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人物蒋介石

2022-07-17

第一篇:近代史人物蒋介石

中国近代史人物研究论文 ——蒋介石

姓名:XXX 学号:XXX 系别:XXX 专业:XX 班级:XX 摘要: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波澜壮阔,产生过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其中,毫无疑问蒋介石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依靠北伐起家,入主南京,统治中国22年,此后又败走台湾,统治台湾26年。蒋介石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还影响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命运。 关键词:蒋介石 生平 性格特点 思想 功过 正文:蒋介石简介

蒋介石(1887.10.31—1975.4.5),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1975年4月5日于台北去世。蒋的一生经历了近代中国的许多大事。例如辛亥革命,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1922 年,孙中山被陈炯明围困, 是蒋介石从上海千里迢迢跑到广州的永丰舰上, 和孙中山同命运, 共患难。这以后, 蒋领导过北伐战争, 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 后来清党剿共,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战争,三年内战, 最后退守台湾。评论蒋介石, 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讲。

1. 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蒋早年反对英国对中国的侵略。从雅片战争到上世纪20 年代, 当时侵略中国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英国。蒋的日记里有这样一些话, 说:“汝忘英夷之仇乎”,“英夷不灭非男儿”,“英番不灭, 国家焉能独立”, 这些话, 我想大家不奇怪。下面一句话:“英番不灭, 焉能解放全人类。”这后半句, 大家可能觉得不像蒋介石讲的。“解放全人类”, 这是共产党人的语言! 但是, 这恰恰是蒋介石日记里的话。当时英国侵略中国, 蒋介石对英国帝国主义很仇恨。

抗战期间, 中国和英国、美国、苏联结成了同盟, 大家一定以为蒋介石跟英国人的关系很好, 跟美国人的关系也很好, 但是看蒋的日记, 他内心里对英国、美国, 其实是有许多看法的。比如说, 他骂英国是“老牌帝国主义”。又比如说, 二战末期《雅尔塔协定》规定: 要把原来沙皇俄国在东北所取得的权利完全转移给苏联。罗斯福为了减少美国人的牺牲,让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同意了斯大林的上述要求。蒋在日记里就骂罗斯福“卖华、侮华、畏强欺弱, 以我中国为牺牲品之政策, 实为其一生政治难涤之污点( 见蒋介石1945 年3 月15 日、4月13 日、30 日日记) 。”这些地方, 把罗斯福骂得很厉害。还有, 他败退台湾以后, 仍然坚持一个中国, 坚决反对台独。

所以说, 蒋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是, 只讲他是民族主义者又不够, 前面一定要有两个定语, 一个叫“温和”,一个叫“软弱”。近代中国,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中国人的任务, 就是要废除这些不平等条约。蒋也是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的, 但是他主张要用温和的方法,要慢慢地跟外国谈判, 慢慢等待。对日本侵略, 他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妥协政策。所以,只能说他是一个温和、软弱的民族主义者。

2. 一个既有大功又有大过的人

蒋介石有两大功, 第一功是他在1926 年到1928 年这段期间, 领导了两次北伐。

第一次是1926 年7 月到1927 年的3 月, 蒋介石作为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 率领黄埔军校训练出来的国民革命军, 从广州誓师, 8 个月的时间打垮了孙传芳、吴佩孚两个军阀集团,收复了6 个省,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福建。从1928 年的4 月到1928 年的6 月, 他又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打垮了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队, 而且在1928 年的12 月, 用和平的方式争取张学良改变旗帜,归顺南京国民政府。辛亥革命以后, 从1912 年到1928年, 这17 年的时间中, 统治中国的是北洋军阀。由于蒋介石领导的两次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长达17 年的统治。这是蒋的第一个大功。

蒋介石的第二个大功就是他和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领导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进行对日抗战, 而且坚持到底, 争取到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 有人说蒋介石在抗战的八年里, 也跟日本人谈过。这反映了蒋对于和平解决中日战争有幻想, 这也是说他软弱的一个原因。但是, 蒋在大多数情况下, 反对跟日本人谈判。1939 年, 汪精卫叛变, 从重庆跑到河内,接着跑到上海, 想在南京组织傀儡政权。日本人把汪精卫看成是奇货, 就想用这个跟蒋介石谈条件。当时日本有个特务叫和知鹰二, 是个中国通, 他托人给孔祥熙带信, 说汪精卫马上就要在南京成立政权, 成立国民政府了, 只要你跟我们日本人谈和平, 那我就保证汪的国民政府成立不了, 必要的时候, 还可以把汪精卫除掉,这个条件相当具有诱惑力。国民政府里有人同意了, 这个人就是孔祥熙。孔祥熙很高兴, 给蒋介石写了封信,说咱们要抓紧这个机会, 这是老天爷给咱的好机会,赶快派人去香港跟日本人谈判!蒋介石看到孔祥熙的这封信以后, 批了几行字, 说以后如果再有人利用“汪逆伪组织”来劝我跟日本人谈判,以汉奸论罪。下面还有更厉害的三个字: 杀无赦。

蒋的这个批语, 甩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厉的狠话,非常坚决。这封信虽然是写给孔祥熙的,但是实际上表达了蒋对当时国民党、国民政府主和派严厉的批判态度。

抗战之所以能胜利,蒋介石之所以能将抗战坚持到底,应该承认,和蒋的抗战意志比较坚决有关,也和他在抗战期间执行了比较正确的内外政策有关。对内, 和共产党合作抗日; 对外,和美、英、苏结成国际反法西斯战线。

毛泽东在1938 年的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有个讲话,给国民党、给蒋介石一个很高的评价。毛说:“假如没有国民党政策的转变,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他说,蒋是“民族领袖”,“最高统帅”,说国民党前后有两个伟大的领袖,第一个是孙中山, 第二个就是蒋介石。不过,后来蒋介石制造“皖南事变”等反共事件后,毛泽东对蒋介石的评价就变了。

蒋介石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两大功。但是他也有两大过。大过之一,是1927 年到1937 年的清党和剿共。根据统计,仅仅从1927 年3 月到1928 年的上半年,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的有31万人, 其中共产党员两万六千人。由于蒋介石这个严重的过错,使得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成了保守党, 成了腐朽党, 成了组织上非常涣散的一个党。也就是说,蒋介石清党剿共,打击了共产党,但是也把国民党毁了。

蒋介石的大过之二,是1946 年到1949 年三年反共内战。抗战胜利以后, 全国人民都渴望和平。胜利了, 蒋介石的威信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叫“如日中天”。当时北京天安门就挂过蒋介石的像。但是, 蒋介石估计错误。他想, 我连日本人都打胜了, 那共产党我怎么会打不胜? 所以蒋介石就撕毁了已经达成的政协决议, 发动了违背人心、违背历史潮流的内战。

3. 一个不断自我反省的人

蒋介石的性格,杨天石教授给他总结了五个严重的坏毛病。第一个毛病是好色; 第二个毛病是暴躁, 脾气很坏;第三个毛病是多疑, 老是怀疑别人要整他;第四个毛病是任性;;第五个毛病是孤僻。

蒋介石早年实际上是一个浮浪子弟。他是一个搞“三陪”的积极分子。第一, 陪酒,找妓女, 当时叫“吃花酒”。蒋介石一辈子不会跳舞, 第二个“陪”是陪打牌, 打麻将, 打扑克。第三, 就是陪宿。蒋虽然搞“三陪”, 但是“三陪”以后, 他又自我反省,自我检讨。他说, 我怎么能干这种事情? 蒋早年受儒学教育, 读过《论语》、《孟子》, 读过宋明理学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的著作。孔子提倡“克己复礼”,这是儒家对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最核心的要求。到了宋明理学家那里, 这四个字就变成六个字,“去人欲, 存天理”。有些宋明理学家, 或者说道学家, 为了进行个人修养, 就搞一个表, 叫“功过格”。到了晚上, 他就想, 我这一天做了什么事情? 有过什么念头? 有好事情、好念头,就用红笔画个红圈; 做了一件什么坏事, 有个什么坏念头,就画个黑圈。

