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

2023-11-23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1篇

中文081班

张俏玲

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 ,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如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从天而降,写出了一泻千里,不可抵挡之势。

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孤舟等,在这些被损弃与被遗忘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在《登高》中杜甫就用“猿啸”、“落木”等意象营造了萧索、凄冷的氛围,表达诗人悲凉的心境。

四、语言特色的不同

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语言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如《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而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 ,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沉郁顿挫。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2篇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上比较开明、经济上比较发达的朝代,盛唐更是国力强大、思想解放,出现了所谓的“贞观之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文学方面也出现了高度的发展,尤以诗歌创作为甚。作为诗歌重要题材及流派的山水诗创作在总体上更是达到了高潮,涌现了以王孟为代表的清,即清新、清幽、清丽、清远;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雄,即雄豪、雄放、雄壮、雄奇的风格。

虽然当时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一些社会问题还是有所暴露,诗人们照样有些郁郁不得志,于是转而寄情山水。不过,由于诗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其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山水诗也不尽然相同。在这里,我们就以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山水诗的异同。

这四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且受到相同的人文精神的熏陶,其诗歌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通性;同时又由于其精神面貌的不同而使得其创作风格有所不同,进而使得其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果形象一点来说的话,王维是“诗佛”,其山水诗流淌着几许荣辱不惊、物我两相忘的悠然;孟浩然是“诗狂”,其山水诗中隐约包含着对仕途的失望和对世情的激愤;李白乃“诗仙”,其山水诗有一种翩然出世、悠然如仙的意蕴和气质;杜甫则像“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如果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其内在的情感的异同。 一 、王维

王维出身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对封建统治阶级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且在他的一生中,虽有仕途不得志的时候,但总的说来,其一生都是比较悠闲安乐的。特别是在他大约四十岁以后,开始过着那种半官半隐生活的时期里,他“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奉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并见《〈旧唐书〉本传》)。正如他自己所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所以他对现实生活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到了晚年,他甚至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叹白发》),完全变成了一个“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王维的诗作中充满了空灵、虚无之感。如: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 倚仗候荆扉。雉缑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父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 怅然吟式微。

------《渭川田家》

在这首诗中,所描绘的薄暮农村的景色气氛,以及那种游离于现实之外的悠闲情调,都会使人很自然地看出王维诗歌的内在情感,也即是王维自身的情感。从此诗中看不出对人情世故的描述,有的只是对山水、田园的喜爱与倾慕。在诗中,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优美与闲适,又表现了民俗风情中的那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景象。于此,我们看到了王维的空灵的心灵境界。再如其后期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辋川集》绝句,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鹿 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 古人非傲吏,字阕经世者。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株树。 ------《漆 园》

其中像《鹿柴》这样的诗,如果单独地来看,所写的空山中偶然听到的人声,深林里偶然照到青苔上的一缕斜阳,的确能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竹里馆》、《辛夷坞》也同样写得很幽美。但是,我们如果把“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等句联系起来,就不能不惊讶于诗人感情的幽冷与孤独了。无怪胡应麟要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生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菽》)了。至于《孟城坳》一首,从为辋川别墅过去的主人宋之问感叹,联想到自己也不能和辋川山水同在,更表现了他这个庄园主人空虚没落的心情。《漆园》一首中,他以自己亦官亦隐、“无可无不可”的萧散优游的自画像来替代古人心目中的漆园傲吏形象,思想也同样是消极的。这些诗都在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生活冷漠的心情,充满了佛家“空无寂灭”的唯心哲理。

王维山水诗的总体特点:一是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开始追求神似,即追求一种空灵的意境,醇雅的意趣。二是追求画意,将绘画中讲究线条、色彩、构图、意境之美的手法运用到山水诗的创作中,就如苏轼所评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著名作品有〈〈终南山〉〉及〈〈山居秋暝〉〉等。 〈〈终南山〉〉简析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简评:此诗首联写远景,勾勒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突出其高峻广阔,其中“接海隅”是夸饰之语;颔联写近景,描绘登山时所见云气的变幻莫测。作者观察细致、刻画传神,使整幅画气韵生动,又增添了朦胧美;颈联转换角度,写俯视所见景色,突出山的辽阔旷远。此联重点刻画山的骨架脉络,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尾联以人物(即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山水画的陪衬和点缀,余味无穷,是全诗诗眼。这首诗总的特点是“不以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望岳》题材与之相同,下面试将《望岳》简析与《终南山》作比较,从写作特色看两位诗人人生态度,内在思想情感的不同。

