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画论文范文

2023-12-10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1篇

创造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美好环境, 特别是为儿童打造宜居、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部分。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者卢勤就提到“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 她主要概括为心灵成长的缺失, 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分别为亲情沟通的缺失、童年快乐的缺失、成就感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 而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是造成这些缺失的重要根源, 要知道人的情感是大自然中培养和形成的。打造儿童融入大自然、充分放松娱乐、并能互动式交往的活动场所, 儿童公园处于主要地位。如何设计安全、舒适又寓教于乐的高品质儿童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意义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 是社会的未来, 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儿童的培养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 更关乎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健康、聪明、富于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成为全人类的目标。儿童与成年人相比, 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不成熟的。在《儿童发展》一书中, 详尽讨论了儿童不同时期的行为、心理特征, 并对如身体发育、认知和语言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社会发展、道德发展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特殊性, 同时其需求也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其中, 儿童的成长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城市中, 越来越多的儿童活动场所被建立, 如何打造最舒适、最人性化的儿童活动场所也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儿童公园的设计原则

在我国的《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对儿童公园的定义均作出解释, 儿童公园应单独设置, 有安全、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儿童提供游戏、科普、文体活动的空间。儿童公园主要是为了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一个游戏、交流、科普、锻炼的户外活动场所, 培养儿童接触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操, 让儿童在游戏中既增长知识, 又锻炼身体。因此, 儿童公园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审美性、生态性和寓教于乐的原则。

3.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孩子在儿童公园中娱乐时, 环境、器械和娱乐前身体准备阶段等都要以安全为基本要求。儿童在身体发育、运动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方面都较成年人薄弱, 对于一些危险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 儿童公园的设计、道路规划、安全标识、游乐设施的摆放、公共设备的材料选择、地面材料的防护等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 充分考虑安全性原则, 尽量避免一些危险因素,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存在污染和安全隐患的设备材料使用等都要坚决杜绝, 给儿童营造安心、舒适的娱乐空间和安全环境。

3.2 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指在娱乐活动中, 让儿童欣赏造型艺术作品和美的事物, 并通过创造美的可视形象, 引导儿童视觉的美感体验,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情感得以抒发, 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提高其审美素质, 并从中受到美德的教育。

人的审美感受是通过观看自然物、人造物或艺术品及美术技能训练所得。儿童与成人心理需求不同, 作为儿童乐园, 美观温馨是必须具备的。这种空间环境布局不仅满足人们对美感的基本体验需求, 而且要在色彩刺激、造型设计和环境小品的营造上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使他们身心愉悦、甚至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生态性原则

在儿童乐园的规划中应充分体现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 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山水交融的绿地构架, 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当然对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儿童公园可能做不到山水交融, 但是在乐园中植物的种植、景观生态的环境打造必不可少。此外儿童乐园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生态的原则, 节能环保、经济适用。

3.4 寓教于乐的原则

儿童乐园的建设应当融参与性、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为儿童创造环境轻松、自然、功能齐全的娱乐场所, 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学习自然科学、体验现代科学, 寓教于乐。

4 儿童公园的设计方法

4.1 满足身体功能需求

对于心理和生理都在成长中的儿童, 其最大的需要就是对游戏的需要。游戏是儿童学习技能和锻炼各方面都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进行儿童公园的设计时, 要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对游戏的要求会逐步提高,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 游戏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身体力行的情景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以滑梯为例, 它可以满足儿童多方面的要求:身体机能活动从滑梯上正常滑下;技能锻炼创造性地倒滑、攀爬等;与玩伴同嬉互动, 以滑梯为平台结交朋友。

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 他们对儿童活动的需求也不一样, 大致可将儿童分为三个年龄阶段。

4.1.1 婴儿期 (0-3岁)

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婴儿身高发育。婴儿的注意力集中通常只有几分钟, 且需要亲人照顾, 只能玩些比较静态简单的游戏, 如沙坑、广场、椅子等。

处于婴儿期的儿童骨骼发育不完全, 只能在家长的监护下探索世界, 进行简单的运动, 例如坐、爬、走。所以, 在针对儿童活动的设计中, 设计者需要着眼于对婴儿爬与走的能力的锻炼。

爬。爬是婴儿最适合的活动方式。通过爬行, 婴儿的四肢得到锻炼, 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注意力也会随之提升。为了锻炼婴儿的爬行能力, 可作设计洞供婴儿钻。

