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论文范文

2023-09-17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因此,本文将对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提供给相关工作人员一定的参考意见,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更容易理解文章内容,有效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因此,老师在实际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和提高,为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多好冲突的前期准备条件,同时还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一、质疑探究,促进学生深度阅读

小学语文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想要让小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提出质疑,然后带着疑问进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时,老师要注意问题的明确性,确保教学内容的梯度性,促使学生可以进行多维深度灵活的阅读,开展主动而有意义的阅读学习活动。以往的阅读教学问题指向单一,只是要求学生理解阅读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没有巧妙借用教材,培养学生梯度和多元思维,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深度阅读需要学生亲历感知理解、探索发现、迁移运用、品鉴创新等过程,能让学生在多维度阅读实践活动中提升思维品质,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小小的船》这篇文章的过程当中,在进行阅读之前,老师可以先询问学生:“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大家会想到什么呢?”这时,有的小朋友会举手质疑:“小小的船到底多么小?”“小小的船长什么样子?”“小小的船里有谁?”等等,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展开课堂阅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记忆,促使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为学生日后进行有效阅读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条件。

二、好书推荐,全面提高阅读能力

相比其他学科,语文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为了能够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应该创设一个学生能够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老师在实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将语文知识呈现在多媒体上,活跃课堂气氛。老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来阅读一些语文名篇。对于学生而言,阅读不同类型的读书,可以丰富阅读储备,强化综合阅读能力,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打破语文教材局限性,打开阅读视野,进一步增强阅读能力。除此之外,语文老师还需要注意课内外阅读的融合,要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语文知识文化底蕴,促使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带领小学生学習《亡羊补牢》这篇寓言故事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学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从网络上搜集其他寓言故事,或者购买去书店购买寓言故事书籍,如《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等,并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感,帮助小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创新手段,优化古诗词阅读效果

古诗词的是语文阅读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阅读古诗词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传统文化传承精神。同时积累下来的古诗词知识,还能够为学生今后古诗词、文言文阅读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古诗词中很多用词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同时,也存在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字。基于此,老师可以利用微课开展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微课视频短小且灵活,能够将各种资源进行融合,以形象化的方式将阅读内容展示出来,降低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理解的难度。老师还可以利用微课呈现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内容,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例如,在带领小学生学习《登鹤雀楼》这首古诗词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利用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欣赏在鹤雀楼上观看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的场景,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处于这个场景当中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之后在微课中老师可以展示如今鹤雀楼的景象,让学生对比诗人所在的场景,体会诗人会产生哪些想法和情绪。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增强古诗词鉴赏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应该重视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质疑研读,开展深度阅读;推荐课外好书,全面增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古诗词阅读效果,进而使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 刘桂蕴.  现代农村科技. 2021(02)

[2]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 杨盼盼.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03)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思考[J]. 赵玲华,仼桂芬.  写作. 2017(06)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2篇

中国人关于读书,有两点看似矛盾的共识。一是读书很重要;二是社会成员普遍没有读书习惯。这两点统一在对中国“读书人口”数量低这一现状的焦虑上。

本文不说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国人读书问题上有多焦虑,也不赘述读书有多重要,只说学校教育在培育国民“读书人口”上到底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和阻力,以及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应该如何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习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

一、 一切与应试成绩简单挂钩的实用主义和阅读标准化理解的科学主义,是学校培育“读书人口”的两大关隘

学校是读书、培养读书人的地方,直至今天家长把送孩子到学校仍称之为送孩子去读书。但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社会背景下,学校实际上已变成训练考试及培养应试工具的地方。虽然孩子在学校还在读书,但读书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应试,也就是说,学生读书不能与提高应试成绩、考取名校这一“根本大业”相背离。因此,学生在校读什么书、怎样读书便有了严格的限制。普遍情况是,校园里凡是跟考试无关或没有直接关系的书都是“闲书”甚至是“禁书”;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的阅读必然也必须为做题(做令学生也令教师生畏的“阅读理解题”)服务,不以做题为目的的阅读便是“无效阅读”——在一些学校,学生的“无效阅读”是不可容忍的违纪违规行为。

就学生读书兴趣习惯的保护和培养而言,这种极端的功利化的读书实际上是“反阅读”和“反教育”的。我们知道,人之为人就因其在物质名利之外还有情感精神方面的需求。换言之,正常人都有进行情感精神交流和表达的愿望和本能,而阅读便是情感精神交流的最高级,写作则是表达的最高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阅读兴趣是与生俱来的,而现实的教育非但没有保护人的这一天性,甚至在持续地破坏这一天性:过度的、功利化了的教育是学生读书兴趣丧失的根本原因。

那么,当下以应试能力培养为旨归的阅读教学到底是怎样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丧失的呢?对此,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你阅读的时候,如果知道后面有一堆莫名其妙的所谓“理解鉴赏题”等着你,而且每一道这样的题目背后都有一个极主观又极客观的、专制甚或是荒谬的“标准答案”等着你去揣摩,你会不会因此而降低阅读兴趣并视阅读为苦差、为畏途呢?(几代中国学生不爱阅读的事实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说,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培养,而比培养更为重要的是保护,针对当下的教育现实,悲观地看,学校教育只要不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培养终身阅读者了。

更为悲观的是,“不破坏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不容易做到。想想看,现在有多少学校、教师能大度地让学生在自修课或课余看与考试无关的“闲书”“禁书”,又有多少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在联手家长干涉甚至打击学生看“闲书”“禁书”?这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一些语文教师,他们在回答家长“孩子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为什么提不上去”时,所给的是近乎统一的“标准答案”——“读书太少”。但他们骨子里却坚信提高语文成绩做题比读书更有效,所以,一旦发现学生阅读“挤占”语文做题的时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制止学生的“违规”行为。

