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8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机融合,可确保学生逐渐形成较为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文章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对个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进而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德育教学;融合措施

在学生不断发展过程中,小学德育教学有着重要地位,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当前受到客观因素影响,小学的德育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需要解决。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联系,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可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心理健康教学与小学德育教学的关联

所谓德育教学就是针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进行引导与完善,而思想道德主要可分为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团结协作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等内容,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时,也可确保小学生形成的社会观、价值观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学生具有积极性向上、热情、阳光等性格与态度,同时根据实际需求针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使得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有着积极向上特征[1]。从教学方面进行分析,虽然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差异,但是德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针对学生健康思想道德进行培养的内容,因此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直接联系。在促进小学教育快速发展时,就需要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这不仅了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强度,还可为提高小学教学效率提供有力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学德育教学结合方法

(一)实践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通过实践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进行融合,与教学可持续发展有着极高契合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都不可仅仅落实在理论层面,还需通过实践确保学生的思想理念与行为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进而保证学生逐渐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教师需要格外注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相互融合时,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内容为基础,根据学生实际状态制定完善的教学活动[2]。当实现这一目标时,教师就可真正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成长氛围与性格特征,而这也可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针对性提供有力支持。另外,从实践角度出发,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有机整合时,需要教师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而教师可在实际教学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例如:参观博物馆、长汀红色旧址群、敬老院等,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下改变自身的行为习惯,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思想,进而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

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需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延伸至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才可确保德育教学的价值与优势得到良好的发挥,使得学生形成的道德思想品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为其健康、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所以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另外想要确保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时不仅需要依靠教师,也需要学生家长给予相应的认可与帮助。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习惯、兴趣、爱好、特征等内容,当出现错误行为时需及时解决,并表扬与奖励正确的行为,这可为学生形成正确的理念与行为提供良好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针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3]。教师则应不断开展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利用生活保证学生接受的道德教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例如: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小交警”、“绿化环保”等活动,使学生真正与日常生活情境实现有机融合,这时学生可了解工作的不容易,也可保证其思想、道德、理念、行为等能够得到改变。而这种方法也可确保学生的心理状态逐渐完善,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三)结合学校与家庭

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过程中,家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属于学生最初的学习场所,同时其行为习惯、性格、爱好以及思想道德的形成都与家庭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时,也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而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家庭教育经常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即学生家长的工作较为繁忙,多数学生都是由老人教育,而老人对于小学生都较为溺爱,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也缺乏真正的了解与认知,使得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存在缺失现象。另外,由于在小学生成长期间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极为重要,因此若缺少陪伴就会导致学生在不断发展与成长中逐渐形成一定的心理问题[4]。所以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提高交流与沟通强度,使其了解与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具有的重要作用,进而保证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学校可定期开展各种家长会与亲子活动,使其真正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状况,进而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当提高学校与家庭沟通力度时,教师也可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这可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确保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四)培养专业人才

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人才较为缺失,其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教学资源,同时学校也缺少相应的关注与重视。这就使得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融合质量时,学校需要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而这需要从以下方面出发:其一,转变学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使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掌握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这可为强化两者的融合力度提供良好保障。其二,不断聘请与培养专业人才,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同时专业人才也需要拥有相关资质证书,这才可保证在教学与引导符合社会核心主要价值观。当学校聘请专业人才缺少资金时,也可根据实际需求定期开展各种教学培训,并让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参与这些活动,进而促进其综合素质与能力快速提升,使其真正了解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与作用,同时针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交流,这时其教学质量也会出现质的飞跃[5]。其三,各个学校之间也应提高交流力度,不断针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理念进行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教育方法,进而提高其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契合度,这可确保两者的融合效率快速提升,进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小学德育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从培养专业人才、结合学校与家庭以及在生活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等方面出发,为两者的有机整合提供有力支持,进而确保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品质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胜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50.

[2]  李桂源.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70-71.

[3]  马丽,马云飞.谈小学德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J].才智,2018(04):63.

[4]  王彩琴.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3):206.

