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

2024-04-28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高职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术人才。本文基于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及其就业形势与就业定位,探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以期对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源基础 就业导向 高职院校 教育模式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应当立足其生源基础和就业定位来进行。因此,研究探索基于生源基础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之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得到了极大地发展。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已经达到了1900多所,占到了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总数的75%左右。此外,我国还有1600多所本科院校开办有高职教育。我国的高职在校生总数为3320万人,大约占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56%。从学生数量上看,高职院校未来几年学生数量还比较稳定,但相对而言,其生源基础较弱,一般高考录取的分数线较低。剖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学习方法欠合理,表现为学习比较用功,但成绩上不去;②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家长、老师的催促下,应付而为;③学习天赋不高,智商未被完全开发出来,缺乏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悟性;④ 应试能力差,平时学得不错,考试紧张,总不能很好地发挥。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定位

相对而言,我国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面向就业的低端市场。在我国,现今乃至未来很长时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大有作为。结合我国人口结构,未来我国需要并将产生大量的新兴职业和岗位。与此同时,许多被称为“灰领”的具有实用型高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开始代替传统的产业工人,这一变化导致了传统意义的“蓝领、白领”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这些拥有实用型高技能的高职院校人才,既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应明确定位,牢牢抓住“实用技术型”这一培养目标,瞄准就业的“技术型、低端”这一就业市场定位,如此,就业形势就会比较乐观。

三、优化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

基于上述生源基础与就业形势及就业定位的分析,进而可分析探索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主要体现在明确自身定位、转变教育观念、系统化教育培养模式、注重提升就业率等环节。

1.明确自身定位

明确自身定位是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基础和前提。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把握教育方向。高职院校应定位为培养实用技术型人才,在办学目标上高职院校应注重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人才。除此之外,在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当注重秉呈“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教育理念,从而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另外,在明确自身定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注重克服过多强调学科性以及盲目攀高升格的倾向,从而能够以较高的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最终办出优秀的高职教育。

2.转变教育观念

转变教育观念对于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从招生计划主导的培养方式向市场需求主导的培养方式转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当注重从以课程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向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培养方式转变,从而能够在体现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有效优化。

3.系统化教育培养模式

针对学生存在的四点问题,学校应采取相应的教育模式。分管学生工作的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课老师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教育培养系统,院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着重解决②、④方面的问题,专业课老师偏重于解决①、③方面的问题。通过多方位用心的教育、沟通,可望收到良好的教育培养效果。

4.注重提升就业率

提升就业率是优化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对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与实际能力培养是提高就业率的关键。众所周知,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训练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关键环节。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多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取向,并多做宣传,以确保就业率稳定并有所提升。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和高职院校发展速度的持续加快,分析探索基于生源基础与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生源基础及其原因,明确了高职院校的就业定位,进而探析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王展宏.“企业化培养”高职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2]郑新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5(03).

[3]黄亚妮.论区域合作中的“路径依赖”和“路径选择”——拓展深港两地高职教育合作途径的探索[J].高教探索,2007(08).

[4]薛彩龙.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8.

[5]彭宣红.美国高职教育模式特征及其启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结合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就业工作模式,包括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实施“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就业工作评估体系、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工作新模式 专业设置 人才培养 就业评估 就业服务

[作者简介]李红(1955- ),女,甘肃陇西人,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副教授、职业指导师(中级),研究方向为就业指导。(广东广州510520)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承担起了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大批技术人才的重任,迫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要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目标,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是重要途径。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高职高专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式教育,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干、创新、创业的精神。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有中国特色、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是高职高专院校在发展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建立和规范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高职高专的教育办成就业式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的主要教育目标。

