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

2024-01-02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森林经营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如何将森林资源价值发挥最大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探讨森林经营管理和可持续经营两者间的经营关系,为国内林业发展的重点问题。通过探讨世界林业发展状况,以及国际林业发展相关理论和成功事例,归类总结森林资源的主要功能,从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展开阐述,并根据国内森林资源规划体系以及现状分布,提出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经营对策,促进森林多远化发展建设,为国内森林资源经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森林;经营管理;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对策

一、林业定义及内涵

林业——指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

林业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从事培育、保护、利用森林资源,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且能持续经营森林资源,促进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林业生产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森林(包括天 然林和人工林)为主要经营利用对象,整个生产过程一般包括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利用三个组成部分。特点:(1)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商品率高;(2)受地理环境制约强;(3)林木资源可再生等特点。其主要任务是 科学地培育经营、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现有森林 资源与有计划地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生产。并根据林木的自然特性,发挥它在改造自然、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生产、防治污染、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多方面的效能和综合效益。

二、世界林业发展的主要理论

联合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森林产物的可持续性、森林环境产出的可持续性以及森林社会功能的可持续性。理论的核心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森林经营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权利。1972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定义可持续发展;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154个国家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48个国家签署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把森林问题推向了世界关注的高峰。

随着德国林学家提出从法正林理论到近自然林业理论,拉开了可持续经营的序幕。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欧洲爆发的工业革命,对木材需求的刺激导致森林资源的大量破坏,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者从森林的永续利用角度提出了森林经营的思想:18世纪提出的“木材培育论”主张经营针叶单纯林,选择生长量高的树种营造。19世纪初,洪德斯哈根(J.ChristianHurdeshagen)创立了“法正林”学说,这些理论都局限于木材生产上,其中心思想是追求存经济利益。19世纪末,慕尼黑大学教授盖耶尔(K.Gayer)提出了“恒续林”思想,提出经济和生态效益相兼顾。同时,萨克森州的Erdmann林业局就开始了以营造混交林为特征的实验,近自然林业也初步体现。

因此,近自然林业简要归纳为:确保所有林地在生态和经济方面的效益和持续的木材产量同时发挥,实用技术知识和科学探索兼顾地经营林地,保持森林健康、稳定和混交的状态,适地适树的选择树种并保护所有本土植物、动物和其他遗传变异种,在森林经营种尽可能地保护土地、自然环境,保持森林生态系统和功能的稳定性。可持续森林经营意味着对森林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活力,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保持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同时又不损害其他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共同指导思想和原则[2]。

三、森林资源的主要功能

(一)调节服务

1.固碳释氧

森林在稳定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毁林开荒、土地退化、城市扩张、过度排放温室气体等,都加剧了全球的气候变化,而森林的固碳释氧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迄今为止,任何发达的生产技术都不能有效地替代植物的光合作用。据测定,一株一百年生的山毛榉树(叶片表面积1 600 m2),每小时可以吸收CO22.35kg,释放O21.71kg。1hm2的森林通过光合作用,每天能生产735kgO2,吸收1 005kgCO2。

2.调节小气候

据测定,在高温夏季,林地内的温度较非林地要低3℃ ~ 5℃。在严寒多风的冬季,森林能调节风速,使风速降低而使林内温度提高,从而起到冬暖夏凉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叶面有蒸腾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围空气湿度提高。

3.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通过林冠层对降水进行再分配,延缓降雨强度和降落时间,减少降水的地表径流,保护土壤免受雨滴的机械作用,提高土壤的入渗率等。

4.防风固沙

森林以其茂密的枝叶和聚积枯落物庇护地表沙粒,避免风的直接作用;同时森林植被作为土壤上一种具有可塑结构的障碍物,使地面粗糙度增大,增强了抗风蚀能力;根系也能起到固结沙砾的作用。

5.涵养水源

雨水降落到森林后,首先会受到树冠的阻留,顺着树干流到地面后,再被盘根错节的树根缠住,又因森林土质疏松,一部分水又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减少地表径流,也避免水土流失。

