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第二课时范文

2024-03-21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

的雾凇。 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 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 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 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 6. 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 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 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 8. 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 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 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① 生交流。 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 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 生交流叠词之妙。

2、 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 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 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 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 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 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2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是: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河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开河,八九雁来;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天是什么时候吗?(三九严寒)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板书课题)

①指导“雾”字字形,上窄下宽,上边是“雨”字头,注意第

二、三笔的变笔。“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与冰有关。

3、指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三、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生字、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3、“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概括自然段意思:

第一自然段:概括描写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第三自然段:写人们观赏雾凇及感受。

(课文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

4、再次课件播放,欣赏这吉林雾凇——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1)我们一起来读一下,齐读。

(2)点出奇观,什么样的景象才可以称为奇观?(神奇、奇特、壮观的景象)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到底是怎样的,才会被称为奇观?(板书:奇观)让我们赶紧去看看吧。读读文章的第一小节。

1、雾凇是怎样的?请你用文中的词语来说说。

2、学生抓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出示词卡,指导读好三词。

洁白晶莹(雾凇那么白,那么亮。)

银光闪烁(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银光。) 美丽动人(相机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3、出示句子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导朗读。回到句子中,你们能把雾凇的美丽读出来吗?齐读。

4、指导读出(多,壮观)——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缀满了枝头,绵延了十里长堤——读、点评

十里长堤(那么长,范围可真广啊!)缀满(挂得满满的,可真多呀!)

2、小结:是啊,雾凇不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而且是绵延了十里长堤,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出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齐说)(板书:!)

3、指导背诵

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谁愿意带领我们欣赏一下?指名读。 2)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让我们陶醉,让我们往返,齐读。 3)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在心中回味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齐背。 播放多媒体课件,雾凇千姿百态图,练习说话:吉林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真是千姿百态,美丽动人。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雾凇,它又是怎样形成的,作者是怎样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写清楚的呢?下节课我们再学习。

五、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提出难写的生字。

2、指导书写“雾”、“零”、“凝”、“摄氏”。

3、学生描红书写。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板书:

22、雾凇

洁白晶莹 银光闪

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慢慢地 轻轻地 一层又一层地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3.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并尝试背诵。

难点:体味科学小品文用词之精妙,感受语言的生动形象,迁移运用。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应该具备读完两三遍课文,就能感悟到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玉树琼枝之美。那本节课教学价值是什么?显然,第2自然段“雾凇形成过程”描写极为精彩,值得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作者遣词造句之精妙,合理大胆的想象,是值得师生细细品味咀嚼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想象体会、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小品文《雾凇》。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说说雾凇的特点。

我看到了

的雾凇。 2.PPT出示: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闻名全国

雾凇奇观

3.这样神奇美妙的大自然之景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浪漫的探索之旅。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雾凇特点引入,激发孩子学文兴趣,让他们脑海里留有深刻印象。

一、读出层次

1. PPT出示:

听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思考:用一句话来说明雾凇的形成过程。

小提示: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2.交流。(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3.明确:第二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自然段落,初步感知段落的构段方式。

二、读出变化

PPT出示:自由大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雾松奇观形成时的美丽姿态的? 1.交流。(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2.指名读,读出变化,谈朗读处理理由。

3.看图片,再读。感受“最初……逐渐……最后……”这一句式之妙。 4.训练擂台一:请学生用这一句式造句。 PPT给出句式。

天空阴沉沉的,曼妙的雪花最初… …逐渐… …最后… …

春天的暖阳里,校园操场边的香樟树最初… …逐渐… …最后… … 5.学生自由用句式造句,体会关联词之妙。

教师强调: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能使行文条理清楚,动态感强,让读者身临其境。不仅是科学小品文如此,我们平时在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也让听众听出事情的一波三折。 如果扩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文似看山不喜平!

过渡:作者写雾凇,除了按顺序描写,还有其它奥秘呢,我们继续探究! 6. PPT出示: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涂上了白银。

镀: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一种物质附着在别的物体表面。 7.文中的“镀”可否改成“涂”?

学生自由朗读讨论,个别发言。(镀在文中是指雾气一层有一层地凝结成霜花附着在松针柳枝上。它有金属的厚重感和光泽感,有厚度,珍贵。 涂一般是石灰、水泥等,价值不高。) 8. 训练擂台二:填词

初冬的中午,灿烂的阳光给美丽的校园镀上了

童年时代的大量阅读给我的人生镀上了

底色。 9.学生用“镀”自由说话,感受“镀”字的厚重感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读出动态 PPT出示:

默读雾凇形成的片段,找一找,哪些文字体现了雾凇形成的动态,圈画关键词,写批注。 1.根据交流,相机出示教学内容。

(1)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① 生交流。 ② “涌”在字典中是这样解释的:①水或云气冒出

②像水涌般的出现 ③ 联系旧知,《泉城》这样写道: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 当中的“涌”体现了——(生答:珍珠泉水少而急,有颗粒感和光泽之美。) ④你觉得雾气涌向松花江两岸一幅怎样的画面?

