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

2024-02-18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第1篇

1 健全管理体制

当今, 世界各国艾滋病防治经验及流行态势表明, 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是一项刻不容缓、复杂而长期的艰巨任务, 需要全社会参与实施综合治理。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管理体制, 从领导方面入手, 加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工作的领导, 加大防治经费投入, 由政府主导, 部门合作, 真正的使各级政府把艾滋病的防治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 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 制订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年度工作计划, 要设置负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管理工作部门和专 (兼) 职人员, 成立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队, 在各乡镇成立防治艾滋病工作小组, 负责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管理工作, 使上级下达的工作得到切实的开展和落实。

2 加强综合治理

2.1 加强艾滋病的宣教工作

这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点, 不良的行为和缺乏预防知识是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社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高危人群对AIDS相关知识比较缺乏, 方位意识差, 据相关报道表明, 某地区美容美发人员知道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由性交感染AIDS的危险性的只达65.6%。对共用剃须刀、牙刷可能感染AIDS的人数只达到49.8%[2]。这充分表明在高危人群中全方位、分层次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提高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 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此外, 营业性娱乐场所、服务场所、流动人口聚集的场所开展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教育, 对外出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的进行艾滋病知识普及的宣传教育工作, 动员全社会参与。

2.2 开展高危人群抗体筛查

由专业人员组成艾滋病高危人员干预工作队, 定期进行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抗体筛查, 深入社区、娱乐场所及流动人口聚集地进行现场采样, 是防治艾滋病的最有效的手段。筛查的内容包括HIV抗体初筛、确认、感染者CD4计数和病毒载量、丙肝和梅毒检测等, 具体做法为对高危人群 (性病门诊病人、吸毒人员、可疑病人等) 进行监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 试验进行初筛, 阴性者定为阴性, 阳性者送至高一级的艾滋病检测中心确认[3]。该项工作的开展可以及时发现HIV感染者, 了解某个地区艾滋病的患病情况, 传播方式、流行特征, 为及时展开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3 对高危人群进行检测和调查

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性病、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检测, 保证高危场所的HIV筛查, HIV自愿咨询检测, 安全套的推广使用的易获得性以及四免一关怀等工作措施的落实。通过行为的干预, 改变他们的危险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尽量消除传播HIV的条件, 实现综合治理。同时, 对高危人群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开展调查研究, 明确本地和相邻地区艾滋病、性病流行与危险因素的情况 (如吸毒人群、卖淫者及流动人口等) , 开展对娱乐场所服务小姐和吸毒人群血清抗体监测及高危行为干预, 及时准确地掌握目标人群相关危险因素的现状, 以及加强预防、控制、监督和监测的能力, 调整和制定干预措施, 促进防治工作的开展。

3 完善艾滋病咨询体系

目前的艾滋病防治体系, 是一个由检测监测、行为干预、治疗关怀、宣传教育共同组成的防治体系, 自愿咨询与检测是沟通管理与咨询者之间的桥梁, 是早期发现感染者的关键措施之一。我国自2004年启动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 但就目前而言还处于一个低效运转的状态, 进一步完善艾滋病咨询体系建设, 扩大自愿咨询检测覆盖面, 鼓励个人自愿进行HIV抗体检测, 有利于确定艾滋病的传染源, 从而有利于发挥整个艾滋病防治体系的作用。

4 结语

人们对艾滋病预防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方法的正确掌握, 是决定其感染危险性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咨询体系3个方面对加强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作出了探讨, 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措施的实行, 增加提高高危人群对艾滋病的认识, 改变他们不健康的生活行为, 以其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 增强社会抵御艾滋病传染的能力, 减轻其对人们健康、国民经济和社会防治的阻碍。

摘要:艾滋病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 其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 且就目前而言艾滋病的高危人群的防治知识相对缺乏。针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开展有效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健全管理体系、加强综合治理以及完善咨询系统3个方面对基层如何进行高危人群中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进行探讨, 以期加大艾滋病的防治力度, 提高艾滋病高危人群对疾病预防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 使之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 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

关键词:艾滋病,高危人群,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关喆, 白春玉, 张迪.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干预前后效果比较[J].中国艾滋病性病, 2005, 11 (6) :412~414.

