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

2023-12-13

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第1篇

一、广播录音制作的要求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广播节目所应用的传统无线电波、导线传播技术为吸引了巨大的受众群体, 其以丰富的节目内容和独特的感染力影响了几代人, 但是顺序收听、一瞬即逝、选择难题等也阻碍了其深入发展与进步。因此, 现代广播录音节目的制作, 无论是在选择录音设备、处理与存储音频信号, 还是叠加配合多重音轨、后期声音合成等, 都是录音师与制作者技术水平的体现, 音乐选择和音效合成也体现了制作人员的审美高度和艺术修养。因此, 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广播节目, 其录音制作的技术与效果要求, 也更侧重于相关听觉的艺术感知;同时, 注意节目的互动性、协调性, 并充分考虑自身节目的主要吸引目标。

(一) 必须保障音频信息的传播

声音传播是广播节目的根本要素, 所以必须保障传播的质量与效果。广播节目录音制作中, 音频信息必须保证声音的质量, 有效控制音场、声源布置与听觉范围等, 从而发挥多元化的节目效果。广播节目录音制作应合理协调并搭配主持人的叙述、音响效果与背景乐等, 从而良好展示广播的美丽, 为受众提供一场听觉盛宴。

(二) 广播节目的内容和价值核心必须得到保障

广播节目的模式已不再局限于主持人的信息传输, 而是发展到了对语言叙述和情感的结合, 从而渲染主题思想;同时, 选择背景音乐、挑选广播素材, 进一步阐述广播内容与价值核心, 让广播节目更加完美。

二、广播录音制作的技术要点分析

一个好的广播节目是细节的产物。所以, 想要制作好的广播节目就必须重视稿件选取、录音与后期合成等三个重点步骤。

(一) 录音稿是广播录音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录音稿不仅包含文字信息, 还要注明需要添加音乐的主要段落和需要表达的语言效果, 便于播音员依据音乐与主题对自己的语音、语速、语速进行调整;录音稿件的内容要突出主体、内容充实、结构紧凑、张弛有度。而录音师和播音员也需协调配合, 录音师应告知播音员稿件所要达成的录音效果, 以便于后期合成音效处理, 保证录音效果的完整性。

(二) 录音是广播节目的重点环节, 需要认真、审慎地对待。调试录音器材、完美展现播音员的声音是广播炉石过程的基本要求。

1.依据不同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录音设备, 以还原播音员的原声, 保证录音的清晰度和可靠度。一般情况下, 语言类广播录音选择动圈式或电容式的传声器;提前让播音员感受播音时的感觉状态, 从而展现语言和音乐的整体效果。

2.录音电平控制应符合国家标准, 注意电平满度;同时, 关注环境与人为噪声的影响, 比如:选择达到甲级指标的音频设备, 也可使用具有良好单指向性的录音传声器;另外, 录音间、制作间、听审间的音响环境应尽量保持相同。听审时选择较高音量, 以控制音乐的混压比例与录音细节,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三) 广播节目录音制作的后期制作合成事具有较强技术性的工作, 其倾向于体现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后期合成其实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 要依据节目需求添加合适的音响元素。因此, 后期合成制作过程中, 应利用调音台的均衡器、扩展器与降噪软件等调整、修饰音质, 确保音质的协调性;同时, 语言和音乐的合理搭配是广播的常用模式。依据文稿内容安排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音乐, 利用不同的音乐素材来配合不同的文稿内容;另外, 重视添加音响效果, 合理运用音效。如:混响、延时、立体声等影响效果, 能够让语言更加饱满、更加有层次、有深度。而适当添加的音效, 能够传达文字无法表达的感觉效果, 从而有效烘托氛围、促使受众产生联想, 最终令广播节目达到电视节目的效果。

(四) 飞速发展的数字信息时代促使信息技术得以合理应用于媒体之中, 促进了大众媒体产业的技术革新和媒体思维模式的创新。而电子音乐制作软件、数字调音台、音频工作站等数字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保障了音源品质的普遍性, 也改善了磁带录音的干扰杂音;同时, 改善了广播节目稍纵即逝的缺点, 保障了节目的保存、回看、选播, 从而丰富了广播节目的传播途径, 为其开启了新篇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广播录音制作依然积累了一定的受众, 依然活跃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 广播节目制作者更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结合广泛的网络信息技术, 分析、整理广播录音的制作技术, 从而在不断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制作技巧, 更好地为听众朋友服务。