《望岳》简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简析:这是诗人早期的一首名作,诗中描绘并赞美了泰山的奇伟和高大,并借以抒发自己昂然向上的远大抱负,充满了浪漫气息,有别于杜甫作品的总体风格。诗的首联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对泰山的体验,以距离之远来衬托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写细望所见,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尾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是全诗的诗眼。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从远望、近望、细望各个角度写泰山之景,最后两句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寓有进取之意。

此诗与王维的〈〈终南山〉〉的比较:都是描写山岳的名作,都从各个不同角度写山岳景色,但〈〈终南山〉〉更突出景色本身,并且把绘画中的线条、色彩、构图、意境等运用到诗中,可谓景中有画,而〈〈望岳〉〉在写景中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感受,并且笔触更注重气魄;尾联都转入写自身,但〈〈终南山〉〉重点是叙述,写的是一幅画面,恬淡、空灵、意味无穷,而〈〈望岳〉〉重点是抒情,表达的是诗人豪迈的气概。

二、孟浩然

孟浩然前半生在家闭门苦学,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四十岁长安求仕失望,漫游吴越,最终归隐故土。他一生虽然基本上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既希望朋友引见,进入仕途;又对世事极为不满,心情激愤难平。如在《归故园作》中,他写道:“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其激愤欲狂的心境由此可见一斑。而且直到晚年,他这种“仕”与“隐”的矛盾才有所淡化。孟浩然的代表作是山水田园诗。这些诗,有一部分是漫游秦中、吴越等地时所作的。例如: 木落雁南渡,被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隔离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江上思归》

在这首诗中,诗人旅途思归的心情和初冬江上凄寒的景色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怅惘迷茫之中,隐含着一种身世落拓之感。再如其另外几首山水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新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平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山寺鸣钟夜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夜归鹿门歌》

诗中流露的怀慕隐逸的思古幽情,和我们已经很隔膜疏远了;但襄阳一带的景物------点缀着归村人影的平沙远渡、像一弯新月的江畔小舟、鹿门山的烟树、庞公松径下的月光------经过他这位熟悉故乡的诗人不经意地叙述出来,却历历如画,使我们感到平凡而又亲切。 孟浩然诗歌的特色集中反映在三方面:

首先,既有田园诗的高雅闲静,又有山水诗的清新境界。即使写的是平常之景,经过他的艺术处理,也会格外优美和谐。其次,具有雅淡清新、自然朴素的意境美;第三,在冲淡中时有浑健的豪气。

他禀性孤高狷洁,虽始终抱有济时用世之志,却有不愿折腰曲从。张九龄可举荐王维,却无法举荐他,当他求仕无门,便放弃仕宦而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的清高。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李白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赠孟浩然》)其实,孟浩然并非无意仕途,与盛唐其他诗人一样,他怀有济时用时的强烈愿望,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云: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简评:这是一首充满比兴意味的诗作。作者写此诗呈送给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含蓄地表达想得到他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开头两句写洞庭湖极开阔也极涵浑,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其中“波撼”两字用来衬托洞庭湖的澎湃动荡,十分有力;

五、六两句委婉地向张丞相表白心事。最后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地古语,既含蓄地称颂张丞相,也向对方发出希望得到重用的呼吁。全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转入抒情,借景言情,充满比兴意味,委婉含蓄,不落俗套。

这首诗与杜甫同是写洞庭湖的《登岳阳楼》一诗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现加以比较:

三、李白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而大起大落的身世遭遇又使他广泛接触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他的鲜明的个性就是在充分吮吸时代气息的基础上形成的。李白自年轻时就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唐右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序》)。他具有很强烈的任侠作风: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李白的诗歌正是通过他的个性投影,折射出时代的风容神采,从而成为盛唐的最强音。“神游九天之外,梦回八荒之间”。如: 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今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继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李白喜欢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象要登涉这些山川,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神仙鬼灵相往来。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梦境的诗句中,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撰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象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

