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

2023-07-25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蒋志颖

111406112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是雷同的,都是从鸦片战争讲到至今,没什么翻新嘛!可是,当我真正接触到这门课的时候,我完全颠覆了自己之前的想法,没想到历史课也可以如此有趣。于是,我着迷了……

一开始,老师就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他让我们报名制作《历史上的明天》。这是以一种PPT的形式在每次正式上课前向全班的同学展示历史上的明天,内容可以介绍这一天历史上所发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也可以就其中某一件事进行深入的探讨。形式多样,以小组形式参加,每组不超过三人。幸运的是,我同室友也参与到了其中。我们俩制作的是历史上的4月25日。刚开始时,虽然也找了很多资料,可是却找不到一个共同的主题,不知从何下手。后来,我们又将所有的资料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这一遍思路变得清晰了起来,最终我们以艺术为主线,选取了安徒生、张大千、中央戏剧学院这三个典型来进行介绍。因为主题是艺术,又结合当前流行潮流,我们为PPT取名为《那些年的4月25日》。整个PPT是以电影的形式做的,加入了片头和片尾,理所当然,片尾就是用与题目相关的《那些年》作为片尾曲的。当然在演讲的时候,也加入了新意,我们拉来了自己的好朋友当客串,为大家进行演讲。对于参加制作《历史上的明天》这个作品,我发现历史的内容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就算是一模一样的内容,也有我们探究不完的奥秘,值得再花双倍的时间去钻研、 探索。同时,这也培养了我的创新意识。当然,在这其中团队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略的。

也许正是因为自己亲身参与了这次的活动,使得我以后每次上星期二的《中国近现代史》课之前,都对即将要上演的《历史上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我期待别人要演讲的内容,我期待别人演讲的形式,我更期待别人所想到的种种新意……

除了《历史上的明天》,老师还会精心挑选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电影给我们观看。在这其中电影《我的1919》给我印象最深,电影《我的1919》通过中国外交使团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现和描写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条约的光辉伟绩和肖克俭为国为民请命、抗争帝国主义列强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影片充分表现了作为“弱国”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的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上世纪新的篇章,是中国人民觉醒而奋起的出彩华章!

“弱国无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这是饱含悲痛的五个字,这是深刻烙印在从近代开始所有中国人心上的字。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铭记!

弱国无外交”,告诉我们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说话才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时的中国从官到民,从内到外,从陆征祥这样的高官到顾维钧这样的青年外交家,从肖克俭这样的热血青年到梅这样的巾帼志士,有如此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什么中国还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为当年的中国,是一个谁也可以来分一杯羹。谁也可以随意践踏一脚的国家。

那么,即使有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如何精彩地运用他特有的机智,幽默,巧取,以一块怀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个人才华和人格舌战群敌;以及肖克俭如何如何奔走呼号,声嘶力竭,如何壮酬国、慷慨赴死……在世界强权政治的大环境下,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的绝对优势前提下,通通都显得苍白无力了 这就让我让我联想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我们必须得铭记这一段段历史,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 小题:

1. 1840年 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2.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办了洋务运动 3.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型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4. 义和团运动

5.“师夷长技以制夷”出自魏源《海国图志》

6.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并编纂《四洲志》

7. 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 8.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提出于1859年左右) 9.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简答:

1.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原因:

1)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地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为什么说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分离,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官僚、买办、地主、商人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3.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见大题总结

4. 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见大题总结

5.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 军事控制(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 政治控制(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3) 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 4) 文化渗透(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6. 帝国主义列强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的原因

1)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2)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 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7. 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1) 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 2) 主要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8. 《天朝田亩制度》以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并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已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的“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没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又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而且,《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分土地方案即使是在太平军占领地区也并未付诸实行。 9.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动摇了晚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的打击了西方资本本主义侵略者,显示了农民阶级的反抗精神和战斗力量。然而,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资深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一切都大大的削弱了太平天鼓偶读向心力和战斗力

10.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历史作用:

1) 洋务派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试图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2)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西施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官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都成为被模仿、学习的对象。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11.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维新的意义:

1)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3)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维新的失败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教训:

