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

2023-09-16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1篇

1、精细化管理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 它以专业化为前提、系统化为保证、数据化为标准、信息化为手段,把服务者的焦点聚集到满足被服务者的需求上,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和更强竞争力。(见汪中求等着《精细化管理》)

2、精细化管理就是要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把抽象的战略、决策,转化为具体的、明确的发展举措。

3、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从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管理方法。也就是说,精细化管理是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精是精湛、精益求精,细是细节、最小的工作单元,“细”是精细化的必经的途径,“精”是精细化的自然结果。精细化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理念上的转变。

4、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而不是打乱仗。这个概念强调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全员管理,精细表现在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并依靠全体员工的参与来组织、实施企业的活动,其中涉及到岗位职能的定量、复合、工作流程的标准化以及工作效果的最佳化;其二便是全过程管理,“精细”表现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疏忽,应该做到环环紧扣、道道把关,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细节管理。其三便是市场管理和运作。

5、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现代管理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它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抓细、量化,有利于落实到行动中。

6、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精”就是切中要点,抓住运营管理中的关键环节;“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实行刚性的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强化责任的落实,以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

7、精细化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概念,又是一种管理方法和管理工程。 其内涵就是企业在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对其生产流程、管理流程进行科学细化和合理优化的过程,实现“组织结构专业化、工作方式标准化、管理制度化、员工职业化”。

8、企业竞争战略的精细不仅表现在精细的积累性竞争优势上,而且还表现在企业战略方向选择、战略执行的精细化、精确化上。例如,在市场营销战略上,市场细化、深化、个性化;在操作与运行战略上,精确化、低(无)废化、效率化;在技术开发战略上,范围化、弹性化、柔性化、微化、宏化、大(巨)规模化;在组织战略上,人性化、关怀化、过程化(扁平化)、精干化、网络化(network)、万面化(patching)(动态调整化);在人力资源战略上,知识化、团队化、流动化,如此等等现代企业发展潮流与流行趋势,都以精细为核心,都以更好、更准确、更有效、更适应为核心。

9、精细是一种极限过程,是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也是不能完结的企业管理发展过程。精细竞争、精细战略、精细优势的另一个含义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细”、“末”之处见真功。

10、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 从思想概念看,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又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企业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

11、“精细管理工程”指企业按照“六精五细"的思路与方法,对企业的管理进行精细化改造的工程。 六精:培养企业精神、运用管理精髓、掌握技术精华、追求质量精品、精通营销之道、精于财务核(预)算;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企业组织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个战略目标、细化企业管理是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全面管理模式。 从思想概念看,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理念,形成了企业管理的一种“精细”境界,从而指明了企业管理的方向;从实践活动看,它又是企业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表明了企业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渐进性。管理制度、细控成本。

12、精细化管理,“精”是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细”是关键环节的主要控制点,精细管理就是系统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关键环节及其主要控制点的匹配性。 “精细化”是针对过去企业“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细化企业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企业管理思想高效、准确、到位的落实。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2篇

教育技术是广大师生实现现代化远程教育的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上教学条件的日益成熟,完成和先进的网络已成为衡量学校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育技术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服务的,是一种学习工具,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和协作学习;是为教师德教学和科研活动服务的;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如辅助学校I的学生学籍管理、人事管理、教学教务管理、行政事务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是沟通学校与外面的窗口,利用她既可以从校外获取各种信息,也可以向外发布各种信息,所以说现代教育技术应具有教学、教研、管理和沟通能力等。

教师能够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方法进行学习和交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吸取他人的经验,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水平,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环境提供的各种教育专业网站和其他资源,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和综合知识,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广阔的交流空间和通讯手段,与其他教师、学科专家、教育与教育技术研究者进行沟通。

对学生而言,学生运用技术工具,如QQ、E-mail等,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同学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使学习更有主动性,发挥学习自主性,发表独到的见解,而不是当个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书呆子”。而且学生可以对老师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使教学以最大效率发挥作用。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3篇

