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

2024-03-16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考古遗址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因此必须加以保护。然而,在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考古遗址面积较大,管理和设计难度较高。鉴于此,大遗址保护理念应运而生。大遗址理念是当前国内外效果明显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大遗址理念,能够更好地尊重不同考古遗址的自身特点,彰显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品质,实现考古遗产公园的功能分区,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为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主要在引入大遗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大遗址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历史不仅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利用,完成遗址公园的建设。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信息,这也决定了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印发,对“大型古文化遗产”进行了首次说明,从2005年开始,以150处各时期的大遗址为支撑,已经累计评定公布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67处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11处大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

作为大遗址保护指的是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大型古文化遗迹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保护。通常情况下,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分为局部保护利用和整体保护利用。局部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把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或者遗址展示区。整体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风景区或者遗址公园;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森林公园;将遗址与现代农业园相结合建成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二)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大遗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重中之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首先,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大遗址理念主要就是强调对大型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引入,能够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从而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園规划的顺利开展。其次,大遗址理念依然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建设项目应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科学选址,避让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文物价值和景观环境。景观绿化和环境整治项目应突出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规模人工造景。因此,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对遗址的保护。通过大遗址理念,能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定调”,即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遗址保护、展示有规可循,同时也能够为考古研究工作计划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国内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大遗址理念最早在欧美国家被提出,也是最早的践行者。详细来看,西方大遗址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意大利、土耳其、希腊为代表的,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考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放到首位。早在16世纪,欧洲就已经产生了遗址保护的概念,发展到19世纪末逐步科学化、系统化。欧洲模式主张对遗产现状进行保护,确保完成性和真实性。第二,美国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机理机制和文化保护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和规划。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更多的是和政治、经济体制相联系,通过近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美国的大遗址保护主张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政府机构和法律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第三,日本模式,主要是采用协调和保护并进的方式进行遗址规划。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到人,实现保护内容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着重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用重建手段和复原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讲求文化遗址的可观赏性。在日本模式的引领下,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一方面化解了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和规划工作的实践较晚,重要采用了“限制性保护”的传统保护模式。虽然说,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和规划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大遗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在遗产保护尤其是在遗址公园设计方面还是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遗址价值、遗址类型和地理环境,国内大遗址理念下的遗址保护主要包括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几个方面。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能够让群众对考古遗址本身的文化氛围、历史环境,人文价值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大遗址保护和公园设计的有机结合,把还没有发掘或者已经发掘的遗址保护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修复、保护、整合、再生等环节对考古遗址进行设计。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通过采用多种手法对遗址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主要是以大遗址理念为引导,把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园发展融合起来,将考古文化成果转换为文化产业,融合科考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遗址理念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具体思路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大遗址理念,因地制宜,根据考古遗址的周围环境和不同人文特点,设计合理的规划思路。

(一)坚持多样化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首先,把遗址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大遗址保护原则,通过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要明令禁止出现和遗址保护没有关系的建设项目,从法律层面上保护考古遗址的价值和本体。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采用原址保护展示厅、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对遗址做到科学保护。以景德镇古窑遗址为例,因为御窑厂在市中心,居民区林立,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必须采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对遗址进行科学的保护。其次,把文化体验作为公园设计的主要侧重点。为了能让公众充分感受、理解历史文化知识,必须坚持文化体验的原则,进而体现考古遗址的内在价值。再次,要把建筑改造作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延伸。强化考古遗址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价值,必须切实考虑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众平等分享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才能凸显遗址公园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大遗址考古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行政机构是大遗址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带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文物管理部门能够确保建设和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专业的人才等优势,弥补遗产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自然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相互配合,统筹协作,方便更好更快地开展各项工作,使遗址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遗产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管理,面对大遗产这一新型事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遗址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此来体现大遗址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大遗址管理质量和效率。基于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自然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配合,通过统筹协作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能让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因地制宜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

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而考古遗址的类型多种多样,差别迥异,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自独特的特色风貌。首先,针对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在设计的過程中应该坚持把城市公共空间和遗址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城市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周边的大环境进行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对各种功能进行细分。在设计方法上应该根据遗址本体类型、保存程度、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景观重塑。其次,针对城郊型考古遗址公园来说,应该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对城市建设进行拓展。位于城市郊区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可能还未受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破坏,部分区域仍保留有与遗址风貌相和谐的传统建筑,有些区域则存在遗址与周边建设景观不协调的现象。此类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重心是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应对城市拓展可能带来的矛盾进行预判,协调遗址保护与周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对于乡村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应该把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结合起来,这类公园的规划重点是要结合周边乡村的发展,找到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的平衡点,突出教育和科研功能。在设计方法上,应该在遗址保护核心的范围以外,依靠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景观系统。与此同时,对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应该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

四、结论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大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坚持从遗址特色出发,因地制宜,以文物安全为前提,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对遗址进行适当的价值阐释,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公众需求,为考古遗址公园的现在与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苏春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探讨——以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J].住区,2014,(4)

[2]高慧.浅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社会经济影响——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卷宗,2018,8(31)

[3]李文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8)

[4]李文艳[1].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5]杜霖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4)

[6]时芳洁,裴雨飞,侯长志.基于多重价值维度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7]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6)

[8]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9]杨涛.永安桥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展望,2015,(17)

[10]杨宏烈[1,2],曲少杰[1],许哲瑶[1].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11]邢云.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青年,2019,(6):8,10.

[12]刘德胜[1],孙树栋[2].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3]刘德胜,孙树栋.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4]谢延明.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 ——以锁阳城遗址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作者简介:

胡卫军,博士,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陈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学科交叉校外实践基地项目“文化遗产多元开发与活化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创造适合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美好环境, 特别是为儿童打造宜居、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必要部分。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者卢勤就提到“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 她主要概括为心灵成长的缺失, 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 分别为亲情沟通的缺失、童年快乐的缺失、成就感的缺失、精神文化的缺失, 而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是造成这些缺失的重要根源, 要知道人的情感是大自然中培养和形成的。打造儿童融入大自然、充分放松娱乐、并能互动式交往的活动场所, 儿童公园处于主要地位。如何设计安全、舒适又寓教于乐的高品质儿童公园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意义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 是社会的未来, 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儿童的培养不仅关乎家庭的幸福, 更关乎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因此培养健康、聪明、富于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成为全人类的目标。儿童与成年人相比, 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是不成熟的。在《儿童发展》一书中, 详尽讨论了儿童不同时期的行为、心理特征, 并对如身体发育、认知和语言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社会发展、道德发展等各方面都做了详细的描述。儿童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特殊性, 同时其需求也与成年人有很大不同。其中, 儿童的成长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城市中, 越来越多的儿童活动场所被建立, 如何打造最舒适、最人性化的儿童活动场所也成了值得研究的问题。

3 儿童公园的设计原则

在我国的《公园设计规范》和《城市绿地分类标准》等对儿童公园的定义均作出解释, 儿童公园应单独设置, 有安全、设施完善的绿地, 为儿童提供游戏、科普、文体活动的空间。儿童公园主要是为了给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一个游戏、交流、科普、锻炼的户外活动场所, 培养儿童接触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操, 让儿童在游戏中既增长知识, 又锻炼身体。因此, 儿童公园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安全性、审美性、生态性和寓教于乐的原则。