[2] 李端, 闰水平, 张景霞.商洛市高危人群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J].职业健康与教育, 2008, 24 (9) :861~863.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病例均来自该院2005年10月—2006年2月健康体检中心筛取的糖尿病易感人群和潜在表现的高危群体。(1)纳入标准:体重指数(BMI)超过25kg/m2;有糖尿病家族史;中心型肥胖的人群,女性腰/臀(WHR)超过0.8,男性WHR超过0.9;血清甘油三酰甘油(TG)≥1.8 mmol/L;血压≥140/90mm H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8mmol/L;空腹血糖(FPG)≥5.6mmol/L。排除标准:合并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精神异常;意识障碍等。根据上述标准共纳入366例糖尿病高危人群,按抽取扑克牌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166例,其中女性55例,男性111例,年龄为26~71岁,平均年龄为(50.24±1.24)岁。对照组200例,其中女性66例,男性134例,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为(50.84±1.12)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的干预手段,干预组则为166例研究对象提供持续2年强化干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建立课题小组选取优秀骨干成员6名组建起强化干预小组,负责本课题的拟定、执行与追踪。

1.2.2 建立健康档案

组织166例对象进行集中培训,为其讲解糖尿病高危群体的特征及危害性,同时统一进行干预登记表填写,将相关资料录入到计算机中,建立起电子健康档案。为研究对象发放运动能量监测仪与健康三件套,并指导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1.2.3 健康教育

每月开展至少3次健康教育,每次至少进行2 h,主要通过向研究对象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多媒体教学、健康行为指导、个人健康咨询以及定期组织糖尿病俱乐部内部确诊的交流等方式来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

1.2.4 随访

前3个月每2周进行1次随访,第4~6个月每月进行1次随访,第7~12个月每2个月进行1次随访。第2年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主要通过电话、上门、视频等方式进行,必要情况下,对研究对象进行入户随访干预。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方式

运用自制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第1、2、5、7、10年生活方式进行调查,该问卷主要包括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以及喜食肉类。判断标准:(1)常吃宵夜:每周在外吃宵夜的次数超过3次;(2)常在外就餐:每周在外就餐的次数超过10次;(3)好饮酒:平均每日酒精摄入的剂量超过30 g;(4)运动较少:每日步行时间或者运动的时间低于30 min;(5)喜食肉类:每日禽肉类食用量超过200 g。

1.3.2 体检指数

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第1、2、5、7、10年对两组对象体检指数进行测定,包括:身体脂肪率、体重、血压以及腹围。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行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方差性和正态性检验,正态分布t值检验,非正态分布秩和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方式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以及喜食肉类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各不良生活方式对象所占比例均有显著下降,且表现为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趋势,且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体检指数比较

干预前两组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血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第1、2、5、7、10年与干预前比较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第7、10年与干预前比较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升高(P<0.05);第1、2、5、7、10年干预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体力活动减少、肥胖、长期不合理饮食结构与长期高热量摄入等均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由于他们的各项指标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内,这使得他们更加不重视不良生活习性的改变[3] 。为此,在研究中,我们在教育中重点从生活习惯上面进行强化,特别是饮食和运动。根据研究结果来看,在行干预后,干预组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喜食肉类所占比例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且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P<0.05);而对照组高危人群常吃宵夜、常在外就餐、好饮酒、运动较少、喜食肉类所占比例则相对较为波动。这表明通过持续2年强化干预,干预组高危人群已经养成了较好的生活习性,且不断的加强自我约束,故能够达到较好的生活方式转归效果。此外,对比两组体检指数来看,干预组干预后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充分表明,通过持续2年强化干预较好的实现对腹围、体重、脂肪率以及血压的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持续2年的强化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对体检指数的改善,故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中,持续2年强化干预对其远期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体检糖尿病高危人群36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166例)与对照组(200例),分别实施持续2年的强化干预与空白干预,观测两组第1、2、5、7、10年生活方式与体检指数变化。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各不良生活方式对象所占比例均有显著下降,且表现为明显的逐年递减的趋势,且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干预后体重指数、腹围、身体脂肪率均有显著下降,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过持续强化干预可有效改善糖尿病高危人群远期生活方式,故值得推广。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强化干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孙明芽.对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健康研究,2012,32(3):191-193.

