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护理范文

2023-09-24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1篇

摘要:探究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9年3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度,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认知度达到95.00%(38/40)、对照组的认知度达到75.00%(30/40),试验组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X2=6.27。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同时在采用健康教育后,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护理;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心内科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该疾病的发病率在临床上高达60%以上【1-2】,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的不适,胸闷以及压榨性疼痛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出现猝死以及心律失常引起心衰等【3】。因此临床上除了治疗用药以及抢救之外,最重要还是在发病前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健康教育,通过科学的知识宣教,让患者对该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本文主要是探究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9年3月-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范围在40-80岁,平均年龄在58.42±3.24岁,病程范围在1-5年,平均病程在2.56±1.01年;试验组40例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39-82岁,平均年龄在58.38±3.32岁,病程范围在1-6年,平均病程在2.61±0.92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采用心内科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基本的入院宣教,包括病房、基础护理、院内环境、针对不良反应的处理,以及相关用药指导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主要包括:①成立健康教育護理小组,由护士长带头为组长,制定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及相关疾病的科普知识,宣传材料,也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PPT或阅读资料等,每周宣教3-5次,每次时间可以控制在30-60分钟左右【4】,然后制定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以及临床护理指导的意义,规范患者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制定健康的生活习惯,督促和指导患者按照健康科学的饮食方案进行。②针对患者的心理情况,首先要了解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以及内心是否存在对该疾病的恐惧和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变化,从而在心理状态上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这样在治疗上也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关注患者的身体素质以及营养指标变化,尤其是蛋白等,一旦蛋白丢失严重可能对患者产生一定的营养失衡,同时还需要监督患者进行适当性的运动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对改善代谢和提高免疫力也具有一定的作用【5】。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1.3.1对比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度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总分为20分,得分超过15分,表示达到认知度。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其中85-100分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基本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表示,组间对比使用X2检验,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对冠心病的认知度情况,其中试验组的认知度达到95.00%(38/40)、对照组的认知度达到75.00%(30/40),试验组的认知度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X2=6.27。

2.2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该发病的致病因素较多,相关研究学者表示,该疾病的发病因素和心理情绪以及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最主要是由于冠脉的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临床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心功能。同时不良情绪也可能会导致患者血压以及激素分泌失调,从而对机体的代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攀升。本文主要是通过探究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从结果中可以进一步的判断,患者在经过健康教育后对疾病的认知度显著提高,同时在护理满意度上可以得出,采用健康教育也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综上,健康教育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园园,阎艳.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5):281-282.

[2]林彩汝.健康教育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21):82-83.

[3]刘丽芳.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09):162-164.

[4]郭锦瑞,李彩玲.冠心病护理中健康教育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4):699.

[5]王翠红,刘祥群,王翠玉.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6(05):63-64.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冠心病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服务)和对照组(单独采用常规护理服务),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32.3%)明显低于对照组(58.1%),观察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自我监测、饮食规范、用药合理、社会功能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优质护理;应用效果

冠心病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冠心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1]。老年人是冠心病发病的主要群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积极采取正确、有效的预防及救治措施,配合精心的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降低降低临床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近年来我院积极引入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均取得满意效果。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服务以及在此基础上配合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3月收治的6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3],并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同时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3例;患者年龄介于49-80岁之间,平均(64.9±9.1)岁。对照组中男19例,女12例;患者年龄介于48-78岁之间,平均(64.3±8.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服务,而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系统、全面、细致的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基础护理。应注意早晨和晚间护理服务,应注意保持床单、被套的平整、清洁、干燥,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溫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在护理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始终以亲切、微笑的态度对待患者,与患者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应重视病房巡视,尤其是在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应每隔20-35min左右下病房进行1次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其他异常症状,及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

1.2.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的性格、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多给予患者一些安慰、鼓励和支持,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同时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详细讲解冠心病的病因机制、预防及治疗方法、并发症等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科学认识,加强患者的自我预防及保健意识。多向患者讲解一些临床治愈的案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护理工作。

1.2.3安全细节护理。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以及消毒隔离制度,有效避免护理差错以及安全事故,在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洗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注意护理动作应做到轻、柔、准,应给予心电图持续监护,详细讲解一些药物的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症状。