走。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 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婴儿初学走路, 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为了辅助家长教导婴儿学会走路, 可作以下设计:提供宽阔无障碍的草坪;提供低矮的栏杆。

4.1.2 幼儿期 (4-6岁)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 智能发育加速, 活动范围增大, 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游戏, 成为该年龄段的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时间可达30分钟以上, 喜欢玩变化多样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同伴逐渐增多, 可参加结伴游戏。也开始讲游戏的规则, 关心游戏的过程。

4.1.3 学龄期 (7-12岁)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学龄期儿童每天需要有户外活动、体格锻炼的机会, 游戏时间一小时以上, 开始具备一定的自立能力, 游戏的目的性增强, 如做体操、参加团体游戏或比赛等。

4.2 考虑儿童的心理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 其并没有一定的游戏习惯和爱好, 儿童见到一种颜色、体会到愉悦甚至产生一个新的游戏想法, 都是吸引儿童进行游戏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儿童公园设计时, 要把握住儿童的这种求新、求奇、求幻想的心理特点, 避免儿童娱乐空间环境和娱乐设施的单一性, 给儿童更多的外界环境、色彩刺激, 使儿童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游戏。

一般来讲儿童有过剩的精力, 以动为主, 充满新奇和变幻, 希望在游戏模仿中学习、了解社会, 认识自然和探索奥秘。但在不同年龄发展时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4.2.1 婴儿期 (0-3岁)

婴儿期的孩子在心理方面需要家人的陪伴, 他们对色彩、声音比较敏感, 所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其与父母互动。

色彩。可以选择以粉色调为基底, 粉蓝、粉红、粉黄都可以营造温馨感, 另外色彩对比上可以比较鲜明, 让婴儿产生视觉冲击、加深印象。当然接近大自然的原色也是回归本真的色彩。

声音。可以选择轻柔的经典音乐, 钢琴曲等, 让婴儿在舒缓的环境中放松休憩。

4.2.2 幼儿期 (4-6岁)

可以接触水、沙等游戏方式。喜欢玩变化多样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 可参加结伴游戏。对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场地, 应当合理的搭配相应安排如非社会性行为、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等。

4.2.3 学龄期 (7-12岁)

爱好竞技性的游戏, 学会团体合作。出现性别差异, 男女生喜欢的活动有所不同。爱好科学性、创新性的游戏, 激发孩子对科技的关注和兴趣, 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4.3 细节设计

在儿童公园的设计过程中, 一些细节问题也不容放过。

4.3.1 圆角设计

儿童公共活动区域的设施、设备必须采取去边角化处理, 可以用圆弧设计或加包围的措施, 使得接触部分没有尖锐凸起物等安全隐患。

4.3.2 安全材料

游乐设施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木制材料, 防止因设施日久老化, 或者长期踩踏造成的断裂、翘壳、脱落等现象对儿童造成二次损伤。

4.3.3 部分区域尺寸

所有水景应当在安全限度20厘米内, 避免孩子因意外滑倒而溺水。避免设置较高的围墙或陡坡, 围墙的高度应当控制在1.2米以上, 避免孩子攀爬。器械之间的缓冲空间要足够大, 最小间隔为3.5米。活动场地上的植物要经常修剪, 树木枝下净高在1.5米以上, 以免刮伤儿童。

4.3.4 水电分离

儿童戏水区域需要进行水电分离设计, 避免因意外漏电而出现水体导电伤人情况。

4.3.5 无障碍设计

除了自然地势可以顺势而建外, 在大面积开阔地带应尽量做到平顺处理, 避免孩子在此骑自行车或玩滑板等快速运动时意外摔伤。

4.3.6 卡通安全导示

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卡通图画取代幼童不识的文字示意, 对儿童起到指示、提醒和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安全意识。

5 总结

儿童公园虽然是单独为儿童这个群体提供游戏的专类公园, 但不应只是固定设施堆砌、功能单一的游戏场地, 应该成为能够培养儿童未来所需要具备各种能力的自然游乐场地。同时也是孩子童心保护的乐园, 将承载着他们一生中最为珍贵美好的时光。

摘要: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培养健康聪明、快乐幸福并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是全人类的目标。应高度注重儿童公园的打造, 从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到材料选用等方面精心设计。本文顺应时代背景探讨儿童公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儿童公园,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勤.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J].好家长, 2006 (5)

