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

2023-12-10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以应用型名校工程建设为契机,根据学校发展现状及专业设置情况,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技术条件和建设条件,补充不足尤其是必备的实验设备,并考虑实验室长久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实验室建设和规划中将实用性、时代性及可持续性相结合。

关键词: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规划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①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②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③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④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⑤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⑥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五、结语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建设任重道远,而实验室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无论对于应用型学生的培养,还是当前社会对于环境品质要求的日益提高而对学生建筑技术能力要求的相应提高方面,都对学校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优势专业的实验设备和名校工程提供的契机,实现实验室建设效益的最优化,并能结合时代需求做到不落实、不跟风,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是这里思考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宝笃.以名校建设工程为契机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3,(16):38-43.

[2]刘瑽,周德环.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J].教育教学论坛,2015,(50):9-10.

[3]郑先友,葛志煜.3D营造实验室——建筑学科新型实验室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1):113-114,117.

[4]钱城.以评促建,加快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3):131-133.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2、文化景观视角下高寒民族地区风景区规划研究

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4、中国园林景观设计的现状与趋势

5、色彩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6、城市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浅析

7、试析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实践

8、浅析小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原则

9、传统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10、基于SBE法的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

11、康养植物在山西园林景观应用发展

12、风景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分析

13、试析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14、浅析木材在园林中的应用

15、浅析生态休闲农业园林景观设计

16、有关在园林中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关系的研究

17、生态化设计在水利风景区景观设计中的体现

18、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19、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

20、保定市农业生态园绿化植物配置与分析

21、分形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2、乡土植物在公园景观营造中的应用

23、西干渠江陵段综合治理工程中的河道园林景观设计

24、风景园林设计中乡村景观的应用探究

25、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看风景区的发展机制

26、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融入路径及意义

27、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营造手法的应用

28、新农村改造中对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规划相互融合的探讨

29、彩叶树种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30、园林景观绿化规划建设分析

31、植物造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解析

32、试论旅游风景区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体系的构建

3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探析

34、探讨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中地位及其创新

35、探析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现状

36、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的优化配置探析

37、新农村建设中软质景观的空间形态与构建研究

38、南太行野生植物资源在特色旅游区的景观途径与旅游评价

39、风景园林工程中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施工探讨

40、景观园林工程中新材料与新技术应用

41、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理念的探讨

42、论述景观园林设计中的空间艺术

43、浅谈园林景观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

44、南阳汉画馆景观设计分析

45、践行五大理念 决胜全域旅游

46、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教学在当今环境下的改革探索

47、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初探

48、景观设计,实现人诗意地栖居

49、泉州开元寺声景观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文件精神, 地方高校应不断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加快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步伐,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 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 以“工程认证”为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专业。

二、专业建设目标

(一) 总体目标

怀化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立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根本思路,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标准, 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建设教学基地与教师队伍,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使风景园林专业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形成较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二)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根据风景园林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内涵要求, 加强对课程体系综合化、系列化和实践化改革, 构建风景园林人才的素质、知识及能力模型和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 注重应用型课程建设与项目化课程建设, 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国际化和前沿性, 充分体现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或案例教学相融合以及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特点, 在改革过程中, 重点考虑课程体系是否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

三、课程体系构建特征

(一)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以时间为线索, 以每阶段所要掌握的知识为目标, 建立有简单到复杂, 由局部到整体的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见表1)

(二) 构建多学科共融的课程体系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跨多学科的专业, 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工程学、艺术学、生态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面向城乡人居环境, 以及国土、区域环境及其生态保护、资源筹划、环境规划设计等重要领域。开设的相关专业课程有建筑学概论、景观生态学、旅游与游憩规划、自然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规划、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等课程。

(三)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以城乡景观规划设计和中国传统村落景观创新发展为特色, 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本土行动、现代思维、创新精神”的规划设计精英人才。具有特色的课程有:传统村落景观改造设计、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古建筑构造等。

(四) 构建丰富多元的实践课程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联合培养, 以校内培养为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育人基地开展教学活动;从大二开始吸纳企业实际参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 大四学生到合作企业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综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 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 校企共同设计开发实训项目与执行落实, 结合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联合毕业设计。

