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技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在农业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农业技术的进步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日渐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农民增收,对农业增产发挥着立竿见影的作用。以泸西县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分析,就新形势下如何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泸西区域农民增收和农业增产的重要作用做出对策探讨。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模式由传统观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变。泸西县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农机的使用和推广为泸西县农民增收及农作物增产提供了高效的技术支撑,为实现泸西农业的可持续化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创益空间。

1 泸西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目前,泸西县农业机械化呈现出半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快速转变的趋势,从产中机械化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全程延伸。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经了机械耕地,引进示范,推广与使用,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4个时期。至2015年末,泸西县农业机械总值2.43亿元,农机总动力48.52万kW,分别比2010年新增1.63亿元和14.06万kW;拖拉机保有量8 446台、配套农机具4 094部、耕整地机械18 212台、联合收割机91台、水稻插秧机9台、马铃薯收获机2台、植保机械713台,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改变了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劳作方式;畜牧业、设施农业、果业和渔业等机械得到较快增长。但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存在类如土地资源未充分开发、农户科技意识不强、农机使用不科学等问题。

2 农业机械化在泸西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泸西地区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机使用与推广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农机运用是泸西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1]。随着农机技术的跟进,不仅可以充分开发泸西地区可用的土地资源,还能提高土地产生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实现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不仅是巩固和加强泸西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不二选择。此外,在当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下,针对泸西多样的土地形态,对农机的自动装置投入也是适应多样土地、水资源环境下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需求。

3 发展泸西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对策

3.1 利用政策优势,加快农机发展

为了扩大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使用和推广,解决区域之间农机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问题。当地政府财政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扶持。首先,制定相应法规和措施,为农机的推广使用提供制度参考,在《云南省农机管理条例》和《农业机械促进法》的文件精神指引下,结合泸西县农业发展现况和农民收入现状,政府部门尽快给出类如农机投产到户、农机燃油补贴等扶住政策,这也是当前我国农业精准扶贫方面的一个重要途径,为农民进行机械化生产件减轻经济负担。其次,在农业增产方面,政府部门应联合农业种植技术机构加快推进泸西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继续推进马铃薯等作物的基地建设力度,扩大农机投入,健全产、供、销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将政策兴农作为农业增产的重要保障,提高泸西地区农业综合效益。

3.2 提升农机技术,优化农机装备

泸西地区受地形条件的影响,境内的丘陵较多,山高路陡,可使用的土地面积有限,坡度较大成为农机使用和推广的重要因素[2]。对此,加大对农机技术的改造升级,优化农机设备将是促进泸西地区农业机械化普及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泸西马铃薯的种植和栽培上,对农机技术的优化,不仅是增强马铃薯产业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实现马铃薯种植户增收创益的需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配套机具,提升马铃薯的规模化、产业化播种、栽培技术,提升泸西马铃薯等农业作业的质量,保证稳定增产。在农机购进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农民的知识水平,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引导,规范农机技术标准,在农机的结构上要尽量简化,农业市场尽量为其提供一些易操作的农机设备,价格上应降低标准,减少农户的投入成本,提升农户的操作熟练度,保证农机设备的顺利投产,增加实际的农业产业效益。

3.3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注重市场效益的提高。对此,要通过农机化的使用推广实现泸西地区农民增收,当地的农机部门就应以农业产业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通过开拓多个农机化服务渠道,增加农民增收门道。泸西地区应紧紧围绕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农业发展主题,在农机服务方式上,向着综合化的农机服务领域扩展,逐渐从过去强调产前和产中农机服务过渡到产后的农机加工服务。在农机服务内容上,逐渐由过去注重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运作向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服务转变,加大对泸西地区马铃薯起刨机、植种挖塘机等农业机具的引进,结合前期的示范宣传,让农民亲身参与机械的使用操作,强化他们对农机新技术的了解和认知,熟练掌握农机使用技术,从而扩大农机服务项目,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将农机服务项目的拓展也可以作为一个增加农民收入的品牌工程,通过政府帮扶,每年给农民带来较为稳定的收入,泸西地区的农机部门可以组织泥塘挖掘机、大中型拖拉机及变型拖拉机等农机参与跨区域的农作物播种、生产及收割作业,例如农机每收割水稻1.33 hm2,就能为农民节省60%的手工费用;在部分农作物基地播种中,农机示范工程的创收通过政府下拨款项给农民,每年能平均增加800元/户,为实现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3.4 实施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增产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农业机械的推行不断被作为示范工程实施,在泸西地区推行农机示范示范工程不仅可以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还能积极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利用机械化作业可以减少农民的人工成本投入,提高特殊地形特点的土地作业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农作物的播种采用农机播种技术将有明显的节种增收效果。例如,采用农机技术对水稻的精量、半精量播种,可以实现平均每667 m2节约3 kg种子,获得水稻667 m2增产35 kg,充分保证农机技术下水稻投入减少、产出增多的增产效果[3]。因此,在泸西地区开展农机示范工程,农机部门结合当地特色农作物的储量丰富优势,积极推广农作物的播种及收割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农作物增产,为当地农业综合效益的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4 结语

