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

2024-04-26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2、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一书评析

3、建设中国近代史学习型教学研究团队的若干建议

4、《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近代史部分)与教材编写问题略论

5、中国近代史上化学教育家

6、如何复习中国近代史两次农民运动

7、毛泽东近代史观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研究

8、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标志

9、从金融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

10、细雨润物 相得益彰:思政素质教育在高校历史课堂同样精彩

11、试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

12、评介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13、记忆中国近代史知识的几种方案

14、略论中国近代史之开端

15、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

16、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

17、关于中国近代史中“范式”问题的理性思考

18、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19、中国近代史与乡土史结合,开展素质教育

20、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21、如何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2、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派别的辨析

23、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功能的探索

24、一张债券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25、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新”在哪里

26、文书写作在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27、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的养生之道

28、道德教育与高校的中国近代史教学

29、中国近代史上的科学救国思潮

30、中国近代史述略及学习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

31、从李鸿章谈到中国近代史

32、中国近代史遭遇的省域视角

33、学习中国近代史必须掌握两个过程

34、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铸魂育人案例探讨

35、基本问题与基础史料:中国近代史课程教学的思考

36、票号:中国近代史上的金融革命

37、浅谈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划分

38、论中国近代史上的多种经济成分及其历史启示

39、新视角看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

40、中国近代史学与文化自信的重建

41、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42、浅析“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切入点研究

43、中国近代史上“西画东渐”的背景及影响

44、运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中国近代史

45、中国近代史教学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46、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重要旗帜

47、杨度,中国近代史上一奇人

48、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另外14个“共产党”

49、家国情怀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1、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可以理解为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 3PL),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经营者是由货物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第三方是针对物流服务经营者,是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言。

所谓三角贸易,系指三个国家在任何时期保持对外贸易远离衡的状况,在这种贸易状况下,甲国对乙国输出,乙国又对丙国输出,然后丙国又对甲国输出,或是依相反顺序输出,或以其他顺序输出,而完成三角贸易的贸易关系,结果三国之间的贸易获得抵销或平衡,这是广义的模式说法。而近代所指的三角贸易,则泛指一般的贸易案件中,若牵涉到三国以上的厂商,而且具有转口贸易的事实者,均可以是三解贸易。

2、公行制度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3、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5、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

6、《伊宁条约》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同沙皇俄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8、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晚年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他自幼跟随从祖父古文大师姚鼐读书,善诗文。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等职,1830年升任台湾道。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台湾,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率领台湾军民奋勇抵抗,屡次击退英舰的进攻。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耆英、伊里布等诬陷姚莹“冒功欺罔”。姚莹被革职逮问,贬官四川。1851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广西按察使,去镇压太平军。姚莹于1852年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他谪居四川期间,留心外国事务,对国际形势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他的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

9、《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10、《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11、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2分)。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1分)。

第二章

1、冯云山,

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花县禾落地村,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当洪秀全劝人拜上帝时,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样,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毁,惊散了学童,激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村中的一些封建顽固势力,要他和洪秀全为元宵灯节迎神会书写对联诗文,以歌颂神佛偶像,他们倔强不从而受到迫害。从此,失去了塾师的职业。

2、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乡官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基层组织制度。具体办法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组织广大居民,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 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荐,也有上级官员委派的,称为“乡官”,其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战时率民出战,寓兵于农,军政合一。

4、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5、厘金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0·5分)。1853年7月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它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2分)。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0·5分)。

6、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 ,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共1.7万余人。是年夏,出省作战。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1858年5月,其精锐李续宾部即深入皖中,气势很盛。至11月间,李续宾及所部6000余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军歼灭,锐气顿减。1860年,曾国藩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号令统一,筹饷较易,湘军势力大为扩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1861年9月,攻陷安庆。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国藩再以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沿江进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鸿章新募淮军进攻江浙其他地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声势愈大。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 ,大量裁撤直系部队,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 、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湘军水师则守湘军旧制,取绿营规模 ,改建为长江水师。以后,左宗棠平定新疆虽也利用湘军,但湘军已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

