孟红.浅谈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36-38.

(责任编辑:赵中正)

上一篇:成本管理通信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思想素质德育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