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01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 在矿山企业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1.1

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之下, 管理人员可以对矿业生产的整体格局和作业开发的数据高效采集, 从而对矿业掘进的进度进行掌控, 帮助矿业企业领导人实现矿山机械信息化高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十分便捷, 矿山企业工作人员利用数据系统, 可以轻松地找到一个采掘项目的各项资料细节和矿山机械产品各种参数, 企业的员工只需要将矿山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等实时数据上传到云端, 就能够实现资源信息的高度共享, 有利于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业。在矿山机械作业管理活动中采用信息化技术, 有助于提高矿山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可将公司投资、开发和扩大再生产等多个项目的组织过程和实施步骤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 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科学合理地制定项目的进度和计划。

1.2

使用GIS系统实现现场安全生产管理, 在矿山作业活动中开展安全管理工作, 技术人员应该做好文件整理管理工作, 从基本信息出发, 实现对于设备管理信息的精准采集。优化机械设备的信息查询端口, 实现对于机械生产安全管理系统效率的整体控制。矿山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设备信息管理中, 主要对设备入库资料进行管理, 通过对设备入库数据进行采集, 实现设备库存的高效管理。并且强化设备领用审核体系标准的管控, 从而强化对于设备基本信息的精准控制。矿山生产经营活动中, 技术人员需要做好信息化系统的稳定性建设工作。从维护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出发, 立足于智能化GIS平台设计, 对矿山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数据查询系统进行深度开发。基于信息化系统的GIS平台设计, 需要技术人员从数据模块处理方式优化入手, 实现GIS信息采集与处理的基础功能建设。在查询决策中, 强化信息化功能提高, 减少矿山企业生产安全决策管理的差错产生率。

2 我国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层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度不够, 缺乏长期规划

就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矿山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员都不注重信息化的建设, 觉得其可有可无, 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因此, 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上的资金投入以及人员投入量严重不足。

2.2 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科研水平相对滞后

一个企业要想在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取得显著的成果, 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支撑, 而现如今, 国内的很多矿山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信息化建设队伍内没有特别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企业高层决策人员也不重视人才的培养, 很大程度的影响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导致企业在矿山市场竞争中处于下风。因此, 矿山企业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力度, 加大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企业的科研水平, 使企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3 矿山企业业务流程复杂, 缺乏统一的标准

矿山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 具有十分复杂的生产环节, 且业务流程也比较繁琐, 在这之中如果一个地方出现问题, 那么就会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行。此外, 企业生产过程中所应用到的设备以及系统也缺乏一定的统一标准, 无法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

2.4 矿山企业安全生产领域信息化水平偏低, 矿难频发

我国很多矿山企业中, 生产设备及系统都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水准, 控制系统也没有完善, 信息化没有受到广泛的普及。很多重要的环节还需要进行人工操作, 难以确定设备在运行过程中是否有故障出现, 导致生产的过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及质量隐患, 很大程度的影响我国矿山企业的发展。

3 加强矿山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 提高信息化认识, 切实抓好组织领导工作

信息化对于企业转变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变化、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的领导者来说, 一定要对信息化建设予以切实关注, 并通过有效途径来促使企业员工能够对此形成基本的认知, 并愿意主动参与到信息化建设之中。企业还要组建专职的部门来对此项工作展开有效的监管, 从而使得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稳步推进。

3.2 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提高信息化队伍的专业水平

企业要注重通过人才引进和加强培训等手段来培养出一支信息化水平高的专业队伍。企业的相关部门要共同进行理论指导和生产实践工作, 确保理念先进、技术精专, 提高各级领导层的信息化水平。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要经常性地深入生产现场, 与管理人员和岗位人员多接触, 及时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企业还可以与外部的信息公司合作, 由他们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结束语:

为了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时效性,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升级和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系统内部资料, 可以直接打印出来, 作为每一次工信息安全系统质量检查的原始记录, 将其实时传送到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层领导手中。在上级部门作出系统更换、查漏补缺等计划安排之后, 可以传达给下属的各个部门, 在资料扫描、资料归入管理库整理等工作时, 应该采取规范化操作, 避免由于网络病毒入侵给系统安全产生破坏。

摘要:对于矿山企业而言, 在展开日常经营活动之时, 信息化管理是必须要落实到位的, 这对于企业生产的安全性是十分必要的。在当前时期,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 依据此项技术构建起的数据库, 能够使得数据的处理更为迅速, 数据处理的质量也会有大幅的提升, 而这对于矿山企业信息化管理来说均是不可忽视的。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矿山企业生产、经营等各个方面, 可切实提升企业所能获得的效益。因此说, 在展开日常管理之时, 矿山企业一定要切实加强信息安全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 进而使得企业生产的效率有大幅的提升。

关键词:管理因素,企业经营,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 禄登林.矿山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分析[J].科技与创新, 2015 (11) :66+68.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伴随着智慧、灵感的积聚与进发,《内部审计思想》是思想领导者们在新世纪之初的巨献。IIA成立五十年之际,推选出了内审领域的经典之作,与前人相比,《内部审计思想》更彰显其理论性、前沿性。《内部审计思想》展现给读者的是不同学者的独特贡献,尽管在体系、内容的完整性方面还有不足,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思想性的理论巨著。《内部审计思想》对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内部审计事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内部审计受托责任《内部审计思想》

(一)

思想的解放,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永远需要各种丰富的养料,这种养料首先就是丰富的思想资料的积累。1990年以来,我国许多学者开始至力于西方内部审计典籍的传译,成绩斐然。如1990年,劳伦斯·索耶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作为“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引入中国。1995年,安德鲁·钱伯斯等人合著的《内部审计》也被译成中文出版发行。2005年,《索耶内部审计》(英文第五版)中译本又一次隆重推出。学者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学术的繁荣,功不可没。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学者研究内部审计的新作层出不穷。在浩瀚的研究著作中,内部审计的全球性职业组织——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历经六十个春秋,坚持不懈地支持和推动的内部审计研究成果,有如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

科学的逻辑就是大浪淘沙,沥尽黄沙见黄金。IIA在其成立五十周年之际,推选出五十年来最具影响的十部著作。她们凝聚了内部审计理论学者和实践家的思想智慧与体验颖悟,实属闪光的金子,值得我们着力特书。

总的来看,这十本著作可以归为四类:一类是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著作,包括IIA编纂的《内部审计职业准则汇编》和《内部审计质量保证检查手册》、艾尔文·格雷姆(Irvin Gleim)独撰的《注册内部审计师考试评论》;二类是直接提炼实务、指导实务的著作,即阿尔布雷克特(W.S.Albrecht)等人完成的《评估内部审计部门的业绩》;三类是反映信息系统审计的著作,包括威廉·梅尔(WilliamcMair)等人合著的《计算机控制与审计》、斯坦福研究协会完成的《系统可审性与控制研究》;四类是体现内部审计思想性、学术性的著作,包括维克托·布林克(Victor z Brink)和赫伯特·维特(Herbert Witt)合著的《现代内部审计:评价业务与控制》、劳伦斯·索耶(Lawrence B Sawyer)和格林·萨姆纳斯(GlennE Sumners)合著的《索耶内部审计:现代内部审计实务》、戴维·科瓦齐克(David Kowalozyk)撰著的《卡德默斯业务审计手册》、保尔·希切(Paul Heeschen)和劳伦斯·索耶合著的《内部审计师手册》。