1.2.4专科护理。应全面评估患者疼痛的部位、诱因、持续时间等情况,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疼痛缓解方案。应向患者详细讲解吸烟、嗜酒、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独立危险因素对冠心病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危害,并告知患者一些常用的基本预防方法和措施。该注意做好患者的口腔、皮肤护理,定期协助患者翻身,避免形成压疮。

1.2.5健康教育。应加强对患者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掌握床上、床下活动,积极鼓励患者进行步行训练,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肺血栓、压疮等并发症,鼓励自己动手,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建议患者多吃一些低热量、低脂肪、易消化、低盐等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保持大便的畅通。出院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计划。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率、心绞痛发作、收缩压、住院时间等情况,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用SF-36量表进行评定,主要内容包括自我监测、饮食规范、用药合理、社会功能以及生理功能等。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X±s)表示,使用t对其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心率、收缩压、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比。观察组心绞痛发作(32.3%)明显低于对照组(58.1%),观察组患者心率及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心率、收缩压、住院时间等情况对比(X±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Hg) 住院时间(d)观察组 31 75.1±10.1 145.9±12.8 18.5±4.7对照组 31 93.1±11.9 161.8±16.9 26.1±5.9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自我监测、饮食规范、用药合理、社会功能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如表2所示。

表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X±s)

组别 例数 自我监测 饮食规范 用药合理 社会功能 生理功能观察组 31 69.1±5.6 74.1±8.9 71.9±7.9 80.1±8.9 82.9±10.1对照组 31 55.1±4.3 42.2±6.9 46.1±6.9 65.1±7.8 77.9±7.93.讨 论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及维权意识越来越高,现代医疗护理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和重视[3]。我国在2010年开始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优质护理工程示范活动”,旨在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细致的优质护理,确保护理质量和安全,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积极引进优质护理服务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梁湘琦等[4]提出,加强冠心病患者的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程度,提高护理满意度。本组研究显示,经过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安全护理、专科护理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优质护理,结果大大降低了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了住院时间。与梁湘琦等研究接近。

由此可见,优质护理服务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减少心绞痛发作,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艳红.适应形势锐意进取促进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J]. 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5):305-307.

[2]刘群,赵东,王薇.冠心病二级预防实施研究进展[J].心肺血管疾病杂志, 2012,26:49-50.

[3]梁湘琦, 庞明, 李维, 等. 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 护理研究, 2010,24(29):2668-2669.

[4]曹志友,李 伟,卢春生,等.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生活习惯影响的研究[J].吉林医学学院学报,2012,26(2):95.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 研究并观察临床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冠心病;介入治疗

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冠心病开始逐渐呈现为年轻化趋势。冠心病患者多为药物治疗[1]。而冠心病介入治疗主要采用局部麻醉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操作。其中,患者护理效果会对患者心理状态和术后恢复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前比较常用的临床护理路径是主要的护理措施。本次研究主要针对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效果,并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均为56例。其中,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在40-74岁间,且平均年龄为(58.36±2.6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均为28例,最小年龄为41岁,最大为76岁,平均年龄为(56.35±2.68)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对两组患者各方资料比较后,显示不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按照传统护理模式对患者详细介绍病区环境、有关疾病知识宣教等。而观察组患者则需医护人员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如下:

①术前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其讲解环境和手术,促使患者能够对病房周围环境及手术方法进行较好的认识。针对患者疑问和产生的焦虑情绪,需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②术中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需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抚和指导。之后可对患者安装生命体征监测仪器。在具体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按照严格要求做好患者手术护理配合工作。全面观察患者生命体征。③术后护理:患者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时,则可推回病房。注重对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观察。若患者出现并发症症,必须及时向医师汇报,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期间,注重患者术后饮食习惯,且还需对患者在康复出院时,进行出院指导。

1.3评定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其中,调查问卷分为三个层次,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之后,需对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

