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2024-01-01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在如今网络时代如何提高企业财会管理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网络改变了人们生产与生活,当然网络的发展也促使企业财会管理随之变化并而有所提高,作为企业更要重视网络时代发展规律,迎合发展等有利因素,进一步健全财会管理能力,通过网络时代等各种有效信息全面提高财会管理。本文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有所助力。

关键词:网络时代;企业财会管理;问题;完善对策

当今网络时代下,企业的外部竞争日渐激烈,对于内部财会管理来说也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和完善,通过内部管理结合网络时代发展规律可以有效提升企业各项工作质量,尤其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我们必须找出网络环境下企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而结合问题有目的的提出处理意见和对应对策,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1 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出现的问题

1.1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数据书面化与虚拟化之间存一些问题,这也是最突出的问题

企业在发展管理过程,遇到很多运行模式,网络环境下这些财务运作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往都是单一的使用纸质原始凭证,通过类似这类原始凭证的形态进一步呈现给分析人员,会计人员也是主要通过这些资料进行数据呈现或再现,这些信息作为起点数据,无论在选择或提取上都存在传统方式,过于复杂,并且存在真实性问题。互联网环境促使下,促进了财会管理思维转变,也开始在企业内部发生变化。成为了电子数据存储。所以说它们直接是存在矛盾的。

1.2 保存数据可靠性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各种各样的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大量出现,这些电子数据无法通过传统的纸质介质进行签字方式来进行保存辨别,这样就导致了原始凭证容易出现辨别真伪上存在风险,同时由于网络环境中容易出现法律规范体系以及技术保障而出现的黑客攻击、病毒感染,计算机故障等等原因进而對于企业会计管理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虚拟化数据传递可靠性。传统的企业交易方式就是各种会计数据一经确认就不能修改,所以是会计中最重要而且也是最基本的数据,这些数据也能够做到妥善的保管,一般传统的会计数据出现问题都是在传递借阅过程中,其他方面都很少出现问题。现在我国的企业都会有几个不同银行的账户,这些账户由于处于不同的银行之间,同时又由于通信平台不统一所造成的网络堵塞问题以及黑客的攻击,都会给虚拟化数据传递带来不可靠不安全的问题。

1.3 网络系统软硬件不完善的问题

企业财会制度规范化问题日益突出,这给财务软件运用带来很大困难,再加上企业管理者自身没有现代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财会知识掌握不多,看到财会软件更是头疼,无法掌握更多知识,因此在意识上就不会有重视的感觉,同时一套财会软件外加维护费用比较多,更是增加了企业的应用成本,尤其是财会软件的使用在短期内无法见到明显的效果,反而对于原有企业财会人员的情绪有一种打击,尤其是财会软件既需要掌握财会知识,更是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因此给会计信息化的运用带来消极影响!

2 对网络时代下财会信息管理模式的构想

2.1 应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首先,在硬件方面,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是在低档的微型计算机的运行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随着国力的增强,企业要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超国际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脚步;其次,在财会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方面,我们要不断地更换较为先进的系统软件,就要不断地学习与借鉴国际先进的软件开发理念,使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再次,在开发的手段与使用的开发工具方面,由于财会信息管理工作仍处于发展阶段,只能用于简单的编程系统开发,在软件的构成与应用方面没有明显的成效,因此,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探索新的软件开发模式,提高财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水平,满足新形势下对企业管理的需求。

2.2 应加强财会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控制

网络时代下,作为企业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提高财会管理,要适当加强应用与控制,提防黑客入侵,做好企业内部信息数据等安全工作。在企业实际运行与长效发展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强财会信息管理系统工作的顺利实施,例如在企业中建立有效防火墙,确保数据备份系统的完善,提高数据提取与利用控制效率,进而综合手段保证企业财会信息数据的全方位安全,避免竞争对手或被其他人利用,扰乱公司内部安全秩序。

2.3 应建立企业信息网络

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企业财会信息网络经营活动,就需要企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站,在网上进行营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安排专业人员对网站的信息进行筛选,并给予补充。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企业财会信息管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基于电子商务的兴起,财会信息管理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尤为重要。企业通过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设计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以及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达到以人的行为规范管理信息化工程来增强企业的内部核心力量,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4 建立健全会计法律法规

在网络时代,尤其在企业中,财会信息管理更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如今财会管理受网络的影响也随之提出了很多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也必须要进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管理,所以,加强财会管理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更为重要,这也是确保网络时代下财会管理工作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建立法律法规过程,需要结合实际,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在不影响企业有效发展前提下,确立健全的会计法律法规,对于出现违法等问题及时处罚治理,尤其对存在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等方面,要明确责任制度,有效制止这类情况发生,另外,可以完善监督机制,通过保证财务管理正常进行下,是企业发展过程处于监督管理中,确保可以合理稳定发展。

2.5 在如今网络时代促使下,进一步提高软件开发以及利用能力

只有把会计软件开发与实际使用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其综合服务管理水平。在软件开发上,一些会计软件开发公司要结合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问题不断从会计软件开发方面入手,并且对于开发出来的软件要满足企业之间对于会计软件后期服务的需求,做好售后服务与指导是必要的,同时,做好远程服务是必然发展趋势。避免造成企业不好的影响,让企业了解会计软件公司开发软件作用,从实质上改变企业对于软件公司的看法。对于开发软件公司来说结合企业需求开发适合的软件也是提高网络环境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必要条件,这样可以提高会计核算能力,加强软件的实用性与企业实用性。

结束语

当今网络环境下,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在财会管理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通过网络环境的影响,这些存在的问题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并在信息技术促使下得以进一步完善。在网络时代发展过程中只要结合有效的管理与创新,必然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也会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工作效率。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更要对网络时代经济环境给予高度重视,只有与时俱进,强化创新与改革措施,才能提高企业财会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淼.网络时代下的企业财会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4,33.

[2]丁友萱.论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会计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3]尹斌.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会信息管理模式浅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2,09.

[4]邝晖.网络时代下的企业财会管理[J].中国外资,2012,23.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孟京颐(1969—),女,河南省许昌市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 要]网络英语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变体,反映了网络文化与网络生活的变化,因而以某种形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网络英语新词的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英语新词从产生到逐渐传播,再到被普遍应用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单位,是大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谐音、转喻等修辞手法对新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其生成过程既随意、简单,又抽象、复杂。由此产生的多数新词已经固化成凝固词,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在语用上具有经济性。网络英语新词构词的突出特征就是灵活多变:一是构词方式灵活多变,主要有缩略法、词链类推法、同音借用法;二是语义变化灵活多变,主要有扩大旧词含义、缩小旧词含义、引申旧词含义、改变旧词词性等。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增加、求简、趋繁、多语化和重应用化的趋势。

[关键词]网络英语新词;认知语言学;隐喻;转喻

互联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对网络语言的影响。目前,互联网上使用最多的语言是英语,网络英语新词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衍生品,这些新词被认为是网民进入虚拟空间的身份符号,网络语言的使用是虚拟社区特有的标志。网络新词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方法与一般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一致的。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生成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等。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人们对网络英语新词的整个认知过程,揭示英语词汇在语境、社会心理等作用下发生的语义转移,同时对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网民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网络英语语言提供理论支撑。

一、网络英语新词的构词特征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1]认为,新词是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与一个全新概念或意义相结合的在语言运用中具有稳定性和复杂性的语言单位。网络英语新词构词除了符合索绪尔对新词的界定之外,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灵活多变。这种特殊的语言变体不拘泥于语法限制,拼写简单随意,构词方法和语义灵活多变。

1.构词方式灵活多变

网络英语新词构词方式的多样性充分说明了网络语言灵活多变的特征。从词汇学的角度看,网络英语新词多用缩短式或组合式构成法,意在简洁明了、经济方便,这既符合语言经济的原则,又可以满足网络用户的心理需求。