一、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的专业设置要坚持“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在哪里,就业专业就办到哪里”的理念,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要紧紧围绕着就业市场的需求进行。为了保证专业设置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学院要成立有社会各行业专家及企业技术专家参加的各专业设置委员会,对现有的专业和准备设置的新专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市场空间不大或招生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进行调整,控制其招生人数或取消招生;对就业市场需求旺盛的专业或招生报读人数多的专业给予大力发展、扩招和扶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深化教育和教学改革,保障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与社会的就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的技术需求保持一致,与社会的技术发展保持同步。要以就业为导向,创办优质专业吸引考生,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这种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既具有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又具有前瞻性,保证了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都能学以致用,都能进入相应的行业顺利就业。全国高职高专示范性院校之一的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做到了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依据,逐渐发展成为有近两万学生的高职院校。我院近几年在对就业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现有教学资源,突出“工程”职业技术,如电子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等专业,创办近四十多个就业市场急需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目前,学院正在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断完善现有专业建设,创办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优质专业、优质课程,从而形成优质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就业为导向,学校要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培养计划和培养规格,实施“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的办学要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紧密与社会企业合作,大量吸收社会或行业、企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进入教学过程,积极为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开创学院、企业和毕业生“三赢”的良好局面。要积极建立就业实习基地,推进“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外就业实习基地,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各项教学内容和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后一年在企业实习或就业。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积极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2+1”订单式的专业定向培养,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毕业生就业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就业“一步到位”。如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办在了苏州与新加坡合资创办的苏州工业园区内,苏州工业园区内聚集了几百家企业和几十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近百家企业将准备或已引进的先进设备先放进院校中的实训室,学院与企业共同研制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技能,一年在各企业直接就业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也在“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有了新的突破,现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德国迅达电梯公司合作,将其公司在中国华南地区的企业培训基地设在了学院,企业投资了上千万元的世界先进技术设备,并提供了各种技术力量,我院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和电梯工程专业的课程,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电梯工程管理技术,一年在企业就业顶岗实习,目前已有一批毕业生实现了“2+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成功到企业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就业工作评估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和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是规范就业工作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是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的新举措。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全面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新形势下各省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各省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各省相应出台了《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标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严格按《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及公布检查结果,将各院校的就业工作及总体就业率与学院的发展规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招生规模挂钩,促进了各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为此,各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院校实际,制定出各院校《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将就业指标体系分解到各院、系。各院、系应按《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中的就业指标体系的要求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自己的业绩考核,建立各个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奖惩制度,将就业工作真正纳入规范化管理之中,将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8年1月开始实施《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对全省高等院校严格按《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开展就业指导的工作检查、评估及公布结果,广东省各高等院校也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改进和完善就业工作,提高了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院在2008年1月的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就业工作督查中获得好评,获得91分的优异成绩。学院在2008年的就业工作中的新举措,大大推动了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院制定的《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将就业督查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系(部)的就业工作中,各系(部)严格按《毕业生就业督查工作指标体系》中的规范要求开展就业工作,使学院的就业工作顺利展开,目前,各系(部)正在按评估要求对就业工作开展自查,学院根据各系(部)自查结果、年终各系(部)的总体就业率,全面综合考核评估各系(部)的就业工作绩效,并根据就业工作的考核奖惩方案给予奖惩。

四、以就业为导向,打造现代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落实就业工作层级责任制。就业指导工作应实行“学院党、政一把手”双责任制,确保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要实行院、系二级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即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为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代表学院与所在省教育厅厅长签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各院、系领导和党支部书记为各院、系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代表各院、系和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签订《应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就业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

2.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职化、专业化”建设。各院、系领导和党支部书记要参加就业职业指导师资格培训和考证,组织各系(部)辅导员、学院的就业指导人员参加各级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培训和考证,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专职化、专业化”的“持证上岗”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

3.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全程化”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理论指导。要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该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内容。学院要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的并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证的讲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专职化、专业化”教师队伍,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师的职称评定纳入高校系列的教师职称评定系列之内,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要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全程化”地将其安排在各个学期进行学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一般不少于40学时,2个学分。要树立一切为了毕业生顺利就业服务的观念,热情、积极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准确为毕业生提供毕业所需的各类材料和办理各类手续,使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

4.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要建立就业招聘单位信息库,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建立以班为单位的就业联络员制度,搭建网络发布平台,开通传递就业信息的“直通车”,准确快捷地为毕业生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为毕业生提供“面试技巧速成”服务,跟踪毕业生就业信息,准确落实毕业生就业率,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优质的网络信息服务,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

