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

2024-03-07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1篇

现代管理最高境界是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并重、互补。应该说,任何一种管理办法都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弊端,制度管理的优势是可以让管理有序化,它能排在七种管理中的第一位,也说明它的巨大优势,北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在介绍自己的管理时都是先介绍自己的制度管理。但是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和事物。如果靠一成不变的制度去管理变化中的人和事,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就成了一种必然。人文管理是激励性管理,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为管理核心,这种管理以情感投入为主要方式,情感投入很难把握尺度,所以它的弊端是容易厚此薄彼,让教师产生不公平感。因此,这两种管理的有机结合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专家称此为和谐管理,这两种管理合理并重、互补,不仅会提高管理效能,而且会从管理的角度上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

一、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发展

教育的精神价值直接指向人的幸福安康。关注教师的职业发展,就是关注精神价值中的文化如何传承,就是关注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人格养成。

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具有美学意义,因为爱是教师一生的功课,责任是永远的习题。沐浴在“幸福”中的教师,会更懂得“爱”的意义。

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首先应该从帮助教师确定职业定位开始。

教师的职业定位是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做教师,定位要准,心态要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人为什么幸福,是因为需求被满足了。而人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实现自身的价值。学校的管理就是通过帮助教师做好职业定位,让教师能把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上成功,视为自己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这时候教师就会感到幸福。当一个人感到工作着就幸福着的时候,教师职业动力加大,职业发展的速度变快,感受到快乐就会增多,倦怠自然减少。

其次,梳理教师的职业精神是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有专家说,教师的职业精神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育良心。当职业精神一点点地内化为教育良心的时候,教师的教育行为就会变成教育自觉行动。第二层次是教育道德。职业精神转化为职业道德时,教师就会用基本的规范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有一个道德衡量标准。第三个层次是教育信仰。教师也是人,面对很多诱惑。也会心动,如果没有一种教育信仰支撑教师的大脑、支撑教师的心灵世界,教师也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和怀疑。

学校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解决教师职业精神的塑造是重点内容。学校要通过制度规范、榜样引领、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教师逐步形成教育的职业精神,这是推动职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更是减少倦怠的有效手段。

再次,帮助教师形成职业技能是校长帮助教师规划职业发展的核心。

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产生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职业技能的缺失而产生的恐慌。学校帮助教师不断提高职业技能,会让教师产生驾驭工作的成就感,熟练的职业技能释放出的价值感受,让教师愉悦,会有效地缓释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

只有做好职业定位的确立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才能真正实现“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内在统一”。让教师拥有积极的职业生活体验,成为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年龄教师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这种针对性、个体化的目标引领,引发的是有的放矢的努力,教师由职业压力带来的倦怠,也会有效地释放。

二、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管理

教师由于职业关系管理能力相对较强。学校要充分运用教师管理能力,使教师能在管理中找寻归属感来消弭倦怠。首先,要思考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不同能力怎样与学校管理需求相适应。在学校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老师思维理性、观念前瞻,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要帮助他们找到参与学校管理的位置,比如“一日校长负责制”“带班管理负责制”,都可以让这些有管理才能的教师感受到校长的信赖和欣赏;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他们希望参与学校管理的愿望停留在建议和意见上,学校要创设各种平台,让他们也能“参政”“议政”。比如,学校活动策划、评价制度改革修订等,让他们也时时能收获一种当家作主的感受。其次,学校要思考让教师参与管理的民主制度如何落实,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校长要把管理权实实在在交到教代会手里,让教师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善自己,校长成为教师现实利益、长远利益的代表者、操作者、服务者。增强教职工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这些民主管理带来的效益就是提升了教师的责任意识,使教师不断产生归属感,职业倦怠也会渐次消弭。