3.1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指孩子在儿童公园中娱乐时, 环境、器械和娱乐前身体准备阶段等都要以安全为基本要求。儿童在身体发育、运动能力、自我防护能力等方面都较成年人薄弱, 对于一些危险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因此, 儿童公园的设计、道路规划、安全标识、游乐设施的摆放、公共设备的材料选择、地面材料的防护等都要符合儿童的身心需求, 充分考虑安全性原则, 尽量避免一些危险因素,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存在污染和安全隐患的设备材料使用等都要坚决杜绝, 给儿童营造安心、舒适的娱乐空间和安全环境。

3.2 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指在娱乐活动中, 让儿童欣赏造型艺术作品和美的事物, 并通过创造美的可视形象, 引导儿童视觉的美感体验, 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情感得以抒发, 从而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 提高其审美素质, 并从中受到美德的教育。

人的审美感受是通过观看自然物、人造物或艺术品及美术技能训练所得。儿童与成人心理需求不同, 作为儿童乐园, 美观温馨是必须具备的。这种空间环境布局不仅满足人们对美感的基本体验需求, 而且要在色彩刺激、造型设计和环境小品的营造上符合儿童的审美需求, 使他们身心愉悦、甚至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生态性原则

在儿童乐园的规划中应充分体现生态保护第一的原则, 以丰富多彩的植物群落, 山水交融的绿地构架, 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当然对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儿童公园可能做不到山水交融, 但是在乐园中植物的种植、景观生态的环境打造必不可少。此外儿童乐园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生态的原则, 节能环保、经济适用。

3.4 寓教于乐的原则

儿童乐园的建设应当融参与性、多样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为儿童创造环境轻松、自然、功能齐全的娱乐场所, 并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学习自然科学、体验现代科学, 寓教于乐。

4 儿童公园的设计方法

4.1 满足身体功能需求

对于心理和生理都在成长中的儿童, 其最大的需要就是对游戏的需要。游戏是儿童学习技能和锻炼各方面都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进行儿童公园的设计时, 要为儿童提供充足的游戏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孩子对游戏的要求会逐步提高,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里, 游戏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然而身体力行的情景游戏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以滑梯为例, 它可以满足儿童多方面的要求:身体机能活动从滑梯上正常滑下;技能锻炼创造性地倒滑、攀爬等;与玩伴同嬉互动, 以滑梯为平台结交朋友。

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 他们对儿童活动的需求也不一样, 大致可将儿童分为三个年龄阶段。

4.1.1 婴儿期 (0-3岁)

婴儿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 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婴儿身高发育。婴儿的注意力集中通常只有几分钟, 且需要亲人照顾, 只能玩些比较静态简单的游戏, 如沙坑、广场、椅子等。

处于婴儿期的儿童骨骼发育不完全, 只能在家长的监护下探索世界, 进行简单的运动, 例如坐、爬、走。所以, 在针对儿童活动的设计中, 设计者需要着眼于对婴儿爬与走的能力的锻炼。

爬。爬是婴儿最适合的活动方式。通过爬行, 婴儿的四肢得到锻炼, 大脑的平衡能力、协调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注意力也会随之提升。为了锻炼婴儿的爬行能力, 可作设计洞供婴儿钻。

走。行走是靠两条腿交替向前迈进, 每走一步都需要变换重心才能步伐稳健。婴儿初学走路, 往往就是在摸索如何掌握好重心来协调行走的步伐。为了辅助家长教导婴儿学会走路, 可作以下设计:提供宽阔无障碍的草坪;提供低矮的栏杆。

4.1.2 幼儿期 (4-6岁)

此期小儿生长速度减慢, 智能发育加速, 活动范围增大, 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游戏, 成为该年龄段的儿童的主导活动。

游戏时间可达30分钟以上, 喜欢玩变化多样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同伴逐渐增多, 可参加结伴游戏。也开始讲游戏的规则, 关心游戏的过程。

4.1.3 学龄期 (7-12岁)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仍稳步增长, 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到本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学龄期儿童每天需要有户外活动、体格锻炼的机会, 游戏时间一小时以上, 开始具备一定的自立能力, 游戏的目的性增强, 如做体操、参加团体游戏或比赛等。

4.2 考虑儿童的心理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 其并没有一定的游戏习惯和爱好, 儿童见到一种颜色、体会到愉悦甚至产生一个新的游戏想法, 都是吸引儿童进行游戏的原因, 因此我们在儿童公园设计时, 要把握住儿童的这种求新、求奇、求幻想的心理特点, 避免儿童娱乐空间环境和娱乐设施的单一性, 给儿童更多的外界环境、色彩刺激, 使儿童能够更多的参与到游戏。

一般来讲儿童有过剩的精力, 以动为主, 充满新奇和变幻, 希望在游戏模仿中学习、了解社会, 认识自然和探索奥秘。但在不同年龄发展时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4.2.1 婴儿期 (0-3岁)

婴儿期的孩子在心理方面需要家人的陪伴, 他们对色彩、声音比较敏感, 所以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帮助其与父母互动。

色彩。可以选择以粉色调为基底, 粉蓝、粉红、粉黄都可以营造温馨感, 另外色彩对比上可以比较鲜明, 让婴儿产生视觉冲击、加深印象。当然接近大自然的原色也是回归本真的色彩。

声音。可以选择轻柔的经典音乐, 钢琴曲等, 让婴儿在舒缓的环境中放松休憩。

4.2.2 幼儿期 (4-6岁)

可以接触水、沙等游戏方式。喜欢玩变化多样的器具:秋千、沙子、滑梯等, 可参加结伴游戏。对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场地, 应当合理的搭配相应安排如非社会性行为、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等。

4.2.3 学龄期 (7-12岁)

爱好竞技性的游戏, 学会团体合作。出现性别差异, 男女生喜欢的活动有所不同。爱好科学性、创新性的游戏, 激发孩子对科技的关注和兴趣, 培养和挖掘孩子的创造力。

4.3 细节设计

在儿童公园的设计过程中, 一些细节问题也不容放过。

4.3.1 圆角设计

儿童公共活动区域的设施、设备必须采取去边角化处理, 可以用圆弧设计或加包围的措施, 使得接触部分没有尖锐凸起物等安全隐患。

4.3.2 安全材料

游乐设施的材料尽量避免使用木制材料, 防止因设施日久老化, 或者长期踩踏造成的断裂、翘壳、脱落等现象对儿童造成二次损伤。

4.3.3 部分区域尺寸

所有水景应当在安全限度20厘米内, 避免孩子因意外滑倒而溺水。避免设置较高的围墙或陡坡, 围墙的高度应当控制在1.2米以上, 避免孩子攀爬。器械之间的缓冲空间要足够大, 最小间隔为3.5米。活动场地上的植物要经常修剪, 树木枝下净高在1.5米以上, 以免刮伤儿童。

