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现象范文

2023-09-19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1篇

打开淘宝网页,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店铺名称,一个好的店名可以吸引顾客,起到增加顾客的销售目的。但是人们只看到它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有少部分人看到了它的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注意过它给语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店名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更快的认识这些不规范现象,找出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且尽快做出相应的处理,保证网络语言的健康成长。

一、淘宝店名中语言不规范现象的分类

1、谐音现象:在这些出现语言不规范现象的招牌中,最多的是谐音现象,有谐音成语像“糖糖正正”、“衣间钟情”,谐音词像“星期衣”、“唯衣”等,像这样利用谐音来设计店名的现象还有很多,而且越来越盛行。

2、方言的使用:除了利用谐音,不少店家还绞尽脑汁在店名中加入了一些方言词,例如:“呷(恰)同学少年”等,在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招牌可以让人理解,但网络的区域性特征并不明显,所以有时还是会影响交流。

3、词语语素关系处理不当:混乱了词与语素关系的店名有鲜一家粉店、拘格等,大部分都是把不成词语素当做成词语素使用。这种混乱现象对于树立网民的词意识有很大的阻碍。

二、淘宝店名中语言混乱现象产生的原因

店名中出现这些不规范语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店主为了吸引顾客的眼球,达到提高利益的目的。这种对利益的追求是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2、很多网民没有语言理论的相关知识,盲目跟风,不懂得这些现象对语言发展的破坏性;

3、我国语言法律的不完善和民众本身缺乏法律概念。

三、解决淘宝店名中语言混乱现象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网络用语意识:对人们进行相关的语言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语言素养,普及语言知识,让群众明白店名语言不规范的负面影响。

2、网络用语相关法律的完善和推广普及工作:单纯依靠网民本身的素养完全杜绝是很难的,所以还要从外部施加一些约束力,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让人们了解事情的重要性。淘宝管理人员也应该成立相关部门,组织人力物力用以解决此类问题。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2篇

[摘要] 店名是经济社会中最普通、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商家店名的语用问题不少,其具体表现形式为求大、求洋、求异和其他情况。商家店名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当前的语言生活状况,也折射出人们的语用心理。

[关键词] 语言文字 应用 商家 店名

店名即商家的名称,亦是招牌。好的店名,对消费者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商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立足,对商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就是商家多、店面多,因此,各种店名五花八门、目不暇接。然而,在观察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商家店名以后,笔者发现我国不少店名的用语用字不太规范。经过对湖南的湘潭、长沙和衡阳三市的重点调查,笔者记录了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某些不良现象,从社会语用(societal pragmatics)的视角,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求大

为了显示自己势力雄厚,也为了吸引顾客,当前商家普遍存在一种求大心理。规模稍大的店铺的店名一般用“城”,例如:图书城,电脑城,汽车城,电器城,电影城,美食城,洗脚城,娱乐城,火锅城,家俬城,电玩城,卡拉OK城,文具城等。普通的商店往往取名为“超市”,例如:百货超市,图书超市,网络超市,食品超市,服装超市等。湖南衡阳某银行的营业所就自称“金融超市”。明明是规模小、面积不大的店铺,却取名为“中心”,例如:休闲中心,美容中心,按摩中心,练歌中心,洗浴中心,美食中心,信息中心,打印中心,网络中心,婚介中心,广告制作中心,废品回收中心等。

商家求大心理导致店铺名称与其实际规模不符,给消费者以华而不实的感觉。同时,也让顾客有担心商家欺诈的顾虑。这样的店名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作用,反而会使顾客望而却步。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俗语也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古训都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商家绝对不能靠虚浮的店名来哗众取宠,理想的店名,加上货真价实的商品,再加上一流的服务,才是商家成功的保障。目前我国广告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浮夸之风,尤其是医药类广告,任意地夸大疗效、功能、作用,请名人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过分夸大事实的广告,包括商家店名,违反了《广告法》,引起了广告受众的反感,甚至引起官司。