三、建立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

不同的工作环境对于教师的职业倦怠有不同的影响。学校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具有激励机制的多元评价体系,会让不同岗位、不同状态、不同成就的老师感受进步,有效地抵消倦怠。学校在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要体现三性:一是公平性。学校建立的基础性评价制度,如,教育管理制度等,要体现公平,使教师在竞争上岗、晋升职务、评审职称、进修深造、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能够获得公正的对待,大家一视同人。让公平的评价平息教师的倦怠;第二,要体现民主性。教育是具有创新型的工作,学校在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时,要民主,关心尊重教师,给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并适当使用荣誉奖励、感情投资、榜样作用等手段,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工作的热情,让研究成果的魅力抵消倦怠;第三,要体现多元性。学校在建立终结性评价制度时,要体现多元性,实现让不同风格、不同个性努力工作的教师都能获得成长的幸福感。让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风格特点、不同特色成就的老师圆满完成工作目标,取得成绩时,都应该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其中的激励与示范作用除了会让老师更好地扬长避短外,更主要是会让老师增加归属感,减少倦怠。

四、引领教师让理想在学校精神家园里驻足

当学校真正成为教师成长进步、实现理想的精神家园的时候,职业倦怠自然也就没有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一个人的成长,只有刻上了集体烙印的时候,才会产生积极的生态效应。教师的理想依存最直接的土壤是自己的团队,每一个人的成绩和努力都需要别人的喝彩。当个人在团队中感受到来自同伴的认可时,个人价值才会和集体的团队价值实现共赢。学校引领下的和谐团队亦或是魅力团队的建设所展现出的意义,就是让每一个教师明白:团队就像一株茂盛的榕树,根叶相牵,每一个人的奉献都会给它带来不一样的新绿,让团队充满无限的生机。“让学生的眼界超过现在,带着理想走向更远的未来”是教师教育理想的核心。用团队建设作依托就会让每一个人都能做好一个教育的守望者,互相影响彼此的教育理想,互相督促彼此应尽的教育责任,真正成为用学识、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去呵护、引领学生成长的领跑人。团队建设温暖着教师的职业理想,会帮助教师减少职业倦怠感。

五、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指师生在学校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父系,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问的关系、领导与学生的关系、领导与教师的关系等。这些人际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教学的人际环境,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情绪、认知和行为而影响教与学活动的效果,同时影响着教师对工作的兴奋度。有调查显示,有42%的被采访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人际关系复杂。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朋友以及家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常常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这时,个体倾向于对他人的意图作出消极的判断,从而相应地作出消极的反应。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教师对职业的倦怠就会随之产生。学校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教师调节因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倦怠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学校帮助教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除了学校在管理上积极体现人文化管理外,还要帮助教师学会建立各种和谐的关系,来调整倦怠。比如校长可以请心理专家到校讲学,让他们从科学的角度上帮助教师学会如何协调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学会如何用乐观的心态协调好工作和健康的关系;校长还可以请研究院的德育专家指导教师协调好事业和家庭的关系;另外,校长还可以请教研部的专家指导教师协调好教学和研究的关系。有了正确、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这些和教师息息相关的关系,教师的倦怠感自然减少。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2篇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和教师自身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是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环境方面的压力

社会期望值过高。从古到今,教师职业一直被视为崇高的职业, 再加之家长对孩子期望特别高,而他们又将这种期望寄托在学校又转嫁到教师身上,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给教师涂上了一层理想化的神圣色彩。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使教师产生程度不同的压抑感。此外,教师的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在社会对教师报以高期望的同时,却出现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待遇低一系列的反差。倦怠通常是由于专业人员感到其付出与之回报不相匹配而产生的。

(二)学校组织方面的压力

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各方面的环境对教师职业倦怠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工作环境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是否有来自于学校领导的支持、同事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学生的支持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此外,还表现为超长的工作负荷和超长的工作时间、学生的不配合、教师之间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都会诱发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职业特征方面的压力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教师扮演着多种角色:社会的代表者、社会道德的实践者、人类文明的建设者、父母的代理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班级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但是教师不可能把每一种角色都扮演好,这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同时教师由于对其职业的权利、义务、责任等缺乏清晰、一致的认识而感到对工作无法胜任,形成角色模糊。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会导致教师的情感衰竭和教学效能感的下降,引起职业倦怠。此外,由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的知识量大大增加,同时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在很多时候感到力不从心。教师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感到知识的枯竭和应对学生问题时方法的枯竭,最终引发职业倦怠。

