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

2024-03-12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内涵

思维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 可见思维的重要性。顾名思义, 当我们以思维方式作为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方面时,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便油然而生。因此,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是强调了主体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运用中的主导地位, 从建筑创新的思维模式角度阐述创新的基本方法。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使建筑创新过程会因为思维的开阔而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结果。

2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基本原则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分为逻辑思维类和非逻辑思维类。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能够达到预定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 而要达到此目的,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如下:

首先, 逻辑关系原则。在传统的思维类型的分类中, 偏重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别, 感性认识即形象思维, 理性认识即逻辑思维, 而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分类则主要侧重于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是否有直接逻辑关系这一点。

其次, 针对性原则。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研究不是研究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类型, 而是主要针对从两种思维类型研究建筑设计创新的主要思维方法。

第三, 侧重性原则。人脑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多种思维方式在同时起作用, 当然,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也并非可以单独的依靠一种思维模式, 而只是将其中某一种方法作为思维活动的主要方面。

第四, 非普遍性原则。建筑设计的创新主体是有差异的, 同一种思维方法由不同人应用, 其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因此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3 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3.1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逻辑思维是体现人类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 是在建筑设计方面最为普遍的基本方法。其中, 辩证逻辑的主要方法, 即辩证唯物法的某些方面一直是建筑设计创新的主力与建筑生成与革新初期的基本推动力, 更是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主要采用的地方。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根据逻辑思维的特点, 分为以下三种:

(1) 归纳式方法。列宁曾指出:“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 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而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便是归纳式方法的客观依据。我们可以运用归纳式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大量的原有建筑设计创新现象, 得到一般的、全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成果。具体步骤即为: (1) 一般性事物的积累; (2) 分析、总结适合于通用的建筑设计创新方; (3) 实践后得到成果。

(2) 演绎式方法。演绎式方法包括的范围较广, 也是基本逻辑思维方法之一。与归纳式方法有显著的区别, 演绎式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和合理性, 是由一般的建筑设计方式到个别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其基本程序是: (1) 掌握一般建筑设计知识或规律; (2) 重点选择出适合于自己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并对其做发展性研究; (3) 实践运用后得到创新成果。

(3) 归纳-演绎式方法。归纳和演绎, 正如分析和综合, 是必然现相互联系着的、辩证统一的。与前两种方法不同, 归纳-演绎式方法是注重两种方法的共同作用, 集合二者优势的统一的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也是发现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方面不可缺少的方法。其基本程序为: (1) 掌握一般建筑设计规律与发展可能性; (2) 通过积累、沉淀和总结, 依据现有规律的可能性, 建立建筑设计创新假设; (3) 实践运用后得到创新成果。

3.2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相对于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具有新颖性、灵活性和不可重复性的特点。新颖性是说其在思路的选择上、在思考的技巧上等有大胆的创新和独到之处;灵活性是说其没有现成的、固定的基本程序可以遵循, 可以凭借想像、直觉、灵感等多方位地试探解决建筑设计创新的办法, 并得到新成果;不可重复性是说其存在着偶然性, 因人、因时、因环境而异, 不存在完全可以模仿的途径与固定的、普遍适应的规范化程序。

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分为联想式方法、灵感式方法及逆向思维式方法三类。其中, 联想式思维方法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 因此, 其不是胡思乱想, 而是以事物之间的一定的可比性为前提的;而且, 其是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之中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在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灵感式思维方法中, 直觉和灵感主要表现在它可以使人们敏锐地发现问题, 在建筑设计的众多创新方面中选择最佳的创新角度;灵感式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产生需要其它事物的触发, 显现具有瞬时性和潜伏期, 过程中伴随着情感因素等。逆向思维式方法是是对人们思维定势的一种突破, 是从建筑设计习惯性想法的相反方面思考问题, 从而得到建筑设计创新效果的方法;逆向思维式方法开辟建筑设计创新的新思路。

综上所述, 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与非逻辑思维类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设计的创新, 对于原有的建筑模式起到了发展继承、推陈出新的作用, 因此, 值得推广和应用。

摘要:研究介绍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并从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大类探讨了思维型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特点、步骤和基本程序。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方法,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实践

参考文献

[1] 李绪洋.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思路分析[J].价值工程.2014 (28) .

[2] 邹广天.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 (07) .