[2] [美]Laura E.Berk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乔忠慧.2016.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烟台南山儿童公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4] 徐军.2013.儿童公园卡通景观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现实中很多家庭迫于生活上的压力,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很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扭曲,常常会做出一些出格的事,这就使得他们的发展越来越不顺利,更有可能对社会造成伤害。这篇文章深入探究了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依据此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寄宿制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状况与对策

所谓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就是其父母由于生活上的压力,去城市打工而将其交给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帮忙抚养的儿童。他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之后,尤其是到了寄宿制学校以后,性格会变得更加孤僻,被同学歧视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常态,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对他们的关注不够。专家研究发现,出现心理健康状况的儿童当中,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占据很大一部分。

一、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学习退步,对学习不感興趣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不足,比较喜欢玩,而初中是学生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对其管理不到位,其学习很可能一落千丈。很多家长为了孩子初中学习成绩更好,都纷纷把孩子送入寄宿制学校上学,由于每个学校管理的学生很多,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受到的关注严重不足。尤其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很多道理不太明白,到了寄宿制学校以后更是一头雾水,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受到了极大影响。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心理受到挫折的时候,却找不到一个人去倾诉;当他们遇见其他同学认为特别简单的问题时,却不敢去提问,因为他们害怕被嘲笑。很多老师不能做到为人师表,对于基础较差的留守儿童的耐心不够,这就使得其越来越不喜欢学习。

2.道德差

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一直广受社会关注,他们总是会习惯的偷东西、撒谎,这并不是对他们的歧视,而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相对文化水平低,所以对其教育不科学、不合理也是正常的一种现象,又由于他们与父母的接触很少,其思想就变得更加扭曲。在学校的时候,他们受到各种各样的说教,难免会对社会产生仇视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最重要的阶段,他们却不在孩子身边,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也无法得到父母的指导,这样他们就会向其他一些同学请教,进而容易被一些坏孩子带坏,跟着他们偷东西、撒谎却不知危害有多大。

3.对同学嫉妒甚至仇恨

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自己身边,当他们看到其他同学得到父母的关爱时,难免会非常伤心,进而嫉妒其他同学所拥有的东西,甚至产生仇恨心理。对于一句其他同学认为是开玩笑的话,他们就可能认为是针对自己,进而与同学的矛盾越来越多,关系不融洽,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4.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得不到足够的关爱,他们就感到缺乏存在感,如果他们对于一些新奇的东西一无所知,学习成绩一无是处,这样他们就容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就会想做出一些新奇的东西,引发他人的关注。而想要得到他人关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事,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做事的时候有单独的一套。由于他们的安全感不够,当他人指出他们这种不正确的做法时,他们就会变本加厉,会感觉其他人都在针对自己,对他人的信任不够。学校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或者对其要求更加严格,或者放纵他们,但是效果都不太好。

二、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学校而言,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下面提出了一些相关对策。

1.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教育体系

学校是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学道理的唯一场所,所以学校应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教育体系,使学校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要想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消除其对社会的防御心理,只有他们对社会充满爱,社会对于他们而言才更加美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多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有专门的资源供他们使用,拓展他们的眼界,弥补他们精神上的不足。

2.对留守儿童开展身心健康教育

除了资助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一些必要的物质之外,还要定期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学校可以针对他们设立定期的心理讲座,聘请心理专家,对其发展作出规划。这就需要班主任对留守儿童进行详细的调查,以便社会各界对其进行帮助。

结束语

简而言之,中学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极度缺乏父母的关爱,也极度渴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所以社会的教育体系要重视这个问题,为这些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爱,体会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发展地更好,使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葛爱荣、田丰荣.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2).

[2] 曾倩.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 市场周刊,2017(4).

[3] 董海宁. 社会化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比较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3(7).