4.3.4 水电分离

儿童戏水区域需要进行水电分离设计, 避免因意外漏电而出现水体导电伤人情况。

4.3.5 无障碍设计

除了自然地势可以顺势而建外, 在大面积开阔地带应尽量做到平顺处理, 避免孩子在此骑自行车或玩滑板等快速运动时意外摔伤。

4.3.6 卡通安全导示

可以用生动形象的卡通图画取代幼童不识的文字示意, 对儿童起到指示、提醒和教育作用, 从而提高儿童的自我安全意识。

5 总结

儿童公园虽然是单独为儿童这个群体提供游戏的专类公园, 但不应只是固定设施堆砌、功能单一的游戏场地, 应该成为能够培养儿童未来所需要具备各种能力的自然游乐场地。同时也是孩子童心保护的乐园, 将承载着他们一生中最为珍贵美好的时光。

摘要: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培养健康聪明、快乐幸福并富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儿童是全人类的目标。应高度注重儿童公园的打造, 从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到材料选用等方面精心设计。本文顺应时代背景探讨儿童公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儿童公园,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勤.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J].好家长, 2006 (5)

[2] [美]Laura E.Berk著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乔忠慧.2016.基于儿童行为心理学的儿童公园规划设计研究——以烟台南山儿童公园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建筑大学

[4] 徐军.2013.儿童公园卡通景观设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论文以建设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根据城市地域特点设计公园景观、将文化活动与公园景观设计相融合、注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保留并再现相应的历史文化等几方面要求。希望设计人员通过运用这些设计方式,能够不断优化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的设计价值。

【关键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设计要点

1 引言

在我国城市进程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工作受到了足够重视。实际上,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是城市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2 建设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2.1 改善城市人们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现阶段,在城市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建设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这一举措得到了肯定。因此,很多的城市建设者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不断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增强人们与大自然的交流。在实际开展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工作期间,要以文化为載体,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在满足人们内心需求的同时要注重文化主题公园的社会性与公共性。

2.2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表现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是千篇一律的混凝土,缺乏一定的特色,城市缺乏文化内涵[1]。因此,一个城市要根据自身的文化特点,建设相应的主题文化公园,这样能够将自身的文化特色、民俗习惯充分地表现出来,对于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要将每一个地方的区域文化与城市发展趋势相结合,这样在宣扬城市文化的同时,也能提升主题公园建设质量。城市文化公园是一个城市的形象表现,建设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对城市塑造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3.1 规划性原则

在实际开展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时,要做好设计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文化主题公园建设的区域进行规划,设计人员要将资金、建设材料、地域文化特色等因素结合;其次,设计人员要对植被覆盖状况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出相应的景观图样;最后,设计人员要对公园中的土壤、气候以及水资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要在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为今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提供重要保障[2]。

3.2 地域性原则

每一城市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设计人员在开展景观设计工作期间,要深入了解城市的特色文化发展历程。这样既能提升设计效果,又能弘扬城市特色文化。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城市文化特色,将特色文化与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这样后期开展设计工作时,就能够将自然景观与公园内部景观有效结合,有利于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充分发挥其弘扬城市文化的职能。

3.3 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的作用下,设计人员在对城市文化主题公园进行设计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提升城市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等。这样对于今后城市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为今后人们的生活提供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等。

4 优化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效果的途径

4.1 根据城市地域特点设计公园景观

不同城市的特色与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设计人员在实际开展工作期间,要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全面分析,制定符合城市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将城市的个性与共性进行有效结合,将城市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式进行设计。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使公园景观在彰显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城市文化。设计人员要对该区域文化主题公园的数量、距离以及规模等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在提升自身设计意识的同时,为今后提升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质量创造条件。

4.2 将文化活动与公园景观设计相融合

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是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设计人员要将文化活动与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这样既能提升景观设计效果,又能增强城市主题公园建设价值。因此,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公园活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主题公园的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进行有效结合,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对设计景观效果进行科学策划,在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同时,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4.3 注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不断发展进步的因素。在对公园景观进行实际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文化方面的基本因素,這样有助于满足人们对教育、休闲娱乐以及生态环境方面的需求,对于今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3]。设计人员要具有长远意识,注重分析城市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公园景观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系统全面地分析,这样能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案,为今后实现开展文化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例如,以设计西安大唐芙蓉园景观为核心,展开全面分析。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做前期准备工作期间,首先要深入了解唐代文化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其次要将唐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融合。景观设计师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了西安地域传统文化的底蕴,在不断创新设计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挖掘现代艺术特征。如图1所示,这样既能准确地凸显出景观设计特点,又能增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魅力,对于创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4 保留并再现相应的历史文化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进行设计时,除了要不断挖掘高区域的历史文化,还要将具有传承精神的历史文化进行保留,并要结合人们实际需求进行分析,设计新型的历史文化再现方案[4]。设计人员要尊重每一片土地,用心感受其历史发展历程,为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效融合奠定基础。

例如,以嘉靖公园为例,展开详细分析。设计人员保留了其化工厂与征兵站的历史文化,并将其与现代文化进行结合,具体体现在其景观设计中。除此之外,还保留了电塔的钢架,增强其文化内涵,如图2所示。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大城市越来越注重城市文化主题公园建设。城市文化主题公园,不仅能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重要场所,也能为各大城市传承历史文化提供重要依据。在设计人员实际开展公园景观设计工作时,要运用多元化的设计方式开展工作,并要遵守规划性、地域性、可持续性原则,为今后提升各大城市的综合实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成,陈雅晴,徐硕,等.基于生态理念的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研究[J].安徽林业科技,2019,45(03):51-53+61.

【2】陈必胜,晏姿.八仙花主题园的景观营造与探索——以上海共青森林公园八仙花主题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02):110-114.

【3】丁自力,谢薇.工业科普景观主题下的叙事体现——以岗子村铝元素主题公园设计为例[J].现代园艺,2019(01):123-124.

【4】姜涛,李博文.城市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以宝鸡蟠龙文化公园雕塑为例[J].雕塑,2017(03):50-52.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在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后坊村上庙自然村,一棵4000余年树龄的老铁树在夏日的骄阳下,依然生机勃发,一直被村民视为镇村之宝和风水树。不久以后,以此树为中心,结合富美乡村建设,这里将建起一座铁树公园。

树龄全省最长

据说,后坊村的每个庙宇旁基本都会有三棵树,一棵榕树,一棵樟树,一棵铁树。在上庙自然村,榕树和樟树数目繁多,而铁树只有5棵,3棵较大,2棵较小,树龄最大的当属有4000年历史的这棵。

近日,记者驱车从后坊村村部大楼出发,途经茂林源农家乐,车子往右一转,就进入上庙自然村地界,头尾大约5公里路程,就到了。下车后,在村民小组长郑建发的带领下,记者徒步又行走了大约10分钟,穿过一片菜园和葡萄园,来到一片长满竹子的山脚下,定睛一看,不远处,一棵古老遒劲的铁树赫然出现在面前。

这棵铁树高6米多,重20吨,树干需几人合抱,每年6月份开一次花。2000年,省林业部门专家按照树的胸径推算,这棵铁树有4000余年的树龄,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最古老的铁树。铁树是喜欢阳光的植物,为了争取阳光雨露,会奋力生长,在狭窄的环境中,就努力往上“抽”,所以树干比较长。村民小郑说,他很小的时候,村里的很多孩子就在铁树上玩耍,爬树时,只能爬上最低的那个树洞。

