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

2023-09-20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1篇

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

(1)一是部门垄断现象加剧,项目分级处理及其所造成的效率的低下,其次是基层社会人员独立性、社会内部的凝聚力降低,基层社会人员的个人理性增强但是公共意识却在逐渐淡薄,再者是政府的行为活动多但是基层社会的行动却少,政府行动与社会行动不协调,从而造成政府资源与社会资源不能充分得到利用,最后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力度与城镇的差距过大,这使得农民都进入城市但不能融入城市。(2)脱节问题:

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的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横向协调方面脱节,即重视政府部门在纵向渗透中的发展而忽视政府部门横向的协调,从而出现有关部门的冲突,这就是所谓的条块冲突。①其次,基层部门组织建设与社区民间组织建设脱节,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基层居委会建设却忽视基层民间组织的培育,出现社会公共意识缺失、社会独立化问题,再者是社会行动与政府行动脱节,过多依赖政府组织的参与却忽视社会组织参与,出现社会力量不足、治理效率严重低下问题。

2

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心

(1)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原则,基层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的管理,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促进并实现群众的发展的目标,不断满足基层社会人员的需求。②(2)协调发展原则,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是推动社会的发展,在此同时要注意把握协调发展的主脉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不变的主旋律,在此基础上发展基层社会,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关系。(3)群众自治原则,在基层社会管理多元化的基础上,强调居民自治,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发展决策。(4)例行法制原则,明确职责,对于基层社会治理,政府部门应在恰当的地方履行职责,同时划分各类社会组织的权力边界,使他们分工明确并各负其责。(5)创新性原则,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长期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管理者不断调整管理理念,寻找新的方式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并以积极稳妥的方式逐渐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重心:加强基层群众参与力度,使管理组织成为群众性和自治性的组织。加强基层治理法制建设,基层管理主体的职责必须十分明确,在各级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方面上,划分清楚其权利范围,实现清晰的治理环境和职责范围,在最大程度减少除基层社会管理中职责错乱的现象。健全基层社会服务功能,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敏感话题方面,社区承担的任务繁重,必须加强社区的各项服务功能,在面对敏感话题的同时,必须使群众得到明确的回复。使其在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权益保障等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居民委员会要有较强的事务处理能力,切实协助政府部门提高工作效率。发展基层社会组织,加强其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分担政府的压力,有利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遵循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实现基层社会管理活动的多元化,

有效解决群众问题。

3

高峰镇社会治理创新

在解决群众问题上,高峰镇在制度上有创新性的发展:首先建立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群众可以参与公论评议,其次邀请案件承办方人员、公论评议方人员和与之有关系的人员,再者要做到案件的清晰分析:弄清案件发生的时间背景、主要要求、所持依据等;弄清这方面的办案领导和知情人的看法;弄清案件有关人员的家庭主要成员、亲朋好友的基本情况;弄清涉案有关法律、政策、道德规范、法规等。最后在此平台上,通过讲述事实,看道理,谈依据,就地协商解决问题,通过道德、亲情甚至是司法调解。

结构创新:(1)在社会发展中,采用包容性的理念和发展观,通过吸纳众多的不同的社会力量,带动社会组织的参与,从而扩展服务方向,满足不同性质的、多方面的社会需求。这不仅是现代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而且是基层社会治理的理念趋势。(2)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结构通过不断地扩展和优化,已经产生实质性的发展。③比如继续加强基层社会组织创新,融合相同性质的不同组织,促进其共同发展。在枢纽型组织的周围发展不同类型的组织,促进效率的提高。(3)通过机制创新采用合作治理的方法提高效率。以政府项目为载体实现合作治理,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合理配置资源。

4

高峰镇社会治理模式的构建

4.1

实行基层社会自治的模式

基层社会自治的主体由原本的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重新建立新的职责关系,促进现代基层社会组织结构完善。从以往基层社会权力从上至下的垂直结构到现在的上下互动的模式,完善了组织体系的内容。调动基层社会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提高工作效率。其转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首先建立和完善配套的改革措施和相关规章制度。④使其有序快速的进行,它不仅是基层社会发展必要的方式而且是基层社会发展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加强政府向基层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再者加强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培育基层社会民主自治的氛围,保证社会公平与公正。

