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观教育观范文

2023-11-24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1篇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 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 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 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 顺应儿童的本性, 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是师法自然, 顺应人的自然天性, 以实践为基础, 培养自然人。自然教育的基本原则是“自然适应性”原则, 即教育应当遵循成长中的人发展的自然进程, 按照人的年龄特征, 适应人的发展水平。

2 自然主义教育的儿童观

对儿童的认识, 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极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儿童的“理性睡眠时期”, 儿童还没有达到理智阶段, 还不能形成概念, 只能形成形象。其言行多受感性的支配。因此,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感性器官, 增加感觉经验, 为理性的发展打下基础。按照适应自然的原则, 12岁以前不进行书本知识的学习, 尤其反对儿童学习古典语文和历史, 主要是积累感觉经验。

2.1 把儿童当作儿童看待, 尊重儿童的人格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儿童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 把孩子看作孩子。”传统的封建教育不顾儿童的发展特点, 抹杀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 总是把儿童当作成人看待强迫儿童接受成人才知道的东西。其最终结果是儿童成为成人的牺牲品。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级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那种企图以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儿童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因而, 教育应从儿童的本性出发, 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2.2 以儿童为中心, 使儿童真正成为教育中的主人

在卢梭看来, 人生来是自由的, 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便是自由, 他坚决反对压抑儿童的封建教育, 反对严酷纪律摧残儿童个性、束缚儿童自由的旧教育。主张在教育中应排除顺从和命令的词汇, 还儿童个性自由、思想自由和活动自由。以儿童为中心, 既不是束缚儿童, 也不是溺爱、纵容儿童, 而是给儿童以主动性, 促进儿童自然、自由地发展。卢梭认为, 教育中要贯彻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 首先要求教育者必须改变传统的儿童观, 变歧视儿童为尊重儿童, 变不了解儿童为了解儿童, 他呼吁教师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儿童着想;其次, 在教育实践中使儿童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 让儿童永远想到他自己才是真正的主人;最后, 改变把书本教育等同于儿童教育的作法, 变知识教育中心为儿童教育中心。因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很多。

2.3 对儿童施以“爱”的教育

“爱”是对儿童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基础, 卢梭非常重视从母亲抚育幼儿开始便进行爱的教育。他认为, 母亲对儿童的爱和儿童对母亲以及他人的爱是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他指出, 从儿童的身心发展来看, 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离不开爱, 需要爱。为了使儿童一出生就能得到爱, 卢梭主张母亲应亲自哺乳婴儿, 到了儿童期, 教育者还要以爱心对待儿童, 爱惜儿童, 让他们尽情地去享受游戏、嬉笑带来的愉快。同时, 对于处于恶劣环境中的幼小儿童, 母亲有义务保护儿童, 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 这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 儿童观的局限性及对现代儿童教育的启示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他主张的摆脱社会制约而率性发展的自然教育其实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教育;他是教育效能的积极肯定者, 他甚至试图通过教育来改造整个社会, 不过在个人与国家, 在培养自然人和公民的取舍中, 他把两者截然对立, 可见其思想中充满矛盾;他把儿童的发展严格划分为四个时期, 主张在一个阶段绝对只能着重发展某种教育, 这难免有些机械化和形而上学。

卢梭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方法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 对此, 我们应当用辨证的观点来分析。在分析、评价卢梭的教育理念的时候, 不仅要借鉴其合理的部分, 用以改进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儿童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中不合理的部分;而且在研究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批判的吸收,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儿童教育思想和实际方案。深入挖掘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 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几点有意义的启示。

第一, 从对待儿童的态度来看, 必须以人为本, 尊重儿童, 爱护儿童, 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儿童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的需要、个人权利的需要, 忽视儿童个性特征、内心情感需要有碍于儿童健康发展。教师以“爱”作为基础, 真诚的关心儿童的成长, 充分认识到儿童的个性特征, 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情愉悦的接受教育。

第二, 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要积极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正如卢梭所言“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 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 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 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儿童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 丰富的知识, 卓越的能力, 关键还要有健康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品质, 及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有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卢梭在儿童的发展体系中不断强调的。