在当代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的发展趋势下,泸西县需要根据当地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通过借助政策优势、提升农机技术、拓展农业服务、推行农机示范工程等措施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提供保障,促进泸西地区农业现代化及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研究[J].农业装备技术,2011(6):7-9.

[2]周星飞.浅谈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温州农业科技,2010(2):4-7.

[3]庞真,张秋丽.论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湖南农机,2012(5):7-8.

(责任编辑:赵中正)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1 当归适应性

当归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当归由于在陕西省、甘肃省大量种植, 故名又称秦归、岷归等, 为低温长日照作物, 宜高寒凉爽气候, 在海拔1500~3 000 m左右均可栽培。西宁市大通县地处北纬36°43′~37°23′, 东经100°51′~101°56′, 海拔高度2 280~4 622 m, 冬季漫长, 夏季冷凉, 年平均温度5.1℃, 年降水量451~820 mm, 无霜期80~90 d, 年日照时数2 503 h。在低海拔地区当归生产难以越夏, 抽薹率高。青海高原的海拔适宜当归生产, 低温有利于其稳定生产, 从而防止其天然抽薹。

2 育苗地处理

育苗选择海拔2 500~2 700 m以上的阴凉潮湿的生荒地或二荒地, 土质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做育苗地为好, 一般需选生荒地育苗。选好育苗地后要及时翻耕, 于4-5月把草皮连土铲起并晒干, 堆成外圆内空的圆堆, 内放柴草, 烧成火土后均匀撒开, 翻入土中做基肥, 结合深翻整地, 施腐熟农家肥3万~6万kg/hm2, 做成宽80~90cm的畦, 畦间距离25~30 cm, 畦高12~15 cm, 畦向同坡向, 随机播种。播种量150~225 kg/hm2。播种前先将种子用温汤浸种, 温汤是用开水与凉水2∶1比例对成, 种子刚放入温汤中要不断搅动, 直到水温降到30℃, 然后浸种24 h后捞出晾干, 拌上10倍于种子的草木灰, 均匀撒于播种沟内, 覆细土约1 cm厚, 再盖2~3cm厚的草。

如果选择不到生荒地或二荒地, 可选择土质深厚、土质疏松的黑壤土, 茬口为小麦为好, 至少轮作3 a以上。底肥同上, 施足肥料深翻地, 以增加透气层和提高土壤保墒性[2]。

3 土壤处理与施肥量

前茬作物为小麦、油菜, 地块坡度小于15°。土壤用多菌灵和杀虫剂处理。当归喜肥怕涝, 施6万kg/hm2腐熟农家肥, 农家肥不足可配合施用油渣, 配合使用磷酸二铵与尿素各450 kg/hm2左右, 过磷酸钙700~750 kg/hm2, 整平起垄。

4 栽培方式

覆膜采用起垄覆膜, 采用大小垄, 大垄高一般在20cm左右, 垄宽70 cm、小垄高10 cm, 垄宽20 cm, 地膜采用幅宽为1.2 m的黑地膜, 幅膜之间的相接处设置在小垄中间, 为防止人、畜践踏和大风掀膜, 每隔2~3 m打一个土腰带。每垄栽植2~3行, 行距和穴距均为30 cm左右。出苗后查看生长情况, 间苗, 每穴一苗。还需在膜上打渗水孔, 以利于雨水、雪水下渗。不覆膜的栽培方式、栽培密度相同, 只是不需要起小垄。

5 不同栽培方法的产量

经多年试验, 采用几种不同方法种植产量不同。由表1可以看出, 覆膜产量比不覆膜产量高5.8%~17%, 而二次栽种当归苗产量为最高, 这种栽种方式比其他栽种方式产量要高出6%~34.9%, 而秋直播又比冬直播方式产量高出5.3%。