(四)教师自身的压力

外在的环境因素必须通过教师内在的个体因素才能起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都会影响教师的职业倦怠。健全的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不同人格特点的教师面对压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另外,那些具有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的人,很容易引发职业倦怠。

二、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其一,热爱本职工作。尽管教师每天从事的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然而教育教学本身是极具创造性,不仅教学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对的学生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

其二,不断充实自己。不少教师出现倦怠心理是由于不适应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学生发展的新特性。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很好地接受并适应新课改。因而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内在固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适应是当务之急,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其三,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工作是否有效的一种主观体验,能够对自己的努力结果产生实际的感受,是使自己不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的重要基础。主要有教育教学的成绩、教育科研的成果、学生成才的人数、社会家长对自己的评价等等。

其四,摆正自己心态。心态对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明显的消极影响。教师通常都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于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事认真,这些都是优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态。

其五,参与课余活动。丰富的课余活动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无论工作多么忙,都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在多彩的生活中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六,寻找宣泄场所。心情不好时,可以找同事朋友交往、沟通,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是非常便捷的克服职业倦怠的方法。我们教师最好办法,拿起笔来叙述学校社会一些不良现象、不公正的行为,在网络上建立自己博客进行宣泄,展示学校管理中弊端,倾诉自己心中怨恨,提供给网友进行探讨,恳求网络进行帮助,从而达到放松自我的目的。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3篇

一: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教师的职业是个清苦的职业,是个奉献的职业,不能与大官相比,也不能与大款相比。教师的收入和地位仍然不是很如意,老师的工作不是社会全部人能理解,这些暂时现象你必须接受,因为你抱怨也好,苦恼也好,都无法一下能改变。保持一颗平常心。有的教师具有远大的教育理想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有比较高的目标。需要教师量力而行,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对自己要求要适度,不要过高,适当评价自己的工作,对自己不要求全责备。顺境时,心态平和;逆境中,心态冷静。

二:对所教科要有兴趣。教师的职业烦琐、细腻,只要肯做就无休无止,有做不完的事,讲不完的课,教不完的学生。一个人长时间地投入在一个工作中,把压力重重地压在自己两肩而不堪重负。要想抛开压力,最好就是找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可以读书,可以锻炼,可以活泼一点,可以朴素一点,可出可入,可庄可谐,总之挖掘出自身潜能,亮出自己长处,心生自豪,心生荣耀,心生自强,在成功中你又有什么可能倦怠呢。

三:树立远大目标。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振兴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社会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中找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将教师职业视为事业为之奋斗。当你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课堂教学“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你就能从心理上真正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幸福,职业本身就成为目的,而不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职业与生活融为一体,将教学视为生活的组成部分,用心经营,用心体会,用自己的经验与才能见证一个个生命的成长与变化,体验职业幸福。

四:在学生的成长中获得幸福。我觉得影响教师幸福指数的最直接的原因是来自学生。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体会到的快乐与幸福。教师天天与成长中的学生进行富有教育价值的交往和对话,它影响着、推动着人的生命成长,是学生情感的培育师,精神的守护神,人格的构建者。所以,当教师看到学生身上展现出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怎么不会感到幸福呢?因此,学生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成为教师提高幸福指数的砝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们的生活是有些重复,但这重复之中也有着许多的变化,我们也应当让学生意识到,一起享用成果学会体验“过程”的快乐。正是这样,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每当看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进步、竞赛中获奖、考入大学、甚至多年后在社会工作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时,我们所得到的体验和感受不正是愉悦和幸福的吗?