[3] 郁文平.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 (01) .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藤本壮介出生于日本北海道, 他建筑思维的形成与成长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在他多个设计中都有体现, 例如伊达援护宿舍设计中对于建筑秩序的设计, 提到了通过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创造出类似大自然一样的场所。藤本壮介的多个设计作品中都有着“森林”的理念, 与其说是他是在模仿自然的状态, 更不如说是他试图创造一种建筑与环境之间自然而然的关系。

藤本壮介的设计作品也折射出来了, 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不断的探索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过程。这一点在安藤忠雄、妹岛和世、隈研吾等日本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中都可以看见。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的使用, 就是通过混凝土自然的质感提高建筑本身的自然性;还有妹岛和世的建筑设计喜欢用玻璃来代替围墙的方式传达出“穿透性”理念, 她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设计, 放弃原有建筑的围墙改用360°的玻璃墙, 模糊了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隈研吾的作品喜欢使用“消隐”的方式模糊围墙的概念, 在他的“竹屋”设计中就因地制宜使用林立的竹子作为建筑的墙面。藤本壮介的建筑作品也有着很强的“日本性”, 模糊了建筑和环境的界限——“自然而然的建筑”。

2、“自然而然的建筑”理念的基本性质

2.1 融入

藤本壮介建筑设计突破原有建筑固定化的思维方式, 考虑建筑存在的新形式, 探究建筑与环境的新关系。将建筑融入到环境, 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而且通过建筑来反射出环境的意义, 突破了原有建筑概念的思考方式, 模糊了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界限, 使人们的视线从关注建筑本身转移到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他的青森县立美术馆设计, 通过与地势蜿蜒曲折相结合的曲线墙面半围合出美术馆的空间, 完全突破了人们心中原有的封闭式的低照度的美术馆空间, 把人们的视线从美术馆建筑本身转向了向四周优美的自然环境。这种转变视线上的改变值得深思, 有人会说藤本壮介的美术馆的设计削弱了美术馆里展品, 是否真的削弱了展览功能这个有待考证, 但是从另一种方面来看, 这种站在美术馆内就仿佛是置身大自然中的展示空间, 在展览艺术品时一定会有另外一种自然格调。展览空间的风格样式也会通过艺术家来反作用于艺术品, 艺术家置身其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迸发出其它创作灵感。与其说藤本壮介是设计了一个建筑, 不如说他是通过用一个建筑把人们的视线从室内转向了室外, 从美术馆建筑转向了森林, 建筑“自然而然”的与森林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简单模仿自然, 而是建筑与自然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时空与情感层面的一种融合。

2.2 自由

藤本壮介的“自然而然的建筑”不只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也体现在建筑与人的关系中。建筑的唯一对象是人, 人们设计一个建筑其主要目的是满足不同状态下的使用。追溯建筑的本源,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风餐露宿, 依靠天然的洞窟生活, 洞窟本身除了遮风避雨并没什么附加功能, 后来居住的时间久了, 产生了不同的使用功能, 然后“自然而然”的对洞窟空间进行了重新的分割, 睡觉的地方、坐的地方、放置吃不完的食物的地方、放置工具的地方等等, 这些空间只能单纯的被称为“地方”, 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断发展, 人类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的产生, 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形成了现代建筑。藤本壮介的终极木屋设计, 这个作品与其说是设计了一座新型的建筑, 不如说是对建筑本源的一种表达, 这座住宅全部由0.35米见方的木材组成, 利用木材的属性 (既可以做建筑的结构, 也有防火的性质, 又可以做饰面, 也可以做家具) , 堆叠成为一个建筑, 这个建筑可以说没有墙面、没有屋顶, 它更像是建筑结构的凹凸错落, 居者正是在这种不同的高低起伏中“自然而然”的发掘建筑

的各种使用功能。终极木屋住宅结构设计十分的简洁没有任何的冗余, 就像是原始的洞窟, 保持着未分化的状态。

2.3 局部

藤本壮介在《建筑诞生的时刻》中提出了“局部建筑”一词, 探究建筑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他说建筑更像是一个小城市, 不同空间的不同功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了家。他的圣台医院新病房楼设计, 在空间的规划上不同于寻常的建筑, 走廊连着房间, 而用房间连着房间。从平面看上去像是简单的几何形分割, 没有一个明显的主要结构, 但是正是这种局部与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而然的产生了空间与空间的连接, 这种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空间连接方式呈现出一种安静自然的气氛。

记得在武满彻的文章中提到过尺八演奏家的一句名言:理想的声音应该就像风穿过竹林。如果以同样的境界追求建筑上的“理想声音”, 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也许就可以冲破人造物的局限。“自然而然的建筑”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自然的形态, 而更像是森林中树木与树木之间的那种自然而然的关系。

结语

藤本壮介通过诗意的空间操作与情感互动, 使居者身体能被空间所激活, 与其理论可以产生共鸣。当下城市化高速发展, 冰冷的混凝土大楼覆盖了大地的衍生物, 人们越来越倾向回归自然, 回归本真, 藤本壮介的“自然而然的建筑”设计理念, 正是符合未来建筑发展的趋势。