(1)缩略法。缩略法就是把词的音节加以省略或简化,是语言的一种简化用词现象[2],具有字数少,结构紧凑,易读、易写、易懂等特点,符合语言学家Zipf[3]的省力原则与Mantinet[4]的经济原则。缩略法的认知理论基础是:大脑的认识活动是在记忆知识的基础上以最节约的方式进行,遇到繁杂冗长的短语或者词汇,大脑便潜意识地去繁就简,用简单具体的概念取代复杂抽象的概念。换言之,缩略语具备人们认知事物的2个特点:一是容易引起并保持人们的注意;二是便于记忆和使用。语言的省力原则在形式上即是语词的缩减。英语是表音文字,词汇是系列字母的组合,其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在字母的缩写,缩减字母的原则取决于使用是否便利。缩略构词法主要有以下5种。其一,首字母缩略法,如EEC——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共同市场),A/S/L——age/sex/locati(年龄、性别、地址),FYI——for your information(供你参考)。其二,音节省略法,如pgup——page up(网页上翻);pgdn——page down(网页下翻),nat——nationalist(民族主义者),mod——modern(时髦的)。其三,词素改变法,如biz——business,plz——please,wot——what。其四,成分省略法,即用1个成分来替代复合词,如server(服务器)代替client serve。其五,单词截短法,如con 来自convention,decaf 来自decaffeinated,vert来自vertical,sig 来自signiture。总之,英语新词简化形式之多、简化程度之大使我们目不暇接。这些词从无到有,逐渐固化为网络语言中的词汇单位。

(2)词链类推法。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促使许多具有同一特征的词汇以系列化的形式出现,而已有的词汇已不能准确地表达它们,短时间内创造新词也并非易事,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旧词的再加工创造,词链类推便是其中一种。词链类推法属于认知语言学理论范畴,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思维模式。大脑认知新事物时首先会把具有同一特征的系列关联词汇归类形成词链,例如把词汇归为电脑类、家庭类、教育类、经济类等,然后再在每类词链范畴中找出反映此类词汇共性的一个基本词,这样基本词汇范畴下便可以容纳较多的相关词汇,最后以基本词为核心词再与其他附属词结合便可发散性地形成许多系列“家族词汇”,即词链。大脑一旦形成词链思维模式,就可以进行类推,自创新词。例如,与电子相关的词汇可以仿照以下的模式类推自创:eservice(电子服务),ecash(电子现金),erevenue(电子商务收入),等等。显然这一系列新词的基本词是e(electronic),其他与之组合的词称作附属词,只要在意思上能够入列的任何词都可以和e搭配,生成“家族成员”。再如,与污染相关的词有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thermal pollution(热污染),internal pollution(体内污染),visual pollution(视觉污染),antipollutionist(反污染者)等;与隔阂相关的词汇有generation gap(代沟),credibility gap(信誉隔阂),culture gap(文化隔阂),communication gap(通信隔阂)等。这些词形成之时,也许是出于语用和表达便捷的需要,而一旦被接受,就会凝固成一个整体意义。词链类推法造词功能强大,人们以此可自创大量形态类似的系列英语新词。

(3)同音借用法,也称谐音法。谐音法构词的2个基本要素是主项和随激项,其构词过程可以从以下2个角度来进行分析:第一,从话语者的角度分析。话语者之所以能借用同音造词,是因为大脑对于语言符号所产生的第一本能反应就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形式,即语音。主项(目标词汇或者句子)通过语音刺激大脑进行联想,使大脑本能地搜寻所储存的另外同音或者近音却不同义的词汇,借谐音建立音联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生成音相似而义不同的新的义项新词,即随激项,用之取代繁杂的句子或者音节长的单词。网络中以谐音修辞法联想的随激项往往简短、实用,缩短了网络输入时间,其形式多以单个的字母、数字或者字母的组合出现,简称谐音“字母词”或“数字词”。如IC——I See(我明白了);good 9——good night(晚安);It’s up 2 u——It’s up to you(这由你来决定)等。第二,从听话者的角度分析。

当听话者看到随激项新词时,会本能地将之与熟悉的旧词(谐音主项)建立音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逻辑推理、语境联想、背景知识等手段识别并找出与新词最为相融的对应表达,从而实现对同音联接的理解。在诸多网络英语新词中,同音借用语占据流行语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谐音修辞后的字母词或数字词,具有简约、生动等特点,符合网民社交方便快捷的主观需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和宣泄情感的表达需要。正因为如此,很多同音借用词被广泛应用,并且逐渐成为固定词项。

2.语义变化灵活多变

语义变化不是人们的任意行为,有其语言学上的理论依据。张永言[5]指出,词义从历时的角度可分基本意义和引申意义、词源意义和现行意义。基本意义就是原词义项,也就是我们最早习得的旧词的含义,原词义项又通过人们认知机制以发散性的方式向外扩张,从而获得引申意义。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造成词汇空缺,这时大脑会寻找已经存在的概念,对新旧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等特征进行联系、比对和归类,然后借助熟悉的、具体的概念通过隐喻、转喻、引申等工具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即由简单域向复杂域映射,其结果是将基本语义范畴进一步延伸,以形成新的语义辐射范畴。正如语言学家F.Ungerer等[6]所指出的,隐喻和转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它们的认知基础是意象模式,它们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重要作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英语词汇资源,有效发掘其表达潜力。语义变化途径通常有以下4种。

(1)扩大旧词含义。旧词通过认知转喻机制在新的语境下又有了新的词义,词义范畴得到扩充,换言之,旧词被赋予1个新义就是在词汇中增加了1个新词位。转喻手法的思维模式是以生活中不同认知类型事物之间的邻近联想为基础,提取事物之间的关联性特性,在同一认知域内用具体的、易感知的、易记忆的1个词汇泛指更广的、较为抽象的含义,换句话说,就是用部分指代整体。陈建生[7]指出,新义通常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转喻的方式产生的。例如英语head由原义“头”扩展引申出一切事物的顶部,再引申出身居高位的人,由此义扩展开去,泛指各种各样的带头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例如,cherrypick原指摘樱桃,借用转喻,现泛指挑选最好的东西;hot potato原指热土豆,现泛指所有棘手的事情;plastic原指塑料,现指欺诈的、虚伪的。转喻的方法能使原词词义范畴扩大。由此可见,转喻是旧词意义转移的工具,人们借此可以更好地理解新事物并形成新概念。同时,新词不仅有了诙谐的含义,而且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2)缩小旧词含义。还有一些网络英语新词词义比原词义范畴小,这种方法也可以归类于转喻。转喻认知思维侧重建立2个不同认知类型事物之间的邻近关系,将一种事物的概念由此及彼地转移指代新事物而创造出新的意义。与扩大旧词含义相反,此类方法是用整体指代部分。例如,bounce原指弹跳,通过转喻指退回无法投递的邮件;garbage从生活垃圾变为垃圾邮件或错误的数据;administrator原指管理人,新义为法庭指定的破产公司管理人;plastic原指塑料,现在的新义是(塑料制成的)信用卡。转喻的认知功能是通过跨域映射实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3)引申旧词含义。王文斌[8]认为,大多数多义词是隐喻认知的产物。网络英语新词也是如此。英语词汇的一词多义是基本意思在一定的语义范畴之内通过隐喻认知对抽象范畴概念化的结果。隐喻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依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不同概念域的映射。当新事物很难找出与之匹配的词汇时,人们便会以相似联想为心理基础,将主观经验与感觉体验相互匹配,进行概念融合,即通过用事物A来理解事物B,用已经存在的概念A来表达概念B,引申词义范畴,最终形成对新事物形象、生动的描述。例如,hit原指打击,现映射到电脑行业,新的义项是点击;cookie原指小甜品、饼干,现隐喻为电脑术语,指服务器暂存放在你计算机上的一笔资料;host原指主人,现指电脑主机;caption原指标题、插图的说明、电影的字幕,现普遍指电视屏幕补边的字幕。引申思维模式不仅提供了新的语用意义,为我们定义新事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且反映了人们习惯用熟悉、稳定的词汇表达新义的认知规律。由此途径达到的语义,是集形象、贴切、实用、经济于一体的思维表达方式。