五: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获得新的成就感,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克服职业倦怠的良方。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从一个高度跃向一个新的高度,工作得到领导的器重,同事的赞叹,学生的认可,家长的肯定,就会获得新的成就感。而获得了新的成就感,就会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投入到研究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水平。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职业倦怠自然就销声匿迹了。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新时代,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更新知识,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所以,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自觉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专业发展。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的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这种专业成长不仅意味着教育教学能力的增强,而且意味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会在这种成长过程中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之感。这种精神幸福所带来的满足感是物质幸福无法比拟的。因为同样的教学任务,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感受到那种胜任的愉快,同时也能够和学生分享到教学过程所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专业素养比较高,你就能够更多的得到同行的尊重,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信任。

六:正视心理倦怠,学会合理宣泄。职业倦怠是教师生涯中不可避免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教师对心理倦怠应有明确的认识,应该认识到自己在各种压力下,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体验到的正常心理现象。注意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学会放松自己,善于调节生活,培养个人爱好,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如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到郊外旅游,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家人、同学、朋友倾诉等。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欲望过高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只有正视现实,建立现实的职业发展目标,才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快乐幸福的教师。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选取济宁、潍坊、青岛、济南等地5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 发放问卷420份, 得到有效问卷285份。样本中男性129名, 女性156名;年龄介于22~55岁之间, 平均年龄30.6岁;教龄介于1~32年, 平均教龄7.8年;职称分布为助教172名, 讲师92名, 副教授21名。

1.2 工具

吴真等编制的职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问卷。该问卷共三个维度, 分别是身心衰竭、人格解体和缺乏成就感。调查采用4点计分法, 从“从不如此”、“很少如此”、“有时如此”到“经常如此”, 分别记1~4分。身心衰竭和人格解体维度得分越高, 缺乏成就感维度的分越低则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1.3 统计方法

研究取得学校领导和被试本人同意后施测, 所采集到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 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高职教师倦怠各维度的调查情况

高职教师倦怠的三个维度人格解体、成就感和身心衰竭的平均数分别为1.67、3.13和2.18, 说明教师的身心衰竭比较严重, 人格解体有些严重, 成就感比较高。

2.2 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由表1的数据可以发现男教师的人格解体现象比女教师严重, 经F检验两者差异显著, 女教师的身心衰竭现象比男教师轻, 经F检验两者差异显著, 男女教师在成就感上差异不显著;教龄不同的教师在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经F检验有显著差异, 但在成就感维度上没有表现出差异;职称状况在职业倦怠各维度上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3 结语与建议

3.1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高职教师身心衰竭现象得分较高, 这可能与高职教师课时过多, 工作强度大有关, 久而久之, 就导致情绪和生理负担超载而产生这种消极体验。人格解体并不严重, 说明教师并没有对工作的各方面表现出太消极、冷酷的反应。成就感得分较高, 说明高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成就还是比较满意, 自我评定水平较高。

本研究发现, 女教师的身心衰竭和人格解体均低于男教师, 性别差异显著, 可能与女教师感情细腻丰富及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有关。这与大部分研究一致, 但与王燕, 杨卫星的研究不同, 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所选高职教师有关。不同性别教师的成就感都比较高, 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教师的倦怠情况差别较大, 研究显示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维度在教龄上均是先上升后下降。成就感的发展趋势与教龄无关。这与王燕, 杨卫星的研究大体一致, 与沈杰, 郑全全的研究不一致。这可能与年龄阶段的划分及所选的被试不同有关。总体看来中年教师的倦怠尤为严重, 这可能与中年教师工作热情的消磨及工作和人际等方面的压力体验过深有关, 中年教师开始担任教学和管理的重任, 但教学技能及人际方面还没有达到成熟和游刃有余的地步, 所以会产生一种郁闷和烦躁的心理, 导致倦怠程度上升。本研究发现, 职称对高职教师的倦怠没有影响。