在这棵铁树的右边,前几年又长出一棵小铁树,枝叶健硕,十分粗壮。另外一棵,则被移植到村口,也长得又一米多高了,正鼓着花蕾,含苞待放。郑建发说,这两棵较大的铁树是当年老铁树被盗挖时,砸了一下,不小心折断了枝桠,村民把它们重新种植成活的。它们就像这棵老铁树的两个子女,不离不弃,相互守护。

上千村民自发保护

上庙自然村小组长郑建发告诉记者,2000年,有人想把这棵老铁树挖去卖,当时,用了120马力的挖掘机都没办法将此树挖起,直到动用了220马力的挖掘机,才挖得起来。为了保护这棵“神树”,上千名村民到现场阻止,才得以将此树保留下来。

《厦门日报》记者林森泉回忆当年那一幕,至今还记忆犹新。他说,这棵铁树原来在半山腰的竹林中,长得非常茂盛,村民发现有人盗挖千年铁树,马上给他打电话爆料。当时他搭车赶到长泰县城,由于上山的路很不好走,又小又窄,他花30元雇了一辆摩托车赶到上庙。来到现场,盗挖的平板车停在庙宇旁边,挖下来的铁树被钢丝绳绑住,伤痕累累,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把平板车和挖掘机围住不让走。这样,古铁树被保护下来,盗挖的相关人员受到处理。过后,在媒体的呼吁下,此事引起县领导的重视,这棵铁树最后被列入福建省古树名木保护目录,受到保护。

林森泉说,铁树比较特殊,不能离开生存环境。三四天后,铁树要重新种植时,用10吨起重机都吊不动,没办法将这棵铁树放回原处,起重机不小心还翻到沟里去。后来,启用了20吨的起重机才“搬”得动,重新起吊,把铁树移植到不远的山脚下,也就是现在这个位置。当时他在现场看到,当天早上10点钟移植时,天空突然刮风下雨,等到铁树安稳放到新挖的大坑时,天空瞬间放晴,林森泉直叹神奇,说这棵铁树是神树,有灵性。

亲历者郑先生介绍,重新种植时,因没办法放回原处,便移植在山下的田地里。不过,这棵铁树被挖后“伤筋动骨”,伤了些元气,之后才慢慢恢复。

经历此事后,上庙自然村安排专人对铁树进行照料、管理,包括锄草、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等。铁树有些倾斜,村民就在旁边竖起一根木棍,把树撑住,还经常派人巡逻。郑建发说,铁树一年四季都要浇水,施肥主要施钙镁磷和蘑菇粪,每年的夏初、秋末时节,还要喷洒两次农药,整个过程都在长泰县林业局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碰到需要用药时,都是专家调配好后,才由管理人员喷洒。

规划就地建铁树公园

这几年,长泰县被作为全域景区来进行规划和建设,马洋溪更是全县的排头兵,是个典型示范景区。后坊村村委林先生介绍,借助“富美乡村”建设契机,后坊村将就地建设一座铁树公园,进行生态保护,开发新的旅游资源。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十分重视,指定专人负责规划设计,铁树公园规划图正在设计中。该规划设计将根据铁树所在的位置,不破坏原址原貌,进行配套设施建设,整体提升。

目前,铁树公园已经预征地三亩,总体面积初步预算要达到五六亩,有望今年初动工建设。进入上庙自然村的一段2公里多的小路,2015年下半年已动工,铺设水泥路面,方便游客驱车前往参观旅游。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保護和利用好城市山体自然遗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公园绿地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以凯里市主城区2018年9月遥感影像图为基本数据源,在ARCGIS10.2及FRAGSTATS4.2软件支持下,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的体系组成、空间布局、基地背景与服务能力、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主城区现有公园绿地体系较为全面,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不明显;公园绿地整体上呈明显的聚集分布,各社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指标不均衡;公园绿地斑块规模差异巨大,离城市居民生活最近的社区公园和游园数量最多,平均面积最小,公园绿地统计指标的主要贡献来源是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但其基于游憩休闲的环境友性低,公园可进入性差,游人容量低;公园绿地中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很少,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弱。为充分保护和利用传承好得天独厚的城市山体自然遗存生态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少数民族多山城市,从更新观念、增量联网、扩容提质、传承文化和保护山体5个方面提出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关键词:多山城市;民族文化;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优化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Landscape Pattern of Park Green Space in Ethnic Minority Hilly Cities: A Case Study of Kaili City

XING Long1,WANG Zhi-tai1,2*,BAO Yu1,TU Yan-ru1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2.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Center,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China)

Key words:hilly cities;minority culture;park green space;landscape pattern;optimization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可供休闲游憩的公园绿地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1]。同时,城市增长带来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为生态空间减少、破碎化、人工化和分布不均等等问题[2],由此给城市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暴雨洪涝、城市热岛等一系列严重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城市安全,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也为城市韧性的构建和人类福祉的提升带来极大挑战[3]。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中社会、生态以及经济等综合服务功能最全面的绿地类型。因此,在我国城市由增量发展向存量发展转变、粗放向精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4],基于以人为本,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环境需求的新时代发展理念,运用现代空间信息技术,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准确分析,多目标多效益耦合探索其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当前城市双修及今后城市高质量发展思想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基础参考。

目前,3S技术及FRAGSTATS软件已广泛运用于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定量化研究,在景观格局分析[5]、动态演变[6]及优化策略[7-9]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研究大多集中于平原地区发展较好的大城市,针对山地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贵州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境内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10],城市最早以聚落的形式在山间谷地和平地间形成,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扩张过程中周边峰丛基部被城市建设用地侵占、包围,最终形成镶嵌于城市基质的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的山体自然遗存,与其他山地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山互嵌型多山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多山城市公园主要依山而建。黔东南地区是以苗、侗族为主多民族杂聚的苗族侗族自治州,也是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最明显、保存较好的区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所带来的冲击前所未有。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生态基础设施,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城市绿色空间,其数量、规模、布局等都直接关系着城市的生态安全,更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11-12],其次公园绿地作为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文化活动的载体[13],还非常关键地起着保护和传承城市文脉的作用,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突出。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市民户外休闲空间需求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均好性的背景下,如何更科学地利用山体自然遗存资源,合理布局多山城市各类公园绿地,使之既能更好、更人性化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又能与其它各类绿地构成良好的山地城市生态网络,能更高效地发挥多山城市的资源优势,促进公园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多山城市。基于此,本文采用高分辨率航拍影像(空间分辨率0.2 m),基于ArcGIS平台,运用空间信息分析技术,对贵州省凯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多山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特征与主要问题,通过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以及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人员访谈,结合实地观察,多目标导向解析其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为本地区多山型城市空间规划积累基础依据,促进城市高质量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选取及概况