二、求洋

店名作为商家从事经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商品经济大潮下,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不少商家以为有了洋店名,就可以提高自身档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更大。所以就用西方名称命名,这样的洋店名在我国随处可见。例如:杜鲁门摄影社,路易十八酒吧,华盛顿餐馆,凯撒服饰店,罗马休闲中心,夜巴黎卡拉OK厅,希拉里美容美发中心等等。湖南衡阳市有一家发廊的店名是“莱温斯基”,下面还有一行文字,赫然写着“克林经贸有限公司”,有意无意地把“克林顿”的“顿”字给省略了,叫人摸不着头脑。2005年笔者与湘潭市翻译协会的成员一道考察了湘潭市河西、河东几条主要街道的店名问题,调查发现借用西方名称的店名不少。例如:凯旋门大酒店,卡萨布兰卡休闲所,罗马假日酒吧,蒙娜丽莎服装店,维多利亚中西餐厅等。部分店名干脆全是英文,或者其他国家的语言,例如:Menroe(美容中心),Elizabeth(服饰店)等。商家大都认为这样的店名“洋气”、时髦,能吸引顾客,尤其是年轻人。再说,对含有外文的名称,普通百姓通常不会去认真分析、探究。有的店名是英汉对照,但绝大部分的翻译有问题。例如河东的一家店名“汽车保姆”(维修中心)就简单地译成“Car Nurse”,“东方威尼斯”(咖啡店)的英文名称是“Orient Venice”,“ⅩⅩ大药房”译成了“The Big Pharmacy of ⅩⅩ”,等等。

中央电视台曾经在新闻联播中报导说湖南长沙有十多家娱乐场所被工商部门勒令更名,因为其名称分别是“路易十八”、“皇帝”、“贵族”等宣扬颓废、腐化的东西。中央电视台也曾报道过深圳的洋店名泛滥成灾,如“麦当劳”、“拿破仑”、“凯撒”等随处可见。这样的不良倾向和商家崇洋媚外的心理,有误导青少年的负面社会效应,已经引起了有识之士的关注。

三、求异

一些商家为了给顾客留下深刻印象,别出心裁,尽力使其店名独树一帜。他们往往采用仿拟的手段,或者利用人们早已熟悉的名称,或者利用谐音,使自己的店名对顾客产生某种影响。某台商的珠宝店就取名为“石头记”,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曹雪芹的《红楼梦》。湖南长沙一电脑城就取名为“百脑汇”,使消费者马上就联想到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这样巧用文学作品名称或一字之改的店名,的确与众不同,而且还贴切生动,有风趣幽默之功效。但许多店名却因为过分求异,导致语用失误。例如,某娱乐城因为沿用西方殖民主义者对我国台湾的称呼“福摩萨”(Formosa)而引起公愤,被勒令更名。

有些谐音手段就更加离谱了。例如:留得华(服饰店)Vs刘德华;最高发院(理发店)Vs最高法院;发新社(理发店)Vs法新社;棕楠海(洗浴中心)Vs中南海。这样的店名,直接仿拟名人或政府机关名称,是一种不太妥当的做法。这样的商家店名,实质是片面追求标新立异,是对“创意”二字的歪曲理解和滥用。尽管目前从法律、法规上无法认定商家构成对名人、机关的侵权,广告法也没有规定商家名称不能与名人、机关同音,商家在广告活动中利用仿拟的修辞手段,钻政策空子,大打擦边球,有意“巧妙”地利用人们共有的百科知识,其语言的语用合适性(appropriateness)荡然无存,也是对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的歪曲理解。这样的做法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与我国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背道而驰,应当由有关部门责令其改正或坚决予以取缔。

四、其他情况

我国商家店名不规范的情况还有很多,不良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店名中有错别字、简化字。例如:“常来座餐馆”中的“座”应该是“坐”,“花得来美食”中的“花”应该是“划”,某招待所在楼顶高耸着“工商招待所”,门口却醒目地书写着“恭商招待所”。已经废止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的简化字现在还有不少人误当规范的简化字在使用。例如:不少中小城市舞厅的“舞”普遍使用“午”字,停车场的“停”用的是“仃”,某土鸡蛋店名中的“蛋”用的是“旦”。另外,许多地区油漆店的“漆”字,电影院的“影”字,餐馆的“餐”字,都使用“简化字”。其实,“二简方案”试行了一段时期就被废止,但目前的状况是废而不止,不少字仍在社会上流行,鱼目混珠,造成混乱,尤其是影响青少年。其次,一些店名反映出了商家的封建迷信思想。不少店名采用了所谓吉祥数字,例如:168发屋,九九餐馆,5899休闲会所,3Ⅹ3鞋店,360度酒吧,等等。再次,带有“王气”的店名不少,例如:皇宫酒楼,皇朝食俯,太子休闲中心,天子娱乐中心,王爷槟榔店,可谓是全民皆帝,满街是王。目前所谓“怀旧”的饭店牌名称不少,例如:人民公社,大锅饭,ⅩⅩ大食堂,无产阶级大饭店,等等。此外,我国还有许多店家名称,明明是喧嚣的城市里的小居民区,偏偏叫“ⅩⅩ山庄”,里面是昏暗肮脏的网吧,却取名为“钻石金柜”,狭窄的街边小店,却美其名为“时尚简爱精品屋”。有的店名更是语码混用(code-mixing),例如:阿敏de店,E网情深,健康life生活,漂亮女人美容美体Spa生活馆。还有的店名甚至由乱改成语而来,例如:常来常网,食全食美,浴众不同,一网情深等等。

