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

2024-03-11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随着两会的胜利闭幕,建设“美丽内蒙古”成为热议话题。“美丽内蒙古,必定是天蓝水清地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蒙古;必定是各民族团结和睦、边疆稳固安宁的内蒙古;必定是人人享有优质公共服务和公平发展机会的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的关系,并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内蒙古生态旅游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美丽内蒙古,生态旅游,国家公园

0引言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继续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的要求。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深入推进兴边富民等民族工作,共建美丽精神家园,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创美好幸福和谐生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觉担负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更大责任,建设好新时代模范自治区。

建设美丽内蒙古,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扩大医疗、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会展、物流等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1  “美丽内蒙古”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1.1  旅游业的作用

旅游业具有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即其不但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在改善民生、保护生态、促进社会和谐、提升国家形象等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阶段,有必要发展以事业形态为主的“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

1.2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美丽内蒙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体现了人民对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生态安全的需求。生态旅游强调保护和发展并重,具有绿色环保、低消耗的特点,能够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美丽内蒙古”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重要实现路径。

1.3  与国家公园旅游相结合构建“美丽内蒙古”方面

国家公园不但是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而且还被用作最重要的公益性国民游憩地。《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也明确,国家公园可以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展自然观光、旅游。推敲起来,国家公园旅游应该是一种体现“大综合、大学科、大投入”的大旅游。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这么全、科技含量这么高的产业,不仅需要资金上的大投入,也需要建立与非政府组织、学校、志愿者等的合作机制,这样才能确保其通过多方参与保证专业水平,体现全民公益性。

2  生态旅游与国家公园旅游的发展方式

2.1  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前提,还能够带动区域绿色发展的国家公园旅游,需要以国家公园体制和国家公园品牌为基础。国家公园体制在权、钱方面的制度保障有利于国家公园旅游生态保护和全民公益两方面目标的实现,而国家公园品牌则有可能发展成为国家公园旅游的顶级品牌,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国家公园体制保障国家公园旅游事业属性的体现。

2.2  旅游品牌价值方面

国家公园品牌增值体系的构建,是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生态产品价值机制的重要方面,可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势转化为产品品质的优势,并通过品牌平台固化推广体现为价格优势和销量优势,最终在环境友好和社区参与的情况下实现单位产品的价值明显提升,意即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3  “美丽内蒙古”文化建设方面

3.1  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

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均为当下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两者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创新产业发展业态,更新管理、技术和服务理念等方面存在天然的耦合性。内蒙古旅游业发展之初,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以旅游促进文化产业繁荣的格局,并积极拓展和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3.2  内蒙古文化资源

内蒙古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树立起了内蒙古旅游业的主题形象,在国内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是进一步确立内蒙古自治区未来旅游业发展品牌形象的重要资源载体。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三少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这一切都为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结语

党和国家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大力推进生态旅游 发展,以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等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落实。因此需要在生态旅游的发展内涵与理念基础、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支撑途径、生态旅游空间模式优化与新型产品、生态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旅游者行为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功能等方面加强研究,以丰富中国旅游生态学与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体系,更好地为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钟林生,周睿.国家公园社区旅游发展的空间适宜性评价与引导途径研究——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J].旅游科学,2017,31(03):1-13.

[2]赵智聪,彭琳,杨锐.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构[J].中国园林,2016,32(07):11-18.

[3]周彬,张梦瑶,钟林生,虞虎.内蒙古旅游经济与文化产业耦合协调度测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04):203-208.

[4]戴永吉,胡德斌,周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对自然资源管理的影响——基于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调研[J].中国土地,2018(09):43-45.

[5]闫欣.内蒙古自然保护地现状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18(09):56-59.

[6]杨锐.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三大理念[J].生物多样性,2017,25(10):1040-1041.

[7]钟林生,王朋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生态旅游研究展望[J].旅游导刊,2019,3(01):9-20.

[8]欧阳志云,徐卫华.整合我国自然保护区体系,依法建设国家公园[J].生物多样性,2014,22(04):425-427.

[9]周睿,钟林生,刘家明,唐承财,孙雷刚.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以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6,38(04):577-587.