维新派的本身的局限性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 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就失败的如此之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12. 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从主观方面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的弱点和错误。主要是 1) 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 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3) 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教训: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这些弱点、错误,根源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助噢乖难过,现今的准哦观念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小题:

1.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2. 新文化运动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开始的

3. 《新青年》的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4.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11月创办《共产党》(月刊),标志着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气质在中国大地上树立起来了。

5. 1928年10月~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的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农业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6. 1930年1月,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 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组织的重大战役:淞沪战役、忻口战役、徐州战役、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8.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路线。 9. 1938年5月~6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的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斗,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10. 1949年3月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建国前的最后一次会议),毛泽东提出了“两个务必”的思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的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作风”

11.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参加会议的代表共662人。

12. 1949年的人民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简答等:

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

1) 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 它 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地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级,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2.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跟共产党合谋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变,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到西安,参加张、杨桐南京方面代表宋美龄、宋子文的和平谈判,最终迫使蒋介石做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解决基本实现。

3.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 在抗日战争中,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

2)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的合作抗日。

3) 为了抗日民族的听哦内衣展现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摩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4. 各个势力分别指什么?

进步势力: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中间势力: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

顽固势力: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

英美派

5.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1)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使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2)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4)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胜利的原因:

1)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作用。

2)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3)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基本意义: 1)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 4)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 第五,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6. 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2) 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3)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为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3 小题: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3.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①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②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这两个方针都是具有中国特点的) 4.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5.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的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6.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7.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开始了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的拨乱反正,解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成为历史的里程碑。

8.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9.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此次大会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10.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1.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2.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室提出: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 2002年11月8日~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明确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4.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

简答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进入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3)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4) 第四,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 第五,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 早起探索的积极进展 3.

4.

5.

6. 1)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956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做出相应报告)。

2) 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3)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其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文化大革命的基本观点

毛泽东发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是反动势力强大。 主观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

1) 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 2) 没能提出明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3) 没能发动农民革命

4) 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历史教训:

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1) 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2) 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

3) 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选择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 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对选择制度的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2) 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① 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② 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 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④ 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为什么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 见大题总结 时间顺线:

1839年6月3日 虎门销烟 林则徐 道光帝 1840年6月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842年8月 钦差大臣伊里布、耆英与英国 中英 《南京条约》 1843年10月 中英《虎门条约》 1844年7月 中美《望厦条约》

10月 中法《黄埔条约》

19世纪40~70年代 中国产业工人开始出现

1851年 金田起义 洪秀全 建号太平天国 1852年 1853年 1856年 1858年 1860年 1861年 1月 11月 1864年 1866年 1871年 1874年 1875年 1878年 春 1883年 1885年6月 1888年 1894年 9月 11月 1895年1~2月 4月 19世纪90年代 1897年 1898年 6月11日 9月21日 9月28日1900年6月 8月 1901年 9月 1905年 1911年 4月 5月 永安建制

洪秀全 建都天京 颁布 《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变乱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俄 《瑷珲条约》 中英法 《天津条约》 英法联军攻占天津 中英法俄 《北京条约》 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慈禧发动政变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创立安庆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开始 天京陷落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左宗棠设立 福州船政局 沙俄派兵强占伊犁地区 日本出兵侵犯中国台湾南部地区 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负责收复新疆 左宗棠收复新疆

法国发动侵略越南和中国的战争 中法战争爆发

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西藏的战争

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辽东战役

兴中会成立(美 檀香山) 孙中山 威海卫战役

中日《马关条约》 台湾军民开展反割台斗争

康有为 公车上书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强占胶州湾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 慈禧发动政变

杀害“戊戌六君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攻占北京 《辛丑条约》 中国同盟会成立 广州黄花岗起义 四川保路运动

《中法新约》 10月10日 武昌起义

1912年 元旦 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 清帝溥仪退位 中华民国成立 1914年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15年 日本提出对华 二十一条 1918年 一战结束 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 1921年 7月23日 中共一大 1922年 7月 中共二大

1923年10月 中共三大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 国民党一大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 1926年 国民革民军出师北伐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上海反革命政变 8月1日 八一南昌起义 8月7日 八七会议