摘要:伴随着新兴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社会文化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手段的广播节目, 在现代社会也已经成为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产品, 其录音制作的技术与质量直接决定了听众的感受。相比于电视节目, 广播节目不论是设备还是后期处理技术要求等都没有那么严格, 制作比较简单, 但真正制作好广播节目却并不容易, 其涉及了选稿、录音、配乐及合成等的处理技巧和经验指导。本文旨在探讨广播录音制作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广播节目,录音制作,技术要点,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笑.广播录音制作的技术要点分析[J].科技咨询, 2011 (29) :14.

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第2篇

第二条严格执行《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工作流程(试行)》,积极配合办案部门进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录音录像,并应对突发事件。

第三条严格同步录音录像场所的管理,工作时保持同步录音录像控制室内的卫生,每周五清理同步录音录像控制室卫生。

第四条每周对同步录音录像设备进行保养、检修,保证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正常运行。

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人员必须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中对设备运行状态全程监控,并且严格遵守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操作规程。 尽快培养复合型技术人员,制定技术人员双岗双责,杜绝在技术保障工作中迟到、漏岗、脱岗。

第五条保证同步录音录像工作人员2人,至少还有备份人员1-2人,以保证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六条检察技术部门在接到办案部门的录音录像通知后,检察技术处负责人应当指派技术人员执行。

第七条录制人员在接受录制任务后,应制作《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受理登记表》。并做好录制准备工作,对讯问场所及设备进行检查和调试。因设备等特殊原因无法录制的,应当及时告知办案部门。

第八条制的起止时间,以被讯问人员进入讯问场所开始,以被讯问人核对讯问笔录、签字捺印手印结束后停止。

第十条制人员应当监控录音录像系统设备的运行,因更换存储介质需要暂停录制时,应当提前告知讯问人员。因技术故障等客观原因需要停止录制时,应当立即告知讯问人员。排除故障继续录制时,应当在录音录像中反映讯问人员对中断录制的语言补正。

5、录制人员应当及时填写《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说明》中有关录制工作的内容,客观记录讯问过程的录制、系统运行、技术人员交接,以及对使用光盘编号等情况。本人签名后,交讯问人员按要求安排填写,在录制资料副本移交时收回归档。

6、录制结束后,录制人员应当将录制资料的正本交讯问人员、被讯问人确认,当场装入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密封袋,由录制人员、讯问人员、被讯问人三方封签,由被讯问人在封口处骑缝捺印手印。

7、案件侦查终结后,技术部门应当将本案《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受理登记表》、《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说明》等文书材料制作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协作卷宗予以保存。

8、技术部门应当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录制资料正本存放于专门的录制资料档案柜内,长期保存,并做到防尘、防潮、避免高温和挤压,以磁介质存储的资料要存放在防磁柜内。

9、 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技术协作卷宗编号按照档案管理部门相关规定执行。一案多人多次讯问的,在卷宗编号后加编被讯问人号和讯问次数,作为录制编号。每次讯问一个录制编号,当次讯问涉及的全部文书材料及录制资料均对应此编号。

10、案件办理完毕,技术部门应当将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录制资料正本向本院档案部门移交归档。录制资料副本应当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说明》时移交委托录制的办案部门签收。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保存期限与案件卷宗保存期限相同。

11、法庭需要对录制资料正本当庭启封质证的,技术部门在收到《人民检察院讯问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资料档案调用单》后,将录制资料正本移交公诉部门签收。

12、技术部门收到公诉部门返还的录制资料正本后,应当核实签收,归档保存。

检察技术处

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第3篇

1 地理信息符号化方法

地理信息符号化的主要方法采用地图图形和符号对地理信息进行表示。众所周知, 地图图形是地图的语言, 它既表示了地理实体的形状、位置、结构和大小信息, 也表示了实体的类型、等级以及其他数量和质量特征。地图图形符号的设计和建立主要有三种方法, 即编程法、信息块法和交互设计法。

