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3-05-23

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亲爱的李老师,我们想您了。

去年7月18日,您向着魂牵梦绕的孩子们和朝思暮想的学校深情一瞥,就离我们而去了。在没有您主持的第四届全国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共同追思,述说心愿:您播撒的种子花开四季、甜果累累,您思想的光辉坚定执著、温暖而有力量。

今年8月,我们以《江蘇教育》专刊之名搭建一个与您对话的平台。我们听到您的声音了:“我虽然是一个小学教师,却心存高远之志,我们不能反复地去论证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要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教育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去寻根。”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和您的团队历经40多年的教育实验,从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课堂学习与生活连接,通过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到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开创让儿童快乐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从教学方法到教学主张,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思想,逐步建构以情境为逻辑起点的情境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渐形成以发生现象学和扎根理论为主要方法,以情境教学、情境课程和情境学习为经,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纬的具有原创和超越意义的情境教育学。正如吴康宁教授所言,您的情境教育探索不只含有“中国元素”,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含有“人类元素”,具有“世界意义”。

100多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以求,自觉自信地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教育思想就是从江苏教育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中国特色教育学典型代表,他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性、创新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在您的旗帜下,我们需要继续坚守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召唤更多有志者,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实现与世界教育的交流融合和自身的特色发展。将中国经验变成人类经验的有机部分,实现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过渡,真正让中国的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人类的,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和科学化,建设起扎根中国大地、走向世界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学,这不仅是您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我国一代代教育学人、教育人共同追求、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给历史、给时代、给未来一个交代。

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早期教育理论 自然主义 建构主义 关系教育学

早期教育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发展,实践的变革也要求教育力量的不断跟进。从福禄贝尔创立第一家幼儿园开始,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在效法自然,努力探索儿童发展的自然秩序与天性。福禄贝尔声称:“我们给动植物以空间和时间,因为我们知道根据生存在他们身上的法则规律,它们能茁壮成长,对幼小的动植物要耐心,不能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因为任何相反的做法都会打扰它们纯洁的展开和良好的发展,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幼小的人类却被当作一块蜡、一堆泥、可以由人去任意捏造……在处理自然界的事物时,我们走的路是对的,可是在处理人时,我们却迷了路。而在两者中起作用的力量却是来自同一源泉,遵循同一规律。”[1]可以说卢梭、裴斯泰洛奇、蒙台梭利、福禄贝尔所遵循的都是自然主义教育,都力图使儿童顺性而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则认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自己与物体、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达成的,个体主动吸收、同化或顺应环境,最终达到平衡状态。儿童是自我中心的,并且随着思维的成熟会发展出逻辑思维,并最终成功社会化。而以范梅南为代表的现象教育学和以诺丁斯为代表的关怀教育学则着力强调成人在教育中的作用,他们都呼吁成人教育责任的回归,呼吁成人要始终与孩子建立在一起的关系。因此,教育理论的发展脉络是:自然主义(人的秩序与天性)——建构主义(个体化与社会化)——关系(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

一、 自然主义教育学

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肇始于古希腊时代,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又因《爱弥尔》的问世而勃兴于 18世纪[2]。对早期教育理论有重要影响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则主要以夸美纽斯、佩斯泰洛奇、福禄贝尔、卢梭与蒙台梭利,且尤其以后三位为主。福禄贝尔认为儿童天性善良,生而具有四大本能: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在他看来,教育就是自我揭露和人的内部“神的”实质的外向揭露,教育是要把一个自然的儿童,通过人的儿童变成一个“神的”儿童[3]。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是从自然的状态向更高一级自然状态的发展,他创立的Kindergarten(幼儿园)本质上就是一座花园,儿童就是花园里的幼苗,顺应他的自然就会长大。卢梭则更直接,他在《爱弥儿》一书中开篇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4]卢梭的教育理想就是培养“自然人”,完全不受社会熏染的自由人。卢梭的这一振聋发聩的教育理念影响极其深远,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中“绝对真理”。和卢梭不一样,蒙台梭利立足于儿童个体内在的生命秩序歌颂儿童在重建世界中的作用。她极其崇拜儿童生命的主导本能,她说:“大自然为了保护儿童免受成人经验的影响而给予能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教师以优先权每个儿童都有这样的‘内在教师’,其教学技巧之高可以使世界各地的儿童都取得相同的成绩。”[5]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生命的头几年在心灵和精神上的发展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成人儿童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发展面前应该是虔诚的仆人,恭赐主人(儿童)内在生命、内在秩序的展现。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一方面极力推崇儿童内在本性以自然的方式发展,另一方面将儿童与成人截然分开,认为成人容易毁坏儿童的天性,在教育上成人所能做的就是创造环境,让儿童顺应自然法则,教师只能“消极地”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