摘要:细品日本建筑设计会发现每一代的设计师都有非常突出的人。藤本壮介做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之一, 建筑设计思想还没有完全的成为体系。目前对藤本壮介设计思想的研究大多数是通过访谈录或者和其本人写作的《建筑诞生的时刻》一书进行研究和辩证阐述的, 本文试图通过提出“自然而然的建筑”一词从建筑与环境、建筑和人、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对藤本壮介建筑思想进行讨论, 跳出藤本壮介设计思维程式化的理解。

关键词:藤本壮介,自然而然,原始

参考文献

[1] 藤本壮介.建筑诞生的时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龚雅青.边界消解——藤本壮介的建筑实验研究[J].艺术与设计 (理论) 2017-01

[3] 李倩.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1 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企业对人才不同层次梯队建设的重视, 职业学校毕业生越来越受到欢迎, 那么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坐标方向, 与市场上所需人才的坐标方向是否吻合, 已迫切地提到各校的议事日程上。

职业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关系到该专业乃至该校能否办出特色, 能否以不变应市场万变的立身之本。针对这一问题, 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以培养专业动手操作的技术能力为目标, 即所谓的毕业后就能干活。不可否认, 过去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现已淘汰, 技术人员的断档, 大学毕业生不愿服从具体操作工作的安排, 于是技术工人的来源就被定位在职业中专校的毕业生上。这就是所谓毕业后就能干活的培养目标赖以生成的市场根源。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未必很全面, 比如“汽车修理”、“烹饪”等专业, 必须毕业后就会修理汽车、就会做出美味佳肴, 即所谓会“干活”, 而有些专业未必需要会干具体的操作活, 如“建筑装饰”专业。

大家知道, 建筑装饰专业是以美化建筑室内外环境为主要目的, 是通过具体的专业设计人员的设计和技术施工, 使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达到最科学最合理的规划使用和艺术享受。可见建筑装饰的完成, 需要通过设计和施工二道大的“工序”来完成, 而且装饰的效果如何?是否符合客户的要求?是否能创造一个实用而有艺术个性的建筑空间?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第一道“工序”——设计, 有了好的设计, 精湛技术的实施才有它的载体, 才有它发挥的平台。可见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 学好建筑装饰专业, 先要学好设计, 而设计必定是思维意识范畴的知识, 而非具体操作的技术工种, 即非具体的“干活”。那么技术是否就不重要呢?答案是否定的。

建筑装饰的技术, 涉及的工种较繁杂, 行话为“金、木、水、火、土, 一行都不缺”, 它包括瓦工、木工、水工、电工、漆工、焊工……涉及的工具就更为繁多。如果培养目标是“干活”, 那怎样培养?难道是学完木工, 再学瓦工, 再学……即使是这样, 学会的所谓技术也只能是皮毛, 完全不能与市场上木工、瓦工等匠人的技术水平相提并论。试想一位工程的项目经理, 面对熟练的木工工人和职业学校培养的技术工人, 他会选择谁去完成某一木工工程的技术操作,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怎样看待建筑装饰专业的工种技术培养目标呢?这应是围绕设计的具体建筑界面, 了解施工的项目及对应的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的工序, 且会统筹安排施工工序, 以达到“省工时、省材料、保安全、出效果”的施工目的。可见施工技术的培养, 不是狭义上具体工种操作的培养, 而是整体技术概念和合理施工工序的安排意识的灌输。

由以上可见, 设计思维与工种技术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设计的工种技术操作是各自为政的大拼盘 (有些家庭装饰的效果就是典型代表) , 没有工种技术操作的设计是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可见, 无论是什么层次的毕业生, 设计思维和工种技术的二道“工序”都要经历, 只不过比重和深度不同而已。

明白了以上道理, 作为职业学校的建筑装饰专业, 应使学生做到:第一, 应完全具有设计意识, 懂得设计并能参与方案设计, 能明辨设计方案的优劣;第二, 了解施工技术的具体工种, 判断工种匠人手艺的差异, 能按设计要求, 科学安排施工工序, 达到整体工程监督的要求。这二点应是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 而不仅仅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作为学校也应为毕业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即重点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意识, 这才是此专业的发展之源和学生今后发展的平台, 技术在实际工作中会不断提高, 而思维意识需在学生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结语

总之, 职业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设计思维意识为主, 以广义的施工技术培养为辅, 为企业培养合格的现场工程指导监督员为已任, 为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不是简单的培养动手操作技术工人。确定这样的目标培养, 既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 同时, 学生在校学什么, 发展什么, 毕业后干什么等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摘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 关系到该校及其毕业生在今后是否具有发展的空间, 同时也决定了毕业生是否能被市场所接受。一般认为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动手操作的工种技术, 那么作为职业学校的新兴专业——建筑装饰, 它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什么呢?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3.033

收稿日期:2012-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060)

作者简介: 许建和(1978-),男,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E-mail)293429100@qq.com。