实践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包括五个环节:认知实习、专业调研、课程设计、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1) 认知实习培养学生岗位认知、基本专业素养及对风景园林行业发展动态、市场人才需求的认知。以现场实习、集中讲解、个人调研等形式完成教学。时间安排在一年二期或暑假。

(2) 专业调研

专业调研有古典园林调研、现代园林调研、五陵山片区古村寨景观调研和企业参与风景园林资源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风景园林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比较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的特点, 掌握二者在设计、建设与文化体现方面的差异。另一方面对武陵山片区进行景观资源普查, 建立资源数据库, 分析资源可利用性, 并能从专业角度提出优化武陵山片区景观的建议性方案。

(3)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旨在为检验学生三年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为毕业实习打基础。教学时间2周, 安排在第6学期。

(4) 学科与创新创业类竞赛

包括专业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等。竞赛采取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形式, 可以是企业的生产项目。

(5) 毕业实习 (顶岗实习) 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发展取向, 有针对性地安排在对应企业不同部门、不同岗位, 以实际的项目为依托进行轮换实践,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行业素质, 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教学时间不少于8周, 安排在第7学期。

(6) 毕业设计

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有针对性地工程设计研究与实践。切实结合项目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工程技术、设计表现技能等手段与方法, 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完成具有工程、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园林工程设计方案, 确保学生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学时间8周, 可视具体需要适当延长, 安排在第8学期。

(五) 增设双创课程

增设双创课程,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以专业为依据完善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功能,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项目实践、科技创新训练实践、学术论文 (设计项目) 创新实践等三大创新研学实践,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研学新体系;“校企”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孵化项目,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和自主管理能力,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实践新体系。

四、结语

风景园林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要以工程认证为标准, 综合考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核心课程、每个学期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相关性。另外,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使得应掌握所有知识点没有重复、没有遗漏, 并在课时安排上均衡中应有侧重。总之, 课程体系应不断完善, 适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摘要:从能力培养目标出发分析了不同阶段学生应该应掌握的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从专业特征提出了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从地方特色出发增加了以典型区域为背景的课程;从校企合作实践提出了联合课程设计、联合认知实习、联合专业调研、联合毕业实习和联合毕业设计的实践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训练新体系。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兰.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J].前沿高教视窗, 2015 (9) :12.

[2] 任吉君, 黄基传, 吕慧等.地方高校园林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探讨[J].教学教育论坛, 2017 (10) :33-34.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设计;依据;内容;注意问题

1.生态设计的依据

1.1生态调控

景观园林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普遍存在,其生态调控功能受到重视研究,并且成为园林建设中重点实现和补充的一大功能。景观园林中大量的使用各种生物,这些生物具备自然界的本质属性,即能够消极适应环境,且在长期适应中对周边环境形成净化性反补,也就是常说的调节功能。作为人力干预的生物群落,园林中的各类生物成为镶嵌于城市及其他人类活动频繁区域的生态系统组成,因此能够在群落组成上存在一定的可选性,且受人类活动的直接干预,无论是适应环境、净化反补耗时还是自身存续的持续性和功能大小都可以进行控制。换而言之,通过人类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风景园林在城市生态调节方面的功能。

1.2生态平衡

在自然界,任何物种都存在与食物链当中,固然相互之间的联系也尤为紧密,人类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摆脱不了自然环境的束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从全局来看牺牲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在空气、土壤等方面已然打破了局部地区的生态平衡,长时间不修复难免造成城市环境恶化,使人类相对孤立于自然環境之外,从而不利于人类生存。为了缓解这种生态平衡的破坏状态,就必须着手进行生态园林的建设,加强城市与自然界的联系,着眼城市全局建设,通过科学的布局将城市与绿化带进行衔接。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成都、厦门等诸多城市正不断努力,通过发展城郊结合和园林-森林互补的方式,增强城市的绿化能力。而在具体建设中,植物共生平衡的状态尤其受到重视,例如乔木、灌木与花草的搭配,植物相互之间存在的抑制关系等成为园林建设中的基础性理论依据。

