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

2024-02-24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1篇

由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组织编制的《福

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已完成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家

环保总局环发[2006]28号文《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的规定,现将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摘要)征求社会公众意

见.公示有效时间为2007年12月20日~2007年12月30日.有何意见,可直接

书面,电话或传真反馈给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评价机构: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地 址:厦门市演武路

邮政编码:361005

联系方式:电话0592-2185216;传真0592-2184656,联系人:石晓枫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内容摘要) (再搞要全文发不完,只把有污染有影响和解决的发上来)

委托单位: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制单位:厦门大学环境影响评价中心

二○○七年十二月 •1• 一,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发展规划概况

福建省湄洲湾石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福建省湄洲湾南北两岸,行政区划

跨泉州市和莆田市.该基地包括环湄洲湾的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和

东吴石化工业区.基地规划范围总面积79.72km2,其中本期规划面积57.52km2;

远景发展预留规划面积22.2km2.

基地规划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工程和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围绕龙头企

业,名优产品和大型项目,逐步形成炼油~聚烯烃产业链,苯乙烯及后加工产业

链,聚酯及后加工产业链,碳四深加工产业链,尼龙单体及后加工产业,氯碱及

深加工产业链,丙烯腈及苯酚/丙酮产业链,合成气及后加工产业链,轮胎及配套

化学品产业链,造纸及配套化学品产业链.按照基地三个不同的石化工业区,泉

港石化工业区形成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产业布局;泉惠石化工业区形

成以重油深加工,"中化1200万t/a炼化工程"为龙头的产业布局;东吴石化工业

区形成以"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为龙头的产业布局.

二,环境影响 (1)大气环境影响

,基地的各石化工业区对惠安的东桥镇,泉港的前黄镇,南埔镇

和泉港生活区造成的影响较明显.

(2)水环境影响

湄洲湾海域水质现状监测结果表明,COD,石油类,硫化物,重金属等可以

满足《海水质量标准》(GB3097-1997)中的Ⅱ~Ⅲ类标准,活性磷酸盐及无机氮有超标情况出现,总体水质良好.

(3)生态环境影响

规划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良好.本规划的实施表现出对规划区局部生态环境属

性的改变以及潜在的环境污染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规划区用地大范围的造

地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供应,土石方的开挖对山体地貌造成破坏以及景观环境带来

不可逆的影响等.

滨海湿地占用会影响局部海洋生态.石化工业区用地也会改变当地农业生态

系统结构;需要各石化工业区开展合理的生态建设,以补偿或修复对生态的影响.

(4)事故风险的影响

①重大危险源识别与分布

湄洲湾石化基地各石化工业区重大危险源分布于生产装置系统,贮运系统,

管廊输送系统,辅助工程等.

•生产装置系统危险源分布:重大危险源包括分布在石化工业区的生产装置,

贮罐等,主要危害物有H2S,NH3等,事故状态时表现为火灾,爆炸,造成财产损

害,人员伤亡及环境污染等.

•贮运工程系统危险源分布:储存系统包括乙烯成品贮罐,原油罐区和成品

罐区;运输均涉及火车,汽车,装卸物(如汽油,苯,对二甲苯等)为易燃易爆

有毒物质,危险性较大.

•管廊输送系统危险源分布:生产装置之间物料互供,危险物质在两个装置

之间有一定在线量.

②湄洲湾石化基地环境风险预测结果

泉港和泉惠石化工业区主要危险物质泄露后,H2S和苯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

(LC50)范围将集中在600m范围内;东吴石化工业区主要危险物质泄露后,H2S,

苯和氯气等污染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范围将集中在950m范围内.最大可信事故

•3• 概率为1×10-5,采取对各石化工业区周边村庄的搬迁后,可使环境风险值小于化工

行业可接受水平的5.7×10-5.

湄洲湾石化基地各石化工业区必须建立防止危险物质在发生事故时向环境空

气,水体和其他可传播途径的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将危险控制在石化工业区内

部.应急预案和防护措施(包括应急措施)在得到可靠保证的情况下,石化工业区的

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三,污染防治措施

(1)大气污染控制

(2)水污染控制

(3)固体废物控制

(4)噪声控制

工业噪声源采用隔声,消声和减震措施;入区项目总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高

噪声设备的影响,保证厂界噪声达标;设置厂区高噪声设备处和厂界之间绿化带,

降低厂界噪声.

交通噪声污染控制.交通干道两侧设置绿化屏障,种植乔灌木和常青绿篱,

沿海大通道两侧200m范围内不建集中宿舍区,办公区.加强交通管理,保持区域

道路通畅,降低车辆行驶噪声.

(5)生态环境保护

①保护好规划区的山林等自然生态区域;外走马埭海堤,沿海大通道沿线绿

化用地,防风林以及临近核心生产外围新增防护林.

②通过建设生态廊道将有助于维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对城区的环境空气质量

起到有益的保护作用.

a.完善泉港石化工业区周边绿化隔离带的规划,要求对南垦片区西部区域土地

利用作为规划区外围绿化隔离带,并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在泉港的南垦片区西

南部为高压走廊和已有的木麻黄林带,必须完整保留作为石化工业区绿化隔离带,

该片区也可作为滞洪区,同时也成为隔离带的一重要部分.

b.泉惠石化工业区要求将石化源头区西南侧土地利用作为规划区外围绿化隔

离带,并预留足够的绿化空间.绿化隔离带范围300~1500m;在石化源头区西部

靠近201线西侧有一片低洼地,此地块不得回填和作居住用地,应继续作为滞洪

区,成为隔离带的一重要部分.

c.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在石化源头区东,北部设置300m宽的绿化隔离带.