当然,真正重视学生读书的语文教师也还是有的——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逸出课堂教学的“内容”来介绍一些书籍或报刊文章;为了挤出时间给学生阅读,他们大胆削减语文作业量,甚至把整节语文课交给学生自主阅读。但他们的举动往往得不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有些家长甚至认为这样的教师不负责(有些家长就是以孩子的作业量来评判科任教师责任心的),而有些学生则将语文教师腾出来的语文作业时间用来做其他学科的作业。就笔者的从教经历而言,即使你所任班级学生的语文应试实绩不低,有些家长依然因你放手学生阅读而对你不放心,并将这种不放心转化为投诉行为。所以,除了极少数“资深”的语文教师还敢或还能在应试之余搞一些尝试性的阅读教学外,就整体而言,至少在最近几十年里,中国的语文教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以培养终身阅读者为学科教学宗旨的阅读教学。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将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是学校而非语文学科的行为,非“校长工程”而不能达成目的。

将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不能只是教育理念,而更应是教育行为。将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需要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精神。要实现此目标,就要从制度上保证学生阅读(尤其是自主阅读)的时间,要创设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空间,要营造书香四溢的校园阅读氛围。真的要做到这些,不但要有资金上的投入,还要承担读书可能妨碍应试、有可能增加管理难度(有些班主任反对学生读书,除了担心学生读书有可能导致其成绩下滑,还有一个理由便是,读书增强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以及民主意识,读书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难以管理)的压力和风险。遗憾的是,现在敢这样做或愿意这样做的校长并不多(这跟校长是不是语文教师出身无关,因为不少语文教师也是反对学生读书的)。

笔者所在的学校自开办百余年来,虽历经风雨坎坷,但始终致力于打造书香校园。学校曾在省内率先开设语文阅读课,率先开发国学经典普及课程(为此引进了台湾国学基础教材),学校也因重视阅读教学而享有盛誉。四年前,学校将语文组提出的“培养终身阅读者”的学科宣言上升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并展开了切实的行动。

二、 培养终身阅读者的实践

1. 把阅读课写进课表

一说到学生读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学生的读书时间从哪里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明确一个概念,即我们不是给学生读书时间,而是把本属学生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此外,学生阅读时间包括课内与课外,不能一提阅读就只是要求学生在课外“挤”时间读书:不能指望在保证现有语文应试训练的数量和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学生缩短本就不足的休息时间或是从减少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来读书。

要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必须在“制度”上做出调整,具体地讲,即在不增加语文教学时间的前提下,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在语文学科中专门拿出一节课来用于阅读(部分班级开设了两节阅读课)。

学生在阅读课上的阅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与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二是从图书馆借阅的图书(我校主要是班级自己的藏书),三是教师为学生筛选编印的来自报刊网络上的文章。

为了节约时间,阅读课不必到图书馆去上。阅读课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读书,但不能放羊不管——教师要坐到教室跟学生一起读书。阅读课前教师同样要“备课”: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查阅收集有关资料;根据《文汇读书周报》《名作欣赏》《读书文摘》等报刊上的图书信息及作品赏析准备推荐书目,写读书心得等。总之,阅读课上教师的作用主要不是指导,而是分享、示范、服务。

2.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

几乎所有重点中学的图书馆都有这样的特点:一是硬件硬,其规模、设施、藏书等对照教育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都是达标甚至是“超标”的;二是使用率低,不少学生在校期间从未借阅过图书甚至从未进过图书馆,少数学校的图书管理员实际上成了报刊收发员和场馆、资料看护人员。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我校曾在部分年级的部分班级开设阅读课,组织学生到图书馆阅读。但这种限定时段、集体集中在一起的阅读,存在着不连贯、效率低、不能照顾到一些学生在阅读上的个性要求等弊端,所以这种活动未能在全校普及开来。三年前,我校在创建江苏省高中语文课程基地时,投资100多万元,对全校70个教室进行了改造,将原来为进行“走班制教学”而建的“小教室”,全部改建为班级图书馆(室),并为每个班级配置了600本左右的图书(书目由教师、学生推荐,高一高二按年级统一配置,高三分文理科配置;根据书市信息和学生的需求,对班级图书每学年更新一次),基本实现了把图书馆“搬进”教室的目标。

把图书馆“搬进”教室,不但方便了学生阅读,也渐渐改变着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态度。把图书馆“搬进”教室表明了学校对学生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支持,也就是说,学生课外阅读自己喜欢的书(往往是一些教师家长眼中的“闲书”)是学校倡导、鼓励的行为,少数教师即使一时不能理解,但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去干涉学生的课外阅读。

3. 把新华书店引进校园

谈到学校读书环境的硬件建设,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但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绝大多数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不管学校的图书馆建得多气派,藏书多丰富,真正能够“自主”到学校图书馆阅读的学生并不多。原因大致有这样两点,一是学校图书馆基本都建在教学场所之外,学生课余时间短,不方便到图书馆阅读;二是图书馆藏书无法跟书市保持一致,更新永远滞后。也就是说在服务学生读书的功能上,图书馆即使“搬进”了教室也无法取代书店。

