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

2023-09-16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乌龙泉矿尾矿扩容工程

监 理 工 作 报 告

武汉星宇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2014年4月29日

一、工程概况

1、项目名称: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乌龙泉矿尾矿扩容工程

2、建设地点:乌龙泉矿大洪山尾矿库

3、工程性质:该工程为钢矿业有限责任乌龙泉矿尾矿库向下游扩容工程。

4、工程规模:初期坝顶轴长150.02m,坝顶宽度为4m,坝顶高程70m;副坝坝顶轴长77.11m,坝顶宽度为4m,坝顶高程70m。

5、工程投资情况: 本工程中标价792.8848万元,其中施工图工程总价款668.1966万元。

6、工程工期情况:该项目开工日期为 2013 年 11 月 28 日,完工日期为 2014 年 4月29 日。

7、工程参建单位:

建设单位: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勘察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 施工单位:武汉钢铁集团宏信置业发展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武汉星宇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二、质量评估依据

1、本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建设监理合同等有关文件。

2、工程设计图、技术文件及涉及设计变更的业务单、会议纪要等。

3、工程实物质量检验、检测资料和相关的质量保证资料。

4、国家及行业现行的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标准 :

《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50319—2000)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2—2002)(GB50203-200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J/T5129—2001) 《水利水电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SL/T225—98) 《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 《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范》ZBJ1-90; 《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 《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 (JGJ98-2000) 《砌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规程》 《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L274-2001;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96;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SD108) 《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范》 (GB175-1999) 《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技术规范》 《建设工程安全监理规程》DB13J68-2007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

三、工程监理情况

本工程监理公司依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院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了监理。为了确保工程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认真审阅了施工单位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对已审定组织设计中确定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目标和质量措施,督促施工单位贯彻执行。

2、要求施工单位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筑材料进行了检验,总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核签字。对工程中所使用的钢材、水泥、砂、石料、止水带、土工材料等重要材料配件,均做到“三证”齐全。防止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 对涉及结构安全的试块、试件以及有关材料,在监理工程师的监督下现场取样,取样制作、养护条件和强度等符合施工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

3、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工程师按照工程监理规定的要求,采取旁站、巡视和平行检验等形式,对工序质量进行了监督检查,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和缺陷发出监理通知,施工单位均做了及时整改,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验收。施工中的技术档案和施工管理资料基本完整。

4、在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施工验收工作均按照《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执行,混凝土浇筑、地基验槽、坝体碾压、隐蔽工程验收在质检部门监督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参加的共同验收,验收结论符合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标准要求。

5、施工单位按照《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对分部、分项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符合要求,经检验评定,初期坝分部、溢水塔分部、排洪涵洞分部以及辅助工程分部工程质量合格,监理工程师审核同意。

四、分部工程质量评价

本工程依据设计文件、工程质量标准、施工验收规范和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规定进行检验评定,本工程分为 4 个分部工程:坝体、溢水塔、排洪系统、坝间截洪沟。

1、坝体 该分部工程共分 4 个分项工程,坝基开挖、坝体填筑、反滤层及土工布铺设、块石护坡。 (1)坝基开挖: 初期坝施工时间为 2013 年11月 28 日至 2013年12月12日,,副坝施工时间为2014年1月6日至2014年1月10日,初期坝位于芦苇荡,该处地质环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施工前采取围堰排水,并将淤泥进行清理后,进行土方开挖作业。 按设计施工图纸要求开挖到位,坝基开挖完成后,建设单位组织了由勘察、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参加的联合验收,对挖槽质量进行了签证确认。

(2)、坝体填筑: 初期坝坝体堆石施工时间为 2013 年12月 13 日至 2014年1月15日,,副坝坝体堆石施工时间为2014年2月27日至2014年3月20日,严格按设计要求,坝体采用的堆石料中粒径小于2cm的不大于5%,堆石料粒径大于20cm的应占总量的50%以上,最大粒径不超过碾压厚度,堆石料的饱和抗压强度应大于30MPa。采用18T的振动碾来回碾压,碾压厚度为0.8~1.2m,碾压后,其石料的孔隙率小于35%。碾压施工10000m³堆石后取样做实验干容重大于1.9T/ m³,施工中严格控制回填标高和分层碾压厚度,确保碾压质量,并及时通知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实验,合格后进行下道工序。

(3)、反滤层及土工布铺设:2014年2月27日至2014年3月20日初期坝、副坝坝体上游坡碎石反滤层及土工布施工,土工布铺设坡比为1:1.75,上游坡铺设反虑层,反虑层采用三层:第一层d=30~50mm碎石,水平厚度1.0m;第二层铺设土工布;第三层d=30~50mm碎石,水平厚度1.0m,铺设厚度0.5m,上游土工布施工,从坝顶位置按1:1.75坡比铺设至挖开标高,再挖1m宽的槽将土工布埋入坝基以下2m处,并沿轴线方向每隔5m做一次折叠,折叠宽度为0.2m,采用的土工布型号为400g/C㎡,土工布进场后及时进行取样送检,检测报告符合设计要求,完工后组织联合初步验收,质量评定为合格。