在绿化隔离带内不得设置带有居住性建筑的设施.

(6)风险事故防范预案及主要风险防范措施

鉴于石化工业区潜在的风险,对于突发事故及时,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工

作,为此,规划区内要建立应急响应中心,应急装备和应急队伍,编制应急预案.

对于海上溢油事故,要制定石油污染防治法规,建立石油污染应急计划体系.建

•5•

四,环境适宜性分析

湄洲湾石化基地利用了滩涂,盐场等土地,避免与城市发展争抢土地资源;

环湄洲湾地区虽然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但是通过利用海水可以减轻供水压力;湄

洲湾地区拥有良好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的海域,水运能力大,运费低,在石油

资源有限,需要外运的情况下,大吨位海运是最佳选择,湄洲湾能够提供便捷的

海运能力.湄洲湾地区自然条件好,大气和海水扩散能力强,具有相对的大气和

水环境容量优势.通过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工程建设外围支持条件,资源承载

力,环境(大气,海域水质,生态,土地)承载力,环境风险安全等方面因素以及综

合其它各方面因素,从福建省全局考虑,选择湄洲湾地区作为石化基地是适宜的.

总体上来说,石化基地的选址具有合理性.但从局部分析,仍有一些缺陷. (1)泉港石化工业区位于泉港区的上风向,南垦片区围垦面积偏大,工业区内

还存在着与居住区混杂的现象;泉港区呈现工业区向北发展,生活区向南发展的

趋势,规划位于山腰和峰尾的生活组团会受到来自区内的泉港石化工业区以及区

外的泉惠和东吴两大石化工业区的影响.

(2)泉惠石化工业区将源头区调整至废转的盐场,与东桥镇的后建,散湖等村

庄距离较近,增加了石化工业区周边搬迁量和拆迁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对东桥

镇一带的大气污染影响.

(3)泉港区作为福建省的石化基地,近年来仍然没有解决村庄包围工厂的局面.

为了吸取这种教训,湄洲湾石化基地规划必须注意与当地城市(镇)空间布局相协

调,解决好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的问题.

五,执行总结

•6•

石油化工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充分利用海域

和滩涂条件,利用湄洲湾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区域承载力,发展石化工业.湄洲湾

建设符合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发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省,市级的"十一

五"国民经济规划.产业结构上顺应国家发展方向,适应市场需要,规划调整后

可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规划完善;本规划与当地的生态(环

境)功能区划相符.

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表明,从大气污染角度来说,对惠安县东桥镇,泉港区

前黄镇,南埔镇增量明显,必须划定卫生防护距离,设置绿化隔离带,对部分居

民进行搬迁.必须强化污染治理,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在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

施的前提下,湄洲湾石化基地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环境可行性.

六,建议

(1)解决泉港石化工业区与周边距离较近的矛盾是石化工业区建设成败的关

键.泉港石化工业区靠近南垦片区的仑头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离石

化工业区较近,建议进行整体搬迁.

(2)泉惠石化工业区源头区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离中化泉州重油项目直

线距离不足200m,建议根据项目引进情况实施逐步搬迁.

(3)距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东南侧较近的村庄为西乌宅村,必须考虑设置适

当的卫生防护距离及安全防护距离.西乌宅村距离东埔片边界200m范围内的居民

实施搬迁.

(4)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置换手续,并且调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入驻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侧重分析

周边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迁计划;做好项目的大气,废(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产中的固体废物,达到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

(6)按照本规划环评的要求,解决泉港地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的现象,重点

对泉港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对泉港石化工业区布局进行优化,避免对生活区的

环境影响.

(7)区域SO2,COD排放总量应纳入福建省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中,通过区域削

键.泉港石化工业区靠近南垦片区的仑头村,邱厝村,柯厝村,施厝村等距离石

化工业区较近,建议进行整体搬迁.

(2)泉惠石化工业区源头区附近的后建村和散湖等村距离中化泉州重油项目直

线距离不足200m,建议根据项目引进情况实施逐步搬迁.

(3)距东吴石化工业区(东埔片)东南侧较近的村庄为西乌宅村,必须考虑设置适

当的卫生防护距离及安全防护距离.西乌宅村距离东埔片边界200m范围内的居民

实施搬迁.

(4)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土地置换手续,并且调整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 (5)入驻湄洲湾石化基地的企业在开展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应侧重分析

周边局面的分布,提出合理的搬迁计划;做好项目的大气,废(污)水的排放控制,

有效地利用生产中的固体废物,达到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

(6)按照本规划环评的要求,解决泉港地区工业区与生活区交错的现象,重点

对泉港区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对泉港石化工业区布局进行优化,避免对生活区的

环境影响.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2篇

一、以“双学双比”为着力点,推动农村妇女投身生产发展

“双学双比”活动是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特色工作,组织妇女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勤劳致富。面对新形势,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妇联组织要协调社会各界创新、深化“双学双比”活动,更好地发挥农村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一是大力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妇联组织要积极推动“科技致富工程”的实施,把引导农村妇女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尽快增收致富,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妇女在转产和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她们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引导农村妇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根据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围绕创优质高效农业开展各类劳动竞赛活动。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与农妇结科技对子,做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为农妇增收致富提供社会化服务,让新技术、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村妇女尽快增收致富。