[10]乌铁红,张捷,李文杰.地域文化差异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草原旅游地为例[J].旅游学刊,2010,25(06):66-72.

[11]蘇红巧,苏杨.国家公园不是旅游景区,但应该发展国家公园旅游[J].旅游学刊,2018,33(08):2-5.

[12]刘家明.生态旅游区旅游用地碎片化及其整合[J].旅游学刊,2017,32(07):9-11.

[13]黄莹.扬帆起航再出发  建设美丽内蒙古[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01):13.

[14]高冉,王国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自觉演进[J].理论探索,2019(01):48-53.

作者简介:包力尔(1993—),男,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籍贯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职务:无,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生态环境与旅游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社会建设日益完善,在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各界繁荣发展,虽然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了极大助力,但与此同时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却逐渐暴露,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倡节能减排理念,将绿化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必要内容,尽可能的还原自然风貌本相,已经初步体现成效,所以本文针对当前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草地;生态保护;利用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从气候环境来看,新疆深居内陆,四周有高山阻隔,所以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形成了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从地形方面来看,新疆具有荒漠、草原、草甸、沼泽在内的丰富草地类型,并且由于新疆草地质量较高,所以也成就了新疆得天独厚的畜牧产业优势,为了能够保持新疆发展现状,则需要对天然草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结合科学化开发利用方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共同增长。

一、新疆草地概况

新疆属于温带和暖温带荒漠地区,四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三大山系坐落,而由于北疆山地相对湿润,所以促成了新疆多样化的草地生态系统形成,在牧草繁多且高质量的背景下,新疆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了新疆社会经济的主要支柱,并且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草地生态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新疆生态安全、农牧业水平和地区稳定性。草地是完整的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生长和演变规律,但在新疆的发展历史当中,由于草地资源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所以一些企业和牧民为了能够谋求利益,盲目对草地资源进行侵占开发,造成大量天然草地遭受破坏,而从近些年来看,随着新疆整体发展实力的增强,以及城市化进度的不断深入,原有草地不断被用于开发建设,不仅造成草地资源迅速缩减,更加衍生出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对地区安定团结以及居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胁。除此之外,当前时代下新疆牧区人口数量激增,畜牧业依靠于天然草地资源而发展吗,所以造成畜牧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产生,导致新疆绝大部分草地正在处于退化当中,推过不能及时遏制。

二、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

(一)确定合理的载畜量

为了实现畜牧业与生态文明之间协调发展,在畜牧业活动开展当中则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确定合理的载畜量,所以在畜牧活动前,应当展开深入的调研分析,对不同季节下的牧场草地综合判断,通过合理的计算,明确载畜量作为畜牧业开展的硬性标准,而在执行期间,则应当结合外界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软性调整,通过调整周期的制定,确保畜牧业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二)种植人工牧草

虽然新疆天然草地储备量庞大,但在无穷无尽的开发利用当中势必不断缩减,最终形成资源紧缺以至危机,所以为了保障天然草地资源能够持续再生可循环利用,则需要有计划的进行人工牧草种植,以替代天然资源的取用,并提高人工牧草产量,加速生产周期,在畜牧业健康发展的背景下,极大程度的保护天然资源。

(三)围栏封育

围栏封育属于强制性保护措施,能够对天然草地资源进行限制开发利用,确保天然草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所以在开展期间,应当结合草地周边畜牧业和居民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围栏封育计划,为植物提供休息空间,并对加速土壤有机矿物质和养分的释放速度,确保草地能够恢复生机。

