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

2023-10-14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答: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而前者则是更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教训是:建立完善可行的社会制度,并根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防止制度和执政群体的腐败。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包括作战能力在内的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稳步提高。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这次起义历史14年,转战18省,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各地各种人们反清斗争风起云涌,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把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较完整地表达了出来。《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反映了太平天国某些领导人在后期试图通过向外国学习来寻求出路的一种努力。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 起义有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的领袖们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尤其是党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时,他们毫不犹豫地汇入英、法军队展开英勇的斗争,给了外国侵略势力应有的教训。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其失败的教训是:

第一,太平天国以宗教来发动和组织群众。宗教教义不是科学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二,太平天国未能正确对待儒学。开始时,他们把儒家经书笼统斥之为“妖书”,后来他们对儒学的态度有所变化,他们把《四书》、《五经》删改后加以利用,但是,删去的是与太平天国宗教不相容的内容,却把儒学中的纲常伦理原则保留了下来。 第三,太平天国农民领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19世纪60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其性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封建统治服务。洋务派企图以吸收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巩固和维护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经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与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第三,洋务运动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教训: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无法改变中国社会贫病挨打的局面,也无法真正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答:戊戌维新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其政治实践和理论思想,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时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虽然未能成功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由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基础还相当狭隘,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十分弱小。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而是把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于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正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决定了维新运动的失败。 教训: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答: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这场革命之所以失败,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正因为如此,辛亥革命仅仅赶跑了一个皇帝,却没有能够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第四章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主要是: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第二,开始采取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都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理由是:首先,分清敌友是任何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其次,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这是关系到革命成败的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这种情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不久,也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综述1. 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第四,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主要特征是: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 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章 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无法克服自身在思想上(没有理论指导),政治上(提不出彻底的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组织),组织上(宗派主义)的致命弱点.3,中国革命如果失去了农民的支持同样不能取得胜利,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性决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制义的斗争的失败,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章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教训?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1)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 (3)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 (4)要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是沿着两条战线展开的,一条是思想战线,一条是文学战线。两条战线交织进行,因而它既是一场思想革命,又是一场文学革命。作为思想革命,它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小题:

1. 1840年 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办了洋务运动 3.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 义和团运动

5.“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

6.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并编纂《四洲志》

7. 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 8.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于1859年左右) 9.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简答:

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原因:

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见大题总结

4.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见大题总结

5.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 军事控制(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6. 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 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 主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8. 《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已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的“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9.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资深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鼓偶读向心力和战斗力

10.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

1) 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西施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官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都成为被模仿、学习的对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1.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的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维新派的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 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就失败的如此之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助噢乖难过,现今的准哦观念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小题:

1.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

3. 《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4.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5. 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的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农业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6.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组织的重大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8.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路线。 9. 1938年5月~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斗,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0. 1949年3月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建国前的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1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12. 1949年的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答等:

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 它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地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桐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解决基本实现。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在抗日战争中,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的合作抗日。

3) 为了抗日民族的听哦内衣展现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4. 各个势力分别指什么?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

英美派

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2)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4)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胜利的原因:

1)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2)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意义: 1)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 第五,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6.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3 小题: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两个方针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 4.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5.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的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6.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7.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历史的里程碑。

8.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此次大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10.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室提出: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

简答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早起探索的积极进展 3.

4.

5.

6. 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相应报告)。

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其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发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1) 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 2) 没能提出明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3) 没能发动农民革命

4) 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1) 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2) 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 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选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 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对选择制度的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① 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② 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④ 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见大题总结 时间顺线:

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 林则徐 道光帝 1840年6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 钦差大臣伊里布、耆英与英国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 中美《望厦条约》

10月 中法《黄埔条约》

19世纪40~70年代 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 金田起义 洪秀全 建号太平天国 1852年 1853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1年 1月 11月 1864年 1866年 1871年 1874年 1875年 1878年 春 1883年 1885年6月 1888年 1894年 9月 11月 1895年1~2月 4月 19世纪90年代 1897年 1898年 6月11日 9月21日 9月28日1900年6月 8月 1901年 9月 1905年 1911年 4月 5月 永安建制

洪秀全 建都天京 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变乱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 《瑷珲条约》 中英法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 中英法俄 《北京条约》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慈禧发动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开始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左宗棠设立 福州船政局 沙俄派兵强占伊犁地区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

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

兴中会成立(美 檀香山) 孙中山 威海卫战役

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州湾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 慈禧发动政变

杀害“戊戌六君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占北京 《辛丑条约》 中国同盟会成立 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中法新约》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清帝溥仪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 日本提出对华 二十一条 1918年 一战结束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 7月23日 中共一大 1922年 7月 中共二大

1923年10月 中共三大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6年 国民革民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议

10月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4日 皇姑屯炸车案

1931年 9月18日 九一八柳条湖事变 日本开始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冬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1月28日 上海 “一二八”事变

3月 日本扶植废清帝溥仪 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1月 遵义会议 8月1日 八一宣言

10月22日 陕北会师 10月22日 ~12月 华北事变

1936年 10月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12月12日 西安双十二事变

1937年 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

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8年初 台儿庄战役 1940年8月~1941年11月 百团大战

1945年4月—6月 中共七大(延安) 1945年5月 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字投降 1945年 8月 重庆谈判

10月10日 政协会议 双十协议

1946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1949年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9年 4月21日~23日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1949年9月 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抗美援朝胜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宪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1966年 1971年 1971年10月25日1972年 1976年4月 9月 10月 1978年 1979年 1986年 8631997年 1999年 2001年7月1日 2002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4年9月 2005年10月 2006年10月 2007年10月

2008年5月12日 8月~9月 9月 10月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共八大召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组建导弹部队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日两国建交

四五运动

毛泽东去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美正式建交

计划

香港回归 邓小平理论体系确立

澳门回归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战略思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课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举办

“神舟”旗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宇航员首

次进行太空行走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4月 玉树大地震 2011年 西安世园会

十二五 第一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2)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3)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时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时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5)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6)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缓,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鼎盛时期,但同时也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潜伏着许多危机,而且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很大的差距。 2.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9)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英《南京条约》,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p14) 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作用。两对矛盾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重要的矛盾。

历史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两个任务是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的。 4.早期的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p31)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其具有一定程度发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5.资本—帝国之一对中国的侵略(p17)

(一)军事侵略

(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1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掠夺财富

(二)政治控制

(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三)经济掠夺

(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四)文化渗透

(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6.《资政新篇》内容(p35) 政治方面

主张“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并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方面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尤其是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对穷人“宜令作工,以受所值”,这就是向西方的学习,从生产力的领域扩展到了生产关系的领域,即开始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思想文化

