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

2023-10-06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1篇

兴仁县新龙场镇桂兴煤矿

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

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11月份)

为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提高安全风险管控意识及效果,遵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定期检查有关“矿长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的要求,矿长陈永胜于11月29日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开展本次检查活动。 会议时间:11月29日,19:30 会议主题:对11月份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检查分析。

会议地点:办公楼一楼会议室 主持人:陈永胜

参加人员:晏中科、念小良、王现伟、王春付、夏云鲧、邹永、胡小超、段绍权、许旺兴、陈志付、代定稳、向雄飞、许振兴、王雄、刘雄飞、温小孔、念永兵、李智及矿井各块分管负责人

一、责任分工:

陈永胜:全面负责本次检查分析的领导工作。

晏中科、夏云鲧:负责组织领导采、掘顶板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段绍权:负责组织领导“一通三防”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王现伟:负责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与检查分析的监督检查工作。

王春付:负责组织领导提升运输系统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邹永:协助总工程师进行水灾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段绍权:协助总工程师进行“一通三防”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其他科室负责人:负责本职范围内的安全风险辨识管控措施的落实与检查分析工作。

基层区队负责人:负责本区队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的落实。

二、工作要求

1.陈永胜每月组织对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进行一次检查分析,针对管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整完善管控措施,并结合和专项安全风险辨识评估结果,布置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明确责任分工。

2.分管负责人每旬组织对分管范围内月度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分析,检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改进完善管控措施

三、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

结合当前生产布局和采掘工作面情况,针对采掘机运通、防治水各项工作,经现场检查和查阅图纸、资料,各类重大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如下:

(一)瓦斯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一通三防”机构、人员设置齐全。

(2)通风设施构筑达标,通风系统稳定,风量充足,采掘工作面、采区变电所等硐室独立通风,无不合理的串联通风、老塘通风和扩散通风。

(3)1个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机实行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风筒接设到位,风量充足。

(4)严格瓦斯检查制度,每月编制瓦斯检查计划、绘制瓦斯巡回路线图,瓦检员认真检查、汇报、填写瓦斯记录,无空班漏检、弄虚作假行为。

(5)矿领导、区队长、技术人员、班组长、流动电钳工等人员下井必须按规定携带便携式瓦检仪。

(6)能够加强火源、放炮和电气防爆管理,杜绝引爆火源。 (7)能够加强瓦斯监测管理。确保监控系统功能健全、正常运行,各类传感器安装位置、数量、报警值、断电值准确,定期标校,保证动作灵敏、系统可靠。

2、管控效果分析11906回采工作面、11806切眼掘进工作面掘进面和其他作业地点和巷道,都没有发生过瓦斯积聚或超限现象,管控措施有效,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加强通风管理,保证通风设施构筑达标,通风系统稳定,风量充足。

(2)加强瓦检员管理,保证检查巡视到位,杜绝脱岗、假检、岗位睡觉等违纪行为。

(3)进一步做好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保证悬顶面积不超限。

(二)煤尘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防尘机构、人员设置齐全。

(2)防尘洒水系统健全,管路铺设到采掘工作面。

(3)采掘工作面能够严格执行和落实综合防尘措施。截煤机、扒渣机作业时打开喷雾降尘,转载喷雾、净化通风设施齐全完好,正确使用。

(4)运输系统各转载点喷雾设施齐全完好,正确使用。 (5)严格执行粉尘清洗制度,定期清洗巷道积尘。 (6)能够加强对各产尘点的粉尘检测和检查。

2、管控效果分析。

煤尘治理到位,煤尘浓度在允许范围之内,各地点无煤尘堆积超限现象,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粉尘清洗工作,尤其要做好死角死面的粉尘清洗工作。

(2)各类喷雾装置要保持完好,正确使用。 (3)加强刮板运输机转载点、掘进内喷雾管理,保证完好。

(三)水灾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防治水机构、人员设置齐全。

(2)防治水制度健全,探放水设备、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齐全。 (3)矿井排水系统健全,设备设施齐全,满足矿井排水需要,对水仓、水沟定期清淤,保证畅通这。

(4)地测部门掌握矿井水文地质和老空积水情况。

2、管控效果分析。

矿井无水患,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及时清理大巷排水沟,保证畅通。

(四)火灾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理措施落实情况

(1)矿井消防机构、人员设置齐全、制度健全、抢险救灾设备和物资齐全。

(2)矿井消防供水管路系统健全,灭火器、蓄沙量满足灾变需要,管理安设到采掘工作面。

(3)采掘进工作面《作业规程》有专门防灭火措施,能够严格执行和落实。

(4)通风设施构筑位置合理,对风路上无用的设施能够及时拆除,减少局部通风阻力。 (5)密闭管理符合规定。永久性密闭采用不燃性材料建筑,厚度不小于0.8m,密闭前支护完好,定期检查维护,建立档案管理。

2、管控效果分析

矿井无火灾隐患,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严格检查井下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 (2)严格检查可能引起火灾的设备设施和线路。

(五)顶板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顶板管理制度、机构、技术及管理人员健全。 (2)巷道支护方式、方法、技术参数合理,支护强度可靠。 (3)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护不小20米,掘进工作面永久支护到头,按规定使用临时支护,最大最小控顶距符合规定。

(4)巷道维修及时,能够对底鼓巷道及时安排人员进行维修。 (5)检查巡视到位,对井下各条巷道做按规定和要求进行顶板观测。

2、管控效果分析。

巷道支护可靠,没有发生过冒顶现象,管理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做好巷道的维修工作。

