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

2023-11-02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1篇

各科室:

根据《四川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我们对全院临床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合格的临床医师根据职称授予相应级别的处方权,对药师授予调剂资格。本次我院全体医师和药师都参加了抗菌药物培训考核,经培训考核成绩全部合格,现将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资格授权名单公布如下:

1、授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曾吉林 张本亮 卫秀华 余永琪 何平

2、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李勇 杨修全 唐洪乾 陈国珍 朱诗兰 朱贵林 程周秀 赵邦松

3.授予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人员名单:

马兴成 刘晓燕 李翠兰 邬海 熊建军 张小兵 王睿 吴文琴 敬廷波 程立红 程明信 黄万志 漆刚

4、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药师人员名单: 李霜霞 陈红 刘章玲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2篇

双辽市中医医院

目录

多重耐药菌(MDRO)的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1-3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4-7 细菌耐药监测制度————————————————8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的制度——————————9-10 细菌耐药监测与预警管理流程———————————11 多重耐药菌多部门参与制度———————————12-13 多重耐药菌管理协作机制及落实方案———————14-16 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和预警机制———————————17 全院感染、耐药菌感染沟通、反馈情况————————18

多重耐药菌(MDRO)的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近年来,多重耐药菌(MDRO)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为此,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并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列为重点检查项目。我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并下发了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与措施(MRSA、VRE)。计划在重点科室先行开展后再更大范围的MDRO筛查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我院MDRO的检测与管理,感染管理科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进行逐科讲解。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ESBL)的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对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所致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较高。这些耐药菌株分布广、传播快,容易产生暴发流行,给临床治疗及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困难。加强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以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此项工作势在必行。

临床科室

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后,应送检相应的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若属干医院感染散发则于24小时内保医院感染报告卡。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短时间发生5例以上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地医院感染。应立即电话报告医务科、院感科,节假日向院值班报告,医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同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报告。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鉴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的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细菌和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应在检验报告上标注,并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报告表》每天报医院管理科。

医院管理科:院感专职人员每天到微生物实验室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到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

患者的隔离预防:1.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者或定植者安置在同一房间。2.隔离病房不足时才考虑进行床边隔离,不能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尿、又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3当感染者较多时,应保护性隔离未感染者。设置隔离病房时,应在门上粘贴接触隔离标识,防止无关人员进入。4进行床边隔离时,在床栏上标贴接触隔离标识,以提醒医务人员以及家属,当实施床旁隔离时,应先诊疗护理其他病人,MDRO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5如病人需离开隔离室进行诊断、治疗,都应先电话通知科室,以便其他科室做好准备,防止感染的扩散。6在该病人转送去其他科室时,必须由一名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对该病人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7接受部门的器械设备在病人使用或污染后进行清洁消毒。

院感科每天按照检验科填报的《多重耐药菌检测报告表》到科室监督MDEO控制实施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指导,病情科室负责人签名。对MDRO的患者进行追踪,每周应到相应的科室不少于2次监督MDRO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直至解除隔离。

2010年1月29日

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 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定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 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制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义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地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313-2009)。医疗机构应当提供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等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应当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二)严格实施隔离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对所有患者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对确定或高度疑似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措施,预防多重耐药菌传播。

1、尽量选择单间隔离,也可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隔离房间应当有隔离标识。不宜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又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多重耐药菌感染或者定植患者转诊之前应当通知接诊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2、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等要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确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粘膜、血液、体液、引流液、分泌物、排泄物时,应当戴手套,必要时穿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要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并进行手卫生。

(三)、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在实施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应当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标准操作规程,避免污染,有效预防多重耐药菌感染。

(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医疗机构要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患者诊疗环境的清洁、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重症监护室、内一科病房、内二科病房、内三科病房等重点部门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要使用专用的抹布等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心电监护仪、等医疗器械的面板或旋钮表面、听诊器、患者床栏杆和床头桌、门把手等),采用适宜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消毒。出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在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制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当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地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相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医疗机构要建立和完善临床抗菌药物处方审核制度,定期向临床医师提供最新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总结报告和趋势分析,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

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医疗机构应当重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建设,积极开展常见多重耐药菌的监测。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或定植高危患者要进行监测。及时采取有关标本送检,必要时开展主动筛查,以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制患者。

(二)、提高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高其对多重耐药菌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检测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后,应当及时反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以及相关临床科室,以便采取有效地治疗和感染控制措施。患者隔离期间要定期监测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直至临床感染症状好转或治愈方可解除隔离。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应当至少每半年向全院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细菌菌株及其药敏情况,包括全院和重点部门多重耐药菌的检出变化情况和感染趋势等。