蒋介石早年每天静坐。静坐就在想, 我干什么坏事了,有什么坏念头了, 晚上他就在日记上写下来, 哪件事做得不好。每天静坐, 每天通过日记反省, 每周有周反省录, 每月有月反省录, 每年有年反省录。他就这样反省了50 多年。有的毛病改得不错, 比如他第一个坏毛病, 好色, 这一点他大概1927 年以后, 改得比较好。有些毛病, 他一辈子都没改好。尽管他每犯一次错误,就严厉地批判自己一次, 咬牙切齿地骂自己。什么毛病? 就是骂人, 打人。蒋介石不仅打他的原配老婆毛氏, 而且打他的警卫员, 打士兵。每打一次, 他就检讨一次, 说我何苦呢! 我打他, 发了脾气, 不仅损伤了他, 也损伤了我自己的身体呀, 因为发脾气嘛!据他养子蒋纬国晚年说,蒋怀疑毛福梅有外遇,一次抓住毛的头发,将毛从二楼拖到楼下, 毛向他跪下,请求不要将自己赶离家门,他还又踢又骂。他的小老婆姚冶诚好赌,他天天同姚吵架,气不过就经常在日记里咒姚为何不死。对于小舅子宋子文也特别讨厌, 经常怀疑他居心不良,骂他跋扈,少年得志;骂姨夫孔祥熙是头猪,骂外甥孙科是阿斗。这个毛病他一辈子都没有改掉。

蒋是一个暴躁、多疑、任性、孤僻的人。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蒋介石的出身,按中国传统来说蒋介石的出生是受到歧视的。他母亲是二婚,当过尼姑,似乎不怎么光彩。他爸爸是盐商,在过去也不是什么光彩职业。这对一个小孩来说就从小蒙上了阴影,很自然的滋生出自卑,孤僻的性格,这也成为蒋遭受人生苦痛,无法正视自己的根由,因为他从心里就不愿接受自己,不愿做真实的自我。所以蒋的早年很任性, 还很孤僻。

蒋自命是一个新人, 他受过“五四”思潮的影响, 但是, 他思想里面还有很陈旧的东西, 比如说相信风水。蒋介石是个孝子, 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为他的父母亲找墓地, 前后花了很多工夫, 最后请风水先生, 才把他父亲、母亲的墓地定下来。他用人的时候,也有很不准确的一面。比如山东军阀韩复榘, 蒋介石第一次见到他时, 在日记里写了四个字, 叫“国之宝贝”,但是这个“宝贝”, 后来因为在抗日时逃跑被蒋介石枪毙了, 所以蒋介石常常看人不准确。

正是上述的这些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蒋介石的失败。比起刘邦他少了广开言路,少了信任;比起曹操他少了求贤若渴的情怀,少了众多的谋士,少了独立自主。这注定他会失败,他无法正视自己,无法从残暴、孤僻、专横、狭隘、多疑、极端的性格中走出,是因为遭受太多的创伤,出生与家庭给了他沉重的包袱,如果不是宋美龄的鼎力相助,那他更无法面对。

感受: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就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说。历史的书写不是靠个人努力,但个人却在历史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成与败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的,影响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尤其是性格因素,绝对不可忽视。我个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性格有着极大关系的,也与生活背景有着极大的关系!想成就一番伟业,首先要完善个人性格,努力改变自己成长的环境,让自己融入到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去。这也算是我学习中国近代史人物分析专题这门课的心得体会吧!

参考文献:

吴晗:《论历史人物评价》,1962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简修炜:《关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几个理论问题》,《史学月刊》1987年第3期。

降大任:《评价历史人物宜用“阶段论”》,1983年6月29日《光明日报》 彭明:《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 杨天石:《解读蒋介石日记》, 《报刊荟萃》2007年2月15日

第二篇:近代史人物摘要

人物篇:评价的时候,一般人都爱国

林则徐:清朝后期湖广总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

虎门销烟,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组织翻译西方书刊。编成《四洲志》。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 魏源:清朝后期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官至尚书。 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观点,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开创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道光皇帝:清朝皇帝。

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

勤政节俭的皇帝,却鲜有作为,在其在位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此处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奕的评价可以相互借鉴。 李鸿章:清末直隶总督,授文华殿大学士。

镇压起义,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张之洞:晚清政治家,洋务派代表。

洋务运动时兴办近代企业,还发展河运、铁路、电讯,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总结了洋务派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推动者,尤其是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无法估量,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洋务运动时创立和统帅湘军,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创立“湘乡派”;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京。 极大地促进了近代史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其思想过于封建,维护的依然是封建王朝。 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王重臣,封恭亲王。

领导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创办新式学堂,晚清新式外交的开拓者,建议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正式外交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

为中国近代工业创始和中国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贡献;使清朝外交开始步入正轨并打开新局面;挽救清朝的危局,迎来同治中兴。但其思想任有封建性,维护的任然是封建王朝。

此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和谭嗣同的评价,可以互相借鉴。共同的局限: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

康有为:晚清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官至工部主事,孔教会会长。 公车上书;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介绍国外变法的经验教训;创办强学会;主持广州的万木草堂;百日维新反对专制体制,主张君主立宪;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 梁启超:晚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公车上书;著作《变法通论》;在长沙时务学堂人中文总教习;主笔上海的《时务报》;百日维新;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伟大的爱国者,但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仍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但同时,他更是一位著名学者。在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严复:清末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翻译了大量西洋学术名著,代表为《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图存的思想;先后出任多校校长;主办天津的《国闻报》和湖南的《湘报》;首倡“信、达、雅”的译文标准。

近代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翻译巨匠,教育家。辛亥革命后,党附袁世凯,卷入洪宪帝制,基于对国情民性的独特把握,终身反对革命共和,时持犯众之论,既不获解於当时,更致聚讼于后世。 谭嗣同:晚清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 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白日维新。 爱国志士。

光绪:晚清皇帝。

主持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主战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政治: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先驱者,变法是失败了,但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打破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禁锢;经济:接受维新派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主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文化教育:开办学堂,改革科举制度,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等,使知识分子扩大眼界,给长久封闭的国家带来了一些西方的先进思想、理论和技术。近代中国第一个效仿西方来变革中国的开明皇帝。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国父”。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代表作《三民主义》,1911年辛亥革命。临时组阁、二次革命、护法运动、联俄联共。

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在彻底反封建的道路上坚守一生,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但对当时旧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特点尚缺乏深入的研究,他对袁世凯、段琪瑞新旧军阀的两面派面目有失洞察,他对革命党内部严重的矛盾分歧团结乏力,他对建立革命军事力量的认识姗姗来迟等等),有其个人思想行为的局限性。但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彻底实现革命目标,是时代的局限和国情的制约,决非孙中山个人的思想行动所能左右;同理,中国近代史上这场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正是这场轰轰烈烈和正义悲壮的革命,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作出了演示、提供了经验、准备了条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宋教仁:近代政治家、革命家。

编写第一部具有近代意义的宪法草案,筹组国民党,南北调和主张和平民主。

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是中华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黄兴:近代民主革命家,实干家,同盟会庶务,临时政府陆军总长兼任参谋,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 创建华兴会,同盟会实干家,民国捍卫者。 中华民国开国元勋,革命家,实干家。

袁世凯:近代政治家,北洋军阀的领导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

在位时,废科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立强国和强大的中央政府。主张复辟帝制。

客观评价:袁世凯虽然处处投机,在位时又实行专制,甚至想要复辟帝制, 但其却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有功之人。

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领导新文化运动。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小说《一个问题》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流派“问题小说”。研究儒家、哲学、古典文学、禅宗、《水经注》等多个方面。 胡适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开创者,更是人们眼中的自由主义斗士。

陈独秀:近代政论家,文字学专家、大学者。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提倡新文化,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领导文学革命,倡导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行建党活动。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旗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尽管存在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但是陈独秀作为共产国际斯大林主义路线的替罪羊,其灿烂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杀的。

第三篇:广东近代历史人物

孙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广州-花都

太平天国天父。

康有为

南海

维新变法领袖。

梁启超

新会

维新变法领袖。

梁思成

新会

著名建筑学家

袁崇焕

东莞

明朝抗清爱国名将 。

詹天佑

南海

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国近代音乐之父。

冯 如

江门-恩平

中国航天之父。

冼星海

广州-番禺

人民音乐家。

吴大猷

广州-番禺

中国物理学之父。

苏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学家。

邓世昌

广州-番禺

甲午战争爱国名将。

叶剑英

梅州-梅县

中国十大元帅之一,推翻四人帮,结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庆-新兴

中国佛教禅宗创始人,唐朝人,著有《坛经》。

张九龄

韶关

唐朝著名诗人。

吴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屈大均

广州-番愚

清代著名诗人。

黄遵宪

梅州

近代著名诗人。

叶 挺

惠州-惠阳

革命家,抗日名将。

梁思成

江门-新会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廖仲恺

归善

革命家。

苏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员罢工领袖。

容国团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军。

彭 湃

陆丰

革命家,农民运动领袖。

蔡铤锴

罗定

十九路军总指挥,抗日名将。

蒋光鼐

东莞

十九陆军军长,抗日名将。

谢晋元

梅州-蕉岭

淞沪战役,抗日名将。

李小龙

顺德

武术大师,国际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伦文聚

南海

广东第一状元.