美国历史学家大卫·彼特曾经说过,现代广告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与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教会和学校相匹敌。广告主宰着宣传工具,它在公众标准形成中起者巨大作用。曹志耘也指出,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有自己的哲学观念。哲学观念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作为广告的一个重要成分,商家店名也同样具有影响力,它同其它形式的广告语言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店名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是人们认知活动的反映。可以说,店名表现出了人们真实的语用心理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折射出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商家店名的诞生离不开创意,但创意绝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创意来源于信息、知识和经验,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语言生活的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及时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处理好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当前我国商家店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应用的种种不良倾向,说明了当前我国语言文字生活中缺乏有力的引导和严格的监管机制,也说明了我国的社会语用制约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同时也说明了有关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不重视祖国神圣的语言文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颁布的《广告语言文字管理暂行规定》就明确规定广告使用的语言文字,应当规范、标准,广告用语用字,不得使用错别字,不得引起误导,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避免商家店名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要纠正我国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不良现象,有关各方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更要自觉维护我国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参考文献:

[1]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3]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秀玉:新编简明英语广告写作手册[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2

[5]石裕晶陈寅涛:英汉、汉英广告写作词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6]孙戈卢颖:广告语言魅力[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2

[7]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文化·色彩·思维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8]张金海:经典广告案例评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

[9]李萍:传媒广告探讨,广告语言刍议 http://radiodj.cn/bbs/lofiversion/index.php?t1050.html

[10]超强店名集锦 http://news.qq.com/a/20060323/001057.htm

[11]赵沁平:关注社会语言生活,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

http://www.china-language.gov.cn/webinfopub/list.asp?id=2120&columnid=178& columnlayer=0138017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3篇

1 对于女性歧视的表现

1.1 词汇方面

1.1.1 词汇的构成

标记理论是结构主义语言学重要的理论之一, 现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标记理论是运用有标记的 (marked) 和无标记的 (unmarked) 一对概念来分析词汇的。在语言中, 一对对立的词汇不能完全等量, 其中一个“标记的”较之另一个“有标记的”更为基本、更为自然、更为常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英语中常见的约有200对男性词和女性词, 在这些表示两性的成对词中, 绝大多数的男性词是无标记的, 而女性词是有标记的。[1]女性词的标记体现在它是由男性词词尾添加粘着词素构成的, 即我们常说的词缀如: (1) -ess:waiter-waitress, actoractress, host-hostess, prince-princess. (2) -ette:farmer-famerette, usherusherette。这种现象被称为语言中的非对称现象 (linguistics asymmetry) 。从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 表示男性的词都是基本形式或无标记形式, 而若要表示女性, 则必须在这些词后加上一个附加的或额外的标记, 这种构词法清楚表明了男性代表着社会的标准和基本的规范;而女性在社会中只是处于非标准的、从属的地位。另外, 这些后缀中, -ess, -ette等的使用进一步加深了对女性的轻视和贬损。因为这些后缀本身就带有“不严肃、较小”等意思, 它们来源于单词kitchenette (小厨房) 、launderette (小洗衣店) 等。

1.1.2 词汇的使用

(1) 表称谓词语的使用:在讲英语的英、美等诸国, 孩子出生后便随父姓, 女子结婚前被称作Miss+父姓, 婚后便放弃父姓随夫姓, Miss的称谓也变成了Mrs。例如, 一位名叫Lily Brown的姑娘结婚前被称作Miss Brown, 如果嫁给一位Green先生, 那么就会被人们称作Mrs.Green。在西方国家, 一个人的婚姻状况被视为个人隐私, 而婚前婚后对于女士的不同称呼却将她们的婚姻状况暴露无遗, 使她们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而男士则婚前婚后都被称作“先生” (Mr.) , 从其称谓并无法判断其婚姻状况。

