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

2024-03-05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不知不觉,我到〃〃〃〃局工作已经半年了。半年来,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在科长的悉心指导下,以及各位同事帮助下,我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我们以前不曾接触过有关煤矿监测监控的工作,所以刚到单位时感到工作比较吃力,许多专业术语都没听过,更不用提熟练应用了,因此我们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扩充知识。半年来,虽然在学习工作上都有一定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就半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不妥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主要工作

(一)主动学习,认真对待各种专业培训

六月份,被单位顺利录取后,我们认真参加了单位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各种锻炼项目。在〃〃〃的组织下我们认真完成军训的各种项目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新进成员之间相互有了了解;接着又到国棉一厂实习劳动,亲身体验在生产一线上的工人们的辛苦,并且真正认识到坚守岗位的重要性;然后又学习了咸阳市干部礼仪手册,使我们在接人待物方面更加熟练。经过十几天的培训后,我们赴〃〃〃〃进行实地学习,跟着煤矿监控中心的专业人员学习相关知识,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了关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内容。

1 与监控中心全体成员在省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由省煤炭局组织的煤矿监测监控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我们认真学习,不懂就问,并能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最终圆满的完成了专业培训任务,取得了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书,达到了持证上岗的要求。还能积极参加局里组织的各种业务培训,力求早日融会贯通。

认真学习上级下发的各类文件精神、领导讲话以及煤炭报上的各种新闻报道和行业的经验教训,做好会议笔记,会后认真讨论。平时准时上下班,认真做好交接班工作,对上班期间出现的各种情况详细记录并能积极与问题单位联系,虽然我们是一个成立不久的科室,很多时候都不被基层单位理解,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了解情况,排查问题,时刻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平时注意保持工作环境卫生,及时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予的任务。

在做好监控工作的同时,不断学习煤矿安全的相关知识,阅读相关书籍。先后学习了《煤矿安全规程》、《煤矿防治水知识》、《矿井瓦斯防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分别完成了煤矿各类传感器的数量类别的统计、各种传感器的上下限范围查询表等。

(二)热情参与,积极配合全局各项工作

2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配合其它科室做好工作。半年来,我们配合秘书科做好局领导办公室的搬迁打扫工作以及为迎接上级检查的资料准备工作;配合安监科做好各种培训的接待服务工作,得到领导及煤矿参与培训人员的好评;配合秘书科、监察室在市中心广场开展了政风行风测评集中宣传活动, 积极宣传煤炭安全生产、开发建设、经营运销法律法规、服务措施等,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氛围,促进了依法行政、勤政廉政,为群众办好事、服好务,全面提升了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的形象;配合市矿山救护中队参加了市政府《突发事件应对法》集中宣传活动,紧密结合煤炭行业安全监管特点,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制度,着重对煤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及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等重要内容进行了广泛宣传,使煤矿应急救援及相关安全知识更加深入人心。

按照市上的统一安排,我局从10月11日开始,在市区人民路路段开展了为期10天的“纠陋习创国卫共建国际化大都市”集中整治活动。为此,我局成立了纠陋习创国卫共建国际化大都市集中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并在人民广场设置了固定纠违点,我们配合秘书科在全路段进行巡回纠察,主要对随地吐痰、乱扔果皮垃圾、乱闯红灯、翻越栏杆、骑车带人的过往市民进行耐心说服劝阻,十天期间,每天都要来回将十里长的人民路巡查两遍,几乎所有同志脚下都磨出了

3 血泡,但却没有一位同志叫苦叫累,没有一位同志中途掉队。因为我们的努力付出,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即维护了正常的交通和市容秩序,引导了市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双创工作成果。

二、存在问题

半年来,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工作能力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差距和不足还是存在的:

1、专业知识还不够,虽然已经学习了很多煤矿安全的相关知识,但有时还会感觉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完成相关工作。

2、设备操作还不能非常熟练,因为我们都是非本专业人员,所以在电器设备操作上还需再熟练。

3、工作经验不足,言谈举止、接人待物、工作技巧尚欠佳,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还有待培养。对领导交办工作和科室日常工作,我都能努力完成,但在工作上常会满足于现状,而在工作技巧、工作方法上缺乏经验,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创新思维,提高素养,提升工作能力。

三、2011年工作计划

1、 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素质,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做到有题必问,有问必究,并能熟练掌握监控室机房内各种机器的正确操作,不因自己知识欠缺或机器操作不当而引起工作上的纰漏。

2、努力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保质保量,高效认真,不拖拖拉拉。并能积极配合其他科室展开工作。

3、认真完成监控中心的日常工作,当好每一班。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013.7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总结

糜镇明德小学现有11个教学班、560多名学生,学校一直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统

一、相互渗透,并从各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和有效实施。具体作法如下:

1、组织保障:强有力的领导和引领。

学校专门成立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领导小组”,由王泽奎校长担任组长、陈明辉副校长(专职体育教师)担任副组长。学校领导熟悉体育工作的政策和法规,牢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始终把体育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多次召开学校体育工作的专题会议,研究、指导和引领我校体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激励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