陈镜开,中国第一个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

李惠堂,中国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广东十虎: 无影脚黄麒英 铁桥三梁坤 九龙拳黄橙可 醉拳苏乞儿

软绵掌周泰 鹰爪王苏黑虎 七星拳黎仁超 侠家拳潭济均

铁指陈铁志 鹤阳拳王隐林

近代史上有关广东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1) 2007-02-04 10:02 两次鸦片战争对广东地区的影响

1840~1856年,广州多次成为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战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扼要说明这些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率先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原因何在?

原因:广东是当时对外通商区域,是外国商品及鸦片走私贸易的集散地。因鸦片贸易引发的战争使广东成为主战场之一。

原因及影响:战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战后中国社会性质、社会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原因(6分):地理上毗邻港澳(关贸组织成员,通向世界的窗口,港澳广大爱国同胞热心祖国建设),华侨众多。具有对外交往的传统。国家给与优厚宽松的政策,如最早设立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广东特色

1.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林则徐:(祖籍:福建)

民族英雄——禁烟措施: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虎门销烟。虎门销烟意义

开眼第一人:设立译馆;出版介绍西方的在报刊书籍(《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购买及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中国近代海军。

理论:师夷长技以制夷 意义: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民族资本主义最早产生地:上海、广东、天津

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特点:不在通商口岸;华侨投资; 3.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制度创新运动。(背景: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社会背景;康有为、梁启超。)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

主要内容: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创办报纸、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提倡和奖励士民投资设厂、开垦荒地、修筑铁路、开采矿产;裁汰绿营、军队改用西法训练;废八股、将各省大小书院、祠庙改为兼习中学西学的学校,创办各种专业学堂以及派人赴日本留学等。

孙中山辛亥革命:策动武装起义最多的省份;(1911年,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基地。

孙中山活动(1)为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斗争:

(2)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3)国共合作时期:(廖仲恺)

注意:比较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特点:逐渐形成“经济特区一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近代、现代广东经济发展原因:

近代:鸦片战争以前,广州市唯一对外通商的口岸,林则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学西方,广东成为新思潮的主要阵地。鸦片战争后被迫对外开放,受西方侵略深,自然经济瓦解;也受西方先进文明影响大,广东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兴起的最早地区之一。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现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特殊优惠政策,如最早设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广东人具有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酥,我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酥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教,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伎所倡言,万国所同喻,首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宋教仁代草国民党大政见: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不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又是什么?

(2)材料一与材料二表现出来的共同点是什么?存在的根本缺陷有哪些? (3)材料三中宋教仁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当时能否达到“专心”“内政”的目的?为什么?

(4)材料三与材料

一、二对外国的认识相同吗?为什么? 答案:

(1)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一致;孙中山: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列强不会干涉。

(2)两者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没有看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3)维护列强在华现状,承认列强在华取得的特权。不能。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反对帝国主义,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读图答问

(1)根据图一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指出图一所在的城市名称。

②图一是为了纪念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 ③这一历史事件的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指出图二所在的城市名称。

②图二所示学校建立于哪一革命时期?第一任校长是谁?曾经担任过该校政治部主任的共产党员是谁?

③图二所示学校对当时的革命有何重要意义?

1、①孙中山 ②广州: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南京: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京:孙中山应邀北上,发表宣言,提出要消灭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并最后病逝于北京。 ③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有利于缓解台海的紧张局势,增进海峡两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统一,如今我们追求统一也是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2、(1)①广州

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 ③广州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①广州

②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周恩来。

③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推动了国民革命进行。

近代史上有关广东地区和岭南文化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2)2007-02-04 10:06

2、(1)①广州

②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

③广州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大的一次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2)①广州

②国民大革命时期。蒋介石。周恩来。

③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推动了国民革命进行。

近代前期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实践及其经验教训 (1)《资政新篇》、戊戌变法、《临时约法》、新旧三民主义关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张。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

(3)联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清朝统治者和北洋军阀斗争的史实,说明革命派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

结合史实分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

答:戊戌变法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张建立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虽然失败了,但它是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的开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主权在民”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

辛亥革命在近代化方面的贡献: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奖励和保护工商业等措施,为经济工业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要的社会思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工业化获得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获得了重大突破。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了改革,提倡资产阶级的公民道德等,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也有了发展,但未能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任务后来由新文化运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完成。 认识:(1)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只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全方位地变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学习一切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综合国力。(3)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消除封建意识。(4)必须重视“科教兴国”。

近代史上,民主革命先行者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分别提出哪些政治民主化的主张,概括他们三人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原因。 答案:

(1)主张:①洪仁玕:主张设立新闻官、投票;提倡以法治国。②康有为:主张变法图强,反对君主专制;要求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③孙中山:倡导民主共和,提出三民主义;主张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原因:①在西方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之际,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西学东渐”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社会发展差异很大,东西部发展不平衡,这影响着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列举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能说明民主革命的中心在南方的四件重大事件。据此概括分析民主革命的中心在南方的原因。

(2)概括分析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民主革命的中心转移到北方的原因。 (1)事件: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中共在南方创建革命根据地。

原因:①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较早,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②中国近代企业、外国资本主义企业集中,冲击了封建生产方式,为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③受西方思想影响较早。④远离中国封建统治中心、反动势力较为薄弱。⑤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2)①南方是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反动势力较强。②中共领导的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红军来到陕北,革命重心随之转移到北方。③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集中力量侵略华北地区。中共深入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华北地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要战场。 有关国共两党合作的问题

(1)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国民党、共产党是当时的两大政党。国共关系的变化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分立——合作——对峙——合作——对抗”的发展趋势。(每次变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1927年后,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代表国民党的矛盾;30年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历史事实证明:两党合作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发展,两党关系对于中华民族,“和则兴,分则伤”。

(1)第一次容纳共产党并确立国共合作的政治活动及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新三民主义)

(2)蒋介石被迫放弃反共内战政策的政治事件及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原因各是什么?(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成功。日本要灭亡中国,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有什么结果?对中华民族有何意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2)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次国共合作期间,国共两党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大事件及典型事例。

(4)台湾问题中的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5)2005年3至5月,台湾江炳坤、连战、宋楚瑜带领的国民党、亲民党大陆访问团在大陆访问的路线图,其行进路线与国共两党历史之间的关系。

2005年3月底,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江丙坤表示其大陆之行是“缅怀之旅、经贸之旅”,有的媒体还将此行称之为“破冰之旅”。代表团先后参访了广州、南京、北京,所到之处,受到了大陆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 请问:

①江丙坤所说的“缅怀之旅”主要是缅怀哪一位伟人? ②请列举这位伟人在广州、南京、北京的主要事迹。 ③请简述江丙坤的大陆之行的意义。 答案:①孙中山

②广州: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黄花岗起义。南京:1912年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北京:孙中山应邀北上,发表宣言,提出要消灭帝国主义、消灭军阀,并最后病逝于北京。 ③这是56年来国民党首次以政党名义正式组团踏足祖国大陆。有利于缓解台海的紧张局势,增进海峡两人民的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独立、富强、民主、统一,如今我们追求统一也是继承孙中山的遗志。