[2] 唐修芳,李勤.社区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健康管理策略研究[J].上海医药,2013,34(8):49-51.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 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平台, 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3年版) [2]中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标准, 随机整群抽取龙湖镇10个村居民共4884名。

1.1.1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标准①年龄55岁以上, 且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者;②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者 (双亲或同胞患糖尿病) ;③肥胖和超重者﹝体重指数﹙身体质量指数﹚≥24 Kg/m2﹞;④妊娠糖尿病患者或曾经分娩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的妇女;⑤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 mm 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⑥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35mg/dl, 即0.91mmol/L) 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250mg/dl即2.75mmol/L) 者;⑦曾经有轻度血糖升高 (IGT或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者。

1.1.2 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按1999 年WHO标准。 隔夜空腹血糖受损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诊断标准为:隔夜空腹血糖6.10~7.0 mmol/L (110~126 mg/dl) ;2 h后血糖水平:≤7.8 mmol/L。 糖耐量受损 (IGT) 诊断标准为:隔夜空腹血糖≤6.10 mmol/L (≤110mg/dl) ;2 h后血糖水平:7.8 mmol/L≤2 h血糖<11.1 mmol/L。 隔夜空腹血糖受损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糖耐量受损 (IGT) 诊断标准为:隔夜空腹血糖6.10~7.0 mmol/L (110~126mg/dl) ;2 h后血糖水平:7.8mmol/L≤2h血糖<11.1mmol/L。

1.2 样本选择

随机整群抽取10 个村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做隔夜空腹血糖和OGTT试验, 发现隔夜空腹血糖受损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和糖耐量受损 (IGT) 患者。

1.3 问卷调查

采用统一自制的调查表, 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每个调查对象面对面的询问填表, 包括一般状况 (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等) 、糖尿病家族遗传史、慢性病情况、糖尿病防治基础知识及健康信念和技能等基础知识, 居民体质健康检查。

1.4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2003、Epidata3.0、和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10 个村, 共4884 名居民参加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 其中男性2178 人, 女性2706 人;年龄49~89 岁, 平均 (70.88±0.35) 岁;发放糖尿病知识及行为调查问卷880份, 回收822 份, 回收率93.4%。

2.2 各年龄段人群

糖尿病、IGT、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的检出率调查结果显示, 查出糖尿病274 例, 检出率5.6%;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GT检出率分别为10.8%、9.4%。 糖尿病检出率在65 岁及以上最高, 占79%, 而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主要集中在65 岁及以上人群中, 占93.5%。 其中男性和女性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检出率分别为10.2%和11.2% (χ2=1.25, P=0.53) , 糖尿病检出率分别为79% (χ2=1.25, P =0.53) , 身体质量指数分别为5.0% 和6.1% (χ2=1.25, P=0.53)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在年龄段有统计学意义 (χ2=47.6, P<0.05, 表1) 。

2.3 糖尿病高危人群家族遗传史情况

根据此次回收的822 份调查问卷数据显示, 有66 位居民有糖尿病家族遗传史, 占总调查人数的8.0%。 其中男性30 人 (576 人) , 女性36 人 (246 人) , χ2为10.37, P值为0.01, 小于0.05, 有统计学意义。

2.4 糖尿病高危人群血脂及其它生化指标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 查出TC274 例, 检出率18.7%;TG、CR检出率分别为25%、5.3%, BUM检出率为33.2%。其中男性和女性在TC、TG、CR检出率分别为12.5%、23.7%, 18.9%、29.9%及3.1% 、7.1% , TC、TG和CR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BUM在性别上分别为31.9%和34.3% (χ2= 1 . 6 , P =0 . 2 ) ,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注:TC表示总胆固醇, 标准为2.3-5.7mmol;TG为甘油三酯0.55-1.58umol;CR肌酐50-120μmol;BUN尿素氮2.5-6.3 umol。