10月 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6月4日 皇姑屯炸车案

1931年 9月18日 九一八柳条湖事变 日本开始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冬 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32年1月28日 上海 “一二八”事变

3月 日本扶植废清帝溥仪 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 1月 遵义会议 8月1日 八一宣言

10月22日 陕北会师 10月22日 ~12月 华北事变

1936年 10月 会宁会师 长征胜利结束

12月12日 西安双十二事变

1937年 7月7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

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1938年初 台儿庄战役 1940年8月~1941年11月 百团大战

1945年4月—6月 中共七大(延安) 1945年5月 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投降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字投降 1945年 8月 重庆谈判

10月10日 政协会议 双十协议

1946年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1949年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9年 4月21日~23日 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 1949年9月 新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3年 《朝鲜停战协议》签订

抗美援朝胜利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三大改造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宪法》颁布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1966年 1971年 1971年10月25日1972年 1976年4月 9月 10月 1978年 1979年 1986年 8631997年 1999年 2001年7月1日 2002年11月 2003年10月 2004年9月 2005年10月 2006年10月 2007年10月

2008年5月12日 8月~9月 9月 10月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共八大召开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文化大革命开始

中国组建导弹部队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中国恢复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中日两国建交

四五运动

毛泽东去世

文化大革命结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中美正式建交

计划

香港回归 邓小平理论体系确立

澳门回归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共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阐述科学发展观的重

大战略思想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

设的决定》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第一课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在

北京举办

“神舟”旗号载人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中国宇航员首

次进行太空行走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0年4月 玉树大地震 2011年 西安世园会

十二五 第一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一、确定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易班优课功能版块, 致力打造丰富型课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借助易班优课平台开展“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将平台提供的网络教学手段, 如课群话题、课群课程、学习资料、在线考试、在线作业、课群投票等板块内容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平时成绩、理论课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四个教学组成部分有机融合在一起, 并将学生线上学习情况纳入期末测评考核, 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利用易班网络平台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

为避免学生的参与度低, 教师以优课上的任务完成度和各项活动参与度作为平时分的重要标准,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课程活动参与度。比如, 充分利用易班周边产品, 如老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使用“易班小智”设备的线上签到功能, 实现线下课堂考勤;充分运用课程话题、课群课程、学习资料、在线考试、在线作业、课群投票等各板块功能, 结合了易班的轻问卷应用, 了解学生对于易班网络平台功能的了解程度和对“优课YOOC”功能组件的使用体验, 多方面、多途径增强学习效果以及开展新的教学途径。

二、开发特色版块, 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创新

易班“优课YOOC”是实现广大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网络平台, 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空间供师生交流互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易班优课课群始终围绕着易班网络平台教育教学功能的开发与研究, 最终创建了以下列八大特色板块为格局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

(一) 创建课群话题, 实现学习强互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采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自然而然成了劣势的群体, 被动地接收知识, 得不到个性的发展。同时在与老师居高临下的教学下, 学生与老师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两者间的交流和互动大打折扣。教育教学本就不是一过性的、倾倒式的传授知识, 而是课上的精讲, 课下的拓展。课群话题的发布, 很大程度上类似于商业的售后服务。课后, 学生和教师均可在该板块发起有关课堂学习内容的话题, 大家共同参与, 积极互动,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彼此的感情。同时, 通过话题内容, 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理解与疑惑,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进。

(二) 分享优质课群课程, 完成课程的“私人订制”

在大班授课的“班级社会”时代的教育方式下, 达到了迅速普及知识的目标, 但却是遏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发散思维。易班平台提供超大容量的学习空间, 教师可根据课程要求, 筛选其他高校的精品网络课程分享到课群, 用于学生课后观看, 有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网络课程不同的授课方式下, 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获得了有针对性的, 个性化的教学内容, 弥补带教老师课堂上未涉及或者未延展和自己没掌握的内容, 也可以进一步扎实和复习所学知识。