1.4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选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用(x±s)表示计量资料,并行t检验。而计数资料则以%进行表示,用x2予以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由表一得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2%)明显由于对照组护理满意(85.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并发心率失常,占3.6%;心力衰竭者有3例,占5.4%;1例为心源性休克,占1.8;对照组中5例为并发心率失常,占8.9%;心力衰竭者有7例,占12.5%;3例为心源性休克,占5.4%。由此可得出,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且效果显著。但因部分患者经过治疗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这就需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2]。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常规护理基础上常见的护理方法,将其应用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可有效发临床常见的护理问題,从而降低护理错误情况的出现[3]。此外,还可提高患者护理效果,以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效率,进而确保护理工作有序进行。

在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接收并诊治的1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主体,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6例)。对观察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8.2%)明显由于对照组护理满意(85.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出,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显著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效果[4]。需要医护人员注重对此护理方式的应用。以此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冠心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同时还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因而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我院大力推广[5]。

参考文献:

[1]夏莉.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1):179-180.

[2]熊娜.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08):85.

[3]洪小敏.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4):27-29.

[4]凌霞.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5):141+144.

[5]李志娟.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2):212+217.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粥样硬化)或动力型(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1]。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

1心理反应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费一定的医疗费用,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外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其二是内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爱吃甜食、食量偏大等。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医学家们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3]: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沮丧、焦虑和失去信心,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对自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崔玉华说,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因此,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积极治疗与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绪,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护理措施

2.1要和蔼对待病人护士要和蔼地对待病人,责任护士作自我介绍,给予亲切感,介绍病室环境给予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

2.2要随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几种帮助病人舒缓情绪的方法放松疗法: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雕刻、绘画、种花草、养鱼鸟或者看喜剧、听相声及轻音乐、学气功等方法,达到怡养心情,松弛的目的。疏泄疗法:教给病人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移情疗法: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2.4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2]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可学习绘画、写诗、做文章来陶冶情操,经常听听轻音乐,或者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学会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总之,护理工作者应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

[2]李富生.冠心病调养与护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范利.心肌梗死防止200问[M].金盾出版社,1996.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应用PDCA循环(戴明循环)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术后实施家庭护理干预,为患者术后康复寻找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方法:将120例冠心病患者行PCI术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为病人制定康复计划,督导执行计划,检查执行情况,针对存在问题制定进一步的干预计划。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宣教及指导不做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PDCA循环对PCI患者进行术后家庭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术后的自我康复能力,从而减少患者心脏事件再发。

关键词:冠脉介入治疗PDCA循环家庭护理干预

近年来,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出现显著上升趋势。PCI术可有效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从而缓解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PCI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PCI作为一个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不可避免产生不良影响。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自我保健、自我康复的护理模式,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术120例随机分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干预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为病人制定康复计划,督导执行计划。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宣教及指导不做护理干预,探讨两组的效果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6月住院冠心病患者成功接受PCI术者120例。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观察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35~80岁;26例工作,34例退休;文化程度20例大学,25例高及初中,15例小学。②对照组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35-79岁;23例工作,37例退休;文化程度22例大学,24例高及初中,14例小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病人均严密监护、规范用药。对照组只给予常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督导服药不做护理干预。干预组采用PDCA循环式家庭护理干预。计划(P):根据调查结果,评估病人的健康状况及工作、生活习惯制订针对性的计划来规范病人的治疗与保健行为;①制订饮食计划: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压,从而防止冠脉再狭窄的发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蛋白质以鱼类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粗纤维食物等,切忌暴饮暴食,少吃动物内脏、蛋黄以及煎炸、烧烤等食品。②戒除不良生活习惯的计划。通过多种宣教方式,让病人了解吸烟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让病人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自觉地戒烟。③制订心理指导计划:PCI术后患者焦虑、紧张,担心术后再狭窄及今后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受影响。应予以充分理解并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情绪与疾病康复的关系,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④制订适量活动计划。根据术前的身体状况活动习惯,手术后心脏情况和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定,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应循序渐进,逐步增加活动量,避免劳累。⑤督促服药,让病人了解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指导病人按医嘱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及时就医。执行(D):每月通过电话随访一、两次,指导病人及家属实施护理计划。检查(C):通过电话随访及门诊复诊时检查病人在执行计划时存在的问题。处理(A):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进一步的干预计划。通过PDCA循环式家庭护理干预,对病人的整个术后康复过程进行督导。