(4)、块石护坡:上游坝面护坡为干堆石,完成面坡比为1:2,下游坝面采用500mm厚干砌块石护坡,坡比为1:1.75,完工后组织联合初步验收,质量评定为合格。

2、溢水塔

溢水塔设计位于老坝坝底,该处淤泥质土,且地下水极为丰富,由于施工困难,为保证工程质量,征得业主同意及设计院变更,在平行于老坝方向平移20m,平移后溢水塔基础按设计要求开挖至持力层。溢水塔基础及主体采用C30砼,塔座以上分3层,每层层高3m,总高度9m,溢水塔施工除满足了清基、砼、钢筋和模板规范要求外,塔身垂直,顶和底倾斜度均不大于±5cm,实测数据合格,该分部工程完工后组织初步验收,共6个子分部,30个分项工程,241个检验批,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

3、排洪系统:Ⅰ型管、Ⅱ型管、Ⅲ型管、1#、2#、3#结合井、消力池、排水斜槽均采用钢筋砼结构,砼标号采用C25,垫层砼标号均采用C15,钢筋采用Ⅰ、Ⅱ级筋。基础均按设计要求开挖至持力层。排水涵洞沿线局部地基为松软土及淤泥质土,采取25%毛石砼换填,

(1)、Ⅰ型管、Ⅱ型管、Ⅲ型管:Ⅰ型排水涵管内径为D=1200mm,Ⅱ型排水涵管内径为D=1500mm,Ⅲ型排水涵管内径为D=2000mm,每8.0m设一条伸缩缝,缝内放635型橡胶止水带。伸缩缝宽2cm,止水带内外用沥青麻丝填塞,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并对原材料进行取样送检,检测报告合格。 (2)、1#、2#、3#结合井:1#结合井内径为D=3500mm,净高H=3500mm, 2#结合井内径为D=3500mm,净高H=3500mm, 3#结合井内径为D=2000mm,净高H=2200mm。结合井与排水管或排水斜槽结合处均设置沉降缝,并以635型橡胶止水带止水,用沥青麻丝填塞,外壁涂刷沥青两边。

(3)、消力池施工:消力池尺寸长×宽(出口)×高=5m×5m×1.5m,在排水口设消力池及八字式倒流翼墙,钢筋、砼施工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

(4)、排水斜槽:排水斜槽基础按设计要求坐落在老土上,并每8.0m设一条伸缩缝,缝内放635型橡胶止水带,钢筋、砼施工严格按设计及规范要求施工。

排洪涵洞共分为4个子分部工程. ,消力池、3个溢水塔间排洪涵洞为3个子分部。施工时间为4.21-11.6,排洪涵洞分部工程于12月20日组织初步验收,共7个子分部,34个分项工程,278个检验批,质量保证资料齐全,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

4、坝间截洪沟:

坝间截洪沟共分为4个子分部工程初期坝坝底截洪沟、副期坝坝底截洪沟、东边底截洪沟、西边底截洪沟,四个截洪沟均采用C20素砼,断面为到“八”字形,沟壁坡比为1:0.5,壁厚200,底板宽度1000mm,厚度为250mm,截洪沟施工按设计图纸要求施工,施工资料及质保资料齐全,工程质量评定为合格。

五、施工过程质量事故及处理结果 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建立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避免出现不按设计、规范施工,违章操作等情况及时制止,并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内部管理。由于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质量事故控制和调查处理程序,整个施工过程无任何质量事故发生。

六、单位工程质量评价

本工程从2013 年 11 月 28 日开工,至 2014年4 月 29日竣工,施工单位按照《尾矿设施施工及验收规程》YS5418—95标准要求的程序评定,由技术负责人组织企业有关部门进行单位工程质量自检合格并提出预验收申请。在 2014 年 4月 29 日,由建设单位单位组织的,由建设、设计、勘察、监理、施工等单位参加的,共同对工程进行了初验,由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评定。

1、单位工程共 4 个分部工程,4个子分部工程,23个分项工程,534 个检验批,分部、分项工程的划分基本符合标准要求,无不合格分部、分项工程。

2、单位工程观感质量评定为一般。

3、监理见证取样混凝土试块C15 共10 组,C25 试块共 48 组,C30试块共2组,见证取样实验,结果合格。

4、施工单位对该工程质量控制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检查,认为工程建设档案资料齐全完整,施工单位已按合同完成所有施工内容,监理合同已按规范履行,勘察、设计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给予了很好的配合,工程施工内容已按设计要求完成,各项功能均可正常使用,监理档案资料已整理完毕。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1 变形监测的发展现状

