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

2024-03-01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1篇

1.1注重基础知识,为学生打造坚实的语文基础

新教材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有了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作文水平的提高上。 在初中作文的写作方面,文章的写作不是语文专业的人的专利, 应该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一定的作文水平, 在科技的高速发展中,这一点也逐渐被人们忽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新教材中,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在每一个单元的最后都有作文课的要求。

1.2强化阅读量,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

阅读是一个人进步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超前的时代,不管文化水平如何,阅读的技能就行我们讲话的技能一样,是生存下来的重要技能,不会阅读的人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文盲[2]。 因此,新的语文课本对学生的阅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和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熟悉度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要求学生对文章进行多次的阅读甚至背诵。 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文言文的掌握以及古诗文的掌握,并降低文章的难度,一定程度上感知文章的中心思想,积累和培养良好的预感。

1.3课文难度降低,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初中学生作为一个新的群体有其特定时代的具体特性,他们的心里更是与往届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不再完全适用于他们。 我们的老师和学校需要抓住这一代人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 在这一点上,新教材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新版教材和老教材相比,仍是6个单元,30篇课文,但其中10篇进行了调整。

这10篇课文并不都是新增加的, 有的是以前老的课本中有的,后来取消了,这次又把它收录进来。 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主要原因是这篇课文文体规范性比较强,适合教学。 另外有一些课文仅是调整了教学的时间,比如流沙河的《理想》、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其实是调到了初一下学期课本里[3]。 做这样的调整,主要考虑孩子才从小学进入初中,过早面对人生的大话题并不太合适,调到下学期后更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其他新增加的课文,总体上更生动一些,难度也降低。 比如,鲁迅的《风筝》被删出新版教材,这篇文章成年人读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更何况初一的学生;新换进的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就浅显易懂得多。

1.4注重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法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学得太死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 新的课改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有带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提高教学的质量。 因此,新教材注重营造讨论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想法。

2新教材的新教学方法分析

2.1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 开展风格多样的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设备,为老师和学生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施包括很多诸如投影设备等比较昂贵的设备, 学校需要在这方面加大资金投入, 保证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运用,给老师带来了新的要求,老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能将过多的时间花在课件的华丽上,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目的。

2.2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并不意味着宽松的学习要求和散漫的学习氛围,而是在传统的教学的严格要求之上,改变课堂的主体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努力营造讨论式、开放式的教学课堂,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给予更大的开放空间让他们展示自己和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

2.3注重阅读量积累,培养良好的学科兴趣

加强教育局、教育者、学生这三个主要环节的连接和交流, 寻找更加适合学生的阅读量的安排, 使语文课本更加科学、有趣。 注重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数量,这里重点是学生在家的课外阅读,家长应该严格把控学生的阅读书籍的质量,并与老师达成一致的意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阅读任务,但是,这里的把控需要指的是合适的控制,在阅读时应该多遵循学生的兴趣爱好,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家长一定不可让步。

2.5强调主动学习,营造课堂新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主动学习是教育质量的关键, 他在照顾到学生的快乐健康学习权利的同时还无形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初中时一个人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老师应当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新教学方法,不仅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在生活中也应该配合家长,注重培养学生的这方面的能力,因为教育必须老师和家长的配合。

3结语

初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是一个人的能力的培养问题, 同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语文作为我们的语言学科,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和传统文化瑰宝,因此,初中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 同时,他还关系到中国后备人才的培养,语文是我们将来一个标准人才必须学好的学科,因此,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刻不容缓,学生、家长、老师这三个方面应该加强连接,互相紧密配合,积极寻找更加合适的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摘要:为了更好地适应和配合新课改要求,初中的教材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改革与创新的连接一直是教育的重点话题,如何在新的教材下,寻找科学的、配套的教学方法,一直是我们老师追求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改动是非常鲜明的,那么如何寻找和利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呢?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新教材教学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2篇

1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过往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为此,作为新时期教师的我们应该大胆改革创新,苦练基本功。 同时,注重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思考的课题。 教学中我们始终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 不仅要求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找准重点,而且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 使学生的层次性在教学目标中有所体现,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类型学生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思考,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教师应注意加强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先从操作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认真的对比、分析,判断、综合等思维活动,再引导学生把思维的过程或总结概括的结论,运用简炼语言,有层次地、准确地加以表述,既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又发展了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 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问题,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综合因素。 为此,新时期,我们要积极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有助于初中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

2创设有效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 因此,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优化课前准备。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 作为优秀教师,我们要提前做好上课准备,包括教具、导学案、导学提纲、制作课件等,一切为了上好课而做准备,就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而对于学生,一方面,通过导学提纲有针对性的预习,了解重难点;把握知识点;扫除简单的;留心疑难的。 做到课前心中有底,课上才能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另一方面,按照教材、提纲、课标上的要求,特别是探究活动,要提前做好准备,初步探究。其次,重视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致。和谐师生关系是课堂优质的保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无法有效实施。 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增进师生友谊,真正关心,尊重学生,热情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对老师有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充满激情,要坚持微笑教学,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爱和期待。为此,新时期的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的构建,积极地和学生搞好关系,降低学生学习的恐惧性,使得学生不再惧怕课堂,爱上课堂。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数学课往往需要学生在不断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尝试,得出结论和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老师要善于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上学生经常提出课本上的问题,笔者鼓励他们多提生活中与课本知识有联系的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 有疑必有思。 通过多思考,使得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融入教师的思路,从而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3重视教学反思,以及数学素质的培养

每节课过后,作为教师的我们要经常做到反思。 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 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其实,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是存在代沟的,如何更好地确立教师的参与者、引领者地位,师生间的情感与思维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应该说大部分学生都是渴望与老师沟通与交流的, 但往往是不好意思或不敢与教师沟通,尤其是数学老师,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害怕与老师面对面的交流。 创设数学思维的情景,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即参与到概念、判断,推理的形成过程,法则、定理、性质的推导过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去。 慢慢地学生就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助于优质课堂的构建。

总之,新时期,对于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发展模式的开展;优质教学环境的构建;以及及时教学反思,从而促进初中数学优质课堂的构建。

摘要:众所周知,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基本空间,也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要渠道和场所。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或高效,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为此,优质课堂的构建显得格外重要。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3篇

追求目标话题初中作文1

乌龟的理想是在比赛中超过兔子。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即使乌龟日复一日的训练,这依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人人都认为乌龟不可能跑过兔子,但意料之外的是它却超过了所有乌龟,这结果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当海尔作为一个小型集团建厂时,他们费尽口舌终于从德国人手中购进了一批先进的冰箱生产线。为了节省资金,他们省去了自动化设施,然而为了自动化水准,所有员工都接受了相当严格的训练,因为他们的目标是达到德国水平。有很多人嘲讽他们,感叹不可能。去除了技术问题后,总经理一句“起点低了不怕,但目标要远大。”使他们坚持了下来。后来,就是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向着一个目标奋进的精神,使海尔虽未在世界打头,却成了国内当之无愧的第一。

小乌龟以兔子为目标,在比赛中超过了所有的乌龟;海尔以世界为目标,超过了国内所有的电器企业。因为目标的远大,小乌龟的努力肯定要比其他乌龟努力的多得多,没有高目标、严要求和不懈的努力,海尔也许连在国内都无法立足。

拥有一个高目标不代表不切实际的空想,只有拥有高目标才能激发人向着远大目标不懈努力的奋斗热情,即使有时目标会“好高骛远”,但在努力中,我们会发现,自己已超过了那些低标准的人。

一个远大的目标可能会使你觉得沉重,也许会面对外界的讥讽与压力,但在不懈的努力中你会发现,自己在竞争中更快速地成长,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奇迹。

有人曾说过,能爬上金子塔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鹰,一种是蜗牛。前者是因为它有一个高的起点,后者是因为它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正是这样,蜗牛与鹰站在同一个终点上。

追求目标话题初中作文2

一转眼暑假就到了,总要有一个小目标吧!骄阳似火,这个目标就定在清凉的游泳池里吧!

我望着长长的泳道,不禁长吁了一口气:“这还是我第一次独自一人游泳呢,一个来回,我行吗?”