双辽中医医院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3篇

为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院管理、医务、药学、科教、护理、院感、临床医学等部门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二、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人员变动时须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批准调整。

三、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工作纳入医疗质量与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各项责任内容,切实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在实处。定期召开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会议。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

五、加强抗菌药物的购用管理,定期对抗菌药物购用目录进行梳理,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

六、定期对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及相关控制指标进行分析评价,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督导,将抗菌药物相关控制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

八、建立和落实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点评结果及时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九、药学部门、院感科等相关部门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医务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审议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上报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制定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对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4篇

抗菌药物超常预警制度

为提高本院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对不合理用药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对照《上海市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管理办法》规定,建立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内容如下:

每月初药剂科按抗菌药物的使用金额与使用数量进行单品种统计,对单品种用药金额前20位药品进行监控,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占药品总收入的比例公示并通报,随时掌握用药动态,并由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小组专家进行必要的分析,每月例行向院纪委和有关领导汇报一次。对当月用药量在前十位的抗菌药物详细汇报情况,并提供书面控制建议。

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每月进行监控公示,内容包括: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及使用金额前三名抗菌药物品名及数量。科室使用抗菌药物金额连续三个月排名第一的,其结果纳入科室综合目标考核。对无正当理由连续三个月居科室用药金额第一位的药品、和用量超常增长的的药品,给予警告限期改正,至停止该药品的使用。

药剂科每季组织对全院、科室、医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督查,对排名前列的抗菌药物结合处方、病历等相关资料进行合理性分析评价,对使用不合理的科室和医生,每季定期报“医院药事委员会” 及时予以干预,包括:警告谈话限期改正、限定处方权、取消处方权。“医院药事委员会”对药品使用情况、评价结果、处理结果以简报形式通报全院。

对门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不定期抽查监控公示,内容包括:抗菌药使用率、抗菌药分级执行率、使用金额前10位的药品等情况,其评价结果纳入个人综合考核指标。对无正当理由连续三个月个人抗菌药使用率过高,违反抗菌药分级管理执行,使用金额过大或用量超常增长的药品,给予个人警告限期改正,仍至停止该药品的处方权。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5篇

细菌生活在我们的周围,饮水、食物、土壤、植物、动物、粪便和人体中。大多数细菌对人体无害,而且有些细菌非常有用,能帮助我们消化食物。但许多致病菌能够引起严重感染。

60年前,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后,抗菌药物曾被誉为治疗细菌感染的灵丹妙药。但是近年来,多种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一些原来用抗菌药物能治好的感染,现在变成难治的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说,世界上重大感染,实际上都变得对选用的抗菌药物耐药。

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可能是自发的,也可能是通过突变。突变是发生在细菌基因上的变化。这类变化让细菌获得对抗抗菌药物的能力,使抗菌药物活性减弱,甚至失活。耐药菌能够通过繁殖,把耐药基因由同种细菌传播给其它细菌,使多种细菌对不同类的抗菌药物产生多重耐药。

二、 抗击抗菌药物耐药的复杂性

影响细菌耐药性的因素很多,例如:医疗上滥用抗菌药物;畜牧业用抗菌药物防病、治病或用抗菌药物促进生长;食用植物、农作物喷洒抗菌药物治病、杀虫等等。都能令细菌产生耐药。这些肉兽、肉禽经过屠宰、加工和包装等程序,成为商品。蔬菜、果品及一些农产品,经过一定加工程序也进入市场。它们进入家庭后,有的经过烹饪,供人食用。有的经过洗涤、消毒,供人食用。但是,难免有残留耐药微生物存在。通过这种过程,可把肉禽、食用植物、果品或农产品携带的耐药微生物,传播到人。但出现感染再用同种抗菌药物治疗时,则出现耐药。况且,生禽肉、生畜肉、生鱼、尚未洗涤消毒的蔬菜、果品、农产品难免与其它食品接触,通过交叉污染传播耐药菌。

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涉及到方方面面。因此,遏制抗菌药物耐药必然要从医疗卫生、医药工业、农业生产加工诸多行业着手。

三、 美国抗击抗菌药物耐药的两个目标

虽然避免细菌耐药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但要达到目标却比较简单,只有两个: 第一是维持现有药品和新药的有用性。亦即保持现有抗菌药物和新开发抗菌药物的疗效不减弱或不消失。特别要保持"最后手段抗菌药物的有用性,要保持剩下1-2种有效的抗生素。