6.净化空气

滞尘作用:叶表面吸附尘土,降低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杀菌作用:某些植物绿叶能分泌出酒精、有机酸、萜类等挥发物质,可杀死病菌、真菌和原生动物。1公顷的松、柏每日可分泌60kg杀菌素,可杀死白喉、肺结核、痢疾等疾病。增加空气中负离子含量。

(二)供给服务

木材原料的提供。木材纤维原料是世界造纸工业的主流原料,约有95%的制浆产自木材;目前各种板材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具、建筑与装饰行业。非木质林产品,包括:(1)食品:林果;(2)燃料和生物能源:木炭、小桐子等;(3)中草药:杜仲、玉兰、厚朴、红豆杉等;(4)化工原料:松香、单宁、紫胶、橡胶等。

(三)文化服务

提供森林的美学价值,森林的美随着地理位置、结构成分、时节、地质地貌、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而变化。构建游憩和保健氧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森林的重要作用。于是不少人开始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森林的乐趣,去领略大森林对人体的各种益处。

四、中国森林资源状况及分布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 545.2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中国森林面积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六位。中国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3]:

分布:地域分布上看,中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东南,东南、华南低山丘陵区,以及西北的秦岭、天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青海东南部等区域,森林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而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中原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资源分布较少(见下页表1)。

到2015年,森林面积达到1 42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确保达到60%;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到70 000万m3,乔木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每公顷75m3,在规划期内,要争取全区新造林抚育率95%以上,中幼龄林抚育率达到90%以上[4]。广西林产化工产业:“十二五”期间新增速生高脂松林面积80万公顷,香料香精深加工实现产值65亿元以上,建设一批以油桐为主的原料林基地,重点建 设3.3万公顷油桐基地,造林投资2.5亿元。森林旅游业: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新增国家级或自治区级森林公园10处,各级森林公园达到60处以上。森林旅游直接收入接近28亿元,森林旅游综合效益超100亿元,成为广西林业产业的“百亿元”产业之一,占全区旅游业总产值的4%以上(见下页图2)。

五、林业可持续发展远景展望

(一)将生态建设指标列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指标,体现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

林业的发展战略,应该立足于对林业本质的把握和对林业的整体现状分析,注视其长期的发展方向,从而形成切实可行的策略性建议。林业战略研究提出的“三生态”,是指新时期林业工作总的指导思想,就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其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将林业与生态紧密联系,抓住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5]。

(二)全方位,多角度,多方面发展林业

现代林业是用现代技术、装备和人才武装起来的林业,在森林资源监管、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功能开发等多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实践证明,林业信息化在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林业科学发展中大有可为。当前,物联网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已经成为获取精确定量信息的重要手段,为林业领域的信息采集与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已经成为现代林业的研究热点。林业可持续发展更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内容,编制信息网络,发展多元化现代林业。

(三)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全社会多渠道支持林业建设的投入机制

在对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财政政策体系的研究过程中,分析了如何构建能够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财政政策体系,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多元投入、长效投入、差别扶持、科技兴林、税费规范等林业财政政策取向。以激励的形式激励广大群众。从项目实施起奖励资金增加到每年3 000万元。从今年起,省财政还将每年安排5 000万元对各大区直属林场和自然保护区进行奖励。

(四)注重公众参与机制,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正确估价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开展森林保育,发展绿色经济,提高民生,珍视文化遗产。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6]。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要广泛传播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敏.社会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2004,(5):35-39.

[2] 宋喜梅.中国林业现状及植树造林的方法[J].中国科技博览,2013,(4):257.

[3] 姜炜.浅议中国林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知识经济,2013,(8):124.

[4] 江泽慧.中国现代林业[M].北京:中國林业出版社,2000.