“行的,肯定行的。”我又呼出一口气,一头扎进水里,开始了我新的尝试。

一开始,我求快,用自由泳拼命游着。不到一分钟,我就因为过于用力的动作而没了力气,从一开始的自由泳变成了蛙泳。速度减慢了不少,眼看着离尽头还很远,我却一丝力气都使不上了,只好狼狈地中途上岸。

“为什么呢?”我大惑不解地坐在躺椅上,看着泳池中穿梭的人们。一个正在游泳的人进入我的视线,看样子,她也是游来回的吧!我看看她怎么游!看着看着,我发现,她的速度不是很快,却看起来十分轻松。“是呀,游一个来回,我不求快,要稳呢!又不是参加比赛,何必游这么快!”想到这,我马上一咕噜爬起来跳入水中。

这次可没有什么累不累的了,轻松游就好了!我没有多想,深吸一口气就游了起来。我用着最简单的蛙泳,速度不见快,却也不慢,稳稳当当。渐渐地,我的泳镜起了雾气,没办法,我只好盲游了。

“嗷!痛痛痛痛痛!”我迷迷糊糊地游着,本来以为还有很远,不料头砰的一下撞在了墙壁上,“痛呐痛嗯?到了?”我猛然醒悟,原来这么快就到了,而且也不累,非常轻松!“那么赶紧游回去吧!来回一定可以啦!”我洗洗眼镜,便游上了归途。我刚游了一会儿,迎面游来一个叔叔,我看看他,他看看我,接着,他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楞了一下,接着笑着向他摆了摆手,算是对他的回应和感谢吧!

不一会儿,我又到了浅水区。我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懂得了做事不求快,只求稳的道理。学习和游泳一样,我们不能囫囵吞枣,急功近利,而应该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稳稳当当的学好每一点知识,这样才能达到我们的小目标!

追求目标话题初中作文3

我有一个很小很小的目标——被我关心的人关注赞扬,因为这样我会有_种满足感!不过我发现我最近一年多的时间中好像迷路了!陷入了一个可怕的陷阱,想自我救赎,可是却又再一次深深地陷了进去。

我这一个目标在三年级完成的十分完美,可是就从上三年级的那一年开始我的目标在平时潜移默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我一点都不知道!我想如果当初我发现了会不会不像现在这般狼狈了,可惜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人人想要的“如果”!

那时候我还小,妈妈爸爸都在外地忙碌着。我呢?就被他们丢在外公外婆的家里照顾。我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与爱,所以每一天去上学总会认认真真的听课,只为等到期中、期末考试时考个好成绩,以换来他们两个与外公外婆的称赞。我会这样子,是因为我认为只有心里有我、心里爱我才会夸奖我!

可是往往都是事与愿为的——我在学校成绩稳定,一直名列前茅,渐渐得他们已经习惯了我的优秀,虽然我每每考试又得了个好成绩他们也会给我表扬,但是我可以听出来他们都是在敷衍我。慢慢,我再好的成绩也换不来他们的称赞时,我堕落了!每天都在上课时玩手指头、发呆出神、说悄悄话…...

在我意料之中的事发生了——我只考了七十多分,要知道我以前都是九十五以上呢!果然,同学们、老师们都吃了一惊,都说我不正常了!回家后,家里人都很惊讶,但他们都表示这次我只是发挥失常罢了,下次再考个好成绩就行了。

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下,决定当一个让家里人与老师操心的好学生!毕竟我割舍不了以前同学羡慕、老师喜欢,别人家孩子的生活。我就又有了目标,但这个目标定得有此随便。可是,这个目标毁了我!因为我在这段时间里迷上了手机、电脑,就像一个吸毒的人看见了毒品一样——上了瘾!

每天都要玩手机、电脑到深夜里,弄得我白天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有了一个“睡神”的雅名。从此我混日了似得混到了六年级,到六年级我明白我看电脑、玩手机并不好,几次想戒掉,但是就是如何也不可能让一个吸“毒”两三年的人突然戒“毒”呀!就这样戒“毒”也就不了了之了!

现在我在父母的碎碎念中明白了一些大道理,所以我决定在初中进行自身的改变,成为父母真正的骄傲!

追求目标话题初中作文4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经站在了高二的门槛前,过去的一切都已经失去了实际的价值,再多说也没有意义。相比之下,更重要的还是掌控还好现在,预设好未来。我知道现在是时候努力了,可我为什么还呆在原地不动?高一,高二,高三,看似简单的字眼,实际上却有着不同的意味。

高二虽然不是起跑,也不是最后的冲刺,但无疑是无形中决定成败的一年。高二的辛苦拼搏,完全是为了推开高三美好的大门,所以,现在是时候奋斗了!

我憧憬高二,我想得到什么,我不想失去什么,我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调整人生轨迹,以更成熟的姿态走向未来。

每次开学前,我总是对新学期充满了幻想,幻想自己成为了高考战场上的一匹黑马,所以我给自己立了这样或那样的计划,可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几次能实现过,无论多么豪情的口号,多么完美的计划,缺少了决心和毅力,都只是一纸空文。有时有我真的很憎恨我自己,为什我会那么颓废,那么没骨气。经常的,思绪会出现巨大的反差,甚至让我怀疑,我的未来会不会一片黑暗。现在也一样,宏伟的计划已经摆在我面前,我能坚持下去吗?为了人生,为了未来,我想我应该坚持。

高二,一切都是新的。因为我选了文科,所以我在文科班。一想到日后女多男少的比例,心里既激动,又有点担心。我会遇到怎样的班主任?怎样的老师?怎样的同学?谁会和我一起高兴或悲伤?谁会和我一起冲击理想?我期待着并祈祷着。

高二,学要新的学习方法,需要新的战术。

高二,需要新的态度,需要新的目标。

高二,一切都是新的,我们也需要一个新的自己。加油,努力向自己的目标冲击!

烽火已经点燃,战鼓已经响起,带上我们的武器,向着新学期,前进!

追求目标话题初中作文5

对于一个人来说,目标很重要。目标小而言之就是任务,大而言之就是梦想。一个人倘若没有目标,那这个人必定是碌碌无为,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留下一点一滴。

目标很重要,目标是前进的动力。古语常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无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告诉我们成功的关键一个是“有志”,另一个是“苦心”。“有志”是成功的前因,因为有了目标才会有前进的动力,

一个人可以为自己的目标而倾尽全力,这就说明了目标很重要。在NBA的赛场上,每位球员都有一颗总冠军的心,他们都渴望胜利,渴望总冠军。正如NBA传奇巨星汤姆贾诺维奇所说的:“永远不要低估一颗总冠军的心。”总冠军是每位球员的的目标,是他们的梦想,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就是为什么NBA赛场上经常出现人仰马翻、头破血流的激烈场面,他们每球必争,纵使精疲力竭、遍体鳞伤,也要扞卫胜利!这是目标的强大,目标是如此重要!

然而,假如目标定得太过天方夜谭,效果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目标太荒谬了,只会是自己渐渐地失去信心,而太简单了,则毫无意义可言。要学会日积月累,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此,目标很重要。

还记得1984年东京国际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获得了冠军,从此在马拉松的领域上名声大震,一战成名。多年后,山田本一在自传中揭开了自己成功的秘密:“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中国人常说,日本人,韩国人具有超强的毅力,是“跑不死”的。其实不然,每个人都会有“弹尽粮绝”之时,他们之所以“跑不死”是因为目标,目标使他们坚持下来了。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标很重要,不要害怕希望实现后自己会陷入迷茫而从此一蹶不振,如果实现了一个,就在许下另一个更有挑战性的目标。生命从来不缺乏动力,只看你是否愿意去寻找。给自己一个目标,每天为了实现它而不断地分动!日积月累,梦想和目标不会再遥不可及了!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4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堂低效的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端午日》一文,要识记的是字词,理解这一层次是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欣赏主要是通过对赛龙舟这个场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来感受、体会端午节这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 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再如有教师教<<一面>>一文,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一面>>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经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的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吴伟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魁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勉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吴伟昌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214063)

文章录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8期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实验的铺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作为“教学设计”两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1.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素质要求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的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

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诸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更多的失误。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更多的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差生就出现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累积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随时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补救,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布鲁姆认为“评价是用来改进教学的”,可见目标与评价是相互蕴含的双方,达标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应推进和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金传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这种终极追求明显可以分为两个层极。一个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上位的角度讲,如何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是从下位的角度讲,学什么知识,长什么技能的问题。只有两个目标有机融合,这样的目标设置才是比较适宜的。同时,在目标设制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是否有一定的阶梯,好不好操作,是否便于实现的问题。这也是考验目标制定者的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还看到,对于学科局部目标的制定,也有一个范围与内涵。同时注意这些小目标的连动与系统。比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册书的教学目标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等等。范围不同,目标迥异。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这样的目标设制也是不合适的。至于在目标设定中,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当然是教学的必然选择。

最近因为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随机选取了08年至11年近3年以来,在语文学科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语文教学设计53篇,又从中选取了含有“教学目标”这一栏目的作品38篇,组织15位研究班的学员对其“教学目标”的理论性,科学性,学科性,技术性,等等诸方面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仅仅一例。仅仅占到总数的2.6%。而其存在的问题却是层出不穷。经过15位学员的共同研究,我们认为,这些教学目标存在以下十数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一定的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教育学原理严重不足。