2、制度保障:规范执行上级规定;完善学校内部考核。

我校严格贯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断改进体育课教学和完善体育课评估考核制度。我校充分保证学生每天能够拥有1个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

3、师资保障:保质保量、上齐上足所有体育课程,确保“每天锻炼一小时”。

我校在按课程标准上齐、上足体育课和体育课外活动课的基础上,通过课课练、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等时间来对学生进行训练;另外学

校实现了每周4节的体育课和每周2节的体育课外活动课全部由专职体育教师来上,进一步确保了体育课程的保质保量、有效实施。

4、经费保障:经费投入到位,设施、待遇保障有力。

我校的各项体育设施齐全,还建有专门的体育器材室,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器材配备目录配备器材和教学教具、挂图。

我校长期坚持将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教育经费预算,每年都保证充足的资金添置体育器材,维修场地、设施。

5、措施保障:规范测试的各个环节,确保监测工作安全、高效 学校每年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实施之前,总要提前召开相关部门的协调会和工作部署会,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整个监测工作安全、高效。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居民死亡登记所签发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以下简称《死亡证》),为政府进行人口和户籍管理提供客观和科学的法律文书文件,是实现人口管理文明和法制化的重要内容。

为了加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同时,为了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 师法》、《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关于使用死亡医学证明书和加强死因统计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承担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和监测点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一、死亡登记

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一)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 1. 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1)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证》。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证》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2)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证》。

2. 家庭死亡个案

在家中死亡者,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作出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判断。对于正常死亡者,应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证》, 并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同家属签名。

3. 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证》;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属于正常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证》。

4. 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证》。

(二)《死亡证》的填写

1.《死亡证》的填写必须使用黑色墨水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并由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统一的《死亡证》专用印鉴。

2.《死亡证》的填写内容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尽可能同时填写职业和主要从

事工作,如:车工、钳工、纺织工、门卫等)、身份证号、户口地址(应按身份证或户口本上登记的填写完整)、现住址、(应填写具体门牌号)生前工作单位(应填写死前最后的或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按公历填写)、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周岁的按月日计算,不满1日的按小时、分钟计算)、婚姻情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包括联系电话,要填写详细)。

(2)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医生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分别填写在《死亡证》的第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Ⅱ部分。对于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等情况,医生应通过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进行死因推断,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应填写在《死亡证》背面的调查记录中,而推断后的死因应填写在《死亡证》的疾病诊断项目中。

(3)对于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不明原因死亡病例,医生要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要求,在《死亡证》背面的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的症状、体征;如果是呼吸系统不明原因死亡病例,须填写体温是否超过38℃,是否有咳嗽、呼吸困难、抗生素治疗无效及肺炎或SARS的影像学特征,以及白细胞是否正常。

(4)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的医生签字)、单位盖章(由填《死亡证》的医生所在单位盖章)、填报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填报,如果填报日期与死亡日期相距较远,则应给予文字说明)。

(三)《死亡证》的管理

1. 《死亡证》共分四联。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所在县(区)疾控机构;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2. 《死亡证》第一联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县(区)疾控机构按国家级档案管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第

三、四联由出证机构交死者家属,用于办理有关手续,由相应单位妥善保存。

3. 各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证》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区)疾控机构。

4. 《死亡证》内容与样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由省市级疾控机构统一负责印制,向县(区)疾控机构提供。各县(区)疾控机构定期定量向辖区内医疗机构提供《死亡证》,各级收发单位要做好编号登记工作。

二、死亡信息的报告

(一)死亡个案报告程序 1.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

(1)患者死亡后,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

(2)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医院内《死亡证》的第二联,并于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证》第二联寄(送)医院所在地的县(区)疾控机构,并做好交接记录。

(3)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 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进行报告。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1)对于发生在乡镇卫生院(包括街道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下同)的死亡个案,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证》;对于发生在家庭和医院外其他场所的死亡个案由村(社区)医生出具《死亡证》,并定期将第

一、第二联报所在辖区的乡镇卫生院。

(2)乡镇卫生院指定专人在每月10日前将收集到的上个月死亡个案的《死亡证》第二联上报当地县(区)疾控机构并做好交接记录。

(二)死亡信息核实

1.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日对医生填写的《死亡证》进行审核,对报告中存在的问题(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等)应及时向诊治医生进行核对并予以纠正。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对村(社区)医生填写的《死亡证》进行审核。

2.县(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质量审核,对于《死亡证》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者,要与报送单位(或部门)进行核实,补充或纠正错误;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要求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进行调查核实。

(三)死亡个案收集的补充途径 1.省级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到同级户籍管理、殡葬服务管理和妇幼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对于发现的漏报信息,及时逐级反馈到所在地县(区)疾控机构。

2. 县(区)疾控机构与公安、殡葬、妇幼、计生等管理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填写《死亡证》,注明死亡信息来源,并负责进行补报。

3.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定期与当地公安、妇幼、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填写《死亡证》,注明死亡信息来源,并负责将《死亡证》的第二联上报当地县(区)疾控机构,由县(区)疾控机构负责进行补报。 4.村(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进行入户调查,填写《死亡证》,并负责及时将《死亡证》的第

