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

2023-09-24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1篇

1、调度运行方式(1)主汛期:5月1日~8月31日,闸门全部敞开,江湖连通。(2)蓄水期:9月1日~9月30日,当湖水位达到15.5m(黄海高程系,下同)时,控制闸门开度,使湖水位维持在15.5m左右;若遇枯水年,9月1日湖水位低于14m,在满足航运、水生态与水环境用水需求的前提下,控制闸门开度,尽快充蓄,并控制湖水位不超过15.5m。(3)补水期:10月1日~10月31日,加大枢纽泄量,将湖水位降至调控高水位14m,以补充下游因三峡水库蓄水造成的外江水量减少。(4)供水期:1)11月1日~次年2月底,为满足通航、生态基流需求,枢纽最小下泄流量按925m3/s控制,并尽量使湖泊维持在调控高水位运行;2)3月1日~4月30日,加大枢纽泄量,至4月30日将湖水位降至调控低水位12m。

2、工程布置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坝址位于鄱阳湖入江水道,上距星子县城约12km,下至长江汇合口约27km,地理位置为东径116°07′,北纬29°32′,坝址控制鄱阳湖水系全部流域面积。坝址左岸为长岭山,山顶高程为129m;右岸为屏峰山,山顶高程为149.2m;两山之间湖面宽约2.8km。坝址处地形较对称,两岸均为岩质边坡,地形、地质条件较好;水道主泓靠右岸屏峰山,基岩埋深相对较浅。鄱阳湖水利枢纽由闸坝主体工程和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两部分组成。(1)闸坝主体工程从左至右工程布置依次为:土石连接坝段:长107m。船闸:通航标准为2000t级,采用三线一级船闸,船闸规模按Ⅱ(1)级航道标准通航1顶4驳8000t级船队配套,规划货运量6450万t。闸室有效尺寸采用240m×34m×4.5m(长×宽×最小槛上水深),船闸段总长396m。船闸隔流堤:长60.7m。泄水闸:轴线总长2191m,从左至右依次分为Ⅰ、Ⅱ、Ⅲ、Ⅳ四个区,共111孔,单孔净宽16m,总净宽1776m。其中Ⅰ、Ⅱ区67孔,底板顶高程5m;Ⅲ、Ⅳ区44孔,底板顶高程1m。泄水闸最大过流量32760m3/s。电站厂房:共布置8台单机容量1.15万kw灯泡贯流式机组,总装机9.2万kw,厂房总长209.2m。过鱼建筑物:设置在电站厂房右侧滩地上,采用阶梯式鱼道结合仿自然通道的综合形式,共设216级,其中过鱼池196级,休息室20级,轴线全长约910m。鱼道上口长22.27m。闸坝轴线:总长2986m。(2)自然保护区保护工程为使自然保护区内水位满足正常消落的需要,在闸坝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设计安排对鄱阳湖(吴城)、南矶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进行防护,防护工程措施为:结合区内各小湖泊自然形成的高地边滩等地形条件,修筑部分湿地生态低矮小土堤,使保护区形成相对独立的防护圈,在各独立防护圈内设节制闸、排涝站,控制防护圈内水位,以满足自然保护区湿地正常运行要求。两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防护总面积445km2,防护堤总长38.11km,节制闸16座,电排站9座,电排站总装机11948kw,排水沟整治5km。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2篇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及其评价

(1)运输过程中:运量、运速、运费、连续性(考虑自然因素和自然灾害)、灵活、耗能

(2)建设过程中:线点的投资成本(考虑自然障碍)、运输工具的投资成本

2、发展趋势

3、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

(1)构成要素

(2)类型

2、交通运输网中线、点的区位

(1)交通运输线的区位

①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②交通运输线的影响:积极影响(意义)和消极影响

(2)交通运输点的区位

①港口的区位因素

②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③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三)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

(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①交通运输方式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②交通运输方式发展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①对商业网点分布密度的影响

②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③对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网络构建: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3篇

摘要 通过对石家庄铁道大学东门附近路况进行调研分析,发现道路存在的一些包括基础设备安置位置不恰当、交通设备老化、机非混行等问题,对慢行系统进行探索,引入BIM技术三维可视化,道路类型、非机动车和行人系统规划,并与交叉口的几何特征和间距、人流特征、交通组织等相协调,模型建立包括模型创建思路、模型绘制方法,最终可以形成完善慢行系统。

关键词 慢行交通;BIM;模型展示

引言

近年来,石家庄交通管理部门大规模修建轨道交通系统,加强对停车行为的规范治理,市中心的小汽车保有量和出行量逐渐减少,同时逐渐推广共享单车;从自行车革命到慢行交通城市建设,随着生态环境优化和公共空间的改造,慢行交通正在复兴。

1 慢行系统的必要性

慢行系统主要是指将人类使用公交、自行车等慢速工具出行,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慢行主体行路难、快慢交通工具矛盾严重的问题。虽然慢行交通有着众多的好处,但由于在前期道路设计时,较少考虑慢行系统,因此慢行交通中的违规问题比较严重。合理设计城市慢行系统,有利于提高交通效率,提高安全度和舒适度。城市交通层面的慢行交通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为:贯彻“人性化城市”的理念,形成与城市交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车辆发展相互协同,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良性连接,监督管理有序的平安、方便、有效的城市非机动车体系。

2 项目概况

选择区域如图1,位于石家庄铁道大学东门出口与益庄广场前区域之间,区域建筑及交通组成较为复杂,东门南侧为陆军军医大学士官学校附属医院,北侧为部分商贩以及石家庄长江心理精神医院,东门出口附近较为开阔,为一条非机动车道,在时段中存在少量行驶机动车以及路边停靠的机动车,交通流量主体仍为非机动车。整体路段为运河桥下桥出口路段,因而车流量在高峰时刻存在部分拥堵状况,且桥梁出口处存在学校入口与商场、医院等大型城市构造,规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东门北侧100 m为益庄商场,在周末以及每日18点为高峰时段,且由于地铁口庄窠·铁道大学站的存在,步行人流量在任何时段处于一个均匀变化的量,给慢行交通的设计提供可能。整体路段以非机动车为主,其中非机动车中又以自行车为主,电动车为辅。

从整体上来看,工作日和周末的行人数量的时间特征都较为规律,在工作日均出现早晚高峰,周末无明显高峰。对9月8日一天内该区域24小时每个时间点的机动车数量与非机动车数量统计,数据如图2。