3.2 对预防倦怠的启示

高职教师的身心衰竭和人格解体都不容乐观。因此, 我们要通过设定与教师难易适中的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来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防止他们产生郁闷与烦躁的心理, 从物质和精神上多加关心高职教师, 高职院校要通过设定与教师难易适中的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来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把教师的倦怠情况降至最低。此外, 要关注男性教师, 尤其是中年男教师的倦怠情况。

﹡P<0.05, ﹡﹡P<0.001

摘要:本研究采用职业倦怠问卷对高职教师进行测试分析后, 证明不同性别的教师在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上差异显著, 同教龄的教师在人格解体和身心衰竭上差异显著, 身心衰竭和人格解体受性别的影响。总体上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有些严重。因此, 高职院校要通过设定与教师难易适中的与他们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来激发教师的成就动机, 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把教师的倦怠情况降至最低。

关键词:高职教师,倦怠

参考文献

[1] 毕重增, 黄希庭.中学教师成就动机、离职意向与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5, 28 (1) .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从幼儿园园本教研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之一——团队学习,着重探讨团队学习策略在教师发展中的价值、现状、运用方法以及注意点等。旨在通过本文引发对团队学习的深层思考,积极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不断提升教师群体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学习

增强保教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它与教师的职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其重心在职后,是贯穿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影响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涉及社会、幼儿园和家庭以及教师个体专业结构特点等方面。世界教育学术界普遍认为,合作性教师文化是最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合作性教师文化的产生必须依托团队的学习与交流。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与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即转化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能,使团体的发挥超出个人才华总和,让团体成员从依赖传统的个体学习方式向现代的多方协作学习方式转变。

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团队学习策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价值、现状、运用和改进、注意点等。

一、学习团队的价值

1.为不同教师提供表现自己才能的平台,形成园内的“平民专家”队伍,多渠道多形式高效率的帮助研究解决教师问题和困惑。

2.有效利用教师间蕴藏的人力资源,通过相互的思维碰撞获取更多的思想火花,深入的研究问题,传递经验,互相启迪,共同发展。

3.让大家在协同攻关中享受成功和快乐,融洽人际关系,缓解职场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型教师乐于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分享,新任教师也有表达和检验自己思想的空间和发展机会。合作的教师文化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使教师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共同分享,在思想、信念、态度上相互影响,为个体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二、在园本研修背景下我园教师团队学习的基本现状

团体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实效的学习理论和策略,已经进入幼儿园教师的学习生活,并成为了园本教研和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式。从基本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习活动形式化

比如读文章、听一些高高在上,不符合幼儿园实情的报告讲座,只是停留在单一的经验交流层面,仍较普遍地存在着低层次的重复培训和远离幼教实践的空想理论培训,既耽误了时间,又消耗了财力。

(二)学习内容单一化

主题一般由教研组长提出,对大多数教师来说,研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主动发言的也是几个固定的教师。造成学习吸引力的减弱,学习时间的浪费,学习质量的下降。

(三)学习过程结构化

教师已经非常熟悉学习的基本程序,比如看课、评课、提建议,学习的时候只要跟着主持人的思路,自己不用考虑太多,环节上按部就班,就好像赶场,无法深入地讨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一场热闹以后,大家还是不知道到底学到了什么。

(四)传统教师文化的消极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文化浸润。尽管受到现代西方各种观念的影响,我国的教师文化仍然保留了很强的传统特性,使当前我国教师文化更多地呈现出“个人主义”和“派别主义”的特点。教师或者追求个人的成功,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性,不愿与他人合作互动;或者归属于某一派别,与派别内部的教师联系密切,追求共同利益目标,而与派别之外的成员互不交流,甚至互相打压,独占资源。

可见,幼儿园和教师个人在团体学习中投入的时间、精力、物质材料与学习的效力之间没有呈现应有的正比关系,导致了团体学习资源的无形浪费,因此有必要提升目前单位时间内的团体学习效益。

三、团队学习策略的运用和改进

(一)对幼儿园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划分

1.新手型(教龄1~3年)发展重点: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顺利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化,获得积极的工作体验,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建立工作安全感。学习班级管理、家长工作、教学常规的建立。

