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

2024-01-26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1篇

功能和服务

舆情监测系统的数据是经过清洗、过滤、抽取、分析和挖掘的,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不只是提供简单的舆情信息搜索,而是具有全网搜索、定向监测、自动发现,自动预警,趋势分析,自动分类等功能,具有丰富的统计结果。

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只能提供相关的搜索服务,要靠人工主动去搜索,搜索结果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掺杂很多的不合理的因素,准确性、可用性不强。全面性和及时性方面完全不能满足舆情监控的需要。

采集范围和深度

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范围主要是定向的,是用户关注的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的网站,针对这些网站可以做到全面采集和精准采集。虽然baidu/google等互联网搜索虽然采集范围广泛,但是针对具体的舆情载体,采集深度不够,采集不全面。

目前搜索引擎的数据采集采用的是广度优先策略,会根据url地址进行重复采集的控制。对于论坛、贴吧等舆情载体不会按照主贴、跟帖、翻页的方式进行精确采集,采集深度满足不了舆情监控应用的需要。

西盈网络信息雷达系统专门针对西盈网络舆情监测(监控)系统和西盈竞争情报系统开发而成的,深度挖掘技术超越了google等以智能化和广度见长的搜索引擎爬虫系统。

更新速度

舆情监测系统用户可以自己设置采集的更新频率,对于舆情高发的载体网站可以做到分钟级的更新,这一点互联网搜索引擎是无法达到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的采集周期一般都是数天或者数周,甚至会出现漏采,无法采集的情况。

采集的网站种类

舆情监测系统可以做到对新闻,论坛,博客,贴吧等舆情载体的全面采集,尤其是针对论坛(包括跟帖),贴吧等这些“草根”网站(这些媒体往往是舆情高发区域),实现全面、迅速的舆情采集的同时,可以实时更新信息的点击数,回复数,转载数等等。而互联网搜索引擎大多是采集新闻网站,而对于论坛,贴吧、博客等等往往无能为力,更无法提供舆情分析需要的统计数据 。 采集数据的有效性

互联网搜索引擎所采集的数据,往往是没有经过过滤的,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广告等垃圾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可以作为舆情的并不多。而舆情监测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全部都是有效的,和用户相关的,真正称之为舆情的数据。

舆情信息储存和利用

舆情监测系统的信息是储存在用户本地的,可以进行归档,分析利用以及作为应用系统的数据来源,但是针对互联网搜索引擎中的数据,用户没有任何干预的手段,只能通过其固定的检索服务进行访问。

相关信息的数量

百度和谷歌等互联网搜索引擎虽然拥有绝对多的数据量,但是对于和用户相关的舆情信息,由于其没有定向采集全面,深度等优势,其收录数量就会大大低于舆情监测系统。另外,舆情监测系统集成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元搜索功能。可以整合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数据。

总结

成功的舆情监测系统是主动告知用户google等搜索引擎中或收录或没有收录的与“我”相关的舆情信息。重大事件及时预警,并提供量化的统计分析数据助力舆情分析,通过自动生成舆情报告等方式辅助舆情工作。

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方案背景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调查,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达到3.84亿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28.9%,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33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于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相关部门来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对企业来说,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是企业市场、行销决策的重要支撑。 方案内容

系统介绍

易观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通过对互联网海量信息自动抓取、自动分类聚类、主题检测聚焦,倾向性研判等,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主题追踪等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分析结果,为客户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系统结构图