变形监测是现代工程测量中的一个基本职能,主要是观察在外力作用下变形体的有关基本情况,如形状、大小等基本特征。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参数,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 变形监测的技术手段

2.1 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

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属于一种地面变形监测技术,由于我国的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对于变形监测的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测量机器人与测量数据处理分析软件系统相结合完全可以实现变形监测的自动化。测量机器人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在建筑物变形监测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应用。

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也是一种地面变形监测技术,是通过雷达对红外线进行发射与接收实现变形监测的目的,能过对建筑物进行全方位、三维立体空间的扫描,从而获得准确性较高的实时数据,通过与前期数据比对,计算相应的变形量,同时还能够发现很多传统的地面变形监测技术发现不了的安全隐患。

2.3 GPS技术

GPS的应用是测量技术的一项重大变革,是利用卫星或飞机上的测量传感器对地面或建筑物进行沉降或位移监测。具有定位精度高、连续性、实时性、提供三维坐标、全天候作业等优点。尤其是实时动态测量技术(RTK)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测量技术,实时地计算并显示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

2.4 全站仪监测技术

全站仪监测技术以其自动化、高精度的技术优势,在变形监测中得到了普遍应用。全站仪正在向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目标点的观测,并可以对多个目标作持续和重复观测。

2.5 数字摄影测量变形监测技术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摄影测量已经进入了数字摄影测量时代。被摄物体的数字影像获取变得越容易。利用数字影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影像匹配技术获得同名像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出对应物点的空间坐标。整个处理过程是由计算机完成的,因此也称为“计算机视觉的摄影测量”。变形监测的摄影测量方法,不仅圆满地解决了观测的同时性、观测点的连续性、动态监测等问题,而且可以对一些无法到达的变形体进行监测。

3 变形监测过程实施

3.1 变形测量点的布设

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变形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各种测量点的选设及使用,应符合: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测定总体变形的工作基点,当按两个层次布网观测时,使用前应利用基准点或检核点对其进行稳定性检测。测定区段变形的工作基点可直接用作起算点。当基准点与工作基点之间需要进行连接时应布设联系点,选设其点位时应顾及连接的构形,位置所在处应相对稳定。对需要单独进行稳定性检查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检核点,其点位应根据使用的检核方法成组地选设在稳定位置处。对需要定向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应布设定向点,并应选择稳定且符合照准要求的点位作为定向点。

尤其是基准点的布设和制作非常重要,有时根据设计要求成孔、浇灌、砌井、高程点标示等进行布设,确保基准点的永久使用。

3.2 变形监测周期

根据建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及施工过程等因素综合考虑,观测过程中的频率或周期,应该根据变形量的变化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通常观测次数能反映出变化的过程。对于单一层次布网的情况,观测点与控制点都应按照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对于两个层次布网的情况,观测点及联测的控制点应按变形观测周期进行观测,控制网部分可以按照复测周期进行观测。变形观测周期要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4 变形监测的误差分析

4.1 误差对平差改正数的影响

在变形检测的过程中,对于监测影响的结果最大的就是误差,有时候误差会将变形监测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误导,使得对于建筑的定位与测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变形监测的误差问题,是方案设计的数据的准确性与可靠性,避免对平差结果产生影响。我们可以根据Baarda提出的公式对误差进行计算:

4.2 变形监测的粗差检验

一般没有实践去进行周密的计算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对变形监测进行粗差检验的方式,当然也是以笔者之前提到的公式为基础,把观测到的数据带入到粗差检验的函数中,就可以知道一个大致的误差值了。

5 变形监测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5.1 使用建模的方法来分析变形监测数据

近几年来,对于变形监测数据分析的方法新增了许多,像是频谱分析、滤波分析,但是在所有分析中使用最广泛的还是建模分析,比如说使用灰色理论来进行建模分析,将数字与灰色理论结合到一起,画出回归曲线,对回归曲线所显示出来的数据与误差进行分析,从而对变形监测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探讨。

5.2 使用物理分析来解释变形监测

周期性检测就是变形检测的一种物理分析手段,主要是为了防止建筑到达某一个临界点而产生突变,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在实际的变形监测分析中,主要就是以数学统计法、函数分析法来进行混合模型的建设,不需要变形监测的数据就是这种方式的有点,具有“先验”的好处。

6 结语

综上分析可知,变形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变形监测系统不仅仅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还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文化遗产,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现代化变形监测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是非常关键的,要将现代工程测量中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到变形监测技术中来,使变形监测向更精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以推动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稳定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稳定,建筑工程的施工项目的数量也在持续攀升,对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施工过程中,对于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阶段所用的数据都是通过测量得到的,尤其是变形监测数据,将直接反映建筑物的稳定程度以及建筑物的安全性能,本文主要针对发展现状、监测技术手段、实施过程和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变形监测,提高精度,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1] 胡荣明.城市地铁施工测量安全及安全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研究——以西安地铁1、2号线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 雍睿.三峡库区侏罗系地层推移式滑坡—抗滑桩相互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1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构成和工作流程