二、 建构主义教育学

如果说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理念的话,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则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实践。克莱巴柔德在为皮亚杰的《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的序言中以隐喻的方式一语道破了皮亚杰思想的中心。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这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地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这就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总之是现实层[6]。儿童教育的实质是儿童在主观性、欲望、游戏等属于自己的世界中是个积极的能动者,儿童能自由而积极地探索,能不断地琢磨出好主意。连接儿童在家庭、学校和校外生活的是孩子的思考,即在头脑中如何形成事物之间的联系[7]。因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又非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来的[8]。杜威非常看重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长和经验的改造,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9]。因而,自然主义教育关注的是儿童的内在自然的顺性发展,而建构主义则在自然世界之外还发现了一个并不与儿童的内在本性相冲的客观世界。教育就是自然的本性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相互平衡及相互协调,就是随着自己的本性找寻自我与世界的本性。

三、 关系教育学

随着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和现象学的发展,以及对人本质的更深入的认识,教育学家、哲学家们认为“人的潜能只能在‘关系’中发展而不会‘自然释放’,教育是与被释放的潜能相遇的决定性力量”[10]。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一再申明,“我—你”关系是人类应有的一种真正的基本关系,教育不仅要使儿童的潜能得以自由发展,更要使其得以历史的更新;教育作用并不体现在使儿童“创造潜能”的“释放”中,而体现在与其“相遇”中,在“我—你”之间[11]。范梅南认为,教学的本质和做父母有着深层次的关系,作为父母、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时刻询问我们职业的教育学含义,更需要时刻对年轻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保持关注[12],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13],当孩子在呼喊我的时候,他们是在召唤我们[14]。教育学概念涵盖了所有大人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成熟和发展而与孩子打交道的事件和领域[15]。在父母失责的情况下范梅南甚至还呼吁教育要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责任,以使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没有人关心。西欧在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发展教育学”,“发展教育学”是成人在培育孩子的发展时不仅要倾听孩子声音,还要承担积极的角色以理解并拓展孩子的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的在场与参与,并且在支架孩子的发展的同时也支架自身的发展[16]。女性主义教育家诺丁斯认为,教育在本质上是建立一种“关怀-被关怀”的关系,成人要主动承担起关怀孩子的责任,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关怀者”,孩子在被关怀的同时要学会积极地回应他人的关心,以使自己在未来能成长为积极的关怀者。因而,关系教育学强调的是成人与儿童之间积极的相遇关系,儿童在“我-你”的关系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成长能量,儿童与成人“不在上,不在下,而是在一起”的教育关系才是积极的。教育不仅需要孩子内在本性的自在展现,还需要成人的参与与引导,需要成人的关怀与爱的奉献,否则儿童便如水中的浮萍随波逐流,难以到达发展本性的彼岸。

早期教育理论诞生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之中,可以说早期教育理论诞生在崇拜儿童天性与内在自然的土壤之中,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它至今仍是教育的基本立场。建构主义与关系教育学是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的探索,即对“我—它”世界与“我—你”世界的探索。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基础之上,教育在不断呼吁成人的参与,它强调成人在教育中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角色,而是承认成人世界也有力量,并且这力量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或者说,至少,成人能与孩子同行且关心孩子的成长。从自然主义教育学到建构主义教育学再到关系教育学,可以发现教育变迁的足迹,即在遵循孩子天性的基础上,邀请有责任的成人关注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3]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

[2]张永富.“顺应自然”抑或“适应社会”——一个关于教育“二律背反”命题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3).

[4]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01.

[5]蒙台梭利著.任代文译.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8.

[6]刘晓东.学前教育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从维果茨基到“方案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01(6).

[7]艾琳诺·达科沃斯.琢磨出自己的好主意.朱家雄主编.国际视野下的学前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46.

[8][9]崔景贵.建构主义教育观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02,9.

[10][11]米靖.批判与建构——马丁·布伯与新教育思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3(3).

[12][13][14][15]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1,18,33,39.

[16]Dion Sommer,Ingrid Pramling Samuelsson,Karsten Hundeide.Child Perspective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UK:Springer Netherlands,2010:164-165.