一、二联上报所在的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由乡镇卫生院(街道医院)负责将《死亡证》第二联上报当地县(区)疾控机构,由县(区)疾控机构负责进行补报。

(四)死因编码

县(区)疾控机构负责对辖区内收集的上月的全部死亡个案进行编码,编码工作应由县(区)疾控机构经过培训的死因编码人员进行。

死因编码执行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标准。

死因编码人员遇到《死亡证》提供的信息不足以进行准确编码的,应及时询问出具《死亡证》的有关人员,核实相关信息;对于编码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死因编码人员应及时咨询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编码。

(五)原始数据的录入和上报

1.死亡信息原始数据来源于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填写的《死亡证》的第二联。 2.县(区)疾控机构组织专人将经核实并完成死因编码的《死亡证》第二联信息及时录入死亡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3. 县(区)疾控机构每月20日前完成对上月数据的审核、确认后,将数据同时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4 .省级、地市级疾控机构应督促辖区内所有监测点及时上报死因监测数据,省级疾控机构对上报的数据质量进行动态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核查更正。 5. 省级疾控机构分别于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及次年2月15前将已审核并调整的上季度辖区内所有监测点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三、人口学信息的收集 (一)出生信息

出生信息与死亡登记和报告工作有密切关系,获得准确可靠的出生资料是死因统计的重要工作。出生信息的来源:各地户口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居民的出生登记工作,是提供出生资料的法定部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部门掌握的出生资料是补充的来源。

各级疾控机构应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当地的出生个案信息。

(二)人口信息的收集与报告

1.各级疾控机构由专人负责每年到当地公安部门和/或统计部门获得当年的分地区、分年龄、分性别人口数资料,以及分地区、分性别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口数; 2.各级疾控机构也可向当地人口普查办公室抄录最近一次辖区人口普查资料,并将所抄录的资料登记入册。根据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数,确定监测点第二年初人口数,并与派出所获得的人口资料对比,确定监测点准确的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数。 3.每年3月1日前,逐级将人口资料上报上级疾控机构。

四、资料分析与利用

(一)统计分析

除卫统8表《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所要求的统计指标外,各级疾控机构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对死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分析项目和内容包括:

1. 不同人群和地理特征的死亡水平:粗死亡率、死亡专率、校正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劳动人口死亡率等。

2. 不同人群和地理特征的死亡原因: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

3.其他死亡统计指标: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平均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潜在损失寿命年数(YPLL)等。

(二)资料利用

1.各级疾控机构应对死亡报告资料进行汇总,按卫统8报表要求产生年报表,报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各级疾控机构应对辖区内的死亡报告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撰写死亡分析报告,报上级疾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3. 对于申请使用死亡信息资料的,应对申请人以及信息的范围、时段和类别进行登记 4. 凡涉及个案资料或信息,未经家属书面同意不得向其他部门和个人提供;

5.对于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五、机构与职责

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生、统计等相关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政策及相关工作环境与条件。各级疾控机构是全国疾病监测点死亡报告与死因统计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设立专门机构或部门,负责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方案制定、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督导,定期进行系统评价和调整。

具体任务有:

1.制定、修订全国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质控方案、评价方案、漏报调查方案等; 2.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全国死因监测工作会议;

3.定期组织开展对省级的质控,开展监测点现场督导,评价监测点现场工作情况; 4.制定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分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5.汇总、分析死亡资料,按规定编制各种报表,分析上报并反馈有关部门; 6.负责组织编制和修订全国疾病监测系统专用的死因统计数据库应用软件。

(二)省级疾控机构

设立专门岗位,负责本省(区、市)死亡报告工作的组织实施、业务指导、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日常管理。

具体任务有:

1.根据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有关方案,组织开展本省(区、市)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

2.根据本省(区、市)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各级各类机构死因报告与统计工作人员的技术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培训。对合格人员及时进行登记注册;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了解检查死亡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报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制定本省(区、市)的死因监测质量控制计划,组织定期质控检查和漏报调查; 5.及时收集本省(区、市)死因监测数据,审核数据质量,及时组织死因核实,并上报本省(区、市)数据资料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定期分析本省的死亡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及时反馈有关基层单位。

(三)地(市)级疾控机构

设立专门岗位,对县(区)疾控机构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日常管理、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定期进行质控和评价。

1.组织和指导各县(区)按照国家统一的工作规范和本省(区、市)工作要求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2.对县(区)疾控机构开展的死亡报告工作进行日常管理,督促死因监测数据的及时上报;

3.制定辖区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

4.落实国家和省(区、市)死因监测工作各类方案要求,协助省级疾控机构组织开展漏报调查和其他质控与评价,充分发挥在省和县之间信息沟通与交流的桥梁功能。

(四)县(区)疾控机构职责

设立专门岗位,落实全国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负责信息的收集、汇总、审核、编码、录入、整理、分析和上报,组织各类培训,对医院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开展内部质控和评价。具体任务为:

1.组织和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亡登记和报告;

2.负责收集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亡病例报告,负责审核、整理、编码、录入、转卡、分析,并按本规范统计要求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上报; 3.按照国家档案管理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4.开展死因核实,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5.定期对临床、防保等各类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6.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7.对辖区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