三、新疆天然草地利用方式

新疆天然草地的实际价值除却为畜牧业提供生产条件外诸如旅游业等附加产业价值同样能够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助力,所以在新疆天然草地的利用当中,应当打造具有新疆地区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促进生态效益持续提高。随着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节奏不断加速,社会公众的生活与工作压力持续升高,为了缓解压力,改善生活品质,旅游成为了公众所主要追求的休闲方式,并且在旅游当中,公众乐于享受“慢节奏”生活,欣赏自然环境的艺术价值,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生活幸福感,所以在此背景下,新疆独特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公众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在一望无际的草原当中漫步,能够带给人们视觉享受,并提高人与自然的亲密程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更加能够带动新疆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新疆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乌鲁木齐的白杨沟、菊花台,天山天池、阿尔泰山的禾禾,博州的赛里木湖,伊犁的那拉提、松树塘等山地草原和准格尔盆地的荒漠草地,都被社会公众所广泛认知,在天然草地旅游业的开发当中,第一要素则在于保持原有自然风貌,避免过度开发建设,影响自然景致的天然性,其次,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人口量庞大,所以相比于我国其余城市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历史特色,在旅游业的开发当中,应当彰显当地文化特质,作为新疆独有优势,丰富旅游资源的同时,提高新疆历史文化的保护力度,所以可以集中宣传和推动新疆手工业的内涵,并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游客提供纪念品。以目前新疆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大部分牧民从游牧方式转变成为定居后,原有产业结构急需面临调整,而旅游業的开发利用,则能够获取大量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当地牧民既可以从事旅游向导等职业,又能够以自主创业方式,建设民宿、发展餐饮业,为游客提供富有新疆特色的生活享受,在此期间,新疆本土居民在体会到生态文明的价值后,更加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响应国家对于生态文明的号召,促使新疆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家园,为游客提供宜居、宜养的度假环境。

四、结语

对新疆天然草地资源,既应当大力开展保护工作,又应当结合适当开发利用,才能帮助人们提高认知,以及资源保护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所以在保护与利用工作开展当中,应当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新疆草原保护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慧霞,俞敏,翟向燕.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利用[J].河南农业,2016(17).

[2]韩燕,穆娟,王莉.新疆天然草地“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后的效益及巩固措施[J].新疆畜牧业,2010(04):61-62.

[3]吴柏林,张玉宏,吴轩.天然草地生态保护与牧民定居的探索与思考[J].新疆农业科技,2008(6):58.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我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低层次老龄化、城乡倒置明显以及未富先老。同时, 我国是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预测, 在21世纪上半叶, 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到了21世纪下半叶, 中国会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老年人口国家。

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 我国老龄化水平目前还处于较低层次, 年轻人口仍占相当大比重, 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作参照, 目前我国60—69岁老年人口在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中的比重明显较高, 由此可见, 我国老年人口呈现出低龄化状态, 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 我国老年人口众多、规模较大, 老年群体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从老龄化速度来看, 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 仅仅18年时间就完成了“成年型社会——老龄化社会”的转型。

其次, 我国老年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度低。在劳动力市场上, 老年群体往往面临着严重的年龄歧视问题。企业更加倾向于聘用高学历的年轻人, 就连政府事业单位也试图通过干部年轻化来注入新鲜活力。这种老年群体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隔离现象就导致的老年群体在就业市场中的弱势地位, 最终导致造当前老年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参与度低的问题。

最后, 我国老年群体的家庭和社会地位不断下降。正是由于老年群体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度较低、隔离现象严重, 老年群体的社会和经济地位的也不断下降。在整个社会的发展活动中, 年轻人被设定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服务对象。当然, 不可否认,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过程, 但从老年群体的福利角度出发, 老年群体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这某种程度上也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发展, 必然会对社会的整体福利造成严重影响。

2 老年人力资本开发的优势

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结构性短缺, 老年人再就业有着鲜明的优势。老年群体虽然体力上存在劣势, 但由于几十年的经验积累, 早已在其工作领域形成了扎实的功底。同时, 老年群体更懂得珍惜, 责任心更强, 相较于迫切追求快速发展的年轻人而言, 更为稳定和踏实。