1.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由于多种生物共同存在而维系了生态系统的完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考察土壤、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物种,同时还要依靠一些外力,如温湿度控制、施肥等改善条件,以确保能完善生物群落促进生物生长。除此以外,在我国广阔的地域下,某些地区特有的生物应当被保护,并作为一种地域性的代表景观而存在,因此在园林中培养这类生物,也是保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2.内容设计

2.1植物配置

2.1.1配置原则

植物作为景观园林的主要部分,在配置时需要根据预期功能按照相应的原则进行:①统一性。树木及其他植被的选择应当注重外观、色泽的统一,避免出现过度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常绿植物与季节性植物的搭配,需要考虑整体感观效果和光合作用功能设计,如果季节性植物(如梧桐、大叶榕)成片存在,难免削弱了其生态功能,季节性景观除外,但需要配置相应的常绿乔木、草坪等。②均衡性。合理的园林设计,应当考虑到各个品种的树木和植被数量和栽种面积的协调性,通过合理的搭配调和园林空间绿化的布局,从而使整个景观更具立体感和和谐感。例如色彩较浅的小叶植物显得俏皮、轻盈,而色彩较重的植物则显庄重,这种直观感觉的理论,在营造具体景观效果时功用较大。

2.1.2物种选取

①立体搭配,从空间布局和感官效果来看,植被物种的选择应当根据空间的立体布局,选择乔木、灌木、藤蔓花草等各种植物。以乔木、成片的灌木为主体景致,搭配花草藤蔓为点缀,构建于城市建筑迥异的休闲娱乐空间。尤其是在夏天,高大的乔木因其发散的树荫成为人们纳凉首选,同时成为园林景致中的一大亮点。②乡土植物往往是地区园林设计的主要选择对象,原因在于乡土植物长期适应本土自然条件,具有适应性强、价格低廉等特点。但是在选择乡土植物时,也可以提前对本土植物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例如部分植物能够防止其他植物产生虫害,依靠这样的关系建立起园林独特的生态种群,无论是发扬地方特色还是降低园林管理成本都有着重要意义。

2.1.3设计概念

在设计概念上,除了探究景观园林的生态功能之外,着重对“生态景观”进行讨论,即现代生态设计的大致观点和思路。首先,作为景观园林,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确保美学效果,通过植物、建筑、山石、流水的搭配,营造一种世外洞天的别样感官效果。例如:采用常绿植被搭配流动水源和小山坡地形,让游人感受一种山岭春常在的别样氛围,从而使人宁静、放松,这便达到了养生、生态的目的。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应表现出一种文化氛围,设计由心而生,无论是以地区文化为主题的保护主义园林,还是以多种文化为核心的学习主义园林,皆是通过搭配景观或者是直接运用植物便营造出预期的场景效果,正如我国南方的芭蕉、竹林,北方的白桦、银杏等,一旦规模化地培育种植,便自带一种感染氛围。尤其是部分百年古树的移植,展现了地方生态文明的成果,又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向往,生态和文化气息俱全。

2.2道路美化

一直以来,道路即是园林中重要的功能性设施,同时又是园林景致的重要组成,因为道路既可以分割园林区域,又能够作为园林内各部分的连接设施。因此,道路的色彩纹路、质感、造型、尺寸等都关系到整体的感官效果。在既往的园林工程中,鹅卵石、大理石等一系列较为贴近自然的材料被使用在道路铺设中,一定程度上调节了园林景观的多样性,比较多的人接受。但实际上原始材料相对直接的使用,并不一定就适合所有的景观园林,诸如陶瓷类、砖类、复合型高分子材料等经过一些美化加工,甚至更能与周边环境融合。而在造型上方形和圆形更多地让人想到中国的古代哲学,类似于多边形、雪花形等其他造型,则增添了一抹异域风采。

2.3湿地景观

湿地对于城市生态的意义重大,起到调节城市温湿度和生态平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作为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组成部分。湿地景观的打造,一方面是要确保湿地内水的流动性,避免出现死水;另一方面需要确保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可饲养一些动物在湿地中,提高观赏性,同时为湿地监管反馈生物信息。

