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9-24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2、新中国法理学七十年:变化与成长

3、论诱惑侦查的价值属性

4、关于生育权人权之理论思考

5、诉诸情感:明清中国司法的心态模式

6、论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7、论民事立法对民事习惯的复杂认可

8、共同危险行为的侵权责任承担

9、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在人权理论上的证成与限度

10、论商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1、法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12、晚清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1899~1905年

13、法治理论体系建构刍议

14、法庭之友:发现真实的扩展与限制

15、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数据隐私权保护新途径的研究

16、法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17、治理效能视角下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制度研究

18、民法典时代环境权的解释路径

19、如何寻找“裁判理由”:一种系统化的操作

20、道德祛魅、理性附魅到正义返魅

21、作为工具的法律与作为目的的法律

22、从立法技术角度探析民法上拟制的功能

23、刑事诉讼中的“软法”现象及解读

24、毛泽东阶级分析法对当前社会发展的启示

25、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重复评价问题研究

26、当代中国纠纷解决的三种话语及实践探析

27、古希腊罗马哲学讲演录(二)

28、政治哲学之语义学辨正

29、财政购买性支出执行行为之司法规制

30、民族习惯法个案适用路径的解析及重构

31、刑法之灵活性及其意义

32、论合同效力类型体系的重构

33、论法治思维与国家治理

34、论教育制度的约束功能

35、形式理性、数学思维与现代法治的实现

36、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37、刑事一体化视角下的人权保障研究

38、法教义学能为立法贡献什么?

39、林.拉德纳短篇小说辑

40、对天津市滨海新区流动人口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的思考

41、“中国特色”国际经济法学的反思与构建

42、公共卫生事件中个人信息权的限制与保障

43、论公共行政权力的基本特征

44、实践中的法律与法律中的实践

45、基于后果评价的法律适用方法

46、法学之性化语用的意义探究

47、当代中国法律体系形成过程中的权利观变迁及其启示

48、论我国体育立法的价值选择

49、法律原则的结构与功能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法理学显得比较抽象和枯燥。因此,法理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说,可以在课程开设时间、课程内在结构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在法理学讲授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应用性元素,改变法理学让学生感觉抽象甚至是枯燥的尴尬局面。

关键词:课程地位;教材;教学方法

一、厘定课程地位

(一)课程地位界定

《法理学》作为法学专业16门核心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是众多法学学子入门时就会接触到的一门主干课程。因此,众多的学子都会产生一个类似的疑问——什么是法理学。说实话,对于上述问题,或许有许多现成的答案,但是,当我们真正接触法理学这门课程以后,当我们掌握的法律知识越来越丰富以后,当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深入以后,我们会感到更加的疑惑。因为,众多现成的关于什么是法理学的答案,似乎都是正确的,但似乎总感觉到不是很完美。这或许就是法理学的魅力所在。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定位法理学在整个法学中的位置。首先,法理学应该是关于法学一般性理论的描述。法理学探讨的应该是整个法学体系中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问题,也就是所有其他具体法律,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等所共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法律制定、法律实施等基本问题。其次,法理学应该是法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个法学体系的基石。因为对法理学的研究和探索,必然会引起人们对法律实质和理念的探讨,必然会推动法律制度和法律理念的变革和发展。再次,法理学应该是研究法学的方法。法理学的研究方法本身,对指导法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法理学应该是法学的精神和理念。它为整个法学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法学不断发展的灵魂和支柱。

(二)课程开设时间设置

许多大学通行的做法就是选择在大一第一个学期就开设法理学这门课程。因为作为法学的最基础性课程,最先开设,为后来开设的法学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是很关键的。然而,法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知识点偏重于理论和抽象,这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是具有很强的冲击力的,大一学生由于知识积累不够的缘故,会感觉法理学枯燥和无聊。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有的学校开始尝试把法理学的内容分解开来,例如,北京大学法学院就将法理学课程分为两门,一门叫做《法学原理》,作为刚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另一门叫做《法理学》,在法学院二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而富有法学院校中的黄埔军校盛名的西南政法大学,不但拆分了法理学,还针对性地按照不同的阶段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教材。一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为《法理学初阶》,二年级学生开设《法理学进阶》,而《法理学高阶》作为高年级学生的课外辅导和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生阶段必备的教材。因此,把法理学的内容分解,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开设法理学最基础性的课程,让他们掌握法理学和法学最基础和常识性的知识点,主要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养成,在积累了一定的法理学和法学理论和知识以后,再来讲授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二、教材的选择和分析

(一)教材选定

法理学课程的教材选定也是上好这门课程的关键要素之一。我们国家在20世纪八十年代就有法理学课程,与此同时,一大批经典的教材也随之出版发行。比如,北大法学院沈宗灵先生编著的《法理学》《法学基础理论》等,还有西南政法大学卢云先生当年编著的《法学基础理论》,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法理学教材。进入新世纪以来,法学专业越来越规范,法理学教材也比较规范,编写法理学教材的学者也越来越多,其中最著名的教材就是由张文显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法理学》,此教材由于编者众多,且都是我国现代法理学之翘楚,所以,这个教材几乎成了众多法学院校法理学课程的首选教材,堪称经典。

如果要把法理学分解开,在不同年级来开设的话,这个教材在技术操作上就不是很方便了。目前,针对不同阶段设置法理学课程的教材,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西南政法大学众多法理学名家和教授编著的,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法理学初阶》和《法理学进阶》。这个系列的教材对于分解法理学课程来说,就十分合适了。