维克托·布林克于1941年出版的《内部审计——性质、职能和程序方法》开内部审计专著之先河,《现代内部审计:评价业务与控制》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撰写的《现代内部审计实务》是一部世界性的审计名著,他将现代管理科学与内部审计职业实践融为一体,强调业务导向和管理导向的综合审计。索耶认为,现代内部审计通过评价组织的全部经营活动来为组织服务,审计人员应将视野转向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这需要新的态度、方法、分析和思想。索耶将重点放在管理审计上,认为管理审计是从企业顾问的角度审视经营活动,试图从业务审计人员发现的缺陷中透视隐蔽的违背管理原则的行为,帮助管理层更加经济、更有效率、更有效果地进行管理。但尽管作者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内部审计职业化、控制等问题,大量的笔墨还是用于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介绍。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性巨著《卡德默斯业务审计手册》,由IIA首任秘书长布拉德福·卡德默斯(Bradford Cadmus)在1964年首版,戴维·科瓦齐克于1987年再版。这本专著阐述了业务审计的性质,认为“业务审计不是一种具有特定程序和技术的不同审计类别,而是一种探究、分析和思维的方式”,“业务审计的特征是由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决定的,而不是独特的方法所决定的”,“而当审计人员真的认为需要对其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加以改变时,那就需要寻找指导他们进行业务审计的专门手册了”。可见,这本手册意在改变人们传统财务审计的思维模式,但受历史环境和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局限,其内容和视角都略显狭小。

另一部影响内部审计历史进程的思想性巨著是1962年出版的威廉·伦纳德(William.P.Leonard)撰著的《管理审计》。该书后被日本著名的内部审计学家青木茂男教授翻译成日文,盛极一时。伦纳德将管理职业界提出的管理审计和内部审计职业界提出的业务审计合而为一,他指出,管理审计是对各层次管理当局的管理能力实施的检查,这本书旨在说明管理审计作为一种特定工具如何评价管理方法和企业各个职能领域的业绩。作者基于管理的基本要素,分析了管理审计的基本概念,并详细介绍了管理审计过程,而对内部审计的基本理论问题鲜有涉及。

英国学者安德鲁·钱伯斯(Andrew D Chambers)等人合著的《内部审计》,也堪称内部审计领域的经典著作。该书初版于1981年,再版于1987年,这正是内部审计职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作者从职业化的要求人手,探讨了内部审计理论的主要构成(一套管理理论;内部审计作用的理论,包括独立评价、为管理层提供建设性服务和职能冲突等概念;一套关于工作方法的理论),接着介绍了主要的审计技术,还考察了内部审计管理、计算机审计等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展望。除了构建理论框架,该书还在多处体现了其颇具启发性的贡献:介绍“审计行为科学”时探究了内部审计的矛盾、参与式审计等问题;讨论“管理审计”时,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基础上增加了“公平性”审计(即从“3E”到“4E”)等。但该书同样没有对内部审计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IIA研究基金会汇集理论界和实务界享有盛誉的学者编著的《内部审计思想》,是一部承载传统、聚焦现在、启迪未来的思想巨著。《内部审计思想》英文版原名“Research Opportunities in Internal Auditing”,全书“内部审计的历史、发展和展望”;“内部审计和组织治理”;“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必备要素”;“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管理”;“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内部审计的全面影响”。《内部审计思想》没有再去纠缠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层面的考察,而是直面内部审计的本质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既涉及长期困扰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包括近十年来主要的前沿课题。《内部审计思想》折射出来的是内部审计和组织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融合与交织,这对

于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该著作各专题作者既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丰富的实务经验,《内部审计思想》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提炼和升华,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启发人们对内部审计的理性学术研究”,“扮演学术界和实务界沟通的桥梁”。《内部审计思想》“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仅将观点、方法或技术结合在一起,还将两个不同的团体——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结合在一起”。正如该书序言所述,《内部审计思想》是IIA“成为学术思想领导者迈出的第一步”,这也是我们将此书命名为“内部审计思想”的缘由。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的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组织受托责任的失败,冲击着内部审计的理论与实务,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系列重大问题和新课题日益受到关注。1999年,IIA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被界定为“一种旨在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营运的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力,以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内部审计思想》正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阐释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理念,提供了高屋建瓴的多维视角。此专著的贡献表现在:

第一,彰显理论界与实务界对内部审计配置方式重大变革的全面认同。内部审计并非必然是组织内部设立的一项职能,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早已既成事实。由于涉及管辖权的利益之争,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曾引起广泛的争论。安达信为安然提供内审服务引起的独立性问题至今余波未了。《内部审计思想》指出,内部审计作为一项客观的活动,并非必须在组织内部设立,这是IIA新定义的暗含之意,也是当代内部审计实务的显著特征。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包括内置(在组织内部设置)、合作内审(组织内审部门与外部职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完全外包(完全聘请外部服务提供者)几种方式,组织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第二,夯实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道德规范是内部审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思想》系统地讨论了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以及专业胜任能力的框架。莫茨(Mautz)曾指出:“独立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长期以来,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如同带刺的玫瑰,学者或轻描淡写,或避而不谈。《内部审计思想》知难而上,以内部审计职业化为背景讨论了独立性与客观性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独立性与客观性的概念:客观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未不恰当地影响评价、判断和决策的精神状态;独立性则是指不存在威胁客观性的重大利益冲突。作者认为独立性依附于客观性,一味执着于独立性容易造成内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冲突与对立。因此,不要过分强调独立性,而应重点关注客观性;进而,作者提出一个便于内部审计人员识别和管理影响客观性威胁因素的框架,分析了威胁客观性的具体因素,以及减小和管理这些威胁因素的工具。

专业胜任能力是职业道德的要素之一,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思想》回顾了学者的研究,详细分析了IIA的《内部审计专业胜任能力框架》(CFIA),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入门者、胜任的内审人员、内审管理者所应具备的技能和品质。

第三,突出内部审计的确认与咨询职能,并将其贯穿全书。IIA在新定义中正式将内部审计的职能界定为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内部审计思想》从价值增值出发,分析多客户的各种不同需求,指出传统单一内部审计服务的缺陷,并给出一个确认与咨询服务类型的连续统一体,涵盖了财务审计、业绩审计、快速反应审计、评估服务、协调服务及补救服务。不仅如此,作者还针对确认服务,分析了确认服务的等级、审计证据与确认服务的类型及等级的关系、向外部提供确认服务、舞弊调查等问题;针对咨询服务,考察了混合项目、确认与咨询服务的平衡、咨询服务的限制因素、咨询服务的风险与收益等问题。在其他章节,各专题的讨论都紧紧围绕内部审计的确认和咨询职能展开。