为此,四年前学校与无锡市新华书店合作,在教学楼底楼创办了带有“公益性质”的校园书屋。开办校园书屋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学生读书,因此,在这近500平方米的店面中,其一半为学生自由阅读书屋:书屋环境宽敞舒适、精致优雅,它三面为全玻璃结构,屋内整齐地摆放着几十张桌椅,每张桌子上方垂吊着两只球形装饰灯,寒暑天有冷暖气开放。此外,学校还与书店商定:书店以经营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文学类以及适宜学生阅读的期刊为主,教辅资料不超过经营种类(及所占经营面积)的1/4;同时,不论学生买不买书,都可以进书店自由翻阅。

为了给学生读书以必要的影响和指导,学校书店特设“校长特别推荐”专栏,以引领学生阅读高品位的书。

4. 让浅阅读区无处不在

在学生应试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课余时间短且零散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在校内更多的时候只能进行一些浅阅读。因此,在当前及可以预期的今后一段时间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光靠图书馆、书店等专门场所是不够的,而必须在校园内建立、营造若干个浅阅读区,以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进行有趣而没有功利性负担的阅读。

在我校校园里,真正命名为浅阅读区的只有一处——由图书馆底楼大厅改造而成,这里摆放着上百种的以散文及短篇小说为主的文学书籍、期刊报纸、青春及时尚杂志,上百本本校教师编辑的《省锡中视界》和学校文学社学生编辑的《匡园》杂志。浅阅读区实行无人管理,学生可以自由进出;这里没有专门的固定的桌椅,学生可坐可蹲可倚着看;学生可以将喜欢的校刊带出区外;这里还有两台电脑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读。

其实,我校校园里方便学生阅读的浅阅读区到处都是,只是没有命名罢了。比如,学校在教学楼底楼建了两个咖啡吧,供师生休闲、交流,同时,咖啡吧又是一个浅阅读区,师生可以带书来此阅读,也可以随手翻阅学校专门为咖啡吧征订的报刊杂志;学校在校内乐群湖湖边安放了桌椅,在学校校围河植被茂密的绿化带(学校将此命名为“天然氧吧”)内修建了可供读书的亭阁、安放了近十张条形石凳。再如,学校将反映建校一百多年历史的图文资料复制后布置在行政楼的走廊上,在校中心区域建立文化广场,将校训及校训释义、学校精神、学校十大训育标准等镌刻在碑石上,以此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校史展馆和偌大的浅阅读区。

5. 让文化“名家”走近学生

为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阅读品位,近年来,我校将周国平、曹文轩、吴非等一批活跃在当今文坛、教坛上的大家、学者,以及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鲍鹏山、康震教授等人请进校园,开讲座并与学生对话。学校对与学者、作家互动对话时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和表彰。

在我校建成省语文课程基地后,把请文化“名家”走近学生作为激发学生读书热情的重要举措,已固化为“基地”的一项活动内容,每学年都有六位左右的学者、作家被请进校园,开讲座并与学生对话。

6. 用读书征文活动替代繁琐的语文(寒暑假)作业

学生读书自然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但多年来中国的中小学学生的寒暑假一直被家教补习和作业练习占据着,利用寒暑假读书对许多学生而言是很难兑现的期许和不切实际的要求。我们无法预期这种状况何时才能改变或是缓解,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无所作为。我们从语文自身做起,在各高考学科的作业竞争中率先“裁军”:最大限度地压缩学生寒暑假语文作业量,逐步地用读书征文活动取代繁琐的寒暑假语文作业。

不少语文教师对用读书征文活动取代繁琐的寒暑假语文作业的“改革”心存忧虑,他们最大的担心是:语文作业时间减少了,学生却没有用这“多出来”的时间来读书。基于许多学生轻视甚至欺负语文学科的一贯表现,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学校在还学生以读书时间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读书进行必要的指导、监测、激励。就开展学生的读书征文活动而言,要将这一活动持续而有效地进行下去,除了大量减少学生语文寒暑假作业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所推荐图书要切合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且可以选择(推荐三到四本书,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阅读)。第二,要求不能高,学生选择一本阅读即可,可鼓励学生多选多读,但不能强制哪些学生或哪些类型班级的学生读几本书。第三,既然是假期作业或假期作业的主要部分,教师就必须将学生撰写的读书征文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全部收上来,语文教研组必须在尽短的时间内(最迟在两周以内)评定好征文。第四,以学校的名义公布获奖学生名单,并对这些学生进行公开的颁奖表彰;校报校刊及时刊载读书征文佳作。

7. 把学生的阅读笔记编成书籍

经过几年努力,校园书香气渐浓,一批得到保护、激励的读书种子开始发芽结果:他们不但在各种读书活动中头角峥嵘,有些还写出厚厚的读书笔记;他们的作品不但发表在校刊校报上,而且还频频在国内众多校园文学刊物上亮相。

文章被收集在正规出版的书里,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凡:这不止能进一步激发他们持续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而且有可能成为一些学生从此走上文学道路的起点;同时,这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高质量”的读者队伍中来。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2013年2月,我校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了《一所高中的学生阅读笔记》一书。该书是我校学生阅读笔记的第一辑,学生写作的时间跨度大体是2011年9月到2012年12月,共征集到学生的阅读笔记38万字,经过编辑筛选,我们最终呈现出20多万字的读书收获。在阅读编辑的过程中,令编者深有感触的是,学校倡导的阅读可能在不经意间不仅改变了许多学生的阅读习惯,而且可能改变了他们一生看世界的方式。一所学校能有这么多独立思考的孩子,实属不易。