当然,把法理学课程讲好,除了教材以外,好的教参也是关键。适合做教参的如沈宗灵先生的《现代西方法理学》、付子堂教授主编的《法理学高阶》;国外关于法理学的著作,比较有名的如莫里森的《法理学——从古希腊到后现代》、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以及魏德士的《法理学》。好的参考书,不但可以为教师讲授法理学知识点的时候提供更充分的思路,甚至可以引发对法理学的进一步思考,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课程内在结构分析

选定好教材和教参以后,要对将要讲述的法理学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梳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以及最基本的法理学知识点。经过多年的学习和观察,也经过了多年的教学,总结法理学的知识点,我们可以把它分解为六个部分,用六个关键词来描述,包括:法学、法律、法治、法律价值、法律方法以及法与社会。我们可以按照这六个关键词,来讲述法理学的各个知识点。例如,法学这个关键词,就囊括了法学的历史(其中包括中国法学的历史和西方法学的历史),法学的性质,法学的方法和法学教育等内容。法律这个关键词,指的是法律本体论部分的内容,介绍法律最基本的知识点,如法律的概念、特征、作用、要素等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突破

(一)传统讲授法的坚持与突破

作为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讲授法是必须要坚持的。只有通过细致的讲解和阐释,才有可能把相关的知识点讲透彻。因此,传统的讲授法在课堂上是不可或缺的。讲授法的目的就是要把最基本的知识和理论要点,通过讲解和阐释,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联系,达到传道解惑的目的。当然,要实现这个目的,在坚持传统讲授方法的同时,在讲课的方式方法以及讲课的内容设置上,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

首先,法理学课程适合面对学生数不是很多的情况,一堂课的学生人数控制在50~100人之间,当然,50~60人之间应该是最好的。这样的人数有利于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交流,包括随时的面对面的交流。其次,有必要对每一次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梳理,整理出教学重点、难点等知识点,以便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给学生。其次,充分利用好教学参考书,对课本知识做有益的补充,特别是在讲到一个比较难让学生理解和解释的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参照教参,找到该知识点的理论渊源,当然,还要参照其他学科的著作,比如,哲学类的、历史学类的、社会学类的等。比如,在讲解“西方法学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就应当结合历史材料和哲学著作,以历史作为线索,对其中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思想的渊源和发展或者法学流派的起源、发展与变化,进行详细的介绍。让学生用历史作为线索,把西方法学发展的脉络串联起来,会更直观地了解这个知识点。再就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渠道更直观地提供信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PPT课件,这样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法理学的各个知识点。这样的讲授方法,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可以期待了。

(二)应用性方法的尝试

在坚持传统讲授法的同时,应当采用更加灵活和适用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发的研究和探讨法理学的兴趣。在课堂上采取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社会现实问题分析教学法等方法可以看做是有益的尝试。

1.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些经典案例的介绍,并把这些案例与法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解。法理学其实并不枯燥,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案例来具体阐释和说明。例如,在讲授“法律价值”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孙志刚事件”这个案例,来阐释人权之于个体的重要性,还可以在讲述“法治”的时候,引进“杜宝良”这个案例,来论证法治保障的重要性等。当然,一些经典的典故,是法理学课程上不能遗忘的重要素材,比如,古希腊经典悲剧《安提戈涅》中的故事,就是讲述自然法最好的素材。而二战后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特殊案件的审理——怨毒告密者的故事,则是对新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之间交锋的最好诠释。

2.专题讨论法

对于法理学的知识点,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在对本专题进行基本讲解的同时,与学生一道,进一步深入讨论,从而加深对本专题的理解。我们可以设置出很多的专题,比如,我们可以设置“法律的概念”专题,把法律的本质、特征、作用、起源以及法律的结构都囊括在这一个专题之中,进行讨论。还可以把一个小的知识点设置为一个专题,比如“法律解释”,可以从四个方面,也就是四个问题:谁来解释(Who)、为什么要进行解释(Why)、解释什么(What)和怎样解释(How),来详细介绍法律解释在整个法理学中的重要地位。

3.社会现实问题分析法

“法之理在法外”是至理名言。在传授法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用现实的视角来看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利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具有极大争议性的问题,可以用来与法理学中的理论一起,进行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在讲授“法律与自由”的时候,讨论酒驾的危害。还可以对一些正在发生,还没有结论的事件,进行学术上的探讨,比如,高考移民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劳教制度问题以及建立弃婴岛等现实问题。通过对这些现实问题的关注和积极的回应,通过不断的讨论和追问,很自然地就会把法理学的一些基本的理念和法律价值,灌输给学生,同时,这种对现实的关注和讨论,无形当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法理学是一门极具想象力和充满思想乐趣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在教学方法上做一些有益的、创造性的尝试,使得课程的内容更加现实、具体和生动,这样才符合现代法理学的要求。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应用,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法理学、探究法律基本道理、探寻法律的本质的兴趣。法理学的世界充满着无穷的魅力,需要学生积极参与,不断追寻,更需要授课教师不懈努力,用创新的思维,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打开法律世界的梦想大门。

参考文献:

[1]石茂生,张伟.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法理学的发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

[2]黄文艺.中国法理学:30年发展与反思[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1).

[3]石伟.论中国法理学的实践转向:三十余年法理学学术史考察[J].现代法学,2012(7).

[4]马荣春.想象法、生活化思维与法学教学[J].教育探索,2011(3).

[5]张锋会.谈在不同教学环节中法学新型教学方法的选择[J].教育探索,2011(8).