(2)掘进工作面使用好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 (3)进一步做好工作面及巷道压力观测工作。

(六)提升运输系统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与管控效果分析

1、管控措施落实情况

(1)提升运输管理制度健全,图纸资料齐全、真实准确。 (2)主斜井绞车的日常检修维护到位,设备完好,安全运行,无带病运行现象;绞车和行人井人车各类保护装置设施齐全,试验灵敏可靠,保持完好,正常使用。

(4)作业人员能够按操作规程、措施进行操作。

(5)斜巷绞车运行严格执行“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规定。 (6)机电设备采购、使用、管理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无使用非安标产品及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行为。

2、管控效果分析

提升运输设备检修维护到位,安全运行,没有发生过提升运输或险情,管控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3、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做好提升运输设备的检修维护工作,保证完好,保证装置齐全灵敏。

(2)正确使用斜巷一坡三档装置,没有拉放车时要保持常闭状态。

(3)加强轨道维修质量,保证安全行车。

四、12月份安全风险管控重点及责任分工

针对11月份重大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和管控效果分板,结合当前安全生产实际,12月安全风险管控重点仍然以瓦斯、水、火、顶板、提升运输系统风险管控为主,具体责任分工与方案如下:

1、瓦斯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师负责,安防部具体组织,安全科及相关区队负责具体执行。必须保证通风系统合理,风量充足;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行,做到动作灵敏,报警断电可靠;瓦斯检查到位,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2、煤尘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师、通风科组织相关人员具体执行。加强洗尘、健全洒水系统,对洗尘设备加强维护,严格落实综合防尘措施,杜绝煤尘事故。

3、水灾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负责,地测部门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执行。保证防治水及防汛物资储备,做好排水管路维护,严格落实防治水制度,杜绝水害事故。

4、火灾风险管控方面

由总工程师负责,通风科具体组织相关人员负责具体执行。加强电焊管理,严格落实防灭火措施,杜绝矿井火灾。

5、顶板风险管控方面

由生产副矿长负责组织区队负责具体执行。加强巷道设计管理,保证支护可靠,认真执行顶板观测和敲帮问顶制度,加强顶板巡查,杜绝顶板事故。

6、提升运输系统风险管理方面

由机电副矿长负责组织机运队及相关区队负责具体执行。必须保证提升运输设备、钢丝绳按规定检修、检测,保护装置齐全、“一坡三档”设施完善,严禁超载超员运行和使用非安标产品,杜绝提升运输事故。

贵州泰昌安能源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2篇

1氯气的危害性分析

氯气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 为强氧化剂, 有助燃性、毒害性、腐蚀性、爆炸性。人员吸入过量的氯气, 将会受到强烈刺激, 甚至直接死亡。在5 到10 分钟时间里, 吸入的氯气浓度若超过0.09%就会致死。在半个小时到1 个小时的时间里, 吸入超过0.0014%就会导致人员重病, 氯气浓度超过0.0035%就会致死[1]。

2氯气泄漏安全风险分析

2.1氯气泄漏原因分析

在对氯气泄漏展开安全风险分析时, 需要对氯气泄漏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确定。据统计分析, 导致氯气泄漏事故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即设计失误、设备原因、管理原因和人为失误。比如, 氯气钢瓶阀门损坏、氯气钢瓶承受的外部压力突然增加等因素, 都容易导致氯气泄漏, 甚至引发爆炸事故。

2.2氯气泄漏安全风险分析模型

在分析氯气泄漏安全风险时, 需要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以某化工公司的氯罐泄漏事故为例, 可以利用流体仿真模拟软件对氯气泄漏过程进行模拟。在分析的过程中, 需要进行氯气泄漏速度的确定。该公司所处地理位置平均气温为27℃, 平均风速为1.5m/s。在模拟的过程中, 可以假设氯气储罐侧部出现了内径为5厘米的泄漏孔, 且风向是自西向东。在计算氯气泄漏风速时, 可以使用下式 (1) 。式中, QO指的是泄漏速度, Cd指的是气体泄漏系数, A为泄漏口面积, p1为容器内绝对压力, M为气体摩尔质量, γ为绝热指数, R为气体状态常数, T为气体温度。

在分析的过程中, 由于需要按照不可压缩流体进行计算, 并且氯气泄漏流动速度较低, 压强变化不大, 所以可以使用Species求解器, 并且使用基于涡流黏滞度理论的k-ξ模型。模拟的氯气泄漏计算区域为5000m*750m*100m, 泄漏口为圆孔。在分析过程中, 需要使用对计算区域进行结构化网格划分, 并以泄漏口为模拟的重点区域。根据基本的假设条件, 可以进行模型边界条件的设定。首先, 可以设定有大气速度入口和氯气泄漏速度入口, 并且使大气速度入口在大地边界面。在边界层区域, 需要考虑到粘性力对风速的影响, 所以越接近地面的风速就会越小。而大气压力需要设定为101.3KPa, 压力出口为Gx=5000 边界面。在危险区域划分方面, 可以将危险区域划分成致死区、重伤区和致伤区。其中, 致死区的氯气毒负荷为600ppm, 重伤区氯气毒负荷为50ppm, 致伤区毒负荷为15ppm[2]。