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兴办学校,意愿和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方面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并“与番人竞雄”,但禁止鸦片入口,强调外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7.洋务运动的内容与指导思想 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指导思想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在封建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发展一些近代企业,为维持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 8.戊戌维新的意义(p42) (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主义救亡运动。

(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四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改革运动 (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改革社会风习方面提出了很多新主张 9.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内容(p49)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1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意义

(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民主观念 (3)辛亥革命给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心的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的高潮 失败原因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11.近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 建国方案

(1)以蒋介石国民党为代表的地主买办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以一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土中主张“第三条道路”的人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

3 (3)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

两个中国之命运

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它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群众的拥护。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1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机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1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p81--84) 中国早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物

(1)是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李大钊,陈独秀等) (2)无私爱国运动的骨干(毛泽东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董必武等)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活动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的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世纪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14.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新局面(p86-p94)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发展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1)国共合作的形成 (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 (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15.八七会议和中国共产党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八七会议(1927)

(1)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4 (2)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选举出了以瞿秋白委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4)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探索

(1)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2)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5)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

16.中央革命根据地与红军长征的胜利(P102-P106)

5 中央革命根据地

(1)农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 红军长征的胜利 长征过程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后,红军进行整编;然后四度赤水河,打乱了敌人计划,度过金沙江,冲出敌人的包围圈。抢渡大渡河,飞夺卢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大草地,进入甘肃、陕西;1935年十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

一、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的原因

(1)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以毛泽东为领导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长征的胜利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胜利

(3)红军长征中采取了正确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使红军顺利走过少数民族聚居区。 (4)红军将士同甘共苦,直面困难,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红军长征胜利重要原因。 (5)蒋介石集团内部的矛盾,客观上为红军长征胜利创造了条件。 (6)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红军长征渡过困难的不竭之源。 意义

(1)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总方针,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保存了实力;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

(3)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征的胜利,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红军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赢得了中国,从此以后,抗日的烽火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领导下越烧越旺。

17.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P116-P125)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2)游击战争的战略租用地位和作用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6 (1)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2)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命题的提出 (2)新民主主义理论系统的阐释

(3)整风运动和事实就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18.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一)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P109-P110)

(二)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 (1)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2)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 (3)强行推行奴化教育

19.民主根据地的建设与进步文化工作的开展(p120-p122)

(一)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20.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p139-p140)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于1948年1月正式成立。民革以同原中国国民党有关系的人士、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以及其他人士为对象,着重吸收其中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创始人为宋庆龄、何香凝、李济深。

7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1941年3月在重庆秘密成立,当时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1月16日,张澜在重庆公开宣布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章伯钧等。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于1945年12月由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和有联系的知识分子发起,在重庆成立。民建主要由经济界人士组成。创始人为黄炎培、胡厥文、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

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于1945年1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民进主要由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为马叙伦、王绍鏊、周建人、许广平等。 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30年8月,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在上海主持召开第一次全国干部会议,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35年11月改名为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1947年2月改名为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农工党主要由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主要创始人有邓演达、黄琪翔、章伯钧等。

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是由华侨社团发起,于1925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组成,目前有党员3万多人。主要创始人为司徒美堂、陈其尤。 九三学社,944年底,一批进步学者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政治民主,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与民主科学精神,在重庆组织民主科学座谈会。为纪念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改建为九三学社。1946年5月,在重庆正式召开九三学社成立大会。九三学社主要由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创始人有许德珩、潘菽、涂长望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以后,由一部分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于1947年11月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台盟由台湾省人士组成。主要创始人为谢雪红、杨克煌。

2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p144-p146)

(一)为新中国绘制蓝图

(二)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 2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

(3)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8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2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的历史成就(P158-P160) (1)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4)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5)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24.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P145) 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会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此外,会上还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巨,因此,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警惕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思想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一指导思想至今仍是我党思想工作的重心,并且应加大奖惩力度,维护我党在广大群众心中的形象。 25.过渡时期的总路线(P169) 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今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26.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1)在中国的条件下,先走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这种由高到低的互助合作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进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9 (4)要始终吧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神会改造统计数改造相结合 27.社会主义建设早期探索(P179-P186)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5)“大跃进”及其纠正

(6)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7)庐山会议与纠正“左”进程的中断 (8)国民经济的调整

28.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P202-P206) (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3)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4)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5)对外政策的调整

(6)阐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7)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2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面临的考验和问题P227 成就

(1)国名积极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推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量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6)民族政治和宗教政策全面贯彻 (7)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重大进展 (8)国防和军队建设迈开新步伐 (9)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10)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考验和问题

10 (1)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2)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

(3)体制机制尚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 (4)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5)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和社会稳定 30.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P222-P225)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推动经济油耗又快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民法的含义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法的体系和结构 (1)民法总则 (2)物权制度 (3)债权制度 (4)人身权制度 (5)知识产权 (6)继承权法律制度 民法的渊源

(一)制定法

(1)宪法中的民事法律法规 (2)民事法律

(3)国务院制定的民事法律法规 (4)最高人事法律的指导性文件

(5)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有关民事的规范性文件 (6)地方性法规

(二)国家认可的习惯及判例,法理 我国民法在地域上的适用

一般来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与制定,颁布的机关所辖的区域一致。我国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如果使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和国务院各部委制定,颁布的民事法律规范适用于

11 我国领土,领空和领海,以及根据国际法视为我国领域的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在国外的我国船舶和飞行器。(香港,澳门,台湾除外) 我国民法调整对象

根据《民法通则》第二条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民法的基本原则的作用(p20---p21) (1)民法的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中的功能

(2)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行为,民事司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的含义及对我国民法的影响 (1)民事主体资格平等

(2)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当事人地位平等 (3)民事主体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影响

我国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平等原则在人们的概念中并无地位,故民法的平等原则做出了民文规定。同时,民法对平等原则做出的规定,也说明平等原则是贯彻民法其他原则的前提条件。坚持平等原则是贯彻民法的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的基础。 自愿原则的法律意义

(1)民法在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方面,自愿原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 (2)民事主体可根据自己的医院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关系。 (3)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和形式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 公平原则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

(1)处理利害关系时,应兼顾双方或多方利益。

(2)司法审判中,协商诉讼双方当事人利益和公平原则要求法官在进行民事纠纷的审判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对案件的处理应符合正义,公平原则。 意义

公平原则是进步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义务的时候,应本着善意和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 具体表现: (1)不为欺诈行为