1.1.1 选取原则

选择以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多山城市——凯里市为研究对象。

1.1.2 研究区概况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贵州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环境适宜,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本文研究区为凯里市主城区,用地面积为8663.81 hm2,居住人口数为38.4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8.04%,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63%,是以苗、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城市,是全国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贵州省后发赶超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凯里市城市扩展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发展,各种矛盾集中体现,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依托现有山水脉络、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发展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传承民族文化的美丽城镇,是凯里市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风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也是城市生态网络维持和构建的重要生态斑块,因此选择凯里市为对象,研究其公园绿地景观格局,为多山型民族城市高质量发展积累基础研究。其中区位示意见图1,社区区划见图2,城市路网与山水格局见图3。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2.1 数据源与相关资料

(1)数据源获取与处理:采用无人机搭载尼康D810相机,于2018年6月5日对凯里市主城区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对获取的原始航片,经DEM编辑与生成、DOM镶嵌与匀色等一系列技术处理过程,最终形成地面分辨率不小于0.2 m、接边误差不大于2个像元数字正射影像图,做为本研究的基本数据源。整张影像色调均匀,反差及亮度适中,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影像无扭曲、拉花等问题。

(2)相关资料:本文研究所需《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凱里市土地利地现状图以及凯里市经济社会和人口等资料由凯里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提供。

1.2.2 研究方法

景观分类:参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将凯里市公园绿地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和游园(含绿化占地比例≥65%的广场用地)等4种景观类型。构建基本数据库:在ArcMap10.2平台对正射影像进行矢量化处理,通过航拍影像解译、结合现场地实调查,提取现有公园绿地信息,按照4种景观类型分别进行赋值,然后依据《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凯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0)》中关于城市绿地规划相关内容与图件,对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名称、类型进行确认和归纳,建立其公园绿地空间数据库(包括公园名称、位置、面积、周长、景观类型等信息)。

公园绿地斑块空间分布:

依据当前关于公园500 m服务半径的相关规定,结合公园实际分布情况,设定1500 m×1500 m移动窗口,按照1500 m步长纵横移动,统计每个移动窗口内公园绿地斑块个数(x),采用I指数法(扩散系数)和C指数法,其中:

I指数以s2/x是否大于1作为种群聚集度的量度。其统计量为:I=s2x,式中:x为网格内公园绿地斑块数均值;S2为方差。若I=1,属于随机分布:I<1,属于均匀分布;I>1,属于集群分布。需要采用t检验来确定指数的实测值与理论预测值1差异的显著程度。

C指数法以统计量为:C=s2-xx2,若C=0,属于随机分布;C>0,属于集群分布;若C<0,属于均匀分布。为了检验空间分布格局偏离泊松分布(随机分布)的显著性,可进行t检验。

对各公园以边界为基准向外设置100 m、200 m、300 m和500 m缓冲区,统计各公园不同距离梯度范围内的居住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按照斑块面积大小进行分类,并统计各斑块临近距离及相接绿色廊道数。

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掌握现有公园绿地的基地背景、景观设施与日常活动等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公园绿地现状特征

2.1.1 公园绿地组成

公园绿地的组成体系与类型组合,关系着其提供户外休闲功能的多样性。由图1可知,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88处,按照《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中的分类标准,4个种类全有,其中综合性公园5处,社区公园14处;专类公园21处,在专类公园的小类中只有2种类型,即游乐公园(G135)和其他专类(G139);数量最多的是游园。从各类公园的面积占比来看,专类公园最高,达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2.02%,专类

公园主要山体和滨水湿地为主;综合性公园为26.91%,游园虽然数量众多,但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百分比较低。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公园有两个,一个是属于社区公园的“仰阿莎广场”,一个是属于专类公园的“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以上说明,凯里市公园绿地可以满足城市居民各种户外公共休闲空间的类型需求。

2.1.2 公园绿地斑块特征

公园绿地的斑块面积、基地地形特征和景观类型是决定其功能定位和服务能力的重要因素,也制约着其生态功能的发挥[15-16]。表1及图5显示,各类公园的平均面积基本符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14]和《公园设计规范(GB 51192-2016)》[17]对各类公园规模的相关规定,综合性公园平均面积13.816 hm2,最小面积也达到规范要求的5 hm2以上;社区公园和游园是为城市居民公园提供日常休闲需求的公园绿地类型,一般在城市建设用地紧张的山地城市,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以小斑块建设为主,凯里市游园平均面积最小,为0.680 hm2,其中最小的游园仅0.04 hm2,且其总体数量最多。专类公园是公园绿地中占比最大的公园绿地类型,其斑块平均面积也较大;各类公园绿地斑块面积差异较大,其中差异最大的是专类公园,其面积标准差达9.097 hm2。公园的总面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园的游人容量和游憩服务能力,绿地率在一定范围内与公园游人容量呈互为消长的关系,各类公园的平均绿地率均大于70%,最高的为专类公园(91.28%)。

多山地区城市建设用地十分紧张,因此对镶嵌于城市基质中的自然山体公园化利用是解决公园绿地建设用地需求的常用途径,凯里市88个公园绿地中,利用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有17个,虽然在数量上仅占总数的19.32%,但17个依托山体建设的公园面积却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51.23%。山林地是中国传统造园最理想的用地,所谓“园地惟山林最胜”,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省地形改造之工,节园林绿化之材,得起伏变化之景,然而山林地建园最适于郊野,且有一定之规模满足人们登山赏景之游。至于城市地建园更注重市民日常休闲、游憩、社交之需,更多强调功能性、出入便捷性等等,要求城市内公园绿地有一定的游人容量。而贵州多山城镇的大多数山体以孤峰形式存在,由于建设用地紧张,山体周边全为建设用地,山体自身的可进入性和游人容量非常低,公园满足市民游憩休闲的社会服务绩效极低。因此公园绿地中依托山体所建公园占比越高,市民真正可进入的公园绿地占比则越低。

2.2 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分析

2.2.1 公园绿地空间分布

运用移动窗口法对建成区现有88处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计算,共得到66个窗口,I指数法统计结果为3.12,t检验值为11.78;C指数值为1.53,t检验值为8.50,两种指数的t检验值远大于0.01可信度上的t值2.654,说明88个公园绿地斑块在建成区内呈极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图6-7)。从公园绿地向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等社会服务功能角度讲,所有公园绿地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城市居民空间福利的普惠性、均好性和公平性;从公园绿地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角度来看,中型以上斑块的空间布局决定了城市生态网络构建的重要性、合理性。

2.2.2 基于游憩服务的空间分布分析

在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住建部提出按照城市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加快各类公园绿地建设,不断提高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因此以500米为半径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是目前考察各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将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

