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4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针对当前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不认真听讲、课前课后学习积极性不高、考试纪律性较差等学风现状问题,文章分别从学生自身因素、客观环境因素和教学管理因素角度分析了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 学风建设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1 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

近年高考生源逐渐减少,民办高职院校生源的校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如何通过改善办学质量来提高社会名誉度,以此来应对校际竞争,摆脱生源危机,就成为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值得探索的问题。

在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期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院校走访和个别访谈等方式,对广东省内25所民办高职院校各年级专业的601名在校生进行学风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总体表现为部分民办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管理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改善措施;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态度不够端正;学习适应能力差,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方法策略不科学,学生厌学情绪和浮躁心态日益浮现。在日常学习行为中,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会不断下降,另外许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出勤率低、旷课迟到、课堂气氛不活跃等问题突出。大部分人不能做好学习计划安排,只偏重理论学习而轻视实操应用,进入大学后未能改变过去完全依赖老师讲授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大学较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模式。

2 影响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因素分析

2.1 学生自身因素

大部分民办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属于学习成绩较差的群体,学习基础不牢,自觉性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经过紧张的高考后,来到较为宽松的大学校园里往往会更加放松学习。不少学生旷课睡懒觉,沉迷于上网聊天、看电影和打网络游戏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关于身边是否存在有同学因过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沉迷网络游戏而影响学习的调查中,仅有13.7%的人认为不存在,52.1%的人认为身边个别存在这样的情况,34.2%的人认为身边普遍存在这种情况。大学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与中学具有很大差异,不少民办高职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方式,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在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等方面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他们当中不少人表示来上大学只是为了跟随社会形势发展,混张纸文凭,又或顺应父母要求,不得已继续读大学。这种应付式的求学动机和学习态度,很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和对专业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不会有动力去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在调查中发现,42.3%的人认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目标及方法等因素对学风状况影响程度很大,45.4%的人认为影响程度一般。此外,52.3%的人还认为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及兴趣也是影响他们是否有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

2.2 客观环境因素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办学体制,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地处偏远郊区,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日常教学缺乏实操实训环节,使学生对理论教学产生厌恶情绪;生活配套服务跟不上,不能给予学生一个安心学习的校园环境。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许多民办高职院校缺乏良好的学习氛围,宿舍学风和班风较差,部分爱学习的勤奋学生深受此种环境干扰影响,日久后在学习方面也会产生惰性。在调查中发现,41.2%的学生表示曾想过要认真学些专业技能,但散漫的校园环境逐渐侵蚀他们原来的目标,最后他们也只能安于现状,随波逐流加入到“混文凭”的队伍中。近年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同时社会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认可度普遍不高,这些社会形势很容易使民办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慢慢会陷入从不思进取、自我放弃到读书无用论的恶性循环中。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物质至上、享乐主义和急功近利等社会不良风气也蔓延至高校,严重影响着民办高职校园风气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

2.3 教学管理因素

目前,部分民办高职院校领导管理层变动性较大,教学管理制度也朝令夕改,在学风建设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投资人只重视对学校基建、招生宣传等方面的投入,对有利于学风建设的软硬件投资以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经费支出则很少将其纳入到学校重点建设范畴。虽然一些民办高职院校虽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制度措施实施方面不能严格执行,使学风建设大多流于形式,例如:教师日常停调换课频率较高、考勤制度不能做到严抓不放、考风考纪制度不能严格执行、补考重修课程缺乏严格的考评态度,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都会助长校园“学风不正”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其他普通高校而言,每周课时较多,但工资福利待遇却较低;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现象明显,专兼职、中老青年教师比例不合理,任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这些问题不利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从严重地影响到校园学风建设。一些教师对民办高职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心态不稳,不能全心投入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的教师忙于每天备课上课而疲惫不堪,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部分返聘的退休中老年教师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辅导员忙于日常学生管理的一般事务性工作,容易疏忽学风教育工作.

3 改善民办高职院校学风现状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知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上课出勤率偏低、考试纪律较差,因此,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考勤管理,严抓考风考纪,改革考试制度,适当给予学生考试和毕业压力,以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在调查中发现,有64.52%的人认为学校在评优评先评奖学金时,更加注重考试成绩,对学风建设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29.3%的人认为这样做会对学风建设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学校在评优评先进评奖学金活动时,应当结合各专业课程任课老师的意见,适当提高专业科目考试成绩的比重,并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嘉奖力度,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更多学生争优评先。

3.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授课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选择旷课或迟到早退,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师授课乏味或学生本身缺乏对专业的兴趣。针对此类问题,学校应该加强对优质师资的培养和仿企业教学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应不断督促各系专业教师做好授课前的准备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应创造有利条件帮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与企业实际工作接轨,了解企业所需人才的特点,将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带入课堂,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各系部还应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使专业知识系统衔接,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未来就业方向,同时还应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学习和探索国内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和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改善教学软硬件设施,增加实训实操课时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向是强调学生动手操作技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较差,他们对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缺乏足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学软硬件设施投入,增加实务型及操作类课程的实训实操课时,抛弃传统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应持续补充、完善教学所需的各种现代化设备设施,建设仿真工作环境,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枯燥的理论讲授课堂,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务实性,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3.4 积极开展和组织参加各类校内竞赛活动,积极开展学习标兵评选活动

从调查中发现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内竞赛活动热情度比较高,因此,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以竞赛为载体,经常开展各种与专业知识技能相关比赛活动,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比赛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应注重利用宣传效应营造学习氛围,提升整体学风。先进的个人事迹往往能对群体产生一定的触动作用,学校应该积极开展类似校外重大比赛获奖团体个人、学习标兵、校园感动人物、专插(升)本先进个人等评选表彰活动,以点带面,通过宣扬这些优秀学生的个人事迹,号召更多学生向他们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5 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身优势和树立未来职业目标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目标缺乏规划,即使少部分学生有学习目标和未来职业目标,但他们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从众心态比较严重,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最后还是形成慵懒的学习态度和散漫的学习生活作风。对此,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做好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树立明确的大学学习生活目标,通过专业毕业就业情况介绍和职业通识教育让学生对未来职业工作有大致了解,从而促使他们逐渐确立未来职业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使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劣势,教育他们要克服自卑心理和浮躁心态,应朝着未来职业目标踏实地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磊.民办高校学风的现状分析及建设机制[D].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2] 刘亮军,王金蕊,刘云.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1).