第一, 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上, 虽然由于年纪原因, 老年群体在体力和精力上不如年轻人, 但是他们经历了几十年生活的打磨, 拥有着丰富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 正处于思想最成熟、知识最渊博、经验最丰富的时期。第二, 在思想政治素质上, 当代老年人经历了长期的生活打磨, 个人名利、身份、地位之类早已不是他们的首要追求, 甚至许多革命老同志以奉献社会为乐趣, 以服务人民为光荣。工作对他们而言已经不再是谋生的手段, 而成了一种个人爱好。第三, 在人力成本上, 老年人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 收效快而高。由于经验和技能的不熟, 聘用年轻人才需要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专业培训。而老年人早已对其技术领域和工作业务烂熟于心, 不需要进行长期的培训过程。第四, 在心理品质、人格威望上, 年龄越大的人, 心理防御机制能越强固。同时, 老年人人格威望高, 这就形成了便于沟通、有利于工作的关系网。

3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及措施

第一, 要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人力资源指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 从事脑力和体力劳动的人群总称, 此处财富包含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主要强调的是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而老年群体人虽老, 但其知识和能力不老, 要认识到老年群体的价值, 以价值创造价值。

第二, 建立和完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系统。推动老年人力资源开发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 政府应当开发和建立老年人力资源信息网络, 开发与管理老年人力资源活动。同时,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几大模块出发,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也应当设计一系列的管理环节, 如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招聘、培训、员工关系管理、绩效管理以及福利等, 以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三, 积极推进老年教育事业。教育和培训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最重要的路径, 对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同样适用。当前我国虽然注意到了老年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教育体系, 但是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层面, 还远没有达到老年人力资源生产性功能的层面。因此, 推动老年人力资源的发展, 需要正确认识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 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开发, 促进老年群体发挥其自身价值于社会服务和经济发展中去。

第四, 大力推动老龄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老龄产业是指专为老年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以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消费需求。我国目前的老龄产业还暂处于初级阶段, 而老年群体的需求较大, 市场供给却不足。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由于缺乏对老龄产业的正确认识、建设资金少以及国家政策不完善等, 因而一定要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以推动我国老龄产业的不断建设和发展。

摘要:老年群体有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和价值, 老年人力资源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 因而正确认识老年群体的社会价值对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效地开发我国老年人力资源, 推动社会的发展, 必须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 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力资源的特殊价值, 开发和建立老年人力资源系统, 大力推进老年教育事业, 加快发展老龄产业, 非市场化和市场化相结合, 以此来实现我国老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关键词:老年人口,老年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参考文献

[1] 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论坛, 1996 (6) .

[2] 杜鹏.老年人口划分标准问题[J].人口研究, 2002 (2) .

[3] 史菁.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中国老龄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2.

[4] 邬沧萍, 徐勤.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和特点的新认识及对战略对策的新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 1990 (2) .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沧州的运河文化有很多种旅游资源, 运河文化内涵丰富, 自古以来历史积淀深厚, 发展条件良好。古老的大运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沧州运河的历史遗迹所具备的文化价值越来越高。目前, 沧州市将运河遗产与着名的城市文化相结合, 在保护, 整合和发展中继承了古代文明, 沧州人民还利用古运河连接了我国许多其他运河城市, 丰富了运河的文化内涵。

(一) 文化遗迹数量多

如今沧州段的大运河大概有现存各种遗迹一百二十九处, 主要有古遗址、军事遗址、重要码头、沿岸墓群、水利设备、碑刻遗迹与古运河密切相关的一些建筑群及其他遗迹等, 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遗址有沧县捷地镇分洪设备、青县马厂炮台、连镇谢家坝以及东光县码头遗迹等古建筑。

(二) 文化遗产原生态性明显

申遗项目根据分点分段开展, 第一批“两点一段”的申遗就将沧州市连镇谢家坝包含在内, 之所以将河北运段纳入申遗项目, 主要是由于这段运河体系完整, 沿岸遗址清晰完好, 堤防体系和人工河道也较为完备, 展现了中国北方运河遗址的特征。

(三) 文化丰富多样

自元朝以来, 在沧州大运河沿线形成了一条繁荣的商业巨龙, 工商业发展迅速, 依托于运河沿岸连镇码头以及沧州旧城区, 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在沧州境内发现了三十余处沉船点。大运河文化孕育了沧州地区独有的民俗风尚、民俗文化, 使各地文化得以更好融汇, 形成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在这里杂技文化与武术精髓都得到较好发展, 价值深远、人杰地灵。