[6]谢晖.社会变革与我国60年法理学的路向[J].法学论坛,2009(9).

[7]王利明,常鹏翱.从学科分立到知识融合:我国法学学科30年之回顾与展望[J].法学,2008(12).

[8]姚建宗.主题变奏: 中国法学在路上:以法理学为视角的观察[J].法律科学,2007(4).

[9]陈金钊.法治时代的中国法理学:政治修辞下的法理学解放[J].学习与探索,2011(3).

作者简介:杨福林,1981年6月28日生,男,博士研究生,就职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永昌街道远征路南段保山学院政治学院,研究方向:课程教学方法突破。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已进入新一轮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对卫生事业管理的科学发展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卫生管理专业从学位教育的层面为适应我国卫生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而培养职业化卫生管理人才。因而,加强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专业特色,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当今的主题要旨。[1]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科构建;路径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属于比较新兴的专业,全国各高校的开办大多处于探索阶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培养模式。

一、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2]

1.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满意度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突出表现是专业见习、实习抓得不实,缺乏规范要求。见习、实习没有量化的评价标准,使质量难以控制。目前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见习、实习大多在医院行政职能科室或卫生行政部门,在见习、实习过程中与结束后缺乏质量评价标准或评价程序,学生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满意度差。

2.办学方向不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还没有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只是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而开设,加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办学主体对卫生事业及其管理的基本内涵与学科属性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科学认知,基本上是依托本校原有学科基础及专业师资力量进行办学。致使其办学方向并不十分明确。而如何把握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管理知识技能乃至相关学科的交叉结合关系,形成专业教育特色,已成为本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

3.课程设置比较散乱,专业教材建设滞后。第一医学课程整体套用临床专业,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疲于应付书面知识的学习和考试,学习缺乏主动性。二是预防医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卫生事业管理课程体系中预防医学课程课时少,所占比例很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预防意识和技能,也不利于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三是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比重过低。由于受总学时的限制,一些专业课程只开设应用性的课程,不开设相关基础学科,不成体系。如法学课程,只开设卫生法规与监督学。而法理学、宪法、民法等很少开设。这样,卫生法规与监督学就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卫生法规的条款,更不利于培养法律意识。另外,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教材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近年来,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的变革都进行得如火如荼。但由于所选教材使用周期较长,且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在全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专业,这些新的改革、新的思路还没有被写进教材。[3]

4.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从全国来看,公共事业管理学科还属于新兴学科,现在还没有公共事业管理博士点,其他相关专业,如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经济与管理等专业的博士点也比较少,有的近两年才开办。这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准备严重不足,更不用说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或者以新近毕业的教师居多,普遍存在对卫生事业管理缺乏整体认识,更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教学经验的现象。[4]

二、对策

1.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专业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课程的优化整合,既要考虑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关系,也要考虑课程诸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体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主线”。[5]本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宽厚的基础课平台,同时要理性对待医学课程所占比例的大小,恰当地调整与之对应的实习时间的长度,体现出与临床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过程,并改善专业课程开始介入学员学习的时间,及时正确地树立学员的专业观念。

2.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员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应提倡打破学科间界限,组织和鼓励学员主动学习和获得所需的材料,通过交流和讨论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让学员通过合作解决实质性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6],符合实际工作的客观要求。

3.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提高实践学习效果,针对目前学校本专业学员实习单位分散、各实习单位人数差别较大等造成管理不便的原因,适当安排使学员实习的单位相对集中,方便队干部及时把握学员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和处理学员面对的各种困难;同时,还应加强学校与各实习单位的交流与沟通,为学员争取参与各项工作的机会,采取有效措施使学员始终保持对自己学生身份的清醒认识。[7]

4.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遵循“用课程规范引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子。在目前情况下,不宜片面强调建立一支庞大的专职师资队伍,关键要从狠抓科研和加强师资培养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高学历的年轻教师,缓解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师资不足、师资学历偏低的矛盾;通过在职学位教育、各种专业培训班、学术研讨会以及国内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达到提高本校师资水平的目的。二是倡导开放式教育,加强校际间的学科交流与联系,加强教学科研横向合作,整体提高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还可以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聘请一批学识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卫生政策娴熟、理论基础扎实的高职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师或主办专题讲座,充实师资力量。三是积极组织专业教师申报省级以上的有关卫生事业管理的科研、教研项目。让教师在有一定经费支持下,系统地进行科研、教研活动,以提高其专业学术水平,促进专业教学。

三、发展路径

更新教学理念,有的放矢,因此在教学中引入ERP教学理念和PBL教学法。

1.体现专业特点,分而治之。医科院校中的卫生事业管理有专业特性,应区别于其他管理类的教学。作为医科院校的专业学生,他们的医学知识相对深厚而管理知识相对薄弱,如把握不好重点则会出现“专技不如医学生,管理不如科”的尴尬局面。因此,在运用ERP教学时应根据课程将模拟竞技进行专业化改良。对于公共课、临床医学课采用较为传统的L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法,打实医学。而对于专业课及选修课则应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

2.把握课程结构,循序渐进。按照专业学制的安排,卫生事理方向的学生会用一到两年的时间学习医学相关知识,管理知识架构上与非医学管理类学生有不同步性。因此引入ERP理念时需把握课程设置的结构,找准切入点。学生们不具备足够的管理知识与技巧,只能“赶着鸭子”乱管一气;过晚,则会与生产实习、撰写论文相重合造成心不在焉”影响教学质量[8,9]。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企理进行的实训,因此在教学中主要引入的是我们,在第三、四学年之间即专业课开始时引人ERP教学模式较为合理,但也应针对部分具备模拟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展开。

3.PBL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实际的现场操作,引导学生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去分析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通过对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好地适应了管理工作,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用新的工作,实现理论知识的一种转化。PBL教学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在进行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随时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同时,学生可以在解决实际的问题时,综合运用不同的信息,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让学生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融汇贯通,在对各种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基础上,实现能力的提升。[10]

参考文献:

[1]周虹,陈正红.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20):128-131.