4.2

基层社会的多元化治理

基层社会治理的极大转变,要求在其治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多元化参与的治理模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首要选择,转变中的基层社会治理的使我们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社会利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价值观念也同样趋于多样化。⑤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中,多元化让我们引发思考,建立和健全多元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是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与秩序的必然选择。

5

总结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2篇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98%)和法治环境满意率(96%)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2214个,志愿服务队伍3200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600余个,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000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0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17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

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800多万㎡,动迁居民近2万户、非居5600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35%。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22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24家化工企业、47家印染企业和23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3篇

1.1 社会结构对社会治理造成了阻碍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城市和乡村结构逐渐复杂,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农民工进城务工情况逐年在增多, 人口的流动增加了城市人口数量, 造成了诸多社会问题, 其次农村人口急剧减少, 造成了农村耕地的闲置, 同时产生了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

1.2 民生建设不够完善

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生产力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我国城市民生建设无法满足人们的根本需求, 进而导致基层政府无法开展社会治理工作。

1.3 基层政府社会治理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因此传统的社会治理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了, 现阶段网络已经成为了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但是基层社会治理针对网络治理的规定较少, 相关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 其次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 治理工作难度增加, 基层社会治理对人们群众过度依赖, 对流动人口管理不到位, 此外, 社会治理中责任划分不够明确, 一旦出现问题政府上下级之间相互推诿扯皮, 严重降低了社会治理的效率。

2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2.1 以民为本, 提高服务质量

民生事业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脚点, 提升服务质量, 促进民生事业发展也是我国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 因此在新时代中, 基层政府要以民为本, 重视民生事业, 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为人民服务上, 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 想民所想, 忧民所忧, 切实的解决群众问题, 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进而提升本地区社会治理的能力。

2.2 完善网络建设, 加强治理力度

基层自治组织, 即村委会和居委会, 它们是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的主要机构, 因此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切实的从实际角度出发, 结合当地社会治理的现状, 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 形成社会治理的创新网络结构, 在合理的范围内不断扩大社会治理的范围。

2.3 动员社会力量, 引导企业参与

社会治理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力量, 基层政府要充分的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政府可以通过企业的文化建设不断宣传社会治理的相关知识和文化, 播放相关的社会治理宣传片, 提升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度, 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社会治理的深度, 构建社企合作的新理念, 为创新社会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2.4 完善创新机制, 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的长效性

当前社会治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治理的进展, 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不仅仅是要创新治理的途径和方式, 更要保持社会治理的长久性, 因此基层政府首要的任务是要不断的完善社会治理机制, 使创新理念常驻, 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要着手建立完善的参与体制,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进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

结束语

社会治理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但是现阶段我国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民生建设不够完善、社会结构不稳定等, 因此我国基层政府亟需创新社会治理途径, 完善社会治理的机制。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治理, 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 并为我国全面社会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道路。创新社会治理途径要以民生建设为出发点, 不断地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其次, 政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主导作用时, 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建设法治型政府, 推进各级政府事权的规范化、法律化, 增强全民的法治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提高社会法治化水平。

摘要: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主要是指社会治理思想上的创新, 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 充分的认识到不仅要创新基层政府的管理职能, 更要创新社会治理路径, 增加社会人员的参与力度, 因此可以说, 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目标是要创新治理的机制, 以人们群众的利益为本,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基层政府创新社会治理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基层政府,社会治理,路径探索

参考文献

[1] 戴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4 (8) .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4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 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 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组织立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

