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

2023-08-03

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1、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研究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解析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构成与结构原则,从结构、空间等层面系统研究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过程;从更宏观的层面认识和理解公园植物景观的构成,从而摆脱以公园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将公园植物景观的研究推进到由公园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使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由装饰性的栽植和其他公园要素的配角转变为公园空间设计的主体,从而构建包括空间结构、空间意象在内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体系。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方法研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案例分析等方法,分析主要是以作者本人手绘分析图和实地考察的图片作为感性认识的基础材料,从更高层面认识和审视公园植物景观的结构提供了可能,改变了对于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认识的视角。公园植物景观的空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根据公园植物材料的特殊性,论述了公园植物空间实体性要素的基本特征和构景、构成手法。从空间形态的限定要素、类型、构成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公园植物空间的特征,提出了植物空间结构的方式和空间意象的主体。将植物景观空间构景与空间构成相结合,探讨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方法。

3、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优化设计研究从植物景观所形成的空间入手,研究公园植物空间的建构,分析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构成方法,为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奠定基础;借助现代空间理论以及点一线-面的处理手段,将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在外部环境和人的视觉感知作用下对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进行了优化设计;分别从空间结构和空间意象角度研究植物景观设计。其中,空间结构层面中阐述了公园植物景观空间的关系,空间营造的手法和空间结构组合的设计方法;空间意象层面分别从区域、界面、路线、节点和细部五个层次进行了研究。4城市公园植物景观空间设计实例分析以北京的紫竹院公园、双秀公园、植物园、玉渊潭公园为调研基地,并以北京八达岭森林公园总体规划为工程实践项目对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同时结合“合于适用”评估方法,开展了城市公园植物景观在完整性条件下的设计研究,提出优化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较完整的设计方案,从而确保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的经济、高效、合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方法是可行的。

作 者:黄倩

学科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授予学位: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导师姓名:宋晓龙

学位:2007

研究方向:

语 种 :

分类号:chiTU986.

2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关键词:空间结构空间意象

机标分类号: TU986.2

城市 公园植物景观 景观空间设计 空间意象 空间结构 景观设

计 设计方法 物空间 优化设计 设计研究 空间构成 总体规划 机标关键词: 设计实例分析 设计体系 国家森林公园 要素 北京 八达岭 植物

材料 意象层面

基金项目:

城市公园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黑

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22期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它们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从公园绿地的设计理念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对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做了探讨。

【作者单位】:哈尔滨欧亚之窗公园 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关键词】:城市公园;设计理念;生态建设

【分类号】:TU986.

2【DOI】:CNKI:SUN:HLKX.0.2007-22-159

【正文快照】:

城市公园是指向公众提供浏览、休憩、娱乐的城市公共绿地,为公益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园包括综合性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儿童乐园、居住区游园等,城市公园是一座城市的窗口,城市公园的景观面貌代表着一座城市的整体文化修养和精神文明的水平。1以人为本,文化建园公园的设计理念不是简单的“园和林的混合物”,而是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境地。庭园造景是包括植物造景、山水建筑、园林小品等在内的结合体,都要按照科学和艺术的原则、采用我国传统造园的手法来组织和构建,使之成为自然和美的景观。公园造景的…

前景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城市公园是城市文明和繁荣的象征,一个功能齐全而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的需求的满足程度。

城市公园是城市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设施,很多情况下甚至会以城市公园数

量的多少来作为该城市生态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现代公园的产生

“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导致的人口剧增和环境恶化,在十九世纪末,西方城市已开始通过建造城市公园等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早在奥斯曼进行巴黎改建的时候,在大刀阔斧改建巴黎城区的同时,也开辟了供市民使用的绿色空间;纽约的中央公园也是在此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建造城市公园来构筑城市绿色景观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Olmsted)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该公园体系突破了美国城市方格网格局的限制,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被人称为波士顿的“蓝宝石项链”。

二、城市公园的功能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休闲游憩、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美化城市景观和防灾等方面的功能。

三、城市公园的层次及类型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起着改善和调节城市小气候的作用。针对城市公园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不包括组团绿地)、专类公园(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等)、带状公园、街旁绿地。一般来讲,综合性公园面积不宜小于10ha,儿童公园面积宜大于2ha,植物园面积宜大于40ha,专类植物园、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a,居住区公园面积宜在5-10ha之间,居住区小游园面积宜大于0.5ha。不同层次的公园用地规模、服务半径、设置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注:Ⅰ——园路及铺装场地;Ⅱ——管理建筑;Ⅲ——游览、休憩、服务、公用建筑;Ⅳ——绿化园地。

四 、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程序

( 一)收集整理资料

1、边际素材

甲方对设计项目的理解,要求的园林设计标准及投资额度,还有可能与此相关的历史状况 从总体角度理解项目,必须弄清公园与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的关系,最好有最近的城市总体规划图和城市绿地规划图。另外,必须注意总规及绿规中是否对将要着手操作的的项目有特殊要求。

与周围市政的交通联系,车流、人流集散方向。这对确定公园出入口有决定性的作用。 基地周边关系,周围环境的特点,未来发展情况,有无名胜古迹,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状况等。还有相关的周围城市景观,包括建筑形式、体量、色彩等。另外就是周围居民的类型与社会结构。

该地段的能源情况、排污、排水设施条件,周围是否有污染源,如有则必须在公园设计中采取防护隔离措施。

当地植物情况。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的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还有树木的年资、观赏特点等。

数据性技术资料,包括规划用地的水文、地质、地形、气象等方面的资料。

一般情况下建造公园所用的材料需要考虑其来源,当地的施工情况也会影响公园的最终结果。

2、中心素材

首先必备的是基地地形图。

现状植被分布图

地下管线图

3、现场素材

如场所的围合性、视觉效果、视线走廊等,重点要形成对基地环境的感知。还要注意可利用、可借景的景物和不利或影响景观的物体,在规划过程中分别加以适当处理。现场踏勘可以纠正边际素材及中心素材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另外,设计者到现场,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进入艺术构思阶段。

4、素材整理

整理工作应当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者开始设计时尽量少翻看原始资料,大部分素材应该能够在设计者头脑中形成定性的印象。