5.加强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助。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是毕业生中的就业弱势群体,要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的档案,关心和帮助就业困难毕业生克服各种困难,克服就业恐惧心理障碍,建立就业信心。对就业困难的毕业生,要采取“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一对一”的面试技巧培训、“一对一”的就业岗位推荐、“一对一”的跟踪就业情况,直到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完全就业。

我院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主要是在探索高职高专就业工作模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落实就业工作的责任制,不断建立“全员化、专职化、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实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和教学改革,设置就业热门专业(已有十多家校企合作的企业,设立了多个专业设置委员会)。我们不断实现为毕业生服务、一切为了毕业生、一切为了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学院自2001年以来,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良好的就业工作机制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开展,近几年,学院连年扩招,尤其是2008年招生近3000人,尽管学院属高职高专第三批A线录取的院校,2008年录取的新生约80%为第一志愿,同时都是在广东省第三批A线分数线以上录取的新生,这大大提高了生源的质量和学院在社会的知名度。学院目前有在校生近8000人,在广东省的高职高专院校中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中名列前茅,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及取得的成效受到了上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毕业生及家长的好评。

从近几年我国报读高职高专高的人数和高职高专录取的人数分析,我国高职高专的就业式教育逐渐为社会广大群众所接受,以就业为目的高职高专教育深受人民大众的欢迎。实践证明,高职高专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将就业工作规范化,建立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就业工作模式,将会推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张尧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制度定位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方向是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制度并突出技能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主要是要建立法人治理制度、社会参与制度、创新师资建设和构建可选择性的学习制度。

[关键词]教学管理 制度定位 制度建设

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立稳定有序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改革、调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按教学工作的职责划分,大致包括学籍管理、教学组织管理、专业与课程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等六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定位

制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能动运用,制度定位是制度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必然是高职特色和教学规律的反映。而高职的类型、层次和模式的特色是高职最基本的规定性,因此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解决好类型、层次和模式的定位。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定位,很多人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就高职院校来说,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反映,而不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界定了高等学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主确定内部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的主体。特别是现代新高职,国家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其市场化实体地位,但实际的各项政策规定都明确高职是高度市场化的办学实体,这既不同于作为国民教育基础的中小学,也不同于作为国家学术教育基地的重点综合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是在国家的政策指导下独立按市场需要办学的经济性实体,在教学组织和管理上必须要有相应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只能是国家教育制度的反映,不能是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制度的直接延伸和细化。作为国家教育管理制度的反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据国家的法律、教育方针和政策,结合高职的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制定学校的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教学管理制度。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层次定位,尽管全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格、合并而来,但高职教学管理制度不同于中专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一般都是一级管理,学校及其教务部门直接管到教研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主要是两级管理。在教学管理制度上,一级管理和两级管理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其中教学管理制度中有很多是规范处理院、系在教学管理中关系的;其次,我国现阶段中等专业学校大部分是文革后恢复的,教学管理制度主要是移植中学管理或组织培训的经验型管理,主要的内容也只是对教学活动的管理,而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强调学术管理,有关管理须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管理制度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相对明确的自律性的特点。

关于高职教学管理制度的模式定位,高职与学科型高等学校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首先是由于生源质量的差别和培养目标、学校基础条件不同,普通高等学校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管理制度相对来讲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自由的活动空间。而高职生的总体素质较差,多数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也较差,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又必须强调管理、强调纪律性,因此,在目前一段时间内高职的教学管理制度特别强调的是严格和纪律、规范,在某些方面强调整齐划一,有些学校甚至采用半军事化管理,这既有和企业管理相通的因素,又是客观现实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方向

高职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技术应用型人才缺乏的压力而诞生的,能否培养出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事关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强化自己的特色,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要针对市场需求、针对学生来源、针对高职特点建立包括多种教学模式、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现代教学管理制度,实现高职的科学定位和培养目标。