3.总结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原本一些困扰地区园林设计的难题也随之消解,因此在生态的设计任务要求下,必须打破一些固有的思想桎梏,思考如何实现园林功能的深度挖掘,集文化展现、生活休闲、环境调节等为一体,努力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而专研实践。在实现工程技术、各学科理论、多专业合作等基础之上,还需要理性考虑经济底蕴和文化支撑,将风景园林设计与建设同社会和谐发展真正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尤为.生态设计理念下城市建设风景园林的发展[J].现代园艺.2019(04)

[2]周娟琴.基于生态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关键点[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20)

[3]曹辉尧.生态风景园林设计的植物配置方法[J].现代园艺.2021(20)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分析了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针对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具体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对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作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更好地满足环境保护目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环境保护;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人类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休憩场所,不仅有着宜人的风景,同时还具备时代特色。我国园林事业历史悠久,人们在风景园林设计方面始终保持非常高的关注度。我国古代风景园林的设计夹杂一定的“风水学”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风景园林设计包含浓厚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严峻,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园林设计理念

1.1人与人的和谐

通过风景园林的设计,为人们营造一个绿色的自然景观,方便人们的亲近和休闲,营造人性化平台,这也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项主要目标和方向。基于这一目标分析考虑,能够促进园林景观元素向着可持续发展景观空间方面发展,在促进人与人和谐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效统一。

1.2人与自然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集舒适、安全、观景、休憩于一体的空间,更好地满足人们在生活娱乐等方面需要,同时减少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干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应对人的多维感觉充分考虑,满足不同人群在行为和心理等方面需要。对区域气候特征等有充分考虑,同时与周边环境特征等相互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合理开发自然生态景观。

1.3历史与未来的和谐

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尊重历史,结合当地历史设计出相对应的文化景观,确保所设计的景观富有内涵和灵气。同时能够将生态文化自然与人文有效结合,促进景观品质和人们生活品位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经典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融合。

2.风景园林设计在环境保护方面作用

2.1降低环境污染

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染问题不可避免,城市污染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阻碍和影响。通过风景园林建设,能够从以下几个途径出发实现对城市污染的控制和缓解:第一,风景园林中的植物能够实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使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得到控制;第二,风景园林中植物可有效缓解噪声污染,尤其在靠近铁路和公路等区域,能够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第三,风景园林的建设还可以使水污染的危害得到控制,植物生长过程中能够吸收水体中各类金属物质,降低水体中有害金属物质的含量。

2.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风景管理主要为各类公园、湿地等景观,不仅绿地面积大,同时还种植非常多的绿色植物,这些植物生长过程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可发挥出涵养水土等作用。在城市生活环境中,风景园林还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城市绿化水平,促进城市空气的改善。随着城市的发展,适当增加城市中风景园林数量,展开科学合理设计,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风景园林健康化和生态化水平,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风景园林在使用中还能够提高城市环境的协调性,增加空气湿度和水分,起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等作用。

2.3改善人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居住环境和品质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自然环境在人们居住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风景园林设计质量是提升和保障人们居住环境的基础和前提。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在提高城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促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提高人们整体居住环境水平,具体发挥以下几个作用:第一,在绿化需求方面,增加绿色植物数量,能够在促进地貌特征改善的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自然的植物景观环境,更好地满足城市人们生活中对绿色的需求;第二,在视觉需求方面,随着城市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风景园林设计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休息环境的同时起到缓解人们压力,改善人们身心的作用;第三,虽然在整个城市中,风景园林属于较小的一部分,但是生态化风景园林可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健康自然生态系统,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改善人们身心健康。

3.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的应用

3.1对自然保持足够尊重

人们生活中需要尊重自然,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开展属于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优化,不可避免的会对现有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在这一环节,必须要充分尊重自然,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破坏和影响,同时满足人们在环境方面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风景园林设计前,充分考察区域自然环境,与区域自然信息等相互结合,确保所设计的风景园林方案能够与区域自然环境相适宜,具体包含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市政设施、交通、植物等指标;其次,风景园林植物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植物,如果需要引进外来物种,必须要注意物种的选择能够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同时注意加强外来植物病虫害检查;最后,风景园林建设中还需要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与区域地形地貌等特征相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改造,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展现风景园林特点。