第三, 实施素质教育的渠道多种多样, 主要是课堂教学。在充分挖掘课堂教育的潜力之后, 应对课外教育和校外教育给以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和身体素质训练已是人们关心的一个主要问题。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还能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 教会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正如卢梭所言, 劳动是社会上的人不可避免的责任。

卢梭的教育观虽然存在某种局限性, 但他强调儿童的天性、推崇自由的教育方法、倡导儿童身心和谐的发展, 在21世纪的今天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他的一些著名的观点与我们现实社会存在着很密切的联系, 是值得借鉴的, 尤其是我国的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卢梭的儿童自然教育思想阐明了一些重要的教育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尊重儿童、爱护儿童等。本文通过对这些观点的阐释, 旨在对今天我国儿童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有所启示。

关键词:卢梭,自然教育,儿童中心

参考文献

[1] 胡金平.中外教育史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 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 1983.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2篇

2012年秋中一班留守儿童感恩教育计划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把未成年的孩子寄养在亲友处,造成了“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因此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留守而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为了关爱留守孩子,保障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应尽力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这一重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呢?我作为一个幼教老师觉得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建立档案,家校及时沟通

每学期开学,我都要制定具体详细的幼儿信息采集表,认真摸清记录好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留守幼儿和单亲幼儿。其主要内容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人口、是否单亲)、家长姓名、幼儿的基本情况(性格、爱好身体状况等)、家庭详细地址、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的联系电话、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留守幼儿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案,营造关爱留守幼儿教育的氛围,积极参与,把留守幼儿教育问题排上工作日程,加强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除此,利用春节、假期孩子父母返乡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充分交流,要求家长采取多种方式与幼儿交流、沟通。如:和幼儿打电话、鼓励幼儿等。多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让幼儿体会到父爱母爱,形成合力效应。

二、用爱关注、用心呵护

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亲情关爱,好像自己是没人要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日常工作中,我就特别留意这些孩子,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根据他们的情感表达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例如:我园中班有一个留守女孩,性格孤僻内向,从不主动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时候总是一个人默默的站在边上,每当这个时候,我

就会拉着她的手说我们也去做游戏,好不好?比如玩老鹰捉小鸡,首先带领她参加游戏,以后慢慢有意识的让她当妈妈或是老鹰,让她感受到自己在游戏中的存在,同是也体验到大家在一起的快乐。慢慢的小女孩变得开朗起来。

三、视同己出,真心关爱

爱幼儿是每一个幼教老师必备的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幼儿来说,他们更缺少爱,更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关注。所以,我把留守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特别留意他们的一言一行,当看到他们的头发凌乱,就会把他们喊到一边,蹲下身子亲切的问早上谁给梳的头发?老师再给你梳个漂亮的发型好吗?或者有衣服没穿整齐的幼儿,也会去帮他拉拉衣角,把衣服整理好,并且用适当的话题轻轻的与之交谈,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抚慰他们失落的心灵。同时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觉得老师像妈妈。

四、关爱信任,树立自信心

教师的关爱和信任可以使幼儿身心健康地成长,可以树立幼儿的自信心。教师应多一点信赖的目光,多一声嘘寒问暖的话语,多一句表扬鼓励的话语,让幼儿体验到关爱和幸福。如本班的嘉怡小朋友,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女孩子,看人的目光总是躲躲闪闪,不敢举手发问,更不敢亲近老师。因而,我经常对她微笑,自由活动的时候和她说说话,聊聊天,让她为我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给其他小朋友分发书和笔记;在班上开展唱歌和讲故事比赛,遇到嘉怡上场的时候,带领全班幼儿为她鼓掌,并及时的表扬和奖励她(奖励一朵小红花),这时候嘉怡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对她提出一点要求,她都尽力办到。现在她可以大胆地和其他幼儿交谈、唱歌和做游戏,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3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

这学期作为培智六年级的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

七、八岁的智障孩子。工作更加繁重。本学期,我在班级工作中做了以下工作:

一、规范管理制度

要管理好班级,就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我针对本班学生的情况,制定了以下的制度:

1、奖罚制度。每一周的周会,我都对学习有进步、上课认真等学生进行物奖励,奖他们一些小食品,在班级“数星星”加五角星,以此激发学生不断地上进;而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批评与教育,采用借你一棵五角星,下周表现好的措施。

2、班级成员轮值制度。每一天我都安排一个学生值日,管理卫生,纪律,让全体学生在能意识到我是这个班级的成员,对那些能力特别差的学生,在A生辅导下完成。

3、卫生互评制度。我们班的学生不能自觉地打扫卫生,因此,久制定了这么一个制度。让学生对昨天的打扫情况进行评一评,评出一周内哪几个同学打扫的教室最干净,就把“爱卫生小红花”奖给他们。这样可促进学生们相互比赛,从而做到每天都能自觉地把教室打扫得很干净。

二、运用疏导方法。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摆正老师与学生的位置,特别是学生的位置。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能力、心里特点等都有所差异。但不管那个学生,他来到学校,都希望成为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他们对教师充满了尊敬和依赖,只不过因为智力的差异和自制力的不同,导致学生有优生有差生,这时,我们就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一年级智障学生年龄小,在严格的同时,尽量多鼓励他们,表扬他们,但切记不能表扬过了头,一定得注意火候。记得有一个学生许洋爱打闹别人,我批评了好几次都有不管用。我想:这样看来是不行了,干脆给些“表扬”他吧!我就让他帮同学打扫卫生,当他表现好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结于老师的表扬,他很高兴。慢慢地,我发现他没以前那么爱打闹别人了,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三、建立民主关系 新课标提出:师生的关系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为此,在对待学生上,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对他们民主一些。有空就多和他们谈谈心,说说话,让学生逐步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以及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这样,学生就乐于听你的话。这些感情投资总比等到学生犯错误时大骂一顿效果好些。我们班刘畅畅总是上学迟到,我先问清她迟到的原因,然后和她一起分析为什么会迟到,找以后不迟到的方法,这样她迟到的次数明显减少。

四、言传身教,培养习惯

作为教师,我们是孩子心中的榜样,他们时刻有眼睛盯着你、仿着你。只有我们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不仅读书写字像你,连说话、动作神态都像。所以,当学生对我喊“老师好”的时候,我总会而带微笑地回一声“你好”。这虽是小事,但却是无声的教育,教育学生对人要有礼貌。而要教育学生不打人,自己首先就不许打学生;要学生安安静静地上课,自己就不能在课堂上敲着桌子大喊、大叫。因为,那样即使你能使学生暂时停止吵闹,也无法平息学生心中的烦燥。

五、取得家长信任,建立服务意识

智障孩子教育题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记得开学初,我们班有3个孩子,家里用的是坐便式马桶,与学校的蹲式不一样,家长们很着急,有的家长甚至买到了痰盂生怕学生不会入厕,每到上课铃响了还迟迟不想离开,遇到这种情况,我想这三个学生并没有肢体上的残疾,首先做好家长的工作,让他们放心,然后对这三个孩子利用课间,生活课进行入厕方面的训练,并加强防护,学期末这3个孩子都能自己上厕所,家长们看到他们的进步都非常高兴。

以上是我班主作工作这学期总结,我知道是班主作工作是长期,繁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多学习,多积累,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至诚

下午 5:36:30 最低也是800了,另加版面费1008,共1808 阿年

下午 5:36:24 在体育康复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

一、体育活动兴趣

体育活动兴趣的概念,体育活动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以赴,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活动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大致一样的情况下,有体育活动兴趣和较无体育活动兴趣的活动效果更好。人的体育活动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变化发展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主题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培智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怏然,不知疲倦,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内容容易产生厌倦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变得广泛,但易变化。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分化但是,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学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兴趣,而且,从追溯性研究中发现,学生体育兴趣多在小学、初中阶段就已奠定,具有连续性特征。可见,小学、初中阶段是体育兴趣发展的关键期。我们的智障学生就多数就处于这个阶段,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个时候就尤为重要。

