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建设范文

2023-09-21

法制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监狱法制建设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反映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监狱法》的缺陷、漏洞日益显现,修改《监狱法》已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只有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完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才能完全彻底根治《监狱法》的不足。

关键词:监狱法监狱法律体系 刑事执行法 刑事执行法律体系

监狱法制建设的状况和发展水平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反映国家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窗口。

1994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以下简称《监狱法》),同日以第三十五号国家主席令公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监狱法》的颁布实施,在我国监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完善,《监狱法》的缺陷、漏洞日益显现,修改《监狱法》已迫在眉睫!

1 《监狱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监狱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定位不准,缺乏独立的法律体系、缺乏相配套的法规,有些条款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个别重大问题甚至出现遗缺现象。

1.1 监狱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1.1.1 《监狱法》的定位值得研究 《监狱法》的定位一直是监狱法学中争议的焦点。严格地说作为刑事法律体系,从程序到实体,从实体到执行是一个完整的法律链。但实际上《监狱法》充其量只能算是监狱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监狱法》有实体性的规定,如监狱的设置,监狱人民警察的权利和义务,罪犯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监狱法》在立法规格、定位上本身就值得研究,没有从法律体系上寻找适合自己的立足点。

1.1.2 缺乏独立的法律体系、缺乏相配套的法规 监狱法律体系的形成,依赖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因此,《监狱法》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然而,《监狱法》颁布十二年,这一法律体系中,作为重要一环的行政法规迟迟难以出台。即使目前实施的一些所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漏洞百出。

1.1.3 相关法律、规章间的冲突使得《监狱法》执行无所适从 因各种原因导致法律法规规定了相同执法内容,却适用不同执法条件,因而导致法律法规使用上的冲突。

例如:我国《监狱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监狱应当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经检查,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不收监: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在监内服刑的罪犯,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监外执行条件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从《监狱法》上述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无期徒刑罪犯如果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或者无期徒刑罪犯是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根据《监狱法》的规定可以暂予监外执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①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②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该条第四款又规定:“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上述规定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即无期徒刑是不能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法》和《刑事诉讼法》同是执法适用依据,对于监外执行适用的对象,条件却不尽相同。

1.1.4 有些条款过于原则、笼统,使《监狱法》缺乏可操作性 例如:《监狱法》第八条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的所需经费。监狱分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的生活费、狱政设施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提供罪犯劳动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国务院已于1995年2月出台了4号文件,对监狱经费保障如何落实问题做出了具体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一些经费没有真正到位。

当前,波及全国的监狱体制改革,其目标就是实现“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其中“全额保障”是基础,是否全额保障,将直接影响监狱体制改革的成功与否。

1.2 法律规范间冲突、不足亟待调整

1.2.1 《监狱法》中的遗缺 《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特赦制度,又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具体执行等,如此重大问题,《监狱法》却未作规定。这不能不说是《监狱法》创制中的遗缺。

1.2.2 缺乏正当程序的保障 要确保刑罚执行公正,维护服刑人员的合法利益,必须要有正当程序作为保障,我国现行《监狱法》缺少这方面的保障,导致对一些罪犯刑罚执行的不公。

《监狱法》第五十八条规定了对罪犯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或者禁闭,但没有规定监狱人民警察怎样做出这些处罚,需要经过哪些正当程序,罪犯不服处罚如何救济等。缺乏程序指引、制度指南。处罚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要有理有据,要赋予罪犯陈述权、申辩权,对一些严厉的处罚,罪犯不服有权依法申请救济。

1.2.3 语言、用词缺乏规范、严谨 立法要求语言准确、严谨,而《监狱法》的部分用语不够规范,急待完善。

例如:《监狱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间提出抗诉,对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理”。这里使用的“抗诉”一词属明显不当。

2 原因分析

2.1 历史条件的限制 我国现行《监狱法》是1994年12月颁布实施的,现行的《刑法》、《刑事诉讼法》是1997年3月、1996年3月修正的,也就是说《监狱法》在先,修正后的《刑法》、《刑事诉讼法》在后,这就出现了二者不一致的地方。《监狱法》在起草中是以1979年的《刑法》、《刑事诉讼法》为依据。由于《监狱法》制定在先,《刑法》、《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在后,行政规章的制定各取相对应的法律,这其中出现的不相协调的内容、矛盾也就无法避免。有关内容应当予以修改,与修正后内容一致。