李白的山水诗的总体特色有:雄奇、豪放。从描写对象上看,李白喜欢选取高大、壮美、流动的自然山水如黄河、泰山作为描写对象,给人以阳刚之美的享受,如《将进酒》〈〈游泰山六首〉〉等诗;从艺术手法上看,李白的山水诗总是充满着奔放的激情及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表现为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大量运用等,如《蜀道难》等诗。 《蜀道难》简析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简评:诗一开头,诗人便出语不凡,连用了三个感叹、两个惊呼,一个夸张性的诗句,十分强烈地抒发了面对高险之极的蜀道而生发出的异乎寻常的惊叹。接着,诗人融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于一体,发出了深沉的历史感叹。再接着,又用夸张的手法详细描绘了蜀道之难的程度。最后,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因为此诗写于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社会意义的。总体来讲,在这首诗中,诗人袭用乐府古题,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多变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及其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全诗格调雄放,充满积极浪漫主义激情。

四、杜甫

杜甫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从二十岁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壮游”经历。而在“安史之乱”后,由于自己的人生历程的坎坷以及理想的破灭,他也曾想过退隐。但为国为民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使他走上了一条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杜甫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所以,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民生的哀怜。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一

黄四娘家花满鼷,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其二

在第一首诗中,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他对雨的态度是以雨能否对人民有所好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的。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的题旨: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好的事物。而《江畔独步寻芳七绝句》是杜甫一生中少有的闲适之作,但即使在如此闲适的作品内,我们夜不难发现隐含其中的忧患之情。至于他的《秋兴》八首,更是首首怀情。现在我们就选其中三首来看一下: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严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其一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复枕,山楼纷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其二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涵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锁点朝班。 ------《秋兴》其五 在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诗,即使是山水诗也忘不了对世事人情的关注,总是一幅悲天悯人的侠义心肠。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李白 杜甫 精神财富 现实意义

唐代诗歌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而李白和杜甫两人的作品则代表了唐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要研究唐代社会的现实情况,在历史之外,两人的诗歌也是研究时所必须参考的、无法忽略的重要依据。没有研究过两人的诗歌,那么对唐代历史的研究可能就是不完整的,得出的结论也很有可能是片面的。 一 李白、杜甫简介

李白(七零一年 —— 七六二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集》。

杜甫(公元七一二 —— 七七零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 [1] 见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1]

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2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2]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有《杜工部集》。二 李白和杜甫诗歌对比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与这种豪放奔涌,无所掩抑的感情气势相适应,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著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诗人终其一生,都在以天真的赤子之心讴歌理想的人生,无论何时何地,总以满腔热情去拥抱整个世界,追求充分地行事、立功和享受,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敏锐的感受,把握现实而又不满足于现实,投入生活的急流而又超越苦难的忧患,在高扬亢奋的精神状态中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如果说,理想色彩是盛唐一代诗风的主要特征,那么,李白是以更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 [2] 见韩愈.《调张籍》。

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三 时代的不同是影响李、杜诗歌风格和个人思想的最重要因素

李白诗歌的最大特点是重视个人价值和重骨气传统,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依恋和对祖国大河山川的无限赞美与热爱。因此,对现实社会的描写反而退而居其次。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代,当时社会安定,国富民强,人民生活富足,这对李白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李白没有意识到隐藏在巨大的繁荣背后的陷阱。“盛极必衰,物极必反”乃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一个事物达到了最辉煌的时刻也就是走向衰落死亡的开始。社会的发展也遵循这样的规律。从公元710年到762年盛唐其实已经开始从繁华走向衰落,李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只是注意到了繁华的一面而忽略了她的趋势,没有把诗歌的重点放在关注国家、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上,只是以自己为中心,写的也以自己对山川大河的感悟和对人生的热恋最为居多。因此,研究李白的诗歌,我们得到的更多的是对个人的激励以及对祖国河山的感情,而对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从诗歌中反而得不到太多的信息。

因此,我们说李白的诗歌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比较巨大的,因为他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依恋,教会人们从日常平淡的生活中以及平凡的山川景色中看到不平凡,激发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永不服输的斗志,影响人们去改变生活中丑陋的东西,当人们遇到残酷的现实时,也能够进行最激烈的抗争。也就是说,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教会人们永远抱着希望,“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应该是李白的诗歌中透露的最能给人以启迪的东西。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三十五岁以前,从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