第二是鼓励开发新的抗微生物药,简化、加速抗菌药物的审批程序。有微生物就有抗生素耐药。随着时间的转移,原来有效的抗菌药物,有朝一日可能变成不再有效。而且不能排除将出现对抗菌药物治疗均无效的感染。因此,在遏制细菌耐药的同时,必须开发新抗菌药物,为应对这类感染准备新的武器。

四、 美国避免抗菌药物耐药的一些措施 1.FDA抗微生物药耐药特别工作组

1999年,在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HHS)的牵头下,由10个联邦局和部组成了一个处理抗微生物药耐药的特别工作组。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FDA和国立卫生研究生研究所共同主持。该工作组认为,美国有责任并有潜力从以下4个方面改进公共卫生: (1)迅速而有效地应对来自耐药的威胁;

(2)简化并鼓励开发及妥善使用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产品;

(3)帮助提高消费者和卫生工作者可获得的、有关抗生素耐药和妥当使用原则等信息的质与量,方便产品的安全有效使用,并延长产品的寿命; (4)重视并协调FDA解决抗生素耐药所需要的科学研究。

工作组还制订了一份行动计划于2001年公布计划,名位防止微生物药耐药公共卫生行动计划。此计划的成功将取决于许多实体的合作,例如:州和地方的各个卫生局、各个大学、专业学会、制药公司、卫生保健人员、农业生产厂、和公共的合作。 2.维持抗菌药物的有用性

抗菌药物治疗细菌感染有效,但对病毒感染无效。美国存在着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毒感染的问题,如感冒、流感、喉痛、咳嗽、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多半是病毒感染,但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不少。据美国CDC的估计,如果这类病不用抗菌药物,美国门诊抗菌药物处方能减低30%,而对病人的健康没有影响。

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医生和科学家们的事,也是公众的事。使他们懂得感冒、流感、喉痛、支气管炎等多半是病毒感染这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这类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而且使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生机会增加。

为此FDA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发起了遏制抗菌药物耐药的运动,对象是保健从业者和公众。FDA的疾病评价和研究中心也开展过全国性运动,向卫生保健人员强调慎用抗菌药物,并为他们提供发给病人的小册子。FDA也公布了药品说明书管理规定,要求在抗菌药物说明书上,用明确的语言鼓励医生,只有在真正需要时才开抗菌药物处方。 3.鼓励抗菌药物的开发

美国FDA鼓励开发新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新类别和其他抗微生物药。FDA利用专利保护、审批程序等手段鼓励新抗菌药物的开发。例如:对治疗严重威胁生命感染的抗菌药物优先批准、从速批准。在简化审批程序方面,FDA也正在研究"如何加速审查程序,而不损伤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试验方面,"如何在临床研究中用质量取代数量"。 4.农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1)建立国家抗菌药物耐药监测系统(NARMS) 为了解抗菌药物耐药的产生、其威胁程度和耐药随时间转移的趋势等信息,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国家抗微生物药耐药监测系统。它是在FDA的兽药中心、美国农业部和疾病控制中心合作下成立的。开始的任务是监测17中抗微生物药对人、畜肠道细菌敏感性的变化。后来,抗菌药物的品种和细菌分离株的数量和供应样品的部门都有扩大。

NARMS的项目分两部分:畜类组和人类组。人类组细菌分离株样品由美国17个洲及地方卫生部门提供,由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国家传染病中心检验。畜类组的肠道分离株的敏感性由位于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的农业研究服务社的Russell研究中心检验。目前提供菌株样品的部门已经扩大。

每年的工作由CDC/NCID和USDA/ARS提供NARMS总结报告。另外,定期召开公众会议,报告NARMS监测结果,并为其它抗菌药物耐药性研究提供讲台。 (2)畜、禽用药的管理

为了减少由于禽牧业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人用抗菌药物的耐药,FDA正在采取措施。主要是FDA的肉禽、肉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要达到的目标为:①保证肉禽使用抗菌药物,不干扰或不丧失人用抗菌药物的疗效。②为肉禽安全使用抗微生物药做准备,因为这类药是肉类生产和保证食品供应安全的有价值的工具。为此,FDA的兽药中心提出肉禽用药的管理办法。并根据反馈的意见,起草指南,帮助厂家执行。 5.研究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范文第6篇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门急诊处方共7 800张,依据卫生部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进行分类、整理及统计分析,包含项目有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DDDs(该药品消耗量/该药品DDD值),以及合理使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的比例,同时对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配禁忌,合并用药等情况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抗菌药的使用率及联用情况