从最近几年的文章查阅中发现关于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章很多, 比如韩越发表的《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建构》, 鲁可荣发表的《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等, 但是关于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文章却不多。新常态下如何更好的发挥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2.1 宿松县社会组织的基本情况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 北傍大别山余脉, 南临长江。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800里皖江之首。全县辖9镇13乡209个行政村 (社区) , 总面积2 394km2, 总人口87.35万人。宿松县政府根据管辖范围广, 管辖的行政村 (社区) 较多等县情, 创新社会治理方式, 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社会组织, 发展壮大社会自治力量, 努力的探索走出一条有效的社会治理道路。

调研数据显示, 截止2016年底, 宿松县依法登记成立的社会组织共128家, 其中社会团体83家, 民办非企业单位44家, 基金会1家, 涉及文艺、教育、农业、林业、公益、水产、体育等领域。

2.2 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

2.2.1 分布范围较广, 但增长速度缓慢。

从调研看, 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 民办非企业单位, 基金会。社会团体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由政府牵头举办的行业协会, 如质监、药业等;二是纯民间性质的专业行业协会, 如宿松县生猪产业一体化协会、宿松县商业联合会等;三是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 涉及种养殖 (家禽、畜) 业, 经果林、水产、蔬菜等行业;四是联合性协会, 如经开区互助组织促进会、长铺镇社会组织促进会等。共涉及单位会员数1 325个, 个体会员数20 130人。协会行业分布集中在农业、林业、服务业等领域, 区域分布涉及宿松县绝大部分乡镇;民办非企业单位涉及教育、卫生、民政、文化、科技等类别。可见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分布范围较广, 但是增长速度却很缓慢, 由2013年124家到2016年128家, 仅增加了4家 (2015年撤销登记15家, 注销26家) 。

2.2.2 参与机制有待完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由于社会组织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满足民众各方面的需求, 所以他们愿意自发组建基层社会组织, 一旦这些基层社会组织不能满足某些成员的个人利益, 他们就不愿参与了, 此时基层社会组织的发展就面临着人员流失的尴尬。散沙式的管理状态, 使得许多社会组织只能活跃一时, 可持续发展能力堪忧。有的社会组织后来实际上成了空壳组织。

2.3 集中于文艺健体教育类, 参与领域有待拓宽

社会治理涉及到方方面面, 包括养老服务、社会环境、社会文化、社会治安、社会教育和流动人口管理等等。但在调研中发现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大多集中于文艺健体教育类, 而在社会治安、社会养老、日间照料、社会心理、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却很少, 有的方面甚至没有涉及, 致使其参与广度有限。

2.4 参与意识增强, 但社会信任度较低

近几年, 基层社会组织参与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积极参与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治理。但是民众对基层社会组织的信任度仍然不高, 一方面大部分民众对基层社会组织不太了解, 再加上其内部管理不健全。另一方面基层社会组织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 导致社会组织的活动处于无监管的状态, 影响了民众对他们的信任。

3 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3.1 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知度不足, 认同度不高

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居民对社会组织了解不多, 对于现有的基层社会组织应该给予什么帮助, 至今没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居民参与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热情不高。社会组织主管部门没有专门宣传和普及社会组织这方面的知识。宿松县到目前为止没有建设社会组织信息专门网站, 各区、乡镇社会组织信息也没有联网。

3.2 社会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 管理不规范

从宿松县每年的年检和督查的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在组织管理财务管理方面较规范, 但是部分社会组织存在乱收费乱用会费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组织的社会形象。

3.3 社会组织资金来源缺少保障, 专业人才匮乏

资金不足, 是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中面临困难的集中表现。基层社会组织经费来源, 尽管比较多元, 包括政府财政资助, 会员费, 有偿服务费用, 社会捐赠, 但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投入, 一旦政府投入不足的话, 大部分社会组织自身又缺乏“造血功能”, 就会迫使它们减少服务的次数和降低服务的质量, 甚至有的社会组织面临解散的危险。调研发现一些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也不专业, 工作人员较少, 甚至出现工作人员一身兼多职的现象。一些社会组织由离退休人员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明显匮乏。