三、 有关培养终身阅读者实践的思考

1. 教师的示范引领比说教指导更重要

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及社会教育——从来就不缺少有关读书重要的说教,但缺少来自说教者的示范引领。就学校教育来说,让不读书或没有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师来培养终身阅读者是不可思议的事。教师都曾是学生,而不少教师在学生时代并没有被培养成终身阅读者,这是我们必须面对也必须走出的现实困境。

让教师成为阅读者才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三年前开始的我校面向全体教师的“百万百卷读书活动”——学校在五年内投入100万元经费用于教师的读书,在五年内每位教师人均阅读100本书,年均阅读20本书。教师读书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浓厚了学校的读书氛围,有力促进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其对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和良好读书习惯形成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读书兴趣和习惯比读书品位更重要

读书兴趣和习惯比读书品位更重要,是就培养终身阅读者的根本任务和学生群体读书的严峻现状而言的。实践证明,开展读书活动(不论针对的是学生还是教师),如果组织者不恰当地提倡专业化读书(读理论专著)或读高品位的书,不但效果不佳,而且会降低甚至破坏人们的读书兴趣。对尚未产生阅读兴趣、尚无阅读习惯可言的人,提高阅读品位只能慢慢引导、渐次进行。

在指导学生读书这件事上,总是有些好心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开出长长的必读书清单。细读一份份这样的“清单”,不难发现这些被专家认定的“必读书”的最主要标准是内容的品位和思想的高度。关心学生读书当然是好事,但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群体读书的状况,其次是要放低姿态,不要动辄推出“必读书”(那么多、那么艰深的书是会吓着学生的)。人的阅读兴趣是有趋同性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的阅读兴趣的差异性更大——世上没有适合所有人的必读书。曾经的北大才子刀尔登写了一本《不必读书目》的书,看他列出的将近50部经典古籍书目以及不必读的理由,便可知道人的阅读兴趣的差异性有多大。

要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就必须尽可能地照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尽可能地让读书快乐起来——只要能培养读书兴趣,从读“小人书”开始也行。至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我们既要有紧迫感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时机和策略。

3. 高三读书比高一、高二更重要

出于种种现实利益的考虑,一些学校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时常将毕业班排除在外。其他活动且不论,就学生读书而言,无论从习惯的养成,还是从高考应试来看,高三读书比高一、高二更重要。

中国学生为应付初考、中考、高考要用六年级、初三、高三三年专门时间进行机械反复的训练,这是对人的生命以及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对人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的最大破坏。就学生的阅读兴趣来看,现行语文高考卷中的那些阅读理解题,以及高中语文课上针对这一类题目所进行的模拟训练,从根本上讲是“反阅读”的,如果让高三学生完全停止阅读,那么很可能高三一年的阅读应试训练便将前两年的努力抵消掉。所以在“反阅读”季节不可避免地到来时,高三年级的阅读坚持显得尤为重要。

毋庸讳言,因阅读而妨碍学生高考“应试大业”的责任是谁也不愿承担——也承担不起的。因此,高中语文要把阅读教学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就不能回避教育竞争日趋恶劣的严峻现实,不要企图将读书活动的开展与高考应试升学进行切割:不能在读书和应试上搞价值对立。换言之,阅读教学活动既要面向未来又要关照现实,要兼顾精神成长与成绩提升,这是在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的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我们这些年的实践来看,即使是在高三复习迎考阶段,只要策略得当,这两者也确实是可以兼顾的。

由于高三要频繁地进行综合训练以及其他的原因,高三的“语文教学”不适宜像高一高二年级那样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只能“见机行事”,灵活安排。比如,在每次综合考,尤其是毕业考、“一模”等大规模、大运动量的考试之后,拿出一到两节语文课让学生进行“静养式读书”(王栋生老师语),或者在每次作文前后安排一次半节课左右的“短阅读”。总之,时间长短不论,学生每周都要有阅读活动。

在阅读内容上,高三要多安排一些时事、时政、时评类的时文阅读。时文阅读材料应由教师来挑选、梳理、编撰,所选文章观点要新,语言要美,对学生的思想和表达能有启迪和示范作用。在高三下半学期,除了少数学生外,教师不再鼓励学生阅读“新书”——让学生进行回顾式的读书,阅读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经典”。学生高考前能从容地翻阅一到两本自己喜爱的书,于学生是件幸福的事,于教育则是久违了的温馨情景。

时文阅读拆掉了隔在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阅读自己的“经典”使学生巩固了阅读“根据地”,任何一个教过高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这两点对学生写好作文有多重要。

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终身阅读者就不能排斥读书世俗意义上的“有用”性,就必须要用实践和实绩来回答读书是否“有用”(至少是“不妨碍”应试)的质疑。我们的回答是:就学生个体而言,读书不一定“有用”,但就其群体而言,一定“有用”;就高考语文学生均分的提升而言,读书的“作用”不明显,但就高分群体出现来看,读书的“作用”是明显的。

四、 其他几点思考

强制成习惯,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的养成之初都或多或少要采取一些强制措施。因此在培养终身阅读者的过程中,对学生是否真的读书,以及读书的效果进行检查调控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要只是简单地用写读书笔记、摘抄等形式来督查、检查学生的读书——也可用举办读书沙龙、读书报告的形式促进读书。读与写不完全是一回事,不能因简单、片面地强调读写结合而妨碍部分学生读书的效率和兴趣的养成。

既不要排斥读书的功利性,也不能将之功利化。在没有充分验证时,不要把暂时的语文应试成功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否则之后一旦出现波折便会很尴尬、很被动,尤其在高考命题、高考阅卷有很多令人无奈的、讲不清的东西的当下,千万不要夸大读书在应试上的功效。

