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档案论文范文

2023-09-17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作为地勘工作的最终成果,地质项目档案资料属于地勘单位重要的基础信息资源,相关管理向来受到业界重视。基于此,本文将简单分析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特点,并深入探讨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希望研究内容能够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

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具备专业性强、归档难度大、现有机制不健全、涉密程度高等特点,这使得该工作开展难度较高。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勘单位在地质项目档案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如重视欠缺、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化发展落后等,为尽可能优化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正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特点

1.专业性强

地勘单位地质勘查项目形成的档案具备专业类別繁多、专业性强等特点,涉及的类别包括原始资料、图纸资料、成果报告、实物资料、科研报告等。归档范围包括单位承担的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遥感、物化探、地质灾害、矿产勘查等国家、自治区地质勘查项目,以及科研所获取和形成的电磁介质、声影像、图片、图表、文字等形式的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此外,还涉及国家地质勘查、自治区专项、局管项目等承担的公益性、基础性项目形成的成果资料、单位申报科技进步奖的报告资料、相关市场项目的成果资料、在地质勘查中形成的数字化、纸质等形式的图书、图件、软件、报告(表)、数据等科技资料。受到类别繁多、专业性强的影响,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对档案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因此该工作的开展难度较大。

2.归档难度大

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具备的档案汇交单位多、管理水平不一、归档难度大等特点也需要得到重视,业务涉及丰富、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往往存在较高的收集和管理难度。很多地勘单位参与的地质项目没能专门设立资料员,项目组成员不熟悉汇交软件的情况也较为常见,资料汇交受此影响往往无法一次性通过,存在较高的返工率。此外,在过多的档案汇交单位影响下,资料收集难度较高,不统一的标准规范、参差不齐的档案管理水平、统一档案管理机构的缺乏,同样会影响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3.现有机制不健全

地质项目资料归档的完整性、规范性属于重要评审要素,在评奖创优、工程移交、竣工验收、项目及合同结算中均有着重要地位。围绕项目资料接收工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机制不健全问题带来的影响较为深远,以成果报告资料为例,这类地质项目资料由正文类、附图类、附件类、附表类、审批类、软件类、数据库、多媒体类等组成,但具体实践很容易出现汇交单位不会使用相关软件、纸质资料与电子文件内容不一致、电子文件登记表规格不统一等汇交问题,这类问题源于地质项目过程管控机制和归档责任考核机制存在的不足,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档案形成单位未能做到“三同步”“三纳入”,频繁更换资料员、未明确资料员、日常管理与考核受重视程度不足也会影响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的工作效果。

4.涉密程度高

对于涉密程度高的地质资料,汇交资料时需要针对性界定资料的密级,为做好定密及解密工作,需提交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和涉密数据库。但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涉密程度高的地质项目资料很容易出现含有涉密地质图未定密、未达到级别的控制点定密等问题,档案资源开放利用服务与档案保密之间的矛盾也较为激烈,这类问题和矛盾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二、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1.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认知

为优化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认知的转变极为关键,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设法强化自身工作理念,以此深入认识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这样工作的有效落实方可顺利实现。在具体实践中,需结合不断完善的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体系,强化对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需同时得到重视,以此保证制度有效性和严格落实,档案管理人员应参与到制度的制定和落实中。

还应关注对下属工作人员的定期引导,以此开展理论学习活动,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即可更好获得理论支持。考虑到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地勘单位的工作能力,且地勘单位的市场竞争实力也会受到直接影响,因此必须设法优化地质项目档案的定级、保密、备份、共享等工作,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可由此稳步推进。

2.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建设

为优化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设法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这一建设需结合事业单位体制,近年来,地勘单位开展的企业化经营探索也需要得到体现,以此遵循分类管理、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原则,即可基于三级管理体系建设三级档案管理架构,其中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资料馆)二级单位档案管理应作为该架构的基础,局属各单位档案管理属于其中依托,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主导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还需要同时关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和优化,以此建立以基础数据库、档案目录中心为基础的档案信息化体系。工作机制的健全也极为关键,以此保证“三同步”“三纳入”管理原则的认真贯彻执行,为统一标准规范,还需要关注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科学制定。地勘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中也应列入档案工作,以此保证档案工作真正被纳入有关人员职责范围、单位管理制度、单位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以此保证档案资料归档与工作的布置、检查、总结同步进行。

此外,资料汇交激励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强化、针对性地年度综合考评开展也不容忽视,以此在年度综合考评中引入重大项目的实施和落实情况,并将其直接挂钩职工考核、晋级,以及技术人员的晋升、职称评聘,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和综合质量即可进一步提升。