2.3氯气泄漏安全风险分析结果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在风速为1.5m/s时, 氯气在泄漏10 分钟后, 在泄漏高浓度区的下风向处将形成浓度为30ppm的区域。在氯气泄漏20分钟时, 该区域将变成浓度为50ppm的重伤区。在氯气泄漏30分钟时, 该区域将逐渐扩大, 并且与临近区域成为一体, 从而使重伤区范围不断增加。此时, 致伤区将达到下风向1000m处, 重伤区将达到500m处, 致死区将达到100m处。从氯气浓度变化上来看, 氯气泄漏并非是从泄漏点呈放射性扩散, 而是采取浓度逐渐递减的扩散形式。在其泄漏20分钟后, 就会形成一个浓度较高的区域。在分析的过程中, 假设该地区风速达到了4.5m/s, 氯气的泄漏浓度分布又会产生不同情况。相较于风速为1.5m/s的氯气分布情况, 致伤区和重伤区的范围会明显减小[3]。在氯气泄漏的10分钟时, 会在泄漏浓度区域的下风向处形成浓度为50ppm的重伤区。而在20分钟时, 并没有形成新的高浓度区。到了30分钟, 致伤区将达到450m, 重伤区将达到140m。所以, 在风速得到增加的情况下, 氯气泄漏的浓度显然能够得到稀释。通过分析氯气泄漏安全风险可以发现, 氯气泄漏并非只是形成一个危险梯度范围, 其新的危险区域也会在临近区域产生, 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在进行人员疏散时, 应该根据氯气泄漏的时间进行疏散范围和次序的安排, 从而避免人群长时间接触高浓度毒气。

氯气作为一种剧毒气体, 一旦泄漏就会导致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而对氯气泄漏进行安全风险分析, 有效地对疏散范围和次序做出安排, 从而使氯气泄漏的安全风险降低最低。因此, 本文对氯气泄漏安全风险问题展开的研究, 可以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摘要:在危化品事故中, 氯气泄漏事故时有发生, 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氯气泄漏原因和建立氯气泄漏安全风险分析模型, 对氯气泄漏危险区域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 从而为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关键词:氯气,泄漏,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 滕小幸, 赵江平, 张浩等.化工企业氯气储罐泄漏危险区域预测方法的研究[J].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1, 02:77-79+83.

[2] 孙燕君, 钱瑜, 张玉超.蒙特卡洛分析在氯气泄漏事故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1, 11:2570-2577.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3篇

安全生产风险研判和安全承诺公告管理制度

1、 目的

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的要求,切实做好公司各项安全管理工作,结合各级政府关于安全承诺的管理要求,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公司在安全生产风险可控,杜绝公司财产损失和伤亡事故的发生,充分落实公司在安全管理上的主体责任,同时,更的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

适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各车间、职能部门、班组、各岗安全生产管理。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

《江苏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方案》

《应急管理部关于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制度的通知》

4、 安全承诺分解汇报内容及程序

4.1班组级研判内容及上报程序:

4.1.1汇报班前安全会是否正常召开,召开过程中是否进行安全风险研判(不定期通报由安全部下发的各地典型生产安全事故) 4.1.2生产装置是否存在生产安全隐,(温度、压力、液位、连锁系统等)问题是否己解决,是否己汇报

4.1.3班组人员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是否合格,且班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有损坏、丢失

4.1.4特种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4.1.5消防器材有无损坏,是否缺失 4.1.6新入职员工是否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4.1.7是否涉及动火、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是否开具相关票证 4.1.8涉及罐区、仓库等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装置的安全设施配备是否完好、设用并可靠运行

4.1.9涉及开停车操作是否制定开停车方案

4.1.10涉及试生产的是否制定试生产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4.1.11风险辨识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落实有效

4.1.12班组长负责将研判表最终签字确认后,于9:00前上报车间主任,各班组长对汇报内容真实性负责。 4.2车间级研判内容及上报程序:

4.2.1车间各班组是否召开班前安全会,进行安全风险研判; 4.2.2各班组是否按要求不定期的通报由安全部门下发的各地典型安全生产事故

4.2.3是否存在安全生产隐患(温度、压力、液位、连锁系统等)问题是否己解决,是否己汇报

4.2.4本车间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是否合格,且班组劳动防护用品是否有损坏、丢失

4.2.5特种设备运行是否正常 4.2.6消防器材有无损坏,是否缺失 4.2.7新入职员工是否进行三级安全教育

4.2.8是否涉及动火、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是否开具相关票证 4.2.9涉及罐区、仓库等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的装置的安全设施配备是否完好、投用并可靠运行

4.2.10涉及开停车操作是否制定开停车方案

4.2.11涉及试生产的是否制定试生产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4.2.12风险辨识过程中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落实有效 4.2.13车间隐患整改情况是否落实

4.2.14车间主任每日汇总班组研判情况,核准签字后于每日9:30前汇报安全部门,并对上报内容真实性负责。 4.3安全部门研判及汇总程序: 4.3.1各部门上报情况分类汇总 4.3.2公司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4.3.3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执行情况 4.3.4公司重点防火部门管控情况 4.3.5公司动火等特殊作业的整体管控情况 4.3.6公司安全教育开展情况

4.3.7公司检查及隐患排查整改落实情况 4.3.8公司“三违”查处情况 4.3.9安全部每日审查各部门研判安全工作开展情况,9:45上报公司总经理,并对上报内容真实性负责。 4.4公司安全承诺公告内容及方式

4.4.1公司状态:主要公告公司当天生产运行状态和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的主要活动。如有几套生产装置,期中几套运行,几套停产,厂区内是否存在特殊作业及种类、次数,是否存在检维修及承包商作业,是否处理开停车、试生产阶段等。