不能庸俗地将读书与应试挂钩,不能揣摩并要求学生读所谓跟高考关系度大(尤其是所谓提高高考作文分数)的书,不能诱导或强令学生记忆所谓的经典句或篇,要谨防摘章摘句的碎片化读书;读书也是家长的事,要利用开家长会等机会,把有关读书的大道理、小道理跟家长讲清楚,用开家庭藏书建议单等形式,来影响学生家庭的读书氛围;对极少数确实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学生,要持宽容的态度,应允许他们不读书。

一所学校有没有读书的氛围或读书的氛围浓厚不浓厚,其背后是这所学校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如果一所学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读书品位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那么这所学校就很难说尽到了自己应尽的责任。任何一个人,要厚学养德,涵养大气,除了读书别无他途。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成为初中英语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提高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视,从多个角度加强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培养,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结合具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等方面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本文通过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教学策略,希望对促进初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

引言

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这关系学生是否对题目的意思进行准确地理解,对于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有帮助,是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因此对于学生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培养,教师要提高重视程度,不要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拓思路,开展科学合理的阅读理解教学活动。同时将阅读理解的教学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阅读中的积累,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

一、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上,兴趣是关键,兴趣是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学习,提高应试技巧的最大动力,但是由于阅读要求学生高度的专注力,学生不容易保持持久的专注力,造成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学习不感兴趣。同时教师在初中阅读理解教学中也没有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造成学生生硬的接受,不利于学生持久的阅读理解的练习,同时教学模式的单一,也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这对他们以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极为不利的。

(二)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模式单一

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不能够对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理解,造成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低下,不利于学生长远的学习和发展。同时由于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的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对于学生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形成了较大的阻碍。

(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深度不够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深度上,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学生读完一遍,没有从作者的中心思想和要表达的观点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造成学生对阅读理解一知半解,没有很好的形成自己的观点,走马观花似的的阅读带来收效甚微,不足以对学生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提供帮助。并且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文字学习和思想情感的分析上,没有深入对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应试技巧,使得学习效率低下。

二、初中英语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教学策略

(一)开展合作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展合作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不断促进自身阅读综合素养的进步。合作式教学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学生通过积极与他人合作,充分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也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学习别人的长处,补齐自己的短板,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完成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任务[1]。

(二)了解常见的阅读理解题型,做到熟能生巧。

1.细节理解题:此类阅读题一般比较简单,答案可直接在文章中获取,所以学生只要认真阅读,就一定能够找到这类题的答案;2.词义猜测题:猜测题往往考察的是学生的生词,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但是,学生可根据对上下文的理解来猜出这个词的意义;3.推理判断题:此类阅读理解题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技巧,做此类题最好的方法是排除法。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理解,逐个排除最不可能的答案,从而提高答案的成功率;4.主旨大意题:此类阅读理解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的训练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5.文章来源题:此类阅读理解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面的宽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要多为学生提供各种题材的阅读文章,如新闻、科普、体育、电影、故事等,让学生增加阅读面。这样学生才可能在考试中从容地应对各种题材的阅读文章,从而做到熟能生巧。

(三)提高阅读教学的认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初中英语阅读理解的教学,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认识,从根本上提高重视程度,这样学生才会根据教师的重视程度,加强自身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首先从学生阅读理解的学习需要出发,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案,积极开展课堂诊断、专题研讨等方式,加强对于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培养。其次结合教学实際,加深学生对于阅读理解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应试技巧[2]。

结论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对于学生英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改善单一的教学模式,才能对学生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提供坚实有效的支撑,帮助学生加深对于阅读的理解和认识,有效促进学生阅读理解应试技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浅议初中学生如何应对英语写作[J].段旭峰.海外英语.2017(12)

[2]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黄冬馨.广西师范大学2019。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已进入数学教师的视野,但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围绕这三个问题,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及实践,以期探讨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引起同行对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数学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1]这明确指出了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目标之一。而且,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有力保障,“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2]。由此可见,具有数学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鱼龙混杂”“状况频出”,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于“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等问题概念不清、理解不透,为此,本文结合实例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一、关注概念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

提到“阅读能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文阅读能力,一是因为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时间比例达到60%~70%;二是受教材的影响,我们认为只有读大篇幅的文章才需要阅读能力的支撑。出现这种认知的原因是人们不理解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阅读能力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语文阅读能力?它主要是对文章重点语句的透彻理解,对文章重要信息的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还有对作者含蓄的言外之意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语文阅读能力和我们在数学学习中需要具备的阅读能力有多么惊人的相似性。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阅读能力呢?笔者翻阅相关材料得出,数学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信息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含对所提供的数学信息的理解、分析、概括和联想能力。而“数学信息”到底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许多数学教师把握不准,以为只有纯文字的材料才是信息,其实它还包含数字、运算、符号、图形等。因此,在学习相关的计算课时,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具有迁移能力、运算能力即可,无须具备阅读能力。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在做题时,首先要知道题目在讲什么,有哪些数学信息。当学生用多种计算方法进行解答时,就需要对这几种方法的算理进行分析、比较,得到最简洁的方法,这也需要阅读能力,学生才能理解、概括、总结,这一点许多数学教师都忽略了。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整数》时,教材提供的信息众多,学生读完后要能准确地选择有用信息,读出多余条件,知道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筛选,能完整地概括教材的内容。这种能力只是较低级的阅读能力。接着学生还要对所提供的信息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来列式,列式后,学生还要能理清信息和信息之间的各种关系,进一步探求这个算式要如何计算,这就要善于联系以前的知识——元、角、分的进率来把它转化成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并通过分析比较后找到“言外之意”,联想到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转化学习。如果不具备这种深层意义的分析和把握的阅读能力,往往不能全面理解算理,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用意,也就没有真正学会学习。可以说,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才算真正会读书。