[3] 刘小张.江西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调查研究——以江西S学院为个案[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1.

[4] 汤祝琼.民办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年.

[5] 马小红.以特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2).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变迁经历了依附发展到相对独立、单轨统一到双轨并进、自主招生到分类考试的演进历程。总体来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形式的新结构基本形成,普通高考主导与考试招生多元化共存,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但是,当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也面临选择性程度不够,考试招生的改革动力、主体身份,招考监管不明确,考试内容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需要在制度供给质量、行业企业参与考试招生组织管理机制、考试招生形式、分类考试基础上的“分类”及按照专业大类或者专业群招生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 考试招生制度;分类考试;自主招生;高职院校;制度变迁

分类考试是我国高考制度变革的重要内容,是对“统一考试,分批录取”传统考试招生模式的重大变革。两种模式、两条路径的选拔方案,使高职院校、普通高校两类人才选拔方式由“单轨统一”走向“双轨并进”,使高考制度与我国的教育实情及不同类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更为匹配。在“分类考试”的政策安排中,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开始作为高考制度体系的子系统,专门服务于高职院校人才遴选,考试招生制度的体系独立性逐步凸显。但是,分类招生并非是对已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否定,而是为改革与创新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在完善与继承的基础之上,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诉求的考试招生制度。

一、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基本模式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即基础模式、主导模式、政策模式。这三种模式的演进也基本反映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由依附到逐步独立的变迁方向,体现出了高职院校身份的排他性不断确认的过程。第一,基础模式:统一高考。统考模式即普通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招生制度。自1978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就遵循“统一高考”的模式进行招生录取。作为普通高等院校体系的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沿袭了这一制度安排。截至当前,統一高考依然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考试招生模式。第二,主导模式: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模式是高职院校主导的考试招生模式。在统一高考的制度环境中,高职院校一直在探索新的考试招生模式,并形成了“单独招生”“自主招生”“提前招生”“单招单录”“技能拔尖人才”等考试招生形式。从其实质来看,这些考试招生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统一高考制度的主导地位,也没有实现考试招生与院校类型的联姻。第三,政策模式:分类考试。分类考试是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实行分类考试、分类招生的考试招生模式。进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政策周期后,分类考试成为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将考试招生制度与生源类型、高职院校类型联系起来,实行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模式。这三种模式呈现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类型形态,也呈现了其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反映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由具有明显依附性的制度变迁,向凸显身份独立性的制度创新方向转向。

二、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的成效

从以上所述及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三种模式来看,弱化统一高考与强化分类考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政策变迁与实践改革的基本趋势。贯穿其中的中心命题即是符合高职院校属性要求的“自主招生”(这里的自主招生是指除高考之外的,由高职院校组织的考试招生方式)。这是因为,在趋势变迁的宏观环境中,自主招生是改变传统统一高考的绝对主导地位、凸显分类考试趋势目标的核心内容。随着自主招生由补充角色到主导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建设的成效也逐步呈现出来。

(一)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形式的新结构基本形成

长期以来,普通高考占据着高考制度的绝对主导地位,高职院校长期依附于普通高校的统一考试招生制度[1]。但是,这并没有阻碍高职院校探索相对独立的考试招生模式。总体来说,这种自主探索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国家主导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实践探索。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各级政策及本科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宏观背景中,探索高职院校主导的考试招生模式。其体现出比较明显的路径依赖的阶段性特征,略滞后于普通本科院校的考试招生制度。如有研究者就提出,高职单独招生改革体现出既依附又区别于学术型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的特殊发展关系[2]。这也表明其制度安排依然处于依附发展的阶段,但是这种依附发展体现为制度的“移植”或“学习”。2005年,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3所民办高职院校率先试点。以此为计时元年,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自主改革已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同意江苏、浙江、湖南、广东等四省在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复函》,确定了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为首批试点院校。在单独考试招生的探索过程中,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比如,湖北省2011年首创“技能高考”[3],江苏省2010年在苏南地区实行高职院校注册入学探索,安徽省的单独招生改革等。这些都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先行先试的重要实践。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适度超前于分类考试的政策安排,而并没有改变统一高考的主导地位,这是由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依然处于国家主导统一高考的制度变迁阶段。

第二阶段:国家推动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体系建构。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分类考试”的制度环境中,实现考试招生与高职院校的科学匹配,形成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其阶段特征是基本实现了从依附向独立的转型。依据政策要求,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规范实施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各省已经出台了“分类考试”制度实施办法及进程安排。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成为提前招生试点院校,正式由自主招生跨入提前招生。提前招生的考生可以同时报考5所学校,2016年,提前招生计划报名2390名,共录取414人[4]。分类考试背景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遵循“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开始探索符合“地域高职教育特色”的招生模式。2010年,江苏省在部分民办学校开始试点注册招生,之后逐步推广。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等也开始试点注册入学。通过注册入学,弥补了高职院校“招录缺口”,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提供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有效利用,提高高考的制度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制度供需的基本逻辑来看,注册入学制度暂时缓解了部分高职院校面临的生源供需矛盾。这一阶段改革基本形成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制度体系与实践模式。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变迁的快速推进得益于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国家主导统一高考转变为推动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改革,并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上升到国家层面教育战略布局的重要地位。