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关系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育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仍然还是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教育学刚诞生的时候主要是研究普通教育,目的是为了研究师资的培训还有学生的培养,随着普通教育学的兴起学前教育也逐渐地步入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不过学前教育一直处在独自发展的境地。二战之后高等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时候学者们提出了高等教育学这个概念。

一、教育学的概述及分裂

(一)教育学的概述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还有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多数是存在于人类的生活当中[1]。通过对教育现象还有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教育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二)教育学的分裂

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一样都是按照研究的对象进行命名的,不过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比较模糊的,下面就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和教育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应的阐述。

(一)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看,学前教育应该是人类最早经历的一个教育阶段,不过教育并不是严格地按照教育阶段的先后来进行的,系统的教育研究也和教育的阶段无关。在教育学被等同为普通教育学这样的背景下,即便是规模比较小的学前教育也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并且相关的先进理论也是层出不穷。目前,通常把福禄贝尔作为学前教育学的鼻祖,他在《幼儿园教育学》还有《幼儿园书信集》等著作当中都提出了学前教育必须要适应儿童的成长,而且要将儿童的自我活动作为基础等学术观点。自理论上让学前教育学逐渐从普通教育学当中分化出去,加上霍尔以及乌申斯基等著名的教育学家为创立学前教育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进一步地促进了学前教育学的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门非常具有针对性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的话,学前教育学甚至比学前教育的实践发展更加超前。

(二)教育学等同于普通教育学

国民教育运动的快速兴起使得师范教育的兴起也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师范教育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的教师,教育学是一门必需的课程。教育学是把学生的可塑性当作基本的概念,在这样的概念下,当时在教育学中研究的对象只能是普通教育,并且关注的也是课堂教学,其研究的动力来源于实践经验的迫切需求,最初的目的是用于指导还有规范学校的教育实践。从这里也能看出,教育学虽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在发展的最初并不是很完备,而且也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备[2]。从各学科的分类来说的话,需要把一切的教育都视作研究对象的教育学还有把普通教育视作研究对象的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区分,在现阶段很多的师范类院校当中,教育学都应该正名为普通学校教育学,或者是普通教育学。与此同时,因为对普通教育学来说师资培训所具有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教育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关注教什么还有怎样教的一门学问或者是艺术,一直以来都没能转变成为关注什么是教育的一门学术性学科,都是和普通教育学之间进行了等同。

二、教育学的未来

教育学的未来不光关系到教育学研究评价的历史还有现状,而且还关系到教育学对未来的探测。因此,在学术界当中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派,有一派是吴钢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应该终结,还有一派是郑金洲作为代表,他认为教育学不应该走向终结。两派之间进行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基于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育研究已经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并且走向了分化,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步入了终结,第二个问题是逻辑的起点问题还有体系问题,以及元教育学问题,是不是证明研究已经步入了误区。针对第一个问题,吴刚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即使突破了赫尔巴特模式教育学还是以教育原理还有教育概论的面目进行延续,并且得到了非常广泛的表达,不过在各个分支研究的入侵之下,教育学除了要剪贴各个研究成果之外,其理论价值也在日渐萎缩,所以应该步入终结。以郑金洲为代表的一派则对这个观点提出了异议,对吴钢那一派阐述的事实进行了肯定,不过也指出了其只分析却不综合的问题,这一派认为教育学不但不会走向终结,而且还会趋向得更加深入[3]。针对第二个问题,吴钢那一派把焦点转移到了体系上面,认为体系的本质是学科分析的框架,如果教育学不存在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体系存在,而且还认为教育学一直在剪贴其他的知识,模仿开始就意味着学术的创造结束。郑金洲为代表的那一派认为吴钢那一派的言论,是因为对国内教育学的生长以及发展背景的无知,而且认为其与传统进行决裂的学术态度是非常不科学的。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学还有普通教育学,以及高等教育学之间必然可以得到有机的融合,进而有效地推动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刍议——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学前教育研究,2007(04):3-8.

[2]王琦博.学前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关系的讨论——兼论教育学的未来[J].《青年文学家》,2011(23):26-27.

黑龙江东方学院李响王晰(指导教师)

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从高中生具体的写作实践视角,即璀璨的光明无尽的夜、边缘处的耀眼之光、为了爱心传递等,突出“明”与暗、偏与正、小与大等对比的写作实践,借此分析对比修辞手法在汉语写作实践中的应用。其益处在于:浅显易懂,更易于苦于作文者的理解、接受与使用。同时,这是增加习作文采与表现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解决写作难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对比;写作实践;应用

高中生害怕写作文并不是怪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写作内容方面表现为:不知从何写起,写不出来;写作语言方面表现为:不生动、不形象、缺乏文采;写作方法方面表现为:不知有哪些写作方法,不知怎么运用写作方法。其实,借用社会生活中是与非、好与坏、优与劣、内与外、明与暗、正与反、正与偏、大与小等各种明显的反差现象,挪移到写作中,即对比修辞手法的应用,是一种较好的写作实践选择。如刘波的《对比手法在记叙文写作中的运用》(《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期)、寇耀文的《“比”中识香浓——作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学生之友(最作文)》2015年第3期]、李仰臣的《巧妙对比 泾渭分明——作文中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学生之友(最作文)》2016年第11期]等文,几乎都从理论视角分析了修辞手法在汉语写作中的运用。而笔者从高中生具体的写作实践视角,分析对比修辞手法在汉语写作实践中的应用,浅显易懂,更易于苦于作文者的理解、接受与使用。如“明”与暗、偏与正、小与大等对比的写作实践,是增加习作文采与表现力的有效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解决写作难的问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明”与暗的对比:璀璨的光明无尽的夜