2.5 知-信-行

调查在糖尿病基础知识方面, 822份问卷知晓率最高的是糖尿病典型症状, 为20.2%, 糖尿病会遗传吗为18.5%,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为8.0%, 哪些人容易患糖尿病为6.3%, 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引起糖尿病为6.3%, 糖尿病的分型为1.7%, 糖尿病的判断依据为0.5%。健康信念方面, 相信低盐饮食有利于健康的最高, 占90.5%, 限制饮食量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的占75%, 好心情可以减少糖尿病发病的占64.2%, 低活动、高能量饮食可以增加糖尿病发病率的占61.1%, 糖尿病经过治疗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占36%, 最低的是白白胖胖的人是健康的占20.4%。生活方式及行为方面, 每天抽烟、喝酒、运动、近一个月常喝豆浆或牛奶的及每天吃蔬菜的分别占32.1%、29.7%、19.2%、9.7%及71.0%。

3讨论

糖尿病早期筛查对于干预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 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然而选择合适的筛查方法尤其重要, 美国糖尿病协会于1997 年正式认定并进行筛查, 但不主张以全人群为基础的筛查策略, 建议采用选择性高危人群筛查策略[3]。据报道, 用调查表筛选法筛选出高危人群在进行血糖检测, 与社区全人群普查相比, 只需对社区目标的37%人群进行血糖检测, 便可发现人群中存在3/4 的糖尿病患者[4]。

本调查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及尿素氮方面存在差别, 有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生理差别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有关;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的检出率分别为10.8%和5.6%, 比有关报道检出率低[5,6]。 性别方面, 男性与女性在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方面检出率基本相同, 差别不大, 无统计学上意义;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在年龄层有统计学意义。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有差别, 55~64 岁糖尿病检出率高, 65 岁以上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检出率高;而65 岁及以上老人开始注重生活方式, 因此, 糖尿病的患病率下降。 身体质量指数方面, 不同性别的身体质量指数没有明显的不同, 无统计学意义, 这可能与现在社会经济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交通工具使得现在的老年人运动量下降有关。

问卷调查显示, 在糖尿病认知方面: ①基础知识居民知晓率偏低, 比有关报道低, 可能是因为村居民经济文化水平偏低有关; ②健康信念总体认知比较高, 可能与近年医生健康教育分不开。 近年郑州市加大健康公共卫生教育促进工作, 大量医疗资源投入社区、乡镇, 每年进行老年体检, 干预不良生活方式, 给百姓带来了干预疾病的防治信息, 百姓相信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可以干预;③生活方式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及低活动等偏高, 可能与郊区农村居民经济、文化水平偏低有关, 很难在短时间通过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改变百姓的不良生活习惯。 以上几方面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 改变百姓的不良生活习惯, 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及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及多部门联合的工作, 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必须系统的、循序渐进的逐步推进, 建立由各级政府支持, 卫生行政部门协调, 疾病干预控制机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综合医院共同参与的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模式[7]。 充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 加强健康教育和生活习惯方式干预, 提高人群健康意识,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降低危险因素水平, 控制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糖尿病高危人群现状及影响发病的因素, 为社区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龙湖镇 (郑州市郊区) 居民4884名老年人进行筛查体检, 随机抽取822人进行糖尿病知-信-行调查。结果 糖尿病检出率为5.6% (274/4884) ,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GT检出率分别为10.8% (526/4884) 、9.4% (460/4884)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和糖尿病检出率在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隔夜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检出率在65岁及以上最高, 糖尿病检出率在5564岁最高。身体质量指数在不同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调查中, 了解糖尿病判断依据的占0.5%, 了解糖尿病分型的占1.7%, 知道哪些不良行为可以引起糖尿病的占6.3%。结论 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 提高居民糖尿病认知水平,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是降低糖尿病患病率的科学手段。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知-信-行

参考文献

[1] 宋丽娟, 王伟.社区45岁及以上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2, 15 (11) :1302-1304.