从图2中能够分析可知,在该区域机动车数量有明显的高峰时间点,变化相对较为平稳,在7点到11点和19点至20点时间段内较多,19点数量最多,为37辆;在该区域非机动车从5点开始,骑行数量随时间的推移快速增长,在8点达到峰值,在9点到16点非机动车数量存在波动,其中12点是一个小高峰,在18点为第二个高峰。从该数据发现,在8点附近和18点到20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数量偏高,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的混行现象严重,易形成交通拥堵,降低交通速率,给驾驶员和行人的安全带来隐患。

3 慢行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之前缺少对慢行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建设[1],使整个慢行设施缺乏完整性,包括没有充足的非机动车停放空间、没有考虑步行过街设备破损老旧、无障碍设施不齐全等问题。同时,慢行空间内还出现了违停等道路侵占现象,导致了路面宽度狭小、道路部分节点被阻断、非机动车道缺乏等问题,造成步行、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行现象严重,同时在车辆经过道路时会面临很大的道路交通安全隐患。一般情况下,人不仅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交通事故的制造者。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时,由于心理、生理等因素,很可能对自身安全构成威胁。在行人交通事故中,不走斑马线、不按人行信号灯行驶、不走人行步道等因素占很大比例。另一方面,交通设施不合理。红绿灯控制时间不合理、交通标志不清晰、交通设施不合理等,会对行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容易使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影响行人的安全。出行者的出行阶段幸福感与道路交通拥堵状况是呈负相关的。在高峰时段,车辆开始遭遇迟滞不前、轻微拥堵,对出行者的情绪会产生负面效应。

4 提升规划可实施性的策略

处理好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行人的矛盾[2],加强慢行交通建设,合理规划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机非分离,可以解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之间的问题,保护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增强慢行交通的便利性与连续性,让慢行交通成为城市居民主要道路交通方式,恰当连接石家庄铁道大学东门慢行活动密集区与义庄广场之间主要慢行区域的节点。

优化慢行网络,突破慢行瓶颈,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可以很好地缓解步行公共交通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衔接不畅的问题。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我国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公共自行车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短途出站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系统不仅能有效解决慢行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问题,提高居民出行质量,还能增强城市慢行交通的吸引力。

5 基于BIM慢行优化设计

铁道大学东门慢行系统建设,根据城市中心地区的步行体系特点,对庄窠·铁道大学站点及影响附近的范围,即区域内进行建设了高密度、连续性的步行交通系统,并按照将道路布局进行分散和更有效地连接的原则,主动将步行路网和基础设施进行更有效的优化,形成了统一的链式出行服务网络,同时也将与周边建筑物、换乘设备等进行更高品质的集成。优化慢行系统,以适应人们中短途出行采用。通过问卷调查,获取铁道大学东门慢行系统周围市民出行习惯以自行车和电动车出行方式为主,利用数据分析得出市民出行问题,城市快速机动交通系统存在末端交通问题,难以实现点对点到达,最终交通目標的实现依然需要借助慢行系统来完成,分析优化设计“步行+自行车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得到站点周边慢行交通的优化体系。

针对铁道大学东门慢行系统,围绕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构建一种较为安全宁静的无障碍慢行交通,同时以地面通道为主,逐步拓展慢性网络的构建以及更高效率中短途出行交通方式的构建。道路作为一种带状构筑物的形式[3],依附于地表且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周边地形和既有构筑物的影响,以运河桥作为研究中心,向四周拓展慢行交通研究范围,对BIM模型数据进行一系列格式转换、坐标转换、模型属性赋予等的处理。道路BIM通过深化建模以及标注与信息数据层的叠加,最后完成了各数据层的整合和三维展示,从而完成道路信息搜索、三维漫游显示等功能。

过街设施的规划布局[4],应当更好地贴切道路网规模、道路类型以及一系列部署计划,并同路口的几何特征和距离、人流车辆特点、道路交通组织方案,以及实际的交通流量等相互协调。运河大桥附近的人行过街设施形式,为实现在城市内交通快速路、主干道和人车辆密集地区的立体过街形式,在设计阶段应当针对城市道路的功能特性,以及交叉口形式、地理环境、人车流量等因素重点考量,以便进行全天候的步行设施。根据城市功能布局特点,游憩性和生活功能性等品质共存,城市步行体系的构建将以步行为主并兼顾自行车交通功能,使“慢行绝对优先”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BIM构建时,着重对道路进行设计。

三维可视化的应用贯穿于整个BIM建模的工作流程,同时也是设计阶段中最主要的沟通方法。道路交通设计使用价值最高[5],因为三维可视化技术既能够在提升沟通效果的同时保证信息的正确性,也能够在需要情形下对重点地区道路进行研究。“交通枢纽”相关功能分析与设计协助是BIM应用在设计阶段的研究重点,解决慢行交通问题。作为交通枢纽,交通建筑与城市人流、车流、物流的衔接设计成为重点[6]。

设计任务启动后,首先要分阶段录入BIM信息,保证新项目信息的顺利录入。其次,输入现有结构的设计数据,以降低设计错误率。同时建立交通枢纽项目BIM建模标准、常规构件和主要设备模型库,建立项目组织协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为后续工程建模提供指导。

铁道大学东门区域,如图3,由于运河桥位置的交通枢纽特性,交通、道路、医院等信息需要优先录入,场地、道路等信息统一录入便于之后交通分析等后续工作的进行。BIM建模成为表达设计意图、问题检查和完成效果的有效手段。可视化项目为业主、设计、施工多方对接提供了直观的渠道。

通过BIM的三维模型和仿真技术,对地面附属设计进行协调和集成,实现一体化的专项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模型的建立,能清楚地看到铁道大学东门慢行系统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7]。

6 应用前景

在我国全力推进优化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的大背景下,按照组织管理指引保障了城市道路慢行基础设施的高品质,政府部门应当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予以有序协调、监督管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也要做好良好运营监督,履行好对城市缓步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监督管理与维护的责任,对违停、侵占等破坏慢行系统问题,要进行法律依规处置,致力于建设更优良的城市慢步通行环境,确保慢步质量,从而积极构建国际慢行友好城市。对于建筑群较复杂的核心路段,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快速高效地将设计后的效果与现状进行对比,在设计阶段方便进行更好地沟通、讨论和决策。随着未来BIM技术在工程中的持续广泛应用和迭代,最终可以形成完善慢行系统的完整實用的设计和实施方案。

7 结语

当代交通建筑中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换乘,以及巨大客流的汇集给其提供的则是更多的服务需求,而单纯功能的交通建筑发展已经无法适应旅客多元化的需要,慢行交通则更加便于附近居民出行。绿色交通建筑和新的功能要求迫使现有设计依托BIM技术在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有新的突破,从而推动设计方法的创新。基于BIM的设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设计推敲过程和传统的单纯2D、3D的信息呈现方式,将慢行交通建筑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每一个连接以及每一处相互作用都在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以新的技术手段引领整体协调为准则的新建筑设计流程,才可以适应当代慢行式交通建筑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交通强国”的战略布局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良杰.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12):248-249.