帮助,不是你扶着一个人让他走早已规划好的光明大道(因为你不可能帮他一辈子),而是培育一个人心灵的不断成长、发展与壮大。如果你如前者那样做了,或许你可以给他带来一阵璀璨的光明,但终有一天,他会因失去帮助而坠入无尽的黑夜。

蜀汉亡国之君刘禅因何而亡?大多数人都会说,因为他无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可你从何见他是“扶不起”的?他的“扶不起”又是谁造成的?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谁历练了他,放手让他独当一面?没有!正是因为他们过于强大,从不以谦卑的姿态退居一旁,才造成了亡国者刘禅的形象!他们的强大如一束炫目的光,让刘禅只看得到光明,只看得到他们的治国成果,而看不清自己未来的路!他们以为这样是在帮刘禅,可他们从未想过当自己驾鹤仙逝时,刘禅从眼前璀璨的光明到无尽的夜时,该怎么办?所以在光明中无所事事的刘禅只能寻欢作乐,朝廷有人帮他打理,即便他勤于政事,也不会被人称赞为千古贤君。刘禅,在一片光明中如盲人般行走。他习惯了刘备、诸葛亮的帮助,没了他们,他就坠入了无尽深夜,最终无路可走。

推古及今,现代父母对孩子包办式的帮助也是如此。父母甘为蜡烛,拉着拽着扯着将孩子抱上所谓的光明之路,告诉孩子,这就是你需要的一切光明。曾听到过这样的案例: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名校退学的大学生,还不止一个。其中一例是:在孩子小学时,母亲就为其包办一切。母亲自以为聪明地将儿子引向了一条通往名牌大学的光明大道,自己以“泪烛”的精神、用大包大揽的姿态包办除孩子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可她儿子除了学习之外,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了。当母亲这盏灯一灭,他的大学生活就是一片黑暗。因为他早已在璀璨的光明中变成了“光明中的瞎子”,没有了“光明”,他便不能前行。

黑夜中的一支蜡烛可以让人摸索着前行——帮助正是如此,要适可而止。如果一盏明晃晃的灯直照着眼睛,让人无所适从,除了这光亮什么都看不见。那当这璀璨的光明消失后,被包办者便将迎来无尽的黑夜。

二、偏与正的对比:边缘处的耀眼之光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站在珠穆朗玛峰之巅去看世界的美好;而又有多少人想立于权力的顶峰俯瞰碌碌众生。但能站在世界中心的人很少很少,那我们不如安心于边缘之处,厚积薄发,发出耀眼的光。

古之以行走仕途为正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就算如此,又有几人能名垂青史,受人景仰呢?可请看看被视为不务正业的诗歌领域,有多少人在这“边缘地带”焕发光芒?有人说,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写尽了光怪陆离,成就了他一代诗仙之名。有人说,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其一)一诗,筑实了他诗仙地位的根本。有人说,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一句,便奠定了他诗仙的地位。就连处于权力之巅的唐明皇也高看他一眼,御手调羹的待遇都给了他。而打着“奉旨填词”的柳三变,也让名声显赫的苏轼羡慕不已。既然无法在现实中施展抱负,那便在心仪的领域大施拳脚,积蓄力量,在边缘处焕发光芒!

可总有些人,天生处在中心地带,但最终沉沦为边缘之域的一株小草。方仲永年幼时提笔能书,聪慧无比,可终归是“泯然众人”。我们指责他的父亲不让他接受教育,指责他的亲邻们对他的过分追捧,我们都没说错。正是一个个目光短浅者,才让一个天才儿童从高峰一步步走入低谷的。可是,方仲永自己也迷失了。一个被夸奖、在蜜罐里泡大的孩童,恐怕也真的不知努力是何物,不知易得的东西也易失。方仲永终是走向了边缘。一个天才的没落,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处于中心的人亦会因种种原因失去方向,星光终陨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所以说,有中心才有边缘。中心很小,边缘却很大。我们不会因莱昂纳多陪跑过多届小金人奖而否认他的演技,亦不会因村上春树未曾拿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去看他的小说。

三、小与大的对比:为了爱心传递

小与大的对比是鲜明的。2018年暑期出现的爱心冰箱,无疑是给这炎炎夏日带来了清凉的一笔水墨画。于最开始受助的那些户外工作者而言,这是爱心人士带给他们的小爱。帮助与受助全靠自觉;但当爱心冰箱开始在社会风行时,这便是社会给予他人的大爱,要想传承,靠的不仅是良知的自觉,还有制度。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开着一家“肿瘤厨房”。二老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里,给肿瘤病人“借火”。肿瘤病人在这里炒一道菜,只收一元钱。这是二老给肿瘤病人的小爱。这份小爱在肿瘤厨房里传递着,病人们给予二老感谢,二老也凭借着感动一路前进。