【本文系甘肃省2017年度“十三五”规划课题《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有效性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0936。】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初级中学)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儿童舞蹈的特点选材广泛、富有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结构严谨、富有兴趣,语言简洁,富有内涵。选材与主题、构思与设计是儿童舞蹈的创编的两大主要部分,创作者在创编舞蹈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体现少儿舞蹈的独特风格与多样化。

关键词:儿童舞蹈 创作特点 选材 主题

儿童歌舞艺术所反映的是少年儿童在成长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周围环境以及身边的社会行为,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对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全面提高其艺术素养、培养其艺术鉴赏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法。儿童歌舞在表演中处处闪耀着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透射着非常出色的童趣性、童知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一、儿童舞蹈的特点

儿童舞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创作者不能认为将一个成人舞蹈简化动作、使含义变浅显之后就变身为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根据创作对象实际年龄来进行,关键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感悟并进行提炼,让舞蹈中充满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情趣。

1.选材广泛,原料丰富。

儿童舞蹈虽然受众年龄低,但其选材和原料非常广泛。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和娱乐作用,衡量一部儿童舞蹈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看孩子们自己是否愿意参加到表演中。如果一个舞蹈不能使孩子们兴奋,没有兴趣加入其中,那就失去了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2.结构严谨,饶有兴趣。

儿童舞蹈想要抓住儿童的兴趣,在内核上就要格外重视:作品结构上必须短小精悍,可以融合舞蹈、演唱、游戏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融于一体。创作者寻找到让作品内容自然流露,让少儿观众的天性得以自然表达的手法,来充分表达艺术美的内核。所以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压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表演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

3.语言精炼,表达内涵。

儿童舞蹈语言应该简洁,不能像大人舞蹈一样复杂多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跳舞,展现复杂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的,复杂的舞蹈组合孩子也难以记住,在舞台上难免会表现不佳。儿童舞蹈动作要显示儿童的形态和神态,从简单中表现童真和童趣,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情趣。

二、儿童舞蹈的选材与表达中心

一个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要依赖主题的选定。只有好的选材才是好舞蹈的根基,也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否则会使舞蹈表现大打折扣,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找到儿童身心特点,以贴近于儿童年龄的独特观察角度去留心真实生活,才能提炼出充满健康元素、符合少年理解能力的舞蹈。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少年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乐观精神,儿童舞蹈主题也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要符合其年龄和心里特征。创作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提炼元素、加工出以无忧无虑,真实自然为核心的舞蹈,来反映少年儿童真实自然生活学习主题,此外,还要再自然的基础上注意扩展其深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2.题材从生活中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打闹玩耍……只要细心发现和发掘,都能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舞蹈材料。只要站在儿童角度,发掘童心,就能挖掘和发现好的题材。只要以儿童的视角和抓住喜玩、新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为基础进行的选材,就能在舞蹈中很容易唤起儿童的情绪共鸣和观赏兴趣。

3.从校园生活学习中选材

校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儿童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在以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舞蹈选材中,反映知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除知识学习外,校园生活和课外活动也是选材的另一方面,。

4.从文化民俗中选材

社会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地方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儿童舞蹈选材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众多,地区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儿童舞蹈的创编选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儿童舞蹈创编要避免的问题

1.儿童舞蹈成人化的问题

儿童舞蹈“成人化”就是缺乏儿童艺术创作的真实,在选材,编舞上充满了成人化的要素。儿童歌舞创作,必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者必须放低身段,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学着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动作表达生活。

2.少儿舞蹈的技巧

少儿舞蹈具有特殊的形态和表达形式,应有基本的舞蹈基础的支撑,只有处理好基础性要求,再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开辟门路,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就要摆脱成人世界的影响,在观察中学习运用少儿的思想、看周边的社会、看他人的生活。

3.反映儿童成长面貌

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特点,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舞蹈创作不应是墨守陈规,以固定的角度观察,而是应该大力提倡富有时代特点的题材,编出有新时期儿童新的精神面貌的舞蹈。创作者必须努力用客观角度去观察现实,描绘儿童的生活,体现他们天真活泼、聪明机智、开朗大方等风采。

四、儿童舞蹈创编的重要元素

创作元素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舞蹈的姿态、配乐、服饰、道具灯光等元素应统一结合,并建立在儿童年龄特点上。

1.舞蹈姿态

舞蹈姿态是舞蹈具体表现载体,舞蹈的内涵必须通过舞者的在舞台上通过一连串具体动作来表现。儿童舞蹈的动作不能盲目仿照大人,舞蹈编排上采取具有天真、单纯、活泼等特点。

2.配乐

儿童舞蹈配乐是与舞蹈姿态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只有融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最终赢得儿童的喜爱,儿童舞蹈音乐必须注意,要在表达情绪和烘托气氛上与舞蹈同步,并在关键时刻提升作品情感。