(三) 创建学习资料库,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在采用开放、多元式方式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下, 教师快乐教学, 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突出。学习资料库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使教师从教学的身心疲惫中脱离出来, 并达到教师在授课中能够拓展延伸更多知识内容的目的;学生能够随时在易班下载教师上传的一系列学习资料, 并结合线下课堂教学内容更好的去理解每一个知识点, 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还可以提前接触新的知识点, 提高线下课堂的听课效率, 加强师生线下互动。

(四) 设置在线考试, 减轻教师教学繁琐任务

教师运用互联网思维, 把一些包含重要知识点的精选题目导入课群“在线考试”版块, 通过在线考试让学生可以在课群线上复习、巩固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可以在规定期限内自由安排时间、地点进行作业, 而且课群中允许反复练习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在考试截止日期前进行多次答题, 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 在更改答案的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知识。系统最终会自动统计每个学生相应得分, 大大减轻了教师教学繁琐任务, 并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 布置在线作业, 结合学生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教师利用便利的互联网工具完成对学生的平时考核, 动态观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程度。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思维特征, 预测学生在学习思维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 有效提升教学的精准度

(六) 创建课群投票, 实现“个人参与”上升至“集体参与”

利用易班轻应用快搭发起投票, 评选出“最具人气微电影”作品, 在广大学生中树立榜样, 提高学生参与度。以微电影形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课实践活动, 既是对理论知识的一种升华, 也是在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微电影不仅反映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 发布轻问卷, 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轻问卷作为易班的一项简便轻应用, 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效果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展现出来。调查问卷包括学生对易班的了解程度、使用情况、对线上线下结合教学的态度和对策建议四个部分, 此问卷让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具体情况, 初步了解“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效果, 有助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针对性地作出调整, 不断完善教学内容。

(八) “易班小智”设备的应用, 轻松解决线下课堂出勤率考察问题

易班小智签到作为网络考勤新媒体技术, 有着定位功能, 在规定区域50米以外的地方签到无效。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学生缺勤的情况, 同时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对于推进班级建设、提高教师考勤工作效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整体应用价值分析:为提升课程教育效果夯实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充分利用易班优课平台的优势, 在优课平台采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课程教学与优课平台的结合, 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课程教学的容量和教学空间, 让学生获取了更多的教学资源。这既便于拓展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管理, 又便于学生掌握课程学习的重难点, 同时, 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易班优课平台的了解程度和使用率。其次, 八大特色模块在提高学生参与课后复习内容的积极性和效率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判断的思维, 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在新时代新背景下不断汲取新知识, 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根据本学期借助易班优课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授课的同学的问卷调查显示:70.21%学生认为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给自己带来便利。

再次, 借助易班优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以多渠道、多途径开展课程教学, 延伸了教学空间, 达到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包含课本知识的学习, 还包含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的安排。线下活动和课本知识学习有机结合线上操作, 成为这一课程的特色。根据本学期借助易班优课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授课的同学的问卷调查显示:87.86%学生认为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更具优势。

最后, 学生总体学习效率有所提升。易班优课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便捷有效的平台。对比同一教师在使用易班辅助教学前后的授课班级的成绩, 借助易班优课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班级成绩优良率明显提高。

四、不足之处与问题的反思:调整板块内容, 改进线上教育开展方式

(一) 学生对易班优课的了解度不够高

由于我校易班于2015年成立, 而易班优课的推行时间也较短, 使用优课上课的老师还较少, 很多同学对易班优课的了解是不够的。

(二) 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完成教学任务的积极性有待加强

据调查反映, 同学们一般是有作业的时候才登陆易班优课, 而且除正在学习的课程课群以外, 很少关注易班优课上的其他课群, 某种程度上存在使用优课成为应付行为的现象。

(三) 师生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互动

在关于大学生登陆易班的频率调查中, 有高达49.47%的学生表示自己“想起来就用, 不固定”, 根据CNNIC于2016年4月发布的《2015年中国社交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63.3%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社交应用, 每周使用4-6次以上的用户累计达70%, 每周2-3次以上的用户累积到81.4%。反映出易班的用户黏度处于较低水平。

显然, 要想形成高效的师生互动, 易班平台的使用率非常关键, 而根据调查, 易班的用户黏度处于较低水平, 且大学生周边使用易班的人群也以学生干部和老师为主, 这显然不能达到大部分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要求, 也使师生之间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互动。