系统组网图

系统功能

1) 深度多渠道网络信息采集,为用户提供监控源配置功能,可以对监控源的优先级进行配置调整。

2) 完善的信息预处理机制:超链分析,编码识别,URL去重,锚文本处理,垃圾信息过滤,内容去重,关键字抽取,正文抽取等。

3) 强大的索引分词机制,对舆情信息实施双重过滤,具有自动分类、自动聚类、相似性排重功能,系统能够自动完成热点发现。

4) 热点舆情:系统自动识别出热点焦点事件,以舆情形式分新闻、论坛和博客三种类别呈现。及时发现网络热点信息。

5) 专题追踪:生成专题报道对网络话题进行专题化的侦测和追踪,如两会、奥运会,对专题话题形成系统性的掌握和监控。

6) 分站/分类浏览:对系统中舆情可以按网站和不同的分类进行浏览。同时可以对显示的舆情进行操作(设置影响、入简报、专题、收藏、删除)。

7) 趋势分析:来源载体/站点分布、单个/多个关键词热度曲线图、主题/关键词热度的整体趋势、文章转载量日均/总体趋势分析、舆情信息的地域分布、网民检索行为分析。

8) 突发事件分析: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跨时间、跨空间综合分析,获知事件发生全貌。 9) 多种舆情检索方式:可按网站、类别、时间段、关键词等条件进行专项化全文检索,并可生成查询时间和次数、关键词查询频率等查询统计数据。另外还将结合检索关键词,随时补充全文检索库中的关键词,有机结合个人操作习惯,可在检索结果中进行二次检索。

10) 舆情统计报告:根据舆情分析引擎处理后生成报告,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浏览,根据指定条件对热点话题、倾向性进行查询,并浏览信息的具体内容,提供决策支持。

11) 统计报表:系统生成各种形式的报表。报表包括图表和数据表格,图表包括饼图、折线图、直方图等,如总量图、趋势图等;数据表格是对舆情信息的数理统计,以数字的形式记录各项舆情数据。另外用户可以自己需求定制报表模版,比如日报、周报、月报等。

12) 舆情报警系统:对突发事件、涉及内容安全的敏感话题及时发现并报警,系统提供多种报警方式。

系统特点

1) 精准全面的网络舆情采集,能够对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等内容进行全面、精确的采集和及时的更新,为舆情分析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保障。

2) 多维度实时监测、过滤网络舆情信息,采集到本地的文章会自动标注并分析,具有趋势图直观展现。

3) 专业的舆情办公平台,用户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将需要关注的信息定制到系统,用户可以随时调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直接追踪关注事件的传播源头,把握传播动态,系统自动生成舆情报告,节省用户人力。

4) 专业的舆情分析顾问服务,基于易观深厚的互联网行业背景以及对网络舆情深刻的认识,协助用户进行舆情监控设计,对用户背景、行业特征及需求做深度调研,给出最适合用户的舆情监控方案。

5) 丰富的舆情项目开发实施经验,有专业的舆情实施队伍和资源,提供从舆情监测规划、舆情系统选型、舆情项目实施、舆情工作开展到舆情干预的一体化的舆情系统解决方案。

6) 拥有成熟的舆情产品,可以根据用户要求定制,需求牵引及时,在保证效果的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商业价值

帮助客户全面、及时、精准、专业、高效获取网络舆情并为己所用;

第一时间获取客户相关的正负面新闻、泄密信息、领导相关报道、近期舆论热点等,健全危机事件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协助企业客户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为企业市场、行销决策提供支持支撑服务。

附件1: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实施方案

“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一项在政府部门、人民团体指导下,社会和家长参与,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具体实施的社会行动,旨在加强家长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监护,引导未成年人健康、绿色地参与网络游戏,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该工程自2011年3月1日起全面实施。

一、“家长监护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建立专门的服务页面,公布专线咨询电话,开通专门受理渠道,介绍受理方式。

(二)家长需要了解、引导、控制孩子游戏活动的,由家长向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提供合法的监护人资质证明、游戏名称账号以及限制措施等信息。限制措施包括:限制每天或每周玩游戏的时间长度,限制玩游戏的时间段,或者完全禁止。

(三)网络游戏经营单位按照家长要求对未成年人的账号采取限制措施,并持续跟踪观察,及时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制止或限制未成年人的不当游戏行为。

二、实施“家长监护工程”的具体要求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做到“四有”,即有专人负责、有专线电话、有专区设置、有季度报告。

(一)专人负责

1. 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并将指定负责人及联络方式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2. 培训专门服务人员对“家长监护工程”提供专业咨询解答和服务支持;帮助家长了解被监护人游戏行为,提供家长与被监护人进行沟通的建议;

3. 服务人员要持续跟踪每个申请,及时与家长沟通情况,反馈该账号的活动,了解未成年人参与游戏的状况,为家长提供必要协助。

(二)专线电话

1. 开通单独的专线服务电话(区别于普通服务热线),提供咨询解答和受理服务;

2. 在原有的客服电话中提供转接到专线服务电话的链接;