3.舞美

舞美在整个舞蹈主题的带动下参与舞蹈的演出和效果的表达,对舞蹈主题有着说明和烘托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和扩充舞蹈的表现力。

4.服饰

服饰是最直观呈现给观众的部分,儿童服装的设计要突出儿童的特点,不能暗色,而要以鲜艳明亮的颜色为主,在设计上要新奇巧妙,突出舞蹈主题。

儿童处在一个人开始接触人生与社会的时期,每一个舞蹈创作者都要真诚地为儿童创作,反映他们真实的世界。儿童舞蹈创作者要运用流畅的舞蹈语言、轻快的节奏和多样化舞蹈形式来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以鲜明的选材、巧妙设计和精心构思后产生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儿童青睐。

参考文献:

[1]孙志红.浅谈儿童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方法[J].美与时代,2004,(12).

[2]王莹,牛小牧.谈幼儿舞蹈的创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1,(04).

[3]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舞蹈全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6]张宗灿.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儿童电视剧在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儿童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既是成人传达价值观的媒介,也是儿童学习模仿的重要对象,对儿童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电视剧中的家长和教师的形象的好坏对儿童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儿童电视剧 家长 教师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7.010

电视剧是儿童的精神粮食,而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的特征,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对他们的身心成长有重要的意义。电视剧中的家长和教师的人物形象对儿童的成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众多的电视剧中家长和教师的形象又有这怎么样的教育作用呢?

1. 儿童电视剧中家长的形象

电视剧的家长的形象有好的有坏的,最为典型的电视剧就是《家有儿女》,在这部电视剧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向观众展现了家长应该怎么去教育孩子、怎么和孩子相处,是一部家庭教育方法的活教材。

1.1互动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不少家长只是要求孩子们顺从,没有尊重孩子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力。《家有儿女》中从头到尾都贯穿着“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的互动教育方式,塑造了真实的家庭素质教育观的家长形象。

1.2家长对孩子的“谆谆善诱”

家长是儿女的榜样,是儿女了解社会的镜子。言传身教是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对孩子因材施教,对成长的孩子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坚信他们自己的潜能,将来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家有儿女》中的刘梅和夏东海就是这样,不断的去肯定孩子们的长处,让他们建立自己的信心。

1.3《家有儿女》中家长的形象分析

刘梅在剧中是一个持有传统教育观念的母亲,她的优点在于她具有中国妇女的一大传统美德——勤劳:像很多家庭主妇一样每天为家人做饭,叫三个孩子们起床,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也基本上由她完成,因此她也正如剧情里所说“我看起来就像我们家的保姆。”但她的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她像很多中国的母亲一样爱唠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经常是唉声叹气而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主张的是从严管理,她在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总是抱着老一套思想:家长就是孩子的管理者,因此她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多;同时也认为孩子就是要好好学习,别的事尽量少想;“孩子是不打不成材”,“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所以对犯了错的孩子经常连骂带打,而对好学生则更多的是包容。

夏东海这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一个开明的、善解人意的父亲,作为一个从美国回来的海归,他学到了不少美国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上显得有自己的办法。懂得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作孩子的知心朋友,因此总是能够正确处理孩子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也看到《家有儿女》里经常出现的一个剧情模式:先是孩子出现了某些问题,刘梅前去处理,结果由于自己不了解情况或采取不对的方法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然后夏东海了解情况后主动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帮他们出了个好主意,最后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正因为如此,夏东海的这种具有开明的现代教育理念的父亲形象在很多孩子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模范父亲。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电视剧中的家长的形象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所以一部好的儿童电视剧不仅是孩子的良师益友,也是家长们学习的榜样。

2.儿童电视剧中教师的形象

教师的形象与教师所持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教师是孩子接受知识的最要的途径,教师的模范行为和人格魅力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的形象在儿童的电视剧中是仅次于少儿形象的主要形象。

2.1“春蚕”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教师的典型的写照。为学生无私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教师身上一个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一部反映“春蚕”形象的很好的电视剧。剧中重点塑造了一位呕心呖血培养下一代成长的教师的形象,以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教师对培养下一代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师群体中是相当普遍的,他反映了教师基本的生存状态。