我们这里所讲的教育学原理,比如说育的人原理,培养学生智能的原理,关注学生认知成长的原理,学生阶梯发展的原理等等。看得出来,教师的教育学原理修养是很不到位的。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9/10)中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细品语言;3.补白资料,体会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论段都是不足信的。“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既可理解为老师的教学行为,又可理解为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结果。不是学生能从心智上得到启发的一个结果,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况且,“疏通文意”不完全一定要依靠“注释”。靠学生自学,靠老师引导,靠学生研究等等,都可以完成。显然作者错解了教学的方向。而“细品语言”也不一定是“反复诵读”的必然。“细品语言”的内涵要大得多。至于“补白资料,体会情感”完全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教得好的教师,不用补白也能教得好。教得不好的教师,补了白,也是白补。甚至起反作用。从以上目标设计来看,老师似乎根本没有理解目标是什么,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比如可能有三维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设定避重就轻,大大浅化了教学的内容。

比如《扣点引线,步步推进——<风筝>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005),其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形成探究解读课文意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看起来,这篇教学设计很冠冕堂皇,三维目标,明明白白。但细细推究却发现,这样的目标百孔千疮。单从目标上看,对课文基础知识的建构几乎是没有的。比如课文的文体的认知,字词句的积累,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感知等等。而其深层的不足还在于,整体感知只是一个符号。不可能有具体的措施。而“整体感知”与“形成探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整体感知,完全可能只是一个粗浅的学习行为,而“形成探究”,本身却是一个内涵并不确立的空洞概念。这两个概念可能是很难叠加在一起的。至于“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明显属于杜撰的新概念,内容根本无从稽考。更谈不上可以评价的实际教学活动。而“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估计只能属于“天方夜谭”了。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其表现是教学目标设计流于表面,挖掘不深,不具体、没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能力,明显表现出“为目标而目标”“为教案而教案”“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显然对教学目标的意义认识不清。

比如,《背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04),其目标为:“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

这里的三个目标似乎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色。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自有其内容和思路的,本文作者这样写其教学的目标,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其第二条,“在情感分析中”,似乎作者要抓住的是本文的“情感”,这样抓未必不对,但显然又将全文的其他信息遗漏了。“尽可能”,则表现作者教学的“不自信”。至于“中年情结”是一种什么“情结”?是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可能没有人能说清楚。“人生感悟”是谁的“人生感悟”“感悟”什么样的“人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不仅是定位模糊,缺乏逻辑,连起码的学习方向都没有。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或者说即使完成,也是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任何本质的意义。

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本当然是课文。是课本,是教材,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我们在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大部分教师仅仅依凭课本,而不考虑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切实性,不考虑学情的实际需要,而仅仅依凭教参或者前人的结论。有的甚至游离于学科之外。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10/24)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演示课本剧体味讽谏的魅力。2.探究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3.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的三个目标都是有着明显的问题的。因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不依凭课本剧同样可以得到。而千百年来人们阅读这篇课文,并不是人人都要造课本剧才能得到其中的含蕴美。可见作者将课文教学的形式,当成了内容。虽然作者也考虑到了“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作者并不能明确这个原因是君君臣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篇课文提出的这个目标也等于空话。“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明显也有一个策略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上不了台面的问题。那就是邹忌并不能用直白的语言进谏齐王,而只有通过婉转的方式进行讽劝。可见封建君王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只是巧的是齐王还比较开明,才有这样的结果。而这种过于婉转的方式,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本文的根本性价值,现代性价值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可见作者对本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比较浅的。

又如《孔乙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002)的教学目标:“用丰子恺创作的《孔乙己》小说插图指导学生图文互读,„披画入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及内容,„披文入情‟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看似合理,其实避重就轻,不免有脱离语文教学真正内涵之嫌。

4、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思想教育痕迹过大,旧有的教学观影响太多,新观念尚未形成。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

文以载道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语文教学目标的政治化,思想化,却一直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个结。这个度的把握在很多教师那里并没有被处理得很好。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一直是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老问题。显然旧有的学生观有待突破,对学科教学的内涵有待深化。

比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8),其教学目标为:“1.体会作品的爱国主题。2.学习文章独特的构思,选材的典型性。”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完全政治化和口号化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这篇著名的作品的时候,不能从其极其艺术化的表达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政治化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篇著名的小说一百多年以来,成为世界各国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教学只能增加学生的抵触,而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的涵养。如果小说教学不能从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行为,语言;小弗郞士,镇上的人们等等的一举一动之中感悟出思想深处的爱国情怀,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显然就有帖标签的嫌疑。再者,这篇小说所包涵的普世化的教化意义,已经跨越了世界,而我们仅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标签来教,这样的教学必定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学生并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样的道理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5、概念理解不清楚,使用不当。尤其是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相当混乱,把握不当。造成教学观的混乱。

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5),其目标为:“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许多学术上的错误。很明显,这篇课文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而根本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因为课文被安排到“新闻”这个专栏之中,所以相当多的教师也把它当作“新闻”来教,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用新闻的方式来教学一篇优秀的语言学作品,就自然窄化了教学的内涵。这里的“阅读文本”看起来很威严,又是“文本”,又是“阅读”,很现代,可惜这样的东西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方式,而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能算作目标的。至于“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只不过中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在这样的叙事中,“能不能感悟”什么“神圣使命”什么“深刻内涵”全没有谱。

而“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这样的说法,不知从哪一家文艺批评的说法而来。用于教学,这样的语言明显是很不适用的。任何优秀的作品,不管它是什么文体,都离不开好的叙事,而好的叙事,既可能是新闻作品,也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这个目标等于白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用于目标教学,也无疑等于“模棱两可”。

再如,《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语文2009/02),其目标为:“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2、通过意象分析,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情感与价值: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又其“教学重点”为:“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其“教学难点”为:“体味本文所用意象的意蕴。”

初一看,好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掷地有声。但细加分析,却不能不发现,这样的目标设计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散文学习”八杆子打不着。明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只需要知道作者对北方的秋天和对南方的秋天是什么态度。对整个秋天持什么态度,作者究竟是喜欢北方的秋天来还是南方的秋天,究竟喜欢北京的秋天什么景象,有哪些值得玩味的语句,作者在这些语句里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就可以了。至于作者在目标里所写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文学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审美趣味”“意象分析”“„清‟、„静‟和„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再者,可能语言学批评也不会有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

6、目标的表述层次不清楚,先后不分,轻重不分,逻辑顺序不合理,交叉表述,表达混乱。照理说语文教师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我们所见的这些教学目标设计中,却处处可见逻辑素养不过关的情况。

再如:《百合花》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1)的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4.学习情节的巧合安排。”整个教学设计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就这篇小说而言,将莫明所以的“以小见大”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将小说所写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矮化了。而“以小见大”与“情节巧妙安排”显然也属于同一个范畴。

又如,《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手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在欠缺深入的考虑。

再如《风筝》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9)其知识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就算感知是合理的,理解浓浓的亲情也没有错。但是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似乎就可能有先后不分的嫌疑。毕竟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是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再者整体感知与词语理解完全也有可能是交叉进行的。

7、教学目标文字表述不精准,语意模糊,存在明显的语法或表达错误。

教师的语言过关也否,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文字中能很容易看到。这样的语句很不鲜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6):“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明显主宾不配,既没有主语,又缺少宾语。如果按祈使句算,也不能没有宾语。如《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9”:“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解读”“情感”其别扭的表达不容置疑。又如《汉家寨》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0):“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含义。”粗看很通顺,细究则发现本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汉家寨人(所坚持)„坚守‟的(具体)含义。”其语义的缺损十分明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品味……奇景……情感”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从某种角度讲,“品味”“情感”也是可通的,但是当它与“奇景”关联起来,则明显存在生拉硬拽的感觉。关键是文中的景,并不是真“奇”,而景之“奇”与“情”之“切”也不能简单的相勾边。其中必然还牵涉作者的更多“人世经历”,这才是传统的“知人论世”解读课文。

8、老师态度欠积极,重视不足,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不认真,文字过简,内涵缺失。

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信然。语文教师没有严格认真的科学的态度,那么他在处理他的一切教学行为时,就完全可能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师并不少。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往往只是基于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而不基于科学研究的角度,严谨求实。

以下几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自己不思考,抄袭他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生搬硬套教学目标。不深入教学的实际课文的内涵,浅尝即止。有的如《木兰诗》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_05),方案B,教学目标只有一句话:“以朗读为教学线索,多角度阅读欣赏诗歌。”这样的话除了应付差事,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解释。如此等等,都是不认真研究教学,不认真对待教学的表现。

应该说以上几种情况的严重性是不容否定的。分析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我们不能发现,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容我们小视的:

一是教师可能还是缺乏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内涵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以及缺乏对于“怎样教学才是效果最佳”的理解。由于对整个教育内涵的理解缺失,因而造成教书而没有自己的主张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最终的结果是写下来的教学目标空洞无物。