6 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及时放苗 (包括二次栽种的苗子) , 缓苗后, 适时间除弱苗、病虫苗、抽薹苗, 每窝留健壮苗1株。为了预防当归病虫害, 种苗移栽前用40%的辛硫磷乳油加40%多菌灵胶悬剂各0.5 kg, 对水50 kg, 配成药液, 抖净药苗上的土, 整顺药苗, 放入容器中, 浸泡药苗10~15 min, 以药液淹没药苗为度。如果从未种过当归则不需要浸泡[3]。当归封垄后, 下部老叶因光照不足而发黄, 这部分老叶要及时摘除, 这既可避免不必要的养分消耗, 又能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

当归病虫害主要有当归麻口病、根腐病、褐斑病和白粉病, 地下害虫等。坚持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 以农业措施为主, 以药剂防治为辅, 重点采用农业防治清洁田园、轮作、增施优质农肥和磷钾肥等;同时, 应用无公害农药土壤处理、浸苗、灌根、叶喷等综合防治措施。另外, 杀虫剂、杀菌剂在植物上喷施前先用0.5 kg水稀释后, 再分为3份分别加入喷雾器中, 2次稀释后再喷施作物。

7 采收

一般在10月中旬开始采收, 如果种植在较高海拔地区, 采收要提前至10月上旬, 此时茎叶开始变黄、萎蔫, 甚至枯死, 最适宜采收, 在土壤冻结前一定要采挖完毕, 留种籽的除外。采收后, 及时将残膜清理, 以免污染土壤。

摘要: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 以冷凉、高海拔、长日照为其特征, 当归是低温长日照作物, 宜高寒凉爽气候, 以根入药, 茎叶均可食用, 在此探讨在高寒地区如何进一步提高其产量, 青海地区正逐步发展成为当归辅产区, 价格稳定, 是农民致富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当归,冷凉高寒地区,增产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蔺海明, 邱黛玉, 陈垣.不同当归苗根直径大小对提前抽薹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草药, 2007, 38 (9) :1386-1389.

[2] 张恩和, 黄鹏.春化处理对当归苗生理活性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1998 (9) :240-243.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马铃薯是继小麦、玉米、水稻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是最大的非谷类食品。

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马铃薯是唯一播种面积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的粮食作物。随着马铃薯产业布局的明确和不断发展,以我国山西大同为例,大同市属于高寒冷凉地区,是典型的季风性大量气候,昼夜温差大,非常时候马铃薯的生长,同时马铃薯能够提供大量的热量,因此在大同地区广泛的种植并食用。马铃薯是大同除了玉米以外的第二大农作物,据调查,大同市山区的农民6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马铃薯,而平川区的农民25%的收入来自于马铃薯,由此可见,马铃薯对于大同居民而言,是保证全市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全市一年的种植面积超过5万hm2,占到良田总面积的20%左右。但早年间,大同市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偏低,并未达到区域应该具备的产出效率和能力,纠其原因在于缺乏配套的高产和稳产技术,这也成为制约大同马铃薯种植发展的重要原因。

2 我国马铃薯种植技术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倍性育种、体细胞杂交、分子技术等在我国马铃薯资源研究中均有应用。栽培马铃薯为四倍体,而很多野生资源均为二倍体,为了较好利用这些资源,将四倍体解离为二倍体是其途径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马铃薯的栽培越来越产业化,但是大同早期的马铃薯种植却由于其高产稳产技术的不足,而制约了其发展。

以大同为例,早期大同种植马铃薯主要是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这种技术方式主要是通过90~100cm的膜床覆盖马铃薯种植区域,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地膜床面宽50~60cm,平均行距在60cm以内,因此在种植马铃薯时容易造成田间的郁敝现象较为严重。地膜覆盖下,单株马铃薯的营养面积小,植株的叶片之间容易因地膜的覆盖而相互折叠,尤其是在刮风天气下,马铃薯植株相互摩擦,造成影响消耗,植株也产生磨损。地膜的覆盖还容易减弱植株的光合作用,由于地膜覆盖下,植株间的行距较小,争水争肥,而地膜通透性弱,造成增肥效果减弱,导致植株的外缘半边根系发育出现不正常,马铃薯整体的结薯能力减弱,商品率大大降低。传统的地膜覆盖方式是我国出产马铃薯的地区所主要使用的种植技术,但这种技术的缺陷十分明显,大大阻碍了马铃薯产出率的提高。