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 主要不是形体上的黑头发黄皮肤, 而在于无数华夏先人, 生活在这片五岳群山, 黄土江河之间, 一路的与天地, 与山河, 与草木风雷, 与淑人君子, 相激相荡, 共感共应, 蕴藉而酿造出中国人特有的传统系统。中国人从小读经, 接受传统的洗礼, 以此培育出特有的才情与生命情调, 创造出独特的华夏世界与礼乐文化。民国初年, 蔡元培以教育总长的身份废除读经, 决心放弃中国人的才情与灵魂, 放弃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价值、与意义系统, 转而拥抱西方, 相信西学才足以应付危局, 西学才可以提高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准据。其间经过国民党与袁世凯的战争、军阀混战、国共的北伐、国共内战、抗日战争、以后还有三反五反、反右、文字简化、文化革命等等, 老成凋零, 教化残缺。直到今天, 中国走向富裕, 中国期待大国崛起之时, 有识之士忽然发觉, 现代中国人缺乏心灵家园, 缺乏信仰与价值皈依, 缺乏道德教养, 缺乏内在澎湃的创造力。身体的温饱基本解决了, 灵魂的安立却无从着手。因此人心迷惘, 道德滑坡……基督教在中国大幅蔓延。

中国人及中华民族将往何处去呢?中国人应继续沉沦在功利与自私的泥沼里吗?中国人应该皈依西方, 用基督神学给自己安身立命吗?或者中国人应该重回传统, 通过儒学礼教的再洗礼, 寻回失落的灵魂与家园吗?

在追求名利的得失路上, 在迷失自我的彷徨之中, 在为人父的醒悟之中, 在为师的艰辛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华原典, 她像一滴甘雨流进我久旱的心田。

提起传统文化, 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 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 太保守了。

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

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 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 对比在历史上强盛1000多年的罗马帝国, 却早已不复存在。

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 近百年来, 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 人民身心安稳, 过着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 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 这是多大的反差啊!北京大学一位著名教授曾感叹到:“现在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

更有甚者, 当前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欠缺, 由于过早的接受“理、化、数”的禁锢, 除了在少数时间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以外, 较少受到有关人文学科多方面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由于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完善使现代学生正义感、责任感淡化, 道德修养不足。当前不少学生埋头于科技理论知识学习, 不注意伦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修养, 在诚实、守信、认真、勤奋、谦虚等基本文明方面表现欠佳。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先割除重理轻文或者只学、只考、只闻读书声的办学理念。将人文素质这个全方位的大课程融入到教育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习传统文化的人文素养精髓, 全面掌握传统文化中关于爱国、爱家、道德、伦理、尊老爱幼……一系列对塑造人文素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植扶正驱邪, 扬善惩恶的风气, 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敬业和奉献精神等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当然, 人文素养的塑造不仅仅只是靠单纯的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来解决, 更需要在一定重视传统文化的整体社会风气中慢慢熏陶中养成, 这就对我们的社会教育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课题。

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 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这难道不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吗?

我们不能不佩服古圣先贤随顺自然的大智慧;我们不能不感恩留下并传承这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华祖先。

如果我们都能做顺道有德之人, 则各种家庭、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天下太平。

所以我最终选择了从行动上身体力行。首先将传统的传播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 我曾经协助三郎小学李老师将《弟子规》在小学二年级很好的落实, 每天坚持带自己的小孩读诵中华传统。当我们得知孔子的“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的仁德精神, 曾经被联合国载入工作文件, 成为地球人的共同心声时, 我在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

确实, 没有比及早地让现在的学龄儿童接触传统更为重要的了。我认为在小学尤以落实《弟子规》为第一要, 再次尽量找时间让小学生多读中华原典, 因为一种文化只有有了深厚的根, 才能更好的吸收外来文化。当然新世纪的儿童传统学习不应限于背读, 还可以不拘一格, 与时俱进, 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 比如成立小小国学社, 开展诵读打擂台、对联仿作、游戏击掌背读、民间采访、亲子阅读等等。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我要说今天的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我的内心充满了感恩之情。在走向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 传统文化怎样融进当今的时代, 让传统文化造福于更多的人, 还有待于继续开掘, 我将永不停步。