(二)普通高考主导与考试招生多元化共存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是渐进性制度变迁的过程,逐步实现了统一高考模式向多元考试招生评价模式的转变。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参与程度和改革涉及的范围逐步扩大。以单独招生为例,至2008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由开始的4个省份8所高职院校增加到8个省份2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扩大到200所,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及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013年,单独招生院校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以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包含的高职高专院校均开展了单独招生试点。从政策安排的推进过程来看,单独招生改革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创新,但又遵循了渐进性制度安排的基本逻辑,其范围的逐步扩大为推进高职院校探索独立的考试招生模式提供了实践佐证。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不断落实,“分类考试”的实践先于政策出现。诸如湖北的技能高考、湖南的职业技能测试、浙江的提前招生、江苏的注册入学等改革,其实质是以“分类”模式,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其有别于早期的自主招生和单独招生,并不是对本科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借鉴与移植,而是主动呼应高职院校类属特征。当前,分类考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计划招收的中职生源占比为10.92%,其中对口单招占比为9.44%。面向普通高中的自主招生生源占比为37.15%,普通高考占比为51.93%[5];宁波职业技术学院2016年招生生源中,普通高考招生占比为42.41%,单考单招生源占比为27.79%,“3+2”和五年一贯制转入占比为16.47%,提前招生占比为12.99%[6];201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普通高考生源占比为84.49%,自主招生占比为8.33%(其中,中职为0.87%),“3+证书”高考占比为4.21%,三二分段占比为2.97%[7]。诚然,分类考试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统一高考主导向分类考试主导的转变依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甚至在某些省份,依附于统一高考的考试招生制度模式将长期存在。

(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制度逐步完善

制度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依据与保障条件。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基本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变迁历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应然组成部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并没对其进行专门的制度安排。在政策缺位的前提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实践探索领先于制度安排,但仍未改变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传统路径依赖。直至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不断被凸显,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才开始承担了“试验田”的角色[8]。2006年“单独招生”政策颁布并实施,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才正式进入基于类属特征的制度设计阶段。形式的多元化并不是对单独招生形式的否定,而是在共同目标基础上实现路径的多元化。究其实质,单独招生是高职办学类型特征的突出体现,是我国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特点、定位和要求采取的特殊人才甄别方式。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标志,高职院校开始进入“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新阶段。之后,各级政府在贯彻落实“分类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录取”的进程中,对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模式、招生对象、招生形式、考试内容及录取方式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安排。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也基本形成了以统一高考为主导,高职院校“自主招生”为主要方向的制度变迁新趋势。

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分类考试政策实施以来,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考试招生形式多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強。但从实践上看,普通高考在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中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会改变。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从完善到落实、直至全面实施的进程中依然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选择性”作为考试招生制度本质属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模式并没有完全形成,其模式的特殊性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其根本原因在于界定考试招生制度的“选择性”时,忽略了高职院校的特殊性。选择性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本质特征,选择性高低决定了考试招生制度的公平程度与科学水平。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符合高职院校发展阶段、类型属性及人才培养特征的人才选拔机制。这种人才选拔机制的特殊性在于多元“选择性”的安排。第一,体现选择主体的基本需求。这是选择性的基本内涵,也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选择性”的底线。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政策安排初衷在于提高学生与高校的选择适合度[9]。在这个方面,分类考试招生通过生源分类、分类考试,基本契合了不同类型生源进入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选择不同类型生源的诉求。第二,体现高职院校的特殊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选择性既要体现院校类型特征,也要兼顾高职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殊需求,二者构成了考试招生制度合理与合法的基础。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机会供需逻辑,供需结构失衡的现实决定了选择性的高低;二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逻辑,职业性决定了选择性制度设计依赖于职业需求;三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政策与实践的逻辑,政策空间与实践创新提供了选择性的新形式。当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对选择性的安排主要解决高职院校与生源的科学匹配问题,也就是选择性的第一个层面,而对于当前面临的生源规模的合理分流,并没有给予合理的制度设计。但占据高等教育规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其规模稳定是保证高等教育系统安全的首要任务。如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稳定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面临的主要时代命题,也是其选择性应该包括的核心内容之一。

(二)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三个基本要素依然比较模糊

第一,改革动力:生源多元化与院校类属特征。高考制度是协调生源供需的制度安排,是基于供给与需求逻辑而形成的遴选工具[10]。由此可知,考试招生改革也就存在两个基础动力:第一是为高职院校选择合适的生源;第二是为生源提供不同的高职院校。从制度变迁视角来看,考试分类依附于高等院校分类。分类考试的制度设计中,考试招生形式的多元化能够分配不同生源获得高等职业院校的入学机会。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生源结构依然是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为重要补充的二元生源结构。多元化考试的选择功能,转为补偿性的评价功能,使其选择性逐步降低。低选择性的考试招生制度如果缺少科学的遴选机制,那么生源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将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第二,主体身份:学校主体与企业主体。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考试招生制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将产教融合理念融入改革内容是必然趋势。分类考试中,考试招生自主权逐步下放,高职院校主要参与主体与实施主体的身份被确证。以行业企业组织为代表的“产业主体”的考试招生参与权利的界定比较模糊。产业主体的缺位或者定位模糊造成高职院生源知识能力结构与“产业标准”脱节。在政府推动、院校主导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中,行业企业参与机制缺失,弱化了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办学主体身份,有违产教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逻辑。

第三,招考监管:权力下放与权力监督。与分类考试改革同步推进的重要改革是考试招生权的下放。省级统筹、院校主导成为考试招生管理的主要特征。各省负责统筹省级考试招生;单独招生的文化和技能的考试科目、内容、方式和录取办法由学校确定,并报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备案。但考试招生权的监管机制处于相对缺位状态。新时代的分类考试制度依然是新生事物,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分类考试依然处于不完善阶段。在考试招生权下方,高职院校权力监督机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管理权力缺少相应的约束机制,可能存在过度增加制度交易成本的行为。如各地区在落实分类招生中实施注册入学制度,其多元化程度正表明了考试招生权的分散化与监督管理举措缺失并存的现实问题。

(三)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中考试内容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招生方式和考试内容(科目)是高考改革的基本内容,考试内容的改革通常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不仅影响高校选拔人才的规格,而且对于中等教育的导向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考试招生内容的设计在高考改革中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与更为重大的意义。分类考试改革从形式来看,是基于分类的招生形式的改革,但其实质是“知识+技能”考试内容的变革。考试科目与考试内容如何体现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1],是分类考试面临的关键问题。考试内容是发挥考试导向功能的根源,是助推教育系统变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核心所在。