2 矢量数据处理

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集成和融合不是孤立的两个过程。集成是融合的基础, 融合是在垂直集成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矢量数据集成和融合首现实现地物实体的分类分级、数据模型和几何位置的统一。集成和融合差异在于, 融合不仅仅是数据的集中, 而是要在集成的基础上, 从已有数据出发, 通过一定的方法匹配出同名实体, 抽取同名实体中更丰富的几何信息和属性信息, 合并后产生质量更高的新数据。

地理信息符号化控制技术是指地理信息符号化过程如何控制和实现的, 随着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的不断发展, 地理信息符号化控制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目前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地理信息符号化过程的控制, 即程序控制方式, 基于控制文件的方式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控制方式。

2.1 程序控制方式

程序控制方式建立在图形符号编程法基础之上, 是一种内部控制方式, 它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程序, 在数字制图技术出现的初期被广泛使用。但是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符号化控制可维护性差。一旦程序编写完毕, 所有的符号化控制都固定了, 当生产其他类型的地图时, 必须对控制符号化的源程序做出相应的调整或者重新编写, 这显然降低了系统的通用性, 不利于整个系统推广和应用。针对这样的问题, 地图工作者希望利用外部控制的方式来实现符号化的控制, 以降低对程序的依赖性, 因此基于控制文件的方式便产生了。

2.2 基于控制文件方式

基于控制文件方式是通过计算机程序对控制文件中的内容进行解释来完成对地图符号化的控制, 它是一种外部控制的方式。符号化控制文件的设计是依据地图要素编码的特点, 按照点、线、面要素归类并设置控制项, 主要包括要素编码对应的地图符号控制和相应的说明注记控制。这种方式与完全依靠程序来实现地图符号化控制相比, 便于维护, 通用性得到提高。如果需要增加或修改一种要素的符号化效果, 只需要增加或修改该要素的符号化控制项, 而不用修改源程序。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图, 只需设计相应的控制文件, 就可以完成对地图符号化效果的控制。但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 其控制项较多, 程序解释起来比较困难, 文件结构复杂, 在编辑符号化文件是容易出错等。

2.3 基于关系数据库的控制方式

运用数据库技术最直接的想法就是用数据库中的表来取代控制文件, 在数据入库时通过对符号化控制表中的符号化控制信息进行解释来完成对地图符号化的控制。在关系数据库中, 各种关系都是以数据库表的形式存在, 因此用数据库表来实现符号化控制是非常适合的。此外, 还可利用数据库在数据管理上的优势, 以及数据库自身的特点来保证符号化控制过程的正确性。从控制表自身来看, 在这种方式下, 符号化控制表较少, 表中的控制项相对简单, 共用的控制项均以字典表的形式出现, 控制表与字典之间利用关系数据库的主键与外键间的约束建立关联, 控制表结构简单明了, 表与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楚, 维护起来简单方便。

2.4 数据集成

通过数据集成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不同数学基础的多源矢量数据集成到统一的矢量数据融合平台中。目前, 实现多源数据集成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即:数据格式转换方法、数据互操作方法、直接数据访问方法。我们采用直接数据访问法, 在一个融合平台中实现对其他软件数据格式的直接访问和多种数据格式的存取。直接数据访问不仅避免了繁的数据转换, 而且在一个GIS软件中访问某种软件的数据格式不要求用户拥有该数据格式的宿主软件, 更不需要该软件运行。因此, 直接数据访问提供了一种更为经济实用的多源数据集成模式。

2.5 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

所谓GIS数据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建库, 就是建设一个DLG数据库, 既能满足GIS应用需求, 又能在需要时, 从建库数据中实时生成严格符合《图式》制图表达要求的符号化数据, 这对数据库维护和更新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以往人们在考虑GIS数据符号化时, 常常就符号化而符号化, 在空间要素及其属性的点符号、线型、面填充、注记字体等方面的可视化表达技术方面考虑较多, 在空间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处理方面考虑较少。因此, 解决简单符号化的方案较多, 而能真正实现基于GIS数据库的、能按《图式》要求严格符号化 (即GIS数据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建库) 的实际解决方案还未看到。