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期间,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十八至五十八岁之间,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早期的作品也是以自己的感受和祖国山川描写为主,但是从三十五岁开始,他的诗歌中心已经转到现实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以及国家社稷的安危上来。他的诗歌随着社会的衰落,每个时期都有很多反应人民疾苦以及社会动荡混乱的诗篇,从而是他的诗歌有了很大的研究价值。如果想了解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的诗歌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因此,我们说杜甫的诗歌在其现实的意义上要远远大于李白,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一个朝代,更多后人影响深远,历史上许多著名的诗词人都深受其影响,对杜甫的诗歌推崇备至。另外,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以及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对人们的教育意义不言而喻。杜甫的诗歌被称为“国学宝典”。

其实,无论李白还是杜甫,作为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人,给我们留下的都不仅仅是诗歌,更多的是从他们的诗歌中折射出来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不管是不畏强权、热爱生命,还是悲天悯人、忧国忧民,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后世影响之深远非一两句话可以言明。对李杜两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相信以后还要继续不停的研究下去。而两人诗歌中的精神,也必将照耀千古,永世长存!

参考文献:

[1]《李白和杜甫》.《李白》.《杜甫》.《李白概况》.中国青年网. [2] 黄诚.《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比较》.(2006-04-20).[2008-06-13].[EB/0Z].中国论文网.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

罗 涛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4篇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乐府·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另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另作“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2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

28、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梦游天姥吟留别》

2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

30、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1、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32、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

33、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34、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

3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杜甫诗词名句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五言古诗·《望岳》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五言古诗·《成都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言古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五言律诗·《春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七言律诗·《登高》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言律诗·《蜀相》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七言绝句·《江南逢李龟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七言绝句·《绝句四首(其三)》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5篇

双流区金桥小学 王雨晴

阅读唐诗,我们“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而一说到唐诗,李白的诗是我们不得不提的。他以仙风道骨的风格被人尊为“诗仙”,这位大诗人在群星璀璨的唐代,无疑是颗最耀眼的明星。

李白在作诗上有很高的成就,有对于现实的不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李白的诗作以乐府诗、歌行体、七绝为主。这些类的体裁相对自由,一般不要求对仗,流转自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不受约束。他被称为“天才”,让人钦慕。

李白生活在盛唐年代,关于这个年代,作为“诗圣”的杜甫是只有羡慕的,写下《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这个时期社会各个方面都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气象,文学方面,开始摆脱了六朝的轻靡之风,呈现出健康明朗的特色,但是繁华的之后,矛盾也开始凸显出来,李白一生的后期,处于唐由极盛趋向衰落的时期,他的大部分诗歌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在蜀中时期,这一时期的隐居生活与道教教徒交往,培养了李白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性格。逐渐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期间创作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等诗歌,都以绝句为主。在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时期,李白创作了很多极具浪漫色彩的优秀诗歌,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李白想落天外的特点,大大发展了庄子寓言,屈原初次的浪漫精神和表现手法,也融汇了道教的神仙意象,具有令人惊叹不已的艺术魅力,赢得了一代“诗仙”的赞誉。

在长安时期,李白希望来到皇帝身边得到朝廷重用,为国家和人民干一番事业,但是却经受了无数挫折,无数白眼,无数讪笑,但是远大的抱负理想使他坚信“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终会实现。开元盛世以后,唐代社会正从它的高峰上衰落下来。就在这样一个时候,李白要去实现他那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他开始时是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后是应诏进京,供奉翰林,在玄宗面前极力展露自己的才华“遭逢圣明主,敢进兴亡言”“夸胡新赋作,谏猎短书成。但奉紫霄顾,非邀青史名。庄周空说剑,墨翟耻论兵。”可见,李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此时的玄宗已经不再是励精图治的开明圣主了。前后两次进京,对于朝政的腐败与黑暗,他都看到了。在诗中强烈地反映了他的愤愤不平。《古风第十五首》中,他抨击当时远贤臣、亲小人的政治状况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他还一再抨击当时那种贤才落魄、是非颠倒的不合理现实:“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对权奸他甚至指着鼻子骂:“董龙更是何鸡狗!”他个性突出,直接且深刻的揭露出了揭露安史乱前唐王朝政治的腐败与黑暗。在本身自由个性的影响下,对封建腐败的批判更加明显。他的诗作不太倾向于人民大众,是站在较高层面,具有艺术性和批判性的创作。