第四,置内部审计于组织治理的框架下予以考察,分析内部审计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及内部审计的作用,视内部审计为组织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风险和控制都是组织治理的关键要素,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包括监控、评价和分析组织的风险与控制,《内部审计思想》强调以良好的公司治理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核心,视控制为一个过程,而内部审计的基本治理活动就是进行“风险监控”和提供“控制确认”。监控风险包括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组织的潜在影响、确定应对风险的策略,及之后监控新风险的环境、监控现行的风险策略和相应的控制措施等。控制是管理层为了提高实现既定目的和目标的可能性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管理层适当地计划、组织和指挥的结果,控制确认关键是保证控制措施处于正确的位置以处理组织风险,包括评价高层基调、评估控制环境、测试控制有效性、评价管理层监控程序的有效性、向相关主体报告评估结果。《内部审计思想》认为,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改善治理、实现“善治”,内部审计是组织治理的“守门员”。

第五,凸显内部审计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审计这一全新领域的巨大潜力。著名学者威廉·金尼(William R.Kinney)系统地介绍了风险管理审计过程。基于“企业风险是有碍于实现组织目标威胁因素”的定义,他将企业风险划分为外部环境风险、经营过程和资产损失风险、信息风险三类。依托COSO“企业风险管理(ERM)框架”的要素(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来分析风险管理审计过程。金尼认为,ERM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隐含了某些认定,针对这些“风险认定”,内部审计可进行单独评价,从而完成对风险管理的审计。金尼的研究为学者开辟了一块新的土壤,为实务界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指南。

第六,将内部审计视为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过程。IIA在1999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新定义中,强调内部审计要采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然而学术界对系统化、规范化的内部审计过程的讨论却不多见。《内部审计思想》构造了一个由业务类型、内部审计合作程度和组织特征三个维度组成的背景框架,业务类型是连续统一体,包括从内控测试的传统遵循性审计,到测试业务及业绩的业务审计,再到咨询服务;内部审计合作程度则从“完全内置”,到“一定程度的内外合作”,再到“完全外包”;组织特征包括行业、国家、法律环境、组织规模、组织文化、内部审计部门的复合技能等因素。以此背景框架为基础,作者考察了内部审计的项目计划、项目执行及项目结果沟通过程。内部审计过程观必将深刻影响学者和实务界人士的思维方式。

第七,以“审计本质是一种控制”为主旨。《内部审计思想》从不同角度探讨内部审计的重大问题,但殊途同归,即内部审计本质上仍是一种控制,控制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组织管理风险、

促进有效治理,实现组织目标。追寻内部审计的历史轨迹,无论在财务领域还是经营领域,无论是财务审计还是管理审计,内部审诗一直是一种控制机制。纵览内部审计的当前实务,无论是在组织治理中发挥监控风险、控制确认的职能,还是在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认定”的单独评价,或是在控制自我评估中扮演“促导者”的角色,内部审计仍是一种控制机制。展望未来,责任与控制仍将是内部审计永恒的主题。

第八,充分考虑信息技术(IT)对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的全面影响。《内部审计思想》回顾了IT的进步对内部审计发展的积极促动.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全面考察了当前IT对组织治理、确认与咨询服务、风险管理、内审部门管理、独立性与客观性、内部审计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IT对内部审计的对象与方式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渗透性的影响。从对象上看,信息技术改变了企业的内部经营流程,改变了组织和外界联系的方式,从而改变了组织的风险、内部控制以及所需确认的领域;从方式上讲,随着IT的发展,各种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彻底变革了传统的审计模式。所以,IT不仅是组织管理过程和战略的驱动者与协进者,也是内部审计活动的驱动者和协进者。

最后,以管理职能为主线,系统讨论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思想》特别将内部审计管理作为一个重要议题,作者基于管理职能,分别探讨了内部审计计划、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内部审计部门的领导及控制。作者强调了沟通对于有效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沟通是改善治理、建立“客户”关系基础、协调审计工作并完成目标的前提。其论述严谨而不失启迪,如讨论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应视为投资中心,内部审计部门如何成为组织的管理培训基地,内部审计部门人力资本战略模式怎样选择、知识资源如何管理等诸多问题,极大了拓宽了内部审计管理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内部审计管理实务。

当然,《内部审计思想》并非完美,在不少方面还有待研究。

首先,内部审计配置方式研究不够深入。认可内部审计外包是IIA新定义作出的重大调整,但合作内审程度、方式的选择是不确定的。那么,除了合格内部审计人员的短缺,影响这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如信息技术如何影响企业的经营流程进而影响内部审计的配置方式,组织规模、行业特征会产生什么影响,组织文化、社会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吉尔·考特曼彻(GilCourtemanche)曾呼吁“不能阉割掉内部审计极具价值的功能”。考虑配置方式选择时,内部审计成本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如何进行理性的内部审计外包成本收益分析,如内部审计增值服务的收益如何衡量,内部审计部门成为组织的管理培训基地会对内部审计配置方式产生什么影响等。组织该如何抉择配置方式,《内部审计思想》没有给出具体答案或指导。

其次,未讨论内部控制问题。无论是对于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还是从内部审计的职业地位来讲,内部控制都举足轻重。1971年IIA第3号“内部审计师责任说明书”将内部控制评价作为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1977年美国的《国外反贪污行贿法》更是确立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定职责;吉尔·考特曼彻分析内部审计研究时也指出,“内部控制”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产品;安德鲁·钱伯斯等认为内部审计所应拥有的一套管理理论须以内部控制概念为中心;维克托·布林克在回首IIA五十年时指出,内部审计最该关注的是“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思想》却避开了这个问题。COSO在2004年9月正式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报告,称ERM框架并非对原有内部控制框架的替代,那么,ERM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的框架构成、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等等,仍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再次,没有系统研究内部审计准则的相关问题。内部审计准则既属于基本理论范畴,也是理论和实务沟通的桥梁,还是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必要条件。内部审计准则也是一个丰富的研究领域,目前比较迫切的问题包括:研究不同的内部审计需求与不同的证据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以便与审计委员会、业务经理、外部审计师进行有效的沟通;研究什么样的内部审计服务可以满足公司治理的要求;研究认定关键风险的指标并建立连续不断地认定风险并作出决策的信息系统;研究实施咨询活动时如何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研究如何确保审计信息及管理信息的安全;研究如何评估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关联的确认性服务;研究内部审计与企业再造的关系;研究内部审计服务价值的评估问题;研究如何评估企业行为规范的价值;研究内部审计与组织整合的关系;研究提高审计效能的技术与方法等。为此,内部审计准则研究不可回避。