1.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

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制度,首先是要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建立专业社会调查制度,可以使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利用寒暑假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社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和感性认知,并通过深入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需求,充分利用调适机制,使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与知识点的传授更切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其次是要建立按职业方向分流的培养制度。主要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和市场调研结果,在每个专业内部划分不同的职业方向,对学生进行分流培养,有针对性地强化专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再次是要建立学生自由选择职业方向制度。高职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该自觉遵循这一教学规律,允许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根据自己学习的兴趣、特长及能力的不同自由选择职业方向,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职业定向相一致。学校要辅以相应的专业课程讲授、职业证书考核辅导及职业技术训练做支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2.建立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制度

现代教学追求的是学生全面发展,而且努力把这种追求变成广泛的教育实践,这是现代教学的突出特色。因此,首先要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实施分班教学制度,这样可以增强授课内容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和技能的掌握和强化;其次是要对难度较大的课程采取课程小型化改造制度。高职院校要根据知识点的分布或难易度的不同要求,将一门课程分解为几门前后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分阶段学习、分层次掌握。同时,课程建设还需要与教材建设、教法改革配套进行,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因材施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切合高职教学实际的高职教材编写和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和改革;再次是要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小班教学制度。教学班规模的大小应根据课程性质、学生程度、师资力量、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根据高职课程特点,为确保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要首先满足各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的小班教学,真正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为学生步入社会,胜任岗位要求奠定厚实的基础。

3.建立突出定位的课程设置和技能培养制度

现代教学是一种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要实现长足发展,必须在围绕高职特点、突出高职定位的基础上,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等方面建立起一系列符合高职定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课程设置必须围绕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将高职教育课程目标与高职教育目的相衔接,坚持以职业技术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职业技能优先、动手能力优先,将技术教育与职业考证相结合,同时必须兼顾对学生人文与科技素养的培养,做到理论知识必需而够用,技能训练充分而合理,以此为原则构建符合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并下功夫依靠现代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课程结构体系的每个环节。高职技能培养任务的完成,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内外职业技术训练,来强化对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既要保证每学期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综合职能培训,又要开拓思路,大力创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与用人单位的近距离就业。

三、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就是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与制度的重新安排,构建一种富有特色的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本质上是高职院校适应外部环境与符合自身逻辑的辨证统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一是方向性原则。我国高职院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要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学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原则。高职院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是教学,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以教学为中心;三是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不断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四是效率原则。高职院校要通过实施目标管理等制度,使学校工作实现权、责、利的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教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效率。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

首先,要构建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制度。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是历史的必然。自主办学有两层涵义:一是学校要有办学行为的决定权;二是学校具有明确的办学责任。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办学的相关自主权力,但在实践中却落实不力或不能有效实施,其根本原因在于学校还没有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仍然沿袭着传统高校“三权(举办权、管理权、办学权)合一”的体制,高职院校成为无责无权的“虚位”存在,这直接制约着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重建高职院校的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三权合一”的问题,是高职院校实现自主办学并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前提。为了切实维护作为高职院校举办者的国家的利益,可探索并完善董事会作为委托人的制度,民主选举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理人,具体管理学校事务,并承担以人才和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确保学校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其次,要构建学校运作的社会参与制度。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部分,随着企业在经济体制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的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局面随之形成。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必须由“政府主体行政主导”模式转变为“多元主体需求联动”模式。为了使得各办学主体和利益相关者都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除了重大教育问题实施决策听证和咨询制度外,还应在学校管理中建立行政听证制度,确保办学主体单位、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学校教师有机会参与学校的治理。

再次,要创新师资建设和管理制度。教师是教育之本,没有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高职院校的组织目标就无法实现。当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根本问题是“二元结构”现象:理论教学队伍和实践教学队伍绝然分离、泾渭分明。而传统高校师资管理模式更加剧了这种“二元结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尽管高职院校也强调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也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二元结构”现象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从师资引进、师资培训到职称评审进行系统的制度创新,使“双师型”队伍建设真正落在实处,改变“二元结构”现象。这是高职院校实现自身目标的根本保证。

最后,要构建可选择性的学习制度。赋予学生以更广泛的学习选择权,是高职院校的应尽义务和服务职责。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改变“大一统”的管理模式和“标准件”式的培养方式。在专业管理制度构建方面,应考虑给予学生至少一次更换专业的机会,允许他们转专业,转系或跨专业、跨系学习,为他们成为复合型和贯通型人才创造条件,其实这已经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管理制度方面,应建立可选择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均衡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套餐”式课程内容;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应建立弹性的学习制度、学分制和学分转换制,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段;另外,还应建立学习咨询制度和就业指导制度,对学生或其家长的选择进行帮助、指导和信息支持。

