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范文

2024-02-07

天心阁范文第1篇

韩玄倒脱靴“吊马庄”附近还有一条老街,叫“南倒脱靴”,也与关羽战长沙的故事有关。传说关羽攻占长沙后,降将魏延欲杀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城南向北逃跑,当跑到今天心阁后磨盘湾一小巷时,为骗过魏延,有意将一靴子脱下,靴尖朝南放着,自己仍向北奔走,此巷后来就叫“南倒脱靴”。魏延识破韩玄诈计,继续向北追去。韩玄逃到今解放西路一小巷岔口时,又将另一只靴朝西向岔口放着,自己朝北奔去。此巷后来就叫“西倒脱靴”。魏延仍向北追,追到今又一村六堆子那里,最终刺死了韩玄。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城市的中心,是以天心古阁和古城墙为主要景点的历史名胜,自明代以来,天心阁被视为古城长沙的标志,素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之美誉。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江南三大名楼”的说法分别为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后来加上山东“蓬莱阁”誉为“中国四大名楼”现又加上长沙“天心阁”、南京“阅江楼”、昆明“大观楼”、永济“鹳雀楼” 并称为中国八大名楼。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潇湘八景中的“长沙四大古迹”之一, 前面我们看到的这座牌楼叫做崇烈门它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纪念在1928年“济南惨案”及在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国民党高级官员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牌楼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崇烈亭”他与刚才我们看过的崇烈门是同一组建筑。亭中“崇德”牌匾为蒋介石亲笔所题有“怀念烈士崇高功德”之意。细心的游客会发现这个匾上的“崇”字少了一点“德”字少了一横大家不要以为写的是错别字这是蒋介石临摹了中国四大楷书之一的长沙人欧阳洵的欧体的写法其特点是不拘泥于原字的笔画。此亭内原有一门报时的午炮每天中午鸣炮三响作为长沙城计时的标准可惜此炮早已不存在此亭是1946年蒋介石为纪念抗日“长沙三次大会战”阵亡将士所建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再振雄风重建家园”这就是“旧事难忘一声惊午梦新风振起万里看朝霞”这副对联的由来。现在大家往前望去的楼阁就是建于明代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天心阁了。有关天心阁的最早记载是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3年善化知县唐源的《分地方申详》其具体始建的年代不祥。初建时阁楼为一层清乾隆年间修建为两层1774年作为《四库全书》总阅官的李汪度还作了《重修天心阁记》到清嘉庆年间天心阁下的城南书院院长罗畸拨款重建为现在大家所看到的三层并增加南、北两附阁使之更加雄伟、壮观现主阁高14.6米两附阁各高10米整座阁楼仿明清时期南方园林建筑风格“不登天心阁不知古长沙。”有的游客可能看过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它当时在天心阁封闭拍摄了两天讲述的就是青年毛泽东就读湖南第一师范时发生的事。一师范旧有一条小路同往天心阁距离仅三里多这条路叫做“天心游路”。1913年春至1918年夏毛泽东在该校第八班学习。毛泽东酷爱风浴雨浴遇大风雨时毛泽东常独自一人来到天心阁月城的炮洞内读书学习有时又与蔡和森等人来到天心阁上游憩畅谈国家大事。有一次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一道游天心阁蔡和森双眼凝视着远方湘江中的橘子洲隐约见到洲旁一叶叶扁舟即兴说出上联“橘子洲

洲系舟舟动舟不动。”在场的人无不拍手叫好 但一时无人对出下联。而毛泽东看到当时天心阁漫天飞舞的鸽子略有所思后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这副对联既对仗工整又构思巧妙成为长沙城家喻户晓的趣联巧对。天心阁有一副民间流传久远的趣味对联:“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据传,这副对联的上联出自橘子洲水陆寺的一个老僧,下联出自明代诗人李东阳。主阁一层为《百年长沙图片展》展示的是二十世纪长沙百年的历史变迁。首先请大家看《天心阁眺望》一诗诗中的“潭州”即今天的长沙。再请看一下古长沙老地形图它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大家看到湘江中的这个洲就是橘子洲她长约5500多米宽约100多米是长沙这一特殊地理景观代表。长沙的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为基础经过常年外力作用使大量沙、石都聚集于地表由此得出长沙地名由来于“长形方洲沙土之地”.主阁第二层有两副大型浮雕一边展示的是1938年11月13日凌晨的“文夕大火”后周恩来与时任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亲临阁楼视察灾情的情景。另一面展示的是1930年7月以彭德怀为首的红三军团武装攻克长沙在中山亭胜利会师的场景。当时湖南醴陵人李立三受共产国际委托提出“武装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后因敌我力量过于悬殊红军又主动撤离了长沙。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是古人祭天神、观星象的“灵台”大家都知道古人历来崇尚孔孟之道原先阁楼供奉着文昌帝君和奎星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达天心”因此星星的星又改为了心灵的心。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长沙仅存的一段古城墙了。公元前202年也就是西汉高祖五年刘邦建汉时册封他的八大功臣为王其中长沙王吴芮就用土夯筑成长沙的古城墙据今有2200多年历史了。这就是长沙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月城内还有储存弹药和粮食用的仓库和通往城外的密道,它对研究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兴趣的朋友等下可以下去自由参观。请朋友们往古城墙下方看是否注意到下方有一座大型花岗岩雕塑它取名《太平军魂》诉说的是1852年7月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军攻打长沙不幸被我们眼前这两座“红夷大炮”炸死的悲壮历史。这两门炮为左宗棠专门拆除长沙北门原铁佛寺一座铁菩萨铸成。发生在古城墙下最出名的战役莫过于《关公战长沙》。