三维扫描技术又可以称之为实景复制技术, 这项技术建立在激光距离测量的基础之上, 对于隧道变形问题中的内部能够获取点云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过程, 形成立体化的三维模型, 实现了精确性的监测谜底, 对于点云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能够将隧道工程发生变形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保证点云数据的提取、配准以及断面分析对比等功能得以实现, 需要将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 此系统的应用与Matlab数据平台需要实现联合作用, 根据此项系统应用工作原理对发生隧道变形数据实现采集, 通过此项技术实现的优势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几点内容:第一, 点云数据预处理, 对隧道测量中得到的数据能够直接进行预先处理, 将其中存在的一些无效的资源和信息进行排除, 例如现场管线、反射光束以及人员的噪声等;第二, 点云数据配准, 在将各项数据采集和初步处理之后, 就可以进行数据转化, 统一数据所处位置的坐标, 保证数据的再处理工作。第三, 断面处理, 对于断面点云通过隧道的中心位置进行拟合;第四, 对隧道中产生的变形量进行分析和计算, 根据点云中反应出来的数据信息, 进行对比和分析, 将发生变形的情况实现准确了解;第五, 最终通过图形或者是文本的方式对监测结果进行显示。

2 变形监测方法

2.1 点云数据预处理

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完成工作主要是分为内业数据以及外业数据的处理两个工作过程。其中针对内页数据处理需要通过三维模型以及数据预处理来完成建设。在本文进行相关研究和工作中采用的隧道工作是选择的某大学校内的隧道工程, 通过徕卡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设备实现了隧道中各项数据的采集, 在对后期一些数据采用了Geomagic Stu-dio软件系统, 针对隧道中各项数据的采集过程, 首先对点进行预先处理, 通过去噪、采样、补点等对云数据实现优化和完善, 也能够为后期进行网格化的点云进行准备。

在扫描隧道工程中, 设备仪器可能会受到现场工作的影响, 导致测量中出现一些震动或者是误差情况, 导致数据中出现一些粗糙或是噪声问题, 从隧道工程的实际况来看, 此位置人员具备非常大的流动性, 有人会频繁出现在扫描仪器中, 这样监测得到的数据中明显的噪声点, 应进行删除处理。另外三位激光扫描系统自身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情况, 例如真伪震颤或是本身分辨率的影响等, 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实现降噪, 对最终呈现出来的三维模型将会形成重要影响。

点云的数据巨大, 因此对数据需要实现重采样, 在设备中主要是采用统一采样、曲率采样、栅格采样和随机采样这4中方式, 在本次采样中通过统一采样的方式, 降低曲面中的点云数量。

2.2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完善现场的数据布置以及监测之后, 需要对测量物体实现进一步的扫描工作, 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在数据获取过程中, 在测量站中需要将扫描仪进行安装和调试, 与计算机之间实现完好连接, 保证功能的充分发挥, 保证单独测站之间有部分点云重合。在扫描中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视, 导致最终的数据发生误差和不准确的问题, 因此为了保证数据结果的准确度, 在获取点云数据中, 通过局部坐标系统的建设进行测量, 不同测振得到的数据坐标不同, 如果能够设置多个测站, 将能够实现数据的整合和统一, 为此需进行数据拼接。

2.3 应用效果

通过在隧道工程中发生的变形问题进行监测, 实现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器设备的良好应用效果展示, 对于变形情况能够快速并且准确的进行反应, 所得数据可以实现精准反应, 提升了隧道变形监测工作的工作效率, 并且对隧道工程中的变形问题通过整体以及局部方向上的切实监测, 真实反应出了隧道结构的实际问题, 为后期地铁、轨道交通等工程中的变形监测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方案和方式。

综上所述, 隧道工程结构非常复杂, 通过长期的运行很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生形变或者是工程破坏的问题, 这对于结构稳定性以及安全性将会形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变形监测工作中对于隧道发生的破坏程度实现客观评价, 这也能够为后期对隧道工程加固和修理提供重要的基础和依据, 针对性的对此施工方案和内容进行确定, 传统的检测方式从工作周期和数据发展上出现了不全面的问题, 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实现更好的监测目的, 对其中存在的各项数据能够分析和处理, 由此可见, 在隧道变形监测中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工程建设中不断被应用, 其中隧道中较多, 这种技术能够实现非接触式主动的测量情况, 与我国采用的其他单点监测方式不同, 通过此项技术的运用, 可以获得非常广范围和精度高的点云数据, 然后通过这些数据形成明确的三维坐标技术, 在进行扫描中速度上得到切实提升, 可以到达到万点每秒。传统进行隧道监测的方式, 通过钢尺以及挂钢尺等实际接触的方式进行, 虽然操作过程相对比较简单, 但是工作量相对较大, 并且无法形成三维立体化的模式, 下面文章对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应用内容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三维激光扫描,隧道变形,监测方式

参考文献

[1] 唐奇军.三维激光扫描中隧道变形监测方法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 (10) :218-220.