二、关注学科特点——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呢?第一,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在数学学习中又要处处用到它,它是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有效学好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第二,具有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不一定就能学好数学学科,因为数学语言不仅包含文字还有许多抽象的符号。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提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很多一线的数学教师认为这是语文学科的事情,数学学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无足轻重。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并非如此。关键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科特点来分析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教学中培养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的“阅读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境;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倾向于把问题情境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展现给读者,让读者用简短的文字或符号体会一系列的数量关系或等量关系,以及思考背后潜藏的数学问题。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时,学生除了挖掘其中字面的数学信息外,还要学会进一步寻找其背后潜藏的数量关系,只有具备这样的阅读能力才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稳步提高。

第三,数学课本文本呈现的情境带有数学特有的简约性,如果不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会困难重重。因此,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来指导学生读懂有用信息,读出多余信息,分析整理信息显得特别重要。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时,由于题目的条件很多,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阅读能力的作用。为避免造成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动手列式计算的“解数学题”的思维定式,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阅读与理解”的思考过程,并在交流互动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感受估算的真正价值,变静态的数学文字内容为动态、丰富的生活问题,给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以丰富的实际生活背景。这样,当孩子们进行数学课本的阅读时,脑中呈现的不再是晦涩的知识性内容,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生动的内容。这样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的阅读能力培养才是有真实意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其对数学学习也就更加有兴趣。

三、关注培养策略——数学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

现在很多学生不会进行数学阅读,不能从材料中很快地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连题目都没有读完就开始囫囵吞枣地乱写,不会冷静思考,更谈不上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许多数学教师没有思考数学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笔者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

第一是注重现有阅读材料的学习。我们经常发现许多教师利用课件演示代替学生与课本的亲密接触,只有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使学生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课本根本就不重要,更不会认真去阅读。事实上,进行阅读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时,阅读材料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阅读理解显得特别重要,特别是对收费标准的阅读,在让学生齐读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精读,怎么读呢?就是逐句阅读理解“3千米以内7元,超过3千米,每千米1.5元,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意思,并学会举例说明。如果这些信息都能理解清楚,解决“行驶里程6.3千米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就显得轻松自如。因此,教师要注重现有材料的阅读学习,让学生主动读教材,在积极的理解和体验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数学阅读能力,才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是注重课内与课外阅读相结合。随着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以教材教教材,肯定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课堂教学中要渗透课外阅读学习材料,但是,教师们对于课内外阅读材料的衔接“意识模糊”,对什么时候补充,补充什么内容缺乏系统认知,有些时候就算是补充了阅读材料,也只是以课对课,缺乏深度挖掘。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多数老师补充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古人用结绳测量石块产生分数的历史,但是却无法形成整体规划。笔者认为,补充的数学阅读内容应该与现行教材配套,以单元为主题进行编写。具体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小知识、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题、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微写作、数学百花园等。因此,本单元可以这样设计:“在历史上,分数几乎与自然数一样古老,早在人类文化发明的初期,由于进行测量和均分的需要,引入并使用了分数”,以数学小知识的方式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分数的定义。接着,以数学家的故事介绍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一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整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一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三等份,每份是三分之一米。像三分之一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然后用教材所学方法对《九章算术》中记载着的《方田》求分数四则算法的方法进行验证……整个主题内容紧紧围绕分数进行,阅读材料丰富而且得到了深度挖掘,学生在分数的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

第三是注重课外阅读材料的渗透。应该说,课改进行到现在,是有不少老师意识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的,也鼓励学生多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书籍,但是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选择什么阅读书目没有进行指导,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放任自流,缺乏整体规划指导。久而久之,孩子们就提不起阅读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培养阅读能力了。因此,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推荐适合孩子阅读的数学课外读物。如低年级更多以绘本的形式为主,推荐书目有《我是数学迷》《我家漂亮的尺子》等,这些绘本不仅给孩子良好的数学启蒙,也教给他们如何想办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年级以童话故事及数学游戏为主,推荐书目有《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数学城历险记》等,这些图书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将数学与趣味游戏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高年级推荐数学史料和数学故事为主,推荐书目有《阅读新视窗:贝贝妮奇奇卡的数学之旅》《神奇数学》等,这些书目让孩子爱上数学的同时,打开了全新的数学视角,极大程度提升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及数学阅读的容量。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门艺术,需理清思路,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适时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培养目标之一,教师应精心设计,反复推敲,并能适时准确地把握阅读时机。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的阅读能力得以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高,以实现数学阅读学习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4.