2.新秀型(教龄3~7年)发展重点:集体教学活动优化,活动设计,说课评课。以期获得工作成就感和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3.成熟型(教龄7~12年)发展重点:激发胜任感。预防职业高原、职业倦怠现象产生。提升自我认同感,撰写论文案例,增强理论水平。拥有工作成就感和强烈的工作动机以及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拥有明确的专业成长意识和新的发展方向,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

4.经验型(教龄12年以上)发展重点:充分重视一般教师愿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留下一点自己痕迹的心理需求。承担指导青年教师的工作。对于优秀教师,增强自身修养,加强教学研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体验成就感,提高行业知名度,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二)建立多维互动的工作团队

本园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是最实际也是最受欢迎的培训方式,我们尝试从多个维度成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小组,通过合作解决实践问题,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互动发展组

主要依托层层带教的形式,老教师带新教师,新秀教师跟成熟教师,成熟型教师学经验型教师,通过讲座、直接观摩等方法,模仿、消化、吸收、提高和改进教学方法。具体的方法让搭班的两个教师形成师徒或者姐妹结对关系,在传帮带的过程中一方逐渐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和缄默知识;另一方也会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各种途径完善自我。在结对中实现教学相长。

2.课题研究组

以课题研究作为共同的目标的同事组成课题研究组。在选题时,要选择有利于解决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突出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发生在教育实际情景中的问题,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自己的研究付诸实践,经常进行课题回顾总结,计划下一步,确保课题的真实可行。

3.专业项目组

指教师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特长、专业优势、研究方向自主、自由、自愿地结合在一起的合作研究团队。专业项目组是以教师主动的专业成长为核心,为教师建构的一个自主研究的平台。在活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灵活,可以选择教学问题、教学困惑、整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等。一般每个项目组以4-6人为宜,这样每个人都会受到关注,开展活动也比较方便灵活。本学年度,我们幼儿园共开设了语言和艺术两个专业小组,主要研讨的方向是课例,采用一课三研的形式,改变了以往大教研组进行的一课三研,执教教师少,选题单一的问题。小组的研讨更加深入,有针对性。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团队学习活动

1.课例研讨、案例研究

课例研讨是教师互动的学习方法,也是“做中学”的形式,把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对事件进行分析评论,获得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经验,有助于教师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创造性的形成自己的新认识。比如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开展绘本“祝你生日快乐”的研讨活动,三位教师根据同样的教材设计不同的绘本教学活动,以此探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理解教材,通过有效提问帮助幼儿感受画面语言的丰富性以及读懂画面语言。再比如教研组就“阿拉宁波”地方课程的开展实施举行了“一课三研”活动,这次研讨的是中班社会活动《八宝饭》,使教师们对如何把握家乡教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大大推动了教师们在活动设计、实践反思等方面的进步,使开课教师在开课和点评中成长,也使其他教师在听课和看课中成长。老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好课是靠磨出来的”这一道理,明白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周到,注意到每一个细节,才能让我们的课尽善尽美。

2.园内、园际观摩交流

通过青年教师汇教、高级教师半日活动展示、期中教学活动展示、年级组区域活动展示等活动,提高了研训的时效性和不同层次教师的实践水平。青年教师汇教,对于新秀型教师主要是通过促使他们对新的教学方法的研讨和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术的运用,以及参与教学改革等措施来进行,使他们在认识到新方法的灵活性与有效性的同时,教学潜能也得以开发,从而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同感,促使他们向成熟型教师转变。

比如教研组向全园展示教研活动“我眼中的海派区域活动”。活动之前不少老师参观了上海思南路幼儿园的区域活动,有很深的感触,本次活动是基于经验分享的前提设计的,旨在从通过现场教学研讨、参与式培训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与改善当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状。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比较,中三班借鉴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成功的区域活动经验,提炼出适合不同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区域内容、指导方法。以区域活动为突破口,加强对试点班的辅导与随检在全园进行经验分享,拓宽教师思路,完善各班的区域设置与活动开展。