总而言之, 沧州运河段不仅拥有众多的文化遗迹, 而且这些遗迹的价值也较高, 构成沧州运河文化的核心部分, 与此同时, 这里的生活习俗以及特色文化也应运而生, 成为运河文化开发及旅游业的关键依托。

二、开发的不利方面

一条河流影射一个城市的人文风俗, 生态环境和管理机制。沧州没能逃脱现代工业污染给城市供水系统带来的厄运, 部分运河段水污染阻碍了运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长远发展。多年来, 由于未能有效整治污染企业, 沧州古运河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沿河有密集的棚屋与许多工厂, 污染源严重入侵河流。各种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古运河, 河流中有许多弯道, 水流速度又慢, 且自净能力差, 造成水质严重污染。致使运河河床变浅, 断面严重变窄, 河道航行和防洪能力完全衰退。最近几年, 在古运河的改造中, 由于大力整改污水处理厂的构建, 古运河的水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而, 报纸上不时会看到对古代运河水资源破坏的报道。

没有了清洁, 古老的运河失去了灵气和光环, 失去了它的亲和力和观赏性。对此, 政府必须下定决心, 严格管理河流附近的污水处理公司, 严格监督, 恢复古运河的翡翠般的水源。补充河流的清洁人员, 如环卫工人, 对运河每天清理, 检查桥洞和排水沟, 及时打捞河上的各种漂浮物, 并收集帆船上的生活垃圾。与此同步, 沿着古运河开展以“清洁水源, 保护村庄, 珍爱家园”为主要内容的运河环境卫生活动。

三、开发的机遇

沧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 由运河出生, 也因运河而繁荣。它是大运河沿线的主要都市。肩负的责任尤为重大。沧州市的形态演变与运河的变化有关, 大运河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 见证了沧州市的生命里程, 是沧州城最珍贵、最独特的文化优势。沧州古运河的保护工作随着“申遗”的推进, 越来越受到重视, 规划和发展也越来越成熟,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古运河未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沧州古运河旅游业将进一步提升沧州的形象, 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古运河旅游开发将进入新的黄金时期。

四、开发面对的威胁

伴随社会经济的进步, 古运河沿岸的一些古建筑也正面临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发展难免与运河原始生态相冲突。为了应对运河的开发, 沧州进行了大规模的运河改造, 这将极大地影响运河遗产本身的价值。若与京杭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的运河旅游业发展形成竞争, 虽然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差异很大, 而且地理距离相对较远, 但是相互影响也不可避免。由于沧州运河旅游的发展以大运河文化为基础, 各地运河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古运河竞争旅游资源, 特别是文化资源。

五、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 舞台表演旅游开发

适合舞台表演旅游发展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 戏剧, 舞蹈, 传统杂技等。这些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舞台魅力, 对游人极具吸引力。如今, 沧州的旅游仍然缺乏娱乐和表演艺术, 所以大运河和沧州市的历史可以作为文化的主线, 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歌剧, 乐曲, 舞蹈, 木偶戏等艺术形式可以加以整合。应用高科技手段创造一系列主题表演, 还可以筹划国际烟花节, 国际端午节, 国际运河美食节, 国际运河音乐节和国际运河婚礼的主题活动, 以进一步提升沧州的旅游人气。

(二) 打造节点

将大运河流经地区的农业、特色田园、特色乡村、城市等结合起来, 打造一批旅游景点——古村落、古乡、古码头、古街区、连镇谢家坝、骑行绿道、御碑苑区、沧州铁狮子等, 构建运河旅游的平台, 着重体现运河沿岸地区的文化特色。