(二) 总体设计

1、定位

2、立意

3、构思

4、布局

5、总体设计图及文件

技术图纸……

表现图

总体设计说明书

总体匡算

(三)详细设计

1、出入口

2、文化娱乐区

3、观赏游览区

4、休息区

5、儿童活动区

6、公园管理区

7、详细设计图纸及文件

分区平面图基地剖面图

种植设计图竖向设计图

建筑设计图详图

管线图设计概预算

(四)专业服务

在公园设计中,许多因素是无法仅依靠图纸或文字来表达或控制的。设计师必须将现场指导作为整个设计的组成部分。

五、城市公园设计方法

外围法则

1、行为多样性造就环境的多样性

增加共有空间数量;扩大室外空间的宽容性(室外空间的多用途、多目的使用,室外空间层

次化)

2、尊重个人空间

3、尊重地域性空间

4、公共空间中的私密性

5、“人看人,其乐无穷”

6、液态人流与边界效应

7、允许抄近路

8、满足自我表现

9、设置安全点

10、破坏性活动的抑制与诱导

11、经典形式美的法则:主从与重点、均衡与稳定、对比与微差、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

12、经典空间设计法则:围合与渗透、序列

浅谈人的行为与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Elementary Discussion on Human Behavior and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公园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人们最贴近、从中受益的公众范围最广,而且是发挥效益最大的绿地类型.通过对影响公园环境因素之一的使用者及其行为活动的调查,总结出人的行为活动类型及特点,并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此外,在从人的行为角度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研究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切实可行的改善公园环境的设计方法,从而有效地指导设计实践.

作 者:

张灵博 陈珊珊 宋力 ZHANG Ling-bo CHEN Shan-shan SONG Li

作者单位:

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刊 名:

黑龙江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分类号:

TU986

关键词:

城市公园 使用者 人的行为 景观设计

机标分类号:

TU9 TU2

机标关键词:

行为活动 城市公园 景观设计 Landscape Design Urban Park 公园环境 城市园林绿地 类型及特点 设计实践 设计方法 绿地类型 环境因素 公园绿地 使用者 总结 效益 问题 挖掘 角度 基础

特茹河和特兰考河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摘要:

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城市绿化是城市基础设施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公益事业,涉及城市形象、环境改善、居民休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城市公园的本质内涵?古代园林的最初设计是从景观意境出发,其中没有商业目的.现代中国以园林用地作为商业赢利场地,大兴土木,充斥着混乱的商业气息,严重破坏了绿化景观,也扭曲了园林本身应该具有的生态本质。

我们可以把景观定义为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地域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人文过程和人类的价值观在大地上的投影。所谓乡土景观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核心的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却一不可。[1]所以相对于“城市景观”而言,“乡土景观”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结果,其本质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为当地人的生活而设计,也为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景观提供了不尽的源泉。

从现在来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体现为“自然之美、文化延续、城乡一体”的核心思想。乡土景观作为后工业时代的战略定位,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先进理念:

1、具有环境优美、和谐高效、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主要特征,是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2]

2、乡土景观是人性化、生活化的园林景观。

3、乡土景观具有有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4、乡土景观是绿色、低碳的生活景观。

5、乡土景观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审美导向。

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城市绿地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其环境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但另一方面,城市园林建设中的一些列问题也开始显露并呈现出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为:

1、“过度开发、生态失衡“;”千城一面,失去特色“;

3、盲目崇洋,文脉流失”。 [3]那么如何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化、人文化、合理化的乡土化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随着人们对自然的渴求,乡土化景观的时代即将出现。法国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把农田作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隔离带。2004年,沈阳建筑工业大学新校区出现了中国首个校园里的农田景观。

在收集大量资料及现场考察后,我们选择了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中心地带的一块占有约

1

为34万平方米 ,毗邻白云山的地块作为乡土化景观公园设计。在原有的地形基础中进行景观设计,并重点把 “将农村带入城市” 的概念融入本项目设计中,向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生态并且人文化与人性化的景观场所。

2

2 相关资料收集

2.1 乡村化景观的哲学基础 2.1.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贯穿了我国整个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其反映到造园中,既表现为园林造景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想方设法在有限的空间中再现自然。[1]同样乡村景观也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

2.2 乡土化景观的特征 2.2.1 乡土性

溢乡生态园侧重于乡土气息的表达,延续广州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从传统的园林吸收营养,注重环境景观与当地风土环境的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2.2.2 生态性[4]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规划水体、湿地,尊重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

2、 利用地形公园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2.3 乡土化环境在城市景观中运用的意义

乡土化景观源于乡村生活、来源于自然,朴实无华,但却与地域特征密切相关,并蕴含一定的文化意义和地方精神,不同地域之间的乡土景观元素保持较为明显的差别。我们认为,从平凡的乡土景观元素入手,去发现其朴实的美和透露出的真情,进而对当前的园林创作活动提供思路,应该是一件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事情。[5] 2.3.1 维护和重塑生态环境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人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了偏差。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日渐升高的全球气温、束手无策的各种疾病„„这些残酷的现实都在告诉我们,没有大自然,人类什么也不是。[6]

因此,为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寻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式,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我们必须重新学习古人对待自然与土地的态度,学习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学习他们对乡土景观的保护与传承。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文明走的更远也更加辉煌。

3

2.3.2 保持地域特色

地域特色总是受当地自然条件、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每个城市,每个区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各不相同。它标志着一个地域所特有的景观风貌和历史人文,是地方特色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之一。[7] 2.3.3 延续地域文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的加速,土地上每天都在不断上演着崭新的故事,今天可能是农田,明天就变成了住宅区;今天还是乡野古镇,明天就开发成了旅游度假村„„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进步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历史呢?一一丢掉的历史,我们该怎样对待它?是毫无留恋的扔掉,还是换一种方式保留?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论证,因为人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明天,还有那些血脉相连的过去!所以,即使是一块小小的农田,一片长满水草的池塘,一条孩童嬉戏的小溪,它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当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我们应该怀着虔诚的心,对自然、对乡土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即使另作他用,也尽可能的将这块土地的记忆保留下来,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4

3 相关案例解读——溢乡生态园景观设计

3.1 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白云新城内,东临云城东路,西靠云城西路,北至齐富路,南至齐乐路,是白云新城的中心地带。公园占地约为34万平方米 ,毗邻白云山,基地北部和西部主要是学校和居民区;东部主要是特色文化区,如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南部的齐富路连接白云新城的商业区。 3.2 基地现状条件 3.2.1 地理条件

白云新城是广州城区内重点规划的新城,政府重点支持开发,毗邻万达广场,使白云新城拥有了更大的升值潜力,成为继珠江新城外广州城市最受瞩目的重点开发区域。将被打造成一个可容忍24万居住人口的城市副中心。 3.2.2 交通条件