最后,咨询职能的独立严重影响了传统确认服务的理论与实务体系。传统的内部审计一直强调“评价”的同时“提供改善建议”,确认为主、兼顾咨询。1999年IIA的新定义则将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并行,这使诸多问题接踵而至:理论上,咨询服务冲击了原有的、围绕确认职能所构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概念,如审计的定义、独立性与客观性问题等,正因为此,《内部审计思想》未能、也难以形成一个逻辑的理论系统;实务上,咨询服务破坏了委托人、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的三方关系,带来自我检查威胁、确认项目运行过程可能受阻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如此,既有的内部审计实务框架以确认服务为核心,咨询服务的实务框架应如何构建、与确认服务的框架如何协调,值得探讨。咨询服务能否独立于确认职能之外,两种职能之间会有哪些冲突,亟待进一步的思考。

此外,《内部审计思想》在经验研究方面还很匮乏,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的经验研究捉襟见肘,这部分是囿于相关资料的获取困难,但一些已有的经验数据也未被学者们所重视。经验研究的不足必将制约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然而,瑕不掩瑜,学者秉先贤遗风,把握时代脉搏,以其卓尔不群的理智才干,博大精深的学术素养,见微知著的哲学思维,使《内部审计思想》成为本世纪初内部审计领域最具思想性的著作。

(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内部审计理论和实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与诸多内部审计学者及实务界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内部审计本质上属于受托责任问题。在各种组织及其利益相关者之间受托责任普遍存在的今天,内部审计作为受托责任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控制机制,它可以评价和改善受托责任系统。在我国会计审计界,杨时展先生最早将西方受托责任概念引入中国,认为受托责任是一切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审计因受托责任的发生而发生,因受托责任的发展而发展。20世纪90年代,学者进一步指出,受托责任不仅仅是一个动态概念,而是一种思想,一种支配着审计发生、发展的思想。大量的丰富史料证明,受托责任系统的发展主导了内部审计性质的变迁。

众多学者认为,将受托责任分为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奠定了现代内部审计坚实的理论基础,现代内部审计正是包

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管理审计的综合审计;这种综合审计是组织复杂受托责任系统中确保各种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控制机制。对于组织外部受托责任,内部审计行使确认之职,成为董事会、高管层履行受托财务责任和受托管理责任的得力助手;对于内部层级受托责任,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职能并举,为评价各经营管理层业绩、改善业务营运尽应有之力;对于横向的水平受托责任,内部审计还可尽协调之责。作为受托责任系统控制机制的内部审计,已然成为“透视整个组织的窗口”,成为组织治理各相关方赖依存在与发展的极具价值的资源,最终成为组织增值的促导者。这是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也是几代审计学人的感悟。

1988年,杨树滋和鲍国明教授合作完成《内部审计概论》,1989年,徐政旦教授出版了《内部审计学》,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发表的内部审计学方面的代表性著作;1990年后,一系列西方会计审计名著被引入中国,一批年轻的学者撰著了高水平的内部审计博士论文。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学术的发展。但无论是内部审计的规范研究还是经验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继续跟踪内部审计的前沿思想理念及其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的研究应和具体的受托责任实践相结合,考虑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以及组织受托责任系统的异同,形成对我国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内部审计理论。

我国内部审计制度确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部审计的工作是靠政府审计机关推动的,中国内部审计协(学)会在促进学术研究和实务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工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内部审计实务正是在这种摸索和积累中成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审计署发布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的研究初步成型,《中国内部审计规范》取得阶段性成果,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在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当然,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内部审计理念和工作水平发展不均衡,既有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媲美的内审组织,也有尚处萌芽状态的内部审计;普遍缺乏对内部审计重要性的认识;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内审人员职责定位模糊等。任重而道远,理论界和实务界还需付出前赴后继的努力。

(编辑 程瑞川)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全面预算管理是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效率行之有效的方式,可以对黄金矿山企业管理活动及资金运动进行有效的规划、调整、控制,促进生产经营活动的协调。本文从分析全面预算对黄金矿山企业管理的作用出发,对黄金矿山企业全面预算执行及控制工作中的难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 黄金矿山 全面预算 控制

一、全面预算管理在黄金矿山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是当前被企业普遍认同的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模式,它以预算的形式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组织与分配,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调整、考核、分析,有力的推动企业朝着预定目标迈进。对于黄金矿山企业而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既是适应管理理念变迁的客观需要,也是适应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必然选择。首先,全面预算管理是转变黄金矿山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黄金矿山企业的管理模式都是粗放型的,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全面预算管理则是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它以系统性的管理理念为核心,并能渗透到企业经营战略中去,以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目的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促使企业转变以生产为核心的管理方式,提高经营管理的科学水平。其次,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黄金矿山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全面预算管理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企业的生产、成本、资金收支等做出科学的预测,以预算分配给各部门或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资源比例,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节约经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黄金矿山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预算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转变为生产、销售、管理等方面具体的目标,明确了各部门及人员工作努力的方向,便于任务的顺利执行。同时预算目标的层层设置也为企业开展绩效考核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有利于员工的公平激励,从而刺激全员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奋斗。

二、黄金矿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难点及问题分析

近年来,黄金矿山企业获得了比较快速发展,在规模效益扩大的情况要求下,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改进企业管理,不同程度的建立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但从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在于黄金矿山企业某些方面水平还达不到全面预算管理较高的管理要求。由于黄金矿山企业业务多元,采矿、选矿、冶炼、销售等环节的财务管理存在差异性,各业务管理衔接关系复杂,因而其全面预算管理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本文结合黄金矿山企业实际,对其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难点及问题作了如下分析。

(一)全面预算编制要达到准确和必要的灵活难度较大

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或起点是全面预算的编制,基本要求就是精确和符合实际。而实际上多方面的因素干扰预算编制。首先,企业预测的准确性是相对的。销售预算是编制其他预算编制的前提和依据,而销售利润的预测至关重要。而一方面黄金市场受经济及政策影响较大,与国际环境也关系密切,出现无法预料的市场波动是难以避免的,而企业的预测很多是基于当前可以获得的市场资料作出的判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并且企业所掌握的预测资料也并不一定全面,因而目标可能存在偏差。另一方面,有些企业预算目标设定受领导干预较大,其对经营发展把握不到位,强加于预算人员,使预算不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其次,预算编制全员参与程度低也影响预算的准确性。一些企业预算基本由财务部门根据历史资料及预测信息作出,实际生产人员很少参与,由于财务部门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在设置预算目标时融入必要的经验判断,从而出现实际执行不顺利的情况。第三,全面预算编制的灵活性掌握不好。预算目标既要有先进性,也要留有余地。有些企业在预算目标设定时以目标区间来增加预算的可调性,但目标区间的合理性难以保证。有些企业制定了预算期后调整的程序措施,但却导致企业预算目标不严肃、乱改乱调的弊端。

