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

2024-01-07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一、基本情况

1、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我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分为县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乡级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县级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由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畜牧兽医工作站、林果科技服务中心和种子管理站4个单位组成,同时13个农村乡镇分别设置了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开展科教兴农工作,切实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素质的培养,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加强,目前全县县级专业技术人员共47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7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7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6.4%、36.2%和57.4%。同时全面推行重点产业科技承包制度、岗位责任制、工效挂钩制度等多项激励制度,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

2、农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我县围绕蜜瓜、蔬菜、枸杞、葡萄、草食畜等重点产业建设,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饲草料秸秆加工利用等实用技术,全面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蜜瓜、甘草、枸杞、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6.4万亩,并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4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县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乡级农技推广队伍专业人员比重低、学历层次低、技术职称层次低、业务素质低、专业工作能力差的问题比较突出。

2、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首先现有的技术人员掌握常规技术的多,了解新技术、高科技的少,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其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慢,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整合完善县乡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人员素质。从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农村经济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现实需要出发,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择优聘用高新技术和知识的优秀人才,逐步减少县乡农业科技推广单位中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改善人员组成结构;二是建章立制,加强管理。根据发展实际,及时制定完善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办事有章可循,达到用制度管好人、用好人的目的;三是逐步建立布局科学、合理、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鼓励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投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况,更好地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业发展曾出现过一定时间的停滞,直到时间来到新世纪后,农业建设又逐渐成为了我国的发展重点项目。现阶段,农业已经迈向了现代化,并且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农产业链,并将其进行了融合发展,现代農业发展道路十分宽阔。但是在西藏地区,现代农技的使用和推广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应当加强对于我国藏区的农业技术发展研究,并深入核心,结合地方发展情况做出切实可行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

关键词:西藏;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前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我国全面建成新农村农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农业服务中的基础前提。合理、科学的建设农技推广体系能够帮助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也能将西藏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步入现代化。西藏地处高原地带,对于农业建设来说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一般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于此地区来说并不适用。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调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进地区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农民群众经济物质生活得到保障。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十分高,且现代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广泛而重大。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其生产力和生产效益更高,且所需要占据的人工成本较低,不仅能缓解农民群众的身体劳作负担,也能将农业农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农业经济水平决定着我国整体的经济稳定状态。通过实践可以清晰的看到现代化农业的优势所在,因此,也诞生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完整、科学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仅能保障现代化农业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将农民群众经济收益稳定保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基于现代化农业为基础衍生的,所以要想将推广体系效益达到最高,就要对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模式进行分析。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的大框架还是沿用的传统农业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现代化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将自然科学融合并实现了和谐发展。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则是为了能将现代农业更深入建设发展,所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也应当融合现代化技术理念,实现正确的推广建设效果[1]。

2、西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2.1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设立以及队伍建设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落实不但能将农业生产质量进行提高,也能更方便农业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控制。科学的推广渠道能够大幅度提升当地现代化建设,实现农业综合水平新局面。对于西藏地区来说,基层农技的推广落实需求比其他地区要更大。因为较于其他城镇农村来说,西藏地理位置较偏,且土壤土质不适用耕种一些基础粮食作物,对于农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作物上的种植也要按照当地的地质情况和耕种水平做一定程度的筛选。落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不仅能让当地的农民群众了解到专业农业知识,也能提供更专业的农耕农种建议。在西藏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设立中,截止二零一四年,全区共设有县区、乡镇两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583个,获得了实质性农业发展进展。在资金规划方面,西藏地区对每个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都进行了不同数额的补贴,最高达到了五十万元。且深入贯彻落实了关于西藏地区基层农技推广建设的中央重要指示,不仅安排了资金补贴,还加强对于技术人才的引进,西藏水利部门、农牧厅等全面扩大职能招收人数,积极招录大学生4000余名扩充到一线的农技推广工作,大大缓解了西藏地区的基层农业发展建设压力。在“十二五”期间,国家投资70.17亿元,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游牧民定居、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等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强了农牧业发展后劲。粮食和蔬菜产量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0.3%和19.8%。截至二零一五年,西藏农牧民科技特派员已覆盖所有行政村。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5.1%,比“十一五”末提升5.1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西藏还建成了数百个半农半牧和纯牧业乡镇农牧综合服务中心[2]。