二是老师对于学科教学的内容把握不到位。“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该教哪些知识,该怎样实施教学的过程,哪一个阶段怎样教,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教成“知识”、“技能”“学理”“应用能力”全方面长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考虑。越是高明的老师,教的方式与方法都有很深的内涵。可惜我们从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中,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很少。

三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个教学主题方面向来缺乏训练。师范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法”空洞而玄虚。而老师的业务进修也讲得不那么深入,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深入。在老师的日常业务活动中,也缺乏专门的指导,加上教师自己也并非认真对待这一个特殊的项目,不以为然,积久成习,因而造成这样的状况。

四是少部分教师懒惰成性,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平时不学习,不钻研,不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自己研究提高结合起来,工作虚应故事,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年深月久,自然积非成是,遗害万方。

五、从以上情况,我们还看到,不排除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太差,各方面修养都不到位。有的连起码的语言文字表达孙过关的情况。即使他想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表达清楚,最后却是辞不达意。

那么怎样解决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的问题,更好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更好地表达教学目标,教师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价值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色,在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借鉴经典的表述方式

近三十年来,教学目标的陈述一直被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而且已经研究出相当的成果。其中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三种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即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简称为:行为式、认知式和表现式。

行为式的教学目标陈述是对学习者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所做的一种精确说明。即一是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二是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杰的观点,行动式教学目标具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认知式教学目标在陈述时,首先提出一个一般性目标,又称终点目标。该目标可以先用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来陈述,如懂得、理解、运用、掌握或欣赏等。然后,再陈述过渡目标,又称使能目标,即用来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过渡目标可以被看作是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达成终点目标所必须学会的特定行为,而终点目标关注的则是整个教学目标的结果。

表现式通常指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对学习结果的分类的方式。即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种种学习条件,方便于教学。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以派生出具体的教学事件来,以便告诉教师应注意做些什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加涅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有五个要素构成。即学业行为的情境,习得能力的类型,学业行为的对象,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与学业行为相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以上五项分别简称为情境、性能动词、对象、行为、限制,并用英文字母表现为S,V,0,A,C。其中加涅又选用9个不同的性能动词分别代表智力技能的五种形式和四类学习结果。

二、实事求是的表述方式

也就是在设定教学目标之时,不一定要依据什么标准或模式来进行表述。只是根据教师自己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理解来进行表述。如果这部分学习内容有着三项学习任务,则写三项。如果有着四项则写成四项。而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既紧扣课文内容,又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多少写多少,而且第一项内容都是具体可行。

三、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机械地、割裂地理解这“三维”目标,搞穿靴戴帽、牵强附会;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简单地量化、打分;更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目标,忽略其他目标,而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此,在具体日标落实中,寻找“三维”的整合点非常重要。《语文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语文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在习作方面,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在了实处。只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地实施,教学才能深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寻找“三维一体”目标的整合点正是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体现。

当然“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三维比例非常重要,不可机械理解或硬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建议尽最大可能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达成度。

四、不同维度的表述方式

鉴于教学目标在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分类层次或水平,因而,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不同领域的差异。

例如,“义教”六年制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教学目标为:“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该教学目标在陈述时,由于分类、分层不当,给人的感觉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可以改为:

认知目标:“1.知识: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2领会:说出新词的意思。3.应用: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分析:指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海滨美景的。5.综合:简要概括作者抓住了小城几处景物来写小城特点的。6.评价:评价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进行观察的写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家乡美,并激发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思想。

综合上述几个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可以看出,要想克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不足,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弄清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从横向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知识因素、听说读写的能力因素、思想情感的态度因素、方法技巧的策略因素等;从纵向来看,各个因素不是处在一个平面,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文字记忆的低级阅读、字面理解的简单阅读、意蕴挖掘的复杂阅读、评价鉴赏的高级阅读等不同的能力层级。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每种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区分,“煮一锅粥”,必然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模糊的语言必然使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过多地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的结果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可以观察、测量,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宜多加使用;“辨别、区分、分析、比较、概括”等虽然反映的是内心活动,但是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因而也是比较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语言当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和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或缺的。总之,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地将预期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表述出来。

初中语文三维目标表述原则的创新分析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5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指导和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 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千篇一律,照搬照抄教参,就是缺乏对学生学习实际能力的分析,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致使整个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堂低效的或无效的语文课.

那么如何进行阅读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呢?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从宏观上看,教师要能熟悉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初中阶段(七年级至九年级)总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初中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上承小学一至六年级,下至高中三年,只有教师心中清楚地认识到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独特的特点,如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才能符合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才不会过于肤浅或过于深奥,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从中观、微观的设计上看,教师要能了解教材中一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位置以及一篇课文在一个单元中的位置。我们现在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编写的,基本都是以主题为单元的编排体系。如果我们教师能明确每个单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同时整合每一个单元中所选的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注重分析每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所不同的、独特的侧重点、难点、能力点等。这样我们通过把每单元中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后来品味、赏析、感悟课文,不仅可以减去许多繁琐无效的分析,而且可以节省课时,提高教学的效率。

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是民俗风情,所写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有社戏、端午节、过年、中秋等,结合本单元在整个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单元目标可以确定为: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欣赏作品展现的优秀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明确了单元目标后,再整合本单元四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那么《端午日》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了解端午日的习俗,欣赏赛龙舟的精彩场面;培养联想、想像能力;学习讲述民俗。至于本文写作特点中的时间顺序、详略结合等手法,在本文中就不必作详细讲解。因为详略结合的写法在本单元上一篇课文《社戏》中已作讲解,如果再在本文中作详细分析就显得重复、累赘,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分析《端午日》一文时,就有充足的时间来欣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同时挖掘出文章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能讲述本地民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再如,本单元的《社戏》一文,根据单元目标的要求,对本文的教学目标就没有必要设计掌握小说三要素,对环境、情节、人物作一一重点分析。因为小说的知识要到九年级才作重点讲解。本文的落脚点还是应去关注民俗,通过领会小说中的优美的景物描写,去把握、体会人物形象。如果能明确好每篇课文教学目标、单元目标、初中语文阅读的总目标的特点,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时,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把握就会做到有的放矢,有所侧重,分析课文时也不需要面面俱到,或担心顾此失彼。课堂教学活动才能目标明确,才能高效、深入地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让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三)每堂课教学目标都做到明确、清晰.一堂课准备教给学生什么?这是我们教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堂课都要有每堂课的侧重点,都要侧重训练学生的某一方面的语文能力,按知识、技能、情感三大领域,我们把初中语文教学能力目标分为四个层次:识记、理解、运用、评析,这四个层次又分为10个具体目标:识记、了解、分析、概括、掌握、综合、创造、欣赏、鉴别、评论。我们教师在开展每一项教学活动时,心中都要清楚是为了实现哪个能力训练目标,这样实施教学活动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不至于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如《端午日》一文,要识记的是字词,理解这一层次是要分析、概括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欣赏主要是通过对赛龙舟这个场面描写的分析,让学生来感受、体会端午节这一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独特的乡土文化的魅力。 当然在设计能力目标时,也不需要每节课10个目标都要达成,也要针对课文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梯度。

再如有教师教<<一面>>一文,目标有这样一些:了解写作背景;学习本文记叙的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学习本文抓住特征的外貌描写;体会本文遣词造句的浓烈的感情色彩;学习选材典型、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学习叙议结合的方法,在记叙的基础上进行画龙点睛式议论的表现手法;认真体会作者思念和崇敬鲁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学习鲁迅的愿望.按大纲要求这篇课文是两课时,短短的两堂课,难道真能解决这么多问题,真能达成这么多目标?其实每一堂课,每篇课文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哪怕一堂课就只有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能动性,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一面>>一文,只要深入文本,透彻分析抓住外貌特征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同时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情感我觉得就够了.可以一堂课完成一个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朝着明晰的目标,充分展开自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增加思考的力度和思维的深度.

同时有的教师在落实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时,一篇并不长的课文都要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其实在一篇课文中三维目标都要得到落实是不可思议的,多元而繁复的教学目标也会浇灭学生思辨的热情、思维的火花,从而导致学生思考的缺位、思想的贫乏.