五、基于易班的“线上+线下”教育模式研究

(一) 进一步加大易班“优课YOOC”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结合度

充分利用课群各个板块增加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增强学生参与此课群的主动性。例如: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拓展与创新, 学生对于视频类学习资料比较感兴趣, 在同样的时间内能更多的吸收到专业课程知识, 并愿意主动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理解视频中所表达的内容。根据这一趋势可在易班课群“学习资料”版块中增加“实践教学微电影优秀作品选”栏目, 提供部分历届学生实践作业 (微电影) 作品供学生参考借鉴,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对课群的参与度, 养成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 大学生课外活动日益丰富, 不少学生更崇尚于高效率学习, 根据这一趋势可利用易班平台, 结合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德医交融”“校园中的近现代史”等主题, 搭建校史版块, 将收集整理的文字、图片、视频等校史材料上传至“学习资料”板块, 学生只需打开易班掌上APP, 进入课群, 便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此板块了解我校建校以来的点点滴滴, 为课程教学内容服务。

(二) 针对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关注学生群体需求

(三) 建立教育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易班凭借其媒体的集成性、信息的多维性、操作的交互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共享性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教学形式也完全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场合、距离、形式的限制, 既适合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也适合利用多媒体终端的个性化学习。因此, 如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易班教学中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 以实现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形成性评价, 将是下一步进行易班教学的一个重点。比如, 采用CIPP (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 即背景评价 (Context Evaluation) 、输入评价 (Input Evaluation) 、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 和结果评价 (Product Evaluation) ) 理论, 采用其中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模式, 从课程安排、课下作业、线上考试、期末测评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以过程和结果评价为目的, 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价和反馈体系, 从而为改进课程教学提供更有效的信息。

此外, 在今后的工作的开展中, 还要进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教学工具+运营服务”, 创新思政教学新模式, 以取得更好的易班推广效果和教学效果。

摘要: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推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利用易班优课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 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等方面有机融于其中, 能够充分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及时共享优质网络学习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易班优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线上+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顺顺, 莫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易班教学面临的双重境遇及应对策略[J].高教论坛, 2018 (11) :29-31.

[2] 曹文泽.“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践和创新———对高校“易班”网络思政教育的探索和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16 (12) :8-10.

[3] 刘倩倩.”五性三体”教学法与网络课程平台的耦合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5) :162-164.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

(1) 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沦丧。

(2) 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 经济上

(1) 列强通过武力获得特权,并依此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甲午战争后,更是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些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中国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3、 思想文化上

(1) 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的传播,从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变革”,这是晚清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2) 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现代化的进程。

4、 社会生活: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领域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融合的趋势。

知识梳理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掌握好每次战争的背景、结果和影响)

二、政治上:民主化的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减轻现代化阻力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

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

客观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 2.戊戌变法(1895年~1895年)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

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1911年)

背景: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坚持专制独裁,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思想上,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过程: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

中国近代史突破

1 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影响: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打击了侵略势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思想文化上,扩大了自由、平等思想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革新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三、经济上:工业化

1.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条件

两次鸦片战争

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困苦;

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层;

中西文化的碰撞引起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 主要内容:创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和建设近代海军 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洋务派为培养人才兴办近代教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未能使中国实行富强,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条件:外国资本的入侵逐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收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扩大了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提出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促进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政治层面。

四、文化史

(一)新思潮——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和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西学广泛传播,刺激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 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质: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

评价:积极——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

中国近代史突破

洋务派组织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局限性——对西学的认识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由于 的局限性,无法在制度上有所超越。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潮

2、康梁维新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注意个人的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民主共和思潮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取代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指导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2.中国有有识之士的倡导,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中国化。 3.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兴建,近代文明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

(二)表现

社会生活(服饰)

特点:既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社会习俗(断发、放足)

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交通、通讯事业(铁路、轮船航运、电报)

影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带动闭塞地区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

改变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促进信息的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使异地传输更加快捷,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大众传媒(近代报刊、电影)