3.4 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力量不足, 管理手段缺乏

一是专职人才匮乏。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涉及到全县一百多个社会组织, 工作量大、任务重, 但宿松县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科, 没有专业社会组织工作管理人员, 只设立了社会事务股, 编制内人员也只有两名。在当前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 要求较高的情况下, 也难以达到预期的监督管理效果。二是缺乏处罚手段。对于不服从管理的社会组织必要时应当以行政强制手段予以处罚, 但目前宿松县社会组织管理部门既无执法资格, 也无执法手段, 仅仅依靠社会组织自身整改难以达到规范效果。

4 推进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4.1 宣传扩大社会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前宿松县公益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呈现处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人们的公益性不强, 社会上有些人对公益事业有偏见, 部分老百姓认为这是“挂羊头卖狗肉”, 这就特别需要舆论宣传。二是有些人想做公益事业, 也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但是苦于没有平台, 没有团队。这就需要紧抓舆论阵地, 大力宣传。通过广泛宣传, 将社会组织的名声打出去, 平台亮出来, 吸引更多的爱心认识参加进来。目前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就做的很出色, 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2015-2016年, 共计策划公益活动近70余次, 每一次不论是线上支持人数还是实际参与人数都是稳步增加的。媒体对其的报道也是不断的增多。

4.2 规范社会组织管理, 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

一是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宿松县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同时, 也注重对上级文件的落实, 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县民政局每年3月开始对全县社会组织进行年度检查, 并要求年检结论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必须认真及时进行整改, 对连续两年以上年检不合格的社会组织, 依法给予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二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自2013年起除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皖代表机构等外, 对新成立的各类社会组织按照分级负责原则, 实行直接登记。对于新成立的社会组织, 大力推行自主办会, 力争杜绝社会组织行政化。

4.3 加大对社会组织的资金政策扶持力度

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 依照国家规定进行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认定和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认定, 保证社会组织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待遇。鼓励金融机构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信用担保和信贷支持, 拓宽社会组织筹资渠道。

4.4 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以场地、资金、能力建设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组织入驻, 提供后勤保障、管理咨询以及信息、网络、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社会组织促进会和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构建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和基本途径。目前长铺社区建立的长铺社区社会组织促进会, 整合了社会资源, 整合了项目资金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效益非常明显。各协会成立至今, 已培训残疾人106人次, 推进残疾人就业48人, 组织义工志愿者爱心捐助6次, 参加城乡清洁活动5次, 组织书画爱好者参加市、县书画比赛6次, 各种协会作用发挥明显, 特别是养殖协会, 组织养殖培训参观6次, 提供销售信息31条, 落实公司加农户发展模式, 帮助周边农户从科技和资金方面连队帮扶, 受益农户达1 000人以上。

4.5 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党的十八大后, 进一步倡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 为推进该项工作, 必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 培育社会组织良性发展。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扶持、激励机制, 按照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重点购买具有示范导向作用、获得3A级以上评估等级的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

摘要:基层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之一, 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发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安徽省宿松县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社会组织,社会治理,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韩越.基层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机制建构[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13 (4) .

[2] 鲁可荣.城乡基层社会组织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12 (3) .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5篇

1.1 社会治理的概念

社会治理工作主要是对当前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对其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合理协调。该概念摆脱了传统价值观的束缚, 重点强调了社会组织的意义。在治理方法方面, 并非只有行政一种方式, 还包括法律与道德, 使得社会治理的概念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

基层党组织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 不仅能够完成上级布置的组织任务, 而且能够与群众进行联系。现如今, 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范围不断扩展, 其自身定位以及作用也都发生了改变。

1.3 领导方式的创新

目前而言, 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 农村社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 领导创新的工作势在必行, 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的主要形式, 提出最为有效的方案, 不断提升治理的水平, 进而推动整个农村社会完成改革的工作[1]。

2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地位过于弱化

农村的基层党组织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农村内部各种工作的领导核心, 但是现如今其领导地位逐渐出现了弱化的现象, 这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 某些党组织的基础职能出现了残缺的情况。如此便导致上级布置的任务无法有效传递到下级手中, 进而无法告知于广大人民群众。同时也没有积极询问政策的落实情况, 导致其基础职能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其二,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法治意识。现如今农村为了发展经济, 使得一些企业占用了农民们的土地。原本只需要商量沟通便能解决的事件, 却由于部分成员自身法治意识不足, 导致恶性事件发生。不仅使得政策方案没有得到有效贯彻, 而且还疏远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