[2]杨莉.高密度城市开发地区慢行系统发展策略研究[J].交通与运输,2021(S1):187-191.

[3]孙靓雯,吴宁宁,罗超.国土空间规划下的武汉市慢行系统发展策略[J].交通与运输,2021(S1):211-214+231.

[4]潘勋.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慢行系统空间规划设计探究[J].智能城市,2021(17):47-48.

[5]张玉洁.中小城市引导“慢行回归”的规划探索——以慈溪市中心城区慢行系统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21(2):70-75.

[6]夏海山,张灿,金路.绿色交通建筑设计创新与BIM技术应用[J].华中建筑,2016(3):128-131.

[7]杲颖.徐州轨道交通BIM技术运用实践——以徐医附院站为例[J].中国建材科技,2019(4):118-120.

收稿日期:2022-01-17

作者简介:张鸿鹏(2000—),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划、施工建设。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4篇

1 发展现状

1.1 现有客运站场

温州市现有一级场站5个(温州双屿客运中心、温州客运南站、牛山客运站、瑞安客运中心、乐清客货运中心),二级站15个,三级站18个,四、五级站34个,港湾式停靠站3200个。“十二五”期间,我们根据《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建成一级站2个,升级1个;二级站1个;三级站4个;四级站5个;五级站6个。其中较“十二五”初期,客运场站数量由2010年的82个下降为2015年的71个;一二级客运场站的占比由19.51%升至26.76%,道路客运场站的规模朝大型化与集约化的趋势较为明显。“十三五”期间,已建成枢纽站1个,三级站2个,五级站2个。

1.2 综合交通规划

温州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温州枢纽不足、功能不强是交通的主要短板之一,“十三五”期间通过实施枢纽站场强化工程,大力提升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温州交通便捷性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满足人们出行和货物运输需求。

一是加快枢纽项目实施。“十三五”期间,重点加快建成温州机场交通枢纽、以动车南站为主体的温州南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以永嘉高铁站改扩建工程为主的温州北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深入谋划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温州西综合交通枢纽。

二是进一步完善公路客运枢纽及县乡客运站场布局建设。建成滨海交通枢纽中心、瓯海交通中心、瑞安火车站前客运站等续建项目,开工建设南白象交通枢纽中心、永嘉县黄田客运站、乐清虹桥汽车南站等项目。建设瑞安市塘下客运站、平阳县客运中心等县级客运站项目,以及永嘉县岩头客运站、平阳萧江客运站、泰顺县新城客运中心等乡镇客运站项目,实现县城有三级以上客运站、乡镇有等级客运站。

2 温州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管理体制分散。

温州交通管理体制存在职能过于分散,大家各自为战,导致各种交通规划不协调、项目建设时序不衔接、项目配套跟不上、不系统,难以发挥交通综合优势和组合效益。如温州市区的机场及瑞安、乐清、永嘉、平阳的高铁动车站规划、建设、协同管理各自为政。

2.2 各交通方式、体系缺乏有效衔接与合作。

温州区域对外交通运输方式仍然处于独立规模扩张或缺乏有效的整合和衔接的发展阶段,城市综合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较低,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效能尚未充分发挥。

2.3 项目建设土地、资金等要素短缺矛盾突出,项目落地难度大。

客运站场等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公益性较强,投资大,回报低,难以吸引民间资本和银行贷款,而政府财政投入有限。再加上,近些年国家加大对土地的管控,土地资源相当紧缺,致使得很多项目不能按原计划落实。

2.4 运输方式结构调整带来新冲击。

随着温福、温甬铁路开通和城际快速铁路网络逐步形成,加上民航航班趋于加密和降价,与铁路或航线并行或临近的道路客运班线的竞争异常激烈,城际客运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3 政策与建议

3.1 加强政府主导,各部门协调配合

温州市政府应尽快组建“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的领导协调机构,加强对综合客运枢纽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加强发改委、交通、规划、住建、国土等多部门的高效协调,有序推进综合客运枢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阶段工作的落实,强化上下沟通衔接,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的指导。

3.2 加快交通体制改革,整合部门职责。

一是由交通部门负责编制综合交通规划,实现交通规划一张图,有利于发挥综合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益。二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项目综合督导、考核考绩等建设管理,有利于强化各种交通项目建设的配套与衔接,有利于统筹人力、技术、管理、融资等资源,有利于集中优势破难攻坚尽快补齐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更能发挥整体效益,防止重复建设。

3.3 创新建设模式,适时修编规范标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高品质出行的需求,对综合运输服务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应适时对现有规范、标准进行修编。如《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T50091-2006和《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200-2004)的部分章节进行修改或增加内容。如:增加信息化、反恐安保防范技能及设施设备等相关内容,建立综合客运枢纽安全和信息化系统,完善安全应急预警体系,提升车站反恐应急防范水平,建立统一高度、分区管理的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智慧客运枢纽站,确保枢纽安全高效运行。

3.4 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扶持。

鉴于公路铁路客运站站场、公交换乘枢纽等建设项目,属于准公共产品,公益性较强,投资大,建议国家加大客运枢纽建设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拓宽综合客运枢纽建设融资渠道,建立相应的投融资平台,鼓励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与土地资源综合开发相结合,落实多元化投资渠道;明确划分铁路、公路、城市轨道、公交等客运站场主体之间的产权关系,形成责权利相一致的建设、运营、管理机制,以适应人民群众对综合交通运输服务的新需求、新发展。

摘要:本文以温州市为例,2017年温州市被列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对温州综合客运枢纽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目标要求。目前温州市综合客运枢纽发展具备良好基础,但是仍存在规划指导性不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一体化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综合客运枢纽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未来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发展趋势及需求,提出温州市发展综合客运枢纽的政策建议,具有非常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推进,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 胡迎鹏《珠三角城市群综合客运枢纽现状剖析及发展对策》《广东公路交通》,2014(4):77-84;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5篇

图1-三大板块关系图 我们分别来看。

// 壹 / 农业版块 //

0101 规模生产区

农业生产是做共享农庄的生态本底。规模生产区是主要用于特色农业生产种植的区域,占共享农庄用地规模的绝大部分,它主要针对第一产业的发展而设置。

作为“一产”,共享农庄(一定)要能够收支平衡,最好略有盈余。建设共享农庄,不能够为农业生产倒贴资金。我们在以前提到过:共享农庄本身应该具备“休闲农场”的企业底子。