此外,还必须构建学术研究机构及其管理制度。由于高等职业教育产生的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是人才类型多样化观念形成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结果,而它的大规模发展则得益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的实施。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研究机构的建设,逐步实现学术研究工作的“制度化”,使之成为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活动,并通过政策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与调控,使之拥有赖以存在的稳固基础和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戴国忠.略论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J].职教论坛,2005,(3).

[2]刘理等.大学制度与大学特色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3]王连红.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

[4]刘凤云.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J].扬州大学学报, 2005,(9).

[5]杨建立,杨京楼.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9).

(作者单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以真实的班级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 提供学生相互讨论之用, 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 在课堂上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学生共同讨论, 提出问题, 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在的实施

2.1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对象

教学对象为2007级高职护理专业0717、0718、0719、0720四个班, 期中0717、0718班共95人, 为实验组;0719、0720班共96人, 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主的教学形式, 对照组则采取传统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入校时均为随机分组。

2.2 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

根据准备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 药理课案例的编写一般包括选择相应的章节, 根据选定的章节搜集临床及网上的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所选的教学案例必须具有真实性、针对性, 不能含糊不清,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抢救。教师要熟悉案例, 要掌握案例可能涉及到的内容, 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式, 初步确定好案例的焦点和争论的主题, 做好案例分析的预测, 以便上课时能正确地描述。

2.3 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

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 首先介绍一个典型病例, 并围绕病例设定问题,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识欲, 吸引其注意力。如学生在医院实习时看到一个病人, 症状:呼吸困难、特别是夜间有阵发性呼吸困难、疲倦、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 体检: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等, 带教老师考虑是心衰, 然后老师用的是“西地兰”, 过几天后病人出现了心律失常了。问同学们“为什么考虑是心衰?西地兰是什么药?西地兰有什么作用?为什么病人出现了心律失常?等”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进行讨论。学生讨论时, 教师应做好有关讨论的组织、启发和引导工作, 使得学生能围绕问题积极发言, 并且要注意鼓励学生敢于发言, 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互相启迪中, 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 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 有时还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最后总结分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χ2=10.05, χ20.05 (2) =5.99, χ20.01 (2) =9.21。χ2>χ20.01 (2)

2.4

统计方法:χ2检验

3 结果 (表1)

实验组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4 讨论

相对传统的教育模式,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带着疑问上课, 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了上课时师生间的互动, 能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案例讨论, 增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能符合目前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随着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护理人才已经成为当今医改背景下中职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在现实的护理教学中还存在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相脱离、教学手段落后等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的案例教学法, 带着疑问上课, 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 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习效率。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护理专业,药理学

参考文献

[1] 黄宁江.浅议护理专业药理学的教学改革[Z].

[2] 闫蕊.案例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体会[Z].

[3] 张建欣.病例讨论教学法在护理专业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Z].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一) 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指导下, 为了完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系统化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理论的实践, 同时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优化的结果[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体育教育中基本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体育考核来检验教师的体育教学效果。但是由于目前在体育教育中缺乏创新性, 与市场的结合度不高导致高职体育教学的效果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来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 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设置是体育技术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对于体育专业技术教学的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要想提升高职学校体育教学的效果就需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技术教育的现状来看, 其课程体系的核心为竞技项目, 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2]。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中, 理论课程占据较大的比例, 也就是说在课程体系中缺乏应用型的教育课程;对于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涉及过少, 没有合理将职业因素融入到高职体育技术教学中, 在课程设置方面忽略了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 导致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

(三) 体育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体育专业技术课程实践是理论应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技术课程的实践来看, 大部分学校在体育专业技术教学中不够重视实践课程, 所建立的校外实践基地过少, 同时也没有聘请足够的校外导师, 导致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无法达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很多学校没有制定标准的体育专业实践规范和标准, 在实践中缺乏相应的目的性和系统性[3]。