(2) 表职业词语的使用:一些表示职业的词汇也带有性别歧视的色彩。通常来说, 社会地位较高, 受人尊重的体面的职业被理所当然地理解为被男性所掌握, 因此在表示女性从事该职业时, 便需在其前面加上“woman, lady, female”等词, 例如:woman doctor, female lawyer.而社会地位较低, 被人所忽视的职业被理解为由女性所从事, 在表示男性从事该职业时, 需要在前面加上“man, male”等词, 例如:man nurse, male secretary。

(3) 阳性词的泛化:李赋宁先生在他的《英语史》中的第三章写道:在13世纪的中古英语中, 代词形式“he”既可以是阳性单数代词“he” (他) , 也可以是阴性单数代词“she” (她) , 还可以是复数代词“they” (他们) 。从13世纪开始, 中古英语的北部方言 (the Northern dialect) 出现了第三人称阴性单数代词主格“she”这一形式, 但同样“he”比“she”用得频率要高得多[2]。在文学作品中“he”和“she”的使用比例是4:1。也就是说当陈述对象性别不明或无须指出性别时, 人们习惯于用男性的他 (he/him) 来指代, 不用女性“她” (she/her) 。另外英语谚语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the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 “God helps him who helps himself.” (天助自助者) , “Every dog has his own day.” (人人都由得意的时候) “Man can conquer nature.” (人定胜天) 等等, 阳性名词的泛化现象也显而易见。

1.2 词义方面

1.2.1 成对出现的词汇词义的不对称性

英语中有许多成对出现的单词, 然而它们的含义却相去甚远。例如:master (男主人) mistress (女主人;情妇) ——, king (国王) ——queen (女王;妓女;男同性恋者) , sir (先生;地位、权力高的男性) ——Madam (夫人;妓院的老鸨) , bachelor (单身汉) ——spinster (老处女)

1.2.2 相同词在表示不同性别人称时含义的差异性

He’s a professional.他是位专家——She’s a professional.她是个妓女。He is easy.他平易近人——She is easy.她水性杨花。

1.2.3 与不道德的性行为有关的词多数是和女性相联系的

如madam可以指妓院的鸨母, 而sir却不能用来指皮条客;mistress指情妇, 而master却不能用来指情夫。事实上, 英语中形容妓女的词要比形容她们的顾客的词多得多。据统计资料 (Schultz’s Sources) 显示, 英语中表示prostitute (妓女) 的俚语多达500个, 而表示whoremonger (嫖客) 的却只有65个。[3]1.3词序方面

在词序的安排上, 一般说来, 在英语中, 人们习惯把重要的和需要强调的部分放在前面。例如:old and young (老少) , parent and child (父子/母子) , dominant and subordinate (主次) 等等。可是, 当一个词组中既有阳性词又有阴性词时, 人们则常常会把阳性词放在阴性词之前。例如:Adam and Eve (亚当和夏娃) , he and she (他和她) , boys and girls (男孩女孩们) , king and queen (国王与王后) , brother and sister (兄妹) , husband and wife (夫妻) 等等。由此可见,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男性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女性。当然, 这里也有两个例外, 即ladies and gentlemen (女士们先生们) 和bride and groom (新娘新郎) 。从表面上看, 这两个词组都把阴性词放在了前面, 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细究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对于第一个词组, 人们把ladies放在gentlemen之前, 这表明在大多数人看来, 女性如同孩子们一般是弱势群体, 在有些时候, 女士需要优先;而对于第二个词组, 尽管新娘排在了新郎之前, 但这种状况持续的时间非常短, 一旦婚礼结束, 这对新人就由bride and groom的关系转化成了husband and wife的关系了。[4]

1.4 谚语方面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语言简洁的化身。语言学家把它形象地喻为“语言的活化石”。但凡涉及性别, 英语谚语的内容不免表现出大男子主义的影响, 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5]

例如:Words are women, and deeds are men. (女人空谈, 男人实干)

All women may be won. (没有征服不了的女子)

Long hair and short wit. (头发长, 见识短)

A woman, a dog and a walnut tree, the more you beat them, the better they will be. (拳脚之下出好妻;棍棒之下有义犬;胡挑敲打多结果)

A woman can do more than the devil (最毒莫过妇人心)

2 结语

语言是社会的镜子,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社会中性别歧视现象的自然折射。语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与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习俗, 社会文化, 历史背景有着紧密联系。要真正从语言上消除这种性别歧视, 必须打破传统, 解放思想。只有消除了社会中的歧视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语言中的歧视。由此看来, 要消除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依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摘要:英语语言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歧视现象。本文拟从词汇、词义、词序, 谚语等方面揭示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关键词:英语语言,性别歧视

参考文献

[1] 许鑫.筛出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科技信息, 41.