区内交通网络四纵四横划分清晰,交通方便,地铁2号线延长线和多个公交枢纽途径白云新城核心区,现规划中的9号、12号、14号轨道线也途径新城核心区。 3.2.3 环境条件

地块毗邻白云山。全园以平坦地形为主,南部较为平坦,北部较为复杂,以现状环路为中心,环路内存在自北向南下降的台地地形,整体较为平整。其绿地率达到40.6%,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0平方米,居民在步行500米范围内可到达公园„„白云新城一带将成为广州的“新绿洲”。 3.2.4 植被状况

平地植被覆盖率较高,植被分布不均衡,种类单一。基地现有植物以青草,棕榈树未主。部分地块分布有榕树等植物。基地中央靠近水体部分分布有大面积的芦苇和野草,除此之外,榕树和松树也成片分布于梯田处。 3.2.5 水系

基地南部以湿地为主, 水资源丰富,由北向南的流向汇成一条水沟。南部有几处面积较小的水塘,皆由地势的高低汇水形成的。总体而言,基地水系主要靠雨水和地下水供给,北部水

5

源相对汇集,南部水源相对分散。 3.2.6 土壤

由于基地曾经是飞机跑道,基地土层较薄,土壤贫瘠,表层黄土下为岩石,沙砾。 3.3 特色景观资源归纳

广州市景观资源丰富,本项目从生态景观资源与文化景观资源两方面进行归纳,其中乡土化景观属于文化景观资源的一部分。 3.3.1 生态资源特色

1、现状山坡和梯田特色

公园北部地表起伏较大,空间层次丰富,内部独特的台地形成 ,并且在公园制高点可俯瞰荣成全景,观景视野开阔。乡土地形条件为营造特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平原水系特色

公园中部低洼,植被稀虚,特色鲜明,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是公园生态建设的特色所在。 3.3.2 文化资源特色

1、周边环境文化特色

该区依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新体育馆,以及毗邻各所学校等,为打造特色文化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乡土文化特色

当地民俗活动丰富,民间艺术繁荣。其中特色民俗活动包括秧歌、荷塘垂钓、划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有茶艺、雕刻和武术。 3.4 设计理念 3.4.1 设计概念

“把乡村带入城市”,为在这嘈杂城市中的人们创造一片心灵净土。 3.4.2 设计主题

“隐”是溢乡生态园的主题,我们更多的是想通过景观营造空间的形式,让人们在这个空间形态里形成一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交流,让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从精神层面上去改变,最终达到关注自然,保护环境的目的。 3.4.3 设计载体

6

乡村景观作为设计载体,营造一个生态的乡村景观公园。人类的发展史告诉了我们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原始一步一步的走来的,而农业的发展是延续至今的一个见证体,它沉淀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而乡村景观作为它最直接的呈现体,给予了人们太多的精神记忆。在这里儿童可以找到本性的童趣,老年人可以重拾孩时记忆,青年们在这记忆的家园里规划这自己的人生蓝图„„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成为自己的精神寄托。 3.4.4 设计目标

溢乡生态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上和地方特色,表达乡土文化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并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浏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3.5 总体构思 3.5.1 功能分析

根据主题概念"把乡村带入城市",我们在规划的景观空间中以乡土诗意的语言融入到设计当中。在总体布局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景观规划中两地块的长形景观空间,并通过特色天桥的景观过渡与连接,形成了公园内部南北互动的景观空间。 3.5.2 环境景观分析

1、交通分析:

整个公园的交通流线以环形的车道包围着,主要的人行流线通过入口的整合联结,使之合理有效地贯穿于基地的每个景观空间,且步移景异。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车行与人行线路的分离,让人与车都可以畅通舒坦。(见图3.1)

2、视觉景观分析:

整体以自然乡土风光为主,将乡土文化融入城市公园中。在视觉的衔接考虑上,我们以宽阔空间与高低空间的结合设置视点,将视线范围更广化,满足人们观赏各角度的景观形态,让景观空间丰富多样化。(见图3.2)

(1)对外(公园外)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娱乐区和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入口广场视觉完全开放;健身区和梳云揽翠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周边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

7

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通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看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和其他建筑高楼,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11]

3、空间组织分析:

结合以水、绿、土为主体的乡土景观元素的构成,通过“S”环形流线,将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稻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涧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衔接于一体。将景观效应增至最大,满足人们对景观均好性方面的需求,并让各景观共享成为人们的互动交流的平台。(见图3.3) 3.5.3 环境景观设计

1、软质环境设计 ⑴ 水体

本公园分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① 在场地南部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② 在场地北中部利用人工开挖,并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和挖水渠的方式将水引到场地各部。该水系南北循环流动,起蓄洪作用。

③ 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小型瀑布等共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⑵ 绿化

本公园绿化分为七个区,即密林区、观赏区、桃园区、亲水活动区、生态湿地区、湖滨区、休闲区,形成乔木、灌木、地被三者有机结合的立体生态密林,形成一个具有亚热带特征的乡土植物生态群落。

①密林区(健身区):公园的健身运动区以香樟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公园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②观赏区(梳云揽翠区)以银杏、桂花、栾树、木槿等植物为主,清幽的观赏空间。 ③桃园区(峡谷涵街区)以樱花、紫薇为主,营造梦幻的植被景观。

④亲水活动区(科普感知区)以柳树、芦苇、水芋等,陆上以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其密度,让人们亲近大自然,寻找野趣。

⑤生态湿地区(水乡印象区)利用原有湿地改造成一个个小池塘,水域种植荷花、荇菜、茭白、莼菜、芦苇等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以及开花植物鸢尾、千屈菜等,浅水处种植柳树、芦苇、水芋等,为水鸟提供栖身之地,造就一派返璞归真的田园风光,让人们体验水乡

8

生活。

2、硬质环境设计 ⑴ 硬质铺地

①园内主道采用彩色混凝土铺设,明度低,避免地面反光的出现。同时在各园路交叉口出设计乡土文化符号的铺装图案,各广场中的特色铺装都增加了公园的文化感、艺术感、时代感、可读性和趣味性。

② 园区内开敞空间的铺装以花岗岩为主,充分利用了花岗岩自然、稳定、耐磨、耐冲击、抗滑能力较好的特点,给各年龄段的人们提供了优越的空间环境。

③ 园内的水岸空间的铺装设计力求与自然水面充分融合,以新型聚氨酯透水材料、防腐木、天然石块叠加砌筑进行铺设,形成自然式驳岸,并统一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