(四)注重学生差异,教学目标的设计能有一定的层次性.由于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不同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这样即可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学与教的水平.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潜心钻研、正确地解读文本,把握准确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有效设计,同时能构建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每堂课都真正有所"得",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将会更加精彩纷呈、扎实有效。

经过我们的调研分析,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们在阅读教学教学目标设计上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直接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1、目标要求过高或过低。这方面原因一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二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高估或低估了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目标要求过高,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目标内容茫然不知所措,加重学生思想负担,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目标要求过低,所教内容学生低年级已经理解并掌握,到了高年级教师还要不断训练要求,学生强打精神,磨来磨去,教学效益低下。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

2、教学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教学重点内容。对教材没有进行深挖吃透灵活组织,导致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要么面面俱到,突现不出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加上补充大量资料,显得过度臃肿,喧宾夺主,一堂课下来学生一头雾水,不知这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过多让教师在四十五分钟内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要么目标确立过低,课堂容量太小,一节课只抓一两段,密度小,效率低下,一节课学生没有学到多少实用的东西。

3、教学目标不能体现语文本体性。由此导致教学过程中只是热闹的解读文本内容,忽视了语文本体,将语文课上的像生物课、科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建筑课、数学课等等,就是不像语文课。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吴伟昌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l.A即Audience,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 “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即Behavior,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C即Condition,意为“条件”。它要表明学生的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时,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所谓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D即Degree,意为“程度”。即要明确上述行为的标准。它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例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证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这样就限定了教学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学生学习结果所要达到的程度。

运用行为性目标ABCD方法的表述,例如:“阅读《游褒禅山记》一文,学生能将文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议论的句子分类,至少有85%的句子分得正确。”一般说来,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素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等四个要素。当然,在日常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妨灵活掌握,有时可以省略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标准)。例如,学生(行为主体)本节课(行为条件)会认会写(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我们在撰写教学目标设计时,为了简便易行也可简化为“行为动词和表现程度”两个要素。如,“学会(行为动词》五个生字(表现程度)”。

二、生成性目标表述方法

生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如果说行为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之前预先设定的,那么生成性目标则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其最根本的特点是过程性。生成性目标不以事先预定的目标为中心,它着重考虑学生学习兴趣的变化、学习能力的形成等。它适合于过程与方法领域目标的表述。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魁力》这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为:通过对有关莲花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揭开莲文化的神秘面纱,养成探究事物的习惯和方法,养成筛选、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表意性目标表述方法

表意性目标指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中的个性化表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及其结果的个性化。表意性目标重视学生的内部感受性,适合于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领域目标的表述。

表意性目标的表述,不是规定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结果,而是强调学生在此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由于人的情感变化并不是通过几次教学活动便能立竿见影的,教师也很难预期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心理会出现什么变化。这种目标要求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例如,《荷风莲韵——莲文化的勉力》这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通过对莲文化的研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可见,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表述方法,一是要明确教学目标表述的学生角度,二是要理解教学目标表述的几个要素,三是要掌握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以期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定向功能,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上述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种表述方法各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如行为性目标具有具体化、精确化、可观察、可测量的特点,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只运用行为性目标也会带来一些弊端,因为简单的目标容易具体化,而高级目标如创造性思维、情感的变化等难以具体化。所以,只运用行为目标会导致教师只关注易于具体化的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而忽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目标。而生成性目标和表意性目标的运用,则可以使教学摆脱固定目标的束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三种表述方法的合理运用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客观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起着统领的作用。有了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才得以组织和调整,教学活动才得以合理安排和开展,学习结果才得以预测和分析,学习评价才有科学的依据。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新课程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养成学生的完整人格。只有这样,实现语文教学高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成为可能。

(吴伟昌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中心 214063)

文章录自: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8期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落实

一.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新课程实验的铺开和《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贯彻,作为“教学设计”两要素之一的“教学目标”在表述上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但是不论怎么变化,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为主要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言又必须以把握“形象”为突破口,因为语文尤其是小学语文是让形象说话、说理、创意的,尽管是实用文体但也多少带点文学味。所以“形象”在小学语文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要充分发挥“形象”这个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第一,处理好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与语言表现形式和整体形象性的关系。语文学科的工具和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意字、词、句、篇等知识内容的传授,还要重视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知识、能力、德育几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把语文训练完全技术化,只注重语言形式技巧,脱离语言学习的环境是违背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规律的。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以其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透过形象去把握“知“和“情”,另一方面使学生进入与形象相关联系的情境中,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第二,处理好语言表现形式的模糊性与目标训练综合性的关系。模糊性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人笔下有不同的表述,正如欧阳修所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因此,即使是同一首诗也可在学生眼前浮现出一幅幅不尽相同的图画。祖国语言的丰富性,为学生的思维拓宽了纵横驰骋的空间,但也给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和语言感知能力,才能在祖国浩瀚的语言海洋中畅游。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语文训练的综合性,听说读写互相渗透,要紧扣“大纲”,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出明确具体、可测可评的目标。既要有认知目标,按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识记”、“理解”、“运用”三种能级水平;又要有情感目标,按内化的过程,体现出“接受”、“体验”、“态度”三种能级水平;还要有动技目标,按从简单到复杂的训练顺序,体现出“正确“、“连贯”、“熟练”三种能级水平。 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落实

1.依据目标,选择教法和学法,变多余的分析为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素质要求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只有采取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读、讲、议、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必须在每课的教学中体现、运用。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加重要。”“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我们不但应对学生进行各项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消化和吸收。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分配好40分钟,尽量压缩的提问、抄写、训导时间,加大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比重和密度,这是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从教学实践中来看,听和读着重于理解能力的训练,说和写重在表达能力的训练,理解和表达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往往“读”又是着力点,通过“读”可以培养学生对“言语的敏感”,“如水到口,冷暖自知”。(郭沫若语)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文章的妙处尽在文章里,而不在教者的口头上。凡是要求侧重熟读的篇目,应该指导学生读得琅琅上口,字字清晰,语调抑扬,使静态的书面语言“活化”起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鲜明的表象,从而内化为内部言语,为转化为书面语言和口语作积累;凡是要求背诵的段落应该人人过关,并且立足于课内完成;凡是要求复述的篇目,应该按不同的要求复述,为学生创造语言转化的机会,既能积累语言,又能运用语言;凡是要求练习的篇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出各种口头或书面的语言练习,并在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小学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小学中年级应侧重于句群和段的训练,小学高年级段的训练和短文的谋篇训练并重。总之教学中

让学生多读、多想、多说、多写,把语形式和语言内容和谐地统一起来,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掌握反馈信息,进行矫正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教学信息,尤其是反馈信息,对教师来说,可以掌握目标达成的现状和差距,从而通过调控不断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调整教学的疏密和速度;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以强化追求目标的意识,发展智力,尤其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目标教学理论认为,差生的出现大多数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失误和累积造成的。诸如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如果这些方面的失误没有及时诊断出来,没有及时进行矫正,就会成为学习新内容的障碍,继而就会出现更大和更多的失误。原有的失误和新失误累积起来,就形成了学习新内容时更大和更多的障碍。如此恶性循环,到了再也不能学习新内容的阶段,差生就出现了。既然差生是由于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累积而形成的,那么根本的措施在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要随时通过诊断性的测试和形成性测试,给予及时的必要的补救,使他们顺利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布鲁姆认为“评价是用来改进教学的”,可见目标与评价是相互蕴含的双方,达标评价不仅是教学效果的价值判断,而且还应推进和改进教学。

语文教学历来反馈较慢,学生累积误差较大。由于缺少反馈,课堂教学是否达标无法了解。因此,教师对反馈的信息应作及时处理,特别是对关键性的错误不能轻易放过,对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应予以提倡或表扬。我们语文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使学生以成功后的欢乐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当前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金传富,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活动的终极追求。这种终极追求明显可以分为两个层极。一个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即从上位的角度讲,如何育人,育什么人的问题。一个是从下位的角度讲,学什么知识,长什么技能的问题。只有两个目标有机融合,这样的目标设置才是比较适宜的。同时,在目标设制的过程中,还要兼顾是否有一定的阶梯,好不好操作,是否便于实现的问题。这也是考验目标制定者的学科素养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还看到,对于学科局部目标的制定,也有一个范围与内涵。同时注意这些小目标的连动与系统。比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一册书的教学目标或者一个学期的教学目标,一所学校的办学指导下的教学目标等等。范围不同,目标迥异。大而化之,笼而统之,这样的目标设制也是不合适的。至于在目标设定中,用合适的语言将教学目标表述清楚,当然是教学的必然选择。

最近因为教师培训课程教学的需要,我们随机选取了08年至11年近3年以来,在语文学科专业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语文教学设计53篇,又从中选取了含有“教学目标”这一栏目的作品38篇,组织15位研究班的学员对其“教学目标”的理论性,科学性,学科性,技术性,等等诸方面进行了分解。结果发现,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仅仅一例。仅仅占到总数的2.6%。而其存在的问题却是层出不穷。经过15位学员的共同研究,我们认为,这些教学目标存在以下十数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没有体现一定的教育学原理,教学目标中蕴含的教育学原理严重不足。