[5]  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01):78-79.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能够更好地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对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作者简介] 潘冬梅(1974—    ),女,浙江天台人,景德镇市第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教育部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而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鉴于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还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性,将二者充分整合,以更好地完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保障教学成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但目前针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其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差。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虽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依然习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符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效性不高。其二,教师的理论基础薄弱。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然而,目前很多教師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方面的研究不足,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会过于形式化,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其三,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小学教师才开始慢慢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时,缺乏科学性与规范性,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没有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效果不佳。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想要更好地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还需充分了解出现问题的原因,具体包括:其一,各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不均衡。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经历了呼吁、起步、发展和提高等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各地教育资源和教学水平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均衡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看,发展较好的地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但发展欠佳的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缺乏实效性,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效果。其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研究的理解不深。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保证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但当前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基本概念、内涵、理论研究、外延等认识不足,也没有真正地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三,相应教师的专业性不足。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中小学教育大多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虽然近年来,人们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仍有很多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专业教师,部分学校甚至直接让其他科目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课上授课,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严重匮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整合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以下笔者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其一,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才智等,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在创设生态教育模式时引入一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轻松、真实地表达自我。其次,教师需要让教学情境富有暗示性,一方面能够打动学生,让学生有所顿悟并融入课堂学习之中,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具体的道德形象与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完成知识迁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类似的场景后,能立刻想到相关的知识点,实现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人与自然”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敬畏自然、感叹自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其二,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更具目的性。中小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十分重要。为了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整合,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上实现二者的整合,找出二者的相似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将教学目标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例如,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心理结构、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人格特质,因材施教,更好地确定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教学目标。其三,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二者的整合,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教师还需要做好教学方法的整合。首先,教师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传统“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改为“双向输出”的模式,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且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中,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可以主动渗透德育的内容,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引导,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将角色扮演、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活动引入课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课堂更具趣味,教学形式也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通过创建情境生态教育模式,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效地整合起来,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教学质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楼洪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态德育整合的探索分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5):28-29.

[2]杨亚伶.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3):86.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古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阶段,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具有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点,还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所以教师在课下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在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乐趣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计划,以让学生能夠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可以很快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古诗教学;具体策略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有利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优秀古诗传统文化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古诗词的产生年代比较久远,以及古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背景已经大不相同,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比较吃力。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主要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进行学习的,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给学生古诗知识时,应该注重改变教学策略,并把课本教材内容中的抽象内容以更加形象有趣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具体采取怎样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呢?这也是本文接下来将要探讨的主要内容。

一、启发学生语文思维,增强学生想象力

古诗由于具备短小精炼的特点,是诗人利用文字来描写一定内容进而抒发情感的工具,而且诗中所要表达的诗人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古诗内容进而体悟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光靠教师的讲解时不够的,还要需要学生自己借助想象力来加深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在给予学生充分想象空间的基础上来让学生自行想象诗中的情节以及画面,进而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并做到与诗人情感的互通。

例如,在教授《题西林壁》时,我会在讲解这首意境深远的古诗时,让学生闭上眼睛来听我讲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以让学生在听我朗读以及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诗人所描写的的诗歌意境和诗歌内容,进而让学生能够在想象诗中的景色时还能够感受到诗人在看到这些景色时所产生的深切情感,以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体会到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让学生结合想象来体悟情感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还能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语文文字的魅力。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起来古诗内容其实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而且古诗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现在是非常久远的,所以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探讨和改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不仅具有图文并茂的优势,还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把课本教材中的抽象古诗内容以更加直观形象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于提升学生的古诗理解能力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例如,在进行《出塞》的古诗教学时,我会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与“边塞风光”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从课下的嬉笑玩闹中吸引过来。然后我再结合图片为学生进行古诗内容的逐句逐字的讲解,这样既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记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学生之后更加深入的理解诗人通过诗歌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三、从实际出发,通过兴趣激发,提高阅读能力

