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化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国民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增强, 因此致使国民对于食用的瓜果蔬菜等绿色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度的标准提出了高要求。根据现代社会的调查发现, 由于瓜果蔬菜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使用到农药产品, 尤其是其中涉及的有机磷农药的成分更是占据到了大约80%,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虽然能够使瓜果蔬菜避免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 但是另一方面也严重的影响着人民的身心健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能够检测和应用化学方法对生产出来的瓜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度进行分析, 同时化学分析方法是常规性, 也是最有效的检测方法。

1 农药残留研究的现状

在现代农药检测的进程中, 对于农药中残留的有机磷的检测的一般方法大约有速测方法、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而在农药残留的检测和化学分析技术的过程中, 由于农药残留检测的种类复杂多种, 化学反应不同等现象, 致使目前在现实生活中的有关农药检测的技术还是不够成熟。

2 农药残留检测的相关化学方法

2.1 速测方法

就整个有关农药残留检测的过程中, 最常见的速测方法主要有免疫分析法、化学速测法、酶抑制法等等。而化学速测方法具备着方法简单、安全性高的特点, 快速的在现代信息技术中推广开。但是化学速测方法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的技术时的缺点是化学反应的灵敏很弱, 技术方法使用的过程较为复杂, 使用范围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其中主要的化学原理是通过产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来检测农药中的有机磷的成分, 运用水解反应中出现的产物和需要检测的残留物进行相互反应和作用, 最终由化学反应出现的变色现象来检测和判断是否农药残留[1]。

2.2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常应用于检测瓜果蔬菜中残留的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等各种纷繁复杂的农药残留成分的方法[2]。目前, 大多数的农药残留量的检测采用的都是气相色谱法, 具备检测反应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 以及其可以很容易的分析出复杂的农药残留成分, 因此气相色谱法的实际使用的范围较为广阔, 涉及的领域也很多。常常运用在农药残留成分的质量微小、容易气化之中进行检测和分析。同时, 此方法对于检测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有机氯这三种农药成分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是不会分解农药的残留。另外, 由于进行气相色谱法是需要配备专业的机器设备, 而且机器的购买成本昂贵, 甚至对于机器使用的人员的专业要求也是极高的, 而这又是及其不利于农药残留检测的。

2.3 液相色谱法

液相色谱法在农药残留物检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位置, 主要针对的是不容易气化和一经受热容易分解的一些需要分离检测的和分子质量较大的农药残留成分, 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的稳定性强、可重复使用等优势[3]。运用专业的荧光检测器以及柱后衍生系统来检测和判定其中氨基甲酸酯类的农药残留成分, 但液相色谱法也存在着在划分复杂的农药样品时, 其选择性和灵敏度没有气相色谱法的效果明显。

2.4 其他的化学方法

对于食品的农药残留的检测不仅需要精密的检测仪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而且还需要选取科学的、合理的化学方式。目前, 应用于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的主要方式还有诸如免疫分析法、酶抑制法、薄层色谱法等, 这些分析方法虽然有着经济成本低、操作方便、简单等优势, 但是其化学反应的灵敏度低, 反应现象不明显, 难以检测和判定农药残留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的加深, 使得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和健康度的要求也日益增加。同时, 对于绿色食品不仅仅需要纯正的原汁原味, 而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要求指标。在现今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下, 对于农药残留物的检测需要采用符合实际的化学分析方法, 并根据不同的情况, 采取不同的化学方法来检测。通过运用科学的化学分析方法来检测瓜果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并分析其方法的各自特点, 以此来监测和保证食品的安全问题, 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质量, 促进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结合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进程, 以及各种检测技术和化学方法的应用和实施效果, 未来需要开发合适检测多种农药成分、反应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新的检测技术, 而这将会是开发有关农药残留检测新的化学分析方法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由此促使着国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对绿色消费的环保意识开始增强。而农药残留便开始成为国内食品安全中最为关注的重点方面, 因此检测和控制农药残留的化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农药残留,化学分析,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萍.化学计量学用于食品中有机农药残留量分析的研究[D].南昌大学, 2006.DOI:10.7666/d.y929099.

[2] 金茂俊.农药残留检测的荧光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09.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介绍了西安市农药安全使用现状,指出了当前农民群众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并对产生这些用药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药;安全使用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Key words:Pesticide;Safe use;Analysis;Countermeasure

1 引言

西安市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平均发生各类病虫草害面积82.7万hm2次/a,防治面积131.33万hm2次/a。通过化学药剂防治,挽回粮食损失15万t/a左右。化学防治已成为我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化学防治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将来也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1]。但不可否认,农药是一把“双刃剑”,在运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对施药者的健康、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尤其违规使用农药引起的各类安全生产事件在生活中时有发生。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农业部相继制定了到2020年农药化肥零增长的实施方案、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化学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2 西安市安全用药现状

10年前,我市的病虫害防治器械大多以手动喷雾器为主,电动和机动喷雾器为辅。随着近年来农药和药械工业的发展,农药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施药器械不断更替,施药手段和施药方法跟以前相比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农药剂型来看,水乳剂、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等安全的剂型成为了市场主流;从施药手段来说,以前单一的手动喷雾机发展到有了动力伞、无人机、自走式喷雾剂等器械,变成了现在的“空地结合”,大大丰富了农民群眾的选择;从施药方法看,喷雾法、喷粉法、拌种法、熏蒸法等。从安全用药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不能做到对症、适时用药 用触杀型药剂去防治咀嚼式口器的害虫,在病害发生的中后期用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来防治,药不对路,效果肯定就不好。对鳞翅目的幼虫最好的防治效果是在初孵幼虫到3龄前,等到长成了老熟幼虫就不好防治了。有的群众甚至误将百草枯用来防治小麦田杂草等等。这些用药误区在我市的生产实践中屡见不鲜。

2.2 随意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农药在每一季作物上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都是经过科学试验得出的,因此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的说明使用,但实际情况却是,80%的农民都存在随意加大用药量和用药次数的不合理施药行为。这种行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病虫产生了抗药性,这就是农民老觉得为什么药都用的这么多了,虫子怎么还打不死呢?于是就进入到“加大施药量—防治效果不佳—再次加大施药量”的恶性循环。设施蔬菜更是每隔5~7d就要用一次药,整个生长季节下来最少要用药6~8次[2]。

2.3 滥用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 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在我市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实行了定点经营管理。此类农药的购入、销售全部实行定点经营,分类管理,但在使用环节中却问题频出,如部分群众用甲拌磷(3911)灌根防治韭蛆,用克百威颗粒剂拌土防治甘薯地下害虫,用氧化乐果防治蔬菜上的小菜蛾、蚜虫等。这些滥用高毒及中低毒禁限用农药的行为,不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而且亦对土壤、地下水及整个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3]。