(4)改变旧词词性。词性的互变是网络英语新词产生的途径之一。词性发生变化时,词的原义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词性的转化是英语构词的一种特殊现象。词性转化也是通过隐喻认知来实现的。[6]词性转化是需要前提条件的:首先,不同词性的语义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包含的;其次,形态结构应具有相似性,以容易使人产生联想。同时,隐喻修辞现象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会产生,孤单的1个词是无法产生任何意义上的联想。例如,text(课本),只有当事人处在要发信息这个语境时,才可以隐喻为发信息;google本意是搜索引擎,动词为搜索;blingbling动词为珠宝的响声,名词指代穿名牌衣服与戴璀璨珠宝;bingo本意指宾戈游戏,动词泛指赢了,还可以在你答对问题时或者做对事情时说bingo表示对了。以上这些词汇就是利用隐喻效应而使词性改变,产生语义变化,而且新的语义逐渐被固定为新的词项。改变词性生成新词不仅有效地填补了词汇空缺,还能够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性,可谓一举两得。

网络英语新词的生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语言现象。新词从产生到逐渐传播、再到被普遍应用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汇单位,是大脑运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谐音、转喻等修辞手段对新事物进行思维的结果,其生成过程既随意、简单,又抽象、复杂。由此产生的多数新词已经固化成凝固词,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在语义上具有完整性,在语用上具有经济性。

二、网络英语新词的发展趋势

1.网络英语新词将会继续增加

由于语言具有社会性,所以,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不同文化的融合等,都会促使网络英语新词层出不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网络英语新词是真实折射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媒介。新词生成形式趋向多样化:全新词汇增多,更多的旧词将会被赋予更广的含义,合成词、派生词将会以更快的速度生成系列化的组合新词以适应人们的需要。

2.网络英语新词向求简方向发展

语言反映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求简是各种语言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网络英语是以交际为目的的工具,交际过程更是凸显了其求简的特点。以最简洁的字符传递最大容量的语义信息,符合网络社交快速、经济的需要。此外,缩略语与旧词虽然意义上对等,表达上相互切换,但旧词听起来严肃、正式,而缩略语则比较随意、简单,二者表达效果截然不同。现在,许多缩略语的认可度高,使用频率高,甚至有些缩略词已经取代原词语成为一个凝固词。今后,英语词汇的简化不仅指短词取代长词,更多简化体现在用法的灵活性上,即一词具有多种词性、多种意义和多种功能。

3.网络英语新词向趋繁方向发展

趋繁是英语语言发展的另一个趋势。社会进步使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借助互联网交流平台,网络文化不断渗透到我们的生活,所以,新事物往往会以辐射发散的形式产生系列的衍生品,为了短时间概括、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重新定义人们对新事物、新现象抽象的思维活动,语言势必会在原来词汇的形态和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加工创造来弥补语用方面的需要。未来更多的旧词会以一定的语言规律叠加、组合生成新词,而新词会表现出形态加长、语义延伸等趋于繁琐的特点。

4.网络英语新词向多语化方向发展

语言学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孤立的,人们要交际、交流,就需要从其他语言中吸取养料,吸收新的东西,英语也不例外。在网络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的碰撞、商务的合作、交流的频繁等会使不同的英语表达形式和用语产生,并且相互融合。许多新词会被母语为英语的国家所吸收而被广泛应用,其吸收形式多体现在借用外来词和赋予词汇以新义。如mao tai(茅台酒),sushi(寿司),而且这些词汇已经编篡到字典和词典中。如今,网络交际加速了英语的本土化,促成了许多英语变体的形成:中式英语、日式英语、韩式英语等纷纷出现。这些带有本土化色彩的语体,从发音、词义、语法、拼写等方面都结合母语做了改变。例如,blur原意为污迹、模糊不清的事,在新加坡英语中变为困惑的、缓慢的;skinship本意皮肤友情,在韩式英语中意为握手、抚摸和爱抚;中式英语表达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见),drink tea(喝茶)已成为标准英文词组,No Noising,Welcome to take my taxi,Welcome to use ATM service 等中式表达也已经大行其道。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势必使网络英语语言更具包容性。

5.网络英语新词向重应用方向发展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虚拟的交际平台,相对宽松的空间使得网络新词一开始便呈现出不同于传统语言的特殊性。它不受传统书面语规范的束缚,追求经济、实用。只要方便应用,任何形式的表达都可以为我所用,因此,网络英语新词会表现出很强的随意性:弱化语法概念、精简单词拼写、缩略繁杂句式等。此外,语体交叉使用也是网络英语新词的另外一个特征:口语与书面语交叉,数字词、字母词、缩略语的交叉,词性的交叉,不同领域词汇的交叉等。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交流力求言简意赅、表意精确。因此,网络英语新词向重应用化方向发展必然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结语

信息时代,体现个性、随意的特殊语言形式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网络英语语言,但是很多人对网络英语新词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面。通过上文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多数网络英语新词都是基于语用的需要通过修辞手段而产生的。因此,语言认知理论在构词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语言工作者,只有从认知语言理论的角度剖析语言现象的语用根源,研究词的形成、发展和现状,才能深刻地理解语言现象和语义的内在联系,从而提高对网络英语新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袁树厚.英汉缩略语的语义及语用比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4.

[3] Zipf G K.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Ieasefort:An Introductien to Humnan Ecology[M].NewYork:Hafner,1949.

[4] Mantinet A.A Functional View of Language[M].Oxford:Clarendon Press,1962.

[5] 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6] Ungerer F,Schmid H J.认知语言学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7] 陈建生.认知词汇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8] 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 白云.语言与隐喻思维[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4):44.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概述发展普惠金融的研究背景,以及当前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描述并借鉴国外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以如何发展落实普惠金融为最终目的提出农商银行网络金融创新的相关策略,真正把普惠金融落实,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人民能够享受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普惠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普惠金融;网络金融创新;国内外普惠金融的现状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28.045

1 发展普惠金融的背景

近几年来,国家经济日益发展,群众对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所以国家对偏远地区的金融普惠十分重视。尽管对我国农村进行了各项改革,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在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过发展普惠金融这个观点,虽然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较为迅速,但我们仍需在国外的发展经验中汲取适合我国发展的精华并加以借鉴,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和国外相对比呈现出大量不足,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普惠金融体系。中和农信副总经理认为要想达到普惠金融必须以互联网金融创新为基础,在社会日益发展的过程中,偏远地区的人民对金融服务从单一业务需求逐渐转化为多元化的需求,所以发展普惠金融需要以IT技术为支撑,进行大数据风控,完善金融衍生服务。近日,央行在青海省进行普惠金融试点建设,根据青海省自身发展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对策,以精准扶贫和绿色发展两方面为中心,更好地为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人民提供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安徽合肥的相关专家认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小微融资这个难题,我国应该简化贷款程序,降低贷款门槛,放宽贷款限制,真正落实国家政策,规范市场秩序,完善市场贷款机制。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金融行业都有其弊端,在这个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金融行业必须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来进行产业创新才能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然而互联网交易的分散性使得信息不对称这个问题越发突显出来,信息不对称极有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从而造成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伤害。因此我国农商银行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网络金融创新来达到普惠金融的目的,研发出适合不同阶层群众的金融产品,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普惠金融体系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e system”,在“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时广泛应用的词汇。普惠金融这个理念在国外较早的得到关注,大多数国家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为广大人民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贫困人民提供金融服务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并促进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Leyshon和Thrift(1995)认为金融排斥是某些特定社会阶层人群获得正规渠道金融服务的行为和过程。Conroy(2005)认为金融排斥的对象主要是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该人群很难获得正规渠道金融服务的现象被称为金融排斥。