谈李白写给杜甫的诗范文第6篇

首先,杜诗在声律、节奏方面明显有别于李诗。“杜甫常以五平五仄组成一联,在五平五仄中各自寻求变化与谐调,然后在两句中造成对比。”①像“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铁堂峡》),不仅是五平五仄,而且分别以叠韵之词押尾,“堂隍”发音洪亮,“积铁”收敛急促,两句之间的先扬后抑之感十分强烈。而且在定型的律诗中,一方面在规定的格式中,杜甫对声调的辨别、使用十分精细(其律诗在首句押韵时,

三、

五、七句的末尾仄声字基本上均分用上、去、入),另一方面他在需要之时,又经常打破格律定式,形成“拗句”乃至“拗体”。因此,杜甫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对节奏感的追求更为明显。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从全诗看,它的情绪欢悦、节奏很快。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相同结构的词组,地名,彼此呼应,相互纠结,全诗便去势迅疾,一气流注而下。相反,像《江汉》中的“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种单纯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平列组合的诗句,节奏便显得凝静。

李白的律诗在声律要求并不严谨,换韵也比较自由,常见的四句或八句成一韵,且平仄韵交错的换韵规律,在李白的律诗中不复存在。李白作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气夺人的特点。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在节奏方面,更不同于杜诗,李白一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和节奏变换,追摹情绪冲动时情感喷发奔涌的起伏跌荡,让人直接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如《梁甫吟、《行路难》。另外,李白善于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其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豪迈飘逸的诗歌风貌。

其次,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等等。相对于李白创作玲珑兴象以抒情,杜甫则常用叙事手法写时事,大量使用叙事手法,以

五、七言古体写时事,杜甫叙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提供生动的生活画面,如“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此外,杜诗叙事是融入强烈的抒情,杜诗融抒情、叙事、议论为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之情怀。

第三,在意象构造上面,李白与杜甫各有千秋。杜诗的意象特征是向两端——壮阔浑厚与纤巧细微——伸展的。”②前者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江间波浪接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之一);后者如“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飏如丝飞”(《雨不绝》)。而李白本身偏重主观抒情,多选取宏观的意象,以体现其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李白多选择宏观、壮大的自然意象,像天象类如天、日、月、云、雪五种,地理类如江、河、海、山、峰五种。

第五,在感情的抒发上,不可置疑的是,李白与杜甫的律诗都蕴含着强烈的感情,但两者感情的抒发方式却不一样。李白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在诗歌中成功地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同时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李白一般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为轴心展开篇章,飞腾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有时顺流直下,有时大跨度跳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任随性情之所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相对来说,杜甫的诗歌格律严谨,诗中的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特征。杜甫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另外,杜甫本身在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苦难,又加上自身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着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寓情于叙事,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杜甫诗歌在结构上随着感情的波动而跳跃。这种情况在李白诗中本也存在,但杜诗有其自己的独特形态。在抒写悲痛的作品中,其感情曲折多变,形成一种特殊的深沉感;在抒写欢乐的作品中,则由于感情的迅疾进展而使情绪更为饱满。”③前者如《新婚别》,“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其间有多少转折,在叮嘱“勿为新婚念”后,又一人不如鸟的悲怅作结,其内心的冲突可谓激烈。后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之后,突接以“白日放歌须纵酒”,似乎不相连接,但却把自己因受妻子感染,由悲转喜而精神昂扬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来了。

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激情洋溢,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他的诗歌主要是讴歌,对生命的讴歌,表现对生活的热情。李白的诗,虽然也有倾诉个人生活的愁苦,如《醉后赠从甥高镇》的“欲邀击筑悲歌饮, 正值倾家无酒钱”、“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之类,但即使在这样的诗里,也仍然存在着“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这样的豪气,决不被生活得愁苦压倒。“更多的诗则赞美了生活得种种乐趣。甚至在常人看来并不能引发快乐的处境,在他笔下也变得生趣盎然,最突出的是《月下独酌》。”④而杜诗的逼近社会与人生的苦难的写实态度,更为深细细曲折的艺术表现,同时影响了后世的作品更加加强了诗歌对社会问题的关心和重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天津市社保缴费基数范文下一篇:祠堂落成典礼讲话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