(2)恪守信用,尊重交易习惯 (3)不得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

12 (4)正当竞争,反对垄断

(5)尊重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 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

(1)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生活的道德准则 (2)诚实信用原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3)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院自由裁量权 诚实信用的功能

(1)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2)解释合同

(3)解释补充法律规定之不足

几个问题:

(1)能否以诚实信用原则修改现行法律规定

(2)禁止“向一般性条款逃避”

(3)类推适用优先

(4)优于判例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基于民事法律事实并有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而形成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特点

(1)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而非物质社会关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 (2)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3)是根据法律规范建立的关系,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4)是主体之间的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5)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实施的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性

(1)是平等主体之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2)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当事人意志起重要作用 (3)体现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并重

(4)民事法律关系具有补偿性和强制的可能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是指构成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具备的条件,按照传统民法理论,民事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客体三要素组成。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与民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13 主体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的平等性 (2)意思的自主性 (3)主体的广泛性 (4)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为了实现某种利益而依法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具体包括:

(1)权利人依法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某种行为的可能性

(2)权利人可以请求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保证其享有或实现某种利益的可能性

(3)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予以保护

民事义务,是指义务人为了满足权利人的利益而依法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必要性,具体包括:

(1)义务人必须依据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为一定的行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保障权利人的利益

(2)义务人必须履行其义务,否则要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权利的行使是指权利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满足自身利益的需要,行使原则是禁止权利滥用。 确定行为人是否滥用权利,应坚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标准。从主观上看,行为人有利用权利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的过错,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故意;从客观上看,行为人行使权利是为了谋求达到社会所不容许的结果,至于是否给他人或社会造成了损失则在所不问。 滥用权利的主要法律后果 (1)滥用的行为无效

(2)受害人可以要求行为人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 (3)限制、剥夺滥用者权利 (4)权利失效

权利失效是指权利人在相当时间内不行使权利,依特别事情足以给义务人正当理由相信权利人不欲履行义务时,则基于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人不得再主张权利。

民事权利的保护,是指为了确保民事权利不受侵害或恢复受损害的民事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合法的措施,可分为自我保护和国家保护。

14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特征:(1)客观性 (2)效益性 (3)法定性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主要包括物、行为、知识产品(又称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有民事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其特征主要有:

(1)民事法律事实确认的根据是民事法律规范

(2)民事法律事实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根据客观事实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民事法律事实可以分为行为和事件。行为指受人的意志支配所进行的并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事实;事件是指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民事法律的事实构成,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几个民事法律事实的总和

自然人

自然人是基于自然规律而出生的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自然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自然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依据,也是自然人享有民事主体资格的标志。

与民事权利比较可以看出民事权利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法律关系,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一种资格,一种可能性,是取得民事权利的前提条件;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取得的,是民事权利能力得以实现的结果。

(2)民事权利能力不仅指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而且还指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它既可以称为民事权利能力,也可以称为民事义务能力;而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实际取得的权利,它与民事义务是不可互相代替的。

(3)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的,它的内容和范围是直接由统治阶级的意志确定的;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按照其意愿实际参加民事活动时取得的,它的内容和范围直接取决于民事主体的意志。

15 (4)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人身是不可分割的,本人既不能转让和放弃,他人也无权限制和剥夺;而民事权利则不然,除法律另有规定者外,民事主体可依法转让或放弃某项民事权利,也可以依法被限制行使或被剥夺某项民事权利。 我国公民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如下本质特点: (1)主体地位平等性 (2)内容统一性和广泛性 (3)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独立、有效地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地位或资格。通过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权利能力的比较,发现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民事行为能力是国家法律确认的,因而,非依法定程序,不得限制或剥夺,这是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共同点。

(2)民事行为能力与自然人的年龄和智力精神状态相联系,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依照其年龄和精神状态可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种。 现代世界各国对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均是以意思能力的状况为基础的,即以自然人是否具有正确识别事物或判断事物的能力为总的标准。这样划分的目的在于:(1)保障意思能力欠缺者的合法权益(2)维护交易秩序

我国《民法通则》以公民的年龄和精神状态为标准,将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三类。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法律赋予达到一定年龄和精神状态正常的自然人以自己的独立行为进行民事活动,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一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8周岁即成年且无精神性疾病的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特殊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并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我国公民,视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限制性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法律赋予那些已经达到一定年龄未成年人和虽已成年但精神不健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后果的公民所享有的,可以从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的资格。

(1)年满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他们可以从事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2)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他们可以进行与其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无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公民不具有以自己行为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1)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2)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16 我国民事立法对未成年人以外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采取宣告制度:(1)被宣告人须为精神病人(2)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3)须经人民法院宣告

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自然人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并能为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它具有如下特点: (1)民事责任能力仅为民事违法行为的责任负担而设,传统民法又称为“侵权行为能力”,是指行为人足以承担侵权行为法上赔偿义务的识别能力而设;而民事行为能力是行为人有理解力地实施意思表示行为而设,是指行为人“单独的,完全的能缔结契约那样所谓法律行为的能力”。民事责任能力是当事人负担民事法律后果的依据,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之一。

(2)法律设置民事责任能力的目的在于保护他人和社会利益,而设置民事行为能力的目的在于使民事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追求和保护自己的利益。由于设置目的不同,因而对行为人的意思能力要求也不同,民事行为能力对行为人的意思能力要求较高,而民事责任能力对行为人仅有较低的识别要求。“撇开法律不谈,在一般社会观念上,亦或被认为是不容许之行为,凡有此辨别能力者”,即应视为有民事责任能力。即一般而言,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者,肯定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具有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一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3)民事责任能力是抽象的,一般不受民事行为能力范围的限制,而民事行为能力是具体的,有一个有效力的范围,不同民事主体具有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同。民事主体超出民事行为能力范围所为之民事行为,无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还是侵权行为,都会产生出民事责任的问题。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实质上完全排除了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宣告失踪是指公民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宣告失踪是对一种确定的、自然事实状态的认定,目的在于结束失踪人财产关系不确定的状态,保护失踪人及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宣告公民为失踪人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仍然存在,因而不产生其财产所有权转移的法律后果,也不改变与其人身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法通则》21条规定,宣告失踪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法律后果: (1)失踪人财产代管人的确立 (2)失踪财产代管人的职责

宣告死亡是指公民离开自己的住所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经利害关系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其为死亡的法律制度。

17 宣告死亡制度设置的目的,不仅旨在结束被宣告死亡人财产关系的不确定状态,而且旨在结束被宣告死亡人人身关系上的不确定状态,从而保护被宣告死亡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被宣告死亡的公民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各种民事法律关系归于消灭,从这个意义上讲,公民被宣告死亡会产生和生理死亡相同的法律后果。