[2]李宗浩.创立发展中国救援医学事业[J].中国全科医学,2004,7(24):1803.

[3]张屹立,陈立明,万成松.卫生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构想[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43-444,453.

[4]张有录.大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问题与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8-39.

[5]周蒲芳.对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思考[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2(62):70-71.

[6]欣荣,张川,李武宏,等.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74-75.

[7]周敬,齐亮,刘勤勇.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方略[J].解放军医院管理,2009,16(4):317-367.

[8]陈朝晖.完善ERP课程体系提升主动实践创新能力[J].2008,(3):16-18.

[9]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I):27-29.

[10]王阿鹏.在卫生事业管理教学中PBL教学法的运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11):549.

基金项目:课题来源:新疆医科大学校管学科建设研究,项目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构建与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3XYFG28。

作者简介:魏晶晶,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卫生政策、医疗保障制度;吕新,新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书记。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特定的内涵与特征。山东省Y市C村通过企业改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组建集体经营管理公司、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等途径,形成富有特色的产权结构、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及实现途径。其中的问题是企业产权改制中可能存在“内部人控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度依赖“一把手”、“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链规划理想高于现实,村集体资产产权难以真正厘清。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应谨慎推行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构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人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专家论证制度。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典型案例; 问题及建议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 Taking X Village, X City, Shan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Xi-hong

(Party School of Yantai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Yantai 264003, China)

Key words: new rural collective economy; typical cases;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集体经济是农民共同富裕的根基,是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地农村在家庭承包制度基础上探索了很多新的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些新的道路和模式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2018 年 9 月,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2019 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赋予双层经营体制新的内涵”。

重视和强调“新型集体经济”,是党中央基于我国“三农”发展需求变化,着眼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的战略部署,为补齐农村经济“短板”、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来的新机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实践中有很多好的做法,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和中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十分重要。本研究试以山东省Y市C村为例作初步探讨。

一、一般理论综述

(一)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概念及特征

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概念没有统一的界定,中央没有权威的说法,学术界的研究也相对较少。

梳理中央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对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特定内涵,但无明确界定。1999 年 3 月 15 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对经营型资产,重点是明晰产权归属,将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2016 年 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把农村集体经济界定为“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形式”。

学术界有如下几个观点。一是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这一概念应更多从时间发展维度来理解。[1]二是认为它是“以集体所有、股份合作为核心特征,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推动集体产权在集体与个人中的公平分配,实现激发动力与提升能力的良性互动,社会主义原则与市场经济机制的有机平衡以及农村经营的统分结合”的经济形式。[2]三是认为它“是指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以成员自愿合作与联合为原则,通过劳动者的劳动联合或劳动者的资本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组织形态”。[1]四是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包括各种合作经济。“不论哪一种合作经济形式,只要坚持自愿互利原则,提取一定的公共提留,劳动积累和资金积累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分配或按劳分配与按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都是社会主义合作经济,构成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体”。[3]五是认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在发展内涵、最终目标、资源分配形式、发展路径等诸多方面,这些“新内容”都和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着实质上的不同。[4]

综上所述,所谓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前的农村经济集体所有、集体经营模式和改革开放以后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基础上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模式而言的,是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实行以来全国各地探索的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做法的概括与肯定,是社会主义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存在方式看,可能是合作经济,也可能是股份经济。从合作、入股手段看,既可以是土地、资金,也可以是劳动或者其他因地制宜的方式。一言以蔽之,新型集体经济是在不动摇农村集体所有制根基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方式的新探索。与以往的农村集体经济相比,在所有权属关系、经营方式、分配方式、实现途径等方面有存在较大的创新。

1. 从所有权属关系看,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基础上,承认农民土地承包权作为新的土地产权的形态,并赋予农民承包权一定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承认农村种类多样的合作经济、股份经济是集体经济资产存在的重要形式。准许农民入股方式多样化,土地、资金、劳动、实物、技术、知识产权等皆可入股,并以此获得收益。

2. 从经营方式看,既不是传统的政社合一模式,也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权”分离模式,而是变成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模式。

3. 从分配方式看,体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分配方式的融合。既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同时还可以通过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租金,通过技术、知识、管理等其他形式入股参与分配。

4. 从财产实现途径看,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业,或者村办工业、乡镇企业,而体现为种养加相结合,一二三产相融合。一些农村,特别是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和具备一定资源禀赋的乡村,在政府主导型、内生型、工业带动型等发展模式的带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5]

(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意义

1. 破解了农业现代化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体制的矛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内生动力,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中国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镇化的蓬勃发展,农民收入增长不快、土地撂荒弃耕及农村老龄化带来的“无人种地担忧”等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新业态成为大势所趋。而推动农业现代化、规模经营和农业新业态遇到的最现实、最棘手问题就是家庭承包制后农村地块过于分散、碎片化。如何在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模式下,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新业态?出路只有一條——联合、合作、土地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指出:“如果老是仅仅靠双手劳动,仅仅是一家一户地耕作,将来也不向集体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从长远的观点看,农村在实现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第一次飞跃”之后还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第二次飞跃”。[6]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就是农村集体经济适应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第二次飞跃”。