雾气争先恐后,像一个个少年奔向远方;又像海浪,追逐嬉戏,一路向前,拍击岩岸,绽出生命之花;随着雾潮,无数个细小的雾气急着挣脱松花江的温暖怀抱,去书写自己新的美丽人生。

⑤ 这几个动词真是妙!谁来读出雾凇的动态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把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四、读出韵味 PPT出示: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的,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給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1、 生交流叠词之妙。

2、 追问:这里的逗号,能否换成顿号?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体会叠词、逗号作用的同时,感受这句话所表现的对仗美、节奏美。

3、探究: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作者是在松花江畔的长堤上仔细观察雾凇的形成过程后,才写下这篇文章吗? ①带着问题看雾凇图片。。 ②生交流。

4.讲授:PPT出示: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曾写过《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其一生信仰科学,是少见的科学作家。

凡尔纳被人们称赞为“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后来,许多科学家都曾谈及,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的。

如:潜水艇发明者之一,美国青年科学家西蒙·莱克在1897年建造了“亚尔古”潜艇。莱克在自传的第一句话便说:“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

飞跃北极的海军上将伯德、气球及航海探险家奥古斯特·皮卡德、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在谈到他们的创造发明时,都说是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受到了启发。

法国的利奥台元帅甚至这样说过:“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

凡尔纳逝世时,人们对他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他既是科学家中的文学家,又是文学家中的科学家。”

5.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4.生动大胆的想象能让科学小品文激发读者想象,对美的追求。 5.再指名读,齐读。

6.这么美的雨后景,不仅要停留在眼前,更要永驻心田。根据提示试着背背看!喜欢哪句背哪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一读,感受顺序美;二读,感受言语美;三读,感受表达美,这样层层深入地解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也使每一次的朗读感悟训练落到实处,进而习得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按顺序,打比方,抓动态,用叠词。

五、当堂训练 PPT出示:

请用“最初… …逐渐… …最后… …”的句式造句。 写一段含有“镀”字动态变化的文字。

1.本节课我们重点交流了哪些知识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抓住动态描绘景物,学会用恰当的动词和叠词等)。

2.生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3.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将作者的描写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文章中来,从而真正做到学语言、用语言。

五、课后擂台赛(布置课后作业) PPT出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 2.将写好的语段誊写在家庭作业本上。 •

小组交流,看谁写得最棒。

3.推荐阅读:推荐阅读19世纪法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等著名科幻小说,感受想象的魅力。

雾凇之美来自严寒之时的锲而不舍地坚持,要想人前贵,人后必受罪。请大家认真阅读,打开自己的视野,用大胆地想象撑起属于自己的天空。 【设计意图】

背诵第2自然段是很好的言语积累的过程,必须落实。阅读儒勒·凡尔纳的作品《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也使得语文教学由课堂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按顺序

抓动态 雾凇

打比方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4篇

但家庙镇中心学校 涂友莉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关注课文中长句的停顿,学会根据句意合理停顿,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雾凇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通过自身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雾凇的美丽。 教学准备:

1、自主预习课文。

2、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我们祖国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2、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这个字也念sōng 。“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三点水)。两点水表示什么?(冰)凇就是严寒季节里,地面上物体表面凝结的小冰晶。

3、我们一起来写雾。雾就是由空气中许多小水滴聚在一起形成的。理解了字的意思,一定能牢牢记住这个字了吧。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写这个字。(在黑板课题位置田字格上板书:雾)

4、齐读课题。那么,“雾凇”就是由雾气凝成的冰晶。

5、见过雾凇吗?我们来见识一下。出示课件,这就是吉林雾松奇观。 想知道什么?(生质疑)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闻名全国的吉林雾松奇观。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1、自由读文。你们课文都预习了吗?读了几遍?同学们自主学习习惯非常好。