(二)全面预算执行与控制效率不高

执行与控制是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决定了管理的成败,但同时也是最难管理的环节。首先,执行最关键的是人。全面预算为企业上下各级人员都设定了预算目标,就基层直接生产人员及技术人员来说,成本控制意识淡薄,素质能力有限,合作与协调不充分,都影响其所在部门分预算的执行。就管理人员而言,职务优越感及管理责任不高,自身不遵守预算管控,特别是行政费用上大手大脚,也难以对其他人员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其次,业务环境的变化或突发事件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带来的采购及生产等各项成本费用变化大大超过预算区间,原本的指标必然无法执行。而事故或技术系统故障等其他突发事件也会导致企业管理费用急剧增加,远远抵消掉销售利润的超额完成。第三,财务核算方法的科学与否也影响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如果成本费用责任确定与归集方法不恰当,那么各部门核算的实际成本与费用与其实现的效益不匹配,更无法与预算指标进行比较与对照,使预算指标失去可依据性而难以对执行及控制效果作出合理的评价。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考评激励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全面预算管理的最后环节是对执行与控制的效果及预算指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与考核,并实施奖惩政策,以促进管理的良好循环,但很多企业却没能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充分。一些企业考评方法不科学,或是不重视日常考评,以一次考评定论,或是日常考评结果综合评价方法不合适,结果不公平,有些还存在人情评价,降低了考评的严肃性。其次,奖惩措施不到位。企业对于员工的心理需求把握不到位,奖励措施成本付出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回报,人员积极性未提高,或者惩罚措施不严厉,达不到警示作用,使不良的管理行为未得到彻底的肃清,这些都会对以后预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后续的影响。

三、完善黄金矿山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推行全员参与的全面预算编制,提高预算指标合理性

只有合理、实际的预算目标才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企业要努力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与灵活性,更要保证预算的可操作性。一是充分做好业务预测,企业要组织业务能力最强的财务人员开展预算编制,广泛的占有相关资料,全面考察国际和国内市场未来趋势及企业内部可能的变化,以测算出最具准确性的预算目标。二是建立上下参与的预算编制体系,企业在财务预测与分析得出的目标基础上,要求采、冶、销、后勤、管理等各分部门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定出本部门的预算草案并向上呈报,由预算编制委员会综合加以平衡与调整,制定出企业整体的预算方案,并反馈给各基层部门征求意见,反复多次以求预算方案及目标能达到最大限度的精确,最后再进行分解与下达。三是保持全面预算方案必要的灵活性,企业要防止预算多大的偏差或日后调整,就需要在制定预算之时做好预防工作。可行的方法是对影响因素可控性难度大、变化概率大的预算指标通过最小、最大值的统计预测建立指标的变动区间,并加强密切监测,做好及时调整的准备,以此提高预算的可操作水平。

(二)规范全面预算执行,加强管理控制

要保证预算的执行,首先要通过严格的责任划分明确各级部门和人员的任务范围,增强其职责意识,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的日常检查与监督,要求各部门及生产车间每月编制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表,上报给预算管理委员会,由其对报告进行真实性审核并作出评价,建立日常报告记录,并且要结合随机的现场检查等方式加强不定期的考察,将检查结果及时记录,作为日后考核评价的参考。三是要严格预算方案及指标的调整,部门必须提出充分的调整理由,除因突发情况或重大变化,不得随意修改预算指标,必须由高级管理层会议讨论决定,以防止有些部门利用各种理由为其预算超支开脱,避免有些领导乱开支。四是以科学的财务核算保证预算指标考核的准确性,企业要针对不同部门的业务性质及不同生产环节的成本发生来源,建立多元化的成本分配及效益核算,以合理的成本归集及效益核算结果与预算指标进行对比,提高预算指标完成考核的公平性。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评,强化人员激励

做好预算考核评价及充分的激励对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与持续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企业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体系。既要结合各部门最终预算指标的完成程度,也要借鉴预算监督检查部门的日常评价记录,采用赋予比例或权重的方式综合考量,从质与量两方面全面的评价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效率。要严肃考评过程,建立信息公开及投诉渠道,保证考评结果的真实与公平。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与惩罚都要充分。采取经济与物质奖励与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并能根据人员的要求或情况调整奖惩方式,对于管理人员还要辅以职务奖惩措施,对技术人员则以奖金或荣誉等方式给予激励,以此充分的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对其行为的约束,从而促进全民预算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魏浩水,周博敏.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对黄金企业发展的影响.黄金.2000(8).

[2]贾琳.矿山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和考核.冶金经济与管理.2007(1).

[3]张必靖,矿山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完善策略.时代金融.2009(1).

[4]张凌.大型冶金矿山企业预算管控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冶金财会.2010(10).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成本管理;矿山;企业成本;控制

一、矿山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国内的铁矿石生产大多都是以中小型公司为主,有一些矿产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机制漏洞较多,控制工作不被重视。在当前矿石产品价格低迷的背景下,要想实现公司净利润的扩宽,矿产企业就要引入新型成本控制理念,加强成本控制方案的执行力度,才能够提高公司经营效率。改变现有财务绩效状况,矿产企业针对矿石产品开采运输仓储等环节,研究产生成本较大工作环节。并针对形成成本费用超支问题的原因,来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二、矿山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一)成本控制难度较大

露天开采的矿产公司的日常业务活动包含了对岩土剥离、矿石的加工;剥离用爆破将矿区的岩土和矿石从岩层分离后,进行装运到排土场或者破碎车间;矿石加工对矿石的破碎、选矿。在矿物开采期间,需要工作人员穿孔爆破,使矿石从岩层上破碎并脱落下来后,挖机装,汽车运;将岩土运到排土场,矿石运到破碎车间,开展破碎、抛废、磁选的矿产筛选;矿石的开采过程中,矿产企业开采受到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矿区的地理位置,矿石产品开采的难度、产品的品质和矿区周围的环境等各类因素不可控,都会使矿产企业的开采成本激增,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部分矿产开采公司使用的成本方法比较简单,难以记录精确的成本数据信息。

(二)成本管理思想比较落后

近年,随着国内管理新思想、新方法的发展,在国内的各大行业都有了较大的应用。但是有些矿产公司由于高层领导思想比较传统、保守,对于新方法的使用比较抵触。很多基层的生产人员,仍然使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开展成本核算分析,就无法发挥事中核算、事中控制。开展的成本控制工作缺乏主动性,战略性不强,未能够将成本控制提升至企业的战略工作上来,以及企业的经营计划也未能够纳入成本管控的相关工作内容。

(三)成本管控执行力度较弱

在部分矿产开采公司,由于矿产产品开采期间比较短,生产压力较大,有些矿产的开采企业存在着边设计边开采的问题,这样会导致企业的开采成本激增,最后,开采成本目标也不能够实现。有些开采企业也未能够根据实际单位的运营状况,来开展分析研究。成本管理包含了目标成本制定、目标成本分析和成本的控制,后期的成本考核等各环节。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错误,就会造成整个成本控制体系运作不畅,所以企业的运行管理制度和流程与成本管理有着较大的联系。企业的信息技术会成为成本控制的一个关键控制内容,近年,有些矿产开采公司就使用信息系统来汇总各生产作业环节的成本数据信息,以便发现业务运行中的成本问题。