3.充分利用地质项目管理系统

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还需要关注地质项目管理系统的利用,现阶段,我国多数地勘单位设立有能够开展地质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管理系统,这类系统可实现地质项目基本信息的管理,同时可满足地质项目的立项、申请、审批、设计、质量监督、野外实施交流、项目验收等环节的重要档案收集归档验收,同时可负责相应的监督催交工作,因此系统能够提供地质勘查项目动态信息,并且能够满足项目管理流程信息化需要,地质项目档案过程管控能够在系统支持下更好开展。

通过利用地质项目管理系统,可建立日常管理地质档案工作台账,台账信息由项目名称、档案员信息、档案汇交单位、项目进展情况、承担单位、项目来源、资料汇交及验收情况等组成,每个汇交单位需通过系统对资料汇交人员和资料验收人员进行设定,为保证资料汇交返工率的降低,预验收的针对性开展极为关键。此外,局地质矿产处与局档案室还需要建设常态化的监督及同步更新机制、归档管控协调机制,以此有效实现全生命周期中地质项目资料及数据的综合集成。

4.创新地质档案管理服务机制

地质档案管理服务机制的创新也能够为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提供支持,具体可结合地勘单位采用的地质资料管理系统,以此结合现代网络服务与传统窗口借阅服务,开展“一对多”用户服务探索,“一对一”用户服务存在的欠缺可有效弥补。具体实践需关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机制的建设,依托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在地勘单位“大数据”战略中纳入档案信息化内容,并以此推进档案资源的增量电子化、存量数字化、利用网络化探索,地质档案资料需由此分批、分年逐步做好电脑录入工作,以此开展纸质文档和数字化资源的同步双轨管理。

对于大多涉密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共享应以目录及内容提要为主,并在涉密机硬盘存放资料全文,辅以针对性建立的小型局域网(与外网物理隔离),即可作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网上电子阅览室,地质资料信息的安全共享可顺利实现,各种数据的准确、高效、及时提供可顺利实现,由此推进服务机制创新,地勘单位地质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和能力也能够有效提高。

5.优化建设地质档案管理队伍

通过优化建设地质档案管理队伍,即可为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需要关注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档案人员配置需基于三级档案管理架构优化,二级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需按需要设立并明确设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各职能部门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需结合自身实践需要,以此保证地质项目档案管理责任全覆盖。

在收集地质项目资料的过程中,结合地质资料汇交机制,需搭建汇交监管平台,该平台中资料终审由上级主管业务部门负责,资料初审由汇交单位负责,汇交工作需要由资料汇交单位及技术负责人检查签字确认,以此有效开展汇交工作。在档案人员业务培训环节,培训需重点结合各类系统、软件开展,如资料汇交软件、地质资料管理系统、地质项目管理系统,辅以定期开展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管理法规、相关规章制度的集中学习,地质档案管理队伍的优化建设即可更好实现。

6.强化地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

考虑到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的特殊性,必须强化地质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以此开展安全保密防护体系的建设,依托地质档案管理系统和国家规定,档案安全保密管理制度需同时做到严格执行。地勘单位的地质资料管理系统需采用单机版系统,并配置涉密电脑和小型涉密存储服务器,专业定密小组也需要针对性建设,以此结合国家和行业的定密标准,严格审查上网档案、文件,做好地质资料的定密、解密工作,非涉密网络中传输涉密档案、文件的情况不得出现。

还需要关注地质档案数据库的科学建设,以此做到集中资源、网络确保、全宗管理。此外,国家保密制度的严格执行也极为关键,需由此强化涉密载体、涉密计算机、涉密信息系统的管理,涉密人员保密意识也需要强化,异地异质的数字档案资源容灾备份同样不容忽视。

7.优化地质档案的开发利用

在多年的工作积累下,地勘单位的地质项目档案资料数量巨大,因此,必须关注地质档案的开发利用优化。对于收集到的地质项目档案资料,地勘单位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积极宣传地质项目档案资料的价值,以此保证各行业和全社会均能够深入了解地质项目档案资料所具备的价值,保证地质项目档案资料能够在工作中更好得到利用。

地勘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需通过主动服务逐步取代以往的被动服务,依托地质项目档案资料针对性挖掘潜在价值,在执行国家保密制度的同时,设法提高地质项目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基于不断健全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制度,地勘单位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依托主动管理档案意识,开展地质项目档案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地质项目档案信息化建设可由此进一步推进,最优化的地质项目档案开发利用、地勘单位的经济效益、找矿成果创造也能够获得有力支持。