总之,从年龄看,高中生能较好地掌握“明”与暗对比、偏与正对比、小与大对比等对比修辞手法,以及对比在写作实践中的应用。从心理发展看,高中生能较好地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认知规律。从相反或相对的人、事、景、物中,高中生能较好地发现其内在联系,并加以较为合理的对比。就促进个体思维方面的成长而言,写作中运用对比,具有鲜明的实踐意义。

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经历了缓慢建设、停滞不前、拨乱反正与重建、改革与初步发展、正式成立与快速发展五个阶段。回顾这段学科建设的历史,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学学科的邏辑起点得以准确定位、多元化学科基础得以明确丰富、研究方法系统基本建立、学科体系得以建立并实现多样化发展、学科研究队伍与研究力量日益增强。在科学而合理的学科建设与干预下,成人教育学学科在未来应进一步树立“学”的价值取向,加强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塑造独立的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独立的学术空间;推动学科梯队建设,强化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本土化与国际化,实现与国际同步发展。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文献标识码 A

一、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与学科建制的基本要素

回顾新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嬗变,厘清其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成果与特征,分析其内在动因与发展规律,总结其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成人教育学科在接下来的发展道路中坚守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与科学的学科发展逻辑,实现学科的实力增长与持续性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学科是历史的产物。要试图对新中国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展开全面考察,首先必须要明确新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性质和基本学科要素。任何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得到学人的关注到发展为一门学科,都会经历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这个动态生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人们以几何级增长的规模去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来超越某—人类活动的本身,去寻找活动事件背后的结构、形态、规律等。

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历程也是如此,并由此形成了这门学科本身的内在性质。目前,社会科学沿用了自然科学的划分方式,将其下设所有学科划分为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成人教育学作为教育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长期以来学人们主要致力于对当下所处现实社会成人教育领域的各种教育问题开展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性质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成人教育学学科的诞生,既源于学科发展本身所持有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适应新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并且是在获得新中国社会各界必要的权力支持后通过渐进式建设与集中式发展逐步构建起来的成果。能够将理论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并进一步有实效地指导实践与应用,是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的一条基本脉络。

学界认为,一门学科真正建立的必要条件是自身建立起一系列的学科要素。换句话说,一个专门领域的研究要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一门学科,需要完成备齐学科要素的学科建制过程。目前,学界将这些学科要素普遍归结为研究队伍、高等院校设置课程、专门团体组织、学术交流、学术成果(即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学术会议报告等)。任何一个研究领域要在学科之林中占据一席之位,都必须为自己的学术领地树立起这些要素标志。据此,本研究围绕成人教育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完成自身学科建制这一动态过程来展开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全面考察与分析。

二、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阶段与过程

从教育活动史的视角来看,我国的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活动从晚清至辛亥革命前后开始逐步发展。在当时国家文化面临新旧冲突与交替的复杂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民族独立、文化自觉意识的知识分子群体中的许多教育家都关注到了成人教育这一领域。这些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回应着社会改造对教育的迫切需求,并在隐性路径下开始逐步发展成人教育。当然,这些关注只能说是部分知识分子对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初步探索,并不意味着已经建立了成人教育学科,只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为未来成人教育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人教育学学科开始进入新的社会境域和政治话语体系。同时,从学科建制的内在逻辑出发,成人教育学学科各个要素的建设逐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纵观70年的发展历程,严格对照学科建制的各个要素,本研究将成人教育学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学科建设过程进行了梳理,并将其划分为缓慢建设、停滞不前、拨乱反正与重建、改革与继续发展、正式成立与快速发展五个阶段。

(一)缓慢建设阶段(1949-1965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人教育一般被教育界称为社会教育、业余教育、工农教育。1950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实质上,这次会议是一次以工农教育为名称的紧紧围绕成人教育主题的学术大会。在这一起步阶段,成人教育工作者着重开展了实践层面的重建活动,通过不断的努力建设,逐步形成了有梯度的初、中、高三级制的以工农和干部教育为主体的成人教育实践系统。

从学科的理论建设层面来讲,在这一阶段,除了各个期刊上发表了有关成人教育的论文40余篇,还有一本成人教育的译著问世。著名翻译家陈羽纶等人对法国学者M.戴维所写的《南斯拉夫的成人教育》进行了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于1963年进行了全文出版。全书共205页,全面而详实的介绍南斯拉夫的成人教育发展概况。该阶段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总结成人教育实践的经验。而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能够助力学科体系实质性成长的研究成果相对很少。从学科建制的理论建设层面来看,学界普遍认为这一阶段的学科建设进展相对缓慢。