2.4 滥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种很好的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类制剂,如果在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对植物的产量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品质不变。但近年来,氯吡脲、赤霉素等在我市的猕猴桃和葡萄上被部分群众过量使用,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对果品产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2.5 施药者缺乏防护意识和环保意识 群众对施药防护的认识不够,大多数人自我防护意识差,认为打药时间不长,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施药不方便。从配药到施药的整个过程往往不做任何防护,累了歇下来,手也不洗就进食抽烟,打完药也不洗澡。穿防护服和戴口罩之类的安全事项在我市群众施药的过程中很少见到。用完的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造成二次污染。

2.6 不按照安全间隔期用药 冬春茬设施蔬菜番茄和黄瓜及露地栽培的小白菜、甘蓝等病虫发生较重,往往是今天打药,两天后摘果。更有甚者是上午打药,下午采摘,第2天就上市了。这一点在设施蔬菜上表现较突出。不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施药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除上述问题之外,还存在随意混用农药、不交替用药等问题。

3 安全用药问题原因分析

3.1 植保知识和农药基础知识比较缺乏 90%的用药群众不了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的概念更是无从谈起。常见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特点及农药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对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预测预报不重视,施药防治往往看邻居用什么药就用什么药,而不是针对农作物病害发生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对路药剂去对症下药。

3.2 农药使用者和技术提供者(主要是基层农药经销商)信息不对称 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技术工作。由于现在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较低,发现病虫害后,生产者首先想到的是去农药店购药防治。而据调查,从事设施蔬菜的农民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50.5岁,农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菜农占79.1%[4],有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大多数依赖基层经销商提供。基层经销商自身的植保意识也不强,利益最大化是其基本追求,農民作为生产者与经销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农民购买使用农药往往是被动的,而农药经销商掌握的信息多,处于主动地位,经销商为了多盈利,往往推荐农民一次喷药,就把杀虫、杀菌微肥全部给配齐,而农民也错误地认为数量和剂量越大,防治效果就越好。

3.3 安全科学合理使用农药知识缺乏 8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安全间隔期、最多施用次数的概念。有的是对国家列入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名称不知晓;有的却是明明知道,但为了求得所谓的最好的防治效果,违规使用,对于这类用药行为及其引起后果的严重性缺乏了解,形成了不规范用药的习惯,而且在施药过程中嫌麻烦,一般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保护自己,更谈不上按照绿色无公害食品的标准要求组织生产了。

3.4 地方政府对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缺乏政策和财力支持 如甲拌磷(3911)禁止在果蔬上使用,但由于价格低廉效果好,部分群众自行购买后私下用甲拌磷灌根防治地下害虫,技术人员在我市的果蔬基地培训时鼓励群众用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代替甲拌磷防治地下害虫,但由于成本高昂,群众根本就不愿使用。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大对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财政补贴投入力度,示范引导群众自觉不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群众安全用药意识 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网络媒体、黑板报、报纸及印发科普小资料等形式,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宣传普及农药基础知识和安全用药知识,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违规滥用药的危害性,从而做到对症、适时、适量用药,尽最大努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5]。

4.2 加强植保技术服务,科学指导防治 一是提高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的准确度,建立完善县乡级的病虫测报网络,确切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和规律,及时掌握和发布病虫发生动态,指导群众运用农业、物理、生物等手段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二是加大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面,将农户单家独户防治变为有专业化服务组织集中统一防治,减少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4.3 规范农药市场秩序,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相关执法部门应加强监管,在关键季节、关键区域对重点病虫害防治使用的大宗农药品种开展“双随机抽查”,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从源头上杜绝滥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行为。要提高农药经营准入门槛和经营条件,对不符合要求的经营人员从农药经销行业中彻底清理出去,净化农药市场。

4.4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研发生产和使用生物农药的财政补贴力度 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农药生产企业积极研发生物农药制剂,对从事生物农药研发的企业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二是在使用环节,加大对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引导群众用此类农药代替高毒高残留农药品种,可以在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区域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以点带面,逐步减少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江应松,杨爱宾,王莹,李逸尘.天津市农药安全使用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3,6:37-38.

[2]胡仕孟,徐善刚,马妍.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6):26-27.

[3]武建宽.陕西省关中地区农药安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预防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5,6(4):69-70.

[4]贾雪莉,董海荣,戚丽丽,王敬培.蔬菜种植户农药使用行为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6):267-270.

[5]冯渊博,郭鹏飞,李婷.农药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9,30(11):24-25. (责编:徐焕斗)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措施

前言:有机磷农药进入人体的主要有三种途径:经皮肤及粘膜进入、经呼吸道进入、经口进入。

有机磷农药经皮肤及粘膜进入人体的通常原因都是因为,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发生的,在喷洒出含有有机磷的农药落到皮肤上,会因为皮肤出汗的情况下毛孔扩张,这样一来容易导致有机磷农药退通过皮肤等吸收而进入人体,经皮肤吸收有机磷农药而引发的中毒症状一般在接触后的数小时或者六天内发病。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是在人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吸入带有有机磷的空气使有机磷进入人体。经口进入人体则可能是因为误服有机磷或者轻生者主动口服有机磷农药而导致中毒,而口服有机磷毒物后大多在十分钟之两小时内发病致死亡。

有机磷农药对人体的具有很强的毒性,一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话,有机磷进入体内会迅速的在体内产生反应,病情发展迅速,病情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如果发现有机磷农药中毒,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抢救治疗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不然就会造成中毒死亡。因此,必须要重视有机磷中毒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1 有机磷农药中毒采取的主要措施在中毒者有机磷农药中毒后,最重要的便是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清除中毒者体内的有毒物质,阻止中毒者继续吸收体内的有毒物质。

在对中毒者体内的有毒物质清除后,护理工作人员还需要按照医嘱为中毒者注射阿托品,然后时刻关注中毒者的心率、体温、血压等,调整用药剂量。中毒者的重度程度不同对阿托品的注射量也不同。阿托品是抗胆碱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解除小血管痉挛、平滑肌痉挛,改善微循环,使人的心搏加快、眼压升高、瞳孔发大、兴奋呼吸中枢,解除呼吸抑制。可以有效的控制中毒者出现的中枢神经症状和毒蕈碱样症状,但是阿托品为剧毒药品,所以在用药期间需要时刻观察中毒者是生理指标。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后致中毒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应为中毒者的呼吸衰竭而死亡,所以在中毒者的护理过程总,护理工作人员必须要随时注意病人的呼吸频率以及病人的呼吸状态。如果中毒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使用人工呼吸机或者气管插管。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在中毒前期还需要给病人注射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的相关药物,因为有机磷农药使病人血管通透性提高、腦神经系统收到伤害而进一步导致病人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存在的问题根据以往我院收治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都是轻生者自己口服的有机磷农药,而且这样的中毒者所服用的农药剂量还比较大,病患的求生欲望也比较弱。其中还有一小部分的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毒者则是因为,在田地里作业的时候,所喷洒的有机磷农药不小心落在皮肤上最后被皮肤吸收而中毒或者误吸入空气中的有机磷农药致中毒。但是目前在对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护理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一下几点:

2.1 护理工作人员与中毒者的沟通过程中,任然存在沟通不到位的情况。

2.2 大部分有机磷中毒者的求生欲望较弱,导致在护理的工作中无法展开针对性的展开。

2.3 部分病患是各自的原因而服食有机磷农药自杀的,病患心理不平衡或心理障碍灯问题。

以上的几点都是在护理的工作过程必须面对解决的问题。

3 有机磷农药中毒护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中毒患者抢救阶段的基础护理工作病患静脉通道的迅速建立、病患的呼吸道通畅、观察病患注射阿托品的效果、口腔以及询问病患以往的病史等基础护理工作。医护人员询查病患以往的病史主要是为了能了解到病患的中毒原因,帮助医生能够有效的针对患者的情况采取措施。根据中毒者的实际情况中毒的轻重程度选择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中毒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饮用温清水后进行催吐,得以排除体内的有毒物质,同时温清水也是医生在抢救中毒者时较为常用的一种洗胃液,因为在医生没有确定中毒者是那种农药中毒的情况下,使用温清水对中毒者进行洗胃催吐是最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中度中毒的中毒者或者已昏迷的情况下,需要对患者采取插管洗胃的方法,持续观察中毒者洗胃液的颜色和气体要一直到中毒者排除清透液体并无异味后洗胃才算结束。

中毒程度较深的病患,胃管的插入要持续12至24小时,在根据病患的实际情况再决定是否再次冲洗。在病患洗胃的同时还需要快速的建立静脉通路,严格按照医嘱给病患注射阿托品进行解毒,密切观察病患的病情,在病患中毒症状差不多消失后可以考虑减少药量或者延长病患药物使用的间歇时间,但是能对患者过早停药。

3.2 病患监护期间的心里护理

在监护期间护理人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对已经清醒病患进行有效的心理安慰给予病患更多的同情和关爱,倾听病患的倾诉,使患者有继续生活的勇气。让病患在心理上有良好的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效的促进治疗效果,所以在监护期间必须要注重病患的心理护理。

3.3 加强重症中毒者的护理工作,保证病患呼吸通畅

如果护理工作没有做到位,会导致病患呼吸道的分泌物无法顺利排出,从而导致病患的肺部感染,危及到病患的生命。因此,在中毒者的护理工作中,首先保证病患的呼吸通畅。保证病患的呼吸通道顺畅,就要做好病患的痰液处理工作,根据病患的不同情况选择采取吸痰措施,防止病患肺部感染。在针对病患的实际情况所采用的器械,必须要注重无菌化处理。根据病患口腔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口腔清洗液,病患的口腔护理工作每日需要进行两到三次。

结语

在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多数农药都是由多种类别的药物所组成的复合制剂,使得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的病情发展迅猛,病情严重,这就要求了护士人员在抢救的过程中就要有着扎实的基础,还要有着敏锐的洞察能力,能够及时的注意到中毒者的病情变化从而协助医生救治病患。收集病患的病史及时的了解病患的相关信息促进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海亚. 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的常见原因及心理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8):146-147.

[2] 贾红, 牛慧, 姜蕾.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4):231-233.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纳米技术用于作物的病害防治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述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采用纳米农药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利用纳米传感器对作物病原体进行检测、利用纳米肥料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等,旨在为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纳米技术;病害防治;可持续发展;作物;应用;抗病能力;研究进展

农作物病害是主要的农业灾害之一,病害的暴发对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常造成重大损失。据报道,就全球范围而言,每年由病原真菌或病原细菌引发的植物病害导致作物减产14.1%,直接经济损失达220亿美元/年[3]。因此,对作物病害的防治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本研究就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包括采用纳米农药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利用纳米传感器对作物病原体进行检测、通过施用纳米肥料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纳米技术在作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1纳米农药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

纳米农药指的是将农药原药或者载体粒子纳米化后,形成具有纳米效应、降低用量、提高药效、环境友好等特性的新型农药制剂[4-5]。目前常见的纳米农药有以下几种类型。

1.1纳米包埋型农药

纳米包埋型农药是指将农药与纳米材料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于粒子内部,或者通过吸附、附着作用于粒子表面[6]。目前常见的用于包埋农药的纳米材料有聚合物基纳米材料、固体脂质纳米材料、无机多孔纳米材料、纳米黏土材料等。这些纳米材料经过加工组装后又形成了不同形状的纳米包埋型农药,如纳米胶囊、纳米球、胶束、纳米凝胶、脂质体、无机多孔纳米粒等[5-6]。与传统农药相比,纳米包埋型农药能起到可控缓释,延长药物的持续性,增强药剂有效成分的溶解性,抑制药物因受光、紫外线、雨水、温度、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过早降解的作用[6-7]。如Kaushik等将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600、1 000、1 500、2 000的聚乙二醇和5-羟基间苯二甲酸二甲酯共聚制得的4种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用于包埋福美双,发现没有采用纳米包埋技术的福美双在水中释放后第7天就检测到了最高浓度,而采用纳米包埋技术的福美双在水中释放后分别于第15、21、28、35天时才检测到最高浓度[8]。除了具备上述纳米包埋型农药共有的优点外,不同的纳米材料由于自身特殊的性质,在防治作物病害的应用方面也具有各自的优点。目前常见的合成纳米包埋型农药的材料性质、合成类型及在防治作物病害上的优点如表1所示。表1常见的合成纳米包埋型农药的材料性质、合成类型及在防治作物病害上的优点

材料性质合成类型在防治作物病害上的优点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纳米胶囊、纳米球、胶束、纳米凝胶

基于天然聚合物如多糖、海藻酸钠、几丁质等加工成的纳米农药具有无毒、易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9];此外,纳米水凝胶和土壤结合后还能增加土壤的持水能力、渗透性、土壤通气量,有利于植物的生长[10]固体脂质纳米材料脂质体容易通过植物的角质层[1]无机多孔纳米材料无机多孔纳米粒无毒、生物相容性好、机械性能稳定、孔径可调节[11]

1.2纳米材料用作农药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镁、锌、铜、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镁、氧化铜、石墨烯等金属或无机材料被制成纳米级微粒之后本身就具有抑制病原真菌或病原细菌的功效,它们不仅在室内离体试验条件下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而且在活体试验条件下也对作物病害表现出了很好的抑制效果[12-14],但目前还不清楚其抑菌机理。常见的金属或无机纳米材料对病原菌的抑制种类及抑制机理如表2所示。表2常见的金属或无机纳米材料对病原菌的抑制种类及抑制机理