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考试、考核两种。考试内容主要是针对文化素质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考核主要是针对学业水平综合评价、技能评价等。“雙轨制”高考制度构建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妥善设计高职院校招考中职考生的“职业技能”测试和普通高中考生的“职业适应性测试”[12]。但是,当前关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的制度安排重点是对考试方式的程序设计,而对考试内容缺少指导性政策。针对考试内容,《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提出,技能科目主要考察考生通用技术基础、职业倾向和职业潜能等内容,可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考试,也可以使用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有关科目成绩或由招生学校组织校考。文化成绩可结合考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使用考生部分高考科目成绩或由省级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组织高等教育入学统一考试。但是,鉴于各省及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考试内容选择通常被基于“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职业适应能力测试等代替,表现为文化素质等同于学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评价,职业技能等同于职业适应能力测试或者技能大赛获奖等。尤其是在学校招录权下放的背景下,各校基本沿用了全省相对统一的考试内容标准,对于行业或者企业的特殊诉求,并没有将之在考试内容中充分体现出来。考试内容的这种政策确定性安排,导致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可能产生的不确定结果,即高职院校遴选的人才能否在专业成长起点上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一)进一步完善制度,提高制度供给质量

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解决的是教育问题还是社会问题,是招考制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其直接决定改革的原则、目标及主要任务。综合本次改革的背景及实施情况,当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首要解决的是教育问题,这是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最终目标。鉴于此,完善制度设计需要厘清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明确效率优先,在坚守公平底线的基础之上,完善符合高职院校类属需求的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弱公共性的制度安排。二是理清中央-地方的管理权限,建立高职院校考试招生省级主管、国家监督的制衡机制,国家发挥好引导与监督作用。三是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保证选择性考试招生制度与非选择性考试招生制度的科学性。四是解决好试点与全面实践的关系,在试点选择过程中要兼顾到不同类型高职院的特殊性。五是加强考试监管,对考试招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新领域加强引导与监管,如加分政策、注册入学等。

(二)建立行业企业参与考试招生组织管理的长效机制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需要体现出的特征之一。针对当前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改革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建章立制,将行业企业参与进行制度化、组织化,推进专门制度安排,建立包括行业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的第三方考试评价组织机构。二是扩大参与范畴,应推动行业企业参与招生计划制定、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制定,在职业技能测试环节发挥行业企业的主体作用。三是在不同类型考试招生形式中体现行业企业参与的差异性,如现代学徒制招生可以实施由行业企业主导、院校参与的考试招生模式;在注册入学中引入行业企业评价,提升制度设计的科学性。

(三)推動考试招生形式的创新发展

鉴于我国高职院校之间的差异性和高职院校生源结构的愈发多元化,进一步创新考试招生形式,实现考试招生制度与高职院校发展的科学联姻,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一是维护特殊群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入学机会分配公平,以“申请-考核”考试招生形式,维护生源与院校的公平选择机会。二是科学安排不同考试招生形式生源构成比例,明确考试招生在普通高考及分类考试的生源比例结构,同时根据报考情况,科学确定不同招生方式招生计划比例。三是推进技能拔尖人才入学标准,坚持成果评价与面试结合(成果答辩),实行入学之后再评价的多层次评价模式。四是实现注册入学由生源补偿向形式补充的方向转变,并逐渐扩大注册入学的范围。

(四)探索“分类考试”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体系内部分类机制

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是基于院校考试分类的产物。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在类型、办学水平、布局及属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较为复杂。因此,在分类考试制度背景中,各省应统筹推进本省高职院校招生改革。同时,各省应根据院校类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推动地域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方式创新。因此,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分类机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探索不同的招生形式,形成不同的考试形式和建立差异化的管理机制。这三方面的前提是建立高职院校分类机制,形成体系化、系统化的高职院校结构图谱。

(五)改革专业招生模式,完善“专业大类”或者“专业群”招生录取形式

当前,高职院校招生是“专业”为招生分类的基本单位。但是随着新技术、新岗位的不断出现,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转向基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以专业群或者专业大类为基本招生分类单位,有助于开展基于专业群的宽口径人才培养。另外,按照专业群和专业大类进行招生有助于节约招生成本。通过改革基于专业群或者专业大类的“技能测试”内容,可以更好地体现专业通用技能,提升考试内容的效度,节约考试成本。这种招生考试方式的关键点在于,制定招生计划及编制考试内容时,按照专业群或者专业大类进行,考试内容要能反映专业群所涉及专业的基本通用知识与技能。

参 考 文 献

[1]蒋丽君,边新灿,卓奕源.对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7):97-101.

[2]蓝洁,唐锡海.中国高职单独招生改革十年的回顾与检视[J].教育与职业,2015(35):10-13.

[3]詹嘉仪.“技能高考”: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论述——以湖北省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2(3):20-24.

[4]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EB/OL].(2016-01-16)[2017-11-12].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6092.

[5]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EB/OL].(2017-02-20)[2017-11-12].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5661.

[6]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7)[EB/OL].(2017-02-10)[2017-11-12].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6092.

[7]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7)[EB/OL].(2017-03-20)[2017-11-12].https://www.tech.net.cn/web/rcpy/articleview_sch.aspx?id=5243.

[8]杨卫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19-23.

[9]柳博.选择性:高考制度改革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研究,2016(6):72-80.

[10]李小娃.效率导向视角下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的实践逻辑与改革趋势[J].教育与职业,2017(13):25-31.

[11]田建荣.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设计与推进策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0-26.

[12]何颖.高考双轨制改革:受教育权深化保障的有益机会[J].重庆高教研究,2015(1):20-25.