二是引导妇女走出家门谋发展,依靠转移致富。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发展的一种较好形式。继续深入推进“妇女大转移”行动,坚持就地转移与异地输出并重、转移与就业同步,大力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各类妇女培训基地的作用,千方百计帮助妇女提高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巩固和发展输出、接收基地,不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加大对农村妇女劳务输出全过程服务,使广大农村妇女顺心、放心、安心外出务工。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在外务工妇女返乡创业、带动更多的农村妇女实现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三是开展巾帼扶贫,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积极探索扶贫的新方式、方法,帮助广大农村贫困妇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加快致富步伐。开展手拉手扶贫活动,即:为贫困妇女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帮助引进一个致富项目、传播一项实用技术、解决一个实际困难,为广大贫困妇女排扰解难,帮助她们发展生产。积极争取金融信贷部门的支持,从根本上为贫困妇女解决生产资金短缺和贷款难的问题。

二、以家庭为切入点,推动农村妇女建设高质量的生活

家庭是妇联的传统工作阵地,也是妇联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妇联组织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学会通过法律程序反映自己的合理诉求,以小家促大家,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一是要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将家庭美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家庭成员实践活动中,充实内容,完善机制,增强效果。继续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要求基层妇女组织要制定具体的评选细则,层层开展评选表彰。同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不断丰富评选内容,进一步规范家庭自报、民主评议、张榜公示、挂牌表彰的程序,不断提高评选质量和群众的参与度、认知率。

二是要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家庭成员业余文化生活,不断满足家庭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继续抓好“学习型家庭”创建,开展家庭读书活动,教育家庭成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学习法律、科技、优生优育、家庭理财等知识,努力营造“人人学习、家家学习”的浓厚氛围,争当“学习型家庭”。围绕家庭美德的主题,在农闲与节假日期间组织农妇家庭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开展健身活动和农家趣味体育活动,举办家庭卡拉ok大赛、家庭才艺展示、家庭演讲会、家庭装饰品制作展览和家庭烹饪比赛等活动,丰富她们的业余文化,增强她们自觉抵制邪教和黄、赌、毒侵害的意识和能力,使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成为农村文化的主流。

三是要加强家庭平安建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女性在维护家庭和社会稳定中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送法下乡、送法入户、宣传咨询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家庭成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宣传活动,及时化解各种家庭矛盾和纠纷,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和谐家庭环境。参与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禁赌、禁毒、帮教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三、以提高素质为落脚点,推动农村妇女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一批有创新创业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新型农民。目前在农村,农村妇女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因此,强化妇女素质教育,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妇女,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是加强宣传,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构建先进的性别文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为农村妇女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媒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以健康的、先进的文化舆论感染人、教育人,消除对女性落后的、低级趣味的、歧视性的文化传播,逐步形成尊重女性、关心女性、保护女性、支持女性的良好氛围。与有关部门合作,以评选表彰活动为载体,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种、养、

加等各行业优秀女能手的典型事迹,以表彰激励妇女,以典型带动妇女,展示新时期农村妇女的新形象,发挥女能手在农村妇女中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强培训,提升农村妇女能力。农村妇女地位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自身素质的提高。妇联组织应整合社会资源,紧贴农村妇女对农业技术培训的新需求、新变化,扩大培训范围,丰富培训内容,转变培训方式,抓好培训的组织实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在培训内容上,不仅要继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还要增加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的教育、农业标准化生产知识和观念的教育以及加工业、服务业中农村妇女易于掌握的实用技能、技术培训,使农村妇女在发展和投身新产业时,能有知识储备,减少畏难情绪。在培训范围上,既要重视培训受益妇女面的扩展,又要重视提高培训的层次,有计划的培训一批在农村经济中起到带头作用的妇女专业人才。在培训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的丰富培训方式,在依托各类学校培训阵地的同时,还要加大送科技下乡的力度,通过发动组织农业专家和科技示范户、巾帼科技志愿者队伍采取“送科技下乡”、专家讲座、女能手巡回讲演、图片展等形式,把农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为农村妇女提供有效的服务。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3篇

摘 要: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作用;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推动着传统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公共艺术从西方被引入并得到新的发展。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广泛的艺术形式进入中国艺术研究的视野。因此,在探讨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时,我们应当首先明晰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和特征并聚焦研究对象。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及转变

(一)公共艺术的定义

公共艺术一开始是为了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的。城市的大量出现、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周边的生活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艺术应运而生。总的来说,这时的公共艺术是“艺术家运用某种材料创造的、以城市开放空间为背景、具有一定形式结构的、满足公众审美需要的艺术作品。”①公共艺术被视为有别于私人物品的公共建筑形式被分离出来,成为新型艺术样态。

(二)公共艺术内涵在新时期下的转变

在新时期,城市公共艺术的内涵变得越来越宽泛。公共艺术被扩大到指代一切满足公众艺术需求的、在公共空间环境的艺术作品。这里的公共空间环境不仅包括城市的实体空间环境,更重要的是还包括虚拟信息网络环境。公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对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活质量意识的重要反映。

在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更加注重公共艺术的开放度、自由度、互动性。公共艺术从原来的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角度开始转向更加注重社会公众的参与,从实体空间的单纯物质展示向实体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并存的趋势发展。许多公共艺术的形式“混搭”现象日趋流行,作品的艺术符号和元素携手“跨界”,核心价值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目的是在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创造新的生机和活力。公共艺术不再是单纯为鉴赏而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是一种与人共进的生活意识。