2.2“强硬专断”型

“强硬专断”的教师是指将自己视为高高的施教者,强迫学生执行应试教育的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监视很严,强硬而苛刻,学生表现为屈从厌恶,师生关系比较紧张。

《万卷楼》中的教师是一个咬文嚼字的教师。开始就以二孬说话含糊不清而劝其回家。他上课的方式中出现的扇巴掌、罚站等是他强硬专断的表现,而他为了给孩子们上好课熬夜读书则是他爱学生的表现。

《我不是差生》中闻老师不仅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偏见,不从一个孩子的做事方式去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她的批评和惩罚严重的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导致学生自暴自弃,成绩下滑。

“强硬专断”的教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随着与学生的接触而改变的,《万卷楼》中的教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3“仁慈专断”型

“仁慈”型的教师喜欢学生,相信自己正确,经常表扬学生,但强调服从。因为仁慈,学生很喜欢他们,家长和学生也不感觉其专断。学生发展的特点在各方面依赖老师,缺乏创造性和个人发展。

《快乐星球》中的东方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虽然热爱学生,但在师生关系中多以自己的意见为主。《阳光雨季》中魏老师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对学生体贴入微,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学生身上,对自己的儿女却教育的很少。这样的教师的柔和仁慈,学生容易接受,但是却束缚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

在绝大多数的儿童电视剧中,教师的形象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常常是作为配角,以言行来影响着学生。

《万卷楼》中的教师就是集合了多种类型的人物, 有的时候对学生很严格,有着传统教师严厉的一面;有时候对学生有很关心,有着仁慈的一面。《快乐的同桌》吸纳了孩子们爱卡通元素,夸张诙谐,体现了儿童的天性与特点。其中的教师的形象也是集合多种类型。因此,在电视剧中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多面性。

3、结语

在儿童的成长中,家长和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部好的儿童电视剧能使儿童受到很大的启发。因此,在儿童电视剧中怎样塑造出积极向上,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教师和家长的形象是值得引起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关怀服务;政社会组织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现阶段,国家在照顾留守儿童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巨大差异。

1.留守儿童保育服务体系不够全面和协作。

目前,整个留守儿童照料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协调运行有待进一步完善。其中,有效的家庭监督、家庭联系和到位的家庭教育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对策。缺乏亲情和家庭教育不足已成为制约基层护理和保护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和对农村学校教师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学校在关心、保护和促进留守儿童发展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资金,各团体和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的照料和保护期限有限。

2.缺乏支持留守儿童发展的专业团队。

目前,我国仍然缺乏一支照顾和保护留守儿童的专业队伍,相关专业能力严重不足。县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儿童发展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缺乏,班主任和教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群众团体和社会力量的专业队伍不够稳定,流动性高的问题也存在。迫切需要建设基层儿童保育和保护团队的专业能力。

3.国家政策缺乏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明确规定。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没有具体、详细的相关规定。由于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对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地区也没有问责机制,各地区为留守儿童制定的相关政策很少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4.国家对解决各地留守儿童问题的支持力度不够。

对于中西部地区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国家没有明确的财政支持来解决这一问题。中西部省份经济发展落后是当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的重要原因,但这些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不太可能有资金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照料机制。因此,如果国家不设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专项资金,中西部省份很难依靠自身发展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新思路与对策

1.树立照顾留守儿童的新理念。

把积极发展转化为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实际行动,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自身优势,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孝顺、感恩、进取等积极性格,营造更加支持和温暖的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让他们在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和保护下逃离原有的生活道路,看到他们的未来充满了许多发展的可能性,走出一条自己积极发展的人生道路。

2.建立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密切合作体系

在家庭一级,应努力解决诸如缺乏亲情和父母教育不当等突出问题。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主要照顾者应提高亲子沟通和育儿技能,促进有效的亲子沟通和沟通,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学校层面,大力加强对寄宿学校的投资,使寄宿学校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监督和生活保障,为留守儿童在疫情后提供更多的支持和照顾。加强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在社区层面,加强社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建设,让留守儿童在这些丰富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照顾保护机制。

落实责任制,配备专人解决。对留守儿童长期存在安全和心理问题的地区,建立相关负责人问责机制。

4.政府给与相应的补贴。

中央政府应根据各地区留守儿童的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一定程度的财政补贴,并设立专人负责监督,确保资金到位。