古城墙 1923年开始,湘督谭延闿下令拆除长沙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以市政公所总理曹典球为首的一批文人提议保留天心阁下这段城墙作为文化遗迹得到认可,故拆除后的长沙古城墙仅留现今天心阁下的一段,已定格为长沙古城的唯一遗存实物供后人凭吊历史,其长度为251米,高度为13.4米,顶面宽度为6.1米

太平军魂1852年西王萧朝贵率太平天国农民军攻打长沙,与清军鏖战,中弹殉难于天心阁,太平军以失败而告终。该雕塑再现了当时战斗的情景,为长沙少有的群体雕塑。塑像高6米,重100吨,占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将军花岗岩石制作

月城月城又称瓮城或子城,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天心阁其坐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崇烈亭此亭前身为午炮亭、国耻纪念亭。1929年,为纪念济南“五三惨案”遇难同胞,拆除午炮,改建为国耻纪念亭,亭中有水泥绘制的国耻地图一帧,租割失地均涂有鲜明的彩色,以唤起民众爱国热情,该亭后毁于“文夕大火”。1946年,为纪念抗日战争“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当时的湖南省政府在国耻纪念亭的原址建十六柱斗拱、八角歇山顶亭一座,名曰“崇烈亭”,亭额系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崇烈门始建于1946年,是为了抗日战争时期长沙三次会战中阵亡的将士,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等人带头捐款修建的,为牌坊式建筑,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 崇烈门上的居中的一副对联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 旁边的一副用篆书写的是“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於生”。在这里的“忘”字读“王”声,上联出自《易经》:下联出自《孟子·告子上》:这两副对联对抗战将士们勇于战斗,为保民族气节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崇烈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现崇烈门为2006年参照老照片在原址恢复重建的。

崇烈塔崇烈塔,又名白塔,始建于1946年,系抗日纪念性建筑,塔高

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

映山楼映山楼,是长沙天心阁景区内一处集品茶、接待、牌艺、餐饮于一体的多功能游客接待中心,她位于天心阁古城墙东北角,远眺湘江且遥望岳麓映山红,故名“映山楼”。其建筑风格和室内装饰具典型明清古典特色。环境幽雅、功能齐全、服务上乘,营业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具备容纳100人的大型会场,设有大小雅间12个。名人石刻画廊它刻绘了33位对我们湖南有过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其中湘籍16人。炎帝神农氏,品百草造福于民,他晚年因误食一种叫“火焰草”(又称“断肠草”)的植物而谢世于湖南,炎帝陵就在湖南株州的炎陵县;朱熹、张轼;李芾,长沙(古称潭州)知州既湖南安抚使,南宋末期人,在元兵攻打长沙三日守城无望的情况下,领全家十九口人集体自尽,以示忠烈;曾国藩,魏源,郭嵩焘,

茗香园茗香园,位于景区古城墙之下,主要对游客提供茶水、棋牌等休闲娱乐项目。熏风亭“薰”为一种香草,“薰风”即香风。因建亭之初为盛夏,四周清香宜人,故此得名。 1932年,长沙市首任市长何元文上任,便决定将天心阁北面空地整建为儿童健康公园。公园四周用木栏围护,并沿栏植树。园内建有四个小花园,三座花台,七张水泥椅。还有秋千、滑梯、摇篮、轩轾板、吊环等玩具。又于西北高岗上建构一古典木亭,名为薰风亭。薰风,取自舜帝《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之辞意。 其时,国难重重,民生困苦,人们期望有一种美好的社会环境,让儿童们健康地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亭内刻有一篇何元文先生所撰的《薰风亭记》与一副对联,:“何云童子无知,但看攘往熙来,尽是天真活泼;须识后生可畏,等待名成业就,毋忘园里嬉游”。此亭毁于“文夕”大火, 1987年,公园于原址复建此亭,为全花岗岩结构。

上一篇:校报稿范文下一篇:病案质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