2.2 立法观念的限制 “重实体轻程序”的立法观念,限制了监狱法的科学性、完整性。《监狱法》没有对罪犯的惩罚做程序性的规定,这跟当时立法实践中的“重实体轻程序”有关,也跟当时缺乏规范政府处罚行为的法律有关。

3 修订《监狱法》的几种模式探讨

3.1 细则模式 即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以弥补《监狱法》原则性太强、操作性不强之弊。其弊端在于:作为效力等级更低于《監狱法》的《实施细则》,根本无权改变《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的重复、冲突问题。

3.2 修正模式 有的法学家主张全面修正现行《监狱法》,使之从体系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来一个彻底的改变。因为它无须牵动到刑事执行体制等的变动,只须在原来的《监狱法》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进行增删,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更具有操作性。

3.3 二元模式 此模式是把监狱行刑和监狱外行刑的社区矫正的方式分别立法,监狱行刑制定《监狱法》,监狱外行刑制定《社区矫正法》,此种模式被称为“二元模式”。

3.4 统一模式 “统一模式”就是制定一部统一的《刑事执行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称谓上、在立法地位上保持一致,确保法律链的衔接;在内容上整合《监狱法》和原《刑事诉讼法》中“执行编”,力图一揽子将所有刑罚的执行纳入《刑事执行法》当中,保持刑罚执行的统一性。

《刑事执行法》涉及到刑事权力的重新分配,刑法、刑事诉讼法有娜;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教材.

法制建设范文第2篇

摘  要:法,治之端也。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理论和经验。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法制社会相辅相成,具有紧密的逻辑契合性,1相互连接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坚定不可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是法制建设的航标,法制建设之路需要党的指示,是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保证,对建设全面依法治国起起基础性作用,是推动法制建设步伐的重要力量,是依法治国故跟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根本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法治的发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中国法制建设历经百年历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法制建设之路就开始启程,在百年中,中国一直在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一步步法律性质的全国文件发布,中国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法治社会建设之路在不断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中国共产党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954年《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制定和适用使中国法治建设上升一个台阶。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带领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我们党始终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前列。2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八大等等重要会议中都提到法治社会建设,这些都是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经验。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会有很多阻碍与坎坷,坚持党的领导是克服种种困难的重要力量,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独树一帜的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又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实现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而奋斗,党的坚强领导地位成为了全面建成法治社会的总依据。3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优势。坚持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党的领导与法制建设的统一性,阐述了党的领导在中国法治建设道路上的重要地位,说明了党的领导地位和法制建设的逻辑关联。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特征和本质优点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确保我国依法治国发展符合客观规律的前提。有利于更好的以法治的力量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全面依法治国的引航航标。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治社会如昙花一现,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法治思想让人们受益无穷,但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矛盾、问题和挑战,这会使得我国法制建设迷失方向,党的坚强领导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法制建设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定而成,这是法制建设道路上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向着全面法治社会的总目标靠近,党的十八大把依法治国写入党章,提出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依法治国是治国之本,法治兴国家兴。根据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部署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是以习近平通知为核心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措施,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能力显著增强;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权得到基本保障;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法治环境不断改善;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得以加强等,这些都得益于党对法治建设的正确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的动力源泉。

依法治国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历史标志,是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为各名族向往与追求。中国各民族人民为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奋斗,深刻了解法治的意义和价值,也加倍珍惜自己的法制建设成果。坚持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和实践。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不断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道路的奠基石。

法制建设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在宪法和法律的结构下,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大力普法是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发法制建设的目标。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要求党要依法执政,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据宪法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据宪法执政。还要求党要依法立法,根据人民的意愿和社会的需求立法,只有党走上正确的道路,人民和社会才会跟着党的步伐,走向正确的方向,法治建设才有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健全的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维护人民共同意志,保证人民共同利益,始终对宪法和法律保持敬畏之心。弘扬法治精神,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发国家,加大法治影响力,把法制观念、法治精神融入人民的心中,使全民守法不再是口号。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国家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权威信,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十六大强调将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到全面落实等等一系列,都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和领导,党的领导对法治建设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在法治建设的道路上一定要坚决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5

参考文献

[1] 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2] 黄晓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J].现代法治研究,2017,(04):8-10.

[3] 南京市委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 教授 张华民.坚持党的领导 推进法治建设[N].2017-09-06(A11).