8.做好本地区人口死亡数据的统计分析,为当地社会发展和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

(五)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医院)、防保站

负责对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证》,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具体任务为: 1.收集死亡个案信息,填报《死亡证》;

2.对辖区内的死亡案例进行核实,对填报不全的,进行入户调查; 3.收集辖区内《死亡证》,每月定期上报县(区)疾控机构;

4.定期汇总死亡资料,并与当地公安、民政和妇幼部门核对、补漏;

5.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的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

6.做好原始《死亡证》的保存与管理。

(六)医疗机构的职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岗位,由专人负责院内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核实和死因调查,填报《死亡证》并报告。 具体任务为:

1.收集本院死亡个案信息,如实填写《死亡证》;

2.负责本院的医生填写的《死亡证》的收集、审核、盖章、登记、编码、上报; 3.有计划的对院内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做好原始《死亡证》存根和死亡登记册的保存与管理;

5.应遵照本规范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七) 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责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除按照本规范做好本机构内死亡病例报告工作外,还应根据出生监测数据,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出生个案资料和出生人口学资料。

六、制度保障

(一)例会制度

每月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组织辖区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县(区)病控机构应轮流参加各乡镇(街道)的会议,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各方面关系。各医院应定期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提高《死亡证》的填报质量。

县(区)疾控机构每月定期召集辖区各级医院、街道医院或乡镇医院责任医务人员,讨论死亡报告等相关事宜。

省级、地市级疾控机构应建立例会制度。每年召集下级单位进行工作研讨或统计会审。

(二)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亡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将此项工作纳入医院综合考核内容。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证》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三)核查制度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科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调查。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辖区内医院上报的《死亡证》第二联;县(区)疾控机构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证》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县(区)疾控机构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

(五)人员培训制度

各级疾控机构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辖区内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相关技术方案、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满足工作队伍的专业需要,保证工作质量。

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专管员、临床医生、基层医生和防保医生、村医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着重加强各级医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和村医的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死因编码人员以及各级疾控机构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其他人员应经国家或省级培训,考核合格者实行注册登记。

(六)工作考核制度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死因监测工作考核,并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上级疾控机构定期对下级单位死亡报告与统计工作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

县(区)疾控机构定期(每年1~2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证》的单位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七、质量控制

(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析全国各监测点死因监测资料质量,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并提出质量控制工作的重点。

2.及时审核全国各监测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纠正要求。 3.对全国各监测点上报的全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如监测点以县(区)为单位报告的年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该监测点所属地区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要求省级疾控机构开展调查,作出合理的解释。 (二)省级、市(地)级疾控机构

1.每年至少召开1次工作会议和技术培训会议。 2.每年2月底前完成本省(区、市)的死亡监测数据的审核和分析,同时上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反馈各监测点疾控机构。 3.省级疾控机构分别于5月15日、8月15日、11月15日及次年2月15日前将上季度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报告及时率应为100%。 4.省级疾控机构应对各监测点上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如发现监测点粗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低于该监测点所属地区分类的上年全国平均水平,应及时开展调查,找出原因;同时应配合开展国家级数据审核工作。

5.每年抽查核对各监测点《死亡证》填写质量和ICD-10编码质量,要求辖区内监测点录入的《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不超过5%,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进行通报批评,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必要时组织对监测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重点地区现场督导工作,并将情况及时上报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6.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赴现场督导,检查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死因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省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监测点现场督导覆盖率应为100%。

(三)县(区)级疾控机构

1.组织对辖区内责任报告单位和报告人员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培训(含以会代训),每季度一次,督导、质控和培训情况定期上报省级疾控机构。 2.在每月的20日前,负责将上月的死亡个案数据上报到省级疾控机构,报告及时率应为100%。

3.负责对收到的《死亡证》进行认真审核和录入, 录入的《死亡证》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城市不超过5%,农村不超过8%;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对报告质量不符合要求者,应及时组织调查核实,进行补充或更正,并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改进措施。

4.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核对死亡信息,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 7

儿死亡数一般不应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如发现数字不符,尤其是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婴儿死亡数少于公安部门、民政部门或妇幼保健机构的报告数字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做好补报工作。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组织、实施并协调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踪工作。

5.死因监测资料中,死因分类为诊断不明及其他原因的死亡个案占全部死亡个案的比例城市监测点不超过5%,农村监测点不超过8%。如超出该指标,应及时组织补充调查,核实死亡原因。同时应组织对责任报告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6.根据省级疾控机构下发的方案,每年开展居民死亡漏报调查工作。

(四)各级医疗机构

1.《死亡证》上报数量与本医院开具的《死亡证》数量应相符,符合率应为100%。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漏报率应在5%以下。 2.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证》,应按照本规范要求填写,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项目填写应正确和完整,死者的性别、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主要致死原因(不明原因死亡的应填写主要病史和症状体征)、诊断依据必须填写,卡片项目填写完整率应高于95%,项目填写错误率应小于5%。

3. 医疗机构对于不合格的《死亡证》应重新核实并按照要求填写;《死亡证》中的主要变量逻辑关系应成立。

4. 医疗机构应根据《死亡证》正确判断根本死亡原因。

5. 按时参加当地疾控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及例会;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应定期召集例会,对辖区内死因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辖基层医生的工作质量。