1 老师再给你们一些时间,同位互相听读,你认为同学读得好的,就送她一个大拇指表扬表扬他。互相学习也是很好的学习形式。

读了这么多遍,一定有很多收获,现在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读书的收获。

2、读生字词

生字词都会读了吗?那好,我来考考大家。出示课件。 夜幕降临 零下 俗称 摄氏度 十里长堤 淹没 模糊 凝结 同位之间互相读,读错的相互纠正。

谁来读读?(了不起,这里有许多多音字,你一下子全读对了。)强调多音字:模糊 一起读一读。

小朋友们预习得很充分,表现得非常出色!老师要再奖励你们多音字。出示课件。

饱和 当年 笼罩 情不自禁 谁会读?强调多音字:当年

3、书写生字

同学们词语读得真好!这里面有几个生字你能写好吗?(出示电子书田字格生字)

指导识记字形。

师范写:“凝”“雾”(与“ 零”对比) 请同学们在书上把这三个字描红一遍。

这个同学写得又快又好!瞧,这位同学坐得多端正啊。

4、读课文

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也写得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读一读,好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长句子。

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采用指名读、挑战读、推荐读、找有进步的同学

2 读。

三、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课文读得真流利。读了课文,雾凇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那课文每一自然段介绍了什么,你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

2、生默读课文。

3、交流:课文每个自然段介绍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关键词:美丽 形成 赞叹

四、学习奇观,感受美景

1、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的?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细细品读。

2、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雾凇美的句子,想一想,你从哪些具体词语中体会到雾凇的美。

3、大声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读得真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

4、你画的是哪个句子?你有什么体会?是从哪个具体词语当中体会出来的? 出示句子: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1)理解“洁白晶莹”,体会颜色美。透过“洁白晶莹”这个词,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体会到颜色的美。你看到了颜色)

点击图片,多白多亮啊!再仔细瞧瞧,还很透明呢。像水晶、像玻璃、像钻石„„美吗?请你来读读这个词。把词语送进句子中再来读一读。(真好)

理解“银光闪烁”,洁白晶莹的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让我们一起赞美一下阳光下晶莹剔透的雾凇。(齐读) 继续交流,你有什么体会? (2)理解“缀满”,体会数量之多。 “缀满”枝头也就是说雾凇挂满枝头。

3 数量真多,十里长堤上挂得满满的,多壮观的景象。把你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读一读吧。

多美的雾凇,多壮观的景象!这就是——(引读)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5、图片感知美,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想去看看吗?(课件)

同学们已经陶醉其中了,老师听到了大家啧啧赞叹的声音。作者雾凇的颜色和数量两方面描述了雾凇的美。现在你能用你的语言把你眼中的美表达出来吗?(想像一下你脑海中的雾凇美景来读,老师相信你能读的很美;对啊,就是要突出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啊;对,语速放慢一点,就更美了;想像一下,这是我国的美景啊,要挺起胸来,读出自豪的语气„„)

6、配乐、齐声背诵第一自然段。

看来,此时吉林雾凇的美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内心对雾凇的由衷赞叹。

7、引读第3段

这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的雾凇给吉林的冬天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人们漫步松花江边观赏着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五、总结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是如何形成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六、作业设计

1、继续搜集吉林雾凇的相关资料。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5篇

【教学内容】《水》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教学积极倡导自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把读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发现、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受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熏陶感染,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学本课“窖”、“储”、“勺”、“漆”等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大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预习导航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和缺水情况的资料、完成《预习导航》。 【教学过程】

一、读关于“水”词语,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我朗读,我发现: 滴水穿石 水到渠成 水火无情 水涨船高 水天一色 山清水秀 饮水思源 细水长流 跋山涉水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这些词语跟什么有关。【生:水】

揭示课题,

27、水 请一名男和女生上台板书课题,其他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二、我的朗读很精彩

【课件出示】储备 膝盖 地窖 吸吮 钥匙

光溜溜 狗尾草 一勺水 麦草秆

尽情享受 无遮无挡 缕缕轻风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xuè )管里血(xiě)的流动在加快。

1、 指名4位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词语和一个句子。

2、学生齐读词语。

三、默读课文:快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

2、教师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要从宏观上思考,不要拘泥于细节。

四、小组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课件出示】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2、小组内讨论每个小标题的意思,要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3、每组推选1人把小标题写在磁性软黑板上;

4、每组推选1人向大家介绍小标题的创意。

5、1号同学担任组长。

1、学生小组合作5分钟。

2、每组派人把合作成果贴在大黑板上。

3、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小标题的创意。

五、班级好声音 【课件出示】

1、各小组选择最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这样朗读的理由。

2、设计朗读形式,提高表达效果。

3、组内练习,推选代表,参加班级比赛。

4、认真倾听,准确评判,推选班级好声音。

5、2号同学担任组长。 小组交流;