2.2年龄结构和专业学历

在现阶段的西藏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年龄都逐渐迈向年轻化,在加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招录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相比于以往来说有了年轻的趋势。在专业技术人员中,三十五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比是最高的,在县区和乡镇中有一大半的技术人员都在此列;而四十到五十岁之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成员占比较少,应当调整骨干人员的数量,适当增多。在推广队伍年轻化时,也将推广体系带来的改革创新,推广方案手段十分多元化、新颖化,且在实践当中可以看到较好的推广效果。在创新的宣传推广中,拥有较好效果的方式就是信息技术推广。西藏地区切实结合了时代发展背景,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线上+线下的推广模式,将农技技术知识进行了有效推广。西藏的基层农技推广团队的整体专业学历都较高,特别是招录的各院校应届毕业生,都具有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据了将近百分之九十,高出全国农业中其他畜牧、种植等系统百分之三十的水平,为未来的藏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3、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发展对策

3.1提高建设推广团队整体专业素养

要想将基层农技推广发挥出良好效益,就要做好推广队伍的建设组织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基层农技推广团队中,应当建立继续教育制度。目前西藏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都普遍趋于年轻,甚至很多都是应届毕业生,因此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势在必行。要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工作技能,加强岗位荣誉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学习相关职能部门推出的各项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内容,将规范细则落实在行动中。继续教育制度的建立可以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充分将现代农业发展技术和手段进行认识,在学习中进步,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质量建设。除了建立继续教育制度外,应当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完善职称评定制度。公正的职称评定能够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也能刺激团队的良性竞争,提高团队活跃度。

3.2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一定要建立建去哪各项管理制度。其中包括人员的管理制度、岗位 管理制度。结合现代化背景,农技推广体系要切实利用现代化思维模式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升级。打造岗位目标责任制、包村联户制、定时培训制、绩效评价等,从全方位将农技管理体系进行升级。建立创新融合的岗位工作目标,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有明确的工作内容,并按照级别小组进行责任管理;将工作对象、项目进行最实际的推广策略设计措施,结合不同地区选择最优服务。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将农业技术和知识带领到家家户户,在进行入户服务时,要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的农业困难,做到实质性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能将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信息进行传递交流,并且能对地区的现代农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华融合和了信息技术的特征,并且将其发挥出了最大的效益。在实际进行基层农技推广时,也能同时将各种先进农业产品提供给农民群众,将技术、知识、设备机械等进行了综合化调动[3]。

4、总结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现代化农业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不仅保障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也将农民群众经济收益进行了提高。西藏地区的基层农技推广应当结合实际农业发展水平,做出有地方针对性的推广建设工作,以促进西藏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蹇玲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四川农业与农机,2021(02):62-63.

[2]王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农家参谋,2019(14):10.

[3]占胜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9(10):134.DOI:10.19394/j.cnki.issn1674-4179.2019.10.106.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造成一定阻碍。本文将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促进基层农业技术在我国更好的推广和应用。