虽然处于小学阶段,但学生对于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一部分学生是乐于朗诵的,那么针对这部分同学教师要着重规范他们的阅读习惯,帮助他们更好的体验阅读古诗词的乐趣。而对于尚未对其产生兴趣的学生,教师则要充分激发他们对于古诗的兴趣,让他们爱上古诗,感受到阅读古诗的魅力,在这个前提下,古诗教学才能够顺利展开,教学效率才能够得以提升。文学作品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古诗也是如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意就是学生生活性的引入,通过对素材的整理,取自于生活,这样学生对于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熟悉,教师抓住这一点,在培养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时候,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必然会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对于古诗兴趣,久而久之,古诗鉴赏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例如,在教授《雪梅》时,教师通过让学生吟诵阅读,让学生充分联想出了“墙角”和“梅花”通过深入理解到逆境中的品行高洁之士,在把寒冷冬天开放举例为生活中某个人顽强的斗争精神。通过这种不抽象的实际引入,在加之兴趣引导,通过这种情境带入法,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不仅为学生理解古诗课文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活跃了古诗课程教学气氛,提升了古诗教学有效性。

总之,而且教师对于朗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教学研究,应该不仅仅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课文的能力,还要能够培养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的语文理解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所以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制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计划,还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而能够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结合想象力来体会作者所写的意境以及陶冶自己的情操,进而达到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创新策略之我见[J].快乐阅读,2012(04):109.

[2]孙让梨.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Z1):50.

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第六小学 刘丽红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作为教师我们只有走出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明白其危害性,才有可能在以后的教育工作和教学实践中将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教育和教学水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方针,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从而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

智育

误区

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中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随着国际经济与科技竞争的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逐渐成为其核心。顺应这一潮流,我国也把素质教育提高到战略的地位。党和国家一再强调,“实施素质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势必要求未来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智育能力和德育能力,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和心理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未来竞争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是由于在由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现在有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家长仍然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好坏与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把学生成绩的好坏放在首位,其他一切都不重要,只要成绩好,便可一好代全好,从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以下本人从几个方面谈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以及在教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和区别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1、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带来了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育人为本,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权威者、塑造者,而是教育活动中的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和不断发展,拓宽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主要采用的理论灌输、说服、榜样示范、行为引导等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奠定基础。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些渠道是共同的

两者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外,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团体活动这些心理教育活动和德育是共同的。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传统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还是新近兴起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的培养目标。如果说思想品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塑造,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需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总体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

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医学的相关理论作为其主要理论依据。思想品德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依据。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具体目标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是形成维护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其目标就是使学生成为正常人,社会中每个正常的个体都是身和心的统一,每个个体要求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而思想道德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高尚之人。

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有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学生思维、情感、记忆和人格发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对学生的学习、人际关系、自我和社会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社会所需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在学校教育中长期地存在智育、德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误区,这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化

我们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德育问题心理化或是将心理问题德育化的两种错误的现象。有的教育者在学生出现违纪的时候,特别是经常犯同一种错误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认为:该学生会不会有心理问题?由此而放松了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甚至对他们特批,不对他们加以严格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当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出现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出现厌学情绪的时候,我们往往也是从德育方面加以考虑原因,而从未思考过学生极有可能出现的是心理问题,将心理问题德育化,从而混淆了德育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二)重智育轻心理教育的现象

课程改革后原本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就很大,现在却要用半年的时间上原来一年的课程, 课程更显得紧张。很多学生出现了明显的心理焦虑。但是教师只管赶进度, 管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许多授课教师不太愿意花时间去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他们只管上课,殊不知“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很多学校对每次的月考尤为关注, 特别是到快毕业的时候, 学生在一轮又一轮的模拟大战中苦苦挣扎着, 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试卷等待着他们去“品味”, 班主任、任课老师和领导两只眼睛只盯着学生的考试分数,哪里有时间去关注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有25%-35%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在刚刚开办了心理咨询室的时候,老师本想没有多少学生能来,结果是门庭若市,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前来咨询,这从反面说明了当前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现象。