(二)停滞不前阶段(1966-1976年)

从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新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段时期,国家和社会处于发展的非常态阶段,各项事业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人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发展基本停滞,成人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

(三)拨乱反正与重建阶段(1977-1985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伴随着整个社会的重大转型,教育事业也开始进入拨乱反正的整顿阶段,政府和学人都试图逐步调整文教事业的格局。成人教育也逐步地尝试解放思想并渐入复苏与重建的正轨。1977年8月,新中国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走路的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和业余大学是另一条腿,必须全面提高成人的受教育水平。

1979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设立了成人教育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和专职理论研究团队的产生。随后,全国各地纷纷设置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自上而下、从中央到地方的研究机构系统。与此同时,高等院校也开始关注成人教育。例如,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第一所大学所属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即成人高等教育研究室。此后,部分高校陆续组建自己的成人教育研究机构。1981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正式成立。这些机构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促进了成人教育从实践操作层面向学术研究层面的深入推进,也通过愈发系统化的培养形成了一支知识背景专业化的成人教育学学科研究主体。

1982年8月16日,教育部将当时的工农(业余)教育司改名为成人教育司,对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形式上来看,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以“成人教育”直接命名的政府职能部门;从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涵上看,原本就形式多样的成人教育领域得到了统一的高站位指导,无疑利于这一领域的重建。随着成人教育实践领域的逐步重建,学人们致力于建设起规范的成人教育学学科的意识又开始萌发并有了一系列实际行动。

在这一重建时期,成人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开始尝试建立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他们致力于进一步归纳总结成人教育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历程与经验,着笔撰写该领域的专门学术论文,开展不同层级的课题研究,创建成人教育专业刊物,翻译国外成人教育理论著作。1981年6月,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创办《成人教育》杂志。作为中国最早的成人教育学术期刊,其始终刊发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与思想。1983年,王文林和余博的《成人教育概论》和张腾霄的《干部教育问题研究》两项成人教育研究课题首次被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队列,成人教育学科领域的专门化学术研究层次得到了质的提升。

除了课题,这一时期的学术论文与著作成果也开始集中涌现出来。除近400篇学术论文以外,这一阶段还有十几部成人教育主题的论文集、译著出现,如国家劳动总局培训局1981年编译的《东欧培训体制》、孙世路1982年编著的《外国成人教育》、杨连江和蒙定明1983年编著的《国外企业职工教育》、周南照1985年编译的《终身教育引论》等。从书名上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学术著作的主要职能在于集中引进国外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著作,主要目的是为国内的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可操作的指导。当然,由于当时的学人们主要是在编译、引进、推广,成人教育学本身理论的本土化构建力度则相对较弱,水平仍有不断提高的空间。

(四)改革与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

1986年,首次全国成人教育工作会议成功举行,大会修订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草案)》,并于1987年得到了国务院批复后正式颁布。这意味着从顶层设计的立场来看,成人教育被定位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增进国家人才培养力度的重要发展路径。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智慧支持,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出了迫切的呼唤,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步入改革和初步发展的宝贵历史时期。

在这一历史阶段,涌现出了22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课题。从学术著作与论文水平来看,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共出版成人教育学方面的著作200余部,其中有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成人教育理论的著作,也开始涌现出国内学者自己编撰的成人教育基础理论论著、教学教材、工具书等,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一时期发表的成人教育相关学术论文总计约3093篇,较重建阶段有了大幅增长。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开始进入本土化构建的历史状态,涌现出的一大批研究成果逐步有了量和质的改进。

在这一大批成果中,不乏有学者关注到了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初步产生了维护学科体系独立性的学科意识,如王茂荣和朱仙顺于1988年编写出版的《成人教育学学科基础》。从学科自身的发展逻辑来看,也正是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具有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学科才开始真正地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此外,1988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加入了亚太成人教育总会,并成为正式会员,开始了与外界更为频繁和紧密的国际学术交流。

(五)正式成立与快速发展阶段(1992-2019年)

从1992年至2019年,新中国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进入了独立、自觉的历史发展阶段,在长期吸收国外先進成人教育理论基础上所开展的学科本土化构建获得了显著成效,基本上完成了从初步建成到逐渐成熟的学科发展过程。

1992年,“成人教育学”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正式成为一级学科教育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学科代码号为880·57。这对于一个学科而言,意味着独立的学科建制在形式上基本完成,成人教育学学科基本成型。