④ 园内的私密空间采用混凝土砌块砖、鹅卵石、马赛克等材料进行铺设,园路本身的曲折性和铺装材料之间相互搭配构成的多样性,不仅延长了浏览路线,活跃空间气氛,而且是园路与环境充分融合,将铺装与人、自然融为一体。

⑵ 景观小品

在公园环境中设置园林小品的目的有:一是满足功能的需要,二是满足审美的需要。 ① 蛇形雕塑:设计色彩鲜明,将其布置在空间环境中人的视觉交汇点,与整体环境形成对比效果,以形成空间环境趣味中心。

② 置石:本公园对于不同环境采用不同的置石方法,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构成多幅美好的组景。如忆乡园中的干枯河流,就是利用不规则石头的堆砌而形成的,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

③ 凉亭:在本公园中点状布置,形成多个观赏点,同时凉亭下,设木椅,供人们休息、坐赏周围风景,同时凉亭外形美观,可供装饰环境,与周围植物等有组景功能。

④休息座椅:根据人的活动习惯及场所性进行布置,形式简洁古朴,色彩沉着,材料选用天然木材、石材与塑料。

3、竖向设计

①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南低北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②生态建筑利用植被和石材为外立面,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9

4、灯光夜景设计

园灯在夜间柔和的照明可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游人的作用,同时丰富了公园夜色。结合公园个景观点的需要,分为园径高杆灯、低杆灯、草坪灯、景点泛光灯、指示系统灯。造型简洁、色彩为黑色或深灰色为佳,点缀装饰园林景色。

5、标识系统设计

标识牌形式、色彩、风格均与公园主题相结合,造型简洁,形式活泼,色彩鲜艳,平面设计感强,材料选用木、铝板、铁等,起到指示方位、提供简明信息的作用,其类型可分为:

①环境标志:在公园各主要出入口及主景区设置公园导游图,并标明游客当前的位置。 ②名称标志:设置于园内各种游玩设施或植物上注明去其名称和功能或植物科属、学名、特征等。

③指示标志:在各景点、建筑附近和园路交叉口设置,起到导向作用。

④设施及警告示标志:设置在公园内各功能区域公共设施及可能发生危险的地带,起告示提醒的功能。 3.6 景点设计说明 3.6.1 总体布局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得大功能区:涵珠娱乐区、静宜休闲区、水乡印象区、科普感知区、水景健身区、峡谷涵街区、梳云揽翠区。(见图3.4) 3.6.2 分区景观设计

1、 涵珠娱乐区 ⑴ 入口广场

入口广场的设计提取了中国八卦文化中的乾、坤、离、坎四卦作为四周的景观布置,通过虚实的形式布置形成以种向心的围合广场。水体以太极形式进行设计,中心的喷泉是为一个以石磨是结构进行解构设计,中心向外八个口留出,形成一种容纳八方的韵意。

⑵ 涵珠会所

本设计由张开的蛤蚌演化而形成露天剧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公园的一景。露天剧场由下而上呈分层式圆弧状,错落有致。是一处功能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见图3.5)

2、静宜休闲区

10

⑴流水画廊

流水画廊连接着茶馆,仿佛是茶馆的延伸,给人们更多地去关注延续本土文化,又探索新的艺术。(见图3.6)

3、 水乡印象区 ⑴ 湿地浮岛

把乡村景观——池塘引入公园。人们在野草的熏香里,感受诗意地栖居和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这就是人们所祈求的田园城市。(见图3.7)

⑵ 喷泉蛇道

喷泉蛇道连接着科普感知区与地铁预留的公共空间,像一条带有菱形斑纹的响尾蛇。人仿佛走在蛇身上,与骑在老虎尾巴上是等同的,这暗示着人与野生自然的精神联系。

从反向的蛇道聚集而形成的蛇形雕塑,象征着一对夫妻在此逆境中仍然相濡以沫,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见图3.8)

⑶ 桃源茶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水风车,建筑就像一架横式的水风车。它以循转的舞台为中心扩散,周围是观赏美景与享受美食的顾客。整座建筑被樱花包围着,就像处于世外桃源之中,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见图3.9)

4、科普感知区 ⑴ 戏水涧

设计灵感来源于矴步桥,以矴步桥的形式穿过一个自然的场景,一种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场景,让孩子对自然产生好奇,进而去了解自然,关爱自然。

5、水景健身区 ⑴ 梯田运动场

设计灵感来源于梯田,运动健儿们就像是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亲身跟自然接触。而在每个场地的角落空间成为了人们场下的一个交流空间,同时也避免了以往运动场地大面积铺砖的情况 入口广场。

⑵ 游船码头

富有韵味的折线码头穿梭于湖岸,并把富有禅意的凉亭运用于观景亭中,码头中间的沉船雕塑,它既是一种景观,又给人起一种警戒作用,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6、峡谷涵街区

11

⑴ 峡谷艺术街

设计灵感来源于峡谷,悠长的峡谷景观不禁让人感叹自然的魅力与力量,峡谷中有不同的穴洞概念空间,成为各种不同的休闲服务空间,创造了空间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给整个公园创造了地形上的变化。

7、梳云揽翠区 ⑴ 云顶眺望台

云顶眺望台提取了鸟巢的结构形式进行在设计,通过旋转楼梯可到达三个层次的观景点,每个观景点的观景方式都不用,第一个层次是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相机构图的方式进行设计,第二个层次的观景方式主要是引用了圈景的方式进行设计,在预留的开窗前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而顶层的观景方式是引用环形原理,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方式进行设计,游客可以全角度的观赏到公园的全景。(见图3.10)

⑵ 忆乡园

设计灵感来源于板凳桥,通过架高的板凳桥完成整条观赏的路线,而路线的走向是根据树木的存在而形成,它代表着对自然的一种尊重,为自然让路。整条观赏路线贯穿着一条干枯的河流,它是人类对自然生态破坏的一种见证。(见图3.11)

⑶ 螺景艺术馆

设计灵感来源于一只螺,建筑就想是一只被埋在大地里面的巨型化石螺,它的表面爬满了植被,成为了自然的一部分,而高低变化的旋转楼梯更是全方位的让人去感受空间、了解自然。(见图3.12)

12

4 设计创新点

1、公园建筑:建筑以“隐”的形式展现,让建筑与绿地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自然、开敞的坡地,让空间丰富起来。人们可以观赏公园内的立面景观的同时,享受其场所的功能服务。

2、公园里的各个景点源于乡村景观,将乡村意境引入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几丝浪漫和诗意。