8.优化地质项目档案收集汇交

地质项目档案收集汇交属于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重点,结合实际调研可以发现,现阶段,很多地勘单位存在地质资料归档率不高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相同产业领域中地勘行业各经营单位存在显著竞争关系,同单位、同行业内竞争对手利用地质项目档案资料信息抢占市场资源的事件很容易出现。为强化各资料汇交单位成果资料、业务市场、勘查技術等方面合理权益的保护,必须设法优化地质项目档案收集汇交,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本文建议设置3年的保护期,以此保证各单位汇交的地质资料在3年内不得进行内容公开,仅允许对目录信息开放。例如,存在借阅需要,必须得到报告提交单位的同意,基于地质项目档案抢占市场资源的事件可由此有效规避,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水平可进一步提升。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需关注多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转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认知、推进档案管理体系建设、创新地质档案管理服务机制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路径。为更好开展地质项目档案管理,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地质项目档案开发利用的强化、地勘单位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王 艳,姜永果,刘文佳.属地化地勘单位地质档案管理现状与建议[J].云南地质,2020

[2]周 颜.如何做好地质单位测绘档案管理工作[J].城建档案,2020

[3]张克爽,于 淼.地质勘查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

[4]田 浩.地勘单位地质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探讨[J].城建档案,2019

[5]邓菊华.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J].兰台内外,2018

[6]郭 欣.新时代转型升级中地勘单位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甘肃科技,2020

[7]陈文珊.地勘单位地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J].城建档案,2020

[8]戴满平.地勘单位档案管理数字化路径浅析[J].办公室业务,2019

[9]黄 英.地勘单位档案管理现状及改进策略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

[10]王 霞.勘察设计单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J].兰台内外,2019

[11]李 艳.强化地质档案全面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4

(作者单位:西藏地勘局第二地质大队)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2篇

石油、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研究离不开各种地质资料所提供的多种信息。其中岩心作为地质资料的一部分, 与地震资料、测井资料等相比, 它具有客观性、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不可替代性。岩心与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其他形式的资料一样, 是国家投入巨资, 在长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取得的油气信息资源和宝贵财富。同时岩心化验分析资料也是地震、测井等地球物理资料解释的信心基础。

地质岩心中赋存了大量的地层演化以及油气等多方面的原始信息, 在确定岩性、推断沉积环境以及生储盖组合研究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地质岩心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加强对地质岩心实物资料的管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重复性工作, 同时也可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研究工作的效率。

二、新疆油田公司岩心保存现状

在1994 年专用岩心库投入使用之前, 新疆油田公司的岩心分别存放在6 个地方, 保存条件较差, 管理比较松散, 岩心利用效率比较低, 同时也造成部分岩心的损失。

1994 年专用岩心库投入使用后, 在新疆油田公司的组织和领导下, 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将分散保存在多处的岩心进行整理、保存、归档, 于1998 年全部完成。随后新疆油田公司的岩心管理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模式。目前岩心库共保存岩心约10 万米, 并已对约6 万米岩心进行图像扫描。

三、岩心实物档案的管理流程

新疆油田公司针对岩心、岩屑等实物资料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油田公司实物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岩心管理者制定了岩心更为详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 (见图1) ;岩心的管理、查询基本实现了专业化、信息化。岩心管理按照, “在保护中利用, 以利用促保护”的原则, 做到了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相结合, 实现了岩心实物地质资料的持续有效利用。

录入心数据库数据包括基础数据资料的采集录入、岩心保存和岩心观察、采样等工作。采集取心井的基本数据、岩心货位编码、采样信息、入库工作人员登记等各种信息, 将数据录入岩心数据库。

四、岩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一) 岩心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岩心采样问题:岩心采样管理不规范, 岩心样品的归位管理还不够规范。现场采样常造成岩心损坏和缺失, 库内经常出现重复采样和样品分析资料难以收集的现象。

2.岩心保护问题:一些特殊岩性的岩心缺乏保护工作, 如弱胶结的岩心在第一次选样后, 岩心几乎全部成砂状, 造成岩心资料无法继续利用。

3.制度建设:目前岩心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岩心采样、岩心保护、岩心数据收集等。

(二) 采取的措施。1.自1998 年起, 开始了对库存岩心进行扫描, 对于新取心井岩心, 在取样之前现场进行扫描, 进而保存了岩心的完整图像。目前基本实现了岩心的图像化、数字化的管理。

2.在井位设计人员选样之前, 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原则上不允许选样, 若必须选样的, 选样计划必须得到井位设计人员的许可。岩心送至岩心库后, 由井位设计人员按照需求自主进行选样, 将样品分析和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即提高了样品分析的准确性, 也避免了岩心因采样过大而受到损坏。