我国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需要得到不断的普及,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主要的发展趋势。要想使我国基层农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在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先进农业技术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的融合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农业技术,使我国农业经济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投入不足。一个方面是因为队伍不够稳定,一些地区没有认识到农业技术的推广的公益性,由于经济条件方面的限制,无法将相关的工作落实到到实际工作当中,还是存在自收自支和差额拨款的情况,无法保证人头费,在技术推广方面应用的专项经费也就变得更少。机构改革需要结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使其面向整个市场,农业推广农业的局面无法达到目标要求。另一个方面工作条件比较差,无法保障基本待遇,相关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十分匮乏,信息传递无法有效的进行下去,农业服务无法延伸到存户,农民缺技术和少信息等方的难题就会很难得到保障。最后一方面原因因为专业素质比较低,虽然当前有很多农业技术的相关推广人员,但是缺乏真正专业技术人员,其整体素质都比较低。很多乡镇工作人员就职之前并没有通过专业技术培训,自身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由于经费方面不够充足,推广人员很难拥有再教育的机会,这样知识就会变得陈旧老化,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够规范。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逐渐实现了深化改革,政府部门将相关的机构进行精简,将权利进行下方,这样一来,农业技术推广站就会存在保守的内部思想,不重视创新,无法有效的实践新的技术。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利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无法融合推广的理念,导致职能之间的分工不够明确,各个技术人员无法明确自身的工作,这样就会严重减弱力推广效果,导致管理体制不够顺畅,有关农业推广的人员比较混杂,最终管理也会出现混乱的情况。

农民吸纳新技术的能力不高。我国属于农业大国,站在宏观的角度,我姑哦对于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才成果都具有很高的要求,结合各个地区的推广实践微观,应用科技创新能力的采纳缺乏有效的需求。推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需要相关的采用者具备一定的农业基础知识,将其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进行掌握,当前只有很少的用户具备这种能力,很多的农民普遍缺乏这种能力。采用创新技术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在各种压力的影响下,农民自身的子集比较薄弱,能利用的就是物化类技术,对于投资比较大,而见效比较慢的高新技术,虽然具有采纳欲望,但是自身却没有购买能力。农民都比较现实,具有急功近利的意识,这对于他们采纳新技术方面发挥着阻碍作用,他们通常利用的都是传统技术,因为这些技术虽然效益低,但是却比较保险。农民自身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农民自身素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有很多文化程度比较高的青年选择到城市就业,这样就会降低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无法有效的推进新技术。

基层农业成果和生产需求不对应。推广基层农业技术的时候,过于重视宣传单一的技术,没有结合产业配套体系,这样一来,农业成果和产业就会出现割裂的局面,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基层农业的成果没有采取有效的市场调研,农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发生了错位关系,科技成果无法真正的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

农业生产过于分散。我国的农业主要还是分散型的小农经济,经营规比较小,生产也呈现分散。很多农户来到城市就业,将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进行保留,无法流转出去土地。在土地的种植和耕作方面,每个农户都具有自身的自主权。对于机械化耕作是一种阻碍,无法有效的形成规模效益,还会使科技成果德奥增大,提高了大规模推广的成本,割裂了技术和产业,对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形成严重的制约。当前农业生产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现状,而村委会不断弱化了自身的组织功能,使推广农业技术缺乏有效的渠道。

探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将政府的骨干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发挥出农业技術推广自身的公益性。建立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这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当前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需要将观念进行更新,采取制度方面的创新,有效的调整农业产业结合,以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基础,扩大服务的领域,延伸到综合服务,充分利用技术和信息,使农民可以深入到市场当中,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促进。各个级别的政府需要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有助于吸引各方面的人才,将队伍进行稳固,可以更好的为科技提供有效的服务,真正发挥出公益性的职能。

鼓励社会各界人员广泛的参与进来,使基础农业的推广实现多元化,面向我国农村,产开农业科研工作,使更多的农业企业展开推广服务工作,成立各种农民技术协会,使其可以更好的推广农业技术服务,使其成为重要的力量。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得到各个农业管理部门的支持,以各种形式向农民推广相关的技术,并且对农民采取定期培训。结合社会力量和政府推广队伍,建立多方合作的机制,可以实现跨区域的合作,将传播渠道进行拓宽,有效的转化科技成果,可以将各自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整体合作、上下互通。