[2] 李赋宁.英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3] 程欣.英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EB/OL].www.edu136.com, 2007-9-15, 2009-2-1 5.

[4] 乔琛.英语中的性别歧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8, 22 (4) :95.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4篇

对英语语言学习中的僵化现象的理论界定, 不同的语言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见解。

以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僵化现象主要是指英语中词条、规则常常倾向于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联的中介语中, 这种倾向不会随折学习者的年龄的大小和学习者接受程度而改变。

斯楚曼认为, 僵化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语言学习者对社会文化的理解有差距, 语言与社会文化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这是僵化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

爱丽丝从内外因的角度将语言学习僵化现象解释为:从内因来说, 年龄因素等原因使学习者缺乏与目的语的社会文化进行融合的主观渴望;从外因来说, 学习者由于经常忙于各种交际活动, 学习语言的时间和进行语言交流的机会不多。爱丽丝认为, 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或同学之间不准确的语言输出常常会起到语言输入的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导致一些语言错误的沉淀僵化。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 本文给出对英语学习僵化现象的共性理论界定:对英语语言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在学习达到一定的阶段和一定的程度以后就难以继续进步, 而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这便是比较普遍的僵化现象。此外, 在人际交流中不同的信息反馈也会影响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 起到对不正确的语言负面强化的作用, 造成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僵化。

2 英语语言学习僵化现象存在的原因

(1) 认知行为原因。

首先, 我们要看到英语语言的学习是一种认知的行为, 更需要注重的是对英语语言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语言理解。英语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衡量标准不是对语言理解了多少, 而是要看学习者在实际交流中语言运用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流的熟练程度。而目前, 大多数人在语言学习认知观念上存在误区, 更多的学习者将英语学习理解为背单词、学习语法以及做大量习题, 这是对英语学习理解的极大失误。长此以往, 会逐渐消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这种对英语学习认知上的偏差正是导致英语语言学习僵化现象的产生的重要原因。

(2) 情感因素原因。

相关英语研究调查表明, 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是影响英语学习效果、产生僵化现象的很重的原因。英语学习者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其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因素可以促使学习者产生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 而消极的情感因素则会抑制学习者学习潜能的发挥。学习者由于情感原因而产生的学习动机是不同的, 而更多的英语学习者是被动式的学习, 他们不是出于对语言爱好和求知欲望, 而是为了获得文凭、工作等, 这种别动式的学习缺乏真正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难以提高学习的水平, 所以这种负面的情感因素也会导致英语语言学习僵化现象的产生。

(3) 学习方法原因。

学习英语必须讲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而在这方面很多学生做的不够好。现在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英语, 在学校学习英语的时间一直可以延续到大学阶段, 然而仍有众多的学生承认自己对于英语的学习仍然停留在高中或者原地踏步的状态, 这也正是学习僵化现象的主要体现。这种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找到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在英语学习之初学生就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而课后学习方法也不正确;另一方面,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对英语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长此以往, 即使学生学习了很长时间的英语, 仍难以取得很大的突破与提高, 这便导致了英语语言学习的僵化。

(4) 语言环境原因。

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现实的问题是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都处于母语的语言环境中, 容易受语言形式的束缚, 对英语不能自由灵活地运用。在我国英语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数量比较多等客观原因, 老师一般是一个人在讲授课程, 而给学生主动思索、互动发言的机会不多。英语语言交流环境和机会的缺乏也是造成英语学习僵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3 预防和缓解僵化现象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存在的僵化现象, 本文提出了以下对策建议。

(1) 改变学习认知观念, 积累英语语言知识。

为了预防和克服英语学习中语言僵化现象的发生, 要求学习者能够综合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语法知识、以及相关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习者在日常的学习中要加大各种英语资料的阅读, 不间断地培养用英语思维进行思考的能力。英语学习者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优秀的英文原版读物、期刊、电影等平面或多媒体材料来强化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 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对英语的认知观念。