3.2认识到风景园林对自然的改造

风景园林设计也可划归至建筑体系范畴,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可采取标准化作业方式,严格按照相关设计标准和规范进行。首先,风景园林设计方案需要满足国家和政府在风景园林制图标准等要求;其次,风景园林的设计需要符合当地各项政策制度,如果与地方政府政策发生冲突,必须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最后,风景园林设计中还需要注意施工技术以及环境保护技术的使用,在降低工程项目建设中危险的同时发挥长远保护等效果。

3.3风景园林设计需要注意综合规划设计

风景园林建设工作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周边环境以及居民的正常生活,在风景园林设计和建设中必须要综合多个方面因素分析考虑,提高布局合理性,实现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首先,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在风景园林景观建设中注意对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目标,营造出一个适宜、温馨的景观环境;其次,风景园林景观的设计应注意与城市环境的相互融合,风景园林景观属于城市发展中一项关键性组成,对環境的保护和美化等有重要影响,因此,针对风景园林景观的布局和定位,需要结合城市整体规划分析考虑;最后,风景园林设计还需要注意结合艺术特色,确保所设计的景观有着一定的艺术色彩,更好地满足当前人们在审美等方面需要。

结语:

风景园林设计对环境保护有重要影响,不仅可降低城市污染,同时还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以及人们居住环境。在风景园林设计中,为了更好地体现环境保护思想,首先,要足够尊重自然环境,其次,要充分认识到风景园林在自然方面影响,最后,注意风景园林设计的综合性规划,取得理想设计效果,促进城市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李宁.风景园林施工质量控制要点探讨[J].花卉,2019(4):73-74.

[2]李怡汶.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风景园林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9(3):138-139.

[3]王孟微.论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公众参与[J].建筑·建材·装饰,2019(11):125,130.

[4]梅志青.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2):00272.

风景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园林建筑既是建筑物质产品,又有特定的艺术视觉需要。本文针对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拟为提高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的工作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关键词】园林建筑;结构;构造设计

1、园林建筑与建筑结构荷载关系

①园林景观中有水,不但能增加景色的美丽,使景色生气活泼,而且还具有灌溉、消防、增湿、种植、划船、划水等,具有生活、娱乐、实用价值,在园林工程营造中,水景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水景水池的建筑应在不妨碍园林景观的美观性基础上,建造池壁和池底厚度都不小于20cm的水池景观。又因景观水池面积较大,荷载较小,且水池地基反力可按均布分布计算,故水池底板可按0.15%构造要求双层双向配筋。如果建造大型水池,应科学合理的设置温度变化的伸缩缝,伸缩缝间距露天水池为20m,地下式水池为30m。变形缝应做成贯通式,在同一剖面上连同底板一起断开,宽度不宜小于20mm。当设置后浇带以减少收缩变形时,伸缩缝间距可根据经验确定。在考虑园林水景的景观效果与建筑结构荷载时,必须考虑跌水池壁的建筑结构。不同于水池结构,跌水池壁为悬臂式挡土墙结构,是依靠墙身的重量及底板以上的填土重量来维持其平衡。为了达到受力简单及地基沉降要求,跌水池壁应与高低两侧水池池底用变形缝断开。②四角亭的设计中应该注意采用直径15~20cm的四根直柱,且尽量保证每根柱子之间有2m左右的间距,应在每根柱子下方安置石鼓,主要起到防水,防腐的作用。园林设计中四角亭一般在柱子与亭顶的连接处设置四边挂落,挂落的设置在保证亭子整体的景观效果以外,应保证挂落和亭子的匹配和镶嵌的牢固度,保证其设计符合亭子整体结构的荷载力。对于四角亭的横梁,也应放置四根,起到支撑亭顶的作用,和大梁的作用相似,园林设计中需要详细考察横梁和大梁的承载力,保证亭子的稳固。亭台楼阁大致是人们心目中对园林建筑的最初印象,亭子的建设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古典园林多喜在假山上配以四角亭的建筑风格,四角亭也成为古建和中式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③考虑景观构筑物设计中越来越注重大的高差地形层次营造出的大气磅礴的效果,当水景、凉亭坐落在地下室顶板上且地势要求相对较高时,往往回填土厚度超过建筑结构设计的覆土深度极限。这对景观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采用各种降低结构荷载的方案同时通过计算是否满足结构要求。