3.新手上岗培训

针对于新手教师开展上岗培训,起初由其他教师为新手教师开办各类讲座培训。现在改为对新手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锻炼、观摩教学等方式提高其专业水平。一方面可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学习,尤其是要通过录像、实际教学观摩成熟型经验型教师的教学等途径,来发展和提高新手型教师的一般教学技能;另一方面,为新手型教师提供广泛的参与机会,进行实际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实践锻炼,使他们体验到教学和管理的成功,丰富他们的亲历性经验,提高其个人专业水平。

4.师徒姐妹结对指导

学年初制定指导计划,每个月有1~2次的指导记录,学年末有总结与反思。比如我们进行了“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保育工作”研讨,了解幼儿园小中大班一日生活环节中具体保育措施。通过分组研讨、观看录像、头脑风暴、“老看新”、老教师跟班指导日等环节,主要是师徒双方参加。教师们不仅认识到保育工作在一日生活中尤为重要,而且觉得幼儿保育是一项细微处有很多学问的工作。

5.竞赛评比

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了青年教师试讲比赛。比赛中将全体分园教师分成评委与选手两大部分,旨在通过评与被评,更好的理解什么是试讲。什么样的试讲是优质的。人人参与,全面促进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技能提高。又如,我们还进行了以“教师科学领域教学业务能力展示”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共分三个版块进行,分别是教师科学原理大揭秘,教师专业能力展示和教师科学知识素养题智力问抢答。活动中,各年级组教师群策群力,理论联系实践,向大家介绍了热胀冷缩、人体静电、麦比乌丝圈等科学现象及原理。还就“沉默的真菌世界”进行了现场教材分析设计活动,活动最后进行了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必答题环节。

6.闲暇交流

采用工会小家、专业小组沙龙、课题座谈等形式,让各类成员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沟通彼此的思想,采撷智慧的火花,不同主题的分享会让教师互相学习实际教学中的成功经验。

7.深度会谈

我们开展了高级教师论坛、科研讲座、针对教师们的问题进行解答,现场互动。观点诠释帮助教师理解高深的理论。辨析式研讨让教师的观点得到充分的交锋,有利于解决课程推进过程中的困惑与争议。

8.网上沙龙

主要是案例分析,话题讨论,比如有关国庆节的教育话题如何展开。观看电影《生命因你而生动》发表感想体会的跟帖活动。网上沙龙的氛围比较轻松,教师们可以畅所欲言,尤其对于平时羞于公开发表意见的老师而言是个很好的自我表现的平台。

四、使用团队学习策略的注意点

(一)自我超越

要求团队成员不断学习,客观的观察现实,深入了解个人真正的愿望,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做出规划,并能为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断努力付出。在幼儿园制度与课程改革的压力下,学会寻找自我认同与幼儿园规章制度等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教学实践得以继续。

(二)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通俗地说就是人的习惯性思维定势和行为取向,它会对人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改善心智模式,就是改变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想法,并经常反思,逐步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团队成员之间互通有无,共享资源,真诚交流,可以拓宽教师的眼界,开阔教师的思路,改善教师固有的心智模式。

(三)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就是拥有共同的目标,它能使不同的文化知识家庭背景的成员走到一起,产生归属感、信任感和亲近感。因此团队应立足于发现成员们在教学实践中共同的困惑与问题,共同来攻破难关,解决问题,形成浓郁的学习和研究氛围,这样有利于共同价值观的形成和团队目标的实现。

(四)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

在团队学习中,教师个体与教研组、课题组、项目组等团队的作用都不容忽视,教师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水平和价值观念,在勇敢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要接纳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意见与观点,不唯我独尊,而团队要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创新的研讨氛围,鼓励百家争鸣,不迷信权威,不打压个别教师。让每个教师都能平等的面对面交流,互动,对话,真正激活每个教师的聪明才智和潜力。