(2)有民事行为能力人在被宣告死亡期间所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仍然有效 (3)被宣告死亡的人,宣告判决之日为其死亡日期 宣告死亡和生理死亡的异同

宣告死亡虽然与生理死亡能产生同样的法律后果,但它们仍有以下主要区别: (1)规范目的不同——不在于剥夺民事权利能力,在于结束民事关系 (2)性质不同——客观现象/拟制现象

(3)要求不同——生理死亡无特殊要求/宣告死亡必须达到法定条件 (4)效力不同——生理死亡效力绝对/宣告死亡效力相对,可撤消 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的异同

宣告死亡和宣告失踪都要求有公民下落不明达到法定期限的事实,且由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人民法院进行宣告,且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仍属于两中制度。 二者有以下主要区别

(1)设置的目的不同:宣告失踪制度主要是为了保护失踪人和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宣告死亡则主要是为了保护被宣告死亡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2)下落不明期限不同

(3)申请人不尽相同:宣告失踪申请人无顺序限制,且不仅限于自然人;宣告死亡的申请人有严格的限制,且仅限于自然人。 (4)公告期不同

(5)法律后果不同:公民被宣告失踪后,其民事主体资格并未丧失,仅发生设置其财产代管人等法律后果;而公民被宣告死亡后,其民事主体资格丧失,产生与生理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 监护

监护,是指为了监督和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项民事法律制度。 监护具有以下特征:

(1)被监护人必须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18 (2)监护人必须具有监护能力,监护人既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应有管教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能力

(3)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必须有亲属关系或朋友关系,或者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

(4)监护人和被监护人之间依法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得自行改变,监护关系的设立不应附带任何条件 监护的种类

(1)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监护人的监护

(2)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法定监护人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单位或人民法院依法指定监护人的监护。在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前的监护责任,一般应当按照制定监护人的顺序,由有监护资格的人承担。

(3)遗嘱监护:是指被监护人的父母以遗嘱方式选定监护人的监护 条件:

a、被遗嘱指定的人同意监护 b、指定对被监护人有利的

c、扶养子女一方不得以遗嘱方式取消生父母对子女的监护 监护人的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 (2)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

(3)代理被监护人参加各种民事活动 (4)监护人应承担相应责任 法人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的本质“组织体说”:法人并不是法律虚构的,也并非没有团体意识和利益,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体。并且,法人的本质并不在于其为社会有机体,而在于其具有适合为权利主体的组织,即法人具有区别其成员的团体利益,具有表达和实现自己意志的组织机构。 法人的特征

(一)法人是一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这是法人和自然人的根本区别。所谓社会组织一般是自然人按照一定的宗旨和条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有一定组织结构的有机整体,是自然人的集合体,只有那些具备法定条件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

(二)法人是一种能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这是法人区别于第三民事主体非法人团体的根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19 (1)独立的组织:法人作为独立的社会组织,首先法人民事主体资格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是彼此独立的;其次,法人的组织体无需依靠其他组织或单位而独立存在;再次,法人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产生意志和执行意志的机关等。

(2)独立的财产:法人的独立财产,是指法人所有的或管理经营的全部财产,法人的财产不仅独立于其他社会组织和自然人的财产,而且独立于自己成员的其他财产,同时也独立于创立人的其他财产。法人拥有独立财产,是法人独立参加民事活动和独立承担财产责任的前提和依据。

(3)独立的责任:法人的独立责任,是指法人以自己所有的或者经营管理的财产独立负担由自己活动所产生的债务的财产责任。

所谓法人的设立,是指为创办法人组织,使之具有民事主体资格而进行的多种连续的准备行为;所谓法人的成立是指社会组织历经设立阶段,具备法人条件,进行成立登记,获得法人资格的行为。 设立和成立的区别:

(1)两者性质不同:法人的设立是一种准备行为,属于法人产生的“准备阶段”,因而这种准备既有法律性质的行为,也有非法律性质的,而法人成立则不同,它属于法人产生的“形成阶段”,其行为的性质均属具有法律意义的法律行为。

(2)两者要件不同:法人的设立一般要有设立人,存在设立基础和设立行为本身合法等要件;法人成立一般应具备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经费以及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等。正是由于两者要件不同,法人的设立并不能当然导致法人的成立,当设立无效时,法人就不可能成立。

(3)两者效力不同:法人在设立阶段,仍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行为是法人设立人的行为,所发生的债权债务,均应由法人的设立人享有和承担;而法人成立后,即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活动,所发生的债权债务,由法人享有和承担。 法人设立的要件 (1)设立人和发起人

(2)设立基础:设立某类法人,必须有现行立法已对该类法人加以调整。 (3)设立行为本身合法 法人成立的要件

(一)法人成立的实质要件

(1)依法成立:依法成立指按照法律规定而成立。首先,法人组织的设立合法;其次,法人成立的审核和登记程序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2)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法人拥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其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物质基础,也是其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保障。

20 (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二)法人成立的形式要件

在我国,法人登记一般要经过一下步骤:(1)向登记的主管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法定材料(工商管理局/民政部门)(2)登记主管机关在接到申请文件之后,应进行审查,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实质审查主义。(3)登记主管机关经审查后,对符合法人成立条件的,应予以登记,并发给法人凭证。(4)公 法人的有限责任

法人的责任,是指法人对其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人的责任有以下特点: (1)法人责任是一种独立责任 (2)法人责任是一种无限责任

(3)法人的责任既有代表责任又有代理责任

法人责任的范围应以其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即独立财产为限。

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是指法人成员以其出资于法人的财产为限对法人的债务负责,故又称为出资人的有限责任。

成员有限责任制度是法人责任制度的高级形态,法律确立该制度的目的,一是为了减轻投资的风险,从而鼓励投资的热情,募集社会资金,发挥财产效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是为了树立和巩固法人的独立人格,从而充分发挥法人应有的社会经济功能。

法人成员的有限责任原则的适用,是以法人成员的资格或身份存在为前提。如法人成员以第三人地位出现时,无有限责任原则适用的余地。

同时,为了防止有限责任的滥用,法律上规定了“法人的人格否认”作为有限责任原则的修订。所谓“法人人格否认”,是指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事由,否认法人的独立人格,而要求法人成员对法人的债务或行为承担个人责任。条件有: (1)法人成员在客观上滥用对法人的控制权

(2)法人成员的控制权滥用行为,客观上损害了债权人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 同时,由于防止法人人格否定的滥用,通常承认下列两种例外情况: (1)契约对方先行违约