(三) 创造体验

以运河遗址为依托, 发展武术文化、杂技文化, 以“旧瓶装新酒”的形式, 使来访游客最大限度参与、体验, 让游客有得听、有得看、有得玩、有得说。

(四) 博物馆式旅游开发

建议选择运河沿岸的适当位置建设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展示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面貌, 并建立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如古运河文学馆, 收集并专注于与运河有关的诗歌, 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古运河传统美术馆, 展览古运河的传统工艺:古运河民俗博物馆, 展示古运河沿岸民俗风情的起源, 发展和演变;古运河美食博物馆引入并吸引游客体验运河饮食, 沿古运河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古运河传统音乐博物馆保留传统的运河音乐和现代技术, 如录音, 影视和数字存储。沧州大运河旅游线路的重点之一是文化群景区, 当我们谈论沧州时, 它的特殊性使我们必定谈论盐商;但是当我们谈到盐商时, 我们仍不能离开沧州古运河。

沧州培育了盐商, 盐商为沧州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人文遗产。动员各个方面的工作, 为古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的建设出谋划策, 做好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 评价和鉴定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的历史留存资源, 为古运河申请世界遗产创造前期条件。

六、结语

在21世纪, 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大潮席卷而来, 全世界文化经济时代已在眼前。沧州会以更加冷静和包容的心态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慢慢来临。总而言之, 古运河文化旅游是建立在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 以现有的遗存作为分界点, 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 加以有力保护, 它将成为一个集文化教育, 休闲观光, 娱乐旅游, 消费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地区。它将使沧州成为一个着名的旅游城市, 历史的机遇将再次使古运河重现昔日璀璨光辉。作为中国地域文化中最迷人的城市文化之一, 沧州古运河文化应该振兴其辉煌, 继续创造与世瞩目的名气。

摘要:沧州运河旅游业的发展和演变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现如今人文景观和社会风俗已成为沧州市非常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沧州运河及其滨河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和文化遗产。运河两岸有许多历史遗迹, 人类的发展演变过程也有优势和遗憾, 本篇文章拟采用SWOT分析方法, 对沧州运河旅游开发现状展开分析, 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运河旅游,沧州,SWOT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建华.杭州开发运河文化旅游的对策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 (6) :9-12.

[2] 张卫中.杭州运河文化特色探讨[J].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0 (2) :32-33.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1.1 旅游资源概况

仁寿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有仁寿城市湿地公园、黑龙滩风景区、响水六坊农耕文化区、牛角寨大佛、南宋虞宰相之墓、文化建筑奎星阁等旅游地。

1.2 旅游资源开发状况

仁寿县近年来加快了对旅游业的发展, 尤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如方家鱼椒之乡、曲江曲水留香樱花基地等, 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虽然仁寿县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但仁寿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将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2 仁寿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2.1 优势分析

2.1.1 旅游资源丰富, 旅游种类较多。

仁寿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一是自然景观。国家AAAA级景区黑龙滩, 享有“西蜀第一海”的美誉。库区水产养殖发达, 水生动植物种类繁多, 旅游景点多, 气候宜人, 环境优美, 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二是人文景观。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仁寿人民依靠他们智慧的结晶, 打造出了许多人文景观, 如:仁寿城市湿地公园、响水六坊农耕文化区等。由此可见, 仁寿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等待进一步的合理开发。

2.1.2 地理位置较优越。

仁寿县区位优势明显。距离成都市中心只有50km的路程, 距离双流机场70km, 距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30km。仁寿县被纳入天府新区, 有天府新区, 魅力仁寿之称号。

2.1.3 交通便利, 路网发达。

仁寿县交通便利, 纵有213国道, 北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南通乐山、自贡;横有106省道, 西接成昆线、成乐高速、成雅高速, 东连成渝高速;成自泸赤高速公路, 从北到南贯穿全境;还有直通简阳、资阳、资中和威远的省县路网, 四通八达。

2.1.4客源市场广阔。

仁寿总人口162万, 是全省第一、全国第三人口大县仁寿县人口优势即可为景区的自身发展提供劳动力保障, 又可维持一定客源数量。临近地区人口密集, 市场广阔。

2.2 劣势分析

2.2.1 旅游地知名度不高。

仁寿县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旅游地的知名度都不高, 缺乏自身特色。仁寿紧邻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故里等景区, 其优势明显高于仁寿的旅游地。

2.2.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仁寿大多旅游地的规划不合理, 无自己的旅游集散中心;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酒店、宾馆尚不齐全;停车场容量不足;无旅游观光车、出租车无临时停靠点;景区与景区的联系不紧密。

