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

2023-09-23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1.知识与能力

⑴认识6个字,学会11个字,积累“激情四溢”等词语。

⑵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自读、品读、有感情朗读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⑵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描写的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2.难点:了解彝家火把节的来历,理解火把节的纪念意义,赞扬彝族人民勇于战胜恶势力,战胜灾难的勇敢坚强、不屈不挠的优良美德。

3.关键:通过搜集相关的彝家火把节的图像资料,感受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彝族特有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介绍火把节,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火把节”:同学们,这个节日你们一定不陌生吧!能用你们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介绍一下吗?(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加深对火把节的了解。)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教师谈话,导人:同学们,彝家人的火把节就非常有特色。他们也热情地邀请我们去欢度他们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彝家人的火把节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课前广泛地搜集有关的资料,在资料的搜集和阅读中,丰富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了解。再通过课堂的反馈、交流,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火把节的整体认知。同时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和借助资料学习课文的习惯。)

二、提纲导路,合作学习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学交流在读和书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根据图片、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头帕 披毡 山寨 矫健 摔跤 嫉妒 蝗虫 激情四溢 数不胜数 不屈不挠 兴高采烈 不约而同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给课文分段。

(设计意图: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交流。通过小组自读,化难为易,简单的内容自己学,复杂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克服学生独立学习的畏难情绪,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⑵全班读一读。

⑶教师:这一课的生字比较多,而且有些字还比较难写。你能不能给同学提个醒呢?(指名反馈,教师强调:“毡、寨、嫉”三字。)

⑷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检查课文读通的情况。

2.指名反馈“激情四溢”等词语的位置以及意思。

激情四溢:充满着强烈的、具有爆发性的情感。

数不胜数;本课指蝗虫多得数不清。

不屈不挠:不屈服。

矫健:强壮有力。

嫉妒:忌妒。

3.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和彝家火把节的来历。)

4.教师:如何分段? 第一部分(1~3):讲彝家人做好各种准备欢度火把节。

第二部分(4~9):描写了彝族火把节的热烈场面。

第三部分(10~12):写彝族火把节的来历。

第四部分(13):邀请人们和彝家人欢度火把节。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反馈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四、初谈写作方法,感受彝家人的热情

1.教师:在这个充满民族风情的节日里,我们处处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读一读。

2.学生画出相关段落.自由朗渎。

3.指名交流;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参加这三天三夜激情四溢的盛典。

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庆祝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节日。

怎么样?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

4.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5.学生根据朗读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

6.教师小结:课文运用了呼应的手法。文章开头、文章中间、文章结尾互相呼应,对同一内容“来吧,到我们大凉山来吧,和我们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反复强调,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强烈,让人们迫切地想到大凉山欢度火把节。同时使文章的首尾结构具有一种回环之美。

7.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种手法的好处。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语句,了解课文写作上的特点,体会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感情基础。)

五、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强烈地感受到彝家人的热情好客。下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凉山,和彝家人一起欢度火把节,去感受彝族的民族风情。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看拼音,写词语。

pī zhān jiǎo jiàn shuāi jiāo jī qíng sì yì

( ) ( ) ( ) ( )

jí dù jiǎng lì huáng chóng bù qū bù náo

( ) ( ) ( ) ( )

3.补充词语,再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不( )而同 约: 人声( )沸 沸: 激情四( ) 溢:

数不( )数 胜: 兴高( )烈 烈: ( )山遍野 遍:

4.完成课后第2题。

5.按课文内容填空,并作答。

夜幕降临了,天上刚刚露出几颗星星,年轻人就( )早已准备好的火把,( )屋门,( )三圈,然后( )田野,( )山川。站在高处向下看,只见一条条“火龙”,在大地上穿行。冲天的火光,震天的喊声,让一个个山寨都沸腾起来了。

⑴在文中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执教者:蒋晓洁

教材分析:

《火把节》亦名《火把节之夜》,是中国著名作曲家王西麟风俗交响套曲《云南音诗》的第四乐章(前三章分别为《茶林春雨》、《山寨路上》以及《夜歌》)。《云南音诗》是一部风俗性、色彩性的交响套曲,生动地描绘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火把节》这部音乐作品采用了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调,用交响手法写成,描绘了云南各族人民欢度传统节日的欢乐情景,回旋曲式。作品穿插了三种不同性格的舞蹈主题,有矫健刚劲的男子舞蹈、婀娜多姿的女子舞蹈以及欢腾热烈的群众舞蹈。多主题的调性、各种配器间的变换使得《火把节》始终色彩斑斓,欢快流畅。 教学目标:

1.能感受音乐作品热烈欢快的情绪,初步了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 2.能在恒拍的基础上感知乐曲的音型特点,并能用肢体动作、节奏拍击参与表现并体验其独特效果。

3.能积极探索打击乐器的音色,尝试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重难点:

能在恒拍的基础上体会乐曲的音型特点,并参与表现音乐。 教学过程:

一、律动营造整体氛围: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成圈,跟随着《火把节》片段一跳舞。