纳米材料抑制病原菌的种类可能的抑菌机理纳米银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17]、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p.)[18]、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9]、葉枯病菌(Xanthomonas perforans)[20]释放出银离子,银离子与细胞膜结合后破环细胞膜的完整性,随后渗透到细胞质中的银离子导致关键酶失活和细胞死亡[20]纳米二氧化钛甜瓜细菌性叶斑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lachrymans)、霜霉病菌(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21]、叶枯病菌[13]经光催化反应生成的活性羟基和超氧离子能穿透细胞壁,使细胞膜中的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死亡[22]纳米氧化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青霉菌(Penicillium expansum)[23]、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24]沉积在细胞表面的氧化锌能产生活性氧(主要是单态氧、羟基自由基),或纳米颗粒本身的机械损伤造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混乱[25]纳米石墨烯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丁香假单胞菌、小麦黑颖病黄单胞菌(X. campestris pv. undulosa)[26]通过缠绕包裹病原菌位点性损伤细胞膜,引起细胞膜电势降低和孢子电解质泄露,从而造成病原菌裂解死亡[26]

除了单一利用某种金属或无机材料制成纳米级微粒用于作物病害的防治外,目前也研发了将不同的金属或无机材料组合成一种纳米制剂后用于病害的防治。研究发现,硅虽然对植物病原菌没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它能激活植物的生理活性,促进植物的生长,提高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15]。而银离子能对植物病原菌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基于硅和银各自的特点,Park等将硅和银组合在一起加工成了具有加强效应的抑菌纳米微粒,这种新型的硅-银纳米微粒不仅在离体试验条件下能抑制植物多种病原菌的生长,还在温室和大田试验中对南瓜白粉病表现出了很好的防治效果[16]。

1.3将原农药纳米化

农药原药绝大多数不溶于水,又难以直接粉碎使用,因此在农药的生产过程中往往要添加一些农药助剂,如溶剂、渗透剂、展着剂等。而这些农药助剂对人畜造成的毒性可能比农药有效成分本身更大[27]。

采用纳米加工技术使农药原药纳米化,如将液体农药制成微乳剂或将固体农药直接制成纳米微粒制剂,可以增加农药的比表面积,改善农药在水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减少有机溶剂和助剂的用量,降低农药的表面张力,促进靶标的吸收,提高农药的利用率[28]。戊唑醇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菌剂,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广泛,但由于其水溶性低,传统的戊唑醇乳油的生产要添加二氯甲烷和丙酮,并且该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指数为2.3,对地下水源淋溶存在危险。Díaz-Blancas等通过添加丙酮、甘油、吐温80、Agnique BL1754将戊唑醇原药加工成纳米乳剂后发现,该乳剂的表面张力比纯水低50%左右,大大提高了戊唑醇的利用率,降低了其对环境的污染[27]。

2纳米技术用于作物病害的检测

农作物的大部分病害在染病初期虽然较易防治,但一般不易被人察觉,病害一旦暴发,就给防治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在作物发病初期对病害进行及时、正确的检测,对防止病害的暴发尤为重要。纳米技术用于植物病害的检测,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利用纳米材料直接对植物病原体进行检测,二是作为快速诊断工具检测植物因病害产生的特征化合物,为作物病害的诊断提供参考。

2.1纳米材料直接用于病原体的检测

基因芯片是准确检测各种病原体的重要工具,而纳米基因芯片可以使分子在其上的结合速度比传统方法提高1 000倍,能灵敏地检测出细菌和病毒单个核苷酸的变化。Ruiz-Garcia等利用纳米基因芯片对感染番茄植株的病原细菌和病毒进行了准确、快速的检测[29]。金纳米颗粒由于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电催化活性,目前已被制成各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病原菌的检测中。Singh等利用纳米金侧流免疫层析传感器灵敏地检测出了小麦黑穗病病原菌(Tilletia indicai)[30]。纳米荧光探针由于其超高的灵敏度和即便是在超痕量组分的检测下都能发出足够强的荧光等特点,目前已被用于病原菌的检测中。Yao等将二抗羊抗兔连接到包裹了联毗咤钉的二氧化硅颗粒上制成的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用于检测茄科植物的细菌性叶斑病病原菌,与直接用异硫氰酸荧光作荧光探针相比,二氧化硅荧光纳米探针检测到的荧光信号更明显[31]。

2.2纳米材料作为快速诊断工具检测作物因病害产生的特征化合物

植物在病害、虫害、干旱或其他胁迫条件下会产生一些与损伤相关的植物激素和信号分子,如茉莉酸、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等,从而激活植物体内防御基因的表达,提高抗胁迫的能力。通过对这些信号分子的检测,可以对植物的健康状况作出诊断,但普通的电化学传感器难以对这些信号分子进行检测。Wang等采用循环伏安法,用普通的金电极没有从感染了核盘菌的油菜种子中检测到明显的氧化峰,几乎检测不到水杨酸的存在,而采用同样的方法利用铜纳米颗粒修饰的金电极则检测到了明显且稳定的氧化峰,且测得的水杨酸的浓度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得的值非常接近[32]。

除此之外,植物在感染某种病原菌的情况下会产生一些特殊的挥发性物质,通过检测这些挥发性物质可以推测植物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菌。4-乙基愈创木酚是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cactorum)产生的标志性挥发物,通过检测该物质可以推测疫病病菌的存在情况。Fang等利用基于二氧化钛或二氧化锡修饰的丝网印刷碳电极成功地从感染了疫病病原菌的植物中检测到了4-乙基愈创木酚[33]。

3施用纳米肥料,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作物的病害有生理性病害(缺素症)和非生理性病害。生理性病害一般是由于缺少某些营养元素造成的,非生理性病害是由于受到病原菌的侵染造成的,作物一旦发生生理性病害就容易发生非生理性病害。一般来说,具有最佳营养状态的植物具有最大的抗病力。因此,给予农作物全面、合理的营养,提高作物对病害的抵抗力,也是作物病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方面[34]。

纳米肥料是指纳米材料技术构建、医药微胶囊技术和化工微乳化技术改性而形成的肥料,由于纳米肥料具有普通肥料不具备的优点,目前已引起了广大的关注并投入了商品化生产。从植物营养的角度来看,目前生产的纳米肥料可大体分为大量元素纳米肥料、微量元素纳米肥料、纳米材料增强剂肥料、植物促生长纳米材料4类[35-36]。

3.1大量元素纳米肥料

大量元素纳米肥料是指含有氮、磷、钾、镁、钙、硫等大量元素中的1种或几种元素的纳米肥料。传统的大量元素肥料在施用过程中,有40%~70%的氮肥、80%~90%的磷肥、50%~90%的钾肥流失到环境中[37-38],由于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大量元素的大量需求,预测到2050年作物对大量元素的需求将达到263 Mt[39]。因此,对大量元素纳米肥料的开发是纳米肥料中优先考虑的对象。目前已开发的大量元素纳米肥料主要有氮纳米肥料、磷纳米肥料、鈣纳米肥料、镁纳米肥料等。这些大量元素纳米肥料的开发既减少了普通氮肥、磷肥、钾肥的使用量,又减少了面源污染的发生。