Key words entrance examination institution; classifying examination; autonomous enrolm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stitutional change

Author Li Xiaowa, research assistant of Shunde Polytechnic ( Shunde 528333)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 职业技术型, 复合型人才。与本科院校的区别在与更注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技术性。英语教学本身是一种语言类的教学,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处在英语语言的环境中——出国学习, 而很多人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这就需要英语教师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环境, 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工具为学生模拟当时的情景, 通过学生的对话和练习来纠正他们的错误。而在实际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 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 学生基础较差。

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招进来的学生成绩分数较低, 自然在高中或同等学历的学校学习时的主动性和兴趣都低, 有的或者干脆放弃了学业, 没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总体看来, 高职院校的生源的整体综合水平比本科院校的生源要低一些, 那么对于英语的基础可能更加薄弱。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甚至一句英语也不肯讲。当然也不乏一些英语基础好的学生, 所以个体差异较大。

(2) 教师队伍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不足。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 教师的队伍越来越缺乏, 教师们的工作压力大, 甚至出现很多老师超负荷工作, 课时多, 把相同的精力分配给多门课程, 和把相同的精力只分给两门或三门课程必然不一样, 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刚刚建立, 教师队伍偏于老龄和年轻化而高学历, 高职称的中年骨干教师比较少。再就是由于民办院校资金问题, 教师出去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也比较少。

(3) 教学方法和模式的问题。

很多教师现在仍采用以语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或者是采用本科英语教学的方法, 这些方法还是注重知识而忽视了实践和应用, 显然都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部分老师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而且大班授课, 一个教室四五十人, 甚至出现上百人的情况, 老师照本宣读, 满堂灌,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也不利于教师上课的管理。

其实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听, 说, 读, 写的基础上将英语基础知识和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相结合, 让英语变得更加实用。结合目前的教学状况, 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供参考。

(1) 重新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教师可以通过情感方面的因素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 要创造一种和谐, 亲切, 轻松的课堂气氛;要尊重每一位学生, 爱护每一位学生, 可以采用情感教学, 得到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才不会讨厌你所教授的课程。与学生们多沟通, 了解大家的内心世界, 发掘每个人学习的潜能;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为大家创造平等的机会,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对于成绩稍差的学生, 要给予鼓励, 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

(2)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可以通过再学习来提高自身学历, 关注新兴的英语专业的发展动向, 吸取和借鉴前进的教学方法, 同时还要勇于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之不断有新的元素加入进来。对于高职院校整体来说要重视教师的培养, 使更多的教师有机会能进行进修和培训。同时学校还可以建立有效的奖惩和竞争机制, 使教师们工作得更有干劲。

(3) 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要明确自己的培养方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校的培养方向将英语中的听, 说, 读, 写有机的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掉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和中心, 而教师则成为了课堂的主导, 他是负责启发, 开导, 点拨和纠正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更加完善。如果说一节课就是一部电影, 那么教师的作用就好比电影导演, 起到指导和示范的作用, 而学生就是电影中的演员。英语的学习除了要有系统的知识外,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表现在运用和实践方面也就是要能说出一口流利的英语。所以老师应该特别注重英语的听和说以及学生本专业英语的应用, 这也正式高职院校教学的宗旨。那么英语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知识时首先要以正确的语音, 语调和恰当的身体动作加以讲解, 多让学生说英语, 一旦发现有错误, 及时纠正。也可以通过模拟情景对话的方式来锻炼学生, 彻底改变过去只有老师讲解学生接受的“哑巴英语”, 真正使课堂变成双向式的教学模式。

当然也要从其他几方面入手:譬如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教材的选择, 可以选择一些既有英语基础又有专业特点应用性强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 那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先进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加完善;学校也要注重教学设施的修建和改善, 最好一个教室一次课容纳不超过40个学生, 这样也便于教师课堂上教学活动的开展。

总之, 民办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应该以时代发展为基准, 以市场需求为方向, 将英语语言教学和专业实践相结合, 相信一定可以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这样才会在当今民办高校不断涌出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英语水平已成为当今对大学生提出的必不可少的一个要求, 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民办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英语教学, 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就成为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民办高职院校目前的状况入手, 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静.构建高职英语教学环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5.

[2] 邓春梅.高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出路[J].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3.

[3] 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1.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人力资源不足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教育一片蓬勃发展, 民办高职院校也乘势而上新建扩建,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逐年增多[2]。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 学校意识到师资队伍的缺乏, 加强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但是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却停滞不前。教学管理人员缺乏, 同时专业化和管理水平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受自身盈利的需求和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的影响, 董事会往往为了节约成本, 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 当然我院也不例外。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步伐, 仍然停留在以前的管理水平, 本来很多可以快速处理的事情, 却仍然固执地采用以前的低效率办法, 处理方式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一人多岗的情况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繁重且杂事较多, 这使得他们无法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管理上。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地位较低, 待遇也不好, 存在着被部分人不尊重, 制约着个体积极性的发挥, 同时也导致少数教学管理人员态度不热情, 服务意识不主动, 工作态度不积极。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在服务老师和学生时情绪化严重, 随当时的心情而变化。

(二) 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

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科学论证。当今世界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因此培养方案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新专业申报和原专业培养方案更新过程中, 应该坚持走出去的办学理念, 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了解当前社会需求, 聘请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出谋划策, 共同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现实中很多民办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的制定由教学管理部门牵头, 教研室主任负责具体实施。但是部分教研室主任缺乏责任心, 培养方案是制定没有与专业老师一起商量, 更没有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实际需求, 没有邀请行业专家结合自身学术和企业经验组织全部老师对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可行性论证。仅仅是从网上找到其他学校的培养方案直接套用, 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缺乏科学性、规范性、针对性。学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是课程教学的纪律性文件, 已经制定就不得随意更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具体开设课程时, 部分院系存在随意更改课程的现象, 开课时不是考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是否符合市场需求, 而是考虑开设课程是否有教师承担。不以课程为主, 而是以教师为主, 存在执行偏差。甚至有极少数部分院系人才培养方案不公开, 教师只能根据教研室要求进行备课, 根本不了解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 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包括硬件和软件)