(2)法人成员为其本身利益而主张法人人格的否认 法人机关

法人的机关,是指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产生,不需要特别委托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负责法人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个人,法人机关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而设立 (2)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21 (3)法人机关是形成、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 (4)法人的机关是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 (5)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集体组成 法人机关的性质

法人机关是法人的代表机关。在理论上,法人不是主管虚构的虚拟物,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法人作为权利主体,也有自己独立的意志,这种意志又是由法人机关来实现的。法人机关不是独立的权利主体,而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法人机关又必定是由自然人组成的。在我国,关于法人机关代表说的理论早已为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所采纳。 法人机关的构成

一般说来法人的机关由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三部分组成。法人的权力机关,又称决策机关,它是法人自身意思的形成机关,有权决定法人的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的重大问题,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法人的执行机关,是法人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有权执行法人章程、条例或设立命令所规定的事项以及法人权力机关所决定的事项。其中主要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有权代表法人对外进行民事活动,如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与董事长;法人的监督机关,是指对法人执行机关的行为实行监督检查的机关,如股份有限公司的监事会。其中,法人的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是一切法人的必备机关,如监督机关是法人的任意性机关,法人的权力机关一般不是常设机关,但法人的执行机关是常设机关。法人的机关只能由自然人组成,而不能由法人组成。 法人变更后的债务承担

(1)法人分立后,权利义务由分立后的法人概括承受。新设法人有追讨全部债权的权利,同样对全部债务也有清偿的义务。而在承担连带债权和连带债务的情况下,诸法人之间债权债务由各自互相商定决定。《合同法》90条有相关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使合同权利,履行合同义务。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分立的,除债权人和债务人另有约定的以外,由分立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享有连带债权,承担连带债务。

(2)法人合并后,因合并而消灭的法人,其权利义务由合并后新设或存续的法人概括承受,即新设法人享有合并前法人所享有的全部债权,承担合并前法人所负担的全部债务。 合伙

在大陆法系,合伙可分为一般合伙和隐名合伙,英美法系则分为普通合伙和有限合伙。 隐名合伙

一方仅向另一方经营的事业出资,但不参加执行业务,分享盈利并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亏损责任。出资方通常被称为“隐名合伙人”,与之对应的为“出名营业人”,“隐名”仅体现在法律关系上。

22 隐名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区别

(1)出资财产方面,合伙人共同出资,财产归合伙人所有,而隐名合伙人出资,财产归出名营业人所有,隐名合伙人相当于向公司出资一样。

(2)主体资格方面,一般合伙的各个合伙人对第三人来讲具有主体资格,而在隐名合伙中,隐名合伙人不是权利主体,隐名合伙人退出或死亡对合伙经营状况不会产生影响。

(3)事务的执行方面,一般合伙人执行事务的权利相同,每一个合伙人都有执行合伙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合伙人之间互为代理,但隐名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之间并不因为合伙关系而产生“当然代理”,有代理也仅以委托代理为限。

(4)责任承担方面,一般合伙人对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隐名合伙人仅以自己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承担有限责任。

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有相似之处,但在财产关系上,两合公司财产是有限责任股东和无限责任股东公有,两种股东均出名;而隐名合伙人出资的财产归出名营业人,且隐名合伙人不出名。

英美将“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统称为“有限合伙”,还有专门的有限合伙法。有限合伙是指由至少一名普通合伙人和至少一名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普通合伙人负责合伙的经营,并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有限合伙人不参加合伙经营,不能以其行为约束商号或撤回资本,对合伙债务负有限责任。有限合伙是一种比较稳妥的投资方式。 合伙的出资是指合伙人为凑集合伙事业所需要的资本而实施的给付。 合伙财产由两部分组成,合伙人作为出资投入的财产和合伙人积累的财产。 关于合伙投入财产的性质: (1)现金出资——归合伙公有 (2)实物出资

约定所有权出资——合伙共有财产

约定他物权出资——实物归个人所有

约定不明——由物的性质决定 (3)技术出资

专有权——技术归合伙所有

使用权——不构成合伙共有财产 (4)信用劳务出资——不构成合伙共有财产 (5)国有土地使用权——不构成合伙财产 合伙人共有财产的性质——共同共有or按份共有

23 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在共同共有存续期间,共同共有人无权单方面分割共有财产,而按份共有人有权单方面要求分割共有财产,不受其他共有人的制约。从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来看,合伙公有财产性质具有共同共有的性质。

关于合伙经营积累财产的性质。由于该类财产是合伙人共同经营的结果,在分割以前,全体合伙人对该类财产享有平等的权利;而且每一个合伙人在按合伙协议分割合伙财产以前,无权单方面要求分割或转让其财产。

合伙债务,是指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其字号或全体合伙人的名义,在与第三人发生民事法律关系中承担的债务。合伙债务的主体是合伙,履行债务的担保或承担债务的财产应以合伙人的共有财产和各合伙人的个人财产为限。合伙人以个人名义所为行为产生的债务与合伙和其他合伙人无关。它不是合伙债务,而是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合伙人应以其个人名义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承担债务的财产应以合伙人个人的财产和他在合伙中享有的财产份额为限。

承担合伙债务的顺序

合伙人的共有财产首先用于偿还合伙债务,偿还之后若有剩余共有财产的,应根据合伙人享有的份额进行分割,再用于清偿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反之,合伙人的个人财产应首先用于偿还个人债务,偿还个人债务之后若还有剩余的,再用以偿还合伙债务。

在解决承担债务的顺序问题时,还应注意到因合伙人出资标的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当合伙人以现金或实物的所有权出资,即构成合伙的共有财产,则此项财产应首先用来偿还合伙债务;当合伙人以实物使用权出资,其所有权仍归合伙人或第三人所有,虽然合伙人要为出资标的物的正常使用负担保责任,但不能在偿还债务中转移其所有权,所以不能作为合伙财产用于偿还合伙债务,如果该合伙人对此项财产拥有所有权,则首先用于偿还合伙人的个人债务;当合伙人以技术出资时,应按自己享有份额的比例,以其个人财产向债权人承担偿还义务。所以,以技术出资的合伙人若享有相同份额是,遇到合伙债务和个人债务,就会产生偿还顺序上的冲突。为此,以技术出资的合伙人需要有一定的现金或财产作为担保才是稳妥的,公平的。

