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

2023-09-24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经济体制; 生产关系; 哲学思考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世川良一优秀研究生”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戴秀玲,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47

[中图分类号] F3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2-0072-0002

一、大西渠镇基本情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大西渠镇距离昌吉市新区4公里,是位于天山北坡一个以乡镇工业为主体、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商业服务为纽带的近郊大型综合集镇。全镇面积187平方公里,总人口1.56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业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40%,2008年实现镇域生产总值4.6亿元,畜牧业实现产值6000万元,种植业实现产值7500万元,财政收入实现250万元,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79 元[1]。

二、传统经济体制困境的哲学分析

(一)传统体制的根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一个整体,即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在生产关系这个统一体内,作为内容的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作为形式的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一定的生产关系一经确立之后,在一定时期内则保持相对不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自特征,决定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在历史发展中既具有一定质的稳定性,又具有迟早发生变革的必然性。因此,生产方式的更替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说,在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某些环节和生产力的发展逐步不相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逐步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在废除不适合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以后,建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核心是维护农民一家一户的包干到户的经营模式,从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实行这种体制的初期,确实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83年,“包干到户”的生产队有576万个,占总数的98%。粮食总产38728万吨,增产9%。棉花463万吨,增产29%。1984年,粮食总产40731万吨,增产5%。棉花625万吨,增产34%[2](P135)。然而,相对稳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落后于生产力。具体体现在:

1.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适应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突出体现在: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的运用;单位种植面积所需劳动力的减少,农民大规模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2004年,我国粮食产量突破9100亿斤;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9年,我国在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①。

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适应其发展的新的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具有如下特征:经营权从一家一户向集体转移,使之有利于大规模应用农业机械、大规模普及农业科技;有利于在提高农民素质的情况下,减少农业劳动力的数量,降低人力成本;实现规模种植的市场化、专业化。旧有的体制不能适应这种发展,因此进行变革成为必然。

2.与适度规模经营不适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强调的是农民以户为单位的经营自主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科技水平、市场化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客观上要求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采用大农业的经营模式,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以此来降低采用先进农业科技的成本,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另外,适度规模经营可以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致富。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生产客观上要求经营规模的扩大、生产经营权的集中,而旧有的体制无法适应这种变化,结果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逐渐减弱,最终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二)传统体制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因此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进行变革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假如生产关系长期保持不变,就会由原来的促进作用变为阻碍作用。

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现实相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则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没有进行相应的变革。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历了乡镇企业的崛起、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升级等巨大的变迁。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在1998年,我国农村改革20周年之际,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了强化,承诺保证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至少30年不变。

这样,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旧有体制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最终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进入21世纪,我国从2000~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比上年增长2.1%、4.2%、4.8%和4.3%,可见这种体制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乏力[3]。

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市场化程度低、农业集中程度低、集约化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的特殊困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必须进行相应变革。而昌吉市大西渠镇在这方面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创立的“支部+公司+协会”模式,则是在坚持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这一模式的大胆创新和突破。

三、“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哲学分析

(一)“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基本情况

农业是大西渠镇的农牧业增收的基础产业。镇政府用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企业销售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参照企业整合来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创新抓农业、抓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探索出了“支部+公司+协会”的新型农村产业化经营模式,即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协会为纽带的“三位一体”新型农村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支部抓产业、公司抓投资、协会抓服务,把党的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发动群众的优势与企业具有的市场、资金优势和专业协会的技术、信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找准了农村党的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点,走出了一条新路。

(二)“支部+公司+协会”模式的哲学思考

1.充分发挥了人的主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存在都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了自己的客体。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所蕴涵的“人的自然力”所运用的知识和经验即智力和智慧因素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和顺利进行无疑具有很大的作用。

在“支部+公司+协会”模式中,该镇将农民组织的协会纳入模式的决策和执行主体中,利用农民土地入股、参与分红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在促进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也实现了共同富裕。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决定力量。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该模式发挥了农民在养殖、种植、畜牧方面的优势,人尽其才、地尽其利,最大限度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农业的发展。据统计,2006年该镇畜牧业实现产值6000万元,同比增长10%;种植业实现产值7500万元,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5879元,同比增加610元[4]。这在全国农民增收只有6%的情况下,无疑是个奇迹。

2.坚持了与时俱进,进行制度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解放思想是实现认识提升的重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各项创新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的活动。制度创新可以带动其他各个方面的创新。