图2-共享农庄与其他业态关系图

根据农业厅关于共享农庄的规模要求,共享农庄农业生产性用地不能少于500亩。如果从平衡生产的角度来看,这500亩的规模似乎偏小。我们在田野实践中发现,一般农庄的生产占地规模都大于这个数,否则,难以平衡。

由于共享农庄具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属性,所以规模生产区一定要以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最好以一两样主体农业产品为品牌。从生产管理上讲,相对单一的农产品可降低运营成本。从产品营销和市场定位的角度看,也便于形成品牌,进而迅速获得市场认同。千万不要贪图大而全,最终因丧失特色而失败。

从投资者的角度看,要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管理团队来维持至少500亩土地的正常生产,最好能将周边的农民以农业产业工人的方式吸引到共享农庄参与生产。与农民兄弟建立稳定而长期的关系,是办好共享农庄的前提条件之一。

具体的例子,比如澄迈神岭共享农庄以种植牛大力为主,三门坡的红明荔海共享农庄以妃子笑为主打产品,还有三亚的诺丽农庄、玫瑰谷、兰花园等,都是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景点。 ▽

0102 休闲采摘区

休闲采摘区,就是相对集中种植了许多可供观赏与采摘的种植区域,并在这区域里安排有相应的旅游休闲服务设施。与“规模生产区”不同,“休闲采摘区”主要针对的是“第三产业”的乡村旅游游客。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

显然,“休闲采摘区”的规划布局逻辑与“规模生产区”并不相同,前者以三产为主导,后者以一产为目标。前者遵循乡村旅游的市场活动规律;后者根据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虽然都是农业种植,但目的却不太一样。

至于采摘园的种植规划设计,在前面的微文(←点击标题可看链接)中已经详细讨论过了,在此不再重复。如果一定要再补充(强调)两句,那么,“四季性、可参与性(体验性)、集中性”等基本特点,是我们做休闲采摘区详细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的。

上述两个功能区,其用地大都布局在村庄以外的农林用地上。而接下来要讨论的两个功能区,则在村庄当中或者周边。 ▼

// 贰 / 居住版块 //

0201 生活居住区

这里说的生活居住区,就是共享农庄的居住部分,它是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的。海南省培育“共享农庄”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统筹“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村庄存量宅基地与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农业5%(畜牧业7%)的农业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以“设施临建”、“村庄民宿”、“乡村客栈”和“田园旅馆”的作为基本居住建筑类型,吸引内地“冬季候鸟人群”与农民“共地建房”,以“分时度假”的方式,完成养老过冬。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域旅游目标。

0202 种植体验区 种植体验区的本质,是为那些在共享农庄生活的“宿主”提供“种植体验”的区域,与生活居住区配套使用。一般来说,这类用地不宜过大,每户

三、五分地就足够了。对共享农庄的宿主而言,种植体验区除了具有作为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健身作用,还有自然环境对人心境的熏陶功能。更多的时候,它接近于庭院。当然,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文创基地”。

在规划布局时,种植体验区最好靠近村边,离生活居住区比较近,这样便于“宿主”出行方便。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建议将“设施临建”中的小木屋与之共同配置,进而形成“集中的村庄民宿+种植体验小庭院+设施临建小木屋”这样一个乡“村居住基本单元”,使共享农庄成为受人欢迎的乡村旅游产品。

// 叁 / 旅游版块 //

0301 田野观光区

所谓的田野观光区,是指在共享农庄所在的美丽乡村外围的乡间田野的自然区域,它也许是一片红树林、一片水面、一片杂木林,或者一片田洋等。从景区的角度来看,它可能并没有太多的引人之处。但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经常与大自然相伴,也是许多人的梦想。

因此,“田野观光区”是一个成功的共享农庄不可缺少的区域,虽然它可能不在共享农庄流转的土地范围内,但在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实例中,如冯塘绿园、神岭牛大力、荔海农庄、美美与、石路村、安仁村等均有这样的规划安排。

0302 旅游服务区

前几项功能区都基本建成之后,共享农庄客观上就成为了一个“乡村旅游景点”。

按照旅游主管部门的要求,需要配置一些旅游服务设施,如“旅游公共厕所、游客接待中心、安保设施、停车场”,甚至我们前面提到的共享农庄中的“田园旅馆”等,以便形成一个有一定接待能力的乡村旅游景点。

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背景下,共享农庄通过吸引北方候鸟人群以共享养老的方式在海南过冬。在空心化了的那一部分农民宅基地和村集体建设用地上,不改变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属性,通过使用权的分时共享,形成事实上的“同村共居”。这时的美丽乡村,必须规划相应的居住服务设施,以保证共享农庄演变的乡村居住社区有基本的生活配套。于是,就需要增量“建设用地”。 [MISSING IMAGE: , ] 图3:共享农庄的6个功能区关系图

在《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琼府〔2018〕10号)中要求: “每年按照省级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的5%下达美丽乡村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对列入全省共享农庄、美丽乡村重点建设计划,需要使用建设用地的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利用这5%的增量建设用地,可以将这些由北方候鸟为主体的生活休闲区打造成为真正的乡村“生活居住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旅游的角度看,如果说美丽乡村是乡村旅游的细胞,那么“共享农庄”就是它的细胞核,是其原动力。回顾一下,为什么有许多美丽乡村,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去打造后,仍然无法形成有持久吸引力的乡村景点,关键是缺乏旅游的原始动力。

有朋友说,原来的村民不是么?关键在于村民向往的并不是现在当下的生活,他们更多地想去镇里、城里去生活。所以,我们只有把城里人安置到共享农庄并使之成为其第二居住地、让他们把人生梦想置入其中时,共享农庄才有真活力。 ▼

// 肆 / 中元案例 //

我们看几个案例。 0401 冯塘绿园

交通运输枢纽布局规划范文第6篇

一、 农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农业规划

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主要围绕不断稳定粮油基础产业,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植新兴产业,着力推进重点产业的发展目标,抓住国家‚桥头堡‛建设、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建设,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1. 粮食

规划目标每年保持粮食播种面积340万亩和粮食产量110万吨以上的主攻方向。着力在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上下功夫,以区域内的坝区、二半山为发展重点,全面推广农作物高产创建示范典型,加强中低田地改造力度,积极实施良种良法组装配套科技措施,建立高产稳产粮食生产基地,推进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向标准化目标发展。

2. 双低油菜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油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和产

1 量8.5万吨的目标,改变以怒江以西为重点发展逐步转移到怒江以东全面发展的状况。加强优良品种推广,搞好高产示范样板,强化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同时加强油菜籽加工企业品质检验监管,努力实现0.36亿元增收效益。

3. 茶叶

茶叶种植面积保持在50万亩以上,重点在提高单产、低产茶园改造、标准化基地建设、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市场开拓和服务体系建设上作好文章,使茶叶产量达到3万吨和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建成面向南亚开放的茶叶物流集散地。