[2] 唐琨, 戴鑫, 黄祖登.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 2016, 14 (04) :97-98+101+12.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1 研究区气象水文

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 岷江以西、青衣江以东、总岗山脉南麓。丹棱属亚热带湿润区季风气候, 其显著特征是:气候温和, 四季常绿, 具有冬暖、春旱、夏无酷暑, 秋雨多, 暴雨强度大, 日照少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6.6℃, 降水量1200.8mm。境内水流资源丰富, 年径流量3.5亿m3;县内建有中小型水库61座, 库流量4430万m3。区内河流分属岷山水系和青衣江水系, 主要河道县境内长25.48km, 流域面积174.84km2。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区域资料及现场勘查不稳定斜坡所在地为丘陵~缓坡地貌区, 高程489m~521m (相对高程) , 相对高差4m~32m。除南侧边坡大部分边坡坡度一般在45°~60°外, 其它地段近直立。除西侧外, 其余均被丘陵~缓坡地貌包围着。其中, 南侧边坡较高, 最大高差约20m, 其它地段边坡一般为3m~12m。校外边坡基本呈台阶状, 台阶高差约1m~5m。

场地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白垩系灌口组的泥岩夹泥质角砾岩等, 据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委员会编制的GB18306-200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 (四川、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 区域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 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 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

3 不稳定斜坡基本特征

现场勘查表明, 除西侧外, 其它各侧基本上被不稳定斜坡包围。不稳定斜坡发育在第四系残坡积地层和白垩系灌口组的泥岩中。斜坡下部为基岩, 上部为残坡积层等, 为岩土质混合边坡。坡体地形较陡, 平均坡度在40°以上, 最大达90°。不稳定斜坡体主要沿学校周围建筑物分布, 距学校建筑物的最近距离为1m~3m, 平面形态呈不规则“U”形或“圈椅状”。

不稳定斜坡体主要有两种破坏类型:滑塌和危岩体。其中, 滑塌主要分布在学校南侧的陡倾角斜坡的上, 常以小型的土溜形式出现, 高程在500m~512m之间, 多为浅层 (一般不超过2m) 的近圆弧滑动;危岩体在学校周围的陡边坡或近直立边坡上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小学南侧边坡上, 高程在494m~512m之间。常以小型的楔形体、条状或近砖形块体塌落形式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破坏规模均较小, 且主要分布的坡体的中上部。

无论是第四系的残坡积层或者是白垩系灌口组的泥岩, 岩性均相对较差, 在自身重力、风化卸荷、降雨及地震等的作用下, 发生失稳的可能性较大, 且由于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地方, 任何一处边坡的失稳, 均有危及到学校教职员工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组成滑塌体的物质主要为泥岩的第四系残坡积物, 多以粘土形式出现, 混少量 (一般3%~5%) 碎石, 个别较多, 达10%~20%, 多呈紫红色或砖红色, 勘查期多为硬塑状。滑塌体主要分布在学校南侧陡坡体的上部, 厚度较不均匀, 一般为0.80m~1.50m厚, 因此, 其破坏也多为浅表部的。

残坡积层相对较为松散, 易于雨水下渗, 其渗透性较好。 (1) 滑床特征:滑塌体底部滑塌床多以白垩系灌口组的强风化泥岩为主, 后缘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底部滑塌床的倾角一般在10°~50°之间, 后缘多在70°以上。其中, 底部滑塌床的岩层近水平略有反倾, 岩体节理裂隙较发育, 由于被第四系 (粉质) 粘土充填, 因此, 岩体的渗透性相对较弱。后缘滑床为第四系残坡积层, 以紫红色的粉质粘土为主, 含极少量碎石, 土体固结时间较短, 结构相对较为松散, 因此, 土体的渗透性相对较强。 (2) 滑动带 (面) 特征:发生滑塌体段的边坡一般较陡, 且分布在坡体的中上部, 其剖面形态呈近圆弧形。根据槽探和现场发生过滑塌体的边坡地段可知, 底部滑带多沿基覆界面发生, 而切割白垩系灌口组的强风化泥岩的可能性较小。沿基覆界面的滑带其岩性为第四系的粉质粘土, 其埋深一般0.80m~1.50m。倾角一般在10°~50°之间;后缘滑动带为第四系残坡积层的粉质粘土, 倾角多在70°以上, 埋深一般不超过1.50m。