大西渠镇在改革之前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随着2005年农业税的取消,农村基层收入锐减,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运转困难。在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另外,村级差距扩大,镇域范围内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已经凸现,成为一个发展难题。

因此,该镇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创造了“支部+公司+协会”模式,在产业发展上,以更大规模的集约经营,带动农民的共同富裕,以企业化的运作模式促进农业的市场化。该模式是打破传统思维,进行制度创新的结果。

通过对于“支部+公司+协会”模式进行哲学思考,我们可以发现该模式实际上是我国农村地区在探索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矛盾的一次尝试,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次完善。至于其在新疆范围或者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意义还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是它却可以看作一次体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中共大西渠镇委员会.大西渠镇实现“支部+公司+协会”农村新型经营运作模式,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Z].2006.

[2]凌志军,马立诚.呼喊――当今中国的五种声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治发展进程2005年[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2篇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对农业和农村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强化科教兴农,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提高农民收入的,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长期以来水平过低,发展过慢,已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意义在于,可以有助于转移农村人口和农民的增收致富;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可以促进城乡结构优化、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意义在于通过农民的组织化和农业的一体化经营,依靠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实现农业经营机制转变,促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进而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其微观意义在于通过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3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搞好农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产品需求、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提出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农业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承包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服务,农业科技人员与种植大户、龙头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成为以技术服务连接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养水平、农业科技贡献率、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促农增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同时提出大力推进完善城乡服务网络,现结合云南省砚山县农业发展状况,继续为“辣椒之乡’做好辣椒产业,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抓好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应抓好以几方面工作:

1制定合理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对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制定规划时,首先就得抓住“主导”,即应当只抓几个重要产业,不要过多过滥地进行规划。 抓好机构组建,加强基础建设提高体制与机制创新理念,促进农业科技研发与农业企业结合,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实行市场运作,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另外,要充分发挥各地的资源和产品优势。由于全县各地自然条件不同,资源分布不同,必须考虑不同乡镇、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和产品基础优势。

农业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中,以辣椒为重点,大力发展种植,抓好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和技术服务,巩固、扩大辣椒种植面积;一方面利用烟水工程、以工代赈、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兴建旱地小水窖、小水井,改善辣椒生产灌溉条件,建设相对稳定的辣椒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辣椒生产。

a推广新种植规范,创新冬早辣椒培育壮苗技术,有效提高冬早辣椒越冬保苗率推出新规格专用薄膜:配套向“两椒”种植农户推广。b研制辣椒施肥配方,推出新配方辣椒专用肥:通过对本县辣椒主产区土壤进行化验分析,提出了适合本县辣椒种植用肥配方,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向生产厂家订产氮、磷、钾15:10:15配比的辣椒,配套向种植户推广使用。 2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今天,包括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内的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如果不根据市场需求去发展生产,那么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因此制定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来进行,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和完善与充实。而所立足的市场需求不仅包括现实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包括潜在的市场需求。市场容量越大,产业发展就越有希望。要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抓住发达国家淘汰劳动密集型农业产业和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广泛招商引资,多引进些有实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3大力抓好龙头企业建设。这是推进我县农业产生化经营的核心。龙头企业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层次、水平,决定着区域农业经济乃至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层次和水平,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真正的龙头企业,是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储藏、运销为主的企业,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组织农民按需生产,并提供全程服务,通过契约关系或采取其他办法,与广大农民结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实体。龙头企业既可以是生产加工企业,也可以是中介组织和流通企业;既是生产加工或销售中心,又是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服务中心、还是技术推广中心,它能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实践证明,靠一家一户,培育不出市场主体,建起一个龙头企业,就会收到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区城、活一方经济、富一方人民的功效。在发展方

向上,要不断向“大、高、外、新、多”方向发展。“大”,就是规模不断扩大;“高”,就是追求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外”,就是搞外向型,就是要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到本区域以外的市场上去,努女使产品打出县外、市外甚至国外市场;“新”,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开拓新市场;“多”,就是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数量发展。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上,

抓好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建立产业化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建设是中心环节,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我县产业发展目标。为做大做强辣椒产业,我县十分重视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在辣椒加工方面,先后扶持建成了辣椒食品加工企业和公司;在辣椒营销方面,重点培育扶持。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培育,主要体现在:争取项目投资,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加强服务,积极协助企业办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绿色食品认证。