(三)把德育问题孤立化

在目前的对中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很多学校习惯于德、智、体、美、 劳的评价,找不到心理教育方面的评价。更有甚者,很多的教育工作者将学生的德育问题孤立化。有的班主任老师把学生的违纪问题全部归结为德育问题,他们没有从心理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动机,单纯地从德育上来教育学生,其收效甚微。有的授课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不想听课了,就马上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德育问题,就向学生的班主任打报告,而不与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德育问题混淆了起来。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激化了师生矛盾。一旦出现了德育问题,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要思考: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是否学生因成绩长期不理想而自暴自弃?或是心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就是说我们要联系智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加以考虑,而不能将德育问题孤立化。

三、上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的认识误区在现实的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的危害性

(一)混淆心理问题和德育问题将严重地影响解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中学生出现的是心理问题,而我们却用正面德育教育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就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针对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加快解决问题的进程。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对中学生教育的时候,即要将德育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又要将它们联合起来来分析问题。如果将二者混淆起来,我们就难以对症下药,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

(二)重智育而对心理教育的忽视,将严重地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激烈的竞争难免让有些心理脆弱的中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特别在将近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我经常发现学生在考试前夕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的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痛哭流涕,出现情绪波动过大的现象;有的学生长期睡不着觉,甚至出现头痛和神经衰弱;有的学生考试怯场,一遇到考试就想方设法逃避考试。如果我们教育者只重视智育教育,从不对学生加以心理上的关心和帮助,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将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有的中学生会出现一种封闭心理,他们不愿意和外界沟通,甚至是我行我素。很显然,如果我们这样做就严重地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也影响着教育要让学生在教育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的过程这一教学实质的实现。

(三)将德育问题孤立化不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中学生出现德育问题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心理原因、智育原因、家庭原因和社会原因。如果仅仅对学生出现的德育问题以正面的德育教育来解决的话,很有可能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才能加快问题的迅速解决。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转型影响的不断加剧,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作为高校管理的手段之一的德育工作已经不能单纯满足现阶段大学生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正确的让高校德育工作成为大学心理咨询工作的基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高情商,是这篇文章讨论的内容。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把握他们心理波动变化的轨迹,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正确、理智对待挫折,既要看到挫折的负面影响,也要看到挫折对自身成长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咨询 高校德育 身心健康

1 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近几年在高校发展起来的,重点在于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德育工作重点在解决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但在实际工作、心理咨询工作与高校德育工作在功能上有互补性,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在高校管理中,对于心理有疾病的学生,单纯靠做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在现实工作中,只有结合心理咨询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传统上,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心理问题而德育工作是解决道德问题,但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人格与思想品德是缺一不可的。

心理咨询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高校管理中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造成了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现今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仅仅依靠传统德育教育已经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心理咨询工作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有其独到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实际是对大学生心理调试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强调德育工作者的主题地位而忽视管理的主体—— 学生。德育工作者若将心理咨询运用到高校的德育工作中,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体素质协调发展。

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组成部分。高校德育工作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在当今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元发展,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事实上,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健康事件的发生不能仅仅依靠德育教育来解决。心理咨询工作可以让学生正确积极地认识到自己出现的问题,从而加以纠正和解决。

2 目前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在目前高校的德育工作中,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各个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是实际效果与现实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差距。目前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因此,我们认为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在传统德育观念影响下,老师往往忽视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特点的重视。传统德育工作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去强调教育的唯一正确性,至于学生是否接受,以及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则从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实际上,大学生处在心理成熟和人格成熟的关键期,很多问题不是思想的问题、道德的问题,是认知问题、心理问题,工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正确面对社会。

在方法上大多数教师易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束缚,容易把思想政治工作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带到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影响咨询的效果。在日常形式上,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缺少对健康心理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咨询的氛围。在心理咨询员方面,大多数人没有心理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背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多为“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大多为非正式机构,稳定性较差,往往随领导的重视程度、组织者和骨干人员的调岗等因素出现波动。目前,心理咨询的挂靠单位因学校而异。因此,心理咨询工作在高校中的地位就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挂钩。