我们这里所讲的教育学原理,比如说育的人原理,培养学生智能的原理,关注学生认知成长的原理,学生阶梯发展的原理等等。看得出来,教师的教育学原理修养是很不到位的。

比如《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09/10)中的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2.反复诵读,细品语言;3.补白资料,体会情感。”这里的每一个论段都是不足信的。“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既可理解为老师的教学行为,又可理解为老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手段,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根本结果。不是学生能从心智上得到启发的一个结果,明显具有不确定性。况且,“疏通文意”不完全一定要依靠“注释”。靠学生自学,靠老师引导,靠学生研究等等,都可以完成。显然作者错解了教学的方向。而“细品语言”也不一定是“反复诵读”的必然。“细品语言”的内涵要大得多。至于“补白资料,体会情感”完全也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事。教得好的教师,不用补白也能教得好。教得不好的教师,补了白,也是白补。甚至起反作用。从以上目标设计来看,老师似乎根本没有理解目标是什么,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

2、对新课程标准的内涵理解不透。什么是新课标,新课标的内涵是什么,怎样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这些内涵,似乎只有新课标的形式,而没有新课标的内涵。比如可能有三维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设定避重就轻,大大浅化了教学的内容。

比如《扣点引线,步步推进——<风筝>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005),其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形成探究解读课文意蕴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

看起来,这篇教学设计很冠冕堂皇,三维目标,明明白白。但细细推究却发现,这样的目标百孔千疮。单从目标上看,对课文基础知识的建构几乎是没有的。比如课文的文体的认知,字词句的积累,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的感知等等。而其深层的不足还在于,整体感知只是一个符号。不可能有具体的措施。而“整体感知”与“形成探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整体感知,完全可能只是一个粗浅的学习行为,而“形成探究”,本身却是一个内涵并不确立的空洞概念。这两个概念可能是很难叠加在一起的。至于“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明显属于杜撰的新概念,内容根本无从稽考。更谈不上可以评价的实际教学活动。而“尽力保持纯真美好的天性”估计只能属于“天方夜谭”了。

3、在我们所选的教学目标设定中,我们所看到的作品,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可操作性差。

其表现是教学目标设计流于表面,挖掘不深,不具体、没有明确的教学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而且目标设定脱离学生实际能力,明显表现出“为目标而目标”“为教案而教案”“为教学而教学”的现象,显然对教学目标的意义认识不清。

比如,《背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04),其目标为:“1.学习文章基本内容及写作思路。2.通过言语篇章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文中深含的情感。3.在情感分析中,尽可能地体味文章包含的父爱、中年情结和人生感悟等多重主题。”

这里的三个目标似乎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色。因为每一篇文章都是自有其内容和思路的,本文作者这样写其教学的目标,明显是游离于本课教学之外。其第二条,“在情感分析中”,似乎作者要抓住的是本文的“情感”,这样抓未必不对,但显然又将全文的其他信息遗漏了。“尽可能”,则表现作者教学的“不自信”。至于“中年情结”是一种什么“情结”?是不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心,可能没有人能说清楚。“人生感悟”是谁的“人生感悟”“感悟”什么样的“人生”?完全是一笔糊涂帐。不仅是定位模糊,缺乏逻辑,连起码的学习方向都没有。这样的目标,可以说,在教学中是根本不可能完成,或者说即使完成,也是拆东墙补西墙,没有任何本质的意义。

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本当然是课文。是课本,是教材,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我们在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大部分教师仅仅依凭课本,而不考虑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教学内容的切实性,不考虑学情的实际需要,而仅仅依凭教参或者前人的结论。有的甚至游离于学科之外。

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设计(中学语文2010/24)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演示课本剧体味讽谏的魅力。2.探究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3.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的三个目标都是有着明显的问题的。因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谏艺术,不依凭课本剧同样可以得到。而千百年来人们阅读这篇课文,并不是人人都要造课本剧才能得到其中的含蕴美。可见作者将课文教学的形式,当成了内容。虽然作者也考虑到了“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这个重要的主题,如果作者并不能明确这个原因是君君臣臣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这篇课文提出的这个目标也等于空话。“学习运用邹忌的讽谏艺术”这里明显也有一个策略的问题。而且是中国人上不了台面的问题。那就是邹忌并不能用直白的语言进谏齐王,而只有通过婉转的方式进行讽劝。可见封建君王的势力还是很强大的。只是巧的是齐王还比较开明,才有这样的结果。而这种过于婉转的方式,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主题。如果不能从世界观、价值观方面启发引导学生,那么,本文的根本性价值,现代性价值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来。可见作者对本文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比较浅的。

又如《孔乙己》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1002)的教学目标:“用丰子恺创作的《孔乙己》小说插图指导学生图文互读,„披画入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及内容,„披文入情‟分析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进而深层次理解小说主题。”看似合理,其实避重就轻,不免有脱离语文教学真正内涵之嫌。

4、情感目标过于政治化,思想教育痕迹过大,旧有的教学观影响太多,新观念尚未形成。将语文本身的内涵窄化了。

文以载道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本身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语文教学目标的政治化,思想化,却一直是中国语文教学的一个结。这个度的把握在很多教师那里并没有被处理得很好。过于政治化和品德教育,一直是当前中国语文教学的需要解决的一个老问题。显然旧有的学生观有待突破,对学科教学的内涵有待深化。

比如《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8),其教学目标为:“1.体会作品的爱国主题。2.学习文章独特的构思,选材的典型性。”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完全政治化和口号化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这篇著名的作品的时候,不能从其极其艺术化的表达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政治化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篇著名的小说一百多年以来,成为世界各国的经典课文,“爱国主义”当然是它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是空洞的教学只能增加学生的抵触,而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的涵养。如果小说教学不能从主人公韩麦尔先生的行为,语言;小弗郞士,镇上的人们等等的一举一动之中感悟出思想深处的爱国情怀,那么这个教学目标显然就有帖标签的嫌疑。再者,这篇小说所包涵的普世化的教化意义,已经跨越了世界,而我们仅仅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标签来教,这样的教学必定不受学生的欢迎,而且学生并不可能有更多的收获。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样的道理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5、概念理解不清楚,使用不当。尤其是语文教学概念的内涵相当混乱,把握不当。造成教学观的混乱。

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5),其目标为:“1.阅读文本,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2.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3.认清纳粹反人类的罪恶,反思人性,告诫世人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希望悲剧不要重演。”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有许多学术上的错误。很明显,这篇课文仅仅是一个新闻记者写的一篇随笔,而根本不是什么新闻,但是因为课文被安排到“新闻”这个专栏之中,所以相当多的教师也把它当作“新闻”来教,以讹传讹。这样一来,用新闻的方式来教学一篇优秀的语言学作品,就自然窄化了教学的内涵。这里的“阅读文本”看起来很威严,又是“文本”,又是“阅读”,很现代,可惜这样的东西仅仅是解决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或者方式,而并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不能算作目标的。至于“感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作为新闻记者的神圣使命感,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深刻内涵。”只不过中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因为在这样的叙事中,“能不能感悟”什么“神圣使命”什么“深刻内涵”全没有谱。

而“学习作者巧妙地将文学叙事融入新闻写作中,客观的事实叙述投射主观情感的新闻写作方法”这样的说法,不知从哪一家文艺批评的说法而来。用于教学,这样的语言明显是很不适用的。任何优秀的作品,不管它是什么文体,都离不开好的叙事,而好的叙事,既可能是新闻作品,也可能是好的文学作品。这个目标等于白说。“希望悲剧不要重演”用于目标教学,也无疑等于“模棱两可”。

再如,《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语文2009/02),其目标为:“知识与能力: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2、通过意象分析,体会作者笔下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特点。情感与价值:体悟郁达夫的爱国情怀。”又其“教学重点”为:“了解„芦花‟、„杨柳‟、„秋月‟、„钟声‟、„秋蝉‟、„秋风‟和„秋雨‟等意象的意蕴。其“教学难点”为:“体味本文所用意象的意蕴。”

初一看,好像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掷地有声。但细加分析,却不能不发现,这样的目标设计与学生的“语文学习”“散文学习”八杆子打不着。明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就这篇课文而言,只需要知道作者对北方的秋天和对南方的秋天是什么态度。对整个秋天持什么态度,作者究竟是喜欢北方的秋天来还是南方的秋天,究竟喜欢北京的秋天什么景象,有哪些值得玩味的语句,作者在这些语句里想表达什么样的意思,就可以了。至于作者在目标里所写的“以情驭景、情景交融”“艺术风格”“文学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审美趣味”“意象分析”“„清‟、„静‟和„悲凉‟”“爱国情怀。”“意象的意蕴”等等,这些是典型的文学批评的语言,而不是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实现的目标。再者,可能语言学批评也不会有这么多不着边际的空洞术语。

6、目标的表述层次不清楚,先后不分,轻重不分,逻辑顺序不合理,交叉表述,表达混乱。照理说语文教师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我们所见的这些教学目标设计中,却处处可见逻辑素养不过关的情况。