另外对现有企业进行改革、改组、改造,培育龙头企业。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对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只要有较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都要鼓励其发展,给予其扶持。对于龙头企业的扶持,既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给优惠政策,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向其投入多少资金,而最主要的是对企业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四是要打造重量级龙头企业。不要把任意一个企业都视为潜在的“龙头企业”而加以扶持发展,也不能将所有龙头企业都放在同一天平上。

4要突出特色和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特色经济,走出一条具有砚山最大优势和最突出特色经济发展之路来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应当把市场需求看好、效益较高的绿色产品,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绿色加工业,使绿色成为我县农业产业化的鲜明特征。围绕重点产品进行规划。制定规划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围绕本地现有的市场前景看好的重点产品进行,坚决杜绝一哄而起现象发生。

5是抓好基地建设,建立科技示范。

加强基地建设,这是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基地是龙头企业根据自身对原料产品的需求,与当地农村经济组织(如农业服务站、以及正在大力发展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等)和农户达成共识或签订合同,建立相对稳固的原料生产基地。这种基地可以是区域性的统一种植,也可以是专业化的规模养殖,其原料性产品统一供应给某个龙头企业,由龙头企业统一外销或加工增值后外销。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龙头企业的重要依托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搞好产业化经营,必须抓好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上,一要专业化;三要标准化,不注重标准化就影响产量、质量和产品销路;四要集约化,这与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密切相关;五要具有稳定性,如果今天发展这样产业明天发展那样产业,只是一种短期行为,最终导致基地无物可“基”,龙头无力舞“龙”。a正确引导,兴建企业生产基地。在积极为企业争取扶持资金的同时,配合企业积极建设原料农产品生产基地

b并积极组织各种专业营销协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引导农民跑市场,捕捉市场信息,特别要强化农产品流通环节的信息服务,疏通流通渠道,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消除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后顾之忧。

c重视技术创新,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产业化经营,不仅要求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更要求要有较高的产品质量,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我县辣椒、花生产业而言,首先是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为提高辣椒、花生初产品品质,农业部门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二是引种优质品种,三是推广新技术,四是推广专用配方肥。在开展工作中,还与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本地龙头企业共同联合,在品种上、栽培技术上进行改进创新,保证产业作物产品品质。此外,加工企业在加工设备、加工手段上进行了更新,

6是开展技术承包,实现利益共享。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租赁经营和技术承包等多种形式与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企业等结成利益共同体,结合平安

农业需要和农民需求,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引进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大示范和推广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承包模式上,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生产,发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化模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7建立完善利益机制。这是搞好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保证。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要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标志。

小打小闹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作坊不等于是龙头企业,脆弱的产加销关系不等于产业链条,分散的、零星的种养殖不等于基地,产业不等于产业化。只有正确处理“龙”“农”双方的利益关系,使各个环节连接得更加紧密,才能为产业化顺利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在利益联结机制的选择上,应重点采取契约连接和股股份联结方式。龙头企业为保证自己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农民为保证自己所生产的产品能顺利卖出去从而有效避免风险,双方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把供货时间、数量、质量、价格等以合同形式确定下来,规定双方权利义务,使产销行为由原来松散、随意的组合变为正规、紧密的对接。这种契约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相对稳定性,是目前各地应用最广的方式。但这种连接的前提是双方必须按签订的合同行事,不得随意毁约,即强调合同的法律效力。尤其是要防止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合同约定价格时,企业不履行承诺,擅自压低价格收购或拒收;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于合同约定价格时,农户违约,直接抬价或不卖给龙头企业,而出售给他人。因而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监管和约束。事实上,龙头企业为保证原料质量,还应主动向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包括统一供应良种,提供生产资料,进行专业技术指导,防虫治病和科学管理等。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还应在利益再分配上,最大限度地让利给农户,如为农户提供生产周转资金等,使农户不仅在生产环节,而且在加工、销售环节也能得到收益,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更加紧密、牢固。在建立连接关系时还可通过各类专业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等,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系得更加紧密。比如,各地可依托现有的各类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产销合同。合作社在各乡镇、各村社(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立若干个专业站点。各专业站点按照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的合同,与分散的农户再签订产销合同,定期收购农户手中的产品,统

一、集中供应给龙头企业,架起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这种连接方式,能有效解决分散农户直接与龙头企业对接难、保护自身利益难的问题,是产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较好形式

8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服务功能,继续探索农科企结合、订单农业等产业化经营模式。

为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我县在上年发展订单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了科技部门与涉农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优势,抓好对农民的引导服务工作,为企业和农民牵线搭桥,继续探索农科企结合、订单生产的产业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培育农村发展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日本六次产业化的内涵、特征、发展背景和相关政策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得出促进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六次产业化三产融合农村发展