组成危岩体的物质主要为白垩系灌口组薄层~中厚层的泥岩, 组成该段边坡的泥岩多以强风化为主, 仅有极少量的全风化卸荷。在学校南侧老幼儿园、北侧新幼儿园、东南侧厕所的后侧及操场东侧, 边坡近直立或直立, 高度一般3m~8m。由于组成坡体的岩层整体为薄层结构, 岩层近水平略有反倾, 岩性较差, 边坡坡度较陡, 垂直节理或卸荷裂隙较为发育, 且被近南北向和近东西的两组陡倾节理切割, 因此, 危岩体多以块体形式破坏, 规模较小, 体积一般都在几十厘米至五米之间。危岩体的剖面形态多呈近直线型或“L”型。危岩体底部主要受软弱夹层或层面控制, 侧面和后缘主要受近东西与南北向的两组陡倾 (近垂直) 节理控制。后缘多沿陡倾结构面发生, 倾角多在70°以上。滑动带与崩塌体多呈硬性结构面 (岩性多为紫红色薄层~中厚层的强风化泥岩) 接触, 局部充填第四系的粘土或表面有锈染现象等。

4 不稳定斜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组成不稳定斜坡体的岩性为泥岩和第四系残坡积层。斜坡为陡直边坡, 高度变化较大, 且不同地段节理发育程度不同, 因此, 在学校周围的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程度也不同。

在学校东侧和北侧, 边坡高度相对较低, 因此, 斜坡变形也较小, 且多以块体 (崩塌体) 破坏形式出现, 一般裂缝宽度小于1cm, 最大达5cm。

南侧斜坡高度相对较高, 最高达20m坡体上部第四系覆盖层物理力学性质相对较差, 且坡度较陡、下伏有软弱夹层等, 容易发生拉裂变形和滑塌等, 因此, 该侧不稳定斜坡体的变形也较为强烈, 其最大拉裂缝长度约100m, 最大宽度达2cm以上。值得说明的是, 在老幼儿园后侧的南侧边坡, 为高约4m~7m的垂直边坡, 该段坡体的基岩中节理较发育, 形成了多个潜在小崩塌体 (危岩体) 。

5 结语及建议

本文以该不稳定斜坡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变形破坏特征, 对于掌握该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某不稳定斜坡体位于丹棱县内。本文以该斜坡体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其变形破坏特征, 对于掌握该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斜坡体,变形,破坏

参考文献

[1] 高晓辉, 彭建兵, 杨天亮, 等.西合高速公路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其治理方案[J].地球与环境, 2005 (3) .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砂性围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围岩自身物理力学特性, 其二主要是工法、支护、初始应力状态和其他环境因素等。

受到砂性围岩细观颗粒排布影响, 砂性围岩自身物理力学特性可通过辅助工法, 例如超前加固改良、降水等方法进行人为影响。其他外因则可进行优化和改变。在实际施工中, 需针对不同围岩结构进行区别对待。

针对郑州东部地区砂性围岩, 其稳定性差, 易发生事故, 必须采取适宜的防治措施和手段进行控制, 以确保地铁隧道施工和运营的安全。

为明确影响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 调查体龙区间盾构推进至100环~600环间施工日志及相关资料, 通过对比施工工况及监测数据, 将超出监测预警限值的数据进行统计, 并分析造成地表沉降的原因, 采用排列图法将分析统计数据进行描述。

地表沉降的抽样监测数据:过30mm的主因的点次数。

注:不合格点数指经资料对比及参建各方讨论分析确认为检查项为引起地表沉降超

重新整理抽样监测数据, 将其按照由大到小进行排列, 并分别计算累计频数和累计频率。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绘制排列图, 如图2所示, 其中同步注浆量、注浆压力、施作人员累计频率79%, 非常接近80%, 可确定为主要问题, 即A类问题, 应进行重点管理;土仓压力、地质条件为次要问题 (B类) , 次重点管理;推进速度、排土量、土体改良等为一般问题 (C类) , 按照常规施工情况适当加强管理。

正如上述, 排列图法又称ABC分类管理法, 可以更加直观、主次分明的描述地表沉降的影响因素。

二、盾构掘进控制措施

针对砂性围岩中盾构区间的风险, 可进一步细化, 对地质进行加固, 改善围岩碎散特性, 提高其整体性;改良地质特性, 减小盾构掘进中的施工扰动;加强同步注浆, 控制地下水的影响等。