(四)成本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不高

矿产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大多数是自然矿产资源,这些矿产开采和加工专业性较强,这就给财务人员提出了专业的要求。有些成本控制岗位由财务人员兼任,但是财务人员对一线的业务生产了解不多,不具备专业的制造技能,对生产流程掌控不全面,会造成对各生产作业环节所形成的数据分析力度不足,无法控制成本管控中的问题。

三、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职工的成本控制意识

企业在运行中,要针对矿产产品的采选、产品运输、仓储建立一个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体系,明确成本管控中的关键点、要点和难点,制定切实可行成本控制制度,来保障成本控制机制得以有效的执行。成本管控和成本核算涉及到了企业原材料的采购、设备采购和工程设计等工作,公司内各部门密切的配合协作,给各部门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奖惩机制,来引导全员都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提高员工的重视度,将新型的成本管控理念、思想,引入到单位内部,实现提升全员成本管控的意识。

(二)引入新型的成本管理思想理念

企业将价值链的管控思想融入到成本控制工作中,以矿山企业的实际生产作为中心,来将成本控制范围延展至工程管理、客户管理和后续的产品销售和售后维护工作中。公司要控制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工作成本,在控制成本期间分析企业经营优势劣势,将企业内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来提高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矿产公司减少内部资源的占用,及时地将库存产品销售出去,获得现金资源,减少坏账问题,加快应收账款的催收。矿产公司与客户高效的沟通建立长期协调的直销运营模式,使矿产公司可以准确地把控市场矿石产品的价格动态波动,来控制企业的库存,降低运营成本。

(三)加强成本的管控力度

矿产公司生产成本包含水电费、设备折旧费、技术改进费,公司要在设备采购期间评估设备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并对设备的稳定性、兼容性、规范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在使用设备期间,要加强对设备维护保养,检查设备故障停机次数,对设备定期进行检修,以使故障迅速快速的消除,促使设备正常的运转、更新升级换代。技术人员可以对矿山工程开采方案进行优化,选择合适的开采方法,优化设计采矿流程,对单项的工程设计、局部工程优化。应用现场管理技术,在处理尾矿期间,提高尾矿的使用效率,尾矿大多数是矿区中的废石所形成的尾砂将回收来的废渣可用于建筑工程场地,同时废渣也可以填充采空区,用于植被的绿化,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而降低矿产的开采成本。

(四)成本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企业可以在内部建立信息平台,使用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平台技术,可以利用ERP,来使公司的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相衔接,实现业务数据迅速地流转到财务系统内,帮助财务人员去分析成本。建立信息化平台是矿产公司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五)提升成本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矿山开采企业给管理人员开展成本控制培训,在内部建立成本管理部门,并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才,让成本管理人员了解一线的矿产开采、材料运输、产品销售、采选冶炼等各类业务知识。公司人事部门制定培训方案,结合单位未来发展规划、经营计划,来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在短期,通过给职工开展培训,可以迅速地提高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公司有计划、有步驟地去执行成本控制方案,以增强各成员之间的联系沟通,让部门员工高效协作、相互监督、配合来共同推动成本战略的执行落地。各部门在自身的工作环节中,研究如何去降本增效,控制一线作业的生产运维费用,实现扩增企业经营利润空间的目的。员工积极学习成本管理新方法、新技术,通过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去考取国家认可的职业证书,学习系统成本控制方法,才可提高自身的工作技能,保持员工较强的工作优势。公司招聘高端的成本控制人才,借助外部猎头公司招聘渠道,去寻求与公司运营相匹配、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高端成本管理人才。

四、结束语

矿山生产企业只有提高单位的整体运营水平,才能够去降低生产成本。高层领导人员要制定未来的成本控制战略,将成本控制工作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经营工作,才能够降低生产费用,扩增公司的盈利空间,使矿产企业稳步发展。在面临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各矿产公司只有优化生产模式,降低生产作业环节中的材料损耗,提高采矿效率,才可以逐步地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益。近年,在矿产品价格战的背景下,只有去获得更强的产品竞争优势,才能使矿产企业在价格战的环境中,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拓展公司的产品市场规模。矿山公司优化现有采选、冶炼、运输、加工生产模式、生产流程,去除多余环节,降低生产费用。

参考文献:

[1]林磊.精益化管理在煤矿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今日财富,2020(16):58.

[2]朱翔.浅析国有矿山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6):78.

[3]安栋平.浅谈煤矿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的必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9,000(018):234.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矿山企业成本管理的成效与员工的专业素养有着紧密的关联,员工专业素质和职责既是工作质量的保证,又是成本管理取得实效的基础。销售目标的实现以及矿山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都离不开员工素质及敬业精神不断提升。本文首先从矿山成本管理的紧迫性对人员素质和责任感的提升要求,分析矿山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和人员素质、职责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矿山企业如何提升员工素质与职责,取得成本管理成效的思考。

成本管理历来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的成本水平不仅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高低,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竞争能力、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员工作为矿山企业的主体,既是成本的管理者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员工素质、技能和工作责任心以及敬业精神直接影响着成本的升与降。

一、当前矿山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全面成本管理体系已形成

当前,矿山企业的改革正处于深化阶段,成本意识已深入到每个管理者和职工的心中,所有员工都认识到了成本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管理手段,用最少的劳动消耗、材料消耗、能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已经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共识。

现在的各个矿山,在成本管理民主化和群众化方面,普遍实行了成本指标归口分级管理,将成本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单位、班组和个人,作为各责任单位的成本控制标准,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切实贯彻;建立了包括班组经济核算在内的厂内经济核算制,核算和控制各部门、班组和个人的生产消耗,检查分析分管指标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成本指标的实现。开展了矿山总部、坑口(车间)、工区、班组四级成本分析活动,既实现了专业分析和群众分析相结合,又可以发扬民主,集中群众智慧,充分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二)成本下降的空间在缩小

在实际的生产经营工作中,矿山企业一般通过对掘进、采矿、运输、以及后勤辅助等各个环节的各种材料、能源的有效管理,使各种作业生產成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各作业的成本单耗水平已降到一个较低的程度,应该说再往下降的余地和空间已经相当有限。

(三)强调科学技术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进一步加大单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进尺或工程返工带来的人工、物耗的无谓消耗,矿山的基层(坑口、工区)普遍在这方面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办法,对不合格的图纸设计者或施工不合格的队组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四)矿山生产现场的生产物资、材料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矿山的一线生产地点是在远离地面的地层深处,并经常随着矿产资源的消失而变更,客观上矿山企业的材料供应库房一般都离工作面很远(一般有平面距离几千米,高差几百米),并且工作面分散,不可能统一存储,统一发放,为了节约人力,提高工作效率,部分小额零星工具材料及部分大宗材料库房都建立在坑内离工作面较近的地方 ,便于早中夜班三班领用管理, 对远离地面的这部分库房应加强管理。

二、现阶段矿山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片面追求当期的低成本,使矿山的设备超负荷运转

由于存在着这样一个视觉误区:生产成本越低,说明成本管理的水平越高;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工资、奖金与单位、队组的成本挂沟考核),导致上至工区一级的矿山基层管理层,下至普通职工,都在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成本,这样往往会使生产设备磨损的部件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更换,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当期的成本是降下来了,但必然导致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造成整个企业生产成本的“小节约,大浪费”。同时,带病运营的设备使工作效率不高,必然导致动力费、人工费的无谓消耗。