根据我们的研究表明要彻底解决GIS数据和制图数据一体化建库问题, 必须从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建库和数据分发服务的全过程着手, 仅仅只考虑某一个或部分过程都无法实现严格的一体化建库。同时要考虑尽量降低数据采集工作量, 提高海量地理信息矢量数据库的应用效率。

2.6 制定数据标准

包括制定数据分层、层结构、编码体系和数据采集规定等。以往的类似研究一直有个误区, 认为制图表达与数据采集过程关系不大, 只要按一定规律采集数据就能实现符号化。我们的研究开发表明, 由于我国《图式》的复杂性, 不考虑数据库设计和严格的数据采集规定, 只能实现简单的符号化。

数据分层既要顾及要素分类的客观性, 便于GIS应用, 同时又要根据《图式》要求和要素间的复杂关系考虑要素间压盖关系, 否则制图表达难以达到《图式》要求。其中还专门设计了辅助图层, 用于要素间非自然压盖和辅助制图要素的处理。例如一些宽度依比例尺的要素, GIS数据要求用面对象表达, 《图式》要求用线要素表达, 当这类要素与其他线要素相交时, 有些可以可以通过调整图层顺序实现压盖, 但有些情况就必须借助辅助要素才能实现压盖, 例如等高线穿越宽度依比例尺的斜坡就属于这种情况。

图层 (表) 字段设计也要考虑制图数据与GIS数据的差异, 例如类似不依比例尺房屋、小桥等的点要素为有向点, 表结构就必须为满足其制图表达设计一个方向属性字段, 再如道路中心线, 为了满足《图式》道路穿与宽度依比例尺的桥梁、拦水坝等要素时不显示的要求, 专门为其设计了是否显示的控制字段。类似的字段如果表结构设计时不考虑, 最终严密符合《图式》要求的制图表达难以实现。另外表结构设计还涉及后面提到的数据预处理, 涉及数据采集效率和建库后的应用效率。

数据采集规定主要指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为满足《图式》要求, 要素采集的方向、顺序和辅助要素采集等规定, 像陡坎、流向、不依比例尺桥梁等均为有向要素, 其采集方向需严格规定;像依比例尺坎下边线、单线冲沟最宽处短线、一些必须的压盖线或面等, 作为一体化建库需要的辅助要素, 必须规定采集方法、存放目的层。

3 结语

本文对地理信息符号化方法及其实现技术进行了认真讨论, 介绍了地图图形符号设计与生成的主要方法, 讨论了实现地理信息符号化过程的相关控制技术, 文章以点状要素、线状要素、面状要素为例, 重点对地理信息符号化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分析, 给出了技术细节。论文的成果已在多个软件系统中得到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摘要:讨论了矢量地理数据的空间基准的统一、分类分级的统一、数据模型的统一、数据集成、数据匹配、数据合并。发现了GIS数据与制图数据之间完整关系只有在数据按规则采集全面完成后才能充分表达和处理的规律, 为一体化建库打下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GIS数据,制图数据,空间要素间关系,分类分级,数据匹配,数据合并

参考文献

[1] 邬伦, 刘瑜, 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 95, 157.

[2] 周炤.数字制图中地图符号化控制技术研究与实践[D].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3] 王家耀, 孙群, 等.地图学[M].郑州: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教材, 2003.