3 马铃薯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增产机理

马铃薯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增产机理主要是采用一带距1.2m,大行距80cm,小行距40cm的膜床尺寸,增加马铃薯种植地膜覆盖的行距,并且增加床宽至70~75cm,提高植株生长空间的丰产技术。马铃薯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增产采用五犁一耙子的方式,从第一犁开始间隔地边40cm开始第一沟,沟深15cm左右,然后再相距40cm开始第二沟。第一沟和第二沟作为播种沟,将农家肥和杀虫剂放入沟中,保证此时的沟深能够达到12cm。待马铃薯播种完成后,再覆盖膜。先把芽块放入沟中,保持22~25cm的间距,然后在第一沟的另一边同样开第四犁,然后将着两犁作为第一和第二沟的封土。在第一沟和第二沟之间开一个6cm的第五沟作为化肥沟,将足量的化肥放入沟中,形成床胚子。之后用耙子找细,将第一、二、五沟盖平,搂好床面,做好床肩,使床面保持平、细、静,并且中间稍高,成平脊形,床肩平整,尽量保持高矮一致。

采用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增产机理能够有效的增加马铃薯单株的占地面积和影响面积,尤其是每一个沟中间的化肥沟帮助植株更好的增加营养。这种技术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的养分供给,扩大植株光合作用的面积,帮助支柱更好的通风透气。同时行距较宽能够避免传统地膜覆盖造成的机械损伤,减少支柱的营养消耗,帮助干物质的积累。该技术增加了地膜覆盖的行距和宽度,帮助土壤有效的热化,增加种植区域的提温、保温和增肥的效果。该配套技术的增产机理还需要配套的消毒和防虫害,在播种时选择费乌瑞它的脱毒早代薯块作为种薯,采用切刀消毒加药剂拌种防止地下害虫防治,并且能够防治芽块腐烂。

采用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后,大同的马铃薯种植产出产量能够提高40%~80%,并可以改善其马铃薯产出的质量,提高商品率,从而实现马铃薯的高产与稳产,帮助大同实现进一步的农民增收和粮食安全保障。

摘要: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马铃薯,主要以地膜覆盖马铃薯进行种植,传统的地膜覆盖种植方式不仅浪费地膜,而且污染环境,部分马铃薯种植区域开始采用宽膜大垄密植综合配套技术,增产效果显著。因此推广马铃薯宽膜大垄密植丰产配套技术是突破产量的重要技术手段。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水稻种植农业应用现状

1.1 农药资源浪费

某地区中近1/2的农耕面积中为水旱田, 在这一区域中种植有各种各样的作物, 且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 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可能影响到整个区域中的作物产量。所以区域中的农民选择定期大量喷洒药物进行控制, 通过调查发现试剂使用的农药仅占试剂喷洒农药的70%左右, 这一数据说明大量的农药被浪费。

1.2 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由于区域中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无法掌握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而农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 农民没有注意到方法不当可能对农业无产生的不良影响, 单纯地想通过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很多农民长期选择相同的农药进行喷洒, 长期以来区域中的病虫害可能产生强大的耐药性, 一旦对某种药物免疫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还可能发生药物残留, 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1.3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药喷洒之后作物会吸收一部分, 而病虫害吸收的部分更少, 遗留下来的农药在喷洒过程中进入田间, 降水之后这些有害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 还可能深入到更深的内层中进入湖泊中, 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 不但要关注产量与质量, 还应当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 维护生态环境, 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

2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试验

2.1 试验场地

此次试验选择的试验场地具有地势平淡、土壤肥沃的特点, 且种植田地非常集中, 水源也充足, 基地中没有杀虫灯措施。

2.2 方法

本区域中, 8月初为化螟卵孵化的盛期, 8月中旬为稻叶纵卷叶螟1龄的高峰期, 在这一阶段中使用浓度为50%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对虫害进行预防, 药物的使用量为160 g/hm2使用对水喷雾。由于稻叶纵卷叶螟的基数相对较低, 因此采取适当减药的方式进行干预。于9月10日使用浓度为30%的本米甲环唑·苯环唑进行治理, 使用量同样为160 g/hm2。