无论是自然人作为合伙,还是法人作为合伙,合伙人都应当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合伙债务的清偿责任,即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一般合伙人之所以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主要是合伙人的出资方式和合伙财产的规模决定的。法律对合伙的出资标的和数量一般很少限制,无法以此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因此而受到损害;其次,合伙人最低出资数额一般不受法律限制,法律不要求或很少要求合伙人在盈余分配之前提取一定的后备基金,合伙人也未必会自觉地将部分经营收益用于扩大再生产,这种盈余分配方式必然限制了合伙财产的不断积累。因此,合伙人

24 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是商品经济和交易秩序的客观要求,是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保障合伙经营自身发展需要。

隐名合伙中,出名营业人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而隐名合伙人对合伙债务仅负有限责任,即只在其出资范围内承担责任。但为了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隐名合伙人的有限责任是以其未参与出名营业人的经营事业为前提的,如果第三人举证隐名合伙人以明示或默视的形式参加了合伙经营事务,而隐名合伙人不能将该证据推翻时,隐名合伙人必须与出名营业人共同承担责任,即对合伙债务负无限责任,但应注意以下几点: (1)所谓参与合伙事务的执行,不以有执行事务为限

(2)隐名合伙人只就参与合伙事务执行后产生的债务负无限责任,其他债务与其无关 (3)隐名合伙人参与合伙事务所涉及到的第三人必须是善意而无过失的

(4)隐名合伙人即使参与合伙事务而对善意第三人负责,但并不因此丧失隐名合伙人的资格 合伙人的连带责任,是指每一个合伙人均富有清偿全部合伙债务的义务,合伙的债权人有权向任何一个、几个或全体合伙人提出履行债务的请求。当某个合伙人履行了此项义务后,该合伙人有权要求其他负有连带责任的合伙人偿付其应当承担的份额。合伙人之所以承担连带责任,是基于合伙财产的共有性质以及全体合伙人对第三人的共同行为产生的。

合伙人承担合伙债务的顺序,决定了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所负的连带责任具有补充主义性质。 民事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依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引起民事法律关系设立、变更和终止的行为。

所谓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和终止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客观上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虽都可能是合法行为,也可能是违法行为,并都能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但仍有以下主要区别:

(1)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它本质上是行为人设立法律关系意图的外在表示;而事实行为则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当事人事实行为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法律后果。

(2)民事法律行为依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具有设权性的特点;而事实行为则依法律规定而直接发生法律后果。

(3)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并不在于事实构成,而在于意思表示;而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能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4)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行为人必须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事实行为的构成则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5 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意思表示的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特别形式均可纳入明示范畴;默视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使人推知的方式间接表示其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有了默视的法律行为的存在,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

“默视”中有分为两种情况,一为作为的默视,一为不作为的默视。作为的默视是行为人主动采取行动使人推断出意思,又称积极的默视;不作为的默视是指行为人没有进行任何积极行为,但从其沉默不语的状态中就可以推断出其意思表示。这种默视只有在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能适用。有的时候,基于双方当事人的共同习惯,也能产生默视的法律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也称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素或构成要件,是指依照法律规定成立民事法律行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素。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成立要件。对于成立某一具体民事法律行为,除具备一般成立要件外,依法还必须具备的其他特殊要素,作为法律对于各种民事法律行为规定的特殊构成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是指为了使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应当具备的法定条件。由于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是关于意思表示品质的要求,因而在传统民法理论上又称为“意思表示的有效要件”,分为一般要件和特别要件。

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是指使已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能够按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法律效果的普遍性的法律条件,是所有的民事法律行为完全发生效力所必须具备的共同条件。根据《民法通则》55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有: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表现于外部的意思与起内在意思相一致或符合

(3)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目的,标的,条件,方式)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但因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行为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不能发生民事法律效力的行为。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可以因行为人自愿撤消行为而自始归于消灭的民事法律行为。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虽然具有民事法律行为的外观,都欠缺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且无论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是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都应认为至始无效,但二者毕竟不同,主要区别有:

(1)条件不同: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消灭,以撤消行为为要件。仅有可撤消的事由而无撤消行为时,其效力不消灭;而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要存在无效的事由,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其无效,该行为当然无效,绝对无效。 (2)引起原因不同

26 (3)有权主张的人不同: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与该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主张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只有依法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才能主张无效。

(4)确认或管辖机关不同

(5)能否主动宣告不同: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在处理案件时,对于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应依法主动宣告其无效;而对于可撤消的法律行为,必须享有撤消权的人提出了申请,才可对其予以撤消。

(6)申请确定无效的时间限制不同:对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申请确定其无效不受时间的限制;而对可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享有撤消权的当事人应自行为成立1年内申请撤消,否则,该行为变成了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被确认无效和被撤消的民事法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效力。所谓没有法律效力是指行为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受法律承认,不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但是,没有法律效力不意味着没有法律后果。所谓法律后果,是指无效或可撤消行为的当事人,基于行为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事实,依法应承担的财产返还义务、损失赔偿责任和其他制裁。 依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被撤消的法律后果主要有:

(一)返还财产

(二)赔偿损失

(三)收归国家集体或第三人所有

(四)其他制裁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当前不发生适合意思表示内容的法律效力,而得因时候一定的事实的发生而发生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民事行为能力的欠缺

(二)处分权限的欠缺

(三)代理权的欠缺

(四)债权人同意的欠缺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意思表示中附设条款指明一定的条件,把条件的成就(发生或出现)与否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

对条件的要求:

(1)所附条件是当事人之间自愿约定的条件

27 (2)这一条件是将来发生的

(3)这一条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指明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届至作为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发生或终止的依据。

附期限的特征在很多方面和条件相同,其主要区别在于,条件是否成就是不确定的,而期限为将来确定发生的事实,因为期限总是要到来的。

作为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期限可以是确定的期限,也可以是不确定的期限,但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所附期限应当是当事人任意选定的,而非法定或法院审判上所确定的期限

(2)所附期限应符合法律规定,凡不容附期限的行为附以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原则上应为无效

(3)所附期限所限制的是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终止 代理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与第三人为民事法律行为,所产生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一种法律制度。

无权代理,指没有代理权的代理,即具备代理行为的表见特征,但是欠缺代理权。狭义的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既没有代理权,也没有能使第三人确信其有代理权的理由,而以他人名义所为的代理行为。

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民法通则》66条)

(1)被代理人追认的,一切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追认的方式有明示和默视,被代理人明知他人以自己名义进行法律行为,若不否认则视为同意。

(2)被代理人不予追认的,无权代理为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不产生法律后果。如果给被代理人和第三人造成损失的,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

(3)第三人知道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还要与之实施民事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若被代理人不追认,由第三人自己负责。给被代理人造成损失的,第三人和代理人共同对被代理人承担连带责任。