美国的社区银行在促进完善其普惠金融体系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首先美国的社区银行营业点一般都在社区,能够随时为社区人民提供服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手续费,降低群众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其次,社区银行对社区情况十分了解,可以有效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出多项迎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再次,美国政府对社区银行的政策扶持,依照《社区再投资法》定期对社区银行的各个部门进行检查和监督,对部门业绩进行考核,从而进一步了解社区银行的融资情况和发展动态;最后美国社区银行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行业自律管理。

印度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农村金融体系是发展较早并且比较完善的,印度政府的Planning Commission(2009)在2009年印度金融机构改革委员会报告中认为普惠金融包括信贷,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金融服务,比如储蓄、保险和汇款等。印度政府先是建立信用合作体系,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商业银行的介入,再通过扩大和完善银行分支机构网络体系,现在已经形成较完善的金融体系了。印度的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包括中短期信贷合作系统和长期信贷合作系统,其中中短期信贷合作系统包括三个机构:初级农业信用社、中心合作银行和邦合作银行。印度政府为了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文化,经济、政治等三个方面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在文化上,开启金融教育普及工程,提高人民的金融知识水平,让普惠金融和金融机构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改善金融市场金融不对称的情况。在经济上,印度政府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降低金融需求者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了低收入者享受金融服务的门槛;RBI还大力推广电子支付系统,完善偏远地区的银行电子网络金融体系,通过设立一些网点连接银行的网络终端,便利民众的生活服务。印度政府不断增加财政支持,从2000-2001年度的976亿卢比增加到2003-2004年度的1407卢比,约增加50%。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为普及农村金融奠定基础。

2.2 国内研究现状

1951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事业在新中国开启。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渐渐退出后,农信社占据了越发重要的地位,也成了农村地区贷款的一条主要渠道。农村信用社的网络覆盖了广大农村地区,而且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投放近年来出现了空前巨大的增长,农村的直接到户率高达80%以上,但农村的金融需求仍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31.88%的农户能够得到正规贷款,同时在有金融需求的农户中仍有40%以上的农户不能获得正规信贷支持。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较低的资金能力,比重相对较高的不良贷款和完善程度缺乏的信贷管理手段。上述原因使获得农业贷款的信贷规模较小,在很大的程度上约束了农村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近年来经历了以下事件:2007年开始,农业银行开始在全国8个省市进行服务“三农”试点。在银监会2006年发布90号文件和2008年发布《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之后,有许多大型的金融机构包括包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参股,或是注资到了各个村镇银行,以及一些小额贷款公司等。2009年5月下旬,农业银行正式发布了《农户小额贷款办法》,强调必须从农业真正需求出发,建立了合适于农户贷款的相关制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使农民可贷款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同年11月,银监会在第四次的金融形式通报会上做出如下强调:对于“三农”领域信贷的支持力度需继续加强,必须使涉农贷款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全部贷款的增长速度。扶持小微企业的金融贷款,继续推行绿色信贷,为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2012年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工作会议中做出了以下强调:“三农”市场的定位必须被牢固坚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得到全面提升。会议明确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是“三农”金融服务的主力军,调整“三农”的业务结构,加强监管,化解风险,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坚持以股份制改革为方向,打造股东承诺制,把重点放在金融创新。2012年6月中旬,银监会提出:当前时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相关余额在整体银行业中的占比是33%,而农户的贷款余额占了银行业的77%,县域等机构的网点则是占了银行业比重的60%。截至到2013年7月底,全国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共有16.5万亿元,占了全部贷款份额的22.5%之多,较之年初时候增加了有1.6万亿元,更是比去年同期多增加了3533.3亿元,比其他各项贷款的增长速度高了6.3个百分点。2014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必须对新型的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进行大力支持,同时在已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构建一个农村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提高“三农”的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贷款难”和“贷款贵”,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2015年中央发出的一号文件,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以及农业的特点,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持续不断地拓展农村地区的相关金融业务,使贷款程序、和农村的网点布局得到优化。金融机构更要加强对于普惠金融的意识,尽量做到最大限度的让利给人民群众。可以通过广泛地设立ATM机、POS机、自助服务终端、和转账电话等金融电子器具,使农民方便地利用手机、电话、电脑等网络通信工具来办理所需求的金融服务。

银监会联合国务院扶贫办于2016年4月中旬召开了《全国银行业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以小额信贷为重点,努力做好精准扶贫,大大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服务水平。截至去年底,国开行发放扶贫贷款余额9623亿元,其中当年投放2122亿元;农发行审批易地搬迁项目贷款3200多亿元;农行在832个扶贫重点县贷款余额5907亿元;邮政储蓄银行在重点县累计小额放贷410亿元;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承担了扶贫小额信贷投放量的一半以上,有力的支持了贫困地区各项事业发展。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某些金融机构因为自身的盈利性以及农业生产低收入性,不愿意将大额资金出贷给农民,进行农副产业投资。农村的金融市场相对城市的金融市场利润较低,所以导致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偏远地区,导致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而得不到满足,最终也导致国家支持“三农”的政策无法被实现。

(2)由于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局限性,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指数低,这就使得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对金融概念模糊,金融基础知识了解少,金融意识和信用意识比较薄弱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执行的可行性以及对新型金融产品的接受性。

(3)偏远及农村地区的低收入者、贫困群体盲目跟风,没有科学地利用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没有资金来偿还贷款,或者借款人不讲信用,以及恶意逃债等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农商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

(4)从表1可以看出网络在我国农村的普及率并不高,但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比较大,可见普惠金融要想通过网络金融创新在我国得到发展还需继续加大网络普及力度。

(5)自普惠金融在我国提出以来,农村金融机构发展速度较快,非金融机构也发展迅速,虽说这些使得我国的金融服务区域实现了广大覆盖。但是,“我国在2012年末还有1696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事实上,在我国每一个地区都实现有一个自身金融服务机构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

4 农商银行互联网创新及对策

(1)推动农商银行建立健全自己的网上服务平台,创新其金融服务产品,顺应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农商银行应当顺应普惠金融的发展,积极推出创新性服务产品,并在可控风险的范围内,降低贷款门槛、提高贷款额度,以适应特定地区特定人群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

(2)地方政府和农商银行应当创新发展操作简便的小额支付工具,开发对金融知识普及率较低地区的大众更友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农商银行应当创新推出小额的支付工具,简单化其操作流程,来满足金融知识缺乏但同样需要金融服务的上述特定人群。

(3)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这个问题,需要定期到基层去调查,了解借款人的人资产状况,分析贷款的风险度,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内部需强化考核,实行绩效挂钩,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利用法律这个盾牌来保护自身利益。

(4)政府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真正落实政策实施,推动更多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与全面健全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的服务和保障体系。

(5)提议政府早日推出普惠金融的诱导机制。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的手段,降低贷款风险,增加储户收益,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盈利水平与大中城市基本相当。政府应针对发展普惠金融的特定地区推出适宜的政策手段和长效机制,并于某些地区进行试点操作,一旦有所成效,就可以面相更广大地区范围进行推广,从而带动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全面发展。

5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普惠金融是带动偏远地区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商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有利于我广大偏远地区及农村的中低收入者也能够充分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农商银行通过网上银行服务平台,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发展创新小额支付工具、兴建基础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推出普惠金融的诱导机制,使我国偏远及农村地区的金融得到良好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uvvurlsubbarao.Financial inclusion-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Z].The Bankers’ Club,Kolkata,9 December,2009.

[2]Leyshon A and N Thrift Geographies of Financial Exclusion:Finnancial A bandonment i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1995:312.341.

[3]Conroy,J.APEC and Financial Exclusion: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Collective Action?[J].Asia Pacific Development Journal,2005,12(1):53.58.

[4]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A Hundred Small Steps: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R].SAGE Publications,2009.

[5]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359.

[6]印度政府.2004年印度参考年鉴[Z].新德里,2004:576.

[7]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5.

[8]银监会以扶贫小额信贷为重点切实推进银行业精准扶贫小额[OL].2016.04.21.