教师专业发展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个体的专业结构要素回应各种环境因素,随之此消彼长、循环互动的过程。尽管团队学习能够让教师感受到愉快民主的合作文化,但是任何一种策略不可能一劳永逸,都会随实践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要不断丰富发展创新园本研修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效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洁.试析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因素[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马香莲,姚满团.教师效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影响因素[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岳亚平.幼儿园团体学习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4]卢筱红.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幼儿园教研文化重建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8(6)

[5]杨文,张传燧.园本课程背景下我国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龙源期刊网,2008(4)

教师克服职业倦怠范文第6篇

1职业倦怠的内涵

职业倦怠是指由于从事某种工作职业所形成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在实际工作中,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不能有效的缓解工作压力就会产生身心疲惫与情感耗竭。 在众多职业倦怠中, 教师也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教师受制于教育体制,又面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压力很大,在教育工作中,如果稍有闪失就会误人子弟。 在对目前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调查中,中职教师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生理耗竭、人格解体、成就感低和才智枯竭等。 例如很多教师在工作中提不起精神,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在面对学生时不知道从何教起,以及对自我工作价值评价较低等。

2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2.1学校管理缺乏

很多中职学校在管理方面缺乏人性化色彩,大多数的管理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制度方面有时过多过细。 例如,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学生教育不好就只是教师的责任,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师没有过多的关心与赏识,尽管教师在育人时已经很努力,学校领导还是根据学生的成绩来看待教师的能力,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随意训斥,使教师产生压抑感,致使职业倦怠。 此外,中职院校为了生存经常开设新专业,而教师力量不均衡, 有些教师同时担任两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工作压力巨大,从而使其职业倦怠心理越来越强。

2.2学生后进学习

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初中阶段的成绩比较差,不良行为较普高学生来说较为明显,有的学生与老师关系紧张,甚至攻击老师, 教师经过很大努力而没有明显改善学生的行为与成绩, 会让教师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同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不想学,导致教师不想教。 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不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并给教师带来极大挫败感,导致教师职业倦怠。

2.3教师对自身前途的担忧

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强调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对于职教领域的资金投入还是不足,许多职业学校招不到学生,随时面临解散与合并问题。 这些问题使教师对自身的前途感到担忧,会变得疲劳、烦躁,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3预防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加强学校科学管理

学校在组织管理中应实施“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教师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各种管理方式来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让教师有归属感。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教师的激励, 物质激励不仅可以满足教师生理与安全的需要,还是对教师工作表现与成绩的肯定,因此,可以采取科学的奖金分配,提高福利待遇、职称评优等。 此外,政府还应为职业教育正名,建立有利于职教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这样才能提高中职教师的社会认同感,解决中职教师的后顾之忧。

3.2提高自身执教能力

在职业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背景下, 中职教师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心理治疗与就业辅导员。 因此,中职教师要能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责任,顺利的进行角色转换,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强与学校领导、其他教师、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主动寻求机会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针对在工作中的压力,要学会身心放松,如可以在课间听听轻音乐, 放学后进行体育运动等,以此来缓解情绪困扰。

3.3用正确心态来面对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对于自己的教育工作要有信心,虽然中职学校大多数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良道德行为缺陷, 但是要相信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对学生要抱有坚定的信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用无私的爱来潜移默化感染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学生问题所给自己带来的职业倦怠。

4结语

综合上述, 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异常烦躁, 在教育工作中会表现为不负责任, 从而产生心理疾病。 而导致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与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以及艰难的现实生存压力有关。 因此,要想预防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就必须正确认识和驾驭压力,学校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时刻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明确角色责任,并全方位的提升教师自身职业能力,从而解决中职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我国教师队伍健康发展。

摘要:中职教师是我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在教育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面对岗位竞聘、招生与教学中,中职教师会在心理素质、教育经验与能力上透支而形成职业倦怠,要缓解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弄清影响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提出预防中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提早预防中职教师职业倦怠。

上一篇:教师的责任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建设绿色生态家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