同时, 设置对照组, 区域中选择的药剂、用量和喷洒时间由农户自己决定, 分次给药。第1次时间为8月5日, 通过三唑磷对二化螟进行防治;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 使用丙溴磷对稻叶纵卷叶螟进行防治, 于8月25日使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于9月15日使用三唑磷与噻嗪酮对水稻穗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

对两块试验田中8月15、25日及9月5日的二化螟、稻叶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调查, 于10月对2块试验田的产量进行评估。

2.3 结果

对2块试验中的水稻病虫害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试验田中二化螟的枯鞘率为4.5%、平均为1.4%, 而对照组试验田中的枯鞘率为12.2%、平均达到4.1%;试验区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5%、平均约为3.1%;对照组试验田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27%、平均为6.5%, 试验区中稻飞虱的虫量约为300~500头/百丛、对照组区域中为1 200~1 400头/百丛;试验区中水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率为11%、平均发生率为2.5%, 对照组试验田的发生率为17%, 平均为3.8%。综合分析各种结果, 可见试验田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试验田效果。而试验田中的施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田, 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稻叶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差, 主要原因在虫害的发生时间较长, 多次施药均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一次氯虫苯甲酰胺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且持续的时间长。

两组的水稻产量对比:于10月对试验区与对照组产区中的水稻产量进行对比, 试验组的平均产量为7 423.52kg/hm2, 对照组试验田平均产量为6 683.86 kg/hm2, 两组之间的差异较大, 试验区较对照组高出11.08%。

3 结论

降低农药产量, 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生产中长久的追求。但是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过大、使用方法不对的现象非常严重, 从而造成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具有高效、低毒性以及持续时间长、杀虫范围广等特点, 不但对二化螟与稻飞虱等虫害进行控制, 对于常用药物难以防治的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有资料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使用时间得当、使用方法科学的情况下, 能够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常用的毒死蜱、三唑磷、井冈霉素等药物防治的病虫种类非常单一;同时, 由于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 很多地区中的病虫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此外, 有专业研究技术人员根据大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追踪指导用药, 根据稻田中病虫害的实际发生实际选择高效用、低毒性的农药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药量。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大多数在种植过程中凭借个人的经验, 基于大致的病虫害预测进行用药, 结果往往是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 不但效果不佳, 还造成大量的农药与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调查结果, 本示范区中共用药3次, 平均使用量为600 m L/hm2, 而对照组区域中共用药5次, 平均用药量为15.15 L/hm2, 节省的农药费用超过400元/hm2, 防治成效却远远高于对照组区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摘要: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的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 农业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由于农药喷洒的不规范, 水稻病虫害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针对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中农药喷洒现象, 提出有效的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措施, 为水稻种植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仲良, 孔学梅, 袁文龙, 等.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89-89, 93.

[2] 成燕清, 刘雪源, 张宗泽, 等.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J].作物研究, 2011, 25 (5) :445-450.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玉米机械化收获一次性能完成摘穗、剥皮、脱粒、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每667 m2比人工收获可节省50元左右,真是省力、省时又省钱,节能、高效又增产。”近日,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莲花镇闫湾村的种植大户闫跃东说起了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就是满口称赞。当天,在舞阳县孟寨镇举办的漯河市2016年玉米机收暨秸秆综合利用演示会现场,挤满了十里八乡的村民,闫跃东就是其中的一员。今年47岁的闫跃东在2010年牵头附近村庄32家农机手建立了东方红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已经拥有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粮食烘干机、农用航空机等各类农业机械196台(套),尤其在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上闫跃东做了足够的尝试和探索,积极在周边村庄推广玉米机收等技术。“合作社流转了1500多亩土地,通过用出草口带秸秆粉碎机的收割机收获小麦后,用玉米精量施肥播种机播种玉米,生长期间实行机械化植保、施肥、灌溉,成熟后用联合收割机收获玉米,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还能用烘干设备烘干玉米。”闫跃东说起种地早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

试验证明,玉米完全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收获偏早将会造成玉米减产10%左右。河南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介绍,玉米应根据播期早晚合理确定收获期,以苞叶发黄后7~10天收获为宜,这样玉米的籽粒更加饱满,果穗含水率低,更适宜玉米机械化收获。

(来源:农民日报)