(一) 提高围岩整体性

受到砂性围岩破碎松散、粘聚力小、强度低的结构特性影响, 砂性隧道围岩极容易遭受破坏。地下水可通过砂性围岩存在的大量贯通性裂缝流动, 为控制砂性围岩破坏导致地表或周边建构筑物破坏, 对围岩进行预加固是重要环节之一, 可有效改善其碎散特性。在有大量贯通性裂缝的砂性围岩中, 渗透性大, 可注性好, 注浆加固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手段。

(二) 减小施工扰动

盾构掘进之前, 应对刀具进行检查、盾构机进行全面检修。在穿越过程中, 对影响范围内的变形情况进行重点监测, 并控制好盾构姿态及土仓压力等施工参数, 及时进行合理的二次注浆, 同时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应急预案, 保证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推进过程中, 应控制好掘进速度。定期保养同步注浆管, 加强同步注浆控制。

(三) 加强盾构隧道注浆控制

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注浆, 并根据地层特点及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相关参数, 确保注浆质量和安全。加强盾尾壁后同步注浆, 根据不同地质情况、运输距离的远近, 采用不同凝结时间的浆液配合比。同步注浆速度与掘进速度匹配, 按盾构完成一环掘进的时间内完成当环注浆量来确定其平均注浆速度。

盾构机穿越后考虑到环境保护和隧道稳定因素, 根据监测情况必要时提前进行注浆加固。项目配备KBY双浆液注浆泵, 随时可以开展二次注浆。

(四) 严格控制盾构掘进参数

通过初始掘进和初期掘进段的地基变形监测结果, 确定在不同地质地层中盾构推进的各项参数的调节控制方法。测定和统计不同地层条件下推力、扭矩的大小;盾构机姿态的控制特点;同步注浆的参数和浆液配合比;同步注浆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各种刀具的适应性等。

三、工程应用

体龙区间盾构推进至1000环~1050环时, 二期工程盾构隧道右线曲线半径为1000m, 下穿一期出入段线既有运营隧道。二期盾构隧道左右线间距约38~39m, 隧道埋深约为17.89m~18.17m。右线与既有矿山法隧道左线结构竖向净距为5.31m, 右线结构净距为4.32m。

\"\"

既有出入段线矿山法隧道结构支护型式采用复合式衬砌, 其支护参数如下:初期支护采用300mm厚C25网喷混凝土和主筋22、间距0.5m格栅钢架, 二次衬砌模筑采用350mm厚防水钢筋混凝土, 抗渗等级P8, 其主筋采用22@150mm (环向) 、18@150mm (纵向) 配筋设计。

涉及的主要土层为: (1) 填土、 (2) 黏质粉土、 (9) -1黏质粉土、 (16) 细砂、 (17) -2细砂、 (17) 中砂。

二期工程盾构推进中, 对一期出入段线采用测量机器人三维坐标监测、自动化静力水准监测。

结合机器人监测数据及静力水准监测数据, 道床累计沉降-3.9mm, 未超出隧道结构沉降预警限值。分析得出盾构侧穿和下穿出入场线期间, 相关监测数据正常可控, 表明盾构施作前保障措施有效可行, 盾构推进过程中采取因果分析法分析数据并动态指导施工效果显著。

四、结论

(一) 通过排列图法

得出同步注浆量、注浆压力、施作人员等因素为富水砂层中盾构施工中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压力, 足量有效进行同步注浆, 减小施工扰动, 加强施作人员责任心和知识水平的建议。

(二) 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盾构推进中, 地表沉降、隧道基底沉降及收敛应作为主要监控项目, 并及时反馈结果以便指导施工。

(三) 分析研究不同地层条件盾构隧道变形控制措施

有利于提高盾构隧道质量, 避免盾构隧道事故或灾害, 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摘要:盾构施工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周边围岩产生扰动, 本文通过排列图法, 分析富水砂层中盾构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压力、足量有效进行同步注浆的建议, 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铁工程,盾构,富水砂层,排列图法

参考文献

[1] 陈立平.砂性隧道围岩宏细观破坏机理及控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15.

[2] 叶治, 刘华北, 刘文.盾构隧道开挖面涌水对地表沉降及管片内力的影响分析[J].隧道建设, 2017, 37 (10) :1276-1286.

尾矿库变形分析报告范文第6篇

本文以保沧高速公路某标段为研究背景, 参考工程地质概况, 分析时, 挑选有代表性的若干断面作为分析对象, 建立模型并结合经验在挡墙内铺设一定间距和数量的土工格栅。考虑到路基横断面为轴对称结构, 建立模型时选用其中一半作为分析对象, 根据加筋原理在土工格栅与和土体之间设置接触面单元。

建立模型后给各项材料和界面参数赋值, 并确定边界条件, 生成单元网格。为了提高精度, 在土工格栅和加筋土部分进行网格加密。

根据该工程的勘查报告, 本标段所处地层的地下水位较深, 土体的初始孔隙压力可不计。根据有限元分析软件, 可以得到墙后填土的初始应力分布图。

本着全面、准确的原则, 本文主要进行了不同填料情况下, 挡墙水平变形的分析与研究。为了保证在研究过程中, 单个因素对变形的影响更有针对性, 在分析其中某个因素的时候, 其他计算参数在举例分析中保持不变。