2.新时代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农村老龄化十分严重,50岁是“年轻人”,60-70岁仍“正当年”、是“整劳力”。1993年以后,我国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执行的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政策,这意味着很多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仍在坚持农业生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无论是体力还是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生产,土地撂荒,没有收入;继续生产,也是勉强维持,并因此导致老年群体收入增长缓慢,这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常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通过土地流转、出租、入股等方式,将那些无力或不愿意耕种的土地转移到农场主、种植大户或村集体手中,推动实现土地更高收益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民年老体衰以后因收入的较大下降带来的生活困难。实践证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受到农民欢迎,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同时最能代表社会主义方向,符合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二、山东省Y市C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做法

(一)该村基本情况

从地理位置上看,该村相对偏僻,距离县城较远。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该村在当地排名比较靠前。村庄占地总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438亩,耕地1600亩(含1500亩果园),山岚1500亩。户籍人口470户、1371人,常住人口498户、1500多人,为当地少有的人口净流入村庄之一,先后被授予“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山东省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该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该村始终坚持走集体经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村没有“分光吃净”。即便第二轮土地承包严禁保留集体“机动地”政策背景下,村内大型农业机械如联合收割机等,仍由村集体统一管理支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该村创办多个村办企业,始终坚持村企合一模式。七十年来,村集体经济没有中断,一路传承,村民信任并高度依赖村集体经济发展。

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52 -1983年,以农业为主的大集体发展阶段;1984-2010年,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村办企业、村企合一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一二三产齐头并进追求发展的“可持续”阶段。

第一时期,1952 -1983年,以农业为主的大集体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该村依靠集体力量,“兴修水利扩大水浇地,整地改土使山耩薄地变成良田”。25年的时间,薄地变良田,水利灌溉设施被修到山上,通到了田间地头,农业生产条件极大地改善,粮食和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但因国家长期执行农业支持工业的偏斜发展战略,农业农村长期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以前的集体经济没有让村庄摆脱贫穷落后和农民挨饿状态。

第二阶段,1984-2010年,以工业为主的村办企业大发展阶段。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解决了村民的“肚皮”问题,但没有解决村民的“腰包”问题。为增加村民收入,该村与全国许许多多农村一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走上了创办村办企业的发展道路。三十多年来,村办企业始终坚持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村企合一”模式,发展规模和效益较好。1987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0多万元,2017年销售收入近万元、利税近700万元。

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一二三产齐头并进追求发展“可持续”阶段。村党委书记说:“我们是农民,土地是长远,我们得让老百姓守着土壤照样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解决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利用上级支农政策和支农资金,该村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对流转本村和周边7个村共9500亩耕地、荒山荒坡进行高标准农田整治。2014年,依托9500亩高标准农田,由村委会牵头,村办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农林专业合作社承建,创办“大户庄园”农场。农场规划占地20平方公里,拥有5000亩优质粮食生产基地、3500亩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及2000亩旅游产业基地。以农业为龙头,高标准建设冷风库一座,申请举办一年一度的葡萄节、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带动采摘游等休闲旅游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及农民收入提高效益初步显现。

(三)该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该村村办企业较多,党员人数较多,因此成立了村党委。近些年,在村党委的带领下,该村在集体资产产权结构、经营方式、收入分配、实现途径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的新型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具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 企业改制。通过对村办企业改制,让村民成为实实在在的村集体经济所有者。改革开放以后该村创办了多家村办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勤勉、苦心经营,目前发展势头良好。村办企业,实行村企合一模式,为村集体资产。理论上讲,集体资产及收益归村民个人所有,但所有权、收益权如何体现?是否能充分体现?另外,企业在初创期,很多村民投入了资金、人力物力,该所有权和收益权如何体现?该村经过二次企业改制,让村民成为集体资产所有者。1994年改制,将村民的集资款、物料等,全部折成股份,村民成为企业股东,村集体占股30%。2016年改制,又将村集体名下的30%股份,改由村民认购持股。

2.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创办的各种专业合作社,推动解决了土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是由于合作社与农民追求目标的不一致,因此市场行为难以保证农民利益。近几年,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既有效解决一家一户家庭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冲突,又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从2010年开始,村党委先后从邻村、本村村民手中流转9500多亩山岚、土地,利用上级项目资金,开展大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并整合村莊原有的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新的农林合作社。该合作社接受村党委的直接领导,成立拥有9500亩耕地的集体农场。

3. 组建集体经营管理公司。组建集体经营管理公司,解决投资经营主体不明确问题。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接受村党委的直接领导。但按照法律规定,村党委和村委会不能担任合作社的法人,而且无论是党支部或者村委会也无力对合作社进行经营,因为不够专业。本着专业的事情让专业的人来做的原则,本着合法合规原则,农场采取企业投资、合作社经营的管理模式。村办企业南海林苑商务有限公司为庄园的实际投资主体,代行村党委(村委会)投资职责;村农林合作社为庄园的实际经营主体,代行村党委(村委会)经营管理职责。

4.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模式。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有规模无效率;家庭承包责任制,有效率无规模。实践中,该村探索了一条既有规模又有效率的新型经营道路:合作社统一领导下的家庭农场负责制。该村将农民手中流转来的土地,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高标准综合整治。将整治后的土地分成20-90亩不等的地块,以每亩1500-2000元的价格发包给专业农场主,按照5:2:2:1结构①进行农场收入分配,建立农场主与庄园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通过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运作模式,从供给侧入手确保规模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该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产权改制中可能存在“内部人控制”