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第4篇

非线性编辑系统呢?非线性编辑是把输入的各种视音频信号进行A/D转换, 采用数字压缩技术, 存入计算机硬盘中, 将传统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系统中的切换台、数字特技、录像机、编辑机、调音台、字幕机、图形创作系统等设备, 用一台计算机来进行运算、操作, 视频信号在计算机内部全部按4∶2∶2数字分量处理。一个完整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应该具备四个部分: (1) 电子的:是以计算机为平台, 主要是支持用户和系统硬件之间的快速数据传递、数据管理和硬件接口协议。 (2) 非线性:是存储媒体的物理性质决定素材不一定按顺序排列, 镜头可以按各种顺序排列, 镜头组可以任意移动。 (3) 随机存取:是用户可随机地寻找特定的素材段, 无须通过顺序的方式到达指定位置。 (4) 编辑系统:是编辑利用软件建立视频轨和音频轨, 进行编辑、特技、字幕等全部后期制作。传统上磁带的编辑方式称为电子编辑, 它是用电子手段根据节目内容的要求将素材连接成新的连续的画面。通常使用组合编辑将素材顺序编成新的连续的画面, 然后可以用插入编辑方式, 对某一段进行同样长度的替换, 但是要想删除、缩短、加长中间的某一段就不可能了, 除非将那一段以后的画面全部抹去重录。像打字一样, 打字机的稿子中间是不可能像计算机打字那样进行插入和修改的。而非线性编辑是指素材的长短和顺序可以不按制作的先后长短进行任意编辑。对于素材可以随意地改变顺序, 缩短或加长其中的某一段。

2 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原理

非线编系统先将录像带上的模拟信号通过视音频采集卡, 转换为数字信号, 并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中, 然后再通过视音频编辑软件, 对所存储的素材进行任意的编辑和修改, 就像剪辑电影片一样地直观。即使制作完成后, 删除节目的时间长短仍可任意增减, 这是线性编辑系统无法比拟的。用线性编辑系统仅能做到镜头的替换和修改, 正因受到这种限制, 每完成一部作品, 总要带着一些遗憾。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还可任意切入各种特技、图形、动画、字幕、音乐和效果, 方便快捷地一次生成高质量的节目带最后再由视音频卡将数字信号还原成模拟信号, 转录到所需的录像带上, 或直接输出数字信号。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环节:首先, 由于该系统采用数字处理, 除了A/D、D/A转换, 压缩与解压缩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信号损失外, 其它处理均能保证图像的原有质量, 没有传统的线性编辑过程中出现的信号损失、图像质量下降、背景噪音增加等现象。在采集动态视频信号时, 还可以对图像的亮度, 对比度等参数进行修正。在处理视频信号时, 应根据硬盘空间的大小, 素材和节目的长短, 适当调整压缩比, 一般压缩比为10∶1时, 可得到S—VHS的视频技术指标, 5∶1时可得到V—maticsp的指标, 4∶1时可达到Betacamsp MⅡ的指标, 2∶1时即可达到数字Betacamsp的技术指标。要根据硬盘容量的不同需要, 合理处理好视频与压缩比、存储时间的关系。我们一般都采用不低于4∶1的压缩比, 以满足省级台广播标准的需求。该系统还为音频编辑提供了强大的编辑功能和很高的音响指标, 当采样频率为22.05KHz、8bit量化取样时, 声音可达FM音乐标准, 我们常用44.1KHz、16bit, 声音质量则达CD标准。所以, 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可以保证视音频信号不衰减, 且随着软硬件的升级, 编辑制作质量还会更好。其次, 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已将所存素材存储在硬盘上, 因此, 编辑时只需操作鼠标, 便可非常方便地浏览素材、搜索编辑点, 正常播放、快放、慢放、单帧播放、倒放均可, 且速度可无级调节, 操作自如, 还可实时定位编辑点, 既可用鼠标进行手动粗略定位, 也可用时间码精确定位。该系统具有99轨视频和99轨音频, 可以以帧的精确度实现编辑, 并可精确实现声画同步。其A—B两条视轨相当于A/B卷编辑中的两台放像机。在整个编辑过程中, 只需在视音频轨道上实时调配出入点的画面和声音, 十分方便、快捷。如果发生错误, 可立即还原而不影响原始文件。对已编好的节目可以任意进行插入、删除或前后调换, 每段素材可以任意裁取、多次使用, 对于简单切换的镜头, 可实行观看编辑效果。静止图像的播放时间可以任意设定, 运动图像可以通过时间设定实现—100~100倍的慢、快动作处理。同时, 它还备有强大的数字特技功能, 多种划像方式的二、三维特技、多种三维立体仿真设计、多种常用抠像方式, 可以实现视频图像的叠化、卷页、变色、水波、柔化、反光, 爆炸、镜像、负像浮雕等特殊效果。该系统除A、B轨外, 还可实现97层不同视频图像的叠加, 其自身就有多种中英文字幕和简单的绘图工具可供选用。还可实现音频信号的混响、变声等效果, 并提供了预演功能, 编辑效果可通过预演窗口随时观看, 满意后再生成。非线性编辑系统在制作片头片尾时, 更能显示它的优越性, 不仅给制作高质量的节目提供了充足的表现力, 而且也为编辑者的创意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再次, 非线性编辑系统集小型化、一体化、多功能于一身, 且软件易于升级, 较线性编辑系统有很高的价比性。由于非线性编辑系统的硬盘运行时是非接触读写方式, 其寿命长, 约为数十万个小时, 信号数字化处理, 不需调整, 维护成本很低。而线性编辑机的视频磁头寿命一般不足一千小时, 其维护成本很高。非线性编辑一般均具有符合广播电视标准的所有视频接口, 如复合、分量, Y/C以及符合SMPIE标准的数字SDI接口和IEEE—1394接口, 可与数字BE—TACAMSP、DVCPRO、MII、U型机、S—VHS等设备配套使用。可外挂多个硬盘, 可控制多台不同格式的录像机, 具有从DVW到目前各种档次摄录系统的画面质量, 能与各种不同档次的摄录系统组合, 有很好的兼容性, 不会发生不匹配现象。经过非线性编辑系统制好的节目, 可以根据不同需要, 随时输出转录成各种规格的节目带, 保证了复制质量。当然也可以直接存在硬盘上, 或挂接计算机互联网, 实现节目交换或素材资料的资源共享。