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与学生就业方向不符合

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 同时也没有融入职业规划的相关内容, 导致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与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脱节。同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在体育专业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教学中无法及时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与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需求不匹配。

(二) 学生自身认知能力不足

从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育的现状来看, 大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在校3年期间基本都在校园中渡过, 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交流、行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实践方面仅仅是几周的实践时间。在整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均与就业岗位以及就业场景的关系不大, 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很难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要求, 对个人能力的认知不足[4]。

(三) 不能满足就业单位需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 体育行业对于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所设置的就业门槛也越来越高, 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体育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要具备综合性的能力和技能。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来讲, 由于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以传统的标准为依据, 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不够, 无法适应现代企业对其的要求, 最终会导致高职体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与就业市场的要求不符。

(四) 学校忽视就业因素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还无法实现同一性和连续性。在高职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中主要以理论知识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变化为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学生就业因素的考量。由于观念方面的不足导致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中没有很好的融入职业因素, 进而影响到了学校体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 实践教学基地数量欠缺

实习实训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和路径, 因此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实习和实训,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体育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两个部分, 其中前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但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建立符合要求的实践教学基地, 导致专业实践课程相对较少, 而社会实践的课程比例则相对较高。随着部分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认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同时也安排了相应比例的专业实践课程, 但是由于专业实践大部分还停留在表面, 其层次相对较低, 导致专业实践流于形式, 无法起到专业实践的作用和功能。

(六) 用人单位认知观念偏差

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情况。从目前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 目前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无法有效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有部分企事业单位认为体育活动不需要技术, 与体育相关的职业在我国企事业单位中十分缺乏, 甚至大量的体育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均没有专门的体育岗位。企事业单位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认知和偏差也导致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就业因素, 最终导致毕业生不具备就业的条件。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设计

(一) 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中需要融入职业因素, 要求在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将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在一起, 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育的全过程中融入职业因素, 使得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 同时也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教学中需要将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 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首先必须要全方位理解职业因素的内涵, 掌握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中融入职业因素的渠道和具体方法。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一教一学”的教学模式, 加强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素材的开发和利用。在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评价中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价。在课程设置中加入攀岩、舞龙舞狮、健身健美、定向运动等形式的课程, 将与企事业单位体育训练和体育竞赛等项目融合在一起,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体育专业技术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 强化体育专业技术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培养时代需要的体育人才。

(三) 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实践教学

将职业因素融入到高职体育专业教学活动中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素养的关键。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 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建立就业导向的高职体育专业技术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 为学生搭建各类型的学习平台, 进一步提升高职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到实践中, 例如可以以兼职的形式去健身俱乐部工作, 不仅仅能够提升其专业能力, 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背景下, 要进一步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 为学生创业提供相应的基础, 可以在实践教学中举办各类型的创业比赛, 通过创业比赛和创业实践来提升体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摘要:从目前我国高职体育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与社会对其的需求存在脱节的情况, 同时由于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缺失以及整个社会对体育教育的不够重视, 导致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的十分突出。本文在分析和研究中主要针对体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了高职体育专业技术课程, 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和促进高职学校体育专业的全面发展, 培养出全面的人才。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体育

参考文献

[1] 尹华丁.谈高职体育课程的学习多元化评价[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03) .

[2] 王久生.高职体育课健康知识教育初探[J].科技咨询导报.2007 (07) .

[3] 林涛.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综合评价体系现状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 (03) .

岗位导向的高职药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随着新课改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加大相关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力度之外, 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力度,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 顺利步入社会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我国的发展更是趋向了的国际化, 在此背景之下, 社会各界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变得越来越大。但就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教学现状来看, 其教学情况并不乐观。为了改善该现象, 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未来职业为导向, 并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加以重视。针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本文首先将对职业能力的定义进行阐述, 其次对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阐述, 最后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分析, 以供参考。