3. 要提供多种服务渠道,确保家长可选择最便利的方式提出服务申请(传真、网络申请、电子邮件、信函邮寄、上门申请等)。

(三)专区设置

1. 在网站设置“家长监护工程”专区,在主要运营产品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进入该工程页面的链接方式; 2. 专区要有对工程情况、申请条件、处理流程、可采取的监护结果等事项的说明;

3. 要在专区显著位置设置监护服务申请入口、受理方式(家长监护专线);

4. 专区要预设好问题和答案,或展示虚拟案例操作流程及结果,供家长阅览和参考;

5. 专区要设置服务申请进度查询;

6. 专区要登载《未成年人健康参与网络游戏提示》(附件2),引导未成年人健康地玩游戏、玩健康的游戏。

(四)季度报告

各网络游戏经营单位要在每季度末向所在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提交“家长监护工程”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咨询数量、申请数量、受理与完成情况、重点案例分析、疑难问题说明,对于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意见或建议。

三、强化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从网络舆情、网络问政的概念、现实功能、面临的挑战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对网络舆情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回往,认为网络舆情、网络问政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既要运用新媒体的原理分析和管理互联网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的舆情信息,又要从今天的“人人皆记者、人人皆媒体”的时代环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体语境中,来论述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目前我国当前的现实作用与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舆情 网络问政 功能 挑战

引言:目前,互联网已推动社会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它以其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赋予了普通民众更多的话语权,激发了民众的参与热情,造就了草根新闻时代特有的言论表达方式,由此而引发的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问题影响到人们工作生活和社会稳定。从“瓮安事件”到“三鹿奶粉事件”,从“地沟油事件”到“神木房姐龚爱爱事件”,频发的网络舆情事件走进了决策者们的视野,也得到了广大网络管理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概念

提及网络舆情的概念,应首先弄清楚网络舆情同舆情、舆论之间的关系。关于舆情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包括“情、知、意”三个因素,是公众对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表达和反映。在广义上,舆情是指“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包括“民情、民力、民智、民意”四个因素,是公众对社情民意的反映。舆论在汉语语境里以民意为基础的,是指多数人普遍关心的具有共同利益的重要问题的一种公众意见或言论。舆情和舆论是既存在一定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舆论是多数人的共同意见,而舆情是不需要得到多数人认同的意见,舆情可以向舆论转化,是一个比舆论内涵更为宽泛的概念。研究舆情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和控制舆情不转化为舆论或转化为良性舆论。基于舆情与舆论的关系、网络舆情是社会现实问题在网络虚拟社会的延伸和反映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的信息传播特点,有学者将网络舆情定义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说明了网络舆情在实质上是人们不再寻求法律手段,而是寄予舆论造势、道德约束、施加集体压力与政府争夺政治与文化话语权,是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

其次是网络问政的概念:政府机关领导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及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网民可通过互联网对政府工作、民生问题及公共事件、重大事件等进行询问,并发表意见和建议,形成互动,统称为网络问政。是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创新形式。它的含义是指通过网络这种新的技术形式,进行党政机关和民间的平等对话,在网络中显现公民民主需求的政治手段和行为。

二、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功能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网络问政成为民众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之一。网络问政的主要功能:行政机关领导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沟通,交流及回答网友提出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对政府工作、民生问题、重大事件及公共事件等进行询问,发表意见和建议的行为: 其一是网民的问,公众个体或群众向社会或党政机关部门及其领导通过互联网提出或表达各类诉求和意见,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其二是行政机关的答各级党政机关领导通过互联网问政于民,实现科学民主决策,解决网民的网络问政,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络问政的引导机制。”

三、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面临的挑战

在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透明社会,一个舆论监督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社会,一个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的社会。如果不重视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政府最终将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当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网络公众话题成为新闻媒体的重大题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网络问政的增长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时代的状态;其二是网民对舆情阅读的习惯逐渐走向常态(如李克强在前不久结束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提及今天的人们每天起床打开手机先查PM2.5指数);三是网络问政对未来市场的担忧。

2、网络信息海量,鱼目混杂表现为:一是除了可以自由自在地在网上发表消息和意见外,可以“人人成为记者”;二是中国目前博客作者已高达4300万,数量居世界首位。

3、新媒体舆论传播主题情绪化、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倾向单一化明显表现如下:一是40岁以下网民占84.4%,青少年网民占51.8%;学历程度高中以下网民占74.9%,对时间认识不全面,反映问题易于情绪化,容易引发有害舆论。二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公众的利益诉求多元化,现实的各种矛盾融合问题易使民众产生“仇官”“仇富”等心态,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产生明显的倾向性。