3、“流水长廊”:是茶馆的延伸,人仿佛身处于山水之间感受文化气息。

4、“蛇道喷泉”: 集文化气息与科普教育于一体。

5、“戏水涧”: 功能性、亲民性、人文性的设计。

13

结论

本文探讨了乡土化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理念以及运用方法,在寻求突破和创新点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缺憾。比如从公园规划与实施方法两方面探讨乡土景观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运用时,由于笔者实践经验的不足与时间的限制,对于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未能作出很好的阐释。但在方案构思方面提出的概念设计对于今后乡土景观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意义具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说的一点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考虑到人文景观的可持续性,它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相适应,以人为本,突出原始的人文思想。如果在设计当中我们仅仅以景观文化为目的,而脱离人的中心,也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总是,景观文化是一个维系人、自然与社会的共生机制系统,在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考虑系统外的多方面因素。随着乡土景观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体系和实践项目都将逐渐完善和丰富,乡土景观在城市园林中也必将发挥更大的用途。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 道路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2 视线分析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3 功能分区图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4 功能分区图

15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5 涵珠会所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6 流水画廊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7 湿地浮岛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8 喷泉蛇道

16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9 桃园茶馆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0 云顶眺望台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1 忆乡园

注:此图为方案《溢乡生态公园景观设计》的设计图.

图3.12 螺景艺术馆

17

参 考 文 献

[1] 场博幸. 乡土景观设计手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刘蔓,刘宇. 景观设计方法与程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许浩.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 俞孔坚. 低碳美学下的新桃源憧憬[R] .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报告.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5] 荆其敏,张丽安. 地景网络环境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6] 孙晶译. 第二自然:当代美国景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7]

俞孔坚. 文化城市时代的景观探索与实践——从生态学“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认同[N].建筑与文化,2009年第60期

[8] 张丽友.乡土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 [9] 俞孔坚 王志芳 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EB/OL]. http:///paper/paper.php?id=192. [10] 张德或.乡土化景观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运用——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例[D].山东省阳信县建设局,2009. [11] 孙新旺 王浩 李娴.乡土与园林——乡土景观元素在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08 [12] 俞孔坚.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再认识[N].成都日报,2010. [13] Kongjian Yu, Dihua Li, Nuyu Li.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in China[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6.

[14] Kongjian Yu.The Art of Survival: Position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New Era[J].The Art of Survival: Recover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6.

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城区山体公园位于椒江城区的山体,具体为白云山(包括大、小白云山,葭沚山)、太和山(包括太和山,腾云山)、枫山、凤凰山和东山等山体部分,面积约400公顷。

二、规划目标及要求

根据台州市总体规划,椒江城区的山体是重要的自然景观资源,将其规划成各具特色的休闲风景游览区。本次规划要充分整合规划范围内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将之规划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和环境优美的森林公园及城市空中花园。

本次规划的设计要求为:

1.各山体应有完整的游步道系统,将所有景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供人们游览、休闲、观景的完善的山体森林公园。

2.据山体原有椒江“八景八胜”的恢复性规划设计,充分挖掘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资源,规划设计成新的景观。

3.据原有植被条件,提出各山体植物景观改造要求及规划。

4.规划深度,总体范围按总体规划要求,山体景观范围内的一些重点景观及景点规划深度,特别是各山体的进出口要按修建性详规进行规划设计。

三、

1.枫山桥

为了方便居住在枫山东侧的居民,同时为了便于游客在枫山和太和山各景点之间游览,建议在建设路上,太和山乃崦岭与枫山相距最近的地方搭建天桥,取名为“枫山桥”。枫山桥横跨城市交通干道之一——建设路,连接两座山体,考虑到城市现代景观和山体的自然风光,枫山桥采用了现代与古朴相结合的设计风格,具有景观和城市交通双重功能。

2.明珠百花谷

充分利用太和山茶园、明珠里水库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水库周围规划一个以休闲、旅游、疗养、度假为主的山中绿地。久居闹市的市民,可以在这里找回只有自然相伴的乐趣。在水库边建茶室、望塔亭、休息木屋,但体量不大,建筑风格以当地古建和民居风格为主,同时建筑材料选用生态型,以木材为主。水库周围种植垂柳、白玉兰、二乔玉兰,休息庭廊旁以樱花、碧桃和海棠为主,地被灌木采用栽培品种丰富的杜鹃花科植物,以展现春天山花烂漫的美景。茶室中可以安排民间乐器演奏。从太和山顶望去,一派“嘉树列道,被野茶园,弦歌四间,民安其业”的美景。

3.白云山北入口

现状:位于轮渡路与云西路的交叉处。轮渡路的对景,周边地块属于云西路沿山地块拆迁改造计划用地。节点东侧为规划中的商业街,西侧为规划中的高档商住区。一条土路通往白云山脚下的宗教区。

规划思路:白云山宗教文化浓厚,山中有许多道教和佛教的宫、观、寺、庙。主入口山门的设计采用传统的牌楼形式。此牌楼也是轮渡路的对景。正中央横刻“白云胜景”,竖刻“上有白云野望之胜,下有半山避暑之乐,佛经道经声声,不绝真参悟之得也”。山门前置三个香炉,内设红色灯光,意喻山中“香火旺盛”。牌楼和香炉共同构成白云山主入口的标志性景点。进入山门,为一条“佛主题”大道,路面每隔一段距离,刻有“佛”文化主题的雕刻。道路两旁植高大的松柏,如罗汉松、白皮松等。主入口两侧规划为停车场,停车场两侧设弧形大幅宣传幕,既起到了宣传景点,突出主题的功能,又与东侧规划中的商业街公共绿地和西侧商住区自然衔接。

4.枫山西入口

现状:枫山路经一条土路与上山园路相连,缺乏入口标志。

规划思路:在入口处用塑石堆砌的入口标志,简单,大方。

5.流香涧

现状:无入口标志,通向景点的园路需要疏理,景点周围植被现状欠佳。

规划构思:增设景点入口标志。选用天然石材置于景点的入口处,上刻“流香涧”。在现有园路基础上,改善园路两旁植被情况。沿路种植各种清香的花草,一路走去,有淙淙流水声与飞花相随,一缕缕淡淡幽香,不时扑鼻而来。

6.凤凰双亭

“凤凰双亭”将凤凰山主体和南面的坡地意境相连,与北观景台、凤凰山北入口文化广场共同位于凤凰山南北中轴线上。

现状:凤凰山主体西南54米高处已建有一六角亭,亭前为一块三层坡地,未经规划。

规划思路:建议将这一坡地处理为三层平台,供市民活动和休息之用。采用天然石片嵌草,设栏杆,对亭前植被做疏林处理,适当打开“观景窗”。同时,在凤凰山南面的小山坡上建亭,与现有的六角亭两两相望,合称为“凤凰双亭”。通过此二亭达到将凤凰山的两部分意境相连的效果。