(二)职工的技能不高已经是矿山企业成本管理进一步提高的一大瓶颈

以探矿为例,现在的矿山职工,普遍由于技能不高,往往不能根据岩石的变化,合理地进行布眼,而打眼的角度、装填炸药的多少等环节也是一成不变,不能根据岩石硬度的变化,进尺设计大小、坡度等的不同而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调整,这就大大降低了爆破效率,必然导致材料成本的无谓消耗和浪费。

三、新形势下矿山成本管理对员工素质和职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世界经济下行,有色金属价格低迷,经济严峻复杂,面对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矿山企业作为资源型企业,作为公司的主要原料生产基地,成本管理尤为关键,员工的素质与职责的提升是成本管理成效的关键因素。矿山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不是单纯一味降低成本,追求一种成本的绝对下降,毕竟不同成本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代偿的特征,一种成本的降低有可能以另一种成本的增加为代价。现代矿山企业运营方式已逐渐由传统的生产经营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转变。要实现运营方式的改变,实现矿山成本精细化管理,员工素质和职责必须有更大的提升来适应矿山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四、全面提升矿山人员素质、明确职责,提升矿山成本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和敬业精神。

当代国学大师翟鸿燊说过,企业最大的成本是人,在一个企业里,有的人是资产,有的人负债。只有以人为本,管好用好企业的员工,使员工都成为企业的“资产”,才能为企业“增值”。

首先,提高员工忠诚度,培养高度忠诚的员工,保持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忠诚并不是从一而终,而是一种职业的责任感。不是对某个公司或者某个人的忠诚,而是一种职业的忠诚,是承担某一责任或者从事某一职业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忠诚是员工从心底里的归属感、凝聚力、向心力,只有员工的忠诚才能积极主动地去管好用好成本费用。其次,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及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提升员工素质和敬业精神,给职工创造良好的培训平台,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有一定的成长平台,让企业成为人才向往并发挥作用的高地。

(二)加强对工区长、队组长、工程技术人员的管理考核,进一步强化生产现场管理,生产物资和材料管理,优化工程设计,杜绝无效进尺发生。

矿山企业由于一线生产地点是在远离地面的地层深处,致使矿山企业小额零星工具材料及部分大宗材料库房建立在坑内离工作面较近的地方。因此物资计划以及现场管理都相当重要。近年来,随着公司改革力度加大,各矿山单位在物资计划和现场管理方面都取得了很大实效。对远离地面的库房除了建立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还加大了现代信息技术工程的投入,对生产现场进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现场出入库动态。物资供应方面严格遵循公司的物资供应办法,制定严密可行的物资计划以及完整有力的考核措施,大大提高了物资准确率,减少了资金占用。

在现场管理方面,从设备能源到高位溜井的管理都有细化量化的措施及考核办法,对执行办法的各单位责任人及其现场管理者的考核力度加大,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应该说在现场管理方面还有挖掘的空间,特别是各单位的工区长、工程技术人员、队组长,他们既是成本消耗的直接管理者,又是各项具体措施的贯彻执行者,从工程设计到方案的实施,他们的贯彻执行力对成本管理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强对工区长、队组长等的管理,进一步强化工程技术人员的考核,充分发挥协议工资人员、首席操作工、技术能手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加大单体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管理力度,杜绝无效进尺发生以及工程返工带来的成本浪费。

(三)公司内部各企业部门之间加強沟通协作,打破现有的某一个点或是局部问题的思路,立足长远,解决整体性的问题。

控股公司下属子公司分公司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大宗材料的调拨,修旧利废的回收待用,以及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后,旧设备旧配件的处理利用应在全司范围内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综合利用,必要的时候高层干预使用内部调拨价格,合理利用资源。

(四)在加强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及其利用的同时,做好旧设备及其配件的利用回收。

目前公司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矿山企业适时引进高效采矿设备和打造一流运输平台,同时必然会出现采矿工艺的变更导致部分旧有设备的淘汰。当然,这些不适用的设备可以用于没有条件利用高效设备的地质环境。但这部分设备随着时间的流逝,价值会越来越低,因此应做好回收利用和公司各单位资源共享的工作。

五、结语

总之,矿山企业成本管理就是对员工的管理,员工作为矿山企业的主体,既是成本的管理者又是成本的组织者、实施者,其专业素质与职责既是工作质量的保证,又是成本管理取得实效的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素质与工作责任心,强化现场管理,才能实现矿山成本精细化管理,适应控股公司经营发展战略的需求。(作者单位为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

黄金矿山信息化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进步,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矿山的安全问题凸显得格外严峻。本文对我国矿山现状及安全问题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关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框架结构RS理论,以期为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矿山;安全管理;框架;RS理论;研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重视和关注安全与健康,保障员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安全成为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管理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而确定安全管理核心框架结构是矿山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探索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框架及运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首次提出关于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框架结构RS理论。认为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框架是建立在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基础上的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监管,为我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1、安全生产现状与问题

據报道,近几年我国矿山的百万吨死亡率、千人死亡率等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安全生产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但是,矿山实现长治久安的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缺乏统一、持续改进的安全战略规划目标。总体上来说,我国矿山业主、管理者,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层,普遍感到安全所带来的压力,都十分重视安全生产。为此,从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到安全技术都能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但同时又普遍感到安全的随机性,风险性,对管理的效果没有充分的把握,对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没有信心,缺乏安全战略目标,没能制定长期统一的、持续改进的安全战略规划。

(2)安全理念认可程度不够。矿山大都确立了自己的安全理念,理念基本围绕\"以人为本\"、\"瓦斯超限就是事故\"、\"责任重于泰山\"等内容概括成几句话。但是大都只停留在几句口号,而如何将理念让全体员工认可,并融入员工的行为习惯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普遍关注,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3)本质安全程度急待提高。我国矿山企业现代化矿井与落后生产工艺并存。部分中小型矿山基本的安全设施不能到位,落后的甚至淘汰的工艺、设备在部分矿井还大量存在。从整体上说,我国矿山本质安全程度急待提高。

(4)安全培训与教育较多流于形式,效果不佳。矿山普遍重视职工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强化员工的技能培训。但缺乏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忽视安全文化的熏陶,缺乏培训效果的评估,教育重形式,轻效果。

(5)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三违\"现象严重,三人以下死亡事故时有发生。当前,我国矿工组成复杂,特别是中小型矿山企业,民工比例较大,员工文化层次和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岗位安全知识和基本的安全意识,\"三违\"现象严重,习惯性违章禁而不止,或者说\"禁\"得不够,造成三人以下死亡事故时有发生,事故总量仍然较大。

2、安全管理核心框架结构

针对目前我国矿山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应用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矿山的管理实践,我们认为矿山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首先应该是制定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并通过企业内部的安全监管予以具体实施。确定了安全管理核心框架内容,进一步对核心内容进行细分,并理清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准核心框架的实现途径,从而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框架结构,如图1。