4. 蚕桑

在‚十二五‛期间通过采取不同方式和举措,力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依托利根有限公司,收购鲜茧1.5万吨,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蚕桑产业发展重点布局在隆阳区、昌宁县和施甸县,同时建立蚕种场、丝绸纺造厂和收烘站点,并加强桑园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种桑养蚕新技术,努力提升桑茧质量和效益。

5. 甘蔗

针对特大干旱造成甘蔗面积下滑趋势,工作的着力点是加快种植面积恢复发展,每年保持面积50万亩、产量250万吨和产值7.5亿元的水平不降低。在已完成上一轮糖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新一轮糖料基地建设实施,建立良繁

2 基地0.25万亩和标准化生产基地2.5万亩以及带动原料基地发展15万亩,进一步实施好坡改梯、小水窖、间套种和吨糖田建设,努力发挥甘蔗生产效益。

6. 蔬菜

蔬菜产业的发展重点在建设5万亩大棚设施、10万亩冬早返季、10万亩‚两青‛(青蚕豆、青豌豆)和5万亩水生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上下工夫,力争实现‚十二五‛末达到种植面积42万亩,产量52万吨和产值10亿元的目标。以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打造品牌、仓储加工和技术提升为主,分别在隆阳区、施甸县建设15万亩生产基地和占地300亩物流中心,把保山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建成出口创汇基地。

7. 水果

在努力完成温带、热带水果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12万吨和产值3亿元的前提下,重点培育特色水果甜柿10万亩集生产基地、仓储保鲜、外销创收为一体的新机制。从而带动其它水果类产业的发展,使供给调剂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外销量和增加果农收入。

8. 咖啡

在以潞江流域巩固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潞江、龙江、枯柯河等热区资源优势,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咖啡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1.8万吨和产值2.8亿元的目标。在咖啡种植上,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建立高产稳产基地,

3 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无公害和有机示范园区;在咖啡加工上,整合现有品牌,打造精、特、优产品形象,使保山小粒咖啡再次驰名中外;在市场拓宽上整合资源,选择经营能力强的企业统揽市场主体,使咖啡效益进一步提高,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9. 渔业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水产品产量达到3.5万吨和产值达到5亿元。重点围绕建设标准化鱼塘1万亩,推广良种鱼苗5亿尾,稻田养鱼2万亩,库区生态养殖8万亩,藕田养殖5万亩和增殖放流等,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疫病防治、水生资源保护和休闲鱼业发展,积极争取鱼类加工企业落户保山。

10. 中草药

以龙马药业公司为龙头,根据市场需求种植。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在种植上,实行公司与种植农户利益联结,签订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和收购最低保护价订单农业合同协议;在加工上,建立年加工药材能力500吨生产线两条;在销售上,公司与制药厂签订供货合同。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10万亩中草药生产基地,实现农民增收2.8亿元和企业收入2亿元的双赢目标。

石斛规划‚十二五‛末龙陵种植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以上,鲜条产量达500吨以上,实现种植农户增收1.5亿元以上的目标。

4

(二) 重点产业布局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农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农业产业主要布局如下: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蔬菜、蚕桑、甘蔗、水果、咖啡、渔业和中草药种植。

施甸县:大力发展蔬菜、蚕桑、渔业。

腾冲县:发挥边境口岸优势,重点发展茶叶、油菜、渔业、中草药种植。

龙陵县:重点发展茶叶、甘蔗、渔业、石斛种植。 昌宁县:重点发展茶叶、蚕桑、甘蔗、咖啡、渔业。

二、 畜牧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畜牧业规划

畜牧业发展按照‚突出优势,集约发展,突破加工,创建品牌,提升效益‛的要求,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为主线,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方向,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养殖园区建设为主导,以发展规模养殖户为主体,以防疫为保障,做大做强生猪产业,加快草食畜发展,走以加工带养殖,以龙头连基地,以品牌托市场的发展路子。努力建设优质肉猪、肉牛、肉羊、水牛奶四大基地,突出抓好畜牧兽医技术支持、

5 科技推广、动物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和畜禽良种、饲草饲料、畜产品基地、产业化经营四大工程建设,努力把保山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十二五‛期间规划发展重点产业如下:

1. 立足可持续发展,创建一批农牧结合生态示范园区。加快推进林—畜结合、果—畜结合、烟—畜结合、茶—畜结合、菜—畜结合的现代畜牧业生态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要求,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

2. 立足产业转型升级,创建一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按照统一畜舍建设规范、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程序、统一饲养管理规程、统一排污处理,建设一批生猪、奶牛(奶水牛)、肉牛、家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养殖园区。

3. 立足产业化经营,创建一批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抓住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西部大开发、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有较强实力的畜产品加工、奶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进程。

规划到2015年,全市规划肉类总产量50万吨,牛奶产量1.8万吨,禽蛋产量2.8万吨,年均递增分别为10 %、20%和15%;规划畜牧业产值73亿元(当年价),年均递增10%,占农业总产值的40%以上。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畜产品加工龙

6 头企业发展到5户以上,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园区)发展到100个以上,畜牧业合作社发展到100个以上。

(二) 产业布局 1. 优质肉猪产业

生猪产业围绕‚生猪产业建设基地化、基地建设规模化、规模养殖园区化、园区生产标准化、产品安全生态化‛的发展模式,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方式,规划到2015年全市建设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10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企业),1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以五县区为优质肉猪标准化生产区,选择生猪产业基础好、饲养水平高、交通便利、群众积极性高的35个重点乡镇发展优质肉猪产业。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布局在坝区、热区和半山区,生猪标准化养殖专业村布局在群众积极性高、生猪生产水平高、生产条件好的重点村。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进一步发挥优势,建成优质肉猪和优质仔猪生产区。

2. 优质肉牛生产区

肉牛产业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以种草养牛,农作物秸秆青贮利用养牛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推进产业化经营。以腾冲县、昌宁县、隆阳区为重点,带动龙陵县、施甸县部分乡镇。选择肉牛养殖条件好、有产业基础、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扶持建设100个肉牛养殖示范村、100个肉牛养殖大户、50个肉牛养殖小区(场)、

7 5000户肉牛养殖示范户,以热区和山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建设优质肉牛生产区。

3. 优质肉羊生产区

肉羊产业推广‚公司+农户‛发展模式,鼓励支持果—草—畜结合等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种草养羊。支持加工企业直接介入生产领域,建立生产基地,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计划扶持肉羊养殖大户100户,肉羊养殖示范户1000户,新增肉羊出栏50000只。以龙陵县为主产区,带动腾冲、施甸部分乡镇,建成黄山羊生产区。以隆阳、腾冲、昌宁、施甸山区乡镇为主,建成云岭黑山羊生产区。