7.醉夕阳

现状:“醉夕阳”景点位于枫山西面,现状为一小面积的山中平地,无任何人工设计。然而此平地为山中一块不可多得的好地块。主要观赏面朝西,为城市景观。

规划构思:此平地的设计主要依托于夕阳西下时的自然景观。平地上设置一花架,为游人提供休息、观景的场所。平地上种植杜鹃花,当杜鹃花开放时鲜艳的红色与夕阳的红色相互辉映,好似“一园红艳醉坡坨”的意境,令人陶醉。利用花架与山体之间的空地种植竹子,与现有的松、柏相搭配,意喻长寿,与“夕照台”意境相合。

8.鱼欢坳

在水库边选择了一处植被茂密、环境清幽的向内凹进的地块,规划为以钓鱼为主的集观赏和娱乐为一体的平台。

9.白云山岩场驳坎

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2012年06月07日07:10西安晚报[微博]我要评论(4)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集城市防洪、景观、旅游观光为一体。 记者 魏影 摄

昨日,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 记者 魏影 摄

自驾游路线图 本报讯 (记者 程慧) 昨日,我市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并免费向市民开放。市长董军宣布开园。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社长杜峻晓、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王丁,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学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启文、市政协副主席郭若为、市政府秘书长王德安等出席开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忠实,省文联副主席翟志荣,省文联副主席、省美协主席王西京,著名画家崔振宽为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开园纪念石揭幕。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我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公园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

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进展,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赵正永对项目建设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孙清云,市长董军多次深入建设一线检查和指导工作,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有力推动了项目顺利建设。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 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湿地公园 市民可免费游

本报讯 (记者 程慧) 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芦苇、香蒲、河柳等植物郁郁葱葱,白鹭悠然栖息,构成一幅美丽、灵动的湿地生态画图。昨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正式建成免费向市民开放,上万名市民来到这里,目睹令人向往的城市湿地公园的芳容,体验湿地旅游的乐趣。

生态治理

大美城市生态湿地现城东

“不敢想啊,以前这里河道都是大沙坑,现在风景竟然这样美。”十里流动水面、十里绿色长廊、十里绮丽花海。昨日,来自洪庆街办燎原村70多岁的唐大爷和同伴在公园里游览,灞河流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分。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2012年6月,投资近5亿元的一期工程完工。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如今,在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约2.45平方公里区域内,3000亩水面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波摇石动,各种植物郁郁葱葱,野生水禽悠然栖息,徜徉在这样的天然氧吧里,真叫人心旷神怡。

美景怡人

市民尽享自然野趣时尚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最大限度保持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景观结构包括一河两岸三段,一河是指灞河河道景观,两岸是指左右岸绿化景观,三段为指以花荡为主体的湿草景观区、以河心岛为主体的亲水体验区、以柳园飞雪、生态荷塘为主体的湿地景观区,从而形成一幅重塑灞柳风雪胜景的自然画卷。

昨日,前来游园的市民络绎不绝,堤顶路上修有自行车道,两边遍植柳树,不时有游客骑着自行车而过。漫步园中,小广场上、灞柳深处不时传来悠扬的音乐声,以及厚重的秦腔声,一湖清波,满目葱笼,无不散发着城市山水的诗意,处处呈现出优美和谐、天人合一的惬意景象。

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园内有植物213种,原生态鸟类33种,原生态柳树20000余株。

九大区域

打造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记者获悉,公园二期目前已正式开工,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到2013年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完全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将成为既具有原生态魅力又具有历史人文魅力的独特“古城绿道”。

原生态湿地、“亲水线”乐园、百花千树植物园„„ 美哉 五大园 乐哉 亲水游

碧波荡漾、水鸟飞翔,百花争艳、柳树依依,昨日起免费向市民开放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到底有多“迷人”,只有亲身去体验一番,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绿、它的美„„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看点颇多,园区由“原生态湿地公园”、“亲水休闲乐园”、“绿动灞水运动公园”、“灞桥柳河展示园”、“百花千树植物园”五大园组成,无论是欣赏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是带小朋友来这里“亲水游”,或是在这个天然氧吧里打球、骑车,不同的园区让每个游客都能尽兴游览。

●原生态湿地公园

公园建设以原生态为基础,利用原有生态环境,以保护、治理为主,重构为辅,对环境进行科学保护和修整,形成了一个由2000亩湿地、33种鸟类、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4478.5平方米芦苇荡组成的绿色原生态湿地公园。让游客避离城市喧嚣,畅游原生态大湿地。

●“灞桥柳河”文化展示园

自古以来,灞桥一直以“灞桥、灞柳、灞河”闻名,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体现自然乡土风情,集中展现桥文化、柳文化、河文化。这里融合了各种桥文化,有木桥、石桥,有平桥、拱桥;有早期已建成的桥,有已经规划准备修建的桥。这里有14种、近20000棵柳树将重现“灞柳风雪”的人文胜景。灞河,西安的母亲河,古称滋水,是滋养帝都长安的八条水脉之一。灞河公园段平均宽度为400米,最宽处达500米,颇为壮观。

●“亲水线”休闲娱乐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沿河有7公里的水岸线,可以近距离接触灞水、大湿地,观赏水生植物,与鱼儿私语,看水禽嬉戏,尽情呼吸久违的新鲜空气。漫步亲水石滩,卵石或高或低错落排布而成,行走其间感受别样风情。公园里还有20余处休闲娱乐设施,生态商业街、风土博物馆、民俗观演广场、儿童乐园,还有规划中的红酒庄、茶馆等项目。

● 绿动灞水运动公园

21公里的沿河小径、环河堤顶路是散步的绝佳之地,堤顶路两边遍植柳树,徐徐清风扑面而来。堤顶路上特别修建了自行车道。右岸的集中运动广场更是闲暇的好去处,可以打篮球、羽毛球。

●百花千树植物园 这里是花的海洋,植物的王国,这里有大片的池塘,生长着形形色色的水生植物。这里保留了原有乡土植物,增添了适合在灞河生长的植物,形成了1765亩的植物园。柳树、大叶女贞、青桐、连翘、德国鸢尾、玉簪、长春藤、风铃草„„ 87种乔木,39种灌木,68种花卉,8种地被,11种水生植物所组成的植物园让人目不暇接。