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读苏霍姆林斯基.http:// blog.sina.com.cn/s/blog_515abcd10100gtcm.html,2009-10-15.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数学阅读是一种规范化的逻辑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严密的思维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具有较大帮助,是提高学生智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反观当前中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于数学题常常感到难以下手,不明白题目的意思,而这些都是因其数学阅读能力较低所致。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以及学习效果,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应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给予重视。

关键词:中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中培养的一项重要技能,不要错认为阅读是语文、外语这样学科的专利,数学同样需要个体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很好地理解数学问题,才能更加准确地进行运算。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数学阅读能力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变广,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所以说要想读懂“自然界这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伟大的书”,没有良好的数学阅读基本功是不行的,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适应日益“数学化”的社会。事实也证明,具备普通阅读能力的人已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当遇见一些特殊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应对不足的状况,当前社会需要具备数学阅读、语文阅读、外语阅读、科技阅读等综合能力的人才。

随着近几年数学考试中阅读题比例的增加,教育者对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亦不断提高,并且在我国义务教育教学大纲中给予了明确的阐述,教师有义务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会阅读,针对阅读能力培养设立专题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并在近些年取得了部分成功的经验,譬如: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先生的“自学辅导教学法”、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及“青浦数学教改实验”等,然而作为我国课程体系中的“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理论认识和把握尚不够系统、深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课堂中学生不愿读、不会读、不习惯读的现象仍然存在。

一、数学阅读概念界定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途径,是信息输入并进行加工的一种形式,是人类思考、理解、收获的过程,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数学阅读过程与其他阅读之间有着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是对语言符号(文字、数字符号、术语、公式、图表等信息)的感知和认读过程,同时,数学阅读也是一个对于阅读材料不断分析、推理、假设、想象的认知过程。

二、数学阅读的分类

根据阅读心理机制的不同可以将阅读分为被动式阅读和主动式阅读。

1.被动式阅读

被动式阅读是指利用视觉对信息进行搜索,并输入信息,通过思维对信息进行加工,并最终理解信息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看书来获取书中信息,并最终理解信息、掌握结论的过程。

2.主动式阅读

主动式阅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能够合理地运用数学的逻辑性思维,对于阅读材料信息进行推理归纳,并最终上升为理论概括,形成结论,然后再与课文中的结论进行对照比较,加以修正,获取知识的阅读。这种方式阅读不是直接从课本中获得、接受结论,而是先主动对材料进行思考,然后自我总结归纳出结论。这种方式的阅读让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并且主动阅读方式可以培养阅读者的逻辑辩证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职院校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现状

凭借自身多年中职院校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中职学校学生的了解,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对于学习缺乏动力和进取心的现象。因为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从生源角度来看,学生个体知识储备以及知识体系结构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不足,另外,这种现象产生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数学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都是先给出公式或定理,然后再举例说明其应用,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学生主动性丧失,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数学教学效果不佳。

四、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

数学语言水平是衡量学生智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对数学课堂信息的捕捉能力以及敏感度较差,思维转换节奏慢,并且面对问题经常表现出难以下手的现象。加强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养成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自学能力等,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数学教学改革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符合现代“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2.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当前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阅读的认识,为学生挑选适当的数学材料,并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自学的能力,培养他们刻苦钻研、顽强拼搏、主动汲取知识的良好品质,启发引导他们善于在知识的宝库中去选择、体验、思索、追求,自己动手动脑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增添知识又增长智慧,也符合当前教育的总体目标。

五、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方法

1.激发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参与者。”然而,如果学生对于阅读的对象不感兴趣,那又何谈主动学习呢?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预留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加权平均数课例,教师在讲授加权平均数之前,先向学生提问:每学期中学生的总评成绩教师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学生都能够回答出来,接着再问:这个总评成绩叫什么?学生表现出一脸的疑惑,这时候教师给出答案,这叫加权平均数,那什么是加权平均数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在阅读材料中进行搜索,寻找答案。

我们都知道,数学阅读多与公式打交道,对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很容易丧失学习兴趣,所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强是我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应选择趣味性较强的阅读材料,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例如:微积分课例,笔者选择了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材料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故事中阐述的是“牛顿的长项和爱因斯坦的短板”,且把数学与物理学有机地联合在了一起,通过这样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到数学语言的魅力以及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正确选择阅读材料

数学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于学生的阅读训练而言十分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当前理解力的现状,以及兴趣爱好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材料,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相反枯燥、乏味的阅读材料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厌恶感加强,不利于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其实,数学阅读的材料很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存在着丰富的实例,比如数学史、名人轶事、趣题妙解、科普文章、背景资料等,但不论什么阅读材料都应该具有可阅读性,比方说,语言可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内容可以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等等。这样的数学阅读材料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感兴趣,产生求知欲,并通过多方面的阅读,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启蒙思想、陶冶情操,所以,作为教师务必精心挑选适合中职学生的阅读材料。

3.教授阅读方法

中职院校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与不适当的学习方法可能是导致其学习成绩不好的两个重要因素,所以在对中职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教师要传授他们阅读的技巧,教学生选择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阅读方法,使其逐渐从厌读到愿读、会读、乐读,最终能深入到学习的快乐中,感受到数学中散发的魅力,体验徜徉在数学殿堂中的快乐。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进行多方面的尝试,最终形成了一套可行性较强的方案:预读—带读—议读—精读—复读,在多次的反复试验中效果较好。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从一开始的盲目阅读,应付检查或是随便翻翻等不好的阅读习惯,逐渐养成目的性、计划性较强的阅读习惯,养成循序渐进、善于做笔记的一些良好阅读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

4.阅读和练习相结合,提高数学阅读能力

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阅读方式,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要持着严谨的逻辑思辨、推理的态度,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式分辨材料中的信息,搜索材料中重要的信息,并进行归纳、总结、概括。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课堂教学内容与阅读材料进行准确结合,指导学生进行快速的阅读,在练习中逐步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辨的习惯,对每个句子、每个数学术语、每个图表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和内在关系,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推理,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与定理,并养成阅读过程勤于记笔记、写注释的良好习惯,通过相应的阅读训练,提高自身的数学阅读能力。

总之,良好阅读能力是长期培养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马上就能形成的一种能力,教师与学生要正确地认识这一点,切勿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耐心教导、引领,发现学生身上的一些不良阅读习惯,及时纠正,通过适当的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采用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后勤于记录,积极反思和总结的好习惯,并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历小康.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4 (5).

