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分析

2022-09-12

农业种植在长久的时间内都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对农产品的产量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在农业生产中贯彻“绿色环保”的理念, 推广农药减量增产技术, 尽可能减少农药残留, 促进粮食增产以及农药增收。

1 水稻种植农业应用现状

1.1 农药资源浪费

某地区中近1/2的农耕面积中为水旱田, 在这一区域中种植有各种各样的作物, 且病虫害现象较为严重, 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可能影响到整个区域中的作物产量。所以区域中的农民选择定期大量喷洒药物进行控制, 通过调查发现试剂使用的农药仅占试剂喷洒农药的70%左右, 这一数据说明大量的农药被浪费。

1.2 农药的使用方法不当

由于区域中农民的文化程度较低, 无法掌握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而农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 农民没有注意到方法不当可能对农业无产生的不良影响, 单纯地想通过喷洒农药控制病虫害。很多农民长期选择相同的农药进行喷洒, 长期以来区域中的病虫害可能产生强大的耐药性, 一旦对某种药物免疫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还可能发生药物残留, 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1.3 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农药喷洒之后作物会吸收一部分, 而病虫害吸收的部分更少, 遗留下来的农药在喷洒过程中进入田间, 降水之后这些有害物质会渗透到土壤中, 还可能深入到更深的内层中进入湖泊中, 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在农业生产中, 不但要关注产量与质量, 还应当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 维护生态环境, 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

2 农药减量增产技术试验

2.1 试验场地

此次试验选择的试验场地具有地势平淡、土壤肥沃的特点, 且种植田地非常集中, 水源也充足, 基地中没有杀虫灯措施。

2.2 方法

本区域中, 8月初为化螟卵孵化的盛期, 8月中旬为稻叶纵卷叶螟1龄的高峰期, 在这一阶段中使用浓度为50%的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对虫害进行预防, 药物的使用量为160 g/hm2使用对水喷雾。由于稻叶纵卷叶螟的基数相对较低, 因此采取适当减药的方式进行干预。于9月10日使用浓度为30%的本米甲环唑·苯环唑进行治理, 使用量同样为160 g/hm2。

同时, 设置对照组, 区域中选择的药剂、用量和喷洒时间由农户自己决定, 分次给药。第1次时间为8月5日, 通过三唑磷对二化螟进行防治;第2次给药时间为8月15日, 使用丙溴磷对稻叶纵卷叶螟进行防治, 于8月25日使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于9月15日使用三唑磷与噻嗪酮对水稻穗期的病虫害进行预防。

对两块试验田中8月15、25日及9月5日的二化螟、稻叶纵卷叶螟以及稻飞虱等病虫害进行调查, 于10月对2块试验田的产量进行评估。

2.3 结果

对2块试验中的水稻病虫害进行调查和分析, 发现试验田中二化螟的枯鞘率为4.5%、平均为1.4%, 而对照组试验田中的枯鞘率为12.2%、平均达到4.1%;试验区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5%、平均约为3.1%;对照组试验田中稻叶纵卷叶螟的出现率为27%、平均为6.5%, 试验区中稻飞虱的虫量约为300~500头/百丛、对照组区域中为1 200~1 400头/百丛;试验区中水稻田纹枯病的发生率为11%、平均发生率为2.5%, 对照组试验田的发生率为17%, 平均为3.8%。综合分析各种结果, 可见试验田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由于对照组试验田效果。而试验田中的施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田, 在很多研究中发现稻叶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较差, 主要原因在虫害的发生时间较长, 多次施药均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 但是在本次研究中使用一次氯虫苯甲酰胺就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且持续的时间长。

两组的水稻产量对比:于10月对试验区与对照组产区中的水稻产量进行对比, 试验组的平均产量为7 423.52kg/hm2, 对照组试验田平均产量为6 683.86 kg/hm2, 两组之间的差异较大, 试验区较对照组高出11.08%。

3 结论

降低农药产量, 提高水稻产量是农业生产中长久的追求。但是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我国水稻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量过大、使用方法不对的现象非常严重, 从而造成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具有高效、低毒性以及持续时间长、杀虫范围广等特点, 不但对二化螟与稻飞虱等虫害进行控制, 对于常用药物难以防治的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有资料提示, 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的使用时间得当、使用方法科学的情况下, 能够在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常用的毒死蜱、三唑磷、井冈霉素等药物防治的病虫种类非常单一;同时, 由于在我国的使用时间较长, 很多地区中的病虫都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 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此外, 有专业研究技术人员根据大田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追踪指导用药, 根据稻田中病虫害的实际发生实际选择高效用、低毒性的农药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和药量。但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大多数在种植过程中凭借个人的经验, 基于大致的病虫害预测进行用药, 结果往往是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期, 不但效果不佳, 还造成大量的农药与人力资源浪费。

根据调查结果, 本示范区中共用药3次, 平均使用量为600 m L/hm2, 而对照组区域中共用药5次, 平均用药量为15.15 L/hm2, 节省的农药费用超过400元/hm2, 防治成效却远远高于对照组区域, 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摘要:农业是我国发展的根本, 农业生产的结果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 农业问题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促使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是由于农药喷洒的不规范, 水稻病虫害现象也越来越严重。针对南方地区水稻种植中农药喷洒现象, 提出有效的农药减量增产技术措施, 为水稻种植提供合理的依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 卢仲良, 孔学梅, 袁文龙, 等.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15) :89-89, 93.

[2] 成燕清, 刘雪源, 张宗泽, 等.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J].作物研究, 2011, 25 (5) :445-450.

[3] 陆日光.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防治上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 2015 (4) :112-11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个人就是一种精彩——关于学生评价的尝试下一篇:试论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