7、“联军委员会” (第一章

补充)

185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清两广总督。其后,在广州组织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由清国原来的广东巡抚柏贵在联军监督下继续任职。联军委员会统治广州达三年之久。期间,柏贵破坏了佛山团练对广州的反攻。“联军委员会”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8、辛酉政变(第一章

补充)

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欣,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第三章:

1、京师同文馆

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次年(同治元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1897年先后增设法文、俄文、算学、化学、布(德)文、天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东(日)文等馆。学制分5年、8年两种。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 ,1862年6月入学的仅10人。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学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

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四章:

1、《中法新约》

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一.《中法新约》的内容:

1. 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2.在中越边界开辟埠商;

3.中国日后在广西、越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4. 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二.影响:

1. 使法国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沦为法国殖民地;2. 中越边界开商埠,便利了向中国经济侵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3. 取得广西云南修筑铁路特权。使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问户被打开了。

2、 台湾民主国

为1895年5月25日[1]起短暂成立於台湾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於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於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不久,唐景崧内渡中国大陆。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同年10月19日,刘永福总统兵败内渡;两日后台南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2],存在时间仅150天

3、刘步蟾】

(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烈海战,战事持续5个多小时(1·5分)。是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丢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其他一些军舰也受伤。日旗舰公岛号中弹累累,吉野、赤城阪、西京丸号均受重创(1分)。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次年3月在日军水陆夹击下,全军覆没(0·5分)。

第五章:

1、“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新界”

香港地区面积最大的部分 , 连同附近的235个小岛屿 ,面积975.1平方千米 ,约占香港面积的92% 。1898 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租了深圳河以南、尖沙嘴区的界限街以北整个九龙半岛未割之地(北九龙半岛),以及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南至博寮洲(南丫岛)的辽阔海面和大屿山等大小200多个岛屿 。租借期限99年。 新界丘陵起伏,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地方 ,海拔957米的大雾山为最高峰。山岭连绵,农地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3、《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在1898年6月9日由清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1] 专条的主要内容为:英国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为期99年,

[1]到1997年6月30日届满。该部份的土地即被港英政府划为新九龙和新界。但清政府当时仍坚持保留九龙寨城管治权,并可继续在该处派驻官员。这条约的期限就做成香港主权移交过程的起点。

4、《中外纪闻》》

(1895年-1896年),康有为主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双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后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为了与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相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该刊以编译西电西报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随《邸报》附着在京官员,每刊约

二、三千份。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与北京强学会同时被清廷查封,前后发行仅月余,共出版18期

5、《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撰写的(维新派),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恪守组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了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来驳斥。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6、《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另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

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7、强学会

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公车上书”不达,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非西人所办《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遍送士夫党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文廷式、陈炽、丁立钧、杨锐等,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予支持,成为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先以报事为主”,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双日刊,有阁抄、新闻及“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诸栏,译印后有附论,专论不多。当月,上海强学会成立,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 ,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 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8、《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书册式,每期20余页,约三四万字,从创刊到停刊,共出69期。晚清维新运动中影响较大的国人自办报刊。早期主编为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9、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10、《天演论》

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严复翻译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的演讲与论文集,此书阐发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天演论》之书流传深远,文辞典雅,雕琢骈丽

11、《仁学》

谭嗣同撰,共2卷。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刊行。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1]。《仁学》一书还同情太平天国的遭遇,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

12、“东南互保”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0·5分)。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2分)。“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0·5分)。 13“天津临时政府”

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即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联军司令部任命俄国沃加克上校、英国鲍维尔中校、日本青木中佐组成三人委员,均称都统,后又增加德、法、美代表各1人,下设8个执行机构和由900名联军枪手组成的“直属巡捕队”,对天津、静海、宁河等地区实行军事统辖。《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

第六、七章:

1、华兴会

华兴会是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2年,黄兴

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

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在斗争过程中,华兴会曾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