[5] 高岚.林业经济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6] 梁星权.城市林业[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玉妹]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国有林场在我国南方林区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全区共有国有林场150个,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分类经营 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国有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 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主权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

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3. 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第三,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林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上述问题在实施分类经营过程中都应加解决。

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1. 国有林场划类经营

国有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国有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

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2. 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意见》共分为4个部分、16条,对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以及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重点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完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和实施的保障措施。

《意见》明确,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高效和长期稳定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通过分类经营、科学培育和持续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增强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为实现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方案编制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所有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责权利相统一,坚持生产区与生活区科学布局,坚持保护、发展与利用森林资源相并重,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总体目标是,到2013年,全面完成国有林场的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修订工作;到2015年,基本实现按森林经营方案编制采伐限额、制订生产计划和开展森林经营活动,国有林场主管部门依据经营方案对国有林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起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国有林场森林经营管理制度。

《意见》规定,要全面规范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国有林场要以经营范围为总体,严格按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纲要》、《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规范》、《简明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的要求编制经营方案,经理期一般5年-10年。编制国有林场经营方案时,要评价森林资源与经营状况,确定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进行森林功能区划,制定森林保护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等事项的措施。要科学测算投资与效益,评估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明确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各项经营措施、建设任务等都要落实到山头地块,其中,前3年-5年的森林经营任务和指标要按经营类型落实到;要科学调整树种结构,促进纯林向多层异龄混交林转变;要结合当地实际,大力发展森林旅游,积极培育大径级材和珍稀树种,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同时,要对国有林场经营管护的草原、农田、湿地等作出科学的保护利用方案。要做好国有林场内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的统筹衔接工作。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1 生态公益型林场基本情况

南丰县原有付场林场、大坪嵊林场、军峰采育林场、古城采育林场和试验林场。其中付坊林场、大坪嵊林场属国有事业性林场, 军峰采育林场、古城采育林场属国有企业性林场, 试验林场属国有控股股份制林场。在2014年国有林场改革中, 省国有林场改革办《关于南丰县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 (赣林场改办字[2014]35号) 批复, 付坊、大坪嵊林场整合组建为新的付坊林场, 军峰、古城采育林场整合组建为军峰林场, 试验林场仍为试验林场。新组建的付坊林场和军峰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林场, 试验林场界定为商品经营型林场。

新组建的付坊、军峰生态公益型林场共有11个营林区, 分布在付坊乡、市山镇、太源乡、东坪乡4个乡镇范围内, 森林经营总面积6 121.93 hm2, 其中:林业用地面积6 102 hm2, 占总面积的99.7%;非林业用地面积19.93 hm2, 占总面积的0.3%。生态公益林总面积3 097.21hm2, 占林地总面积的50.8%, 占全县生态公益林总面积的11.2%[1]。

2 南丰县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参差不齐

一直以来, 南丰县生态公益型林场的经营管理都属于粗放经营的状态, 在对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和保护等级等进行分类时, 存在生态公益林林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大部分宜林地、灌木林及未成林地的林分质量都有很大的差距, 成林的用材林林分质量相对较高。

2.2 生态公益林管护力度不够

近些年, 市场发生一些破坏生态公益林的现象, 如盗伐、砍柴、放牧等;每年生态公益林中发生当地村民少量盗伐林木事件不少;少数村民还会在公益林内捕杀珍稀鸟类, 或是在林场内取土, 破坏林场的生态平衡;时常发生周边村民侵占林场土地的现象, 而且这种行为在时间内发生, 没有得到有效地制止,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生态公益林的管理。

2.3 资金不足, 未能合理利用开发生态资源优势

南丰县生态公益型林场的生态公益林面积很大, 据统计面积一共为3 097.21 hm2, 在生态公益林面如此之大的条件下, 林场的管理人员就需要聘请专职护林员对林场的日常进行看护, 在看护期间, 需要工作人员准确地对病虫害及风倒木等进行处理, 时刻关注林场中的一切, 并对林场中出现的林分质量差的现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林场中植物进行抚育管理, 要想完成以上的养护和看管工作, 就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 目前, 生态公益林中的补偿政策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 虽然已经提升到15元/ (667 m2·a) ,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维持生态公益林的实际管护和生产需要。

2.4 承包户未及时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金

由于县政府、县林业局以林场为发放单位, 直接将补偿金发放至林场账户, 而林场未及时将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分发给各相关承包户。导致部分承包户根本不清楚有生态公益林补偿金这回事。

3 生态公益林管理措施与对策

生态公益林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主, 生态资源开发促进发展为辅, 妥善处理保护、利用和发展三者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才能真正形成生态公益林的长效管理机制。