6. 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

7.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辖区内发生的在家死亡的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入户率应达95%以上。

8. 开展危重婴儿足岁结局追踪工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认真完成收集各种场合出生的危重婴儿足岁的结局资料。

八、考核与评价

(一)考核频度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根据监测点的实际情况组织一次对各省疾病监测点死因监测工作的抽查。

2.省级疾控机构每年应组织对辖区内疾病监测点全面的工作考核一次以上,覆盖面100%。

3. 各监测点县(区)疾控机构每年对辖区内承担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报告人的工作考核一次以上,覆盖面100%。

(二)考核内容及指标

1. 疾病监测组织管理工作(以正式文件或其他书面材料为准)

(1)各级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有无管理组织:有一名业务领导抓此项工作,至少有1名专职人员;

(2)有无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有计划、总结、督导及自查记录;

(3)监测资料管理情况:资料管理要求档案化,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要求分类并按顺序有专柜管理;

(4)有无定期的例会和培训记录;

(5)与相关机构协调工作完成情况。

2. 各级疾控机构各类数据库、报表上报质量和及时率。

3. 数据质量控制:卡片填报的完整率、规范率、卡片与病史符合率、录入符合率、死亡原因错误判断率、报告不明原因死亡比例、死亡报告总数与其他来源符合情况、报告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死亡漏报率等。

4. 数据分析:监测点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完成情况。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一、目的

通过收集、利用居民死亡的相关基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居民与慢病相关的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规律。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二、监测对象

县级及县以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及住院的死亡病例;

三、主要指标

1.《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的填写无缺、漏项(身份证号码除外)、逻辑错误,字迹清楚,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有调查记录。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根本死亡原因确定及ICD-10编码正确率大于98%。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并进行ICD-10编码。

3.死亡病例漏报情况

县级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门(急)诊及住院的死亡病例常规登记中没有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并进行网络直报的比例应小于5%。

4.报告及时率(100%)

医疗机构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及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于7天内完成死因编码,并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副卡》、《孕产妇死亡登记副卡》送交辖区内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机构收到当日应完成录入、上报。

四、积极组织

这次培训我院由院领导负责,防疫科医师主讲,充分准备资料,认真备课,印制试卷,安排考试。

五、认真讲解

本次活动我们采取由主讲人讲解学员积极提问,对学员一次没有理解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甚至多次讲解,直到学员对所讲内容全部掌握,我们的讲解真正做到了耐心细致,学员的积极性高涨,认真听讲,积极提问,课堂气氛空前活跃。

六、严格考试纪律

培训结束我们为学员发放试卷,对本次培训进行了考核,考场秩序井然有序,学员认真答题,无交头接耳。

七、试后严格评分

试后我们组织人员当场阅卷评分,对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水体自净:污染物质进入水体后,首先被稀释,随后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转化,如挥发、絮凝、水解、络合、氧化还原及微生物降解等,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该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3.垃圾渗沥水:降水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

4.综合水样: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

5.瞬时水样: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

6.混合水样: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混合后的水样。

7.酸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的总量。包括无机酸、有机酸、强酸弱碱盐等。

8.碱度:指水中所含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物质总量,包括强碱、弱碱、强碱弱酸盐等。

9.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10.危险废物: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放射性、浸出毒性、急性毒性(包括口服毒性、吸入毒性和皮肤吸收毒性),以及其他毒性(包括生物蓄积性、刺激或过敏性、遗传变异性、水生生物毒性和传染性等)。

1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常见的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颗粒性物质等。

12.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它们与空气中的正常组分发生反应所产生的新污染物。常见的有硫酸盐、硝酸盐、臭氧、醛类(乙醛和 丙烯醛等)、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

13.第一类污染源:指能在环境或动物内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物质。(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无机物)

14.第二类污染源:长远影响小于第一类的污染物质,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时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必须符合第二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标准。(有机物,一般金属)

15.噪声:人们生活和工作所不需要的声音。举例

16.溶液吸收法: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17.溶剂萃取法:是基于物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进行组分的分离和富集。

知识点:

第一章 绪论

1.水质监测的分类: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2.水质监测的对象:环境水体包括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和地下水;水污染源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3.优先污染物确定的原则(筛选原则):(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优先污染物)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优先控制物质的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致癌、致畸、致突变)、毒性比较大的污染物,以及现代化已有检出方法的污染物等).

4.水质监测的分析方法及类别:

选择监测方法的原则:灵敏度和准确度能满足测定要求;方法成熟;抗干扰能力好;操作简便。

我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将现行方法分为三类:A、B、C。

A类方法为国家或行业的标准方法,其成熟性和准确度好,是评价其他监测分析方法的基准方法,也是环境污染纠纷法定的仲裁方法。

B类统一方法,是经研究和多个单位实验验证表明是成熟的方法。

C类试用方法,是在国内少数单位研究和应用过,或直接从发达国家引进,供监测科研人员试用的方法。A、B类在环境监测与执法中使用。

分类:1.用于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1)原子吸收法(微量、痕量金属元素:例如汞)(2)分光光度法(金属、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3)等离子发射光谱(ICP-AES)法(4)电化学法(5)离子色谱法(6)其他方法。2.用于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1)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其他方法。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

1.地面水:监测断面、采样垂线、采样点的确定。见课本P

38、39。

背景断面、对照断面(为了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控制断面、削减断面。

2.水污染源监测主要有哪些方面?(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医院污水等).