[9]李晓璐.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保定:河北大学经济学院,2015,(8).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为推进高校网络文化积极发展,科学治理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需要切实推进高校文化安全综合治理,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校园媒体、教师、学生多元治理主体力量,构建协同治理机制,健全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策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完善高校网络人才保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络的便利和高效促成了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全方面的网络依赖——互联网与人类文化至此紧密交融,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高校是意识形态引领和先进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2020年初,全国大中小学校推迟开学,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用户需求得到充分释放,在线教育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1]高校学生也是我国网民的代表性主体。高校網络文化在先进网络建设中具有示范效应,对网络文化发展和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事关大学生价值引导和思想教育,也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因此,探究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与如何实施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及治理成效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基本内涵

1. 文化与网络文化

文化,一般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及天赋的培养,也指人类通过劳作创造的物质、精神和知识财富的总和。[2]广义的文化即包括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甚至是生活方式等领域,本文特指精神文化。网络彻底粉碎了各个不同文明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为全球闻名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了条件。[3]匡文波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相互融合作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作为核心的一种新的文化。”[4]网络文化集中表达了价值观、情感等意识形态的事物,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态,必然带来文化的革新和发展。

2. 文化安全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

从概念的逻辑关系来看,“高校网络文化”属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从属于“文化”。尽管“文化安全”并不是“文化”与“安全”的内涵、外延的简单相加。但“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与“网络文化安全”、“文化安全”之间存在着同样的逻辑从属关系。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包括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安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第一,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安全,是指在校园网络环境下围绕高校教员、学生等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思维方式所产生的文化活动整体平稳运行,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师生能够保持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状态。第二,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是指规范高校用户行为、高校网络机构决策、高校网络活动开展、高校网络系统健康运行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先进、稳定、合理的状态以及通过这些制度培养高校师生依法有序理性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交流信息等行为方式所产生的文化现象的整体安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在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中起到介质的作用,它介于高校网络精神文化与高校网络物质文化之间。通过建设和治理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可以引导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符合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可以促使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在高校网络精神文化的作用力下得到发展,从而互相适应,达到高校网络文化的安全。第三,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主要包括高校网络搭建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安全。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安全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底层保障,没有高校网络物质文化的安全,就谈不上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甚至谈不上高校网络文化。

(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取得的成效

1. 高校网络文化教育功能得到重视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高校学生从网络中“下线”的情况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随时随地“全时在线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大学生网民如何使用高校网络,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未来国家网络发展的前景。高校网络文化教育潜力愈发得到重视,这也意味着人们更加关心高校网络文化能否安全、健康地跟随时代的脚步继续发展下去,对于探索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来说也具有现实意义。

2. 高校网络媒体创新赢得信任

据调查,占大多数(85%)的受调查者对高校网络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与价值观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持明确的看好态度。这表明在相关部门不懈努力和开拓创新下,高校网络媒体已经在学生人群中建立了一定的权威形象,获得了大部分高校学生的信任。

3.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成效显著

绝大多数高校已经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两大平台的高校网络媒体,甚至向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媒体阵地发起了冲击,bilibili、acfun、网易云音乐等高校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网络媒体平台也已有了高校网络文化的“身影”。这对网民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产生了意识形态教育作用。高校通过开设新媒体平台账号,实现贴近学生、贴近用户的多栖发展,占据了意识形态建设“高地”,成效显著。

二、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相对式微

对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是确保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重要基础。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仍然非常陌生,这说明高校关于网络文化安全治理尚未形成一套旗帜鲜明且行之有效的主导话语体系。仅6%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自己在读的学校对校园网络文化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其中超过一半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不怎么重视”。如针对学校网络官方账号更新频率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校网络官方帐号会保持及时更新,表态“不知道”或“极少更新”的答卷数据仅占11%,这说明当前高校网络官方媒体管理存在一定問题。

2. 校园网络流言真假难辨

虚假信息的传播是影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一大问题。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当前高校网络环境中大量的匿名和准实名网络用户存在,这种隐匿网络状态使得网络用户能够进行脱离社会规范的文化创造和传播,散布流言在此状态下变得轻而易举。流言通常涉及的内容是时下热点、敏感话题,对高校网络文化产生负面影响。解决这一问题离不开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需要不同参与主体的综合治理。

诸多网络突发性群体事件都与网络信息恶意炒作、煽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现象都给我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巨大挑战。[5]

(二)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缺乏监管

各高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如网络文化节、网络精英沙龙、网络产品推介会、网络音乐大赛等活动,实现校园活动网络化,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但是也有一些网络活动缺乏监管。如大学生参与过校园比赛网络投票活动,主要形式是通过微信和QQ分享投票页面,引导高校用户关注相关公众号后进行投票。高校举办校园比赛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就在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树立高校青年优秀榜样。然而投票网页不仅在引导高校用户进行投票,还设置出有偿刷票的环节,只需充值现金、刷所谓的“网络礼物”便可在投票中占据优势。由此,通过网络进行的校园比赛投票活动决出的佼佼者非但无法匹配被选举人的真实水平,导致高校公信力受挫。这种网络文化活动不仅无法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正向牵引力和保障,还将导致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三)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成因分析

1. 社会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网络心理失衡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转变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网络文化的发展走向。例如,网民将互联网渠道视为表达观点的意见渠道和发泄情绪的唯一渠道,现实中非理性心理将会从网络舆论中反映出来,并且借助网络平台人人都有的“麦克风”和社群化的发言机制例如QQ群、微信群、论坛等产生集群负效应。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等级、不同家境的学生共同组成了高校网络用户群体,社会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导致大学生社会心理失衡,引发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2. 高校先进网络文化引导乏力

高校先进网络文化是代表高校共同利益,将在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产生教化作用。当前,高校先进网络文化中主导作用乏力,主要体现为:首先,网络意见领袖众多,先进网络文化竞争力大。新媒体平台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阵地,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同时也已经发展出了多元化的KOL(关键意见领袖)群体。由此高校先进网络文化不再天然具有最大的话语权。[6]其次,高校网络全媒体传播矩阵建设有较大的挑战。许多高校网络全媒体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的运营就已经显得力不从心。最后,高校网络媒体吸引力不够,缺乏有效受众,无法对高校学生产生真正的吸引力。

3. 高校网络安全管理技术相对滞后

技术本身的滞后直接体现在高校网络安全管理的诸多方面。以高校的官方网站为例,当前高校官方网站在很多场合仍然是权威的代表,同时也带着古板和陈旧的气息,技术上的滞后使得高校官方网站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加载速度慢、BUG频繁出现、网页制作不够精美等。这种技术上的滞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于高校先进网络文化接受度,也催生着不法网民利用技术漏洞谋求不法利益,破坏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再如少数网民通过二维码、AR、算法加密等传播不良文化内容,给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4. 大学生网络素养有待提升

据调查发现,经常开设网络法制教育课程或相关宣传教育活动的高校只占11%,而不太经常开展网络法治相关课程和活动的高校占大多数。维护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需要大学生具有相关的网络媒介素养,具备合法地传播或生产内容的素养,反观大多数高校的教育体系,实际上缺失或者缺少了相关的网络素养培育。

三、创新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方法

习近平在全国网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所谓网络综合治理即包括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也需要灵活运用综合治理方式。

(一)加强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法治化

1. 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

教育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健全网络文化安全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立法程序。对网络文化中积极、中立、消极的因素进行区分,并且从法律和政策上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积极的网络文化,为网络文化注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维;严肃管控消极的网络文化。同时要对中立的网络文化逐步转型成为积极网络文化。

2. 严格网络文化安全执法工作

着力打造负责任的媒体,加强对网络信息把关。加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高校党政部门、公安、工商、文化、教育等部门联合执法,尤其是要加强各网站以及新媒体管理,严肃查处传播虚假信息以及不良信息等违法行为,督促各大网络媒体以及社会组织加强网络行业自律,完善网络文化内容生产自律机制,依法办网、依法管网,诚信经营,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企业的服务水平与力量,坚决杜绝虚假信息及庸俗、低俗、媚俗的信息传播。