“内部人控制”原意指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经营者控制公司的现象。在农村集体企业产权改制中,因村企合一体制,使得村两委干部尤其是村支书在村集体企业中往往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导致企业改制方案设计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特权,使得集体资产产权改制与认购不可避免地产生程序公平但结果不公平的现象,并因此可能产生类似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些国家私有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权贵阶层”。村党支部(村委会)创办专业合作社,在确定入社社员及入股份额中也可能因方案设计瑕疵出现上述问题。同时,集体企业在长期的运营发展中,产生了类似商标、知识产权等大量无形资产,还有利用村集体土地经营中产生的土地收益再投资形成的资产,这些资产如何认定?是否能够折成股份由村民个人认购?等等。这些问题,在企业改制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中,尚没有引起关注,可能存在对村民产权的忽略与收益损失。

(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过度依赖“一把手”

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经营管理者要懂农业、懂农民,懂市场、懂技术,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市场开拓能力,需要复合型人才。从该村发展现状看,复合型人才远远不足。村党委(村委会)成员既管党务,又管经营管理。村党委书记同时担任村委会主任,担任村办企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担任集体农场的负责人,担任合作社法人等等。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一人兼数职,优点是有助于坚持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方向,缺点是容易形成“一把手”一人独大,同时,一旦“一把手”选择失误,将直接导致村集体经济难以持续健康发展。

(三)“接二连三”的农业产业链规划理想高于现实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多年的实践证明,农村发展工业难度很大,缺人才、缺技术、缺产业生态。因此,近几年各级政府倡导农业要“接二连三”、大力发展“新六产”。然而,农村工业化必须有强大的龙头企业做基础,否则农村“接二连三”就是水中月、镜中花。以该村为例,因为没有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所谓的“接二连三”只是一座投资300万元建成的2000吨冷风库和一条300吨的粮食加工生产线。同时,与现代农业相关的乡村旅游、采摘节等第三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成功举办一年一次的葡萄文化节、农民丰收节,季节性强,对休闲旅游带动效益不明显。9500亩土地的集体农庄,仍停留在“卖初级农产品”阶段,农业附加值较低。

(四)村集体资产产权很难真正厘清

以该村2014年创办的集体庄园农场为例。该农场是基于新时代探索出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实现方式。如前所述,基于合法合规原则,农场的投资主体为村办企业——南海林苑商务有限公司,经营主体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林专业合作社。南海林苑商务有限公司经过改制,村集体虽然在其中不占有股份,但因为村企合一管理模式,从所有权看属于村集体资产。“农林专业合作社”只是代行村党委会对于农场的管理权。村委会或村党委会成员既是村办企业的管理层,又是农场的管理层,同时也是合作社的董事会成员,相互交叉关系使得农场的产权结构很难真正厘清。调查发现,该村集体产权结构十分复杂,很难真正梳理清楚。

四、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谨慎对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革

理论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之后,将原有的产权折成股份,村民人人持股,改变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的虚置和模糊性质,村民成为实实在在的股东。由于内部人控制导致村民占股很少,另外,从法理学上看,这个股东是“有限继承”,非本村户籍人口没有继承权。因此,所谓的集体资产股权化改革之后,可能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第一,农村集体资产会不会在演变中变成企业管理层的私人资产?第二,集体资产产权改革中,只体现初始人财物的产权分配,对于集体资产衍生的商标、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如何由村民人人持股?目前,没有村民提出这个问题,一旦二代、三代村民“无形资产意识觉醒”,会不会成为社会的风险隐患?第三,村企合一模式有利于保证村民集体资产为村民谋福利,但有赖于强权村委会或党支部,强权村委会或党支部有赖于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是“能人”,一旦選不出这个“能人”,村办企业会不会凌驾于党支部或村委会之上,置村民利益于不顾?另外,村集体资产,和国有资产一样,具有特殊职能,是国家和地方行使政府权力,进行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否必须一刀切地变成企业或村民人人持股?上述问题,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深入研究。

(二)构建村级集体资产经营人激励约束机制

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看,“能人”特点和效应十分突出。这个“能人”就是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党委书记1982年开始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他本人的奉献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的政治品行,视野胸襟和经营能力,在该村几十年的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当然,这也是几乎中国所有村庄发展的普遍规律。假设支部书记本人能力不足,或者不具有奉献和牺牲精神,经营素质和能力不再能够适应企业和农场发展的需要呢?村庄的未来将依靠谁?!因此,虽然还无法建立类似国有企业那样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但必须建立农村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村委会主任和成员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注重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提高违法和侵害村民利益的成本,形成责任权利匹配、激励约束相统一的制度机制,带动形成农村“能人代代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专家论证制度

与全国其他地方农村发展一样,该村发展中人才不足、技术不足问题十分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方面问题更为突出。技术问题,通过与当地农科院、农业大学等建立协作制度,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但是,在项目规划选择方面,他们绝大多数时候采取的是在模仿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的村委会决策制。外地经验是否适合本地特点?村委会考察、村委会选择的产业规划专家是否权威、专业?倘若不是,将可能带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自然力的浪费。例如,该村流转了周边三个村的荒山,建立的旅游小镇项目,先期投资1.6亿,除了用来举办葡萄节、农民丰收节以及春节庙会之外,其余时间能吸引多少游客?产出和效益又有多大?这些都值得观望。因此,建议由更上一级的政府出面建立权威的乡村产业项目论证机构,用专业的力量,帮助村庄做好项目的科学选择与规划,避免产业跟风和盲目决策带来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龚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联探析[J].改革与战略,2019(1).