二、公共艺术的特征分析

公共艺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和范畴,并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和类别。城市公共艺术相对于美术画展、私人藏品而言,具有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性质和特点。

(一)场域性

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分布形态、民俗文化等自然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场合氛围。公共艺术具有场域性意味着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当中无论设计、规划和实施都必须考虑它的场域性。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场域性的观点将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层次概念下的次分支系统,其中分支系统的各要素要以某种合理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实现城市景观建设整体的优化。因此,在设计实施城市公共艺术时应注重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挖掘丰富的地域资源。

(二)公共性

源自于对于公共场所的性质思考。公共场所与私人领域相对,表示在社会生活中为公众利益和福利事业提供的场所。公共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就在于它与城市公共空间密不可分。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最核心特征。公共艺术除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外,最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特有的“公共”部分。这种“公共性”在于通过设计者、创作者在时代背景之下的个人积淀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将作品陈列于城市景观之中,供不特定的群体参观,公开地传播作品背后的信息点。因此,公共性不仅在于公共艺术作品融入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之中,更加隐性的是它代表着公众的意愿和呼声,是城市的文化福利,永远以服务大众为最高宗旨。

公共艺术是以材料构成的艺术形象和形态,没有统一固定的形式,不同的城市背景和城市空间会形成不同的城市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因此凸显出多样性的特征。选取不同的课题和创意、采用不同的材质和表现形式使得城市公共艺术有着丰富的表现力。从广场雕塑到长廊壁画,从公共设施到公共园林,公共艺术为忙碌的城市人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提供一片休憩之处,提供“一种修复当代生活与我们已然失去的事物之间裂痕的方法”。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艺术材料的更新,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更将采用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和材质进行创作,紧跟年轻时尚的潮流会大大拉近公众对公共艺术的接受度。

三、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

(一)城市景观中的公共艺术

城市景观是一个系统,向人们展示自然与社会的衔接。而公共艺术作品在城市景观建设中不单是一种简单的城市摆设,也在营造城市的新空间,创造新的城市文化;在给予公众感官上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传播积极的关爱城市的生活观念。许多优质的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或地区的标志,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脉络,彰显着城市人的精神品格。例如“童话之都”丹麦哥本哈根的人鱼雕像流露的宁静优雅、我国国内最大钢制城市雕塑——青岛“五月风”所体现的灵动奔放等,这些公共艺术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脑海中留存了关于各个城市的经典形象印记。

(二)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着艺术的表现力,教育和引导公众呵护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体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对营造适宜居住的高品质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它在城市景观中的建设和发展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断推动着城市文化形象和精神品牌的传播,渲染着当今社会的时代内涵和民族品性,启发未来城市该如何健康成长。

四、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作用和功能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摆放和设置对于周边的环境和公众而言,并不只是一件艺术作品的陈列,它能够为市民提供指示、美化环境、传达信息。

(一)提供指示

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基础功能在于为公众提供指示信息。公共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物理性,可以为市民提供位置参照;通过生动形象的公共艺术的外形特征,可以使人们直观易懂地快速理解公共艺术传达的指示信息,方便开展城市活动;最典型的指示公共艺术包括各类园林雕塑、指示牌、公共指示标志等。

(二)美化环境,改造空间

公共艺术以雕塑、壁画等多种样式参与到改善城市环境的改造中去,以艺术的手法来调整城市空间。它们能够为城市空间环境提供装饰和点缀,美化了城市环境,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公共艺术不仅能够装饰城市环境,对城市空间的规划重组也有着重要意义。它能通过对空间的分割和重组,改变对空间的占有方式,使得重新组合的空间更加合理,将美观和实用结合。树立重视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规划作用对于节省城市建设用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经济环保来说都具有不可小觑的功效。

(三)经济效益

公共艺术对于城市经济的推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艺术形式极大地鼓励了大量艺术家、城市规划人员投身到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领域中去,吸引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的投入,这对于拉动内需、带动建材业、冶金业、教育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另一方面,出色的公共艺术凭借自身的个性和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树立品牌形象,直接或间接地为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教育民众,缓解压力

艺术都具有感化人心灵的作用。现代城市生活的快节奏带给现代人极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对公众造成压抑,公共艺术的出现,以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公众产生共鸣,通过自由亲和的观赏方式,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放松和疏导,构建人与社会互动交流的平台,安慰人的精神和心理,关注人的需求。

公共艺术作品还能够以其鲜明的文化精神指向,指导市民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因为公共艺术作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载体,它保存着专属于这座城市的人文与历史积淀,在更多时候它能勾起人们心中留存的关于这座城市的变迁意象,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认识到肩上承载的主人翁责任,从而凝聚公众的力量,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五、当代中国城市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作品的批判性思考

我国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现实情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大型城市街区公共艺术作品的数量最多,但其平均艺术水准相对较低;二、三线城市中的公共艺术作品题材单一,形式雷同;公共艺术的形式拓展和公共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令人满意。”③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公众的重视和参与,公众对公共艺术还缺乏基本认识,大部分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都是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代替”普通民众决定公共艺术作品的建设形式、表现主题和位置等等,公众参与度的不足直接会导致公众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监督力的微弱,一些地方政府将公共艺术建设作为“形象工程”标榜政绩的工具,经济利益驱动权力滥用,损害公众权益。