结合凯里市各社区居住用地和人口进行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凯里市建成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64.23%,还未达到贵州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80%的要求。由表2及图8~9可知,各社区间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存在显明的差别,老城区的3个社区相对较高,达到80%公园绿地服务半径服务率的社区有城西社区、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最高的西门社区89.14%,其余6个社区不足65%,最低是开怀社区,服务半径覆盖率仅为25.76%。说明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作为公益事业的城市园林绿化,尤其是关系城市居民公共服务的公园绿地严重滞后。然而仅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还无法准确了解城市居民实际享有公园绿地社会服务的水平,結合各社区人口再次对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进行测算,得出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级图,由图10可见,人均公园绿地空间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达到9 m2/人的社区只有城西和广场两个社区,甚至在老城区公园分布较集中的西门社区和大十字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也未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这种社区之间的差异除了人口分布的不同以外,由于各类公园规模差异太大,老城区主要以小斑块的游园形式存在,数量上的优势被规模面积的劣势完全消减。同时也可以看出,单靠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并不能真正反应公园绿地服务能力和范围,通过城市最小行政单元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指标虽然可以更精细化地了解公园绿地的服务范围水平,但还是不能够完全准确地核算其向广大市民提供的普惠性和均好性的社会服务,必须考虑各公园的游人容量才能准确核算各社区居民享有公园绿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对于依山而建的公园绿地,虽然在总体规模和人均面积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其实际游人可能是同规模常规地貌公园的10%。

2.2.3 基于生态网络连通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参照国内对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研究及其划分标准[8],结合凯里市公园绿地的实际规模,将其公园绿地斑块按面积划分为4个等级:≤1 hm2为小型斑块;1~5 hm2为中型斑块;5~15 hm2为大中型斑块;≥15 hm2为大型斑块。凯里市现有公园绿地斑块数量上占比最大的小型斑块面积却占比最小;大型斑块数量占比仅为6.82%,面积占比却最大,明显存在不同尺度斑块的数量与面积分配极度不均衡的问题(图11)。此外本文运用FRAGSTATS4.2测算了88个公园绿地斑块的欧式最邻近距离(Euclidean Nearest Neighbor Distance,ENN),各斑块间平均ENN值为524.56 m,大于1 hm2以上的小型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1280.16 m,大中型(5 hm2以上)公园绿地斑块间平均ENN值为3205.42 m;说明公园绿地斑块越大其空间距离越大,相互隔离程度越高;通过统计1hm2以上公园绿地相接的各类绿色廊道数(包括道路绿地),总共有83条廊道,其中自然山体生境廊道19条,水体自然生境廊道8条,其余均为城市道路绿化廊道相联,平均每个公园斑块有2.13条,廊道数最多的是下司铜鼓文化专类园和龙头河桥头公园各有4条绿色廊道,有5个公园绿地斑块完全被不透水建设用地所包围,无任何绿色廊道联系,呈孤岛状态(图12)。可见凯里市公园绿地生态网络不健全,公园绿地斑块(尤其是山体公园)存在系统衰退风险。

2.3 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园绿地的需求分析

快速城市化在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存环境的同时,因为居住格局的改变,文化传承的空间也发生了改变,严重影响着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8]。在近10年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快捷便利的现代化生活严重稀释和冲淡进城的少数民族城市居民的民族文化特质。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居民集体户外休闲游憩娱乐的公共场所,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凯里市的88个公园绿地斑块中只有仰阿莎广场和铜鼓文化主题公园两个具有民族文化主题的公园,且这两个公园只是具有一些小品等具有民族文化符号的景观组成元素,但两处公园并没有日常或民族节庆日的相关活动。其余公园均为常态化的公园,规模较大的公园主要是可进入性不高、游人常量较低的山体公园绿地。通过调查及与当地居民访谈中了解到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很少在公园中开展日常的或节庆日的活动。究其原因是城市化改变了其民族的原生态特质,即其社会组织、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等等各方面的改变,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进城的第一代少数民族居民内心深处保留着对民族文化的眷恋,有着强烈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他们通过在节假日返回乡下村寨参与相关民俗、节庆活动沿续着民族文化活动,然而随着代际增加,在城市中出生和成长的少数民族后代,已经淡化了民族意识。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利用城市公园绿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和表达民族文化,丰富城市公园活动内容,形成民族城市的特色是当前需要研究的紧迫问题。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调查,梳理了凯里市主要的少数民族的节庆及其文化活动内容见表3。由表3可见,以苗族为主的主要少数民族节庆非常丰富,基本上贯穿了全年,其中三月三、吃新节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而歌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日常活动,当地谚语“会说话时就会唱歌,会走路时就会跳舞”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习惯,虽然城市化改变了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但这种文化惯性仍将在进入城市中的少数民族居住中延续,只是他们在快节奏、现代化的城市中需要具有归属感和领域性的空间场所与氛围。少数民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城市中,城市公园绿地无疑是同质化现代城市背景下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保护岛,城市的经营者和公园的设计者有责任、有义务在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引导本市少数民族居民的民族文化活动和生活,保护和传承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必将使民族地区城市独具特色。

3 凯里市公园绿地优化策略

公园绿地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考核指标,多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加之对公园绿地多功能综合效益的认识不足,在短期经济效益和土地经济思想指导下,在快速城市化主导下的城市扩展和建设过程中总是处于从属地位,多以见缝插绿的方式解决其有无的问题。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凯里市公园绿地总体上存在总量不足、分布不科学、民族文化传承不够等问题,公园绿地的建设依赖自然山体建园现象突出。针对这一现状问题提出如下优化策略:(1)更新理念。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是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中功能最多绿地类型,是新时代城市精明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是关系城市居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是协调新时代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与城市生态环境不健全、不平衡与不充分矛盾的主要途径,城市管理者和经营者必须摒弃对城市园林绿地“有投入无产出”的落后认识,以人民为本和生态优先的理念,根据城市绿地生态网络的联通性和稳定性的需要,和公园绿地服务功能最大化的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2)增量联网,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以现人口计城市总休水平还需要新建89.05 hm2公园绿地,才达到9.0 m2/人;为突出公园绿地服务功能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按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还需要153.76 hm2;总体新增204.31 hm2才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12 m2/人的水平;根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和各社区人均公园绿地不均衡的现状,综合分析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网络构建中的节点需求,结合城市更新和棚户区改造,对新增公园绿地进行科学选址,既要有利于公园绿地社会服务功能最大化,又要有利于城市生态网络构建;(3)提质扩容。凯里市近来年逐渐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新建了一批公园,基本上解决了“有”的问题,但公园的服务能力相对较低,品质不高,尤其是一些依托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建设的公园,公园空间类型单一,可进入性差,环境友好性和景观亲和度都较弱,公园游人容量低,因此在城市更新提升过程中,应针对每一类型公园环境特征,对公园的各种服务功能进行合理统筹配置,通过加强户外休闲空间慢生活方式的设计,增加公园游憩服务设施与支持,扩大公园实际游人容量,将人均公园绿地指标切实落到城市居民的真实体验获得上;(4)传承文化。城市化导致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消失,城市同质化已成为全球的普遍问题[20]。黔东南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其原有的文化资源,然而城市化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承,大量的民族文化已经成为濒临灭绝的遗产,凯里市作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大的城市之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将城市化过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为紧迫的课题进行研究,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将城市公园绿地做为“砧木”,將千百年来在山间村寨的民族文化“嫁接”到现代城市之中。通过对各类公园绿地的空间进行分级分类,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空间体系,组织和引导城市居民中的少数民族同胞,重新构建城市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形式,才能通过少数民族本身传承其文化;(5)保护山体。由于水热条件良好,镶嵌于贵州多山城市中的自然山体其自身植被大部分良好,虽然制约了城市的扩张,但从其发挥的生态功能服务来讲,这些遗存于城市之中的自然山体又是非常难得的生态资源,又因其凸起于地面的三维特征增加了城市立体绿量,丰富了城市天际线。因此,多山城市应以生态优先的思想与原则,摒弃“向山要地”的思想,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市空间规划,科学分析自然山体遗存生态功能与游憩服务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以自然山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前提,使其综合效应更大化,杜绝盲目、不切实际、只为节地而公园化利用;充分利用好多山城市的空间特征,就近以楔形绿地方式构建生态廊道,将周边自然生境与城市内部自然山体遗存进行网络化联接,形成“灰绿交融、蓝绿交织、多彩文化”的独具少数民族多山城市特征。

参 考 文 献:

[1] 杜乐山,刘海燕,徐 靖,等.城市化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双向影响综述[J].生态科学,2017,36(06):233-240.