[2]李天姿,王宏波.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现实旨趣、核心特征与实践模式[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2).

[3]许经勇.习近平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思想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4]周丽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

[5]杨璐.河北省栾平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学,201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55.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药学校各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目前“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的了解,介绍一些教学体会。

关键词: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体会;探索与思考

作者简介:王凤丽(1971-),女,江苏徐州人,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讲师,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 徐州 221116)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部分正常形态、结构及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而且为后续课程如“药理学”、“临床医学概论”、“常见病用药指南”等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五年制高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占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复杂抽象,而且经过教育体制改革后,课时量不断缩减,使得教学课时数偏少、教学内容偏多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是“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认为提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选择适宜教材

由于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教学内容较多,教师要想面面俱到,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所以需要认真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需要、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把握该学科新进展的同时要钻研教学大纲,调整教材内容中繁、难、偏、旧的内容,对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五年制教学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材更换了多次,最初选用《医药基础》,此书中不仅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还包括临床医学概论、生物化学、微生物,分两学期学习,理论内容偏少,在教学中需大量补充教学内容,不能满足教学需要。随后将这四门学科分开独立学习,改用《人体结构生理学》教材,此书包括解剖学、生理学,还包括部分组织学内容,与后续知识联系不大,笔者认为此书的缺陷还有将解剖学和生理学完全分开,先讲解解剖学知识,全部各系统解剖知识学完之后再进行生理学知识的学习,由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来就差,造成前后知识脱钩,在讲解生理学内容还要继续复习解剖学知识,浪费大量时间,本来教学时数就很少,使得生理学讲解很粗糙。经全体教师商定应选择每个系统解剖和生理学合在一起的教材,学生们在学完系统解剖知识后紧接着学习生理学知识,这样可以使前后知识互相连贯,此想法在实践教学得到了印证,目前我校选用的是季常新老师[1]主编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此书的优点是把各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放在了一起,这样就使生理学教学变得更容易一些,课后设置了各种思考题,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合理安排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该课程中,解剖学知识相对易学,列为教学重点,生理学相对较难,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各系统的重点。如细胞基本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生理、泌尿系统生理、神经系统生理等章节是重点和难点章节;而血液、呼吸生理、消化系统生理和体温等章节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分配授课时间,可变“全讲”为“选讲”,尤其对重要概念、生理过程和原理等知识点选点重敲,这样,可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做到条理清晰,心中有数,并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教学中降低理论课的难度,以适用、够用为原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讲解循环生理一章中静脉压内容时,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午饭后人为什么容易发困”,“长时间蹲立后为什么突然站起时会感到头晕”,提出的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的角度应从不同体位、不同生理状态下时血流会发生重新分配,在教师提示下多数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原因,这样不仅改变了学生上课被动接受的局面,而且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使知识掌握更牢固。

2.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2]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PBL授课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加强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型、实用型医药人才。“授人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身受用”,PBL授课模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较传统教学方法尤其是“填鸭式”的授课方式拥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3.比较讲述法

比较讲述法[3]是一种十分重要、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经过比较、鉴别的知识往往更容易使人理解和记忆。所谓比较讲述法就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同一事物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区分异同的一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应用了以下几种比较讲述法。

(1)类似比较讲述法:对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理学概念或生理过程,从其相似处着手进行比较讲述,揭示其共同性,以便于学生掌握。

(2)对应比较讲述法:对应比较讲述法是对两类相互对立的不同概念做出分析比较,增强所授知识的系统化和完整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3)顺序比较讲述法:根据某一生理活动(或过程)发生、发展规律顺序进行比较。

(4)功能、系统比较讲述法是将生理学一些概念、表现、学说、功能和机制等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整理总结,突出难点和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此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和易混淆知识的掌握,是生理学教学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比较讲述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综合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和列表讲解法结合使用,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比较讲述法时要把握好比较的度,做到比较中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要尽力避免简单比较和大杂烩式的堆砌比较。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最早兴起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在医学和工商管理界教学领域得到推广,用来引导学生领会上述领域业务实践中的重要思想、技能及内在原理。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例如在讲述“血量与输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设置一种情境:患者甲,女,35岁,因肺结核大咯血致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迅速下降,脉搏细数,该患者需要输血吗?输血时要注意什么?学生在解答该问题时就需要掌握失血量和输血的关系以及输血的原则。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解决这此问题:为什么要输同型血?什么情况下可以异型输血?这样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掌握交叉配血的方法。如此,学生就可以自主、能动地掌握好这部分的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四、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内容抽象,名词多,枯燥乏味,难于记忆。对于这样的一门课程,除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还要从教学手段上下功夫。如果能制作一些集语言、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4]通过适当的对学生眼耳等感觉器官的刺激,唤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将显著提高。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不能因此摈弃,教师不能成为放映员,不能失去对教学应有的主导作用。适当的时候应该进行必要的讲解,比如采用一些肢体语言丰富课堂、适当地停下来询问学生能否跟上教学节奏。板书也要适时写写,因为毕竟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停留时间不长,特别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知识可以写在黑板上,也方便学生下课和教师进行讨论。