3.对测试后仍有保存和继续利用价值的岩心样品进行入库保存, 如孔渗样品、饱和度样品等等。既可以用于今后对实验数据的复查、也可以今后用做其他测试项目的样品, 进而提高了岩心的利用率。

4.针对重点井的岩心入库后, 进行岩心剖切, 2/3 进行系统采样, 1/3 进行扫描和描述。岩心采样部分统一在中心库保存, 另一部分进行分区存放。

5.开发了岩心数字化管理系统, 该系统与新疆油田勘探数据库、开发数据库、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库、岩心图像库进行连接。研究人员对岩心进行二次选样之前, 就可以了解到取样井所在构造位置, 岩心保存现状如何, 选样点已经进行了那些实验分析, 进而可优化选样数量, 减少岩心的损失。同时该系统也可进行网上选样和审批, 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岩心管理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制度是地质岩心实物档案良好管理的基础, 先进设施和技术是地质岩心实物档案良好的管理的物质条件, 人是地质岩心实物档案管理好和利用好的保证。

1.地质岩心实物资料要做到岩心的有效保护与充分利用相结合, 管理员不仅要掌握相关实物档案的管理程序和知识, 还要做到周密细致、具有较强的专业地质知识、强烈的责任心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

2.地质岩心实物档案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从岩心拉运至岩心库开始, 管理人员必须对岩心进行详细的核查和登记;样品选取后, 要再次对岩心进行整理和登记。在此过程中, 出现任何差错, 都可能对岩心后期的利用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3.岩心实物档案管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岩心管理也是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每年有上千人次的科研人员到岩心库进行岩心观察和选样, 如何能保证岩心的“安全”, 以及如何使每口井的岩心都能够被有效的利用, 这就需要岩心管理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用责任心去管理好岩心, 用责任心使岩心利用更加高效。如:在岩心样品选取时, 计划超出实际需求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管理人员要做到“火眼真睛”, 就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尤其对收获率较低、取心长度短的岩心, 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个项目的选样计划进行认真“审核”。为较好保存岩心的完整性, 能钻取柱塞样品的, 决不能带走全直径岩心;能用破碎岩心的, 决不能选取整块岩心。岩心管理者只有尽到责任, 才能为岩心后期进一步有效利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4.岩心管理还要有较强的专业地质知识。无论是在岩心的核查、整理, 还是在样品加工过程中, 都需要较强的专业地质知识和实验知识做支撑。如:岩心是什么岩性、适合做什么项目的实验、不同实验项目样品的规格等知识都要掌握, 只有这样才能协助研究人员最节省、最有效的选取样品, 最大限度的保存岩心完整性。

5.档案管理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不仅仅是保管好、利用好, 还要服务好。服务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岩心实物档案的利用效率, 这里的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态度好、专业技术好, 还要具有奉献精神。节假日, 甚至晚上, 突然接到观察岩心或选样的任务并不鲜见, 岩心管理者必须有奉献精神, 无论何时, 必须尽快赶来, 为研究人员观察岩心和选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为油气的勘探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结束语

由于采取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化科学管理管理岩心, 使岩心管理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通过实施科学化管理, 岩心的保存现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观。目前在油田岩心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管理手段落后, 岩心管理计算机化、岩心取放自动化程度与其他油田相比还有差距。为此, 在今后的岩心管理中, 我们要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 完善管理手段, 强化管理措施, 真正实现岩心管理微机化。

无论多么先进的岩心保存设施和先进的岩心管理手段都是外因, 人才是实现岩心高效保存和高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

摘要:岩心地质实物资料是开展地质研究重要依据之一, 也是重要的地质资料。岩心的保管不仅仅是保存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管理, 如何才能够使岩心持续、高效的利用, 为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真实的第一首资料是岩心保管的重点。先进岩心保存设施、先进的管理手段是岩心保存和高效利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但人员素质才是实现岩心高效保存和高效利用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地质岩心,保存管理,高效利用,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 岳玉山.地质岩心档案的标准化管理[M].第十二届石油工业标准化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3.