二、体育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或参与的行为选择、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能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之一。

体育态度属于态度概念之内,所以,它的结构也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能认识体育对强身健康的意义和价值,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要不相之。但体育态度的三个要素有的并不协调一致,例如:能认识体育活动的好处,但就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不卖力;而对体育活动好处缺乏认识却对体育锻炼有好感的人往往锻炼会全力以赴。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最重要的成分。态度的培养应该十分重视感情的感染与熏陶。

三、正确引导和培养智障学生体育兴趣和态度的途径

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化法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教师应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阐明道理,分析利弊,帮助学生理解困惑,消除压抑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学习态度,教师还应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用健康、融洽的情感世界来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发生质的转变,真正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

2、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良好课堂情谊氛围——感染法

如何激发智障学生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是压抑和消除不良心理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改进教学手段,创设和谐有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才能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才能做到学有兴趣,学有个性,学有创造,这样将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态而投入体育活动中。

3、循循善诱,处处引导——感悟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造主动参与的氛围,通过时间和思考去发现探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并且运用教师渊博的知识,亲和的心态以及宏观的思维,引导学生逐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健康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态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4篇

摘 要:“儿童教儿童”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教学原则之一。其意思是以儿童来教育儿童,以儿童来指导儿童。由于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更深刻、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更明显、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等原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包含集体教学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园本活动和偶发性事件),如能恰当运用好“儿童教儿童”这一原则,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运用

一、 “儿童教儿童”原则的出处

“活教育”是陈鹤琴先生教育理论的精髓,为了更好地使“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陈老先生用十七条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来阐述“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途径。

“儿童教儿童”正是其中的第十六条原则,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二、 “儿童教儿童”提出的三点理由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于“教师教儿童”“成人教儿童”的方式,殊不知还有一种教育方式,叫做“儿童教儿童”。“儿童教儿童”究竟有什么好处?它与其他方式有何不同?陈鹤琴先生总结了如下三条理由:

(一) 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得更为深刻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否能收到好的效果,就要看教者对于学者的心理是否了解为定。成人与儿童之间由于年龄经历上的差异,彼此的认识总免不了一条鸿沟横亘其中,除非成人对对儿童心理学具有相当的基础。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情形,就显然不同了。由于他们彼此的年龄相仿,兴趣易于接近,理解思想一致,所以沟通起来很容易,而且儿童尤其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别人,当他们学会一点新的东西,总是很热心地想让别人知道。

(二) 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

有些事情成人可以完成,孩子并不感到稀奇,而如果有的孩子也能很好地完成,则会令其他的同伴羡慕,以至于要向他们学习。比如,在孩子眼里,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当有的孩子也向老师那样大方地站到集体面前流利、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得到的一定是同伴的羡慕和赞许,紧接着会有更多的孩子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给大家讲故事。同时,来自孩子与孩子间的鼓励和学习,会使同伴关系更加密切,更能促进幼儿间的社会交往和融洽感情的建立。

(三) 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以上两点,都只是指学者方面来说的,担任教的儿童能否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裨益呢?答案是肯定的。儿童为了要教,事先就得充分准备,在教过以后,他对于所学的内容,认识必然更加清楚。所以,儿童教儿童,不但是被教者得益,即使教者本身,亦得到很大的益处,甚至是比被教者更大的益处。这种得益,不仅在教材以内的知识范围而已,儿童更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比如,一个孩子教另一个孩子拍球,那么他自己不仅要将球拍得相当好,同时还要动脑筋思考怎样将他的拍球方法和要点讲解、示范给同伴听,这对教者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和成长。

三、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中的运用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如果也能够把握好“儿童教育儿童”这一原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哪些环节可以利用这一原则呢?以下是笔者的一些实践,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集体教学活动中的示范环节和操作环节经常需要利用儿童教育儿童。