(2) 防止情感因素的干扰。

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感情因素主要指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 很好的控制情感因素对化解英语学习僵化现象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要端正对英语的学习态度, 努力培养自身对中英语言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 并在实践中尝试运用英语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种换位的思维方式在心理学上可称之为移情于境, 学习者只有克服对母语的优越感而将自己投入到英语的思维境地中才可以缩小与英语语言的心理距离, 也才能在本质上改善语言学习僵化的局面。

(3) 注重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 而且要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知道如何去学习的时候, 老师的教学工作也会事半功倍。学校还可以邀请英语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英语学习方法方面的讲座,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可以摸索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创造造有利于英语学习的氛围。

虽然由于语言环境的客观制约, 大多数学习者不具备自然的英语学习环境, 但是仍然可以通过人工的方式来创造英语语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主动营造一种活泼的英语课堂学习氛围, 可以通过课前演讲、引入外教参与的方式来加强口语化教学, 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种语言环境的改善对克服语言学习的僵化现象也有很大的帮助。

4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英语学习僵化现象虽然是语言学习中不可避免的, 但是通过恰当的学习方法和对策措施, 可以再很大程度上预防和缓解这种现象。

摘要:英语作为信息交流传递的工具具有自身的复杂性, 僵化现象是英语学习中经常发生的。本文首先对英语学习僵化现象做出理论界定, 然后研究了僵化现象的成因, 并给出自己的对策建议, 以避免语言错误的持久化, 也期望对今后预防和克服这种僵化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习,僵化现象,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许之所.大学生英语学习中的僵化现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5篇

一、网络暴力现象的含义

网络暴力不同于传统暴力形式, 其主要存在于网络环境, 通过言论、图片等多媒体形式, 对另一方进行侵害, 使得对方名誉受损, 严重的网络暴力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 其危害性与社会暴力无异。

二、概述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 部分网友道德素质低下, 恶意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互联网的发展培育了众多网络用户,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 人们利用网络媒体可以自由进行言论表达, 与此同时, 一些网友为了谋取私利或者引起关注, 擅自通过网络渠道散布未经证实的信息, 混淆视听, 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损坏其名誉, 甚至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后果[1]。究其原因在于谣言散布者道德素质低下, 为一己私利, 丧失了基本行为准则。

(二) 网络平台管控不力, 社区文化建设滞后

网络暴力现象是基于平台产生的, 就社交媒体而言, 开放式的用户交互模式, 为用户和用户之间架设了沟通的渠道, 以提升用户体验。但是在实际运行中, 网络平台为促进用户活跃度, 管控力度较为松懈, 甚至为营造社区氛围, 降低信息审核标准, 以致于网络暴力事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所以, 社区文化建设之后和用户行为监管松懈是诱发网络暴力的主要因素。

(三) 互联网商业运作为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提供温床

互联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巨大产业, 相对电商经济的平稳发展, 网络暴力现象也具有一定的互联网商业运作机制, 比如网络水军。在互联网商业体制下, 网络公关与网络水军在一定程度上让网络暴力现象更加普遍。经济利益驱使下, 雇佣网络水平对对方进行网络施压, 通过各种媒介和形式, 对其进行信息轰炸, 造成舆论假象, 试图摧毁对方心理防线, 已达到其目的。因此, 不健康的网络公关发展模式助长网络暴力者的行为。

三、应对网络暴力现象的有效途径

(一) 继续深化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网络暴力现象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道德素养低下,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网络的匿名特点, 使得某些人进行人身攻击和散布谣言的成本降低。所以在新时期需要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培养网民, 特别是年轻群体自觉遵守网络规范, 在道德和法律的框架下, 自由发表言论, 共同维护健康网络环境。

(二) 推动实名制在网络平台的落实, 加强网站管控能力

网络平台的商业化运营是其实现用户积累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特别是网民年轻化的趋势下, 各大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社区等交互性较强板块的管控, 对每日信息、图片以及视频等素材进行统一识别, 建立健康社区文化。同时在用户注册和申请登录时, 应该强化营造健康网络环境的宣讲, 推动实名制在网络平台的落实, 以便在发生网络暴力现象时能够溯源, 快速锁定当事人。

(三) 完善网络法律建设, 为应对网络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网民的自律和自制是实现健康网络环境的理想条件, 在现实中, 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作用才能正向引导网民行为。现行法律法规中, 对涉及网络暴力构成犯罪行为的情形, 并未得到明确界定[2]。利用网络水军对当事人造成的名誉损坏和人身伤害, 并没有明确的赔偿细则, 导致诸多惩戒网络暴力的行为无法可依, 所以要实现网民自由发表言论, 需要推动网络法律体系的完善, 为防治网络暴力提供法律依据。