[2] 宋世雄,刘志锋,何春阳,等.城市扩展过程对自然生境影响评价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0):1094-1104.

[3] 王云才,申佳可,彭震伟,等.适应城市增长的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优化[J].中国园林,2018,34(10):45-49.

[4] 邹 兵.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理论解析与实践应对[J].城市规划学刊,2015(05):12-19.

[5] 任 梅,包 玉,何立影.喀斯特山地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研究——以安顺市为例[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8,37(06):54-62.

[6] 郭 佳,謝军飞,崔国发.基于GIS的北京城市公园景观格局指数动态变化评价[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15):4204-4209.

[7] 赵 兵,李露露,曹 林.基于GIS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分析及布局优化研究——以花桥国际商务城为例[J].中国园林,2015,31(06):95-99.

[8] 魏绪英,蔡军火,叶英聪,等.基于GIS的南昌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分析与优化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2018,29(09):2852-2860.

[9] 陆砚池,方世明.均衡和效率双重视角下武汉市主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28(01):68-79.

[10] 黄光宇.山地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1] 王香春,蔡文婷.公园城市,具象的美丽中国魅力家园[J].中国园林,2018,34(10):22-25.

[12] 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10):34-38.

[13] 赵宝林.日本东京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及文化分析与我国城市公园绿地的比较研究[A].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2017北京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C].北京园林学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园林学会,2018:8.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15] Natalia Sirina,Anthony Hua,Julie Gobert.What factors influence the value of an urban park within a medium-sized French conurbation?[J].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2017,24(21):45-54.

[16] 陈永生,李莹莹,张前进.基于GIS的合肥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功能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9,24(03):137-145.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GB 51192—2016 公园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18] 马伟华.冲击与整合:城市化进程中民族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基于民族文化、民族关系、民族权益三个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06):16-21.

[19] 李 越.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20] 赵 波.挑战与突破: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6):51-54.

公园入口景观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就我国目前在开发建设主题公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不能就主题公园论主题公园,而应树立以大众文化为内涵、以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区位组合为关键的规划设计理念。提出了可行性分析、主题策划、产品组合、游线设计、设施布局、环艺设计、形象策划、文化展示、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等方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理念:对策:主题公园:风景园林

文献标识码:A

1 公园规划的基本理论

1.1 分区规划

所谓的分区规划就是将整个公园分成若干个小区,然后对各个小区进行详细规划。根据分区绘画的标准,要求的不同,可分为两种形式。

1.1.1 景色分区

景色分区是我国古典园林特有的规划方法,在现代公园规划中仍时常采用。景色分区是将园地中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突出的某片区域划分出来,并拟定某一主题进行统一规划。

如杭州花港观鱼公园,面积18hm2,共分为6个景区,即鱼池古迹区、大草坪区、红鱼池区、牡丹园、密林区、新花港区

1.1.2 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受苏联文化休息公园规划的影响,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而初步形成的一种规划理论。

这种理论强调宣传教育与游憩活动的完美结合。因此公园用地是按活动内容来进行分区规划的。通常分为6个功能区,即:体育活动设施区;文化教育设施区;公共设施区;儿童活动区;安静休息区:经营管理设施区。

景色分区和功能分区这两种理论各有所长,景色分区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考虑公园的布局,含蓄优美,趣昧无穷:功能分区上从实用的角度来安排公园的活动内容,简单明确,实用方便。一个好的公园规划应当力求达到功能与艺术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

2 主题公园的类型

2.1 我国主题公园的主要类型

目前我国主题公园按主题类别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民俗风情:民俗文化村(深圳、海南、云南、桂林、西安、北京)

自然生态:青青世界(深圳)、野生动物园(深圳)、水族馆(北京)、海洋公园(香港)

未来科技:未来时代(深圳)、未来世界(杭州)、天河航天奇观(广州)

历史文化:三国城、水浒城(无锡)、宋城(杭州)、太平天国域(南海)

微缩景观:锦绣中华(深圳)、世界之窗(深圳)、老北京微缩景园(北京)

康乐休闲:水上乐园(深圳)、夏宫(沈阳)、欢乐谷(深圳)

2.2 我国主题公园的经营模式

我国的主题公园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广东模式”与“江苏模式”

“广东模式”以深圳及广州为代表,典型作品有: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世界大观等,其成功的关键是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本身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富裕的珠江三角洲居民及打工移民,及比邻的港澳台及东南亚游客。其自然旅游资源及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十分贫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移植国外的人文景观,及国内的文化风俗,借助其优越的市政设施及接待能力,经营得非常成功。可以说广东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移植。

“江苏模式”以挖掘地方文化而成功。吴文化园就是其典型代表,依托吴学研究所,挖掘吴国的建筑,饮食,歌舞,蚕桑,纺织,水利,舟桥等传统地方文化来吸引游客。

中国主题公园从无到有,已经涌现出一批成功的范例。其中佼佼者,当推华侨城旗下的“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和“欢乐谷”,其他还有北京的“世界公园”、江苏的“苏州乐园”、杭州的“宋城”、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园”、三亚的“南山文化旅游区”、桂林的“乐满地”、哈尔滨的“松花江冰雪大世界”等。

杭州宋城——宋城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旅游投资集团,国际游乐公园景点协会首席会员。其投资方向以旅游休闲业和景观房产为主,包括主题公园、大型休闲社区、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度假酒店等,同时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涵盖了旅游休闲\“吃住行游购娱”全部要素。集团资产规模超过40亿元。目前,宋城集团开发项目已经从单一主题公园向多元化的大型休闲社区发展,从单一区域向跨区域整体延伸,旅游休闲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它和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构筑成了新世纪新经济的框架。

华侨城——大型国有企业和经济开发区。华侨城集团旅游业是在没有任何旅游资源的情况下,从兴建中国第一个主题公园——锦绣中华微缩景区起步,相继成功开发建设了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四大主题公园以及深圳湾大酒店、海景酒店、威尼斯水景主题酒店、何香凝美术馆、暨大中旅学院、华夏艺术中心、欢乐干线高架单轨车、华侨城生态广场、华侨城高尔夫俱乐部、华侨城雕塑走廊、华侨城燕含山郊野公园等一批旅游文化项目设施,控股经营深圳航空公司,形成一个集旅游、文化、购物、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面积近5平方公里的文化旅游度假区,截止目前为止,华侨城旅游度假区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亿元,实现利润12亿元,并在中国旅游业中独树一帜地实现了文化艺术、表演艺术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以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华侨城的城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以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充分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和发展路子。由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共同组成的华侨城主题公园群,是国内规模最大、接待人数最多的主题公园,其接待人数、销售收入、实现利润连续多年居全国主题公园之首。