第二,目前我国国内公共艺术学科专业没有能得到社会的重视,在教育培养拥有良好艺术素养的学生的问题上,我们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度,致使城市景观公共艺术相关人才储备匮乏,而这一教育短板会严重损害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快速发展。

上述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建设中凸显的问题启示我们,在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要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将公共艺术设计实施与城市景观总体规划建设相协调,城市公共艺术的管理实施有制度上的依据和保障,使公众能够参与到城市景观建设的决策、管理、监督的环节中来;加强公共艺术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于公共艺术认识的兴趣,加大对公共艺术相关专业的教育投入力度,更新公共艺术专业知识体系,努力培养具有良好艺术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公共艺术设计人才。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任务,在提供指示、美化环境、教化民众、获得经济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发展在制度体系、意识观念、教育宣传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将迎来新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相信随着制度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进步、技术水平的提高、公众和艺术家的参与支持,我们的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会越来越广阔。

注 释:

①吴士新.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27.

②周秀梅.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公共艺术整体性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3.39.

③王东辉.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29.

参考文献:

〔1〕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2〕朱迪斯·米勒.装饰色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刘洪波.公共空间设计.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徐阳)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4篇

摘要:

在对现有产业园区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法律依据、意义、现存问题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调查为例,从公众参与介入的时段、调查形式和受调查对象等方面进行了创新,进一步探索和验证了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作用及意义,并提出了提高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

DOI: 10.14068/j.ceia.2016.04.009

近年来,随着产业园区日益成熟,规划实施后的问题开始暴露,产业园区规划跟踪环评(以下简称跟踪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关于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五年以上的产业园区规划,规划编制部门应组织开展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尽管如此,相比规划初期开展的环评,跟踪评价仍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阶段[1]。

公众参与目前已是环评中的重要环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明确提出,“规划环境影响的跟踪评价应当包括公众对规划实施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的意见”。但是鉴于目前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初期性,其公众参与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等尚处于探索阶段[2]。本文在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开展规划跟踪评价期间,针对产业园区自身特点进行公众参与调查研究,旨在实践并探索公众参与在产业园区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同时为公众参与在产业园区规划跟踪评价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1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特点

11对象选择性

目前我国并未对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具体对象作出明文规定,环保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公众参与对象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内的有关团体和个人”。参照此界定,考虑到产业园区规划跟踪评价是对园区实施后的效果及环境影响进行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对象应选择评价范围内的有关团体和个人,可以包括相关企业、周边群众等,同时适当扩大调查范围,可将相关政府部门、专家、人大代表等纳入调查对象。

12全程参与性

建设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程序通常为2次,分别在建设单位委托环评时和报告基本完成时进行。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的程序调整为“2+N”次,即初稿形成时和报告编制完成时必须公示,N是可选项,为开展不同项目所需的深度公众参与。

考虑到跟踪评价的对象是已经实施多年的产业园区,公众有实际评判依据和感官感受,本次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定为3次,分别为前期资料收集阶段、初稿形成时和报告编制完成时。在资料收集阶段,公众可根据自身感受给出大量有效建议,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报告形成雏形时,邀请有关专家及代表等专业人士,通过召开论证会、座谈会等方式,对报告内容提出建议,匡救弥缝;在报告编制完成时,再次征求公众意见,查漏补缺。

13内容针对性

常规的公众参与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网上公示形式,存在问题设计千篇一律、调查范围人为选择等弊病,均可能会对调查结果有所影响[3]。而产业园区运行多年,跟踪评价在做好大量基础资料收集后,必然会发现园区本身特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公众参与调查,不论是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还是座谈会等形式的交流,均将更具针对性,反馈的内容也将更有意义。

2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实践

以四川双流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公众参与为例,通过分析总结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特殊性,探讨提高其有效性的方法。

21公众参与时机

本次跟踪评价将传统的2次公示调整为3次,从前期的踏勘现场、收集基础环境信息、制定跟踪评价方案,到中期通过信息反馈形成评价结论,再到后期的环保监督,公众参与工作贯穿全程。

22公众参与形式及对象

通过采取专家咨询、网上公示、社会团体咨询、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开展公众参与调查,具体参与形式及涉及的参与对象如图1所示。

(1)网上公示。为征求更广泛公众意见,先后在四川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网站、双流县政府门户网站、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网站对经开区的规划发展及跟踪评价情况进行网上公示。

(2)问卷调查。于跟踪评价开展的前后期分别针对经开区周边的政府部门、企业单位以及个体群众进行分类问卷调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针对各调查对象所处领域的共同点、矛盾点及关注点进行分类问题设计,引导参与者表达各自观点。

(3)召开座谈会。考虑到不同公众对开发区的关注角度不同,以及前期问卷调查的结果,中期阶段邀请专家、政府部门、街道办、企业、周边居民等召开座谈会,将各方利益诉求于同一平台进行表达,实现信息沟通、平等对话,为环保主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各阶段公众参与的调查内容如表1所示。

23公众参与成果

本次公众参与覆盖了跟踪评价的全过程,在传统典型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经开区的自身特点进行了创新,丰富了公众参与的调查内容,更具深度和广度。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各领域公众对园区发展的关注点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对开发区现存环境问题看法:企业对于直接影响到自身的问题,如固废去向等问题更为关注,但是产业布局混乱、环保设施、大气及地表水质等问题,关注度明显不及单位和公众。