(4)行为人言明必须经被代理人同意才能发生效果,第三人同意的,被代理人有追认的权利,第三人享有催告的权利;在被代理人追认以前,第三人还有撤消权。

表见代理,又称表示代理,是指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善意相对人客观上有充分理由相信行为人具有代理权,而与其为民事法律行为,该民事法律行为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担。 表见代理与狭义的无权代理,虽都属于广义无权代理,都具有无权代理的一般特征,但仍有以下区别:

28 (1)表见代理,行为人虽无代理权,但在表面上有足够理由使人相信他有代理权,第三人通常是不知道他没有代理权;而狭义的无权代理不仅实质上不具备任何代理权,而且表面上也没有令第三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理由。

(2)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而狭义的无权代理后果则处于未定状态。 复代理,又称再代理,是指代理人基于复任权而选任代理人所实施的代理,其主要特点有: (1)复代理人不是被代理人指定的,而是原代理人指定的 (2)复代理人的权限不能超过原代理人的代理权限 (3)原代理人对复代理人有监督和解除委托的权利

(4)复代理人不是原代理人的代理人,而是被代理人的代理人,因此复代理人实施的行为被代理人要承担责任 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法院依诉讼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

诉讼时效和除斥期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所谓除斥期间,又称预定期间,是指法律规定某种权利预先存在的期间,权利人在期间内不行使其权利,预定期间届满,便发生了该项权利消灭的法律后果。 二者共同点是:

(1)都以一定的事实状态的存在和一定期间的经过为条件发生一定的法律后果 (2)都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中的事件

(3)其目的都在于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者主要区别有:

(1)诉讼时效期间指的是权利人请求法院保护期间;而除斥期间指的是权利人可以行使权利的存续期间。

(2)诉讼时效届满,丧失胜诉权,而实体权利并未丧失;而除斥期间届满丧失实体权利,多为形成权。

(3)诉讼时效期间是可以变化的,可以中断,可以延长;而除斥期间是固定的。

(4)立法精神、目的不同:诉讼时效的目的在于维持新的法律关系,实际是对原来关系的否定;除斥期间维持原油的关系,维护旧的、具体的秩序。

诉讼时效的中止,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诉讼时效期间,待阻碍时效进行的法定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

诉讼时效的中断,是指在诉讼时效期间进行中,因发生一定的法定事由,致使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统归无效,待时效中断的事由消除后,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起算。

29 诉讼时效的延长,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完成的诉讼时效延长其期限,仍对权利人的权利予以保护。

中断与中止的区别

(1)发生原因不同:诉讼时效中止多由于客观原因,不以权利人意志为转移;中断的原因是由于权利人主张权利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 (2)法律后果不同 延长与中止中断的区别

(1)延长是在诉讼时效之后延长,而中止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 (2)延长要有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

(3)最长的时效为20年,只考虑延长,不考虑中止或者中断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1、2005年,我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会议是( b ) A、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B、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C、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D、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是 (b ) A、没收政策 B、赎买政策 C、改造政策 D、统购统销政策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d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

B、维新派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C、没有发动群众的支持

D、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4、 (7P135)1945年12月成立,成员主要是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以及有联系的知识分子的民主党派是 ( d ) A、中国致公党 B、中国农工民主党 C、中国民主建国会 D、中国民主促进会

5、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6、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破袭进攻战是 ( a )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阳明堡战役 D、忻口会战

7、戊戌维新运动兴起的社会物质条件是 ( d )

d ) A、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急剧激化 B、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 C、洋务运动的失败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8、 (8P153)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关中开展的“三反”运动是(a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 C、反受贿、反贪污、反自由主义 D、反浪费、反行贿、反形式主义

9、 (6P97)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 ( b ) A、1936年8月 B、1937年7月 C、1937年5月 D、1945年1月

10、 19世纪末,梁启超撰写的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的著作是( d ) A、《新学伪经考》 B、《人类公理》 C、《仁学》 D、《变法通义》

45、

11、 19世纪末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其对中国进行殖民剥削的主要形式是 ( b ) A、商品输出 B、资本输出 C、垄断商品倾销 D、掠夺廉价劳动力

12、 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时期是(b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3、 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的文献是 ( d )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4、 “三反”主要针对的对象是 (b ) A、资本家

B、党政机构工作人员 C、工商业经营者

D、旧政权中留下来的工作人员

15、 _____年,毛泽东等人听取了国务院多部门的工作汇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于5月份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 b ) A、1954 B、1956 C、1957 D、1958

16、 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和“善后大借款”,孙中山在1913年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 a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护法战争 D、北伐战争

17、 1932年3月,日本在中国扶植成立的傀儡政权是 (a ) A、伪“满洲国” B、“国民政府” C、兴亚会

D、冀东防共委员会

1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实行“三三制”原则是在 (b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土地改革时期 D、大革命时期

1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 a )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实现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现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 下列运动中不是以学生为主力的是 ( d ) A、一二·一运动 B、一二·三。运动

C、反饥饿、反内战、挽救教育危机联合大游行 D、二·二八起义

21、 (3P49)辛亥革命的性质是 ( b ) A、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B、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C、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D、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22、 (5P78)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性质是(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B、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b C、私人资本主义 D、国家资本主义

23、 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大力推行 ( c ) A、民团制度 B、特务制度 C、保甲制度 D、文化专制主义

24、 1913年6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布——,实行尊孔复古。A、《通令尊崇孔圣文》 B、《通令尊孔读经文》 C、《通令祭祀孔圣文》 D、《通令尊定国教文》

25、 体现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的是 ( a ) A、《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B、《论联合政府》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 ) ( D、《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26、 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经济上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c ) A、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27、 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失败的是(c ) A、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召开

B、各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C、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事件的发生 D、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进行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的活动

28、 (3P45)1905年至l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c ) A、要不要打倒列强 B、要不要实行共和

C、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D、要不要废科举,兴学堂

29、 1915年5月,袁世凯为取得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基本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是 (b ) A、西原借款 B、“二十一条” C、善后大借款 D、铁路借款

30、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是 ( b ) A、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政治格局 B、美苏两极政治格局 C、美国为主的单极格局 D、呈多极化的政治格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 西方列强在华的经济掠夺手段包括 (abcd) A、控制中国通商口岸 B、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C、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 D、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32、 关于官僚资本的表述正确的有(abcd) A、是中国的垄断资本 B、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C、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 D、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

33、 近代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ab) A、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B、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C、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D、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34、 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 (abc A、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 B、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