[2] 茹箱兰.加强我国地质实物档案管理的建议[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2 (05) .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3篇

一、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简介

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主要记录的内容是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个人资料、相关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职业素养、政治面貌及思想素质等等, 它对于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亦是地质勘查单位提拔人才的重要科学依据。地质勘查单位人才的提拔和职称的申请需要先对地质勘查工作人员个人进行全面的考查, 这就要求其人事档案内容必须要保证真实性与全面性, 这样才能够保障单位人事变动的井然有序。因此, 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工作必须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不断提高管理质量, 使人才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高效的利用。

二、当前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一) 管理制度不完善。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仍有很多地质勘查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这主要是由于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所引起的。单位领导和档案管理人员本身都没有形成足够的档案意识, 所以也没有加紧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使得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存在较多的缺陷, 不足以满足当前的管理需求, 这极大地限制了人事档案在地质勘查单位人事变更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 人事资料收集不全。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中必须要真实、详细、全面地记录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各项资料, 包括其岗位和职称、职务的变动情况、学历和学位的变化情况、奖励或处分的材料、年度考核材料、工资变动表及离退休审批材料等等, 这样才能够满足人事档案的管理规范要求。然而就实际来看, 由于很多地质勘查单位并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所以导致很多人事资料收集不全, 这大大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不利于地质勘查单位人才队伍的建设。

(三) 人事档案不规范。很多地质勘查单位的人事档案存在不规范的现象, 例如档案信息填写不规范、档案装订不规范、档案用具不合格等等。其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档案信息填写不规范, 地质勘查单位的很多人事档案的填写用字都不标准, 更有甚者存在错别字的情况, 或是档案的填写格式没有按照统一标准要求而来, 随意性较大。其次, 有些档案在装订和用具方面也不规范, 不是装订不严谨就是书写用纸、用笔不符合要求, 这会导致日后查阅档案不方便或是档案在长年累月中丢失。

三、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创新管理建议

(一) 提高重视和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地质勘查单位若想做好人事档案工作, 首先必须要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视, 认识到人事档案工作对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并积极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选派那些作风正派、政治面貌可靠、工作能力强、具有责任心及具有专业学历的共产党员来从事这份工作, 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 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物质需求, 全面配合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 以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 自身也应当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 将提高管理质量作为永恒的工作目标。

(二) 优化档案管理体系。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地质勘查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具有新的创新和发展。当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借助于种种信息科技手段来进行管理, 例如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对人事档案重新进行分类归档, 从而便于查阅和使用。其次, 人事档案管理应当积极利用多媒体管理技术进行发展,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来记录影像、声音、指纹等信息, 从而对以往单纯采用纸质材料所记录的信息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 完善管理制度。地质勘查单位必须要尽快建立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相关政策的落实, 明确档案管理人员的分工与责任, 安排和分配好档案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内容, 并对档案管理人员及其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 定期进行业绩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与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相挂钩。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的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工作尚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人事资料收集不全、人事档案不规范等问题, 若想进一步提高其管理质量, 还需加强重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优化档案管理体系及完善管理制度。

摘要: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说, 人事档案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它关系着单位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运行。就目前来看, 我国大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若想解决这些问题, 提高人事档案管理质量, 还需从实际出发, 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找寻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质勘查单位,人事档案,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鹏.人事档案制度的创新和发展[J].档案学研究, 2012 (05) :27-29.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4篇

(一) 地质档案不易保存, 易造成损失。

地质资料主要包括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以及成果地质资料, 它们都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 一旦损坏, 将会造成非常大的损失, 但是, 地质档案存在不易保存的问题。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与应用导致了电子档案的出现, 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 电子档案具有快捷、方便、不占用存储空间、易于阅读等优势, 使其价值越来越突出。当前的地质档案资料既包括纸质档案又包括电子档案, 纸质地质档案资料的保管存在纸质老化甚至褪色现象, 导致了信息的丢失, 严重影响其使用价值;而我国当前在电子档案的保管方面还不够完善, 未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因管理不善等原因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现象难以避免, 给地质档案的保存与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 地质档案管理队伍难以满足需求, 相关人员的素质较低。

当前的地质档案管理队伍存在一定的缺陷, 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缺乏专业人才。随着人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对地质档案工作管理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档案管理经验以及与地质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但是, 实际上, 当前的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许多非专业的工作人员。第二, 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由于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定位不准确、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待遇较差以及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等原因, 导致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低。第三,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较低, 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且缺乏开拓与创新意识, 他们大多安于现状, 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且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

(三) 地质档案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力度较小。

对地质档案工作的定位不准确是导致地质档案管理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 当前许多地质单位领导者与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较为落后, 将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简单地看作只是简单地抄抄、印印, 保证地质档案资料不丢不坏即可。这种不科学的定位直接导致了各单位档案室与资料室的档案管理人员配备达不到要求, 人员的素质较低, 工作积极性较低等问题, 影响地质档案管理的效率。此外, 地勘单位往往过分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对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较少, 档案管理者的待遇较低, 地质档案资料管理的力度较弱, 严重影响了管理效益的发挥。