(四) 加强社会心理疏导, 完善疏导机制

在众多网络暴力现象中, 还存在因为现实生活矛盾无法调和导致激发形成的暴力事件, 其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某些群体由于在现实生活积累的矛盾达到一定程度, 需要宣泄, 从而选择通过网络进行发泄。长期的心理压抑使得其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交流, 往往会走向极端, 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体现。所以在应对网络暴力时, 还需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疏导机制, 将各种现实矛盾通过更加理智科学的方式进行化解。当然, 疏导机制的建立可以通过建立实体机构和网络网站进行, 整合社会心理学家, 对网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促成矛盾的消解。

四、总结

综上所述, 网络暴力现象已经成为互联网发展历程中, 无可忽视的网络现象, 塑造健康网络环境是每一位网民都应遵守的规则。从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可知, 其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在应对网络暴力现象时, 需要调动政府、个人以及网络平台等多方参与,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平台管控以及相关法律建设和社会心理疏导机制的建立,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网络暴力现象, 创建健康网络环境。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拓展了人们沟通渠道, 增强了表达意愿, 与此同时, 网络暴力现象也开始频繁出现, 成为扰乱健康网络生活的重要因素, 积极应对网络暴力, 刻不容缓。本文将对网络暴力现象的含义以及成因进行简单介绍, 并重点提出消除网络暴力的应对策略, 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潘云梦, 卜建华, 张宗伟.微媒体环境下当代青年网络暴力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 33 (06) :47-53.

网络语言现象范文第6篇

大学生还未完全步入社会工作, 所以基本上没有收入来源, 日常的生活开支大都靠父母供给。近几年随着超前消费观念的发展和普及, 加上大学生本身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 所以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观要更强烈。加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物质诱惑, 缺乏社会认知的大学生更加容易走上网络借贷的道路, 长此以往, “网络借贷”现象便在大学校园里变成一种常态。网络借贷持续在大学校园上演的原因主要突出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借贷信息辐射范围广。借贷公司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在各大高校的公共场合张贴了大量相关的广告, 除此之外还深入到大量的校园QQ群、朋友圈里面发布各种借贷信息。出于对学生的保护, 校方发现相关的广告信息后会及时清理干净, 但是借贷机构又会及时张贴类似的广告。另外, 很多借贷机构为了进一步为自身做相关的广告宣传, 还会在高校聘请大学生兼职从事相关的借贷工作。

另一方面, 乱象频发的借贷公司。借贷公司为了进一步引起大学生的注意, 推出了一些列的优惠借贷条件, 比较常见的有只要学生提供相应的身份证、、学生证及银行卡复印件等材料, 就可以进行无抵押借贷, 这为大学生走进“网络借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和条件, 除此之外, 有的借贷公司还提出了一些令人触目心惊的借贷条件。借贷公司的这些行为对当代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网络借贷存在的问题

(一) 校园借贷平台不规范

校园借贷平台还处在初期阶段, 所以对校园借贷平台的管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加上市场准入门槛低, 一时间整个借贷市场鱼目混珠。借贷平台所使用的广告极具诱惑力, 常见的有“不看征信”、“百秒审批”、“即时到账”;另外, 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提出的贷款条件简单易执行, 通常只要提供学生证、身份证等简单的身份信息就可以实现无担保无抵押贷款了, 借贷平台利用这些优惠条件来欺骗诱导学生。这些看似优惠的借贷条件背后却隐藏着各种隐形的服务费用和高昂的违约金。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抓住校园网贷这一空白市场, 利用各种借口手段开展进行校园高利贷, 涉嫌非法经营, 同时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

(二) 大学生的消费观存在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经济生活状况相对较好, 所以对金钱的管理和使用没有节约意识。而且有不少大学生很容易接受类似与超前消费这种消费观念, 这也是90后大学生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

受到社会上多方面的物质诱惑, 很多开始追求名牌, 出现攀比心理。有不少大学生为了追求时尚, 购买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商品, 然后进行分期付款或者货到付款, 这就让很多大学生掉进校园网络借贷的陷进。据调查, 大学生聚餐也成为大学生“烧钱”的主要项目之一, 据统计, 一次同学聚餐的人均消费在两百元左右。除此之外, 毕业临近, 有不少大学生会选择“毕业旅行”来纪念自己的毕业, “毕业旅行”的花费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但是无论是三五人同行还是情侣共同出行, 一趟旅行下来的花费不菲。另外, 根据相关的统计调查发现, 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严重失衡, 虽然消费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但是用于学习的消费开支比例却很小。