3 优化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营造大学生主动参与心理咨询的校园氛围,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加强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应用,不仅要加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更要注重德育教育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实施。实际上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能在平时的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中找到答案,所以高校心理咨询和家庭、社会、学校的氛围息息相关。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良好系统,有效的实施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的便利,让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寻求心理帮助,提高心理保健能力。开创心理咨询在线聊天室。心理咨询人员通过即时聊天,疏导来访大学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商定解决的办法和策略,解决来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办网上论坛。在网上的论坛中进行网上的咨询和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以发帖的形式发布在论坛上,引导者以一般网民的身份参与讨论,在讨论过程中以健康的心态、清晰的舆论观点引导、影响网民的心态,解决学生的烦恼和困扰。

高校心理咨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工作中各个高校应该规范高校心理咨询的管理,完善德育教育体系,促进高校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有效结合。对心理咨询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心理咨询员既能掌握学生德育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又掌握一定的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加快发展心理档案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档案。从学校德育的层面来讲,要营造一种人人关心心理素质、人人重视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学校心理健康的重点在于积极地早期预防和充分发挥学生心理潜能,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群体进行被动的、消极的、诊治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治,要主动的、积极的、塑造性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这些压力作用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好的与高校的德育教育结合,促进大学生人格合格发展,培养德育发展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瑞.现代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40.

[2] 王荣.当代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3] 田建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纵横谈[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德育心理教育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1 人格与品德的关系

习惯上, 我们认为心理咨询是解决人格问题, 而德育是解决思想品德问题一般倾向于将人格定义为“个体在适应客观环境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一个人的人格只有一种, 但组成人格的心理倾向和特征却有很多。而思想品德通常指个体的内在政治、社会信仰、世界观、道德观及法律意识等等。人格与品德是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其中包括:

(1) 它们都指个体内在素质因素, 二者均属于心理现象的范畴。虽然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 但反映的包彩却是有差别的。思想品德偏重于一定社会或阶级意识, 如社会主义的学校要求学生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 而我们在研究人格结构时, 却并未强调个体所处一定社会的阶级利益、政治背景多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社会倾向因素。

(2) 它们的具体评价标准存在差别, 但同时又具有统一性。品德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 而人格更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 但二者又有统一性, 是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不同素质特点。

2 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旨在使个体具有一定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具有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等等, 而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过程, 是一种促进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 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德育工作和心理咨询的运作对象都是学生, 都是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人员来解决, 而某些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接受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得以排除。但它们的内容、实施方法及其理论依据是有区别的。

2.1 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

心理咨询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 如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及认知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德育主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

2.2 具体任务不同

德育主要是解决政治观念, 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规范及法律意识等问题。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等心理咨询则强调个性和谐, 使对象摆脱消极情绪, 确认内在价值, 了解自身需求, 洞悉自身心理特点, 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内容主要包括:心理卫生、学习生活、智力发展、人际关系、人格评定、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变态心理等。

2.3 两者采用的方法不同

德育主要采用说服、集体教育、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方法, 具有公开性、群众性等特点;心理咨询则注重渲泄、暗示、自由联想、角色转换等方法, 具有个别性、保密性、教育者倾听等特点。

3 心理咨询的德育补偿功能

(1) 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 德育工作者也应该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

(2) 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 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往往采用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 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 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 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 主要使学生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 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的人格内容, 如学生的社会适应、应付挫折、情绪调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 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其认知观念上的偏差, 这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自身要具备优秀的思想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认真研究和掌握心理学规律, 有效的改进我们现有的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心理咨询与德育工作两种角色的矛盾和冲究, 从而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德育工作, 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摘要: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开设了心理健康课, 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心理咨询应该完全代替德育, 导致德育问题心理化, 德育和心理咨询作为我国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如何处理好两个关系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心理咨询

参考文献

[1] 孟昭兰.普通心理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游客教育生态文明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矿井下机电设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