1.3观察指标

通过调查表了解病人术后3个月门诊时心理状态,服药依从率,掌握相关知识情况,吸烟及饮食习惯、活动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行x2分析。

2结果

通过PDCA循环式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对两组病人术后康复情况进行比较。详见表1。

通过表1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康复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采取PDCA循环式实施家庭护理干预后患者康复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介入治疗术后康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2]。将产品环节质量控制管理模式(PDCA)应用于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人康复护理,对介入术后患者的康复实施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心理护理、服药指导等护理干预,并要求患者家属共同参与对病人整个康复过程进行督导。由于病人和家属从被动的参与向主动的参与转变,使病人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康复的护理活动,提高了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促进了术后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候桂华,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实用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74.

[2]陈启华,中国鸿,罗发强等.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医学十年指导(J).中国康复,2003,18,75.

冠心病护理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78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法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符合糖尿病并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观察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6.4± 5.8) 岁 , 平均体重为 (61.2 ±3.1)kg, 平均病程 (8.3 ±4.3) 年 ;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2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4.7±6.3)岁,平均体重为(62.1±2.9)kg,平均病程(7.9± 5.2)年。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以及病程等基础信息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1妊娠及哺乳期患者;2精神病患者,或者有肝肾功能等重要脏器损伤者。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基础药物治疗,饮食控制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同时从心理干预、认知干预、生活习惯干预至饮食卫生干预等,予以全面的多样化综合护理。 对两组患者追踪治疗3个月后随访,随访时间半年,并观察患者变化。

1.3观察指标

以血脂、血糖为观察指标,从而来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 具体疗效判定:1显效: 血糖、血脂指标均达到了可控范围,完全稳定;2有效:血糖及血脂指标几乎可以达到控制标准,但存在少许不稳定情况;3无效:血糖及血脂指标未恢复至标准情况,或者出现增高。

1.3统计方法

统计学相关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予以运算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予以率表示,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

通过多样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4%),(58.97%),总有效率以显效+有效计。 统计学分析,观察组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3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具有病程长、反复性、病情较顽固的特点,是一种终身性疾病。 并发症较多,患者自身的痛苦及困扰较大, 同时也给家属带来了十分大的心理压力[3]。 主要的发病机制及病因为机体胰岛素分泌障碍所造成的高血糖,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并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并发冠心病。 这也将大大提高了糖尿病的致死率。 有关调查已经证实[4,5],在当前糖尿病并冠心病的发生率正呈现出上升的明显趋势, 这与患者的生活习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 研究者发现该病也会令患者出现诸多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等,因此在临床合理用药的基础上,予以多样化的护理干预就成为了重要的干预措施, 基础治疗加针对性的多样化护理结合, 才能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并冠心病,具体包括:1认知干预,要耐心与患者沟通,关心起日常情况,开展糖尿病有关的宣教活动, 向患者说明或者全面讲解糖尿病有关治疗方案及知识。 2心理干预,建议家属多与患者沟通,指导劝慰患者消除恐惧与抑郁情绪,密切观察患者内心的波动,多给予鼓励并保持积极的心态, 从而能够积极地接受治疗;3生活干预,向患者讲解饮食的重要,规律的生活习惯对改善病情有重要意义, 调整饮食, 做到营养搭配,调整生物钟,禁烟酒,减少高脂食物,多用高纤维、 低蛋白饮食,劳逸结合,不熬夜,不贪睡,多晒太阳,提升自信。

在该组中, 多样化护理的观察组, 总有效率高达97.44%,显著高于对照组 ,由此表明多样化护理能够提高疗效,应用效果好。

综上所述,多样化护理较常规护理更为有效,可提高生活质量,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增加信心,有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多样化护理模式在糖尿病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8例糖尿病并冠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予以多样化护理;对照组39例予以常规护理,观察护理后血脂、血糖指标情况,以此为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对照组为(58.9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采取多样化护理模式,疗效要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同时提高了生存质量,有较高应用价值。

上一篇:建筑工程合同管理标准范文下一篇:保险营销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