[4] 胡明.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引领法治体系建設[J].中国法学,2018,(03):5-26.DOI:10.14111/j.cnki.zgfx.2018.03.001

注释:

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与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2李文静.推进法治建设需坚持党的领导[J].法制与社会,2019,(22):104-105.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052

3百度:法治建设

4黄晓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要求[J].现代法治研究,2017,(04):8-10.

5百度:全面依法治国

长春工业大学

法制建设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为重点,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建设“法治型机关“,全面提高政府机关整体素质,规范管理行为,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塑造政府机关新形象。

二、主要内容

狠抓依法行政,重点解决违法行政、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建设依法行政、行为规范的法治型机关

1.深入贯彻《纲要》,自觉依法行政。建立依法行政培训长效机制,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坚持领导干部 1

法律知识学习制度。狠抓基层依法行政,开展依法行政示范部门(单位)活动。加强对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和督查,实行依法行政报告制度和依法行政考核制度。加强法制队伍建设,健全法制机构,解决法制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等问题。

2.大力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执法活动。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力度,全面完成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明确执法责任等基础性工作。抓好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制度建设,建立行政机关重大行政行为合法性事前审查制度、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工作评议考核制度。深入开展细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工作,制订规范和限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实施意见,合理界定各类行政行为的条件和标准。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问题。

3.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规范行政行为。科学合理界定和规范地与县(市)、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完善部门内部决策规则、决策程序及行政决策的监督机制,重大事项必须集体决策,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等论证与评估制度。建立健全行政决策问责制度,对行政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减少行政诉讼案件,严格行政复议程序,落实行政复议决定。

4.完善监督机制,从机制上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的法

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加强行政机关内部层级监督。

三、落实措施和评估方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实施方案。为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结合本部门的中心工作和行业职责,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经主分管领导审核后报领导小组备案,切实做到一级抓一级、一层管一层、级级有责任、层层有压力、人人有任务,保证此项工作深入开展。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各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重点,制订规范机关干部职工行为的制度;针对本部门工作和机关工作人员行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制订防范和纠正措施,并认真加以落实。要结合“六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人民满意的机关”、“人民满意的集体”活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机关和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三)细化考评机制,切实落实奖惩。各股室在实施“法制型机关”建设方案的基础上,也要细化考评措施。股室每半年进行初评和年终总评,总评结果报领导小组径送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及各工作组根据各部门自评报告,结合软环境建设情况和社会政风行风评议情况等确定“法制型机关”建设考核评估结果,并按优秀、良好、一般三个档次进

行评价和奖励。原则上优秀不超过20%、良好不超过60%。以每人每年的一定标准为基数,被确定为优秀的部门按150%奖励,被确定为良好的部门按100%奖励,被确定为一般的部门按50%奖励。

(四)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监督体系。要加大对“法制型机关”建设工作的指导、检查和考核力度。实行明查和暗访相结合,深入基层、企业,充分了解和调查对水利局“法制型”机关建设工作的建议、意见。对存在问题的股室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损害机关形象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要主动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参与程度和监督层次,确保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威宁县水利局

法制建设范文第4篇

一、完善立法

我国虽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等一系列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 但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已有法律无法适应网络市场。因此, 应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基本法律法规中关于具体网络违法行为的惩罚办法, 并大力推进专门针对网络市场的法律法规出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要求的重要举措。

制定一套完善的网络基本法。针对微信、微博、qq、博客、论坛等领域可能出现的泄密、反动言论、诈骗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并根据《刑法》做出相应的惩治措施。在网络消费市场, 针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经营主体违法、不正当竞争、商标侵权、广告违法、消费侵权等问题要加大惩罚力度, 做出严格规定。对于网络理财市场, 提高要求, 规范规章制度, 坚决抵制侵害公民权益。互联网发展工程中, 各立法部门应当协调合作, 不断修订和完善有关互联网的法律法规, 保障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强监管

目前, 对于网络市场的管理, 我国旨在控制, 但是这种一味禁止的管理只能引起网民的反感, 而无法起到有效的管理作用。因此, 加强网络监管, 需改进监管方式, 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

创建有效的网络监管体制。首先, 有关的网络监管部门要坚守“有令必行, 有禁必止”的原则, 恪尽职守, 严格监督网络信息, 对违法行为及时进行检举, 保证网络市场的安全。其次, 执法部门要做与网络监管部门做好对接工作, 协调配合, 保证违法行为一经发现, 执法部门就能马上进行对网络违法行为的打击工作。此外,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健全优化网上投诉机制和调节系统[2]。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全面监督打击网络违法行为。最后, 也要加强对网络接入服务商的监督管理, 以保证服务商为网民们提供健康合法的网络服务。