摘要: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加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该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建筑学专业;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学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视形象教育和体验的课程,需要多种信息媒体的配合。传统的课程教学历来强调口、手相传,但由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模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创造性思维训练也是一门融合构成学、社会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知识的课程,综合性较强,教学难度大,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高。传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模式首先受到来自学科知识结构发展的挑战;其次随着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其课程教学自身也在不断拓展,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课程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给相对静态的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2],同时也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教学、研究工具。对刚跨入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学生专业素养整体偏低,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对问题解决的思考

对传统的以经验传授和基本功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必须进行充实与再思考,进行建筑类专业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法等一体化探索与改革,以此提升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解决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明确教学侧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的目的与意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结合省属院校特点探索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与创新模式;三是,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

二、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首先,广泛收集资料,开展调研,并参与学术交流。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教学成果和经验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与资源库文件。其次,在完成基本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小范围试验,吸取经验教训,随之对相关教学方法作调整。最后,制定完整的教学实施方案,并在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中加以应用,并跟踪调查教学情况,及时了解教学改革效果,以便不断补充教学手段,调整教学方法。专业设计基础与设计系列课程推广具体构架如图1。

图1 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结构图

(二)课程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思考

预期实现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如表1。

三、对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预期实现新型课程教育模式如表2。表1 课程具体改革内容 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表2 两种课程教学模式比较

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的思考

(一)课程教学特点思考

思考一:注重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动手能力训练,加强手脑协动[3](图2)。

图2 立体构成模型(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二:建立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图3)。

图3 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渐次转化(全国优秀作业)

思考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传统的课程教学手段,改变当前课程大部分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板书式课件,开发互动型与启发型的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4]。

思考四:制作课程图形图像数据资源库,改变纯图书纸制课程资料现状,利用虚拟技术设计、制作课程图形图像及建筑空间展示文件,并集结成库。

(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点思考

思考一:结合建筑学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统筹设计,明确教学的关键环节,有利于教学组织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之间的横向联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构成设计中能正确立意,创造性构思,并掌握全面扎实的构成知识和表现技能[5]。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逐步深化。该渐进、深化过程分课题、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有其重点所在。

思考二:采用“平台式+个性化”的课程教育定位。对建筑学专业一年级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基础课程“大平台+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其一,专业基础课程大平台阶段的建筑教育以引导学生向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为主,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共性的基本要求。其二,每一个学生都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任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共性与个性分析,从而寻找适宜现代个性化构成思维的落脚点,即个性化的教育方法。此种复合式定位突破了以往对学生的限制与障碍,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机会和自我拓展的引导,能够激发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及主动的创作意识[6]。

五、结语

在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结合草图与模型制作过程,开展全年级开放式讨论评图活动,以互动研讨的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行此方法后,教师倾听了学生的构成设计表达陈述,更能捕捉学生的构成设计亮点,更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构思与表达能力、模型辅助思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参与评图的热情很高。学生参与评图也成为激发学生设计创作兴趣的一个亮点。

在创造性思维训练立体构成课题作业中,尝试构成设计工作组制度。以教师为组织者构成设计团队,采用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构成设计教学体系,每组不超过3名学生,实行教师与学生开放式双向选择制。构成设计题目依托每位教师不同的研究方向并且多数来源于经典建筑。近年来所做的构成设计题目主要有:户外展览空间构成、经典建筑构成分析、城市肌理构成认识等。同年级多专业联合教学是构成设计工作组最明显的特点,每个工作组都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他们和导师一起进行构成设计研究。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们能够长期相互交流、学习,获得共赢。

参考文献:

[1]严钧,李苏旻,钟炯光.虚拟现实技术在传统聚落保护中的应用研究.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王浩钰,李洪.从“Drawing”到“Design”——新时期建筑学专业CAD教学初探,2007年全国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朱文一.当代中国建筑教育[J].建筑学报,2010(10):1-4.

[5]戴俭,窦强,张勇.建筑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于探索[J].建筑学报,2010(10):29-31.

[6]韩冬青.分析作为一种学习设计的方法[J].建筑师,2007(2):5-7.