前言 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进入新世纪以后,宁波大学根据整体推进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思路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修课程,是教育部规定必须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等;第二部分为延伸课程,是从宁波大学的实际出发开设的与必修课程相配套的选修课程,其中包括当代西方思潮评析、中国传统文化精要、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邓小平理论与宁波改革开放的实践以及世界大趋势与中国发展热点问题等;第三部分则是实践课程。

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开设与之配套的选修课程,或者说延伸课程,从本意来讲,至少有两个目的:一是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二是有助于加强对能力,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力的培养。就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延伸课程而言,达到上述两个目的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无论是通过研究历史人物留下的历史轨迹,深入了解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历史环境,还是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提供的观察和分析历史人物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历史人物一一加以评析,毫无疑问都会大大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而且几乎是在同一过程中,运用理论的能力,也必然会大大加强。如同毛泽东指出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正是在更重要的学习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加强了对能力的培养,这就是当初我之所以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当然。对于本门课程来说,要真正起到延伸的作用还必须解决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应该恰当选定历史人物;二是必须正确评析历史人物。

究竟应该如何选定历史人物?有人曾作过统计:毛泽东著作里提到过的历史人物有一千多位;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也不在少数。我想首先考虑的必须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当然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有争议的,甚至是反面的,但至少必须是某种类型的代表。本书作为初稿时只收集了10个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无疑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别是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性格特征、政治观点和历史地位都作了既比较全面又有一定深度的介绍与分析,我想只要认真研读就会从中受到启迪并引发各种思考。当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把更多的、更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收集进来。比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者、启蒙者、垦荒者,而且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的李大钊:又比如曾经分别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至深且巨,被称为20世纪三位伟人的孙中山、毛泽东与邓小平,这不能不是一个遗憾。好在这次通过修订在正式出版时又增加了10个历史人物,从而使这一遗憾得到了弥补。

选定固然重要,但评析更加如此。能不能客观地、公正地、科学地评析选定的历史人物,这是作为延伸课程能否开设成功的关键所在。在这里,我想就究竟如何评析历史人物的问题,联系我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研究实践,从宏观上谈几点想法,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评析历史人物,首先必须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研究历史的前提必须是历史的真实,因为只有实事才能求是。评析历史人物同样如此,首先必须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这方面曾经是有过惨痛教训的。

曾记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四人帮"一伙肆意篡改历史,把一部中国共产党在同各种错误思想、错误倾向以及错误路线斗争中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并逐步成长和发展的历史歪曲为两条路线的斗争史。说是从陈独秀到刘少奇一共经历了九次路线斗争。而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改也难,所以都成了历史的罪人。陈独秀明明是新文化运动中高举科学、民主大旗的反孔英雄却成了尊孔派:瞿秋白成了铁证如山的叛徒;李立三则是老机会主义分子;彭德怀成了大军阀;刘少奇则被扣上叛徒、内奸、工贼三顶大帽子,且永世不得翻身。剩下的只有毛泽东才是党内正确路线的唯一代表,最多再加上那个所谓一贯紧跟毛主席的副统帅林彪。

那么,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邓小平认为"彭德怀同志那一次不能算了。刘少奇同志这一次也不能算了。这就减去了两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为什么不能算了呢?因为这是我党历史上的两大冤案!刘少奇这一次冤案主要是毛泽东的认识错误,再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诬陷造成的。至于彭德怀那一次,彭德怀究竟何罪?无非就是因为在庐山会议上就大跃进中存在的问题提了一些意见,即使这些意见百分之百的错了,那么,作为一个政治局委员和到会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向政治局主席写信,谈自己的看法又有何不可?他到底违反了哪一条党纪?哪一款国法呢?更何况,从内容上看,邓小平指出:"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因为他讲的都是客观事实。采取算旧账的办法给予打击是不应该的,而这些旧账又大多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关于彭德怀的功过是非暂且不去详细评述,最简单不过的事实是:一个一贯反对毛泽东的大军阀竟然与毛泽东合作共事三十多年。他带领平江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就与毛泽东领导的队伍会合在一起。后来又共同组建了红一方面军,并担任了副总指挥。而实际上,他完全可以独立发展的。因为中央本来就有让他组建红三方面军的指示。抗战期间,他是八路军副总指挥,建国后担任志愿军司令员赴朝鲜领导抗美援朝战争。当然彭德怀有较强的个性,而且对毛泽东也的确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但是通过实践,他逐步建立了对毛泽东的信任。这就是合作共事的思想基础。

罗章龙另立中央、分裂党是指他反对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当然反对王明上台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在组织上采取了分裂党的办法又是党的纪律所绝对不允许的。邓小平指出:罗章龙是搞派别斗争,是分裂党,另立中央。张国焘在"南下"与"北上"之争上有路线分歧,,但后来另立中央乃至叛逃出走,其性质远远超出了路线斗争的范畴。所以邓小平讲"张国焘是搞阴谋诡计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至于高岗,邓小平也有专门的论述,他认为"揭露高饶的问题没有错。至于是不是叫路线斗争,还可以研究。这个事情,我知道得很清楚。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底提出中央分一线、二线之后,高岗活动得非常积极","高岗想把少奇同志推倒,采取搞交易、搞阴谋诡计的办法。是很不正常的","但是,高岗究竟拿出了一条什么路线?我看,确实没有什么路线"。(《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

3、29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邓小平这番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罗章龙的问题,张国焘的问题,乃至高岗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没有必要与路线斗争生拉硬扯在一起。

那么真正的路线斗争还剩下这样几次:陈独秀的右倾与瞿秋白、李立

三、王明的"左"倾。对于这几次路线斗争也要进行具体分析。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这三个人,不是搞阴谋诡计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他们所犯的错误主要是政治路线上的错误,就其性质来讲是党内问题,是非问题,是属于想要革命但不知如何革命的错误,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王明所犯的路线错误,所以党的"八大"仍然选举王明当选中央委员。至于王明后来发生的变化则另当别论。而且,瞿秋白的路线错误不到半年,李立三只三个月,尽管都给当时的革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但在后来的实际行动中都有认识并且改正了错误。从瞿秋白与李立三身上,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所谓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改也难的判断是与事实相悖的。

二、评析历史人物,必须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议论: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言外之意,很难有一个客观的公正的标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应该说确实有这种现象。在同一事实面前。对同一历史人物可能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例如当年的陈独秀,由于他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因此我们尊称他是反孔的英雄,但在封建统治阶级眼里却被视为大逆不道并咬牙切齿地咒骂他是"陈毒兽"。又例如被称为人民公敌的蒋介石在我们看来肯定是历史的罪人,因为他亲手策划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曾使多少共产党人人头落地,而且此后他处处与革命为敌,多次围剿、屠杀革命志士,可以说他的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但是在他所代表的官僚买办阶级看来,也许还是一个历史的伟人。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总是代表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在阶级对抗特别是阶级矛盾激化的年代里,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必然会作出坚持本阶级立场、维护本阶级利益的价值判断,这是不足为奇的。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尽管它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并且以首先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为己任,但是在谋求解放的斗争中,它必须坚持自己的阶级立场,必须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必须从维护无产阶级与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历史的人和事以及周围的人与事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但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仅仅是评价标准的一个方面,并不是全部内容。

我们经常在讲,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评橱历史人物,这肯定没有错,问题在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是界薏瓣理解为无产阶级的立场。在极"左"思潮盛行的年代里,评价历史人物曾经为此闹出了不少笑话。什么好皇帝、坏皇帝,反正都是地主阶级的头子,都属于否定之列;什么清官、贪官反正天下乌鸦都是一般黑;改良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因此鼓吹改良就是反对革命。按照这个荒唐逻辑,除了无产阶级自身,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个值得肯定、值得歌颂的人物。这实际上与无产阶级的宽广的胸怀与历史的眼光相距何止十万八千里,因此可以说早已远离了无产阶级的立场。