二、职业能力的定义

所谓职业能力, 其主要指的是人们从事其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目前, 职业教育机构普遍认为构成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有:同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与重要技能这两个方面。其中重要技能所指的是非专业技能, 例如:在职业当中的应变技能以及人际交流等诸多方面。另外, 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可以发现, 职业能力所包含的三个主要的基本要素为: (1) 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该能力通常变现为任职资格。 (2) 是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 (3) 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由此得出, 英语职业能力主要指的就是专业的英语水平和在工作中的重要技能这两个方面。而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为了在较大程度上培养出符合现如今社会发展所需的英语应用型人才, 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 教师就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 并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英语教学方式加以重视。

三、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开展的英语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就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 其主要可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定位不清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虽然高职院校加大了对课程设置的重视力度, 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中却没有将其落实到位, 导致高职英语教学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且定位不够清晰等显现的出现。就当前高职英语教学课程的设置来看, 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的界限划分得过于明显, 甚至在课程划分的过程中, 时常将公共英语课划分到基础英语的范围中, 导致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 现如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英语教学的时候, 第一学年安排的英语课程普遍都是基础英语, 直到第二学年的时候才会开展专业英语的学习, 该现象的存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衔接过渡造成一定困难。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上喜欢依据普通高校进行, 所以难免会使得高职院校忽视了自身教学的真正目的, 导致教学定位不够清晰, 以及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存在职业能力不足等不良现象。二是, 高职英语教学设备有待提高,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足。近年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随之加大了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力度, 并为高职院校建设了许多新的教学设施。但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设备水平依旧偏低, 且与现如今的教育教学理论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然而, 针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问题, 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高职英语教师大都是一毕业就投身到职业教育中来, 几乎都是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 由于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工作经验, 更没有企业工作经历, 对企业职业要求一无所知, 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把握英语职业的需求, 使得以就业为导向的英语教学很难在实际中得到有效的实施, 也很难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学生。三是, 忽视了对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高职院校的入学门槛本来就偏低, 再加上学生的来源渠道各式各样, 所以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 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依旧采用以课堂为中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 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再加上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实际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长此以往, 不仅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 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 但依旧不能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将其灵活的应用。以上就是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但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发展,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由上述可见, 目前, 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 且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就业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 为了改善这一问题, 教师就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展英语教学。针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对其进行探索:一是, 完善高职英语教学的课程设置, 且对其进行明确定位。在该过程当中完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 首先需要做的是明确课程定位, 也就是说, 在高职英语教学的中要以职业为导向, 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面向就业。在教学的过程当中, 教师教学的大部分知识内容需要与职业需求有关, 总的来说就是在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要体现出职业性。其次, 在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设置时, 高职院校需要在其中添加一些与职业岗位有关的教学内容, 进而在教学的过程, 让学生可以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了解自己所学知识与今后就业有着怎样的关系, 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同样有着是十分积极的作用。最后,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需要采取先基础后专业的方式进行, 但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基础知识内容与专业英语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这对于学生在两者之间的衔接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二是, 提高英语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高职院校需要引进现如今市面上先进的教学设备, 如:多媒体、电子白板等, 且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利用起来。例如: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查找当前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 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需求与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高职院校需要选择既有工作经验又有英语专业知识的人员胜任高职英语教师一职。针对现有的, 但却没有工作经验的英语教师, 高职院校需要对这类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例如:高职院校可让这类教师到企业当中进行培训积累工作经验, 这样不但能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社会所需英语人才的标准, 而且能够保证学生所学的内容不会与英语职业需求之间出现脱轨现象。三是, 要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做的是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 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的获取与就业有关的信息。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的职业方向延伸, 还可以把整个教学打造成职场化的语言环境, 比如实施项目化教学, 这不但可以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 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职场生活。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 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堂主要内容的掌握, 并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以上就是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 英语教师需要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加以重视, 以期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高职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就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使得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的需要,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注重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只有如此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才能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各界对于掌握英语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为了尽可能的培养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同时, 本文也将对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进行相关的阐述。

关键词:职业能力,导向,高职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刘慧, 李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建筑行业英语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J].海外英语, 2018 (20) :220-222.

[2] 姚平平, 甘泉.以职业能力发展需求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07) :136-137.

[3] 陈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8, 38 (05) :144-145.

[4] 孙小菊.以职业英语能力培养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7.

上一篇:企业管理实践心理作用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炭物资供应采购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