在示范环节中,教师经常会请能力強的孩子来示范一些动作或画画等,从而为别的孩子打开思路。以美术活动《美丽的手帕》为例,当我提出“可以用什么样的线条来装饰手帕”时,便请2~3名幼儿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请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和介绍自己所画的线条,接着我只需要适当的总结便可以了。而操作环节更是经常会用到儿童教育儿童。每次美术或数学教学中的操作环节,总会有一部分孩子又快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业或作品,这时我会请这些孩子去对一些能力弱的孩子进行指导和帮助。不仅是美术活动,在科学、艺术、健康、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都存在儿童教儿童的现象。

当然,为了尊重别人思考的权利,帮助之前先要问一句:“需要我来帮助你吗?”在别人答应之后才可以去帮助。

(二) 生活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时期孩子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最常见的表现为穿脱衣裤、鞋子,扣扣子、拉拉链等。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强,而另一些孩子对这些事情始终有畏难情绪,或对教师心存依赖。这时候,笔者便在集体面前表扬那些自理能力强尤其是愿意自己穿脱衣服的孩子,还利用专门的时间请他们现场示范、讲解,以此调动另外一些孩子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当然,在午睡前后环节,也为这些孩子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和指导,能力强、动作快的孩子,经常会去帮助和指导年龄小的、能力相对弱的、动作慢的孩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乐意自己穿脱衣服了,有的还学会了自己扣扣子,他们的自信心由此增强,而帮助别人的孩子看到同伴的进步也颇有成就感。

(三) 游戏活动的“儿童教儿童”

在游戏中,许多情节的发展都是孩子们自己想象出来的,并且孩子之间也在相互模仿和学习。例如有一次,我在娃娃家游戏中听到“妈妈”吩咐“爸爸”去克里斯汀为宝宝定一个生日蛋糕,并且还请了好多“邻居”来给“宝宝”过生日、唱生日歌等。紧接着,有不少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争相模仿这一情节。当然,我在游戏评价环节也请出了这个有心的“妈妈”,给当天玩其他游戏的孩子也分享了这一好玩的经验。

其实,这样的例子经常会上演,比如克里斯汀的“蛋糕师傅”又做出了新的花样、建筑工地的“工人”又有了新的建筑方法、小舞台的“演员”又跳出更漂亮的动作等等,这些都是从孩子中来,而需要教师及时将孩子的经验通过一些孩子传递给更多的孩子,并适时做好总结和点拨。

(四) 幼儿园园本活动中的“儿童教儿童”

我园曾做过一个名为“全纳·共生之——户外混龄体育游戏研究”的课题。混龄,也就是不同年龄班的孩子在一起玩。既然是不同年龄,那就存在着一些发展上的差异。在大幼儿和小幼儿一对一的互动游戏中,大幼儿很自然地充当着教育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在游戏中给予弟弟妹妹以帮助。并且大幼儿能够等待小幼儿的发展,愿意给小幼儿重复的机会;能根据小幼儿的表现,调整自己对小幼儿的支持方式,如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等。

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不但小幼儿愿意接受大幼儿的安排,对大幼儿有敬畏感,能够积极模仿大幼儿的行为,而大幼儿本身的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也得到锻炼和发展。总之,大幼儿和小幼儿都能得到身心更好地发展。

(五) 偶发事件中的“儿童教儿童”

在幼儿园,孩子的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包括一些偶发的事件,同样是学习的良好契机。有天饭后折纸时,涵涵折了一个“东西南北”,引起了坐在她旁边的希希的关注,在希希的请求下,她很耐心地一步步教希希去折,折完后两个人很开心地用“东西南北”玩“说和猜”的游戏。她们的游戏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孩子“慕名”来向涵涵学习折“东南西北”,没过多久,全班孩子基本都学会了这种折纸和游戏的方法。

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中班的孩子能够学会“东南西北”这种难度偏高的折纸,而这一技能的教授者竟然同样是一个中班的幼儿,可见幼儿作为教育者的潜力,不容小觑。

类似的偶发事件,也时有发生。再比如,有一次一位玩魔方很厉害的男孩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将班级的魔方还原到原始状态,引来了众多对魔方感兴趣的孩子们的围观,于是那个魔方男孩将自己跟爸爸学来的玩魔方秘诀对大家一一讲解、示范……