教学管理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学校通过教学管理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影响中教学质量, 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工作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但是因为有限的经费制约, 教学管理手段相对比较落后 (包括硬件和软件) , 这在民办高职院校尤为突出。同时在高职院校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对二级单位教学管理部门指导有限, 往往仅仅只是下发文件, 没有进行面对面深层的沟通交流, 导致效果不理想, 同时二级单位上交的材料参差不齐。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态度不端正, 服务意识较差。有的学校教学督导没有认真履行自己职责, 教学督导仅仅是对教师进行课堂听课, 没有将听课堂的结果和意见反馈给教师, 形成报告也仅仅是面上工作。这些问题是的教学管理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直接原因。事实上也存在部分教学管理过程存在形式主义, 许多计划流于形式, 使得教学管理过程效率低下甚至没有效果。部分高职院校, 包括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许多计划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检查时也只是形式地进行, 忽视了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检查极其松懈, 往往只是检查教师是否在课堂中, 至于上课内容好坏, 学生是否听讲, 课堂纪律等则不在检查范围之内。长此以往, 教师也就习惯放松了对课堂的管理。在教学评价方面, 采取学生网上评价方式, 评价过程不能进行监督, 部分学生为了以后课程得到高分而给老师评分很高, 不管老师上课质量怎么样。部分老师要求严格很容易收到学生差评, 甚至不合格, 这会造成老师不得不讨好学生而放松管理。因民办体制制约, 整体缺乏管理创新的空间与基础。

二、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教学管理主体的原因

民办高职院校中, 部分领导对管理理念公办化倾向严重 (指的是不会过日子看邻居, 原来怎么干就怎么干, 别人怎么干就照着干) , 比如部分表现领导在对教学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上, 虽然设置了一定的教学管理机构, 但是这些机构却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甚至有的机构往往就是摆设。又如有些教研室所起作用就非常有限, 战斗力不强, 往往各自为政, 认为只要做好自己教研室工作就行, 各教研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有些课程宁愿聘请兼职老师也不愿意给系里其他教研室老师消化, 外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同时也难以进行有效管理。有的教研室老师的招聘由教研室主任说了算, 这就可能导致惟仁是亲, 在专业建设上无法更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观念模糊, 观念跟不上市场需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首先, 引进教学管理人员时, 不够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认为只要能从事文职工作的职员时间长久以后自然就能胜任教学管理工作, 这会导致部分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够, 业务水平较低。其次, 上层领导过分强调学生和教师地位, 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自主性不强, 执行过程受到约束, 缺乏创造性。同时, 教学管理计划容易受到领导的个人意愿而受到更改, 随意性强。这种以上层管理者为中心, 基层管理者被动机械执行的方式导致教学管理中主体自主性不强, 导致管理效果较差。

(二) 教学管理过程的原因

教学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不完善, 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教学质量管理和考核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 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的监控, 他不是针对某个个体。但是现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控人员匹配不足, 没有足够的精力发挥其真正作用, 存在监督目标不明确, 重点在监督日常教学规范上, 例如听课堂, 学生测评等, 致使监督和评价过程流于形式。甚至存在反馈不及时、不到位, 导致监督质量和目标有较大偏差。同时还存在教学管理制度执行难的问题, 一是现有规章管理制度不被老师和学生熟悉, 一旦发生违背规章管理制度的事故时, 往往难以严格执行, 同时由于缺乏辅助的程序制度辅助规章制度实施, 规章制度在执行时无法实施, 仅仅是表面形式存在。二是有些规章制度本身就不合理, 影响其执行力度, 进而影响教学管理效果。还存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随着科技发展, 互联网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 同时信息化教学管理也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但是民办高职院校, 因为经费的短缺, 信息化设备投入不足, 使用效率较低, 教学管理仍以传统方法为主。

(三) 教学部门管理职能的原因

管理部门职能原因主要是各级管理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监督主客体错位, 监督方式单一和教研室教学管理功能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主体错位, 教学管理主要应该由教务处管理人员进行, 但是在实际中主要由教学督导负责实际运作监督, 二级单位作为教学管理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没有发挥相应作用, 其他管理部门就更谈不上监督管理了, 这无疑加大了监督的难度和执行的力度。教学管理和监督主要是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但是, 在民办高职院校中, 对教学管理监督主要通过督导室和学工部两个部门联合进行, 并且也仅仅是对教师是否进课堂以及学生课堂出勤率进行监督。教务处由于人手不够也只是随机抽查课堂情况, 监督手段单一, 主要通过老师和学生的自我监督。使得民办高校教学管理效果和效率较低。学校一级管理部门自身都没有足够精力重视教学管理监督, 二级单位也就更无从说起了。还有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自身体制特点的制约, 一些领导容易犯主观主义错误, 教学管理监督容易受到行政干预。

三、提高教学管理的策略

(一) 创新教学管理

随着时代技术不断发展更新,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例如实施精细化管理, 将教学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责任人身上, 具体化、精确化[3]。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教学、管理中, 可以采用流程管理理论进行流程设计管理。教学管理应该是一个有目标、计划、组织、资源、信息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且严密的系统, 这就要求对教学管理要实行流程设计, 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一定目的下实行教学管理。同时, 为了更高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应该去行政化, 建立“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和全员参与”的现代大学制度, 理清党委、行政和学术的权利清单, 实现从行政向重学术转移。把教师作为一线主力军, 鼓励教师将科学研究心得、方法、思想等融入到教学中。推动民主管理,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善于换位思考, 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注重学生和教师的发展, 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中, 形成全员参与教学管理, 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果和效率。

(二) 完善教学管理实施条件

对教学管理实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例如合理优化配置教学资源, 制定严密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往往存在不合理的教学资源分配, 尤其实践资源。例如实训室分配和利用上, 由于设置实训室前期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 实训室实际使用率较低, 甚至随着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改, 部分实训室对专业应用不协调造成实训室成为摆设。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实训资源, 进行科学的需求分析, 在需求分析之后合理规划分配院系的实训教学资源。不要使各院系部之间存在竞争资源, 如有多的教学资源, 应该有学校统一分配。同时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设备, 加强教师对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 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证依法治校的基本保障, 根据学校发展情况, 不断完善和增加规章制度, 形成科学、规范、制度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监控体系[4]。制定规章制度要严密, 宣传要广泛, 还应配套相应程序性制度支撑, 充分发挥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三)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 教学管理人员既是实施者又是组织者, 这就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管理效果和效率的发挥, 学校应该激发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热情, 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可以采取物质激励或者采取竞争激励, 注重教学管理人员的个性发展, 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5]。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学校经费特殊性, 经费不足, 包括其他各方面的原因, 教学管理人员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 主观上降低了工作效率, 减弱学生服务意识, 对学校更多的是抱怨, 容易导致教学管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学校管理层应该注重挖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促进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发展。

四、总结

随着民办高职教育的转型升级, 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了学校的根基。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才能保障和提升良好的教学秩序, 教学管理改进不需要搞得轰轰烈烈, 兴师动众。理想是美好的, 但是实际上问题大家都心里清楚明白, 只有从剖析体制本身着手, 从根源找出目前教学管理中存在问题, 认真分析, 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实际出发, 才能做细做实的改进和提高。真正想从根本上解决还需漫长过程。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与普通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分析它目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办法, 对促进我院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民办高职,教学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 朱敏.民办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J].科教文汇, 2013, (1) .