其三, 部分党组织缺乏敬业精神, 几乎很少开展相关活动, 对于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恶势力只会选择逃避, 导致基层组织的公信力不断下降。

2.2 社会力量十分薄弱

目前而言, 我国绝大多数农村的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力量还相对比较薄弱, 这其中主要原因便是自身建设有所欠缺。某些党组织老龄化问题严重, 缺乏新鲜血液。同时部分党组织对于基层党员缺乏相应的教育管理, 使得某些组织成员对于加入组织的概念仅仅是认为能够享受其带来的福利, 而没有意识到承担其应有责任的重要性, 从而导致整体队伍非常涣散。正是由于党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存在很大的缺陷, 导致自身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幅度降低, 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

2.3 缺乏服务群众意识

某些党组织的成员缺乏基本的服务意识, 对于社会治理工作的理解产生了一定的偏差, 导致过于重视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面对农村内部出现的矛盾时, 只会选择压制的方式, 对于法治工作的意识严重不足。部分党组织成员在社会治理的工作方面仅仅停留在表面, 未能做到与工作内容切实联系, 因此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 工作方法也缺少应有的创造性。如此一来, 基层党组织在当前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2.4 利益矛盾有待协调

农村党组织的首要任务便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切实保护好群众自身的基础利益。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十分迅速, 因此农民普遍的价值观也越发多元化, 从而衍生出贫富差距明显的现象。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都有所不同, 因此其治理方式也自然有所不同。也正是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使得利益矛盾的协调问题越来越严重[2]。

首先, 农民自身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 而部分党组织在对于矛盾处理的问题方面手段十分欠缺, 从而导致矛盾问题不断扩大。

其次, 部分党组织对于当前出现的新型经济组织的认识有所欠缺, 无法有效处理其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导致二者矛盾重重[3]。

3 当前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对策

3.1 改善领导方式

一般而言, 农村党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农民自身的代表, 为农民自身的利益进行诉求。由于二者之间的角色具有一致性, 因此党组织能够为农民群众进行诉求传递, 切实维护其自身利益。

首先, 党组织需要做好责任分工, 村委会主要负责具体事务的治理工作。对于一些与农民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 可以商量解决。

其次, 党组织需要公开自身事务, 即进行村务公开, 确保农民们可以时刻了解当前组织的进展情况, 进而减少摩擦。

3.2 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现如今农村人口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成员的实际分布情况也随之不断改变。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之后, 传统的组织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因此, 组织建设工作必须进行创新。

其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工作, 健全现有的治理机制, 鼓励所有成员们利用创新思维处理问题。同时党组织理应开展一些培训活动, 提升成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及个人素养。另外, 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一项重点内容, 党组织必须改善任用与监督机制, 确保所有工作能够公正公开。

3.3 明确当前工作的重点

首先, 党组织应当改善当前农村的民生, 将其最为关注的问题当作切入点。全力推广新型农业, 改善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还需要改善农村内部的基础设施, 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其次, 由于农村的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 为此党组织需要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为其提供足够的金钱资本。同时还需要开展一些创新文化的活动, 丰富农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4 加强协调工作的能力

首先, 党组织成员应当发挥自身领导责任, 处理好不同价值观群体之间的协调工作, 这其中教育引导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 党组织还需要做好宣传的工作, 大力推广国家公布的政策, 促使群众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引导。

其次, 现如今农村的内部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党组织为了确保农村发展的稳定性, 必须积极投入到治理活动中, 协调不同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束语

加强农村社会的创新工作是当前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因此基层党组织必须明确自身定位, 改变原有的观念, 从本质上完成创新工作, 适应农村未来发展的基本要求。