2、光复会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3、科学补习所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后因准备策应华兴会长沙起义,被当地官吏发觉,张之洞下令搜捕补习所成员,补习所被迫停止活动

4、陈天华

(1875年-1905年),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葬于长沙岳麓山。早年就学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策划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以通俗的说唱体著《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文,宣传革命思想,影响“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冯自由《革命逸史》)。1905年12月在东京参加反对日本《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活动,留下《绝命书》五千言,勉励同学“坚韧奉公,力学爱国”;并致留日学生总会一信,请求援助。1905年12月8日晨,在日本大森湾投海自尽。1905年12月25日,黄兴为《绝命书》作跋,孙中山称赞其为“热心血性的革命党”。其作品经后人收集、整理,有《陈天华集》。

5、邹容

1885年-1905年4月3日),字蔚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宣传家,《革命军》一书的作者。

邹容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开始参加革命运动。1903年因与同学张继、陈独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姚文甫的发辫,事后被迫回国。至上海后,与革命志士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结为挚友,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是年出版《革命军》,亟言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不久苏报案发,邹容与章炳麟一同被清政府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当局通缉。邹容主

[来源请求]动投案,希望能在公开审判中与清政府正面辩论。后二人被租界当局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邹在关押二年后病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是清末革命书刊中流传最广的,对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贡献。蒋中正[1]、胡适[2]在青少年时期都曾阅读过此书。

6、黄兴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不久即回国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2月15日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决定于11月16日(农历10月10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1907年到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一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

“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10月病逝。有《黄兴集》。

7、《警世钟》

《警世钟》。中国近代革命家陈天华的作品之一,陈天华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

8、《革命军》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是反清革命史上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它的价值将永垂青史。

9、谘议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立。宣统元年(1909),各省谘议局成立。为谘询机关。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各省谘议局议员数目多少不等,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爵位、官职、出身、学历、财产等限制。有权者仅占全人口的一小部分。谘议局的职权主要有:(1)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2)议决本省财政预算与决算、公债(3)制定、修改本省单行法规、章程(4)接受本省民众建议、陈情(5)对本省行政机构实施有限的监察权。谘议局行使职责,始终处于督抚的监督控制之下,不具西方宪政体制中地方议会的性质,又受到地方行政权力的多种干预,实际上谘议局不能行使依法应享有的权力

10、资政院

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议员二百名,钦选、民选各一半,终止于1912年初。由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民国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

11、黄花岗起义

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2、 政闻社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资产阶级立宪派政治团体。 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

1907年10月,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关报。《政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主编为蒋智由。

1907年10月7日,《政论》出版第一期,刊载了《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约》、《政闻社社员简章》。

1907年10月17日,政闻社在日本东京神田区锦辉馆召开成立大会。社长暂时虚置,马相伯为总务员,徐佛苏和麦孟华为常务员。

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马相伯、徐佛苏、麦孟华均回沪主持工作。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1908年2月10日,徐佛苏告诉梁启超:“吾社特别为政府所嫉视,故凡在社会无论如何有势力之人,一入吾社,即消灭其一部分势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此外,政闻社也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斥,其内部也有一些矛盾。政闻社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

1908年8月13日,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13、预备立宪公会

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16日成立于上海,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官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约27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福诜、孟昭常、赵凤昌、温宗尧、张元济、刘厚生等。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常会一次。1908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1909年(宣统元年)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

14、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着手建立其独裁统治。先是制造“宋案”,而后与帝国主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蓄谋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1分)。1913年6

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不服从中央为由,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内战,江西都督李烈钧、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各省先后响应(1·5分)。由于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占优势,加上国民党人事先来作充分准备,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5分)。

15、护国运动

以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民国的运动。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