二、地质档案发展的机遇分析

(一) 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机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 计算机技术在地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促使地质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与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给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同时也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机遇。在地质档案的管理上, 计算机技术使得地质档案资料的归档、保存和利用更加方便有效, 地质档案资料更容易进行备份, 不易损坏, 且与纸质档案相比, 其保存时间更为长久;计算机技术促进了地质资料的共享, 打破了纸质档案在地域上的限制, 使其更好地发挥价值, 为更多的人、项目服务;计算机技术使人们查阅与利用地质档案资料更加方便。

(二) 现代化管理方式的引入有利于促进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 各行各业的竞争非常激烈, 促使人员不断研究与开发新的管理技术, 不断提高管理手段的科学化, 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被引入和运用到了地质档案管理中, 有效促进了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地质档案管理者将纸质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的地质档案管理方法, 有效提高了地质档案的管理水平。

(三) 电子档案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勘探单位地质档案资料库藏条件较差的问题。

档案管理需要一定的条件, 虫蛀、水灾、火灾等都会给纸质档案造成损失, 损害其使用价值, 而电子档案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问题, 它使地质档案的分类与归档更加系统和科学, 馆藏机构建设得到了有效地加强, 密集架的应用不仅避免了铁皮箱与木柜存放存在的占地面积大与零乱的问题, 使得库房更加整洁, 而且可以达到防盗、防火和防虫鼠的目的。

三、地质档案的发展思路探索

(一)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第一, 勘探单位应当注意加强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针对现有地质档案管理建设队伍存在的问题, 以操作技能为主, 定期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培训工作, 促使各部门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与馆藏特点, 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 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化。此外, 对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应当注意综合各方面的因素, 不仅要注重在地质学科基础知识、档案知识以及外语知识方面的培训, 还应当注意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创新意识以及职业道德。

第二, 地勘单位应该注意引进和留住高素质人才, 促进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地质档案工作不受重视、工作待遇较低、研究性不强, 无法带来成就感等原因, 导致从事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是低学历、低技能的人员。因此, 相关单位应当注意加强对高素质人才引进与留住的重视, 通过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资、职称、福利等方式来激发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更好地引进和留住人才, 促进地质档案管理队伍的日趋完善。

(二)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第一, 做好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工作。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质量严重影响了地质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当前在地质档案管理中还存在分类不明确、归档文件的质量达不到清晰、完整、整洁等要求以及档案立卷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 地质管理工作者应当注意提高地质档案资料的归档质量。首先, 地质档案管理者应当注意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地质档案资料立卷分类标准与科学合理的地质档案资料归档要求, 据此来进行科技文件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其次, 应当注意原始资料整理、报告编写等室内综合整理工作与地质工作各阶段所形成的科技文件资料的归档要求同步, 保证原始地质档案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最后, 应当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对项目的各个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保证立卷归档的科学性。

第二, 地勘单位应当注意提高其咨询服务水平, 并处理好地质档案信息的保密问题。首先, 咨询服务也是地质档案管理中的一项服务性工作, 它要求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熟悉本单位的库藏档案情况并具有较高的地质档案知识, 能直接给利用者提供他们所需的地质档案信息。其次, 地质档案的保密问题是关系到勘探单位集体利益与我国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问题, 因此, 地质档案工作者应当做好地质档案信息的保密工作。最后, 地勘单位应当注意在不损害地勘单位与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对地质档案资料进行合理开放, 并深入研究市场上对地质档案资料的需求方向, 不断对地质档案信息进行完整, 有效促进地勘单位的发展。

四、结语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科学技术的运用在给地质档案管理与利用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给地质档案管理与利用带来了诸多挑战, 例如电子档案的保存与管理问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等。面对这一情况, 我们应当及时抓住机遇, 勇于迎接挑战, 逐步完善地质档案的馆藏机构建设, 不断提高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地勘单位的咨询服务能力, 并处理好地质档案信息的保密问题, 不断推进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

摘要:地质档案主要是指包括野外资料档案、成果报告档案、会计档案、文书档案等在内的地质科学技术档案, 是地质勘探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地质勘探业的迅速发展, 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地质档案管理与利用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并对地质档案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 希望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与规范化。

关键词:地质档案,机遇,挑战,发展思路,信息化,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 郭企昌, 赵振萍, 任秀玲, 杨启.管好地质档案, 为地质找矿服务[J].档案学通讯, 1981 (5) .

[2] 王文, 王希凯, 张润丽.我国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1.

[3] 郭真, 赵向娜, 张浔.新形势下对地质资料服务领域和方式的若干思考[J].吉林地质, 2004, 23 (2) :96-98.