首先,在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内,成人教育学学术研究课题、著作、论文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以成人教育为主题的各级各类课题达到298项左右,课题研究主体开始注重使用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成人教育实践活动背后隐藏的发展脉络与规律,学科的研究程度不断加深,扭转了过往一味引进或经验总结性质的单—方向。这一时期,以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师范院校的研究机构为主体,研究者们共同致力于构建起具有独立学术品格的成人教育学学科,共公开出版著作246部,发表学术论文总计54627篇。这些论文的学术探究领域也有较大拓展,将成人高等教育、成人学习心理、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都纳入研究范围。这些成就共同构建起成人教育学的独立系统,成人教育学学科从最初的尝试建构走向了独立的成熟建制。

第二,作为独立学科,成人教育学科硕士学位点、博士学位点迅速扩容。1993年,华东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这是新中国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教育迈出的第一步。此后,曲阜师范大学于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于2000年也成立了成人教育学硕士学位点。2004年,第一个成人教育学博士学位点在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成立。截至2018年,全国有38所成人教育学研究生招生单位。据不完全统计,从1992年至今,共有2829篇成人教育为主题的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其完成者基本为成人教育学学位点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学位点为新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研究主力,这些硕士、博士成为成人教育学学科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

再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人教育的学术传播载体也越来越丰富。很多以成人教育为研究主题的期刊问世,学术期刊群体日趋稳定。《成人教育》《中国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成人教育学专门期刊刊登的成人教育主题研究论文的数量成倍增长,促进了成人教育理论的繁荣。除了传统纸媒,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也助力了理论传播。中国成人教育信息网、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络中心、社区教育实验网站、中国知网、万方网等网络载体,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中国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学习中心的公众号APP等新媒体平台,也都加快了理论传递和实践宣传的速度与效率,成人教育学学科的物质载体朝着多样化、信息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纵观历史,从1992年到当下,新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经历了黄金发展期。学科体系的建设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幕后走向台前,学人们致力于系统研究该问题,成人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品格得以型塑,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群也逐步被建构起来。从学科的逻辑起点出发,成人教育的各个相关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关注,学科视野不断被拓展。

三、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成果与经验

从1949年到2019年,新中国走过漫长、曲折却又始终向前的70年,成人教育学学科也依循着同样的发展轨迹。需要明确的是,一门学科要成之为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一个研究主题或者阈境,需要具备多个学科建制的基本要素,如学科的价值取向、逻辑起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分支学科等。在这70年里,成人教育学学人们不断致力于使之成为一门学科,虽然道路坎坷,但是仍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成人教育学的学科逻辑起点得以准确定位

逻辑起点是否明确,或者说,学人们能否就此问题基本达成一致,是一门学科能否独立构建起独特学科体系的基本前提。何为学科的逻辑起点?从本质上讲,就是一门学科的建构从哪里开始,以什么为本学科的基本概念或研究范畴。在70年的学科建设历程中,成人教育学学科的逻辑起点逐渐明晰,学人们逐步产生了明确逻辑起点的意识,普遍将“成人学习”作为成人教育学学科的逻辑起点。学人们无论持哪种学科基本认识,普遍认为成人教育学是一门关于成人教与学的科学,是对成人的学习展开理论研究的学科。也就是说,成人学习是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中最基本的起点,成人教育的目标、方法、手段等都是要从成人学习的规律和需要出发,要随着学科建设的进步和实践活动与时俱进,从满足、普及成人学习逐步发展到促进、支撑成人学习。

(二)成人教育学的多元化学科基础得以明确

与之相应的,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得到了逐步明确,并且和其他相关学科的边界问题也逐步明朗。既然成人教育学研究的是成人的学习,而人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多,那么成人教育学学科就需要和许多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都是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这种多元化的学科基础,不仅在不断拓宽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也使得成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当然,成人教育学虽然与这些学科有交叉,但学人们也意识到了不可将边界模糊化,成人教育学必须坚守自身的研究领地。

(三)成人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系统基本建立

研究方法决定了研究主体能否在最大范围内接近研究问题的本质,也决定了学科本身的规范性。成人教育学自从在我国萌生以来,一般都是采用并沿袭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在学科建设的起步阶段,这种从基础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借鉴到成人教育研究的方法移植确实帮助成人教育学学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学科本身的发展和社会对成人教育需求的不断变化,成人教育学也需要综合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目前,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已经充分运用到了成人教育学的研究中,研究方法系统从单一走向综合,从经验总结与描述走向理性思辨与问题分析,这也是成人教育学学科所取得的重要成绩。纵观近年来的成人教育学术研究,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实证主义色彩浓厚的研究方法已被普遍运用,传统的文献研究法、比較法等研究方法得到了一定的补充。