图1安全管理核心框架结构图

在以上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框架中,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关键词是风险(Risk),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作业环境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制定预控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安全文化建设核心内容是本质安全化、企业安全理念与员工综合素质和企业安全制度,概括地说安全文化都是从规范物的安全状况和人的安全行为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用规范教育(Schooling)这个词来概括其深刻的内涵;其次就是安全监管(Supervision),安全监管是实现以上安全管理核心框架内容的操作手段。基于以上安全管理思想,我们将其概括为\"RSS\"安全管理理论,简称\"RS\"理论。下面我们就\"RS\"理论,即矿山企业安全管理核心框架重点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3、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制定

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首要问题。安全规划是一个很严肃、必须全面考虑的系统工程。首先,规划必须建立在深入分析企业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确立安全发展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明确规划期的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目标必须既切合实际,也不好高骛远。短时间内将目标定为消灭伤亡事故只是管理者良好的愿望,不是规划的题中之义。规划本身追求长期目标,有力保障,分段实施,持续改进。规划的框架内容一般应该包括分析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确立规划目标,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必要的保障措施等内容。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虽有其随机性和潜伏性,但是也存在其从致因、发展到发生的变化规律,有其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就是通过战略规划的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通过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消除不安全因素,减少甚至消灭安全事故发生的目的。

4、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

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是我国矿山企业在长期与瓦斯爆炸、透水、火灾、煤尘、顶板等灾害治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的管理经验,是抓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从实践中来,但又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它从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应用工程学原理及有关知识来研究系统事故和评估隐患的风险性,采取防范措施,以消除潜在危险或把危险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求得生产条件的安全化。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管理节点,即隐患排查、风险监测与分析,安全风险评估与分级,安全控制措施。为了实现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目标,我们在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譬如管理过程中风险监测与预控要按定问题所在、定整改责任人、定整改措施、定整改期限和定整改验收责任人的\"五定原则\",并实行从监测、评估、预控以及跟踪检查全过程的\"闭环管理\"。安全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是现阶段矿山面对高危险作业环境不可缺少的管理手段。我们的生产作业面、作业环境、人员设备都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作业环境要么是受限空间或者处于高处、运转的机械设备旁,而且随时受到瓦斯爆炸、透水、火灾、冲击地压等诸多灾害的威胁。因此,面对这种动态变化的风险必须进行不断的隐患排查和风险监测,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与分级使之达到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的目标。

5、安全文化建设

5.1建设途径

建设途径中,我们特别要强调的是安全培训的地位和培训目标实现的艰巨性与长期性。安全文化核心内容员工安全理念和行为习惯养成一方面通过制度的不断强化,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企业的安全培训加以实现。当前,我们的矿山企业培训工作普遍缺乏科学的培训计划与目标;重视培训的形式,而对培训的效果缺乏认识和分析;对员工安全意识、操作行为习惯培训缺乏足够的关注与规划。安全培训工作应当首先要制定目标规划,探索具有实效的培训方法,结合企业实际,在课程、教案、制度及效果分析与评估等等方面都必须有全面的规划与设计。安全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譬如要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习惯就十分的困难。因为我们95%的行为是通过习惯养成的,习惯就是习惯,丢弃它太不容易!任何人都无法把它一下子抛出窗外,而必须要像下楼梯一样,一步一阶,慢慢去改,不断地纠错与重复。而要形成整个企业涵盖所有员工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这也是企业管理者及培训老师们要不断思考并实践的重要课题。

5.2本质安全与制度建设

本质安全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加强安全理念的渗透和员工行为习惯养成的同时,加强本质安全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题中之义。按照本质安全建设的环节,我们认为标准化和设备与环境的设计是两项基本的建设节点。事实上,由于技术、资金和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等原因,从宏观上讲,要真正做到本质安全是比较困难的,但从微观上讲,在某一点、某一台设备、某一个环节上要做到本质安全还是完全可以的。本质安全应该是一种过程,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事故的教训和安全要求的提高,本质安全也是一个逐步提高完善的过程。制度建设同样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制度建设要注重是否有利于本质安全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安全理念对员工的渗透,是否有利于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制度建设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责任制,其二是激励与考核,其三是技术与规程。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制度建设的关键要件,岗位操作规程是其中核心内容,这是制度框架的基础,必须全面疏理、修订、达到手指口述的熟悉程度,目标是使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并成为自然的行为习惯;激励与考核主要包括物质及精神的激励措施、绩效考核和违法违规的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内容;技术与规程主要指国家、行业和企业的安全生产技术条件及安全技术规程与标准。

总之,制度的建设必须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为核心,以操作规程的执行为抓手,保证科技、技术和经济投入,通过成熟的技术与规程,有效的激励与考核,不断规范企业生产作业环境物的安全状况和人的安全行为。应该说,安全文化建设是抓好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之策,重中之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但企业一旦形成了自己的安全文化,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现阶段,我们很多矿山仍然将安全文化停留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加强宣传与教育层面,没有充分理解安全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潜在价值。盡管每年的企业一号文件讲的是安全,大会小会强调最多的也是安全,宣传标语、手册印刷最多的也都是安全,但往往要么是没有具体的措施、要么有措施落实不下去,其结果就是效果不明显,目标不实现。

6、安全监管

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是要按照学习型、专家型、开拓型、务实型、廉洁型等标准框架要求,建立并完善其评价考核的指标体系、监管能力的培训计划体系和绩效考核奖惩体系、并通过不断筛选和补充,建立一支专业对口、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年龄适当、既具有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又有较强的理论素养的专业监管队伍。

结论

本文应用安全生产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某矿山的实践研究,探索我国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框架结构,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安全管理是矿山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安全管理是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的有效手段,而找准安全生产管理的切入点,确立管理的核心框架结构是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的关键。

(2)矿山安全生产管理核心框架是建立在安全战略目标与规划基础上的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监管,即本文首次提出的RS理论。风险监测与预控管理基本步骤是通过对作业环境风险的监测与评估,制定预控措施,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安全文化建设核心内容是本质安全化、企业安全理念与员工综合素质和企业安全制度;安全监管是实现以上安全管理核心框架内容的操作手段。

(3)安全文化建设是现阶段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应该关注和着力推进的重点内容。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是安全规划目标、理念渗透、行为习惯、本质安全和制度框架。在安全文化建设前期,必须进行设计策划、宣传和培训,并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评估。

(4)安全制度建设必须以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为核心,以岗位操作规程的执行为抓手,并保证科技、技术、投入落到实处。制度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制度建设要看是否有利于本质安全的实现,是否有利于安全理念对员工的渗透,是否有利于规范员工的安全操作行为。

参考文献:

[1]廖国礼,王云海,李春民.矿山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结构与问题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5):83~86

[2]杨力,姜秀慧,刘志强,等.建设项目安全评价与职业病危害评价对比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2):118~121

上一篇: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战略审计主体和客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