3.水样的采集及保存。水样类型、保存方法及目的,举例说明。

答;水样的采集:地表水的采样、地下水的采集、废(污)水的采集(浅层废污水、深层、自动)。详细见课本P

43、

44、45.

水样类型:瞬时水样、混合水样、综合水样。

水样保存的方法:1.冷藏(2~4度)或冷冻法(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目的:1.杀死微生物。2.控制水样酸碱度(pH值)。3.固定待测物。举例;溶解氧的测定,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锰沉淀,固定氧。(也可参见课本中P48中例子来说明。)

4.水样的预处理:目的、方法,方法简要说明。

目的:环境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之前,往往需要进行预处理,以得到欲测组分合适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和消除共存组分干扰的试样体系。

方法:一.水样的消解:湿式消解法(硝酸、硫酸等)和干灰化法(见课本P

31、32.)

二.富集与分离:蒸馏法、溶剂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活性炭吸收金属离子或有机物)(见课本P51)

5.萃取分配比、计算、意义及影响萃取效率因素:1.有机溶剂的性质,D值大。2.有机溶剂的含量,含量大,则萃取效率大。3.萃取次数,正比。4.温度。(参见作业及课本P53及54)

6.水的主要物理指标项目

水的主要污染指标:水温,嗅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色度分为真色和表色。真色指去除悬浮物后的水的颜色,表色是没有去除悬浮物得水具有的颜色。水的色度一般指真色。测定方法见课本P61 。

浊度;反应水中的不溶解物质对光线透过时阻碍程度的指标,通常仅用于天然水和饮用水,测法叫目视比浊法(规定1000ml水中含1mg一定粒度的硅藻土所产生的浊度为一个浊度单位,简称“度”)、分光光度法、浊度法等。

电导率:水的电导率与其所含无机酸、碱、盐的量有关。纯水。

残渣;水中的残渣分为总残渣、可虑残渣(悬浮物、有机物、生物体、藻类、少量无机物)和不可虑残渣三种。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解物质含量的指标。溶解性固体(可溶无机盐、少量可溶有机物)——通过过滤器——滤液和澄清液。

7.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有毒金属物质Hg(汞)Cd(镉)Cr(铬) Pb(铅) As(砷)

主要测定方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

8.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酸度、碱度与PH值的不同:PH值表示水的酸碱性的强弱,而酸度或碱度是水中所含酸或碱物质的含量。例子可参见课本P91(同浓度的HCl和HAc的Ph的不同),测PH得方法有玻璃电极法和比色法。

(1)天然水产生酸度的物质:CO2(浓度最高0.04mol/L).

(2)天然水产生碱度的物质:由重碳酸盐、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引起,其中重碳酸盐是水中碱度的主要形式。引起碱度的污染源主要由:造纸、印染、化工、电镀等行业排放的废水及洗涤剂、化肥和农药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

溶解氧收集采样的方法,测定原理,计算以及反应式:

采样方法:虹吸法采样,隔绝空气,防止曝气。测定原理、计算及反应方程式见作业或课本P92.碘量法

影响溶解氧DO的因素:1.温度,温度上升,DO减少。2.大气压,大气压减小,DO减少。

3.水质。如果藻类比较多,光合作用比较强,DO含量高。有机物含量高时,DO含量低,分解需要消耗氧。

9.含氮化合物:存在类型: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有机氮,总氮。测定意义:有助于评价水体被污染和自净状况。

10.有机污染物的测定P109

有机污染物的五个指标COD、BOD、高锰酸盐指数、TOD、TOC适用于低浓度的,燃烧。 比较参见作业。TOD>COD>BOD

COD—BOD的差值:代表不能被微生物降解氧化的有机物的含量。

有毒有机物:挥发酚、硝基苯类、石油类、苯系物、挥发性有机物、挥发性卤代烃。看课本P118至131.

11.微生物好氧分解阶段(两个阶段)及其产物

第一阶段:含碳物质氧化阶段,主要产物是含碳有机物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含氮有机化合物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亚硝酸和硝酸盐。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的监测

1.空气污染源有哪些?