“开园活动周” 10项活动让您饱眼福

6月6日至6月10日将在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内举办“开园活动周”。 “开园活动周”包括举办生态影展、民俗展演、放流活动等10项系列活动。包括风土博物馆里的秦腔老腔表演、民间杂耍;亲水码头的放流活动;公园堤顶路的东城新一家运动会等,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来参观。

公交、自驾 怎么走? 7条公交线可到达

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灞河华清桥至祥云桥(战略桥)之间,市民可乘坐

213、30

1、7

18、530、90

7、2

33、237路公交车至西安市第34中学站下车。 :

由北向南游 给您推荐这些景点 ●花 荡

花荡,从华清桥到西临高速,绿化面积10.7亩,水域面积约9000平方米,共由15个植物园组成,分别为:红枫园、常夏石竹园、红花继木园、大花金鸡菊园、隶棠园、天人菊园、黄金菊园、红王子锦带园、红帽子月季园、美女樱园、红叶石楠园、紫穗槐园、金叶女贞园、红叶石楠球园、海桐球园。置身花海之中,可以远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静地。

●湖心鸢尾岛

湖心鸢尾岛由两桥一亭组成,拱桥名为念柳桥,全长21.2米,宽3.3米;平桥名为紫鸢桥,长17.46米,宽5.5米;木质景观亭名为柳心亭。通过平桥和拱桥将河道内的岛屿连接,并配以木质景观亭和鸢尾绿植,小桥流水,亭影玲珑。婉转莺声常醉客,婆娑柳浪欲迷鸿。这一处水面从千年古城变迁而来,亲近的不仅仅是水,更是这块土地流淌的文化根脉。

●秀水廊桥 灞桥,因水得名,以桥闻名。秀水廊桥全长424米,桥面净宽3.5米,每跨长度为20米,桥面略呈拱形,采用塑胶铺设,并配有3个彩色钢构廊亭,方便游人来往灞河两岸,以最佳视觉观赏灞河湿地景色。

●柳园飞雪

早在明清时期,“灞柳风雪”便是“关中八景”之一。公园里共有14种柳树,分别为:垂柳、龙爪柳、馒头柳、桎柳、银芽柳、旱柳、金丝垂柳、水曲柳、绦柳、杠柳、大柳树、雪柳、杞柳、龙柳。柳园飞雪处面积约为7.7亩。近20000棵柳树将为您重新呈现“灞柳风雪”的壮景,重温古人折柳送别、十里相送的一抹温情。

●生态荷塘

生态荷塘总面积为46.2亩,共由10个园组成:分别为月季园、荷花园、睡莲园、香蒲园、菖蒲园、石榴园、石竹园、漏斗花园、金光菊园、火把莲园。欲滴莲花送月香,抚琴弄笛醉荷塘。10个花园荷塘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集中体现了生态之美。

●亲水石滩

亲水石滩面积约为3.6亩,此处景观充分利用灞河卵石,以不规则的形状,对滩涂进行铺装,便于游人在枯水期直接进入河道,近距离观赏灞河湿地植物景观。千年的河水流觞,优越的地理位置,亲水石滩是改造滩涂的杰作,让游人近距离亲水,充分体验原生态之美。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1年10月25日08:09西安晚报我要评论(0)

本报讯 (记者 史佳) 10月24日,西安生态建设的又一样板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完工后,一个全长15公里、水清、岸绿、自然、野趣、时尚的灞桥生态湿地公园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西安最令人向往的湿地公园。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项目是灞桥区和西安市纺织城综合发展办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东部生态新城的重要举措。项目位于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全长15公里,规划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实施。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一期项目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建设,目前公园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2.45平方公里已建成,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并正式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建设最大限度保持了灞河湿地、灌草、林木等独有的自然肌理和环境特征,彻底改变了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的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原生态湿地公园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一个拥有生态丰富,适于多种野生动物栖息的绿色河流廊道。

10月24日开工建设的公园二期工程,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在灞河西路与灞河东路之间,规划面积约4.3平方公里,工程概算投资5.5亿元。公园二期延续一期的设计理念,将建成休闲娱乐区、户外运动区、湿地体验区、田园风情景观区、湿地教育区、“桥”文化区、生态农家体验区、原生态自然景观区和“灞上人家”休闲度假区等九大区域,集河道防洪、生态保护、休闲浏览于一体的绿色生态湿地长廊。

公园景观监理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考古遗址见证了历史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资源,因此必须加以保护。然而,在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尤其是考古遗址面积较大,管理和设计难度较高。鉴于此,大遗址保护理念应运而生。大遗址理念是当前国内外效果明显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引入大遗址理念,能够更好地尊重不同考古遗址的自身特点,彰显考古遗址的文化价值和品质,实现考古遗产公园的功能分区,实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为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本文主要在引入大遗址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大遗址理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历史不仅是城市靓丽的名片,同时也是城市的一种无形资产。在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大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对考古遗址公园进行有效的设计和利用,完成遗址公园的建设。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精神、历史记忆、社会认同和科学信息,这也决定了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设计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复杂性。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印发,对“大型古文化遗产”进行了首次说明,从2005年开始,以150处各时期的大遗址为支撑,已经累计评定公布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67处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其中11处大遗址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一)大遗址保护理念

作为大遗址保护指的是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大型古文化遗迹进行管理、规划、设计和保护。通常情况下,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分为局部保护利用和整体保护利用。局部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把部分遗址建成遗址博物馆或者遗址展示区。整体保护利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风景区或者遗址公园;将整个遗址建成遗址森林公园;将遗址与现代农业园相结合建成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二)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