4、新媒体成为中心传播平台成像状态一是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不复存在;二是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与网民对信息的需求不匹配;商业网站的受欢迎度远远高于官方网站。政府官员现身网络,官民互动成为新风。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开始以参加网络访谈、通过网络发表祝福、回复网民留言等各种形式“触网”。这使网络舆情出现了由单一方向的网民讨论、建言向双向的官民互动发展的态势。可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渠道,以网络为媒介的“政府—公众”新互动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元素。

四、结论

我们正处在媒体事件时代,既包含突发事件,也包含常发事件。这些事件因媒体而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非典开始,媒体事件从一年一二起,逐渐变为一月一二起,一周一二起,现在增至一天一二十起。媒体是社会的预警器,它对社会问题的报道反映,眼前会让相关政府、官员难堪,但从长远来说,它能揭示问题、有助于解决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利莫大焉。资料显示的人民网统计,截至2011年12月中旬,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已有网友留言约60万条,近50位省委书记、省长,100多位地市级领导公开回应网友留言,8000多项网友问题得到落实解决。

在媒体事件的处置中,我们面对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与挑战,政府和官员最终是要正视问题,解决构建和谐的网络舆情与网络问政的内环境正是此文要表达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高红玲 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 新华出版社 2011年9月

2、邹建华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年3月

3、邹建华 政府媒体危机公关案例回放与点评 党校出版社 2009年3月

4、马映红 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J]. 学理论. 2010(18)

5、向妮娅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对策研究[D].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6、李昌祖 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分析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J].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06)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持续的发展逐步消除了人们进入网络空间的障碍。网络新闻学者丹吉尔默讲到“人人都是记者”, 信息发布的自由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也为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便捷”, 例如:恶意造谣、捏造事实、诋毁他人等危害社会的行为。因此, 舆情研判作为舆情应对、引导的重要环节, 研判的结果影响着舆情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的制定。

二、舆情研判的目的

正确的舆情研判是为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前提和基础, 前提建立于庞大的数据基础上, 并运用了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结合经验对舆情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研判的工作是通过量化数据后, 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聚类和再现。因此, 舆情研判决定着舆情引导工作采用的方式。舆情研判有几个关键的目标。首先, “论题性研判”即研判舆情形成的主要内容。主要分析出时间、地点、关系人、议题内容和形成的方式。这一环节成为舆情发展的重要部分。Web2.0带动着媒介时代的变革, 利用媒介传播的内容远不及于媒介本身给我们带来的讯息。因此, 要重视舆情发展中媒介介入的情况。如:大面积转载、发布传统媒介, 都会是舆情研判的重点。

三、常用的网络舆情研判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 人工浏览法

人工浏览法是指通过人工查阅或了解网络舆情的方法, 信息查阅的精准是人海浏览法无可替代的优势, 因为查阅者本身具有认识分析、价值判断和思维加工的能力。在庞大的互联网数据中, 人工查阅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人工查阅是各载体进行逐一排查, 将所设定的目标加以捕获, 对所设定的信息来源进行监控及捕获, 并对其统计方式、参与群体等关键因素纳入信息采集范围, 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二) 关键词搜索法

关键词搜索法是根据目标舆情的信息特征,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议题内容作为所要检索的关键词, 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 但检索质量也取决于搜索引擎的运行能力和检索水平, 如某些搜索引擎利用排名进行商业交易, 调整排名先后顺序, 因此检索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更好的提高检索工作的效率以及检索质量, 使得人机交互所得结果更具有针对性;

(三) 多文档精选法

多文档精选法是一种可为舆情研判提供基础资料的方法, 在网络舆情研判中通过对目标舆情信息的文档摘要, 反映舆情内容本质的一种方法。载有目标舆情的文档可能存在于新闻载体及BBS互动话题等各种网络空间上, 从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文档凸显出其立场、态度、观点等。结合多文档精选法能够更为准确的反映出舆论的指向, 使分析者能够准确的得到该舆情的结论。