3.1 提高林分质量

在生态公益林地中应该将部分灌木林地、宜林地及未成林地等都采取不同措施进行对待, 全方位、科学的营建高效公益林。对于林场中的未成林地, 管理人员应该实施抚育管理, 提高他们自身的林分质量;在林场中, 会存在种类不同的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 面对此种类型的林地, 管护人员应该着眼建立针阔混交、乔灌结合, 绿化造林, 以此构建高标准的生态公益林;对生长在陡坡或土层十分瘠薄的灌木林, 相关人员应当予以保护;对于生态公益林长中的疏林地, 应当加强保护, 可以根据林分的分布特点, 采取一定的封山育林措施;还可以采取均匀补植或局部补植的方式, 培育天然次生林, 以此来形成不同树种的混交群落。

3.2 加大管护力度, 巩固公益林建设

3.2.1 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养护人员额队伍建设

在林场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组建一支高素质和高专业的养护人员和队伍, 然后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充分保证管理、养护人员能够有效地完成养护和管理的工作。林场在组建招聘工作的时候, 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 并且保证管理人员一年一聘, 在上岗之前需经过培训, 方可上岗。上岗之后, 管理人员应该定期给管护人员、护林人员开会, 并且培训, 让管护和护林人员及时、准确了解我国对待生态公益林场的政策, 使工作人员知法守法。

3.2.2 加强巡查力度和惩戒力度

对侵占破坏公益林等不法行为的相关人员严加惩戒。管护人员每周至少3次以上开展巡查活动, 沿着所管范围边界进行仔细认真的巡查。管护人员在巡查的时候, 需要做好记录, 一旦发现村民有侵占林区土地、捕捉鸟类等行为,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及补偿金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管护费用和补偿金标准

县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应支付的成本有两项:一项是生态公益林的管护经费, 从现有水平看, 每667 m2每年5~7元较宜;另一项是对因生态公益林建设造成林农当期收入减少的补偿, 目前以每667 m2每年15~18元为适。两项合计为每667 m2每年20~25元。同时, 补偿标准还要考虑重点保护林与一般保护林的区别, 优先保证重点保护林补偿金的到位。

4.2 补偿标准还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提高

南丰县主要经济支柱为蜜橘产业, 全县蜜橘种植面积达4.67万hm2, 总产量达80万t, 2013年, 南丰蜜橘所创造和带动的综合产值达82亿元,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 677元, 连续12 a位列全省前茅、全市第一。所以补偿标准还应参照南丰县当地经济收入有所提高。

摘要:现阶段,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深化改革, 在此基础上,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提高, 对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极为重视, 而作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的主战——生态公益型林场, 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宏伟事业。

关键词: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1 森林经营分类原则及经营管理

1.1 森林经营分类原则

1.1.1 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森林分类经营, 需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此情况下, 不仅需要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一致性, 还要建立健全的林业生态与经营体系。此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要严格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 提高林业生产力, 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1.1.2 全民参与原则

要想促进森林经营的良好发展, 必须做好其宣传工作, 以提升人们对森林重要性的认知, 全面调动人们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真正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 才能够减少对森林资源的破坏, 进而确保林业资源持续、良好发展[1]。此外, 对于我国林业发展, 政府有关部门还需要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 为森林分类经营提供政策支持, 并要积极鼓励农户与林业企业发展林业资源。当然, 要积极实施有关制度, 确保森林经营与管理的有效性。

1.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确保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 确保两者利益关系的协调, 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分类经营工作, 需做好以事项:1) 对具体的经营机制进行全面的考虑, 以确定经营产权主体;2) 通过有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 为森林经营效益的获得提供有效的保障;3)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对策, 以更好地培育、保护现有森林资源, 从而在充分利用森林效益的基础上,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

1.1.4 分级负责制原则

在采用森林分类经营工作之后, 需要严格遵循分级负责制原则, 而政府有关部门不仅需要对森林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管理与合理的协调, 还要坚持统一管理原则, 确保森林经营单位经济效益。此外, 需制定并真正落实分级负责制度, 以确保森林经营各项作业的有序进行。通过分级负责制度的构建与实施, 不仅可以明确责任制度, 还能够明确管理者与领导者, 从而对森林经营日常工作进行科学的管理与协调。