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我国网络执法人员专业素质还不够高, 因此应借鉴学习发达国家人才培养方式, 借助公安院校培养出一批职业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还可以发展在职培训, 全面提高网络执法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素质。而网络技术发展飞快, 因此要定期对网络执法人员进行培训, 掌握新的知识。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定期到基层进行调研, 完善自己知识面。打造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网络执法队伍, 切实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 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深化宣传

重视舆论的力量, 用舆论来引导人民群众重视网络安全。对典型网络交易违法案例多多进行宣传, 对网络违法行为加大宣传力度, 其一, 提醒群众增强自我保护防范意识,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其二, 震慑网络违法者、使心怀不轨者自觉遵纪守法。由于网络的地域性、虚拟性等特点, 许多网民并不了解网络违法行为和网络不当行为, 也对网络违法行为也缺乏必要的关注, 导致网络立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因此, 应当积极借助各方面的宣传平台, 发动社会和群众的力量, 培养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 营造文明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技术研发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说, 世界各国早已想尽办法提升综合国力的同时提升本国的科技水平。我们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积极研制出网络预警与网络执法系统, 进一步管理网络市场。

互联网时代, 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 而我们也只有坚持依法治国, 完善网络市场法制建设, 才能战胜困难, 捉住机遇, 在发展的浪潮中迎难而上。

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 其浪潮势不可挡。可是在这个浪潮中却也暗藏危险, 信息泄露, 诈骗……无不挑战着我们。而要想促进网络市场健康长效发展, 无疑需要进行网络市场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网络,安全,法制

参考文献

[1] 刘莉莉, 张淑清.网络安全执法面临的困难及策略[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法制建设范文第5篇

摘 要:为了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煤矿安全体系进行评价,确定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本文先从六个方面对煤矿安全生产结构进行分析,接着对层次分析法记性介绍,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煤矿安全体系模型。

关键词:煤矿安全体系;煤矿安全生产结构;层次分析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在煤矿行业建立健全了安全体系、安全法规,彻底扭转了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状态[1]。1979年6月,煤炭部颁布了《煤矿安全工作试行条例》、《煤矿安全监察试行条例》。1980年2月,颁布了《煤矿安全规程》。1983年2月颁布了《煤炭工业统配煤矿职工安全培训试行条例》,1985年颁发了《关于在改革中加强安全工作的几项决定》,1992年能源部又颁发了《煤矿安全规程1992年版执行说明》,这些法规和执行说明,对于建立健全安全监察机构起了重要作用,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严格管理和法律约束[2]。建立煤矿安全体系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建立的煤矿体系是否符合实际的煤矿安全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而这种验证方法大多是通过评价方法来完成,建立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来对安全体系的合理度进行量化评价,有助于对当前安全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以便能够更好地保证煤炭生产的安全性。

近年来,关于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方面研究得较多,而且研究方法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创新[3-5],文献3是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对煤矿安全体系结构进行细节化评价,强调安全生产体系的精确化,文献4是采用SEM方法建立煤矿安全体系评价,该方法可以实现对安全体系结构的量化分析,但是缺少层次感与脉络性,文献5是对煤矿生产安全体系中防尘系统的评价。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煤矿安全体系评价,该方法层次感强,而且对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具有可调节性,便于对整个体系结构进行量化分析,具有一定的优势。

1 煤矿安全生产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强调生产的安全性,安全性是第一要素。如何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指标,需要从煤矿安全生产的结构入手,保证煤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方可提高安全生产指标。从煤矿安全生产的组成结构来看,主要可以分成六个部分,具体如图1所示。

本文将煤矿安全生产系统划分为采煤、掘进、机电、运输、通风和排水六个方面,这是从功能结构来划分,而每一方面又可以再细分,比如防瓦斯安全、通风设施安全、强电布线安全和隧道顶部安全等。在安全结构分析中,尽量考虑到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每一个要素,这样做是尽可能地全面地完成煤矿安全体系评价,同时也为层次分析结构做准备工作。

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煤矿安全体系模型

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它能够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多目标问题的求解,而且可以设置可变的权重系数,根据实际需求,实现多目标的决策方案[6]。