3 结语

非线性编辑则是应用计算机图像技术, 在计算机中对各种原始素材进行各种编辑操作, 并将最终结果输出到计算机硬盘、磁带、录像带等记录设备上这一系列完整的工艺过程, 对数字化音视频素材可以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 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 因而效率高, 而且效果好采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制作节目是我们电视制作的一个大方向,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革新, 不断完善电视节目制作水平。

摘要:传统的电视节目制作中, 电视编辑是在编辑机上进行的, 由于磁带记录画面是顺序的, 即通常称为线性编辑, 这就给编辑人员带来很多的限制, 编辑效率非常的低。而非线性编辑对存储在硬盘上的数字化音视频素材进行随意的排列组合, 并可进行方便的修改, 这是非线性编辑的优势。

关键词: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制作

参考文献

[1] 李晓亮.非线性编辑系统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21) .

[2] 耿媛香.浅述非线性编辑视频节目制作[J].科协论坛 (下半月) , 2009 (6) .

录音技术与制作范文第5篇

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 艺术形式增加很多, 但是很多表现手法已经被用的太多, 没有新意, 因此这就要求搞艺术的人必须懂艺术, 要了解观众的想法,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优秀的艺术作品。接下来主要谈谈数字影视制作技术和艺术的融合。

一、技术的发展为影视制作提供了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

数字技术为影视制作提供了强大的虚拟和仿真能力, 可以直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特效, 增强视觉效果, 同时创作者也可以利用数字技术随心所欲的创造人物, 创造剧情, 甚至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 充分发挥想象力。具体的表现如以下几个方面。

1、影视制作的程序数字化

以往影视剧的剧本创作, 编排, 镜头的分配、切换等都是在纸上完成的, 一旦有所差错, 那么修改起来就非常麻烦, 而且拍摄现场的环境无法人为控制, 因此会有很多剧本和实际情况不符的时候。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这些工作都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影视剧剧本可以用专业的软件编写, 编写好后会自动生成工作单, 一旦哪里有错误也可以及时发现, 修改起来很方便。