(四) 模板因子法

模板因子法是一种通过对历史舆情进行分析, 结合舆情发展规律, 提取相互作用的关键因子, 建立舆情发展模板的一种智能化研判方法;构成舆情因子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 (1) 内容因子具有冲突性、敏感性、热点性、戏剧性、利益性等特性, 其特点主要是舆情内容传播速度快, 共鸣效应强, 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爆发之势; (2) 客体因子主要是指网络舆情传播的受众情况; (3) 表达因子是指舆情客体参与舆论或媒体对网络舆情的描述及报道方式。

四、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技术的发展造就了全新的媒介环境, 开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完全突破了传统媒介存在的时空特性, 信息传播的场所、时间、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网络的技术特性容易使“草根”阶层掌握着话语权, 形成“草根”偏向并催生“草根”文化;传统媒介环境存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其传播能力会受到时间和控件的限制, 而其特点在于有利于经营层掌控话语权, 形成精英偏向并产生精英文化。如何构建良好的传播环境, 有效的引导公众舆情, 成为新媒体时代下政府和媒介共同关注的议题。

(一) 及早介入, 把握舆论工作主导权

舆论主导权的争夺实质上是人心的争夺, 谁掌握了舆论主导权, 谁就一定赢得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话语权;做好思想理论工作, 及时介入, 把握好时机和关节点, 建立有效的宣传机制, 以获得舆论主导权, 舆情引导就倍道兼进, 宣传工作才得以见效。

(二) 建立快速有效的应急宣传机制

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引导起着关键作用, 新闻媒介不仅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反映, 更应该结合舆情事件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 创新正面报道形式、方法、手段, 着力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模糊了网络媒介的空间向度与边界, 深刻的改变了舆论生态。选择性的报道舆情事实, 影响人们对舆情的认知, 以达到减少社会舆论的影响。

(三) 把控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主体”

“意见领袖”主要由社会”名流、权威机构发言人、政府高层人士、专家学者、草根活跃任务等群体组成, 通过平凡的发言互动来获得意见的高位和保持影响力, 他在平台上的活跃表现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发帖的数量及时间问题的即时探讨, 他们通过对其他论坛议题的积极参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带动并扩大网络社区的舆情效果。为了制定更为科学的舆情引导方案, 要发掘“意见领袖”的动向, 结合舆情关键倾诉点与“意见领袖”进行沟通, 尊重他们的人民权益及对社会监督的权利, 通过有效的沟通以适当的方式引导舆情传播, 绝不能用删帖、封号、关停等极端方式。

摘要:现如今,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成为以技术为发轫的社会变革的前沿领域。互联网的诞生推动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我国正处于重大的社会转型期, 转型期的舆情环境错综复杂, 面对复杂的互联网环境应如何增强舆情应对引导能力提出了众多新的挑战及课题研究。本文通过对舆情信息的研判与引导等方式使得社会舆情阴晴变化, 对潜在舆情进行有效的判断及引导, 从而化解危机与危险, 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研判方法,引导机制

参考文献

[1] 双传学.让理论与舆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J].红旗文稿, 2016 (10) :12-14.

[2] 周庆安, 张珂.如何进行有效的舆情研判[J].新闻与写作, 2015 (6) :52-54.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4篇

论和信息的传播方式。目前,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社会中的话题、焦点极易衍生为网络舆论的热点,网上舆论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

随着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栏目发展迅速,网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的方式日益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网上交流日益快捷、互动,这也导致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等特点,控制难度大,容易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因此,积极应对与引导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全面把握网上反腐倡廉信息,争取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维护社会稳定,营造有利于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舆论环境。

我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机制起步晚,底子薄,缺少专职机构、缺少专职人员、缺少专门经费。加上少数单位个别人员的思想认识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导致在网络舆情构建过程中一些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主动意识不足,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