首先对层次总排序合成表进行简单分析,因为它介绍了不同层之间的权重表示关系。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开始需要建立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AHP下,一个复杂的问题将被分解多个元素的组成部分。而这些元素又按内在的属性及关系被分到不同层次,在层次划分过程中,遵循一条准则:“上”支配“下”,上一层次对下一层次起支配作用,这也是检验模型结果建立得是否合理的标准。概括来说,AHP模型主要分为三层:

最高层:也即目标层,一般而言,在AHP模型中,该层次的元素个数固定只有一个,是分析问题的主要目标及预订结果。

中间层:也即准则层,从层数数量来说,中间层的数量最多,可以跨越多层,主要是分析问题的相关限制条件及建立模型相关准则。一般而言,中间层的元素个数不是特别多。

最底层:要素层或方案层,主要是影响问题的直接要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而且为了实现数据分析,这些要素和方案必须先经过量化。

AHP采用递阶层次结构来建立模型,一般而言,一层元素最多为20个,层次数量最大值没有明确规定,因为在实际问题分析中,层次数量与问题的复杂度有关,同时也与分析的精确度有关。复杂度越大,精确度要求越高,所建层次数量相对较多,反之,层次数量较少。

2.2 模型建立

考虑到煤矿安全体系评价的复杂度与精确性,本文AHP模型建立3层结构,参照煤矿安全体系架构图,第一、二、三层的元素个数分别为1、6、18个。煤矿安全体系的层次分析结构图如图2所示。

从采煤系统a1、掘进系统a2、机电系统a3、运输系统a4、通风系统 和排水系统 六个方面来考虑,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煤矿安全体系评价系统合理度的评价模型。文从采煤系统、掘进系统、机电系统、运输系统、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五个方面考虑排队系统的合理度问题。首先,建立了指标层次结构,求出各指标的数值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根据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构造出与之对应的判断矩阵;然后,通过该矩阵我们可以求出各指标的权值;最后,将归一化后指标值与对应权值乘积的和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即煤矿安全体系评价指标的合理度。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值,将各项指标与其权值乘积的总和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I,即合理度。上述提到的煤矿安全评价指标六个方面的侧重点并不一定是平均的,可以根据评价模型的侧重点来决定每个方面的权重。

3 结语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完成煤炭生产安全体系评价模型的建立,先对煤矿安全生产结构进行了分析,对煤矿安全生产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对层次分析法进行介绍,最后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煤矿安全体系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具有权重可调节性,层次分明等优点,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宏,张典龙.新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J].煤矿安全,2012,(03):187-189.

[2]闫冰.煤矿安全评价体系探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2,(11):384.

[3]张建平,王珍,路聚堂.精细化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研究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2,(01):190-192.

[4]薛文战.基于SEM的煤矿安全体系评价分析[J].中州煤炭,2012,(10):23-25,33.

[5]庞成.煤矿防尘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1,(03): 76-78.

[6]梁冬莹,周庆梅,王克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13,(01):78-81,128.

法制建设范文第6篇

摘 要: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使整个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闻传播在社会的发展浪潮中不斷更新,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网络的高速发展催生了新媒体技术,新媒体环境提升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娱乐性。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探究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发展趋势;影响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社会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移动应用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网民的数量。传统媒体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新闻传播的方式不断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受众对新闻的获取方式逐渐变得多元化,同时也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改变自身的习惯,新媒体的发展对新闻传播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新闻传播的传统模式

从人类社会伊始,媒介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以及新媒体时代。[1]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报纸以图像和文字为主,广播可以将文字转换成声音,提高新闻的形象性以及生动性。电视先后取代了报纸和广播,一度成为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方式,可以综合视频、声音、文字等进行新闻播报。相比报纸和广播,电视大大增加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

随着手机和电脑的不断普及,当今社会逐渐步入新媒体时代。新媒体综合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对传统的三大媒体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新媒体的出现迫使传统媒体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

三、新媒体的含义及发展

新媒体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形式。电脑、手机、平板等成为了接收信息的平台,微博、微信、QQ等成为了人们发布新闻和获取新闻的新渠道。具体来说,新媒体是建立在自媒体之上发展而来的新形式。自媒体就是自主化和私人化的传播者利用互联网的电子化手段,向大多数且不确定的群体和个人发布信息。这些信息的时效性虽强,但一般不具备公正性与严谨性。与报纸、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逐渐被称为“第五媒体”。[2]