无产阶级的立场是什么?应该是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任何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人物作阶级分析这自然是必要的。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在各个社会经济形态范围内的活动总是归结为阶级的活动。不管其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但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如同毛泽东所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60页)。因此不管好皇帝、坏皇帝,就皇帝的阶级属性来讲,毫无疑问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之列。但是同样是皇帝,难道没有好坏之分?当然不是。如何区分其好坏。不是简单地甚至荒唐地按照对无产阶级是否有利这一点来作出价值判断。而应该放到历史的长河里,看他在当时是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还是与之相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就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作了极其充分的肯定,并且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7年12月-1848年1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56页)。

以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改良派为例,在封建专制一统天下的年代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那些维新派们冒着杀头的危险,公然鼓吹改良来否定封建专制的统治,这当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难道不应该予以肯定吗?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惟独谭嗣同坚决不走,他慷慨激昂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刑时,他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后人们难道不应该为他气壮山河、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吗!当然,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潮流风起云涌之后,康、梁及其信徒们继续在那里鼓吹改良,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那就是逆革命潮流而动,可谓之反动。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人后来被称之为保皇派的原因所在。

再以蒋介石为例,前面已经谈到他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革命为敌的一面。但综观其一生至少有这么几件事情是值得肯定的:除了本书在"惨淡经营渡难关"一文中对蒋氏父子在退居台湾之后的所作所为给予了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外,早期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领导北伐战争;在国难当头之时,与共产党再度合作共同抗日;退居台湾后,孤悬海外几十年,台湾毕竟没有落人外人之手。这些我想都应该给予实事求是的肯定。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这才是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应该坚持的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

由此可见,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们会对同一个人物作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这并不说明人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根本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是正确的。

三、评析历史人物,必须坚持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着、变化着的。作为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不例外。所以在评析历史人物时切忌静止的、孤立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就以收集在本书中的历史人物陈独秀为例,真的很难以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说从来就是好人还是从来就不是好人一句话所能概括得了的。除了本书的介绍,我自己在研究的基础上。对陈独秀的一生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早期有功,中期有错,晚期变坏。

早期有功,功在哪里?这里所说的早期主要是指陈独秀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到1926年党的十二月会议之前这10余年时间里,他的主要功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他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从而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并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扫清了道路,毛泽东称他为思想界的明星;其二,积极投身并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毛泽东称他为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并且指出"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页);其三。在三次论战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斗士,而且还亲自领导了其中两次论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四,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史称"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毛泽东曾经指出"他创造了党,有功劳"(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 页);其五,从党的"一大"到"五大",一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为党的组织建设与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因为如此,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袖,这绝不是历史的误会,而是顺理成章的必然结果。

中期有错,错在何处?错在1926年12月召开的党中央会议上提出了一条放弃对统一战线、对农民运动乃至对武装斗争领导权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这条路线在全党贯彻半年后的结果是导致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的彻底失败,并使尚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遭受了惨重的损失。毫无疑问,作为党中央最高领导人的陈独秀有着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至于说到后期变坏,究竟坏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他参与了托派在国内的组织,而且还是这个组织的负责人。毛泽东认为"陈独秀反对我们,搞成托陈取消派,走到反革命方面去了"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1945年4月21 日,人民出版社1981年单行本第10页)当然后来,也是因为托派组织的出卖,而被捕,蹲进了国民党的监狱。出狱后他完全脱离了与托派组织的关系。

那么能不能因此就说他是一个坏人呢?我认为不能那么简单地断言。因为他参加托派组织被中国共产党开除后,始终坚持抗日与反蒋的立场。特别是到了他的晚年,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气节,穷困潦倒,最后病死在四川江津。综观陈独秀的一生,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陈独秀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想这一点是不应该有疑问的。问题在于他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因此,才有后来一系列的变化以至于最后导致了不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结局。

从陈独秀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所经历的曲折的一生,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而且,在变化过程中往往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这一点在另外一位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同样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这就是同样收集在本书里的"一位充满着文人气息的政治家--瞿秋白"身上再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瞿秋白的一生我曾做过这样的概括:宣传马列有功,路线斗争有错,"多余的话"多余,最后壮烈牺牲。

何谓宣传马列有功?本书详细介绍了瞿秋白尽管短暂但不失辉煌的一生。早在1920年秋,他就以北京《晨报》记者的身份前往苏联,并写下了《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率先向中国人民宣传十月革命;回国后不仅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实践,而且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文章,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他是最早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家之一,为作为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之一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后来,尽管受到错误路线的不公正对待,但他仍然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并战斗在文化战线上。

至于说路线斗争有错,主要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气愤,更出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痛恨,党内普遍滋长了"左"倾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中央由于错误分析革命形势。低估敌人的力量,提出了造成全国性暴动去夺取中心城市的主张。对于这一条 "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提出与推行,时任党中央主要负责人的瞿秋白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央红军长征后,瞿秋白被留在苏区。后来被捕并关押在福建长汀当时的宋希廉司令部的牢房里。就是在那里,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正是这个"多余的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成了叛徒的自白书,成了白纸黑字的铁证,并因此把他的墓从八宝山革命公墓迁了出来。

"多余的话"是不是叛徒的自白书?当然不是!因为它:一没有出卖组织、没有出卖同志;二字里行间并没有表现出对共产主义事业信仰的丧失。何来叛变一说?那么,"多余的话"是不是像本书所介绍的应该给予那么高的评价? 这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我在这里想说明的是,这一篇出于内心的自白毕竟是在国民党牢房里写下的。很显然,首先看到它的不是党组织,而是对共产党怀有刻骨仇恨的国民党反动派。再加上由于种种原因,瞿秋白对自己作无情解剖的同时,似乎否定得过了头。由于缺乏一种辩证的分析。所以它不仅被国民党当作反共的宣传资料,而且后来在革命队伍内部留下了纷争的隐患,后来以致把他打成叛徒,这本来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始终认为"多余的话"总体来讲还是属于多余的,至少从实际效果看就是如此。

瞿秋白被捕后,国民党当局曾多次派员到长汀劝降,都遭到了瞿秋白的断然拒绝。瞿秋白对他们曾经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人爱自己的名誉,就如同鸟爱自己的羽毛。也就是说鸟没有了羽毛就不成其为鸟,那么,人如果不爱护自己的名誉,就称不上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蒋介石在多次劝降未能成功的情况下给宋希廉下达了就地枪决的指令。当宋希廉向瞿秋白宣布这个指令时,瞿秋白只向宋希廉提出两个要求:一是前赴刑场的路上不要绑着他;二是临刑前必须让他坐在红地毯上,而且要求面对枪El。就这样瞿秋白一路高唱国际歌来到罗汉岭,面对敌人的枪口英勇就义。因此说,"最后壮烈牺牲"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四、评析历史人物,必须采用辩证分析的方法。

在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过程中,邓小平曾就反右派斗争一事发表过非常深刻而又十分中肯的意见,他说:"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还是要肯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确实有一股势力、一股思潮是反社会主义的,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击这股思潮是必要的。我多次说过,那时候有的人确实杀气腾腾,想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扭转社会主义的方向,不反击,我们就不能前进。错误在于扩大化。统战部写了个报告给中央,提出错划的都要改正,没有错划的不能改正。但是,对于没有错划的那几个原来民主党派中的著名人士,在他们的结论中也要说几句:在反右派斗争前,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他们曾经做过好事。对他们的家属应该一视同仁,在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加以妥善照顾。"(《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 4页,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这段话之所以说深刻,之所以说中肯,归根到底是因为充分运用了辩证分析的方法。

什么是辩证分析的方法?通俗地讲,在对历史人物作出评析时,肯定应该是辩证的肯定,即肯定当中有否定;否定应该是辩证的否定,即否定当中有肯定。这一点,在从事对毛泽东生平的研究中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对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改造道路与建设道路的研究,我曾在我的著作《探索者的足迹》一书中对毛泽东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首先,毛泽东不愧是历史的巨人。他为我们党、国家与各族人民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是表现在多方面的。他对中国革命道路、改造道路的成功开拓,对建设道路的探索曾经有过的良好开端则是他历史性贡献中最为光彩夺目的部分。以革命道路为例,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的:"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这些问题。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即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正是在同这种错误倾向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正是这条革命道路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改造道路亦是如此。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把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曾经实践过的设想,这个设想由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而在中国第一次成为现实,不仅在社会很少动荡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和平变革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使命,而且成功地把原来的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确实是我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伟大创举。至于毛泽东1956年前后对中国建设道路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尽管对于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长河而言,还是初步的,但却是相当丰富和辉煌的,而且这些成果为中国共产党人最终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当然,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改造道路并取得探索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并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毛泽东是其中最光辉的典范、最杰出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巨人。