(2)对开发区环境制约因素看法:政府部门认为开发区最大的制约因素为受纳水体容量有限,企业认为最大的制约因素为污水厂及管网建设滞后,公众认为制约因素为受纳水体容量有限以及场镇距离开发区较近。可见,政府部门站在较宏观的角度关注整个环境容量,而企业则较关注与自身发展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公众的关注点则更多放在身处的环境质量。

(3)对经开区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态度:赞成率表现为事业单位>企业>个人,原因可能为事业单位及园区内企业较周边的民众能更直接地体验到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对园区发展带来的益处。

综合调查显示,不同背景的调查对象对经开区发展态度存在差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角度更为宏观,更关注开发区整体规划的实施、规划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政府总投入与产出情况、税收情况,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以及园区产业链的形成及产业布局等;企业单位关注重点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包括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区的治安稳定以及环保投入与产出情况;个体群众则更关注拆迁安置补偿、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居住环境状况的改变以及个人收入的变化。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本次公众参与可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经开区规划实施情况,通过对不同领域调查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同时召集各方公众进行座谈,实现信息沟通、平等对话,有利于降低经开区后续建设的社会压力及社会成本。

3提高跟踪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

31增加形式多样性

目前规划环评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方式多采取网上公示+问卷调查,形式较单一,涉及的公众范围相对较小[2]。本次采取了专家咨询会、网上公示、问卷调查、社会团体咨询、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通过收集各领域对产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使公众参与结论更加公正客观。另外,随着网络普及范围日趋广泛,还可考虑采用短信、微信、QQ投票等更为经济便捷的网络参与方式,增强公众参与的多样性。

32强化内容针对性

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调查内容应包括向公众征求对已实施规划的意见,对未实施规划的建议,同时咨询各领域公众的关注点,分别站在各领域的角度设计公众参与的调查内容,有针对性地收集各方观点。

从实践来看,普通群众了解自己所生活环境周围的实际情况,更关注自己生活受影响的程度,设计的调查内容应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基本了解目前产业园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于政府部门,应站在管理、决策、服务和实施规划的层次,他们对于规划的内容是否合理可行将会有比较实际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更了解当地情况,对了解当地林业、交通、环保、水务等方面的情况具有较大帮助;对于企业单位,要避免规划的实施对其带来不利影响,让其有机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因此调查内容要从全局、宏观的层次来考虑,多关注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投入产出,将会收到有意义的反馈[4]。

33正确定位行政单位

从一些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开展情况来看,以往的公众参与对象大多仅包含受规划实施影响的个体群众,将行政单位纳入公众参与对象的较少。国外均将与规划实施有关的行政机关明确纳入到公众参与主体的范围内,而我国对此并没有详细规定[5]。作为行政机关,在某些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并不完全担任决策者的角色,也或多或少受规划实施的影响。本次研究表明,行政单位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的意见有别于个体群众及经开区企业单位,对规划的制定及后续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因此,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进行过程中,应该正确定位行政单位的角色。

34提升编制机构水平

在跟踪评价公众参与过程中,编制机构充当了公众与环保主管部门的沟通桥梁,如何协调好二者关系,实现双向有效沟通,需要编制单位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责任心。建议增加对实施跟踪评价公众参与人员的培训,正确定位其角色,真正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水平和有效性。

4结语

规划环评跟踪评价不同于项目或规划前期的环评,其公众参与兼具传统特点及自身的独立性。目前,涉及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相关研究甚少,并且国家针对规划环评公众参与颁布的相关文件较少。通过正确定位各类参与者的角色,增加公众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内容,可极大程度地提高规划跟踪评价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影烈, 郭苑. 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初探[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9, 31(6): 8488

[2]朱谦. 城市规划环评中公众意见的表达途径——以厦门市海沧南部地区规划环评公众参与座谈会为例[J]. 城市规划, 2012, 36(6): 1721

[3]侯可斌, 骆宵, 李楠, 等. 环评公众参与信息公开方式调查研究[J]. 2015, 37(5): 3336

[4]凌虹.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J]. 江苏环境科技, 2004, 17(4): 3234

[5]林钰哲.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 沈阳: 辽宁大学, 2013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5篇

[摘要]現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改革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城市的规划科学实施,保障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提高,这对规划工作的效果良好呈现就有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实施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城市规划社会化公众参与的问题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城市规划的社会化与公众参与策略详细探究。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化;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对我国来说是—个舶来品,城市规划的社会公众参与,也是借鉴西方国家的实施方法。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迅速发展过程中,注重加强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公众参与的目标实现。

1、城市规划的现状和城市规划社会化公众参与的问题

1.1城市规划的现状分析

城市规划工作,是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在城市规划工作方面得到了优化,才能真正有利于城市化的良好发展。在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思想观念因素的影响,在理论层面没有完善化,以及规划的技术方面没有规范性,这就造成了城市规划工作的不科学问题的出现。城市规划中,规划者自身的水平程度,对城市规划的整体方案的科学性有着直陵影响。

1.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问题分析

当前的城市规划工作实施中,对公众参与要能充分注重,但我国的公众参与发展的时间不长,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对公众参与有深刻的认识。城市规划工作实施中,公众参与需要有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化,但是在城乡规划法中,对公众参与制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当前的城市规划法中,对城市规划的总体设计方面还没有完善化考虑,茌—些制度层面没有结合公众参与完善化,这就必然会影响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积极性。在实际过程中,城市规划只注重规划部门行政行为授权,茌行政控制立法层面还需要进—步自噶和完善。