3 国外主题公园发展经验探讨

3.1 选址的重要性

国外主题公园的发展特别强调地理位置对经营成败的关键作用。西班牙的经验证明,主题公园在旅游目的地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英国则认为主题公园的理想位置应必须邻近两个商业广告密集区而不与其他主题公园相临近,同时在2小时车程的地域内有1200万以上的居民或离大的旅游度假区不到1小时车程等。

3.2 充分展现主题

主题公园与一般的休闲公园不同之处在于它的主题魅力。完美的主题能够给予游客难以忘怀的体验。西方许多主题公园是多板块、复合式主题。这些公园一般采用连续不断的视觉提示使总主题体现在公园每一个板块、部分之中。例如,美国的迪斯尼就是成功的典范。公园以米老鼠、唐老鸭等卡通人物作为总主题线索贯穿公园的各个景点,使游客置身于公园之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主题的存在,从而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3.3 强调游客参与

没有顾客参与的主题公园是没有生命的,主题公园的娱乐活动应是游客不断去主动参与。例如日本的主题公园纷纷引进儿童、成人都能参与的娱乐设施与活动,

亲子同乐的娱乐设施在日本呈增长趋势。

3.4 娱乐与教育相结合

成功的主题公园使游客在得到欢乐的同时也获得了知识的增长。1996年,迪斯尼乐园推出了一个新产品——“成人教育学院”,把寓教于乐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预见,主题公园的教育功能的拓展将成为未来主题公园建设的重要方面。

4 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发展策略

4.1 主题公园产业特性分析

中国主题公园产业经过十几年发展,其产业特性一方面秉承了世界主题公园产业的共性,另一方面又具有中国的特色。

4.1.1 高投入高成本

中国主题公园占地面积普遍较广,投资规模动辄几千万上亿元人民币。许多“巨无霸”式主题公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吸引到足够客源,因此往往形成主题公园建成之日也就是公司亏损之时的局面。

4.1.2 明显的生命周期性

我国有相当数量主题公园是由纯观光性的静态人造景观组成的,园内参与性娱乐项目少,游客看过一次后大多不愿重复游览,因此主题公园重游率较低,公园的旺盛期较短,随竞争的加剧,主题公园的旺盛期还有逐渐缩短之势。如何提高重游率,有效延长我国主题公园的生命周期是一个需要发展商下大力气来解决的问题。

4.1.3 主题产品衍生产业尚未形成

主题产品是主题公园产业的重要衍生物,它是指主题公园发展商通过与影视媒体企业、玩具商、服装商等合作而开发出来的拥有固定主题的系列产品,包括有主题卡通人物、主题玩具、主题服饰等。

主题产品开发是扩大主题公园市场影响、缓解主题公园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国外实践经验证明,主题公园发展商与媒体影视企业、玩具商、成衣商合作开发销售有关主题人物的系列产品,不仅可以帮助提高主题公园的重游率,而且可以给发展商带来丰厚利润回报。

4.2 中国主题公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要素

只有根植于准确主题选择、恰当的园址选择、独特的主题创意、灵活的营销策略和深度的主题产品开发,主题公园才能脱颖而出。而这些也正是主题公园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必备要素。

4.2.1 准确的主题选择

对于主题公园这样一个完全依靠创意来推动的旅游产品来说,主题选择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发展商主观思考对主题公园主题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题公园是发展商修养、学识和创新能力的反映,它要求发展商具有敏锐的市场感觉以捕捉潜在的市场机会,并运用娴熟的商业运作经验,组织专业人员对主题进行提炼、包装和设计。同时主题公园的选择还依赖有关专业人员所作的市场调查结果。市场调查可以帮助主题公园的主题主动迎合或引导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跳脱简单抄袭、模仿的阴影。

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发展商抓住国门大开,国民渴望了解外面世界而不能的心理,推出集中反映世界各国精华旅游景观的微缩景观主题公园,使得国民不出国门而可以领略到世界风情,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和市场切入点均十分准确,因此获得巨大成功。

近几年出现的以健康娱乐为主题的水上乐园、游乐园、阳光健身广场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游乐设备和高科技技术,帮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迎合当前中国国民普遍追求生活质量和身体质素健康的需求,因此这类主题公园同样很受市场欢迎。

总之,主题的独特性是主题公园成功的基石,发展商必须高度重视对主题公园主题的选择和精加工,务求卓而不群。

4.2.2 恰当的园址选择

主题公园园址的确定必须根植于对周边客源市场的详尽分析和实地考察基础上。

首先,主题公园客源市场与周边地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紧密相关。一般来说,主题公园周围1小时车程内的地区是其主打市场区位,因此这些地区人口数至少要达到200万人。2至3小时车程内的地区为其次要市场区位,人口也要超过200万人。除此之外,第三市场区位和远距离游客则主要依赖主题公园的品牌影响力和便利快捷交通系统来导入。

除了人口因素外,潜在客源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习惯等也是园址选择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其次,主题公园的选址布局应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

4.2.3 独特的主题创意

主题公园的主题选择需要创新思维,主题公园的经营更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这样,主题公园才能永远保持对游客的新鲜感,生命周期得以延长。为此,发展商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旅游产品后续更新方面必须走在市场前列。

4.2.3.1 景观设计

主题公园的主题需要借助形象的景观来表达,因此园内的景观设计十分重要。我国早期主题公园建造的多数是静态景观,游客进行的是走马观花的纯观光型活动,比较容易感到乏味。这种直观性强的静态景观,游客参观完一次后缺乏重复消费的动力。这种状况迫使主题公园发展商开始对园内的静态景观进行改造,设法在静态景观中注入动态元素。如深圳华侨城在民俗文化村等三个老主题公园度过高峰期后就对其景区进行重新设计,将一些观光性的街区(苏州街、欧风街)改造成小吃街、酒吧街,更新了民俗村中心剧场、世界之窗的广场节目,而且通过游乐广场的建设来带动更活跃的参与气氛,从而提升了票房收入。

4.2.3.2 主题公园产品更新

主题公园静态人造景观一旦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后续可塑空间毕竟有限,而动态的景观设计却可随专业人员的主观创造性的发挥得到无尽的开发和更新。如华侨城股份公司在编排广场演出节目上就不断创新,其推出的大型舞蹈表演“绿宝石”、“创世纪”,美仑美奂;组织的民俗节庆狂欢、主题晚会如火把节、泼水节、啤酒节精彩纷呈,这些引人入胜的节目设计极大地提高了主题公园重游率,也创下了我国主题公园延长生命周期的成功范例。

5 结束语

主题公园应树立以大众文化为内涵、以综合效益为目标、以区位组合为关键的规划设计理念。

上一篇: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证券投资基金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