其次作为历史巨人的毛泽东,他也有失足的时候。

„„ 大家知道,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曾经有过两次被打倒的经历,是毛泽东所犯错误的最直接受害者,但是他不计个人恩怨,竟然能够如此冷静,如此客观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而且还主动承担责任,这不正体现了" 实事求是"的最高思想境界吗?体现了"恰如其分"的最高认识水平吗? 本书的作者多为负责"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年轻教师。

他们为做好这项工作,投入了不少的精力,终于完成了初稿的撰写工作。又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对原来的初稿作了认真的修改,在此基础上决定正式出版。我衷心祝愿本书在不断使用、反复实践过程中越来越走向成熟,并成为最受欢迎的一门延伸课程。

曹屯裕2005年8月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康有为天资聪颖,深受族中长辈喜爱。6岁时,有人出"柳成絮"让他对下联,康有为脱口"鱼化龙",家人赞叹,"此子非池中之物"。由于幼年丧父,康有为跟随祖父长大。祖父悉心教之以诗书礼仪,康有为以古代圣贤为榜样,不知不觉中一言一行刻意模仿,不但不苟言笑,而且言必引经据典称" 圣人",以至同乡人都笑称他"圣人为"。康有为不仅不反对,而且欣然接受,以圣人自居。

1876年至1878年。康有为跟随朱次琦(南海九江人,号九江)在礼山草堂求学。期间康有为越发显得与众不同。他勤学好问,大胆质疑,认为韩愈学问浅薄,浪得虚名,甚至不把宋明时期的理学大家放在眼里,认为他们根本没什么学问。对康有为的狂言,同学们惊骇不已,以为他目无尊长,言语放肆,渐渐疏远了他。两年下来,康有为感觉气氛沉闷,他开始致力于追寻经世致用之道,而对考据辞章之学逐渐失去了兴趣。他沉思自己"安心立命"的所在,一时想不通,烦闷、焦虑郁结在胸,竟丧失心智,"静坐时,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忽思苍生困苦,则闷然而哭。忽思有亲不事,何为学„„"这种白日里见异像、情绪失常、思维紊乱的情况,反映出康有为迷茫焦虑的心理,他空负救国救民的大志却找不到实践的途径。康有为"歌哭无常",被师兄弟们认定得了"心疾",事已至此,只能告别书院,回家自修去了。

内心孤独的康有为过了一段栖息山林的隐士生活。如果不是遇到"聪明绝世"的张鼎华,他思想苦闷的日子不知要熬到什么时候。张鼎华。广东番禺人,13岁登科入仕,以"神童"闻名于岭南,时任翰林院编修,康有为隐居时他正回乡省亲,两人在西樵山相遇,交谈中观点相悖言语不和,康有为激动地大声苛责了张鼎华一顿,拂袖而去。张鼎华似乎没有把康有为的无礼言行放在心上,相反在与他人言谈间颇推崇康有为,由此,康有为的名声在广州传扬开来。事后,康有为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致歉信给张鼎华,张又大加赞许,评价说广东再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好信。两人惺惺相惜,订下八拜之交,经常一起讨论京城掌故,朝廷政事。张鼎华为康有为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窗口,年轻的康有为不再感到心灵孤独。他济世救民的理想再次勃发,决意舍弃为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的"考据帖括之学",专以"民生艰难"为念,认为天生我才正为此。从此,康有为确定了"经营天下"的大志向,将个人安心立命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出路联系在了一起。

康有为第一次接触西学是在1874年,通过阅读《瀛寰志略》、《地球图》,他知道地球是圆的,世界上除了中国还有其他国家。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他求知的欲望,他迫切想知道更多关于外国的知识。此后几年,康有为如饥似渴地搜寻西书,先后获得并阅读了《西国近世汇编》、《环游地球新录》、《海国图志》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人汇编和撰写的介绍西方风俗、政治、言论的书籍。书中描绘的盛况大大震撼了康有为的心灵,他十分向往西方社会。

读书人的志向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1879年,康有为有了去一趟香港的机会,英人统治下的香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改旧式文人轻视金发碧眼的外国人的态度,评价香港社会"西人治国有法度,不得以古旧之夷狄视之"。当时,康有为还没有"资本主义"的概念,但是他将现实中的中国与香港社会作了一番比较后,认可了后者,一幅以香港为榜样改造中国的蓝图在康有为的脑海中逐渐成形。这个志向终康有为一生没有改变。P2-3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精)

胡适

1/胡适简介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 én,学名洪骍(xīn 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1904年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款”留学生,赴美后先入康乃尔大学农学院,后转文学院哲学。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1917年毕业回国。

2..毕生倡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3.教学指导思想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1954年,任台湾“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7年,出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在主持台“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时骤然离世。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有这样一位母亲,23岁就守了寡。她没有读过书,却千方百计地送儿子读书。儿子留学美国,她独立撑持门户,一切亲戚庆吊往来,人情南北,负担委实不轻,乃至靠抵

当首饰过年。恰巧这时,族中有个人因家庭败落,愿将《图书集成》一部大书减价出售。母亲知道儿子想得到这部书,便借钱买下了。

●这位宁肯自己遭受困窘,却处处为儿子设想的母亲是谁呢?她就是现代诗人、著名学者

胡适的母亲。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胡适的人生经历,去感受母爱的力量。 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白话文主义

●他主张使用『白话』作为文学语言改革的基础, 感情世界

无后主义胡适版三从四德

在胡适身边众多的女性之中,江冬秀是唯一一个伴随着胡适到台湾在到美国乃至走完人生路的女人。

徐志摩

一、家世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给另取的名字。小时候,有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其父望子成龙心切,即替他更此名。

姑表弟:金庸(查良镛金庸表哥:穆旦(查良铮表叔:沈钧儒表外甥女:琼瑶(陈喆

二、求学

四岁就入家塾开蒙。1910年,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与郁达夫同班。在校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1916年秋,离沪北上,到天津北洋大学的预科攻读法

科。1917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徐志摩也随着转入北大就读。这一时期他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张君劢、张公权的介绍,拜梁启超为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1918年赴美留学。他起了个英文名字叫汉密尔顿·徐。他先进入卡拉克大学历史系,一年后拿下学士学位,继而转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迫切地阅读研究,汲取一切西方的新知识,几乎西方的每一种思想,学说和主义,他都会涉猎。而真正吸引他的是英国的哲学家罗素。1920年9月,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开始对文学产生极大兴趣。

三、爱情原配:张幼仪精神伴侣:林徽因爱妻:陆小曼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徐志摩被林徽因出众的才华与美丽所吸引,苦苦地追求林徽因,并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

陆小曼名眉,别名小眉,原籍江苏武进,1903年9月生于上海,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因她眉清目秀天生丽质,又与观音菩萨同一天生,所以家里人戏称她为“小观音”。陆小曼的父亲陆定为官多年,后弃政从商办银行。因为有钱,小曼不进学堂,老师全请到家里来,接受的却是当时最好的教育。她诗词、绘画、音乐无一不精,还擅长京剧昆曲。虽未出过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

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国门,十五六岁已精通英语法语,是名噪一时的“绝代佳人”。

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蔡元培

一、蔡元培的生平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蔡元培之父蔡光普以经营钱庄为业,为人温柔敦厚,其母周氏“贤德而能”,坚强刚毅。蔡元培早年丧父(1878年,蔡元培11岁,在母亲周氏和叔叔、舅舅的抚育之下长大成人。