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孙中山虽非护国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和领导者,但他在护国战争酝酿阶段,就与黄兴、蔡锷、唐继尧、梁启超等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护国战争期间,孙中山除了及时给全国指明斗争目标外,还具体领导中华革命党在鲁、豫、皖、苏、浙、闽、粤、赣、湘、鄂、川、陕等省发动起义,指示中华革命党要联合党内党外讨袁各派协同进行。孙1916年5月从日本抵上海后,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倡言反袁各派应众谋救国,相互提携,勿争权利,共任讨袁之事;并使谋危民国者今后绝迹于国内。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实为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掌握。孙和中华革命党并未能控制局面,仅居于配角地位。

16、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等六人发起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渭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度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 筹安会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的。

17、“府院之争”

府”指总统府,是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1分)。1917年,日本与美国都提出要求中国参战,围绕参战问题,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美国支持黎元洪坚决反对,“府”“院”争斗激烈,后黎被段派流氓包围,黎一气之下遂免去段的总理职务(2分)。府院之争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0·5分)。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段瓦解张勋复辟后,又迫使黎元洪下台,控制中央政权(0·5分)。

18、张勋复辟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由于参加参战问题而趋于白热化。1917年6月,江苏巡抚张勋打着调停的旗号率兵入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把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1分)。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段祺瑞乘机宣布讨逆,出兵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破产(1分)。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成了“再造共和”的大功臣,继续垄断北京政府变本加厉的实行反动的军阀统治(1分)。

19、《新青年》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2、初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初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4、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探讨

5、论初中化学教育的有效性建设

6、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新模式的实践研究

7、以学生为中心探讨大学化学与高中化学教育的衔接

8、新教材下的化学教育教学

9、探讨绿色化学理念在高职化学教育中的融入

10、探究实验教学对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性

11、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实践研究

12、初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探究

13、初中化学教育信息化对校本研修的影响

14、初中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观培养的探讨

15、浅析初中化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策略的理性思考

16、浅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7、论绿色化学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实施

18、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19、初中化学教育中趣味实验的应用研究

20、科学精神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21、基于化学键视角的有机化学教育思考

22、探析初中化学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23、高中化学教育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应用

24、享受《化学教育》 享受化学教育人生

25、德育教育融入中学的化学教育中的分析

26、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

27、浅谈医学类中职学校化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28、论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29、国家“双减”下的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30、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

31、基于绿色化学教育下大学化学教育的改革探析

32、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理念渗透的必要性

33、绿色化学教育在中学化学教育中的应用

34、大学化学教育与高中化学教育衔接问题的探讨

35、高中化学教育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36、绿色化学理念融入高校化学教育的路径研究

37、新课改视域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策略

38、初中化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融合对策

39、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化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

40、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41、高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策略研究

42、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43、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

44、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45、初中化学教育中德育的融合策略分析

46、高中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47、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化学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48、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49、新课改视域下中学化学教育教学策略探讨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2、新课标下农村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探究

3、琢他山之石 促教学设计创新

4、关于如何提高九年级化学教学效率的探究

5、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策略的研究

6、基于教材特点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7、探究趣味性化学实验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8、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浅探

9、是浅尝辄止,还是寻根究底

10、《复分解反应的小结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教学设计

11、提升乡村学校九年级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点滴思考

12、浅析微课在九年级化学中的应用

13、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落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14、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15、对现行人教版化学教科书的一些修改建议

16、初中化学学困生预防和转化的策略

17、九年级化学用语教学现状分析及信息化解决策略

18、提升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点燃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19、用生活实例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0、例析使用化学教材的层次

21、基于家庭实验的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素养

22、浅议多媒体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23、优化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方法

24、浅论新课程下初中化学教学法创新

25、渗透传统文化,突出情境设置的教学设计

26、化学自主学习因素的培养

27、谈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图片的一点认识

28、发挥微课魅力演绎精彩课堂

29、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30、基于“四化”的初中化学学生实验教学

31、用于儿童化学启蒙教育的生活化实验案例研究

32、是浅尝辄止 还是寻根究底

33、探究绿色化学思想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34、中学化学教学中习题的重要性

35、浅谈九年级化学启蒙教育的有效教学

36、浅析九年级化学教学现状和改善对策

37、九年级化学环境保护内容的教学策略

38、略谈初中化学新旧教材变化

39、九年级化学课堂改革与教学

40、新技术 新实验 新亮点

41、“7.3几种重要的盐(第2课时) ”钠盐教学设计

42、浅谈如何抓好初中化学教学

43、九年级化学概念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44、着眼于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作业管理