(三)影响

1.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2.政治上,有利于政治民主斗争的开展,促进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发展;

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粹,又日趋顺应时代的变革。

重难点突破

1、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含义和标志:中国的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表现,其核心是工业化,另外还包含了思想自由化等。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的。现代化意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①初步发展阶段(1840年~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集中在向西方学习,并试图运用西方模式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是进行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其次是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次是学习西方的“精神”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突破

3 ②曲折发展阶段(1919年~1949年):学习苏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第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个阶段的曲折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民主党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中国最终实行现代化的主要时期。 ③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阶段(1949年至今),将现代化意识与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已取得辉煌成就。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由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守旧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趋近。 (2)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

(3)实质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中华文化特色。 (4)有利于传统落后因素的消除,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转型。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并且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向发展。表面上资产阶级已经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上层建筑,但由于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滞后,最终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民主共和发生质变,人民没能真正享有宪政下的民主权力。

2、 经济上:虽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仍然严重滞后,但不断积聚着向现代化变革的能量。民国政府积极倡导“振兴实业”,民间也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1914年~1919年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3、 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仍根深蒂固。一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上的补课。然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启动和异化

1、 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内容: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责任内阁制;确认了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民主、平等的原则;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2) 思想渊源:受到法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3) 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民国政府成立后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陋习;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礼仪。这些变革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新风。

3、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化——北洋军阀统治

1912年袁世凯废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废除共和制,复辟帝制。孙中山等人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力争再造共和。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北洋

中国近代史突破

4 军阀混战时期,政治民主化进程受到阻碍。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由发展

1、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 原因: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增加了对中国商品的采购。②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③北洋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倡导使用国货。④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激发了他们兴办实业的热情。⑤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⑦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逐渐形成。

(2) 影响:①使民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②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④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2、 思想文化理想化与自由化——新文化运动

(1) 背景: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②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复辟帝制做准备。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⑤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革命的局限性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2) 实质:延续了救亡图存的主题,是一场资产阶级反专制、要求民主科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3) 影响:①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等级思想和纲要礼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场影响巨大的民主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④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⑤一些新文化倡导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非理性的态度。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原因: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逐渐壮大;中国各阶层的救国主张纷纷失败。②概括: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庶民的胜利》鼓吹无产阶级革命,宣扬马克思主义。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 背景:①国内: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②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矛盾加剧;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2)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创造条件。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中国近代史突破

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国后期的现代化历程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①从民国党通过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②1937~1945年是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③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既不能联合共产党共建现代化事业,又不能制订一个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建国方案。④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最终共产党获胜,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 经济上:①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处于被扭曲的状态。②中国被完全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处在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中国的现代工业是以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布局,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比较少,它们只能在外资企业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③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现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国共全面内战,既耗费了大量财力,又使社会和人民继续处于**不安之中,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又一次遭受打击。

3.文化上: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知识整理

一、内战与危机 1.武装起义

⑴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事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⑵秋收起义:

①背景: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决定发动起义。 ②爆发: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③结果: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 2.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⑴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⑵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 3.红军长征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②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⑵过程(略)

⑶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4. 遵义会议

⑴内容: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中国近代史突破

6 ⑵意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抗日战争

1.防御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南京国民政府的四次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 2.相持阶段

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1940年的百团大战 3.反攻阶段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原子弹轰炸,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对日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4.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战与和的变奏 1.国共重庆谈判

⑴时间:从1945年8月28日到1945年10月10日。 ⑵结果: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军队国家化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未能达成一致。 2.政治协商会议

⑴时间:1946年1月。

⑵结果:各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经过激烈讨论,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四、国共全面内战 1.全面内战的烽火

⑴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1946年6月~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⑵国民党的重点军事进攻(1947年2月~1947年6月):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⑶国共两党进攻守态势的转换(1947年6月~1948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⑷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国共展开战略决战,中共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⑸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意义

⑴标志着中国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终结,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五、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继续发展(1928年~1936年) 国家的统

一、国民政府的政策,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2.挫折(1937年~1949年) 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的压制、美国的经济掠夺

六、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背景

中国近代史突破

7 ⑴时代需要:近代以来救国图强的探索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

⑵阶段基础:中国资本主义⑶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⑷国际条件:俄共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