完善推广机制。将工作人员的聘用制度进行完善,使队伍素质得到不断的优化,实现有关农业技术的推广的责任制度,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建立全绩效考核的制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充满了活力,使农业技术人员的相关培训制度进行完善,使其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出多元化的推广制度,使各个方面的可以共同参与进来,有效的推广基层农业技术。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得到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农民使经营主体,因此需要明确农业技术得到推广的必要性,这样才会更好的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可以更好的使用农业成果,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组织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电视讲座以及远程教育等各种活动,使其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使农民之間实现有效的交流,使农民可以快速的将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进行快速的掌握,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就解决农业生产分散这个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力度,使科技成果的推广范围得到有效的扩大,从而将这些问题进行彻底解决。

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队伍要得到稳定的发展,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为政府和农民提供跟更多的服务,以社会效益为基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本经费需要的大搜保证。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需要给予保证,将现有的条件进行充分的利用,集中硬件和软件建设。设置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专项资金,增加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份额,加大具体的实施规模,并且将其强度进行支持。将融资等手段精细充分的利用,使支农资金的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将直接资金的投入经有效的减少,将各个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行集成。对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人员实现有效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自身科技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提供全程的技术服务,结合新时期的需求和农业发展的要求,使农民的科技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我国区域经济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出现了更加激烈的竞争,农业技术不能单纯依靠技术培训和技术示范等传统的服务方式,需要结合形式的要求,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建立强大的信息网络,让农民对农业科学知识及时了解,对于市场需求和价格等各种信息进行了解。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利用信息网络,打破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实现双向的沟通,可以将时间和成本境内节省,使推广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推广。

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在推广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本文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农民群众可以更好的应用农业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得到健康快速的发展。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农技推广是农业支持并保护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也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为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从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现状出发,探析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扩散;科技进步

引言:农技推广是指在教育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宣传、培训、产业基地等方式实现农业技术推广,让农民掌握农业科学知识与技术,并发掘以及培养农业人才,从而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1农业科技与农技推广现状

现阶段农业科技进步发展是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体系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农业科学技术研发、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应用三个层面,三者相互独立却又紧密关联,共同决定了农业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状况。农业技术推广在传统模式下主要是以扩散科学理论,通过技术传递、技术指导、成果示范等方法来实现技术推广,这一方式主要是从上至下地改良农业技术,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标开展的推广工作。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正从扩散式向着教育式延伸,从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促进农村人才培養和文化素养提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外,还包括教育、培养、改善农民技术能力和生活水平等内容,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实现农村教育,最终培养出农业人才。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说明,农技推广应当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1]。

2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2.1扩散效应

农业技术推广扩散是与农业生产的时间和地域环境有着较大关系的,各个地区农业种植情况、作物种类具有较大差异,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必须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推广扩散,才能有效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基本且核心作用便是推广带来的扩散效应,使农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能够获得农业技术知识、掌握农业新技术。在基层农业生产种植中,农户往往聚集在同一乡村或区域,通过农技推广可以迅速在当地扩散农业科学技术,让地区农业生产都能应用到相关技术,而邻近地区农户也会参照和学习,从而让农业科学技术一传十、十传百,扩大农户获取科学知识的地域范围。而且在网络和交通逐渐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文化、信息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农户间的交流互动将更容易使新技术得到传播,对于全面打下农业科技氛围和环境基础有着重要作用。

2.2农技研发

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学技术研发是提高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因素。首先,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农业科研成果的支持,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主要就是为了农业发展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遇到诸多情况,比如地域环境、自然天气等因素,从而是科学研发成果存在实践差异,而这些差异就需要农技推广来进行反馈和评价,分析其中的差异性和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业科学继续进步,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变为适宜农业生产的技术内容,形成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连接两者的便是农技推广。