城市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在传统的管理观念影响下,公众通常认为城市规划是国家以及政府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这—错误的认识也造成了公众参与的意识比较薄弱,而城市规划部门对社会发布的公众参与信息也比较少,这也使得公众参与度不高。相关部门对公众的参与意识培养没有注重,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亘传工作上没有加强,使得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效率比较低。

另外,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工作的实施,在参与的内容上以及途径方式层面,没有进行明确化的规定。—些公众参与的形式化问题还比较突出,公众对城市规划只能被动的听取相关信息。公众是城市规划服务的对象,刘和自己相关的事情有着发言权,但是在当前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制度上,没有对公众参与的内容以及途径方法等进行明确化。从而就造成了公众参与的热惰不高。

城市规划工作中的社会化以及公众参与,需要有法律的保障才能保障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并没有完善化,在当前城市规划发展中,法律层面对公众参与的主体以及权利和具体的法律程序等方面,还没有洋细化。在法津上注重对建设部门行政行为授权,但是在规划控制的立法方面还没有完善。这些都会影响城市规划的社会化发展以及公众参与的科学性目标实现。对于这些层面的问题,就要能从实际出发,多方面的考虑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目标实现。

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策略探究

2.1城市规划公众参与遵循的原则分析

城市规划工作中公众参与要注重遵循相应的原则,在对公众参与制度的制定方面,就要充分注重聆听弱势群体的声音,保障公众参与的公正性。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还要能重视决策的科学合理化的呈现,以及能够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提高规划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等。茌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城市规划的工作进一步实施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2.2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策略探究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要注重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化。当前处在法治社会的环境中,对城市规划的工作开展,在公众参与度的提高方面就要注重立法的完善化,从法律上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式以及途径等进行明确,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程序也要严格化,将执法以及司法的程序完善化,对民主监督制度科学实施,保障公众参与权,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的效率提高。尤其是茌当前我国提倡以及推行政治文明建设的环境下,对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要能从多方面考虑重视,在立法层面完善实施,解决各方的利益团体矛盾,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公众参与的合法性。

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要充分注重民主化进程的有效推进,对公众规划参与权要能保障。要赋予公民更多的民主权利,社会发展中能让公众对重大的决策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有更多的表达机会。这就需要对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得以保障,以及注重构建调控有力的规划管理体制。从具体的工作实施上来看,就要能对领导层的监督工作进行加强,将公众评议以及规划实施组织工作,和政绩考核进行紧密结合。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方法体系,保障公众的参与度提高。

加强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社会化功效的提高。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的实施要保障每个环节都能科学化以及有效的引进公众参与机制,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模式进行突破。由于我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差异城市发展等,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公众参与城市规划方面就要能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执行。重点要在公众参与的方式以及途径等方面进行完善化,在一些调研工作方面要加强,保障公众参与的科学合理性以及合法性。

除此之外,对城市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加强,也要能充分注重构建公众参与规划编制的基本框架,方便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科学有序性的保障。通过这些层面的加强完善,对公众参与度的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对城市规划工作中的公众参与的加强,就要能从城市规划的具体情况实施着手,在公众参与的方法实施上注重科学性以及法制化。通过从理论层面对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进行研究分析,就能从理论层面为城市规划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城市规划的科学习惯开展。

绿色生活公众参与范文第6篇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现状分析: 法制向前, 实践滞后

( 一) 公众参与原则的法制演进: 剥茧抽丝、“部部”高升

众所周知, 公众参与原则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1973 年, 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召开, 将“依靠群众, 大家动手”作为其方针之一, 这是公众参与原则的雏形; 1992 年, 我国在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中国21 世纪议程》, 其强调必须依靠公众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是公众参与原则发展的奠基石; 2006 年, 环保局发布《环评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这是我国正式规定公众参与原则的第一部规范性文件, 也是公众参与原则在法治进程中的一座丰碑。而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新环保法更是完善了公众参与制度, 为该原则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见, 我国公众参与原则的法律规范不断完善, 其在环保法治进程中的地位“部部高升”。

( 二) 公众参与原则的实践发展: 意识提升, 行动未达

公众参与原则的法律制度渐趋完善, 同时带动着公民参与环保实践的热情持续升温: 普通农民陈某某拍案而起, 因环境问题屡次与当地政府对簿公堂; 北大法学院师生因水污染事件以松花江、鲟鳇鱼等自然物为共同原告提起诉讼; 厦门PX事件中, 两万多厦门市民为了表示抗议相约走上街头“散步”等。可不尽如意的是, 公民环保意识的提升, 并未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同步发展: 陈某某虽热心环保事业, 但毕竟“孤军奋战”; 北大法学院师生的诉讼, 因原告主体不适格而不予立案; 厦门两万市民以低端参与的方式并未彻底改变政府GDP至上的政绩观。由此可见, 公众参与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仍处在“纸上谈兵”的层面。

二、公众实践滞后的原因阐述: 究其内因, 主观疲态

公众参与环保实践虽略有成效, 但却未与法制理论同步发展。究其缘由, 实践的滞后, 某些客观限制难逃其责。但是笔者认为公众自身的内因同等重要, 公民的主观疲态是公众参与原则在实践中落实不到实处的一只重要推手, 下面笔者就从公民自身出发, 重点阐述公众参与中公民“三低”的主观疲态。