[2] 刘卫红, 陈凤格, 邱延超, 等.河北省石家庄市糖尿病高危人群慢性病知识与行为的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 2012, 27 (28) :185-187.

[3] 王娇, 张如意, 宋青青, 等.中老年糖尿病高危人群尿微量白蛋白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3, 41 (16) :2026-2028.

[4] 李妍婷, 宗文红, 杨芬红, 等.上海市闸北区45岁及以上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2, 22 (20) :43-46.

[5] 刘静, 薛宏丽.糖尿病高危人群生活方式干预的作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6 (8) :258-259.

[6] 王思瑶, 李军, 孙侃, 等.石河子市868名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学, 2015, 57 (1) :104-106.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第4篇

1 生活行为干预

饮食加运动疗法:饮食要求减少食糖及脂肪, 增加复合碳水化物及食物纤维, 超重者则要求低热量以减重;运动疗法则在开始6~12月进行集体运动锻炼, 以后鼓励在家中或体育俱乐部锻炼, 经干预治疗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转化率仅为10%。生活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活动可使肌肉摄取和利用葡萄糖增加, 肝葡萄糖生成降低, 血糖下降, 是治疗DM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般每日步行30~60min, 以活动后不感到疲劳为限度, 对于肥胖者, 每天早晚各爬10层楼梯1次, 三餐后快步走30min。出院后以步行购物最佳;与病人一起制定生活作息表和膳食标准, 建立、检查DM自我监测日记;增加对常用药物的知识掌握;在用药过程中还应定期测尿糖、血糖、体重变化, 及时评价药物疗效;指导患者掌握定期监测血糖、尿糖方法, 了解DM控制良好的标准, 生活规律, 戒烟酒, 注意个人卫生, 做好足部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处理疾病所致的生活压力, 避免情绪、精神压力对疾病的影响。

1.1 糖尿病饮食干预

饮食干预, 主要是控制热量摄入, 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 增加糖类的比例和维生素含量。其原则为控制每日摄入的食物提供的总热量, 目标是达到以及控制“标准体重”。

1.2 运动疗法干预

运动能降低血糖, 一般中等量运动降糖作用可以持续12h。研究表明, 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其他代谢指标, 还可以使胰岛素与受体的亲和力增加, 敏感性增强, 并降低血脂, 利于防止糖尿病血管突发症。

2 糖尿病前期的药物干预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药物干预虽然未能显示出像生活方式干预那样的良好效果, 但是,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较难长期坚持, 或者由于干预强度不够而达不到目标效果时, 或者是极高危患者, 都应该考虑药物干预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辅助方法。临床研究证实, 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 都可以不同程度降低糖尿病前期进展到糖尿病的发生率。我国在2001年对321例IGT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药物的干预, 观察3年结果显示, 平均每年糖尿病发病率饮食加运动干预组为8.2%、二甲双胍干预组 (0.25g, 每日3次) 为4.1%, 阿卡波糖干预组 (50mg, 每日3次) 为2%, 对照组为11.6%。结果表明对IGT患者, 小剂量药物就可以达到显著减少糖尿病发生的效果。阿卡波糖是以降低餐后血糖为主的降糖药, 主要作用是抑制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仅2%吸收入血经肾脏排泄, 肾排泄率低, 特别适合老年人和伴有肾功能损害者, 单药应用不产生低血糖, 安全性好, 非常适合我国糖尿病前期患者。剂量为每次25~50mg, 每日3次, 与每餐第一口饭同服。

3 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糖尿病前期患者常胖随多重危险因素, 因此干预时不能只考虑血糖, 要同时关注血压、血脂、吸烟等所有心血管危险因素, 有人提出“ABCDE方案”以强调此观念, (1) 指心血管危险的评估和阿司匹林治疗; (2) 指血压的控制; (3) 指胆固醇的管理; (4) 指糖尿病的预防和饮食治疗; (5) 指运动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压、血脂控制目标应与糖尿病患者一致。