5.建立干预机制。

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干预机制,对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实施动态监督,及时反馈和纠正问题。留守儿童长期单独留在家中,无人监护的,应对监护人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监护人经反复教育不更换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并依法另行指定监护人。

6.促进有效的方案和活动,促进留守儿童的积极发展。

建立一个有效的推广平台,推广一些经过多年探索证明有效的积极发展项目,有效推广到中国不同地區、不同年龄、不同问题的留守儿童和青少年,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推动力量,从而充分发挥各种有效示范项目和活动的作用,促进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积极发展。

7.建立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儿童保育团队。

留守儿童面临的发展困境涉及家庭忽视和虐待、缺乏监护、家庭功能低下、疾病和健康等诸多方面。因此,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学者需要加强合作,提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要建立包括学校教师、社区工作者和乡村医生在内的留守儿童基层护理队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定期培训和能力建设,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校长、农村社区工作者、农村医生等农村留守儿童基层护理人员的培训。

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能力。同时,也将提高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从基层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关键。

总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家庭、社会力量的配合,学校与社会力量实现社会资源优势互补,提高农村留守儿童保育服务质量和水平,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1BSH403。

作者:王远,(1998.10-),男,山东现代学院工学院2020级专升本交通运输专业在校本科生。

通讯作者:张金友,(1984.12-),男,讲师,山东现代学院教师,从事高校教学与管理研究工作。

儿童画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德育 健康成长

在教育实践中,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之所以多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这些孩子的德育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在德育教育中也产生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制定具体问题的优化处理策略,是众多教师普遍关注的研究方向,也是保证留守儿童实现健康成长的关键。

一、 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缺失成因分析

(一)缺乏父母的温暖和呵护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关爱程度、期望程度都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亲情必有一定的失落,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大多缺少基本的教育常识,常常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结果是孩子的“物质教育”跟社会发展合拍,但“精神教育”严重缺失。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欠缺

1.学校对德育工作的忽视。德育本来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升学率成了社会对学校评价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决定升学率的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智育,忽视学生缺乏配合。实际监护人平时也很少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沟通,这些监护人大多对孩子非常溺爱,有的对老师的批评横加指责,甚至进入学校闹事,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2.课程设置的欠缺。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解决,久而久之,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孩子自身的消极心理

我接触过的许多留守儿童,发现他们大多数心里都有很强的自卑感和抑郁情绪,部分儿童脾气暴躁,常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发脾气的事时常发生。同时对他们的爸爸妈妈产生陌生感,感受不到父母怀抱的温暖。都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初升的太阳,那么这种心理下只能产生疾病的“花朵”为灿烂的太阳蒙上了一层雾霾。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学校、家庭的角度出发来具体分析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重视家庭德育教育

从根本上来说,农村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在于缺少家长的关爱,缺乏在家庭方面的德育教育。作为学校来说,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及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沟通,譬如,可以通过给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加强联系,定期报告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的现状来激起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对其孩子的关爱,从而有效弥补农村留守儿童所缺乏的家庭教育。另外,学校也可以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能够经常跟其孩子经常沟通交流。

(二)重视学校德育教育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

2.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在这个家里面,孩子们有自己的娱乐场所,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学校安排专门的老师在留守儿童之家值班,和孩子们一-起看动画片、下棋、做手工等。那些留守孩子中午有了落脚之地,不再到处疯打了,避免了很多安全事故的發生。

3.实施帮扶制度。

学校和班级,努力创造条件,让留守学生从中体会到家的温馨。教职工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三或一帮四。这些帮扶老师还和留守学生合影,学校将这些合影相片贴在“留守儿童之家”里。老师们经常找孩子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定期家访,了解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思、心理和学习方面的困难。

4.开展多样的德育活动

儿童活泼、开朗、好运动,利用这一特征,在班上我鼓励留守儿童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等课外活动,甚至经常举行比赛,让留守儿童品尝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来,培养他们拼搏、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高尚情操。同时通过各类集体活动逐步养成了留守孩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道德行为。

总之,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农村留寸儿童德育问题是教育工作者一个不能忽视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学校、家庭齐心协力,共同携起手来,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做到实处,使我国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赵雪玲.城郊小学高年级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14):206-207.

[2]黄耀堂.网络时代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德育探究 新课程(下) 2018(04):26-27.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科学规化课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批准号: GS[2018]GHB2692)研究成果。

上一篇:新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基层企业党建研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