二、体验表现片段一: 1.游戏:徒手节奏传递 0 0 ︱ 0 X ︱︱ 2.跟音乐传递

跟着片段一音乐继续节奏传递 3.体会音型特点

为音乐加点气氛,用拍腿表示。 X X ︱0 0 ︱︱

一半拍腿,一半做造型,交换。 4.为热烈的部分选择打击乐器营造气氛。 鼓:X X ︱0 0 ︱︱ 镲:0 0 ︱0 X ︱︱ 为灵巧的部分选择打击乐器。

教师提供铃鼓、串铃、沙球、三角铁、碰铃等乐器。 根据音乐表现。

二、体验感受片段二:

1. 介绍作品:这个音乐片段选自王西麟的《云南音诗》第四乐章《火把节》。 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火把节,观看火把节盛况视频。 2.听片段二,身体律动,交流听后感受。 听辨主奏乐器。(双簧管)

听听这段音乐使用什么乐器主奏的。(双簧管) 3.利用纱巾有节奏地来表现。 在力度突强的地方站起来甩动纱巾。 完整聆听片段二,根据音乐变化来表现。

四、完整聆听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而大多都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共庆祝三天。

第一天:祭火。这一天,大家都会穿上自己心爱的礼服,一起聚会吃饭。然后大人小孩都会从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

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同时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第三天:送火。这是火把节的最后一天,也是火把节的高

潮,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这就是隆重而盛大的彝族火把节,他们的火把节如同我们的春节,过得也分外的热闹。

赵翌辰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彝族火把节的故事

以前,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热阿比,地上有个大力士叫阿提拉巴,两人都有拔山之力,没有人能够摔倒他们。斯热阿比听到阿提拉巴是地上的大力士,很有本领,就从天上下来,和他比试。那天阿提拉巴正好出门,临行时,他对母亲说:“天上的大力士来找我,请老人家抬一块铁块招待他,就说这是我吃的东西,请他尝尝。让他等一会儿,我马上回来找他摔跤。”

说完,阿提拉巴就走了。不一会儿,斯热阿比来了,阿提拉巴的母亲真的抬了一块铁块给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咬了一口,怎么也咬不动。他想:阿提拉巴吃铁块,他的力气一定比我大。想罢,他急急忙忙回去了。

阿提拉巴回来以后,他母亲把经过说了一遍,阿提拉巴听说斯热阿比咬不动铁块,就知道力气一定没有自己大,所以,他便跑去追斯热阿比。斯热阿比刚刚要上天,就被阿提拉巴追上了。

“不要走,你既然找我来摔跤,那咱们就来比试比试吧!”

斯热阿比听了他的话,就张开双手,猛地抱住他,两人就开始摔跤了。他们的力气真的非常惊人,大地被他们震得格格的响,那些山峦、树木都抖动起来。斯热阿比抱住阿提拉巴一摔,阿提拉巴踉跄一下,被斯热阿比压在地上。但他的背脊还没有着地的时候,阿提拉巴一个挺身,从斯热阿比头上翻过来压在他的身上。斯热阿比脊背落了地,但他不服输,还要求再摔一次。这一次。阿提拉巴站成一个骑马式,斯热阿比用力摔他,他的两脚像生了根,一动也不动。阿提拉巴乘对方不留神,抓住对方的一只胳膊用力一摔,斯热阿比被摔出两丈多远,趴在地上动不了了。阿提拉巴走近一看,斯热阿比口吐鲜血,已经死了。

阿提拉巴回到家里,哪知天菩萨知道斯热阿比被摔死的事以后,非常生气,但又没有办法对付阿提拉巴,便派来大量的虫子来吃地上的庄稼。阿提拉巴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那天晚上,砍了许多松树,领着人们烧虫子,把天菩萨派来的虫子都烧死了,保护了庄稼。从此,彝族百姓就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火把节。

民族传说

纳西族

天神子劳阿普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将到人间,要他把人间烧成一片火海。老天将来到人间,看到一个汉子将年纪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牵着走,他感到奇怪,细一问方知背着的孩子是侄子,牵着的孩子是儿子,因哥嫂已死,汉子认为应该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将为这样的人间美德深受感动,想着人们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们,便将天神烧毁人间的消息告诉给那汉子,要他告诉人们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门口点燃火把,以此免去灾难。于是千家万户都在这天晚上点起了火把,天神以为人们早已在火海中灭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没有醒来。后来,纳西族人民就把这天定为火把节。

拉祜族

火把节之夜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应该说,这节课的闪光点,就是歌曲的教学很顺畅,特别是学生的声音非常纯净。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决得很好,弱起小节和切分节奏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很快掌握了。

课一开始我让学生就沉浸在乡村音乐的氛围中,影片中的舞蹈把加拿大乡村音乐风格传递得很好,给学生营造了浓郁的加拿大乡村音乐风味的氛围,学生都不由自主的动了起来。整个课堂洋溢着快乐、亲切、自然,师生一起沉浸于音乐、享受着音乐。当然了,一节课上下来总会有一些缺点的,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我想关键在于课前的备课,所以在平时我们还是要好好的把歌曲和欣赏的内容仔细钻研,争取做到带着详细的、设计全面的教案进教师上课,这样以来,我想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在平时扎扎实实的教学中而有所提高,真正做到让音乐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

上一篇:湖北省普通工业电价范文下一篇:河北遵化市并村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