摘要:目的 糖尿病前期应尽多了解糖尿病知识, 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膳食、适当的运动和正确的用药来达到预防和干预的目的。方法 防治糖尿病发生的手段包括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2个方面。结果 “糖尿病前期”病人能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对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应该进行心理调试, 及时缓解自己的压力。结论 患者通过掌握饮食及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 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 有效地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

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2014年2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9例DM患者,119例的症状、血糖、糖耐量试验结果及Hb Alc水平均符合2010年ADA制定的诊断标准,119例中合并有DF的患者为61例。61例的症状包括肢端麻木、发凉、刺痛或疼痛,下肢感觉消失或感觉迟钝,间歇跛行或鸭步行走,下蹲或起立困难,足部出现感染、糜烂、血泡、水泡、溃疡及坏疽等症状,伴有血管病变或神经病变。119例的一般资料完备,年龄均≥65岁,可与医护人员沟通,愿意配合临床研究。排除一般资料缺失、足部病变的原因为静脉曲张、滥用药物及酗酒者,血红蛋白<90 g/L、甲亢、肌酐>133 umol/L、AST及ALT高于正常值3倍以上、心功能严重损伤者。将61例DF患者作为DF组,将另外58例未合并DF的DM患者作为单纯DM组。DF组中男47例,女14例;年龄为66~89岁,平均(78.4±6.1)岁;单纯DM组中男42例,女16例;年龄为65~90岁,平均(77.2±5.8)岁。

1.2 方法

为了明确DF高危因素,回顾分析了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包括DM病程、BMI、吸烟史、DM家族史,Hb Alc、UA(尿酸)、TG(三酰甘油)、TC(胆固醇)、FIB(血纤维蛋白原),DN(DM肾病)、脑血管病、高血压、DR(DM视网膜病变)、ASO(动脉硬化闭塞)、DPN(周围神经病变)。对于DF组中的61例,应用了以下护理措施。

1.2.1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老年DF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知晓程度较低,自理能力较差,住院时间长、医疗开支大,还可能出现截肢风险,因此容易导致社会功能及家庭功能缺失,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应运用心理干预措施及实施健康教育。护士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认真聆听,利用沟通技巧引导老年患者宣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注意关心、理解老年患者,使患者能够放松心理,同时指导老年患者的同事、朋友、家属等给予精神鼓励,必要时可照料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环境,尽量调低治疗仪器或器械的音量,避免老年患者看到医护人员抢救其他患者,以减少心理应急源,还可以鼓励老年患者参加集体性活动,如联谊会等,使老年患者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2] 。实施健康教育时可采用一对一形式或小组教育形式,针对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在进行小组教育时采用了小游戏、看图说话、放映幻灯片等方法,使老年患者在相对轻松的教育形式中有效掌握DF防治知识。在进行一对一指导时,可采用示教法、食物模型及DF护理箱等告知日常保健措施、足部护理方法。

1.2.2 饮食护理及运动干预调整老年患者的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早餐、中餐及晚餐所提供的热量约占1/3,主食以250~350 g为宜,蛋白质提供的热量应占20%左右,脂肪应占30%。

严格限制甜饮料、冰淇淋、蜜糖及果糖等的摄入。合并肾病的患者限制主食、豆类及豆制品中植物蛋白,严格控制脂肪摄入量,以免加重血管粥样硬化、冠心病及高血压,尽量用植物油替代动物油。如需要增加给药剂量或社会活动、体力活动强度增加时,需要对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以免出现营养不良或低血糖症状。鼓励患者多摄入豆类食物、绿叶蔬菜,少油少盐,禁烟忌酒,多摄入矿物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注意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D,以减轻骨质疏松及神经炎症。在运动干预方面,应选择下肢无需负重的锻炼方式,在运动时应穿着透气性好、柔软及松紧适宜的鞋袜,要注意鞋的密闭性和透气性,或穿着糖尿病定制鞋。足部溃疡严重时,需要保护好伤口,注意卧床休息,采取力所能及的运动方式进行活动,以健侧肢体活动为主,病情有所好转时可在床上屈伸下肢,将患肢抬高30°~40°,锻炼足部功能,以改善血液循环状态及避免DF病情加重。