17岁中秀才。18岁在家乡设馆教书。光绪十五年(1889,22岁中举人。1892年补殿试,为进士及弟,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补翰林院编修,进入朝廷的“储才之地”,享有很高的声誉。但蔡元培对做官不感兴趣,并在寓所写下“都无做官意,唯有读书声”的人生箴言,借助翰林院所藏图书,大量阅读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大量涉猎西学,成为一位中西兼学的饱学之士。1902年与章太炎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会长。907年赴德留学,先在柏林习德语,后到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917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北大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潜心研究日语、西学,竭力寻求救国1898年积极支持康梁的变法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深感清廷已“无可希望”,断然弃官南下,回到绍兴,任中西学堂监督, 从事教育。1927年正式辞去北京大学校长一职,参加国民党南京政府,先后任大学院院

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

194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73岁,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他担任北大校长时,实行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二是他毕生倡导美育。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美育之父。世界观教育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倡世界观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在我国把美育列为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为蔡元培首创。他非常重视美育,认为美育可以陶养感情,使人日趋高尚;可以去私忘我,超脱利害;可以使人寄托于美的享受,去掉生活恶习,从而美化人生。教育家的任务,就是通过美感教育,使人达于最高精神境界。因此,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

●蔡元培在为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所撰写的《美育》条目中给美育

下了一个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中国最早使用“美育”术语的是蔡元培。1901年他在《哲学总论》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这是他根据席勒曾经使用过的德文词组Äs t h e t i s c h e E r z i e h u n g翻译过来的。(二以美育代宗经过对宗教和美育的比较,蔡元培得出结论:

一、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二、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三、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

●因此,必须以美育代替宗教。

美育的功用大致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培养某种审美价值取向。第二,发展人的审美创造能力。美育的这两种功用是相互联系和相互统一的,不能把其中一种功用绝对化。

蔡元培 (1868~1940 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改革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

校。北京大学很快即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蔡元培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他的努力终使北大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孙中山

孙中山的出生地——广东香山县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享年59岁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940年,国民政府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尊为“永远的总理”;中国共产党则称他为“革命先行者”。在中国大陆也有人称他为“现代中国之父”,而民间普遍称他为“中国国父”。

孙文不是惧怕未来,而是相信未来,奋不顾身地为未来而斗争。 ---列宁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演讲,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 ---毛泽东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江泽民

中共四代领导人论孙中山

◆毛泽东——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

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纪念他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丰功伟绩。

●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

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

◆邓小平论孙中山

●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

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

◆江泽民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孙中山先生代表着一个时代。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那个时候,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和封建势力的腐朽统治之下,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青年时代起,孙中山就怀着满腔悲愤,以炙热的爱国激情投身革命。

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把中国共产党人看作自己的好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他的遗志,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他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胡锦涛论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始终与时俱进。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以“世界潮

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懈奋斗,始终坚韧不拔。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充满着曲折和艰辛, 经历过许多风险和挫折。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

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勤奋好学1879年,孙中山十四岁时受长兄孙眉接济,随母乘轮船赴夏威夷檀香山,在当地英国国教会开办的用英语授课的小学修读英语、英国历史、数学、化学、物理、圣经等科目。三年后肄业,英文成绩为全班之冠。夏威夷王亲自颁奖。

成年时代 建立兴中会

兴中会:1894.11.24.檀香山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性质: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孙中山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日本。

孙中山与宋庆龄与宋庆龄结1894年,孙中山第一次在宋家见到了宋庆龄。当时,她仅仅是个一岁多婴儿。以后,孙中山常在宋家寄居,受到宋家的尊敬和热情接待。孩子们把这位“温文尔雅”的叔叔视若“教父”一般。孙中山的救国理想和革命的献身精神,在宋庆龄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13年,在父亲和姐姐的陪同下到孙中山的寓所拜访,激动地向孙中山致意。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结婚离开了工

作岗位,经孙中山同意,宋庆龄正式接替姐姐,担任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庆龄的人生为知识求学美国为爱情私奔日本为革命无畏生死为遗志奔波余生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毛泽东

41913——19185年师范 1913年春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次年春,该校并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4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14年起,毛泽东在此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求学生涯。北大红楼1918年8月——1919年3月第一次来到北京,曾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回湖南(1919年4月小学历史老师支持五四运动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五四时期的毛泽东19

19、12——1920、4,二进京驱张运动

“在他的帮助下,我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陈独秀谈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920、7——12回到长沙应聘担任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的主事(校长不久又被聘为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兼一个班的级任(班主任创办文化书社“湖南人现在脑子饥荒实在过于肚子饥荒。”组织俄罗斯研究会湖南自治运动:和平请愿方式

极富人情味缺乏政治宽容

毛泽东缺乏政治宽容的雅量。——胡乔木毛主席自觉或不自觉地记仇。——陈伯达

谁不听他的话,他就想整一下,但是整到什么程度,他还是有考虑的。——邓小平 幻灯片107毛泽东的自我评价在1976年毛泽东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一段话。“我一生办了两件事。”他说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革命的胜利,取得了全

国政权。他说:“对这件事,持异议的甚少。只有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要我及早地把那个海岛收回罢了。”然后他讲第二件事:“另一件事,你们也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对这件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

个人评价邓小平评价毛泽东是“三分过,七分功”。

毛泽东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罗一秀第二任妻子:杨开慧第三任妻子:贺子珍第四任妻子:江青’

罗一秀罗一秀(1889年10月20日~1910年春,又名大秀,毛泽东的第一任妻子。1907年与毛泽东结婚,当年毛泽东才14岁。她在毛泽东家生活了3年,无后。1910年春因为痢疾而病逝,年仅20岁。毛泽东在陕北接受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说:“我14岁时,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1930年,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乡。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之女,1920年冬与毛泽东结婚,系毛泽东的第二任妻子。1930年11月14日被国民党何键杀害。

贺子珍

贺子珍(1909年-1984年,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毛泽东的第三位妻子。毛泽东1928年与贺子珍在井冈山同居,是时,杨尚在人间。贺子珍为毛泽东共怀有10胎,生了6个孩子,但只存活4个。其中3个孩子因红军转移被留在苏区不知音信。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孩子,1984年4月19日逝世。

江青江青(1914年—1991年,毛泽东的第四任妻子。原名李云鹤,又名李进,山东诸城人。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秋到延安,后恢复党籍,改名江青。1938年在延安与毛泽东结婚。于1991年5月14日自杀身亡。

曾国藩

一、曾国藩生平简介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籍贯: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出身:地主家庭;自称“家世寒素”,“少年故交多非殷实之家”学历:进士(28岁。遗产:一楼富厚的藏书、一道著名的遗嘱。

从政履历:京官阶段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由翰 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 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 岁任礼部侍郎(官 阶二品)军旅阶段: 1852~1858 年:只以侍郎虚衔领兵;1858 年 6 月,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 年,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 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1861 年 11 月, 加太 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 1864 年,因剿灭太平军受朝廷褒 功, 封为一等毅勇侯, 加太子太傅, 赏双眼 花翎。 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 1865 年 5 月,奉命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封疆大臣阶段(官居一品) : 1866 年冬,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 年,调任直隶总 1870 年 9 月,还任两江总督。 1872 年 3 月, 病卒于南京,享年 62 岁。清廷闻报,辍朝三日,下谕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正。

二、曾国藩治军之道一)建军宗旨:忠君卫道,以儒学治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

(二)治军之本:强调仁礼忠信三)战争指导原则 :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三、曾国藩为政之道 近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 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 第三,保官最稳, 历尽宦海风波而荣宠不衰。第四,晚场善收。 曾国藩从政方略

1、面对“变局” ,积极入世。

2、巧借亦官亦绅的双重身份。

3、执理不移, 遇事敢争。

4、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曾国藩幕府,人称“天下第一幕府” :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 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屡屡 上书举荐部下。他举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 40 多人。他们既有 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 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五、曾国藩用人之道“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1、标准。分析历史人物、

2、性格方面、毛泽东、性格决定命运 3 谁给你收获最大? 1胡适

1、新文化运动方面的

影响

2、不畏权贵的人生2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 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 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 资产阶级作家。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 关联着的.作为新月派的一个主要诗人, 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 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 有一定的艺术技 巧。作为那个时代的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 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 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3.毛泽东虽然在晚 年犯了严重的错误, 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 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 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 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 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6]4. 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 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 6 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 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 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 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完人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 、立德 (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 、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 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 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 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 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 ,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