摘要: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村的基本形式也发生了改变, 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因此, 农村原本的结构以及经营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管理的范围越发宽泛, 任务种类也越加复杂。但是, 由于我国多数农村整体经济十分落后, 因此传统的治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所以, 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转型将会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本篇文章将阐述社会治理的创新活动在基层党组织中的作用, 分析其当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于具体治理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作用,研究

参考文献

基层社会治理难点范文第6篇

一、重视基层经济普查工作的意义

经济普查工作主要是普查国家的企业经营情况, 重点针对二三产业的企业, 由于国家的经济部门工作人员的数量有限, 而同时二三产业的企业数量很多, 地域差异很大, 涉及的项目内容多, 需要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配合, 也需要基层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但是在规定的时间内, 经济工作人员很难保证质量的完成工作。因此就需要基层一线工作人员的配合, 人多量大, 大家共同努力, 便于更快时间内完成经济普查工作。

同时基层也是最了解企业信息的部门, 国家重视基层的经济普查工作, 也是能够更加准确的收集到需要的经济数据和企业信息, 便于国家企业信息更加准确和完整, 也能够为国家制定完整的经济惠民政策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价值, 更加便于掌握市场的动态和行业发展方向, 发挥基层的工作力量进入到经济普查工作中, 保证了经济普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所以说国家在经普工作中非常重视基层的力量。

二、基层经济普查工作中存在的难点

(一) 基层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宣传不到位

基层经济普查工作需要领导们的重视, 但是现实情况是, 由于领导的工作内容多, 所以经济普查指派专人负责就行, 他们就不在过多的过问, 因此由于领导的不重视, 所以普查工作在开展的时候常常是马马虎虎, 负责的人员在清查阶段填写数据的时候, 不认真, 尤其是行业类别那项, 直接按照营业执照上面填写, 没有与企业进行核实, 为了自己的工作简单, 最终会造成经济普查的数据不真实。它由于经济普查的范围广, 行业复杂, 各行业管理者的素质不统一, 加上基层对经济普查的宣传力度不够, 单一的依靠国家媒介进行宣传, 基层没有正确的引导企业认识经普工作, 大都认为是为了查他们的账目, 也有认为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税收, 因此面对经济普查的人员来, 都很不情愿, 态度也不好。

(二) 经济普查中监督力度不够, 经济使用存在问题

经济普查的经费问题是所有人关注的问题, 经济普查的经费需要按照《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规定发放, 而经济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但是在实际的经费使用过程中, 也常常出现经费管理不到位, 或者被克扣的现象, 尤其对于基层的工作人员来说, 工作难度大, 但是经费不到位, 也没有人会去争取。同时加上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形式化的存在, 这就造成经费的使用不当现象, 无疑会增加基层经济普查的困难, 因为缺少足够的经费, 培训不到位, 资料不能按时下发, 设备不到位, 工作不能开展, 经普数据很难保证。会增加经普数据的风险, 还会耽误工作进程。

(三) 经普工作人员的选择难, 培训任务重

基层经普工作的困难除了经费问题最主要还是经普工作人员的选择, 因为素质高的工作人员是经济普查取得准确数据的基础保障。我们都知道在经济普查采集数据的时候普查员手中是需要操作PDA电子终端设备进行采集的, 因此这就要求普查员需要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 还要具备专业的业务素质, 这中需要年轻人是最好的选择, 加上普查的时候需要填写的数据多, 业务广, 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 还要面对恶夺的天气, 因此普查员还要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以上要求对于基层人员来说就存在困难, 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都不喜欢基层的工作, 认为基层工作累, 所以基层的人员年龄偏大, 年龄偏大的同时专业性水平就不高, 加上基层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所以真正投入到工作的时候困难重重, 经普的数据不可靠, 审核的时候经常存在问题, 这样就增加工作量, 不利于经普按照完成。