[2] 刘振天.关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9. 12.

[3] 屈波, 刘拓.高校教学管理执行力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6) .10.

[4] 王瑾.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 2010.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会计是一门通用的商业语言, 对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价值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的计量、记录和分析, 在现代社会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以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因此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把《基础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会计专业, 还是非会计专业, 均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 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熟悉会计实务操作,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但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则有明显的差异, 会计专业着重培养的是会记账、会算账、会报账、能查账的会计专门人才, 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目标着重是培养“懂会计知识、能用会计知识和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运用”的特定专业人才, 教学中着重要求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认识会计、学习会计和应用会计。

在教学实践中, 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通常存在以下问题:与会计专业选用同样的教材,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大致相同, 一般都是会计团队教师任教, 而教学时间安排上, 往往又较会计专业时间短, 学生无法掌握较全面的会计知识, 更谈不上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财务分析及运用, 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难以提升, 学习信心往往不足, 教学目标也很难顺利实现。对此,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和教学体会, 认为非会计专业应当结合专业自身特点, 围绕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 进行教学改革。

2 优化教学内容, 调整授课学时

非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有自身的特色和教学重点。教师应当清晰了解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专业特色, 从而把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如何看懂财务报表, 如何有效利用会计信息上。因此应当在讲授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 让学生熟悉会计账务处理流程及会计核算方法、理解财务报表并进行分析运用。此外, 还可以结合专业的特色, 专设相关章节, 以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要。如市场营销专业, 可对具体某企业在销售产品时涉及的成本、利润、数量等进行量本利分析, 还可结合不同市场营销方式来展开讨论:同样的产品, 成本相同, 销售数量相同, 分别以直销方式和与传统营销方式进行销售, 让学生计算实现的利润有何差异, 进一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充分调动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当然, 教学内容的扩展, 就需要适度增加授课学时, 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相应知识点, 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把握课程的综合性和完整性, 让学生在一个的教学周期内, 能够对会计有整体的理解。

3 结合专业特点选择教材

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材选用偏重于介绍“如何做会计”, 没有体现出非会计专业“学会计、用会计”的特色, 在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上总体偏深偏难, 而在广度上往往又不够, 在实践上, 很少结合非会计专业特点进行操作和演练。针对这种现状, 应该结合非会计专业特点选用教材, 不但应该有介绍“如何做会计”的内容, 还要有介绍“如何用会计”的相关内容。确有需要时, 可以根据民办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开设, 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 结合最新会计政策、法规, 增加部分财务报表分析内容及《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相关内容, 自行开发实用并有新意的高质量校本会计教材。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结合民办高职院校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授课过程中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 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体验法等, 而不仅仅拘泥于传统的讲授法。如对金融专业, 可以引用证券市场上专业银行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对比, 让学生分为小组, 专题讨论评价各银行财务状况, 在讨论过程中, 还可以结合角色体验法, 让学生分别扮演投资人、存款人、贷款人、银行CEO、政府部门管理者等, 从多角度探讨财务报表信息的综合分析及运用。

5 加强实践教学

《基础会计学》作为一门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 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首先应安排好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其次, 实践教学可以采用校内模拟实践方法, 手工账务处理与计算机电算化操作相结合, 还可以综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 一是请企业财务人员到学校课堂指导, 二是联系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财务软件的使用、财务岗位的设置、具体的财务规章制度, 体会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的全过程, 体会会计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实践学习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进行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拓展。

6 提高师资队伍综合素质

民办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教学基本上都是会计专业教师任教, 专业素养强。但教学过程中, 还需要要对其他专业特色进行充分了解, 融会贯通, 针对不同的专业, 选择合适的案例, 针对不同环节, 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 因专业施教。其次, 让教师“走出去”。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研讨等, 及时更新知识、更新观念, 并在具体企业财务实践中积累教学案例, 增强实际账务处理能力,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摘要:越来越多的民办高职院校把《基础会计学》作为是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课, 而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决定了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有明显差异, 本文结合《基础会计学》实践教学过程, 针对这些差异性提出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基础会计学,教学目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民办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民办职业院校学风现存问题及原因

如今,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 由精英走向大众。同时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各行各业都受到强烈的冲击, 社会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紧随快节奏的时代一同长大的90后或00后, 目前正步入他们的大学时代, 他们身上附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感官认知, 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 这种认知便会成为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学生个的人素质千差万别,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也会对学风产生不利冲击。下面简要陈述一下民办职业技术学院学风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及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 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

学生厌学即对学习失去兴趣, 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是一种对待学习的消极负面的心理。目前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经常旷课。有理由旷课, 无理由就找理由旷课, 部分无理由直接旷课。各种形式的旷课造成上课出勤率较低, 有时甚至不足50%。 (2) 课堂上无精打采, 不专心听讲。上课不带书, 不做笔记, 主要是玩手机, 睡觉, 聊天。 (3) 学习成绩普遍下降。试题难度没有提升或者降低, 学习成绩呈现下滑趋势。 (4) 学习热情不高, 自主学习意识淡薄。经对有些班级调查, 一半以上的同学一年没去过图书馆。