4.4.2公司安全承诺:公司在进行全面安全风险研判的基础上,落实相关的安全风险管控措施,由主要负责承诺当日所有装置、罐区是否处理安全运行状态,安全风险是否得到有效管控。

4.4.3各部门负责人亲自审核后签字上报《安全风险研判报告》至安全部门,最终由总经理研判后予以签发公告。 4.4.4安全部门负责每日10点更新显示屏内容。 5公告实施:

5.1每日实施安全承诺公告前,各车间、部门负责人要结合本车间、部门实际,全面掌握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情况,亲自调度,保证本车间、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措施符合国安全标准要求。

5.2各车间、部门负责人、公司主要负责人外出或出差时,应委托一名具备能力的代理人,履行安全公告工作,确保公司安全风险时时可控,并接受社会监督。 5.3公告方式:

1、公告时间:每天上午10时更新,至次日上午10时。

2、公告地点********二道门南侧 5.4基本条件:

公司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向社会发布安全承诺公告:

1、 没有建立完善的安全风险研判与承诺公告管理制度,相关职责没有层层落实的;

2、

3、 重大隐患没有制定治理措施的;

动火等特殊作业管理措施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的,当天对重点装置、罐区及动火等特殊作业没有进行安全风险研判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4、

5、 特殊时段没有带班值班企业负责人的。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4篇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食品安全

现状的意义

姓 名:

学 号:

课程名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院 系:

班 级:

2013 年 6 月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对食品安全现状的意义

尚文博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安101,31号)

摘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既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又是科学的思维方式。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需要加快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以防患于未然。本文首先介绍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应用背景及其基本原理,之后分别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情况现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有关对策,以期对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食品安全;背景发展;风险分析;基本原理;发达国家;问题与对策

Abstract: The risk analysis of food safety is both an advanced administration pattern and a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The food safety events of our country happened frequently in recent years. So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food safety risk analysis to accelerate development, prevents troubles before they happen. In order to enhance Chinese food safety level,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analysis are introduced, and some problems existed are pointed out; countermeasures are also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ood safety;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risk analysis; basic principle; developed country;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近日,央视曝光江西南昌市面上部分皮蛋由工业硫酸铜腌制,以缩短腌制时间。这一事件的曝光,再次将我国屡受打击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 “毒大米”、金华火腿“敌敌畏”, “苏丹红”、“孔雀石绿”、“瘦肉精”、“阜阳劣质奶粉”、“三聚氰胺奶粉”、“塑化剂”等事件相继发生,短短十多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我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国内外均进行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国人对于中国食品安全的信心跌落谷底。

食品安全危机频发、企业社会责任缺失、中国食品业“劣币驱逐良币”的集体沦陷并非一个局域性问题,目前已波及整个经济、社会领域,乃至威胁我国政治安全、国家安全。援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话就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古语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风险。亟需从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1】。我国新颁布《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实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将成为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及研究的热点内容。

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状况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食源性疾病也随之呈现出流行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新特点,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技术,以食品安全风险为借口在国际食品贸易中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此,食品安全得到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视,风险分析原则开始出现在食品安全领域,目的在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保证国际食品贸易的公平【3】。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侧(WTO)经过长达九年的多方谈判,最终形成了与食品密切相关相关的两个正式协定,即“实施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定”(SPS协定)和“贸易技术壁垒协定”(TBT协定)。1997年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正式决定采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风险分析术语的基本定义,并把有关风险分析方法的内容列入新的CAC工作程序手册。风险分析被公认为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1997—1998年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议相继提交了“风险分析在食品标准中的应用”、“风险管理与食品安全”和“风险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等报告,提出了风险分析的定义和框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以及风险交流的要素和原则,从而形成了有关食品风险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4]。

WHO前总干事Brundtland女士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掀起了三次高潮,第一次指在食品生产企业中广泛引入食品卫生质量管理体系,第二次是在食品企业推广应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技术,第三次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重点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危害以及整个食物链进行分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正是世界各国在食品安全管理与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实践中总结形成的、应用科学分析方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强有力工具[5]。

2.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先应用于航天食品。1998年在罗马召开的FAO/WHO联合专家咨询会上,形成了《风险情况交流在食品标准和安全问题上的应用》的报告,标志着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框架已经形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这3个互为前提、相互作用

【7】的部分,这3个部分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管理框架,其基本原理如下【6】。

2.1 风险评估: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风险评估是确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对人体产生危害的概率和强度,危害等于概率与强度的乘积。风险评估的实施主体是食品科学、卫生学、毒理学等方面的科学家,尤其重要的是,评估专家必须独立于政府、企业之外,才能保障风险评估结论的可靠性。风险评估包含4项内容:危害识别、危害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描述。

(1)危害识别:是找出食品中对人体健康有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 (2)危害描述: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因子和物理因子对人体危害的发生概率。

(3)暴露评估:评价食品中有害微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强度。

(4)风险描述:指根据危害识别、危害描述和暴露评估,综合评估食品有害因子对特定人群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而提出人体的每日容许摄人量(ADI值)、每日推荐摄入量(RDI值)、污染物的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值)等指标。

2.2 风险管理:政府制定合理政策,有效控制食品风险

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以维护消费者健康为首要目的,制定和实施合理的政策,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风险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或微生物的最高限量、卫生标准、食品标签标准、食品法律法规,以及采取公众食品安全教育等措施,保障公众健康。食品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尤其是必须坚持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防止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评价、风险管理政策评估、执行管理决定以及监控和审查。