1.2 严格按照森林分类经营类型进行培育与管理

在划分森林经营分类过程中, 应当对不同森林培育目的进行充分的考虑, 一般包括公益林经营与商品林经营。通过落实森林分类培育措施, 可为森林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从而更好地经营森林, 这就要求根据森林培育具体趋势, 采用适宜的森林培育措施, 适当运用林地资源, 提高林业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我国林业区域的良好发展[2]。

在森林分类经营全部结束之后, 还需对其中包含的公益林进行公益事业化管理, 并大力培育混交林, 确保森林生物多样化, 促进森林综合功能的充分发挥。其中, 对于商品林经营, 必须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要对林种、树种及材种进行及时的、合理的调整, 以适应市场对林产品的大量需求。

2 森林培育措施建议

2.1 选用合理的集材方式

在森林培育采伐过程中, 无论采用何种集材方式, 都是对生态与环境保护存在紧密联系的生产作业模式, 会对伐后迹地的自然更新、保留木与林冠下幼苗等相关林木的人工更新。通过运用合理的、科学的采集方式, 不仅能够高效地保护森林植被, 避免出现水土流失问题, 还能够有效维持林地生产力。基于此, 对于森林培育集材方式的选用, 应当尽可能选用畜力集材模式, 即为将木材在迹地上拖拽, 以增加天然下种与地表接触面积, 此种集材方式可有效提高天然更新频度与天然更新的可靠程度。

2.2 合理的确定采伐强度

通过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 不仅能够有效调节森林生态环境, 还可促进森林内幼苗、幼林良好的生产发育。主要原因在于林木生长环境会随着采伐强度的改变而改变, 导致林木营养空间出现一定的变化。同时, 通过对砍伐强度进行合理的确定, 还可有效增加林木光照面积及其根系吸收水分、营养面积, 可促进有关光合效果与蒸腾效果的提升, 大幅增加林木生长速度, 缩短其成林期限与生态效益发挥时间。此外, 通过分析林木分类类型、林种等因素之间的差异性, 在对采伐区域进行调查设计时, 需要在全面分析林分结构、平均胸径等因素, 以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 运用相对应的、合理的采伐强度。

2.3 及时更新植物年龄梯度分布

对于森林砍伐作业, 需对新树木培育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针对森林培育事项, 森林管理部分必须建立合理的勘察分队, 仔细统计森林覆盖植物种类与实际情况, 然后通过有关资料的查阅, 对林木生长环境进行一定的了解[3]。通常情况下, 应当在日照时间较长或是雨水较多的降雨季节进行林业栽种。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 需对森林种植年龄梯度分布进行充分考虑, 在进行森林植被砍伐与种植时, 需遵循有效结合壮年植被和幼年植被的原则, 以降低水土流失等灾害发生概率, 为当地动植物生长预留充足的空间, 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发展。

此外, 在森林培育过程中, 要积极聘请专家提供适宜的建议与指导, 科学规划与利用有效种植面积, 不断提升森林使用面积, 为将来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森林储备, 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结语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要想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做好森林分类经营及培育工作, 这就要求在充分考虑培育区具体情况、功能与规律等差异性情况下, 选用适宜的森林经营与培育方式, 建立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趋势的新型林业发展模式, 构建健全的林业生态体系, 以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

摘要:我国对于森林资源经营管理, 通常采用分类经营的方式进行, 可充分发挥森林的三大效益;在进行森林培育时, 应首先考虑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与生态优先的原则。在此情况下, 首先分析森林分类经营应坚持的原则, 之后详细探讨森林培育有效措施, 以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森林,分类经营,培育措施

参考文献

[1] 肖舜祯, 刘勇.关于江西省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 2011 (25) :15-17.

[2] 杨卫星.加强造林管理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思考[J].工程技术 (文摘版) , 2015 (3) :176-176.