2、风景园林建筑的结构与构造设计思路

①拟定建筑方案时要充分考虑结构选型在园林建筑设计工作中,应考虑园林建筑的观赏性、艺术性及场地因素等方面的要求,往往有多种建筑方案可供选择,同时也引发多种结构方案需要甄选,我们应遵循安全、美观、经济的原则来确定最优的结构方案。②根据建筑方案确定结构计算简图是风景园林建筑的特征之一。对于造型或结构特殊的构筑物或建筑小品,我们必须根据方案的实际情况,确定结构计算简图。③荷载统计分析我们一定要做到不重不漏,要分清荷载的类型、荷载作用的久暂、是有利荷载还是不利荷载,这关系到荷载分项系数和组合系数的确定。④内力计算根据结构计算简图确定相应的内力(剪力、弯矩、扭矩等),而由于建筑造型的特殊性,扭矩计算有时较为重要,甚或扭矩是控制内力,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⑤确定结构处理方案风景园林建筑由计算确定的结构配置可满足结构的承载力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但构造的要求亦不可忽视。由于园林建筑所处空旷露天或依山傍水环境,受环境侵蚀严重,构造处理对建筑物耐久性影响甚大。

3、风景园林建筑结构和构造设计

3.1分析结构与材料、施工的可能性,形成构造方案

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设想且提出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施工的可能性主要是指要保证有足够的施工空间,将方便、简捷元素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也是建筑构造设计时需要面对的主要影响因素,材料的可能性主要是指材料的力学、围护、安全、加工等性能,以及机械强度,考查它们在构造设计中的适应程度,设计者可以根据材料的使用与受力情况是否合理、材料是否满足相关场所中的独特功能要求、建筑物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方式等进行建筑构造设计。钢筋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施工材料,用于建筑物的支撑系统中;石膏板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可以用于建筑物的吊顶以及内衬墙上,起着隔热和吸声的作用。

3.2园林建筑应达到人工与自然相融合

首先,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设计要融洽。园林建筑与植物一起配置时,搭配得当,可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其次,园林建筑对园林植物要合理配置。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用花草树木来加以搭配,使之不孤立。再次,通过植物配置促进园林建筑设计。要依据建筑的主题、意境、特色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对园林建筑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要通过植物配置协调园林建筑与周边环境,丰富园林建筑的艺术构图。

3.3遵从法规、规范和模数制的要求,规范设计成果

建筑构造设计要想拥有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的成果,就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它们是构造设计的依据标准,使得建筑实体的相关功能更加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建筑构造設计所涉及到的相关规范有很多,其中较为关键的包含结构构件、围护结构等方面的设计规范。在进行建筑构造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所涉及到的法律规范贯穿始终,它可以帮助设计者克服设计的片面性和盲目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疏漏而使设计成果无效,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筑模数制是建筑构造设计中的重要原则,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它可以使设计中的数据更加标准规范,趋近于统一,遵守模数制对构件的标准化及通用性是非常有利的。

3.4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程序

建筑结构基础承担上部建筑物上的荷载及地震作用,将其传至地基。基础设计分为基础结构设计、地基设计及基础沉降。对于柱下独立基础、墙(砌体)下条形基础按刚性基础进行地基设计,并进行基础沉降计算。对墙(混凝土)、柱下条形基础接连续梁或弹性地基梁计算。园林建筑的筏形基础,采用有限元进行基础设计和沉降计算。对深基础按承台桩、非承台桩、摩擦型桩、端承型桩设计和沉降计算。

结语:

总之,风景园林建筑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造型视觉效果的美学问题,还是一个与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能紧密相关的问题。整个园林景观的效果好坏,直接受到园林建筑设计优劣的影响。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提高对风景园林设计的认识,注重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设计方案,推动我国风景园林建设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姜虹,张丹,任君华.风景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许剑峰.园林景观中的结构工程[J].山西建筑,2012,38(04).

上一篇: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市场质量通病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