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会去应对;二是责任意识不足,认为网络舆情工作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是“副业”、虚事,甚至可有可无;三是对网民群众参与支持反腐倡廉的诉求估计不足,在信息化条件下,网民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信息公开要求、参与监督要求越来越强,但一些单位对此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而且在短期内难以取得明显的成效,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万众一心、矢志不渝的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内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增信释疑,清除误解,消除不良影响,引导和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积极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势在必行,现就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首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明确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健全和深入推进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国内、省内、市内反腐倡廉大事,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效率为重点,扎实推进反腐倡廉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报送、处臵工作,为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舆情网络信息服务;二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坚持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的基本原则,坚持灵敏高效、快捷畅通的基本原则,坚持立足本地、面向全市、面向全省、面向全国的基本原则,把处臵网络舆情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事关反腐倡廉建设的大局上,放在人们对反腐倡廉重要决策部署的思想反映上,及时反映舆情动态,深入分析舆情态势,科学提出对策建议,全面、及时、高效;三是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处臵机制的建设要以全面收集舆情网络信息,密切关注、及时发现和全面收集涉及本地本单位反腐倡廉建设和纪检监察机关的舆情网络信息为主要任务,深入分析舆情网络信息,加强对舆情网络信息及舆情动态的分析。

其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健全机制,建立一套反应快速、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认识,树立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各司其职、守土有责的思想观念。

增强主动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进一步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尽快建立和全面推行责任落实制度,将加强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列入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制度反腐建设范畴、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综合目标考核范围,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认识不足、应对不力、处臵不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再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提高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网民、善用网络、善管网站,依托相关单位和新闻网站的资源,更加迅速地了解掌握反腐倡廉重大舆情信息和重要网络举报。要直面而不是回避网络舆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把关注舆情作为一种常态工作来对待,把正确引导、妥善处臵舆情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坦然接受网络监督,推动纪检监察工作公开透明,在应对网络舆情时,本着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迟、宜统不宜分的工作方法,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合作,拓宽掌握网络舆情的渠道,及时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最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工作中要建立健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和网络宣传工作体制,提升网络宣传队伍工作水平。一是落实责任,不断加强队伍管理,组建网络舆情专制管理队伍,培养专业人才,立足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积极争取支持,把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作为党委、政府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理顺关系,切实加强与宣传、公安、工信等部门以及相关网络媒体的沟通联系;二是培训学习,提高舆情网络信息收集、研判、处臵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锻造一支经得起考验的网络舆情处臵队伍;三是依托科技,打造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不断创新手段,提高效率,开发专用舆情监控系统,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和国家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

健全网络舆情处臵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有序进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5篇

在诸多突发事件中,往往因舆情应对不当而损害了各级政府的形象。信息透明度不够、反应迟缓、问责乏力、网络应对技巧匮乏等,是绝大多数民生事件中舆情应对不当的通病,反映出政府部门不威严、不冷静,面对网络舆情新形势不善于应对的现状。

首先,面对危机,要对话与沟通(一)坦诚倾听各方意见。 (二)全面告知事实真相。在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说明真相,包括三件事:一是我们知道了什么;二是我们什么时候知道的;三是我们对此做了哪些补救。 (三)积极有效进行承诺。在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发展及时发出积极的、建设性的承诺,与媒体和社会保持良好互动。二要疏通与引导。在切实做好日常沟通工作的基础上,可让值得信赖的专家学者发表看法,请他们进行分析,消除争议,减轻网络传播危机对政府权威的冲击。三要注重总结与重建。危机的的传播必然给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心理、生活都带来巨大的影响,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会使社会公众对政府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产生怀疑。因此,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遭受损失的利益相对人或民众进行补偿,对引发网络危机的问题要进行整改,对有过错的人员要公开处理结果,构成犯罪的依法予以追究。同时,也要发挥政府机关整体的组织功能,加强宣传工作,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提升政府的形象,将危机造成的毁损度降到最低。四要规范网络主体的行为,应从强化道德自律和责任意识、加强公众媒介素养、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等几个方面入手。

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各级政府应该本着开明、开放、诚恳的态度,建立起一套预警机制,争取舆论的高低,形成意见领袖,在危机面前,发出有理有力的声音,从而化“危机”为“转机”,达到善治的目的。

网络监测与网络舆情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大学生骨干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部分。总结了大学生骨干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大学生骨干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分析了大学生骨干舆情监测与预测、建言、舆情向导、舆情知识库构建的四种作用。认为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具有独特的作用,高校应着力发掘大学生骨干舆情引导的潜力。这有助于促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骨干;网络舆情;舆情引导;作用机制;高校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得网民规模正逐年扩大,截止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为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占比为26.8%。[1]网络舆情作为社会舆情的一种,其正逐渐被人们所关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成为高校学生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情引导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一部分。作为高校教育者、管理者与广大学生的中介桥梁,大学生骨干可以成为舆情管理队伍中的一员,在高校舆情引导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1.国内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参与群体特征、涉及内容、成因与现状、管理对策等方面。[2]周建胜等人在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后,提出了新闻发布、论坛、队伍、预警、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3]