“大遗址”概念得到普遍认可,成为文物保护利用的重中之重,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等方面,作用日益彰显。尤其是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大遗址保护理念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首先,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大遗址理念主要就是强调对大型文化遗迹的保护、设计和管理,这一理念的引入,能够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从而确保国家考古遗址公園规划的顺利开展。其次,大遗址理念依然要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建设项目应按照文物保护规划科学选址,避让文物密集分布区域,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不得影响文物本体安全、文物价值和景观环境。景观绿化和环境整治项目应突出历史氛围和地域文化特色,避免大规模人工造景。因此,大遗址理念有利于对遗址的保护。通过大遗址理念,能够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定调”,即要坚持保护的原则,要做到遗址保护、展示有规可循,同时也能够为考古研究工作计划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国内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一)国外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大遗址理念最早在欧美国家被提出,也是最早的践行者。详细来看,西方大遗址保护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欧洲模式,主要是以意大利、土耳其、希腊为代表的,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把考古遗址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放到首位。早在16世纪,欧洲就已经产生了遗址保护的概念,发展到19世纪末逐步科学化、系统化。欧洲模式主张对遗产现状进行保护,确保完成性和真实性。第二,美国模式,主要是以美国为代表,采用灵活多样的政策机理机制和文化保护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和规划。美国大遗址保护工作更多的是和政治、经济体制相联系,通过近百年来的沉淀和积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美国的大遗址保护主张以市民为主体,通过建立完整的政府机构和法律体系,对考古遗址进行保护。第三,日本模式,主要是采用协调和保护并进的方式进行遗址规划。日本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保护对象从物到人,实现保护内容的逐步深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开始着重进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使用重建手段和复原技术对历史场景进行还原,讲求文化遗址的可观赏性。在日本模式的引领下,通过对大遗址的保护,一方面化解了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的矛盾,另一方面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二)国内大遗址理念下遗址公园规划的主要经验

国内对大遗址保护和规划工作的实践较晚,重要采用了“限制性保护”的传统保护模式。虽然说,我国的大遗址保护和规划理念还处在探索阶段,但是由于我国大遗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内在遗产保护尤其是在遗址公园设计方面还是各具特色,根据不同的遗址价值、遗址类型和地理环境,国内大遗址理念下的遗址保护主要包括建设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历史文化园区几个方面。

通过遗址博物馆空间展示手段,能够让群众对考古遗址本身的文化氛围、历史环境,人文价值等有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可以获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比如:半坡遗址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实现了大遗址保护和公园设计的有机结合,把还没有发掘或者已经发掘的遗址保护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通过修复、保护、整合、再生等环节对考古遗址进行设计。考古遗址公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把考古遗址作为主体进行展示,通过采用多种手法对遗址周围的环境等进行综合治理和恢复,确保遗址环境风貌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遗址历史文化园区主要是以大遗址理念为引导,把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园发展融合起来,将考古文化成果转换为文化产业,融合科考博览、文化旅游、休闲度假的功能,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遗址理念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具体思路

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大遗址理念,因地制宜,根据考古遗址的周围环境和不同人文特点,设计合理的规划思路。

(一)坚持多样化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首先,把遗址保护作为重中之重。要坚持大遗址保护原则,通过编制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确保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保护区,要明令禁止出现和遗址保护没有关系的建设项目,从法律层面上保护考古遗址的价值和本体。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可识别性、可逆性的原则,采用原址保护展示厅、历史博物馆的方式对遗址做到科学保护。以景德镇古窑遗址为例,因为御窑厂在市中心,居民区林立,周围的环境非常复杂,所以必须采用保护的设计原则,对遗址进行科学的保护。其次,把文化体验作为公园设计的主要侧重点。为了能让公众充分感受、理解历史文化知识,必须坚持文化体验的原则,进而体现考古遗址的内在价值。再次,要把建筑改造作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延伸。强化考古遗址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价值,必须切实考虑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只有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众平等分享遗址公园建设成果,才能凸显遗址公园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大遗址考古遗址保护管理体系

行政机构是大遗址管理体系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带有一定行政级别的文物管理部门能够确保建设和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并且能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利用专业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中成熟的保护技术与专业的人才等优势,弥补遗产管理单位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劣势。自然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单位相互配合,统筹协作,方便更好更快地开展各项工作,使遗址及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另外,遗产管理不同于其他的文化管理,面对大遗产这一新型事物,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需要针对不同类型遗址的特点,制订不同的管理方案,以此来体现大遗址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大遗址管理质量和效率。基于大遗址保护理念下的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加强自然保护单位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有效配合,通过统筹协作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就能让当地自然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因地制宜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设计

考古遗址公园主要是以考古遗址为核心,而考古遗址的类型多种多样,差别迥异,因此,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确保各自独特的特色风貌。首先,针对城市型考古遗址公园在设计的過程中应该坚持把城市公共空间和遗址保护有效结合起来。在城市中的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加强从城市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城市周边的大环境进行公园的设计和布局,对各种功能进行细分。在设计方法上应该根据遗址本体类型、保存程度、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景观重塑。其次,针对城郊型考古遗址公园来说,应该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对城市建设进行拓展。位于城市郊区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可能还未受到大规模城市建设的破坏,部分区域仍保留有与遗址风貌相和谐的传统建筑,有些区域则存在遗址与周边建设景观不协调的现象。此类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重心是在保护利用遗址的前提下提前应对城市拓展可能带来的矛盾进行预判,协调遗址保护与周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再次,对于乡村型考古遗址公园的设计,应该把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结合起来,这类公园的规划重点是要结合周边乡村的发展,找到周边生态环境和遗址保护的平衡点,突出教育和科研功能。在设计方法上,应该在遗址保护核心的范围以外,依靠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进行遗址公园的景观规划,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景观系统。与此同时,对于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应该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的展示和利用,从而更好地实现规模效应和聚合效应。

四、结论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科学信息、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其自身价值意义的重要性和丰富性,决定了大遗址利用工作的包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将大遗址的价值载体与意义积极融入当代生活,不断丰富内容、提升品质、服务民生,才能促进文物事业走向更加开放、包容的永续保护利用之路。坚持从遗址特色出发,因地制宜,以文物安全为前提,以考古工作为基础,对遗址进行适当的价值阐释,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结合公众需求,为考古遗址公园的现在与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相对合适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苏春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探讨——以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为例[J].住区,2014,(4)

[2]高慧.浅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社会经济影响——以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卷宗,2018,8(31)

[3]李文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8)

[4]李文艳[1].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性展示初探——以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5]杜霖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4)

[6]时芳洁,裴雨飞,侯长志.基于多重价值维度的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扬州宋夹城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7]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6)

[8]汤倩颖.关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与理念的探讨[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3

[9]杨涛.永安桥遗址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科技展望,2015,(17)

[10]杨宏烈[1,2],曲少杰[1],许哲瑶[1].岭南示范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及构想——以广州大学城重要考古遗址公园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

[11]邢云.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山东青年,2019,(6):8,10.

[12]刘德胜[1],孙树栋[2].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3]刘德胜,孙树栋.融合大遗址保护理念的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J].文物,2013,(11)

[14]谢延明.大遗址保护理念与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研究 ——以锁阳城遗址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5)

作者简介:

胡卫军,博士,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展陈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学科交叉校外实践基地项目“文化遗产多元开发与活化利用创新实践基地”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便道工程监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材料监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