3.2微量元素纳米肥料

微量元素锰、铜、锌等在作物抵御病害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与植物防御反应相关的酶,如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必须要在这些微量元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被激活[40]。然而,全球50%的土壤存在微量元素含量过低的问题,尤其是中性和碱性土壤,因此为了保证作物正常地生长,必须要依靠人工施肥来补充微量元素,而施用普通的肥料能被作物利用的微量元素小于5%[41-42]。目前已开发的微量元素纳米肥料主要有铁纳米肥料、锰纳米肥料、铜纳米肥料、锌纳米肥料、钼纳米肥料等[42-43]。微量元素纳米肥料的开发可提高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增加作物的产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3.3纳米材料加强型肥料

纳米材料加强型肥料是指将一些材料加工成纳米级别后用于装载或包膜肥料,这些材料本身虽然不能给植物提供营养,但经过纳米材料装载或包膜后的肥料吸附性能增强,挥发量减少,能迎合土壤与作物的需肥规律可控释放,作物对其利用率也大幅提高。目前报道的装载或包膜各种肥料的纳米材料有高岭土、沸石、高分子树脂等。值得一提的是,沸石被加工成纳米级后由于具有比表面积大、阳离子交换量高且对大量元素(如K+、NH+4等)具有很高的选择性等特点,常被用于氮肥、钾肥等各种肥料的载体,经纳米沸石装载的肥料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中都表现出了很好的促生作用,有效地减少了肥料的流失[36]。

3.4促生型纳米材料

研究发现,有的纳米材料本身既不是植物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来源,也不作为肥料的载体,但施用这些纳米材料后却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如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硅、碳纳米管等。钛并不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土壤中也不须要添加额外的钛。但已经有多个研究报道纳米钛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Yang等将2.5 g/L纳米二氧化钛溶液处理菠菜的种子,待发芽后再用2.5 g/L二氧化钛溶液喷施叶片后发现与用非纳米二氧化钛相比,处理组菠菜中的生物量明显增加,且菠菜叶片中总氮、叶绿素、蛋白质的含量分别增加23%、34%、13%[44]。Jaberzadeh等分别用0.01%、0.02%、0.03%纳米二氧化钛喷施小麦叶片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小麥的生物量和产量都明显增加[45]。

硅也不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元素,但它能通过影响植物中其他元素如碳、氮、磷的代谢,促进作物种子的萌发和作物的生长。Suriyaprabha等将1%纳米硅悬浮液添加到含玉米的霍格兰水培液中,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玉米种子中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处理组中玉米种子的萌发率提高了95.5%,玉米干质量增加了6.5%[46]。

研究表明,碳纳米管也能促进各种作物种子的萌发和生长。Lahiani等以大麦、大豆、玉米种子作为试验对象,将多壁碳纳米管添加到MS培养基中或者作为种子包衣处理上述不同作物种子,发现处理组种子的发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7]。Tiwari等也发现,碳纳米管在低浓度下能促进小麦种子的生长[48]。

4结语与展望

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抗病害能力的农作物新品种是农作物病害防治的一个重要趋势,而在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基因载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明显影响外源基因的转化效率,而且还会影响外源基因的表达特性。传统地利用农杆菌作为转基因载体存在宿主限制,外源重排率高,容易形成逃逸体、嵌合体等缺点[49]。而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以纳米转基因载体的新型转化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磁学、光学、热学性能和较多的表面活性基团,便于修饰,可以实现基因靶向递送或控制释放;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电势和比表面积,加大了基因载量,提高了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概率;纳米材料粒径很小,容易透过组织进入细胞,增加了基因的递送效率;纳米材料通常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因而对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较小的影响[49-50]。因此,以纳米材料介导外源基因的新型转化法为植物基因转导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目前该方法在植物转基因中备受关注,已有不少关于利用纳米基因载体成功用于植物转基因的报道[51-53],但利用纳米基因载体培育具有抗病害能力的转基因作物还未见报道,这是一个值得未来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此外,纳米材料因其小尺寸、表面效应等特殊性质容易被植物吸收,并能通过食物链富集和传递,能透过人体解剖学屏障,因此,纳米材料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性问题[54]。但目前国际上对纳米材料的安全性评价尚没有统一的标准[55]。因此,一方面,应尽量选择无毒生物相容性高、可生物降解的纳米材料;另一方面,应尽快弄清纳米材料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向食物中的迁移途径,建立定量的方法和模型,不断完善安全性评价工作和使用规范。

总之,由于纳米材料特殊的性能,利用纳米技术对作物病害进行预防和治理,有利于病害的早发现、早控制,能减少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的使用,能弥补化学农药防治或生物防治存在的不足,提高作物病害的防治效率。这对减少农业开支、实现作物增产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e Luque A P,Rubiales D. Nanotechnology for parasitic plant control[J].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9,65(5):540-545.

[2]Roduner E. Size matters:why nanomaterials are different[J].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2006,35(7):583-592.

[3]Sharma R,Dewanjee S,Kole C. Utilization of nanoparticles for plant protection[M]//Plant nanotechnology. 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6:305-327.

[4]Ghormade V,Deshpande M V,Paknikar K M. Perspectives for nano-biotechnology enabled protection and nutrition of plants[J]. Biotechnology Advances,2011,29(6):792-803.

[5]Kah M,Hofmann T. Nanopesticide research: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priorities[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2014,63:224-235.

[6]Nuruzzaman M,Rahman M M,Liu Y,et al. Nanoencapsulation,nano-guard for pesticides:a new window for safe applicat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16,64(7):1447-1483.

[7]Panpatte D G,Jhala Y K,Shelat H N,et al. Nanoparticles:the next generation technology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e[M]//Microbial inoculant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New Delhi:Springer India,2016:289-300.

[8]Kaushik P,Shakil N A,Kumar J,et al. Development of controlled release formulations of thiram employing amphiphilic polymers and their bioefficacy evaluation in seed quality enhancement stud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Part B Pesticides,Food Contaminants,and Agricultural Wastes,2013,48(8):677-685.

[9]Roy A,Singh S K,Bajpai J,et al. Controlled pesticide release from biodegradable polymers[J]. Central European Journal of Chemistry,2014,12(4):453-469.

[10]Campos E V R,de Oliveira J L,Fraceto L F,et al. Polysaccharides as safer release systems for agrochemicals[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5,35(1):47-66.

[11]Liu J,Liu F,Gao K,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chemical synthesis of inorganic porous capsule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2009,19(34):6073-6084.

[12]Chen J,Sun L,Cheng Y,et al. Graphene oxide-silver nanocomposite:novel agricultural antifungal agent against Fusarium graminearum for crop disease prevention[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6,8(36),24057-24070.