林场分类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生态文明的推进,国有林场的改革,其农村空心化治理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分析了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选取落后而又具发展潜力的中华山林场莲花村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其空心化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指导下,探究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以期振兴乡村,振兴国有林场。

关键词:农村空心化;国有林场;莲花村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基本组织,其辖区内地广人稀、农村众多、空心化较为严重。农村空心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因资源外流而造成内部系统调适能力逐步弱化甚至缺失的一种状态,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农村空心化现象在世界城镇化进程中普遍存在,欧美国家将此称之为“农村衰落化”,日本将其称为“乡村过疏化”。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演化规律、驱动机制、表现特征、治理策略、测度指标等方面。研究区域主要分布在东中部较发达地区,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地理学界多从空间角度考虑,涉及农村宅基地废弃或闲置、村庄外扩内空等地域系统演化过程;经济学界侧重农村经济表现方面,如农业劳动力资源大量转移至城镇而导致农村经济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社会学界多关注农村空心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管理学多集中在农村治理等方面。

本文将问题聚焦在關注较少的国有林场地区的农村,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以中华山林场莲花村为例,因地制宜,探索农村空心化治理策略,以期对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治理提供借鉴。

一、国有林场农村空心化的表现及成因

(一)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国有林场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由人口稀少逐步向荒无人烟转变,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农村已逐渐沦为空村甚至遗址。一方面,由于国有林场从生产利用向生态保护转变的改革要求,迫使以往靠木材砍伐及加工为业的农村青壮年大量失业,转向城镇寻求生计;另一方面,由于年轻一代生活需求的提高,农村青壮年大量涌入城市务工或经商,寻求自身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缺乏,居住条件差

国有林场地区农村基本无公共活动场地,商业网点欠缺,教育条件落后。出入农村的主路往往窄小破旧,农宅门前路及连街路为土路,崎岖不平,沟壑纵横。居民房屋多为破旧的土房或木房,建筑外环境无人整治,杂草丛生。因为以往国有林场地区以木材生产为主,忽略森林环境维护,导致林场环境杂乱无序,既没有自然生态的原真,也没有人工雕琢的精致。

(三)乡土民俗失传,文化凋零

以往热闹的节庆民俗活动,如今已无人问津,传承民俗的物质载体束之高阁积满尘埃或已废旧腐烂,丰富而又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承面临失传风险。各家各户为生计所迫,各奔东西,邻里乡情关系淡化。夫妻或父母孩子聚少离多,留守家庭稳定受到冲击,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受到影响。随着青壮年的大量外流,农村文娱活动无人组织,留守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缺乏。

(四)产业单一,技术落后

国有林场农村大多以传统第一产业为主,辅以第二产业。主要种植经济林及林田,少量种植果树及养殖禽畜。第二产业主要为木材粗加工,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产品单一,经营附加值低。大多国有林场地区偏远,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难以进入,农村更是条件艰苦,缺乏人力和资金发展产业、技术。

二、莲花村空心化现状及问题

(一)人口流失严重

莲花村位于中华山国有林场腹地,在册户籍人口493人,根据实地调研数据,目前留在村里的有153人,且大多是孤寡老人与儿童,青壮年不足20人,人口流失比例高达70%以上。人口大量流失,使莲花村各项日常活动及管理工作已无法正常开展,整个村子接近名存实亡。

(二)房屋闲置,林田荒废,风貌破败

莲花村内有四个居民点,共有115户,目前有人居住的房屋不足40户,多数房屋空置。莲花村村域面积13000余亩,其中耕地600余亩,林地12000余亩,如今林地无人照料,耕地大多荒废,主要种植蔬菜满足留守居民需求,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土地荒化。莲花村居住建筑老旧破败,多为土坯房,大多墙倒屋漏,无人更新维护,已成为危房。院内外杂草丛生,土路崎岖不平,基础设施条件差,交通不便,村庄环境破败不堪,居住条件没有保障。

(三)民俗失传,文化消亡

莲花村有着历史悠久的寺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如今物质载体破败,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红色文化几乎消失。寺庙倒塌后其文化内涵也逐渐消亡;大部分民俗文化知识留在老一辈人的思想里,当代年轻人不闻不问,民俗活动停滞;红色文化逐渐被遗忘,无人问津。