Teaching reform of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for architecture majors

XU Jianhe, SONG Sheng, YAN Ju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 P. R. China)

(编辑 梁远华)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都市风盛行,传统的中国画图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视觉感受。时代迫使中国画图式进行改革,表现新的时代语境和形式风格,而这种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图式的陌生化。图式的陌生化是中国画又一次创新的结果,对近年来图式陌生化的部分优秀中国画作品进行简单梳理,旨在为以后中国画创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画;图式;陌生化

中国画图式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包含了构图、笔墨、线条、色彩等因素,也指绘画中相似形状的排列和不同形状的组合,以及对称、均衡、运动、节奏、对比协调等特性,它包含了画家的思维活动,精神情感,体现出画家的思想内涵。图式格调的高低全凭个人修养,最复杂的图式可能是最简单的构成,最简单的图式可能是最复杂的构成。如梁楷、八大山人的画,构图极为简单,但意蕴深厚,是中国画水墨美感的极致。20世纪90年代至今,都市风盛行,传统的中国画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视觉感受。时代迫使中国画图式进行创新,表现新的时代语境和形式风格。这种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图式的陌生化,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图式的陌生化强调捕捉独特的视觉与心理认知,呈现视觉效果和心理状态的独特性。其共同的特征就是强调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手段、样式创造新的时空境界,提供新的审美体验。图式的陌生化在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等方面有不同的呈现。

花鸟画既是对花鸟等客观景象的描绘,也是画家通过花鸟等客观物象来抒发主观情感。传统花鸟画的图式由折枝到全景式,再到兼山水画图式和融入西方设计构成图式的发展,是时代审美需求和画家创新的结果。但在都市风盛行的今天,花鸟画传统图式的表达方式,已不能反映今天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因此,花鸟画图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审美趣味上。陌生化的图式具备画面冲击力和视觉刺激性,给予感官以新的体验,这才是花鸟画在当下语境中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性”。在都市风盛行的当下,已有许多花鸟画家对拓展花鸟画图式的陌生化进行了尝试。图式陌生化的最重要方面就是画面语言组合的超常性,他们常把现代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如电脑、手机、窗帘、机器、桌椅、瓷器、玩具、玻璃器皿等非寻常的安排在画面中。他们不再拘泥于传统思维,注重个人思考和对时空的表达,画面给观者陌生的视觉刺激和体验。在这些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当中,较为突出的有乔宜男、徐累、郭怡子宗、何曦、崔强、贾平西、黄静、高茜等。何曦的画作很难用国画题材的三大类划分归类,其当代艺术的精神元素和精湛的传统技法构成一种新颖的图式,他的画冷色调居多,花鸟虫鱼只是其借助和传达的手段。灯下的鸟,低矮的丛竹,各种杯子和玻璃罩中的鱼、小动物、昆虫、太湖石、传统山水画等,这些独特而生僻的意象,叠加在何曦的画幅中,使人有一种奇异幻象和被压抑的张力。他的画笔和思考聚焦向城市生态切入,给传统花鸟画注入了新的形式,丰富了其广度和深度。《1937我的家》画面中,一群施虐的黑鸟,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以其独特的传达,脱颖于同类题材的主题创作;《狐悲》运用屏条形式进行创作,一张张悬挂的皮毛,近似悲剧的陈列,极具视觉震撼力,形同对人性的逼视和拷问。崔强的《朱耷与侏罗纪图像的融合》中,一群游鱼自由地穿过化石,而化石的另一边是朱耷作品中的白眼鱼,画面中有种错乱的时空感,带给观者陌生的视觉感受。徐累最初受到一些晚清宫廷老照片、波斯细密画的影响,每一种事物都精巧而工细,其作品中帽子、青花、屏风、白色的马和鹿、大象、帘幔、明式家具、地图、鸟笼、地板等物件,被超常性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新鲜的图式,使得作品具有改变情绪的美学特征。贾平西把传统造型分解、组合、重组,他塑造的艺术形象简练概括、陌生新颖,笔墨酣畅淋漓,画面有种和谐之美。赵洁对图式符号做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处理,并以此拓展了传统花鸟画“似与不似”的表现手法。黄静的画面注重创作过程中新奇的情感体验,作品中色彩艳丽绚烂,其新颖独特的绘画语言,拓展了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空间。