现代社会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很多微博“大V”以及阅读量十万+的微信公众平台在社会中充当了意见领袖,公民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壮大,这些对新闻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存在使新闻信息的接收更加具有时效性,网络留言、弹幕等形式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互动性,声音、画面、文字的同步生产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新特点使新媒体不断抢占传统媒体的市场,促使传统媒体发生变革。

四、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一)新闻传播者范围扩大

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者主要包括专业的媒体编辑、记者、主持人等,具备专业素质与能力。普通民众只能扮演接收者的角色。随着各种社交应用的出现,普通民众从信息接收者逐渐转变为信息发布者,打破了专业的壁垒。普通民众通过各种社交应用成为记者、主持人等,发布观点以及身边的要闻,并逐渐在普通民众中出现了意见领袖。普通民众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所以发布的信息在一定群体内具有更强的说服性。并且普通民众群体中的一部分专业人士所发布的新闻信息以及观点使社会公众能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真实与真相。

(二)新闻传播平台的扩大

以往新闻信息的发布主要集中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的媒体平台上。这些平台具备较强的权威性,但是时效性较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社会各地的新鲜事物可以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平台在短时间内发布并传向全国各地,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传统媒体中,报纸新闻不易保存,电视新闻与广播新闻转瞬即逝。新媒体平台融合了报纸文字的严谨性、广播和电视的图像与视频的形象性,使新闻传播的平台更加完善。

(三)新闻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

电视新闻一直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对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到来使新闻的内容更加丰富,新闻的价值观更加多元。[3]具体来说,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时效性、新鲜性、趣味性以及重要性和显著性。传统的新闻媒体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以及重要性,而忽视了新闻的新鲜性与趣味性。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来说,由于传播者的范围被扩大,新闻传播的平台被扩大,所以新闻的新鲜性与趣味性也要相应地提高,使新闻所传达的价值更加多元。

新闻传播者的范围被扩大,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新闻的发现者与传播者。不同的人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不同,因此新闻所包含的价值观也无法统一,这就是公民新闻的特点。每一位公民在发布新闻时,都会选择与自己的朋友圈、社交圈等相近的新闻事件。每一位公民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经历与文化背景发表不同的新闻评论。这些新闻评论的评判标准不能一概而论,这些都造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内容的评价标准更加多元。

(四)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影响

新闻传播的媒介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以及新媒体传播。文字传播以及印刷传播催生了纸媒,纸媒出现以后,实现了保存信息以及异时、异地传递信息。纸媒传递信息需要多个环节的筛选以及编排,然后经过运输到达受众的手中,传播的范围较小,速度较慢,传播效果不理想。进入电子传播时代以后,新闻的传播主要依靠电视和广播,相比传统的报纸媒介,电视和广播结合了图像和声音,传播速度大大提高,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感以及现场感,然而电视以及广播的终端体积较为庞大,因此受众的接收亲密度较低,传播效果仍不理想。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平板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子产品。大部分受众尤其是年轻人都会选择通过互联网了解时事新闻。互联网传播打破了电视、广播的单一功能,能够更加全面地传播信息。[4]同时,互联网的普及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新闻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向世界各地,使终端用户能够真正做到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网络还具有互动性强、开放共享的特点,打破了受众与电视机的壁垒,提高了受众接收新闻的亲密性。受众可以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阶层观点的相互冲击使新闻工作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

五、结语

新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表现在传播者、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效果4个方面。信息时代的新闻传播既要保持传统媒体的优势,又要利用新媒体的新兴技术,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现阶段,互联网技术还在进一步发展,大众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还会迎来新一轮的大变革,未来新闻传播的信息会更加碎片化,受众会更加细分化,同时新兴技术会带来新闻传播的全媒体化。因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遵守新闻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发挥各自的媒体资源优势,提高整体受众的媒介素养,使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可以发挥出最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韩沂瑾,郝振坤.浅析新媒体发展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以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例[J].科教文汇(下),2016(8):169-170.

[2] 詹新惠.新媒体四大发展趋势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新闻论坛,2012(3):12-13.

[3] 张雪芬.浅析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才智,2014(7):278.

[4] 王继斌.新媒体新闻传播方式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8(10):37.

作者简介:柳红领(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本科,学士,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

上一篇:学报论文格式范文下一篇:中秋节的情感句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