3. 规范相关政策落实监督程序

为推动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除了法律法规的保障之外,还需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对有益于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维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行为给予实质性的鼓励。教育职能部门还需要规范相关政策落实的监督程序,将网络安全精神和互联网思维注入政策设计和监督程序之中,为网络文化安全保驾护航。

(二)学校落实网络安全治理规章制度

1. 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治理还未能形成完善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容易产生新生事物与现有规章制度的矛盾冲突。不少高校用旧的规章制度直接套用治理网络文化安全,难以规避高校网络文化可能带来的其他危害,对高校网络治理安全造成巨大隐患。例如,作为高校通讯的重要工具——QQ群,对于群内用户发言的匿名与非匿名的规范就值得进行考量。在禁止匿名的情况下,高校网络文化很难形成这样的积极文化现象。如何完善高校网络文化规章制度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重要保障。

2. 切实落实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举措

习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发展要坚持政策引导依法管理并举。”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需要及时完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依规办事。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安全问题部分来源于技术的滞后,例如网站存在bug、加载缓慢、容易崩溃,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改良得以解决。因此,通过落实高校网络发展的政策能为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提供强大保障,更好地提升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水平。

3. 加强高校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习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要把人才资源汇聚起来,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高校网络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保障高校网络人才资源充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进行综合治理,离不开培养优质的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管理、技术人才,这就对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学科专业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高校网络空间安全的学科设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国务院在2015年就已经出台了《关于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的通知》,至今也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本科专业,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然而要让这些专业培养出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仍然需要时间。为了补充这段仍需等待时间里的人才空缺,高校应当要整合人力资源,发挥社会协同力量。要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网络建设与管理事业。[7]

(三)打造高校网络先进文化

1. 提升校园主流媒体话语吸引力

校园主流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高校主要运营的权威媒体,包括校园新闻网、校园微媒体等学校管理部门负责的网络媒介。构建先进的高校网络文化需要更多有吸引力的主流文化话语支撑。要结合互联网思维,尝试对“硬题材”进行互联网“软传播”,以接地气的语言方式提高官方媒体的话语吸引力。

2. 增强校园非官方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将非官方媒体区分为自媒体与商业媒体来进行阐述。自媒体通常都是依靠自身实力过硬,内容具有吸引力。商业媒体则是以资本为基础,企业化运营,以营利为目的参与高校网络文化传播的,其中宣扬的多元文化观点下潜藏着资本的逻辑,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因此,需要非官方媒体自身提升社会责任感。

3. 大力打造高校平台型优质媒体

当前的传统互联网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以及字节跳动和快手等新兴互联网巨头正在致力于打造平台型媒体。平台型媒体重点通过构建网络公共空间,将所有进行宣传、传播活动的主体(包括官方、非官方等)全员囊括。高校必须积极打造官方的平台型媒体,将整个高校网络用户纳入官方平台之中,且需要激发高校网络用户的活跃性,促进部分用户向平台中自媒体意见领袖的角色转变,完善高校网络文化生态的构建,使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够置于高校平台型媒体的安全管控范围之内。

(四)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1. 借力新媒体打造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解决离不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艺术性,必须倾注教育者的感情因素。[8]要着力打造有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共同参与,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的手段、用新的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指挥线上线下实践,这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必然要求。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素养,切实提升教师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够自己熟练运用新媒体,分辨信息真伪,抵挡住来自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态冲击。其次,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借助新媒体打造特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到高校网络中,成为高校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

2. 切实提升学生网络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修养,它泛指大众使用媒介的频率、参与媒介的活动力和对媒介信息的评估力。”[9]大学生是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的重要主体。相关规范制度、各类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只有在大学生的配合下才能够真正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起到实际作用。在培育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性选择网络内容,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与自身的免疫力。尤其是要加強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加强网络社会实践操作,尝试使用新媒体提升网络媒介素养。此外,要注重家庭教育效应,通过家长鼓励大学生提升网络素养。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综合治理是推进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需要充分协调与整合党政部门、高校、网络媒体、高校师生用户、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力量,依规管理、推动网络技术创新,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素养,将构筑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坚实堡垒”。

参考文献:

[1]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tech.sina.com.cn,2020-04-28.

[2]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

[3]尹韵公.论网络文化[N].光明日报,2007-3-25.

[4]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3-5.

[5]范立国.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6):36-40.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277.

[7]李超民.近五年来网络文化安全研究述评[J].湖南社会科学,2014(01):259-262.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6.

[9]晏萍,裴丽娜.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3):76-79.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有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它是乡村文化振兴这一长远目标的重要基石和应有之义。该文分析了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以期逐步提高乡村网络文化服务质量。

关键词:数字乡村;农村网络文化;优化路径

近年来,党中央十分关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战略决策,并拟定了配套的计划和目标,统筹推进信息事业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5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纲要中提出“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加强引导和监督乡村网络文化”“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2020年11月,数字乡村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会议上指出“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已超过98%”[2]。随着4G在乡村的深化普及,5G在乡村也被陆续引入。2021年2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09亿,占网民总数的31.3%,这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基础和可行性[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一次明确提出“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同样也在预示着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4]。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要深刻意识到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站在新时代国情农情的高度,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设备数字化为支撑,革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观念、手段、载体,打造乡村网络文化基地,为宣传优秀乡土文化凝聚力量和推动乡村繁荣富强提供稳定有序、乐观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

1 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传承优秀乡村文化 乡村网络文化是乡村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另一种形式,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的新技术、新方法并对乡村文化进行扬弃。“如果把收入、投资、非农业就业等看作离心力,把乡土社会、邻里关系等看作是向心力”[5],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城市中的离心力作用远强于乡村中的向心力,并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乡村社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日益淡化,熟人社会遭到破坏,使得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出现裂缝。做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以创新的数字技术和模式等修补乡村优秀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断裂,同时将创新意识植入乡村社会中,迎来乡土社会的新思潮,与乡村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激发村民的文化归属感,进而以更创新的方式来继承和弘扬优秀乡村文化[6]。

1.2 有利于构建健康有序的乡村文化网络空间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论环境日益復杂、趋势变化多样,许多不法分子企图在管理模式较为松散的乡村网络空间开展违法活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严厉打击网络违法分子,维护乡村网络空间秩序,还乡村网络空间一片清净,引导农村网民在网络空间中辨别真伪。用广泛的民意来修复狭隘的民意,用正确的言论规正错误的言论,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观念,合理合法地在网络空间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营造健康有序的乡村网络空间[7]。

1.3 有利于根据网络舆情变化落实乡村建设行动 在村民关注度、使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上公布和宣传党中央的重要方针政策、宣传乡村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较大进步、宣传先进事迹和典范以及全国上下的积极局面,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国家各项决策的重要意义,共享乡村发展成果,激发他们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为农村农业建设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能。另外,国家关于乡村的种种建设行动也能落地生根[8]。

2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宣传不到位,村民参与度低 市区主管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网民主动转发官方媒体推送的信息仅占其转发总量的20%左右,然而通过微信、微博等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的官方消息每天却不计其数,但其对农村网民产生的影响不是十分理想。村民反映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难以理解、没有吸引力”,这说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无法让乡村网民对宣传内容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行动上支持。一旦广大农民看不懂这些信息并且不感兴趣,他们会选择性地忽视这些内容,势必很难响应政府制定的乡村建设决策,导致村民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行动中[9]。

2.2 意识薄弱,建设主体缺失 首先,农民是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主体之一,但由于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农民人口不断减少,传统的村落逐渐解体,再加上农民自身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意识薄弱,导致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缺失;其次,根据我国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一般由政府全权负责,这种“全能型”的政府行政模式淡化了社会组织、企业、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使得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缺少企业的参与、社会组织的支持以及村民的监督;再次,乡村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相关部分推卸责任的现象,其责任共同体意识的缺失必然导致部门间缺乏合作和协商[10]。