2、影视制作的方法数字化

以前的影视拍摄一般都是手动进行, 人工操纵摄像机难免会出现手抖或是慌神的时候, 那样拍出来的画面不够连贯, 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如今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控制摄像机的移动, 镜头的切换, 摄像机位置定点, 重复摄像机的移动轨迹等都可以准确的实现, 这样就可以提高画面构图的艺术美感。数字化还表现在声音的制作上, 数字化技术可以支持多轨录音, 分时录制, 然后在后期混录合成, 这样就为录音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背景音乐的添加, 还有环境声音的模拟, 去音频里的杂音等都可以很好的用数字技术来完成。在后期的剪辑当中, 数字化技术可以让剪辑师随意编排内容, 而且内容之间的衔接也可以利用软件里的素材来完成, 这样画面感更连贯, 更引人入胜。利用数字化技术把不同角度的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合二为一, 达到一种立体效果, 创作出传统摄像不可能达到的场景效果, 在人们带上相应的观影眼镜后, 这种画面好似浮现在眼前, 画面中发生的事就像是我们亲身经历的。由此可以看出, 现在的数字化影视制作, 不仅主要取决于艺术创作的水平, 同时也是计算机软、硬件应用水平的综合体现。

3、影视节目的发行数字化

随着网络速度的迅速提高, 人们可以观看更清晰的视频, 同时网络平台的扩大, 视频发行的渠道越来越多, 资源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可以在高速网络上, 收看高清的视频, 还可以查找相关文字, 图片等资料, 这使得各种媒体相互渗透, 趋于融合。以前电视的分辨率很低, 而且就算电视分辨率很高, 所播放的视频也是低分辨率的, 因为高分辨率的影视很大, 难以传输, 不过现如今, 数字影像可以随意的快速传输, 从而使得观众可以更随心所欲, 更方便快捷的收看高清的影片。

二、编织“真实的谎言”―数字化电影制片术

数字技术可以创造出不存在的虚幻的事物, 简单说也就是假的东西, 但是这必须层层相扣, 才能给观众逼真的视觉效果。要想达到这种效果, 数字化技术必须运用到电影制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下面我们以电影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来说明。

1、数字化的前期准备

一部影视作品在拍摄之前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品最后的成败, 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保证前期准备工作的质量。例如剧本的写作、制片预算计划、制作时间表的产生都可以由计算机软件来编写, 并且可以自动检测错误, 提醒人们修改。计算机可以模拟出整个影视制作周期的全过程, 让导演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对于影片的一些细节把握也很好, 譬如影片的节奏如何, 摄影上要注意什么, 摄影机该如何运动、灯光该如何处理等都会加以模拟, 给出最优的方案。

2、数字化的现场制作

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 现场的实地制作在整个影视制作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为电影后期的制作提供了必需的素材。数字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帮助控制摄像机、录音设备以及灯光道具等, 这样使得整个拍摄很流畅, 摄像机的对焦、调角度, 录音设备的摆放位置, 灯光的亮度等都可以由软件计算出最优方案并加以控制。

3、数字化的后期剪辑

利用数字化技术, 影视的后期剪辑也会相对简单很多。利用专业软件可以将拍摄的画面以多画面显示, 方便找到剪辑思路, 剪辑后的播放和修改也很容易。同样, 影片中的各种声音, 也可以经过以上各道程序, 在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上完成加工、创造和混录。这样制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具有艺术感。

三、结束语

技术的发展给影视制作提供的很好的发展机遇, 但是这同时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因为好的制作方法必须要能制作出好的作品, 不然就发挥不到作用, 因此这对制作人员的艺术性有很高的要求。影视工作人员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艺术感觉和影视知识, 还要有对新技术的掌握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数字影视中艺术与技术的有效结合, 创造出不朽的作品来。

摘要:近些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生活中越来越多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 如今影视制作和计算机数字技术已经很完美的结合了, 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了。数字化技术为影视剧后期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强大的功能支持。在时间上, 数字技术贯穿着影视制作的整个过程, 包括前期的准备, 拍摄现场的安排, 影视后期的制作以及最后的传输播放都离不开数字技术;在空间上, 数字技术也同样影响影视制作。此外, 数字技术在影视制作当中的应用还可以为制作人提供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增强艺术变现的灵活性, 同时数字技术逐步与影视创作艺术相结合, 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深刻影响着电影艺术的内涵。

关键词:数字影视制作,艺术,技术,融合

参考文献

[1] 于洋.数字化影视制作中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6 (15) :207-207.

[2] 殷琳琳.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技术和艺术的有效融合[J].戏剧之家, 2016 (15) :243-243.

上一篇:旅行社经理述职范文下一篇:礼仪讲座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