学生上台朗读并说出理由(3组上台交流); 学生尝试评价(点名2位学生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评价,相机小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六、精读第一节

【课件出示】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水,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指名读第一节

自由品读: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哪些词句写出了村里缺水(学生描述)

【课件出示】:

1、缺水的图片

2、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

学生齐读。

这首民谣写出了找水的艰辛,读到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到节约水资源是多么的重要。现在你有什么关于节约水资源的成语和话语跟大家交流的吗?(交流节水的成语和广告语)

七、完成填空,总结课文。

《水》是一篇 文,作者是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 困难,洗澡 ;下雨天用 洗澡;炎热时,母亲用 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 。

教师小结:课文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水的珍贵,以及缺水的苦涩,我们在第二节课共同探讨。

八、布置作业。

1、把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摘抄在《朝花夕拾》上。

雾凇第二课时范文第6篇

知识点一:音调

一、实验探究

实验一:仔细阅读演示实验,参照课本图,做课本演示实验,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先后两次实验,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

(2)用手拨动钢尺时,偏离中心的程度相同(振动幅度相同)

(3)观察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振动发出的音调。

你的发现:尺子伸出长,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尺子伸出短,尺子振动(快、慢),你听到的声音音调(高、低),由此可知,音调高低受物体振动影响,我们把振动的快慢用频率表示,那么,当振动频率高时,音调,频率低时,音调。

实验二:将家中相同的玻璃瓶(类似啤酒瓶)中装入深度不同的水,向瓶中吹气。

(1)听声音,瓶中水多时音调(高、低)。

(2)声音是由于振动动产生的。

(3)向瓶中倒水,听声音,水越多,音调越

你的思考:在此实验中声音是由的振动产生。

常见例子总结:在生活中管乐器很多,有笛子,葫芦丝等,他们都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乐器也有很多,二胡、古筝等,他们的声音是靠振动发生,他们不同的音调是通过改变实现的(弦的粗细 长短 松紧程度)

二、超声与次声

看课本21页想想议议,带着问题看课本20页。并完成下面几个问题。

(1)人的听觉上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高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人的听觉下限的频率是________Hz,人们把低于这个频率的声波叫做_______。

(2)通过看课本我们可知自然界的许多活动能产生次声波如、、、等。这些次声波多数对人类有害。

(3)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________。 知识点二:响度

我们有时需要低声细语,有时需要高声呼喊,那么声音的强弱,也就是响度是由什么来决定的?

实验一:把尺子伸出桌面一定长度,使尺子发声,想办法改变尺子发声的大小(也就是响度)。

你的发现:当用力大时,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大、小),发出声音响度(大、小),我们把尺子偏离中心的程度称为振动的幅度,那么,声音响度大时,振幅,反之

振幅小时,声音的响度,也就是声音的响度与有关。

练习 (1)蚊子的叫声和牛的叫声相比,的响度大,音调高。

(2)春节文艺晚会上,男低音在放声歌唱,女高音在轻声伴唱,歌唱时的响度大,

这里的男低音和女高音中的“高”“低”指。

知识点三:音色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说没见这人,听声音就知道是谁,类似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听到声音我们就可以判断是葫芦丝还是钢琴,是敲击桌子还是钢管,思考声音的这种特性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达标测试

1.用大小不同的力按同一个琴键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是

A.声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2.日常所说的“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是指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频率为60 Hz的声音,每分钟振动次数是

A.60次B.1800次C.3600次D.缺少条件,无法计算

4.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440次;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每秒振动300次。不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比带花蜜的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

5、小虹同学是校乐队的小提琴手,上物理课时,物理老师请小虹给同学们演奏了一首曲子,并请同学听粗琴弦与细琴弦发出声音的不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高

B.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比细琴弦的低

C. 粗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与细琴弦的一样高

D.无法比较音调的高低

6、我们能听到蜜蜂飞来了,却不能听到蝴蝶飞来了,原因是基础巩固

一.填空题

1.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______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______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______决定的。

2.弦乐器的音调高低决定于弦的长短、松紧、粗细。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粗细,长短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在弦的长短、松紧相同时,弦越______,音调越高。

3.钢琴、吉他、笛子等,即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仍然可以区别出来它们的声音,这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4.童话故事中的狼为了想吃掉小兔子,学着兔妈妈的声音说:“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小兔子却回答说:“不开,不开!”小兔子知道这不是它妈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狼和兔妈妈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

5.声音的音调是由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________ 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6.声音的响度是由_________决定的.发声体的_________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7.声音的音色由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决定,不同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不

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8.超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_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________ 的声音;大象是靠________ 进行交流的.