(1)风险评价:包括确认食品安全问题、审议风险评估结果、描述风险概况、对危害进行排序等。

(2)风险管理政策评估:包括制定和选择最佳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时,首先要考虑保护人体健康,同时适当考虑费用、效益和技术可行性等凶素。

(3)执行管理决定:就是实施有关标准、法律等的过程。

(4)监控和审查:对实施措施的有效性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食品安全目标的实现。

2.3 风险交流:信息公开透明,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风险交流是风险评估者、风险管理者、食品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之间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交流,使各方全面了解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危害、危害的特征、危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变化趋势、最高风险人群、风险人群的特点和规模、风险人群对风险的接受程度、风险人群的利益等信息。风险交流在于使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伞管理中去。促进政府综合考虑各种信息,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科学性,制定更加合理的食品安全政策,将食源性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食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

风险交流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使所有的参与者提高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充分了解社会公众对食品问题的态度;增加风险管理政策执行的一致性和透明度;为政府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风险分析的整体效果和效率;培养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促进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3.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概况

3.1 美国

美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由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署、海关与边境保护局等按照各自的职能,实行共同监管。USDA负责肉类和禽类等食品的管理,监督食品安全法规的执行。卫生部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负责其他类食品和进口食品的管理,制订相关法规和最高残留限量(MRLs)等食品安全标准。此种多机构联合监管的模式体现在联邦政府、州和地方等层面,可开展纵向的风险分析,也可跨机构进行横向合作【8】。

3.2 欧盟

欧盟各国普遍认识到,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是一个有机、连续的过程,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做到全程管理,不得人为地割裂。这种全程性管理不仅重视从农业投入品开始,而且强调尽可能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由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和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负责。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对所有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完整和连续的风险分析,并将风险分析作为一个连续的整体。欧洲食品安全管理局(EFSA)的科学委员会及其9个专门的科学小组负责风险评估工作。各科学小组各有侧重,如资讯论坛侧重于风险评估和食品与饲料安全问题的交流,包括紧急情况下的危害识别。EFSA主要负责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不直接参与风险管理,它向欧盟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成员国、各利益方和广大民众通报及时、可靠和客观的风险评估信息以及科学委员会和科学小组的专门意见。欧洲药品评价局(EMEA)负责动物源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和MRLs的制订【9】。

3.3 日本

《食品安全基本法》以风险分析作为基本。确立了新的食品安全行政。该法规定: (1)成立隶属于内阁府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从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2)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负责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3)风险交流由上述三个机构紧密联合实行。综合性的风险交流经营由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10】。

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信息沟通与公开、紧急事态对应。风险评估作为食品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能,大体上以风险管理机构提交的评估请求或者食品安全委员会自身指定的评估请来实施。根据对此类风险评估的评估结果。食品安全委员向首相及具备风险管理职能的各省负责人提出政策建议以便确保食品安全措施的实施。

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在职能上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备有侧重。农林水产省主要负责生鲜农产品及其粗加工产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厚生劳动省负责其他食品及进口食品的安全性,侧重在这些食品的进口和流通阶段。农药、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则由两个部门共同制定。

4. 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挑战与对策

4.1 基本现状

中国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主要参考美国模式。2006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把风险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重要依据,确立了风险评估的法律地位。2009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也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其结果的利用做出明确规定,表明我国的风险评估已进入法制轨道。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法规不健全,风险分析缺乏完整、配套的制度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只停留在对某一种食品和产业链的某一环节上,风险分析体系尚未形成。中央一级的相关工作由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等多部门负责,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风险评估能力弱。信息传播机制不完善,风险交流不充分。食品行业缺乏诚信,影响风险分析效果【11】。

4.2 对策

推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制定有效对策。关键是要构建健全的食品安全体系。 4.2.1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食品安全的法律和法规是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的基础部分,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的保障。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使我同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与国际接轨。要尽快形成以《食品安全法》为支撑,其他法律相匹配的多层次、系统化、结构严谨、操作性强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制定各种单行的法规和法律,对食品安全的各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主要包括:责任主体、环境认证、质量认证、标签管理、投入品(农药、兽药、饲料等)使用、标准化生产、检验检疫、监督检查、质量承诺、广告宣传、信息披露、质量追溯、全过程控制、公众参与等方面的法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当前还没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应尽快制定出台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我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12】。 4.2.2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

(1)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将分散于各部门的风险源识别与评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要以食品研究人员,毒理、病理分析人员和检测人员为主体,建立风险评估专门机构;要以毒理、病理研究为核心,联合检测机构,建立起风险危害程度的定性、定量技术分析系统。

(2)必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政府是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者,但长期以来我国对食品安全实行多头管理,一方面各部门职权交叉,另一方面出现监管真空,形成了“九龙治水却都治不好”的局面。应遵循统一监管原则,合并部分监管部门,调整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理顺和明晰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形成统一协调、责权明确的监管体系,做到优势互补、齐抓共管。

(3)必须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体系。不仅要使分散的风险信息能迅速有效地汇集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与处理,而且要使风险信息能够及时全面地传递到风险评估的相关机构,为他们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原始资料,尤其是通过食品安全风险交流,让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各界获得关于食品安全的充分信息,确保他们有机会参与食品安全管理【13】。 4.2.3 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诚信体系

诚信问题不解决,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就难以开展。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食品行业信用缺失产生的原因之一。应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披露制度,政府应定期向社会披露食品安全信用信息,使消费者能方便地查阅食品安全信用状况。当前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收益远远大于违法成本,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在与政府的博弈中,抛弃了法律、道德和诚信,从而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因此,国家应加大对食品行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使其违法成本远远大于违法收益,最大限度地防止造假、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的发生,从而维护市场经营秩序,恢复市场消费信心

【14】

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重合同、守信誉、依法经营的活动。注重文明经商,形成有效的企业自律,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谨记近几年来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对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危害,要恢复诚实信用理念,切实防止类似食品安全事件的再度发生。

参考文献

[1][12] 张虹.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J]-食品安全规制——从农田到国家安全的注解2012(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Z] 2009-02-28.