笔墨当随时代,图式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后,城镇化速度加快,不仅改变了山水的自然景观,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心理,一部分山水画家开始关注都市景观。都市生活下的山水画,很少像传统山水画那样停留在自然形态的具象表现中,这不但不是对传统山水精神的背离,而且还是表现当代人的生活观和都市欲望。这种图式已与传统山水画不同,属于更广泛的水墨画。另一部分山水画家,有选择地吸收借鉴传统、西方绘画设计构成等元素,从造型结构、笔墨、色彩等图式要素方面用装饰性和超现实的时空语言,构建新型的山水画,表达不同的语境。由于画家们的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和个人修养不同,每个画家创造的图式也都不同。董萍实的《纠缠篇之都市情景》就是从一系列富有山水画意蕴的现代水墨演化而来的,这是从具象山水画走向超现实时空,再走向心理直呈与探寻的过程。毛冬华的《多云转晴》画面图式新颖,在网格状的线条和闪亮的玻璃之间,以水墨笔触表现当代都市中的高楼玻璃幕墙,其所反映出周围高楼以及建筑塔吊的影子,体现了传统水墨介入当代都市题材的都市水墨风景画的魅力。陈平的《费洼山庄》和《梦底农家》系列作品中的村舍、农田、山林、清泉都具有形象的完整性,却像时空碎片一样任意地组合在一起,拼接的地方漂浮着虚幻的云朵和闪电,有一种幽冥的神秘感。林容生的《绿色山坡》运用其独特的新工笔山水画图式,减弱空间深度,结构趋于平面化,以工笔形式处理,沿着边线晕染,用色大胆鲜明,强化色彩的视觉冲击力,画面透出清秀、简约、装饰之美。方向的《盐坐品莲好天气》《待弈》等作品,用平直的线来建造总体的平衡结构,安插于直线和斜线之间的花草、树木、竹帘、鸟笼、桌椅、花盆等造型丰富、层次分明,构建出江南水乡的独特图式。方向善于将山水平面化,远山和近山没有空间的过渡,山石被减弱为一个个平面,似有似无地勾勒出山石和树木的边缘线,其他部分用赭色与青色的交叠互渗显示出的水渍肌理,画面中线与面、水与色的交错互渗,富有明快的个性。杨燕来的山水画图式受中国画传统瓷器上绘画图式的影响,结构疏朗、造型简练、笔墨纯化,运笔迅疾轻盈,追求情感的释放。其作品《江风》图式独特,画面以青花颜色为主,清气袭人,有种未完待续感,耐人寻味。

都市风在人物画方面的影响,比在花鸟画和山水画方面更明显。传统的人物画图式,不能充分地展现现代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于是具有革新精神的画家们,打破人物画原有的图式,给当代人们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绘画图式,体现了现代人时尚的审美情趣。田黎明突破传统人物画以笔墨为主,大胆用颜色代替墨,画面用色单纯,不停留于外在的形式感和纯感官的刺激,注重内在的神韵与情趣,强调传统没骨画法与西方印象派光斑表现的交融,色彩不再是人物画中附着的一个表面因素,而是赋予生命和情感具有某种本质意义。在《阳光》《小溪》等系列作品中,在光的流动与变幻成为统摄画面的主导因素下,强化了光色的对比,画面人物形象在空明的背景上以团块型的淡彩构成,营造出在喧闹的现代化都市中也具有抒情般的美感。武艺的人物画创作重直觉、重感受,从而形成了独特图式的创作思维方式。《夏日组画》中为强化画面的平衡感和单纯性而在造型上舍去人物的五官,画面中追求一种纯朴和天然,目的在于表达内心最本质的东西。沈宁的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被安排在一种略带惊惶的情绪之中,《无处告别》就是通过一只黑狸猫和傩戏面具,从一种意识流的角度诠释了他对黔境幽韵的哲理性思考。《我可以拒绝诱惑以外的一切》,试图运用最为传统的工笔画技法来抒写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不是写实而是一种状态,通过一组虚幻的场景来揭示真实的内心。《水果硬糖》生动地表现了90后的精神气质和群体风貌,九幅自拍式的聚焦特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组合体。画面上形象塑造,各个栩栩如生,特别是对每一位90后少女眼睛独到的刻画与描写,非常生动。王仁华的《中国记忆》画面中用戏曲木偶元素切入主题,局部积染配合工笔重彩,画面大片主体墨色与背景留白的对比,以及横向纵向的块面布局强化了画面的形式感,形成鲜明的图式语言特征。徐华翎是一位突破传统图式的画家,她的作品多表现身体局部,使画面饱满而充满张力。尤其在“香”系列作品中,只表现放在腰背上或是腿边的手、出现眼睛以下部分和柔美的颈部等,而构成欣赏主体的面部被置于画面之外,既包含女性意识的自我爱恋与抚慰,也具有对于现代社会生存焦虑的一种精神释放。

当代中国画家们跟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过观念的转换和逻辑思维方式的改变,以陌生化的图式语言来打破中国画传统的语言结构,以新的图式语言切入中国画的当代艺术领域,展现了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实现了中国画在当代的又一次创新,为中国画在快速多元发展的今天找到立足点,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当代性”。

图式思维建筑方案设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MOOC逐渐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领军技术。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好MOOC资源,如何构建和推进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教育领域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基于此,重点对MOOC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进而对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建设进行分析。