通过对学生的座谈和调查, 总结以下厌学的原因: (1) 选择学校和专业的盲目性。学生在亲人、社会、学校的影响下, 选择了就读民办职业院校。对高校有所期望, 来到学校后,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 便后悔当初的选择, 进而对学习反感, 产生厌学。部分学生一开始便是在家长和现实的压力下被迫就读的, 便产生逆反和厌学心理。 (2) 目标的缺失。学生自身对未来缺少或规划以及学生对个人成长毫无意识, 没有目标, 学生迷失方向、随波逐流、不知所从。 (3) 教师教学或引导不力。课堂教学形式的陈旧乏味以及思想引导欠缺, 使学生对课程和教师反感, 导致厌学。 (4) 学生底子差, 跟不上学习。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 如何去学, 导致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很辛苦, 对学习缺乏热情。

(二) 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生的学习态度具体可包括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对待学习材料的态度以及对待教师、学校的态度等。目前学生学习态度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1) “急于求成”的心态。希望短时间的努力学习便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喜欢考试前突击集中学习, 不重视平时的积累, 缺少持之以恒和求是的精神。 (2) “逃避困难”的心态。具体表现就是遇到问题就逃避。例如布置的作业或任务不会做, 就会放弃不做。缺乏迎难而上的勇气。 (3) “合格万岁”的心态。具体表现就是平时来班级上课, 作业会上交, 考试也参加。但上课不听讲, 作业抄袭, 考试作弊。只为毕业时能拿到一纸文凭。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 下面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说明。 (1) 内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性格以及自己的梦想等因素。若学生自身习惯做事情精益求精, 学习时自然则能以较好的态度去学习。若学生有较好的自控能力, 则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和计划。反之, 则会造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2) 外因:主要有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首先, 学校是社会一部分, 学风与整个社会风气密不可分。现在的“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产生很大冲击;其次, 家长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观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选择民办高职来就读只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考不上更好的学校, 只能选择民办高职院校来混个学历, 家长已经安排好了学生毕业后的去处。这种思想使学生无心学习;最后, 学校在社会上的形象地位、校园环境优劣、学校教风、学校管理水平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进而影响学习态度。

二、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为目前校园里主要存在的几种问题, 也是影响建设良好校风学风最大的阻碍, 经过以上分析, 从中找出了部分原因, 针对这些原因列举以下几点措施:

(一) 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在学生踏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 就需要让他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引导学生端正思想, 珍惜人生中难得的经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觉性。应当多引用院校成功的案例, 为新生树立榜样, 给予他们希望的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合适的榜样可能会点亮一小部分学生的整个人生, 从而具备一种积极健康思想心态, 而这一小部分学生又会直接影响到身边其他同学,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也逐渐形成一种学风。另外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服务和公益活动等,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加强职业规划引导

根据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定义: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经历, 它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 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 也是理想的实现的动态的过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职业目标, 增强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一无所知, 因此在学习上主动性不强, 学习比较盲目, 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因此在专业介绍、课程规划及职业教育方面, 应予以加强, 多结合企业实际, 让学生自已有一个初步定位, 提前了解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岗位, 这样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方面会更加自主, 甚至可以联系部分企业, 申请让学生亲自到企业中进行参观, 多了解自己的专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定期请企业人员相关专家或经验人士给学生作报告, 指导,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 努力方向。引导学生去思考未来个人成长及规划的方面, 使学生主动去思考, 这样才能使他们自主学习, 改善目前的现状。另外, 教师在引导学生方面, 教师要落实到每一位学生, 直接让学生来认真上课、上交手机、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效果不大, 而是应与学生共同规划他的未来, 共同分析他的个人特殊条件, 共同确定他的职业规划, 并共同确定他的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让学生感觉理想不在遥不可及, 并愿意为此一点点努力。

(三) 改进教学形式

乐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动力, 如何挖掘课程的乐趣所在, 或采取什么形式让学生感兴趣成为教师主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可以从教学方法, 手段和内容上进行考虑改进。比如我院采取的各种技能大赛就是很成功的案例。技能大赛的目标与宗旨是“以赛促学, 以赛促练”。例如土木系的测量大赛, 学生参与意识很强, 参赛率90%以上, 而且不少学生比赛前借仪器进行练习准备。抹灰大赛也是进行的如火如荼, 教学效果显著。另外的信息化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 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化, 学习范围更广, 学习深度更深。不再仅仅依靠课堂, 这对课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学风建设中的核心影响作用。另外可以定期让外面企业人员或专家以做讲座的形式走进课堂。这对整个学校的风气和口碑均是有益的。

(四) 完善学校管理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完善管理制度和方法。比如对学生的管理我院在早操上采取灵活处理的方式, 各班可以自己选择早操形式, 使学生对学校印象有很好改观。另外, 要做到以职业规划为支点来带动学风建设, 就需要落到实处, 细化管理规定, 比如谁来负责这件事情, 如何判断成效等。另外保证课堂教学形式的生动有趣, 需要专任教师准备一桶水来提炼一滴水的精华, 然对学生日常早操, 夜不归宿, 卫生等繁琐的考核检查使专任教师对课程教学有所欠缺, 对整个教风产生不良影响, 进而影响学风建设, 因此需完善班主任和辅导员的管理分工, 专任教师可以辅助管学, 但不能偏离主要轨道, 促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否则教学和管学之风都将受影响。进而影响学风。

三、结语

总之,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学校领导都会在各自的层面发挥作用, 从而对学风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应该说学风是学生的求学、研学之风, 教师的教学、治学之风, 教学管理人员的督学、管学之风, 学校领导的办学、导学之风的总和[2]。因此, 我们应从多方面来改善学风, 目前可从短期改善开始, 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加油”, 使他们时刻保持动力与激昂的斗志。久而久之, 就会养成一种稳定的风气。至于“加油”的方式, “加油”频率, 加什么样“油”, 则是民办职业技术院校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摘要:本文陈述了现今职业院校尤其民办职业院校存在的学生厌学、学习态度不端两个学风问题并分析原因, 最后提出重视思想教育、加强职业规划引导、改进教学形式、完善管理方式四种解决措施。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学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厉祎.加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6, 19 (8) :56-57.

上一篇:封建经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推进金融体系制度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