4. 优质奶源生产区

推行‚公司(加工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行‚订单‛生产,实现奶产业产销对接,安全生产。规划建设奶水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20个,并扶持50个村建立2500户奶牛养殖示范户。以腾冲县水奶牛饲养集中的乡镇为主,带动全市适宜发展的乡镇,建成水牛奶生产区;以隆阳区坝区的部分乡镇为主,带动施甸、昌宁部分乡镇,建成优质奶源(黑白花奶牛)生产区。

5. 家禽及禽蛋生产基地

大力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大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以及山区合作社小群体大规模养殖模

8 式,支持城镇郊区大户规模养殖、山区林间生态养殖。五县区城镇郊区发展禽蛋及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大户),山区乡镇发展禽蛋及肉禽生态养殖。

6. 优质蜜生产基地

五县区根据蜜源植物分布,布局优质蜜生产基地。山区、半山区进一步开发山桂花优质蜜、野坝子优质蜜,怒江流域等热区开发咖啡、龙眼等优质蜜,油菜集中种植区开发油菜花优质蜜。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以蜂农为基础,以养蜂合作社为载体,以蜂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推进蜂产品产业化开发进程,创建地方优质蜜知名品牌。

三、 木本油料产业规划及布局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林业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带动规模化发展;坚持‚项目带动产业―带动发展―促进林农增收‛的发展模式,把保山市建成全省重要的木本油料林基地,促进资源优势真正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结合我市的气候、土地资源情况和林农实际需求,我市木本油料产业重点发展核桃和油茶两大树种。发展模式为: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带动、林农种植,自主经营,市场运作。

规划‚十二五‛期间新增木本油料林基地为:核桃260万亩,油茶121万亩,共计381万亩,到‚十二五‛末,使全市泡核桃总面积达625万亩,油茶总面积达186万亩。具体发展布局如下:

9 根据五县区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树种进行适当布局。核桃主要布局于五县区适宜种植的宜林荒山荒坡、低质低效林地(经改造)、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等,重点在海拔1100-2200米区域内进行布局;红花油茶适宜区域较广,根据各县区不同情况选择海拔1600~2900米区域进行布局,其中以腾冲县为主要发展区域,昌宁县和隆阳区次之,龙陵县、施甸县为一般发展区域。‚十二五‛期间,规划隆阳区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施甸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1万亩;腾冲县发展核桃100万亩,油茶90万亩;龙陵县发展核桃20万亩,油茶20万亩;昌宁县发展核桃60万亩,油茶5万亩。

四、 工业产业规划及布局 (一) 工业规划 1. 发展壮大能源工业

按照壮大水电、提升煤炭、推进新能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加快能源产业发展。

加快以槟榔江、龙川江流域为重点的中小水电开发建设步伐,配合做好怒江流域水电开发前期工作。加快境外水电开发步伐,推进与缅甸在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水电开发进程。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我市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建设。

加大煤炭资源的勘探整合和开采力度,加快褐煤综合利用开发,支持镇安煤田120万吨褐煤综合利用开发,加快建

10 成50万吨脱水提质褐煤生产线、10万吨半焦、2万吨煤焦油、20万吨精煤生产线建设;推进煤气综合利用工程和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工程;在昌宁县柯街镇、红星矿区、腾冲县、隆阳区分别建设四个年处理30万吨原煤的干燥干法选煤厂,以缓解我市工业用煤紧张状况和解决硅冶炼生产中木炭替代问题。

2. 优化提升冶金矿产业

‚十二五‛期间,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冶金工业的提升发展。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加大行业和资源整合力度,支持企业扩张和提高精深加工能力,围绕我市优势冶金矿产品加工,以水长、保山、腾冲、龙陵、昌宁工业园区为重点,实施矿电结合,加快推进电—硅、电—锌铅、电—铁、电—石灰石四个一体化,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云南重要的矿冶基地。

‚十二五‛末矿业形成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如下:钢铁500万吨/年,工业硅50万吨/年,硅铁40万吨/年,有机硅10万吨/年,多晶硅1万吨/年,电锌20万吨/年,电铅6万吨/年,电解铝30万吨/年,电石20万吨/年,黄金2吨/年。

(1) 钢铁

进一步整合铁矿资源,改造提升现有铁矿采、选工艺装备水平,提高采选回收率,至2015年,铁矿选矿能力达500万吨/年,铁精矿400万吨/年。加快明光鸦乌山100万吨/

11 年选厂、隆阳金厂河6000吨/日选厂以及年产10万吨钛铁矿采选厂建设;加快双友钢铁50万吨/年轮胎钢丝基材项目建设,引进合作伙伴在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猴钢工业园,发展1000万吨/年(‚十二五‛一期500万吨/年)钢铁冶炼产业。

(2) 硅系列产品

依靠龙头企业引进科研成果,采用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工艺,延伸硅产业链,提升硅系列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发展高纯硅、有机硅、纳米硅、太阳能级多晶硅等产品。加快昌宁立得集团年产20万吨工业硅项目和永昌硅业新建年产10万吨工业硅及硅铁项目进程,支持永昌硅业和永年硅业多晶硅项目建设,积极促成昆钢30万吨硅铁和云锡4000吨太阳能多晶硅建设项目落地,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在有机硅、纳米氮化硅、高纯硅的生产上取得突破,到‚十二五‛末建成全省重要的硅产业基地。

(3) 铅锌

以龙陵、腾冲、隆阳三地及周边铅锌资源为依托,在水长工业园区新建一条年产10万吨电锌、6万吨电铅生产线。支持永昌铅锌股份有限公司将产能由年产2万吨改扩建为10万吨。同时加快隆阳区恒源鑫茂矿业有限公司4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隆阳区珑阳矿业有限公司铅锌矿10万吨/年采选厂、腾冲佳鑫12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金石公司1000吨/日铅锌综合选厂建设和永昌铅锌公司年采矿20万吨矿山

12 深部资源接替工程项目。

(4) 电解铝

招商引资建设年产30万吨电解铝生产线。 (5) 黄金

加快黄家地、打厂凹、下麦庄、大岭子等金矿开发建设,黄金饰品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6) 铜、锡

加快隆阳区珑阳矿业公司金厂河60万吨/年铜选厂建设和金宝铜矿的达产,加大昌宁锡矿的资源勘探力度,扩大产能。

3. 大力发展化工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保山电、石灰石资源优势,在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醋酸乙烯(配套20万吨/年电石)项目建设基础上,加快10万吨/年乙醇制乙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12万吨/年EVA项目建设,力争在‚十二五‛末达产。在水长工业园区建设年产36万吨无机矿粉体环保造纸项目。二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的支持,利用中缅天燃气输送管道在保山开口的条件,适时发展天燃气化工产业。