摘要:在追求名利的得失路上, 在迷失自我的彷徨之中, 在为人父的醒悟之中, 在为师的艰辛之中。我有幸接触到了中华原典, 她像一滴甘雨流进我久旱的心田。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4篇

生命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温饱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人格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勤劳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厚道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节操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开拓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仁道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宽容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忍让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简朴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知足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创造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感恩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回报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志向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善良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亲情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友谊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精神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品质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诚信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无私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文明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礼貌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尊老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养老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行孝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奉献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父母给了我们最重要的

快乐

我们的

父母

是赤脚裸背的

庄稼汉

是土里刨食的

乡巴佬

是一个字不识的

大文盲

是什么道理都不会讲的

呆头脑

是只知道心疼孩子的

木讷客

是不知道爱是何物的

古董座

父母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感觉给了很多

很多

父母没给我们什么

没有给我们

钞票

现在的孩子

得到了什么

是否是

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多

很多

但是你的骨子里

也缺少了很多

很多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5篇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一看见《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就被其封面上的几行字所吸引:“中国的学生屡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这是不是发人深省的、中华民族的一大困惑?”——这也正是我一直困惑而无法释怀的一个迷。再看看作者的简历,这是一位在中国的教育中成长,在美国的教育中成才的留美博士。作者对中国和美国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尤其当其儿子矿矿亲身经历了美国的教育之后,作者对中美教育的体会和思考更加具体,更加全面。当我如饥似渴一口气读完的时候,已是深夜2:00。轻轻合上书,却无论如何也合不上沉甸甸的眼皮。

我是一位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也是一位16岁孩子的家长,教育就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但是我们天天相伴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相比有哪些差距和误区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反省中。在本书的第一章《创造性能不能教》中,作者讲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受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儿子三岁就能画出像模像样的国画。来到美国后,作者把有着绘画天赋的儿子送进了迈阿密大学美术学院办的绘画学习班。可是在这个班里,儿子却无法落笔画画,因为老师什么都不教,只让学生涂鸦似的乱画。甚为不满的作者立即让儿子退出了这个“误人子弟”的绘画班。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作者发现,美国孩子在绘画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从不问“像不像”,而是问“好不好”,也就是画得独特不独特。而中国孩子评判一幅画好坏的标准却是“像不像”。像不像老师的画,像不像现实中的实物。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他们就根本无法下笔。看起来这好像只是评判标准的差异,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误区,即把技能和创造分隔开,把教和训练混为一谈,结果是“许多中国的孩子具有的是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COPY(拷贝)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作者认为,“训练”就是要使被训练者掌握某些技能或具有某些特长,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受训者对此是没有选择的。如“训练某人用外侧踢球”,受训者就要按照教练所制定的计划和步骤一丝不苟的练习。而“教”则是一个指导和引导的过程,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自由。我们常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对“教”这一概念最好的解释。也就是说“教”主要是一个启疑、解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经过思考后,提出问题。教育者的任务则是解答问题,而不是将自己的见解强加给受教育者。

作者最后写道:把“教”混同于“训练”,就会使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外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孩子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这段话令我想起了我的女儿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女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是一个活泼可爱,调皮淘气的女孩。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总是反映女儿太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我觉得非常纳闷:在家爱说爱笑的女儿,一到幼儿园怎么就变得异常呢?我想大概女儿到了新环境不能适应的缘故吧。可是有一段时间,她连吃饭都不好好吃,一口饭含在嘴里,好半天不嚼不咽,一碗饭要吃2个多小时。我和丈夫对其软硬兼施,均不见效。有一天,她突然问我:“妈妈,你听见我吃