古完人。”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 稳之楷模“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 楷模”。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 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他熟读 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 不胜。网罗培育和善用人才的第一高手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 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 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他一 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 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 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 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 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 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 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 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 典范式人物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 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 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 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 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 泽东) 。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他一生勤奋读书, 推崇儒家学说, 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 成为继孔子、 孟子、 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

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 、咸(丰) 、同(治)三朝的文坛, 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7

第五篇:中国近代100位历史人物

1.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2. 张之洞: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3.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4.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5. 曾国荃:早年随兄曾国藩筹建湘军,清·咸丰六年起独领一军,因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年)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同治间与郭嵩焘等修篡《湖南通志》。

6. 袁世凯:曾是北洋军阀的领导人,在辛亥革命时期,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开始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等。 7. 洪秀全: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称“天王”,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8. 李秀成: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寻食度日”,生活十分艰难。1849年,二十六岁的李秀成加入了拜上帝教。1851年9月参加太平军。

9.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等传世。

10. 魏源: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为晚清思想家,新思想的倡导者,林则徐的好友,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11. 盛宣怀:清末官员,官办商人,借督办实业之便,聚敛大量财富;盛宣怀一生贪腐逐利,而无视道德原则,1911年盛宣怀任邮传部大臣期间,不顾全国人民反对而贸然下令铁路收归国有,引发四川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 12. 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13. 周恩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14. 罗荣桓: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国十大元帅之一。

15.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6. 林彪: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参加了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

17 . 陈毅: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十大元帅之一),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18. 邓小平: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 李先念: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20. 李大钊: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 21. 江泽民:中国人民通常称江泽民为“第三代领导核心”。 22. 胡耀邦: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大队政委,中央军委总政组织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代主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

23. 邓颖超: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

24. 陈云: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

25. 陈独秀: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 26. 蔡和森: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

27. 王稼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28. 任弼时: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29.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30. 徐向前,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1. 刘伯承:国人民的伟大战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

32. 彭德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彭德怀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33. 贺龙: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34. 叶剑英: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35. 聂荣臻: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为我国人民解放和日后国防军事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36. 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37. 罗瑞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将之一。

38. 粟裕:中国现代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淮海战役、上海解放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指挥者,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务院业务组成员(副总理级)、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39. 秦基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等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

40. 许世友:他出身贫苦农家,曾在少林寺当和尚。在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许世友将军建国后,被授予上将军衔,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南京军区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等。 41. 陈明仁:中国著名将领、军事家,无论是北伐东征、抗日战争寇、解放战争中,皆为国为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42. 许光达: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第一任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大将之一。、

43. 陈为人:五四运动时期同张太雷等人创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32年同妻子一起克服重重苦难,把中央文库大量党的机密档案和珍贵历史文献全部完整、安全地交给了党。

44. 肖劲光: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十大将之一。湖南省长沙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人民海军的主要创建者。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及以后均担任要职。 45. 闻一多: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

46. 杨尚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国家和人民军队的卓越领导人。 47. 吴克华: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48. 刘亚楼: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上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任空军司令员。抗战时期与解放战争时期屡立奇功,有“智将”的美誉。

49. 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50. 王树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多个地方军区司令员。英勇善战,战功显赫。

51. 陈伯达: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先后在北平中国大学、延安中共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任教,并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军委、中央秘书处、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机构工作。

52. 贺炳炎: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高级将领。

53. 彭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54. 蒋介石:国民党当政时期的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08年留学日本并加入同盟会,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后兼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军长。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西安事变后接受抗日主张。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当选“总统”,1949年1月21日宣布“引退”,同年败退台湾后,历任“总统”及国民党总裁。

55.汪精卫: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袁世凯统治时期到法国留学。回国后于1919年在孙中山领导下,驻上海创办《建设》杂志。1921年孙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汪任广东省教育会长、广东政府顾问,次年任总参议。于抗日战争期间投靠日本,沦为汉奸。 57. 冯玉祥:民国时期著名军阀、军事家、爱国将领、著名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蒋介石之结拜兄弟。 58. 白崇禧: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 59. 李宗仁: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内“桂系”首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对日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于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热烈欢迎。

60. 何应钦: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黄埔系仅次于蒋介石的第二号人物。从辛亥革命起历经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撤往台湾,历任国防部长和任行政院长。 61. 李济深:中国著名民主主义革命家。早年毕业于北京陆军大学,曾留学日本。1924年任黄埔军校教练部主任、副校长,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第

一、

二、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

一、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62. 黄绍竑,:新桂系创建人,桂系三巨头之一。中将加上将军衔。曾任军长、战区副司令长官、广西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湖北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内政部长、交通部长、国民党中央监察院副院长。1949年后,他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全国政协第

一、

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法案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和平解放台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63.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黄埔系一期生,是蒋介石最宠爱、最重要的军事将领,其一生历经黄埔建军、东征、北伐、内战、“剿共”、抗日战争,直到1947年指挥进攻占领中国共产党的首府延安,转战西北,官至第一站区司令长官、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成为手握几十万重兵、指挥几个兵团的二级上将与名震一时的“西北王”。

64.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曾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周恩来对其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65. 杨虎城: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号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

66. 阎锡山:清朝陆军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同盟会员,组织与领导了太原辛亥起义。民国时期,历任山西省都督、督军、省长、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一级上将。

67. 毛人凤:早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后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因病休学。早年从事军中幕僚工作,曾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保密局局长。

68. 陈立夫:陈立夫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国民党秘书长、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各项要职。尤其作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长,在战乱期间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69. 孔祥熙:祖父孔庆鲜。其父亲孔繁慈是清末贡生,早年做过票号生意,曾在票号担任过文案,因染上吸鸦片恶习,家境逐渐衰落。

70. 蒋经国:蒋经国是蒋介石之子,又名建丰,俄语名字叫尼古拉,浙江奉化人,出生在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1920年,蒋经国就学于上海有名的万竹小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粤工作,就委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对蒋经国予以照料。 71. 戴笠: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以残酷无情著称的戴笠,号称“蒋介石的佩剑”、“中国的盖世太保”、“中国最神秘人物”。 72. 顾祝同:保定军校第六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教官、教导团营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师长,素有“驭将之才”声誉。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黄埔嫡系将领中,顾祝同初为“八大金刚”之一,后又列名“五虎上将”,国民党军政高层“军中圣人”。

73. 钱学森: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

六、

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74. 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中国发表纪念陈景润的邮票。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以此纪念。另有相关影视作品以陈景润为名。 75. 竺可桢: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76.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病逝于日本东京。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77. 邓稼先: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他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邓稼先被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78. 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人称他领导的研究所“满门忠烈”。

79.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钱伟长院士兼长应用数学、物理学、中文信息学,著述甚丰——特别在弹性力学、变分原理、摄动方法等领域有重要成就。

80. 童第周: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

81. 侯德榜:中国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侯德榜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做的贡献。192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怀着工业救国的远大抱负,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制革专业,回到祖国。

82.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83. 巴金: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84. 孙家栋: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获得2010CCTV中国经济人物奖终身成就奖。

85.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86.叶圣陶: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87. 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88. 冰心: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89.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

90. 王凤梧:清代医学家。字鸣冈,号林山。江苏吴县人。精于医理,曾撰有学术论文《辨脾胃升降》,刊于《吴医汇讲》,于当时有一定影响。

91. 田汉: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93. 聂耳: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94. 郭沫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95. 冼星海: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

96. 沈从文:。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97.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

98. 茅盾: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是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毗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里成就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99.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00. 胡雪岩:红顶商人,幼名顺官,字雪岩,著名徽商。开办胡庆馀堂中药店。后入浙江巡抚幕,为清军筹运饷械,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大借外债,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又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二千万两以上,人称“为官须看《曾国藩》,为商必读《胡雪岩》”。中法战争爆发后,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加上官僚压榨,胡雪岩最终破产,客死杭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典诗词名句唯美下一篇:酒店总机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