其次,农技推广增强了产学研关系,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研发工作。比如农业生产正向着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但是农民本身的额知识和能力还未能跟随农业科技快速发展的脚步,致使先进农业技术无法有效落实。而此时农技推广便能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帮助,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农技推广将使农业科技更全面、更深度地覆盖到农业生产之中,让农技应用和农业技术研发形成纽带关系,可以及时就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引导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最后,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效率和质量,农业科学随着农业生产发展自然会不断进步,但在农业科学进步过程中也要追求效率和质量。比如机械化推广在山区、林地扩散较为困难,农业科技发展就必须掌握影响农技推广的主要原因,采取针对性的研究方式,解决农技推广的问题,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农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具有复杂性的,需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有效增强农业科技进步的效果[2]。

2.3市场环境

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受农贸市场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方面是农户逐渐进入农业合作社,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越发明显,在农业技术供给和要求上需要更契合农户的需求。另一方面在规模化、组织化后,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和服务成本降低,推广的农业技术将更容易被农户所接受和应用,有利于科学技术集聚,容易实现技术扩山与升级。特别是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生产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在市场环境的助力向将更加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户不仅更倾向于运用先进技术,而且对于技术改良、技术升级有着更多的热情,从根本上强化了农业科技发展。

2.4规范体制

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已经逐步构建其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技推广和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但农业科技进步还没有完善的体制,一些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没有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使得农业科技发展受阻。农业科技进步应当跟随农技推广体系,一同构建并完善农业科技发展制度,全面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全方位掌握农技推广的实际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农技研发方向,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得到的价值能够充分应用于农业生产。为促进这一体制的建设,应当推进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的关系,使两者的联系更加紧密,将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技推广的公益性相互联合,在评估农业科技研发质量时加入有关农技推广效果的指标和项目,从而使农业科技进步更加重视农技推广的作用。另外,农技推广也需跟随科技研发的速度,规范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与管理方式,使农技推广能够及时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反馈给基层农户,为农业科技的迅速普及和反馈提供帮助,有助于扩大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提高农技推广的效果,进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结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撑,农业科研的成果最终都转化为农业生产发展中的助力,而这其中农技推广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的扩散效应能够全面覆盖农户,提高技术研发的效率和质量,在市场环境的支持下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发展体制,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云朋.浅谈基层农技推广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6):5-6.

[2]贺宇.农技推广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性[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03):86-87.

作者简介:严俊香(1968.11-),女,汉,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本科,职称评正高,研究方向:农机推广和检验检测相结合。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沪农委[2010]115号

关于印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增强本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高效生态农业,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

[2008]5号)要求,结合本市农业生产实际,市农委、市财政局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

上海市财政局

2010年6月7日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推进本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农科教发〔2007〕12号)和《关于地方开展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农科教发〔2008〕5号)的总体要求,制订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上海)建设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原则

根据本市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布局,依托本市科研、技术推广、教育等资源,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或优势的相关产业技术体系,开展相关研究、试验示范、培训与推广、收集和提供产业相关信息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技术与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产业需求。按照产业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遗传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草害防治、土壤肥料与饲料营养、产后处理与加工、设施设备和产业经济等各个环节的各类科技资源,加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教育、企业等研发力量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强化制度管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从各个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在内容设计、任务分解、协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系统化、制度化设计;通过基地、人才和任务相结合,建立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三)稳定资金投入。按照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建立相对稳定的资金支持渠道,稳定资金投入。

(四)服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补充。要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在本市的相关任务。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先选择部分农产品作为试点,探索经验,再根据试点情况,逐步扩大,分批建设。

二、任务、结构和职责

基本任务是:围绕本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集聚科技资源进行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注重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直接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收集、分析农产品的产业及其技术发展动态和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三个层级构成。

针对每一个农产品,设置一个首席专家负责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内根据农产品产业链设置若干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设一个组长岗位。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产业技术发展中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集成,解决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产业技术人员培训;收集、监测和分析产业发展动态与信息等;指导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运作。