C、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

) D、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

35、 洋务派举办民用企业的目的是 (abc) A、解决办军事工业煤铁等原料的需求 B、交通运输的需要

C、企图以民用企业的利润弥补军用工业的亏空 D、求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36、 下列关于“三区革命”说法,正确的是 (abcd ) A、指的是原新疆省的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3个专区 B、反对的是以军阀盛世才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 C、爆发了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D、于l945年建立了革命政府

37、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抗战态度趋向消极,体现在 A、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abcd B、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队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

D、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38、 1957年的整风运动反对的主要是 ( bcd ) A、教条主义 B、主观主义 C、宗派主义 D、官僚主义

39、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有局限性,体现在 ( ac )

A、企图用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来换取列强承认中华民国

B、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借口,维护封建土地制度以及官僚、地主所占有的土地和财产

D、没有提出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

40、 (6P104)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组织的会战是(abcd ) A、忻口会战 B、淞沪会战 C、徐州会战 D、武汉会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中共八大对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提出的指导方针是什么? 在经济建设上,坚持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种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继续巩固人民民主同意战线;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尽力健全的法制。

42、 国民党政府是怎样实行一党专政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一党专政和军事独裁统治。

(1)建立庞大的军队。据1929年3月的官方材料、“全国军额达二百万”、实际兵员数远不止此。、国民党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各县民团统称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建立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如如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调查统计局(“中统”)和隶属于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调查统计局(“军统”)、其主要任务就是反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共具联保联坐切结”。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大批进步书刊被查禁、许多进步作家被监视、拘捕乃至枪杀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被剥夺。

43、 简述中共八大的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思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大会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提出的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成果,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有着长远的指导意义。

44、 革命根据地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1、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经济建设以打破敌人的封锁。火力发展农业生产。

2、苏维埃政府动员和组织获得了土地的农民群众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成立劳动互助社、犁牛合作社,合理调节人力、物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组织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增加农作物产量。

3、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公营的军需工业和厂矿企业开始建立起来。

4、开展同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贸易往来,设置了对外贸易机关,奖励私人商业输出输人各种必要的商品。

45、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

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4、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3)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乙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4)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这些都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

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巩固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召开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此基础上、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吗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政治方面的制度基础。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现代史综述 B.中英《北京条约》 C.买办

( )。 C.中日《马关条约》 D.官僚 A.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地D.《中法新约》 E.高利贷者 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B.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2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2.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有( )。 产生,但始终不占主导地位 国封建主义( )。 A.是完全对立、坚决反对的 A.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C.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B.是完全依赖、坚决追随的 B.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衡的 C.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一面 D.实行族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治权利的生活 D.只反对本国封建主义,不反对外国资本主制度 E.中国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统治中义 我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得:1.00分 E.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国的社会基础 23.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与美国订我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得: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AB 得:0.00分 立的条约是( )。 2.00分 7.鸦片战争后新产生的阶级有( )。 A.《南京条约》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特点是族权和政A.工人阶级 B.《望厦条约》 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B.买办资产阶级 C.《黄埔条约》 D.《瑗珲条约》 族家长制,突出( )。 C.农民阶级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A.父权 D.地主阶级 24.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 )。 B.夫权 E.民族资产阶级 A.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 C.君权 我的答案:BE 正确答案:ABE 得:0.00分 B.族权和政权相结合 D.族长权 8.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这是因C.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 D.结构稳定、延续,发展缓慢、迟滞 E.人权 为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 )。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得:2.00 A.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5.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 )。 4.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的历史任务是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手工业 ( )。 C.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B.农业经济 A.民族独立 民主革命 C.工业 D.小农经济 B.人民解放? D.中国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组成我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得:1.00分 C.国家繁荣富强 部分 26.19世纪初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国家是D.人民共同富裕? E.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逐渐传入中国 ( )。 E.消灭阶级 我的答案:ABC 正确答案:ABC 得:2.00 A.美国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是( )。 B.英国 C.日本 5.近代中国占支配地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A.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D.俄国 ( )。 B.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大批劳动者成为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多选题 (共16题,每题做对B.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者 2.00分,做错扣0.00分)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D.世界市场的广泛开拓 1.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主要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E.中央集权 来自( )。 E.各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我的答案:BC 正确答案:BC 得:2.00分 A.地主 我的答案:AD 正确答案:AD 得:2.00分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B.商人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上的特征是( )。 2 /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近现代史综述 A.《南京条约》 我的答案:ACD正确答案:CDE 得:0.00分 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B.《望厦条约》 15.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C.《北京条约》 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 )。 7.中国资产阶级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D.《黄埔条约》 A.领土主权 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E.《瑗珲条约》 B.领海主权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我的答案:ABD正确答案:ABD得:2.00分 C.关税主权 8.近代中国诞生的新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11.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 D.司法主权 级。 A.是英国资本主义扩张发展的客观要求 E.领空主权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B.是英国政府蓄谋已久的政策 我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得:2.00 9.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 C.是由中国人民禁烟斗争引起的 16.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一直延续至今的国家。 D.英国与其他国家争夺霸权 侵,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 )。 我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得:1.00分 E.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10.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软弱性与妥协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性。 我的答案:ABE 正确答案:ABE 得:2.00 C.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12.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D.落后的农业国变成近代的工业国 11.资本—帝国主义是中国的封建势力统治会结构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有( )。 E.小农经济逐渐被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 中国的社会基础。 A.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我的答案:AC 正确答案:AC 得:2.00分 我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得:1.00分 判断题 (共

近代史纲要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加深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调研,并按要求完成本次调查报告。

2、原则上以学院的行政班为单位分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工之后以小组(5—6人)方式单独进行,但每个实践小组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7人。

3、实践选题以任课教师给定题目为主,也可以围绕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自选题目,原则上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报经任课老师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参观心得)统一使用学校的作业纸,手写稿,字数3000字左右;在每学期第十一周以班级为单位随堂上交给任课教师,逾期拒收。

2、调查报告必须同时提交参加实践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访谈记录等),如无上述证明材料、抄袭或胡编乱造者,社会实践成绩视为“0”分。

附件1: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附件2:统一的实践作业封面

附件1:调查(考察)报告格式

一、标题要求:

关于××××的调查(考察)报告

二、列出调查(考察)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考察)时间:

调查(考察)地点:

调查(考察)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考察)人: 调查(考察)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

三、报告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写明调查(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2.主体

详述调查研究(考察)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主要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经验、感受等,进一步深化本次调查(考察)主题。

四、附原始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上一篇: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范文下一篇:经典英文爱情诗十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