一、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

(一)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内涵

为了转变日本农业发展的固有模式,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首次提出农业六次产业的概念。今村奈良臣认为, 农业一直以来只是简单地负责农产品生产,在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部分创造的价值却大量流失,大部分的利润都被转移到了农业以外的部门。六次产业化的目的就是将农业作为主体,将农产品的附加值尽可能地留给农村、农业和农民。根据这一主旨,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加(1+2+3)或相乘(1×2×3),都等于6,因而称作六次产业。今村奈良臣强调,六次产业的内涵是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延伸,通过三产之间的相互融合,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创造的利润,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多样化发展。

(二)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特征

1农业六次产业化的本质特征是产业融合发展,根据产业融合理论,六次产业化通过打破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间的界限,使得三大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达到优化市场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陈柳钦,2008)。

2农业六次产业化最具特色的流通模式是“地产地消”,农产品生产后直接在产地进行消费,有效的为生产者和消费者减少了流通环节和交易费用,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李凤荣,2012)。

3农业六次产业化主要包括产地加工型、产地直销型和旅游消费型三种形态,即:通过加工本地农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建立直销店的形式培育当地特色品牌,通过自身地缘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姜长云,2015)。

4农业六次产业化具有内生式发展的特征,利用区域内的资源、技术、产业和文化,以区域内企业创新为动力,致力于改善本地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本地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日本大力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原因之一就是原有的的农业发展模式没有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资源,农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资源,既能有效的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又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

二、日本农业六次化的产生和发展

(一)日本农业六次化的产生条件及背景

日本政府通过在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1997年颁布《新农业基本法》等一系列的农地政策和法律,有效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日本农业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也为推行六次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尽管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日本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从长远考虑,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农业产业化集中利用了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但农业资源中其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比如文化、景观、生态多样性、休闲养生、旅游等资源。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不仅可以为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还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其次,六次产业化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可以显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其内生性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增加的附加值可以更多的保留在农村。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农民老龄化现象不可避免的出现在日本农村,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徙到城市,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使得老年人成为主要的农业劳动力,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农业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和竞争力,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而六次产业的理念,是通过农业进行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农业六次产业化的产生,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二)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获得了快速发展,到2014年,日本与食品相关的六次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1万亿日元,占农业三次产业总产值的1%。根据日本农业水产省的预估,至2019年,要将这一数字提高10倍,即超过10万亿日元,占农业三次产业总产值的10%,大致与农业在第一产业的产值相当,从这一目标可以看出,日本政府把发展六次产业视为带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朱富云等,2015)。

具体来说,日本农业六次产业的形式多样,并且许多形式之间相互融合,并不孤立。主要的形式包括直销、观光农业、民宿農庄、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等,在六次产业发展中,日本农民选择最多的是农产品直销和加工的方式,分别占总数的806%和685%;选择较多的是经营农家乐和观光农业,分别占总数的236%和158%,大部分农民选择多种方式经营,并不局限在单一形式,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直销的方式,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升级了产业结构(王娟娟,2014)。

三、日本农业六次化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一)日本农业六次化的制度保障

日本农业存在人均耕地少,兼业农户多,生产规模小的特点。为保证本国粮食安全,日本在1961年颁布《农业基本法》,这一阶段主要以价格支持和农业生产支持为主(王军杰,2012)。此后,日本政府为紧跟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趋势以及解决农业中出现的新问题,又于1999年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即新农业基本法。这一阶段的目标转变为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从过去的价格支持模式转变为收入支持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食品安全问题和农业多功能协调发展。为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六次化的过程,日本政府于2008年又制定实施了《农工商合作促进法》,旨在鼓励中小企业与农林渔业生产者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需求,从而提升农林渔业经营的综合价值,促使农林渔业生产者成长成为农工商业经营主体(姜长云,2015)。

(二)日本农业六次化的政策支持

为了鼓励农村本土经营者的成长发育,日本政府对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和农村采取非常严格的限制,企业较少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农业的生产经营中,只有在涉及较大规模产地的农村农业综合开发中,才会有拥有先进技术的食品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和销售企业参与其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村本土经营者的主体地位,使得农产品生产经营权掌握在本土生产经营者手中。

四、日本经验对中国农村三产融合的借鉴和启示

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给中国的三产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借鉴日本经验的时候,应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农业和农村的实际着眼,从中国一二三产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入手,吸取有益的部分,做出适当的调整,得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传统思路,树立发展新理念