(四)产业薄弱

莲花村以第一产业为主,主要有经济林种植、禽畜养殖、农作物和果树种植。木材加工业已处于停滞状态,村内依靠老木匠制作家具自给自足。依托中华山国家森林公园,莲花村会接待少量游客,提供餐饮和住宿服务,近几年随着村庄的破败,游客也很少光顾。整体而言,莲花村产业薄落,经济落后。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莲花村空心化治理策略

(一)产业兴旺:依托自身优势,重构产业体系

莲花村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森林覆盖率95.5%,有经济林、药草、果林等植物资源和国家级保护鸟类、禽畜等动物资源,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要摆脱以往以林业种植为主的产业模式,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体系重构。加快经济林种植、林产品加工、旅游服务三产融合,形成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图1)。以市场为导向,改进林产品种植和加工业,引进高端林产品种植培养和加工技术,融入文化创意要素,提升林业产品的附加值,满足供给侧需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第一产业主导向第三产业主导过渡转变。

(二)生态宜居:保护生态本底,打造宜居环境,吸引外来人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莲花村发展的优势,是打造宜居环境的基础,也是吸引外来要素的依托。结合莲花村实际,必须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提升居住条件、聚集人口来达到生态宜居的要求。

生态修复是前提。要修复以往滥砍滥伐区域,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注重美化自然环境。创造宜居条件是基础。林场牵头,以租赁房屋宅基地、承包林田、开发本地产品等方式,引入外部市场力量,让市场做功,盘活宅基地、林田等闲置资源,完善村庄内外基础设施,招商引资,在集体建设用地范围内改建或重建富有特色的生态建筑。聚集人口是关键。发展乡村已不是把本地村民留在乡村,而是基于村民意愿吸引外流和外来人口,增强乡村活力。

(三)乡风文明:传承乡土文化,建设乡村文明

农村的特色在于文化底蕴,传承和挖掘特色文化是塑造乡村特色的重要基础。莲花村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寺庙文化、民俗文化等,深入发掘其内涵,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

加强文化物质载体建设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建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纪念园,宣传红色故事;修复原有寺庙,将古老寺庙文化内涵融入现代生活;将文化元素融入日常生活和公共设施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寻找本土文化老艺人,保护延续优秀乡土文化。乡风文化与社会文明建设相结合。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可为乡风建设注入新的血液,引导乡风建设与时俱进、蓬勃发展,提升莲花村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治理有效: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制定保障措施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的相关政策制度法规不健全,管理混乱,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农村建设随意,村民生活无保障。根据莲花村现状,目前急需解决的政策制度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人才、留守居民等方面。

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土地政策制度。制定宅基地回收及租赁政策,严格宅基地一户一宅确权,回收多余宅基地,对其合法擁有且闲置的宅基地,村集体征得户主同意后进行有偿租赁或回购,统一管理利用。制定引才政策,增强农村治理能力。结合国家大学生村官及选调生等相关政策,制定本地人才奖励优待政策,给与更多优待吸引人才,建设农村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留守村民生活保障体制及在外户籍人口管理机制。让留守村民有学上、有病医、有所养。鼓励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优先安排工作岗位,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保障留守村民生活质量,建立在外打工人口档案,保持密切联系。

四、结语

国有林场地区的农村有其特殊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应该走在乡村振兴的前列,但其空心化治理也更为复杂和困难。要摸清其空心化特点,统筹留守居民和在外户籍人口,从居民意愿出发,整合利用闲置资源;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改变林场原有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要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农村内部拉力作用,以优良的环境条件和政策条件引进人才,共建林区美好农村。

参考文献:

[1]王伟勤.西部地区农村空心化问题透视——以陕西省H县为例[J].理论导刊,2017(04).

[2]陈修兰,吴信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省6市581名村民的调查数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06).

[3]戴桂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空心化治理[J].商业经济研究,2015(35).

[4]庞珺.农村景观环境整治中的空心村问题[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6).

(作者单位:赵纪博,武汉大学;韩欣霏,武汉轻工大学)

上一篇:乡村初中化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桥基设计方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