除此之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兴趣,结合自然角做了一些活动。开学之初,每个孩子都会从家中带来一盆植物。我们请家长先告诉孩子植物的名称以及它的一些特点和习性,然后由孩子轮流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植物,这也不能不说是一次孩子教育孩子的好机会。

四、 “儿童教儿童”原则在幼儿园运用中的两点思考

(一) 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

说到“儿童教儿童”,我们不由地会想到:“大的教小的”“强的教弱的”这两种情形。其实,强与弱是相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有的孩子擅长画画,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有的做早操动作到位、精神饱满……只要很好地利用和发挥,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教育者,每一个孩子都有指导别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在一日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些孩子由于各方面發展较好,经常被赋予“小老师”的名义,充当各种“教”的角色;另一方面,也总有些孩子由于整体偏弱,而始终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能力相对弱的孩子以必要的关注,善于发现和鼓励他们的进步,善于将他们身上的亮点进行放大,适时为他们提供一些“教”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高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动力!

(二) 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教师始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即使是“儿童教儿童”这种看似与教师无关的情形,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发现、引导和提升。

发现: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而这一点,孩子自己常常是看不到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着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和发现这些闪光点,发现其中的教育价值,以更好地抓住“儿童教儿童”的契机。

引导:与教师相比,孩子在“教”的方法和策略上显然是稚嫩的,当儿童“教”的过程出现问题或困难而无法解决时,需要教师适时的介入引导,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技能,实现“教”的目标。

提升: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教与学,其最终的目的是使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孩子“教”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带领孩子进行讨论、反思、小结、改进等,帮助他们对各种学习进行梳理,以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五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魏培培,幼教二级,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晓庄学院实验幼儿园(南京市市级机关第二幼儿园)。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5篇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大,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教师要积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效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只有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中的困惑或烦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渡过难关,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不受伤害。本文阐述了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在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仅仅以分数论英雄,要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包括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进行科学的教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发展,进而培养出健全的人格,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提供有效的支撑。教师要积极研究策略,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具体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

1.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家庭环境、教育培训以及诸多差异,农村留守儿童个体差异很大。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有些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自私、任性、易怒、成瘾、孤立、自卑、神经质等不良倾向,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比较常见。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其发展速度不同,加之意志、思维等方面的局限,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意识,并表现出更多的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就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需要积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认识和接纳自己,克服消极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由于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教育,教师也需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态。教育的含义是学与教的有机结合,包括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和生命教育。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与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就谈不上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教师要有较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投入精力充沛、情感丰富、情绪健康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学校也需要为教师不断提供学习机会,让每个人都能掌握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心理导向和心理准备技能,教会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识别、控制和调节情绪,让农村留守儿童拥有良好的情绪。

3.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内容广泛,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感知能力不同,教育学习目标也不同。在教育教学中,应选择适合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的内容。例如低年级通过积极的引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使他们初步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中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好奇心和克服自卑感的教育;高年级注重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同理心、责任感、自我提升等,使各个年龄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得到科学的生命教育,提升对自身生命的珍视和爱护,并提高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与大家进行良好的互动,让农村留守儿童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教师要针对学生意识中的错误部分进行科学的指正,使农村留守儿童的心态逐步稳定,并塑造正确的生命意识,确保生命健康稳步发展。

4.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

教材的具体化是组织教育活动的主要依据和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内容广泛。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效提取课本中丰富的生命知识内容,例如教育內容是否应正确界定农村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找出课程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相关点。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树立农村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团结、合作、竞争等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识,通过讲座、交流、演讲、讨论、观看生命健康视频等方式,让农村留守儿童掌握生命和心理知识。保持好心情对生命很重要,是身心融合最有效、最简单的教育方法,因此教师要在中有效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素质教育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师要充分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积极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目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开展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学的生命教育、深入挖掘教材,深入开展生命教育,从而有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小琴.生命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基本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6):146.