45、初中化学与小学科学教材衔接例析

46、生活化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47、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48、震后九年级初期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49、化学启蒙实验的设计与讨论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2、国内近十年化学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3、美国高校成人教育学专业人才教育:经验和启示

4、微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我国中学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6、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进展

7、道路养护管理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研究

8、2007—2017年我国学习分析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9、新课改下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10、关于出版学学科性质的思考

11、新型教学软件用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2、“学—研—导”项目式校本教研模式及其实施

13、学科馆员利用学科博客构建高校科研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14、深度学习教育应用研究综述

15、基于“翻转理念”的教师教育公共课课程改革探索

16、从大数据到计算教育学:概念、动因和出路

17、化学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现状

18、政治思想史学科的政治学属性论析

19、“高分子材料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教育技术学的回顾与前瞻

21、面向不同专业如何进行“植物生理学”教学的思考

22、美国《国家高等教育技术规划》解读与启示

23、高中化学与大学有机化学的衔接教学研究

24、多样性教学模式与综合大学人才培养

25、循证决策在高校学科规划中的应用

26、浅析当前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7、化学教学评价原则及方法运用刍议

28、药物分析实验课程中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建立

29、浅谈学习进阶视域下的实验教学

30、内蒙古赤峰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31、教育技术生态观:目的、定位及意义

32、浅谈环保意识与化学教学的关系

33、启发式教学在高中化学中的应用

34、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研究的文献综述

35、个性化学习中数据挖掘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36、学习技术(CTCL)范式下的技术促进学习研究进展(1):基本认识、研究设计与初步成果

37、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课程与教学研究

38、“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39、对我国化学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反思

40、建党百年来我国比较教育学的探索历程、核心议题与未来展望

41、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中美两国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的演进特征及比较研究

42、基于网络计量学的《电化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分析

43、体育学何以不能升为学科门类

44、学术论文撰写课程的“翻转”教学设计与实施

45、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四十年:现状与走向

46、强基固本 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47、基于CiteSpace的教育游戏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48、学科思维导图的评价标准初探

49、可视化教学生态化发展的知识图谱分析

近代化学发展史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2、浅析高中化学“以素养为本”教学目标的设计

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讨

4、论新课程标准对培养核心素养的启示

5、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启示

6、“立德树人”视域下培养中国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7、高中化学生态课堂中被忽视的限制因子的存在与转化

8、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思考与实践

9、浅谈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10、试论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

11、面向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建议

12、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3、探讨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14、立足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果

15、城乡学生的家庭数字鸿沟与学科素养差距

16、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体育课程研修程序设计

17、我国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

18、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

19、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模型建构

20、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21、目标多元 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2、基于学科素养培养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23、割裂与弥合:物理教学理念与行为透视

24、立足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5、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26、化学核心素养研究现状及热点窥探

27、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生活化问题教学策略

28、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9、基于新课程标准浅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0、基于生活视角下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思考

31、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养成刍议

32、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的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33、高中化学培养学生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34、增进学科理解是把握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

35、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革新

36、新高考下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探究

37、借鉴其他学科经验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8、校本视角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实践研究

39、探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有机化学课程目标

40、从技术植入到生态优化: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的范式转型

41、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42、中学历史学科素养基本内涵及培养策略探析

43、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化学实验复习教学研究

44、核心素养下化学教学优化策略

45、基于学科素养视角下的物理习题教学的研究

46、化学核心素养下的高三化学教学探析

47、高中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8、进阶式物理建模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49、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应适度“去学科化”

上一篇:阅读识字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初中语文优秀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