7 800张处方当中采用抗菌药物处方有1 975张,占所查处方数为39.5%,其中,单种抗菌药物处方为2 730张,2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894张,3种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7张,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87张,分别占应抗菌药物处方总数的35%、11.46%、0.21%、2.39%。

2.2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7 800张处方中,有203张处方属于不合理使用,占抗菌药物处方的10.28%,见表3。

3 讨论

该次抽查处方结果表明该院门诊、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低于卫生部最新规定的45%[1]

使用率的要求,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较高,这可能与部分临床医生不根据病原菌检测,单凭经验选择高端,广谱抗菌药物有关。该院在2012年针对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并加强了临床药师对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监督指导,第四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明显下降,品种数也明显减少。其中给药方案、重复用药,溶媒不当、拮抗作用、熬合作用一集不良反应等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表现。

3.1 给药方案

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青霉素G钠的日剂量1次/d 2静滴,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菌后效应(PAE)较小,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其血药浓度超过所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T>MIC。β-内酰胺类的血浆半衰期对T>MIC有影响[2]。多数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约为30~60 min,故青霉素G钠的日总量应分4次给药方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3.2 重复给药

通过该次分析发现该院门急诊二连用药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注射用青霉素与阿莫西林颗粒联用,疗效不一定增加,应为两者竞争作用靶位而产生药理拮抗,使毒性增加。又如,口服克拉霉素同时静脉滴注青霉素,因青霉素为杀菌剂,在细菌的繁殖期起作用,而克拉霉素是抑菌剂,抑制了细菌的繁殖,青霉素起不到杀菌作用,从而影响了疗效,还易引起细菌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钠属同类品种,罗红霉素+克林霉素同时使用也属于同类品种联用,其作用部位相同,非常有机会竞争同一部位而导致拮抗现象发生,造成药效降低以及发生不良反应,可引发正常菌群失调,易继发真菌感染,所以不宜联用。门诊患者多为轻中度疾病,疗程短的特点,多数医生都是根据经验选药,而个别医生直接选用了第三代头孢菌素加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用药起点高,抗菌过宽,影响了患者的正常菌群平衡,容易造成二重感染。

3.3 溶媒不当

在所抽查处方中发现多例青霉素钠注射液用葡萄糖作溶媒剂,这属于溶媒不当,因青霉素钠在中性溶液中稳定。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可加速分解。葡萄糖注射液属于偏酸性(p H3.2~5.5)能够加速青霉素钠分解,导致其抗菌活性的下降,而且很容易产生致敏产物,造成过敏反应的发生几率增加,因此静滴时宜选用中性的0.9%氯化钠溶液。

3.4 拮抗作用

克林霉素与红霉素联合使用,因均作用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合用时竞争相同靶位而导致拮抗作用产生,克林霉素与头孢唑肟联合使用,头孢唑肟为速效杀菌剂,对静止期的细菌几乎不起作用,只对繁殖期的细菌起作用,克林霉素是细菌生长效率抑菌剂,两者联用会出现拮抗作用,应避免联用。

3.5 熬合作用

此类现象主要出现在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与含镁、铝的制剂、酸剂、铁剂等含金属离子的药物合用形成熬合物,使左氧氟沙星吸收减少,建议避免同时使用,而应间隔几小时服用。

3.6 不良反应

左氟氧沙星与茶碱类合用时,可能由于细胞素P450结合部位的竞争性抑制,致茶碱类自肝清除率明显减少,消除半衰期延长,出现茶碱类,有关中毒症状的,如恶心、震颤、情绪激动等,联用时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及时调整剂量。左氧氟沙星与美洛昔康不宜合用,因喹诺酮类与非甾体抗炎药合用,可能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3]。克林霉素+头孢哌酮+甲硝唑可使伪膜性结肠炎增加[4],克林霉素和甲硝唑都对厌氧菌有作用,不应同时使用,建议用头孢哌酮与甲硝唑合用即可。

摘要:目的 探讨该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建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防止细菌感染性疾病很有效,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则可造成耐药菌的增加,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较多困难等问题。方法 随机抽查该院门诊,急诊处方7 800张进行分析,统计该院抗菌药物门诊使用率,药物的种类和使用频率及联合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结论 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5℅,涉及47个品种,单用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收率为75.23℅,用药合理性处方占95.44℅。该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希望通过该次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急诊,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卫生发[2000]431号.

[2] 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63.

[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45-564.

上一篇:客户所需提供的资料范文下一篇:矿井综合防治水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