[2]周超.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活指导——以心理辅导课《积极生活每一天》为例[J].江苏教育,2020(40):47-49

儿童观教育观范文第6篇

[摘要]依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超过6000万,其中学龄前儿童规模膨胀迅速,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问题甚为突出。通过对江西抚州市东乡县杨桥镇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现状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幼儿教育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家庭、幼儿园、社会以及政府的通力合作,共同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幼儿教育;问题;农村教育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海纳(1990—),女,四川蓬溪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其中学龄前儿童增长速度最快,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38.37%,比2005年增加757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6~11岁)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数量比照2005年,共减少514万。因此,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应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方面研究还不是太多,本文基于农村留守儿童超过百万的江西省为例,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基本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子女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孩子。从调查情况来看,江西抚州留守儿童的父母亲都在外务工的比例高达80%,大约43%属于留守幼儿,多由家中老一辈的人抚养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幼儿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本文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的概念。

(一)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尚未得到普及

据对抚州市东乡县杨桥镇的调查,从父母在外打工情况看,父母都在外务工比例最高,占32%,其次为父亲单方在外务工,占19%,母亲单独在外打工比例为5%,三者合计比例高达56%,说明杨桥镇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在抽样学生样本中,男生占535%,女生占465%,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上过幼儿园的比例为39%,说明杨桥镇留守儿童入园率低。从未上幼儿园与上过的学生学习情况比较得出,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学习优秀率达205%,比未上过的优秀率高出15个百分点,未受过幼儿园启蒙教育,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比例竟高达5574%。可以得出幼儿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今后学习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从农村留守儿童对上幼儿园的态度来看,有54%的儿童不喜欢上幼儿园,留守幼儿入园晚,平均年龄在5周岁,3~5岁普遍由监护人代管,在监护人看来,幼儿太小入园学不到什么东西,到了5~6岁,要上小学怕跟不上,要进入幼儿园打好底子。普遍存在没有让适龄儿童接受幼儿教育的意识。

(二)农村以隔代监护为主,文化水平不高

通过对问卷中4~6岁监护人与儿童关系的分析可得出,笔者调查的172名监护人样本中,有138人属于隔代监护;有20个孩子属于单亲监护类型,其中有7人由父亲单独照料,有13人由母亲单独照料;有9人属其他监护类型(包括有亲戚、朋友或者雇佣人员代替照料);有5位幼儿的监护者没有填写这个问题,即监护类型不详。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有10人,初中学历57人,小学毕业的有89人,小学肄业有16人。留守儿童中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而且他们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小。

(三)监护人对幼儿教育关注不足

监护人与幼师的联系相当缺乏,172被调查者当中,高达116人表示不会和老师联系,只有少数人会每周联系老师一次,有36人明确表示只有偶尔会和老师交流。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幼儿的教育关心程度很低,有66%的监护人从不联系老师了解幼童上学情况,每周联系一次的监护人只占512%,每月一次的只有765%的比例,偶尔会联系的占2118%。从结论来看,在农村,幼儿受教育情况很不受监护人的重视。

(四)农村幼儿园数量少,办园条件差,入托费用高

农村幼儿园数量少,留守儿童去幼儿园的路途遥远,多数幼儿园的校车并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幼儿园的教育设施不齐全及教育质量低下。入园费用对于留守幼儿的父母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农村留守家庭来说,主要收入来自家中青壮年的在外务工收入,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留守孩子,也就是说,光学费一年可能需要支出2000多元,所以对3~6岁的孩童,很多监护人选择不送他们去上幼儿园。多数家长一般也不太询问4~6岁儿童的幼儿教育情况,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

二、农村留守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缺失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家庭教育不足阻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和智力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幼儿教育是儿童学习的开端,是必须夯实的基础阶段。目前在农村,很多年轻家长自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交给父母抚育,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无法参与子女从小的培养和教育,也没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直接亲子缺失问题的严重性。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知。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多是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也有时鞭长莫及。正是由于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内向、自我的性格,他们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一开始就拒绝离开家去上幼儿园。