[13]Paret M L,Vallad G E,Averett D R,et al. Photocatalysis:effect of light-activated nanoscale formulations of TiO2 on Xanthomonas perforans and control of bacterial spot of tomato[J]. Phytopathology,2013,103(3):228-236.

[14]Giannousi K,Avramidis I,Dendrinou-Samara C. 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pper based nanoparticles as agrochemicals against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RSC Advances,2013,3(44):21743-21752.

[15]Gosse S,Labrie D,Chylek P. Role of root hairs and lateral roots in silicon uptake by rice[J]. Plant Physiology,2001,127(4):1773-1780.

[16]Park H J,Kim S H,Kim H J,et al. A new composition of nanosized silica-silver for control of various plant diseases[J]. The Plant Pathology Journal,2006,22(3):295-302.

[17]Elgorban A M,El-Samawaty A E R M,Yassin M A,et al. Antifungal silver nanoparticles:synthesis,characterization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J]. Biotechnology & Biotechnological Equipment,2016,30(1):56-62.

[18]Lamsal K,Kim S W,Jung J H,et al. Application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the control of Colletotrichum species in vitro and pepper anthracnose disease in field[J]. Mycobiology,2011,39(3):194-199.

[19]Jo Y K,Kim B H,Jung G. Antifungal activity of silver ions and nanoparticles on phytopathogenic fungi[J]. Plant Disease,2009,93(10):1037-1043.

[20]Ocsoy I,Paret M L,Ocsoy M A,et al. Nanotechnology in plant disease management:DNA-directed silver nanoparticles on graphene oxide as an antibacterial against Xanthomonas perforans[J]. ACS Nano,2013,7(10):8972-8980.

[21]Cui H,Zhang P,Gu W,et al. Application of anatasa TiO2 sol derived from peroxotitannic acid in crop diseases control and growth regulation[C]// 2009 NSTI Nanotechnology Conference and Expo. Florida:CRC Press,2009:286-289.

[22]Maness P C,Smolinski S,Blake D M,et al. Bactericidal activity of photocatalytic TiO2 reaction: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its killing mechanism[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65(9):4094-4098.

[23]He L L,Liu Y,Mustapha A,et al. Antifungal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against Botrytis cinerea and Penicillium expansum[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11,166(3):207-215.

[24]Wani A H,Shah M A. A unique and profound effect of MgO and ZnO nanoparticles on some plant pathogenic fungi[J]. Journal of Applied Pharmaceutical Science,2012,2(3):40-44.

[25]Raghupathi K R,Koodali R T,Manna A C. Size-dependent bacterial growth inhibition and mechanism of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J]. Langmuir,2011,27(7):4020-4028.

[26]Chen J,Peng H,Wang X,et al. Graphene oxide exhibits broad-spectrum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bacterial phytopathogens and fungal conidia by intertwining and membrane perturbation[J]. Nanoscale,2014,6(3):1879-1889.

[27]Díaz-Blancas V,Medina D I,Padilla-Ortega E,et al. Nanoemulsion formulations of fungicide tebuconazole for agricultural applications[J]. Molecules,2016,21(10):1271-1282.

[28]Kah M,Beulke S,Tiede K,et al. Nanopesticides:state of knowledge,environmental fate,and exposure modeling[J].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43(16):1823-1867.

[29]Ruiz-Garcia A B,Olmos A,Arahal D R,et al. Biochip electronico para la deteccion y caracterizacion simultanea de los principales virusy bacterias patogenos de la patata[C]//Ⅻ Congreso dela Sociedad Espanola de Fitopatologia. 2004:12.

[30]Singh S,Singh M,Agrawal V V,et al. An attempt to develop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based immunosensor for Karnal bunt (Tilletia indica) diagnos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nano-gold based lateral flow immuno-dipstick test[J]. Thin Solid Films,2010,519(3):1156-1159.

[31]Yao K S,Li S J,Tzeng K C,et al. Fluorescence silica nanoprobe as a biomarker for rapid detection of plant pathogens[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09,79/80/81/82:513-516.

[32]Wang Z,Wei F,Liu S Y,et 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of phytohormone salicylic acid at copper nanoparticles-modified gold electrode and its detection in oilseed rape infected with fungal pathogen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J]. Talanta,2010,80(3):1277-1281.

[33]Fang Y,Umasankar Y,Ramasamy R P.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of P-ethylguaiacol,a fungi infected fruit volatile using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s[J]. Analyst,2014,139(15):3804-3810.

[34]Dordas C. Role of nutrients in controlling plant diseases in sustainable Agriculture:a review[M]//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ordrecht:Springer Netherlands,2009:443-460.

[35]Ditta A,Arshad M. Applications and perspectives of using nanomaterials for sustainable plant nutrition[J]. Nanotechnology Reviews,2015,5(2):209-229.

[36]Liu R,Lal R. Potentials of engineered nanoparticles as fertilizers for increasing agronomic production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5,514:131-139.

[37]Ombódi A,Saigusa M. Broadcast application versus band application of polyolefin-coated fertilizer on green peppers grown on andisol[J]. 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2000,23(10):1485-1493.

[38]Solanki P,Bhargava A,Chhipa H,et al. Nano-fertilizers and their smart delivery system[M]//Nanotechnologies in food and agriculture. Berli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81-101.

[39]Lexandratos N,Bruinsma J. World agriculture towards 2030/2050:the 2012 revision[R]. Rome:FAO,ESA Working Paper,2012.

[40]Servin A,Elmer W,Mukherjee A,et al. A review of the use of 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to suppress plant disease and enhance crop yield[J]. 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2015,17(2):1-21.

[41]Rashid A,Ryan J. Micronutrient constraints to crop production in the near east[J]. Advances in Agronomy,2013,122(4):1-84.

[42]Monreal C M,de Rosa M,Mallubhotla S C,et al. Nanotechnologies for increasing the crop use efficiency of fertilizer-micronutrients[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2016,52(3):423-437.

[43]羅伟君,唐琳,周佳丽,等. 纳米锌肥对番茄果实锌含量与品质的强化[J]. 江苏农业学报,2016,32(1):184-188.

[44]Yang F,Liu C,Gao F,et al. The improvement of spinach growth by nano-anatase TiO2 treatment is related to nitrogen photoreduction[J]. Biological Trace Element Research,2007,119(1):77-88.

[45]Jaberzadeh A,Moaveni P,Moghadam H R T,et al.Influence of bulk and nanoparticles titanium foliar application on some agronomic traits,seed gluten and starch contents of wheat subjected to water deficit stress[J]. Notulae Botanicae Horti Agrobotanici Cluj-Napoca,2013,41(1):201-207.

[46]Suriyaprabha R,Karunakaran G,Yuvakkumar R,et al. Silica nanoparticles for increased silica availability in maize(Zea mays L.) seeds under hydroponic conditions[J]. Current Nanoscience,2012,8(6):902-908.