(三) 征信体制不完善

校园借贷能够在校园里蔓延开来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园借贷平台双方缺乏法律风险意识, 加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滞后, 让很多校园借贷平台与法律打擦边球, “校园借贷”现象也屡见不鲜, 甚至出现了违反法律法规等问题。其中有一部分校园借贷平台为了扩大市场, 不惜一切代价在信用审核上打法律的擦边球, 对学生贷款前相关信息的审核过于简单, 让大学生能够轻易贷到款, 贷到款以后, 大学生开始无节制的消费, 进而陷入连环的债务当中, 加上大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社会群体, 自身没有太多的经济来源, 主要依靠父母每个月给的固定的生活费, 但是父母给的生活费根本不足以还贷款, 所以到最后债务还是由父母来偿还。在这个过程当中, 大学生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法律责任。

三、校园网络借贷的风险防范

(一) 增强自身保护意识、建立正确消费观念

大学生要从自身出发,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涉及身份证、学生证等个人信息时, 一定要谨慎小心, 很多网络借贷平台在贷款之前需要提供相关的个人信息, 这些个人信息一旦遭到泄露, 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多不便和损失。有的校园借贷平台在借款之前会要求借款人裸身与自己的身份证拍合照, 并保证不会将照片的信息泄露出去, 当借款人不能及时还贷款时, 借贷平台就会用这张照片来威胁当事人。所以,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 一定要及时报警, 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校园借贷存在诸多风险, 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提高警惕, 增强防范意识, 远离校园借贷。除此之外, 在接触分期付款或者其他的网络假货平台时, 要充分认识到其利息以及违约金都是比较高的,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做出合适的选择。作为一名大学生来讲, 差不多已经是一个半社会人了, 所以要开始学习一些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获取一些经济来源, 对自己来说不仅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 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在平时的生活中, 积极参加课外文化活动, 拓展自己的眼界, 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同时养成理性的消费观。

(二) 政府加大对非法借贷的管理

为了有效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人身安全, 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提高网络借贷的门槛, 加大对非法借贷企业、网站的监督管理力度, 严格把关借贷行为, 促进借贷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 高校加强防范意识与制订

近几年来, 网络借贷现象频繁发生, 这应该引起各大高校领导的关注与重视。就学校而言, 应该及时针对校园网贷现象建立相关的管理机制, 加大对非法校园网贷的打击力度, 同时, 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积极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 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的金融常识, 远离校园网络借贷。除此之外, 学校方面对于校园网贷的相关信息的宣传以及广告纸要及时清理, 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发现班级里学生的消费情况存在异常时, 要及时了解情况, 防止学生进行校园网络假货。

(四) 家长负好监管职责

家长的消费观能够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消费观念。所以, 家长必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学会理性消费。除此之外, 对于孩子在校的表现以及经济状况, 家长要通过电话、视频等多种渠道及时地了解掌握, 积极与学生沟通相关的情况, 并向孩子讲解借贷的相关知识, 防止孩子进行网络借贷。

四、结语

为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教育已经刻不容缓。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指导, 所以在进行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防范教育的过程中, 要结合网络借贷市场的大环境以及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相关的教育,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借贷的风险性, 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经济状况理性消费,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增强风险意识。除此之外, 政府方面也要积极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 规范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下“网络借贷”出现的问题, 才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成长环境。

摘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了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借贷也迅速发展蔓延起来。网络借贷的出现为当代大学生在资金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部分学生借款以后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即使还款, 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甚至出现了犯罪等严重后果。本文将对校园网络借贷的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 进而根据网络借贷引发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网贷借贷,大学生,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 刘杰勇, 贾同乐.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校园网络借贷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J].西南金融, 2017 (4) .

[2] 冯文中.试论“校园贷”法律风险防范[J].法制与社会, 2017 (3) .

[3] 杨京橙, 鲍夏悦.“校园贷”乱象的原因分析与监管建议[J].经营与管理, 2017 (6) .

[4] 梁鹏.大学生网贷风险的法律控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6 (5) .

上一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范文下一篇:法律在我身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