关键词:MOOC;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成功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创新革命,同时也逐渐在传统行业和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面对火热的“互联网+”,高等教育也果断吸收了MOOC精华,逐渐推出了一系列以微课、慕课为主要形式的翻转课堂和手机课堂等新颖的教学模式,这些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模式慢慢改变了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网络时代的知识来源变得更加广泛,彻底打破了地域和时间对学习实践的限制,树立和普及了终身教育的重要理念,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教育”[1]。随着在线教育的全球化发展,各个领域都推出了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OOC,即慕课),这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备受青睐的一个重要课题。MOOC,也称“慕课”,实际上就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以规模大(Massive)、在线学习(Online)、免费开放(Open)为主要特征。高等院校MOOC课程也基于大学自身的特定课程而对本校内或在校大学生免费开放,供校内学生与校外大学生共同学习和交流,促进大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自发探讨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非语言专业院校而言,以前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都秉承传统教育模式,在课时上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英语教学水平没有太大的提升。MOOC时代的到来,似乎给语言教学带来重要的革命信号,学生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语言,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和网上练习,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语言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今天,我们重点探讨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MOOC课程建设的理论基础

前文所述MOOC之特点在于其大规模、开放性以及网络在线等,这也是促进慕课快速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MOOC的大规模说明它完全打破了传统课堂对地理区域的限制和对学习者人数的限制,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同时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分享知识与课程,因此说MOOC为全世界渴望学习的人们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遇和学习资源[2]。MOOC的开放性说明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自由地、免费地参与学习,意味着慕课推动实现了教育资源最大限度的免费分享,促进了教育公平,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网络在线,顾名思义,就是必须基于网络才能参与慕课学习,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以网络为载体,一切课程的讲解,以及学习情况的反馈都在网络上得以完成。MOOC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建构主义、联通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其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MOOC的核心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过程首先是对接收到知识信号的形象化与类比处理,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对新的知识内容不断地依次通过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步骤,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平衡点,这就是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学原理[3]。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学习过程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交互中搜寻和攫取用以建构内部知识体系的元素,这种主动学习的理论为MOOC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MOOC平台上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了图解或类比教学策略,授课内容更加形象化,因此更易于学习者吸收和转化为内部知识的构建元素。联通主义理论表述了一种适合当前社会结构变化的学习思路与模式。联通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习不是某一个人的活动,而知识也不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网络化联通的,因此学习是专门节点和信息源不断汇聚联通而丰富发展的一个过程。学习的起点是个人,学习者在网络中自发学习交流,联网所有学习者的信息就构成一个网络,供更多的学习者学习[4]。MOOC平台网絡课程基于这种理念旨在将全世界学习者的想法联通在一起,形成一个网络,供学习者们学习交流。基于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的慕课设计要遵循自发性和自主性学习的基本原则,还要善于分享交流。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被称为刺激与反应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刺激,以及学习者对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程度。学习者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试错,从中积累和总结经验,最后获得技能和学习知识。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程序教学法,提倡小步子原则,即提倡将教学内容细化,以便于学习者学习,这就是慕课的魅力所在。MOOC课程的结构上完全符合了程序教学中的小步子原则,把课程内容细化,分步骤进行讲解,让学习显得轻松自如,却又环环相扣,既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二、MOOC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MOOC给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首先,MOOC的优质教育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英语教学。MOOC课程覆盖面非常广,涉及领域众多,因此无形之中汇聚了全国甚至全球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MOOC首先能够为英语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加大英语口语的输出和英文写作的输入,大大提高了英语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让英语学习变得主动起来,不再枯燥无味和被动学习。其次,MOOC颠覆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5]。MOOC课堂的兴起摧毁了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等院校MOOC翻转课堂建设之后,学生必须被推荐为网上自学和复习以往的学习课程,或者对教师之前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学生成为了英语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课堂的主角。再次,MOOC能够让大学英语教学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我国高等教育局部存在着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或不对称的现象,尤其是扩招以来,大学英语基本上都是大班授课,英语教师根本无法掌握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而且也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动学习和放任自流,导致大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慕课出现后,英语学习变得相对有趣,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既真实反馈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和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真正构建了个性化、人性化教学模式。

面对机遇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慕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慕课是游离于大学课堂而独立存在的,因此它是不可控的,需要学习者具备顽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监督管理能力,否则,也会适得其反。对学生而言,再好的教学模式,也无法引起100%的共鸣,慕课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良好的监督和检验,就会导致可能存在蒙混过关的情况,应付打卡,流于形式。这样看来,慕课也很有可能在学生中拉大学习差距,受益者越来越优秀,另一部分置若罔闻的学生可能会更加被动。另一方面,就是要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能力。MOOC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开发MOOC的高品质课程,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更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推出内容新颖的高品质MOOC课程。

三、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建设对策探讨面对MOOC带来的时代机遇和挑战,高校英语教学研究必须迎难而上、顺应时代发展,接受时代挑战,把握时代机遇,充分利用MOOC资源把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建设推向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高潮。对此,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1高等院校应积极推出高质量、有特色的网络精品课,推广MOOC平台以吸引学习者