1.2.3 对症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全身治疗,如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压,应用抗生素等,每天检查老年患者的足部是否出现鸡眼、红肿胼胝、水泡裂口、特殊隆起等症状。指导患者按摩足部,按摩时应避免用力揉搓,皮肤无破损时可采用温水泡脚,水温控制在37°C左右,时间10~20 min。如足部皮肤较为干燥,可涂抹适量护肤油,足趾间不可涂抹。有足部溃疡,应进行伤口评估,评估患者的全身及局部状况,进行Wagner分级,及时清创,选择适当的敷料,保持伤口基底温暖湿润,促进伤口愈合。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避免伤口周围皮肤浸渍。注意相对禁忌症(严重下肢缺血)。如有严重下肢缺血,应评估病情,给予血管重建。告知患者伤口愈合后应每1~3个月进行足部再评估,选择合适的鞋袜,特制的鞋具,预防溃疡复发。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DF组、单纯DM组的临床资料对比见表1,两组的高血压史、吸烟史、TC及BM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DF组61例中无1例发生截肢或死亡,DF病情明显减轻,护理前Wagner分级为1级22例,2级17例,3级19例,4级2例,5级1例;护理后Wagner分级为1级39例,2级10例,3级12例,见表1。

3 讨论

该研究在对比单纯DM组与DF组的资料后发现,两组的DM病程、Hb Alc值、UA值、TG值、FIB值及DM家族史等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引发DF的高危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DM病程较长时,血管及神经受到高糖损害的时间也就越长,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反应更严重,因此可增加DF的发生率,DF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家族史的DM患者出现DF的概率较大[3] 。Hb Alc持续升高可严重影响血液微循环,造成肢体末端缺氧或灌注不足,TG升高提示血脂代谢紊乱,在血脂代谢过程长期处于紊乱状态时,不但会严重损害血管的氧化应激能力,致使血液出现高凝问题,还可能引起血管病变及DF。UA及FIB升高时,提示DM患者的代谢机制遭到进一步破坏,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无法正常交换营养物质,造成组织细胞难以吸收营养物质及正常排出代谢产物,进而导致肢端出现缺血、水肿症状,增加细菌感染发生率及引发DF[4,5] 。此外,该研究还证实了脑血管病、DR、ASO、DN、DPN均与DF的发生存在关联。在DM患者出现神经病变或血管病变时,可引起供血障碍,并导致肢体远端血运异常、血管透明变性、增生大量内皮细胞,造成管腔变窄,进而加重肢体远端的缺氧、缺血状态,从而引起DF。如老年DM患者出现DF,应及早进行护理干预,通过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控制病情,延缓病理生理变化,同时应强化DF对症护理,避免足部组织破坏及缺血症状进一步加重,预防发生截肢。为该研究的61例老年DF患者提供上述护理干预后Wagner分级明显改善,提示DF病情得到有效缓解。综上,诱发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因素包括病程延长、神经及血管病变等,为缓解DF患者的病情,需要做好护理干预工作。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DM患者出现DF的高危因素与DF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2014年2月—2016年7月该院治疗的119例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1例DF患者作为DF组,将58例无DF的DM患者作为单纯DM组,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以找出诱发DF的高危因素。结果 DF组、单纯DM组的DM病程、Hb Alc值及UA值等指标对比差异显著,应用心理干预、饮食干预等护理措施后DF组患者的病情有所缓解。结论 DM病程延长、神经及血管病变等可诱发DF,做好护理干预工作可控制DF患者的病情。

关键词:糖尿病足,老年,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 康烁,田素斋,高俊香,等.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2):242-246.

[2] 佘敦敏,朱妍,冯尚勇,等.血清25羟维生素D_3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4,7(3):240-243.

[3] 刘宁,叶小珍,卢斌,等.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胰岛α细胞及β细胞功能的相关性[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1):57-61.

[4] 张名扬,吕肖锋,张微微,等.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糖波动对体内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784-787.

上一篇:澳洲旅游签证新政策范文下一篇:爱笑会议室试戏台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