9、往热水瓶中灌开水时,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

变化来判断水是否灌满;

看电视时,调节音量

按键实质是改变电视机发出声音的

10.如图12甲所示,在鼓面上撒上一些纸屑,轻敲鼓时看到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 , 比较图12甲、乙两次敲鼓的情况,两次鼓面上的纸屑振动幅度不同,说明两次鼓发出声音的 ________不同(填:“音调”、“音色”或“响度”)。

1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__________很大;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不同.

12、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因为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来判定的。

13、每一首乐曲都有一部乐谱,演奏家们在演奏同一首乐曲时,他们的相同。通常人们说:“这个人说话嗓门大”。你觉得这个人嗓门大是说话时的大.14、如图所示,用薄木片从木梳的梳齿上以相同速度不等的力滑过,可以用来研究发声体的()

A. 响度B. 音调C. 音色D. 以上都可以

15、小强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大声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所谓“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反映他说话声音的___________大。我们听到声音靠的是___________传播。

16、元旦晚会上,舞台上音箱里正播着器乐合奏,我们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来区别是小提琴还是笛子。如图,小明和小丽在茶杯里装不同深度的水,根据不同杯子发声的不同敲出一首动听的歌。

二.选择题

1.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C.蝙蝠不会发声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2.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发声体每秒振动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越大

B.声源离人耳越近,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音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

D.用力敲鼓,鼓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 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地震前夕,狗往往叫声频繁,这种异常的现象表明()

A.狗能发出与地震波频率相同的次声波

B.人耳听不到地震波是因为它是次声波

C.狗的耳朵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大,能听到人耳听不到的次声波

D.地震波人耳感觉不出,因为没有次声波产生

5.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幅度增大,是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是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距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耳听不到的声音都是超声波

B.超声波传播的能量大,能沿直线传播

C.超声波是传播速度超过声音传播速度的声波

D.在刮强台风时,我们听到的风声是次声波

7.码头上轮船的汽笛能传得很远,是因为().

A.汽笛声音调高B.汽笛声音色好C.汽笛声响度大D.汽笛声传播的速度快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中传播的过程中(设空气是均匀的)

A.声波的波速不断减小B.声波的频率不断减小C.声波的振幅不断减小D.以上都正确

9.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小球多次被弹开。在此实验中,小球的作用是()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 使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 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D 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10.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11.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12.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 60Hz~65000HzC.15 Hz~50000 HzD. 10 Hz~150000 Hz

13.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改变弦的粗细B.改变弦的长短C.改变弦的松紧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14.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15、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

A.音调B.音色C.响度D.频率

16、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中模仿歌手刀郎的声音,观众感觉很像。从物理学角度看,小沈阳主要是模仿了刀郎歌声的()

A.音速B.音调C.响度D.音色

17、夏天,挑选西瓜时,有经验的人会拍拍西瓜,判断它的好坏,这做法的依据的是

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频率C.声音的音色D.音乐的节奏

18、欣赏同一乐曲时,人能分辨出是用二胡还是小提琴演奏发出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调不同C.音色不同D.节奏不同

19、如左下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保持钢尺震动幅度大致相同,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观察振动和发声的关系,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A.音调与频率的关系B.响度与振幅的关系C.音色与波形的关系D.声音传播的条件

20、在2010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小虎队20年后重新聚首,演唱了他们的经典歌曲。在演唱时,观众能分辨出三人的声音主要是根据他们歌声的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声速。

21、弦乐队在演奏前,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

()

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传播方向

22、男中音放声歌唱,女高音小声伴唱,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男中音响度大,音调高B.男中音响度小,音调低C.女高音响度小,音调低D.女高音响度小,音调高

23、下面的几项措施中,哪项不能使声音的响度变大?()

A.使声源振动的频率变大B.使声源振动的振幅变大

C.使声源离人耳更近些D.拿一根空气塑料套管,一端紧贴人耳,另一端靠近声源

24、在正拉二胡的一名同学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这样做的目的是()

A、使二胡发出不同的音调B、为了获得更好的音色C、为了获得更大的响度 D、阻止琴弦振动发音

25、下列现象中,与声音音色有关的是[]

①有经验的养峰员,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就能判断出它是不是采蜜归来

②我们能够听出钢琴的声音比小提琴的声音大

③选瓷器的时候,总要轻轻地敲击一下来判定瓷器品质的优劣

④在听熟悉的人打电话时,很容易辨别出对方是谁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6.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27.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A.20 Hz~20000 HzB. 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 10 Hz~150000 Hz

28.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上一篇:我爱春天教案范文下一篇:外出报备制度范文