4. 做精优势生物资源加工业

充分发挥保山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农业产业化发展导向,着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一是依托全市优势农、林、资源,以烟草、蔗糖、茶叶、丝绸、畜产品、蔬菜、水果、核桃、咖啡、红花油茶、木制品、造纸、特色食品等加工为

13 重点,以生态、特色为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农、林产品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提高产品加工附加值,加快产业化经营步伐,把保山打造为云南优势农、林产品加工基地,做精传统生物产业。二是加快发展新兴中药、生物农药、生物制药业、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产业。

(1) 蔗糖业

引导蔗糖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着力把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延伸,提高甘蔗资源利用率,使制糖工业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十二五‛末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企业产值的20%以上。

(2) 烟草加工业

重点抓好保山香料烟公司从现有的2吨/小时加工生产线改扩建为6吨/小时优质香料烟生产线的技改项目,使其尽快达产,同时加快建设香料烟堆烟场、仓库、烟叶收购工作站及公司ERP信息化项目的建设。

(3) 茶叶加工业

以普洱茶、红碎茶、精制绿茶加工为重点,积极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进一步整合资源,扶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品牌意识、提高保山茶叶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带动我市茶叶产业快速发展。

(4) 林果加工

14 加大引资力度,加快云南保山核桃贸易加工区建设,形成年加工核桃系列产品5万吨的产能;支持昌宁县笑果果食品有限公司4000吨/年的核桃深加工项目,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打造核桃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同时要大力发展粮、油、咖啡和果蔬加工业,做大规模,做强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5) 纺织业

抓住国家轻纺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的有利时机,促进保山纺织工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稳定发展蚕桑基地工作,保证加工原料供应。二是抓好自动缫丝厂扩能技改工作,自动缫丝规模扩大到30组。三是抓好300万米丝绸织造产能达产工作。引进服装加工企业发展服装加工产业。

(6) 生物能源产业

支持腾冲明光矿业公司在境外租赁土地种植木薯,并在腾冲规划建设20万吨木薯酒精生产线,争取在‚十二五‛初期建成投产。加快龙陵康丰公司10万吨乙醇生产线建设,尽快形成产能,为云维保山生物化工项目配套服务。推广种植膏桐、油桐和其它木本油料植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建一条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

15 (7) 生物制药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支持企业走特色发展道路,立足传统优势发展中药提取物、中间体、地道优质中药饮片加工和中药材种植业,抓住市场机遇发展有条件形成优势的品种、辅助原材料及小类别产品,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抓好腾冲制药厂年产1000万支心脉隆注射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加快美洲大蠊养殖研究基地及辅助设施建设,规范养殖及原料质量标准研究工作。二是加大日化保健品开发力度。实施年产3000kg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线建设和年产1亿粒腾药牌参脉活力胶囊生产车间建设项目;利用美洲大蠊生命活性浸膏生产牙膏和洗发水产品。三是加快隆阳区年产1万吨中草药加工生产线建设项目。

5. 做强做大建材产业 (1) 水泥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一是加快龙陵汇合2500吨/日水泥熟料、昌宁勐亚水泥2000吨/日水泥熟料两条生产线建设进度,力争2011年建成投产。二是加大腾冲5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云维保山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电石渣综合利用40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海螺集团正兴建材4500吨/日水泥熟料生产线前期工作力度,到2015年底,全市水泥产能达1200万吨/年。

(2) 石材加工

16 一是大理石加工走精加工路子。加快施甸150万平方米精品板材加工生产线和以保山水长工业园区为中心的大理石贸易物流中心区的建设,依托施甸县、隆阳区境内的大理石龙头加工企业,打造以米黄精细产品为主的大理石精品石材产业区。二是在珠宝玉石加工上,建设以腾冲荷花乡为中心的珠宝玉石(翡翠)加工贸易中心区、以腾冲(翡翠)商贸中心为龙头,做精做大腾冲珠宝玉石(翡翠)加工;加快龙陵黄龙玉和隆阳珠宝玉石、黄金饰品加工贸易区建设,尽快形成产业。三是抓住省政府要求加快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快腾冲石材产业园区建设,让分散的石材加工企业入驻产业园,实现产业集群化生产。同时,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促进新型建材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培植建材产业新的增长点。

6.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云南‚桥头堡‛建设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以我市资源、区位优势为依托,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为导向,把家具、家电制造、农用车、农机具、电动车、摩托车组装、太阳能光伏产业等作为保山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抓好新兴产业在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布局,积极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的企业,发展新材料、家具制造、家电制造业。二是加快发展农用车、农机具、摩托车、电动车组装加工产业,

17 提升保山工业产业层次,使保山工业向高端、高质、高效、高新方向发展。

(二) 产业布局

根据保山市的工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和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工业用地规模,充分考虑现有各县区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现状,按照‚一心两轴三翼‛的产业布局构架,构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的格局。

一心:以工业园区为中心,谋划工业项目建设;两轴:以隆阳区、腾冲县两区县为发展主轴,带动全市工业发展;三翼:以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三县为发展板块,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根据全市各县区的工业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区位、交通等状况,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确定工业产业主要布局。

隆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结合推进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轻工业和现代物流业;依托水长工业园区浦漂片区和保山工业园区发展冶金加工、太阳能电池及农机具组装等产业。

施甸县:充分利用天然气管道开口的便利条件,依托水长工业园区发展天然气化工及新型建材产业。

腾冲县:充分发挥边境口岸优势,依托腾冲工业园区和猴桥边境经济合作区利用好境内外资源,大力发展钢铁、石材、木材、生物加工、汽车组装等产业。

18 龙陵县:依托龙陵县硅工业园区布局发展硅系列产品加工、黄龙玉开发、石斛深加工等产业。

昌宁县:根据昌宁县工业园区功能定位布局发展食品加工、饮料加工、新型建材、硅冶炼等产业。

五、 旅游业规划及布局 (一) 旅游业规划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思路为: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名市‛城市发展战略,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发展战略,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科学规划、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主要景区档次,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打响‚健康旅游‛特色品牌,全面推进保山旅游国际化发展,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保山市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把保山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

旅游业发展重点是:依托保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各个文化遗迹和景点,围绕‚健康保山‛的整体品牌形象,整合特色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着力打造以下六大精品旅游区:腾冲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保山中心城市文化旅游区、跨境旅游区、高黎贡山生态旅游区、龙陵特色温泉黄龙玉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旅游区。