在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有学者提出在队伍建设时吸纳优秀大学生骨干加入。游佳琳等人在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时,提出构建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将学生骨干培养成为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以引导舆情走向。[4]王海建在讨论高校网络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也提到了学生干部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5]但是目前的研究都没有全面深入地探索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机制。

2.国外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现状

国外舆情研究始于19世纪,主要是西方的民意研究。而高校舆情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始于20世纪60年代。[6]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成熟,网络舆情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高校网络舆情也成为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国外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主要关注技术与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表现为:立法规范舆情内容、鼓励网络媒体与用户自律、技术手段控制和过滤、增强网络使用人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骨干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1.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骨干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7]而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师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总和。[8]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学生因其自身的特点往往会成为舆情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舆情引导工作中,大学生骨干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大学生骨干根据其来源分为“线上”骨干和“线下”骨干。“线上”学生骨干来自网络,是学校官方网站、校园论坛或者班级网络平台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他们主要通过论坛帖子、博文、评论等来表达学生观点,成为一大批学生信服并追随的对象。[5]“线下”学生骨干是传统的学生干部,包括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校院级学生组织社团干部、宿舍长、辅导员助理等。[9]其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学生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和困难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是指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政策方针,广泛了解大学生舆情现状及成因、动态和趋势,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大学生群体整体思想认识、情感态度等趋于理性并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10]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理性且全面地思考社会或校园问题,做到不盲从,不随波逐流,有助于学生心智健康发展;其次,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有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维护学生与校园安全,避免消极、非主流的思想侵害学生,破坏校园和谐;最后,及时有效地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消除不和谐因素,调动积极因素,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的困难。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网络舆情问题,但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

一是高校网络舆情自身的特点导致舆情引导困难。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泛,并且其突发性强,传播迅速。高校管理者往往很难预测、监控舆情的发展,即便深入了解掌握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具体内容,也经常是为时已晚,其已经形成溃堤之势。只有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之前,高校管理者及时感知,才有助于后期舆情的引导。

二是舆情主体的特点导致舆情引导困难。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体,相对于普通人群其文化水平较高,思维活跃,生活空间较为集中,群体的价值观相似,同时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因此大学生群体是积极的舆情传播者,任何言论都极易被发展为舆情。同时,由于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经历,思考问题不够全面,且从众心理严重,极易被别有居心者利用,从而导致舆情往负面、消极的方向发展。

三是舆情管理技术不成熟导致舆情引导困难。虽然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依然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网络舆情参与的匿名性使得管理者不能准确确定舆情的来源;网络及其应用的复杂性使得对网络舆情的信息挖掘不易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是从海量、交互、动态的网络信息中及时识别、发现舆情。它既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密切相关,也与信息组织和信息分析技术相联系,其受限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11]目前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在内容挖掘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机制

虽然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需要大量的参与者,但根据中国舆情网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校园BBS论坛上的活动中,那些“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学生人数要远远低于“只浏览文章”的学生人数。换句话说,其实在校园网络论坛中,大部分学生并不参与讨论,高校的网络舆情一般是由少数人引起的,而这些人一般都是“意见领袖”。[8]因此可以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大学生骨干为主体,以少数带动多数的方式来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往正确方向发展。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根本上属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其核心是高校师生价值体系建设。大学生骨干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设,其主要目的是清理纷繁复杂的网络言论中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言论,或者将这部分负面言论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防止高校网络舆情激化、歪曲、失控。

1.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

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示意图如图1所示。大学生骨干参与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础建设主要涉及高校两大机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构与高校大学生骨干管理机构。

高校舆情管理机构主要为学生建立利益诉求渠道,并为大学生骨干提供与普通学生的交互机制和工作平台基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之一是大学生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途径不畅通,因此,高校舆情管理机构通过设置学生利益诉求渠道,以便学生主动参与校园管理。同时,这也为大学生骨干收集学生意愿、发现和预测校园网络舆情提供途径;交互机制的构建便于学生骨干与普通学生、高校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同时也为大学生骨干第一时间处理突发舆情提供保证;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发生于校园内的论坛、社交网络等网络平台,这是大学生骨干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高校舆情管理机构为大学生骨干提供了相关工作网站、网络舆情检测软件、即时通讯系统等硬件及软件保障。