[3] 韦宁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8(2) [4] 孙俐,贾伟.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发展与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6) [5] 杨明亮,刘进,彭莹.食品安全管理的三次浪潮[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 2003(03) [6] 王茂起,刘秀梅,王竹天.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6(06) [7] 徐成德. 农产品加工·学刊[J]-我国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的问题与对策 2009(2) [8] 葛宇,巢强国.食品与药品[J]-美国食品安全风险分析程序解析 2008,10(6) [9] 王芳,陈松,钱永忠.中国牧业通讯[J]-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建立及特点分析

2009(1) [10] 韩春花,李明权. 农业经济[J]-浅析日本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5篇

离心泵气蚀主要出现在离心泵的输送过程中,在这个阶段一旦由于压力的变化而出现不均匀的气泡,且短时间内无法排出,就会逐步形成流动、分裂,导致液体对应内部的零部件产生影响甚至是冲击,进而导致金属表面损坏的过程。离心泵气蚀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安全性能与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带来许多未知的不安定因素。为了进一步探讨离心泵气蚀的防护处理策略,现就相关内容分析如下。

1.离心泵气蚀机理概述

(1)气蚀的机理

离心泵气蚀的发生主要与离心泵运行过程中的压力条件密切相关。随着入口处到叶轮处的压力不断下降,势必会导致压力的不均匀变化,在压力降低到最低点后,液体压力会随着叶片发生变化。根据相关原理,输送温度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当叶轮入口处的压力低于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此时会出现气化的情况,同时出现一部分的气体。这些气体可能会溶解到液体内部,同时也有可能会随着内部的气体逃逸出去,形成新的气泡。内部压力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气泡的气化压力会达到一定的水平,此时可能会低于外界的压力,随后蒸汽会瞬间凝结,而大量的气体也会重新回到液体当中,从而达到局部真空的效果。所以,四周的液体会以极高的速度冲到中心区域,随后形成水锤,此时一些区域的压力可能会达到数十兆帕的水平,此时气泡会集中到叶轮附近[1]。

(2)气蚀阶段

离心泵发生气蚀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其一,孕育阶段。

气蚀孕育环节也是引发离心泵气蚀的重要潜伏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表现为气泡的数量不多,叶轮的前部会出现一些少量的塑性变形,但是仅仅依靠性能参数来进行判断的话,往往无法发现其可能存在离心泵气蚀的发展趋势,所以也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

其二,上升阶段。

上升环节主要体现在随着离心泵气蚀的发生深度不断扩大,现象也逐步显现出来。这个部分出现的特征在于能够吸收更多的冲击能量,表面的稳定性下降,甚至材料的冲击、失重都会变得越发的明显。在气蚀的上升阶段,材料的表面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此时如果是一些强度与硬度不良的材料,很容易出现气蚀的坑洞,甚至遍布整个区域导致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其三,稳定阶段。

气蚀的稳定阶段是快速增加到最大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速率快速增加达到极大值,随后一个时期内速率往往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持续保持在稳定的状态,这个阶段称之为稳定的离心泵气蚀阶段,稳定阶段对离心泵设备的影响最大,如果稳定阶段时间较短,那么可能短时间内就会出现设备损坏的情况。

其四,下降阶段。

下降阶段主要是指离心泵气蚀的速率下降的阶段,该阶段的特征在于腐蚀的速率经过顶点后开始进入到下降阶段,材料的表面则是经过几个阶段的腐蚀产生了相对独立的深坑,一些特殊的区域已经出现了剥离、穿孔的问题,此时离心泵气蚀达到了最大值,不但带来了严重的生产障碍与隐患,同时设备已经无法正常使用,如果不更换继续使用将造成安全事故与风险问题[2]。

2.离心泵气蚀因素分析

离心泵气蚀的影响因素众多,可以根据因素的来源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1)自身因素

从自身角度上来看,离心泵在使用过程中其内部高速旋转,基本的结构为叶轮与泵壳结构,在进行常规设计时,外部的结构参数是相对固定的,叶片、入口的形状宽度往往会对后期发生气蚀的情况产生影响。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大多数的工业设计离心泵都存在发生气蚀的结构问题,这是其一。其二,离心泵气蚀与设备自身的材质选择也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如果选择的材料耐腐蚀性不足,表面的粗糙度处理不到位,同样也会导致工艺稳定性下降。另外,材料自身的硬度、强度不足同样会给离心泵气蚀带来影响[3]。

(2)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也是导致离心泵气蚀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在离心泵的正常工作过程中,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会对其带来影响,包括液体温度、压力等都会与离心泵气蚀的情况相关联。根据相关实验结果证实,离心泵长期处于低负压的工作环境当中,出现气蚀的概率也会大幅度的增加,甚至是难以避免的。另外,在使用过程中,温度也会对气蚀的深度产生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腐蚀的效率会增加,进而导致设备内部的压力增加。在流体当中,温度更是有改变液体自身性质的特殊作用,所以温度因素也是重要的外部影响因素。