(二)隔代监护存在缺陷,阻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在农村,隔代抚养虽然让很多年轻父母毫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务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数年龄在50~60岁之间,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田间耕作,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活,老人无力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照顾留守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祖辈造成极大的苦难和痛苦。因此,迫于经济压力,很多监护人选择不让留守儿童接受幼儿教育。另外,不少祖父母能够做到的是注意幼儿的人身安全和管好幼儿的吃穿冷暖,对孩子的感情、智力等发展无法关注,也无力顾忌,他们也没时间关注孩童的幼儿教育。尽管祖辈对孙辈疼爱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早教观念滞后,缺乏教育观念和新方法,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一些小孩养成随心所欲、霸道、自私、自我的性格。倘若孩子闹着不去幼儿园,监护人会随他的意愿,也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大多数监护人缺乏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难以给予幼儿更好的精神营养,这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管理与设施不完善,幼师质量数量无保证

在农村,有些地方群山连绵,人口稀少,受生源少、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有些村子会有一个幼儿园,而有些村子却没有,导致很多孩子无法入园。现在农村的幼儿园大都是当地人自办的私立幼儿园,国家财政也没有给予财力支持,很多幼儿园只能因陋而简,管理不规范,多是以谋利为目的,不顾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随意创建幼儿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交通工具随意拼凑,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农村幼师待遇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幼师队伍大量流失。由于4~6岁的幼儿有其特殊性,要求专业知识的新型幼教队伍来支持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只有数量有保证,教师有保障,才能为留守幼儿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幼儿教育

在农村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对发展幼儿教育没有给予专门的财政拨款,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创办没有实行有力的监督。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体制,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留守幼儿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补贴。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忽视学前教育,投了钱也显不出明显政绩。造成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缺乏,在农村家庭留守儿童需要托管产生需求的情况下,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监管松懈。放任其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出,致使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政府也未采取相关措施发展当地经济,引导人们在家园创业致富,改善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幼儿教育方案,对幼儿教育的事业缺乏统筹规划。

三、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要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关怀备至

在教育问题上,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在农村,父母在为生计忙活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从小的教育,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不应当与他们的父母分开,除非得到有能力满足他们福利的政府的照顾。要让父母充分意识到,为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不可缺失。父母应尽量不和孩子分离,对孩子既不能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即使和孩子分开也要经常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情况,不能造成亲情隔膜。

(二)监护人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幼儿教育

对于儿童的幼儿教育,按理来说监护人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来满足孩童的求知欲,监护人自身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但这一要求,对于农村来说很不现实,毕竟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上一辈,他们文化水平有限,继续接受教育辅导也很困难。所以,对于隔代监护的情况,我们要求监护人在幼儿教育这一问题上必须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对孙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监护人要积极支持孩子上幼儿园,同时监督孩子按时学习,培养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上学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幼儿教育设施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作为进行义务教育的铺垫,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补助,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建立,同时也要建立和规范公立幼儿园。国家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在农村,要想尽一切办法引进优秀幼师,加强城乡幼儿教师的流动和交流,提高农村幼师质量。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镇,要建立儿童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活动中心或幼儿园,让留守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驱除孤独,减少“留守”带来的伤害,促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正常均衡发展。

(四)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或就地转移

政府要不断引进资金建设新农村,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和带动本土特色的经济发展,让本地农民能在家门口工作,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已到达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实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进,使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减少一些因为和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亲子关系淡薄等社会问题。

(五)完善城市务工子女的入学教育机制,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城市的政府及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处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农村儿童来说,他们离开农村,但相应的教育经费没有随之转拨,所以儿童所在的城市入园地就缺乏一定的教育经费保障,因此对于教育经费预算的管理要进行改革,突破城乡限制。其次,在户口流转问题上,对于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他们也应该拥有享受教育资源和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就是出于户籍限制,带来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界限,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幼儿园的“借读费”“赞助费”。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05-10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4]和建花,谭琳,蒋永萍全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状况、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9(1)

[5]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过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教师教育研究,2013(5)

[6]赵兴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蒲永明农村留守学前儿童教育困境与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安岳县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1)

[8]丁同芳,孙德玉安徽省全椒县农村留守幼儿家庭教育现状调查[J]滁州学院学报,2009(8)

上一篇:德育相关制度范文下一篇:儿童歌曲大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