[47]Lahiani M H,Dervishi E,Chen J,et al. Impact of carbon nanotube exposure to seeds of valuable crops[J].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3,5(16):7965-7973.

[48]Tiwari D K,Dasgupta-Schubert N,Cendejas L M V,et al. Interfacing carbon nanotubes (CNT) with plants:enhancement of growth,water and ionic nutrient uptake in maize(Zea mays) and implications for nanoagriculture[J]. Applied Nanoscience,2014,4(5):577-591.

[49]孔倩倩,李志輝,王琼,等. 纳米基因载体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2010(6):6-12.

[50]夏兵,董琛,陆叶,等. 纳米材料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6):121-126.

[51]Jafarirad S,Naderi R,Alizadeh H,et al. Silver-nanoparticle as a vector in gene delivery by incubation[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Life Sciences,2013,2(3):21-33.

[52]Torney F,Trewyn B G,Lin V S Y,et 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deliver DNA and chemicals into plants[J]. Nature Nanotechnology,2007,2(5):295-300.

[53]Chang F P,Kuang L Y,Huang C A,et al. A simple plant gene delivery system using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as carriers[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3,1(39):5279-5287.

[54]Dasgupta N,Ranjan S,Mundekkad D,et al. Nanotechnology in agro-food:from field to plate[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5,69:381-400.

[55]Pandey S,Giri K,Kumar R,et al. Nanopesticides:opportunities in crop protection and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risk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India,2016,86:1-22.李夏莹,张秀杰,宋贵文. STAT3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泛素化功能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1):16-18.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药;绿色植保;农药零增长;思考建议;舒城县

舒城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4.94万hm2,早稻、杂交中稻、单晚、双晚稻混合栽(播),病虫害常交替发生、重合危害。2014年至2016年病虫害年平均发生面积11万hm2次(病害平均6.9万hm2,虫害平均4.2万hm2)。

1 使用农药简况

1.1 农药用量 (1)杀虫剂119.39t,其中有机磷类51.88t、氨基甲酸酯类农药7.88t,拟除虫菊酯类9.23t、其他50.4t;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阿维菌素、bt等生物杀虫剂30.5t占25.5%;(2)杀菌剂145t,其中春雷霉素、井·腊芽、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杀菌剂等43.5t占30.5%;(3)除草剂133.2t;(4)杀螨剂2.25t;(5)调节剂等1.1t;(6)杀鼠剂0.55t。据统计2015年使用农药约400t(纯量)。

1.2 农药使用现状

1.2.1 施药水平 全县农药使用者由3部分构成:一是个体农户,主要集中在丘岗区、山区等人均耕地少的一季杂交稻生产区。其特点是中老年为主,体力普遍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对农药的性能和科学用药知识了解和掌握较少;二是种粮大户。主要集中在土地流转承包较成熟的一季单晚水稻与早稻、双晚稻区。其特点是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对农药的性能和科学用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仍有待提高;三是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其水稻专业化防治面积达20%以上,小麦专业化防治面积为达60%。其特点是文化水平较高,了解农药的性能和科学用药知识,科学用药水平高。

1.2.2 施药器械 一是背负式手动(电动)喷雾器,仍是山区农民主要的机型。喷雾器雾化效果差,雾滴直径在400~500[μm],喷雾后在靶标作物的沉积数量为20%~40%,其他流失到土壤中,农药利用率大约为30%;二是背负式机动喷雾机,雾滴直径为80~150[μm],喷雾后在靶标作物的沉积数量为50%~60%,其他飘失在空气中,农药利用率有所提高;三是担架式动力喷雾机和喷杆喷雾机(含牵引式和自走式)等大中型施药机械,喷雾效果好、作业效率高,雾滴直径为150~250[μm],其中约有50%采用进口防飘喷头和低容量施药技术,喷雾后在靶标作物的沉积数量为50%~70%,综合计算喷杆喷雾机农药利用率显著提高,是大多数种粮大户与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应用的植保机械;四是飞防逐步兴起,作业模式、作业效果、作业效益尚在摸索阶段。

1.2.3 农药推广 舒城县农药的推广过程基本上是“企业—批发商—零售点—用户”的模式,一般情况每个较大的自然村都会有一家农药零售商。农户选购农药受多方面的影响,多数情况下仍然依赖于零售商的推介。农户购药行为的影响因素排位,依次为农药销售商、植保站(农业服务中心)、周边农户影响,自己主观判断;而种粮大户和专业化防治组织则是植保机构的宣传、自己积累与学习的经验。当然也有“农药企业-生产大户”模式的探索,可以减少大户生产成本。

1.3 防治情况 2016年全县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6.3万hm2,防治面积约14.3万hm2次,较2015年减少40%。其中生物农药防治面积4.6万hm2(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分散粒剂、阿维菌素、bt等生物杀虫剂0.3万hm2次,春雷霉素、井·腊芽、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杀菌剂4.3万hm2次),物理措施应用面积1140hm2次(黄板、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应用等)。化学农药使用量较2015年减少8.9%,并且累计挽回粮食损失13403t。

2 农药零增长措施

3a来,全县上下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绿色防控”工作方针。在专业化防治方面:每年开展以“防期、用药、技术”三统一为主的统防统治2万hm2次,占总防治面积的11.8%。在绿色防控示范方面:连续3a承担省级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核心示范区面积14hm2,辐射区面积67hm2;连续4a开展水稻二化螟性诱控试点、示范工作,累计示范面积67hm2,辐射区面积667hm2;连续3a开展茶叶绿色防控核心示范27hm2。

2.1 加强监测,准确预测预报 按照“病害适期预防,虫害达标防治”的总体思路,以“精准、及时、高效”为目标,重点抓好粮食作物“四病”、“三虫”的监测预报工作。坚持本地病虫情与周边异地病虫情分析相结合,田间调查与灯诱相结合,定点调查与面上普查相结合,及时提出和发布防治意见,每年发布短期病虫情报10多期。

2.2 改进服务,推广农药应用新技术 切实提高《病虫情报》《舒城植保信息》、电视预报宣传防治方法及农药科学使用技术的准确率和及时性。通过明传电报、技术明白纸、电台、电视台、12316手机短信等多种媒体和手段及时将病虫发生和防治用药信息宣传到户。全县水稻主产区种粮大户和农户均能熟练掌握主要病虫防治方法和农药使用技术。

2.3 稳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充分发挥县植保协会专业化防治队、舒城县益民水稻机插秧植保专业合作社等省级专业化防治示范服务组织作用,逐年扩大以“防期、用药、技术”三统一为主的统防统治示范面积。2016年新增自走式大型施药机5台,植保无人机6架,其他中小型机动或电动植保机械已有3500多台(套),小麦病虫害基本实现专业化防治,水稻专业化防治面积约占总防治面积的20%以上。