19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以腾冲为龙头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保山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全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通过培育特色旅游城镇,打造强势旅游景区(点),构建精品旅游线路,打响特色休闲度假品牌和旅游商品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保山旅游的市场知名度,加快实现旅游产业从市内一般产业向市内优势产业转变,把旅游业建设成为保山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把保山市打造成为国际休闲度假健康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云南省旅游经济强市。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海外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年均增长24%。

(二) 规划布局

根据保山市‚一个中心,两翼推进,三级开发,全面发展‛的旅游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好‚一心两翼六区‛的总体布局,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实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促进区域互助合作,推动保山旅游的全面发展。

1. 保山旅游空间发展总体布局

一个中心:以腾冲为保山旅游发展中心城市; 两翼推进:以隆阳县为左翼,龙陵县为右翼,形成保山旅游金三角;

三级开发:施甸县和昌宁县作为保山市旅游业发展的第三增长极。

20 ‚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一批基础较好、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重点旅游城镇,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市场依托和开发前景的旅游特色小镇,与主要旅游城市形成资源互补,共同构建中心突破,两翼齐飞,梯级推进、全面发展的保山旅游大格局。

2. 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系列

围绕保山的旅游形象,发挥保山中缅边境、商贸购物、温泉康体、历史文化、丝路文化、侨乡文化、抗战文化、山水生态等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和培育六大旅游产品系列,并将其培育成保山旅游的六大特色品牌。

(1) 地质观光生态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丰富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各县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形成山地休闲、水上休闲、森林休闲等生态休闲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生态休闲旅游品牌。 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腾冲热海景区、北海湿地、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昌宁澜沧江天堂山生态旅游区等。

(2) 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保山市丰富的温泉资源,加快保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完善温泉度假休闲养生旅游项目,形成多层次的温泉养生旅游系列产品,巩固和提升保山的温泉养生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热海景区、云峰山国际温泉养生度假村、龙陵邦腊掌温泉旅游度假区、昌宁鸡飞温泉旅游度

21 假区。

(3) 文化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全市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存、抗战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风情等资源,精心开发名人故里游、文化古迹游、抗战爱国游、民俗风情游等产品,形成保山的文化旅游系列产品,树立保山的文化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保山市‚大峡谷文化艺术创作基地‛、保山市施甸县布朗古郡、保山凤凰翡翠文化产业园、保山市施甸县姚关古镇、腾冲和顺景区、腾越古城文化园、国殇墓园、永昌文化园、滇西抗战遗址纪念地(园)开发、龙陵优秀旅游小镇。

(4) 商贸购物旅游产品系列

依托腾冲翡翠、龙陵黄龙玉打造集加工、集散、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国际精品珠宝购物城,建设传统木雕工艺品、小粒咖啡、中草药制品、火山泥美容美体、火山石工艺品、特色食品等专业市场,加快旅游商品、纪念品的研究开发,积极发展专业旅游购物街、旅游购物商场等旅游商业设施。大力发展商贸考察、会议展览等旅游产品,形成特色商贸购物旅游系列产品,以腾冲和龙陵为突破口,带动保山特色商品加工业的发展,树立保山的商贸购物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腾冲县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腾冲黑泥塘自由贸易区、龙陵黄龙玉集散加工展示销售地、腾越翡翠城、荷花旅游小镇等。

(5) 户外运动休闲旅游产品系列

22 借鉴澳大利亚等国的‚丛林探险‛理念,结合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设计火山群攀登、健康步道、火山高尔夫,高黎贡山探险、户外运动训练基地、自驾车营地、户外烧烤营地等旅游产品,树立保山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品牌。重点建设:高黎贡山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白草坝休闲运动公园、世纪金源体育运动休闲中心、袖子山高尔夫休闲运动园。

(6) 跨境旅游产品系列

简化出境旅游手续,为广大游客提供优质、安全、经济、便捷的出境旅游产品,加强保山与东南亚各国的旅游、文化、经济等交流,形成多种专项旅游产品,合力树立保山的跨境旅游品牌。规划重点建设:中国猴桥对外文化贸易基地。

3. 开发专项旅游产品和旅游新品

逐步开发节庆会展旅游、民俗体验游、高尔夫休闲度假游、拓展训练游、自驾车旅游、置业度假旅游、水果采摘体验游、古道探秘游。

4. 培育乡村旅游产品

结合保山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规划2011-2012年,重点提升现有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挖掘保山的文化的内涵,启动条件成熟的乡村旅游项目,把保山打造成云南省乡村旅游精品目的地。2013-2015年,逐步形成生态观光、度假休闲、康体健身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体系,使保山成为滇西地区重要乡村旅游目的地,创建全国4A级乡村旅游景区,建设全国综合乡村旅游示范区。

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依托保山市四季如春的气候优势和优美生态的山水资源,通过资源整合,空间重构、要素重置,构建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新体系,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八大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潮流、高质量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综合型的乡村旅游示范区,形成中高端乡村旅游休闲集聚区。

(1) 近郊型

五县区以中心城镇为重点,按照‚一村一品‛和‚一家一艺‛的模式,鼓励发展城镇近郊型‚农家乐‛,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农业观光为基本元素的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2) 景区依托型

以各类旅游景区为载体,发展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 (3) 民族文化型

整合各类文化遗产,依托潞江坝民族文化、施甸布朗族村寨、猴桥栗粟族、龙陵河头、腾冲新华阿昌族风情,开发集文化体验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民族文化型乡村旅游。

(4) 旅游小镇型

以和顺镇、腾越镇、马站乡、潞江镇、板桥镇、姚关镇六个古镇的开发为依托,发展旅游小镇型乡村旅游。

(5) 田园观光型

以固东江东古银杏村、界头大园子、大塘、曲石江苴、潞江热谷、河图青华海、永昌翟家湾、龙陵龙新、象达勐蚌

24 等为代表发展田园风光型乡村旅游。

(6) 生态科考型

以固东龙华育种茶园、马站云华红花油茶、曲石双龙村古茶园、蒲川古茶树林、界头大树杜鹃、北海樱花谷、芒宽百花岭大鱼塘、潞江丙闷、水寨海棠村、龙陵小黑山等为代表发展生态科考型乡村旅游。

(7) 休闲度假型

以滇滩腊幸、界头石墙、隆阳区金鸡、板桥孟官、龙陵黄草坝、施甸娲女、昌宁鸡飞等为重点,兴建观光、娱乐、休闲、度假设施,发展温泉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

(8) 购物观光型

以荷花雨伞玉雕、和顺刺绣竹编、固东顺江皮影、龙山镇石斛和黄龙玉、象达油纸伞、施甸腌腊、昌宁山珍、金鸡育德陶艺等为代表发展购物观光型乡村旅游。

上一篇:警示教育个人整改措施范文下一篇:安全生产督查责任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