2.3 受众群体素质不高,信息质量有待提升 活跃在乡村网络空间的大部分村民,凭借一时的新鲜感只是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网络操作方法和技能,而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等方面一般未受到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导致其在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时,他们在选择、理解、评估、求证等能力都显不足。文化素养不够高、信息辨别能力不强,使得农村网民容易被有害信息迷惑,会相应地导致网络空间信息质量不高。

2.4 缺乏技术人才,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需要广泛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方法、手段,这要以高端人才为支撑。但受到乡村资源、环境、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难以流入农村。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仍存在缺少骨干领导、缺少专业培训、缺少薪资激励等问题。乡村数字化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匮乏,网络平台的建设、运作以及日常维修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壮年人才也从乡村流入到城镇,造成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人才更加紧缺[11],导致为村民提供乡村网络文化服务的能力不足。

3 优化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3.1 关注村民需求,提高村民网络文化建设的参与度 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乡村数字化发展的科技支持,最大限度地收集和整合民意,既要深入浅出突出乡村,又要恰到好处地聚焦乡土,把握农村的变、抓住农民的心,及时获知舆情民意,积极为农民发声,回应农民关切。农村基层网络文化宣传工作要始终坚持数字化发展原则,立足于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网络用户的需求,把新闻传播、舆论引导、便民利民、政务公开、网络电商等内容合理划分,有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组、网站等网络平台,尤其要发挥微信群组的直接作用,实现村村有群、户户入群、人人用群,使农民群体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信息,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3.2 增强建设意识,推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参与合作 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发展中的新形势和挑战,各建设主体务必从意识上肯定乡村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广泛的群众监督、基层组织和民间力量的配合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乡村基层组织作为联结政府与村民的桥梁和纽带,负担起既要将上级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执行和落实,又要将村民的诉求反馈给政府的双重任务;各职能部门要树立责任共同体意识,同时加强合作意识。乡村民间组织则要努力挖掘乡土民俗、民间手工艺、民歌民谣等优秀的乡村文化,并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作为受众群体的广大农民,既要成为后备力量,又要承担监督责任。如果将以上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主体的主要任务看作是一条条传播链,那么链中涉及的所有主体都要主动参与其中并凝聚力量、团结合作,共同完善乡村网络文化建设[12]。

3.3 提高村民素质,加强对乡村网络空间信息的权威发布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实施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设备的应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亟需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以此提高村民在网络平台上选择、判断、甄别信息的能力。一方面,保证官方在网络空间中发布权威信息,包括国内外时政、农业生产动态、社会民生福祉、健康幸福生活、惠民理财知识等内容,村民以此来了解家乡、了解时政、丰富精神生活、增强乡村归属感。另一方面,对农民群体进行培训。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才进行定点帮扶来提高村民的网络操作技能,带动村民素质提升,助推乡村网络文化建设。

3.4 加强数字化教育培训,培养乡村网络文化服务专业力量 一是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工作人员的数字化培训。鼓励相关组织、部门与专业院校合作,推广数字化网课教育,进行集中有效的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培训,使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更专业、更前沿[13]。鼓励工作人员借助数字化设备以更生动直观的文字、图片、微视频等形式来传播信息,组建既了解乡村治理现状又具备一定数字化技能的专业服务队伍。二是促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发展。加大数字化教育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发展远程教育,与城市教育资源进行对接,使乡村地区的学生能接触和获得更专业、更丰富的知识,为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储备未来的人才力量。三是重视高端人才引进。乡村的发展迎来了高新时代,人才是在新时代决胜的重要基础。搭建数字化的专业人才交流和分享平台,通过资源、政策向乡村网络文化产业倾斜,增强乡村优势,吸引专业人才,其能根据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对乡村网络平台进行合理分析和统筹规划,提供专业的乡村网络文化服务。

4 结语

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要以关注农民诉求、为民发声、回应民意为核心,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重视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并合作的良好建设局面,从根本上减小乡村网络文化建设中村民科学文化素养低的阻力;将数字化教育培训常态化,培养专业数字化人才队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要让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借助数字化高新技术,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实现乡村建设质的飞跃。

作者简介:郭子拓(1995—),女,辽宁锦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振兴。  收稿日期:2021-06-08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EB/OL].[2019-05-16].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16/content_5392269.ht-m.

[2]高亢.中国移动全国行政村4G网络覆盖率已超98%[EB/OL].[2020-10-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940084740 1568085&wfr=spider&for=pc.

[3]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gov.cn/xinwen/2021-02/03/content_5584518.htm.

[4]成素梅.“十四五”新词典“加强网络文明建设”[EB/OL].[2020-12-01].https://xhpfmapi.zhongguowangshi.com/vh512/share/9581073.

[5]朱海声.建设与支撑——当代关中乡村发展力研究[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72.

[6]浦靖璐.移動互联网时代下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大众文艺,2020(02):218-219.

[7]张岩.数字乡村背景下农村网络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农家参谋,2020(19):85-86.

[8]傅瑶.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空间建设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04):59-61.

[9]宁晶,朱正刚.数字乡村背景下乡村网络文化发展研究——基于金华市婺城区乡村微信使用的观察[J].江南论坛,2021(04):41-43.

[10]丁世华.数字文化治理赋能乡村文化振兴[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0(04):33-38.

[11]赵早.乡村治理模式转型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J].领导科学,2020(14):45-48.

[12]江新红.乡村文化振兴路径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93-95.

[13]王沛栋.信息化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工程技术,2019(18):40-47.

(责编:张宏民)

网络时代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现阶 段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大学生既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教育对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有效的进行,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要求。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角度,对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相关研究,对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学生 实效性 思想政治工作

我国高等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但是现阶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投入的教学资源与收到的教学效果难以平衡。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渠道更加的宽泛,尤其是随着3G、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的扩大,一些以电子通讯设备为媒介的移动终端已经渐渐超过了以PC为终端的网络,移动终端已经成为现阶段人们上网获取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我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83.4%,首次超越传统PC整体使用率(80.9%),呈现出移动互联网带动整体互联网发展之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了能够更好应对这种形势,更好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课堂教学方面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研究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及发展

无线通讯行业的鼻祖Alston & Maqitalu(奥斯顿·马齐塔卢)曾经说过以PC端为主的网络时代只是一个过渡期,以移动电话为代表的无线通讯技术才是占据未来市场的主流互联网技术。现阶段,随着4G时代的来临,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无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在手机用户中,3G和4G用户2014年1月至5月间增加6990万户,总数达到4.72亿户,渗透率达到37.5%,进入高速发展期。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