饭的声音了吗?”我想吃饭嚼的快才会有声音。看来女儿有进步了。于是忙说:“我听见艺艺吃饭的声音了,可好听了”。可她却噘起了小嘴,仍旧一口饭含在嘴里。我疑惑地盯着她看了好一会,问道:“艺艺,吃饭有声音好不好?”“老师说,吃饭不准发出声音的。”“为什么?”我迷惑不解。“老师说,上课吃饭睡觉都不许发出声音,发出声音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鼻子一阵发酸。难怪女儿在幼儿园总是一声不吭!难怪她总是把饭含在嘴里!我们一直教育女儿要听老师的话,要做个乖孩子。原来她竟如此的乖,连吃饭咀嚼的声音都不敢发出来。女儿啊,这究竟是谁的错?其实这一错误由来已久,甚至我们已麻木到视其为理所当然的事。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更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什么是训练,更不要说去关注它们之间的区别。难怪我们的教育会变成填鸭式的训练!如果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象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正象布封在谈役马时所说的“马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结束。”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丧失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而我们还在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答案、标准化的行为、标准化的考核。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标准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却是厌倦和逃避。

一位考上大学却因厌倦学习而自动要求退学的学生给《中国青年》杂志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从我5岁上学前班开始,到现在我已上了15年学。15年啊,如果我能活到60岁,那么它已消耗我四分之一的生命。事实上这15年我很不满意,天天披星戴月学校家里两头跑,甚至在上高中的日子里,每周只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每天脑袋里装满了老师的“中心思想、标准答案、六大纪律、十项不准”等令人厌烦的一条条的稀里糊涂的东西,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时间想一下:我在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我该做什么?讲台上老师走马灯似地转换,我们的脑袋随着老师的身影和嘴巴转,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也忘记了生命强烈跳动的脉搏。15年我们收获的东西真是太少了,回想起来总有说不出的遗憾在心间。而最令我遗憾的一件事是我曾经充当过“好学生”的角色,现在看来那曾被人津津乐道的“好学生”的赞誉真是对自己绝妙的讽刺……多令人不可思议的遗憾,多令人悲哀的遗憾!学校辛辛苦苦教出的好学生竟然为自己曾是好学生而感到遗憾!这不仅是对他自己的讽刺,更是对当前教育的讽刺。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校、家庭、社会眼里都只有分数,大家为了分数疲于奔命,赴汤蹈火。分数高的学生称之为好学生,分数低的学生称之为差生。如今教育行政部门已下令不许称“差生”,而应称“学习有困难学生”。名称不同,评断标准却是相同的,即学习好坏,分数高低。

有人曾经计算过,中国的中小学生有1亿多,如果按最保守的比例30%计算,全国大约有差生5000万。5000万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5000万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他们如成为合格的劳动者,举起锄头,能耕种半个中国的良田,拿起扳手,能操纵半个中国的机器;他们如无所事事,游手好闲,混迹社会,成为不学无术的废品,吐口唾沫,能污水遍地,哈口气,能乌云满天。教师们,我们肩负的责任太重、太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啊!所以我们才更需要改革,更需要解放。改革我们的教育观念,改革我们的教育手段;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行为,营造“自由与开放的追问风

气”,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大力提倡“六大解放”。即解放孩子的双手、大脑、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墨守成规的“小绵羊”。

教育学什么论文范文第6篇

友情提示:乐高EV3机器人适合的年龄为6—12岁,VEX机器人适合的年龄是7—18岁。

其实,乐高EV3机器人与VEX机器人都是受到国际认可的教育机器人,乐高EV3机器人以培养兴趣为主;VEX机器人包括VEX IQ机器人和VEX EDR机器人,侧重于机器人竞赛,而且竞赛平台广阔。VEX机器人的遥控装置的使用,锻炼青少年手脑协调的能力。选择机器人课程要看家长培养孩子学习机器人的目的,如果纯以兴趣培养为目的的话可以选择乐高EV3机器人,另外也要看孩子对哪种机器人感兴趣,根据孩子的动手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机器人课程。

无论是乐高机器人还是VEX机器人都不是没有教育意义的玩具,也不是枯燥无味的教具,机器人课程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培养孩子的优势,延续孩子的兴趣度,让孩子们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爱上学习。针对不同的课程,最好让每一位学员都有相应的工程笔记和成长手册,详细记录孩子每节课学习的要点,以及孩子成长进步的点点滴滴,这样,家长能更加直观清晰的看到孩子的学习成果。

上一篇:宏观调控法论文范文下一篇:多媒体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