再如:《百合花》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9/01)的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2.学会用心理活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3.能够明确文章的主题。4.学习情节的巧合安排。”整个教学设计给人一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就这篇小说而言,将莫明所以的“以小见大”放在首要一条,显然是不合理的。将小说所写的人物的精神世界完全矮化了。而“以小见大”与“情节巧妙安排”显然也属于同一个范畴。

又如,《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如果不考虑知识积累的因素,光说写作手法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就中学生而言,将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放在首要位置进行教学,这样的目标设计在欠缺深入的考虑。

再如《风筝》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29)其知识目标为:“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浓浓的亲情。2.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就算感知是合理的,理解浓浓的亲情也没有错。但是放在“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似乎就可能有先后不分的嫌疑。毕竟从局部理解到整体理解是人们思维的一般模式。再者整体感知与词语理解完全也有可能是交叉进行的。

7、教学目标文字表述不精准,语意模糊,存在明显的语法或表达错误。

教师的语言过关也否,我们从教学设计的文字中能很容易看到。这样的语句很不鲜见。《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6):“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明显主宾不配,既没有主语,又缺少宾语。如果按祈使句算,也不能没有宾语。如《归园田居》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9”:“积累基础知识和解读诗歌内容与情感”“解读”“情感”其别扭的表达不容置疑。又如《汉家寨》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_20):“明白汉家寨人„坚守‟的含义。”粗看很通顺,细究则发现本句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明白汉家寨人(所坚持)„坚守‟的(具体)含义。”其语义的缺损十分明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4)“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扫除语言障碍”和“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不是关联的一个行为;“通过想象”“品味……奇景……情感”也存在明显的语意不相关。从某种角度讲,“品味”“情感”也是可通的,但是当它与“奇景”关联起来,则明显存在生拉硬拽的感觉。关键是文中的景,并不是真“奇”,而景之“奇”与“情”之“切”也不能简单的相勾边。其中必然还牵涉作者的更多“人世经历”,这才是传统的“知人论世”解读课文。

8、老师态度欠积极,重视不足,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活动不认真,文字过简,内涵缺失。

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信然。语文教师没有严格认真的科学的态度,那么他在处理他的一切教学行为时,就完全可能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师并不少。在我们所掌握的材料中,我们看到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往往只是基于工作的一般性要求,而不基于科学研究的角度,严谨求实。

以下几种情况都是存在的,比如自己不思考,抄袭他人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不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生搬硬套教学目标。不深入教学的实际课文的内涵,浅尝即止。有的如《木兰诗》教学设计(中学语文教学2009_05),方案B,教学目标只有一句话:“以朗读为教学线索,多角度阅读欣赏诗歌。”这样的话除了应付差事,我们找不到更好的解释。如此等等,都是不认真研究教学,不认真对待教学的表现。

应该说以上几种情况的严重性是不容否定的。分析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我们不能发现,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容我们小视的:

一是教师可能还是缺乏对于“教育是什么”的内涵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以及缺乏对于“怎样教学才是效果最佳”的理解。由于对整个教育内涵的理解缺失,因而造成教书而没有自己的主张的结果。很多情况下人云亦云,照搬照抄。最终的结果是写下来的教学目标空洞无物。

二是老师对于学科教学的内容把握不到位。“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该教哪些知识,该怎样实施教学的过程,哪一个阶段怎样教,什么样的学生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教成“知识”、“技能”“学理”“应用能力”全方面长进的学生,都有不同的考虑。越是高明的老师,教的方式与方法都有很深的内涵。可惜我们从以上教学目标设计中,看到,老师们在这方面的思考很少。

三是一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个教学主题方面向来缺乏训练。师范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法”空洞而玄虚。而老师的业务进修也讲得不那么深入,甚至根本没有机会深入。在老师的日常业务活动中,也缺乏专门的指导,加上教师自己也并非认真对待这一个特殊的项目,不以为然,积久成习,因而造成这样的状况。

四是少部分教师懒惰成性,既不读书,也不思考,平时不学习,不钻研,不将日常的教学活动与自己研究提高结合起来,工作虚应故事,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年深月久,自然积非成是,遗害万方。

五、从以上情况,我们还看到,不排除有的教师本身素质太差,各方面修养都不到位。有的连起码的语言文字表达孙过关的情况。即使他想将自己的教学目标表达清楚,最后却是辞不达意。

那么怎样解决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不科学的问题,更好地表述教学目标呢?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更好地表达教学目标,教师必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教育价值观,依据语文学科的特色,在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具体在操作过程中,可有以下几种表述方式:

一、借鉴经典的表述方式

近三十年来,教学目标的陈述一直被西方教育心理学作为重要课题来研究。而且已经研究出相当的成果。其中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三种陈述教学目标的理论与技术,即行为目标陈述法、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简称为:行为式、认知式和表现式。

行为式的教学目标陈述是对学习者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所做的一种精确说明。即一是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或会说什么),二是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是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的标准。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杰的观点,行动式教学目标具备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本身、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

认知式教学目标在陈述时,首先提出一个一般性目标,又称终点目标。该目标可以先用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来陈述,如懂得、理解、运用、掌握或欣赏等。然后,再陈述过渡目标,又称使能目标,即用来提供证明学习者满足目标要求的具体行为。过渡目标可以被看作是终点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学习者达成终点目标所必须学会的特定行为,而终点目标关注的则是整个教学目标的结果。

表现式通常指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对教学目标的分类的模式。实际上就是在教学目标中对学习结果的分类的方式。即把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标来进行处理。这样,有利于确定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种种学习条件,方便于教学。而且从学习条件中还可以派生出具体的教学事件来,以便告诉教师应注意做些什么。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为达到教学目标铺平道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加涅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有五个要素构成。即学业行为的情境,习得能力的类型,学业行为的对象,运用习得能力的具体行为,与学业行为相关的工具、条件或限制。以上五项分别简称为情境、性能动词、对象、行为、限制,并用英文字母表现为S,V,0,A,C。其中加涅又选用9个不同的性能动词分别代表智力技能的五种形式和四类学习结果。

二、实事求是的表述方式

也就是在设定教学目标之时,不一定要依据什么标准或模式来进行表述。只是根据教师自己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合理理解来进行表述。如果这部分学习内容有着三项学习任务,则写三项。如果有着四项则写成四项。而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实打实的,既紧扣课文内容,又紧扣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多少写多少,而且第一项内容都是具体可行。

三、三维目标的表述方式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既不能机械地、割裂地理解这“三维”目标,搞穿靴戴帽、牵强附会;也不能把所有的目标都简单地量化、打分;更不能只看到知识、技能目标,忽略其他目标,而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因此,在具体日标落实中,寻找“三维”的整合点非常重要。《语文标准》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结合到语文听、说、读、写的各个方面。在习作方面,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在了实处。只有将“三维”目标整合地实施,教学才能深人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唤起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才能呈现出生动活泼、主动的“生命状态”。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寻找“三维一体”目标的整合点正是教师充分挖掘各种课程资源、灵活机智地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体现。

当然“三维”目标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中,其结构、主次、实现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在知识性较强的学科中,它常常以一种隐性状态出现,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运用之中,而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它便是显性的、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根据学科特点确立三维比例非常重要,不可机械理解或硬性要求。

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建议尽最大可能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提高“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达成度。

四、不同维度的表述方式

鉴于教学目标在认知、情感、动作领域方面各有其不同的分类层次或水平,因而,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就要考虑不同领域的差异。

例如,“义教”六年制语文第七册《海滨小城》一课,教学目标为:“1.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2.学习作者观察景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该教学目标在陈述时,由于分类、分层不当,给人的感觉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可以改为:

认知目标:“1.知识: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2领会:说出新词的意思。3.应用:会用“每逢”“甚至”造句。4.分析:指出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海滨美景的。5.综合:简要概括作者抓住了小城几处景物来写小城特点的。6.评价:评价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进行观察的写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家乡美,并激发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思想。

综合上述几个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可以看出,要想克服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不足,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教师要在教学目标中反映出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将会有怎样的变化: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弄清内在能力、情感态度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力求通过描述行为的变化来反映心理的变化,使教学目标既不会抽象笼统,又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第二,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分类分层表述。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独立的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形成一个立体网络。从横向来看,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知识因素、听说读写的能力因素、思想情感的态度因素、方法技巧的策略因素等;从纵向来看,各个因素不是处在一个平面,而是有高低之分,共同构成了有诸多层级的“宝塔”。例如,阅读能力就有文字记忆的低级阅读、字面理解的简单阅读、意蕴挖掘的复杂阅读、评价鉴赏的高级阅读等不同的能力层级。教学目标只有将课文中的不同因素、每种因素的不同层级反映出来,才能给人以泾渭分明、脉络清晰之感;如果不加区分,“煮一锅粥”,必然是眉目不分、一团乱麻。