(1)工业企业排放的废气:排放量最大的是以煤和石油为燃料,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SO

2、粉尘、NOx 、CO、CO2等,其次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多种无机和有机污染物质。

(2)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主要是交通车辆、轮船、飞机排出的废气(碳氢化合物、CO、氮氧化物、黑烟等)。

(3)室内空气污染源:装饰材料,燃烧

见课本P145

2.空气中污染物及存在状态(见课本P147及作业)

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特点和性质是什么P147

(1)分子状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沸点都很低的,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空气中)。

(2)粒子状态污染物(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性能将其分为降尘和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较快地降落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10)可能长期漂浮在空气中,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IP)。空气污染常规监测项目 ——总悬浮颗粒物(TSP)是粒径小于100微米颗粒物的总称。可吸入颗粒具有交替性质,故气溶胶。

3.空气的采样点布置方式及应用特点(四种)P153见作业

4.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直接采样法和富集(浓缩)采样法。P157

溶液吸收法:采样时,用抽气装置将欲测空气以一定流量抽入装有吸收液的吸收管(瓶)。采样结束后,倒出吸收液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结果及采样体积计算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 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1.吸收速度2.样气与吸收液的接触面积3.温度。详细见作业题。 采样仪器及收集过程及各部分作用(见作业)P164

采样仪器:收集器:捕集空气中预测污染物的装置。

流量计:测量气体流量

采样动力:抽气装置

5.气体浓度(采样气体应换算到标准状况下、单位的表示方法)P149

(1)单位体积质量浓度:单位体积空气含污染物质量数,m3 或gm3,使用任何状态的污染物。

(2)体积比浓度:100万体积空气中含污染气体或蒸气的体积数,常用m,3和Lm3,仅适用于气态或蒸气态物质,不受空气温度和压力变化的影响。

第四章 固体废物监测

1.什么叫固体废物?分类有哪些?什么叫危险废物?特点是什么?(见名词解释) 固体废物主要来源于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它的分类方法很多。

(1) 按化学性质: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2) 按形状;固体和泥状的。

(3) 按危害性状况:危险废物(亦称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

(4) 按来源:矿业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城市垃圾(包括下水道污泥)、农业废物和

放射性固体废物等。

2.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方法及特点。具体可见作业和课本P241.

生活垃圾是指城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固体垃圾。分类:

(1) 废品类(金属、废玻璃、废塑料等)

(2) 厨房类(厨余垃圾)

(3) 灰土类(修建、清理时的土、煤、灰渣等)。

处理方法

(1) 焚烧(热解、气化):三化效果好

(2) 卫生填埋:占地

(3) 堆肥:每次处理量小

3.什么叫渗沥水?特点是什么?(P248见名词解释、作业)

特点:特性决定于它的组成和浓度。

(1) 成分的不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垃圾的组成。

(2) 浓度的可变性,组要取决于填埋时间。

(3) 组成的特殊性:垃圾中存在的物质渗沥水中不一定存在,一般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

质在渗沥水中不一定有。

(4) 渗沥水是不同于生活污水的特殊污水。

第七章 噪声监测

1.噪声的性质及特点

性质:噪声污染是一种物理污染(或称能量污染).

特点:1.与声源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噪声源分布很广,较难集中处理

2.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来源有四种: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和飞机等所产生的噪声)、工厂噪声(鼓风机、汽轮机,织布机和冲床等)、建筑施工噪声(打桩机、挖土机等)、社会生活噪声(高音喇叭、收录机等)。

危害:损伤听力、干扰人们的工作和休息、影响睡眠、诱发疾病、干扰语言交流,强噪声还会影响设备正常运转和损坏建筑结构。

3.噪声的标准和等级(分贝)

从保护听力,一般认为每天8小时长期工作在80dB以下听力不会损失。

环境噪声标准制定的依据是环境基本噪声。

五类区域;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院、高级别墅、高级宾馆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这一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5dB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发哦路的两侧区域,穿越城市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

类别昼间夜间(dB)

05040

15545

26050

36555

47055

噪声监测测量应在无雨、无雪的条件下进行,风速为5.5m/s以上时停止测量。

监测方法有:详细见课本P348

1. 网格测量法

2. 定点测量法

第九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1.准确度:是用一个特定的分析程序所获得的分析结果(单次测定值和重复测定值的均值)与假定的或公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的度量。

意义:反映分析方法或测定系统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者的综合指标,并决定其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准确度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2.精密度:指用一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条件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得测定值的一致程度。 意义:反应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所存在随机误差的大小。常用标准偏差表示。

1.根据环境污染的特点说明对近代环境监测提出的哪些要求: 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

2.CO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反映了水中还原性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BOD(生物化学需氧量):指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样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量。反映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TOD(总需氧量):几乎全部有机物燃烧需要的氧量,反映水中有机物含量的综合指标。 TOC(总有机碳量):指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碳的量,是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体中有机物质总量的综合指标。

3.空白溶液作用:消除显色溶液以外(蒸馏水,比色皿,加入试剂)对吸光度干扰产生的误

差。用蒸馏水代替试样,所加试剂和操作步骤与实验测定完全相同。

比色皿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比色皿厚度使吸光度的值控制在0.2到0.8之间,此时分光光度

伤害监测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监控工作总结

生命诚宝贵,安全无小事。今年上半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一系列安全指示精神,坚持“安全第

一、生产第二”的安全生产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为首”理念,突出“安全压倒一切、事故否定一切”, 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打造数字化矿山,以科技保安全,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目标和工作指示。现将2011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系统运行情况

我矿目前有2工作面预备面2一个分别是:-410水平工作面、11109-1工作面,3个掘进迎头。

我矿装备的是KJ76N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2008年11月,KJ76N监测监控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先后进行了三次系统软件升级改造。

目前,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情况,如表1:

羊泉煤矿安全监测设备装备情况(表1)

目前地面及井下安装配置符合AQ1029-2006《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的规定。

该系统至今该系统运行稳定。有效的保障了矿井的安全高效生产。

二、新增设备

根据我矿工作要求需增加如下设备:馈电断电器6个,馈电断电器的好处

(一)即当做远程断电器有做馈电传感器使用

(二)不像现在使用的馈电传感器是卡在开关二次线缆上通过检测线缆磁场不为零,馈电断电器直接接在开关二次输出,开关二次有点馈电传感器就直接反应在电脑上。

三、主要管理维护工作情况

我矿安全监测监控机构健全。目前,地面监测工7人。

我矿监测监控系统管理维护工作严格遵循《煤矿安全规程》、《矿井通风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矿井通风安全监测装备使用管理规定》、《AQ1029-2007煤矿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标准》、《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通用要求》、《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本质安全型电路和电气设备要求》、《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以及各项管理制度的规定。

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按照规定要求装备和使用了各种监控传感器及断电装置,井下被控区域全部实现瓦斯电闭锁功能及故障闭锁功能。

安全监控装置在安装和拆除前,均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要求,编制、审批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执行。

严格按照规定每7天对传感器进行调校一次,确保灵敏可靠。

并每周对井下其他传感器进行认真比对,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或进行更换。地面监测机房和井下监测装置的安装都能达到标准,瓦斯监测系统运行正常,网络畅通,巡检调校及时,井下监测分站中断运行时间没有超过2小时,瓦斯传感器中断运行时间没有超过4小时。

建立了《瓦斯监测监控信息分析制度》,做到了对各瓦斯异常地点及时分析,认真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填写瓦斯监测监控信息分析表,并附有监控曲线。

上半年监控站一班人在李矿长带领下开展了监测监控系统会战活动,对井下监控设备经行了一系列改造调整,对固定设备进行了重新规划、布置。调整了-204水平设备位置由原先-204水平设备移至猴车机电硐室,回撤-204水平绕道线缆2500米,并及时调整了-410水平工作面新系统形成后的监控设备安设和规划增加了-550水平配电室、泵房的水位、温度传感器,四采区回风巷侧风站CH

4、CO、Tt、Tv传感器,并对固定巷道的各种监控设备上的标准重新调整,在监控设备超限断电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实现了瓦斯超限断电功能。顺利迎接了三级领导的大型检查。

办公自动化是网络信息时代的趋势所向。因此,今年5月份我们在通用型OA系统底层模块的平台之上,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全矿各科室推行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羊泉煤矿办公系统的网上办公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系统内部网络办公系统高效、实用、安全、可靠,提高了网络系统办公效率,逐步实现公文办理的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无纸化。不仅为我矿节省了资源,提供了工作便利,而且给我矿带来了信息化的热潮。在人员定位系统方面,调整了人员定

位分站位置,配齐了人员定位帽卡,并且在6月份实行井下人员定位考勤,完善了井口大屏与人员定位系统的同步数据传输。此外,6月份我单位协同外协单位共同完成了视频会议设备的安装与调试,为下一步我矿与市局的会议工作做了良好的硬件准备。

四、系统主要故障维护处理情况

加强了我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维护和管理,提高了维护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安全监控系统的效能,有效减少了系统故障,保证了监测监控系统的运行稳定。切实做到了“超前预警、及时分析、迅速处置”,保证瓦斯断电功能灵敏可靠,夯实安全基础,严防瓦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确实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五、下半年工作计划

今年下半年,随着矿井生产能力的提高,新采区的开拓,井下各采掘工作面、掘进巷道需要安装监测监控的地点逐渐增加,对我们的监测监控工作来说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我们详细制定了下半年工作计划:

1、把现有的监控分站全部上架,对所有地面,井下线缆重新整理,继续改进瓦斯超限断电方面的工作,将瓦斯超限断电工作作为重点来抓,主动提报馈电断电仪器将旧的全部换新,杜绝任何安全死角。

2、响应市煤炭局的要求,在人行车上下、408皮带机头、煤仓等处安设工业监视,严格按照要求敷设光缆1200米来保证工业监视信号的传输质量,并且按照上级要求的标准,重新对工业监视、网络、数字程控、小灵通、监控机房进行调整优化,使其标准化、易维修,尽量做到不出故障为根本。

3、完善无线寻呼,改造通讯系统网络规划,准备将通讯线缆传输改制成光缆传输,试着把小灵通、固定话机与外线通起来。

4、结合我矿生产接替的需要,计划2011年下半年对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扩容改造,进一步完善监测监控系统,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6,随着我矿数字监控设备增加,设备运行、操作、维修已不单单是一个部门的职责了,而是标志着羊泉煤矿数字化信息水平,因此,加强监控人员知识的学习也是我们下半年工作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做我矿安全发展的绊脚石。

4、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各级安全责任,认真实施安全规划和措施,使安全工作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安全是无站的车、无点的钟。时时讲安全、事事都安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提高警惕,将监测监控工作做细、做全、做到位,为生产系统提供最完善的安全保障。

上一篇:手工制作活动教案范文下一篇:商会年会欢迎致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