长期以来,中国的农产品在由生产者生产出来之后,便进入了一个多渠道的流通领域,经过产品的多层级加工和销售之后,才最终到达消费者的手中。在这一个产业链当中,大部分的经济利润被处于产业链中后端的企业和营销商获得,而农民只能获得较少部分的收益(朱富云等,2015;邱天朝,2016)。这种状况极大的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三产融合,引导和鼓励农民参与到除农业生产之外的更多领域和环节当中去,创造条件让农民在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家乐等休闲服务项目中也能发挥能动性。这一理念的有效实施,还能够让更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回到当地就业创业,对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

(二)整合优势资源,注入发展新動能

日本在农业六次产业化的过程中,优先发展壮大本土生产经营者的力量,在制度和政策上均对本土经营者有所保护和倾斜,鼓励和帮助农村的生产经营主导权掌握在本土生产经营者手中,在利用工商企业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时相对谨慎,以防止对其形成依赖。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在教育上的差距也非常巨大,使得农村农业发展缺少充足的人力资源,人才和技术的短缺极大的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不仅在数量上,更是在质量和多样化选择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同时,农业生产者向加工、销售、休闲服务综合从业者的过渡,也需要技术的支持。因此,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向农村地区注入促进发展的技术成果,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掌握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技能,并且积极鼓励农业生产者与工商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工商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完善生产体系、提升生产效率、丰富产品种类、扩大销售渠道,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多元社会资本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积极动能。

(三)促进产业融合,建立发展新模式

利用农村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推动农业与林业、渔业、工商业、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建立“生态+”、“旅游+”、“互联网+”等发展新模式。根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着力打造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寻找多渠道资金来源,有规划的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风貌。同时,结合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打造特色村落和生态园区,并在此过程中遵循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培育复合人才,提供发展新活力

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下,原本只负责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民,也开始参与到农产品的经营推广环节,不仅掌握着农业生产的主导权,还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和流通等环节负有责任。除此之外,农业生产者还参与到了农家乐以及农村观光休闲项目等二三产业当中,这就对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相配套的综合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转型升级后的农村发展新模式。因此,应建立三产融合发展服务体系,成立知识技能培训组织,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专业的培训,让他们了解国际国内的农业发展状况、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并且提供专门性的技术人员和顾问,前往农村地区进行指导。同时,积极打造农业科技园区、返乡创业园等,吸引和积聚人才力量,为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融合问题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

[2]姜长云日本的“六次产业化”与我国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3):5—10

[3]李凤荣日本农产品地产地消流通模式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2(3):3

[4]邱天朝让农村产业融合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动能[J].中国经贸导刊,2016(34):16—20

[5]王娟娟日本农业六次产业化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王军杰日本农业国内支持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2(5)

[7]朱富云,柯福艳农业六次产业化发展现状与逆社会分工视角下的主要特征——日本案例及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J].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2):2234—2239

〔本文系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国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信息收集与分析”阶段性成果。〕

(张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胡盛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宋启道,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5篇

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三位一体”农民合作是构建新兴农业经营体系的核心内涵。所谓“三位一体”源于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构想,后来逐步完善与发展,已经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很多农村都已经开始落实,实行“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即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家庭的分散经营相结合。一些农民让出土地经营权给新型经营主体。自1978年中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中国一直都是这种小农小户的分散经营,面对市场化、信息化的今天,这种经营模式已经不能让小农创收增收,所以有计划地进行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可以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总书记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提出“三位一体”的构想,是在商业化程度高、信息流通便捷的浙江,所以成效很大,但是我国相当多的农村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商业程度低,所以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首先要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这是我过很早就提出的口号,这口号依然适用于今天,只有路畅通了,信息才能灵通,农产品才能方便外销,资金也方便进入。同时 ,修路这一明显的表象特征也能让农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自己就能感觉到新时代就要来了。其次,对农民进行再教育也很有必要。现在很多农村因为消息闭塞,广大农民的视野狭隘,所以一定要有配套的教育,才能保证农户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让农民富裕起来。“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教育,农民不懂得筛选信息,不能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的决策,只是盲从,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当然,教育不是喊口号,仅仅喊口号的话,万一遇到失败,反而会造成农民思想上的混乱,从而不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要保证农民真正深入到再教育中,比如可以分批次地让农民代表去试点学习。其次,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最主要的是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不管是个体经营也好,规模经营也好,什么能让自己的收入翻番,什么就是好的。所以,国家也要有政策的保护,首先要解决让出土地经营权的农民的出路。他们把土地经营权让出来了,就等于把生计也让出来了,怎么让他们有比种地收益大的出路,是极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需要国家提供有效的信息,或者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不然土地规模经营了,产销问题怎么解决,仅仅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比如我国推行的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服务模式。还要教导农民正确地筛选信息,防止投机倒把的机构进行欺诈。还有就是,国家的政策要保证“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不可冒进,毕竟我国的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是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冒进的话有可能重蹈五六十年代的覆辙。