MOOC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客观上推倒了围在大学四周的无形的墙,因此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而言,必须要推出精品课程,以最快的时间拿出最优秀的作品,让英语翻转课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让广大学生能够主动回到课堂,而不是放任自流。课程吸引力,将是MOOC平台的生命力所在,只有持续不断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确保慕课翻转课堂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高等院校须迅速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强化MOOC领域的系统化培训

面对MOOC,大学的英语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善于收集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配以有关的分析和评论,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同时,教师还必须掌握如何利用网络技术软件去解答问题,及时反馈学生的问题。由于大多数MOOC课程要面向一个十分庞大的学习人群,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尽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础知识,让教学互动变得智能化。

3高等院校要着力培养在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倡利用MOOC进行英语交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教育模式,MOOC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一方面通过其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吸引了庞大的学习人群,另一方面还是要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这是慕课学习的关键因素。慕课学习,给学习者带来了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学习者可以主动地去输出语言进行交流,提倡英语互动和讨论,彻底改变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刚性模式。

四、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块设计探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具体形式不同于传统教学课堂,下面,我们对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模式进行系统介绍。

首先,慕课翻转课堂会通过“公告板块”对该课程进行系统介绍。这一模块虽然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是具有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往往会把教师的授课风格展示给学生,因此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小觑。该模块语言上要力求亲切自然,内容上要清晰明了[6],让学习者一目了然,读完之后能够清楚地明白自己将要学习什么、怎样去学、分几个阶段学习,以及最终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

其次,慕课课件和视频是慕课的主体与灵魂。MOOC课程应该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们去巩固所学知识、拓展视野,由此获得更多的知识积累。而不应该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剪裁和摘要,更不能是完全复制和照搬,这样只会造成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时间和精力的浪费。笔者建议,每段视频不超过15分钟,最好是通过举例或者情景设置对当堂课的某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延伸,帮助学习者巩固这一知识点,比如對某个单词的教学,可以通过慕课设置小情景、小美文或者笑话等轻松自如的模式,让学习者以轻松的心态强化记忆,毫无压力地学习英语。慕课的学习节奏可控可调,学习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快进或后退重新学习,实现了多次重新听讲的重要功能,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强化记忆和巩固提高。

第三,慕课讨论区是一个重要的“产出”区。MOOC讨论区一般包括提问、答疑和交流三个区域即可。提问区可以根据需求设置助教,跟踪和动态管理问题,把问题汇总,推送反馈给主讲教师。教师可在答疑区统一解答上述问题,学习者可以在答疑区看到解答,进而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有的比较优秀的慕课,会设置一些积分政策,根据参与讨论的次数对学习者予以一定的积分奖励,积分可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有效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提问和讨论,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微信群,增强互动的时效性,让学习互动无处不在。

第四,慕课作业与考试题。慕课隶属于英语教学体系,因此也必须有学习互动和作业考试。作为慕课的课后作业和考试题,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基础简单、取重点即可,而形式上则要力争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以此帮助学生们打开视野[7]。时间上要有明确的约束,要明确规定每一次章节作业的上交期限和期末答题时间,这也是对慕课学习的一种监督和检验。一般情况下,建议章节测试题给学习者一周的时间,到了规定时间统一关闭答题通道,此时可以发布答案解析,让学生们能够自行分析和讨论。对于慕课作业的测评,则可以采取互评模式,让学习者之间相互批改作业,加深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期末测评应该统一实施,在规定时间内给予两次答题机会,这样让学习者能够放平心态积极参与,也有利于检验出真实的学习水平。

第五,慕课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包含多种因素,MOOC评价方式是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与统一,这种综合评价方式有助于学习者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与建设,激发学习主动性。课程成绩评定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章节测验、课程讨论、期末考试等模块,合理分配各自所占比例。

结束语

基于MOOC的大學英语课程建设虽然已经推进和实施,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急需解决的瓶颈问题,因此我们对高校英语翻转课堂建设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高等院校应把握好时代机遇,充分合理利用MOOC教育资源,对自身的优势专业进行翻转课堂试验,对英语等语言类课程实施MOOC翻转课堂教学,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育更多的乐于学习、会学习的大学毕业生人才。

参考文献:

[1]加林.MOOC时代下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策略[J].肇庆学院学报,2014(11):82—87.

[2]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1):73—78.

[3]王文礼.MOO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3(2):53—57.

[4]申蕾.郭峙男.朱娜.BOPPPS教学模型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的应用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5]廖飞,周晓玲.大学英语智慧教学云平台内涵资源建设的路径探究[J].英语广场,2018(9).

[6]李芳军,屈社明.翻转课堂环境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发展的动态交互模型及其实效性研究[J].外语教学,2018(5).

[7]张芳芳.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海外英语,2018(1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College English Turning Class Based on MOOC

LEI Jun-b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arbin Cambridge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

Key words:MOOC; college English; flipped classroom

上一篇:中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成本动态控制建筑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