三、基层经济普查工作难点的解决对策

(一) 组织机构健全, 加强经普的宣传力度

基层经济普查应该重视组织机构建设, 加强领导者对经普工作的重视, 明确大家的工作职责, 制定岗位责任制, 并且要严格管理, 保证良好的工作机制。领导者对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视目的在于领导者能够加强经普人员的管理, 督促大家的工作, 还能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经济普查属于全国性的工作, 在经普之前要重视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企业能够了解到经普工作, 认识到经普工作的重要性, 使普查对象更加充分的了解普查的意义并进行配合, 提前为经济普查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宣传形式上要电视, 网络, 新闻报纸等多形式进行宣传, 同时基层应该依据经普对象也可采取入户走访宣传的形式, 发放经普宣传单, 如果普查对象存在疑惑, 可以让相关部门配合参与进来, 认真解释经普工作对国家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意义, 以便更好的配合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 加强普查经费的落实, 发挥监督的作用

经济普查的经费是工作开展的基本保障, 经济普查的工作量大, 普查材料, 培训, 人员补助等都需要经费的支持。虽然对于基层来说, 普查经费是一笔大量的开支, 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 但是就普查工作的实际效果来说, 应该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 保证经普经费及时发放和到位。对于出现的私自占用经费问题, 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同时国家监督部门应该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并且保证监督部门的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严格管理经济普查基层经费的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公平对待所有人员, 合理安排费用的使用, 最终保证经济普查的工作在经费上不出现困难。

(三) 基层经普要选择合适的普查员, 重视其业务能力的培训

经济普查工作开展之前, 要按照经济普查的要求, 选择合理的普查员, 因为经普的数据传输需要使用信息技术, 因此要求基层克服一切困难, 选择综合素质高, 工作能力强, 尤其是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 同时选择人员的时候要重视其工作责任感, 基层人员不够, 要采取招聘的方式招聘有经济工作经验或者会计工作的人员参加经普工作。同时对工作人员要重视起业务的培训, 把所有普查表的内容都耐心讲解, 同时定期开展讨论会, 大家把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出, 集中解答。还可以微信群, 每一个基本群内都有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 便于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利用经费采取奖惩措施, 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 提高普查员的素质的同时确保普查数据的质量。

(四) 采用合理的方法对待普查对象, 解决普查不配合问题

由于经济普查的表多, 内容复杂, 对经普人员的要求也高, 因此给经普增加了审核难题。同时由于被普查对象处于自身的经营和个人利益方面的考虑, 不愿意配合经济普查的工作, 他们怕给自己增加经营困难, 但是工作仍然需要进行, 这就要选择合适的工作方法, 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对普查的指标力求精炼, 减少繁杂的过程, 缩短调表时间, 同时要表明普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据采集过程中, 要运用灵活的方式和技巧, 对于调查对象的态度不同, 采取不同的调表方式, 获取数据, 以便解决调查对象不配合的问题。

四、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为了更好的了解国家的经济实力, 国家需要进一步对所有的企业进行一次经济普查, 对他们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营业范围进行掌握, 因此就需要基层经普人员的配合。经普工作要想取得更好的结果, 获取更加真实的数据, 就需要正视基层经普工作的难题, 经费问题, 宣传问题, 人员选择问题以及被普查对象的支持与配合问题等, 都是现实的基层经济普查面对的问题, 为此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希望本文的论述对于全国第四次基层经普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 全民经济发展迅速, 同时带动各行各业的发展, 我国的二三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 数量急剧增长,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开展经济普查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利用基层的优势更加全面的了解二三产业的发展, 同时完善国家经济的数据库, 完整把遗漏的企业单位名单录入到系统内, 便于国家制定完善的经济发展展战略计划, 更好的为企业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但是经济普查从基层做起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实际工作中会受到一些阻力给经济普查工作带来不便。所以本文主要就基层经济普查工作的难点进行分析, 并给予合理的解决对策建议, 希望对改善基层经济普查工作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经济普查,基层,难点,对策

参考文献

[1] 赵占辉.对做好基层经济普查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 2018 (08) .

[2] 姬爱玲.经济普查的几点思考[J].市场研究, 2018 (09) .

上一篇:会计基础实训报告范文下一篇:五一假期的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