总体来说,自“三位一体”实施以来,我国一些农村已经出现了新的风貌,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也许出现了一些挫折,比如由于政府指导和监管不到位,农户主体地位不能保障,农民利益没能充分实现,所以有关政策得不到多数农户的积极支持和响应,但是必须认识到,任何一项改革或新措施的实施都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新措施的实施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就像前面提到的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而且一定要全方位全方面地区落实,让农民真正理解这一政策的必要性,当然只有让农民看到真切的利益,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所以可以用资金补贴、信息提供的方式鼓励那些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农民搞多种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范文第6篇

1.1 数量增加、形式新颖

相关数据表明, 今年来我国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涌现。2016年开年, 就已经存在38.6万个各类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机构。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中, 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的组织形式也不断创新。主要包括股份合作制联结和合同契约制联结。股份合作制联结主要应用于同步发展的一体化联合体, 通常是村民之间建立的一种产业化组织形式。由一部分村民承担农产品种植的任务, 一部分村民承担加工的任务, 另一部分村民承担销售任务。分工合作, 共同入股, 按照股份取得收益并承担责任。这是一种较为独立的村民之间的合作形式。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也承担较大的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种组织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吸引了大量的创业者。合同契约制, 这种组织形式主要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与原始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建立合同关系。企业从农产品生产者那里, 以一定的价格和方式, 定期获取原始生产资料。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原料供给, 又解决了农产品低价销售或者积压在农产品生产者手中的现象。是最为稳定的组织形式。除了这两种常见的组织形式外, 还包括各种形式的联合体、新型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等。

1.2 地域分布不合理

虽然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体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但是从微观角度来看, 我国农业发展的分布不合理。粮食种植部分分布在中部地区, 同时又包括果蔬种植业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且这些种植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 借助大型农业机器进行的农业生产。这种方式, 不仅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还大量浪费了农业生产工具等资源。各个地区应结合自身气候特点, 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农产品。

2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力量, 同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也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随着组织形式的创新, 在新的组织形式下, 各个主体之间的法律责任及义务尚需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行为。还应该结合生态环境法的相关内容, 对于农业中出现的各种生态问题进行规避,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 政府应该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切实解决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农业中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 都具有投资高, 周期长, 回报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在农业发展中, 资金的扶持必不可少。将这种资金扶持不仅要给到农民和养殖户的手中, 更要给到产业联合体的生产中, 保证在各个环节的资金运转。解决资金的扶持问题, 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完善农村信贷制度, 另一方面减少税收。从农村信贷来讲, 已有信用贷款具有利息低, 款额大的特点。但贷款程序繁琐, 贷款总额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对于农业产业化的联合体来说, 应设立相关的专项贷款, 以及相关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另一方面对于刚刚起步的联合体与农民合作社来说, 提高税收起征金额, 保证联合体运营初期的资金运营。

最后, 在新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下, 无论是对于原始的生产资料还是对于农产品的加工过程都需要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应当由政府部分牵头, 定期组织专家, 到农业种植、养殖的各个方面去指导农民的生产活动。同时组织专业的管理团队, 优化联合体内部的组织管理模式。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学学的指导。同时, 各省市级政府应对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进行大致的规划。除去本区域内的特色农产品大量生产, 为经济创收外。对于其他农产品合理控制, 避免由于大量种植导致的农产品价格低廉, 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结束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补足我国农业短板的必经之路。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长足发展, 依赖于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特点的正确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 必然能够使我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

摘要:我国历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然而,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工商业的飞速发展, 农业的发展受到忽视, 呈现相对落后的现状。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块, 农业的健康发展, 是我国经济结构稳定增长的基础。在市场经济的引领下, 我国已经摆脱了封闭的小农经济现状。农业发展向产业化方向迈进, 已经取得的了不小的进步。本文就结合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点, 对于我国未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十四五规划建议范文下一篇:酸的和甜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