( 一) 公众参与层次低: 浅尝辄止, 末端参与

如今, 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但公众参与层次却仍然停滞不前。公民几乎极少接触政府的环境决策领域, 在环境立法、环保执法与司法上常常存在着无人问津的现象, 而更多地将环保精力投入在教育与小范围的宣传活动上。在公众参与阶段, 公众参与模式往往是“末端参与”, 几乎无法实现“源头参与”和“过程性参与”, 绝大多数公民只能采取“事发后举报”或“受害后求偿”等末端参与的方式。且公众经常处于“被告知”的状态, 2005 年, 因爆炸而引起了松花江的水污染, 但事发后十几日, 公民才被告知正在饮用的水是严重污染的。

事实上, 我国的《环境评价法》早已将公众参与的阶段延伸到了最初的决策领域, 但不少公众因不了解参与程序与方法, 等到规划草案审批时才恍然发现自己错过了最关键的决策环节。而且有些公民具有参与愿望, 但却不知道作为一个公民拥有哪些环保权利。如在厦门的PX事件中, 绝大多数公民只知以“散步”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却不知道如何以更好的途径介入到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可见, 我国公众的参与层次之低。

( 二) 公民参与能力低: 黔驴技穷, 诉讼无力

曾记得, 卡夫卡在《法的门前》一书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法的门前有一位守门员, 一个乡下人想要晋见法, 守门人却阻止其进入, 乡下人只好在门外等。最后, 他竟苦苦地在敞开的大门前等了一年又一年, 至死都没有进入法的大门里。”

这则小故事不幸成为了我国公众参与在环保诉讼中的真实写照———诉讼能力低, 告状无力。我国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虽说扩大了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 但还是仅将诉讼权利赋予了环保组织, 却没有给予公民同等的权利, 再次毫不留情地打了公众参与原则一个响亮的耳光, 但公众仍然接受自己没有完整环保权利的事实。再者而言, 对于那些被新环保法寄予厚望的环保组织, 事实上鲜少有环保组织能够始终如一地高举环保主义的大旗, 也鲜少有环保组织能够拥有大量专业的环保人士兼具完备的环保管理能力。所以, 不只是公民, 即使是基于一定的环保理念建立起来的环保组织同样缺乏公众参与技能。可见, “有心无力”这四个字完美地诠释了公众参与环保的能力。

( 三) 公众参与意识低: 非不能为, 实不欲为

公众参与环保普遍存在着一个现象: 其环保参与度的高低与其切身利益的大小成正比, 即公民对于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环保活动参与度相对较高, 但是在那些与自己并不存在直接利益关系的环境问题上, 参与的意愿便一下子“偃旗息鼓”了。例如2007 年, 合肥港规划的环评报告书进行了长达十天的公示, 但在两次公示期间竟无人问津。再如2010 年, 昆明市环保法庭成立伊始, 同样面临着“门可罗雀”的尴尬处境。而根据大量数据反映, 我国每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纠纷案件不在少数, 甚至可以说数量极其庞大, 但相反的是真正诉至法院的却仅占少数。大多数公民对于事不关己的环境问题总是选择“高高挂起”。因为“参与”二字意味着时间、精力还有大量金钱财力的投入, 很少有人能不惧环保路上的任重与道远默默做着收效甚微的牺牲, 何况付出与回报的不成正比性, 更让不少公民“望而却步”, 以上种种原因便都成了公民“不欲为”的重要因素。

再者, 有不少公民对于被污染甘之如饴, 比如最“毒”村镇———电子垃圾遍布的贵屿镇, 村民甘愿在毒气熏天的环境中用生命来换取金钱。所以, 公众参与环保, 公民非不能为, 实不欲为。

三、公众参与原则的落实建议: 群策群力, 思行结合

“温水煮青蛙”这个寓言故事的结局让很多人咋舌, 生态环境污染虽不能一招致命, 但是公民缺乏对环境问题切肤之痛的认识, 就有可能成为“温水中的青蛙”于无所作为中悄然灭亡。因此, 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全体公民有效进行环保参与更是刻不容缓。

( 一) 在环保立法方面, 公民应当提高参与层次。摆脱“末端参与”的窘境, 将公众自身参与延伸至政府环保决策的最初期。

( 二) 在环保执法方面, 公民应当提高参与能力。建立环保教育和培训机制, 自觉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环保技能培训。

( 三) 在环保司法方面, 公民应当提高诉讼意识。化被动客体为完整的诉权主体, 化环保意识为有效的环保行动, 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环保事业, 从而推动我国环保法治的不断进步。

四、结语

拿破仑曾说: “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 一旦醒来必将震惊整个世界。”而笔者认为环境保护中公众参与的力量也同样如一头雄狮, 一旦醒来其威力必定势不可挡。而公众参与, 重在积极参与, 更重在有效参与。公民这头雄狮在这个渐趋民主的社会里是时候该雄起了! 站起来提高自身参与层次、参与能力与参与意识, 开拓公众参与的路径, 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 推动中国的环保法治进程更上一层楼, 中国公民自己的时代也将指日可待!

摘要:众所周知, 中国的环保法制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本文以对环保法中公众参与原则的历史演进与现状的分析, 重点阐述公众自身参与环保的三大主观疲态,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呼吁广大公民群策群力,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环保权益。

关键词:公众参与原则,环保法制,环保实践,公众的主观疲态

参考文献

[1] 张一心等.中国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研究[J].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 2005 (4) .

[2] 王艳等.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6 (6) .

[3] 李丽霞.公共政策制定工程中公众参与的限制性因素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2007 (S2) .

上一篇:连锁经营成功之道范文下一篇:老师学期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