(3)输送介质因素

从输送介质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同样也是难以忽视的影响因素。对一些容易挥发的介质而言,随着温度的上升,其出现气化的可能性会增加,那么就会出现更多的气体,从而给内部带来难以控制的影响。在介质的输送过程中,离心泵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必然会导致离心泵气蚀问题发生。

(4)操作因素

人为操作主要对离心泵气蚀产生影响,其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人为操作过程中没有关注启动前泵体所处的状态,从而出现了泵体、管道内本身就存在气体而没有充满实际使用介质,导致出现了离心泵气蚀问题。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安装离心泵的过程中没有做好气密性的检验,导致使用时出现气密性不足的问题,从而导致出现了离心泵气蚀的情况[4]。

3.离心泵气蚀问题的处理方法

离心泵气蚀问题主要还是遵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模式,现就气蚀处理与预防管理的内容分析如下。

(1)气蚀处理

在气蚀问题发生后,需要做好气密性的分析与检验工作,可以根据使用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情况来分析判断出现问题的具体区域。借助于降低排量与转动速度等方式来进行辅助判断,更可以采取拆检的方式进一步确认出现问题的区域。在仔细检查叶轮、覆盖区域的气蚀发生情况后,可以根据发生的深度、轻重程度来做出最终的判断,做好处理工作。

除了需要做好泵体本身的检查外,还需要结合离心泵气蚀的发生影响因素,做好外部输送管系的管理工作,处理好气密性问题,同时关注泵出口以及过滤器的稳定性。离心泵气蚀发生后,需要根据出现时的情况来进行液位、压力系统的调整,这些因素的改善也可以很好的满足气蚀控制的实际需求[5]。

(2)气蚀预防管理

气蚀的预防管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首先,从设计层面上来看,泵管与叶轮的结构特征往往决定了离心泵气蚀的概率,所以需要适当的降低叶轮入口与泵的距离,这样就可以降低吸入的长度,或者借此机会适当的增加管径,从而降低管路的内部压力。如果是选择使用双吸叶轮模式,那么需要调整两侧的压力尽可能保持到平衡状态,并通过降低入口的真空度水平来满足实际的扬程需求,此时转速有所降低,可以显著降低离心泵气蚀的发生率。在吸入的管路弯头区域,可以做好管路设计,调整实际的长度,这样就可以减少压力的损失。利用稳定的介质流动来解决涡流问题,提升系统的整体稳定性;

其次,从制造的流程上来看,尽可能选择高强度、高硬度的材料,这些材料的化学性能稳定且不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工好的叶轮与泵壳更为耐用。通过科学强化处理方式也可以显著提升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如材料的渗碳处理或者热强化处理等等都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最后,从使用的层面上来看,通过一定程度的降低介质的输送温度或者降低一部分气化的压力能够达到降低气蚀影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气蚀发生的负面影响,取得更高的效益。通过适当的增加离心泵的入口区域的压力更是能够满足离心泵气蚀防护的实际需求[6]。

4.总结

综上所述,离心泵气蚀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不安定因素,通过分析离心泵气蚀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深入的了解到离心泵气蚀的发生原理,从而有效提升技术的应用水平以及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使用期限,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益。在进行离心泵气蚀问题处理时,既要关注常规离心泵气蚀处理,更要做好前期的预防管理工作,通过使用、制造等多个环节的科学管理,有效降低气蚀的发生率,从而确保安全生产活动正常开展。

摘要:离心泵气蚀对离心泵的正常使用带来各种不利因素与使用风险,更是导致设备损坏、安全生产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何解决离心泵气蚀问题也成为行业内重点讨论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离心泵气蚀的机理,其次对离心泵气蚀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最后则结合上述内容,对应离心泵气蚀的解决策略、预防途径进行了探讨,希望可以有效提升离心泵气蚀的防护水平,为促进安全生产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离心泵,气蚀影响因素,处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孙凤鸣,冯树才,许金波.液体温度对离心泵汽蚀余量的影响分析[J].船舶,2019,30(05):116-119.

[2] 黄文涛,毛永利,谷雨霖,郭世强.离心泵发生气蚀的危害与对策[J].化工装备技术,2019,40(03):52-54.

[3] 陶成左.浅析离心泵的气蚀与处理预防[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40):240.

[4] 韩雷.离心泵气蚀因素分析与处理对策[J].石化技术,2018,25(07):305.

[5] 高勇,王勇,闫龙,陈碧,范晓勇,高宏波.离心泵内部压力场及水蒸气体积分数分布的数值研究[J].化工科技,2018,26(05):1-4+46.