[4] 郑春宏.浅议如何做好档案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0 (10) .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5篇

一、开展建设地质档案信息化的背景介绍

(一) 地质档案信息化的必要性。档案信息是国家的机密, 地质档案更是地质勘探工作的成果报告, 现如今形成的庞大的地质档案信息, 那是通过几代人这几年来日夜艰辛, 跋涉了万千山水考察得来, 充分利用地质档案资料可以使我国矿产等的能源更加有效地被利用。

(二)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地质档案资料资源是属于国家的资源数据, 从传统的纸质实体的资料管理转向信息化管理的, 其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其一, 对地质档案进行信息优化处理, 可以使其走向市场。其二, 对地质档案进行信息化处理, 也是我国接轨世界的一大标志。

二、目前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一)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立存在各地域的差异性。如前面说的, 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在我国仍然是刚刚起步的阶段, 虽然目前已经着手在改善目前的情形, 但是地域限制仍是最大的问题。由于中国各个地方省市分类众多, 而各个地域的经济条件都参差不齐, 有些地区目前已经可以初步达到采用计算机以及软件来管理地质档案资源, 而有些地域则仍然采用老方式来保存数据庞大的地质资料, 如若地方与地方之间要交流地质勘查的数据, 这将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且还会因为主观原因造成资料不完全等阻碍其交流交换数据等事项。

(二) 人员观念与条件落后。地质档案信息化开展存在缺陷, 和管理档案的工作人员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目前, 在很多单位的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仍然存在兼职管理的现象, 在单位中身兼数职。就地质档案管理这一工作本质来说, 它都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与工作内容的, 将这样一份重要的工作当作兼职, 无疑会对其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三) 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仍缺少得当的管理。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专业的管理以及管理理念的落后, 可以说是上述问题最根本的源头。当前的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处在一个太过“安逸”的状态, 很多单位还是会抱有只要一套管理有效可行就可以长期持续发展下去的看法, 因此,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只要做好将其原始资料保存完好, 不出现破损丢失的情况就算是尽到了对地质资料管理的工作这一理念, 目前仍然存在于许多地质档案管理领导者的处事逻辑中。

三、对更好开展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 重视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工作。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地域差异, 很大原因在于其单位并没有看见地质档案信息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因此, 要想改变现状让其重视发展地质档案信息化, 就可以通过借助网络传播力量, 使其市场拓开。首先, 要明确地质档案信息的服务内容所针对的服务对象, 地质信息主要为政府相关部门、民众以及开采资源机构服务, 因此, 针对三者不同的需求来对地址信息分类, 再根据不同的内容定期分类更新。

(二) 加大人员与技术投资普及力度。大力投资改善外环境条件, 通过加设计算机、路由器、扫描仪以及提高将办公室与仓库环境条件下, 再全方位地培养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一要做到管理人员队伍的强化。术业有专精, 要立门立户地培养专门管理地质档案的人员, 通过建立这种行业特殊性也给管理人员建立对行业的尊敬感, 减少兼职管理人员的现象。二要做到加强管理人员自身技术水平。通过开设相应计算机应用操作软件的课程, 让管理人员了解并熟练应用软件系统流程, 以此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方式。

(三) 重塑地质档案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俗话说:“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如果说前述整改方式是“其事”, 那么这个“器”就是管理模式。地质档案管理要从以往纸质化转而现今的信息化, 其管理模式也一定要据情况更新。随着电子资源文件的产生, 就要高效且安全地管理地质电子档案。可通过根据自身单位储存信息的不同特点, 选择适合的档案管理软件, 再根据信息的特性有根据、有计划开展录入或开发利用等工作。其次, 要做好地质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工作。通过设立访问权限、密码设置以及用户使用资料级别等相应安全模块, 在地质档案信息资源与互联网交流网上设立一道坚实的屏障, 杜绝资料被窃取或遭遇网上攻击的可能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走向地质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道路上, 只有充分地利用计算机先进功能, 并将计算机技术极大地普及开来, 这样才能建立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 提高其管理效率, 并节省大量的物力人力, 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地质信息服务。

摘要:现今全球已经向信息化趋势发展, 因此在档案尤其是地质档案存储以及保存工作中, 信息化趋势也是必然的选择。信息化管理档案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管理新方式, 需要各个部分合作协调才能达到。因此, 本文旨在对如何强化当前发展的地质档案信息化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地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

参考文献

地质档案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

0.前言

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密切关心和注意。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对此非常重视,正式把控制人口,保护环境列为国策,并已取得明显效果。地质环境是自然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类活动所涉及的地球岩石圈的一切物质和作用的总和。它包括各种岩、土及所含矿产资源、地质地貌景观和由内、外动力形成的各种地质作用及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所。

1.地质问题的提出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地质灾害”一词一经被提出,先行者就考虑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技术因素、相关立法社会保险方面的需求。今天,地质灾害不但是科学界研究的课题,也是公共管理和社会建设共同关注的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2.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相关性