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其中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上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甚至包括车载电脑。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是指手机或者具有多种应用功能的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简单来说,移动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相互覆盖。它既具有传统互联网即时性、交互性、延展性等特征,又具备便携性、随时随地收发、浏览信息等优势。现阶段,在一些新兴媒体的帮助下,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迅猛发展,人们都在利用着移动媒体技术进行交流与沟通,随着这些新习惯建立、4G时代的来临,相关行业专家预测,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势力。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1995诞生了第一代移动通讯设备,当时手机只能进行简单的通话功能,没有数字通讯功能,只能被称为1G。1996年,中国电信首次开放了移动数据流量业务,也就是后来的2G网络。九十年代的中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手机通讯行业的服务技术水平低,服务内容也是单一的。1999年WAP制式网络首次以杭州为试验基地开通运营,移动数字通讯行业从此进入WAP时代。2000年,中国移动首推移动梦网的概念。2009年初,国务院批准发放3G牌照,为移动通讯网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颁发三张TD-LTE制式的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移动通信正式步入上网速度更快、业务应用更多、流量价格更低的4G新时代,移动通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网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二、移动互联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为伴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90”后是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人群,在大学校园、教室、宿舍随处可见拿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网上冲浪的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在高校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对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使高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想要知道的信息,这使得高校学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形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只是扮演听众角色,根本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年龄层次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日常工作生活压力大等因素,致使他们无法像年轻学生一样能在短时间内接受新兴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处于信息时代发展的劣势地位。如果教师没有及时了解时事新闻,紧跟时代脚步对所教授知识进行融合发挥,就会使学生怀疑教师的能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校思政课堂越来越多地出现了学生手机上网成热潮,教师一个人唱着独角戏的现象。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上网状况的研究指出,当前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比例相当大,高达84.6%。“90后”大学生每天上网平均时间为3.18小时,23%每天上网的时间超过5.5小时,43%为3~5小时,24%为1~2小时,只有10%低于1小时。此外,89.5%的“90后”大学生以QQ和短信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其中77%全天24小时保持手机QQ在线,67.5%认为网络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和乐趣,61%因为互联网而减少其他课外活动,42.2%认为网络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36.7%表示课余时间大多在网上度过,只有6.2%认为网络在生活中是可有可无的。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尤其是手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第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便利,使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觉得全身不自在,无法专心致志的学习。大学生只要有空闲的时间,就会拿出手机,即使是课堂时间也随意地拿出手机,这样的习惯会使得大学生变得随意懒散,漠视规则、纪律的约束,严重影响了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动手去解决,而是一味依靠网络,在网络上下载他们需要的学习资料,这最终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世界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体味学习的快乐,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等,但是移动互联网也存在很多低俗信息,这些信息借助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影响使用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的人们。此外,移动互联网的存在使大学生无时无刻感受到发展变化的世界,会使大学生觉得,对于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似乎只有不断进入网页、刷新、查看,才能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这使得大学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跟精力。大学生长时间海量的不断接收新信息,使得他们对现实世界周遭发生的事情反应迟钝。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对事物的判断缺乏科学合理理解,对事物的看法一旦产生错误,很容易形成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诞生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虚拟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不必忌讳什么,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情绪的宣泄,释放生活、学习的压力,这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但这也促使越来越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的世界。大学生对网络世界的沉迷,使他们对现实世界越来越冷漠,导致大学生日常缺乏人际交流沟通机会,严重减低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大学生养成封闭的性格。网络虚拟世界的不稳定性和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会使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信心不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并且,大学生长期进行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转换,比较严重的情况是个别大学生的精神出现分裂,形成不一样的人格。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性,不能控制上网时间的长短,长此以往,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移动特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必再限制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使大学生在只要能接受手机讯号地方都可以实现移动学习。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络教学,可以使教学成本大大降低,方便快捷。移动互联网虚拟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尴尬,大学生可以用别的名字,讲出对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意见,这种方式就避免了大学生因为自身身份的顾忌,而对一些教学方面意见有所保留的情况发生。移动互联网技术开放性等特点也促使学校、家长的沟通更加的便捷。总之,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对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挑战。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新途径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是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我们应该积极的顺应这种趋势,顺应时代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想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改革之外,还必须要探索利用好移动在线教育,为此要不断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在网络技术运用及学习上多下功夫,使自身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一)积极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学改革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把大学生从五彩缤纷的网络世界拉回到课堂上,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就必须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课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在辩论中学习。在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就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社会现象,有的放矢地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讨论、辨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此外,要想完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改革,还必须要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大学生网络习惯入手,使他们养成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的习惯,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在正确时间地点使用手机,使移动互联网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开放思想,以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加注重对不同的思想之间进行有效地互动。这就是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其根本内涵。另外,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对各种资本主义思想进行关注,研究其跟马列主义的根本不同点,认清其危害,善于利用课堂环境,引导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门学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准则规范自身。

(二)充分利用移动在线学习将思想政治课堂扩大到无限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个人学习需求,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必将获得长足发展,而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客户端的普及,让在线教育逐渐从PC端跨入到移动端则成为在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线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近两年在线教育最火的一个词是MOOC(慕课),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2年,哈佛、斯坦福等美国顶尖大学投入数百万美元陆续设立了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与此同时,Udacity、Coursera、edX等多家专门提供MOOC平台的供应商兴起,这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也引起了世界很多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因此,2012年被有关学者称作“MOOC元年”。2013年,北大、清华、复旦等中国的一流大学陆续加盟了Coursera、edX课程提供商,2013年又被称作“中国的MOOC元年”。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发布了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MOOC平台——学堂在线。此外,还有网易云课堂、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2014年5月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这些网络在线学习平台定能更好的满足广大国内学习者们的需求。不同于网络公开课和精品课程,MOOC有一套集“选课听课——互动讨论——课后作业——评价考核——结业”于一体的全套完整过程,免费的MOOC课程使更多的学生汲取到了更多更前沿的知识和科研成果,在比较中学习到了不同学校对同一门课程的不同解读。如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中清华大学公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网易云课堂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北京大学公开课《近代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好大学在线中的上海交通大学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都可使广大学生在本学校教师教授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吸取其他学校教师讲授的精华。

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笔者学校山东管理学院引进了“尔雅通识课”,作为我校全校任选课程,并于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初步实施。尔雅是以MOOC为基础的定向课程体系学习平台,尔雅通识课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为突破点,与国内外百余所名校合作,涵盖6910名知名教师,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修习学分的形式来进行第二课堂的教学,实现了MOOC与高校学分制学习的融合,开创了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形势与政策》课程开启了我校思想政治课在线学习的先河,《形势与政策》系列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论述与群众路线教育、三中全会精神解读等当今形势政策的动态变化。本课程需要学生在线学习41集视频(20分钟/集),根据要求按时在线完成课后作业和考试,最终得到教务处确认的综合成绩达到60分以上者,可以认定相应学分。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堂学生人数太多、缺乏互动等缺点,学生随时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即时通讯等工具与教师进行沟通,并获得在线帮助。同时,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相结合,学生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参加见面课程答疑或小组讨论等,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及效果。

除了MOOC外,还有微课在线教育形式。所谓微课,是一种以5~10分钟甚至更短时长为单元的微型课程,它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课网通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相结合,为所有希望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为推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于2014年3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4年4月至7月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和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举办了山东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微课教学比赛,这些比赛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投身在线教育的热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无论是MOOC,还是微课,均利用网络,将有限的课堂扩大到了无限,为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

现阶段,虽然PC是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最主要工具,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在线教育也逐渐平移到了手机移动端。例如,过来人公开课为全力布局移动互联网,陆续推出了iPad版、iPhone版、Android版客户端,覆盖全球10亿移动互联网人群。移动端学习方式已经开始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学习方式,特别在学生群体中。《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在学生群体中,使用手机获取知识的比例甚至超过了PC,二者分别为90.5%和71.5%。很多大学生手机用户都下载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掌上新东方、英语流利说、超级课程表等。诸如此类的教育类APP便携、灵活、互动性强、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优势使得教育类App更好地实现了“寓教于乐”,深受“90后”大学生的欢迎。由此可见,移动应用开发是在线教育的必然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式学习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了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要积极地去接受学习移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积极更新知识结构,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实现自我学习,优化自己的讲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是提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能力。此外,加强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了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

(四)建立校内网等自身移动媒体终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积极创建校园网络文化基地。充分利用能够为大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的视频技术、游戏技术等形式,以符合大学生网络浏览习惯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在吸收网络文化的同时,剔除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学校还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让学生们进行关注,形成一个综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五)加强移动互联网的信息监控

面对移动互联网良莠不齐的信息,加强对网络站点信息监管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就移动互联网监控的技术来谈,监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完善、加强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刻不容缓。为了帮助学生科学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时候,设置安全提示,通过这些安全提示,警示学生屏蔽不良信息。学校应该对校园微博,还有学校的贴吧等进行技术程序研发,借助高新技术智慧,分析学生日常在学校的动向,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自动化能力。

四、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中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吸取,远离那些消极低俗网络信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使大学生能够规范、自律的使用移动互联网。移动在线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移动在线学习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使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参考文献:

[1] 常潞炜,薛国伟.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J].数字化用户,2013,(15):214-215.

[2]赵效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下旬),2014,(4):58-61.

[3]杜亮.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辅导员工作研究,2010,(1):82-86.

[4]杨维东.“90后”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J].重庆社会科学,2013,(4):36-42.

上一篇:国有林场会计监督论文范文下一篇:设计阶段深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