⑸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2.形成发展

⑴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段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等问题。

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中共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国共全面内战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⑸过度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等理论。

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 评论

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⑵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⑷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重难点突破 1.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⑴三次巨变: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②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③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⑵三大伟人:①孙中山。②毛泽东.③邓小平。

⑶三大理论:①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⑴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展的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均告失败。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③意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⑵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③意义:开辟了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⑶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近代史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考研政治之中国近代史纲要备考知识点

总结

本文为各位考生汇总了以时间线为主的周年纪念事件,希望帮大家更好的复习这一部分。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侵占中国东北。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的重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各军队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正确主张,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很大影响,有力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开展。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事变后,张、杨联合发表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开放民众爱国运动等八项抗日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

1945年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经验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1页共1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积累的丰富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②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③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1935年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到1935年1月遵义会召开之前,“左”倾错误先后三次在党中央的领导机关取得了统治地位。其中,尤其以网名为代表的“左”倾胶条主义错误,使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挫折。其最大的恶果,就是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遭到失败,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这次错误使红军和根据地损失严重,其教训是极其惨痛而又深刻的。长征初期,中共中央领导人依靠共产国际代表,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对红军造成严重损失。在占领遵义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 2页共2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了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委托张闻天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明确指出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决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重新肯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腐恶红军的军事行动。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从命题角度来看,遵义会议既可能命制单项选择题,也是多项选择题的重要考点,例如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党的什么问题,正确答案应该是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但同时关于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也要注意,遵义会议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而非毛泽东的领导地位,这是在命制选项时一个重要的干扰项。

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纪念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刊物和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开始的。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名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参加编辑部并成为主要撰稿人。《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为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以及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闻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主张,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新文化运动提出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

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它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5、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首先,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其次,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由这种社会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是不可能的。

3页共3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再次,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般地还是资产阶级的方法,表现为肯定和否定一切。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这个运动后来的发展。

高效的复习有助于考研成绩的提高,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2016年考研政治重要概念,希望对大家有用。

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林则徐1839年6月(3日至26日)在广东虎门销毁收缴鸦片,英国针对中国禁烟,1840年4月,国会通过对华战争的决定。1840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战争的结果:1842年8月29日,清政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后陆续签订的《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1844年7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10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一系列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和世界

一、鸦片战争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多选)

在经济上,是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地主制经济。

在政治上,其基本特征是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

在文化上,文化思想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在社会上,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多选)

(一)鸦片战争期间的不平等条约

1、中英《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

2、中美《望厦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日《马关条约》

割地(台湾岛和澎湖列岛)、赔款、四地通商、承认“朝鲜独立”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三)《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中国同俄、美、英、法、德、日、意、奥、西、比、荷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列强侵略的结果——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历史的发展从此发生重大转折。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毛泽东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及其特点

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多选)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①中国由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②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4页共4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②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特别是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同时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问争夺中国的矛盾无法协调,使得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征服中国,也使得它们不可能共同瓜分中国。因此,近代中国尽管在实际上已经丧失拥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的地位,但是仍然维持着独立国家和政府的名义,还有一定的主权。因此被称作半殖民地。

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的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②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并没有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在中国农村中,地主剥削农民的封建生产关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显然的优势。这样,中国的经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了。

2、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作了如下分析:①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著优势。②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它的力量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③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史柱。④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并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独立的主权,成为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⑤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⑥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少有的。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的最基本的国情。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是“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多选)

1、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也能够表现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

四、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5页共5页

凯程考研,为学员服务,为学生引路!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

19世纪70至8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从侵占中国周边邻国发展到蚕食中国边疆地区,使中国陷入“边疆危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入侵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侵犯台湾。

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瓜分的图谋,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达到高潮。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更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德、法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由此,德、俄、英、法、日等国于1898年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多选)

总之,帝国主义列强并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是:一是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二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这是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的原因。

五、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的觉醒

林则徐可以算得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1年,他组织编成《四洲志》一书。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甲午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大旗下发生的。

上一篇:体智能课程总结下一篇:课程设计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