第三,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应该明确具体。模糊的语言必然使表达的内容模糊不清。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中,过多地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要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词语。“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划分、使用”等行为动词对学习的结果则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性强,可以观察、测量,在语文教学目标中宜多加使用;“辨别、区分、分析、比较、概括”等虽然反映的是内心活动,但是有相对应的外显行为,因而也是比较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语言当然要简洁精练,但是,必要的限制性词语不可随便省略。例如:对行为方式、活动条件、学习程度和数量等方面作出严格规定所需要的词语是不可或缺的。总之,在语文教学目标中,要力求全面、准确、具体地将预期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结果表述出来。

初中语文三维目标表述原则的创新分析

一、三维目标设计的理论依据和语文学习目标设计的原则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初中生当前教学目标范文第6篇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李作芳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在小学高年段学习少量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类文章时,常常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读不懂,不感兴趣;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这其实主要是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缺乏正确理解的结果,由于在教学目标上认识模糊,甚至误解,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就出现了偏差。那么,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有效的方法?教学中需要注意些什么?笔者最近观摩了长春版五年级《舍生取义》、人教版六年级《矛与盾》两节课,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下面是教师执教五年级《舍生取义》一课时的三个教学片断。

【片断一】——说说含有“义”字的成语

师:(板书“义”字)同学们能说出含有“义”字的哪些成语?

生:义正辞严、大义凛然、义不容辞。

生:忠肝义胆、见利忘义、义薄云天。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在黑板上)

生:大义灭亲、义无反顾。

(教师在“大义凛然”“忠肝义胆”两个词语前加上“▲”)

师:看到这两个加“▲”的词语,你们想到了谁?

生:我想到了文天祥。

生:我想到了岳飞和于谦。

师:在这两个词语中,哪个字的分量最重?

生:“义”字。

师:是啊,因为“义”,所以“不容辞”;因为“义”,所以“无反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题目中含有“义”字的文章。(板书:舍生取义)

师:(出示全文)同学们读过哪些文言文?

„„

【片断二】——探讨语气词的用法

师:读完全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句子后有很多“也”字。

师:这是语气词,请你们画出“也”字。还有哪些语气词?

生:还有两个“者也”。

师:(出示句子)读一读,比较这两句的语气和读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

师:“得兼”就是“兼得”,是倒装句。 „„

【片断三】——拓展:“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

(教学即将结束)

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追随孟子先贤!请看——(出示)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师:对于谭嗣同来说,他所追求的“义”是什么?

生:„„

师:(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你们还知道哪些诗句?

„„

从以上片断

一、片断三可以看出,教师在五年级《舍生取义》的教学中,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对“义”字的内涵进行研究,并于课末进行拓展,力图突出文本的主旨,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从片断二则看到,教师注重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讲解。我以为,这些都远远超过了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要求。 请看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小学阶段呢?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讲到:“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这两天我重新观看了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矛与盾》一课,并将《矛与盾》和《舍生取义》两节课例在目标定位、方法选择上进行了对比研究。我认为,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1.通过文言文学习,了解古代的灿烂文化,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激发阅读文言文的兴趣;2.在文言文学习中,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3.在文言文学习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具体来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流利,读熟。读通,即语句通畅。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语气、重音、节奏,学会断句。读懂,即了解文意。这里谈的是“了解”而非“理解”,二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读流利,即读出情趣,读出文言文的味道。读熟,即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一句话,小学文言文教学,应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1.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让学生融入古文,爱上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文言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同样离不开文字创造的具体情境。在武汉市唐家墩小学夏琦云老师执教的《矛与盾》教学中,教师创设生动有趣的古文学习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其一,形象生动的导入设计。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课件播放了一曲浑厚悠扬的古筝乐曲,随之在学生眼前展开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把学生一下子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两千多年前的集市中;教师顺势设置悬念:“看,街上好热闹啊!赶集的人来来往往可真多!街边的一块空地上拥着一群人,他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古代文化特有的魅力,教师设计的教学问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打动了学生的心扉,拉近了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

其二,韵味十足的朗读示范。“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听我读,好吗?”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之后,教师进行了韵味十足的示范朗读。美妙的古典音乐,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诵读,一下子使学生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朗读起来。

其三,身临其境的模拟表演。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模拟古代集市,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表演。“假如你就是那鬻盾的商人,为了卖出自己的盾,你会怎样誉盾呢?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自己吆喝吆喝。”“假如你就在现场,听到商人先誉盾接着又誉矛,你会怎样说?”„„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在教师创设的逼真的情境中,孩子们入情入境地表演、诵读。它让文言文由陌生变得熟悉,由晦涩变得易懂,由遥远变得亲近。学生的表演读微妙微肖,课堂情意融融。

其四,真实贴切的文言评价。教学中,教师仿佛也是现场的一位见证人,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的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尔等真会誉矛也!”“善哉!你亦如此!”教师尽可能多地使用精炼的文学语言,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的感染与熏陶,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带给孩子们一份走进古典文学的惊喜!

2.字正腔圆,多效并举,落实“读”字,使学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先求读熟,再求读懂。“读”是“悟”的基础,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矛与盾》一课教学中,教师以“读”为主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引导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直至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①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通,语句通畅。文言文中有许多生僻字、多音多义词,又间有通假字,文言文教学首先就要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揭示课题后,教师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其次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了解学生的朗读基础,并引导其他学生围绕“是否读准字音”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考虑到文言文朗读在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具有特殊性,教师紧接着进行了示范朗读,一方面有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中注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气和节奏,并在书上做上记号,促使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在教师示范朗读之后学生同桌再次进行朗读练习。这四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都是在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过自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在一遍一遍的朗读中,学生读准了难读的生字,读通了拗口的长句子,逐步感受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节奏等方面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了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②指点方法引导学生读懂,了解文意。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不要求深入的理解,更不需要挖掘文本的内涵。像本文片断一与片断三所示,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挖掘太多,钻研太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恐惧心理,不利于文言文阅读。《矛与盾》一课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朗读”与“感悟”的“度”。教师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去钻研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而是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反复默读、朗读课文,辅之以恰当的方法点拨,使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

一是在自主阅读时指点文言文阅读的好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教师巡视其间,发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如“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图文对照读”等阅读方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还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迅速、熟练地把握课文的整体,读懂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意思,扫清了阅读中的思维障碍,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画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就是一个局部精心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教学,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白话文及相应的情境,为今后大量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巧用有针对性的评价语言指导“读懂”。学生读“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一句时,声音细小,显得胆量不足,教师风趣地调侃道:“精明的商人啦!这样吆喝,你的矛卖得出去吗?”学生再读“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一句时,很自然地联想到“誉矛”人张扬、夸耀、吹嘘的的心理,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商人“言过其实”的表现。 ③多种情境引导学生读流利,读出情趣。角色迁移、模拟表演等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教师积极创设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旨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情趣。在指导朗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等语句时,将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位鬻盾誉矛的商人,该怎样吆喝叫卖;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等语句时,教师不仅充分借助文中插图,还多次创造性地编加插图,鼓励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问这句话时的语气、节奏,设想自己就是那个鬻盾、誉矛的商人„„于是,白发苍苍的老者、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活泼俊俏的小姑娘,一脸稚气的孩子,精明的商人等纷纷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

④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读熟,熟读成诵。文言文比现代白话文更讲究韵律,带有明显的声韵美,读起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非常优美的韵律享受,学生也愿意读、喜欢读、喜欢背。再加上文言文精炼的语言,特殊的表达方式,若引导学生背诵,对于积累语言、接受文化熏陶都大有裨益。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读好每一句之后,教师采取多种途径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案例】——引导学生熟读成诵

师:在反复朗读中,咱们不仅把这则寓言不仅读通了,读懂了,还明白了其中蕴含的一些道理。你们真棒!学古文就是需要反复的读,反复的品味,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大家一起读吧。

生:(自由朗读全文)

„„

师:下面我们来随着音乐分角色读,看谁读得惟妙惟肖!

生:(根据不同的角色读得绘声绘色)

„„

师:学习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让我们把这篇有趣的文言文珍藏在自己的语言仓库里。不会背的地方可以看看书,会背的地方我们尽量背。

„„

师:文言文中的人物栩栩如生,文言文中的道理耐人寻味。回家后,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则寓言,回味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你可以和你周围的小伙伴或者家长一起读一读,背一背,讲一讲,演一演。

„„

任何一种单一的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对某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教师深谙此道。上述教学片断,是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懂后的安排。“自由读全文”、“配乐分角色读”、“背诵”、“表演读”这四次诵读途径各异,要求不一,形式灵活。在反复的诵读中,文言文的语言文字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语言,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坚持“趣为先导,读为主轴”,切实把握教学的目标与策略。

上一篇: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范文下一篇:初中生入学教育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