离心机安全风险分析范文第6篇

1 安全风险管理含义概述

所谓安全风险管理指的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发挥群体智慧, 对有效资源加以运用, 进行相关的计划、决策、组织及控制的一系列活动, 从而实现道路建设中人同物料、设备及环境的和谐, 达到安全建设的管理目标。在道路建设中实施安全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减少和控制事故、危害, 避免因事故而造成人身伤害、环境污染、财产损失及其他损失。

首先是风险的识别, 这是整个项目风险管理的基础, 也是在对项目风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的工作, 在风险的识别中, 必须根据风险管理计划、项目计划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确定风险的来源和每项风险可能发生的条件和对应的概率, 并对识别出的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特征描述和其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分析。项目分析又分为定性和定量分析两步, 其中定性分析就是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风险的级别等级进行排序的过程, 由此引发定量分析, 而定量分析就是在前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每个风险的概率及影响大小, 两步的加总得到项目的总体风险程度。再次是项目风险的应对, 它由风险应对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两部分组成;最后是对风险的监控, 这一步骤是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跟踪, 对已经发生并进行相应解决措施后残留的风险进行监察, 对下一个项目阶段尚未发现的风险进行新一轮的识别。同时风险监控的另一个重要智能是检查风险的应对措施是否按计划得到实施, 其效果是否在预控的范围内。风险监控的主要涉及选择备用方案、实施应急计划、采取纠正行为以及对项目计划的重新定制。

2 道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应用程序

项目建设管理的安全风险防范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 并非每一个项目建设管理过程都会有安全风险, 但每一个项目建设管理都应有相应的安全风险防范对策。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项目建设管理也是如此。

2.1 对于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即对道路建设中的风险因素加以分解, 将其进行风险结构的层次性分类, 之后运用反思维形式, 来将不利于道路建设的因素找出来, 并进行反向角度来对风险进行论证。风险识别亦是风险评估经验的不断积累, 在不断的项目评估时间中, 来提升对于道路建设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2.2 对于风险的估测

风险估测即指的是道路建设中发生不利事件的可能性, 这种估测结果概率的大小同建设风险大小呈反比关系。但是, 单纯依靠这种风险估测概率来对道路建设风险大小进行衡量显然是不科学的, 其实际建设风险的大小, 还同风险概率分布的密集程度有着很大的联系。

2.3 对于风险的分析

对于道路建设的风险分析是以风险估测为依据的, 对于具体的道路建设项目进行合理的数字处理, 从而使之能够对风险因素加以反映。在道路工程建设中, 对道路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将内部收益率、项目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作为风险指标纳入到风险因素当中。

2.4 对于风险的处理

风险处理是以风险估测和风险分析的结果为依据, 为减少或避免道路建设风险而采取相应措施。综合起来,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对于概率大、损失大的灾难性风险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风险量;对于概率小、损失大的风险, 通过合同条款或保险来将责任进行转移;对于概率小、损失大的风险, 应采取积极的控制手段, 即对道路建设的风险自留。

项目立项完成后, 项目建设管理工作开始启动。首先进行的是项目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的调查, 通过现场定位弄清拟建项目与周边道路、建筑的相邻位置关系, 通过现场详细查勘掌握周围建筑与构筑物的现状。通过查阅城建档案资料了解周围建筑的历史、建筑结构与基础状况, 了解道路与地上、地下管线 (含水、电、通讯、燃气) 、沟渠等的现状、数量与位置。通过入户调查和走访知情人, 了解无档案记载的建筑及其它有关环境、历史变迁、民俗等情况。

3 道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改进策略分析

3.1 加强安全风险管理相关法规建设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 抑制工程事故发生, 需要交通部、建设部等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法规作为规范指导。当前, 我国道路建设在这方面的法规尚不健全, 应对其法律规定加以明确。在道路设计和施工评标中, 除技术标和商务造价标外, 还应将安全风险管理纳入其中, 加大对于安全风险管理的投入。道路工程在建设安全风险管理法规体系的同时, 既要注重对于国外成熟、先进经验的吸收, 亦要尊重中国的国情, 符合道路建设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 从而建立切实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法规体系。

3.2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计划

推行安全风险管理计划, 利于科学化的决策和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概率。道路建设必须对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研究, 对于安全风险等级高和一票否决的施工方案, 必须加以更改。安全风险管理中应明确风险评估、辨别分析和风险控制, 内容涉及风险因素、风险源、事故发生概率、风险等级评估, 来建立风险监测系统, 进而来规避、转移及减缓建设风险。

3.3 以信息化技术风险管理和预警决策作为支持

道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中应发展工程预报和物探技术, 进行地理地质信息系统的建立, 将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监控手段同专家经验相结合, 将工程范围内的软土、流沙等危险地质数据储存于计算机中, 建立数据库支持体系。同时, 加强对于数据的分析和预警, 从而能够及时地采取事故应急预案。

3.4 加强对于重大事故的预测和防治

鉴于道路工程建设是一项风险较大的工程项目, 不可预见的因素多对社会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防止技术亦存在相当高的难度。因此, 建议建设单位应将围岩段塌方、岩爆等重大事故的预防和防止, 列入到道路建设安全风险管理的内容中, 并进行及时、科学地开展。

4 结语

当前, 道路工程建设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 其长足的发展依赖于安全风险管理的不断完善, 从安全风险管理的应用程序出发, 针对性地采取针对改进措施, 使安全风险管理从法规、计划、预警据侧及事故防止等方面不断的完善, 从而使得安全风险管理在道路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摘要:道路工程具有施工投资大、周期长、项目多、对社会环境影响大及不可预见因素多等特点。在我国道路工程建设中, 安全风险管理相对薄弱, 因此, 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分析安全风险管理在道路建设中的应用程序及改进策略十分必要。

关键词:道路建设,风险管理,程序,改进策略,分析

参考文献

[1] 戴钧.浅谈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安全风险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 2009 (3) .

[2] 宋群英.浅谈公路工程项目风险管理[J].青海交通科技, 2009 (5) .

[3] 钱七虎.论我国地下工程安全风险管理[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 (4) .

上一篇:绿水青山就是演讲稿范文下一篇:巡视工作总结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