2 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加筋土挡墙属一种新型支挡结构, 它主要是由墙后填土、筋材和面板组成。三个组成部分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理论分析时假定该路段挡墙刚施工完, 路面还没有施加荷载, 根据有限元软件绘制的挡墙位移、应力云图可以看出挡墙的水平侧向土应力随着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加大, 而应力增长的速率随着墙后填土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种变化趋势与挡墙面板的侧向变形有一定关系。

不同加筋层的竖向应力分布图显示出墙后填土中的竖向应力自墙顶到墙底是越来越大的。沿筋长方向, 墙后填土中的竖向应力分布大致呈非线性变化趋势, 筋材中间部位的竖向应力数值偏大, 两端的竖向应力数值偏小。同时, 不难看出:在铺设有筋材的土体范围内、分布在挡墙面板附近的垂直应力, 数值有所减小, 这说明筋材加入土体后在竖向应力的发展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3 填料性质对墙面板侧向变形的影响分析

加筋土挡墙是一种复合结构, 填料的工程性质会直接影响到挡土墙的的滑移稳定性和倾覆稳定性。因此, 选择加筋土挡墙的填筑材料必须把握几个原则: (1) 填料的工程力学性质要良好 (2) 填料与筋材之间的摩擦特性要良好; (3) 材料密度尽可能小, 尤其是对于软土地基上的挡墙。

该研究拟定挡墙承受50k Pa荷载, 并设加筋间距为0.5 m, 借助软件分析了红黏土、粉煤灰、石灰土三种不同性质的填料背景下, 挡土墙的侧向变形情况。所选三种填料的粘聚力等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从不同填料情况下的水平位移变化图可以看到, 墙后填料的工程性质越差, 挡墙面板的侧向水平变形越大。相对于粘性土, 粉煤灰密度比较小、其强度和刚度较大, 而且这种材料与加筋材料之间具有良好的摩擦特性, 所以挡墙产生的侧向位移量在加入筋材后有所减小, 加筋的效果显著提高。作为目前在工程建设中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轻质、透水性散粒填料, 压实度的控制在粉煤灰施工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 石灰土因为其成本低廉, 且具有强度较高、板体性较强、粘聚力较大等性能, 对挡墙的水平侧向变形也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 粉煤灰和石灰土在加筋土工程填料选择中, 都可以优先考虑。

随着加筋土挡墙的大力发展和推广, 墙后填料的选择范围也日益增大, 黏性土填料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种加筋土工程中。但黏性土填料在现场施工中, 施工质量相对来说比较难控制, 因为影响其质量的因素比较多, 特别是粘性土含水量的影响, 土体本身的结构、施工环境、自然环境等方面都会影响到填土的工程特性, 若不及时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去控制, 那么就会难以满足工程规范要求并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病害。因此, 黏性土作为墙后填料时, 挡墙施工过程中, 应该时刻注意天气、气温、季节等环境的变化, 这对控制挡墙的工程质量十分重要。

4 结论

本文借助相关有限元软件, 对加筋土挡墙水平变形作了理论的研究与分析, 定性地确定填料性质对加筋土挡墙变形的影响, 得出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1) 加筋土挡墙的水平变形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加筋的工作机理就是利用填料与“筋材”共同作用来提高其稳定性, 所以填料的性质对墙体稳定性意义重大。

(2) 加筋土挡墙墙后填料的工程性质越差, 挡墙面板的侧向水平变形越大。

(3) 作为比较普通的工程用料, 在加筋土挡墙工程中, 粉煤灰、石灰土都可以优先考虑作为墙后填料。在施工过程中压实度是其强度的重要控制因素。

(4) 当使用粘性土作为墙后填料时, 的变化是影响加筋土挡墙侧向变形的一个不利因素。

加筋土工程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领域, 它的理论研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因为这是一种复合型结构体, 它的稳定涉及到填料、筋材、地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单纯的理论研究毕竟只能比较理想化的分析土与筋材的相互作用, 这与实际情况必然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和有限元软件的发展, 相信加筋土挡墙水平变形的理论研究将会更加符合实际。

摘要:加筋土挡墙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 由于填料、加筋材料、荷载等的影响, 挡墙常常会发生过大的水平位移, 影响加筋土工程的内部稳定性和结构的正常使用。本文主要借助有限元软件, 重点分析了填料对加筋土挡墙水平变形的影响, 对加筋土的理论研究以及加筋土挡墙的工程设计和应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上一篇:通州新城核心区规划范文下一篇:乌鲁木齐市城市规划范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