增产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 方案设计指导思想

特高含水油田的有效注水增产对策, 是不能按照传统方法来设计的。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 特高含水油田的开采设计方案, 在指导思想上, 应按照以下方法来完成:第一, 应确定经济效益为中心。目前开采特高含水油田的目的在于, 提高经济效益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所以一切的开采必须要以客观实际为主, 避免过于理论的情况。第二, 在开采过程中, 必须充分考虑到滤液的流转方向, 油气是对注入倍数的低潜力区域。第三, 应对提液、注水层段进行优化, 并且积极的提高有效注水量和产液量。相对于低含水油田和中含水油田而言, 特高含水油田的含水量超乎想像, 即便是设定了较多的技术和了解了较多的数据, 仍然有发生意外的可能, 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2 有效注水原则

在特高含水油田开采中运用有效注水增产对策, 除了要在主观上的指导思想努力, 还必须选择有效注水原则, 所有的开采工作一律按照注水原则来执行, 减少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确保注水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在总结和分析后, 认为有效注水原则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具体的工作当中, 应对剩余油分布相对集中, 并且具有连片特点的区域, 利用转注等措施, 更好的调整注采井网, 要在多方面了解注水的信息。同时, 积极的改变液流的方向, 以此来进一步的扩大注水范围。第二, 由于特高含水油田表现出了区域化的特点, 所以在注水的工作中, 绝对不能太过大意。非主力油层中的剩余油, 虽然不是开采的重点, 但其造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 应尽最大的努力, 完善注采井网。同时, 还必须提高水驱控制程度, 以此来对非主力油层中的剩余油进行开采, 避免浪费。第三, 特高含水油田的有效注水增产工作, 会受到油田本身特性的影响。例如, 在特高含水油田当中, 纵向上的层面、层间等, 均是不同性质的, 在含水量方面的差异也是比较大的。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 可以采用调剖堵水等经济适用的稳油控水措施来完成。

3 有效注水对策

对于特高含水油田而言, 有效注水对策, 是最终要执行的工作。为此, 我们需要将之前的工作成果和一些比较重要的工序准备好。针对特高含水油田的特点, 应做好全面的保障工作。部分特高含水油田的自身条件比较特殊, 在勘察的过程中, 容易忽略一些细节上的因素, 或者是因为自然条件复杂, 导致勘察工作缺少一些数据。在特高含水油田开采中出现意外并不稀奇, 重要的如何进行注水, 如何更好的开采。本文认为, 针对今后的特高含水油田开采, 在有效注水对策方面,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完成:第一, 提高非主力层及主力层上倾区注入倍数。根据非主力层及主力油层上倾区静态井网不完善的特点, 充分利用过路井进行补孔完善静态井网, 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由于非主力层及主力油层上倾区物性较差, 水井欠注严重, 油井低能使得动量动用程度差, 采取对水井增注改造, 油井压裂引效的方法, 提高动态注采连通率, 扩大注水波及体积, 充分发挥中低渗透层的开发潜力, 提高动用剩余储量。第二, 总体控制主力油层主体区注入倍数, 部分注入倍数高的区域, 考虑液流转向的基础上, 潜力井层有选择性的复产复注, 进一步提高驱替效率。

4 结语

本文对特高含水油田有效注水增产对策展开讨论, 从目前的工作来看, 特高含水油田在开发过程中, 依靠有效的注水增产对策, 石油的开采量得到提升, 并且完成了较为全面的开采, 固有的浪费及破坏情况减少。另一方面, 在特高含水油田的开采过程中, 还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 应设定较多的注水方案, 并联合其他的手段共同完成, 需在多方面确保特高含水油田的开采顺利, 一定要保证安全, 减少各种意外的出现。

摘要:我国有很大比例的注水开发油田目前已经进入到特高含水期开采期, 开发难度日益增大。相对而言, 特高含水油田的开采, 是油田含水类别中最难的一类, 无论是在日常的开采中, 还是在紧急的任务方面, 特高含水油田都是比较困难的, 且容易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一个不小心就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特高含水油田在我国的数量并不少, 如果能够通过注水增产, 相信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对石油的需求, 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日后, 应选择更好的注水增产对策, 提高特高含水油田的生产和开采。

关键词:特高,含水,油田,增产

参考文献

[1] 时刚.双河油田特高含水期水驱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 2014.

[2] 张俊法.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与挖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 2010.

[3] 李国庆.乾安地区有效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D].东北石油大学, 2013.

上一篇:智能电子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保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