2.4 推動绿色防控 (1)开展省级蔬菜绿色防控示范工作,核心示范区面积13.5hm2,辐射区面积67hm2。开展性诱剂诱杀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黄板诱杀以及生物农药杀虫技术示范;(2)在晓天茶叶基地开展13.5hm2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技术、信息素诱杀技术、色板诱杀技术应用探索等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实现降低农残,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促进我县茶业又好又快发展;(3)创建667hm2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在核心区内开展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诱捕器应用示范、农业措施控害试验、生物防治试验、开展新型农药试验。

2.5 农药减量控害示范 在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上开展农药减量控害增产助剂“激健”示范,助力绿色增产和农药使用零增长目标。

3 建议

以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为抓手,全面贯彻“病害适期预防,虫害达标防治”思路。一是抓好病虫害精准监控与测报,提高预测预报水平,提高防控病虫害准确性;二是全力扩大绿色防控示范,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助力生态农业、绿色粮增;三是按照新的《农药管理条例》规定,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四是进一步抓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体系建设,减少防治次数、农药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实现节本增效;五是有序推广生物农药,净化农业生态环境。

(责编:徐焕斗)

农药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农药中毒是各大医院急诊科遇到的较为常见的一种为重病症,因其发病急、病情重、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受到广大医护人事的高度关注。本文将着重对农药中毒患者急救护理进行阐述,以期更好的探究农药中毒急救患者科学救治方法。

关键词:农药中毒;急救护理;阿托品治疗

引言:

农药中毒是现实中意外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主要以急性农药中毒为多,主要方式是因为误服或者是自杀,主要是因口服农药等引起。生产作业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农药中毒,主要发生在以农药厂工人以及农村施用农药农民等。在接触农药过程中,假如农药进入人体的量超过了正常人的最大耐受量,使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出现生理失调、病理改变等一系列中毒临床表现,就是农药中毒现象。对农药中毒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应予准确、及时的抢救与治疗,同时要严密观察病情,施以恰当护理,防止并发症,方能使病人转危为安。

1 农药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

1.1 急救车救护护理:接到120电话后,应该立即派救护车前去进行急救。救护车应该配备有呼吸机以及心电监护和除颤仪,以及其他急救监护器材与急救所需药品。必须将急救操作都安排在救护车内进行。120急救车出车后立即通过电话与事发现场行联系,告诉家属或现场人员尽快脱去患者的原有衣物,使用清水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皮肤清洗与换衣。如果患者是口服中毒,且神志清醒,应该对饮清水后使用压舌根催吐。如果患者昏迷,应该取左侧卧位,使头偏向左侧,用以防止呕吐物误吸所造成的严重窒息。在到达现场前,需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采取必要的救治措施。从而尽可能压缩患者院前急救的时间。

1.2 农药中毒患者的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之后,首先应该将患者选择放在比较宽敞通的地方以便于对其进行抢救,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迅速清除口鼻腔内的分泌物,然后放置口咽通气管,使患者可以面罩吸氧。如果患者呼吸微弱,就应该立即对其行经口气管插管术,使用便携式呼吸机对其进行辅助呼吸。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为了能够一次就达到穿刺成功,可以使用粗大的正中静脉,用胶布固定y形静脉留置针,以防止在静脉给药及以及搬运患者时出现脱落外渗的情况。患者入院前的急救只是短暂应急而已,经过这些简单的救治。患者还要转到医院继续救治。对患者进行院前行之有效的急救是为了更好的争取抢救时机,以促使患者到医院后能够及时救治。所以,对患者进行简单处理,以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对于休克者可采用升压药处理,对脑水肿者采用脱水剂处理。对于心搏骤停的患者应该立即行心肺复苏术进行墙角。

1.3 农药中毒患者的转运途中救治:对患者采取现场急救之后,患者的情况趋于稳定,应该快速将患者立即前往转送医院。同時还应该延缓胃内的容物向肠道进行排空,以减少对毒物吸收。从而确保呼吸道和静脉的的顺畅。同时应该准备好相应的吸引器,以便可以吸出口腔或者气管内的分泌物,同时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4~6L/min)。积极利用车上的设备进行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心电变化等,以便及时对各种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同时采集和携带送检的标本,以此来进行毒物分析,以便进行明确的诊断。

2 农药中毒一般急救处理

2.1 首先清除毒物:对口服农药的患者应该彻底的进行洗胃然后保留胃管,坚持引流胃液并进行多次的少量液体洗胃, 2~3 d之后发现所使用引流液中没有农药味时可以拔出胃管。这是抢救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洗胃后可以灌入20甘露醇125~250 ml导致泻,从而促使肠道内的毒物进行排出。

2.2 正确使用解毒剂:在农药中毒的诊治过程,解毒剂的使用应该尽早,这是抢救农药中毒成败的关键因素。阿托化品在治疗中出现时间越早,患者的死亡率就会越低。复能剂的应该在前期足量用药,一般应该在3 d后停药。

2.3 血液流:血液灌流是农药中毒较好的方法之一,这是因为活性碳灌流器能快速的吸附血中的毒素,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内毒素对患者身体的毒害。

3 农药中毒患者的观察护理

3.1 注意观察阿托品使用后反应:医护人员首先要观察阿托品化反应。主要观察瞳孔较前是否散大,腺体分泌减少的情况、以及口干和皮肤干燥等,还要观察颜面潮红与心率加速等症状。要是发现患者呼吸减慢,胸腹呼吸出现运动不协调与发音困难等情况,以及不易解释的多汗与心动过速就应该及时的做动脉与血气检查。以便尽早的发现呼吸衰竭。化。使用阿托品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防止使用过量导致中毒。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阿托品敏感度也存在着不同。在抢救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对阿托品指征误判的现象从而常导致阿托品使用过量。甚至导致中毒。因此要则要密切观察患者,如果患者体温高过39℃,脉搏次数达160次/min以上。出现狂躁或者幻觉等情况,则是提示阿托品中毒,应该立即报告医生调整用药剂量。

3.2 农药中毒患者呼吸功能的观察与护理:呼吸衰竭是农药中毒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所以对患者呼吸衰竭的救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应该给予输氧,进行心电监护,从而密切跟踪患者呼吸深浅程度、频率与节律等。对于患者应该尽可能的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便有效吸痰。当发生呼吸肌麻痹的情况时候,立即配合医生给予气管插管或者是气管切开。

4 小结

农药中毒是一种严重的重症病,如果处理不当,延误时间,会造成患者的致死致残,因此作为医院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的进行对农药中毒患者进行救治,加之科学有效的临床方法,才能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王艳春,汪景枰.有机磷中毒的急救护理.中国社区医师, 2008,10(15):204

[2] 丁一.老年有机磷中毒的急救与护理.医药论坛杂志, 2008, 29(15):126-127

[3]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5

[4] 秦复康, 徐海滨.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10 例临床分析[J]. 中华内科杂志, 1997, 36.(9):613

[5] 李加文.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11-112

上一篇:艺术与社会论文范文下一篇:库存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