2.1地质环境对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无论何种类型对地质灾害必然涉及到地质体, 既要以地质体作为地质灾害的载体,又将地质全作为灾害作用的对象。而任何地质体均存在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构成地质环境要素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受到其所处的地质环境的制约。

2.1.1地质灾害赋存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所谓地质灾害即指那些对地质环境造成劣化影响,对人类生存构成危害的地质事件,而这些地质事件的本质就是地质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改变如地壳应力的释放产生地震, 反映形式为地壳震动与地表破裂,形成地裂缝、砂土液化及软土震陷, 表现形式是地表岩土的运动和移位; 其他灾害如崩滑流、地面沉降、塌陷等也均以岩土体的移位或状态改变形式完成成灾过程。

2.1.2地质环境制约地质灾害的发生

如前述,地质灾害是在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若环境条件不具备,则灾害难于形成。即地质环境一方面构成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另一方面又限制其发生, 起制约作用如泥石流灾害有其发展阶段性,对应于地质环境条件则在沟谷发育的成熟期为泥石频发期, 此前,随着沟谷地貌形态的发育和地质环境的变化,泥石流处于孕育发展阶段,并不成灾.由此可见地质环境对于地质灾害的制约作用。

2.2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改造作用

2.2.1地质灾害的发生伴随地质环境变化

我们说地质灾害是某地质体相对于所处环境的运动变位及状态改变。那么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也同时完成了地质灾害对于相关地质环境的重塑即改造过程。随着岩崩、滑坡的发生一部分岩体失去势能, 由不稳定而达到暂时稳定。这时完成移位的地质体—灾害载体得到了新的环境条件下的平衡。而地质体的周界—崩塌后形成的临空面及滑坡后壁则改变了原始的应力状态及在環境中所处的地位而构成新的灾害载体,重新孕育下一次地质体的运动变位. 在整个过程中,一部分地质体经过运动变位达到稳定, 另一部分地质体变成了新的灾害载体构成不稳定因素。此间地质体所处的环境相应产生变化。

2.2.2两类灾害环境效应的共性与异性

由前述地质灾害的成灾特性可知两类灾害都具有后效性,对环境产生劣化影响,此为其相同点.突发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明显直观,灾害突发,地貌改造均为一次性完成, 缓变型地质灾害对环境的改造不明显。要经过一个累积过程, 灾害长期作用的累进影响反映为环境的变化, 其长期效应明显,且环境效应渐次增强。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与防范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体系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避让搬迁与治理、应急体系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支撑等。

3.1调查区划体系

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程是为了建设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基本目的是查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评价其危险性,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确定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为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治工程提供依据,为省级和国家层面决策管理提供支持。

3.2监测预警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技术和行政2个方面,是防灾减灾成效突出的重要手段。一个运行良好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能够在地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及时捕捉前兆信息,针对不同对象及时发出防灾减灾警示信息,为地质灾害避险决策或应急处置提供依据。搬迁治理工程体系根据地质灾害调查监测结果,对确认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经过地质勘查评价,采取搬迁避让或工程治理措施,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在条件具备时,治理工程可以和灾后重建的土地整理或地质环境合理利用结合考虑,以实现防灾减灾与土地资源再开发的双重目的。

3.3应急处置体系

坚持以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需求为导向,立足于现有科学技术资源集成整合,逐步建成适应公共管理需要的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技术支撑机构、信息网络系统平台、技术装备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科学、高效、有序地做好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服务。

3.4科学技术研究支撑体系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支撑研究,对重大地质灾害成生的典型地质环境、内在机理和成因模式进行研判,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监测预警、防控方法和防灾减灾技术标准等研究,建立应急响应与模拟仿真研究体系。

由此可知,我国地质环境利用的无序性与有组织的地质灾害减轻行动之交叉与矛盾,即战略层面的被动和战术意义上的主动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期,因此非常需要树立更加主动地为人居环境建设的地质安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地质服务,更加主动地为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推动和支撑各级政府科学管理地质环境的理念,以实现地质环境利用效益最大化,地质灾害风险最小化。

4.结语

为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风险,就必须树立持续利用地质环境的科学观,把人与地质环境和谐共存放在第一位,把规范人类自身的行为融入到顺应与改造自然过程之中,跳出单纯工程地质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的习惯性思维,突出立足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建设工程地质环境安全,变保护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持续利用地质环境和主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风险管理,从而避免出现地质环境的不可持续利用现象和减轻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刘传正,刘艳辉,温铭生等.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3]张咸恭,王思敬,张倬元等.中国工程地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职成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护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