(四)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得以建立,研究范畴实现多样性发展

以多元化学科群为基础的成人教育学科体系得以建立,研究范畴在不断拓展,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限也在不断澄清。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是多种多样的,从对象来划分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女性教育、家庭教育等都是其研究对象;从学科研究的内在要素来看,主要集中在成人教育管理、成人学习模式、成人教育技术等方面;从学科研究方法的角度看,比较成人教育学、元成人教育学等也在发展。这与起步阶段的翻译引进国外成人教育原理或做本土化经验总结,有了较大进步。多样化学科群的形成也有助于成人教育学本身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存在,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和外在学科形象的学科共同体,解决实际问题和生成学科理论的能力都在不断加强。

(五)成人教育学学科研究队伍与研究力量日益增强

目前,我国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历史上学科边缘化所带来的队伍边缘化现象逐渐得到扭转。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直接决定了一门学科的研究成果水平。随着成人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的逐渐扩容,成人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平台得以建立,他们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开展国家级和地方的专门课题研究,不断推出以成人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著作、论文,并加强行业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了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成人教育学学科群的发展也得益于这些学科背景愈发丰富的学人们的共同努力,形成了学科内多元化发展的良好生态。

四、对未来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展望

回顾历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完成对史实的梳理和呈现,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并分析其背后隐藏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以获取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指导。在科学而恰当的学科建设与干预下,未来成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会日趋成熟。

(一)进一步树立“学”的价值取向,加强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牢记不是成人教育,而是成人教育“学”

任何一门学科要实现深化发展,都要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这是成人教育研究者必须具备的理念。成人教育学在学科建制初期,成果表现一般是对成人教育实践活动的描述或总结,学科意识不明显,学科的理论深度相对不够。70年来学科建制不断发展,这一情况已有所改观。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成人教育研究者应进一步加强研究意识,在保证理论不脱离实践的前提下,注重对成人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本质的研究,注重理论深化,从描述、解释现象升华到批判与反思,不断构建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牢记学科基础和逻辑起点,清晰定位研究思路,持续拓展研究对象,进一步塑造独立的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独立的学术空间

随着社会文明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方向开始萌生,并快速发展。在这样的学术场域中,成人教育学必须时刻注重塑造自己独立的学科话语体系,创设自己独立的学术空间。既要和母学科教育学、其他相关学科时刻保持关照,共同探讨联动问题的解决,也要把持自己学科的独立视角,以免陷入对立或简单移植的境地。

每门学科都要时刻明确自己在学科群中无法替代的逻辑起点和研究对象,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独立性。当明确这一点后,也需要充分建立和运用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并用自己的学科语言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形成专用话语。成人教育学也不外乎此。成人教育学必须处理好和教育学科、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规避无意识地成为一类完全依附于教育学存在的研究范畴,致力于持久性地塑造自己的学科话语,拓宽自己的研究对象,构建自己的学科体系,以不断扩大学科自身的影响力。

(三)推动学科梯队建设,增强研究主体的研究力,规避学科与学人的边缘化,强化可持续的学科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系统到高等院校内部的成人教育研究组织与机构系统。这些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生学位点的成立,扭转了学科初步建设阶段仅仅依靠成人教育实践管理人员的局面,为新中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建设贡献出了巨大力量。但是,和教育学学科门类下的其他学科相比,成人教育的研究力量还亟待增强。

成人教育学的研究团队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一个层级明晰且具有联结力的学科梯队,以形成可持续的学科研究力。与之相应的,只有形成有力量的本学科研究者团队,只有学科的研究力量具备足够广的研究视域和足够深的研究能力,成人教育学学科才能在整个学科共同体中有立足之地,以规避历史上和现实中或多或少的被边缘化的问题。比如,作为成人教育学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平台,现在很多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都成立了成人教育学硕博士培养点。學人们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好学位点的资源,集中力量培养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者,形成真正从事本学科研究的稳定的中坚队伍。而要全方位发展学科体系内的分支学科群,就要进一步吸收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院校经历的研究者,加强思维碰撞的力度,促进成人教育学学科实现质的转型与发展。

(四)进一步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双赢,构建与时俱进、与国际同步发展的成人教育学学科

在现代社会,终身教育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日趋成为主流,这和全人类对“人”的本质认识水平的提升是相伴的。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就是移植西方先进的成人教育理论,直到改革与初步发展阶段,才逐步有了本土化的意识。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伴随着学科自主意识的日益增长,已经基本完成了本土化,扎根中国成人教育事业,以中国成人教育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为重点研究对象,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成人教育学理论体系。

本土化和国际化并不冲突,是相辅相成、双向互动的关系。成人教育学学科的研究主力在致力于完成学科本土化的过程中,要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参与国际性的成人教育学学术会议,以便掌握、传播、实践最先进的成人教育学理论,加强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学科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成人教育现象与活动背后的普遍规律,从而促进我国成人教育学学科的持续性发展。

上一篇:幼儿养成教育论文下一篇:素质教育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