高校大学生骨干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管理大学生骨干。高校网络舆情下的大学生骨干必须在思想上深刻意识到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要性,并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分类及成因和可能造成的影响,从思维上跳出狭隘的认知,并适时把网络舆情与自身的政治敏感度、法律意识、主人翁意识紧密联系起来。除负责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之外,学生骨干管理机构还应该建立相应的保障和考核机制,激励和约束大学生骨干,以保证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引导作用。

2.大学生骨干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机制

(1)舆情监测与预测作用。大学生骨干来自于大学生群体,其独特的身份有助于高校学生舆情的捕捉与预测,使舆情监测更具真实性,舆情预测更具准确性。大学生骨干通过线上活动,利用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调查、Web信息采集等技术,从人人网、朋友网、校园论坛、校园官方网页、博客、即时通讯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络工具搜集网络舆情信息,并协助校园网络系统的维护、网络安全及保密管理等工作;通过线下与学生群体互动交流,充分掌握学生动态,真切了解他们的需求,理解他们的想法,及时分析、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向学校舆情管理部门汇报。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密切配合,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方面铺设了一张信息捕捉网,一旦发现可能形成网络舆情的网络信息,便可以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

(2)建言作用。大学生骨干作为学生群体的一份子,较之高校管理者能更清楚地了解和领悟学生的需求。大学生骨干通过学生访谈、学生舆情问卷调查、以舆情为主题的辩论赛、学生意见听证会等方式搜集学生意见,同时让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到舆情动态及学校的相关政策。在对校园网络舆情总结、归纳、修正之后向学校舆情主管部门汇报,同时以学生利益需求表达者和学校舆情管理参与者的视角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这样不仅做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同时也对舆情进行了深刻剖析,调动学生群体全面、理性地认识网络舆情。

(3)舆情导向作用。大学生骨干在感知舆情动态后,及时修正舆情中不正确的价值观,摒除阻碍主流思想发展的因素。从校园论坛、学校官网、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三种不同的网络平台来看大学生骨干的舆情导向作用:在校园论坛上,大学生骨干通过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主动提出正面的网络议题,积极发表客观的评论,转载分享健康的内容,引导学生跟随;在学校官网上,学校给予大学生骨干一定的管理权限,作为学生新闻发言人发布学校相关政策信息,减少学生对学校的“自觉对立”;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不同于非官方的论坛和官方的学校网站,大学生骨干通过转发学校政策信息、社会或校园的讨论热点,并对此发表评议,引起学生群体关注、讨论,甚至发起线下活动,扩大主流思想的影响。

(4)舆情引导知识库的构建作用。大学生骨干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的各个阶段发挥着作用。在校园网络舆情的产生时期,大学生骨干主要起到舆情监测与预测作用;在舆情的成长期,主要起到建言与导向作用;而在舆情的消退期,主要起到舆情引导知识库构建的作用。部分舆情在消退期可能衍生出新的舆情,大学生骨干在新的舆情生命周期中起到同样的作用。

四、总结

总之,无论是从大学生骨干独特的身份,还是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或是从高校网络舆情的产生与发展的特点来说,大学生骨干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构建中,高校应重视大学生骨干的培养工作,充分挖掘大学生骨干在网络舆情处理工作中的潜在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

[2]钟涨宝,聂建亮.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1(5):68-71.

[3]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8):71-74.

[4]游佳琳,唐华,顾锋.新媒体时代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11-13,21.

[5]王海建.高校网络学生干部培养研究[J].教育探究,2011,(3):68-71.

[6]边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7]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79-82.

[8]章忠平,陈焱,曾萍,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策略性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6):21-23.

[9]肖辉.高校学生骨干作用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35-136.

[10]周礼春.高校校园网宣传中的舆情引导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21):49-50.

[11]陈忆金,曹树金,陈少驰,等.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1,(6):41-49.

(责任编辑:孙晴)

上一篇:木构架建筑体系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高校大学生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