2.3 机会分析

2.3.1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仁寿的旅游产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对第三产业的重视, 将推动仁寿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2.3.2 政府对第三产业的重视。

随着社会发展, 人们越来越崇尚安逸、舒适的生活, 各级政府都很注重对辖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仁寿县作为四川第一人口大县, 政府对其的关注程度逐渐增加, 相应政府对其的发展重视程度也会增加, 这样对旅游业关注度将增加。

2.4 威胁分析

2.4.1 城市周边旅游景点威胁。

仁寿县紧邻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景区、三苏祠等景区等, 以上景区各具特色、知名度较高, 仁寿县旅游业的发展容易受其威胁, 产生截流现象。

2.4.2 缺乏铁路交通, 交通条件选择有限。

仁寿县缺乏铁路运输, 县内没有火车站, 但是部分人们出行会选择火车, 这对人们出行将有一定限制。

3 仁寿县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通过以上详细分析, 仁寿县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 可开发的潜力大, 关于如何促进仁寿县旅游资源的开发, 有以下几点建议:1) 完善旅游地的基础设施, 加强各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增加客流量。2) 加强宣传力度, 利用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方式, 提高旅游地的知名度。3) 完善交通运输, 改善各类交通运输方式, 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程度。4) 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的支持, 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 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四川省仁寿县旅游资源概况的实地考察, 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人文和自然方面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仁寿县旅游资源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潜在威胁, 综合各方面评价仁寿县旅游资源条件, 提出了对仁寿县未来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应对策, 以此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仁寿县,旅游资源,SWOT分析,开发

参考文献

[1] 邓学龙.湖北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毕业资源开发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是我国国土资源事业和科普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地质博物馆之一,是我省唯一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拥有珍贵的馆藏、现代化的展览设施和雄厚的科研力量。该馆馆藏内容涵盖地质、土地、测绘三大方面,拥有大量珍贵而富有特色的藏品和先进展览设施,采用实物、模型、图表和声光电技术,生动形象地展示和解读各种神奇的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堪称一座具有丰富科学内涵的科普殿堂。

科普宣传成绩显著

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该馆定期举办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活动,公众参与度较高,如“世界地球日”、“全国土地日”、“测绘法宣传日”、“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湖南开放日”及“国土资源各类夏令营”等。另外,不定期组织各类国土资源科普知识讲座、高峰论坛等,通过这些讲座和高峰论坛,互相交流、探讨,推动了科普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开馆一年来,已开展各类讲座13场,高峰论坛两场,2009年,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授予“首批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称号。

该馆积极开发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编辑出版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丛书—张家界》、《带你游玩张家界》、《神奇的矿物会说话》、《寻龙记》等一批较优秀的科普书籍,其中《神奇的矿物会说话》荣获全国优秀国土资源科普作品。为提高全社会的国土资源知识的普及程度,积极加强与中小学联络和合作,开发适合青少年、幼儿参加的科普项目和科普产品,更好地普及国土资源相关知识。

在科研方面,凭借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该馆还完成了《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湖南省地质遗迹调查及旅游地质资源开发研究》等一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荣获多项荣誉。

构建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体系

根据两型社会的主题思想,湖南省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还有较大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国土资源科普应该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建立国土资源科普体系,形成稳定长效机制,保障国土资源科普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发挥。

2011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在制定《湖南省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时指出“要加快国土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并对国土资源科普工作提出了目标,要求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和部门“加强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和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编写评选一批科普丛书和音像制品,推出一批国土资源科普活动精品,建立科普网络平台,构建全省特色鲜明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土资源科普工作实施单位。无论是在场馆面积、标本规模、硬件设施还是人才队伍、科普实力等方面都是省内唯一的。在未来的发展中,该馆将以“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为指引,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馆藏标本,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的作用,打造国土资源科普宣传中心,构建有特色的国土资源科普体系,更好地为两型社会建设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地质博物馆馆长)

上一篇:课堂教学与计算机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马克思哲学生存论指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