结合每一个农产品的区域布局,在主产区设立若干个综合试验站,每个综合试验站设一个试验站站长岗位。综合试验站主要依托当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其主要职责是:开展产业综合集成技术的试验、示范;培训技术推广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开展技术服务;调查、收集生产实际问题与技术需求信息,提供应急技术服务。

在本主产区内设立若干个技术示范点,示范应用综合试验站的应用成果,主要起辐射和带动作用。

三、管理体制

市农委会同市财政局成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协调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协调指导委员会),由产业主管部门、产业界、科技教育界代表及有关专家组成,市农委有关领导任委员会主任。

协调指导委员会主要职责是:负责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发展规划制定和计划的制定;对各创新团队、综合试验站业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对体系中有关人员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估;综合评估各产业技术体系发展状况及其贡献。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管理办公室,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协助负责日常工作,建立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各体系运行和管理情况。

四、运行机制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实施周期,实行“开放、流动、协作、竞争”的运行机制。

(一)任务确定

每五年周期开始的前一年,围绕本产业发展的五年目标,需解决的重点技术问题,由首席专家牵头组织本团队内的人员提出本产业技术体系未来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经审议后,由市农委审批下达。

(二)组织实施

创新团队根据审批下达的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规划与分计划(标书),制定本体系五年研究和试验示范任务分解方案(计划任务书),在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试验示范工作需要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评议通过后,首席专家、各专业组、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分别根据相应职责签订任务委托协议。

实施过程中,创新团队针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立项建议,促使相关基础研究成果与体系内的研究相互衔接。综合试验站收集、分析和整理的本区域生产实际问题、技术需求信息和疫情、灾情等动态信息,必须及时反馈到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应当予以解决。

(三)考核评估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目标考评制度。每,由首席专家根据委托协议内容指标,组织对专业组及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以及技术示范点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合同书内容指标,对创新团队和首席专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核。根据考核结果,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提出整改要求或进行人员调整。

每五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考核结果分合格与不合格两种。综合考核不合格的,根据不同情况,全面或局部调整首席专家、专业组和组长、综合试验站和站长、技术示范点。

五、遴选方式

(一)创新团队

创新团队依托现有本市研究、技术推广和教育机构择优产生,不作为法人单位。依托单位必须具备较好的研发基础条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采取组织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产业相关主管部门、有关专家进行评选,提出候选名单,经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后确定。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根据本产业的技术需求、各研究领域优势特点等情况,确定创新团队中各专业组、组长的候选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由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评议后,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审批确定。首席专家必须兼任其中一个专业组组长岗位。

专业组中岗位设置及人员聘用,由首席专家和专业组组长提名,经征求待聘人员所在单位意见后,提出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备案。同一专业组可由不同单位的人员组成。

(二)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

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各专业组组长根据本产业农产品区域布局,考虑产品特色、区域优势与代表性和工作基础等情况,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综合试验站和技术示范点的建议名单,报协调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备案。

六、保障措施

(一)资金来源

对列入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计划的项目,其基本研发费和示范推广费由市财政给予补助。基本建设支出、大型仪器设备添置等由依托单位按现有渠道解决。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本市实施的内容,本市按照有关规定,在资金上给予配套支持。市科技兴农项目向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倾斜。

(二)人员保障

体系中聘用人员的党政关系、人事管理、工资福利等均按原有关系不变。体系内全部岗位和人员实行五年聘任制,在被聘期间,仍可承担所在单位的岗位和职责,以及相关工作任务。依托单位要保证聘用人员的科研及试验示范时间,提供必要的研究辅助人员,为聘用人员开展业务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所有聘任人员应自觉接受体系内相关制度的管理,享受体系内相关政策,保证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生的技术成果优先交给体系及相关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部门使用。

(三)生产、科研、示范设施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应依托现有农业基地和科研基础设施、设备等条件建设。

上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论文范文下一篇:数学小组合作课堂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