2.充分利用活体和尸体标本、模型进行解剖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活体进行解剖学知识的讲授,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实实在在的人体表现出来,边讲边让学生观察,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5]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组成时,教师可以以自己的上肢为例,肘关节为骨连接,上臂和前臂的较硬的部分为骨,较软的部分为骨骼肌。通过观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直观的感性认识,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也使学生加深了记忆。同时还应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教学互动,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解剖生理学知识的目的。在解剖生理学教学中,活体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凡是活体上能够看到、摸到或者可以在活体上演示、练习的教学内容,应尽量在活体上进行,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

讲解内脏器官位置、结构时,如果只利用挂图,则没有立体效果,各器官的位置关系也不容易讲清楚,而如果改用在实物标本上进行观察的方法,讲解就非常直接。比如,在讲解消化系统各器官的位置、结构时,教师带领学生在尸体标本或模型上进行辨认,既真实又具体,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标本在自己身上找自己的这些器官的位置。

四、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学实践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利,也有其弊。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与综合应用,以上只是笔者从事“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工作的一些粗浅体会,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运用和创造。

参考文献:

[1]季常新,马恒东.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陈自强,孙梯业,徐迪雄.浅谈PBL教学法在我国的可行性[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4):433-434.

[3]沈行良.比较讲述法在人体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1):92-94

[4]徐敬东.人体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感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2-23.

[5]林穗金,黄焱.活体教学法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4):8.

(责任编辑:苏宇嵬)

法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广泛推行以来,高中地理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伴生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育学基础原理、心理学理论,分别了现行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对策

一、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作为高中教育的具体课程形态,高中地理课程的特点是由地理学的固有属性、社会发展对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要求、高中相应学段的学生特点三方面综合形成的。为区别通常将学科特点理解为地理学特点的状况,这里将它称之为课程特点。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是地理课程特点以及实施要求的具体体现。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从现行国家高考科目设置和课程教学地位分析,地理不是高考重点科目,课程目标旨在公民必备地理素养的培养,因此,地理课是生活课、常识课、综合课,要实施“有用的地理教学”。与传统地理课程希望培养地理专业人才的课程目标比较,新课程地理教学以高中整体素质教育目标为准绳,着眼于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努力促使学生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课程关注学生地理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地理情感的培育。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

1.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思维方式上差异较大

高中的地理学习跨越了知识与能力两大台阶;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即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而且高考命题强调能力立意,这就更需加强能力培养。高一学生在短时期内无法转变思维,难以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2.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隔离

杜威曾指出:“传统学校最大的浪费的一个方面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应用在学校学习的东西。 这就是学校的隔离现象, 就是学校与生活的隔离。”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 地理教学更应当关注现实生活, 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去。 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干扰,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并未突破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的瓶颈,与社会生活产生较大的隔离现象。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在突出某些知识点的重要性时, 教师较少采用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他们往往会说 “某一知识点很重要, 因为在某次考试中会考到”, 而不说 “某一知识点很重要, 因为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②教师往往忽视课外实践活动, 地理教学难以体现 “学以致用”、 “回归生活” 的精神实质。部分学生可能在某次单元测试中能够按照课本内容回答问题, 一旦涉及到实际应用等问题时, 他们就会显得束手无策。

3.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落实方面的问题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 往往会安排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应的预习, 但课堂上却按照自己原有的步调开始 “满堂灌”, 整个教学过程中并未对学生自习的结果作出相应的评价。 致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未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 同时, 学生极可能在经历了一两次类似的教学过程后, 揣测出教师的教学风格, 产生不认真完成课前预习的现象。课堂上, 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内容, 依旧未能及时从 “教教材” 转向 “用教材”。整个教学内容被限定在相对封闭的知识范围内, 并未体现出高中地理教学应有的开放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地位有效发挥的范围。

三、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

1.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

综合地理、生活地理的教学实施,要求高中地理教学不能将地理刻意分解成自然和人文两个孤立的系统,而应该根据自然与社会本身的综合特点,依据人地关系主线作出相应的教学处理。如:在以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为主的章节,删除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的自然地理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组合与人类的交互作用;在以人文地理知识为主的章节,要删除与“人地关系”联系不紧密的人类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地理综合的味道、综合的特点,努力呈现地理课程综合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实施“科学的地理教学”地理是一门科学,高中地理课程要体现地理独特的教育价值及不可替代性,体现地理科学综合性、地域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地理课是科学课、人文课、信息课,注重反映地理本质,体现课程的文化价值;科学是发展的,因此,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整合。

2.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原则

亨德里克森等人的迁移概括化理论表明, “在了解原理原则与其实际应用情境的关系时, 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应用于新情境中的迁移效果更好”。 为此,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比例关系, 避免将所有教学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上。 其做法可以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适时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 自主探究以及创新思维等能力。 例如, 学习地质地貌相关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亲临自然, 观察不同地质地貌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机制。 学习工业区位因素相关知识点时, 可以让学生参观就近的工厂, 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址的因素,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等。

3.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从 “教教材” 误区中走出来

虽然目前高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主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但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特点,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蓝本, 而应当依据教材内容不断拓展与之相关联的地理知识。 如教师可以有选择性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合理地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替代教材中的部分内容。 即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持有创新价值取向, 以便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创造出更多的空间。

四、结束语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旨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在这种形势下,认识地理教学,尤其是高中地理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凌锋.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0.

[2]马维军.构建地理教学新模式,搭建学生学习地理新平台[J].中小学电教:下,2011

[3]赵雪江. 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要去模式化[N]. 中国教育报,2011-5-6

上一篇:现金流量会计报表论文范文下一篇:民办本科法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