[2]邵光华.数学阅读——现代数学教育不容忽视的课题[J].数学通报,1999(10).

[3]冯?寅.浅谈新课程中的数学阅读[J].数学通讯,2007(9).

[4]章水云.加强对数学新教材阅读指导[J].数学通讯,2007(3).

[5]傅海伦主编.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6]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杜玉祥,马晓燕,魏立平,赵继超.数学差生问题研究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 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马?复.试论数学理解的两种类型[J].数学教育学报,2001(3).

阅读能力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深度学习指向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提升凸显重要,学科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中起关键要素作用。教师在引导数学阅读,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学相长,深度学习研究阅读能力高品质形成与数学阅读策略研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具备相关数学阅读能力,对数学阅读认知世界中真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深化策略,形成创新性学习成果。数学阅读协同帮助学习经验获得与知识串联或转换,以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策略研究

引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于“四基”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四方面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需要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形成帮助学生对真实发生的问题解决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性,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有效产生深度学习,观察、分析计算题目的数据的特点,联系方法,简便运算;问题解决中提升数学阅读能力具备帮助构建学习脚手架,迁移学习和理解解决问题中存在数量关系,夯实基础知识、串联知识综合运用解决数学问题。

数学阅读是将旧知识呈现在数学书面材料阅读时语言文字再分析和理解从而将新学的方法、数学概念、符号、证明方法和问题进行内化和创新提升的过程。构建学习共同体更关注学生的高品质的深度学习为核心,此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效统一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安全的心理环境,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将原认知基础串联新学的知识,构建及组合自己新的知识认知结构。数学阅读能力方法的发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协同完成学习知识及技能的掌握。

一、拟提纲,目标引读

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凸显出数学阅读能力水平较低,阅读不理解题意,造成解决问题缓慢,阅读被动接受,让课堂教学解决问题的困境加深,同时学生套路式接受内容,容易产生量的改变后,学生不易迁移运用解决。学生阅读时导向性不强,无法进行深入学习,为了学生真实地发生学习、思考。课堂教学中,可以拟列提纲,指引学生自主学习再协同学习,在生生、师生有效沟通中解决问题,掌握方法,自主创造灵活应用方法从而发生迁移学习。在折线统计图学习中,学生根据“读”折线统计图,列问题提纲:(1)折线统计图由什么组成?(2)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3)折线统计图中的“线”表示什么?(4)哪一年数量变化最大,哪一年数量变化最小?(5)根据图中的信息分析预测2013年参赛队伍有多少支?指引学生层次性、递进级阅读,自主学习活动基础认知,协同学习,交流想法。生生之间的认知发生冲突、协同帮助理解、分析寻找解决依据,用数学说道理,有力加深学生对问题或知识地深入理解,真实地产生学习探索,解决认知冲突。有目标引读,有效提升学生数学图形语言转化能力形成,同时迁移学生问题激化,协同学习情境下,了解学习成果,创造学习方法。

二、联数量,转换助读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需要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关键信息的提取能力,提取或转化数学关键信息能力培养需要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学会注意有用信息和剔除无用信息,联系有关的数量关系,有效转换信息进行助读。如:合唱队男生比女生少8人,女生比男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学生阅读题目时,要关注男生和女生之间数量关系,男生比女生少8人,转换成:女生比男生多8人,再与女生比男生多,联合帮助阅读,思考多的8人与多之间的关系。多的8人是男生人数平均分成5份,8人占其中的1份。8÷就可以求出男生的人数。数学解决问题计算不困难,而其中学生困境在于对数学信息阅读中信息数量联系,转换信息,有效提升数学阅读关键信息提取能力和语言数量转换能力,帮助构建有意义的思考,发生深度学习,高品质迁移学习,学生形成对信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检索和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数学学习走向深层次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三、设疑问,魅力趣读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双主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到师生互动。而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掌握认知策略,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养成良好习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示范展示带领学生阅读,提升学生基础的阅读理解的能力,但数学阅读的魅力所在是数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感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曲折隐现。深度挖掘才能揭示其涵义的部分做阅读示范,提高他们的数学阅读能力。五年级学习2、5的倍数特征,总结归纳只看个位进行判断,但深入学习3的倍数时,不能只看个位,认知冲突发生,再探究2、5的倍数特征的原理是什么呢?教师在阅读中示范提问,问题的抛出牵引学生进行背后探究的原理,也是指引学生从另一個方向寻找原理”不用思考其他的数位“,教师的深入探问,让学生深度思考发生,除了个位,理解其他的每一个数位上都是几个十,几个百,几个千等都是2的倍数,学生在寻根问底的探索过程中更展示出数理的价值。数学的魅力蕴藏在它背后的道理所在,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的趣味更高。

综上所述,数学阅读具有数学学科的特色之处,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引导阅读,构建学习的共同体是学生、教师深度思考教学的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习的活动真实发生,数学的阅读能力还涉及到其他的方面,数学的符号、图形展示的数学语言需要教师的专业解读,再引导学生专项阅读和学生动手操作,有效进行问题探究,以问题探究的开展深度学习。那么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在深度学习中焕发不一样的色彩,在深度学习下自然而然形成。

[参考文献]

[1]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顾志能.问题点燃课堂:小学数学”生问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7

[3]马云鹏,等.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

[4]王蕊华.立足数学阅读,发展学生思维——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16

[5]苏萁花.培养数学阅读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智慧大课堂.18-19

上一篇:影视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核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